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

时间:2023-05-30 09:59:37

平面布局

第1篇

关键词:连锁餐饮空间;平面布局;功能;流线

1连锁餐饮空间功能构成

无论何种类型的品牌连锁餐饮空间,大致可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公共活动功能、用餐功能以及制作功能这三种(如图1)。由于餐饮品牌经营特色的不同,其功能细分上会有所差异。例如,肯德基、麦当劳、顺旺基这类经营快餐的行业,往往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会突出其“快”的特点,在人口区域不会设置独立的等候区域,进入门店便可以快速地通过点餐窗口选择已经备好的熟食,而像经营传统中式正餐的品牌连锁餐饮空间,在入口区不仅会独立安排等候区,还会设置领号台,将门厅区域作为设计的重点,建立顾客对餐饮空间的第一印象。

2连锁餐饮空间流线分析

“流线”是空间设计中的专业术语,最初被用在建筑设计中,特指人或者物在建筑空间中移动的行为轨迹,也称“动线”。餐饮空间中流线连接着前厅、卡座、包厢等各个不同组成部分,是保证餐厅正常经营运作的动脉,流线的改变不仅能够影响餐饮空间的布局形态,还能体现出空间排列的序列关系。

2.1顾客流线

顾客流线,指餐饮空间中消费者的活动路线,该流线为餐饮空间中的主导流线。对顾客流线的设计,应以“清晰、通畅、便捷、安全”为原则,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同时借助界面材质、图案、色彩、灯光以及明确的导向指示,保证顾客能顺利地到达不同就餐座位,避免由于流线过于曲折而导致消费者产生混乱的感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情绪。通过对消费者在餐饮空间中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流线安排,除了能够引导顾客流向之外,还能够通过调整流线宽度来调节顾客流量,如入口门厅、楼梯口、点菜区等空间节点,在顾客消费过程中还扮演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就应留出适当空间保证功能的使用。

2.2服务流线

服务流线的设计与餐饮服务流程相匹配,是餐饮空间内部员工为消费大众提供服务、厨房加工、传菜等经营活动的运作流线。服务流线的设计应以“高效”为原则,合理恰当的服务流线能使员工服务效率以及顾客满意度大大提高。服务流线设计得不宜过长,采用以直线为主,且每个服务区域应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备餐台,以便内部员工在顾客有需求的时候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另外,还要尽量避免频繁的穿越用餐区域,以免干扰或影响顾客正常进餐。

2.3物品流线

物品流线,是指餐饮空间中使用物品的进出以及废弃物品的流出路线,如厨房内服务设施、食品原材料的进入以及垃圾、废旧餐具的清出等。物品流线要尽量与顾客流线及服务流线区分开来。例如,厨房原材料通道就需在临近储物空间或者临近厨房区域另辟进出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影响营业区营业,还可使得内部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原材料进行适当处理,节省人力物力,提高餐厅内部工作效率。

3影响连锁餐饮空间平面布局的主要要素分析

3.1原建筑空间的形态与出入口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密切,现如今由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分化,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建筑设计方案并非经过精推细敲,内部空间划分往往不尽人意。对于餐饮空间这类工装类型,往往是在建筑设计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再进行选址布局的,原建筑空间形态及出入口的设计并非是根据其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其作为餐饮空间平面布局中的重要因素,将对平面布局的最终呈现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连锁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与传统单一店面相比,其门面众多,不同地区的连锁店面空间形态及出入口各不相同。在平面设计之初,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店面空间的有效利用及与餐饮空间主题的符合程度,还要克服原建筑空间形态与出入口的限定以达到连锁店面设计的标准化、系统化,以凸显出连锁餐饮的品牌特征。

3.2餐饮空间主题策划

较之于普通的餐饮空间,品牌连锁餐饮空间由于自身追求品牌创新以及商业价值的需求,一般就餐环境都蕴含自身独特的主题文化,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精神层次的需求。餐饮空间内部环境主题的策划内容,除了形、光、色、质外,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平面布局,不同主题的品牌连锁餐饮空间,其平面布局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走访调研期间,在“小猪猪烤肉”无锡万达广场店内看到除了随处可见的各种造型可爱的“小猪”装饰、小猪玩偶和工艺品陈设,还能看到店内服务员为迎合餐饮氛围表演着可爱的舞蹈,为了满足这一主题的创新,设计之初就在平面布局中划分出了表演舞蹈的区域。

3.3桌椅的组合与形态

桌椅是餐饮空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所有的消费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这一空间要素展开的。桌椅的形态多样,组合方式灵活。桌椅的布局形式应结合餐饮空间消费团体数量、既有空间形态、建筑结构及设施设备、陈设绿化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考虑,恰如其分的桌椅组合与形态的选择不仅能节省空间,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还能分割空间,改变人流动线。

3.4隔断的式样

隔断的形式多样,作为餐饮空间文化的载体,合理的使用隔断,不仅可以对空间立面进行美化装饰,凸显品牌文化,还能通过划分平面布局,起到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后,根据隔断的通透性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全封闭式隔断――此类隔断与空间中的墙体作用相似,可以划分出比较私密的空间,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阻挡视线的作用。(2)半封闭式隔断――此类隔断具有较强的通透性,通透程度伴随立面造型镂空程度、材质透明程度、高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通过半封闭式隔断的运用教广泛,可以产生隔而不断的效果,强调相邻空间之间的流动性与连续性。(3)象征性隔断――此类隔断又叫虚拟隔断,其特点是没有实体的界面分割空间,主要通过材质、色彩、光影、地面的抬高与下沉等进行心理暗示,通过消费者的联想自主的划分空间。

第2篇

藏族自治区与四川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与印度、尼泊尔、不丹接壤。环境独特,气候恶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藏式建筑的多元性及独特性。公元六世纪中后期,佛教传入并垫定了旧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佛教在广大的藏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无论从建筑技术、建筑规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等各方面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着藏式建筑的最高水平。藏传佛教在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达赖、班禅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颇章”)。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故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青海、川西、甘南、内蒙等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宗教建筑的多样性。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

1.最早期是仿印度式样的,代表是拉萨大昭寺的觉康主殿。其平面布局上沿着方形大殿的四壁内侧,规整地建置多个类似僧人祈祷室的房间,位于后壁正中的佛殿面积仅较一般僧房略大,不很突出,这些都是与中古印度佛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常相似的,梁枋上的狮形挑头也体现出了印度石造建筑的渊源。

2、尼藏结合式样,这是在与尼泊尔(NEPAL)接壤处多见的建筑形式,是将尼瓦(NEWAR)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碉楼式建筑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样式。如著名的扎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层乌策大殿,下层按藏族建筑模式建造,上层则仿尼泊尔的尼瓦式形象,中层还加入某些汉式建筑特征,乌策大殿的平面布局已和后来的都纲殿楼基本近似。

3、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核心类型,源于民居的碉房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做为女儿墙的装饰,外墙涂成红色或黄色(较少见)。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主要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的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形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等小型佛教装饰物。其曼荼罗与都纲法式的型制都体现得非常明确。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总体布局设计上与汉地佛寺有很大不同。区别于汉式寺院组群上采用的“伽蓝七堂”的标准布局;藏式寺院建筑典型的布局形式,是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布局。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样子。其就像一幅星系图,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但它们只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依照这个联系,其在建筑艺术上统一和变化有机结合,杂而不乱,显得很有章法。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坛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它是为了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其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佛教文化最引人入胜的精华部分,它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佛教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通过虔诚的观想,修行者可以从中得到本尊的加持,获得涤荡身心的力量。据藏传佛教经典称,只要在曼荼罗中作法事,就会得到十方三世诸圣的加持。所以,在藏区的寺院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集本上都是按照曼荼罗的仪理规则建造的。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整体建筑设计中就运用了“曼荼罗”这种神秘奥妙的宗教仪理模式。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大小殿塔鳞次栉比,其中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代表释迦牟尼出生、成佛、讲法、涅磐的红、白、绿、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为辅体,组成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圆形寺庙围墙象征世界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妖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圆形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其中东大门为正门。可以说桑耶寺是一幅建在地上的"曼荼罗"唐卡。

这种“曼荼罗”图式意义推动了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定型。曼荼罗宇宙图式的程式化结果就是所谓“都纲法式”――藏区寺院建筑平面的基本形式,它是曼荼罗聚集意义和道场意义的具体化。表现为方形或近于方形的平面元素是藏传佛教建筑寺院单体平面设计的基本特点。建筑型制是纵横排列柱网,一圈楼房,装修及门廊内向,殿堂中部通高,有小天井或屋面凸起,在凸起部分的东、南、西三侧面开窗,以此解决殿内的通风采光,建筑主体平面呈“回”形,建筑外形是周围平顶,中部突起木构坡顶(多用歇山式)建筑,整体风格厚重雄壮,虽然外形风格各异,但其中心部分基本保持回形,中部拨起高侧窗。这是一种定型化的建筑规制,因而称之为“法式”。 大量藏传佛教建筑的构图实际上就是对具有藏传佛教本体论性质的宗教宇宙图式――曼荼罗和都纲法式原型图式的重新诠释与演绎,不断变异的单体造型或是组群布局就是对各自藏式原型的抽象与创新。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及平面布局随建筑所在地地域不同而有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在藏传佛教东渐过程中十分明显。公元1265年,忽必烈封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藏传佛教依仗着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开始在全中国境内传播,尤以甘肃,青海,山西,蒙古为盛。清王朝因蒙古各部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其出于怀柔蒙古的目的,也大力扶植藏传佛教。在青海、甘肃、山西、内蒙、河北承德,藏传佛教寺院出现了汉藏接合式、汉藏并列式、和基本汉化的建筑模式。如河北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就建筑布局而言,就是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分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曼荼罗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普宁寺后部的一组建筑,中央为大乘之阁,周围为象征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的台阁及四座喇嘛塔,是曲折的围墙,用以反映宗教经典中所描绘的佛国世界的空间构图形象。这些寺庙都以主体建筑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且各不相同,绝对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优美的体型充分显露在一般建筑之上,极为壮观。

藏传佛教建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和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建筑师很少。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建筑师应本着肩负传承责任的态度来认真发掘、学习、借鉴藏传佛教建筑。使藏传佛教建筑这个藏族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永放光彩。

第3篇

关键词:Qt布局管理;水平布局;垂直布局;网格布局;可视化方式;编码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5-5883-04

Qt是一个跨平台的 C++图形用户界面库,1991年由奇趣科技开发。2008年,奇趣科技被诺基亚公司收购,Qt也因此成为诺基亚旗下的编程语言工具,2012年8月Digia宣布对Qt业务及其技术全面收购。Qt技术的传统优势都在桌面和嵌入式系统,目前Digia将移动互联网平台定位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很快将迎来Qt的移动时代。

Qt布局管理是设计应用程序窗体界面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将放置于窗体中的每一个部件都给定一个合适的位置和大小,即使窗口尺寸大小被改变了,仍能就保证窗体上的部件始终摆放得美观合适。Qt程序员有两种途径来完成窗体界面的设计和布局:第一种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搭建界面,由菜单或工具栏中的布局管理器实现布局,可视化的方式比手工编码更简洁快速;第二种方式纯粹手工编写C++源代码来实现界面设计,这种方式更适合较复杂的布局。

Qt提供了多个用于窗口布局的类,编写界面代码时可根据需求定义相应的布局类对象。常用的有:QHBoxLayout、QVBoxLayout、QGridLayout三种,分别是水平布局管理器、垂直布局管理器、网格布局管理器。使用Qt布局管理器可以确保窗体能够自动适应于不同的字体、语言和系统平台。

1 水平布局管理器和垂直布局管理器

QHBoxLayout,水平布局管理器,把窗口部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布局;QVBoxLayout,垂直布局管理器,把窗口部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布局。比如应用程序需要创建一个登录窗口,我们来看看界面设计方法。

1.1 可视化的方式

首先从窗口部件工具箱中拖拽控件图标将其放到窗体中的大概位置,空白处可放入水平分隔符,这时分隔符会显示为一个蓝色的弹簧,但在最终结果的窗体中它是不可见的。然后按照功能需求在属性编辑器中修改每一个窗口部件的属性。此时的界面效果如图1所示。

这时在窗体上出现的红线是已创建的布局,但在窗体运行时,它们是不会出现的。

1.2 编码实现方式

使用纯粹编码的方式来设计登录窗体界面,首先要在登录窗体的头文件中声明各个控件,再在其源文件的构造函数中创建,布局也在构造函数中实现。代码如下:

loginDlg::loginDlg(QWidget *parent) :QDialog(parent)

{

setWindowTitle("Layout");

usernameLabel=new QLabel(tr("用户名:")); //创建各个控件

usernameEdit=new QLineEdit();

passLabel=new QLabel(tr("密码:"));

passEdit=new QLineEdit();

okButton=new QPushButton(tr("登录"));

cancleButton=new QPushButton(tr("取消"));

QVBoxLayout *mainLayout=new QVBoxLayout(this); //整体为垂直布局

QHBoxLayout *firstLayout=new QHBoxLayout(this); //第一行的两个控件水平排列

firstLayoutaddWidget(usernameLabel);

firstLayoutaddWidget(usernameEdit);

mainLayoutaddLayout(firstLayout);

QHBoxLayout *secondLayout=new QHBoxLayout(this); //第二行的两个控件水平排列

secondLayoutaddWidget(passLabel);

secondLayoutaddWidget(passEdit);

mainLayoutaddLayout(secondLayout);

QHBoxLayout *thirdLayout=new QHBoxLayout(this); //第三行的两个控件水平排列

thirdLayoutaddWidget(okButton);

thirdLayoutaddWidget(cancleButton);

mainLayoutaddLayout(thirdLayout);

thissetLayout(mainLayout);

}

窗体运行时效果如图4所示。在这种方式中,我们使用了3个水平布局管理器,1个垂直布局管理器,单纯使用这两种布局管理器的组合实现布局,虽然比较直观,但代码量也比较大。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更适合实现这种应用程序窗体布局的方法:使用网格布局管理器QGridLayout。

图4

2 网格布局管理器

QGridLayout,网格布局管理器,其含义就是将窗体分隔成行和列的网格来进行排列,将窗口部件整齐摆放,每个网格的单元格里放一个部件。如图5所示。

类似上图这种5行2列的布局比较容易实现,只需要把各个部件填入到指定的单元格里即可。在可视化设计环境下把相应窗口部件拖拽到窗口界面,然后由菜单或工具栏上的按钮实现布局。如果采用编码方式,示例代码如下:

gridLayoutaddWidget(Label1, 0, 0); // 将Label1填到(0, 0)单元格

gridLayoutaddWidget(LineEdit1, 0, 1); // 将LineEdit1填到(0, 1) 单元格

但是很多程序的窗体界面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网格结构,这时网格布局管理器就显示了它强大的灵活性,对于不规则排列的控件,可以看作跨行或跨列摆放,代码表述为:

LayoutaddWidget(widget, row, column, rowSpan, columnSpan );

其中,widget是要布局的窗口部件,(row, column )是该部件所占用的左上角单元格,rowSpan是该部件要占用的行数,而columnSpan是该部件要占用的列数。rowSpan和columnSpan省略则默认为1。

举例来说,比如图6所示界面,第一行的两个部件是比较规矩的处于两个单元格内,但是第二行的QCheckBox部件就横跨了两列,即在水平方向上占用了两个单元格,那么使用网格排列布局的代码如下:

图6

gridLayoutaddWidget(QLabel, 0, 0); // QLabel在(0, 0)

gridLayoutaddWidget(QLineEdit, 0, 1); // QLineEdit在(0, 1)

gridLayoutaddWIdget(QCheckBox, 1, 0, 1, 2); // QCheckBox起始于(1, 0),纵向占1行,横向跨2列

再比如图7所示界面,QTreeWidget部件纵向跨越了三行(即在垂直方向上占用了这一列三个单元格),对应的布局代码:

图7

gridLayoutaddWidget(QTreeWidget, 0, 0, 3, 1); // QTreeWidget起始于(0, 0),并纵向跨3行,横向占1列

gridLayoutaddWidget(QPushButton1, 0, 1); // 第一个QPushButton在(0, 1)

gridLayoutaddWIdget(QPushButton2, 1, 1); // 第二个QPushButton在(1, 1)

gridLayoutaddWIdget(QPushButton3, 2, 1); // 第二个QPushButton在(2, 1)

下面来看一个网格布局编程实例。图8所示界面是一个网络聊天程序的客户端窗口,由列表控件、行文本编辑器、标签控件、按钮等搭建而成,我们使用网格布局管理器来编程,对应的构造函数代码:

图8

TcpClient::TcpClient(QWidget *parent,Qt::WindowFlags f): QDialog(parent,f)

{setWindowTitle(tr("聊天室客户端"));

contentListWidget = new QListWidget; //定义各窗口部件

sendLineEdit = new QLineEdit;

sendBtn = new QPushButton(tr("发送"));

userNameLabel = new QLabel(tr("用户名:"));

userNameLineEdit = new QLineEdit;

serverIPLabel = new QLabel(tr("服务器地址:"));

serverIPLineEdit = new QLineEdit;

portLabel = new QLabel(tr("端口:"));

portLineEdit = new QLineEdit;

enterBtn = new QPushButton(tr("进入聊天室"));

QGridLayout *mainLayout = new QGridLayout(this); //定义网格布局管理器

mainLayoutaddWidget(contentListWidget,0,0,1,2); //QListWidget横向跨2列

mainLayoutaddWidget(sendLineEdit,1,0); //各部件放入对应单元格中

mainLayoutaddWidget(sendBtn,1,1);

mainLayoutaddWidget(userNameLabel,2,0);

mainLayoutaddWidget(userNameLineEdit,2,1);

mainLayoutaddWidget(serverIPLabel,3,0);

mainLayoutaddWidget(serverIPLineEdit,3,1);

mainLayoutaddWidget(portLabel,4,0);

mainLayoutaddWidget(portLineEdit,4,1);

mainLayoutaddWidget(enterBtn,5,0,1,2); //QPushButton横向跨2列

}

3 结束语

本文所介绍的这三种布局管理器是Qt中最常用的布局管理器,在做界面布局的时候,可以使用网格布局管理器做整体框架设计,然后在其中包含一些水平或垂直布局管理器,或者他们的组合,即通过布局管理器的嵌套使用实现更复杂的界面效果。Qt中可以执行布局管理功能的其他类还有QStackLayout、QSplitter、QScrollArea、QMdiArea等。

参考文献:

第4篇

0引言

布局优化问题属于NPHard问题,很难找到具有多项式复杂性的精确求解算法[1]。本文以卫星舱布局问题为背景的带平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为研究对象,即在卫星舱圆形底面上布置仪器、设备等物品,其布局必须满足两个约束:一是物品之间不能相互干涉;二是系统的静不平衡量不能超过允许值。

对于带平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目前主要的求解方法包括:启发式算法、演化算法或两者混合。文献[2-3]对约束布局模型直接用演化算法进行优化,利用的启发信息不多,所以在运行时间上和求解精度上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文献[4-7]针对约束布局模型采用启发式方法进行求解,故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定位定序法是求解布局优化问题的启发式方法。Huang等[8]提出的求穴和占角算法求解无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徐义春等[9-10]提出的平移质心的分步决策算法高效地解决带平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季美等[11]提出了分区域分布布局法有效解决带平衡约束矩形布局问题。黄建江等[12]提出了基于启发式底左(HBL)策略的量子行为粒子群(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QPSO)算法有效求解二维不规则多边形优化排样问题。由于布局位置是直接计算得到的,其精度和速度都非常好。

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求解带平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早熟现象。为了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本文采用有利于保持种群多样性的量子进化算法(QuantumInspire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QIEA)[13]进行优化求解。另一方面,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大,采用只有两个量子态的传统量子进化算法(QIEA)求解则需要更多的二量子态量子比特(Qbit),而大量的编码和解码操作严重影响求解效率。故本文采用文献[14-15]提出的多进制编码方式来提高求解效率,即将原来只有两个量子态的量子比特扩展为多量子态的量子比特,并分别在量子观测方法、更新操作和算法收敛标准三方面上作出改进以提高算法的求解性能,本文称之为多量子态量子进化算法(MultiQuantum States QIEA, MQSQIEA)。

针对带平衡约束的圆形布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定位概率的占角规则和多量子态量子进化算法(MQSQIEA)结合求解。首先采用文献[9-10]平移质心调整模型的思想,使得静不平衡量为0,并提出一种定位规则的改进策略,即按照基于定位概率的占角规则布置小圆,在此基础上,应用多量子态量子进化算法(MQSQIEA)优化带平衡约束圆形的布局顺序。数值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得到性能较好的布局结果。

第5篇

Abstract: In the case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of company A, this paper uses the SLP method to optimize the warehouse layout, optimal moving path, and shorten the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关键词:SLP方法;优化仓库布局;缩短搬运距离

Key words: SLP method;optimize the warehouse layout;shorten the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中图分类号:F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37-03

0 引言

仓库的布局直接影响着仓库的利用率、仓库收发货作业效率等方面,仓库的布局已经成为了企业物流优化的重要方面,合理的仓库布局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有助于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物流技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1]。我国目前大多数制造业的仓储布局现状都存在着仓储面积浪费、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低、货物的搬运时间和搬运距离长、无法实现货物的“定置定位”管理等问题。科学合理的仓储布局可以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缩短搬运距离、提高仓储作业效率[2]。

1 A公司仓库布局现状

图1是A公司仓库布局平面布置图。

A公司仓库布局存在的问题:

①仓库布局不合理,搬运距离存在浪费。按照布局规划单一性原则,仓库布局应按照产品的操作流程进行顺序布局,现状的布局却是检验区和包装区间隔较大,加大搬运路径,从仓库的平面布局图上可以看出靠近出口的“黄金储区”被包装箱存放区、办公区和叉车充电区域等占用,在进行发货时会造成产品搬运距离上不必要的浪费。

②地面堆码货物。地面堆码的存储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仓库的上层空间,这对仓库的存储空间造成了浪费。合理的存储方式对提高仓储部的作业效率乃至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 SLP方法对仓局布局优化

2.1 仓库内物流从至表,如表1所示。

2.2 作业相互关系的确定

物流等级分析表,如表2所示。

物流关系分析图,如图2所示。

2.3 非物流关系分析

非物流关系分析图,如图3所示。

2.4 综合物流关系分析

综合物流关系分析要综合考虑物流关系分析和非物流关系分析两方面,需要量化物流强度等级和非物流强度等级,去A=4,E=3,I=2,O=1,U=0,计算量化后的作业单位关系,设置物流关系权重M=2,非物流关系权重N=1,作业单位综合相关表如表3所示。

建立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表4所示。

根据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得到各作业单位布置的顺序依次为:1-包装区,2-存储区,3-检验区,4-发货区,4-办公室,5-叉车充电区,6-装配区,6-包装箱存放区。

2.5 绘制位置相关图

表5是等级线条图例及单位长度,图4是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2.6 确定作业面积

得出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如图5所示。

2.7 绘制平面布局图

图6是优化后的仓库平面布局图。

3 结论

合理的仓库布局能够充分发挥仓库的设计能力,充分有效地利用设施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距离与强度,简化作业流程,为从业人员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良好工作环境而合理的作业方式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仓库的运作率和准确性,节约运作成本。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和货位分配对提高仓储作业效率十分有效,可以减小仓库面积的无效利用、增加仓库空间面积的利用、减小货物的存取时间和搬运距离。

参考文献:

[1]董海.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85.

第6篇

【关键词】 页面样式设计 角色浏览 Banner图示 适应网页设计

创建面向用户的远程教育门户网站是高校远程教育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远程教育网站”通常被称为远程教育的网上“门面”。它既是服务师生的平台,也是对外宣传或展示自己办学实力及服务能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传递大学文化的有效载体。其中,网页样式设计起关键性作用。

一、综述

远程教育网站应该尽量做到门户结构清晰,页面精美,访问快捷、功能实用。主要包含:整体布局要求和网站整体设计风格统一;界面设计体现用户相互之间交流互动的特色;网络响应速度应该尽量快,更快的信息访问速度、更加省时和智能化的用户界面;更简便、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浏览查询流程;后台管理功能强大、录入效率高;易于查看网民的建议和评论以及后台信息。一个网站门户的主页面通常由Logo、导航、Banner、内容、链接、版权这六部分元素组成。有研究认为,网页布局包括传统“T”型布局、上下对照式布局、“上中下”“三”字布局、左右对称型布局、“回”字形布局、“同”字形布局、“国”字型布局、“川”字型布局、氛围式布局、POP海报四、式布局、“杂物箱”布局、“人物风格化”布局、封面型布局、简约型布局、综合型布局、瀑布流式布局等,这是基于对网页结构“形式”的划分。每一类型的页面样式都具有统一的构成元素,但彼此间又有自己独特的布局特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网站视觉效果和网页设计风格。

二、页面样式的分类特征

1)“简约式”。“简约式”的特征是页面主体“一屏显示”、布局简洁。在主流显示分辨率下,网站浏览者不再需要上下、左右的拖动鼠标,即可实现页面主要内容的相对完整的浏览效果。2)“图片动画式”。“图片动画式”的特征是布局简洁明晰、页面图片感强烈。一个精彩的网页缺少不了图片,如图片按钮、翻转图片、滤镜、透明图、导航图等,图片往往在网页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片传达信息的直观性与寓意性远远超过文字,大号图片的应用也是简洁设计的一种体现,可以明确的表达网站诉求。3)“完整式”。“完整式”的特征是布局规整秩序、信息直观、“多屏显示”、视觉感强。网站页面组成元素之间,既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营造出的良好秩序感。一般按照分列样式布局设计,以字体的大小对标题文字与正文内容加以区分,区别于以往栏目图标的复杂显示效果,具有“扁平化”的设计特点。

三、页面样式的特色功能

1)“角色浏览”。“角色浏览”是指网站设计者主观上假定网站浏览者为在读学生、教职员工、考生、访客等不同角色,按照浏览需求对网站综合信息进行分类和聚合,满足不同的访问行为。。在实际应用中,网站设计者运用CSS样式,以达到利用CSS美化网页,统一网站内各个网页风格。CSS样式定义可以用代码编写,也可以借助样式生成器可视化生成,样式可以定义在当前网页,也可以导入外部样式表。优点在于一是简化了不同网页重复的格式设置工作,二是将来只要更新了CSS样式,所有引用该样式的对象都会更新,便于网站的更新和维护。2)“Banner图示”。“Banner图示”是Banner在高校门户网站中“广告”效果的实现和扩展。《设计的法则》中提到:要增加人们的辨识力,让人回想起重要信息,就可以利用“图片优势效应”。用图片加文字,确认强调的是同一信息,以便达到最佳效果。有鉴于此,网站设计者将“Banner”作为一个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其“图示”功能,实现其突出视觉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其强化信息传达效果的作用。网站浏览者进行点选后可阅读,Banner标签包含的图文内容,更新速率频繁,浏览者可以根据时间进行自主选择,又使它具有了“书签”功能的展示效果。3)“适应网页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如何将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门户网站,使网站浏览者在各类浏览器终端上,尽可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是网站设计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网络使用环境复杂而多变,除去传统意义上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又有了智能手机、iPad、iTV等终端。鉴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浏览器终端的普及,一些远程教育门户网站,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创新设计页面样式,来适应和满足各类移动终端的浏览需求。

四、结语

远程教育网站是信息技术和大学文化在网络媒介平台的融合与呈现,网站设计者要做到内容为主,用户至上,提高用户满意系数。设计者应对网站设计进行调研分析,对其页面样式进行规律探析,形成更多系统化、理论化的设计经验和技巧,以此指导网页样式设计实践活动。

参 考 文 献

[1]祝晓铭,王艳平.高校门户网站页面样式设计探析[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VOL.11)第2期:199-200.

[2]华磊,许长安.浅谈网站设计分析与网页制作[J].无线互联科技,2014(08 ).

第7篇

关键词:热压通风 空间组合 均质布局 异质布局

Abstract: the hot pressing ventilation building, internal tend to have different types of space elements, its ventilation potential is not the same, and the space of different elements combination also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ventil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the ventilation design, should adopt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space combination, use hot pressing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Keywords: hot pressing ventilated space combination homogeneous layout heterogeneous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热压原理即平时所讲的“烟囱效应”,其原理为:温度会影响空气的密度,较高温度的空气密度较低,较低温度的密度较高;通过密度差的作用,高温空气上升,低温空气下降,因此而产生空气流动。对于进深较大的建筑而言,很难通过建筑周边开窗来组织穿堂风。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自然风的不稳定性,或由于周围高大建筑、植被的影响,在建筑周围形不成足够的风压。这时,就需要利用热压原理来实现自然通风。

对于采用热压通风的建筑,其内部空间元素往往比较丰富,不同空间元素的组合形式灵活多变。为便于说明问题,根据建筑内部通风加强空间的数量,我们把热压作用下的空间组织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围绕一个通风加强空间进行组织;围绕多个通风加强空间进行组织。

一 围绕一个通风加强空间进行组织。

在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中,建筑空间内部有一个主要的通风加强空间(通常是建筑的中庭),建筑的使用空间都围绕该中庭展开布置。在空间组织中,根据中庭空间与建筑使用空间不同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四种空间布局模式:使用空间沿中庭单向布置;使用空间沿中庭两向布置;使用空间沿中庭三向布置;使用空间沿中庭四向布置。

使用空间沿中庭单向布置。

在这种空间布局中,建筑的使用空间沿中庭单向布置。中庭位于建筑的一端,三个侧面为玻璃面,一个侧面与建筑相连。由于此种中庭三面直接与外部环境相连,因此受外界影响较大,可以直接引进自然光、室外风以及室外景观。

使用空间沿中庭双向布置。

在这种空间布局中,建筑的使用空间沿中庭两侧布置,中庭的布局通常与建筑的朝向一致。这样可以顺应基地主导风向,给建筑的自然通风组织带来相当多的便利。

3.使用空间沿中庭三向布置。

在这种空间布局中,使用空间围绕中庭三向进行布置。U型的平面围绕着一个南向的中庭进行布置,中庭作为建筑内部主要的通风加强空间,亦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休闲空间。在冬季中庭的顶部封闭,中庭变成了一个动式太阳能收集器,内部空间犹如一个阳光暖房。

使用空间沿中庭四向布置。

在这种空间布局中,中庭通常位于建筑的中间部位,建筑的使用空间沿中庭四周布置。

二 围绕多个通风加强空间进行组织。

在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中,建筑空间内部有多个通风加强空间。这些通风加强空间可能是建筑的中庭,也可能是楼梯间、太阳能烟囱或其他垂直联系空间,建筑的使用空间围绕这些通风加强空间展开布置。

具体来说,在空间组织上应先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等要求将平面进行适当的分区。分区后,在每个分区内提供数个通风加强空间,便可以解决通风问题。根据这些垂直联系空间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将其分为两种模式:均质布局和异质布局。

均质布局。

在该种布局中,垂直联系空间大小,功能基本相同,在平面上分布比较均匀。建筑的使用空间围绕这些垂直联系空间进行布置,通过这一系列垂直空间的共同作用使建筑的通风得到加强。

由BRT(Bothe Richter Teherani)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德国汉堡双X办公楼,即采用了多中庭的均质布局模式。办公楼平面呈双X形,内部建筑12层高,由玻璃幕墙包围而成。在幕墙和建筑形体之间,建筑师精心设计了六个相同的三角形中庭。在中庭顶上是可开启的玻璃屋顶,它们在夏天可自动打开进行自然通风。与普通单中庭建筑相比,中庭空间与主体建筑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建筑对自然通风的利用也更加充分。双X形状中间的每两层有连接通道,另一层有绿色的花园。这样,就形成多层次的、透气好且相互连接的空间次序。而且还可使每个办公室的旁边都有一个花园,极大的优化了办公环境。

在英国考文垂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建筑师也采取了均质布局的方式。建筑的平面为50mX50m 的正方形,由于建筑进深很大,无法通过建筑周边开窗来组织穿堂风。解决的办法是将楼层平面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分区及平面的中心部位各提供1个垂直的通风竖井,这样5个通风井呈棋盘式以一定的间距均质布置在建筑内部。垂直的通风井同时还为大进深的建筑带来了采光,读者和工作人员都被安排在竖井周围,藏书架则安排在其他较暗的地方。

异质布局。

在该种布局中,各个垂直联系空间大小各异,或者呈现主次之分,其平面位置也不均匀。建筑的使用空间围绕不同的通风加强空间进行有机布置,从而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这种做法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被动式策略的效能,扬长避短,全面的满足复杂建筑的功能需求。

在德海姆大学的设计中,建筑的空间组织即采用了异质布局的模式。在建筑内部,分布着若干个3层高,7.2米宽的长短不一的内廊式中。这些中庭成“十字交叉”不规则的分布在建筑内部,与使用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些中庭作为建筑内部被动式通风的重要元素,在夏季可以导入微风,并通过屋顶排风带去热量。在冬季,这些中庭则对当地气候进行了有效缓冲,可以积聚足够多的热量,为学生课间休息社交提供温暖的空间。

日本的UNEP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也是通过几个呈异质布局的中庭来组织内部空间,中庭大小不同、相互分离,在协同作用下组织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这些中庭分别服务于不同区域:西端一个较大的嵌入式中庭起着入口门厅的作用,尽量多的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温暖的空间,用来接待来宾,并鼓励人们在此交流;中部的中庭主要的目的则是为周边的办公空间提供自然光和自然通风;东侧的中庭所在的区域多为会议室,建筑进深较大,在采用自然通风的同时亦适当的采用机械系统作为补充。

采用热压通风作用的建筑,其内部既可作为使用空间,也可作为通风的路径,形成合理统一的内部空间可以实现建筑整体的自然通风。建筑使用内部具有不同类型的空间元素,其通风潜力不尽相同,而且这些空间元素的不同组合也会直接影响建筑的通风情况。在建筑的热压通风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各个空间元素的通风潜力特点,通过合理的组织空间发挥出各自空间的优势,从而带动建筑整体的通风。

参考文献:

殷欢欢.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公共建筑过渡空间被动式设计策略. 2010.05

第8篇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句法构成:成因机制

1 空间形态构成与成因机制

1.1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构成的理性度量

空间句法分析方法是英国伦敦大学建筑学院的hillier提出的,hllier及其ucl(伦敦大学学院)空间技术分析中心的同事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域与历史背景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空间结构关系本身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制约因素的综合性影响,特别空间结构的集成性与城市人群活动分布之间的关联度很高,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功能具有统一性。一般认为,在空间句法众多的空间分析技术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参数是集成度(1nlegration inde×)。hiller认为“在城市研究中,有一种表示方式比其他指标更加富有成效:那就是用从城市外部空间体系抽出的‘轴线地图’来表示空间网络,并把这些代表城市外部空间构成关系的线的连接程度称为集成度,然后分析由线的网络组成的图形”。

1.2成因机制——空间形态构成的推动力

城市空间形态成因的解释是对于城市空间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研究的进展不仅关系到人们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和趋势的认知与理解,还直接影响到人们基于认知与理解所可能采取的种种相关行动,因此空间形态成因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成因机制(causal mechanism),栾峰等(2008)认为固然与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有着紧密关系,但实质上更关注于诸影响要素的互动过程。即假设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可探寻和理解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方式,并且它们的互动与城市空间形态有着逻辑的因果关系。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与研究成果,通过分阶段解释空间形态构成的成因机制,以解释空间形态组构的存在必然性。

2 株洲城市句法空间全局集成特征分析

2.1城市轴线模型构建

应用ucl(伦敦大学学院)空间技术分析中心开发的空间分析模型——基于arcview3.3的扩展模块axwoman3.0,建立株洲市6版总规的城市空间轴线地图。(图形空间数据来源为株洲市各版总规图,根据轴线地图构建原则,对城市空间数据进行了相关职舍,以保证轴线数据的空间社会性和科学性)。通过axwoman3.0进行空间句法轴线分析,采用按比例分级设色的方法确定空间集成核,在轴线地图中,进入图层编辑(legend editor),通过graduated color进行分类,设立classification field中的集成轴线区间,以设定区间内的轴线作为集成核(一般设置为17%左右,图中红色轴线表示)。分别6个时期总规的城市空间全局集成性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空间形态的一些特征。

2.2 城市空间构成特征变化分析

2.2.1 空间格网形态分析

从各版总规的空间构形图可以看出,株洲市的空间格网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正交格网与有机格网。正交网格就是空间轴线相接的角度接近零度或九十度(hillier 1996)。55版总规的路网形态就是正交网格,此次规划是株洲设市后的第一次总体规划,在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生产的指导下,套用苏联模式,结合工厂选址,确定带型方格网的基本格局。从空间格网看,规划过分强调平面构图的形式,追求理性与理想主义的统一。这种方格网的空间形态是

2.3空间组构量化分析

如图8-12的历次总规全局与局部空间构成分布图所示,蓝色点代表空间轴线,构成分布图可以看到每个总规空间形态的分布情况。

55版总规(如图7)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0.8557,平均局部集成值(integration 3 mean)为2.2275,局部集成性的强度约是全局集成性的2.6倍。此时城市的尺度较小,且规划照搬苏联模式,规划的几个工业——居住组团,它们的局部集成值都较高,整体集成性较弱。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的关联值(r2)为0.3574,且从其空间轴线分布来看(蓝色点)都是散布在图中,没有集中出现,这表示空间轴线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界面构成不理想。整体空间组织分散片段,没有形成吸引人潮的区域。

62版总规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0.6890,平均局部集 成值(jntegration 3 mean)为1.7942,局部集成性的强度是全局集成性的2.6倍。此次规划的空间结构依然是核心+小组团,但集成性却较55版规划差,因为规划受到的影响,围绕“用城市建设的来适应工业建设的”这个指导思想来布局,导致城市规模不切实际的超大,虽经过后期调整,但其空间结构的全局集成性却是受到大的影响,导致空间城市整体空间更加分散。

82版总规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0.9513,平均局部集成值(integration 3 mean)为1.9084,局部集成性的强度约是全局集成性的2倍。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差异较前2版规划缩小,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都较强。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的关联值(r2)为0.5819,空间轴线较为紧密的分布在趋势线周围,这表明空间轴线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界面构成较理想。从空间轴线布局就可以看出,组团与核心,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呈片状伸展。

90版总规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1.0469,平均局部集成值(integration 3 mean)为2.1014,局部集成性的强度约是全局集成性的2倍。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都较前版规划有所提高。既有引力较强的全局集成中心,也有布局人潮吸引区域。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的关联值(r2)为0.4642,空间轴线分布较散,这表明空间轴线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界面构成欠理想。

98版总规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0.9640,平均局部集成值(integration 3 mean)为2.2917,局部集成性的强度约是全局集成性的2.4倍。此时城市的扩张迅速,分片组团发展导致局部集成性加强,但全局集成性却变弱。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的关联值(r2)为0.3817,空间轴线分布散状分布,这表明空间轴线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界面构成不理想。

01版总规的全局平均集成值(integration mean)为1.1664,平均局部集成值(integration 3 mean)为2.2642,局部集成性的强度约是全局集成性的1.9倍。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部较高。全局集成中心成为引导城市的中心,而局部集成中心以全局集成中心为核簇状分布。全局集成性与局部集成性的关联值(r2)为0.5625,空间轴线以趋势线为中心分布,且分布紧密均匀,这表明空间轴线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界面构成理想。

3 空间形态集成变迁的成因机制分析

3.1基础层面——内生限制性因素分析

伯恩斯(2000)认为,内生限制性因素主要有2大类型:制度、文化形式和总的社会结构,是体现在科层制、经济与政治体制、宗教中的社会规则体系:物质和技术条件,它们既限制社会行动和互动,又创造一系列的机会。栾峰等(2008)将其组成因素归纳为5大类,分别是制序性因素、经济性因素、文化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环境性因素。本研究亦在此基础上对株洲历版总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生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将目前已经出现的非社会因素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这样可以清晰地揭示出内生限制性因素的内在结构关系。

第9篇

中心三号平台位于埕岛油田中心区块于是一座集油气处理与外输、变配电、污水处理与外输、注水、海上生产自动化监控、生活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上平台。现有4台原油外输泵,位于生产平台底层甲板,其中1#、2#、3#为双级、单吸、轴向中开离心泵,额定排量为300m3/h,4#为双螺杆混输泵,额定排量为200m3/h。目前平台全天外输液量在17500 m3左右(约730m3/h),出于节能考虑,平台采用“2+1”的组合方式运行,即2台离心泵与1台混输泵组合运行。

生产运行中我们发现,1#、2#、3#离心泵中任意两台进行组合并列运行时,在相同频率和泵压的情况下,各自的运行电流、功率、排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供液存在较严重的“偏流”现象。

二、原因分析

偏流现象,是指流体由汇管流经分支管道时,因分支管道内部阻力不同,引起的管道内流体流量不同的现象,管道内部阻力越大,流经的流量就越少,反之越多。

偏流程度取决于管道的管径差异及管道的布局,就中心三号平台而言,4台外输泵进出口管径并无差异,因4#混输泵的型号、额定排量等参数与其他离心泵不同,为方便问题的分析,本文将排除混输泵的干扰因素和离心泵自身泵况因素,分析离心泵在静态时管道布局对偏流的影响。

(一)管道布局

目前平台来液经两台分离缓冲罐出口进入汇管,通过3台离心泵增压后,出口汇管外输至海三联合站,其管道布局如图1所示。

图1:管道布局图(Z型) 图2:管道布局图(U型)

(二)建立模型

常规管道布局方式有对称型、Z型(图1)、U型(图2),平台采用的Z型布置,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建立两种布局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图1和图2)。

假设:进口管汇截面积为Sa,出口管汇截面积为Sb,介质密度为ρ,1#至3#均为设计参数相同的离心泵,单位流量介质从进口汇管进入,从出口汇管流出,通过计算点1至点6处的流体线速度Cf、质量m、动能和位能,得出离心泵进出口的位能差公式。

(三)模型应用

平台离心泵进口管线通径为12寸,出口管线通径为10寸,设单位截面积为S0,S=πS0,则Sa=36S,Sb=25S,代入表位能差计算公式后得到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离心泵进出口两端的位能差直接影响介质通过离心泵的流量,若离心泵在同种介质下的阻力相等,则由于进出口位能差不同,导致流量不同,位能差大的流量就大,反之则小,从而发生偏流现象。

从表1可以看出,U型布置较Z型布置位能差较小,发生偏流的幅度较小。

从现场实际应用来看,2#离心泵与其他离心泵组合时经常出现抽空、气蚀等现象,且泵效及排量也不及其他离心泵,与3台离心泵进出口管采用Z型布置,导致2#离心泵位能差与其他离心泵相比偏小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布局

从上述分析来看,外输泵进出口管线采用Z型布局是造成偏流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减小偏流,采用完全对称布局为最佳选择,其次是采用U型布局。由于受海上特殊环境及空间的限制,对现有流程布局进行改造难度较大,在今后类似并列运行的设备流程布局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提前考虑不同的管线布局对偏流的影响。

(二)改变管径

在现有管线布局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通过改变管线通径,尽可能地消除位能差异的影响,针对2#离心泵而言,可以增大泵进口管线通径或减小泵出口管线通径,以达到增大2#离心泵进出口位能差的目的,从而减小偏流。

(三)调控措施

鉴于2#离心泵在与其他离心泵组合时发生抽空、气蚀现象(相同频率情况下),一是通过频率调控,适当增大2#离心泵的频率或降低其他离心泵的频率;二是通过泵压调控,适当降低2#离心泵的泵压或增大其他离心泵的泵压,使其排量、功率、电流等参数与其他离心泵基本一致,控制偏流效果十分明显。

第10篇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

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2.1板块总数(NP)

NP代表研究区域斑块的总数目。

2.2最大斑块指数(LPI)

主要反映景观中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越大,说明最大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越大,其取值范围:0LPI=MAX(a1,…,an)/A

式中,an为景观中斑块的面积,A为景观面积。

2.3斑块平均面积(PD)

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公式为:

PD=n/A

式中,n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

2.4平均斑块面积(MPS)

平均斑块面积越大,说明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越大,取值范围:MPS>0,可无限上升。计算公式如下:

MPS=A/NP×10000

式中,A为景观所有斑块总面积(m2),NP为斑块总数。

2.5离散度(Fi)

反映居民点分散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越分散。公式为:

Fi=(A×ni)/ai2

式中,ni为研究区居民点个数,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ai为i块居民点面积。

三、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景观分析方法套用公式,分析得到各村庄居民点布局情况。

3.1斑块数分析

马口镇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638.72hm2,占马口镇总面积的10.19%,总斑块数为202块。其中斑块数较多的为高山村18个、英山村13个、官山村12个、光明村12个,说明该村居民点比较零散。

3.2平均斑块面积分析

马口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平均用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只有旭高村和枣树村,可见马口镇单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小。

3.3居民点密度分析

居民点密度指数是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反映景观破碎程度。斑块密度越大,则斑块越小,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中密度超过6个/km2的有:高山村、官山村、光明村、回龙村、严山村、英山村、白马村。

3.4离散度分析

分析离散度指数,除比较特殊的上色湖、邱子脑村、白石湖村和八屋窑村以外,37个行政村中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金河村、枣树村、庙湾村和窑新村。

3.5居民点用地比重分析

各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行政村总规模的比重不同,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超过20%。总体上,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

四、居民点布局特征

经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规划出村庄的规模、密度,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村庄空间布局形态,目前,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村庄总体布局分散,耕农以“耕作半径”分散居住。

(2)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马口镇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缺乏系统的规划,大都以独门独院为主,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较大,且布局交错混乱。

(3)乡镇政府驻地周边、主要公路沿线人口密度较高,其中英山村、窑新村、严山村、丁集村、官山村人口密度最高,用地斑块规模小,破碎化程度较高。

(4)马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行政村离散度指数小于1的仅有4个村,说明村庄内农居点比较分散,而且“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

(5)布局结构不合理,交通主干道穿村而过,居住安全受到威胁,也影响交通效率;如一五国道经过的高山村和五福村,以及范岭村、官山村内的沿路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道路的交通运行。

五、落实居民点布局调整

5.1居民点布局原则

(1)平原区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山区人口规模在150人以下的村庄;多年人口增长率在-10‰以下的零散居民点,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2)存在地质灾害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村庄;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生活饮用水困难且通过工程措施难以解决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搬迁或控制其发展。

(3)饮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应考虑向邻近村庄或城镇搬迁。

(4)人均纯收入较低、无增收潜力的村庄,应迁并、迁移到邻近村庄或城镇。

(5)位于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应控制其发展规模,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

(6)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融合的村庄,应考虑纳入城镇建设,实现城郊村向城镇转变。

5.2布局调整目标

以适应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以社会稳定为基础,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为方向,以经济支撑能力为尺度,以村民自愿为原则,按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办法,把长期渐进式调整与短期跃进式调整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配套建设相结合,把布局调整、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通过试点探索,加快政策调整和推广节奏,建成汉川平原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3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按用地标准将零散农居点相对集中到中心村,不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节约大量的宅基地。因此,该文拟定了分类指导、相对集中和分步实施的规划建设目标。

(1)地势平坦的平原以现

有行政村为基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中心村不同于现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村中心,而是严格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是该村的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中心,对周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涉及的行政村有英山村、五福村、松林村、八屋窑村、邱子脑村和周湖村。

这种模式可以吸引富裕农民进集镇,既可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又可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对这类村庄而言,关键是安定村民的生活、解决就业。若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生活来源问题是关键。常用的方法是采取货币补偿或货币与实物相结合的补偿方案,并辅以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和优惠的创业政策,调动这部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或提供就业机会,在改变其土地产权性质的同时,改变郊区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收入。

(2)以现有村落集中布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指导,这个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设置。须兼顾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根据耕作半径的设定、基础设施的承载量、风俗习惯的融合等因素进行重构。该调整主要采用融入型模式,是指由于村镇的扩张发展,在地域上与其周围的村庄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连成一体。经济水平较高的集镇有较强的农村集镇化趋势,居民点宜采用农村城镇化型整理。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一般要求统建联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

(3)距离中心村偏远的村庄(上色湖、横山村、梅子涧等),可建设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居民点。这种农村居民点是纯粹的农村居民社区,按规划所建设的小型村庄,具有较齐全的各项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农户集中居住生活。但是其规模小,只有一定范围的生活服务中心,起到逐步吸引的作用,可引导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进一步地集中。聚居规模根据耕作范围的实际情况,以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准。

以上3种形式都是结合农村实际,规划、建设不同规模的农村居住社区,使农户相对集中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发展方向。

六、结论

经过查阅乡镇规划基础理论和参与《汉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编》的基础上,以马口镇乡镇规划中居民点布局的优化设置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1)基于现有二调数据,用统计软件得出村庄居民点的基本现状数据,结合景观分析得出居民点斑块的分布情况。

(2)参考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因素分析,结合居民点布局的优化原则以及上级政府规划目标要求,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优化设置。

(3)根据实际调研,针对局部性存在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当地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居民点进行优化调整,既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又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布局理论,总结出居民点布局设置的规划成果。从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促进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为目的,对居民点布局优化设置,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

七、参考文献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张金荃,罗可,胡杏云.发达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反思[J].华中建筑,2008,26(11):218-220.

[3]赵海鹏,李晓娟.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思考[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2):13-14.

[4]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安春.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281-283.

[6]赵庆双.新形势下“空心村”治理的意义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7):1768-1770.

[7]晏涵,刘觉民,韦林利,等.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16-4818,4821.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气候等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显著。因此,中国经济需要从注重数量型发展方式转向注重质量型发展方式即协调发展,而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产业的协调发展上,产业的合理布局则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产业布局最早在英国得到应用,其理论在西方国家已经很成熟。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当前乃至今后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理论加以借鉴和应用。

首先,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计因果论”,在循环累计因果过程中,回流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因此区域差异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会不断增大。而赫希曼提出与缪尔达尔回流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和涓流效应,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极化效应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干预,区域间差异会不断扩大。

其次,增长极理论。此理论由佩鲁提出,认为增长首先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所谓增长极是指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而形成的经济中心。佩鲁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区域布局,采取政策支持来主动建立增长极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另外,一些学者提出的点轴理论则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再次,梯度理论和反梯度理论。何忠秀系统提出了梯度理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自然会在国内形成一种经济、技术力量的梯度,国家应该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按梯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递,进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转递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由于梯度理论在国内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局限性,郭凡生等提出了“反梯度理论”,认为中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存在跨梯度技术转移现象,技术的梯度推移和跨梯度转移都遵循从提高社会效益的原则进行。反梯度理论承认梯度的存在,承认技术梯度推移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不承认其是主导国内技术转移的规律。

三、因时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实现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一)中国过去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通过对非均衡理论的应用,产业布局总体上主要是公平导向型的均衡布局。“一五”期间产业布局向内地倾斜,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在内地;“二五”期间则强调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经济协作区平衡布局,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三五”和“四五”期间产业大规模向内地布局,以西南为重点开展“三线”建设;“五五”期间产业布局在保证三线地区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适度东移。

改革开放之前这种均衡型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一方面可以改变工业高度集中沿海的状况,实现国民经济资源空间配置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以拉平区域收入差异,实现人均收入的平衡。但这种产业布局在后期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使产业布局偏离了当时的客观条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梯度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得到应用,中国产业布局转向以效率导向型的非均衡布局。“六五”期间开始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七五”期间在优先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建设中心循序西移;“八五”期间产业布局明显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扩大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由增长极模式向点轴模式转变;“九五”期间产业布局以点轴模式为主,在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援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十五”期间产业布局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十一五”期间强调要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放至今这种非均衡型产业布局可以说使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前出现的环境气候、收入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这种布局模式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国未来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路径

非均衡的产业布局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公平导向型的协调发展模式将是大势所趋,当然,这种转化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推进。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应实行宏观上均衡、中微观上非均衡的交错发展的产业格局:从宏观上,根据非均衡增长理论,国家在保持东部地区优势的同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综合运用梯度理论和反梯度理论,不仅要推进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推移,也要发挥西部地区优势自然资源,跨梯度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发挥社会效益最大化,形成东、中、西部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从微观上,应充分应用增长极理论,实行地方非均衡的产业布局。各个地方应确定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工业园区、孵化园区等产业园区,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

总之,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产业均衡或非均衡发展,应根据时代和地域差异采取适宜的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国家从宏观和中微观上对产业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布局,将是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郭凡生.何为“反梯度理论”――兼为“反梯度理论”正名[J].开发研究,1986(3).

3、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1.1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

建筑的平面布局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个建筑拥有良好的平面布局该建筑的使用功能也必然很好,而且平面布局布置的是否合理对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考虑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第一步就是要保证建筑的刚性程度和建筑结构的质量,在布置上要求二者有着相互的对称性,避免结构受力产生严重的变形状况产生。抗震受力墙一定要与抗震结构相互协调,刚度较大的建筑空间楼板还有高强度电梯的安置尽可能的放在建筑的中心位置,防止建筑发生扭转效应。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不能忽略建筑结构中抗侧移结构布局需要注意的因素,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抗震性能都不会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的抗震设计能够完美的发挥出其技术的优良特点。

1.2建筑的纵向布局设计

纵向布局中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包括建筑工程中外沿的高度设计,还有建筑结构的质量以及建筑物整体的刚度布置。无论建筑的使用功能是房屋建筑还是商业建筑,也不论建筑是高层建筑还是多层建筑,在纵向布局中都会涉及到这些问题。设计师再设计时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规范,严格控制建筑物沿与建筑刚度的比值,对于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要遵守两点:第一剪力墙的分布要十分均匀,第二点对于剪力墙的构建一定要贯穿整个建筑一直延伸到建筑的底部,一定要避免中间发生断裂的情况。

1.3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

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的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设计。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要使建筑平面和建筑空间在形状上,既规则又简洁。建筑的平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方形等,这样的形状能够提高建筑抗震的水平。在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中,要避免凹凸行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对建筑抗震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严重是还会出现扭转效应。要设计出具有立体美和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就一定要将建筑艺术和建筑所具备的功能,与建筑抗震设计结构结合到一起。例如:南昌绿地紫峰大厦,该建筑的高位268m,其框架是核心筒结构,对该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建筑三分之二处,东西里面内凹,其内凹部分的荷载通过结构柱支撑在41层与43层之间的跨悬臂转换墙上。其整体结构设计融入了新年功能化设计的思想,并对建筑结构进行小震下的反谱计算,以及中震弹性复核。

2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2.1建筑物屋顶抗震设计

屋顶太高或太重,是目前建筑设计最主要的问题。屋顶过高或者过重,会加重地震的作用,导致建筑变形,对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有所制约。建筑屋顶的重心和建筑底部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那么就会导致建筑抗侧力不能连续,从而加剧建筑的扭转效应,制约建筑的抗震水平。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屋顶超高超重的现象,使得整个建筑的结构与刚度均匀的分布下来,让屋顶与建筑的重心保持在同一条线上。如果建筑物的屋顶设计的过高,那么就一定要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稳固性,降低建筑扭转效应。

2.2设计限值控制

相关文件规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房屋的建筑高度和楼层的数量。在实际设计当中,有的建筑高度超标,有的建筑层数超标,有的建筑高度没有超标,但是其宽度超标。这些超标,都将会给建筑抗震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高度和宽度超标的建筑,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只要完全融合建筑抗震设计,就能够有效的进行限值控制。例如:防裂度为8的时候,粘土砖等对称建筑的总高度要低于18m,建筑的层数一不能超过6层;底层框架为砖房的建筑高度应该保持在16m,层数保持在5层以内;建筑材料为钢筋混泥土框架房屋的时候,其高度要保持在45m以下,而框架的抗震墙高度应该保持在100m以内。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