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藏王菩萨故事

地藏王菩萨故事

时间:2023-05-30 09:37:54

地藏王菩萨故事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1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

然后是北阴酆都大帝

之后有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再下面是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而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阎罗王分别是叫: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秦广王--专管人间的长寿与夭折、出生与死亡的册籍;统一管理阴间受刑及来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黄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狱。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绳大地狱。

五官王--掌管地狱在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狱。

阎罗王--司掌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唤大地狱。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热恼大地狱。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热恼大地狱。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狱。

转轮王,殿居阴间沃焦石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的地方。

十殿阎王摩下还有: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等。整个阴曹地府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这些冥神的上面,还有一位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意欲超渡所有阴间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恶,不再堕入阴间地狱受苦。于是恩准所有的鬼魂,在世虽曾犯过错,如果真诚忏悔、改过,则所做罪业,可以从宽抵罪,免于受诸苦刑。

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莲华三昧经》云:‘檀陀地藏化地狱道,手持人头幢;宝珠地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藏化作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除盖障地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2

陈宣章陈珑玥

《西游记》中人间有朝廷、儒教、百姓和妖精;天庭有金阙云宫及派驻各地的山神、土地、龙宫、阎王殿等;佛教有灵山基地及散于各处的佛教圣地;道教有上青天弥罗宫、离恨天兜率宫及散于各处的道观。天庭管理天上、人间和地下。佛教道教形式上也归天庭管理。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故事,实际上反映人间的事。第8回中,如来佛说:“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我们看看天庭管理又怎样呢?

⑴玉帝一遇事就是“杀”。天蓬元帅酒后犯错,杀!卷帘大将打破玻璃盏,杀!玉龙三太子火烧夜明珠,杀!孙悟空大闹天宫,“即遣将擒拿”,被抓到后也是杀(但是没有杀成)!后经说情减轻惩罚,最后都成唐僧的徒弟。

⑵人间妖孽成灾,许多是天上派下凡、放下凡、偷下凡的,根本就不管。直到唐僧取经受阻,孙悟空找上门才想到去收服,不管罪孽多重,大多不给与处罚,甚至还有理由,说是为了处罚某某人,才安排妖精下凡的。第77回中,二菩萨对佛礼拜,如来道:“菩萨之兽,下山多少时了?”文殊道:“七日了。”如来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不知在那厢伤了多少生灵,快随我收他去。”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不但莲池金鱼偷下凡成妖,还对坐骑金毛犼下凡辩护:“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一部《西游记》中,此类事情不胜枚举。

⑶第87回中,凤仙郡郡侯“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玉帝竟下令:在披香殿里立一座十丈高米山,一座二十丈高面山。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由于三年不下雨,已经“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玉帝这种作为简直匪夷所思。

⑷天庭官员人浮于事,生活奢侈,盛大宴会不断,军事行动动辄十万天兵天将,天罗地网,但却常常打败仗。仅一个天河就养了十万水兵。

⑸玉帝连外甥二郎神都管不动;李天王连三儿哪吒都管不住,整天托着金塔怕他造反。

神仙多如牛毛:佛教就有诸众佛祖(48佛)、15菩萨(但是其中南无普贤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西天极乐诸菩萨究竟是多少个呢?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菩萨为何未列其中?)、圣僧(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因地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真实的人物,如弥勒下菩萨、龙树菩萨等,是印度人,是佛的弟子。以区别果位菩萨,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他方世界菩萨,是化身而来,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人物)、八金刚、五百罗汉、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护教伽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神仙、大神,一切得道的师仙。

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按照佛教的修行层次,菩萨分为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佛教世界里的胁侍菩萨有多少呢?“天上菩萨无数无量,穷说不尽,如恒河中所有沙数。”故佛经中称“十万亿佛士”。著名的胁待菩萨还有二十一度母菩萨,财神菩萨,明王部诸菩萨,金刚界诸菩萨,胎藏界诸菩萨等等。而供养菩萨是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服务的菩萨,修行层次低于胁侍菩萨,数量更多,如:奏乐菩萨、歌舞菩萨、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等。

道教神仙在《西游记》中讲得不多。但从道教本身讲,神仙众多,派系对立,不务正业。

⑹佛教传经为了什么?第8回中,如来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但是第98回中,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诵一遍经就要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如来还说收少了;取经书时,阿傩、伽叶二次索贿(第一次未给红包,就给无字经书),可见,“劝人为善”仅是广告词。现在社会上人们把开后门行贿叫“拜菩萨”、“烧香上供”,就是佛祖传下来的。

第100回中,被封为“净坛使者菩萨”,猪八戒发牢骚。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凡诸佛事,信徒都要上供,诸佛和菩萨用不完,叫猪八戒“净坛”,既卫生又体面,信徒可以继续上供。像猪八戒这样的菩萨,满脑子是名利地位;像如来这样的佛祖,也以“受用”为好,还谈什么“劝人为善”?

铁扇公主以芭蕉扇定期获得供奉;如意真君以落胎泉水换取供奉。佛、菩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他们直接给百姓实惠,而佛、菩萨只是承诺死后升天(?)或下地狱少受惩罚。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3

贵阳弘福寺导游词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来到弘福寺,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也可以叫我许导。非常开心能够与大家相识在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

在登临弘福寺之前,我们会经过一条盘山古道——“九曲径”。这条上山捷径是在清康熙二十年(1688年),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和尚为方便朝山者所开辟的。因全径有九个拐383级石阶,而得名。沿途有古佛洞、灵官亭、洗钵池等古迹,并有摩崖石刻:“黔灵胜境”(康熙四十五年1760年田由石阡府陈奕禧题书)、“第一山”(明嘉庆年间)、“心即是佛”(佚名)、“多行好事,广积阴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孟夏官至总兵赵德昌书)、“黔南第一山”(1959年10月董必武题)、“正眼法藏”(1991年田光烈书)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摩崖字“虎”,很多人不知其意。因为黔灵山乃佛教名山,而虎则是林中之王,以虎镇山,以便弘扬佛法。该字高6.5米,宽3.92米,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官至总兵赵德昌所书。

在弘福寺大门正对面有一大型石雕壁——九龙浴佛。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从天上不同方向飞来九龙为之吐水沐浴。该石雕于1992年10月落成。中间那位就是释迦牟尼,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境内)。父亲便是该国国王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是拘利国的公主。他与我国的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按古印度的习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当摩耶王后行至蓝比尼花园,在一棵无忧树下休息时,太子就从他的右胁下降生了。看,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自言自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注意的是,这里的“我”,字,并不是单指释迦牟尼本身,而是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就好比我们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不仅指毛泽东的邓小平两人,而是指以他两位代表的两代领导人的共同思想与论著。这句话的正解理解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在石雕壁的左侧有一石塔名为“法华塔”,因刻有《妙法莲华经》而得名,建于1990年冬,共有七级,高14.5米,井刻有三十六尊佛像。佛塔最早源于印度,用于藏佛舍利。其形状为一个半圆形的坟冢。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想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塔型。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式等类型。通常塔身级数为单数而塔面为双数。而用途也从原始的藏佛舍利增加为珍藏佛经;修塔镇江水;报父母恩等用途。在寺院后方也有许多石塔,名为“浮屠”。是弘福寺历代高僧的坟墓。我们平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指的是这个了,意为行善之人公德无量。

寺院之处总是鸟语花香,古柏参天。而一路看到的猴子更增添了游趣。说来也怪,猴子生活的地方总和佛寺在一起,例如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生活着藏酋猴,以及我省著名的佛教名山---梵净山(相传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就有珍惜的黔金丝猴。另外,在泥泊尔众多寺院的周围也生活着大量的猴子。许多游客戏称它们为“猴居士”。但毕竟野殉难训,也不要过分亲近它们,更不可打斗它们,如被它们咬上一口,那就只好去狂犬病防预中心打针咯。尤其是春天,正是猴子们发情季节,落单的猴子脾气暴躁,得罪不起的。猴群的等级观念级强,秉持着“爱幼不尊老”的道德观念。在残酷的“猴王”争霸中,被打败的公猴会被家族所遗弃,晚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寺院的大门称为“三门”,因为并列着三扇拱门,一大两小,它象征着“三解脱”(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意思。中间那扇大的便叫“空门”,我们常说“盾入空门”便是指这个了,通常情况下空门都是紧闭不开,除非有重大活动或佛事才开启。另外,三门也叫“山门”因为自古以来大多数的寺院修建在山林之中,故而得此名。在三门上方有两块匾额,分别是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1959年10月参访弘福寺时提写的“黔南第一山”以及前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扑初为本寺题写的寺名“弘福寺”。

弘福寺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由赤松和尚(俗姓韩,法名道领,号赤松,祖籍浙江)开创,当时赤松和尚云游来到贵阳黔灵山,见此处万峰环绕,中结平原,认为是一块清修之地。便决定在此处修建庙宇,以便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这也是弘福寺一名的来因。赤松历经三十二年劳苦,建成该寺。

在三门旁有一旗杆,悬有一彩色旗。有人会纳闷,国有国旗,香港澳门有区旗,难道佛教还有教旗不成。对了,但这叫佛旗,是1950年在室利兰迦哥伦坡举行的世界佛教友谊会上讨论并制定的。是根据释迦牟尼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来制定的,分别为蓝、黄、红、白、橙以及前五色的混合色。

进入山(三)门,其两侧分别是钟楼(右)和鼓楼(左)。其中悬于钟楼之中的一明朝所铸铜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铸于明成化年间(1469年),高有四尺余,重有三千余斤,也算是该寺的重要文物了,我们常说“晨钟暮鼓”是有来历的,寺院的钟鼓通常只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敲,作为僧众作息信号。具体敲是:清晨先敲钟,快敲慢敲各18下,如此反复三次,共敲108下。黄昏则先敲鼓同样如此。为何敲108下呢?其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一年有12个月,24节,72候,三者相加正好为108;另一说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每敲一下就警醒人们要断除一种烦恼。每年除夕夜,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以祈福来年国泰民安,并警示人们曝种善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进入寺院难免要烧香拜佛,为何烧香?作个例子吧: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带上礼物去拜访我们的师长和亲友,并向我们的长辈和恩师敬礼或是磕头。通理,烧香拜佛就是感谢诸佛菩萨给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理,而烧香便是我们敬献给佛菩萨的特殊的礼物。我们向佛菩萨祈愿,保佑考大学.赚大钱.身体健康,佛菩萨们并不能像神仙那样施与法术,而是通过我们发心,将愿望寄托与佛菩萨,一他们为榜样,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望。只要懂得这点,我们就不会去盲目的崇拜了。佛学要求真修实证,反对未经验证的盲目信仰(既迷信)。修持就是对佛学理论的亲自验证,是佛学的实践操作部分,如同学开车一定要练车,学游泳哟顶要下水一样,学佛必须配一实践,绝不可以空谈理论。这修炼可以说是佛学最大的特点。佛学体系也鼓励学生们对佛学理论进行讨论或辩解,甚至欢迎怀疑,即“大疑大悟.小疑小悟”,非常宽容大度自信,没有一些宗教要求无条信仰的特性。烧香时要心诚般为三支,即代表供奉佛法僧三宝,而在一旁会有僧人或居士帮其敲其击罄,连敲三下,而本人也要连磕三头,意为立三誓愿:一誓断诸恶习,二誓种诸善根,三誓渡众生苦。而烧纸钱是民间习俗,佛教并不提倡。点燃的明香是禁止带入内的。原因很简单,长期的烟熏会使殿内变脏。在贵阳地区特别实行烧“子时香”,每年的大年三十的晚上,朝圣者人山人海,来者都是为了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许下新一年当中的愿望与祈福。

正前面对的便是寺院的第一大殿——天王殿。殿正中供的是弥勒菩萨金身塑像。他笑容可拘,坦腹竖一膝,使人有种欢喜的感觉。他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肚罗汉”.“布袋和尚”。相传在我国五代梁朝时(介于唐宋两朝之间),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家行善信佛,人们就称他:布袋和尚“。关于他还有一句湖啊这样形容:大堵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一句多么富有哲理的诗呀。他寓示着我们为人处事要宽宏大量,乐观积极向上,不可以做奸诈卑鄙小人。这尊弥勒像是佛教传中国后的另一种形象。在原始佛教中弥勒菩萨却是一位身材苗条,英俊庄严的男子形象。”弥勒“是梵语音译,意为”慈氏“,这是他的姓,名字叫阿逸多。菩萨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倨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涅謦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由弥勒菩萨继承他的事业,化度众生。这也叫做”补处菩萨“。是不是像下一届的国家主席呀。因此也称他为“当来下生佛”。说到这,大家都知道四川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佛像,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尊大佛便是弥勒菩萨像。然而,主持建造这尊大佛的便是我省遵义人海通法师,却花了九十年的时间才修建好这尊大佛,真是功不可没呀。

在弥勒菩萨两旁,立着神气威武的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有人会问:“佛教是讲慈悲的,为何在一进寺院就有如此可怕吓唬人的菩萨呢?”其实四大天王不是菩萨,他们立在寺院的门口,就好比我们当值的警卫人员。四大天王的任务就是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寺院的。虽然他们表现了“怒目”的神情,主要是为了降伏那些危害人间正义的“魔鬼”(千万不要误解佛教所指的魔鬼,后有注释),这也是象征佛教大雄无畏的精神。

右侧的两尊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表中道,琴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掉,教导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恰到好处,才能圆满),名为多罗咤,其意为从保持个人,家庭,事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在扩展到世界和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宝剑,表智慧),名叫毗琉璃,其意为凡事要求进步,不进则退;左侧两尊分别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蛇,蛇乃变化之物,借指社会上人和事物变化多端,要仔细看清楚,才能从容应付),名为毗留博叉,意为凡事要善于观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北方多闻天王(持伞,是环保的意思,指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止种种污染。而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名为毗沙门,他教人们做学问增长知识。他们所拿的法器,分别代着“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这个成语也因他们而来。我们平时说的很多成语(词语)都出自于佛门,如:无体投地,大千世界,投机取巧,刀山火海,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天花乱坠,不可思议,心心相印,心猿意马,水中捞月,本来面目,皮纸骨笔,百尺竿头,自由自在,作茧自缚,盲人摸象,河东狮吼,借花献佛,渴鹿逐焰,醍醐灌顶,实际,正宗,意识,真谛,作业,报应,口头禅,烦恼,种子,习气等等。这些词汇最早出自于佛经或佛门故事如今被用在日常用语中,可见佛教学术对汉语语言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天王殿背后供奉的这尊菩萨,很多人误以为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唐僧(玄奘法师)。其实不然,这位一手拿着一颗明珠,另一手持“锡杖”(锡杖是梵文的意译,又译“声杖”或“明杖”,原为僧人行路和乞食时,振环作声,用以扣门,兼防牛狗之用。后来成为佛教的一种法器)的是地藏菩萨,地是指“心地”,藏是指“宝藏”。地藏菩萨教导我们只有通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才能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所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则是众多佛经中的基础,也被称为“孝经”。他出家时曾发一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就是说如不先把世间作恶之人劝化成行善之人,使他们得到安乐的话,决不成佛。多么宏深的悲愿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诸恶莫做,诸善奉行”的准则处世,社会不将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吗?!传说地藏菩萨本是古朝鲜的一位王子。因看透王室的纷争,于公元742年不远万里来到安徽九华山出家修行,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师祖,也因此九华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接下来这座大殿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观音殿了。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唐代时因避李世民名讳而省称“观音”)又名“观世音三二应身像”(此尊观世音像共有三十二臂)。什么叫“应身”呢?就好比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身份,而站手术台前他就是济世救人的医生了,回到家他又是慈爱和蔼的父亲。殿两侧这两尊就是观音菩萨不同的两种应身像了。在千手观音的两边是他两位侍者:龙女和善财。很多人一直认为观音菩萨是女性,那只是他的应身。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观音菩萨一直男身。而在传入中国之后为何成为女性了呢?在这有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尤其是少女是不能轻易走出房门抛头露面的,也就制约她们到寺院烧香拜佛,因此只能请回一尊佛像或菩萨雕成了女性,以便她们供奉。因为观世音菩萨在人们心目中是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这也是天下女性的形象,因此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了女像了。

在观音殿背后有一尊身着将军服的菩萨像-----韦陀菩萨。他的职责和四大天王相似,专门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韦陀菩萨手里拿着一根金刚杵,就是镇压魔军用的,而佛教中所说的“魔”是指人们心生的各种嗔痴等邪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心魔,僻如酒鬼,赌鬼,色鬼等等。魔教中“魔”也通“磨”,是指针对自己不正确的想法,行为而进行修改磨灭。为何韦陀菩萨正面对着大雄宝殿呢?因为在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便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韦陀就相当于是国家主席的私人保镖。在这有个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涅磐火化后,有个外道“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却被韦陀发现,便拼命追赶,因他善走如飞,终于抓回窃贼,夺回佛牙。从此以后韦陀便专职保护佛的坟墓,作为守墓者的韦陀自然也就面对大雄宝殿。关于韦陀手持金刚杵也有一种说法,如果金刚杵立于地上,另手在胸前立掌,则说明本寺不接待外来挂单(长期在此居住修学)的僧人,如果金刚杵横放与两肘之间,双手合十便意为课接待四方云游僧人。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最大的殿堂,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进行,古印度佛教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识就是英勇无畏,而释迦是古印度的一名族名,牟尼是指德智双全的圣人。而在西游记中称“如来佛”,这三字联起来。其实是重复称呼了,“如来”是“如实而来”的意识,是佛的异名,大殿正中便是释迦牟尼佛像了。两旁的分别是他的两位弟子,左为迦叶尊者(年长者)据说他是佛众弟子中修行最能吃苦的,因此被誉为苦行第一;右为阿难尊者(年轻者)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因他一直侍奉在佛的身边,因此所听到佛所说的法时间最长,故被誉为多闻第一。大殿的两边分别塑有十八罗汉像。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优秀大弟子。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只有十六位,为何又多了两尊呢?这有一段历史;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师子国(现在的斯里兰卡)有位叫庆友的尊者,他写了一部《法住记》,内容就是记载十六位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后经玄奘法师(唐朝人,我国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俗姓陈,名祎。十三岁出家)译出。到五代时,画家们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也画进去了。清代时,乾隆皇帝又钦定降龙、伏虎两位尊者列入十八罗汉之位。

在大殿后两侧的菩萨分别是:左边为普贤菩萨,他坐在一只大白象的身上,相传四川峨眉山便是他的道场;而右边这尊便是文殊菩萨,他的座骑是一头青狮,相传山西五台山便是他的道场,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弘法助手。两位菩萨分别代表大行和智慧。因此合称他们为“华严三圣”。

在这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两边的偏殿分别是客堂(接待访客及处理公务的地方)和法物流通处(专售佛教法物的地方,当我们购买佛珠佛像时,不能叫买,而称为“请”)。在流通处旁是一“放生池,”很多香客在朝山时,将在集市购买的或从他人之手解救而来的饿鱼、乌龟(也有将被遗弃的饿猫、狗带到寺院放养)带到这里放生。这便是佛教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只意。而在放生池正中有一菩萨像,很多游客误认为是尊“荷仙姑”像,那就错了,荷仙姑是道教中的人物,而“神仙”也只是道教才有。折射一尊“慈航观音”像,即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离苦得乐之意。

大殿背后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分别为南无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南无观世音;南无大势至菩萨。据说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得力弘法助手。

在大雄宝殿后面这栋建筑共有三层,第一层为说法堂,寺院中的高僧常常在此说法;第二层为玉佛像,供有玉质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像、弥勒菩萨像等十余尊。玉佛像是在1989年从缅甸迎请来的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以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傣族、得昂族、布依族为主),以信仰小乘佛教为主,因从南亚地区传人也称“南传佛教”。并要求凡男子年满八岁必须出家,等到成年后方可还俗。如不出家修行的,将来是找不到工作和妻子的。其实,他们的饿出家形式就相当于我们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另外,我国汉族地区以信仰大乘教为主,因沿天山山脉传人中国而又称为“北传佛教”。而西藏和蒙古等地信仰藏传佛教。大乘与小乘的相对而言的,也就是前者为即要让自己成为行善的好人,也把劝化别人为主要修行课程,而后者则以自我修行为主要目的;第三层为藏经楼,内藏《乾隆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房三石经》等珍贵经典。佛教经典称大藏经,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经、律、论,故又称“三藏经”。其中,经藏是佛为指导其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藏为给弟子规定生活规则;论藏是佛给弟子们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佛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饿,许多佛典本身就是美文作品,如《发华经》、《楞严经》等。中国文人深深被这些作品所吸引、感染和启发。唐朝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其作品富于禅趣,最能创造出空寂寞的意境。此外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也是长于此道的文人。还有许多;历史上的著名诗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五代齐已、贯休,清代敬安,近代太虚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诗与禅的结合。

佛教寺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中轴对建筑格局,所有的主殿都是在这中轴上的。我们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看是一层,这是有涵义的:从外看是表示真俗二谛,里面看则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如一。也就是说,外表有差别,实质是一样的。在主体殿阁的两侧仿宫中廊院式布局,主院与各小院绕以回廊。岂建筑主要特征是有出头斗拱。斗拱主要由斗形木块与弓肘木交错重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下小上大的托座。其屋顶形式主要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寺院的建筑风格类似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这是因为佛教传人中国以来,汉传佛教极为盛行,也受到皇权与拖崇。

寺院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地方,一是“五百罗汉堂”,位于寺院的左侧。自唐朝以来,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关于这五百罗汉有各种说法,其中也是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磐(即去世,佛教认为只有德行智慧圆满者才可达到涅磐境界,出家人去世称为圆寂)后,大弟子迦叶召集了五百位和尚在灵鹫山共同将释迦牟尼佛生前所说总结成册(释迦牟尼佛生前所说法并没有进行文字记录,而是在他去世后由丛多的弟子通过三次规模盛大的结集,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经书,共分三藏十二部);还有一种说法便是指释迦牟尼生前教化的五百人个恶人。其实在印度古代习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数字来形容众多的意意思。所以,“五百罗汉”像并不是意味着是个固定的数字,殿堂中有数罗汉的游戏,其方法是:随心所欲,即任意选择一尊罗汉为起点往前数,满了多少岁就数多少尊罗汉即可,你如果想知道解释,请记住数到的那尊罗汉号数,在出口对号购买一张罗汉卡片,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4

为了明了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的含义,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简要情况和观世音菩萨在的重要地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而藏族同胞称之为“桑结却鲁”(sangsrgyas chos lugs),或“却”(Chos)、“登巴”(Bstanpa),意为“佛教”、“佛法”。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的一种地方形式,它传播到、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也遍及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蒙古等各国家,近几十年来,又传播、发展到了西方世界社会中。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在其起源、兴盛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它有自己的传承、教义、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它崇尚密宗,认为密宗是佛教的精髓。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和发展在,佛教密宗发展了印度佛教密宗。因此,传统上佛教密宗被称为“藏密”、“西密”,以区别于汉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东密”。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公元569-650)统一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建立吐蕃王朝以后,正式确立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而加以供养,诵念观世音“六字大明陀罗尼”,即“六字真言”,并且在其所著的《嘛呢全集》中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为以后信仰观世音菩萨,密法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嘛呢全集》,传说是松赞干布所著,全书上、下两卷,书中内容涉及有关大悲观世音菩萨修行法、藏族历史和藏王遗教以及佛教中观思想等。它是一部藏族最早全面叙述观世音菩萨及其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的史书。)佛教的密法大规模传入,始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797)的执政时期(公元755-797),赤松德赞为抵制本教的势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先派人去请印度的寂护(静命)论师,后又去邬仗那迎请密咒大师莲花生,接着又将无垢友请到吐蕃,此后印度学者佛密(觉密)、静藏、清净狮子、法称、净友、觉寂等人接踵而进入,调伏魔障、翻译佛经、弘扬密法,译出了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等四部的注疏、经续,宁玛派的根本大法、最高法门“大圆满法”开始传入,促进了佛教的密法在的发展。到了赞普赤祖德赞(通称“热巴坚、热巴巾、赤热巴坚”)统治时期(公元815-841),佛教密法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广译密典,逐渐趋向规范,并渐臻完善和系统化。

观世音菩萨象征一切如来大悲本性,以慈悲之眼照见一切有情,救度一切众生的十地菩萨,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观世音的尊号称为“大悲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济渡众生而著称,据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据佛教经典《楞严经》中所述,观世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就已经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即“眼、耳、鼻、舌、身、意”互通,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视物、听闻、嗅味、品尝、感觉、知法,圆通无碍。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人们把阿弥陀佛与他的这两位菩萨弟子合称为“西方三圣”。观世音原为男相,大约从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以来,尤其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在中国的寺院中,观世音菩萨的塑像由原来的男相开始作女相。我国和日本佛教徒根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记载,观音菩萨可以示现出三十三种身份,渡济众生脱离苦难。又根据三十三种身份,绘制了三十三种不同形象的观世音菩萨像,又称“三十三体观音”和“三十三观音”,民间广为流传信奉。

另外还有“救八难观音”、“救八难度母”和“二十一度母”之说法。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又称“救度佛母”、“救度母”、“多罗母”、“多罗菩萨”、“多罗观音”、“救八难度母”,简称“度母”。度母,是藏传佛教女神名,藏文sgrol-ma的音译,称作“卓玛”;汉文佛经中多称为“多罗菩萨”,乃为梵文Tara的音译。是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人间众生的众多灾难而示现的化身,说修持者能消灾,增福,延寿,开慧,有求必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是藏传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之一。观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救难的本尊,化现为二十一相。传说为观音菩萨的眼泪可变化为二十一位度母,身色、姿态、职能不一,其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

藏族人民把观世音菩萨看作是藏族的先祖、雪域怙主(即的保护神)。传说藏族的人种起源与观世音有关,说观世音菩萨化现的菩提心猴与圣度母化现的罗刹女结合,繁衍了藏族人;观世音菩萨又受释迦牟尼佛陀的委托,前往去拯救藏族人民,并且保护地域。观世音菩萨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六字大明咒”,被人们称作“六字真言”,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是经典的根源,最高的佛号,成为全体藏族人民的祈福禳灾、能积功德、拯救解脱、平安吉祥的口诀和寄托。

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乃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即为“、嘛、呢、叭、咪、畔”六个字。六字真言的由来,一说是阿弥陀佛赞叹莲花手菩萨(观世音菩萨)之语,为一切福德智慧及诸行的根本;一说表示“佛部心”,嘛呢表示“宝部心”,叭咪表示“莲花部心”,畔表示“金刚部心”;一说依此六字能闭六道生死门,即字闭诸天,嘛字闭阿修罗,呢字闭人间,叭字闭畜生,咪字闭饿鬼,畔字闭地狱。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在密宗宝典中,藏译《宝箧庄严经za-ma-tog-bkod-pavi-mdo》(汉译本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和藏文《嘛呢宝训Ma-mi-bkva-vbum》里面有着详细的解释和论述,盛赞六字真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人最信,男女老幼无不念诵之。

表示“佛部心”,诵念这个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

认为自己的身、口、意与佛的身、口、意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

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也称为“嘛呢宝”。据说此宝出自海龙王脑中,如果获得这个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为“聚宝”。

叭、咪:

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

畔:

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之意,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与境界。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除了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外,还有:

1、观世音菩萨的六字陀罗尼,陀罗尼即“真言”,六字陀罗尼即是“六字章句陀罗尼”的简称,为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的陀罗尼,此真言不止六字,然其主要真言为六字,念此陀罗尼不仅能离六道之苦,复得六妙门使六根安定。

2、文殊菩萨的六字真言,又作“六字文殊”、“文殊六字”,根据种种杂咒经记载,六字陀罗尼是“、缚、、淡、纳、莫”,诵此咒可灭一切罪,生一切善。

3、佛陀对阿难所说的六字真言有三种:

①、为救阿难之女难而说者,即《六字咒王经》及《摩登伽经》所说。

②、为救阿难之病难而说者,即《圣六字增寿大明王陀罗尼经》所说。

③、为以阿难为对告众之《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所说。

六字真言,是佛教莲花部的“根本咒语”,经常诵念能证入无量法门,成就一切功德。法教规则是莲花部的根本修行次第法则,如果依止修行法则的发心方便、忏悔方便、修习方便、证入方便,则能迅速证得菩提心体相而得其用。“盖以声字之体,即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触而成音,合而有象,音象具足诠表物理,即是声字,故声字根源五大,五大根源一心,声字实相,即是一心实相,是以真言之用,能以一文而通彻法界,一义而贯摄诸法,能为十方三世一切整体,良以大菩提心无所不摄也。”“、嘛、呢、叭、咪、畔”六字,集诸佛思想的主体,摄八万四千法蕴为一体之藏,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六字总括五部佛心之意,具有五部的功效。

从分别义讲,“”摄于五智,“嘛”遍于慈悲,“呢”颠倒轮回,“叭”方便智慧,“咪”智慧自明,“”如金刚不变。

从摄义上讲,(1)六字摄为三字,从“”至“畔”之间的四字,即“嘛、呢、叭、咪”摄于“阿”字,

“阿”摄于无生;(2)六字摄于“、阿、”三字,“”表示出气,“阿”表示住,“畔”表示趋入。“”从“阿”字转成,“阿”字的意思是趋入本有菩提心,度迷妄河到达觉悟彼岸。因此,“”字表示瑜伽行者以习气不可得之身,“归命礼供如来智觉三身,而即证入本有菩提心也”;“嘛呢”意为“如意宝”,其义为消除一切污垢,具足一切功德,如同如意宝珠;“叭”表示第一义谛不可得;“咪”具有真如平等无分别和我不可得两个意思。“叭、咪”莲花之义,出于污泥而具净得,表示如来德相。“”由三字组成,分别代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一切诸障所不能入。

六字真言的全部意义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观照,代表度脱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六字真言和内、外、密三者结合起来讲,根据大乘佛教显教解释,如六字真言与般若六度配合:

“”代表布施。

“嘛”代表戒律。

“呢”代表忍辱。

“叭”代表精进。

“咪”代表禅定。

“畔”代表智慧。

如果与净障结合,“”表示无量众生事净身体之障。“嘛”,表示慈无量净语障。“呢”,表示悲无量净意障。“叭”,表示喜无量净烦恼障。“咪”,表示舍无量净习气障。“”,表示法性无量净所知障。

修持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有多种方法,例如:修炼脉、修炼气、修炼明点,但是不管修持者采取哪一种修炼方法,修持者,第一、必须具有慈悲心、发菩提心、诚心、利益众生而修大悲身,以获得圆满菩提;第二、意修观世音本尊,须结跏趺坐于垫上,口诵“、嘛、呢、叭、咪、畔”六字真言,观修观世音本尊,使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佛教称“贪欲、嗔恚、愚痴”是毒害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本,众生常为“贪、嗔、痴”所缠绕而不能远离,获得解脱。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是宇宙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所以,诵念六字真言,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作为防止疾患,治疗疾病,强身健身的法门。密宗认为,六字真言是一切如来的加持,堵截六道众生的生门而净除障覆。

“”能消除骄傲,断非天处(净天处),“嘛”能灭忿怒,断非天之处(净非天之处),“呢”能灭贪欲,断人处(净人处),“叭”能灭痴,断恶趣之门(净恶趣之处),“咪”能灭吝,断饿鬼之门(净饿鬼之处),“”能灭嗔,断地狱之门(净地狱之处)。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的身体,均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四大形成了人的身体,五大(地、水、火、风、空)造就了人身,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是构成世界一切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素。“空”为现象生成的必要条件,“识”指众生的意识,为众生生存的基本条件。四大不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五大均等,则身体舒适,身体心所依,身乐则心乐。密宗把三毒(贪欲、嗔恚、愚痴)列为致病之因:从贪生水,从嗔生火,从痴生地,从嫉生风。如默念、或小声、或大声、或加强念诵六字真言,能消除以上四大不迢而导致的各种疾病,使身体产生乐感。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之音声,都是六道众生的共同音声,它能震动人体内部的气脉内脏,使其发出生命的潜能,变为超越惯有现象的作用,从而进入神妙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和高度智慧。因此,密宗以诵念六字大明陀罗尼作为防止疾病、治病健身的法门。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5

狼山 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居其中, 海拔109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另外,狼山又是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江海第一山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江苏狼山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您!

江苏狼山导游词

(振衣亭)这个亭叫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南无大势至菩萨壁前)南无为归依礼敬之义,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致敬大势至菩萨的意思。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与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供奉了大势至菩萨的圣像。

(大观台)这里就是大观台。狼山当海之冲江之尾,这里南望大江如练,东西四山如带,目极吴楚云山,气吞海上蜃楼,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呵护,吞天浴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古人形容这里东邻日本连环岛,北接朝鲜破釜云,王安石到此惊叹这里影带诸夷,气吞吴会,并赋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还,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文天祥从南通渡海作诗:风急千重浪,潮生万顷沙......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古人有诗:天地皆为水,维扬只此山,特登绝顶上,恍不在人间。这里的美景真的看不够,看不够怎么办呢,大家就照了照片回去慢慢看吧。

(向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同志对这副对联十分欣赏,两次到狼山来后都以此为题作了报告。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这就是米芾题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头,一字如乌龙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禅,令人叹绝。

(进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神态,猜一猜那位是哼将,那位是哈将。

(萃景楼)这里是萃景楼,宋朝初年为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霸州有一支农民军刘六刘七起义,纵横南北,所向披靡,后官军合力围攻,农民军就转战狼山,这时江面刮起飓风,将农民军的战船击碎,起义军于是据庙而战,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庙,庙被焚而起义军也被消灭,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圆通宝殿)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明朝以前为僧伽殿,供大圣菩萨,由于明朝的那场农民起义,明官府以为得江神助飓风,后在此造江海神殿,将大圣菩萨移于后面的大圣殿内。现在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佛教认为修行有三重果位:罗汉、菩萨、佛。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修成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菩萨即菩提萨缍,意为觉有情,既要自觉;还要有情。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只有自觉,菩萨觉有情,只有佛才三觉俱全。

(支云塔下)这里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据说支云塔位处南通的中轴线上,支云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及城中的钟楼,三点连成一线。为南通的风水门户。1984年重修时,曾在塔刹取出诸多经书宝物,修复后重又放入,作为镇塔之宝。历代名人登塔题诗,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学思诗云:宝塔支青云,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这里曾有一联: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这便是龙池,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九龙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释迦太子了。支云塔下为地藏王菩萨殿,佛经说地藏王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佛祖嘱咐他在佛祖灭度后,弥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众生,他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安徽九华山是他的道场,地藏王菩萨两边供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佛经说观音菩萨专为世人救苦救难,世上苦难太多,她就分身为一千个去救苦救难,这里的观世音菩萨像塑有四十二只手,佛教又有二十五情之说,四十二像二十五情共为一千身。文殊菩萨是诸菩萨的上首,他是智慧的化身,文殊像头梳五髻,代表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持莲花,花上安放《般若经》,体现般若一尘不染。

(大圣殿)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菩萨,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弟子慧岸,左为弟子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菩萨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大圣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宗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一日晚上住在州官贺跋氏家,劝其舍宅为寺,并说此地古时即为寺。贺跋听之,掘地果然得石碑,为齐朝时古香积寺,并得佛一尊,大家以为是燃灯古佛,僧伽说是普照王佛,果然在佛像上刻有普照王佛字样。于是贺跋舍宅,造普照王寺。僧伽在江淮广行善事,广结善缘,有一次江淮大疫,他广采草药,以杨柳洒水救治了无数百姓,又与江淮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化解了几次大水灾。至今民间仍流传泗洲大圣降水母的故事。他在江淮赢得了极大的民心,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僧伽已名满天下,中宗乃延请僧伽赴长安,执弟子礼,奉僧伽为国师,第二年大旱,皇帝请僧伽大师祈雨,大师用瓶水向空中散洒,顷刻浓云密布,大雨顷盆。景龙四年,僧伽圆寂,留下遗愿将舍利运回江淮,继续服务众生。中宗不舍,留之荐福寺,一言甫下,长安满城恶臭,后来皇帝到僧伽灵前炷香许他归普照王寺立塔,顿时满城异香。李白有诗写僧伽:真僧法号曰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长如世上青莲色.韩愈一向反佛,但也作诗赞僧伽僧伽晚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魁奇,历代帝王都赐僧伽圣号,唐懿宗赐证圣大师,周世宗诏令天下造精庐,必立伽真像,赐号大圣僧伽和尚, 宋兹宁三年,赐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同治帝谥功昭淮海,以后民间多称其为大圣菩萨,据说僧伽为大势至菩萨化身,以后又多次显灵救民:宋宣和三年,京都发大水,僧伽现身救灾;明正德年刘七起义,僧伽又作飓风等等,至今在广大信徒中广受推崇。我们在山腰已经看见幻公塔,据说幻公圆寂时作偈一首当初不肯住长安,现相西归泗水间,今日又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才明白原来智幻就是僧伽的化身,从此也知道僧伽来到狼山教化众生。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魁星亭)这是魁星亭,魁星传说是古代主宰文运的神灵,他头象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执笔,据说被他点中的就成为举人。魁星亭的斗拱间镶嵌七十二快雕版,刻有猴、鹿、鹤等吉祥动物。顶上为二龙戏珠,飞檐翘角,十分漂亮。在魁星亭北放眼望去,只见田畴平野,一望无际,远处南通城高楼林立,西山逶迤,江入大荒,到晚上,万家灯火,灿若繁星,好一派壮美景象!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6

历史上,广仁寺作为历代达赖班禅赴京朝觐途中的行宫。、蒙古、青海、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领袖人物均在此停留。广仁寺建寺历史不长,几经兴衰,却屹立于关中平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作用。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广仁寺经过进一步修缮,寺院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迎来十方中外游人。

空中俯视形似卧龙

广仁寺,占地面积约16亩,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全寺布局错落有致,以玲戏精巧见长,是一座具有汉式寺院建筑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寺内有天王殿(千手观音殿)、主殿、千佛殿、经堂等殿堂,两侧有鼓楼、钟楼、长寿殿、护法金刚殿、财神殿。殿堂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由空中俯视,是一条非常形象的卧龙:御碑亭为仰视的龙头,两侧水井是龙眼,大殿、二殿、藏经殿、后殿是逐个减低的龙身,两侧配殿是龙爪(配殿未连续建,中有间隙故似龙爪),斋堂及寮房转向东,故似龙的尾部摆向一侧。该寺院建筑的设计者,确是费了一番苦心。

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康熙三十九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千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函扉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大多出自藏、蒙族名僧中画家手笔,极为珍贵。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仁寺一度被理门公所占据,不久即恢复为喇嘛教寺院。1931年,寺门外城墙所埋火药忽然爆炸,东门外树木全毁,殿堂的屋瓦也被炸坏,方丈室轰倒,唯经像安然无损,后由杨虎城将军出资修复。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了广仁寺,使大雄宝殿、藏经殿、菩萨殿及僧寮、厢房等全部焕然一新,法相庄严。当年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像带入,安放这尊佛像的莲花基座如今就供奉在广仁寺内。

300年来,广仁寺多次受到官方、社会名流的重视,康熙帝曾为寺院题“慈云西荫”、乾隆帝曾题“佛教圣地”,光绪年间慈禧西来时,也曾题:“法相尊严”等匠额。康熙帝、乾隆帝及慈禧分别亲赐寺院唐开元鎏金卓玛佛像、汉白玉莲花缸、楠木龙床(班禅、达赖临寺曾坐此床)。佛教上层人士章嘉活佛、九世班禅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程潜等也曾为寺院题匾留念。现悬挂山门的广仁寺匠额,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许多藏地高僧大德在途经西安时,都会来到广仁寺朝圣。第十世班禅大师曾莅临这里,讲经说法,受到僧众的欢迎。

千手观音殿和绿度母殿

寺中第一大殿千手观音殿,供奉的千手观音是一尊俄罗斯椴木雕刻全身贴金而成的菩萨像,高6.6米,重约2吨,是目前陕西省最高的千手观音。观音头顶阿弥陀佛,千手观音手多眼多智慧多,救苦救难,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世间。眼前的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掌心里都有一只眼睛,左右合起来是40只手、40只眼,佛教里讲25种因果关系,40乘以25,刚好一千,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名号正是如此。198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来广仁寺,亲笔写下的寺名就悬挂大殿正上方。

绿度母殿也是广仁寺的大雄宝殿,大殿上面悬挂的匾额是康熙皇帝题写的“慈云西荫”,表示康熙皇帝当年对西北地区人民的慈悲之情。匾额边缘的九龙图案由镂空工艺雕刻而成,出自宫廷里的能工巧匠,这是广仁寺内最古老的原匾。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西边是大智文殊菩萨,东边是大行普贤菩萨,中央是绿度母菩萨。绿度母是藏传佛教中的一尊菩萨,在藏传佛教里一共有21尊度母,绿度母是21位度母之首,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人们把藏王松赞干布从大唐迎娶的文成公主称为绿度母的化身,从尼泊尔迎娶的尺尊公主称为白度母的化身。绿度母和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两颗大悲泪化现的。广仁寺供奉的这尊绿度母菩萨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广仁寺的历史还要久远1000多年。

说起这尊绿度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唐朝时,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大唐求亲时,从吐蕃带去这尊绿度母,作为献给大唐皇帝的见面礼,唐太宗把这尊菩萨供奉在唐朝的皇家寺院――开元寺。和亲的文成公主出嫁时,请走了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唐太宗到开元寺去拜佛,当他看到那个空着的汉白玉莲花座时,心想在这个莲花座上再供奉一尊什么佛像好呢?这时绿度母菩萨显灵开口讲话了:“皇上不必供奉其他佛像了,就由我来替代释迦牟尼佛教化和普度长安的众生吧!”从此这尊长安绿度母的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康熙皇帝敕建广仁寺时,把绿度母从开元寺请到广仁寺供奉,从此广仁寺成为汉地唯一的绿度母主道场。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区域,人们也许不知道西安广仁寺,但是提起长安绿度母老少皆知,有很多不远千里赶来的蒙藏地区信众前来朝拜绿度母。

御制广仁寺碑

在寺院的碑亭里保存着一座御制广仁寺碑。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回到京城后撰文刻碑文,并派遣他的御用石匠梅玉峰到西安雕刻,前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当年康熙皇帝手书御制广仁寺碑文的真迹,如今完好无损保存在广仁寺里,是目前广仁寺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堪称镇寺之宝。现在的碑头是复制品,原有的碑头立在亭外,原因是历史上碑头曾经遭到破坏,后期在寺院恢复基建过程中又发现了原碑头。

百年菩提安家古城

寺院子内有一棵直径58厘米、树高16米的菩提树格外醒目,被放置于高大的玻璃墙内。菩提树叶片呈心形,前端骤然变得细长似尾,被称作“滴水叶尖”。用这种菩提叶做成标本,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被称作“菩提纱”。据考证,中国原来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引进的。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地区的寺庙中广为种植。

广仁寺里的这棵菩提树是从印度迎请回国的,运输几经周折。2011年夏季,在3位居士的护送下,这棵从印度佛教圣地菩提伽耶迎请的菩提树,从福建漳州启程,他们用一辆车厢长20米、载重25吨的大卡车拉着菩提树,途经福建、江西、湖北、跋涉2000多公里,用了34小时顺利抵达西安。为防菩提树根部泥球开裂,他们一路上车速保持在每小时50公里左右。每行300公里,他们还要为菩提树浇一次水。

由于这棵树太大,进寺非常困难,只好动用10吨大吊车,伸出20米长的吊臂,把树从寺庙围墙外吊入寺院内,整个过程用时3个小时才栽种成功。广仁寺住持仁钦上师和众僧,为这棵菩提树举行了隆重的安奉仪式。仁钦上师说,这棵菩提树是目前陕西省唯一一棵由印度引进的、树龄最大最高的菩提树,希望此圣树为古都西安带来瑞气。

菩提树属热带大型乔木,喜光,不耐阴温,喜高温,抗污染,要求土壤肥沃,阳光充足西安与热带雨林气候相比,温度低很多。因此,把菩提树迎请到广仁寺,并使其成活、生长顺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棵菩提树先在福建漳州专业的菩提树苗圃种植基地移栽过渡了3年。为使其在西安生长,僧人细心探索,请教专家,拿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在移栽后连续几个冬天,为其量身搭建保温棚,以助其度过寒冬以便适应西安的气候。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7

电影《大话西游》是由刘镇伟导演执导,周星驰、朱茵、莫文蔚以及吴孟达等主演的电影。这部1995年首映的电影目前广为人知并依然受到追捧,而且这部电影的出师不利,票房失败却在一段时间后引起非凡的讨论的“历史过程”也已经“传奇化”。《大话西游》的电影受到广泛欢迎和其电影音乐离不开。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需要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者语气语调等等综合起来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电影音乐之于情感传达是自足的,当音乐响起,它仅仅通过人的耳膜的震动,便能够告诉它能够告诉的每一个大脑――在合适的音量范围内的人的大脑――它想要表达的情感。它有时欢乐,有时悲伤,这些悲欢离合被音乐家编成曲谱、敲成音阶,被载入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当电影放映,当人们欣赏电影时,它悄悄钻进人的耳朵,讲述着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

总的来说,电影音乐在电影当中起着三种作用:第一是它讲述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可视为人物内心的声音的外化;第二是它影响着观众的情感,增强电影情感效果;第三是它服务于电影情境的营造,烘托各种各样的电影氛围。从这个三个作用的角度来看,《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的音乐整体性很强,虽然并非毫无缺点,但其对音乐的把握与利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大话西游》分上下两部,上部全称为《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部电影开头讲述了孙悟空本来答应如来佛祖要护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却和牛魔王串通要吃掉自己的师父,于是观音菩萨替天行道,杀死了孙悟空,而唐三藏为了拯救孙悟空,选择了一命抵一命,由此换取孙悟空以及自己的重生。上部《月光宝盒》主要讲述的便是在孙悟空重生为强盗头子“至尊宝”到遇到紫霞仙子即菩萨所言给至尊宝脚底板上三颗痣的人这一段故事。

一、辅助情境

开头第一场景是孙悟空与观音菩萨作对的戏,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正是最暴虐发狂的阶段,连观音菩萨都被他搅得嗔心大动,影片的这个部分的人物关系非常紧张,影片当中最主要的生死场面都在这一段,因此可以说这一段影片是充满这愤怒、鲜血和残杀的:观音菩萨将孙悟空束缚进手持的瓶中杀死,唐三藏则高抛手杖,利用向下的力将自己刺死。因此电影一开场,伴随着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厉声呵责的,是呼啸的风声,随风急逝、红得像血的硝烟,以及低沉的急促的弦乐。它们合理营造一种极具压抑感和紧张感的氛围,一声声“漫天神佛闹悟空”的配乐成功的将追杀的可怖与躲避追杀的慌张以及无路可退负隅顽抗的无奈、绝望与愤怒笼罩在观众心头,使观众在电影第50秒一开始便迅速被紧张的生死冲突拉进戏中并绷紧神经。镜头在转向唠唠叨叨的唐三藏时,“漫天神佛闹悟空”的配乐出现间歇,这种间歇使观众不至于因为过度压抑而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电影开头带给观众的压抑感在唐三藏的诙谐的唠叨语言、笑眯眯的温和表情和急促音乐的间歇退场中得到疏解。然而呼啸的风声却始终存在于开头的情境当中,保证了统一镜头下的退场和在场的情感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且,随着唐三藏无休止的唠叨和孙悟空乃至观音菩萨对这种唠叨难以遏制的反感情绪的积淀,孙悟空的面孔越发狰狞,他谩骂并一棍将唐三藏打倒,这个过程中急促的音乐出现并提高音量。在出现钢琴声外夹杂着二胡的声音,穿出古典的中国气息,对于“西游”的环境营造大有裨益。

当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收入瓶中,紧张得人物对立冲突告一段落,唐三藏开始为孙悟空向观音菩萨求情,这时候,“一生有爱”的配乐响起,标志着电影背景部分的结束和电影故事的主体部分开始。

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当中孙悟空两次梦回水帘洞,一次通过月光宝盒回到水帘洞。水帘洞中光线偏弱,前两次更因为是出现在梦中,始终无法看清全貌,至尊宝也不明白自己身处何方,水帘洞为何物。这时候的配乐空灵而清脆,与潺潺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猴子的叫声、观音菩萨的说话声相混合,构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体现的恰恰是孙至尊宝的好奇和疑惑。第三次借助月光宝盒误打误撞来到真的来到这个地方,同样的配乐响起,这次有所不同的是没有了梦中的与观音菩萨的交谈,没有了嘻嘻索索的猴子叫声,而空灵的配乐当中更多了一种清脆的手铃晃动声。随着这种越来越大的手铃声,至尊宝身处的环境与脑海中的梦镜逐渐合二为一,并且金箍棒开始发出亮光,水帘洞的全貌第一次显现在至尊宝和观众的眼前。关于这三次进水帘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第一次至尊宝听到猴子的叫声,第二次除了叫声还因为盲炳想要用手晃醒他而产生被群猴抓的感觉,第三次则在水帘洞的金箍棒的金光照耀下看到了群猴膜拜的幻影。由此可以看出,水帘洞中的光景连同它的音乐所形成的神秘感在至尊宝三回水帘洞是一个缓慢的有层次的被揭开的过程。此外,这种空灵的乐响和手铃的声音并不单单出现水帘洞中,它伴随着神秘,传递着至尊宝的疑惑,连接着未知。它也同样出现在了《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结尾紫霞仙子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至尊宝瞪大眼睛疑惑地瞧着眼前这个缓缓走来的牵驴的陌生女子。

二、塑造人物形象

另外,针对不同人物的出场,《大话西游》中的音乐也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化特点,辅助于人物形象塑造。

紫霞仙子是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末尾出场的,故事发展到了至尊宝为救白晶晶而误打误撞的穿越回五百年前的“水帘洞”,恰逢“盘丝大仙”。下部《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一开始故事转为从紫霞仙子视角讲述伴,随着悠扬舒缓的“芦苇荡”的音乐,镜头在一片芦苇水淀上缓缓前进,紫霞仙子独自撑一叶扁舟出现。一身乳白色的风衣,与蓝天、白云、芦苇和水色相映成趣。乐声时高时低,将这水色、水域上吹动清冽的风、略显空旷的天统统染上若有若无的一缕寂寞、一丝愁绪,仿佛预示着紫霞仙子的命运,似乎整个大自然爱怜这个美好的生命,为它喜悦,又为她的命运而愁眉难舒。当紫霞仙子在水帘洞前与至尊宝相遇时,她问了至尊宝几个问题,至尊宝瞪大的双眼同样表现出他对眼前的陌生人的好奇。这时候,象征着神秘的空灵乐声和手铃声响起。看了《仙履奇缘》的片头,我们才明白这手铃声原来是紫霞手链的晃动的声音:当紫霞与二郎神以及四大天王打斗的时候,晃动手链的声乐同时成为使敌人产生幻觉的武器。这种空灵清脆的乐响是致幻的。当孙悟空质问菩萨为什么又带他来水帘洞,菩萨回答说是他自己来的;当紫霞仙子出现在至尊宝面前,一场新的爱情的梦幻与诱惑出现了。这种乐响的终极象征便是诱惑。因此也可以说紫霞仙子本身便是诱惑的象征,这庶几解释了为什么至尊宝、牛魔王都喜欢她,甚至连佛祖都要把她留在身边。

牛魔王作为电影的终极反派人物,其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有长短共计五次出场,每次出场都配有高昂而持续的打击乐,这种类似于战争前的击鼓声一方面表现出牛魔王的“王者”实力,另一方面更意味着牛魔王的出场所体现的冲突的升级。在电影的下部即《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当中,牛魔王的这一出场音乐并没有保留下来,同一段音乐反而是在铁扇公主出场时。而我们考察铁扇公主出场的时机恰恰是牛魔王讨小老婆遭到众妖怪的反对,时的牛魔王“牛颜大怒”,宣称谁敢阻挠这门亲事就杀掉谁的时候。铁扇公主的出场恰恰意味着冲突的升级,这与这段狂躁的打击乐是吻合的。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8

该造像的铭文刊刻在观音像背部,全文如下(见图5):“维大齐隆化二年三月四日,宫院妖怪作乱不宁,齐后主设案焚香,弥勒佛祖显灵妖退,敬造佛像一尊,满宫人每日斋戒,一心供养佛祖,以免妖灾,一果仙道也。”

区区几十字铭文,已然谬误连连:

第一,年号错误。历史上北齐隆化年号只用了一年(公元576年),紧接着是承光(公元577年),皇家宫廷造像不同于民间造像,铭文写、刻不至于把自己皇帝的年号都弄错。

第二,时光穿越,“后主”一般是后世人对某王朝的末代皇帝的称呼,造像刻铭当时,不可能提前出现“齐后主”称谓。

第三,臆造情节。“设案焚香”是现代影视中古装剧的情节。南北朝时期,信徒在佛、菩萨像前置香、花表示虔诚供养是有的,但北齐时还没有出现供案、供桌之类家具,这类家具的流行是唐宋以后的事。

第四,逻辑混乱。既然“弥勒佛祖显灵”,造像还愿,应该雕造弥勒像,怎么雕造了拿净瓶的观音菩萨?铭文又不说造观音像,反而“敬造佛像一尊”。

第五,弥勒的称谓错误。北朝造像发愿文中,见有“弥勒”“弥勒菩萨”“弥勒世尊”等称谓,但所谓“弥勒佛祖显灵”,却只是现代人才这么讲。

第六,书写错误。北朝造像发愿文中,虽时有错别字、简体字出现,但铭文中“乱”“灵”是明显的现当代简化字。

第七,写刻位置不对。南北朝造像铭文大多镌刻在底座的四个立面,或背屏式造像的背面、侧面。偶尔“出格”的情况也有,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造像中的一批(十七件)中晚唐菩萨像,部分菩萨名号刻在衣裙上,其中一件佚名菩萨像的像背,在衣物上镌刻有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重新整修造像时补刻的铭文。南北朝时期,铭文直接刻在独立的圆雕菩萨像背部肌体上的,未见先例。造假者完全忽略古代佛教造像的基本仪轨,堪称臆造像的“大胆创新”。

那么这尊造像,是否存在真像后加伪款的可能?本文略举几尊其他博物馆藏古代石雕菩萨像,与之参照比对。

邺城博物馆位于冀豫两省交界处,是新近开设的博物馆,重点展陈近年邺城遗址出土的一批窖藏佛教造像。其中一件2012年邺城考古队在北吴庄村发掘出土的北齐菩萨像,保存相当完整,头戴高冠,宝冠的联珠纹内雕有化佛,塑造的很可能是观音菩萨(见图6)。菩萨面部表情柔和慈祥,颈戴项饰,一侧肩部斜下挂有璎珞,帔帛披在双肩并沿胸腹下垂,遮盖住上身的大半部肌肤。造像下部,多用纵向线条表现裳裙顺肢体自然下垂,造像整体算不上十分精美,但雕造简洁流畅,不失观音菩萨的慈悲庄严。

河北省博物馆藏北朝菩萨像,多汉白玉造像,多背屏式造像(如定州市征集的北齐观世音立像,见图7),单体圆雕菩萨像为数少,展陈有一件圆雕胁侍菩萨像残石(见图8、图9),自腰间下垂至裙摆的装饰性条带,上面分别雕饰有人面、牟尼宝珠、莲花化生、净瓶等,北朝时河北地区流行观音信仰,据此推测塑造的也很可能是观音菩萨。该像身材修长,袒露上身,但并不着重表现肌体。双层项饰与璎珞雕刻细腻华美,帔帛与长裙的衣纹流畅,线条清晰,堪称北齐时期汉白玉菩萨像精品。

把菩萨像刻画得最为丰富多彩的,应属东魏至北齐时期的青州造像。青州博物馆藏有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多尊保存比较完整的北朝圆雕菩萨像,其中一件极富特色(见图10)。菩萨面带微笑,头冠、项饰、手镯等贴金装饰,衣纹有彩绘,袒露的上身躯体表面也涂布肉色的颜料。蓝色的天衣飘带从颈后沿双肩下垂,一侧绕过上臂,再用手轻轻提起,衣带处理婉转自然。

与龙兴寺造像密不可分,又极具个性的诸城地区造像,其特点便是对造像衣饰的极力发挥(见图11),诸城博物馆藏该身菩萨像,肩着帔帛、天衣,下着长裙,衣带轻薄贴体。菩萨右臂佩有臂钏,颈前挂有多重项饰,项饰下缀铃铛和各种玉饰,造像的璎珞自颈后垂在胸前两侧,经上腹部交错后再下坠。衣饰虽然繁复,但雕造条理井然,层次清晰,给人华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我们回望洛阳,图12是洛阳龙门古阳洞北朝持净瓶菩萨像。不难看出:各地北朝石雕菩萨造像,具有面貌慈蔼,体态婀娜,衣饰精美流丽,雕造手法畅达细腻的共同特点。

反观洛博此身“北齐观音造像”,天衣飘带胡乱缠绕,并且不合常理地黏附身躯,形似膏药贴体,毫无北朝造像衣带自然飘垂的质感,走到侧面,居然发现天衣挂在菩萨头顶(见图13),荒唐到无以复加。北齐时,佛、道不融,是像胸前悬挂的圆形饰物,联珠纹内雕刻阴阳太极双鱼的纹饰,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宗教背景。菩萨的上身胸骨和肋骨,呈条条横向凸起,南北朝造像中除了力士天王一类,菩萨像是不太表现人体骨骼的,即便青州造像中有一类受笈多时期马吐腊造像影响,着意表现薄衣下的人体肌肤,也相当温婉含蓄,不似此类露骨夸张。纵观此像,雕造拙劣,与各地菩萨造像真品相去甚远。因此可以断言此像的铭、像皆伪,不存在真像后加伪款的可能。

洛博的另外两尊单体圆雕菩萨像,分置于两个不同的玻璃展柜内。其中单独安置的一尊造像(见图14),洛博标注为:

“石菩萨像,元代(金元时期),1980年洛阳郊区古城乡马圪铛村”。另一展柜内安放有两尊石像(见图15),其中左侧像标注为:

“菩萨造像,元代(公元1206-1368年),洛阳出土,高髻,细颈,宽肩柳腰,肩、腿部雕刻繁缛”。两件分置的单体圆雕“元代”菩萨像,两像的发髻、衣饰、体态、动作几乎一致。

这对菩萨像一手持净瓶,另一手平伸胸前,一像竖三指,一像竖两指,不知手势表何意,于历代持净瓶菩萨像中未见此种手印,手指关节处,似竹节一般有一圈凸起,令人感到错愕(见图16、图17)。造像双肩与前胸呈倒三角形,细胸宽腰,比例严重失调。菩萨的天衣宽大而僵硬,板直地贴附着身体,一侧天衣从手臂下垂后,违反重力常识地反转向上,自行绕了一圈再下坠。造像凸目、尖鼻、鸟嘴,非但没有菩萨的和蔼慈祥,反平添几分狞厉丑恶,耳部雕刻也显得不伦不类(见图18、图19)。造像下部,菩萨的双脚“创造性”地站在自己的衣带上(见图20),莲座纹饰,也于元代莲瓣纹中所未见。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9

关键词: 陶瓷; 观音造像; 信仰民俗

观音信仰约在魏晋南北朝传入民间,经过本土化的调适,杂糅了儒、道思想和多种世俗文化因素,在“中国化”的道路上迅速发展,至宋代几乎已经妇孺皆知,此后更成为我国民间信仰神系中的耀眼之星。在此背景下,陶瓷观音造像经历了一个由梵形神貌逐渐中国化的变革。本文通过宋至清代陶瓷观音造像及其演变,研究探讨中国观音信仰的发展脉络。

一、 宋金元明清的陶瓷观音造像

宋至清代的陶瓷质地观音造像在出土和传世品中都比较多见。按照这些造像本身的质地和装饰特征,可以大致分为宋金、元、明清三段。

1. 宋金陶瓷观音造像

北宋观音造像在总体上尚处于对同期泥塑、木雕、石雕等其他质地造像的摹仿阶段,有素胎和施釉两种,而以素胎无釉烧成后再施彩绘者居多,产品以潮州窑和景德镇窑为主,湖田窑址曾出土过素胎观音瓷塑的残件①。此外,瓯窑、耀州窑、南丰白舍窑等也有生产。此期观音造像仍留有唐代遗风,如头戴花N冠、顶出高髻,袒胸跣足、璎珞严身等都明显具有唐代石窟造像常见的特征。多见水月观音题材,典型的游戏坐姿尤为盛行。有代表性的出土品有以下几例:

“刘永之造”瓷塑观音,1979年江西高安出土②,素胎无釉,裙褶中尚能看到残存的铁红色彩绘痕迹。观音形体修长,袒胸露腹,细腰跣足,璎珞披挂。左腿自然下垂,右腿屈踞,左手撑于身后,右肘置于膝上,右手轻抵脸颊。头戴花N冠,双目细长,微向下视(图一)。

瓯窑青釉观音坐像,1964年温州市郊白象塔出土③,胎色灰白,通体施青黄釉。观音头挽高髻,华饰宝冠,项佩璎珞宝珠,身著草花长裙。袒胸跣足,右膝踞起,右臂搭放在右膝上,左手掌心撑地,半跏趺座,斜倚于须弥座上(图二)。

青白瓷观音像,四川绵竹城关窖藏出土④,通体施青白釉,明净莹澈。头戴花N冠,高髻盘立在顶端正中。半袒上身,以璎珞装饰。左腿盘坐,右腿自然踞起,右手腕轻搭于右膝,手指自然垂下,左手撑于身后,呈游戏坐姿(图三)。

南宋观音造像在整体风格上仍未完全摆脱同时期其他质地彩绘造像的影响,但数量和品类较北宋明显增多,景德镇青白瓷造像名重一时。此期观音造像在发髻、佩饰等形态上仍保留有北宋的特点,仅雕琢更趋精细;服饰方面的改变比较明显,强调女性形体特征的半裸造型或因与理学纲常审美观念冲突而不再延续,变为褒衣博带式的袈裟宽袍。此外,在造像坐姿、体态及手印等方面也衍生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素胎加彩造像依然很多,涩胎部分以蓝、金等彩绘装饰(多已脱落),还有些在衣襟、璎珞及宝座等处加施青白釉。

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影青观音坐像⑤,高25.6厘米,大部分素胎,仅在衣襟、袖口和璎珞等处施青白釉。观音束发戴冠,冠台上塑一佛以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广袖通肩式外衣,胸配璎珞串珠。面庞丰腴,双目微启下视。底部有墨书“大宋淳v十一年辛亥”题记(图四)。浙江衢州南宋墓出土的观音坐像⑥的发冠、衣着及佩饰均与上海博物馆藏影青观音类似(图五)。

1978年常州出土的观音造像⑦,通高22.6厘米,素胎,服饰及宝座施青白釉,观音头戴化佛冠,胸佩璎珞飘带;内穿僧祗支,外披广袖通肩大衣。双手结定印,善跏趺坐于镂空须弥座上(图六)。1964年北京丰台瓦窑1号塔基出土的南宋青白釉观音坐像⑧,高29.5厘米。像身通体素白无釉,仅于外衣边缘施青白釉,露胎处原有金彩装饰,已脱落。发髻饰以镂空状宝珠花冠,中有化佛;体态丰腴,袒露上身,胸佩璎珞(图七)。

金代耀州窑的观音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故宫博物院藏耀州窑青釉加金送子观音像⑨,通高15.8厘米,发髻高盘,头披长巾,正中有化佛像。双目下视,端庄慈祥。身著长衣,长裙委地,胸前佩挂长命锁,左手怀抱一婴儿,右手置于膝上,赤足危坐。这类送子题材的观音造像在宋以后渐趋增多。

金朝统治下的北方还有彩绘观音造像,以黑、红、绿等彩料分别描绘宝冠、发髻、五官和衣饰等处,具有民间乡土艺术的淳朴、粗放之风格。目前考古发现的金代红绿彩观音造像均以男相特征出现,如天津市武清区齐庄遗址出土的白釉红彩观音像⑩,高32.2厘米,头戴如意花冠,发式前分后髻,肩披长巾,胸佩璎珞(图八)。

2. 元代陶瓷观音造像

景德镇在元代开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地,由于采用“二元配方”,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减少了焙烧过程中的器物变形,为大件瓷塑的烧造创造了条件。此时的观音造像已基本摆脱了早期彩绘造像的影响11,施釉面积加大,通体施釉的瓷塑精品屡见不鲜。

首都博物馆藏1955年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的青白釉观音坐像12,高65厘米。胎质洁白细密,通体施青白釉,观音头戴宝冠,上身披宽袖长袍,下著长裙,璎珞严身,腕带花钏。面容端庄,神情安详(图九)。

相同风格特征的青白釉观音像在元代颇为流行,故宫博物院13(图一)、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14(图一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有类似瓷质造像。这些造像均颜容婉丽,以游戏坐姿居多,通体满饰璎珞华N,富丽华美。1973年景德镇市郊元墓出土的童子拜观音像15(图一二)、1978年山东茌平元代窖藏出土的影青观音像16(图一三)等,属于胎质稍粗者。

1978年杭州市文三路后元至元丙子(1336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是一副平民化的女性形象。观音头戴凤冠,身着广袖长襦,足登履,坐于海涛座上。其花鬓天冠已远不及宋代的华丽夸张,也没有化佛贴塑,代之以当时贵妇所戴之凤冠,其余衣饰也无异于贤淑端庄的贵族妇女形象。若没有善财童子与龙女手托供品胁侍左右,已难以确认其为观音造像(图一四)。

元代龙泉窑也盛烧观音造像,并且特色鲜明。龙泉窑瓷塑观音的脸、手、足等肌肤部分均不施釉,呈赭红色;衣、冠等其余部位皆施青釉,呈青绿、粉青等色,温润如玉。武义县博物馆藏观音坐像17(图一五)、龙泉青瓷博物馆藏龙泉市出土的观音坐像18(图一六),造型与之相似,皆头戴宝冠,披帛随身,璎珞环绕。左腿自然下垂,右腿踞起,呈游戏坐姿,有明显的世俗情调。造像中其他元素也是统一模式,都于观音右侧立瑞鸟,左侧供净瓶,左前有童子跪拜行礼。

龙泉窑观音造像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部分造像带有背龛。背龛一般以山石祥云或如意纹等堆塑成顶罩,以海水浪花等装饰莲台底座,两侧壁台上分置宝瓶、钵盂或瑞鸟。这类造像还往往有胁侍侍者、跪拜弟子及供养人,以童子拜观音最为典型,所占比例也最大。如上海博物馆藏青釉坐龛观音像19(图一七)、吉林省博物馆藏青釉坐龛观音像20(图一八),都有胁侍有善财、龙女,各自手捧贡品立于龛柱两侧。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中出土有青白釉观音龛像21,只是形体略小,且不见龛柱两侧有胁侍者。龙泉窑坐龛观音像的烧造一直延续至明代(图一九)。

元代北方陶瓷观音造像的烧造主要集中于磁州窑,以白地黑花装饰多见,仍见男相观音。如吉林省博物馆藏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观音像22、苏州文物商店藏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观音像23(图二),皆以男相示人。这类风格的观音造像,均长眉阔面,唇上三缕黑色卷须显示男性特征,元以后男相观音已基本不见。

3. 明清陶瓷观音造像

明清两代陶瓷观音造像的瓷雕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造像的题材、样式、风格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福建德化窑白瓷塑像最享盛名。明代德化窑白瓷观音胎体细密,釉色乳白如凝脂,胎釉浑然一体,雕塑技艺娴熟精妙,形神兼备,尤其面部刻划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瓷塑名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上海博物馆藏明“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像(图二一),发髻高束,肩披长巾;双目微垂,双手拱于身前,跣足而立,足下浪花翻滚。何朝宗以娴熟的技艺表现了观音菩萨妙相庄严和端庄娴雅的女性特征,诠释了大士慈悲仁厚、福德具足的内心世界。据记载,清朝慈宁宫内大佛堂西配殿中曾供奉何朝宗款白瓷观音一尊24。

清代德化窑瓷塑胎体逐渐变薄,杂质增多,釉色多白中泛青,与明代作品相比,造型略显僵硬,或刻划繁缛或雕工钝拙25。

明清时期景德镇多种彩瓷和颜色釉品种相继应用于佛教造像的制作,实现了景德镇窑瓷塑观音从单一釉色向多彩、多色釉的转变,青花、五彩、粉彩、素三彩、霁红、豆青以及窑变釉等装饰方法都曾运用到观音造像的创作,精品叠出。首都博物馆藏明三彩观音坐像,除面部和胸部外,通体施绿、黑、黄和茄皮紫色釉。发髻高盘,发丝细密,面庞圆润,修眉细目;身著坦胸式宽袖大衣,胸饰璎珞。神情沉静肃穆,面容中性(图二二)。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狮吼观音像26,是一尊家庭供奉或供养的观音造像。通体以黄、绿两色琉璃釉装饰,沉静庄严。观音头戴化佛冠,胸饰璎珞,结跏趺坐(图二三)。背部有发愿文:“功德主胡明,黄氏妙,长男胡应、胡应林、胡应山、胡应朝,男妇妙果、妙镇、妙缘、妙全。成化二十一年七月吉日造。”

明清磁州窑类型瓷塑观音造像,仍以彩绘见长。明代禹州窑出产的白底黑花褐彩观音像27,五官清秀,弯眉,细目,小口(图二四)。装饰风格与前述2件元代磁州窑白地\花观音像一脉相承,民间气息浓郁,但唇上卷须已不见;在诸多方面较之金元造像更具女性之柔美。此外,彭城窑也曾生产白地黑花观音造像,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白地黑花送子观音像28,发髻盘起,头戴风帽,怀抱婴孩,游戏坐于莲花座上(图二五)。

清康熙素三彩、五彩瓷塑的成就最为突出。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素三彩观音像29,通体施黄、紫、绿三彩,发髻高盘,项戴佛珠,双手置于膝上,右手持一如意,结跏趺坐(图二六)。康熙五彩观音像30,通体以五彩装饰,观音双手施禅定印,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图二七)。下承方台,座前有墨书“信士弟子刘桂生敬请观音大士壹尊,祈保合家清吉,福寿康宁,人财兴旺。康熙丙申年仲冬月吉旦。”

晚明景德镇还烧出了一件大名鼎鼎的“窑变观音”,文献中叙述颇多:“明神宗时,李太后崇礼大士,欲得一瓷相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窑中诸器化一庄严法象,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31。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也有一则关于福州司道迎请窑变观音像,诵经祈雨,得偿所愿的记述。

明清宫廷中有多处佛堂,为满足皇室供奉需要,景德镇御窑厂曾奉旨烧造各类佛教造像。如天津博物馆藏“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坐像(图二八),是由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亲审木样,命唐英烧造而成。造像通体白釉,黑发高髻,游戏姿态安坐,垂眸浅笑,慈悲端庄。背后有“唐英敬制”四字篆书竖款。此尊造像内装佛珠、经咒、宝石及香料等佛教宝物后底部全封,应该是依仪轨装藏加持后供奉于宫中佛堂。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所载,乾隆皇帝曾多次降旨烧造此类造像,但成功之作甚少。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才、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才、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原样不可坏了,送到京时装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将烧造得,观音一尊,随善财、龙女持进。”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十日,太监胡世杰传旨:著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才、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六月二十三日,唐英觐见皇帝,面奉谕旨:“著烧造青花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随善才、龙女”32。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朝曾定烧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用器,包括粉彩、五彩及金彩等藏传佛教观音造像。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莲花手观音坐像,观音一面二臂,头戴单叶宝冠,葫芦形发髻。双手自然下垂,各持一莲花茎。袒胸跣足,宽胸细腰,结金刚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上。肩披帛带,胸前斜披仁兽皮,下著红色僧裙。身体为藏传佛教仪轨中观音显寂静相之白色身(图二九)。釉彩鲜艳明亮,与菩萨之庄严相映生辉。此像虽然是依照藏传佛教要求制作的,但明显融入了部分汉传佛教因素。

清宫旧藏中这类带有明显藏传佛教色彩的瓷塑观音像在数量和品种上都非常有限,除官窑外,民窑亦不见生产。其原因,首先是藏传佛教仅流行于宫廷以及青藏高原、四川和西北地区,对内地各省的影响有限,百姓少有供奉藏式佛像之需求;其二,由于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的局限,只能以塑造寂静像的佛、菩萨为主。密宗里大量呈现忿怒相的明王、本尊,一般多手多足、足踏各种魔怪、手印持物多变,造型复杂,烧造难成。这也是瓷质密宗造像品种远不及铜造像丰富,未能表现庞大神系构成的重要原因。

除德化、景德镇、磁州窑盛产观音造像外,明代的龙泉窑,清代的漳州窑、石湾窑等窑场也烧制观音造像,并且不乏精品。整体看来,清代陶瓷观音造像在宗教神性上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形制更趋小巧,装饰性、观赏性增强,有些甚至成为怡情遣性的清供文玩,或点缀居室的工艺制品,其庄严神秘的宗教内涵被进一步褫夺。清中叶以后的民窑观音造像,造型和装饰普遍流于浅显媚俗。

二、 陶瓷观音造像出现及流行的原因

1. 陶瓷材质的优势

唐末以来供奉于寺院室内或家庭佛堂的小型佛造像的需求量激增。但宋辽金时期铜禁颇严,金铜佛造像的生产受到影响。据《宋史》记载:“开宝三年,……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33。金代曾要求民间“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值之半”34;严重缺铜时甚至太庙中的祭器也以陶瓷类代替,“奉始祖以下神主于随室,祭器以瓦代铜”35。由于“铜不给用”,而“渐兴窑冶”36。陶瓷佛教造像由此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占领市场。

宋金制瓷工艺日益精湛,装饰品种日益丰富,为烧造不同风格观音造像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陶瓷原料成本低,而且具有耐酸碱、耐腐蚀、可塑性强、适宜批量生产等优势;除铜禁因素外,陶瓷之质地、釉彩色泽等方面的独特美感也比金铜造像更盛一筹。因此,陶瓷观音造像相对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2. 观音信仰的普及

陶瓷观音造像盛行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观音信仰的普及。东晋来自印度的高僧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观音信仰随之在社会上逐渐广泛传播。经南北朝至唐代,大量有关观音信仰的佛教经典译出,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至宋代,观音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佛教宣称:无论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甚至不分是非善恶,只要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音便会循声救苦,使之灾厄立解,烦恼顿消。如《妙法莲华经》所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威神之力巍巍如是”37。观音以其慈航普济的悲悯情怀和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赢得了世人、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百姓的心理信赖,成为世人摆脱疾病灾难、脱离现世苦海的精神寄托。

元明清时期,各种宣传观音身世的宝卷、有关观音“感应”和“灵验”故事和传说,不断修改完善、定型,并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些内容与佛教经典虽然有出入,但以其适宜大众传播,对观音信仰的普及影响极大,其信众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富商巨贾、庶民百姓,甚至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3. 对造像功德的认识与追求

佛教信徒认为:佛像为法器之身,能令众生生起对三宝的信心,见相而生信,因信而入解脱门;证得涅,成就无上菩提。如佛所开示:“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BJ赤白铜,白n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38。

就普通世人而言,塑造诸佛菩萨造像亦能消灾禳福,灭昔日之罪,获世间福德利益。《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云:“作佛形像其福无量,无穷无尽不可称数,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出过十倍。后世所生常护佛道。作佛形像,死后不腿氲赜畜生饿鬼道中,死即升天,天上寿终蜕世间势福之家,如是受福不可称数,会当得佛涅之道”39。《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亦云:“若有众生宿造恶业,当受种种诸苦恼事,所谓枷锁、械,打骂烧炙,剥皮拔发,反系高悬,乃至或被分解支节,若发信心,造佛形像,如是苦报皆悉不受”40。

出于对造像功德的认识,佛教信徒将塑造佛像作为一种方便的修行法门和礼敬佛陀的殊胜供养,即在没有能力开窟造像、塑绘金身时,以虔诚敬畏之心烧造陶瓷造像同样可以积累善业功德。陶瓷相对金、银、铜等材质而言廉价质优,适应普通民众的经济能力,容易得到信众的广泛欢迎和接受。

三、 陶瓷观音造像的题材

宋代以来,观音信仰与世俗利益的多方位趋同,催生了中国化观音的33种变相,中国陶瓷观音造像的造型和装饰因而千差万别,常见题材有以下几种:

1. 水月观音

通常认为,善财童子到普陀洛迦山向观音菩萨问法是水月观音艺术形象的来源。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善财童子“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木葱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41。这段经文中记载的童子所见月亮、泉水、树木、山石等要素,在历代水月观音造像中持续出现。

尽管在正统佛教经典及观想仪轨中,没有任何与水月观音直接有关的内容,在民间宝卷、灵验传说或朝山圣地中,也未出现有关水月观音的描述,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最受艺术家偏爱的观音形态之一。据说唐代周P“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丰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42。宋元瓷塑观音造像中水月观音题材占有相当的比例,元以后则不再盛行。但宋元水月观音玲珑精巧的造型对后来瓷塑观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自在闲适的游戏坐姿,多被借鉴到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造像中。

2. 送子观音

“重生”、“贵生”的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早生贵子,是人生幸福的一种企盼。人们也把希冀得子的愿力寄托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音身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中也明示观音有“送子”的法力:“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43。

观音送子信仰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流传于坊间的各种求子遂愿的故事,这类故事不胜枚举,形式也多种多样,礼敬、诵经、布施、塑造佛像皆为常见的求子行为。如《观音慈林集》就记载有因供奉观音造像而得子者:“何隆五十无嗣,乃奉千手千眼大悲像,朝夕虔礼”,结果“梦大士授红儿,连举三子”44。

宋金时期开始出现送子题材的陶瓷观音造像,至明清两代已成为最为常见的陶瓷观音造像题材。其造型为观音怀抱男婴、或置男婴于膝上,还有的是男童依偎在观音身旁,形如人间母子,充满了世俗情趣。

3. 鱼篮观音

鱼篮观音,亦称马郎妇观音。明初宋濂在《鱼篮观音画像赞》序中描述了这种“以色设缘”的观音应身:“《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一美艳女子,提篮鬻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余,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请易《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半数,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惟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糜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惟有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及飞空而去。自是陕西多诵经者”45。

鱼篮观音以其美丽、慈祥和浓厚的传奇色彩,深受民众笃信敬仰,成为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陶瓷观音像造型,通常为一位手提鱼篮或将鱼篮置于身旁的渔妇,神情、衣饰均如平民女性,这种观音形象与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等民间文艺形式有一定的关联。

4. 白衣观音

白衣观音,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以圣洁立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曰:“半拿缚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亦戴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华,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华部母也。……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常住于此,能生诸佛也”46。

白衣观音形象始见于晚唐,此后成为感应故事和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观音题材。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后晋天福四年,僧道翊结庐山中,夜有光,就视得奇木,命孔仁谦,刻观音像,会僧勋从洛阳持古佛舍利来,因纳之顶间,妙相具足,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寤,乃即其地创佛庐,号天竺看经院,咸平初,郡守张去华以旱迎大士,至梵天寺致祷,即曰雨,自是遇水旱,必谒焉”47。陶瓷白衣观音造像数量可观,明清德化窑观音多取白衣造型。手中所持法器或印契多种多样,有的持莲花、柳枝,有的持般若经箧,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立于莲台。其形象与水月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等相互融合,重叠,甚至在一定背景下相互转换。

5. 童子拜观音

瓷塑童子拜观音造像通常是观音左侧立一童子,取材于善财童子参谒观音受教化一事,有些造像还有龙女及宝瓶、白鹦鹉等元素,为元明清时期常见题材之一。善财童子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福城长者的五百童子之一,因他出生时有七种宝藏涌现,遂以“善财”名之。后经文殊菩萨点化,舍弃人间福报,向南求法。经历百余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种种法门,于普贤菩萨道场修行圆满、证入法界。唐代般若所译《四十华严》认为观音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八位“善知识”,曾在普陀洛迦山茂林空地的金刚石座上为善财说法。

龙女源自《妙法莲华经》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中“龙女成佛”的故事。她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之女,八岁时已善根成熟,深入禅定,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与会大众,都见到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七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48。为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近侍。

《阿弥陀经》描述鹦鹉、迦陵频伽、白鹤、孔雀等诸众鸟演说种种佛音,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49。后经世俗化演变,鹦鹉改头换面成为《鹦哥宝卷》的主角,以为母献身的勇气和孝心感动观音,助其双亲往生善趣,白鹦鹉乃跟随观音到普陀山修行并最终获得正果。

童子拜观音题材造像在龙泉窑、景德镇窑、德化窑都有生产。童子拜观音在图像、形式上同样也与其他题材的观音造像多有重叠之处,有时甚至是随意择其所需,无有定式。如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收藏1尊17世纪带龛白衣鱼篮观音,旁边还有善财、龙女,鹦哥、宝瓶。这种重叠显示观音信仰更加世俗化。

明清时期,随着观音信仰“俗神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民间文艺作品的影响,陶瓷观音造像作为菩萨造像本身的教化功能和膜拜意义更加淡化,演绎出更多具有民俗化、戏剧化意味的新题材。德化窑观音瓷塑品种最为丰富,除上述题材外,还有坐岩观音、渡海观音、立荷观音,披坐观音、祥云观音、持经观音、坐地观音、坐浪观音、妙善观音、杨柳观音、持莲观音、一叶观音、合掌观音、洒水观音、哈蜊观音及十八臂观音等。这些题材的依据,大部分显然不是正统佛经,而是本土经典、通俗文学、传说及感应故事,虽然有一些佛教经典中观音形象的影子,但却更多杂糅了世俗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与义理的偏失。

正统佛教教义认为:诸佛菩萨尊像之形态、手印、服饰、坐式、比例、尺度等要严格遵循宗教仪轨及造像度量标准的限制,按照“三经一疏”50的要求制作。“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51。诸如鱼篮观音、祥云观音等基于世俗信仰创作、脱离宗教仪轨的观音造像,通常不见于寺院供奉。

四、 从陶瓷观音造像看观音信仰之演变

1. 从“猛丈夫”到“善女人”――观音的中国化变相

在印度早期佛教壁画和相关典籍中,观音菩萨均作为阿弥陀佛的胁待菩萨之一,示现“男猛丈夫”梵相52;当其初入中原,亦以男相度人。《悲华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5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颂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54。《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也中称其为“善男子”55。此外还有《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的“莲花童子”说56,《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千光王静住如来”弟子说57等。

中国早期的观音造像多参照印度佛教经典中的男相观音形象。大约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女性化的观音形象58,公元7世纪后期更为多见。北宋以后,妙善公主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讲述妙庄王妙善,因修习佛法拒绝婚嫁而被父处决,幸得山神庇护,潜心入山修行。后来又自愿牺牲双手双眼,以救治罹患重病无药可医的父亲;于双亲面前示现千手千眼之形象,随后示寂。妙善传说可追溯至蒋之奇(1031~1104年)根据方丈怀昼所示文本创作的《大悲菩萨传》;元初,赵孟\之妻管道升(1262~1319年)在此基础上编成《观世音菩萨传略》,故事情节趋于完备;最后在明代完成的《香山宝卷》中进一步加工完善。至此,观音在中国的女性化形象演变圆满完成。

通过前揭各例不难发现,历代陶瓷观音造像的形象演变和观音在中国女性化形象的演变过程几乎同步的。宋以后的陶瓷观音造像主要以女相示人,金元磁州窑等窑场的红绿彩、白地黑花瓷塑中虽然有男相观音,但多为面颊丰腴,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口,仅以唇上三缕卷须显示男相,明显有别于早期石窟造像及壁画中所见之“伟丈夫”形象。元以后,带有胡须的男相观音基本消失,观音造像更多以平民女性乃至劳动妇女的形象出现。

按佛教义理,观音本无男女之区分,如《法华经普门品》所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59。就包括观音菩萨在内的一切诸佛菩萨而言,都具备慧、定二德。主慧德者,作男形,主定德者,作女形。因此,观音菩萨有随缘应化,循声救苦的誓愿,女性化只是观音显定德之像,以慈悲母爱来救度众生,以平等心爱一切众生如子。从世俗角度来看,观音以此平易近人的女性形象、有求必应的慈悲情怀以及纯孝感人的身世,不但符合大众社会心理,而且符合国家利用伦理道德巩固统治的需要,同时规避了男女授受不亲教条的限制,有助于女性信众队伍的扩大,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2. 从佛国到凡尘――观音的“俗神化”趋势

从历代陶瓷观音造像的题材、形式、风格的演变中不难看出,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便不断经历着本土化的调适。

以送子题材为例,尽管《普门品》明言观音有送子神力,但由于普通百姓更多关注于解救生存困难,因而在中国早期观音信仰中,送子的职能并不突出;在早期的感应录中,求子也明显不是重要主题。因此,宋以前的陶瓷送子观音造像罕见。随着观音信仰日渐普及,观音菩萨不断与民众的心灵渴求相契合,与本土传统文化相交融,其送子之功能渐趋突出,最终演变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60。明清时期送子题材的瓷塑观音纷至沓来,形态十分丰富。除送子之外,百姓也赋予观音其他更多的神职功能,祈雨、治病、灭罪、得福、求财、避害、延命、度生死等世俗利益无所不包,并且这些职能都趋向具体化和感性化。再经弹词、戏剧等通俗娱乐及民间文艺、小说等推波助澜,使得陶瓷观音造像在样式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以及背景故事的处理上,都与印度佛教本初所重视的观音之般若空性渐行渐远。

卸去了天竺灵光,穿上了中土妇女的长裙祆褂,世俗信仰语境中的陶瓷观音造像逐渐脱离了佛教教义仪轨所规定的本来面目,随着凡俗的需要,忙而不乱地演绎着各种“善巧方便之颜”,最终成为完美的、中国化的接凡女神。

注释:

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第293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② 刘裕黑、熊琳:《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塑观音》,《文物》1987年第9期。

③ 徐定水,金柏东:《温州市北宋白象塔清理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

④ 宁志奇:《绵竹宋代瓷器窖藏》,《四川文物》2008年第6期。

⑤ 李辉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8宋(下),第304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⑥ 崔成实:《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器物》,《考古》1983年第11期。

⑦ a.陈丽华:《宋影青瓷观音像》,《文物》1991年第11期; b.李辉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8宋(下),第30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⑧ 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第27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⑨ 冯永谦:《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第304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⑩ 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第16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 吴明娣:《中国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述略》,《佛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2 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第6期。

13 故宫博物院:《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第167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

14 汪庆正:《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11元(下),第3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5 黄云鹏:《元代影青釉童子观音瓷雕》,《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1期。

16 刘善沂,李盛奎,孙怀生:《山东茌平县发现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85年第9期。

17 朱伯谦:《龙泉窑青瓷》,第248页,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

18 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第216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 汪庆正:《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10元(上),第10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0 朱伯谦:《龙泉窑青瓷》,第247页,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

2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第6期。

22 钱芳,王淑玲:《奇特质朴淳风盎然――元代磁州窑白地黄花观音像》,《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19日第3版。

23 何荣兴:《元磁州窑彩绘观音像》,《文物春秋》1997年S1期。

24 王建华:《故宫珍藏的德化窑观音瓷塑》,《文物》1994年第7期。

25 a.宋良壁:《介绍几件德化窑带款白瓷塑像》,《文物》1987年第8期;b.戴翠华:《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藏何朝春作德化瓷观音像年代与作者再鉴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

26 故宫博物院:《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第224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

27 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第72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28 故宫博物院:《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第259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

29 故宫博物院:《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第257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

30 故宫博物院:《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第258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

31 (清)周家楣等:《光绪顺天府志》(十六)左笑鸿等标点本,第51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32 傅振伦,甄励:《唐英瓷务年谱长编》,《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2期。

33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中华书局,1985年。

34 (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八・志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

35 (元)脱脱等:《金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

36 (元)脱脱等:《金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

37 (后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那崛多译重颂《大正藏No.266・卷0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第198页。

38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No.262・卷09・妙法莲华经》第8页。

39 失译:《大正藏No.0693・卷16・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第788页。

40 (唐)提云般若译:《大正藏No.0694・卷16・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第790页。

41 (唐)地婆诃罗译:《大正藏No.0295・卷10・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876页。

4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205页,上海美术出版社,1964年。

43 (后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那崛多译重颂:《大正藏No.266・卷0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第198页。

44 (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宋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9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5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五一》,万有文库本,第881页。

46 (唐)一行:《大正藏No.1796・卷39・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五》,第579页。

47 (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

48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No.262・卷09・妙法莲华经》,第35页。

49 伊维德(Wilt L. Idema)在“改头换面的孝鹦哥――《鹦哥宝卷》短论”(出自《文学、文化与世变》,第469~489页,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一文中,从明成化刊本《鹦歌孝义传》出发,认为《鹦哥宝卷》是“用秘密宗教的教义对一个民间传说的一次改头换面的重写”。

50 “三经一疏”是对古代所译四部佛教造像典籍的总称,分别为《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

51 (清)工布查布译解:《大正藏No.1419・卷21・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第939页。

52 龚钢:《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53 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No.0157・卷03・悲华经》,第167页。

54 (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No.0279・卷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第336页。

55 (后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那崛多译重颂:《大正藏No.266・卷0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第198页。

56 (宋)昙无竭译:《大正藏No.0371・卷12・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第353页。

57 (唐)伽梵达摩译:《大正藏No.1060・卷20・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105页。

58 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化现三十三种应身,其中有七种是女身,即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及童女。《楞严经》列举观世音菩萨三十二身,其中比丘尼、优婆夷、皇后、公主、贵妇及童女等六种为女性。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10

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拜佛求经,期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西游记》里写道,每次遇到困难,唐僧总是手足无措、胆战心惊,一点儿也没有出家人的镇定,甚至一见到险山恶水,便怕了起来。这时候,悟空就提醒他:“师父又忘记了乌巢禅师所授《多心经》不成?”

《多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吴承恩故意断为《多心经》,自然有弦外之音。唐僧于是念一念,才稍稍心定。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紧箍咒”,他倒是随口就能念出来。

我一直想不通,唐僧为什么那么害怕呢?若说性格懦弱,这是讲不过去的,因为他一出生便入佛门,三十四年的修持,即便未看破生死,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啊!想来想去:这老和尚一定是装的。

且看第十三回。唐三藏初出长安,在巩州城外遇熊山君、寅将军,从人被吃了个干净,后来得太白金星相助才渡脱此难。

两界山下收行者,高老庄里收八戒,两人都道是观音菩萨教入沙门,保取经人上西天,流沙河收沙僧时,惠岸更是说:“取经人在此。”亲口道出唐僧取经人身份。

而此前,观音菩萨已经四次现身:亲临长安赠送锦澜袈裟和九环锡杖;面授“紧箍咒”;鹰愁涧收小白龙;观音禅院收服熊罴怪。除了观音菩萨,金头揭帝曾当唐僧面请缨去请菩萨。还有“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以试探四人是否诚心……

唐三藏再笨,也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他不但是唐王御点的取经人,更是佛界钦定的取经人――前者确定了其合法性,后者决定了其唯一性。

作为合法而唯一的取经人,明里有三位高徒保护,暗中有四方揭帝、护教伽蓝等保护,实在“弄不来时”,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还可以随叫随到。你看看,到西天是一定的了,虽然有九九八十一难,充其量有惊无险。唯一的问题是时间,三藏从长安出发已经三十四岁,还有多少年可活呢?偏偏就在万寿山五庄观,连这最后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人参果又名草还丹,“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四万七千年啊,都够到太阳上去个来回了。

再想一想,那九环锡杖一定是所向披靡的神兵,穿上如来钦赐的锦澜袈裟,相当于刀枪不入的金钟罩。通俗一些来讲,就是我可以随便打你,甚至打死你,你却奈何我不得。这故事往上追溯,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典故:一个坚不可破,一个无坚不摧,只要不用这矛刺这盾,而一致对外,那你的运气就跟韦小宝一样神奇。既然不必担心,为什么三藏老是显得那么害怕呢?只能说是装的。为什么装?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在玩弄权术,以便统领全局。这跟刘备哭江山,大约是一个道理。

除此而外,当然还有别的手段。且看他如何对付悟空。在两界山师徒初见时欢天喜地,接着悟空打死几个毛贼,唐僧说了几句,悟空就不服了,撇下唐僧而去,虽然后来被龙王和菩萨劝回,且弄了个劳什子紧箍咒来约束于他,但这终究是口服心不服。如何是好?

三藏还没计划好就来到五庄观了。令他意外的有三件事:其一,镇元子这牛鼻子竟然与悟空八拜为交;其二,吃了一个人参果;其三,进一步得知为什么选自己做取经人,因为他是如来第二个弟子金蝉子转世。

这一来,是时候开始弄权了!否则取经路漫漫其修远,岂不太寂寞了?综合这之前的经验,唐僧于是制定出一个降服孙悟空的计划:恩威并施。

先是威。离开万寿山,路遇白骨精,三藏明知悟空火眼金睛,却三番两次怪他打死好人,终将悟空赶走――前一次是悟空自己走了,这一次则是主动赶走。三藏很清楚,悟空终究要回来的。因为这是他的宿命。

林冲、武松、鲁智深坚决反对招安,却最终归顺了朝廷,因为他们遇到了宋江,好汉们很重义气,这是他们的宿命。孙悟空天不管地不收,心高气傲,但他遇见了唐僧,从此便囿于其中。用悟空自己的话来说:“我保唐僧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叫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悟空岂是那欺师灭祖之人?又岂是那有始无终之人?更何况菩萨弄了个紧箍咒给他戴上,对外声称只有紧箍咒没有松箍咒,你猴子就是跑到天涯海角,紧箍咒也可以穿越时空来收拾你。

三藏正是算定了悟空一定要回来,于是先将他赶走。就像诸葛亮算定了关羽会放走曹操,于是叫他去守华容道一样。曹操本不该灭,还要利用他牵制东吴,让关羽去既还了恩义,又借此给关羽一个下马威。唐僧没必要算计那么多,只需要给悟空一个下马威就可以了。

悟空“身在水帘洞,心念取经僧”。于是奎木狼在宝象国为妖时,悟空回来解救了。他不得不回来,也不能不回来,否则天地虽大,无他立足之地。这是悟空的宿命。唐僧深知其中的千丝万缕,略一调停,将孙悟空揉搓得服服帖帖。

对付悟空恩威并施,对付八戒,则侧重于“恩”。并非不需要“威”,而是这个威,已有悟空替他来施了――八戒实际上是悟空收服的,自始至终他都怯悟空。所以你看,三藏对八戒总是和颜悦色,在乌鸡国捞皇帝尸首时,连悟空都说“师父偏心”了。至于沙僧就更容易对付,只需拿出师父的款来,沙僧自然死心塌地――卷帘大将,说得好听,实际上还不是奴才?

除了以上这些,当然还要调动徒弟们的积极性。所以三藏总是示弱,就是要让徒弟们深深感到:师父需要你们――实际上是需要徒弟们替他去卖命,否则有锦澜袈裟护身,九环锡杖为兵器,西天路上谁能阻挡?但这些不是三藏干的事情。这以后每次化险为夷,悟空都使碎了七窍玲珑心,好像九九八十一难,那都是给三个徒弟设置的。

除此而外,唐僧还干过些什么呢?念念紧箍咒,念念经文,后来离开女儿国时,又故伎重演,将悟空再一次赶走,便是真假美猴王一回。恐怕连唐僧也没有料到,这一次事情闹大了,六耳猕猴克隆出一个取经团伙,要自己上西天取经,自己修成正果。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11

关键词:夏鲁寺;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特色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地区甲措雄乡夏鲁村,处雅鲁藏布江南岸,年楚河下游西岸的夏鲁河谷之中,这里海拔3800米,距日喀则市东南约20公里。夏鲁寺始建于十一世纪。公元1320年,夏鲁万户长扎巴坚赞迎请布顿・仁钦珠主持寺务,并在此建立了夏鲁派。夏鲁寺的历代高僧和创建夏鲁寺的介氏家族在这里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宗教文化,无论是佛学理论、建筑风格、宗教艺术都对推进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夏鲁寺中还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佛像、壁画、唐卡、面具和各类法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夏鲁寺就像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现在的夏鲁寺建筑群,基本上就是从元代保存下来的,而且是我们在所看到的早期寺庙中最完整的一座。

1 夏鲁寺的壁画概述

夏鲁寺的壁画绘制主要经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所有壁画的绘制,都与夏鲁寺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佛殿扩建紧密联系。第一个时期是公元11世纪介尊・西饶迥乃初建夏鲁寺时期,这一时期的壁画,分布在介尊・西饶迥乃修建的护法神殿、马头金刚殿、般若佛母殿主殿中。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存面积很少。

中原特点的壁画

(图片来源:《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

具有汉族风格的龙凤图

(图片来源《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

汉族风格建筑的壁画

(图片来源《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第二个时期是公元13世纪末至公元14世纪古相・扎巴坚赞大规模扩建夏鲁寺时期,这一时期首先是由古相・扎巴坚赞主持,在一层护法神殿、集会大殿、甘珠尔殿、转经道、噶架墙佛殿以及二层般若佛母殿中的壁画绘制,他的继任者古相・贡噶顿珠在1333年主持完成了,在二、三层的4座无量宫佛殿和罗汉殿中的壁画绘制。古相・益西贡噶任夏鲁万户长期间也曾主持,对二层佛殿周围的转经道中的壁画进行绘制。夏鲁寺现存的大多数元代壁画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此后在历次维修中也曾添补了一些壁画,但数量不多。夏鲁寺壁画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佛经故事、曼陀罗坛城、佛菩萨画像、金刚护法神像、历代高僧像、装饰画案等,其中最有特色和规模最大的是集中分布在一层回廊两壁和二层前殿回廊两壁的佛经故事。坛城壁画主要分布在四座无量宫佛殿;佛菩萨、金刚护法、历代高僧尊像分布在各个殿堂。

一层回廊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壁画,是夏鲁寺壁画中的杰作。这些壁画由四边形带条和藏文题记分割,是壁画中早期棋格式构图。从壁画创作的年代和题记看,这些都是元代壁画作品。壁画的内容为释迦摩尼佛本生故事一百品。此壁画是根据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让琼多杰(1284~1339)编写的佛本生故事集《一百本生》和印度佛学家马鸣的《本生续》绘制而成,每幅壁画长约2.18米、宽1.5米,基本上是长方形的造型构图,每个长方形内绘制一个具体情节,或是一个场面。[1]内容有“母虎本生”、“梵天本生”等。东壁最后一铺壁画与其他有所不同,是佛传故事。这些故事也来源于让琼多杰的佛传故事。

资料来源:自摄 夏鲁寺最引人注目的是曼陀罗坛城以及坛城中的诸佛、菩萨、护法等壁画,一层殿中的五方佛壁画(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般若佛母殿的佛菩萨像和东、西、南、北四座无量宫佛殿中的大型曼荼罗坛城壁画,如“吉祥胜乐坛城”、“金刚界坛城”、“普明坛城”、“文殊法语自在坛城”等这些坛城壁画都是按照布顿大师《十万坛城尊像仪轨》的要求严格绘制的,其中东无量宫佛殿的文殊法语自在坛城系列壁画是布顿大师亲手所绘,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12

游客朋友您好!欢迎您来到广仁寺!

广仁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寺院,又名喇嘛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她如盛开在汉地的雪域莲花,以她高洁的气息,吸引着各地的善众,游客前来顶礼膜拜游览,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玄烨从保卫、巩固边疆安全大局出发,有意将陕西建设成大清帝国经营西北、西南蒙藏地区的军事堡垒和大本营,于十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巡视陕西,广收民望,同时还检阅驻军和奖励军功,接见并赐给各地诸部蒙古首领等等。

康熙皇帝还从因俗宜民的方针出发,选择了一块爽垲的高地,然后下敕由朝廷拨款,在此修建一座佛寺,使之成为象灵鹫山一样的灵山圣境、香城净土,借以吸引五陵六郡之众和外藩属国,从而达到助王化、锡民庥、使边疆乃至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也是为长安满城内的蒙藏上层人士王爷贝勒等提供信仰服务,康熙皇帝赐名为广仁寺,同时又为之亲书慈云西荫横匾和撰写《御制广仁寺碑》铭。寺名、匾额和碑铭真迹成了康熙皇帝给广仁寺的三大御赐品。由于康熙皇帝建寺的用心在因循蒙藏民族的风俗去绥定西北、西南边疆,所以,寺院建成之后,便被钦定为弘扬喇嘛教格鲁派缘起性空学说的专门道场。

作为历代达赖班禅赴京朝觐途中的行宫,广仁寺又是、蒙古等地活佛喇嘛上层人士进京之行宫。历史上康熙、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来此参拜。现也成为社会各界名流常来参访的寺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地雪莲广仁寺

当您来到广仁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里的山门广场,山门广场上高高竖立的一对旗杆称为胜利幢(chung),竖立在大门口就是藏传佛教寺院的标志,具有降妖除魔的作用。

山门两侧是庄严肃穆的八座汉白玉宝塔称为如来八宝塔,也是藏传佛教特有的标志。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功德而修建的,每座塔的形状不同意义不同,第一座称为莲聚塔,这座塔纪念的是释迦牟尼佛降生时行走七步,每一步都开一朵莲花,第二座称为菩提塔,它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修行成正觉,第三座称为四谛塔,这座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初转四谛。

第四座称为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佛降服外道时的种种奇迹,第五座是降凡塔这座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从天堂返回人间,体验人间的疾苦,第六座塔是息诤塔,此塔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劝息诸比丘的争端而立的,第七座称为胜利塔,顾名思义它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战胜一切魔道的,第八座称为涅槃塔,这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不生不灭,转塔具有十种殊胜功德,转塔时要按照顺时针方向绕转。

山门上悬挂的广仁寺匾额是由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御意为:广布仁慈。题写的时间为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

山门顶上是双鹿,它是藏传佛教的一种标志。呈圆轮形,在佛教中代表法宝,象征着正法常转,佛教中常说的常转即为此意。这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首次向五比丘说法时,很多鹿赶去听经。从那时起,佛、法、僧三宝具足,在佛教史上称这次讲法为初转。

山门这里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现在就我们就走进广仁寺吧。

您现在看到的这座影壁是在建寺之初就有的,也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影壁是起屏蔽门户的作用的,来访者不能直接进入寺院,要从影壁的两侧而入,这是皇家寺院的象征。我们迎面看到的这幅图案称为蒙人驭虎图,这是格鲁派寺院常用的一幅避邪壁画,蒙古勇士、猛虎、铁链分别象征佛教密宗的三怙(h)主,慈悲的观音菩萨,智慧的文殊菩萨、力量的金刚手菩萨。这幅图上用了蒙、汉、藏等多种文字,象征着广仁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团结道场。

这座十八罗汉浮雕影壁,上方是一排人物雕像,中央端坐的是一尊释迦牟尼佛,两边是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影壁的中央是一幅五爪龙的图案,在古代的时候,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明清两代严格规定五爪龙只有皇帝独用,代表九五之尊。这幅图案标志着广仁寺是一座皇家寺院。

这里的壁画是不是已经震撼到您了,寺内有更震撼的景点等着您呢。

刚刚我们提到的蒙人驭虎图是影壁的背面,十八罗汉浮雕图才是影壁的正面,上方是一排人物雕像,中央端坐的是一尊释迦牟尼佛,两边是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影壁的中央是一幅五爪龙的图案,在古代的时候,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明清两代严格规定五爪龙只有皇帝独用,代表九五之尊。这幅图案标志着广仁寺是一座皇家寺院。

您仔细看看这幅图是不是非常的威严呢。

您面前的这座碑亭里保存着一座御制广仁寺碑。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时,为了加强西北地区多民族的团结与稳定,而西北地区多为蒙古族和藏族,这两个民族又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因此专门选定古城墙内西北角敕建广仁寺,御意为安定西北。康熙皇帝拨专款修建广仁寺,后来成为班禅大师、达赖喇嘛进京朝觐途中的行宫。

这块碑文是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后,派遣他的御用石匠梅玉峰到西安来雕刻,前后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碑文。碑文上的布局和字体全部是按照康熙皇帝的真迹雕刻的,今天我们看到碑文上的字体端庄挺拔,刚劲又透出秀丽,是书法的上乘佳作。

保存了三百多年,实属不易,已视为国宝,吸引着众多名家前来欣赏。当年康熙皇帝在宣纸上亲笔书写的御制广仁寺碑文的真迹,如今完好无损保存在广仁寺里,目前是广仁寺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堪称镇寺之宝。这个碑头是复制品,原有的碑头立在亭外,曾经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后期在基建过程中发现了原碑头。

好了,我们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倾听,我们稍后继续。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仁寺的第一个大殿千手观音殿,上面悬挂的广仁寺匾额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1986年来广仁寺时题写的。广仁寺供奉的千手观音是一尊俄罗斯椴木雕刻全身贴金而成的菩萨像,高6.6米,重约2吨,目前是陕西省最高的千手观音。她头顶阿弥陀佛,千手观音手多眼多智慧多,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世间。我们看到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她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掌心里都有一只眼睛,左右合起来是40只手、40只眼,佛教里讲25种因果关系,40乘以25,刚好得一千,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名号的来历。

殿内两侧威严的四大天王是用香樟木雕刻而成,外表应用了彩绘贴金的工艺。四大天王,又叫作四大金刚,代表着风调雨顺。这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地,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

在持国天王旁边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地,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殿内另外一侧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地。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吐宝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

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倾听,我们稍后继续。

广仁寺这里的唐卡也是一大看点,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绘画艺术,它采用的是纯天然的矿物颜料在绸布、粗布、牛皮上来绘画。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卡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现在看到的是一幅精美的四壁观音代表慈悲喜舍,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绘制完成。所用颜料红色是用朱砂或用红珊瑚粉绘制的,白色的是用白珍珠粉,金色的是用纯金,绿色的是用绿松石粉。

看到这些璀璨夺目的唐卡,您是不是也非常感叹人们的智慧。

现在您看到的这个是灯亭,灯亭里供奉的是一盏古灯,它也是建寺之初就已经有的。由于这盏灯是长明不熄的,称为长明灯也叫万年灯。灯里一次可以注入108斤油,佛经里讲供灯可以驱除我们心中的无明愚痴,增加我们的智慧,有很多人给长明灯加油,代表添油添智慧,亲见光明灯者,明亮前程、增长智慧。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往里面增加些油。

广仁寺的西殿是长寿殿,上面悬挂着康有为题写的匾额庄严佛土,里面供奉着长寿三尊。长寿殿是民国时期,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主席时出资修建的,墙壁有砖雕的十相自在图,中间是时轮金刚心咒的七个梵文组成,七个梵文加上日月以及莲花刚好合十相,所以叫十相自在图。它有平安、吉祥、避邪之意,是典型的藏传佛教标志。

游览至此,希望我的讲解为您的旅行提供了帮助,感谢您的倾听,祝您生活愉快。

绿度母殿也是广仁寺的大雄宝殿,大殿上面悬挂的匾额是由康熙皇帝题写的慈云西荫,代表了康熙皇帝当年对西北地区人民的慈悲之情。匾额边缘的九龙图案是由镂空工艺雕刻而成的,出自宫廷里的能工巧匠。这也是我们寺院最古老的一块原匾。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西边是大智文殊菩萨,东边是大行普贤菩萨,中央是一尊绿度母菩萨,绿度母是藏传佛教里的一尊菩萨,在藏传佛教里一共有21尊度母,绿度母是21度母之首,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在藏地,人们把藏王松赞干布从大唐迎娶的妻子文成公主称为绿度母的化身,从尼泊尔迎娶的尺尊公主称为白度母的化身。绿度母和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两颗大悲泪所化现的。

广仁寺供奉的这尊绿度母菩萨像,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比广仁寺的历史还要久远1000多年,她是唐朝时,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禄东赞到大唐求亲时,从带来做为献给大唐皇帝的见面礼,唐太宗把她供奉在唐朝的皇家寺院开元寺。和亲的文成公主出嫁时,请走了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唐太宗到开元寺去拜佛,当他看到那个空着的汉白玉莲花座时,心想在这个莲花座上再来供奉一尊什么佛像好呢?这时绿度母菩萨显灵开口讲话了,她说:皇上不必供奉其他的佛像了,就由我来替代释迦牟尼佛教化和普度长安的众生吧!从此这尊长安绿度母的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

康熙皇帝敕建广仁寺时,把绿度母从开元寺请到广仁寺来供奉,从此广仁寺成为国内唯一的绿度母主道场。在藏传佛教地区,也许人们不知道西安广仁寺,但是提起长安绿度母老少皆知。有很多不远千里赶来的蒙藏地区信众前来朝拜绿度母。

在绿度母殿前是两颗百年紫荆花树,这种树是比喻兄弟和睦,家道兴旺。

您现在看到的是金瓦殿,金瓦殿是藏传佛教规格最高的建筑,这里的金瓦殿是陕西省唯一的一座。它采用了铜鎏金的金瓦铺盖,西边是达赖喇嘛行宫,东边是班禅大师行宫。中间悬挂的匾额是由乾隆皇帝题写的佛教圣地,门上方绘画的是三世佛,两边是菩萨。栋梁、顶部都是采用清朝宫廷彩绘中最高规格的金龙和玺图案。殿内诸多精美巨幅唐卡是请藏区的大活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为广仁寺绘制的。

中央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尊这样的佛像,另外一尊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广仁寺的这尊和拉萨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佛像是同法相同比例,见到等身像的功德如同亲见释迦牟尼佛。这个玻璃函里的汉白玉莲花宝座将近2500年了,当年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是坐着这个莲花宝座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从前是供奉在开元寺里,后来几经辗转来到广仁寺。这尊是文成公主像,她被藏地人们视为绿度母菩萨的化身被供奉在很多寺庙里。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作为一位年仅16岁的皇室少女,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谐远嫁,不仅为藏族同胞带去了先进技术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且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汉藏友好的和平事业,一生都没有回到过故乡长安。

经过了1300多年后,在2006年,由广仁寺住持仁钦上师发起并举行了重走唐蕃古道迎请文成公主回娘家的大型活动,由旅美华侨齐茂椿先生发心捐赠260万元,用印度小叶紫檀雕刻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用美国的樱桃木雕刻文成公主像,寺院组织了僧众和30多家媒体组成的80人迎请团一起重走唐蕃古道,到达拉萨大昭寺,这尊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面对面7天7夜,请了108位的高僧大德举行了开光加持。

迎请团的僧众护送着这两尊开光的圣像,从拉萨出发沿着文成公主当年入藏路线唐蕃古道返回到西安,行程7000多公里,途中在塔尔寺、法门寺都做了大型的佛事活动。回到西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南门为文成公主举行了大型的入城迎接仪式,文艺演出长达三个小时。

经过20多天将两尊圣像迎请回来供奉在广仁寺,这次活动体现我们对故人的一段追思之情,加强了汉藏两地的文化交流,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仁寺仍然传承着他的历史使命,促进多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交流。

您现在来到的是千佛殿,千佛殿是一座雕刻精美的大殿,上面悬挂的是由慈禧太后题写的匾额法相庄严,在八龙匾额的正上方有慈禧太后的宝印。

当年慈善太后赐给广仁寺三件宝物,第一宝是楠木龙床、第二宝是慈禧御笔之宝法相庄严匾额、第三宝是一对楠木龙灯。楠木龙床下落不明,楠木龙灯完整的保存于寺内。我们看到大殿的梁上、柱上、顶上都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和佛像。殿里主供的是宗喀巴大师以及两大高徒,合称宗喀巴师徒三尊,是由缅甸珍贵的红木雕刻而成。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俗称黄教。他被誉为第二佛陀,班禅大师和达赖喇嘛是他的两大弟子。西边是他的高徒贾曹杰,东边是他的高徒克珠杰,他就是第一世班禅大师。此殿也是寺院的师父们早晚课诵的地方,桌子上摆放的经书和法器供师父们上殿之用。墙上佛龛里供奉有一千尊台湾铜鎏金的宗喀巴像,有很多名人前来认供,比如李连杰、腾格尔、韩磊等名人前来朝拜。

广仁寺在2011年由本寺住持仁钦上师发起并成立了广仁慈善功德会,倡导大家日行一善、每日一元,常年在寺院门口给流浪人员发放粥饭、包子等食品及衣物。慈善会每个月都有帮助残疾儿童、孤寡老人、助医、助学等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现有已有会员近三千人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也希望您能日行一善,生活幸福。

现在我们看到的财神殿里供奉的是,藏传佛教五姓财神之首黄财神,也是全国首座黄财神千佛殿,左手持着吐宝鼠,右手持摩尼宝,脚踩白海螺代表随时可以下海取宝。供桌两边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酒,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在藏传佛教里所有护法神可以用酒来供养,用酒供养护法神是最殊胜的一种供养形式。每年的大年三十广仁寺整晚开启山门,举行迎财神纳福、新年祈福法会。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在大年三十来这里看看,祈福自己与家人安康。

在广仁寺内有两棵布满钉眼状的柏树称之为钗孔柏,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树身和树杈上一圈圈围绕的钉眼状。当年八国联军入京时,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住在广仁寺,拿着发钗插在树干上挂衣服,从而留下了这些钉眼孔。我们也称之为挂衣柏。

还有另外一棵有趣的树,名叫痒痒树,由于它的树身没有树皮,树干直接外露非常敏感,用手一挠树干,树枝就会颤动,好像人怕痒发笑一样。这颗百年紫丁香,传说康熙皇帝亲手种植,花开时节,满寺飘香,让人陶醉,吸引着众多人前来观赏。

不知您在游玩时有没有发现这几棵树呢,咱们一起来找找这几棵奇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