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登乐游原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时间:2023-05-30 09:39:17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1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言】

《登乐游原》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诗中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既有感叹诗人身世之感,亦有时事之叹,令人无限惋惜、无限感慨。

【注释】

乐游原:又名乐游苑,在长安东南,地势较高,登原可以眺望长安城,汉宣帝曾在此修乐游庙。《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向晚:傍晚。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只是:只可惜,但是。

【翻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译文二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诗中写傍晚心情不舒畅,驱车郊游,去乐游原解闷时的感受。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2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3

一、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峰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高潮。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微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重,是近年少有的大项目。从样片《人面桃花》和《天地一沙鸥》片花来看,画面较为精美、音乐充满情感,但在编剧创意、演员选择、摄像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富大龙饰演杜甫,阅历感稍嫌不足;人面桃花女演员,画面给出的一个面部特写韵味不足。恐怕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还不能真正拿出院线大片的精致投入来做的缘故。好在项目组还计划在节目安排播出的同时开展投票评选,重新注资拍摄其中最优秀的10部作品,进军院线。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4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A.悲乐喜 B.悲乐悲

C.乐悲喜 D.乐悲悲

(二)

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5

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传达者和代言人。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曾有言:李白“绣口一吐,成就半个盛唐”。常言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巅峰,站在这个巅峰上引吭高歌的,就是蜀中“青莲乡”人李白。历经巴蜀文化哺育熏染的李白,无论身在何处,浓浓的故乡情结终难排遣,因而,他的诗歌必然呈现出或显或隐的巴蜀记忆。

时代思潮造就李白

唐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盛世标杆,一直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它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在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控制整个塔里木盆地,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控制奥克苏斯河流域各国,以及阿富汗、印度河上游地区。另外,南部的、西北的蒙古、东北的朝鲜等广大地区,这时也被迫承认中国的宗。陆地和海上贸易路线的重新开放,致使外国许多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以及商人涌入中国。

李唐皇族的“膻腥”血统,自然难以忍受儒家那一整套伦理规范,他们也崇尚儒学但并不“独尊”之,也弘扬佛学,却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限度。他们更喜欢注重个体生命完美实现的道家思想,把老子奉为自己的始祖。老庄道家对完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就成为李唐皇族及其所统治的社会时代精神。儿媳可以被提升为妾妃,牝鸡可以司晨称帝,内宫可以与外臣晤面……那是一个充满着精神自由和恣意妄为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权威消解的时代。人们无需戴着镣铐跳舞局囿于宫廷。“天涯何处无芳草”,建功边塞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游历名山大川状景抒怀亦是“不朽之盛事”,唐代作家把文学引向更广袤的大地人生,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气象和蓬勃的青春朝气。如李白游成都时的作品《登锦城散花楼》所展示的大唐盛况:“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大唐诗人在盛世风潮的激励下,爆发出万般外向而且高昂激越的气概,不管是“张扬”还是“内敛”,都不再是大汉帝国文学那种流金溢彩、殿堂宫阙,而是更具体的现实生活状貌和切实的人生苦乐绘写。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繁复多姿的人生内容与表现技巧相适应,形成一种浑然美――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代文学流派纷呈,元白、韩柳、王孟、郊岛等诗歌流派竞繁,诗歌体式建构如古风、歌行、近体、格律和曲子词等诗体的多元实验,文学诸体式如小说传奇、杂剧、散文等,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尝试。在这个自由的时代,自先秦以来中国文学所有的历史积淀都在此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发展和再创造。

唐代巴蜀,在全国诸多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当时就有人将之概括为“扬一益二”。王朝一旦发生危机,巴蜀就必然地成为皇室的避难之所。仅举唐朝皇帝的避乱之所为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奔蜀;公元784年,唐德宗避李希烈、朱之乱,奔避汉中,且急欲西幸成都;公元880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幸蜀至成都;公元886年,僖宗再幸汉中欲奔蜀。由此可见,巴蜀地区实为关系到大唐帝国安危存亡的战略大后方。所以明代的于慎行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

正因为巴蜀在全国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唐王朝多以重臣贵戚出镇巴蜀,而且这些人日后入朝拜相者极多。据统计,自唐宪宗元和元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在巴蜀大地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大约每2名节度使中就有一人成为宰辅。出镇西川的历任节度使中,严武、韦皋、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杨嗣复、白敏中、李景让、高骈、陈敬u等人,皆为唐世重臣,声威显赫,或位居宰相,或爵至封侯,所以史书上有“西川为宰相回翔地”的说法。

正是巴蜀在唐代有着如此地位,导致“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盛况出现,“成都街头的登徒子”(闻一多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引发唐代文学的开始,而蜀人陈子昂则为唐代文学的奠基人。杜审言(杜甫祖父)和杜甫、刘希夷、沈俭期、张说、孟浩然、王维、崔颢、白居易、元稹、贾岛、岑参、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唐代诗人或漫步巴蜀大地,或抒写巴蜀前贤故事,或歌咏巴山蜀水。即如白居易《长恨歌》的“蜀江水碧蜀山青”、韩愈的“蜀雄李杜拔”等,最突出的是杜甫,世人对其“沉郁顿挫”诗风完美成熟的概括,指的就是他入蜀后的诗风大变。也就是说,杜甫诗歌中占篇幅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蜀中诗”。歌吟巴蜀,几乎成为唐代文学创作最时髦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

巴蜀文化哺育李白

“天府之国”丰厚优裕的物质条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致使巴蜀人悠游卒岁。川主、幕僚、乐妓沉浸在酒席樽前,高歌低吟,舞文弄墨,互竞才智,各领。成都的浣花溪、摩诃池(今天府广场一带)、张仪楼、合江亭、西亭、北池、武担寺等地,成为唐诗中显赫的艺术意象。《隋书・地理・志二十四》称:巴蜀地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人文风习则是“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唐僖宗在成都时,共举行了三次全国科举考试,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户部侍郎韦昭度知贡举,放进士十二人,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知贡举,进士二十八人,中和三年礼部侍郎夏侯潭知贡举,进士三十人。巴蜀地区成为实实在在的唐朝临时中心,成都确实起到了首都“南京”的政治作用。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就满怀激情地歌唱过成都的繁华景象。

李白是在巴蜀文化哺育下获得成功的。他少年时读蜀中先贤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感概数多,共鸣强烈,飘飘然有凌云之气。他自己承认说:“每思欲遐览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苍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他直至津津乐道的是昔日蜀中人生的完美:“忆惜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友人为53岁时的李白画像还是:“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这种饱受巴蜀文化熏染的地域人文性格,就是他在《与韩荆州书》所回顾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文学创作最需要的是独创,需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巴蜀地域人文性格早有“蜀先称王”与“戎狄之长”标新立异传统。从司马相如对齐国与楚国“乌有、亡是”的蔑视,到李白苏轼的“嘲鲁儒”等,都属于“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流风使然。李白在蜀中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影响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所以才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等大胆骄狂之语。

李白称老子为“吾祖”,诗云:“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九》)。道家哲学之祖“西出函谷关”时,是否真的留下“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话语,还有老子是不是真正地进入过巴蜀,我们不必深究,但“巴蜀半道,尤重老子之术”的社会风习浓郁,则是事实。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基础,东汉时期的“张天师”,在进入巴蜀大地后,依凭蜀中浓郁的道家哲学氛围和仙道思想,借助巴蜀大地“巫风盛行”和多种驱鬼除魔法式,终于创立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李白对老子、庄子以及道教神仙等的孜孜以求,终身寻觅,确实与他早年所受家乡民俗风习熏染有关,也和他青少年时期与蜀中方士大量密切交往有关。以至于杜甫曾对症下药地规劝他多注意修仙练道养生之术,个性不要太张狂:“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李白眼中的神仙形象(实为现实中的道士)众多,如“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古风五十九首之五》)等。他自己也说“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

李白笔下的巴蜀意象

李白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近千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与道教神仙信仰有关,其仙道思想或直接表现于游仙诗中,或蕴于山水诗中,或潜藏于送赠诗中。表达方式便是大量神仙故事、道经典故和术语的运用。这都是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等蜀中生活意象的再现。他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其一生构成影响的仙道术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赵蕤、贺知章等。其《元丹丘歌》唱道:“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又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还有“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李白在《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说:“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李白甚至告诉元丹丘,自己已经修炼成功仙道养生法:“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司马承祯曾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游仙访道,烹炼并服食过金丹,潜心修炼过内丹,佩过符,主要修炼法门大都实践过,晚年正式入道,是地道的道徒。他自述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如《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他对巴蜀自然风物的歌咏,往往蕴含着或隐或显的仙道内容。如《登峨嵋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漫步华夏大地,却时时回眸故土,致使李白作品充盈大量巴蜀意象。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又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尤其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骄傲豪气。而《早发白帝城》已经成为世人认知巴蜀自然景观的一个标本。他耳畔常常回荡的则是“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溶弹琴》)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6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言绝句大全(二):

1、《访隐者不遇》,唐·贾岛《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66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玉台体》,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5、《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6、《寻胡隐君》,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7、《山村咏怀》,北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8、《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9、《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华山》,北宋·寇准

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15、《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17、《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líng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8、《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1、《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2、《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3、《舟夜书所见jiàn》,清·查zha慎行

月黑见xian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4、《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6、《27、《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乐lè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9、《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鹿柴zhai》,唐·王维《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26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i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1、《对花》,唐·于濆fen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32、《蝉》,唐·虞世南

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3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5、《风》,唐·李峤

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7、《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an于yú夜遁逃。欲将轻骑ji逐,大雪满弓刀。

38、《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9、《书事》,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40、《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42、《桐》,唐·薛涛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43、《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44、《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5、《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6、《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花未。

48、《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4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0、《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qióng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51、《蚕妇》,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52、《游春曲》,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3、《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4、《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5、《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56、《弹琴》,唐·刘长卿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57、《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8、《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9、《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60、《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证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61、《哥舒歌》,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62、《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63、《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64、《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65、《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6、《行宫》,唐·元稹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67、《何满子》,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68、《送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五言绝句大全(三):

1、《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9、《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4、《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5、《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6、《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7、《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8、《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 ·

· ·

· ·

· ·

· ·

· ·

· ·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7

26.《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27.《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8.《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

万点空蒙隔钓船。

绝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29.《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30.《衢州别李秀才》

【唐】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31.《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3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33.《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34.《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35.《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36.《丰乐亭游春》其一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37.《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38.《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濛濛细雨中。

39.《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40.《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不声。

41.《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42.《阳关词》

【宋】陈刚中

客舍休悲柳色新,

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

何处相逢非故人。

43.《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44.《春晚》

【宋】梵崇

春光过眼只须臾,

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

绿荷擎雨看跳珠。

45.《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46.《临平泊舟》

【宋】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

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

一天风露藕花香。

47.《早行》

【清】李渔

鸡鸣自起束行装,

同伴征人笑我忙。

却更有人忙过我,

蹇蹄先印石桥霜。

48.《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49.《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0.《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90―0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课外背诵古诗词”部分,收录了李白的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诗后的注释是:谢I,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并列,称他为“小谢”。很多研究者又都认为,李白诗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I。但我们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包括唐代)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广为传诵,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大部分人包括当代学者朱东润、王运熙、刘学锴、裴斐诸先生皆认为是指谢I。理由有: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I与谢灵运同宗,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为齐人,所以世称小谢;“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清发”符合谢I的诗风,诗题中有提到谢I。此外,也有王琦、赵善嘉、熊飞等研究者认为“小谢”是指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而笔者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

其一,多数人认为“小谢”是专指谢I,并有例为证。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和维度来考察。其实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等等。而谢惠连素为李白所钦慕,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李白将谢灵运与谢惠连二人并提,而谢灵运是大谢无疑,可见其也是以谢惠连为小谢的,所谓“群季”之“季”意为“小”也。不仅如此,李白这首诗中的部分诗句的意境与谢惠连的《秋怀》诗有较明显的相似,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两诗所写之景相类似(秋夜、明月、长风,云雁),所抒之情相通(忧、愁、颓放)。正因如此,清人王琦为此诗做注解时,也认为“小谢”就是指谢惠连。而《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作为唐代最负盛名且以才气胜人的大诗人李白,不可能不欣赏与他同样有才情的谢惠连。反观谢I的诗歌,《诗品》云:“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 钟嵘认为,谢I诗歌起句往往绝妙,而结句却不能与之相称,原因是才力不足。单从才力来说,谢惠连是胜过谢I的,李白把谢惠连与谢灵运并提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后人误认为小谢是谢I,可能是因为谢惠连英年早逝,留下来的作品少,而谢I则作品颇多,影响力大所造成的。

其二,谢I在唐以前并无小谢之称,在唐以前有关谢I的史传诗评只是称其为“谢I”或“I”。如,钟嵘《诗品》称:“齐吏部谢I”,“I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述其文”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谓:“至如近世谢I、沈约之诗,任P、陆之笔,斯买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I。” 即使在唐代,也未见有称谢I为“小谢”的。如,刘长卿《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李商隐《怀求古翁》:“谢I真堪忆,多才不忌前。”而李白对于谢I,在其诗中或称“谢公”,或称“玄晖”,或直称“谢I”,也未见称“小谢”的。如,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明发新林浦,空吟谢I诗。”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I》:“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I望长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卿》:“曾标横浮云,下抚谢I肩。”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I清。”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吟谢I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I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I,门垂碧柳似陶潜。”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I,水澹望长安。”通过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以前(包括唐代),都没有称谢I为“小谢”的,这也就充分证明了“小谢”是谢惠连无疑。

其三,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封建文人,他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洲。” 做一个名标青史的政治家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一直都是以伊尹、姜尚、管仲、晏婴、范蠡、张良、诸葛亮、谢安等政治家自诩。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这种自诩之辞。如,“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姜尚)、“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谓”、“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鲁仲连)、“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张良)、“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诸葛亮)、“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在政治上,他认为自己即使做不了伊尹、姜尚、范蠡、张良,也要做“诸葛亮”、“谢东山”。谢I一生只活了三十多岁,与李白祈求长生的理想不侔;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谢惠连是个重情重义、情深意重的性情中人,这与李白的个性不谋而合。从谢灵运《酬从弟惠连》的“凌涧寻我室,散秩问所知”一句中可以看出谢惠连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从谢惠连《秋怀》:“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玩。宾至可命筋,朋来当染翰。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中可以看到谢惠连对政治的狂热躁进,这与李白的政治态度一致。因此,笔者以为李白是不可能以谢I自拟的。

其四,从谢灵运与谢惠连的情感认同与赏识共游的关系来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与前期同谢瞻等人的赠答诗相比较,丝毫不见玄言气息。该诗分为五章,第一章“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说自己在幽栖独处,心情苦闷时有幸结交了从弟惠连。第二章追忆与惠连一起的美好时光,“悟对无厌歇”一语足见真情。第三章“别时悲已甚,别后情更延”,写与惠连分开后的痛苦。第四、五章是写他希望惠连返归山,共赏盛春美景。最后一章的写景较他的纯山水诗更加古朴自然,不见雕琢。整首诗语言流畅,典故甚少,丝毫无凝滞之感,充分表达了对谢惠连的深厚感情。又如,他的《答谢惠连》:“怀人行千里,我劳盈十旬。别时花灼灼,别后叶蓁蓁。”两人于孟春时节分离,转眼间不见桃花灿烂,唯有桃叶蓁蓁,时光易逝,相思难抚。谢灵运不仅巧妙地借用《诗・周南・桃夭》的典故,而且表达出对从弟的无限相思,并且以自己的深情拓展了典故本来的涵义。“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璋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与其他贵族子弟一起“文章赏会”,辩难析疑、畅叙幽情,这样,时时督促、训导,时时切磋、碰撞,不仅是谢惠连,即便是谢灵运本人,其文学潜质都因此得到激发、锤炼和提高。从情感认同和共游方面,充分反映了二人的亲密关系和意气相投的特殊关系,这是谢I无法比拟的。

其五,从行文习惯看,李白的诗文,凡涉兄弟、叔侄关系,均没有将谢灵运、谢I放在一起言者。李白作品中,有多篇涉及兄弟者,言兄弟关系,多用大小谢、白眉、琼树等故事。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泾川送族弟》:“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均以惠连谓弟,以灵运自拟,而凡涉叔侄关系,却没有一例用谢灵运、谢I或大小谢作比者。如,《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复如竹林下,而陪芳宴初。”王琦注引《晋书》云:“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用阮籍、阮咸叔侄故事。《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谓叔父兄弟有如白眉,自己和叔父有如大小阮。《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亦用大小阮故事喻指叔侄关系,且李白以小阮(咸)自拟。因此,从李白行文习惯看,说他用大小谢故事喻叔侄关系,进而说他以谢I自拟是站不住脚且无根据的。

其六,认为“小谢”就是谢I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因为这首诗的诗题中有谢I二字,因而诗中的小谢自然指谢I。登谢I楼而缅怀谢I,似也在情理之中。但此诗却另有诗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假如以此为据,可能许多人就不会认为是谢I了。为什么同一首诗,又有两个不同的题目,且两个题目都没有错呢?这与唐人的习惯有关。唐人唱和诗,多同时收入唱和两方集中,如今较早的集本像宋本唐集就随处可见。李白在宣州谢I楼与李云、李华饯别之时写下的“弃我去者”这首诗,也同时收进了李白、李云、李华集中。李云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华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实际这两个诗题,都有与此诗内容不甚相符处,李白集所收者,才应该是正题;但李白集原收之题恰好佚去(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今所见者,却是从李云、李华集得来。而李云、李华集,又在《文苑英华》编定后佚失,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才是这样两个并不十分切题的诗题。

其七,从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来看,钟嵘认为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惠连其诗的重要特点是善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性情一并融入诗中,这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而谢I诗“其源出于谢混”,谢混诗“其源出于张华”,张华诗“其源出于王粲”,王粲诗“其源出于李陵”,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所以谢I也符合建安风骨的诗风。因此,“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一句话应该是称道三谢的诗风,自然也就包括了谢I,这就避免了诗题中登谢I楼不缅怀谢I了。然而,就“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说,“清发”一词极为重要,“清”意为清新,“发”意为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所以“清发”意为清新绮丽。这与谢惠连诗歌语言的清新绮丽极为相似,故这首诗中的“小谢”应是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

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参考文献:

[1](梁)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王利器.《颜世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9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10

每年正月元宵灯会一过,达官贵人最先出城游赏,称为“探春”。四月清明节一到,湖边桃红柳绿,芳草如蔼,碧波荡漾,便到了游湖旺季。那时,沿湖到六公园底是道数里长的高大城墙;湖在城西,故名西湖。游湖的人,须南出清波门、涌金门,或北出钱塘门。由于码头设在涌金门外,一日游便从这里开始。词云:“涌金门外上船场”,就是这个缘故。

游人涌出涌金门,迎面就见被誉为西湖酒楼之冠的丰乐楼。这座被杨柳环抱的酒楼约有今四、五层楼之高,重檐画角。楼旁设秋千架,荷花池,并筑有小亭若干,可供凭栏。游人泛舟之前,登楼唤买小吃,观赏西湖晓色。南宋末年著名词人等曾在这里写了不少佳作,他的一首长达二百四十字的《莺啼序》,用大字写在楼厅正壁上。此楼南侧是今柳浪闻莺公园,那时是御花园聚景园所在;一道红墙锁住满园春色,常人是不能入内的,只有在泛舟时可略窥一二。

码头旁,游船云集。当年游船大约有两种。大的画舫,与今天大型游艇相似,结构和制作却精致得多;主舱两侧绣窗洞开,舱内陈设典雅,遍体绘彩画。专供富家豪绅使用。船上有歌佼乐队,美酒佳肴;故有“画舫横笛”、“载酒西湖”之称。小的轻舫,则颇似今天的手划船,不同的是客座顶上搭有长方形布篷,船身用红漆。从“小航船亦画龙头”诗中,可知不论大小游船,船首都画有龙头。

从南宋画家李嵩的《西湖图》中可以知道,那时湖中还没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小岛,一上船便浮在盈盈碧波之上,南北东西皆入眼中。按游湖次序是先南后北。游船离岸后先经聚景园,接着是庆乐、甘园、南屏等御苑,透过葱郁的林木,隐约可见专供帝王“游幸”的御苑中的亭台楼阁,富丽堂皇,有如仙境。

游船稍一西折,便见南岸夕照山上屹立着巍峨的雷峰古塔。此塔建于公元954年,到南宋时已经历了一、二百年风雨。高达230多米,共七层,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可供登览。塔后山下,香雾缭绕之处,即是号称杭城五大寺院之一的报恩光孝禅寺(后称净寺)。寺分前、中、后三殿,佛像庄严,古柏森然,游人信士,川流不息。

这时,太阳已经升入高空。依舱而望,但见四周“冉冉波光,辉辉烟影”,横贯西湖南北的苏堤越来越近。堤后西山环立似屏,南北高峰各有一座七级宝塔,对峙争雄,如笔插天,“双峰插云”的美名便由此而来。

长达2.8公里的苏堤,三度整修,景色尤佳。原有破败的民宅和寺庙,尽行拆除,增高路面,广植花木;在苏轼建堤时的六桥九亭基础上,又筑了一系列堂楼亭阁;由南到北,亭楼相望,宛若绿色缎带上系着一串珍珠。其中最吸引 人的有两处。一是第二座桥――锁澜桥畔的湖山堂,四座精巧的小石塔拱围着这一雄伟建筑。堂后有水阁直达湖面,凭栏品茶饮酒,饱览西山景色,极称人意,因而有“西湖堂字之冠”的美誉。二是第三座桥――望仙桥下西侧的三贤堂。此堂为纪念白居易、林和靖、苏轼而建,表彰他们高风亮节和对杭州的贡献。堂两旁挤满了各种摊贩,售卖各式小吃、工艺品和日用品,还有民间艺人在此献艺,使这里成为苏堤最热闹的地方。

花港观鱼在南宋虽然已经定名,规模却很小,而且没有什么胜境可寻,游人不多。曲院风荷也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今金沙港后接近洪春桥的地方,不在一日游路线之内。

当时游人除在苏堤二堂进午餐外,湖中尚有轻舟载着果蔬美酒、糖鱼粉饵,跟随游船求售。这种饶有趣味的水上供应方法,今天商业工作者如能用来为旅游者服务,定使游兴大增。

等到午餐过后“画船尽入西泠桥,闲却半湖春色。”外湖除了一片波光,几乎全无游船了,而里西湖却骤然热闹起来。

里湖两岸,北面是葛蛉,宝石山虽然景色佳丽,却被王公贵族的府第巨宅占尽。尤其是南宋末年,葛岭下的御苑集芳园赐给奸相贾似道后,无人敢经过,连坐在船上也不敢抬头眺望,否则被贾府爪牙侦知,便有大祸临头。据书载,贾似道有次发觉一个婢女向湖上游人一笑,立刻被杀了头,还说“成其好事”。《红梅记》(即《李慧娘》)一剧,便是后人根据此事敷演而成。

里湖南岸,便是被唐代诗人白居易誉为“蓬莱仙岛”的孤山;是南宋时湖中最大的游览、娱乐场所。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在孤山东西两端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供奉道教的两座琳宫,即西端的西太乙宫,东端的四圣延祥观。西太乙宫内有景福门、迎宾馆、黄庭殿等建筑,其结构之巧,彩饰之丽,表现了南宋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壮丽的黄庭殿原称凉堂,现在西泠印社四照阁下,有座四方小亭门额上写着“凉堂”二字,志明此即南宋凉堂旧址的一部分。堂后原有四幅高近三丈的精美壁画,系名冠南宋的画家李唐的学生萧照的手笔。据说萧照原是太行山强盗。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后,李唐只身南投,经太行时遇劫。萧照“捡其行囊”,唯画纸笔墨等物,又“雅闻唐名”,便拜李为师,刻苦学画,终成一代大家,授画院待诏。这四幅壁画的产生,传说更奇,说是他一夜之中边饮酒边画成的。每幅只画了一个更次,等到四鼓交奏,四壁画已告完成。次日高宗“行视壁间,赞赏不已”。如果能把这个故事写在今天的小亭中,不仅增客游趣,且有教育意义,它说明任何人只要肯下苦功,都能攀上高峰。

四圣延祥观内有香月亭,亭旁环植梅花。亭中照墙上大书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佳句。山上又有清新亭,为望湖佳处。南宋末期。这里成了西湖最大的商场和游乐场所,情况颇似上海的老城隍庙。妇女用的珠翠冠梳、销金彩缎、犀钿髹漆和织藤窑器、玩具扇画、盆景花篮等手工艺品,无不罗列,供人挑选。各种杂技艺人统称“赶趁人”;杂剧杂扮、说唱花鼓曲、踢球弹花、分茶弄水,表演驯兽术、木偶戏、舞流星、走单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孤山北麓则是另一番情景。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的旧址,这时已改为皇家花圃。四周林木蔽天,松荫侵地,幽泉微吟,清雅恬静。难怪大画家赵孟坚有次船经后孤山,忘情地大叫“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把船工惊得目瞪口呆,以为谪仙下凡。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11

——西安游记之一

刚接触古诗词时,特喜欢辛弃疾的词,其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即是最喜欢者之一。“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登高悲望故都的神态、心境都跃然纸上。

其实,辛弃疾此时遥望的并不是“长安”,而是沦陷于金人之手的宋都汴京,只不过汉唐时长安一直是京都,辛词人就把它代指汴京了。

这种指代在唐代之后的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当然唐代及之前的诗人一般不会这样用,如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所说的长安就真是长安。

我也曾遥望长安,因为汉唐盛世,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另外,古诗词中经常提及长安,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一些有关汉唐的文学作品也经常提到长安,如《西游记》中就说它“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是奇胜之邦。”加之评书也有这样的内容,小人书也有这样的内容,让我觉得长安城内处处神奇。

待到我遥望的时候,长安已不叫长安,而叫西安,据说西安这个名字是在明代确定的,这之前,长安因失去帝都地位已多次更名。我虽然知道自己遥望的是西安,可心里想的却还是汉唐的那个长安,因为汉唐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是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时期,不然我们怎么会自称“汉人”,而被外国人称为“唐人”呢?

我遥望已更名为西安的长安,倒不是因为有李诗人和辛词人那样的家国情怀,而纯属好奇,就想看看这座千年古都还残留着哪些昔日辉煌,能寻到哪些旧闻逸事。

没想到世事悖拗,没想去的地方因为工作关系无意中去了,而向往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退休后,本以为自己的腿可以自己做主了,谁知也不尽然,还得征求老伴儿的意见。她一听说西安是大西北就摇头,她想去的地方是沿海城市,于是我们先后游览了广州、海南、香港、澳门、青岛等城市和曹妃甸、东戴河等景区,却一直与西安无缘。

直到今年夏天,女儿要带她儿子去看兵马俑,我才有了机会——她要带我和老伴儿一起去玩儿。女儿通过携程旅行网订了一个只为我们4人服务的“私家团”,是双飞,专车专导,听着很不错。7月5日,西安之旅成行。

上午10点多,快要登机的时候,女儿突然紧张地问我,携程订的机票是不是错了,怎么广播里说要飞往西安咸阳呢?我说,咸阳离西安很近,说不定就是西安的一个区,西安的机场在咸阳也正常,因为机场一般都与市区保持一定距离,应该是没错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携程订的票没错,我们去西安就是要在咸阳机场下飞机。

出站的的时候,携程安排的导游和司机已在站口等候。导游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姓吴,司机是一位中年男士,姓张。都是当地人。

开车后吴导游说,到西安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我感觉这与“咸阳离西安很近”的说法不符,立即向吴导游求证,咸阳是不是西安的一个区。吴导游肯定地回答,不是,咸阳是另一个市。我问西安是否还有其它机场,吴导游说没有。我又问西安的机场为什么不建在西安,而要建在这么远的咸阳?吴导游说,西安原来有机场,在市内,后来城市发展,机场需要迁出,而当时正搞西咸一体化,便把机场定建在了咸阳。我对这样的决定很有意见,来回太不方便了。

车往南行,至一长桥,见有“渭河大桥”的标牌,我便问吴导游,桥下是否就是“泾渭分明”中的渭河。吴导游说,正是,再往前走一会儿,你就能看到河水了。车到桥的中部,我终于看到了渭水,浅浅的,静静的,像是一片死水。水面本来就不宽,加之许多地方还隆出沙洲,显得更为窄仄。这就是“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的渭河?真令人难以相信。

在这首唐代诗人冷朝阳所作的《晚次渭上》的诗中,渭水还是“清渭”。据说当初“泾渭分明”这句成语中所谓的分明是“渭清泾浊”,而现在已是“渭浊泾清”了。吴导游说,“泾渭分明”的两河交汇处,就在西安的东北部。由于此次旅游没有安排观览“泾渭分明”,这一沟沟儿的渭水到底如何与泾水交汇,就不得而知了。

看到渭河大桥,我又想起长安的另一座桥——灞桥,那可是一座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的名桥。灞桥位于长安城东,是灞河上的一座桥,古人往东送别亲友时,一般就送到这个地方。那时河边栽满柳树,人们要折柳枝相送,以表依依惜别之情,据说是因为“柳”与“留”谐音,赠柳枝带有挽留之意。李白的《忆秦娥》词中就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句子(灞陵近灞河)。我于是又向吴导游询问灞桥的情况,她说,我们去兵马俑时要经过灞桥,那儿是关中八景之一。每至春风起时,灞河畔柳如烟,絮如雪,人们便叫此景为“灞柳风雪”。她还说经过时会提醒我看一看。可后来她忘了,我也忘了。不过我倒不为此事过分遗憾,因为后来听说,我们经过的灞桥并非古灞桥,那座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的古灞桥,早已损毁得只剩下遗址了。

由灞桥我又想起了另一处古人常去的地方——乐游原。李白的《忆秦娥》词中也提到它:“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的黄土台塬之上,四望宽敞,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经常是游人如织。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它,最有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向吴导游询问此地时,吴导游就背诵了这首诗。我一直以为乐游原在郊外,可吴导游说,它就在市区,离有名的大雁塔不远,位于其东南。还说,乐游原现在都成了街道了,没什么可看的。可后来得知,吴导游说的并不完全准确,乐游原并没有完全消失,占地200多亩的西安青龙寺遗址公园就在了乐游原上。不过这座新建的公园肯定名气不太大,不然怎么连西安的导游都不知道呢?

由于我们到达西安后的当天下午,携程没有安排游览,我便问吴导游我们下午的自由活动去哪儿最好。我知道西安有好多有名的宫殿,像阿房宫、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就问她可否去看看宫殿遗址。她不赞同,理由是只能看到地下基础部分,地上没有东西,有也是假的,如果对考古没兴趣就不要去。她还以对外开放的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说,里边除了宫殿遗址的台基,就是新栽的草和树,有房子也是新盖的,再就是在宫殿遗址旁边放个模型,很小的,没看头。她建议我们去看大雁塔,说到了晚上大雁塔广场上有音乐喷泉表演,非常好看,还说这个广场是亚洲最棒的音乐喷泉广场。

车驶入市区不久,我们看到了西安古城墙。吴导游介绍说,西安古城墙是明朝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宽大于高,非常坚固。她还说,古城墙内建筑限高,所以城内城外很好区别,有高楼大厦的地方,一定是在城外。

登乐游原李商隐范文12

离别相思之所

南浦 白萍洲 西楼倚楼 长亭折柳 关山 潇湘 易水

南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水边送别之所。

如屈原《九歌》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侵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一个专名。

白萍洲,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看到送别地方,使人肝肠断裂。

西楼,相思之所。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有一钩眉月的秋夜,独自登上西楼,那种凄清,那种无尽思念,独特亡国之情油然而生。

倚楼,倚阑干是相思怀远之态。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凭阑远眺,想到当年国破家亡,被俘北上,匆匆一别,从此不能重返故国,何等惨淡与悲凉。

长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折柳,古人送别有折柳习俗,后用“折柳”指送别,柳岸指送别之地。

潇湘,思念之人所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多么遥远,无尽的相思。

易水,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后人用易水指代送别的地方。

隐居的意象

柳东篱三径南山白云 菜薇 武陵人 桃源

武陵人,代指隐居之人。南山,代指隐居的地方。桃源,代表一个理想乐士。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后借以表现坚守节操。

山林,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新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代称。

东篱,出自陶潜《饮酒》,多借以表现辞官归隐后田园生活闲情雅致。

三径,隐士的住所或家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曲中之情

羌笛琴瑟箫

羌笛,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发出凄切之音。唐边塞诗经常提到,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胡笳,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用其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羌笛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并常和别离之恨联结在一起。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题名“瑶瑟怨”正暗示女子别离恨。

箫,管乐器,弄玉吹箫。传说中春秋时人物,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萧史乘龙,后人说“乘龙快婿”比喻好女婿。

相思愁绪

捣衣砧寒衣蟋蟀萧娘

捣衣砧,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牵挂和思念。杜甫《秋兴八首》:“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和捣衣砧相关。今天民间还有十月一送寒衣风俗。唐刘长卿《余干旅舍》:“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诗人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在闺中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在空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凉,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诗人的悲愁苦痛将怎样的深长。

蟋蟀,最早见于《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如我床下。”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鸣声同织机声音相仿,时令已到深秋,因而就跟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萧娘,南朝诗以来诗词中男所恋女子常称萧娘,女所恋男子常称萧郎。一般用以指所思念的人。唐徐凝《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表现对扬州之人思念。

除了上述常用典型意象还有以下:

表现愁情常用典型意象

寒山淡烟流水舟 芳草芭蕉丁香柳

春风秋雨云月楼 梧桐宿鸟夜暮酒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都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夜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愁别绪。

表现闲情常用典型意象

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如: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表现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常用典型意象

岁寒三友:松竹梅。画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另外常出现的还有:荷蝉

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并被诗人赋予高洁的品质。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菊,作为傲霜只花,他有坚强品格,清高气质,受到文人墨客青睐。屈原《离骚》:“朝饮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传递思念音信的典型意象

鸿雁双鲤鱼燕子尺素锦书青鸟彩笺

鸿雁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如李商隐《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也自悠悠。”作者顿悟自己身世原来也和孤鸿一样孑然无依,渺然无适,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正是极须人同情的不幸者。

表现豪情常用典型意象

流水高山 沧海大江

奔流雄关 长风青山

青山,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收复山河,统一祖国必胜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