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溪水苏雪林

溪水苏雪林

时间:2023-05-30 10:06:25

溪水苏雪林

第1篇

无论是植梅的历史、规模,还是数量、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的南京梅花山,在全国众多赏梅胜地中可谓数一数二。南京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面,有“梅花世界”之称。它占地420亩,有梅花1.5万株,品种多达200余种,有红梅、绿梅、黑梅等。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每当早春时节,万株梅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登高望去,繁葩似雪,蔚为壮观。每年的2月28日至3月18日,在这里会举行盛大的南京国际梅花节。

推荐看点:在这里能欣赏到许多奇特品种,其中朱砂梅、五碟梅、宫粉梅、七星梅等均为梅中上品,其中一株“半重瓣跳枝”堪称独一无二。

最佳赏梅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

苏州光福梅园

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光福,位于苏州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滨,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它北通长江,交通十分便捷,至南京2.5小时、杭州2小时车程。光福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光福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山水如画。

苏州光福自古产梅,“光福梅花甲天下”之说由来已久,它是中国著名赏梅胜地。苏州光福梅园位于苏州城西的光福镇(又称邓尉镇),是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远在西汉时这里就开始种梅,梅树成林,素有“十里香雪海”之誉。光福梅园的梅树品种繁多,“雪梅”、“寿桃梅”、“猪肝梅”等名品各展风姿。镇内主要景观还有:光福寺、光福塔、司徒古柏、天寿圣恩寺等。

推荐看点:每当2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形成独有的“香雪海”景致。

最佳赏梅时间:每年2月至3月初

上海淀山湖梅园

上海淀山湖梅园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园内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它经过多年的扩建,现在已成为上海一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

上海淀山湖梅园是上海最大的赏梅胜地,占地190亩,植梅5000多株,品种达40多个,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梅,集绿萼、朱砂和骨里红等名梅。园内四周是一组江南仿古建筑,配以奇花异草、古树秀竹、梅等,真可谓相得益彰。

推荐看点:梅园里有座冷香亭,在此能欣赏到一株罕见的“银红台阁”老梅。

最佳赏梅时间:每年2月至3月初

广州从化流溪河梅园

在广州从化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有东南亚最大的一片梅林。这里的梅树始种于上世纪60年代,经不断的发展改良,现已扩种了200多公顷,分布成25个梅园。从化流溪河公园的梅花盛开时间在全国算比较早的,每年元旦前后数十天,是从化流溪河梅园的赏梅佳期,每年这个时候该地会举办各种主题的梅花节旅游活动。

梅林中最美的一片在公园东面的南山瀑布附近,面积约20公顷。梅花盛开之时,徜徉梅花间,在凛冽的寒风中,幽幽花香扑鼻而来,似有清新甜润之感。

推荐看点:漫山遍野的梅花如白雪纷飞,与山下湛蓝的湖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形成独有的一道风景??“流溪香雪”。

最佳赏梅时间:12月20日至次年1月20日

相关链接

第2篇

和谐的森林世界

这是一个美丽的森林世界,欢乐的森林世界,和谐的森林世界。

万物复苏,大雁归来。蝴蝶和蜜蜂正在花的海洋采蜜,边飞边唱着“采蜜歌”;睡醒的棕熊来回欢跑、跳舞,举行着一个盛大的“迎春派对”;被子植物使劲生长,好像要和裸子植物一决高低;蚂蚁军团正在搬运建房物资,要修一个大大的别墅,以便在里面修生养息;小溪流水响叮咚,一路撒满歌声,流向远方。。。。。。这是和谐森林世界的春天。

蝉歌婉转,莲花吐蕊。墨绿的树,墨绿的小溪,墨绿的山。。。。。。。知了在树荫里乘着凉,“知呀知呀”,惬意地弹着恋曲;莲花穿着艳丽的盛装,在林中的水塘里阿娜多姿地跳着舞;蜻蜓似一架架微型直升机,耍杂技似的在草从来回穿梭;狮子群捕食采用“瞒天过海”计和“声东击西”计,收获颇丰。。。。。。这是和谐森林世界的夏天。

金菊灿灿,瓜果飘香。一群群猴子正在享受大自然个它们的恩赐——可口的水果,吃饱喝足后呼呼大睡,无忧无虑;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孕育着来年的希望;高粱喝醉了酒似的红着脸,羞答答地底着头;猎豹暗中潜伏,一但发现猎物,便像火箭一样向前冲,三下五除二就猎获了可口的食物;。。。。。。这是和谐森林世界的秋天。

北风呼呼,雪花飞舞。胖胖的狗熊玩累了,没精打采地睡觉去了;小溪变成了一块块坚硬的冰,盖着厚厚雪绒被,酣酣的进入了梦乡;这时不断出现狼的身影,它们是冬天的主人和公爵;一群山鸡穿着七彩羽衣,在林间捉迷藏,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这是和谐森林世界的冬天。

多么和谐的森林!这个世界才最好。

高升街小学四年级一班

陈逸铭

指导教师 肖春玉

第3篇

浣花溪宋·苏泂

抱郭清溪一带流,浣花溪水水西头。

重来杜老谁相识,沙上凫雏水上鸥。

浣花溪因为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这里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远的文化,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就是当时浣花溪的写照。

杜甫的茅庐常常被掀起了三重茅,雨夜难熬,娇儿也为此不能睡好,只能奔波于修复茅庐的工作中,所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定是杜甫发自内心的呼喊。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小学一年级】 

 上册:《画》高鼎《画鸡》唐寅,《静夜思》李白,《悯农》李绅 

《画》 (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敕勒歌》北朝民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 

上册:《小儿垂钓》胡令能,《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过故人庄》孟浩然,《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下册:《凉州词》王之涣,《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浪淘沙》刘禹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小学六年级】

上册:《一字诗》陈沆,《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天净沙·秋》白朴,《逢入京使》岑参,《马诗》李贺

《一字诗》 (清)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下册:《明日歌》钱鹤滩,《元日》王安石,《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七步诗》(三国·魏)曹植,《鸟鸣涧》王维,《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江畔独步寻花》杜甫,《石灰吟》于谦,《竹石》郑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已亥杂诗》龚自珍,《浣溪沙》苏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第5篇

西溪之胜,在于山水之幽胜,在于人文之古今,在于渔耕之朴淳。总括而言,集中体现在自然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良好的生态文化之中,以其静、幽、野、韵而别开生面。

西溪,历史上泛指东起古荡西至留下,南临老和山、北高峰、小和山上脊以北丘陵缓坡地带,北至余杭塘河两岸的水网平原。《西溪志》曰:“西溪,在石人岭至秦亭山 带岗峦以北,源出留下小和山,流经状元峰、灵峰山、将军山、秦亭山,绕古荡经松木场北折,汇入余杭塘河,全长15公里,溪流小而狭窄,而多深曲,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据《南漳子》载:“当天目山下流积冲,潴为巨泽,蛟之所出没”。这里水网交错,河港重叠,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西溪已有1000多年历史。环境优美、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湖与西溪,历来被称为“姐妹双姝”,著名的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把西溪看成是副西湖,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多鱼塘为主体的自然与人工湿地,有着较为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湿地生态特征,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历时五年多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令西溪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市之。肾”重新发挥出强劲的功能,众多鸟类又找回它们栖息的天堂,植物、植被更加郁郁葱葱,西溪湿地美景重现世人面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了生态保护培育区,保护了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重新创造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类湿地生物的理想栖息地。仅从鸟类而言,现在西溪的鸟类已从过去的50余种增加到了120余种,生态西溪的价值已经体现。

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初期,衰落于抗战时期。西溪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处。“古荡西溪天下闻”,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所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为交芦庵题名,并为秋雪庵的弹指楼题“弹指楼开”匾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西溪山庄”,赐题“竹窗”两字。西溪历史上迦蓝林立,钟磬相闻,高僧云集,释学昌盛,精合宏开,梵音不绝,据《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载,有法华寺、报先寺、永兴寺、古夕照庵、永乐庵、曲水庵、秋雪庵等大小寺、庙、庵、院等140余处。耕桑灌植,渔歌相闻,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著名的龙舟胜会、西溪船拳、蒋村武术、龙狮滚灯、东岳庙会、词人祭祀等都极具地方特色。荫竹栖梅,隐者乐居,自唐宋而下,多有名士游历和隐居西溪,有记载的如帝王将相、名士文豪、高僧名道就不下两百人。其中著名的有赵构、康熙、乾隆、苏轼、赵孟、鲜于枢、董其昌、冯梦桢、厉鹗、杭世骏、沈晴川、孙晴川、昙翼、古德法师,还有抢救过《四库全书》的丁氏兄弟等等。

西溪如苎萝美人,未入吴宫,澹冶出娴,自然绝世。晚清翰林朱祖谋曾以“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总相宜”誉之,可见西溪的文化底蕴与西湖同等丰厚,而又有别于西湖。可以这样说,如果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宝库,那么,西溪则是杭州的文化沃土!

第6篇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其中使记忆犹新的就是今年去太白山国家公园旅游。太白山的刚与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五·一我们一家一起以去陕西太白山旅游,说实话,这可是我第一次出省旅游。一路上任大脑在美景中起伏,任心情在想像中回荡。经过一天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太白山脚下,住在一家旅馆中,晚上我躺在床上,一想到明天要爬上太白山了,兴奋的心情使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我高兴地与家人一同来到了太白山公园的入口处,门头上有九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太白山国家公园。此时我望着远处翠绿的山峰,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活力,一种朝气。坐着环保车我们一路观赏着那各色鲜花,观赏那千姿百态的树木、那葱绿如玉的山峰、那明如银镜的溪水。此时将一切的杂念丢在脑后,用听、用看、用想去感受,去体会大自然这一丝一毫的美。那悠然自得的静,让心沉醉其中……

来到九曲溪,满目的青翠,伴着那哗哗的流水在心间流过。来到溪边只见那溪水带着笑语在石涧流过,一片绿叶随着缓缓清风飘落于水面,伴着那“叮叮咚咚”的流水随着那缓慢的时间静静地向远方……

回首再看,一面刀劈斧吹的石墙映入眼帘,它那种逼人的气势,有如排山倒海一般,远远望去,就同古代坚不可摧的城墙,雄伟壮观。

坐上车,我们继续前得,一路上说说笑笑更有几分悠闲。

来到莲花瀑布,我们下车观赏,只见在高百米的断崖上那一丝丝、一缕缕的玉带飘然落下,撞击在岩石上,千万颗珍珠般的“碎玉”洒向深潭,那声音真是如雷贯耳。四周的山峰群绕,尤如一朵清与绿组成的莲花,在这瀑布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中途,我们下了车,继续向山顶进发。随着蜿蜒的山路,我们越走越高,向下俯视,只见山间的杉树林中烟雾缭绕,有如蓬莱仙境一般。再往上爬,好像又回到了那复苏的初春,树木抽出新鲜的嫩芽,小草也用力刚顶出了地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仿佛春又恋恋不舍地停住了离开的脚步在含情脉脉地望着大地。

到了山顶,站在古城墙边,放眼望去远处那一座座山峰上的积雪好像一层雪被,又像是冬天让雪在此留守;向下俯视,一望无际的森林呈现眼前,就像一位古稀老人,他的神情那样安祥,那样寂静。那林中的静、林中的鸣,好像是我们那广阔的胸怀。走在林间小路与爸爸、妈妈一起说说笑笑,心中的喜悦与舒服难以言表,这一切多么有情趣啊!

时间像箭一般飞快的过去了,在游完了太白山后,我们依然迎来了火红的夕阳。

我与家人坐在车上,恋恋不舍地望着这山、这水这草木,它们就像有生命一样注视着我们,在风的吹动下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游客们……”

第7篇

慵懒的冬天已经离去,春姑娘欢喜地降临人间。她要唤醒一切生物,让它们为大地平添一份生机。

春姑娘来到小溪边。小溪在冰块的“统治”下,她变得安静极了,不再唱着欢快的歌儿了。春姑娘一见,一挥手臂,冰块在暖流中渐渐地融化了,变成了一汪雪水,灰溜溜地流走了。小溪从香甜的梦中醒了过来,她揉了揉眼睛,又像以前那样欢快地唱起了歌,欢快地奔跑着,鼓起了一朵朵浪花。

春姑娘来到树林里。大树公公正在酣睡。一朵朵雪花落在他的头发上,成了为他装扮的白色的发簪。春姑娘一挥手臂,“发簪”渐渐脱落,落在地上,又是一汪雪水!大树公公似乎感受到了春姑娘的到来,睁开朦胧的睡眼,伸展树枝,抖抖头发,挺直了笔直的腰,他摆摆“手臂”,与春姑娘道别。

春姑娘来到草地。小草在雪被的覆盖下,躲进了泥土。春姑娘又挥挥手臂,雪被被吓跑了,成了一汪水在地面徘徊着。小草没有了雪被的压力,高兴极了,努力地探出尖尖的嫩绿的脑袋一株小草,转眼间,成了一块草坪,一片绿地,一大片草原……

春姑娘来到花园里。一朵朵花儿本是亭亭玉立,残暴的冬天却夺走了她们的美貌。春姑娘一见,一挥手臂。花朵从寒气凛凛的冬天里苏醒了过来,瞧:“桃树又开出了粉色的桃花,牡丹又是那么国色天香,百合依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招引着更多人欣赏她的美……花儿们个个亭亭玉立,不遗余力的绽放自己的身采,争先恐后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春姑娘走到哪里,那儿就会变得美丽:春姑娘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大家的掌声。你喜欢她吗?

第8篇

明文嘉《松下论禅图》扇面(图1)纸本,纵47.5厘米,横16.4厘米。画面景致开阔疏朗,左边山石间有几竿翠竹,右侧树下石墩上一僧一俗对坐。着色幽淡雅丽,画风工致细密,雅致秀润,状物入微,注意线的变化与对比。人物勾勒自然,线条转折处松动活泼;松叶坚挺有力,小草勾勒清爽,无一赘笔。构图完美别致。题跋“摹刘松年本,茂苑文嘉”,钤“文水道人”印。

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文水道人、文江隐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继承家学,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善画山水,笔法清脱;亦精于鉴别。著有《钤山堂书画记》。刘松年,钱塘人,宋淳熙间画院学生,至绍熙时升为待诏,他的画深受李唐的影响,工丽而不呆板。唐代禅宗兴起,其教义要求自身与自然结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来摆脱俗事的羁縻,获得心灵的解放,所以反映林间论禅成为宋代画家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图为摹刘松年本,从中可见刘松年的画风。

明项元汴《兰竹图》扇面(图2)纸本,纵48厘米,横17.5厘米。画面以简静的布局,率意的笔致,得心应手地挥写出了兰竹清气袭人的情韵。布局疏朗,兰草舒展飘逸,风致翩翩,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题跋“楚畹清风涌笔端,十年客路与盘欢。一丛落寞依人后,羞把芳心供世看。乙亥长夏写,项元汴。”钤“子京”印。乙亥年即万历三年,即1575年。写意兰竹,往往是士大夫画家适兴寄意之作,即不以形求工,先观天真,后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以高度净化的形式,表现出物象天趣及高风雅致,以喻君子的品格。

项元汴(1525~1590年),字子京,号墨林、墨林山人、退密斋主人等,浙江嘉兴人。精鉴赏,富收藏。书法学智永,山水学黄公望、倪瓒,温醇疏秀。墨竹梅兰,天真淡雅,饶有逸趣。为吴派名家之一。著有《蕉窗九录》。

明末清初徐枋(《溪山林亭图》扇面(图3)纸本,纵38.6厘米,横17.7厘米。画面远处山峦重叠,近处山坡林荫临溪处掩映着一所柴篱小院,小桥上一人弓身策杖而归。画作布局平衡,不事奇异,但其更倾向于含蓄的内心体验,自然风物只不过是聊以寄托心志的对象,因此具有一种简洁单纯的象征性。

徐枋(1622~1694年),字昭法,号俟斋、涧叟、秦余山人、雪床庵主人,江苏吴县(苏州)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明亡后避居吴江、无锡一带,康熙二年(1663年)隐居于天平山麓上沙村,以卖画为生,守约固穷,四十年如一日,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其气节极受时人器重。工诗善书。山水师董源、巨然、荆浩、关仝,亦宗倪瓒、黄公望,用笔工整,墨气明净,善写芝兰。徐枋笔墨虽与吴门画派一脉相承,但变吴派的细笔为秃亳,以披麻皴点笞,皴染明净,别有一种苍莽荒率之气。

清姚元之《山水》扇面(图4)纸本,纵52厘米,横17.5厘米。画面左面江水边,秋风扬波;溪边为一亭,亭边秋林茂密。用笔空灵恬致,寥寥数笔,神形毕现,别有一种柔和、蕴藉、闲逸的韵味。题跋为“道光乙未闰月既望奉省厓相国钧鉴,晚姚元之”,钤“姚元之”印。道光乙未年即1836年。

姚元之(1773~1852年),字伯昂,号荐青、荐青居士、竹叶亭主,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升侍讲,官至左都御史。工书善画,行草得法赵孟頫,山水画近华喦,善画白描人物。

清初胡玉昆《溪山秋思图》扇面(图5)纸本,纵50厘米,横17.4厘米。画面上一派溪山秋色,溪岸古树多已凋零,崎岖小径上一骑驴者在沉思,流露出孤独伤感的情怀。画面弥漫着空灵淡荡之气,体现了胡玉昆所绘山水“善用空”“虚无缥缈”“咫尺千里”之态的特点。

胡玉昆,字元润,一字褐子,号褐公,上元(南京)人。明末清初,胡氏一家是南京画坛上的佼佼者,胡宗仁及其弟胡宗信、胡宗智均取法元人,特别是黄公望与王蒙,他们均活动于明末。胡宗信之子玉昆、士昆等亦皆擅画,其中以胡玉昆声名最著,他从艺活动主要在清初。

清张祥河《古松图》扇面(图6)绢本,直径24.6厘米。绘一岸松,茎干虬曲,槎牙劲削,枝叶茂密,松塔倒挂,凌空倚势。力求表现耐寒抗冰雪的坚贞之性及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屈曲求伸,仍然不移其性的可贵品质,也是作者自我人格的隐喻。

作者张祥河(1785~1862年),原名公瑶,字元卿,号诗舫、鹤在、法华山人。上海松江人,善花卉山水。

清刘德六《秋实图》扇面(图7)纸本,纵51.5厘米,横18厘米。图绘秋菊、海棠、瓜蔬、秋虫,秋意荡漾,一片丰收祥和的景象,反映了收获的喜悦。设色明丽,如优美之和弦,辉煌而深沉。题跋为“甲戌夏四月子和刘德六”。甲戌即同治十三年(1875年)刘德六身故的那一年所绘。

刘德六(1806~1875年),字子和,江苏吴江人。禹之鼎弟子。花卉、翎毛、草虫、果蔬均妙,偶作山水。

清包栋《树下高士图》扇面(图8)纸本,纵25.5厘米,横16.5厘米。画山间一长者傍树而卧,题跋“拂拭石二月,逍遥口袁琴,戊午新秋写,奉静口仁兄司马大人正,子梁包栋”,钤“子梁”“包栋”二印。画面清雅,人物衣折古雅。戊午年当为成丰八年,即1858年。

包栋,字子梁、子良,号近三、苕华馆主,浙江山阴(绍兴)人。所作山水,格调清新,花木笔意秀逸。在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从艺在清道光、成丰、同治间。

清何维朴《山溪幽居图》扇面(图9)纸本,直径21.5厘米。采用高远法,山脚下可见溪塘小桥,溪岸高坡树丛中坐落着数间茅屋。皴法为披麻皴,用笔轻柔秀润,峰峦涧壑、竹篱茅舍都融化在清润的笔墨境界中,大自然于亲切温和中透着雄峻,于平淡静谧中显示着—种出尘的高雅之趣。

何维朴(1844~1925年),字诗孙,晚号盘止,一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县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孙。同治六年(1867年)副贡。宫内阁中书,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晚年寓居上海集梓山房,以书画自给。其画述祖法,学娄东派,以山水见胜,笔法严整,意境深远,富于书卷气。

清任颐《临江垂钓图》扇面(图10)图写江天寂寥,水天一色,浅滩沙渚,芦苇丛生,江边一童子临江垂钓,画风奔逸。

第9篇

我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他原来的家乡好,家乡美。

我爷爷原来的家在乡下,那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好地方。

从东方红?i行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到爷爷原来的家乡。他的家座落在三面是山的山角下。左右两边是坡土,屋前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弯弯曲曲的小溪,还有一大湾梯田。沿着小溪,有一条小路通到各地。屋后的一片片竹林和树。房屋周围有柑子、李子、樱桃、桃子等水果树,风景十分迷人!

春天一到,各种果树都开花了,有白的、红的、黄的色彩纷繁。早上开门出来,花香味扑鼻,空气新鲜,使人感到无比的清醒。田间、土里长出了嫩绿色的庄稼,真是“麦苗青来菜花儿黄”。路边荒野长出了小草和野花,就像铺上了彩色的地毯。屋后的竹子和树木焕发出了新叶。小鸟在树尖上唱歌跳舞,一片欢乐的景象。傍晚时,田里的青蛙,它们像很有组织似的,“呱呱呱”地大合唱。春天是大地复苏的季节,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烈日炎炎的夏天,蝉鸣歌、鸟儿的叫声,人们的干活的吼声,简直是多重唱。人们在烈日下,辛勤的劳动着,汗流浃背。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屋后的竹林、树木遮天避日,当你走进那片树林时,顿时感到非常凉爽。

秋天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各种水果熟了,粮食丰收了,人们脸上带着微笑。正是“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果子”。

即使到了冬天,这里也是十年难有一年冬天会下雪。有些花草树木照样开花,也有些枯黄的落叶,例如那里的松树、柏树。偶尔有些年冬天下起大雪,松树、柏树上都挂满了雪花,非常美丽。

啊!爷爷的家乡实在是太美了!我难道会忘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吗?

六年级:刘佳颖

第10篇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一首诗道出了徽州无限的神秘。徽州自古文人荟萃,商业繁荣,资产雄厚的徽人在行商之余,热衷于古玩书画的收藏,由此引发了徽州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亦带动了周边地区古玩市场的发展。

那么,晚明徽州的艺术品市场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呢?

鉴藏风气与市场参与群体 明代晚期,徽州的书画市场甚为活跃。对于徽州鉴藏家收藏的具体规模与状况,当地著名的收藏家兼古董商人吴其贞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于1639年在溪南观画时说道:“余至溪南借观吴氏十有二日,应接不暇,如走马看花,抑何多也!据(汪)三益曰,吴氏藏物十散其六矣……其风始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继之余乡商山吴氏、休邑朱氏、居安黄氏、榆村程氏,所得皆为海内名器。”这里所提及的几个大收藏家族皆为徽州名门望族,也是富甲一方的徽商世家。这种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社会收藏结构,使徽州收藏具有自身独特的面貌。事实上,徽州地区几乎每个家族藏品都有自身的特点。榆村程氏为徽州大收藏家族,代表人物是程季白。他与汪珂玉、董其昌、李日华均有交往。吴其贞称其“笃好古玩,辨博高明,识见过人”。而李日华(1565~1635年)《六研斋笔记》中说季白藏有唐人韩《五牛图》。画家王时敏亦曾借观过其所藏王维《江山雪霁图》。季白逝世后,其子程明诏继承家产,收藏虽不如前,但依旧十分富足,家藏有“汉白玉器、项氏所集图章百方,皆各值千金者”。吴其贞在徽州到过程季白家中,并看到了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赵孟的《水村图》手卷、王羲之《行攘帖》唐初摹本、王蒙《秋丘林屋》题记等,可见程氏藏品之富!12年之后,吴其贞再次拜访,观赏了程氏所藏黄公望《同天春晓》、吴镇《水竹山居图》、郭熙《乔松山水图》、荆浩《山水图》等9件作品。 居安黄氏也是当地的收藏望族。吴其贞曾在居安黄氏家里观赏了夏圭《雪亭图》、马和之《毛诗东归弦歌》和赵孟《前后赤壁图》:“以上观于居安黄山家,黄山则黄石之兄,为士夫中鉴赏名家。” 然要论徽州最大的收藏家,当属西溪南的吴氏。《丰南志・士林》有吴廷传:“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丰南人。博古善书,藏晋唐名迹甚富。董其昌、陈继儒来游,尝住其家……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徽州参与艺术市场的群体除了徽商之外,还有画家、官绅、医生、装裱工、平民百姓、门客等,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画家王鉴(1598~1677年)对收藏非常喜好,故山水擅长临摹。吴其贞去过王家观赏书画。如1643年过太仓王鉴家,观赏了关仝《溪山积雪图》绢画,称“甚剥落,画法松秀”。他判断是元人笔,非关仝画。吴称王鉴“好古之风盖家传也”。同时,徽州当地的官绅也大都介入收藏。如陶元,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壬辰(1652年)正月二十六日,吴其贞与他一起到吴门,观赏于庭携来的两张名画,一幅是元曹云西的《群峰雪霁图》,一幅是赵仲穆的《渊明图》。曹画被朋友归希之以他物易去,《渊明图》归于陶公。 此外,名医和市民也有相当的收藏。程元允,溪南人,名医,闲时喜研究法书名画,家藏有朱熹《祖帐帖》及元人书。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在当时也不乏其人。如溪南吴文长,不过是当地的普通百姓,竟收藏有画200余,手卷四五十,画册数本。艺术品市场的发达,就连门客也富有收藏,这些人都是书画市场的老手。吴其贞所认识的汪三益,系溪南吴氏门客,手中握有很多古代书画名作。吴多次从其手购买或观赏之,专设有“观汪三益画册日”,足见他对汪氏藏品的重视程度。吴曾在汪三益的手中观赏梁楷《右军题扇图》、吴镇《竹石图》、唐人廓填王右军中郎帖、盛子昭(懋)镜面图绢画。此后,吴氏从汪三益手买到11件宋元明名作,可见其收藏的规模和档次。交易方式与书画的作伪 晚明徽州的书画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吴其贞在《书画记》中提起家乡龙宫寺古玩交易场所时说:“余乡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于龙宫寺中。” 其时徽州书画市场的交易方式已是十分多样。吴其贞购买的书画作品,有的是在佛寺道观成交的。如吴氏曾“住元振兄山中,乃一孤僻高僧也。手中藏有贯休《长眉长者图》绢画一幅,气色尚佳,相貌慈善,笔法沉着古雅,绝无时俗气”。吴原本想买下,已谈好价格,但临时有急事,故未能成交。徽州各地均已形成固定的艺术品交易集散地。交易方式除了市场购买外,还有各类的古董商登门求售,或鉴藏家之间直接交易。见诸文献的徽州古玩商除吴其贞外,再如郑廷奇。在己卯(1639年)十一月时,吴其贞碰到郑廷奇,在他手上看到了柯九思的《柯丹邱荆溪图绢画》。这个廷奇“为人好修饰精洁,善弦索兼货古玩,游于朱门,人皆物色之”。有这种商人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商品的交易,使书画流通更快。书画的交换如此方便迅畅,也不一定仅限金钱交易,还有以物换物,报以礼物人情,或款待画家留住家中以代替金钱的方式来获得。如董其昌有一次想以黄公望的山水与汪珂玉换沈周《阳冈图》。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月一日,李日华“为海盐郑茂才图四扇”,作为不久前对他赠送朱西方村诗集的回礼。这一时期作伪之人骤增,尤其在书画市场发达的徽州地区。如徽州吴龙,其“聪明多技艺,多出自己意,未尝学于人。若临摹宣德炉、接补汉玉颜色、制琢灵璧假山石、修补青绿铜器,一一皆瞒过有见识者,此为溪南神手”。很明显,这种专门人才是在艺术市场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产生的。既然徽州的作假如此明显,那么周边地区自然也不能幸免。我们从离徽州较为邻近的嘉兴的作伪情况可见一斑。如万历四十年四月,李日华在观倪瓒(号云林居士)画时记曰:“云林画余生平目睹大小真赝几四十余幅。今日无事,偶追步之。当地大收藏家吴希元也时常有购进伪作之时。”除嘉兴外,南京和苏州也是伪物遍地。万历四十年底,夏贾从南京来访,身无一件书画,无可奈何地告诉李日华:“今日书画道断,卖者不卖,买者不买,盖由作伪者多。”苏州就更不用提了,来到嘉兴的“苏人书画舫,满载系伪恶物”。当地的专诸巷是专业作伪的集中地,这里生产的赝品在社会上流传很广。 作伪之风日益猖獗,鉴定家应运而生。在徽州地区出现了像吴廷、吴祯、詹景凤这样的大鉴赏家。这些鉴定家鉴定真伪,排除赝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市场秩序。 徽州与周边的市场互动 徽州地理位置优越,离江南地区的余杭、苏州和嘉兴都很近。随着明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徽州的书画市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时书画交易已突破了地域限制,徽州当地人时常与外地的书画藏家互通有无,再带回到家乡本地交易。如詹景凤(1520~1602年)就是一位长期往来于江南的徽州鉴藏家。在其书画著录《东图玄览编》中记载了许多徽州鉴藏家的书画藏品,以及他与江南鉴藏家藻鉴书画之事。徽州繁荣的书画市场及丰富的藏品,吸引了大批外地知名的画家、收藏家前来游玩作画及购藏,使徽州的书画得以迅速流通。史载沈周、董其昌、陈继儒等都曾经到过徽州,他们在交游购画的同时,也在其地留下不少画作。如许承尧《歙县闲谭》载:“董其昌为诸生时,游新安。江村江一鹤迎馆于家,课其子必名。居年余去。所遗书画真迹最多。”同时,著名文人收藏家钱谦益也曾来此地购买书画作品,他曾从丛睦坊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宋元书画。吴其贞记载,1642年,他在吴子含“去非馆”遇到钱谦益,并从他手上观赏了王蒙《九峰读书图》和黄公望《草堂图》及王右丞《雪霁图》、萨天锡《云天图》、王右军《平安帖》等。除了这些知名收藏家来徽州购买书画外,一些当地的书画中介者也会把徽州的艺术品带到江南各地去卖,由此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品交易的中间商人,即“牙人”。他们时常往来于徽州和江南之间,出入嗜好艺术收藏的富商及文人之宅,成为当时艺术品交易的经纪人。我们熟知的吴其贞就是一名牙人,他在江南各地四处游走,买卖书画。他曾于常州陆家达处得梅道人《竹溪泛艇图》;丙午(1666年)秋七月五日,又偶获宋徽宗《金钱羁雀图》于杭城九曲巷施四老家;壬子(1672年)八月廿二日,购僧梵隆《高僧图》纸画一卷于苏州吴子敏手。吴其贞还曾获得黄公望的《剩山图》,后来转卖。又如著名的王越石,徽州居安人,他与吴其贞也有交往。他与嘉兴的汪珂玉经常进行藏品交换或买卖,后来回到家乡联合其叔一起做古玩生意,利润不薄。有了这些书画交易人,徽州与周边地区的书画交易变得异常顺畅,徽州书画大都流向苏州、杭州和扬州等地。除此以外,还有一大批徽州人长期居住在外地从事书画买卖或收藏。居住在嘉兴的歙县籍藏家汪珂玉是徽州地区重要的收藏家,他的家族三代都极富收藏。此外,徽州人在外地亦多有开设艺术品店铺者,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了一位在杭州岳庙前开铺十余年的歙人,名项宠叔,号玉怀道人。可惜,明清易代,战乱不断,社会经济严重受创,以致战乱后的徽州艺术市场萧索起来,很多藏家家道衰败,藏品也随之大量流失损坏。对此,吴其贞有切身的感受。1639年(己卯)四月初三至四月十四,他在溪南吴氏家族观画时感慨道:昔日徽州艺术市场的繁盛已了无踪影,诸多“海内名器,至今皆渐次散去,计其得失不满百年。可见物有聚散,理所必然”。20多年后的康熙六年(1667年),吴再至溪南,触景生情,不禁感慨道:“忆余昔到溪南观古玩,如登山阴道,应接不暇;今来两日,搜寻得见四画,人事可知。”

责编 潇然

第11篇

古往今来,我们对虎与其说“崇尚”,不如说“敬”、“畏”、“忿”俱全:敬其威严,犹闻“虎啸风生”:畏其凶猛,难免“淡虎色变”;忿而抗争,天有“降龙伏虎”之神,人间“打虎英雄”不绝。如此复杂心态,也融入地名中:从南国的“抱虎角”(海南)到北疆的“七虎力河”(黑龙江),从东海的“虎井屿”(台湾)到西域的“老虎台”(新疆)……涉“虎”地名不知有多少,反正南童北叟谁都能说上几个。

地名之“虎”虚虚实实

我国地名中的动物,有虚有实:高山密林中,近代建村的“老虎中沟”确有虎伤人畜;清代得名的“老虎洞”,果然曾为虎的栖息之地。簇拥南京的数十个“虎”地名中,恐怕只有“养虎巷”货真价实――明初,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在此圈养进贡之虎,名日“养虎仓”。放眼五湖四海,“虎”地名的共性应为“虚”多“实”少,即虚拟“虎威”多,实有“虎迹”少。

请注意,少数民族语地名中的“虎”,尤不能轻易当“真”:内蒙古3个旗(县)分称左、右、新“巴尔虎”,均源于河名“巴儿忽真”;内蒙与辽宁界山“努鲁儿虎”,蒙古语“脊梁”之意;辽宁清原之村落“银虎沟”,原写作“银浒”,满语意为“蚂蚁”――这些“虎”,只是汉译借用字音、字形而非字义,与“兽中王”风马牛不相及。偶有“真”虎,黑龙江林口之村庄“虎山”,便来自满语“库勒克(虎)阿林(山)”。

奇异地名魅力“虎”

“虎”地名的奇异之处,在于人们对“虎”的勾画细致入微。除大虎山、虎屿、虎溪岩、老虎桥表现其整体形象、虎仔屿陪衬“父辈”外,往往突出局部体貌特征:先有众多“虎头”形容山、崖、岛的外观,次有虎顶礁、虎口岭、虎牙峰、虎须河、虎爪山、虎尾村、虎皮礁:美妙的虎色斑斓,变作对应“青龙”的白虎沟,以及青虎山、黑虎庙、金虎泉、银虎墁;此有静态的卧虎镇、虎踞关,彼有动态的虎啸礁、虎跳门、虎跃路、虎落屿、虎贲(奔)仓、飞虎洞;言其生活环境,仅南京就有冠名“老虎”的洞、窝、洼、岗、井、灶;不怕虎之地,则有打虎巷、伏虎山、斗虎屯镇。

“云从龙,风从虎”。“龙飞凤舞”或为异性相吸,“龙吟虎啸”则是天与地、水与陆的两雄并立。在厦门,鼓浪屿龙头山与对岸虎头山相望,人称“龙虎锁江”;古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南京,今设“龙蟠路”与“虎踞路”;四川则兼有骑龙乡、骑虎镇,全然不惧“骑虎难下”。虎不大合群,地名偶有“双虎村”,至多“五虎山”,比不了动辄“九龙”之尊;“龙虎”并列为数可观:镇、桥、塘、关、巷……论知名度,首推中国道教发祥地――江西贵溪“龙虎山”。地名罕见“虎狮”组合,福建有虎狮列岛:绝少“虎鹿”组合,浙江东阳却有虎鹿镇。

十大华夏“虎”地名

“虎”年又至,无以为贺,谨将国内现行地名诸“虎”归拢、遴选(暂不包括与龙为伴者),将各类代表按地理位置由南向北推荐于众:

珠江口“虎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地。又名“虎头门”,在珠江三角洲东南侧、伶仃洋北端,以大、小虎山夹峙如门得名,素称“粤海中路咽喉”。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虎门要塞为抗击外侵首战之地,林则徐在此销毁祸国殃民的外来鸦片,关天培在此奋勇御敌殉国。

台湾“虎尾溪”:三河共冠一名的地理奇景。在台湾岛中西部、云林县境。台湾第一大河浊水溪东西横贯,入冲积扇平原分出“新虎尾溪”,长约50千米;以南有“旧虎尾溪”和“虎尾溪”,三河分别向西汇入台湾海峡。河名源自早期部落“虎尾社”,1945年置虎尾镇。今有虎尾科技大学,县设“虎尾溪文学奖”。

全沙江“虎跳峡”:长江上游的世界级大峡谷。又称“虎跳涧”,在滇西北玉龙、哈巴二雪山之间的金沙江上,长16千米,宽60~80米,谷深3000米以上。所分上、中、下虎跳的落差200余米,水势汹涌澎湃,多险滩。相传猛虎可借助江心“虎跳石”跃过峡谷,故名。

杭州“虎跑泉”:清澈甘冽的“天下第三泉”。在杭州市区的西湖大慈山白鹤峰麓,终年泉涌不息。传说唐之高僧性空云游至此,欲建寺苦于无水,经神灵托梦移来南岳之泉,目睹二虎跑(刨)地泉出,故名。“龙井茶,虎跑水”为杭州“双绝”,有“‘龙’腾‘虎’跃”之誉。

苏州“虎丘”:标识苏州的“吴中第一名胜”。又称海涌山,在苏州市区西北,山高36米,占地300余亩,以“山小景多”著称。春秋吴王阖闾葬此,“筑三日而白虎踞上,故号为虎丘”。云岩寺塔(虎丘塔)犹如东方比萨斜塔,剑池承载宝剑三千殉葬与吴王墓穴之谜,千人石、憨憨泉、试剑石、断梁殿、二仙亭各有佳话。

荥阳“虎牢关”:烽烟四起的中原古战场。在豫中荥阳市的黄河南岸、大怀山东麓,史称“锁天中,控四鄙”。春秋为郑邑,周穆王豢养猎获之虎于此,故名“虎牢”。秦置虎牢关。地当中原交通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令其威名远扬。今有三义庙、吕布城、点将台、跑马岭、绊马索等景点。

大连“老虎滩”:汇展海洋文化的滨海景区。在大连市区东南、依山面海。以丘陵入海似猛虎卧滩得名。有渔人杀恶虎救龙女传说。海洋主题公园象形以石雕“群虎”为标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辽东“虎山长城”: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曾名“虎耳山”,清以山势如蹲虎得名“虎山”。在辽宁宽甸、孤耸鸭绿江畔与朝鲜相望,主峰高146.3米。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此依山就势兴建辽东镇长城,峰顶构筑明长城东起首个烽火台。今有虎口崖等景点。

第12篇

关键词:苏州园林;时间;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观,是一种很独特的时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传统,认为时间是“一维”的。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时”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时间观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重大。宗白华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这是对中国艺术境界的精彩概括。在中国艺术里,没有孤立的空间意象,任何艺术意象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以时间的生命之流融会艺术意象,是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中国的诗、书、画都把创造时空统一的意象作为最高的追求,苏州古典园林更是如此。园林本来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是苏州古典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园林创造要表现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苏州古典园林的三维空间因素中就必须渗入时间的因素,将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之流中,使园林结构体现出自然大化的生机。

苏州古典园林充分利用四时的季相变化、昼夜的时分变化、雨雪的气象变化,使时间和空间互相融合、互相交感,而时空交感又使有限的空间意境无穷、生机盎然。

一、四时变化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命循环往复的模式。人们对四时变化的关注,本质是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关注。

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要“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5l页。),“收四时之烂漫”,就是含纳生命,将园林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中,生机无限。苏州园林的四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花木四时有序的转换;二是景点四时有序的设置。

1,花木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最典型且敏感地体现在花木的有序转换上。花木随四时变化,“四时有景”:“每至春日,则繁英璨然,如入桃源,鼠姑数丛,天香馥郁……入夏,则方池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红日朝霞,掩映可爱。秋月皎洁时,丛桂着花,芬郁袭人。冬日将尽,腊雪飘漾,缩袂仙人,若招我于罗浮山顶也。”(吴嘉淦《退园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皆不同。春有“繁英璨然”、“天香馥郁”,人人园中,如临世外桃源;夏有“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花红叶绿,清香满池;秋有“秋月皎洁”、“丛桂着花”,月桂芬郁,如临月宫;冬有“腊雪飘漾”,如仙人下凡,邀我同登仙境。又如,范成大《吴郡志》中所记宋代苏州的四照亭:“四照亭,在郡圃之东北……为屋四合,各植花石,随岁时之宜:春海棠,夏湖石,秋芙蓉,冬梅。”春海棠、秋芙蓉、夏湖石、冬腊梅,时不同,景亦不同。

以上两段古人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记载,都把景和人置于时间的流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美学思想。此中“乐亦无穷”,就来源于四时的生命变化之流。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四时景皆异,而复年又是一轮回。园林空间在时间的变化之流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而循环往复地变幻着。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幻使得园林空间突破了有限的桎梏,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自然“乐亦无穷”。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总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园林的四时花木,培育和增进了人们的“四时模式”的审美意识,而人们这种审美意识,又不断改善着园林四时花木的配植。因此,苏州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上,很注重选择足以表征四时季相变化的花木,如苏州拙政园就很好地利用了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时不同的园景。玉兰堂的玉兰和绣绮亭的牡丹,成为园中最灿烂的春景;天泉亭侧的紫薇和池中的荷花,构成了最赏心悦目的夏景;待霜亭的橘树,园中的桂花、秋菊,以及池中的睡莲,构成了清逸温婉的秋景;至于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雪香云蔚亭侧的梅花,以冷艳点缀了寂寥的冬景。

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静,冬水之寒,与四时花木,朝夕光影,构成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风光。由此,园林的三维空间得到扩展,转为四维的时空结构。同时,这种季相变化又是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使园林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空间变幻,体现了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2,景点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还体现在景点的有序设置上。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环水建筑的安排,分别有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四亭。绣绮亭是一座三面开敞、一面粉墙空框的长方形亭子,周围景色绮丽,取杜甫诗“绮秀相辗转,琳琅愈青荧”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物的绮丽。亭内悬有对联一副:“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此联以红、紫描绘园中的花果,突出色彩之绚烂。绣绮亭是赏春景的佳处,亭下花坛上种植各种名品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异彩缤纷,烂漫似锦。

荷风四面亭是一座六角亭,坐落于池水中央,三面环水。池中遍植荷花,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荷风四面亭是赏夏景的佳处,人在亭中,只觉清风徐来,荷香满亭。正如李鸿裔有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

拙政园中部水池中,还设有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两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两山之间隔一小溪,溪上石桥相连。东面土山较小而高耸,上有待霜亭;西面土山略大,坡度平缓,山巅有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赏秋景的佳处,原有十余株橘树,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雪香云蔚亭又是赏冬景、早春景的绝佳之处,亭旁遍植梅花。“雪香”是形容花香色白。“云蔚”是形容花朵繁茂。这里的“雪香云蔚”是形容梅花绽放,暗香浮动。梅花生性耐寒,天孕花蕾于隆冬寒风之中,率万木之先开花于冬末,因此称为“傲雪寒梅”。冬季至早春,万物凋零还未复苏,唯有梅花打破这寂寥,为园林增添几分清幽。

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这四亭,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四时行焉”的时间流程。各亭的题名,也分别用浓缩的语言暗示了四个季相的某种最佳意象,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时空交感,使得原来静止的园林空间更富变幻。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使得空间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

二、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同四时变化一样,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宇宙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模

式。人们对昼夜变化的关注,也是对于生命变化运动的关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昼夜的变化造成景观朝暮的变幻,拙政园绣绮亭内的“晓丹晚翠”就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园林景观的朝暮变幻,使得静止的景观变得生动起来,体现出宇宙大化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昼夜变化,主要体现在日光、夕阳、夜月光照的不同所引起的园林景观的变幻。日光、夕阳、夜月有着不同的魅力,它们能变移现实空间原有的色、形、情调和氛围,创造出种种不同的境界美。

1,日光的渲染

日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火、热、灿烂的气氛。当太阳一出现在东方,一切向阳的或者朝着太阳照耀的大气的固体的表面,都会渲染上阳光或大气光的颜色,园林中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也都会在日光的照射下染上一层金色。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日光的渲染。如苏州拙政园中,绣绮亭“晓丹晚翠”中的“晓丹”就是日光染上的颜色。至于在“荷风四面亭”之晨,也许还会使我们联想到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来。

2,夕阳的渲染

夕阳的美,渲染的是一种温和、诗情画意的气氛。落日的颜色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光辉,一种赏心悦目的温和或魅力,古老的苏州园林,夕阳淡淡地撒播在青山石亭之间,小桥花丛之间,游廊绫窗之间,给人一种别样的温和感觉,还有一丝有别于日光照射下的淡淡的愁绪。可见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夕阳的渲染。翻开陈健行的摄影集《姑苏名园》,有很多特意捕捉的是夕阳下的苏州园林:斜日到窗前[拙政园]、回廊挹爽映斜阳[沧浪亭]等等。

3,月光的渲染

月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幽静、淡雅的气氛。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一文中,曾引用张大复的一段文字来描写月光对于景物的渲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则深,蒙之则静。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这段文字,生动地揭示了,在月光的作用下园林空间的变幻,月光变移了园林空间原有的色、形和情调,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日光和夕照的幽静、淡雅的意境。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月光的渲染。如苏州网师园的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是赏月听风的极佳处。每当碧空月明时,但见池中睡莲疏植,明波若镜,天光、山色、屋廊、树影倒映池中,虚实相生,云水变幻,使人联想到邵雍《清夜吟》中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在月清、水清、风清处,人心也自然而清。

存在于空间的具体景物,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在朝暮时景的流动中,呈现出“转瞬即逝”的变幻。这种变幻使得园林结构富有生机,体现了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

三、气象变化

风雨雪月,烟雾云霞,这些属于气象系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气象的变化往往带有某种无序性和偶然性。而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变化,显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趣。可以说,“风雨雪月,烟雾云霞”将宇宙的盎然生意,带入到了园林的空间结构中,园林空间因此而获得了生机。人们在园林中,如果适逢这些气象变化,那领略到的不仅是风花雪月、烟雨蒙蒙的时景美,还有值得赞叹的宇宙无穷的生机和变幻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气象变化对空间的呈现,主要是借大自然时间流程中的雨、雾、雪的变幻,追求一种云烟雾霭之妙,追求一种“虚”和“空灵”,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腾起云烟,招来雾霭,表现大自然微妙幽深的韵味,体现志在渺远的襟抱。

1,雨境

雨能给景物带来一种飘渺隐约、素雅艨胧的特殊意境。苏州园林的美是和雨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最具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中,几乎每一处都有烟雨缭绕之态。如苏州艺圃:“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栽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艺圃对联之一)再如苏州网师园:“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网师园对联之一)。

苏州园林中,雨别有诗意:细雨垂杨、疏雨戏鱼、斜雨落花……雨使得园景中的平常物体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构成了一个微妙幽深、生机勃发境界。

2,雾境

雾最能给景物带来一种缥缈、空灵、虚幻的感觉。雾和水面相对应则更美,是因为有水之处,雾气更重。水气和雾气的交融,使得有限的空间烟云缭绕,蕴藉了无限的生命感。人在其中,超越了世俗的羁绊,体会到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苏州园林的美不能离开雾。雾霭笼罩的苏州园林有着别样的意境。有雾降临,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远山近水都随风而动,时隐时现,神秘柔和,深邃幽静,滞重低回,令人不可言诠。奇妙的雾,活泼的雾,奥妙无穷的雾,给人以迷离的幻觉,一派白茫茫,烟溟溟,如同滞重飘荡的音符;满天满山的飘飘渺渺,构成一种别样的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美正是体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幽深,使得苏州园林同自然大化同韵味。

3,雪境

雪能变移世界,飘雪霏霏,白雪皑皑,使得水天一色,直指瑶华境界。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之感,喟叹宇宙之无穷。

苏州园林因雪更美。苏州很少下雪,因此需要用审美的眼睛去捕捉。有雪降临的苏州园林犹如瑶华仙境。雪花纷霏,白雪皑皑,长天一色,犹若进入那飘渺、虚幻的境界。雪同雨、同雾一样,都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烟云缭绕之感,使原本静止的空间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从而生机无限。

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雨、雾、雪的变幻,将宇宙的盎然生机带入了园林之中。园林空间在雨、雾、雪的变幻下,显得飘渺、朦胧、隐约。实中有虚、封闭中有空灵,有限的空间呈现出烟云缭绕之妙,从而原本没有生命的园林,拥有了自然大化的生命感。

四、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