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3-05-30 10:08:32

美术说课稿

第1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是****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

现在我就***老师的《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这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说课

下面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十四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以生活日用品为题材,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日用品的外形细节,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内涵。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日用品的外形特征,进而引发学生对其外形产生有趣的联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创造的乐趣。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勺子》、二年级上册第十课《杯子的设计》以及本册第八课《笔的世界》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本课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观察的视野,通过学生积极地、大胆的设计装饰表现,使生活日用品的形象变得可爱、有趣,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根据这一理念和学生实际,我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2、技能目标: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并通过动手表现、装饰,使其形象生动。

3、情感目标: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联想、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为: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二、说学情

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习惯准备好的食物;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快餐,厨房离他们越来越远。生活物品在他们身边也会视而不见。这一课,诣在唤起对生活的最纯粹的热爱,让锅碗瓢盆的节奏愉悦地敲响在耳边;让每一个小物品都展示着自己独有的质朴魅力。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到美和激情。四年级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因此,联想这一形式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结合我校确立的“学-议-展-梳-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我们以学生自主合作、小组探究、学生展示为主要方式,整节课上,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孩子充分的合作、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百宝箱

教师准备的材料:

变魔术的箱子、铲子及联想的作品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

本堂课开始我们先是进行师生间的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孩子们轻松自主学习打开一扇大门。再出示一个箱子,请生上台来摸一摸,增加了神秘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学生猜一猜,老师总结都是生活日用品,点出课题。

第二环节,看我变变变

在以前的教学中,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联想的方法。这个环节中,老师先拿出一个勺子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示一个“鱼”的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变化的方法,目的在于复习剪贴的制作方法,为学生后期的自主创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第三环节,宝盒开启来

生活日用品是学生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对生活日用品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这个造型表现的环节,就有学生合作来完成,将课堂还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化,为第四环节联想方法的总结打下基础。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创作动态和遇到的困难,并加以指导,真正做到贯彻了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第四环节,创意我在行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先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首先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舞台上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与人分享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他的主导作用,不断引导让学生表达更准确,归纳更科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五环节,发散思维,拓展教学

通过欣赏多幅创意作品,意在引导学生发现,联想能使一件普通的生活日用品焕发出艺术的生命,突出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启迪学生要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说板书

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演示文稿教学 策略 探讨

演示文稿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掌握对文稿艺术字、段落、图片的相关操作设计是PPT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提高PPT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对初中演示文稿教学的几点探讨:

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活动常常受到硬性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当地教学的特色,导致课堂教学没有一丝的弹性空间,这样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当地的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外,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更好的服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是由江苏省的中小学教研室编写的,编者充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例如,在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这节课中,教材以制作“苏州园林”为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运用PowerPoint2003 中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完成“页面动画” “页面视频”“页面按钮制作”“页面全局设计”以及“作品整体优化” 这几个任务。在正式教学前,笔者先于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谈话对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来学生们并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这个软件,这时如果不考虑学生这个因素生搬硬套的话,就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体验不到软件的精髓和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怎么可能会高呢?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既要坚持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又要培养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为此,笔者重新定义了教学方案,把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了以下几个模块:了解PPT、插入对象的方法、对象布局的方法、方案与模块定义,插入动画、超链接的运用、制作电子板报,教学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夯实基础开始再到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问题进行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疑问是激励学生探究发现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通过设计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主动质疑,从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时,笔者会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欣赏为主,加深学生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确立起初步制作规划,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两份演示文稿,内容一致,只是一份未经过处理,另一份则是处理好的并可以现场可以播放的演示文稿,然后提出思考问题:1同学们,这两份演示文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们的依据是什么?2同学们,你们更喜欢哪一份演示文稿?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通过欣赏两份截然不同的作品可以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打开,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会顺利有序。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规划,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热情自然就上去了,不但丰富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任务”引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在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探究能力,培养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一张幻灯片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PowerPoint2003软件中提供的幻灯片版式和模式在教师的提示下,独立制作一张幻灯片。再例如,制作一份包含三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幻灯片模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掌握插入新幻灯片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将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对美的想象和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具备感受美、显示美、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抓住中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欣赏演示文稿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去模仿优秀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探究制作的技巧,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塑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演示文稿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多彩的生活――PowerPoint中的超链接》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5(01).

[2]赵.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2) .

第3篇

美术教材将这个内容安排在初中第四册的第三部分。从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了绘画色彩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后,运用色彩的表现基本技法塑造形象,按先学“淡彩静物”后学“水彩画”的程序进行。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较难掌握技法的画种,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似乎太高。但是,“淡彩静物”只需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颜色,而教材又只要求学生涂上物体的固有色,这种简单的技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因此,普通中学的美术课应因地制宜地舍去水彩画要求较好,将教学重点摆在“淡彩静物”上为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淡彩静物”的学习。“水彩画教学”可以放在美术第二课堂酌情进行,以满足美术尖子生的求知欲。

“淡彩静物”,也称“铅笔淡彩”,就是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后开成的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素描与色彩相互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淡彩静物”所用颜色应具有透明度很高的特性,以保证涂色后不影响素描的表现力,这就非水彩颜色不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肯定:“淡彩静物”不是素描,是色彩画,而且是最简单的水彩画。这种肯定,实质上就是对“淡彩静物”的定位,也突出了“淡彩静物”对色彩透明性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和涂色是“淡彩静物”课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素描稿是基础,涂色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片面地只强调素描稿或涂色效果而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素描稿在“淡彩静物”中起着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重要作用,是“淡彩静物”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来看,这又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普通中学的“淡彩静物”教学宜用一课时专门进行“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教学及训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稿与与以前学过的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要求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如何要求?教师必需讲述清楚,使学生懂得:①“淡彩静物”的素描稿不需要变化微妙的中间灰调子,因为过多的中间灰调子在涂色时极易使色彩纯度变化,使画面变脏;②用线简洁、肯定;③“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是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要求清楚以后,就应开始技法的教学了。素描稿的技法要求可以归纳如下:①执笔要轻;②线条明确;③明暗分明;④透视正确;⑤慎用橡皮。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示范讲解:怎样握笔才是执笔轻?什么线条才是符合要求的线条,用多了橡皮擦会产生什么不利因素等等,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技法要领。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明间素描”与“结构素描”范画,对比指出结构素描省略了哪些中间灰调子,哪些线条是应该肯定、明确、强调的结构线,怎样突出等,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切实的技法掌握标准,从而理解并掌握素描稿的技法,这“淡彩静物”的淮我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掌握了“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技法,再学习淮色就容易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淡彩静物”是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启蒙课。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图案色彩的涂色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用一课时的时间教会学生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及如何涂上物体的固有色。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三原色、间色、复色、色性及色彩混合等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需要,可用适当时间复习一下以上内容,重点应放在色彩混合上。例如,通过“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告诉学生,互补色一般不要混合,否则得到的色彩纯度低、容易脏、乱,影响色彩效果。通过有目的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学生色彩混合基本技法的目的。

“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将物体的固有色相涂准确,色彩涂均即可。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涂均匀颜色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将色相涂准确就很困难了,显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最好实施以下方案:

第一步进行某两种确定颜色(两种原色或间色均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训练,让学生注意观察色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纯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再实施调配某种指定颜色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赭石,用“橙、蓝”两种颜色调配赭石,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纯试想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出“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少,调出颜色的色彩纯度就越高”及“一种颜色(三原色除外)可以通过多种色彩混合途径得到”的结论。

第三步方案,就是教师出示色相明确、纯度适当的的色物体(最好不用固有色是三原色的物体)对照实物进行固有色的调色示范讲解,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4篇

大懒,你去干吗了呀?

嘿嘿,我是以小记者的身份,跟随小编叔叔“送课进校园”呢!《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明文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这不,作为河南省少先队队刊《好少年》的编辑们义务走进学校为大家送知识呢。

哇哦!肯定很好玩吧,一起去看看吧!

让我万能小真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吧!杂志的创作过程:

制订编辑方案。责任编辑起草《编辑方案》,包括四封、内文安排、美术风格及各方面的要求,并进行内部沟通。

栏目编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稿工作,并将组稿内容按时发给编辑部主任,同时将稿件发给流程编辑以作备份。

各栏目编辑将当期组稿内容按照 “一备三”要求发给编辑部主任,由编辑部主任进行初审,将审稿意见下达各编辑。

初次优化后的稿件统一提交给编辑部主任,经过再次审核无误交与流程编辑,流程编辑将稿件发给各部门中心负责人,同时制作网上调查表,全员参与进行投票,以备编前会讨论。

召开编前会,编前会是杂志出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讨论本期稿件创意、备稿,也要决定本期稿件的取舍以及下期栏目的选题和创意。

优化稿件以及插图绘制。根据编前会要求,编辑优化稿件,不符合要求的稿件要重新组稿。已经确定的稿件需要绘制人员绘制。

美编排版,绘制完毕的稿件需要美编排版。

校稿。排好的杂志需要打印黑稿,由责任编辑进行初校。初校中的错误需要改正,然后交由总编审稿、社长审稿、专业校对校稿。责任编辑誊清稿件,交由美编改正。美编改正后的稿子需要责任编辑对红,确认无误后交由社长签付印。

稿件进印厂,美编盯机印刷。

唉,累死我了。这九步就是少先队队刊出版的大致流程啦!具体的操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主要方面都要包含这九个步骤的。

啊!看着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呀!

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因为这是一个分工和合作的过程,经过编辑部门的分工合作。复杂的步骤也变得简单啦!

嘿嘿,你看我多受欢迎啊!绘制姐姐专门把我给画到黑板上,嘿嘿,我实在是太受欢迎啦!啦啦啦啦……

编辑部还有其他的少先队趣味课程没呀?我都想去听听啦!听说第一节课可好玩啦。尤其是模拟编前会的时候。

第5篇

关键词:撕纸课 留守儿童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2-01

1 撕纸的定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撕纸画是以纸张为材料,用撕,通过拼摆、组合和粘贴构成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以双手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撕出所需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美感[1,2]。

撕纸按照撕纸方式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碎纸添画为例:

(1)起稿:用铅笔在底稿纸(宜选用较硬材质纸张)绘出草稿图,比如一个小白兔轮廓图案;

(2)撕纸:利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纸张撕出不同大小的碎纸;

(3)粘贴:根据草稿所绘图案将不同碎纸粘贴到底稿纸上完成图案样式;

(4)添图:用铅笔对粘贴图案进一步优化完善,例如在小白兔图案附近绘出胡萝卜、草地等装饰物,并涂以相应颜色。

2 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庞大。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3],201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其中0-11岁占70.38%(0-5岁学前阶段占38.37%,6-11岁小学阶段占32.01%)。显然,农村留守儿童呈现严重低龄化趋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任,对周围的事物存在戒备和敬畏心理,表现在美术课堂上就是缺少自信和动手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监护人只能给他们的生活上的照顾,对于孩子的深层次要求往往无法满足,譬如一起动手做游戏或者完成家庭作业。作为照看留守儿童的老年人认为照顾好孩子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这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动手能力,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儿童的思维里滋长惰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衰退[4]。

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望成功,想感受成功体验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动手能力。撕纸课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随意撕,对自己所撕纸张图形进行想象、加工,借助眼手脑三者相互配合拼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树立了信心和动手能力[5]。

3 撕纸课的优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儿童喜欢手工、绘画,就如同喜欢游戏一样,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所不能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制造一种能激起他们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和平台,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审美能力、创造型人格就能够在美术课的撕纸活动中得到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

因此,通过美术撕纸课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等方式来学习美术,掌握技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样的做法做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也能积累相当的经验,但是,很容易造成儿童学习思维的死板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影响儿童天性的发展,扼杀他们的童真和童趣。故此,儿童美术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创新[6]。

4 结语

撕纸课将复杂的美术技法课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手工课,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再者,撕纸课所用材料简单易找到,无需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贴近农村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冰.谈撕纸画创作及其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6,1:12.

[2] 金王芳.在游戏中体验撕纸画学习的快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51.

[3] 李静,刘畅,侯福妍,等.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28-30,38.

[4] 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25-128.

[5] 龚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7.

第6篇

一学期将过,短短的几个月我的收获真的很多,收获了同事的友情,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收获了小朋友对我的喜爱。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负责一年级四个班的美术课和校本课程教学,美术室管理,校园环创及兼职招生工作,在校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名师课堂,专家讲学,培训促我成长。

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我们外出培训很不容易,所以感谢刘校长为我们请来这样好的专家,毫无保留的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张老师讲课,干脆利落,语言精练,有深度,有内涵。课堂中的小练笔环节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有限的语言环境当中却给孩子们无限的遐想。使孩子们既理解的文章又锻炼了写作能力。就像他说的:"写是最难的,一定要在阅读时放进去,就在当下,让孩子们有不吐不快的感受。" 张老师在谈及语文教学时,从理念、课标到教材、教法都有详细的剖析。其中我将读文品味,想象说话运用到美术的教学中去,尝试读画品味,想象说话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学会赏析美术作品又合理的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作品展示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讲画,从欣赏作品到画作品,最后在讲作品,把自己的创作灵感及思路讲给大家听,我会经常说:为你的画编个小故事加进去等等。而且,我对张老师提到的"回音壁"很感兴趣,我在批美术作业的时候会对他们写下一些话,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和互动,比如在分蛋糕一课的作业批改时,我会写下"好想咬一口你的大蛋糕啊!","你的蛋糕看起来真的很甜美"等等,有些孩子们也会偶尔写小字条给我,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最好的心灵互动吧。

二、 听课学习、公开课实践及微课题的研究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

本学期以来我认真解读教材细心备课,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通过听课,向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老师请教。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通过刘校长和马主任对我的听评课之后,让我了解到深入研究课标的重要性。使我对三维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了只有认真解读教学目标才知道该教会孩子什么,才知道在课堂上怎样去进行课堂检测和评价。最初我并没有那么重视学生们的作品展示环节,后来我开始在每节课中都给孩子们机会和时间,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并锻炼他们去评价自己和伙伴们的画。我想他们虽然还小但慢慢的他们就会学会如何去评价和欣赏一幅画了。而且自从开始研究微课题,我在每节课中就有意识的结合微课题来备课,比如《哈哈镜 笑哈哈》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用哈哈画的新奇来吸引孩子,从构思、形状、色彩等几个方面给孩子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有了多彩和奇特的感受之后就会有创作欲望了。并用小勺子照一照的方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哈哈镜的科学原理,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效果比较好。

在教法上我也是一直在潜心研究,通过网上学习,阅读美术专家的文章,渐渐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一直提倡孩子们不用铅笔起稿,不依赖橡皮,锻炼他们的果断能力。校本课程的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已经可以提笔作画,不需要涂涂改改了。所以我也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并且长时间在幼儿时期就养成了用铅笔起稿的习惯,有很多孩子不敢直接用记号笔画画。不用铅笔起稿了,孩子们很容易出现他们所谓的"画错",根据我的观察,孩子们所说的"画错"就是画得不满意,又没办法更改了,这时就出现了撕纸的现象。或是在一页纸上画了一点点就翻过去了再重新画一张,出现了纸张浪费的现象。所以我在逐渐加强画前构思的训练。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确自己所要绘画的内容,再头脑中有一个初稿,可以让孩子们先谈谈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再说说自己画面的主色调。"画错"的现象逐渐减少了。

三、 了解校园,品味校园文化,认真对待每一次招生接待工作。

学生是校园生存之本,招生接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每一次接待家长,我都看成是一种自我展示一种历练。力求将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等完整的介绍给家长。让每一位来咨询的来宾都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

四、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不能很好地掌握,分析片面。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应多观看优秀的课堂实录,多写一写评课反思。只有深入挖掘出精品课的优点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幸福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团结的教师群体中,尊敬的领导、热情的同事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我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将继续努力,力争做得更好。

第7篇

关键词:丝网印刷;平面设计;媒体执行技术

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网印刷和民众生活更加密切相关,预计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网印市场。

网版印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投资少,费用低,技术易掌握,便于推广和发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标志标牌、商业广告、路标、垂帘、幕布、名人字画等领域。同任何一种传统的印刷方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有极强的竞争力、生命力,网版印刷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1.网印与平面设计的关联

现代丝网印刷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平面设计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视觉传播为途径,以视觉传播媒体及技术为媒介,创造并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丝网印刷广泛适用于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插画、招贴画、名片、装帧、封面、商品标牌等。

21世纪随着“无纸无印”的数字媒体出现,平面设计的媒体执行技术的边界开始模糊。而印刷技术作为传统媒体的执行方式,仍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着活力,并作为媒体执行的主要方式,倍受各国平面设计师的喜爱。

2.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网印在平面设计教育课的地位

丝网印刷是世界平面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几乎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包含印刷技术,其中丝网印刷课程不可或缺。尼古拉斯.卓斯尔说:“在我的工作室教学中,总是尽可能的把学期项目应用于实践,尽可能在我们的手工工作室印刷出来,掌握所有的印刷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学生必须接触到手工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学校,传统的手工技术仍旧得以发扬,我们有书籍装订,排版,胶印,丝网印刷……工作室,配有优秀的指导教师”。

在中国,20世纪末随着大批“海归”的学成归国,把欧美的平面设计教育经验引进国内,许多的平面设计师已尝试用丝网印刷来制作作品,建立丝网印工作室,开设丝网印刷课程。

纵观平面设计史,不难发现印刷与平面设计有不解之缘,作为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开设丝网印刷这门独特的印刷技术课程是有必要的。

2.2网印是世界平面设计公司和设计师青睐的媒体执行技术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美国著名“美学工坊”的平面设计设计师伊瓦拉和拜瓦斯基的共同爱好就是丝网印刷,他们的作品主要是限量版丝网印刷的音乐会招贴,他们所有的招贴都是手工印制出来的,参与到整个印制过程中虽然把双手都弄脏了,但是却也让他们不仅能在设计方面进行自我挑战,而且在印刷上也要想出最有创意的点子,他们实验性的尝试最终为他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一个接一个的成功。

荷兰著名“皮靴工作社”平面设计师福里贝尔说:“印刷方法对我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喜欢与丝网印刷商合作来印那些美丽的色彩与强烈的画面效果”。因为引入了丝网印刷,日本平面设计师开始规定标准色彩,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帮助。

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虽然起步比较晚,网版印刷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领域的探索却一直没有间断,如留学德国的何见平,本土设计师中国美院的陈正达他们保留本土风格同视觉语言国际化探索的丝网印海报作品。

由此可见,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印刷技术媒介,在当代的平面设计领域已成为设计师们融科学技术、艺术创造、个人风格、设计理念于一体的最广泛的媒体执行技术。

2.3丝网印刷广泛应用于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

对于采用丝网印刷,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印刷媒介都无法实现和比拟的画面效果和质感。它在作品尺寸上,可以以超出其他版种的大幅尺寸而获得醒目的视觉效果。它在色彩的运用上,能够借助丝网印刷技术达到尽情地表现,使色彩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它在造型和结构上,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更自由表达的空间,使设计更具“绘画性”。它可以通过纸张实现高质量的表面和质感,能用丰富的色彩印制图形,纸张表面的颜色可以长久不退色。看到纸张表面的颜色向极致延伸,能给人们带来极大地视觉上的触动和愉悦。痕迹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美感,通过触摸细微的印痕质感而获得的亲切感对于印刷者来说非常重要。

2.4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平面设计过程,必须经历创意、完稿和制作成品。到目前为止,平面设计范畴的绝大部分任务都必须是通过印刷复制手段而形成的成品,才能真正算作“平面设计”任务的最终完成。所以,设计过程分为“设计完稿”和“印刷制作成品”。不同的完稿技术手段,决定了作品的不同作品“趣味”或“风格”。而不同的制作(印刷)技术手段,又在“完稿手段”所形成的作品面貌特色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制作趣味”或“风格”。美国的设计师丹葛里泽卡在穿凿这幅作品时说“招贴的图像和文字都是在黏土板上用逆向作图的手法手工自然绘制而成。接着我又加了点墨水,擦亮,使画面更为明朗活跃。标题字母也是大概勾勒而成,以便在最后的绘制上留有即兴发挥的余地。”当他对即兴创作的成果感到满意后,他就和印刷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为每种油墨选色、套准(有时故意偏离一点)、确定透明度、模糊度等等。

丝网印刷比较适于表现文字及线条明快的单色重叠成套色的原稿,同样适于表现反差较大,层次清晰的彩色原稿。每一块色彩,每一笔线条都应经得起推敲并更具有视觉的张力。优势在于发挥它均匀整齐的色面重叠、渐变及色彩组合所产生的层次丰富、多变透亮的美感和“印痕”。伍迪将最精彩的最即兴的爵士乐和艺术家的感觉在这张招贴上精确地体现出来,色彩和形态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艺术性很强的美术感觉,丝网印刷的印刷工序的精确,作品的奔放精细令人感叹。

第8篇

版画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美术素质教育目标是通过开发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个性思维,从而达到发展以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文化素质目标。我国美术课程的设置是以当前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弘扬中华文化。在整个美术学习的领域和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来设置课程,注重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版画作品形成过程中将起草好的画稿经过过稿、多层次的刻镂、拼贴和反复的拓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材料肌理的应用,对印痕在画面上的表现,需要学生对材料特性及制作原理,以及画面表现形式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和创造性应用。在这个复杂的创造性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和释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更多地认识、了解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他们自己的切身观察、感受和体验,获得更深刻、更实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版画表现社会、反映生活。因此,版画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通过活泼、积极、开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维方式、坚定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版画制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审美自觉,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思维习惯不同,甚至脑神经生理结构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对事物不同的看法、情感以及表达的方式上的差异。版画对画面的审美、版材的选择与运用、肌理的创造、印制的渲染等一系列的再创造过程,给每个学生个体一个非常广阔和充分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机会,尽情地将思维中一些模糊的、抽象的却是强烈的形象在具体的材料和操作过程中一一实现。这个过程使学生得到了现实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宣泄,也得到了纠正和强调。版画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刻印材料,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探索和自由创作,使学生艺术个性得以发挥,在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达成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学生在版画的制作过程中必须思考、寻找、尝试,与其他学生交流,无形中训练了学生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和探究事物的能力。由于版画强调对材料的应用,比起其他画种有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在诸种材料及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中选择、对比,逐步建立美的认知,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表现,对审美的自觉得到锻炼,并逐渐形成个性发展的组成部分。在版画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健全的个性。

版画可以训练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增进对美术的认知和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美术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中的第一个是“造型•表现”,是整个美术教育的基础,主要内容是学习美术造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如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践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版画学习需要材料与制作过程来表现图形,但其基础在于画稿的选择以及画面效果的表现,这需要学生明确什么是他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的什么样的形式是美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从鉴赏出发,告诉学生这些画作是美的,学生从理论上得到了美术的一种感性认识,然后学习一些基础绘画。学生最初以“像不像”来评判自己的画,这时候应引导学生表达情感,表现生活,比如,家里养的狗、美丽的花,这些东西在学生的眼里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适合在画面上表现。版画不但要求学生准备好画稿,也要求这些画稿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现,这样才有助于画稿后期的制作。比如家里养的小狗很可爱,是学生的小伙伴,那狗在学生眼里是很亲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不单画得像,还要有感情,在版画制作的材料上选取软性材料,而不要用硬的、冷的,可以用毛边的肌理,可用皱纸的模糊,印制的时候也不要太重,线条轮廓不要太刚硬,颜色也要柔和。如果这条狗是学生乡下爷爷家看家护院的狗,那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材料和制作又是另一种选择。在对美的创造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情感表达的方式,理解自然与社会中的事物,无疑对美术的理解是有帮助的,而且不单理解了美,也理解了生活。版画制作需要制版和印制,因而在板材的发现、选择利用的多样性上提供了更大可能。如拼贴纸版画,常见的拼贴纸版画多以平面的卡纸块拼贴在底板上构成供印制的画面,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探索寻找可用的新材料,如包装箱纸盒背面瓦棱肌理的利用,各种纹理的纸、木板、树叶的肌理,具有凹凸、类似浅浮雕包装盒等的利用。纸的搓、揉、撕,然后根据需要展开,剪或撕后用作拼贴材料,还可以将纸块折叠后拼贴成画面等。由于有了多种具有创造性的处理,赋予了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创造出来的版画画面丰富而且效果奇异,甚至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感染力。印制版画可以采用各种厚度、纹理和色泽的纸进行印制,出现各种需要的效果。不同的刀法、笔法、刻法,不同印纸材料和印制方法,给版画带来无限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作品效果的产生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不可预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审美创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版画的学习过程能充分体现当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思路。版画在中国作为专业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设立的,比欧洲晚了200余年,而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近几年才逐步得到教育界的认同,有了较快的发展,被列入了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但在课时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当前中小学版画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不足现行的小学和初中美术大纲中,小学中年级要求制作简单的纸版画,初三要求利用各种版材进行单色、套色版画练习。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小学阶段在四年级上学期有半个学期的学习纸版画的时间,应有18个课时,初中阶段在初三上学期有四分之一个学期的学习版画时间,大概8个课时,这是在平均分配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分两个阶段共26个课时的版画学习,是理论课时上的最大值。在现实中,美术课常被期中、期末、升学考试和复习挤占,总课时往往不足。就是这26课时,也远不能满足两次版画学习全过程的要求。课时分配上,版画概念的导入2课时,材料的认知2课时,过程的讲解、示范和练习2课时,画稿的绘制2课时,材料的准备2课时,画稿过到版面2个课时,之后每个版的制作和印刷分别至少需要2个课时,至少3个版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画,修整、完善2课时,共26个课时。也就是说现在的课时安排少了一半。

(二)教师对版画认识不足,教学能力欠缺从目前师范院校美术系和各大美院的招生和课程安排来看,版画在四大绘画里是最不受重视的,特别是师范院校。直接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版画最弱,影响日后的版画教学,有些干脆用别的画种代替,有的上成手工课,使版画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些落后地区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课,或直接取消美术课,问题就更严重。

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对教师的培养在美术师范学校学生中增加对版画教学的课程,使教师掌握这种美术教育的手段,形成将版画作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种理念。

(二)打破现有的美术教育方式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开设版画课程,确定在学生的哪个阶段利用几个课时,采用什么样的版画教学。现在基本的版画教学有纸板、木板、塑胶等,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美术启蒙为基础,将学生带入美术的殿堂。

(三)让中小学生和学校都有成就感可以举行一些学生版画展览,在社会上举办一些活动,利用版画的可复制性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学校之间搞一些联展,给学生鼓励,让社会多些了解,逐步形成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以上几方面,教师的培养是最根本性的。美术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是中小学生美术启蒙、树立审美观念和培育艺术认知基础的决定者。

第9篇

关键词:沈祖 叶嘉莹 讲稿

关于沈祖币延械难芯浚学界大多从其著作入手,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旧体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沈祖敝作不多,只先后出版了《涉江词》、《涉江诗稿》,以及根据她在各高校[1]任职期间的古典诗词讲稿修订出版的《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一些作家、学者开始关注到她的作品,如荒芜的《读沈祖蓖志遗著、》[2]、舒芜的《爱国诗人――沈祖薄[3]。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关于沈祖钡难芯砍什欢仙仙趋势,但数量依然有限。统而观之,可以暂且把目前相关的研究分为文学作品研究和追忆生平两大类。

第一类是对沈祖钡奈难ё髌返难芯俊R远云浯醋鞯木商迨词、新诗、历史小说的研究为主。研究重点为词集《涉江词》,主要着眼点为其词学渊源、创作观念、艺术手法、思想主题等。如施议对的《江山・斜阳・飞燕――沈祖忧生忧世意识试解》[4]、江汇的《沈祖贝恃гㄔ纯悸浴[5]等。

第二类则以追忆沈祖钡纳平为主,通过叙写其为人处世展现其个人品格和精神追求。这类文章的撰写者多为沈先生的亲友,如吴志达的《沈祖逼来》[6]就详细记叙了沈祖钡囊簧遭遇。值得一提的是,沈祖钡耐馑锱张春晓近年来也曾撰数文,对祖母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进行了概括总结,颇有研究价值。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沈氏诗词讲稿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以下简称《赏析》和《浅释》)都是根据沈祖钡氖诳谓哺寮妇修改而成,体现出她对古典诗词的独到见解,极具研究价值。然而相关专门性研究论文仅见于刘庆云的《读沈祖毕壬杂记》[7]和张悦的《沈祖批评手法归纳详析》[8]、《中提出的几个重要词学问题》[9]。但两者的研究都是仅以两书中的诗词分析为对象,而忽略了其作为讲稿的独特形式。无论是《赏析》还是《浅释》,沈祖倍技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和艺术技巧,且都有精辟而细腻的见解、流畅优美的语言,逻辑清晰,详略得当。钱仲联曾赞《赏析》“剖析精微”[10],章子仲也在《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钡奈难生涯》中称《浅释》具有“探本溯源的宏观认识、触类旁通的比较方法、对古典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性的揭示”[11]。可见其讲稿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空间,亟待学界开辟。

学界已有的关于叶嘉莹的研究,多是对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叶嘉莹著述颇丰,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已蜚声海外。自从1978年回国讲学之后,叶嘉莹便在国内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后结集出版为“迦陵著作集”、“迦陵说诗丛书”、“迦陵讲演集”等系列丛书。而学界对她的研究也早已开始,2006年,时值叶嘉莹八十寿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撰了《北斗京华有梦思――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文集》[12],其中不仅收录了许多叶嘉莹之前未出版或散见于各处的文章,还收录了许多关于她生平、学术、创作的论文,留存了宝贵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叶嘉莹各个方面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学术思想、生平回顾、诗词讲稿研究三类。

第一类为对其学术思想观念的归纳和总结。可细分为对“兴发感动”说、诗学研究、词学研究、比较诗学理论、美学思想、身份意识、师承等多方面的探讨。这一类的详细论述可见于张静、张海涛的《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13],此处不做累述。

第二类对其生平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回顾,详见于夕衡《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14]、张星《叶嘉莹:穿越生命的诗行》[15]。这类文章多为采访其本人后的整理稿或是相交游者的回忆之作,篇幅不长,但从中可窥见叶嘉莹的为人处世、治学理念以及人生态度。

第三类为对其诗词讲稿的归纳研究。叶嘉莹终身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工作,她大部分的著作都是由其上课录音整理而成,这本身便是一种教学的书面呈现。有人就对此做过较为细致而全面的分析,详见于纪媛媛的《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16],其中详细梳理了叶嘉莹的诗词讲授道路与教学生涯,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析叶氏的诗词教学思想以及其当代意义和启示。但由于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而对于诗稿中的文学价值并未作深入的探究。以《唐宋词十七讲》(以下简称《十七讲》)为例,叶嘉莹在讲授中极为注重感发性,往往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自称为“跑野马”,但又并非随意而为。她通过对具体词作的选择以及双向间的比较大体展现了唐宋词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注重对一些抽象理论的阐释,中西合用,深入浅出。此部讲稿又以见解独到、分析精微、语言优美而广受赞颂,具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目前对于沈祖薄⒁都斡ǘ人的研究仍在继续,但研究重点仍主要放在她们各自的学术思想和个人创作上。若细心留意则会发现,沈、叶二人存在着诸多相似处,同为女性学者、诗人、词人,且家学渊源深厚,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心理,又都师从大家,并且两人的学术成果也多是由讲稿整理而成。但学界对这二人的比较研究却少之又少,而关于她们诗词讲稿的比较研究则尚未见诸于学界。值得一提的是,叶嘉莹早在2004年就发表了《从李清照到沈祖薄―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17]一文,可见叶嘉莹已将沈祖钡难术和创作成果纳入研究范围。

众所周知,沈、叶二人都常年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工作,然而受时代的影响,二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学术路径。通过比较《赏析》和《十七讲》不难发现,虽然同为讲稿且讲授范围大体相当,但这两部讲稿的文本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相异之处及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体风格不同。《赏析》书面语居多,不少还带有文言色彩,口语较少;《十七讲》则以口语为主。究其原因,《赏析》是沈祖笔诳问彼编讲义,并且是由程千帆根据这一讲义的三种不同底本整理出来的,因而多书面语且具文言色彩,较为严谨;而《十七讲》则是根据叶嘉莹讲课时的现场录音转写的,完全忠实于其当时讲话的声吻,不仅保留了讲课现场的口语实况,更保留了叶嘉莹独特的讲授风格,更为生动活泼。

第二,分析手法不同。《赏析》偏重于宋词的艺术表现鉴赏,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鉴赏,侧重于艺术分析;《十七讲》则以“知人论世”的讲法为主,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揭示词作的意义和感情,又通过分析词作来还原历史背景。究其原因,《赏析》是沈祖痹诮部喂程中为解决学生提出的宋词(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古代文论家的批评不易读懂的问题,因而特别重视词作的艺术赏析和解释相关批评;《十七讲》则是叶嘉莹于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及大连连续所作的一个系列演讲,由于观众不同,观众的学术底蕴也不尽相同,且演讲带有一定的普及性,因而多采取“知人论世”、深入浅出的方法。

第三,讲解脉络不同。《赏析》中所选取的作者和作品,不仅作者与作者之间没有联系,同一作者名下的不同作品之间也没有联系,采取的是“单篇单讲”的方法;《十七讲》中则出现了不同作者之间、不同作品之间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的多种比较。究其原因,《赏析》由于是沈祖蔽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的作品,讲授对象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批判能力,因而在讲课时侧重于分析单篇词作的艺术技巧,不做整体分析;《十七讲》则是由于叶嘉莹在演讲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词”作为一种文体的内在发展理路,故而加以反复比较,解释词的发展进程。

另外,两部讲稿在所选取的篇目、学术支撑以及情感色彩上也大不相同。而从这种种不同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的讲稿之间存在极大的比较空间和研究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探究。

注 释

[1]《宋词赏析》内名《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等,其中《北宋名家词浅释》是根据沈祖庇1957年春在武汉大学给几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时的讲稿整理而成;《唐人七绝诗浅释》是根据沈祖痹诮鹆甏笱А⒒西大学和武汉大学开设过的唐人七绝诗专题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

[2]荒芜:《读沈祖蓖志遗著、》,《山花》1980年第4期。

[3]舒芜:《爱国诗人――沈祖薄罚《读书》1984年第11期。

[4]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忧生忧世意识试解》,《中国诗歌研究》,2007年第00期。

[5]江汇:《沈祖贝恃гㄔ纯悸浴罚《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

[6]吴志达:《沈祖逼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7]刘庆云:《读沈祖毕壬杂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版。

[8]张悦:《沈祖批评手法归纳详析》,《语文建设》,2016年第5版。

[9]张悦:《中提到的几个重要词学问题》,《才智》,2016年第25版。

[10]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页。

[11]章子仲:《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钡奈难生涯》,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

[1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组:《北斗京华有梦思――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3]张静、张海涛:《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文学与文化》,2014年第2期。

[14]夕衡、叶嘉莹:《我愿终生做中国古典诗词“摆渡人”》,《博览群书》,2015年第2期。

[15]张星、叶嘉莹:《穿越生命的诗行》,《文化月刊》,2007年第8期。

[16]纪媛媛:《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第10篇

    在德语中的“Kunst”一词翻译成中文为:艺术。它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艺术指的是正在变化发展中的活动,它是由知识,经验,感知,表现等元素所构建。狭义的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产品,在创新性的活动过程中,由艺术家创造了这一过程的结果: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生产政治经济学最具决定性的一个方面就是现代社会中艺术的日益商业化,而这与艺术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有关,因而也与艺术生产者所依赖的外部财政资助有关。这类资助通常总是有他自身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的,资助新知识、新艺术的生产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目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经济活动最根本的特征已经表现为如此明显的依赖于范围不断扩展、日趋复杂的最新知识和艺术,从而使知识与生产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

    二.“审美”的定义

    德语中“审美”一词是Aesthetik,从Aesthetik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来看,其对事物感性认识及对“美”的理解的双重意义恰恰适用于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多元性。从生活和文化中独立出来的艺术早已被置于生活和文化中去重新认识和演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某些区域中文化的多元性,“艺术”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文“审美”一词当中的“审”字的本义有审查、审核和审定等意思。因此,人们常常会将“审美”简单地理解为对“美”的审视。由此引来的是:“审美”就必定带有主观性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决定了主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今如此多元的社会,带有价值取向的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必定会产生取舍意向,因而不能真正认识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三.德国艺术传播理念

    其实,不论是将“审美”理解为单一的。对形式艺术的认识,或是将“审美”解释为狭隘的对“事物”作“美”的审视,都是对“审美”一词本义的单层片面理解。德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理念也应对我们重新理解“审美”的含义有借鉴意义。德国近现代艺术教育走过的历程展示的是:在艺术的概念和教育的内容不断变化的今天,回归Aesthetik的本意再次寻找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成为必然。艺术教育与传播首先是对人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进而是对人类各种文化和审美现象的感悟和认识。艺术传播学科所向往的和塑造人的意义是伴随着感受能力的提高而实现的。不以感觉、感受为基础的审美教育是空洞而无益的;不追求美感的艺术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对各种文化形态和美的现象视而不见的艺术传播与教育是片面和愚昧的。

    四.德国传媒类高校专业设置与特点

    1.德国高校的分类

    (一)综合大学(Universitaet):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全科大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立的,它集传统的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院校之大成,设有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和课程。

    (二)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FH/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更加侧重实际应用,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此类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

    (三)传媒大学(Medienhochschule),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Kunstakademie)和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其中包括戏剧学院(Theaterhochschule)和电影学院(Filmhochschule)等。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开设培养艺术和创造才能的专业———例如造型艺术、工业与时装设计、舞台美工、平面设计、器乐或者声乐。有些现代传媒大学专门负责培养导演、摄影师、作家和其他影视创作人员。学生申请就读此类院校的前提条件是参加专业能力考试,以证明自己拥有特殊的艺术天赋。校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者个别教学,允许学生在安排学习计划时享有相对较大的自由,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以上三类大学属同等的高等学校,通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毕业生可获得“硕士”或相应级别的学位,此外,德国还存在一部分的私立高校。私立高校需要获得国家的承认,才能够颁发学位,并使其与公立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等效。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建立的高校指南数据库几乎已将所有国家承认的高等院校登记在册。

    2.德国传媒类高校教育的特点

    (1)德国传媒类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丰富,学生视野比较开阔,选修“通识课”积极性很高。(2)有志于专业报道的学生,通常主动选修一些专门的报道技术课程。比如,希望报道财经新闻的记者会选修一门统计学。德国自由大学则要求所有学生必修统计学。(3)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已开始给报社投稿,逐渐成为自由撰稿人。有的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同步写稿。这样,合作写稿的记者可以看到对方写稿的过程,避免了重复和风格差异等问题。通过对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学院和吕贝克新媒体学院学科设置(见附表)的研究笔者发现:

    ———德国传媒教育中很显着的特点是职业新闻学院大多规模小,灵活性强。———德国传媒相关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丰富,学生视野比较开阔,选修“通识课”积极性很高。

    ———有志于专业报道的学生,通常主动选修一些专门的报道技术课程。比如,希望报道财经新闻的记者会选修一门统计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些在校生就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给媒体供稿。有意思的是,有的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同步写稿。这样,合作写稿的记者可以看到对方写稿的过程,避免了重复和风格差异等问题。

    ———学校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06年德意志新闻学院和亨希新闻学院联合笔试中的试题有:如果一公斤的冰和一公斤的开水混合在一起,水的温度是多少?一个成年人的骨头有多少根?天文学的光年指的是什么?除了以上两所传媒类大学,德意志新闻学院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校。早在1949年,全国第一个新闻研讨会就在这个学校召开。着名的德意志新闻学院的校长UlrichBrenner先生曾说,他们招进来的学生大多数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政治、历史、地理、医药甚至天文,学生都应该知道一些。南德意志报的总编辑WernerFriedmann是这个学校的创办者。他模仿了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教育模式。德意志新闻学院有45名学生。他们分成两组。一组15名学生的课程比较紧凑,是16个月。他们要花五个月学习印刷媒体的写作,两个月学习广播课程,两个月学习电视课程。然后开始分配去实习单位。而另一组学生的课程相对长一些,是18个月。在德意志新闻学院学习后,他们还要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三个学期。

    德国亨希新闻学院没有将申请者有工作经验作为申请的先决条件(德意志新闻学院也没有)。而这条条件是其他实践类大学所看重的申请条件。亨溪新闻学院唯一的限制就是年龄和语言。年龄要求在19岁至28岁之间,学生还要讲流利的德语并有很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每年大约1500名申请者申请入学,但只有20名能够进入这个学校。学费全免,每个月还可以得到761欧元的生活补贴。学生要经过多次的面试和笔试,“过五关斩六将”地经过各种新闻教师和传媒从业人员的考试。他们在校的时间一般是31个星期,也有可能延长至39个星期。学校要求学生不仅会写消息、通讯,还要做各种分析工作,尝试着评论的写作。学生的各种培训课程包括讲座、讨论和新闻的实践。毕业前需要进行4次实习。

    五.德国传媒类高校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1.传媒类高校改革的意义

    虽然德国高等教育的“洪堡精神”即“教学科研统一”等思想为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竞争格局的改变,政府教研经费削减、高教内部体制僵化等原因,德国高等教育的本身屡屡陷入困境。在德国国内,人们对高校现状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原因是德国高校当前面临众多问题,如:经费不足、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毕业生年龄过大、课程过于专业化以及教授偏重科研对教学不经心等。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联邦教研部推出了“精英大学”计划,井得到联邦总理施罗德的支持。该计划将自由竞争机制引入了高校,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出资“共建”学校,在2006-2010年间斥资19亿欧元(联邦和16个州分别出资75%和25%)于高校教育。传媒的教育被视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德国政府一直在这方面有相应的经费安排。相对于许多高校开始收学费,不收学费又给津贴的专业新闻学院在德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德国传媒类高校也成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改变了:

第11篇

关键词:幼师; 美术; 手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03-001

在幼师美术教学内容中一般包含有美术鉴赏、绘画、图案、手工四类,其中手工课占有很大的比例。应该说手工课集所有的文化课及音、美、体、道德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也可以说手工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手工,不仅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造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也是为今后工作的实际运用储备能量。

然而目前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有的有一定的基础,且自身素质较好,有的则是自身素质较差,又无兴趣可言。对于前者,他们能够认识手工的重要性,不论是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今后的工作应用都有帮助,故表现为积极,愿意学习,但对于后者则认为幼师的课程这么多,会唱歌、跳舞、弹琴即可,手工做不做无所谓。

一、提高思想,认识问题

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为未来的幼儿教育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幼师教学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音、舞、美上升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但在一般的幼儿园里,很多教师都是非正规幼师毕业的,幼儿园里长期以“图画”代替美术的全部内容,严重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原则。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才开始注重手工的特殊要求,对教师的手工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美术院校的要求是培养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绘画上打基础,这是美术专业的高等学府的特点决定的。把这种要求放在普通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则不适用。研究表明,只注重练习素描等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却束手无策,不适应幼儿美术教学的特点。像我们学校的幼师专业课程每周只开设2节美术课,如果按照一定要先练好绘画才进入其他课类学习的话,无异于取消其他美术学习,最终只是了解一点绘画知识,却不能胜任毕业后幼儿园美术教学需要。幼师的美术课应从以绘画为本转向多种形式美术初级技巧的学习,将适合幼师美术的教学方式摆在学生面前,在幼师美术教学中突出手工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确手工在未来教学中的地位,不断修正美术学习的轨迹。因此,幼儿师范美术教学不能按专业美术院校的传统模式进行,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其根本任务。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幼师特点

幼师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女生,年龄在15-17岁左右。由于性别的高度统一,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如追求温柔美,偏爱工艺饰品等。幼师班学生的这一特点,也很适合开展手工教学。手工的教学内容广泛,实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学生毕业后面向幼儿园,而幼儿园的手工教学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基本的手工教学,掌握基本的手工符号、手工技巧和基本的制作方法,因为孩子手的肌肉群还不发达,所以对于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常用的手工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节的多少都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性。如:中国结在幼儿教学中用的较少,那么课节应少,只要学生了解和基本的操作即可,而贴画、折纸、剪纸、泥玩具的制作、手帕玩具、废旧品等,则做重点,课时要多,讲解仔细,学生反复做,要学生学的通、透。

学生对于手工制作比较有兴趣,为了创作好作品,一般都会反复地进行草稿的绘制,多次设色尝试(画小色稿)。从收集材料到因材施“艺”地制作都要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这就促使学生在手工制作的同时,自觉努力学习绘画、构图等知识。其结果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的:“入学时我的绘画成绩很差,对美术没有兴趣,后来制作手工时发现自己的作品也很漂亮,而且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绘画长进了。”实际上学生为了做好一件作品,都要进行种种的绘画练习。比如一幅毛线壁挂,就包括收集各色毛线,绘制画稿、小色稿等等。学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拓展了多种手工教学的进行。手工课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在新课改的今天,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更应该加强培养幼师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手工课堂做出活力,做出精彩。

三、拓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

第12篇

近年来,我国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还应在改革与反思中前行.

为使数学教学“一路走好”,我觉得还应在文化、智慧、活力、美感、互动、方法、趣味等方面深化优化,期盼数学教学“气”象万千.

1 “大气”一些——有文化

数学教学,总的说来“大气不足”.这固然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也和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积累、能力水平、文化素养有关.即便是为了升学,我们的数学课也完全可以上得大气一些.

“小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数学概念教学的“掐头去尾烧(鱼)中段”的干焦面孔,而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火热的思考;钻数学解题教学的“特技特法”,而忽略了数学解题教学的“通性通法”;以高考中考不考为由,扼杀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适当延伸的渴望;不重视“选学内容”,甚至视“选学内容”为“不学内容”等等.

我期盼数学教学大气一些.数学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深入,都需要我们大气.愿数学教师,能气度不凡、不落俗套,自觉成为有“文化”的数学教师,自觉成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者,自觉成为有“文化”的教育者.

2 “才气”一些——有智慧

数学教学的才气,表现在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数学是科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透视”数学问题,解释数学规律;教学是艺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能深入浅出、富于启发、生动活泼地传授知识,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教师的才气,是数学教师“有智慧”的体现.

3 “朝气”一些——有活力

比较中外数学课堂教学,多数人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沉闷.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沉闷的理由.抽象的东西,就不能把它讲得生动些吗?严密的东西,就不能让它妙趣些吗?

其实,数学是迷人的乐园,曾使多少探索者流连忘返,如痴着魔;数学是神奇的世界,曾使无数开拓者脑汁绞尽,驻足兴叹.只要数学教师真情投入,激情教学,就能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就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

4 “秀气”一些——有美感

数学之美,美不胜收.维纳说:“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运用审美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数学美感,能唤起良好的情感,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十分有趣的,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役,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问题是我们无论在数学美感的发掘上,还是在数学美感的运用上,都还做得很不够.换句话说,研究“数学教学中数学美感”问题,并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应用,有着宽广的前景.

5 “和气”一些——有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和气”一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和气”之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其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

6 “灵气”一些——有方法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灵性”,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数学课堂的灵性,更多的是要靠数学教师“灵气”的感染.这种感染可以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可以是深入浅出的巧妙解答,可以是化难为易的新奇证明,可以是教师“大智若愚”的有意差错,可以是“设置陷阱”的善意为难.

7 “喜气”一些——有趣味

许多人听过数学课之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严肃有余,“喜气”不足.其实,只要数学教师稍微留心一下,就能找到许多可以创造“喜气”的情境.给个趣题,讲个故事,做个游戏,甚至“闹个”笑话,有机融入数学教学,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顾

一般说来,中学数学教师是把《数学通报》视为中学数学专业的最高学术刊物.初为人师时,《数学通报》上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的,能在上面刊登文章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经过11年的努力,我终于在1991年在《数学通报》上刊登了《批改数学作业的我见》,那时的感觉是“我又登上了一座山”.至今闭上眼睛,我脑海里都能立刻出现那期的封面和封面上的目录中我文章的标题.继续努力,《数学通报》1995年登了我的《介绍高等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文章,2003年登了我的《渗透式数学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验》.

到厦门一中担任校长后,我就与数学没有“亲密接触”了.因为学校发展面临许多要事,因为要开很多的会要批很多的文,还有不少出差任务,所以学校教务处没排我的数学课,我只在高一年级上“学习指导课”.

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数学”就这么走了,我心有不甘.浓浓的数学情愫,驱动着我经常去听数学课,课后和授课老师交流看法.数学组开会,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参加,就去和大家一起探讨数学教育教学问题.我和学校教务处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哪位数学老师请了事假或是生病不能上课了,我是教务处首选的代课教师,我可以从初一带到高三,可以上必修课、选修课和奥数课.有一回,一下带了半个月的课,让我又过了把“数学瘾”,和学生告别时,许多学生含着眼泪舍不得我走.哪个年段想请我作个数学方面的讲座,我也是乐呵呵地都答应.全国性的、省里的、市里的数学学术活动,只要不冲突,我都争取参加.

一次省里的一个数学活动在厦门进行,普教室的陈中锋老师请我去说几句话,我说了祝贺的话,说高三老师辛苦,并就我的《对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对高三数学教学,其一,当教育理想遭遇教育现实.我强调“时代呼唤绿色高考”就是呼唤人文的、健康的、和谐的、生态的高考,就是科学化、有序化、最优化、人性化的高考.其二,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复习迎考.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其三,期盼数学教学“气”象万千.具体是期盼数学教学:“大气”一些——有文化,气度不凡,不落俗套;“才气”一些——有智慧,大智若愚,揭示规律;“朝气”一些——有活力,真情投入,激情教学;“秀气”一些——有美感,数学之美,美不胜收;“和气”一些——有互动,师生互动,和谐融洽;“灵气”一些——有方法,一题多用,触类旁通;“喜气”一些——有趣味,数学好玩,玩好数学.

我觉得可以把“其三”整理成文,投给刊物.当我用一段时间完成此文后,觉得写得还不错,就想尝试向《数学通报》投稿,发现《数学通报》有了“网上投稿系统”,就将稿子发去.稿子投出后的半年内,我几乎每两天就要在《数学通报》网上“稿件查询”查询稿件了.开始查询的结果是“稿件收到”,几天后就是“初审中”,过了半个月左右查询的结果是“外审中”,哇,稿件初审通过!过了近两个月查到“编审中”,很激动,这意味着“外审通过”!再近两个月查到结果是“终审中”,啊,编审通过!静静地等待,天天查询,“度日如年”,盼到2011年8月21日,终于查询到“决定刊用”时,我激动万分!近半年来的期盼总算有了好结果!第二天,我“惯性”地依然上网查询,结果还是“决定刊用”,哦,已经“决定刊用”了,我不需要再查询了,我忽然间觉得失落了什么?

凝思

失落了什么呢?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没了期盼”.

今天看来,我又觉得我当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稿件查询”呢?“查询”的日子里,失意之时比得意之时多,虽说可以过程体验、历练心灵,但总体上是既花了时间又时常搞得心神不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时间用来做更多的学问,用来总结更多的东西,如果一段时间后,我们又有新的成果写成文章投给刊物,我们不就又有了新的期盼吗?

展望

事实上,数学教学值得期盼的东西还很多,我只是从“气”的角度,借“‘气’象万千”成语,以读者比较喜欢的形式,凑了七个“气”来论述.比如,我们以“期盼之光”来看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就会有如下一些“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