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东莞办证

东莞办证

时间:2023-05-30 10:09:21

东莞办证范文1

东莞可以办理异地身份证。

1、申请人(未满16周岁的需监护人陪)持有关证件及材料到居住证登记地公安分局户政办证窗口(莞城、虎门公安分局辖下派出所)申请,公安机关采集申请人指纹信息后发给《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可选择到办证窗口领取或邮寄领取。

2、申请人在办理申领居民身份证手续60日后,凭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到受理单位,经校验指纹信息和核对登记项目无误后领取居民身份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五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来源:文章屋网 )

东莞办证范文2

20xx年东莞积分入学最新细则适用对象

1、积分入学方案适用于年满6-18周岁,有正常学习能力的非东莞市户籍随迁子女(含香港、澳门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拥有台湾身份证或外国国籍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童不适用于本方案。

2、申请人的父母双方也须为具有我国国籍的非东莞市户籍人员,且父母双方或一方须在东莞市行政区域内就业或经商,持有效《广东省居住证》(港澳居民持有《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以及在东莞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3、申请入读小学一年级的随迁子女必须年满6周岁(即20xx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申请入读小学非起始年级的,必须符合相对应的入学年龄;申请入读初中一年级的随迁子女必须是小学应届毕业生。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不能申请留级重读。

申请地点

二选一

1. 申请人父或母一方服务地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

2. 申请人父母在我市拥有产权清晰的自有居所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

20xx年如何办理东莞积分入学积分方式

父母双方不累计积分,只选取其中一方积分,积分方式如下:

申请材料

(一)必备资料

1、填写《20xx年东莞市镇(街道)随迁子女积分

制入学申请表》(正在制定中);

2、申请人(学生)方面的材料:户口簿、身份证(未办

理身份证的需提交一份电子照片,用于录入积分制信息系统)及出生证。其中,港澳户籍学生提供《港澳居民身份证》,出生证以及电子照片。

3、积分方(家长)材料:

(1)父母双方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父母是港澳户籍的,只需提供身份证);

(2)父或母的《广东省居住证》(父母是港澳户籍的,提供《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

(3)填写《东莞市人才入户、积分制入学计划生育情况申报表》。

4、在服务地申请入学的,选择以下四种方式之一提供申请地依据材料:

(1)就业的,提供积分方的劳动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合同不能显示工作所在镇街的,需辅助提供工作单位证明);

(2)以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等形式在莞工作的,提供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3)经商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4)制保险营销员,提供保险合同,且通过核查其在莞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情况作为在莞从业的依据。

在自有居所地申请入学的,提供房地产权证或已办理登记备案的购房合同。

(二)积分资料

由申请人结合自身实际,自行提供,职能部门将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按统一的标准给予审核和评分。

东莞20xx年积分入学接受报名申请至6月5日22日当天,记者向多个街道的新莞人服务窗口了解到,基本没有出现往年的首日排队高峰,大部分前来窗口咨询的申请人都知道网上申请。

但在南城、东城等非户籍人口较多的镇街,窗口工作人员仍迎来不小工作压力。下午4点15分左右,记者来到南城行政办事中心的新莞人服务窗口看到,下午的号已经叫到42号,现场拿号要排60号之后;窗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午窗口接待了四十几人,与今年同期基本持平,预计全天的接待人数也不会少于去年,而今年他们的窗口数和工作人员也没有因为网上办理而减少。

该窗口工作人员张辉(化名)告诉记者,我市20xx年积分入学只能网上办理,而很多人还误认为是网上和窗口都能办而依旧带着资料想来到现场提交,因此导致窗口接待量没大幅减少,建议市民要多上网了解,提前熟悉政策变化。

此外,也有不少市民来到窗口是为了得到面对面的咨询。记者现场采访了在南城某保险公司工作的李先生,他表示自己去年曾经申请过而且知道今年要网上办,还是过来一趟给人看看材料,怎么也安心一点。他还表示,现场有一些相关证明的模板,可以提供给一些居委会、地方教办用以出示规范的证明。

网上提交申请必须是申请人亲自操作

另一方面,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计生、劳动合同等方面咨询的人比较多,不少申请人咨询网上申请带来的电脑操作问题。

来南城窗口咨询的曹先生说,自己的情况涉及积分项比较多,担心网上提交时操作不当影响分值,怕不小心计错分。另外,莞城等镇街窗口也表示有不少市民是希望由窗口人员帮忙操作电脑提交申请,但窗口人员只能提供咨询、网上提交申请必须是申请人亲自操作。22日上午9时左右也有市民向记者反映,申请系统多次尝试都无法登录。

东莞办证范文3

关键词:东莞;成人高等教育;问题;对策;社会流动。

一、引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索罗金(Sorokin)在其著作《Social Mobility》中将社会流动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基本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价值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方向上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则称为水平流动;相反则称为垂直流动。[1]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可以促进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2]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Havighurst)曾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缺乏教育、教育失败将成为个体向下流动的基本原因。[3]毋庸讳言,在知识、信息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人们向上流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国情的差别,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因此,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拓宽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促进社会成员向上流动,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莞成人高等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东莞从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从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东莞几百万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东莞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而教育无疑是社会阶层流动的“筛选器”和“分配器”。本文从社会流动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东莞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东莞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合理流动。

二、社会流动视角下东莞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帕森斯认为:“在当代社会里,教育资格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4]教育已经被当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视为提高自身经济地位和获得地位、声望的一种工具,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最佳选择。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关系到东莞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当前发展趋势良好,为东莞社会阶层的健康社会流动提供了多种选择和路径,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流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2013年,东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 500亿元,常住人口800多万,其中有近600万人为产业工人。在东莞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和技能水平以增加自身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较为薄弱,没有意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对助推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作用。在落实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存在诸多观念问题。一是没有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转型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仅仅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二是没有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加快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专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没有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在提高东莞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劳动者再就业中的重要功能;四是没有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并最终影响社会流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受益对象不够广泛。

成人高等教育受益对象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东莞社会向上流动的水平。目前,在学历教育方面,东莞主要有成人高考、远程教育、自考三种办学形式,近几年其规模基本保持在2。5-3。5万人次左右。以《2012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为例,全市当年共有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人数1。88万人,招生0。6万人,并且分别呈-8。5%、-5。5%的增长趋势,相对于829。23万的常住人口,特别是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而言,受益对象显然偏少,而且这种落差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5]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尽管东莞有近300家       教育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为人们提供了较好的求学平台,但是培训项目大多数为英语、计算机和艺术等。由于多方面原因,东莞产业发展需求极大的会计、法律、CAD制图等专业技能强的培训项目鲜有开设,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对象的扩大。由此可见,东莞成人高等教育受益对象有限,将对社会的合理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三)专业课程相对落后。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是社会流动能力水平的内涵表现。从整体上看,成人高等教育具有非常浓厚的“普教化色彩”。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还是培养模式,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化版”,这也直接导致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实际生产一线的需要。例如,LED产业是东莞“十二五”期间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相关LED企业数量将超过300家,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6]可以预见,LED产业在未来几年将需要大量的精通计算机操作和电路设计的一线员工,但是在东莞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中,开设的专业大多集中于文科、经管类,而鲜有开设电路设计等相关专业,相近专业如计算机专业也只是简单的操作技能培训。因此,由于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向上流动的能力受到制约。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截至2012年1月,东莞已有8所普通高校开办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含现代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同时,还有53家市外高校在东莞设立了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并且专业多达200多个。

但是,这些以“教学点”、“函授站”形式运作的办学机构,由于远离校本部等原因,师资力量大多显得比较薄弱。此外,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群体在进行社会流动时开始选择接受非学历教育形式。东莞成人高等教育有将近300家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非学历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大部分非学历成人教育机构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这些机构的师资往往只是视具体情况需要临时拼凑而来,数量较少,知识储备少,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既影响非学历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向上流动能力的增强。

三、东莞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东莞社会流动,让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发挥实质性的正向功能,就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缩小进而消除现存的教育阶层差距,使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群体通过教育冲出先赋性身份地位带来的屏障,实现良性、有序的社会流动,以此促进东莞的发展。为此,东莞成人高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成人高等教育投入力度。

一方面,针对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成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功能。具体而言,需要深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成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协调不同类型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教育质量监控;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完善政府、高校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成人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政府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对成人高等教育做出专门的财政预算,明晰责权利机制,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同时,根据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财政预算支出,确保学费收入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利用。

(二)完善办学类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拓宽受益面。

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向上流动的水平,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办学类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拓宽受益面。首先,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据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和校地合作的办学模式,让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其次,面向东莞不同产业需求和行业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培训计划,为东莞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以更好地为产业、产业工人服务。再次,充分调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东莞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挖掘自身潜能,建立并完善学历文凭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岗位培训证书以及单科考试成绩证书等互认、互通的证书制度,方便学生取得各类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此外,还要积极开展专业硕士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层次。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重点加强课程专业化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主办高校和设站点单位要共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函授站和教学点的教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合成人业余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制度。主办高校要对函授站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和环节负责,避免以任何形式转移或下放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命题和阅卷、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核等权利。函授站和教学点要严格执行主办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环节,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各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学校、设站点单位、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落实到根本,离不开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助推社会流动的中坚力量。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采取进修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加强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实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资格认证和定期培训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精通管理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团队。再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大力推进以人事分配、办学绩效评估、教师和管理人员聘期考核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

采用直聘制、制、派遣制等多样化的聘用模式,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聘期考核,促进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的“优聘劣汰”,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助推社会流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索罗金。当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5。

[2]张楚平。社会流动的哲学分析[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165。

[3][美]哈维格斯特。教育的社会流动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5。

[4]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8。

东莞办证范文4

我去过中国每一个直辖市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图书馆,在那里借书、看书、还书,多年来总是感到种种不便,总是听到读者的不满和抱怨。后来,我又去了香港、欧洲和美国的图书馆,所享受到的满意服务、舒适和温暖,又让人感慨万千。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让人满意得挑不出毛病的图书馆?这两年我亲眼看到了崭新的气象。

在深圳、在东莞,周末的早晨,图书馆门前静静地排着等待进馆的人们。从早到晚,大大小小的阅览室坐满了爱读书的男女老少——这已是这两地常见的城市景观。

布局合理、资源丰富、借阅便捷、环境舒适是城市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深圳、东莞的图书馆正在逐步做到。

信步在东莞的每一个市镇,图书馆、文化馆都是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建筑。东莞市以总馆、镇街分馆、村(社区)分馆、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图书馆ATM这五种形态构成了空间覆盖全市、时间全天候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深圳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00余座,读者持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就可享受无差异、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

此外,深圳和东莞设立的自助图书馆非常方便。东莞每个镇街都有无人值守自助图书馆,深圳的160台自助图书馆已全面投入使用。两地都实现了“365天天天开放,24小时时时开馆”的宗旨,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开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不过,全国许多城市虽然都有市、区一级的图书馆,但很少有地方能达到深圳、东莞这样网点广泛、布局合理的。上海“十二五”期间的努力目标是“15分钟文化圈”,即在全市所有区县,居民步行15分钟能到达一个图书馆或文化馆(站)。如果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都能如此布局,有资金的中小城市也应该做得到。在资金不足的地方,则应先顾“小”的,即先重点建设社区的小型图书馆。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位于北京、上海的部级、市级图书馆,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才有丰富的馆藏。其实,现在一些新兴城市的图书馆也有非常可观的收藏。以深圳图书馆为例,目前深圳图书馆光纸本文献就有300多万册,电子文献的数量也非常丰富,在满足市民一般性阅读的同时,重点收藏了符合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政策导向的文献。东莞图书馆在馆藏格局上,按照构建复合式馆藏格局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抓好主题文献建设,设立“漫画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等10个“馆中馆”;另一方面,抓好数字资源建设,自建“东莞人物”等8个地方特色数据库,并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第一家分馆。

图书馆的资源丰富需要金钱。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我去过上百个中西部城市,它们几乎都有气派的政府大楼和豪华的楼堂馆所,而设施完备的图书馆却很少。另一方面,钱少也不是不能办事。像深圳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东莞“馆中馆”的特色数据库都可资借鉴,此外充分利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是少花钱多办事的思路之一。

深圳图书馆实行全馆“全面开放、免证进馆、分层管理、一卡通行”的服务模式,藏、借、阅服务交融一体,为读者营造了便捷舒适、自主高效的阅读环境。走进深圳图书馆,随处可见各种现代化、人性化的设施,自助借还、自助办证、自助复印、自助打印、自助存包、自助查询、自助登记上网……通过各种自助设备,读者完全可以自主地享受自助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一个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人,几分钟就能办好深圳通用的“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在自助借还机上,几秒钟就可自助办理好借书和还书手续。通过深圳图书馆门户网站,读者还可以享受网上预约、网上预借、网上续借、资源推介、网上咨询、短信定制、预借送书等个性化服务。在丰富网上服务的同时,电话语音服务、短信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方式也被引入深圳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当中。

正因为方便,深圳图书馆新馆在开放的两年内,累计办理新证15万多张,是过去14年办证总量的一倍多。随着办证量的增加,图书借阅量也相应增长,两年的总借书量相当于过去14年的总数,图书流通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深圳和东莞的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敞开大门,而且提供的服务完全免费: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上网、免费查阅数据库、免费视频点播、免费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而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我曾为了查一份20年前的报纸来到某个大图书馆,先是交押金,再照相,然后办证,感觉比较麻烦,下次再去,如果上次办的证找不到了,得如此这般地重复一次。其实这些手续大可不必,又不是珍本善本,不过是进门借、出门还、坏了赔。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办理读者自助服务的条件,也要做到服务周到,然而如今在各地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借书人爱答不理是经常的现象。便捷的关键是图书馆要有服务意识。

深圳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美的莲花山前,与深圳音乐厅、深圳中心书城相邻,为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文化休闲景观。每到节假日,这里到处都是人,最常见的是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快乐地享受文化生活。

走进新建的东莞图书馆,只见设施齐全,通顶的大堂光线极佳,阅览室可充分利用自然光,为读书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阅览室的桌椅摆放合理,行走方便。

不过,还有许多地区的图书馆不尽如人意。北京的区级图书馆里,常常是椅子挨椅子,每次起身都要影响别人。今年到昆明出差时,曾到市图书馆看书,两位女图书馆员高声聊天,整个阅览室都能听见她们两家的菜谱。还有许多城市的图书馆增设了书店、文具店、咖啡座、快餐店。多一些服务无可厚非,但这些服务区往往临近阅览室,叫卖声不绝于耳。

东莞办证范文5

我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使用的试题为省命题试卷,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8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粤教考函〔2018〕12号),现将2018年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安排通知如下:

东莞中考时间

请各镇(街、园区)宣教办(局)、各学校根据上述安排,认真做好考务组织等准备工作及安排好教学工作。

东莞市中招办

2018年3月15日

2018年东莞中考成绩查询时间+方式

2018年东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即将开始,考试成绩定于6月30日公布。为增强我市教育信息政务公开的透明度,方便考生查询学业考试成绩,将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提供学业考试成绩电子查询服务,广大考生可以选择适用的。

一、查询时间

6月30日下午15时后

二、查询方法

1网站查询

登录东莞市中考管理系统(网址:dgzk.dgjy.net),输入考生的准考证号及密码,即可免费查询。

2关注“东莞慧教育”微信公众号查询

考生通过关注微信号DGSJYJHJY,或扫描二维码,关注东莞市教育局官方微信“东莞慧教育”,进入公众号,点击自定义菜单中的“中考查询”,输入准考证号、出生年月(共四位,如某考生出生年月为1989年9月,则输入8909,下同),即能免费查询。(6月30日开通)

东莞慧教育

东莞办证范文6

2003年,由惨痛的孙志刚事件为引线,全国掀起了对实行20余年的收容遣送制度现实弊病的揭露和对其合法性的质疑,要求废除该制度的民意吁求不断高涨。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1982年5月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通过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型管理规范-《城市生活无着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

然而,在多数民众对这一制度的变革和转型表示欢迎与赞赏的同时,舆论中又出现了怀疑的声音。这种怀疑声音的主要起因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在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后的两三个月内,一些城市的违法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社会治安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市民深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受到更多威胁。

其二,收容遣送制度废止之后,一些大型城市的流浪乞讨现象剧增,并且显示出以下状况:大量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在城市繁华地带,白天行乞,晚上露宿街头;乞讨人员向路人甚至正在开车驾驶的人强要硬讨;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或者自己行乞或者由成年人带领行乞;有组织的乞讨也逐渐凸显;等等。这些状况引起部分市民的不满和嫌恶,维护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甚至人身安全等的呼声也就随之而起。有些城市旋即出台划定“禁讨区”的规定。

其三,新型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以自愿接受救助为原则。但是,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宁愿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救助。救助制度的价值,包括先前支持该制度的人所认为的人文关怀价值,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鉴于违法犯罪率的上升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在时间上恰成吻合,流浪乞讨现象剧增给城市治理又造成许多新的问题,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并未像想象中的那样发挥其救助作用,因而,有人对收容遣送制度如此迅捷的废止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那么,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效应究竟如何?违法犯罪率的上升是否真地与该制度的废除有关?普通民众和公务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实效是怎样的?流浪乞讨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的真相如何?政府在管理上的应对措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九三学社东莞市委和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在东莞市政协的支持下,合作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2004年6月7日-9日)的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的主要方式是访谈。尽管调研时间和方式受到局限,对我们所欲了解的问题无法获得客观、准确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但在与东莞市政府、市政协、法院、公安局、救助管理站等部门的公务人员访谈以后,我们对有关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的主要结论是:

1、2003年6月-8月的违法犯罪率上升,确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必须全面地看待这一复杂的关联,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质疑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理由。造成这种复杂关联的最根本原因是,收容遣送制度在废除之前,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这种作法存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弊病);而以救助为宗旨的新型管理制度,在性质上无法完成旧制度的主要功能。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实际运作,也与《救助管理办法》的宗旨存在一定的错位,但其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一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助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样的错位是制度试验的必然,有待进一步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以求制度的完善。

3、由于收容遣送制度已遭废除,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就消失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只是发挥一定的政府救济功能,而不能完全作为收容遣送制度的替代品,所以,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尽快把“外来人口的综合治理”列为政府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以下是与这些结论有关的具体报告。

二、收容遣送废除: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出现缺口

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提供的一份统计表格,明确显示2003年6月至8月的违法犯罪率呈急遽上升之势。据指挥中心的警员介绍,这一时段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双抢”(抢劫、抢夺)为主。9月份以后,显示违法犯罪率的曲线开始回落。1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的确,违法犯罪率上升的时段恰是在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之后。这一时间的吻合比较容易令人把治安形势的恶化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挂钩。

然而,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尽管这一现象确实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结论绝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根本的原因在于,收容遣送制度在废除之前已经成为城市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突然撤销,令城市管理者一时无法适应。

收容遣送制度肇始于1961年,当时,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决定在大中城市设立“收容遣送站”,以民政部门为主,负责将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员收容起来,遣送回原籍,与此同时也提出公安机关要对收容对象进行审查鉴别。可见,该制度自一开始,就主要以限制人口流动和治安管理为目标。1982年颁布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在字面上看,其目的在于,“救济、 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收容遣送的对象也只是“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和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2也就是在城市秩序与社会治安的旧旨向之外,增加了社会救助的目的。然而,其在限制人口流动和治安管理方面的功能仍然是最为主要的,压过了甚至湮没了救济功能。

并且,流浪乞讨人群被视为一个“藏污纳垢”的群体,运动式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活动,往往以对该群体的收容为先,再行审查鉴别并分别处理:犯罪嫌疑分子,由司法机关处理;流浪乞讨人员,遣送返乡。31991年,国务院又了《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将收容遣送对象扩大到“三证”(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不全的流动人员。控制人口盲目流动、加强社会治安的目的,更加明显地胜于救助目的。

我们虽然还没有对收容遣送制度在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方面的作用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也未对该制度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与其在政府救助方面的作用进行更为精准的比较,但是,仅从以上几个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即可毫无疑问地得出一个结论:收容遣送制度的目的和功能,并不像《收容遣送办法》的字面所显示的那样以政府提供救助为主,而是以管理外来人口和加强社会治安为主。4这更不用提及,在孙志刚案发生以后,大量媒体曾经报道的以收容遣送为名、实为“强取豪夺”的、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已经使得现实中的收容遣送制度更进一步异化变质。

正是因为收容遣送制度实际存在上述性质和功能(一个事实的存在,在规范层面上如何评价不在此讨论),故而,当国务院于2003年6月18日宣布废除《收容遣送办法》、并同时出台以政府救助为目的《救助管理办法》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一项重要的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手段被撤销了。而这一手段的陡然取消,使得部分公安干警一时产生矛盾和抵触的心态。在调查过程中,公安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反映,尽管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确实体现法治政府和尊重人权的先进理念,但由于管理手段的欠缺和孙志刚案后广东省整肃公安队伍纪律的一系列严厉措施,使得许多基层公安干警产生了无所适从、“多干容易犯错、多干不如少干”等矛盾和抵触的心态,并且以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违法犯罪现象。而与此同时,收容遣送制度本身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力也不存在了。一些不法分子误以为“公安不敢乱抓人”,趁机滋事,并主要从事抢夺、抢劫等在南方城市较多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经常性地流窜作案的违法犯罪团伙,相互之间联络,纠集在其他省市的同伙前来广东(包括东莞)作案。这就是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之后,违法犯罪率急遽上升的原因所在。

不过,鉴于治安情势的恶化,东莞市公安机关通过扩大公安队伍和治安联防队、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开展“反双抢”活动等措施,对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了严厉的打击,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犯罪率的上升势头。9月份以后,违法犯罪率曲线的回落,就是东莞市公安机关在一段时间内的紧急应对措施产生的效果。5这一事实证明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以后,违法犯罪率的上升只是一时的问题,只要政府有意识地考虑新的措施或者制度建设,就可以填补《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后在外来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留下的空白。问题在于:在外来人口流动较多的城市,地方政府如何面对地方性特色带来的挑战,尽快地寻求新的制度建设之出路。

三、救助制度:并非填补缺口的替代品

从《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以来直到2004年6月8日(本次调研采访日),东莞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3560人。据救助站称,这个将近一年的统计数字,相当于以前在收容遣送制度之下同样时间内被收容遣送的人员的1/10~1/20.6以往,但凡没有“三证”的,都有可能被强制收容遣送。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城市,东莞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保守估计达到五六百万人,是其户籍人口的4倍左右,7潜在的收容遣送对象群无疑是庞大的。而现今,即便是流浪乞讨人员,也得基于其自愿而实施政府救助。这是救助管理制度施行前后在人数上存在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东莞市公安局一位高级警员的眼中,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尽管在短时间内令公安人员难以适应,但是,这一事件连同救助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救助管理站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往,收容遣送站的大门是紧闭的,门外经常站着一群人,准备领取可能是亲朋好友的被收容人员,站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外人基本无法知晓;而现在,救助站的大门是敞开的,站内的情况一目了然,愿意接受政府救助的可以自由进出。8这象征着一个更为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

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转变之外,《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据救助站介绍,目前该项制度在东莞市实施的财政是有保障的。换言之,媒体曾经披露的对财政支撑的忧虑,在东莞市不成问题。9因为,东莞市政府设立了30万元的保证金,采取“用多少、补齐多少”的方式给予财政支持。救助站的人力也是较为充分的,编制为85人,其中,40个正式职工,45个临时工(目前被聘的临时工有35人)。为了提高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救助站还专门组织了培训,要求工作人员对《救助管理办法》的重点条文了如指掌。而且,救助站也自行规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以更好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然而,就当下的情况看,救助管理制度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救助对象的范围并不容易把握和操作。《救助管理办法》本身未对救助对象的范围给出明确的界定,民政部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2条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作出了相对明白的规定:“《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即便如此,在实践中,仍然不易清晰地对“谁有权获得救助”给出肯定无疑的答案。

在东莞,真正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的非常少。在所有被救助对象中,大约占40%的是两类人群:一是外地赴东莞打工,一时务工不着的人;二是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受害者的外来人口。比如,有一位外地打工者工作一年存了3000多元钱,准备回家过年,但是被骗子骗走了所有的积蓄以后,就到救助站寻求救助。除了这两类主要人群以外,其余的还有:外来人口中被遗弃的亲属、工伤人员、劳务纠纷当事人、交通事故受害人,等等。从年龄结构上看,接受救助的对象集中在中青年,因为,16岁以下的只有152人,不到受救助人员的5%,50岁以上的有203人,不到7%。据估计,在严格意义上符合救助对象的,只占10%左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乞讨的“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东莞市救助站的不完全调查和统计,专门以乞讨谋生的人,在整个东莞约有2000余人,在东莞城区附近约有1000余人。10这些“职业”乞丐每天的收入大致在50-150元之间,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行乞是一个比较好的生存方式,而无需向救助站寻求帮助。这些人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形下,才会到救助站。而那些一时间生活无着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临时窘困的人,绝大部分在没有沦为乞丐之前,就可能向救助站提出救助的申请。并且,这类人群占据了受救助对象的绝对多数。严格地看,这种情形不符合民政部《实施细则》中所谓的“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救助对象的难以把握,还可归因于对该项救助管理制度的功能的认识和定位上。救助站介绍,有的时候,对于那些并不符合规定的申请救助的人员,救助站也可能接受政府 机构的指示而给予救助。因为,惟有如此,方能化解激烈冲突的矛盾。

在实践中的救助对象范围,与《实施细则》的文本规定存在差距。这一方面体现出该项制度尚在探索阶段,对其性质、作用、适用对象、运作程序等的认识与把握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不可能将《救助管理办法》第1条开宗明义道出的目的(“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一步到位地予以实现。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试图通过引导、劝诱、提醒等唤起乞丐自愿接受救助的手段,在城市范围内大面积地消除流浪乞讨现象,进而促进城市的卫生、整洁和安全,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绝大多数乞丐都是以行乞为生的所谓“职业乞丐”,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不愿意到救助站寻求救助。更为重要的是,以上调查所获的事实表明,救助制度在性质和功能上无法完成对收容遣送制度的替代,虽然“一废一立”的同时进行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外来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缺口,仍待另外的制度予以填补。

四、外来人口综合治理:一个重大的政府课题

转型中国在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流动人口从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地区向经济正发展地区涌进的一股浪潮。接受流动人口的地区,既可利用教育程度不同的劳动力以促进本地的发展,但也需要应对由此带来的一切挑战。流动人口的普遍存在和迅猛壮大,使得旧有的城市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和承载,城市卫生、市容、环境、治安、劳动力就业、教育等一系列环节,都要面对流动人口大军的冲击。东莞市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向来比较重视。2001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就已出台《东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东莞市人民政府也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关出租屋及租住人员的管理文件,11在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方面,也采取了提高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三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和医疗救济制度、积极发展教育等各项措施。12

然而,对于像东莞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占绝对多数比例的新兴经济城市而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外来人口的综合治理课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首先,由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不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不再受到收容遣送的威胁,抵抗、抵触暂住证办理的情形增多了,以至于外来人口的登记更为艰难。而外来人口的登记,不仅有利于东莞市政府掌握流动人口情况,而且有助于东莞市政府相应地采取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的措施。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以收容遣送作为威胁来强制外来人口办理登记的手段,是不具有合法性的。“要么办暂住证,要么收容遣送”的逻辑,既不符合当前人口流动加大的趋势,也不符合人权保障的理念。那么,在新的形势之下,东莞市政府如何把传统的“控制式管理”思路改为“服务式管理”思路,如何通过完善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障,以激励其自觉地办理登记(也就是让外来人口感觉到办理登记对其在东莞的就业、受教育、劳动权益保障等是有利的),就成为一种新的治理课题。

其次,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确实如东莞市公安局在《关于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对我市社会治安的影响及相关建议》中所言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预防。但是,认为收容遣送方式可以有效地对付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仅仅是一种假说而已。收容遣送制度之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媒体已广泛披露,自不待言。而真正有助于破案的,在过去实际上是与收容遣送制度勾连在一起的、便于公安机关掌握必要信息的外来人口登记制度。在新的形势之下,东莞市政府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应该是,如何完善外来人口登记制度,如何促进社区自治、动员社会力量,去建立一种政府与社会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治理机制。东莞市公安局在上述建议中提及的“严格要求出租屋主报备流动人口信息”,只是尝试建立这种新型的社会治安机制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已。

再者,施行已经一年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完成政府救助的功能,但由于法定的适用范围有限,如何结合地方特色,一方面适度扩大政府救助的对象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和壮大,通过民间力量对一时间发生生存窘困的外来人口提供帮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由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地减少职业化乞讨现象,而后者不仅有附带违法犯罪现象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城市卫生和交通秩序等,因此,如何树立对待乞讨现象的正确观念,如何在此正确观念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合法合理的方式,也是在对外来人口进行综合治理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具体的制度建设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根本的应该确立三个尊重人权的理念:第一,流浪乞讨本身对于成年人而言是一种自由,政府不能随意地加以限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合法的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乞讨行为并给予政府或民间的救助;第二,流浪乞讨的自由以不影响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对于破坏卫生环境、影响交通秩序、干扰他人甚至伴随偷盗、抢夺等违法行为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第三,流浪乞讨的现象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一个成熟的社会心态应该是容忍其存在,政府不能以“衣衫褴褛,影响市容”等歧视性的理由对其进行控制。

最后,外来人口的综合治理不仅涉及到城市的卫生、治安、经济发展,也涉及到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社会经济权利的实现,更进一步会涉及到外来人口的政治权利。对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的城市而言,这一切都需要有统筹的规划和制度设计,需要将其作为重大的政府治理课题来认真对待。

注释:

1 在广州,也有极为类似的现象出现。可以参见广州市公安局长朱穗生和人民日报记者罗艾桦的对话,“创新警务机制,打造平安广州”,载“广州金盾网”,/jindun/da01/db07/200401060005.htm.

2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第1条、第2条。

3 例如,就在《收容遣送办法》出台一年后,1983年9月14日,民政部在《关于积极配合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活动加强收容遣送工作的 通知》中就明确指出,“收容遣送工作,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安定团结,各地民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当前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罪犯的活动,切实加强收容遣送工作”。“城市收容遣送工作的对象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却难以一时分清,特别是在全国严惩犯罪分子的统一行动中,有些罪犯更有可能混到流浪乞讨人员中来。因此,各地收容遣送站都要切实加强审查工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分子,应立即交当地公安部门处理,不能使收容遣送站成为犯罪分子的‘防空洞’、‘避风港’。属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要及时组织遣送。”

4 东莞市公安局《关于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对我市社会治安的影响及相关建议》映证了这一点。该报告称:

“一是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由于收容遣送制度在过去长期的管理流动人口工作实践中成为与暂住证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办法,带有强制性作用,促使流动人口主动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证,使公安机关能够较好地掌握流动人口情况,并形成许多比较实用有效的与暂住证管理办法相适应的流动人口管理措施……。

“二是在打击与预防犯罪方面,在东莞市流动人口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90%以上的情况下,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意义重大。首先,详备的流动人口档案使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工作中可以迅速获得许多有用的线索。其次,收容遣送制度的强制性作用对隐藏于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分子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5 根据调查,广州、深圳的公安机关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并取得同样的效果。

6 1/10~1/20的比例是由救助站站长提供的,与东莞市公安局的一项统计数字较为吻合。“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东莞市每年平均要收容遣送5万多名流浪乞讨人员。”东莞市公安局《关于取消收容遣送制度对我市社会治安的影响及相关建议》。数字是可靠的,但是否全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无商榷之处。因为,按上文所述,收容遣送的对象可能更多的是“三无”人员。

7 据中共东莞市委办公室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的《东莞经济发展简况》(2004年1月),东莞有户籍人口156.19万,常住人口640多万。此处的“常住人口”即外来居住达半年以上者。另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情况汇报》(2004年6月4日),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是:东莞市外来人口有500多万人,其中78.6万人来自广东省其他城市,其余的400多万人来自湖南、四川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8 这一对救助管理站外部情状的描述,与我们在调研时的亲眼目睹完全一样。

9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支撑也不成问题。东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举国公认的。据《东莞经济发展简况》(2004年1月),东莞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47.5亿元,财政收入总额达206.41亿元。

10 东莞是不设区县的地级市。1985年9月,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下辖32个镇区。除城区以外,其余的皆为镇。

东莞办证范文7

时隔两年,东莞证券的上市之路再现曙光。近日,东莞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在证监会网站上进行了预披露。和2015年预披露的招股书一样,东莞证券此次依旧拟发行不超过1.67亿股,占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0%。

东莞证券谋划上市已久,在2015年披露招股书时,东莞证券相关负责人曾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在根据证监会和深交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后续工作。“如果一切顺利,东莞证券预计会在2016年上市。”然而,随后第一创业、华安证券、中原证券以及最近的中国银河纷纷实现上市,始终未见东莞证券的身影。以致有投资者向东莞证券第一大股东锦龙股份发难:“东莞证券的上市历程为何如此漫长?”

当然,排队多年不能上市在A股中并不罕见,对于预披露之后,东莞证券的上市时间表以及经营中的相关问题,《投资者报》向其发去采访需求,不过此次东莞证券方面相对谨慎,只表示暂时不方便回复,会在合适的时机公布。

削减自营应对公司发展

东莞证券成立于1988年6月,注册资本15亿元,是国有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中证协公布的排名看,截至2016年上半年,东莞证券净资本排行第60位;净利润在126家券商中排名44位,儆谥械瓤壳八平。

公司招股书数据也显示,2013-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0亿元、18亿元和3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超过2亿元、6亿元和14亿元。

不过,去年A股交易惨淡,直接拖累了券商经纪业务的收入,继而影响券商的业绩。根据锦龙股份公布的东莞证券2016年经营数据显示,后者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1亿元,同比下滑41%,对应同期净利润为8亿元,同比下滑43%。

具体来看,尽管去年东莞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七成调整为五成,但经纪业务的大幅下滑仍然成为拖累业绩的首要因素。2016年经纪业务净收入为10亿元,同比减少59%。

跌宕起伏的市场让东莞证券的自营业务同样受到较大影响,自2014年以来,自营收益率逐年下降。2015年下半年,因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公司2015年的股票平均回报率跌至-29.93%;当年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公司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达到20.44%,受股票投资收益率降低的影响,公司自营业务总体平均回报率降低至6.73%。

2016 年年初股市震荡、大盘急剧下跌,虽然随后股市不断调整,但依然导致公司2016年上半年整体股票平均收益率跌至-38.15%,远远跑输大盘。去年以来,债市行情低迷,并且债券利率下降,公司的债券投资收益率仅为8.52%。因此,2016年上半年公司自营业务总体平均回报率降低至2.28%。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东莞证券并不擅长权益投资,拖累了自营业务。

十分有意思的是,对于短板,东莞证券没有想办法提高,反而削减投入,东莞证券自营收益总额和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其收益总额分别为3.3亿元、1.1亿元和0.3亿元;东莞证券自营业务规模占净资本比例分别为47.53%、37.17%和29.1%,均低于同业57.59%、40.87%和47.49%的平均值。

亟须补充资本金进行转型

减少对经纪业务的依赖,摆脱“靠天吃饭”的营收结构是券商寻求转型发展的主要原因,东莞证券也不例外。从2016年业绩来看,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截至2016年年底,其资产管理业务涨幅最大,该业务贡献收入为1亿元,同比增长35%;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28%。这两项业务占整体营收比重接近20%,而2015年占比仅为8%。

此外,东莞证券信用业务尽管受股票大幅震荡影响,但整体运营良好。截至去年上半年,两融利息收入已经达2.84亿元,同比增长40%。

中证协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券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资本中介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明显,占营业收入的总比重增至近三成。分析人士指出,在券商业绩下滑的当前,资管投行业务成为转型的法宝。

东莞证券方面表示,当前公司业务短板明显,多元收入缺乏稳定性,这也是此次IPO希望改善的地方,通过补充公司资本金,以扩大业务规模,继续优化业务结构。

突破区域发展任重道远

“立足东莞、面向华南、走向全国”是东莞证券的发展规划,虽然上市在即,东莞证券距离真正“走向全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公司招股书,截至2016年上半年,其66家营业部,其中东莞市就占据24家,近七成的经纪业务收入来自东莞市。

对于经纪业务以东莞市为主且在东莞市场占有比例较高的问题,东莞证券表示,作为东莞市的本土券商,公司较早完成网点布局和客户的积累,占比较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占据东莞市的区位优势,东莞证券的佣金率虽然逐年下降,但是一直高于行业水平,2013年~2016年上半年,公司平均佣金率分别为0.90‰、0.79‰、0.63‰及0.48‰,同期行业平均佣金率分别为0.79‰、0.67‰、0.50‰及0.41‰。

东莞办证范文8

另外,今年开始,中考每批次录取完毕后,市中招办会在东莞教育网公布录取结果,考生可关注本报公布的录取进度,及时查询是否被录取。(陈雯)

-4种方式查中考成绩

(一)网站:

1、登录东莞教育网中的中考栏目、东莞市讯通网、东莞市快乐e课网

(二)电话:

968690038、96061、9600885588、4008830505

(三)短信:

方法一:编写601#准考证号码#出生年月发送至10621863

方法二:编写38#准考证号码#出生年月发送至10622288

(四)短信预订:

移动用户:编写JY#准考证号码#出生年月发送至10622288

联通用户:编写038#准考证号码#出生年月发送至10622288

东莞办证范文9

    被申请人:皇旗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以下简称台北东亚银行)于2001年5月16日向东莞中院申请认可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于2000年11月17日作出的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该裁定认为:根据皇旗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皇旗公司)于1999年10月28日签发的本票,其应支付台北东亚银行300万美元,但目前尚有2436213.50美元没有支付,对于该笔欠款及利息(自2000年9月1日起至清偿之日止按年利率8.6%计算),台北东亚银行可申请强制执行。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于2000年11月21日通过邮寄将裁定送达给皇旗公司,于2001年2月9日出具证明书,证实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已发生法律效力。皇旗公司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办了英商永业科技有限公司,占100%的股份。英商永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开办了皇嘉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占100%的股份。

    处理

    经东莞中院审查认为,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于2000年11月17日作出的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裁定:对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于2000年11月17日作出的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的效力予以认可。

    评析

    一、东莞中院对本案应予受理。《最高人民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判决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申请由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案申请人的住所地在台湾,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的被执行人为皇旗公司,皇旗公司是英商永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而英商永业科技有限公司又是皇嘉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股东,即皇旗公司在东莞有收益,故东莞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东莞中院可以受理本案。

    二、对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的效力应予认定。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已发生法律效力,不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第九条规定的不予认可的情形,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判决的规定〉的通知》(法[1998]54号)的规定,报广东高院审查同意,东莞中院裁定认可台湾地区台北地方法院2000年票字第38759号民事裁定的效力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东莞办证范文10

关键词:东莞金融,稳健经营,监管,优质服务,地方政府支持

一、 东莞金融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东莞市已从原来单一的金融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东莞金融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 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目前拥有各类金融机构50多家, 成为广东省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地级市, 涵盖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支柱产业。东莞现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非银行储蓄机构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东莞金融总量列全省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2006年上半年,东莞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达29.65亿元,同比增长9.13%, 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东莞的不良贷款稳中有降,一直被誉为广东的“金融绿洲”。到2006年5月底,不良贷款比例降至3.4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中,东莞金融生态环境指数更是位列广东各城市之首。

二、东莞金融发展的原因

1.经济繁荣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决定金融。东莞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金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保持着超常发展态势, 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均在20%的速度增长。2006年东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9%,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的第四位,外贸出口总额排名第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530元,增长7.0%。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东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两岸四地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中排名第15位。东莞已有15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 加工贸易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初级到高级, 从资金密集型为主到技术密集型为主, 从服装、五金、制鞋、家具等低技术产业到IT业等高等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制造体系。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都可以在东莞企业群体的“工业生物链”中找到其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在消化外资基础上,民营经济自主创造的势头越来越猛, 至2006年底,东莞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达到37.5万户,注册资金达662.5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6.3%和23.7%,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又为全市金融快速增长添注了新的活力。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莞金融业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地方政府端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东莞金融安全运行创造了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多年来, 东莞市委市政府不仅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繁荣,为东莞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直接对金融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为东莞金融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措施有:一、不能贷款搞非生产性建设, 提倡通过加强管理, 增收节支, 提高效益, 加强自身积累去增资减债,二、当地政府在不干预金融的同时, 对金融工作一贯大力支持, 千方百计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具体的办法是:1、成立市金融债权领导小组,联合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了良好的信用环境等等;2、当地政府将资产负债率等几项金融指标纳入对镇(区)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 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监督检查镇(区)属企业大额贷款和还本付息情况;3、在市政府牵头下, 建立了包括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人民银行、银监局、各银行机构、证券期货机构和保险机构等单位在内的全市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以解决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确保辖区金融体系稳定, 促进全市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高效的监管和优质服务是东莞金融发展的保障。一直以来,东莞金融管理部门奉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认真处理好监管、协调、服务三方面的关系,在强化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一直以保一方金融平安为己任,以创建东莞金融安全区为目标,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较好地履行了央行监管职能,营造了平稳健康的金融环境,树立了央行的权威形象,为东莞市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年的金融监管工作中,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紧紧结合东莞的实际,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始终把依法独立履行监管职责与积极争取地方党政支持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金融监管中正确认识和协调与地方党政的关系,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来赢得地方政府对金融监管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前提下,立足服务,监管与服务并举,寓监管于服务中,认真履行好协调、服务职能,取得各金融机构的协作和配合,提高了金融监管效果;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金融监管队伍,为发挥央行在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中的作用提供有力的保证。

4、东莞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东莞金融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的资金一直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但东莞金融机构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守法经营、稳健经营。尤其是近年来,东莞金融机构不但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加快金融创新,更加着重树立内控优先、稳健经营的理念,始终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狠抓内控制度落实。在“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的指导下,各金融机构合理运用银行资金,适当调整银行的存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产,有效保障了区域金融持续、稳健发展。

三、进一步促进东莞金融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支持东莞产业集群发展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东莞推进产业升级,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东莞市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努力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一是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服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员,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扶持相关企业的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扩大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限。东莞极具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毛织、服装、家具、五金模具等产业集群均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反映东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争取扩大相关的贷款审批权限。三是提高信贷工作效率,适度简化贷款手续。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重复环节,逐步探索建立优质企业贷款申请“绿色通道”制度。

2、银行要把好关,继续坚持降低不良贷款工作不动摇。。东莞各商业银行要按照降低不良贷款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减弱的总体要求,密切跟踪分析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发展走势,密切关注重点行业贷款质量变化情况,切实加大对小企业和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调整好信贷结构,有保有压,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要以建立科学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为重点,把注意力放到转变增长方式、调整资产结构和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上来;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及部分类别的项目贷款监控,密切关注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严格贷款审批条件,加强贷后跟踪管理,继续加强降低不良贷款考核。

3、强化创新竞争意识,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和特色。。面对居民旺盛的潜在理财需求, 全市各金融机构,尤其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要通过强化市场意识, 创新意识, 竞争意识, 树立科学的经营策略, 注重特色化经营, 注重服务质量, 注重业务品种创新。通过贴近市民, 贴近市场 ,贴近社会, 发现需求, 创造供给, 形成自己的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和特色,尽可能去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要适应我市世界知名企业众多、金融服务需求准确细致的特点,着力构筑覆盖全社会的专业化、特色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网络,以高新技术手段改造现有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用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拓展新的服务领域。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本土化进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业务品种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大力研发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丰富服务品种,加快引进和设计适应客观需要和风险控制原则的新型金融产品的进度,不断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4、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各金融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构建我市的信用信息采集平台,稳步推动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以个人信用为主体、企业信用为核心、政府信用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信用披露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形成信用监督、风险监控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力度,定期公布逃废银行债务名单,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建设良好的东莞金融生态环境。

5、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素,努力拓展金融创新空间。我市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各金融机构一定要把握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步伐,促进金融业务向国际化接轨。

6、金融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要用安全和发展总揽金融工作全局。金融安全与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安全是目标,发展是手段,只有通过推进金融的发展,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才能达到金融的安全。

7、提高金融债权办案执结率。司法部门应缩短金融债权诉讼时间,加大强制执行的力度,提高金融债权诉讼效率,使金融债权依法得到保护。

东莞办证范文1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Dongguan is rapid, but there are issues such as small-scale, generate surplus, low competitiveness and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embeddednes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enterprise policy support in terms of funds,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guide enterprises to build brandimage,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expand emerging markets at home and abroad.

关键词: 民营经济;东莞;问题;对策

Key words: private economy;Donggua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34-02

1 东莞民营经济的概况

1.1 东莞民营经济的规模 2011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7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45%,民营实现税收总额314.4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7.27%。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2百亿元,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千亿元,投资、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速领先全市平均水平。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303.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9.5%。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50.11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 65.4%。

截止至2011年12月底,全市民营企业注册户数为48.0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 10.47 万户,个体工商户 37.33 万户),比 2010年末下降 2.6%;登记注册资金达 1752.47 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290.89 亿元,个体工商户 84.82 亿元),比 2010 年末增长 14.1%。2011 年 1-12 月,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773.48 亿元,同比增长 10.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7.45%,总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民营经济成为东莞市内源型经济的重要力量。

1.2 东莞民营经济的分布领域 东莞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具有产业集群,分布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家具、玩具、食品饮料和化工制品等领域,并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

1.2.1 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两大产业规模大,在32个镇街中均占较大的份额,电子信息产业以电脑零部件及周边设备、电子元器件为主,配套率高达95%,部分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10%至40%的份额;电气机械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电池为主要产品,这两大产业加工配套环节用工较多,每百元实现利税约为4.46元。

1.2.2 纺织服装、家具、玩具三个产业的劳动密集特征明显,行业景气情况各有差异。纺织服装业是东莞市第三支柱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产业链较完善,在虎门、大朗两镇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品牌建设也取得良好成效,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百元产值实现利税约为5.24元。家具、玩具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从事贴牌加工为主,较少掌握核心技术、品牌,生产环节用工多,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贸易壁垒增多等负面因素影响行业盈利能力,家具、玩具行业百元产值实现利税分别是2.49元和1.63元。

1.2.3 食品饮料、造纸产业呈现出良好规模发展优势,对地方经济拉动效应大。这两种产业集聚度高,大型企业、知名企业数量多。行业技术水平较佳,运用先进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用工少、盈利能力强,对地方税收贡献大。以食品饮料产业为例,百元产值实现利税约为13.23元,是全市制造业平均水平的2.5倍。由于造纸和食品饮料业属于耗水、耗能型产业,今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环保、节能等技术改造要求。

1.2.4 化工产业属于用工少、利税贡献大的产业。目前该产业主要以化学涂料、油墨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研发比较薄弱。在排污可控的前提下,围绕虎门港发展石化产业链,将进一步提升生产规模和利税贡献水平。

2 东莞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莞市经济中外向型、加工型和资源主导型特色显著,过去依靠粗放式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逐步突显出来,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就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和局限之处。

2.1 企业规模偏小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产业布局散乱。从全市来看,产业规划相对滞后,项目选址在空间布局上集聚水平低,土地利用水平与效率相对低下。只有少数产业和镇街形成了产业集群规模,大部分镇街产业种类多规模少,出现“集而不群、集而不强”现象,未能实现集群规模和协同效应。虽然近年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和平均销售收入增加较快,但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对整个产业有巨大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很少。

2.2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我市产能过剩突出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同行业无序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仍然是停留在资源投入、产品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还没有转变为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加上我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容易受出口市场波动影响,在当前外需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加剧,企业经营经常出现大幅波动,缺乏稳定性。

2.3 综合竞争力欠强 目前,我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许多企业装备水平不高,工艺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企业效益出现了明显回落。加上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东莞市民营企业中轻工业比重大,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化的发展战略成效不明显,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较少。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技术溢出效应低,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不大,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外包的能力不足。

2.4 外向型企业多,企业根植性差 “两头在外、大进大去”的贸易加工形式、“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促生了东莞市数量庞大的订单型和配套型民营企业。这类民营企业对外依存度较高,经济自主性差、产业根植性弱,易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市场变化影响,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不高。

2.5 多数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 我市民营企经济主要是以千家万户自发创办家庭工厂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路径使大多数企业停留在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传统型家族企业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领导层内部的一致性、利益动力的有效性等优点,在创业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容易导致民营企业思想观念上的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意识。企业只要不面临外界巨大的生存压力,进行自身制度创新的动力就不会太强,从而助推企业发展壮大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无法建立。

3 东莞民营经济发展转型路径探索

3.1 政府给予民营企业政策支持

3.1.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是设立了专项资金或资助计划。包括“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创业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二是修订《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三是鼓励、支持东莞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级项目扶持资金。

3.1.2 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平台 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平台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松山湖创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在服务企业、攻克核心共性技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高级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3 给予企业以信息支持 通过设置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和民营经济服务中心,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提供协调服务;其中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大了对企业的维权保护力度。确立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制度,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塑造力度

3.2.1 加强引导,打造集体商标 加大目前联席会议

对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和协调,研究确定不同时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营销机构和广告公司共同规划。以打造东莞名片,打造区域品牌为品牌建设思路,借鉴美国“Sunkist新奇士橙”的经验打造集体商标,统一产品等级划分标准,制定使用集体商标的行业协定,减少区域内同类产品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减少重复建设,集中资源优先对行业优势的工业产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整合东莞市的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品牌资源。

3.2.2 保证产品质量,为创名牌打下基础 开展“品牌强市”宣传活动,以多种形式报道企业创名牌的先进经验,动员中小企业参与创建自有品牌,鼓励中小企业对照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生产出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品,为树品牌、创名牌打下基础。设立和评定东莞市著名商标、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奖,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有品牌评价认定体系,对于组织自有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会给以一定财政补贴。

3.3 鼓励企业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3.3.1 提高民营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国外新兴市场,一方面政府牵头举办国外展览会,包括在中东、东欧、南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地区的举办大型展览会特别邀请新兴市场采购商参会,相关展会均优先安排在本地民营企业参展。另一方面为在本地民营资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网上平台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宣传途径。最终达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国外新兴市场的目的。

3.3.2 资助企业产品在国外注册及产品认证 政府对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按注册费用额的一定额度给予资助,同一个商标在各国(地区)注册费用合计最高资助额30万元;对企业获得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IS0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产品认证,政府对其支付的认证费、检验检测费、与企业认证相关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费给予50%的资助,每个项目最高资助额30万元。达到提高民营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为打开国外新兴市场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月祥.解读东莞民营经济的崛起[J].现代乡镇,2002年第22期.

[2]莫安达.东莞经济结构调整障碍及对策分析[J].南方经济,2003年第2期.

[3]陈洪.东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思路[J].经济师,2003年第3期.

东莞办证范文12

近几年来,只关注GDP增长的政绩观备受诟病,而如何建设幸福社会,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成为了热门话题。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并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国民的幸福感,通过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六大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2010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号召,明确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作为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占东莞常住人口71.9%的新莞人为调查对象,主要从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社会环境和政策服务等方面研究影响新莞人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以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

二、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工作幸福感

1、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工作满意度不高

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新莞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外出前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一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能简单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目前仅有9.0%的新莞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工作,17.2%的新莞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和其他外资企业工作,有66.5%的在很不规范的私有企业工作,还有部分新莞人从事小商小贩或临时性工作。在企业工作的新莞人有67%的人为普工,21%的人为技工。他们平均每周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约13%的新莞人没有假期,周日休假的约占35%,仅25%的有双休日。[1] 由于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工资待遇低,因此新莞人中仅有38.5%对工作状况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高达74.3%的新莞人表示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比较大。

2、收入水平整体不高,总体呈高收入人群少,低收入人群多特点,收入满意度较低

收入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邢占军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随个人年收入增加而提升的总体趋势,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因此,研究新莞人收入水平对于增进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新莞人个人收入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收入水平低。调查表明,新莞人月收入均值为2526元,其中71.9%的新莞人月收入在1101—3500元之间,8.8%的新莞人月收入在3501—5000元之间。二是高收入群体少。3.8%的新莞人收入在5001—8000元之间,8000元以上的仅占1.2%。三是低收入群体多。调查中14.2%的新莞人月收入低于1100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老莞人收入要高得多。据东莞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如果加上老莞人通过出租厂房、出租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及村组分红、分利等福利性收入,新老莞人的收入差距更大。正因为如此,91.0%的新莞人对自己的收入感到很不满意,并希望自己收入未来能有所增长,其中60.8%的人期望收入增长10%—50%。

3、劳资纠纷不断,劳动权益难保障

由于企业众多,外来工集中,东莞的劳资关系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2007年—2009年,东城辖区内的劳资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3]而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劳资纠纷案件有近4000宗,主要涉及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等方面。

接二连三的劳资纠纷尽管与市场风云变幻密切相关,但也暴露出了东莞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重大缺陷。严格地讲,不少加工型企业在劳动安全、工伤医疗保险、劳动时间、休假权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劳动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监察力量严重不足。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经济发展优先,保障资方权益优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心理作怪。三是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甚至违法不究。四是外来务工者维权渠道不畅,维权环节复杂,维权成本过高,法律援助不利,尚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外来务工者权益的大环境。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新莞人应有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东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个人发展幸福感

1、社会地位较低,个人发展前景窄,但对未来发展积极乐观,充满期待

个人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前途和职位的上升空间;二是收入及福利待遇的上升空间;三是社会地位的上升空间。如果三者的期望适度又能得到实现,那么个人往往会有产生满足感和积极的愉悦心理。据调查,仅28.1%的新莞人对现有工作职位表示比较满意或满意,54.6%的人表示一般,17.3%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91%的新莞人对当前收入表示不满意。71.5%的新莞人表示在东莞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对于是否会在东莞长期生活,只有28.3%的人认为如果事业发展顺利,会选择东莞,14.7%表示如果能解决户籍问题就会选择东莞,5.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能得到满足就会选择东莞,还有28.9%的新莞人表示没想好,17.7%明确表示打算将来到其他地方发展。总体说来,收入低、福利少,没有政治发言权,参与管理少,户籍障碍等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莞人产生卑微心理,但多数新莞人对东莞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2、文化程度低,多数想学习,但享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比例低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提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据调查,新莞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79.7%的为初、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文化程度,仅16.6%为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70.1%的新莞人对自己的学历感到不满意,并且52.2%的新莞人有继续提高学历的想法,但由于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少,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等原因无法实现梦想。

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和企业开始逐渐重视职业培训,从2006年起政府每年出资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对户籍劳动力进行培训。2007年开始把新莞人也包括进来,实现了培训对象全覆盖。新莞人培训工程自2007年4月启动以来,截止2009年2月,全市共组织新莞人培训71万人次,其中岗前素质培训51万人次,技能提升培训20万人次,完成技能考核鉴定14.8万人次,核拨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4]然而,与对户籍劳动力出资10亿元相比,两年专项补助资金2665.85万元实在太少,分摊到630多万新莞人更可谓杯水车薪。调查表明,53.8%的新莞人表示来莞后没有参加过任何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在另外46.2%的新莞人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占27.4%,参加过岗前培训的占17.3%,参加在职培训的占47.4%,参加过技能学习的占32.2%。遗憾的是,推行新莞人技能培训补贴计划以来,真正享受补贴的新莞人仅0.8%,高达62.4%的人表示“不了解这个政策”。另外,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并给员工报销学费,但规模较小的私企往往缺乏相应制度。

(三)关于生活幸福感

1、以租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相当部分新莞人对公租房制度不了解

住房问题影响着新莞人幸福感的提升。为此,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难题。2010年6月东莞市专门为新莞人出台了《关于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镇、村可在新莞人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新莞人居住小区,以“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用地为主。其形式主要有四种:用工单位改善本单位新莞人居住条件;筹建新莞人居住小区;实施政策性租赁住房;加强出租屋服务管理、改善居住环境,优化政府服务。[5]一系列住房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莞人的居住条件,但其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新莞人需要。据调查,69.9%的新莞人对住房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原因在于:一是东莞住房政策更多地是向户籍人口倾斜;二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建设数量少,真正享受到的新莞人更少;三是廉租房和经适房分配存在不公。因此,仅有5.4%的新莞人住政府廉租房和公租房,27.1%的新莞人住单位宿舍,高达53.9%的新莞人在外租房,自己买房的仅占8.2%。仅45.0%的新莞人对居住条件表示比较满意,63.4%表示房租(房价)太高。

2、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较差

消费水映了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过低使新莞人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调查表明,新莞人人均月消费开支为1744元,其中吃穿住用占到总开支的75%,文化娱乐及其他仅占16.4%,因此新莞人的主要开支还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近一半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在1000—2000元之间,84.8%的新莞人月消费水平集中在500—3000元之间。按人均月收入2526元计算,大多数新莞人在支付吃穿住行等必要生活费后,基本所剩无几,很难有更多的钱满足文化方面的支出。当然,新莞人内部消费差异也很大,其中月开销最大的为15450元,而最少仅为300元。一些年龄大的新莞人往往节衣缩食,将生活支出降到最低,为的是能将有限的收入汇回老家供子女读书、赡养老人;新一代新莞人没有太多家庭经济负担,喜欢赶潮流,追时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3、文化休闲娱乐非常缺乏,生活方式单调,生活与期望差距明显

爱休闲娱乐是人之天性。休闲娱乐往往让人心情乐观愉悦,因而能增进人的幸福感。调查显示,64.9%的新莞人休闲娱乐生活一般,还有26.3%的新莞人非常缺乏休闲娱乐,仅有8.8%的休闲娱乐比较丰富。事实上,为了提高收入大多数新莞人几乎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被拴在了车间、办公室或者商铺,因而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匮乏。乏味、孤独、无聊等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工作成了习惯而不是乐趣,吃饭成了任务而不是享受,因而没有幸福感可言。

(四)关于社会幸福感

1、社交网络窄,社会融入不足,东莞需进一步减少排外意识,提高城市包容度和归属感

东莞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尽管外来的新莞人,曾经或仍在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被隔离于城市之外,没有普遍享受到东莞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直言“归属感比薪水更重要,感觉东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限。”据调查,有53.6%的新莞人感到东莞比较排外或排外。对在东莞工作生活中是否有遭到歧视,62.9%的新莞人表示很少有,13.5%的表示经常有,23.7%的表示说不清。整体来看,东莞社会歧视不太严重,但仍存在排外意识,需要继续提高城市包容力。对“新莞人”称谓,有67.1%的新莞人表示没有太多感觉,叫什么都一样,但认为比过去少了很多歧视的(占22.5%)要比认为仍有歧视感(10.4%)的要多。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隔阂,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同时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社会层面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共处。从家庭关系来看,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与家庭生活幸福感呈正相关,并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人际关系,56.0%的新莞人表示有好些朋友,来往较多,但还有35.9%的新莞人表示朋友比较少,交往不多。在交往的朋友中,59.8%的新莞人拥有较多外地朋友,本地外地朋友一样多只有32.7%,而本地朋友较多仅占7.4%。总体说来,新莞人的社交网络比较狭窄,局限于老乡和工友之间,而且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并不高,他们并没有融入到本地人的社会网络当中,社会关系根植性很低。调查发现,收入水平低成为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的最大实际障碍,新一代新莞人对社会尊重、平等和社会认可有更多的期盼。

2、社会保险拥有率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公平也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因素之一。老莞人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很多新莞人由于工作单位的非公有性质,往往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在规模较小的私企、个体户和服务业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只有37.8%的人拥有医疗保险,仅25.9%的新莞人拥有养老保险;24.9%工伤保险;仅有13.3%拥有失业保险。值得注意的是,47.2%的新莞人没有任何社保,仅有12.7%的新莞人有住房公积金。由此可见,东莞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在新莞人中覆盖面仍然太窄。

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最主要的是社保以地市为区域建立社保基金,各地基金之间相互封闭,难以实现跨区域转移;其次是没有实现统筹安排,导致社保缴纳地区不均衡;最后,因工作迁移、疾病等原因无法转移社保而选择退保时,往往只能退还其中相当小部分,对缴纳人损失非常大。因此,65.5%的新莞人希望能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异地衔接、跨省区转移。

(五)关于政策服务幸福感

1、积分入户政策宣传不够,缺乏吸引力

户籍制度是影响新莞人幸福感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社会情境下,户籍仍然代表着一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权益,因此减少由于户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不平衡感对提高新莞人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莞市在户籍制度难以彻底废除情况下,采取了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实施积分入户等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但要完全实现公平公正依然任重道远。据调查,高达63.5%的新莞人对新莞人积分入户制度没关注,不了解;仅19.3%的认为有点吸引力;还有16.7%认为门槛太高,没什么吸引力。由此可见,积分入户政策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多数新莞人并不了解,二是缺乏吸引力,新莞人普遍不太感兴趣。

2、子女入学难,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低,子女入学成为新莞人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子女教育是新莞人的一块心病,既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家庭幸福感。据统计,2008年在东莞就读的新莞人子女达44万多人,占全市中小学生近6成,其中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不足3成,7成以上由民办学校“消化”。目前,东莞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有253所,学生已达34万人。2008年底,全市有20所先进民办学校获得总额为200万元的民办教育奖励,可谓杯水车薪。2010年东莞市政府给予民工子弟学校总共1000万元的支持,平均到34万民工学校新莞人子女身上,人均不到30元。[6]由于公办学校可供新莞人子女入学的学位已饱和,加上部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不尽人意,新莞人渴望子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查显示,62.2%的新莞人对子女能否入读东莞公立学校表示关注,但其中36.7%认为由于入学条件苛刻,新莞人子女入读公立学校政策没能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仅有14.3%表示基本能入公立学校了。

3、“看病贵”影响新莞人幸福感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影响着居民幸福感。那么,新莞人对东莞的医疗卫生情况有何评价呢?调查显示,仅有28.1%的新莞人觉得看病比较难,但却有高达61%的新莞人认为看病比较贵。由此可见“看病贵”比“看病难”问题在东莞更为突出。事实上,正是由于东莞正规医院大都收费高,且很多正规医院都远离多数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的工厂,医疗网点明显偏少,社区医疗点不多,因此很多新莞人到一些所谓的“黑诊所”就诊。由于“黑诊所”卫生条件差、药物管理不规范、医护人员素质低,经营规模小,导致很多医疗事故发生。因此,对于医保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医疗费用过高问题,二是医保不能异地衔接,三是是医疗服务质量低、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困扰新莞人工作生活,影响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很多,其中新莞人反映最强烈,最希望政府进行改革问题依次是:一是收入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低、差距大;二是消费成本太高,物价上涨快;三是子女入学问题;四是医疗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看病贵,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是社会保障问题;六是生活习惯问题;七是户籍制度问题;八是就业问题;九是居住问题;十是权益维护等问题。目前新莞人社会管理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依次是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最后是职业培训。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新莞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新莞人的幸福感,才能将东莞建设成为幸福城市。

参考文献:

[1]邓宇鹏,王思煜.2009东莞城市发展报告:金融危机下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热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邢占军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EB/OL],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2010 — 09 / 10 / c _ 12540033. htm, 2010-9-10

[4]刘进. 组织培训71万人次[N],南方日报, 2009-03-06

[5]黄观平,对新莞人居住做出制度性安排[J],农村工作通讯,2010(6)

[6]邓宇鹏、王思煜,2010东莞城市发展报告: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本文系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