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域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方案

时间:2023-05-30 09:36:23

区域规划方案

第1篇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北安市人民政府

二0__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1.1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至127°53′,北纬47°53′至48°33′,北邻五大连池市,东与逊克县、绥棱县在小兴安岭岭脊分界,西与克东县接壤,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并与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与其相连。并有202国道直通省会哈尔滨和北部重镇------黑河。具有“南通省会,北连边疆,东靠林海,西接粮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市总面积7163km2,占全省面积的1.6%。

1.1.2地形地貌

北安市位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东有南北河、南有通肯河、乌裕尔河,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状态。地形共分三个区域;一是东部地山区。高程为海拔400----500m。全市森林面积90%以上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是针阔混合林。二是中部的丘陵区。高程海拔300----400m,国营农场、部队农场集中分布在这一带。耕地面积占全市的67%以上。草原草塘占全市的25%。三是西南部平岗宽谷区,高程海拔180----240m。是开发最早的农业区。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中型河流,共有27条主要支流,总长度953km。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域的北部,境内主干长98km,西向流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上游为柳毛沟,左侧有鸡爪河,东轱辘滚河、西轱辘滚河,右侧有小柳毛河、闹龙河、得提河等七条主要支流。南北河纵贯市域的东部山区,境内长度为96.5km,北向流入讷谟尔河。因在山脊上,右侧基本无支流。左侧自北向南为北河、鱼亮子河、十八里河、磨聘店河、赵烟官河、北林河、红光河、北小河、腰小河、库里嘎河、南小河等11条支流。通肯河位于市域的南部,是与海伦县的界河,向西南流入呼兰河。境内长度为104公里,右侧有四道沟子、五道沟子、六道沟子、七道沟子、八道沟子、九道沟子、十道沟子、十一道沟子等八条主要支流。三条河流的特点是: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洪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

全市地下水贮量3.4亿m3,其中可开采水量1.78亿m3,占73。北安市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盐分不易聚集,含盐量较低,一般均低于0.5g/l,属低矿化淡水。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钠水为主。适于农田灌溉。

1.1.3.2气象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出现在四月上旬中至上旬末,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在20__----4000度之间。年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光照强度105----125千卡/cm2,无霜期在九月上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522.6mm,生育期降水占全年的70.75%。20__年4月至9月气温,降水、日照如表1。

表1、二0__年四月至九月份气温降水日照表

月份

4

5

6

7

8

9

备注

气温

6.9

13.2

19.5

20.3

17.8

12.9

有效积温2470.7度

降水

24.5

31.8

75.6

343.1

170.0

103.5

全年1---12月份=844.0比历年多336.2mm

日照

小时

267.8

231.8

253.5

1542

165.7

2228

气温单位:度降水量:毫米日照:小时历年降水量:507.8mm历年4---9月日照:1487.2

1.1.4土壤、植被

(1)土壤

北安市属松嫩平原黑土地带的边缘,黑土层厚,土地肥沃。河谷及支流两岸的腐殖土有80cm深。

全市土壤分布情况是:在东半部丘陵森林条件下,分布着暗棕壤;在西半部丘陵漫岗农业区,分布着(中耕)黑土;在河谷中,分布着草甸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壤分类如表2,3,4。

从表3看到全市以黑土面积较多,占36.85,其次为暗棕壤,占29.09,草甸土占17.24,沼泽土占16.49,水稻土仅占0.33。在耕地面积中,黑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暗棕壤主要为林业用地。

从表4中看到,全市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4.0以上,黑土层较厚,土质肥沃,尤其是黑土、草甸土、沼泽土,适宜农业利用。

表2土壤分类表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备注

典型暗棕壤

生草暗棕壤

壤质暗棕壤

砂质暗棕壤

砾质暗棕壤

壤土层大于50公分

50公分左右即为砂砾层

50公分深度内较多石砾

(耕种黑土)

沼泽化黑土

壤质黑土

中层黑土

薄层黑土

黑土层厚30-50公分

黑土层厚大于30公分

草甸土

壤质草甸土

砂质草甸土

壤土层厚50公分

壤土层厚50公分下为砂砾

草甸沼泽土

泥炭沼泽土

草甸型水稻土

表3北安市各类土壤面积及利用状况

项目

土类

面积

(万hm2)

所占

比例

()

利用状况

耕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林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牧地

(万hm2)

所占

比例

()

其它

(万hm2)

所占

比例

()

暗棕壤

137.48

29.09

6.1

草甸土

81.48

17.24

37.49

黑土

174.14

36.85

139.4

沼泽土

77.92

16.4 9

2.5

水稻土

1.56

0.33

1.5

总计

472.58

100

187.1

表4北安市各类土壤理化特性

项目

土类

PH

有机质

()

全氮

()

速效氮

()

全磷

()

速效磷

(mg/kg)

速效钾

(mg/kg)

容重

(g/m3)

孔隙度

()

暗棕壤

5.3-5.9

10.3-13.3

0.24-1.27

185-691

0.17-0.30

7-96

212-996

0.9-1.1

55-65

草甸土

6.2-7.0

9.1-12.1

0.14-0.87

183-793

0.21-0.43

7-147

159-540

黑土

6.0-6.9

4.0-8.1

0.21-0.67

130-554

0.14-0.22

3-134

158-567

沼泽土

6.5-7.1

11.5-28.4

0.19-1.55

190-870

0.21-0.45

5-147

191-571

水稻土

8.9

0.29-0.57

266-506

17-64

201-489

(2)植被

全市自然植被覆盖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0左右,受地形,气候影响,全市生态类型多样,地带性特征明显,主要植被类型如下。

①森林植被

境内森林植被属小兴安岭西南坡森林植被区,为小兴安岭植物区,小兴安岭植物亚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可分为以下类型。

深山针叶及针阔混交林:分布在东部及中部一带,南北河流域分布最广,为通北林业局所辖。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云杉,针叶树及山杨、紫椴、枫桦、山榆、黄菠罗等阔叶树,伴生树种和林下植物有青楷槭、花楷槭、山槐、赤杨、榛子、山樱桃等及山葡萄、猕猴桃、五味子等滕本植物,局部地区尚有成片原始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

低山丘陵次生林: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早在清朝中叶还是针阔混交原始林,后经日伪时期的掠夺采伐,以及附近居民多年的乱砍滥伐,使林分结构和植被变为天然次生林。林相或是以蒙古柞为主的带状天然次生林,或是以柞、山杨、黑桦、白桦为主的块状混交天然次生林,顶部多生兴安杜鹃、刺五加、五味子,沟谷漫岗多生蕨菜、黄瓜香,缓坡多生平贝、百合、黄花、党参、野刺玫。各处均杂生榛柴灌木。

②草甸植被

草甸植被可分为3种类型,即浅山平岗地带由森林植被向草甸植被的过渡类型;平原草甸类型;沼泽及沼泽化草甸类型。

浅山森林草甸植被:分布在浅山区平岗山坡及山间平地,兼有疏林、草甸及沼泽植被。木本多以白桦、小叶杨、各种柳树、柞树为多,局部地区有榛柴灌丛。低地杨树科有赤杨;蔷薇科有野玫瑰、珍珠梅、柳叶绣线菊等。草本植物种类与平原草甸相似,只是面积小,数量少。

平原草甸植被:主要为杂草草甸,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禾本科有大、小叶樟、披硷草、雀麦、早熟禾等;伞科有独活、香芹、泽芹、柴胡;菊科有艾蒿、野艾蒿、宽叶山蒿、凤毛菊、东风菜、山尖子、鬼针草、狼尾巴草、蓍草;参科有东北马先蒿、轮叶婆婆纳;蔷薇科有莓叶委陵菜、龙芽草、水杨梅;毛莨科有唐松草、勺药、升麻、草玉梅、铁线莲、北草乌;龙胆科有花锚、三叶龙胆;茜草科有茜草、猪殃殃、蓬子菜;桔梗科有聚花风玲草、雀斑党参;柳叶菜科有水湿柳叶菜、柳兰;百合科有毛百合、沃丹、玉竹、藜芦、雉腺金丝桃;防已科有蝙蝠葛等;败酱科有黄花败酱、缬草、蒙古山萝卜;豆科有宽叶野豌豆、多茎野豌豆、箭舌豌、野大豆、山野豌豆等。

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植被:分布在河谷低地、旧河道、洪泛区,禾本科以小叶章为主,沙草科有沙草、塔头台草等;南星科有小香蒲、香蒲、石昌蒲、水芋;龙胆科有睡菜等;玄参科有大花马先蒿等;蔷薇科有沼萎陵菜、小白花地榆、蚊子草;泽泻、小慈茹;菱科有菱;伞科有泽芹;报春花科有球尾草;毛莨科有驴蹄菜、小茴茴菜;木贼科有木贼;眼子菜科有眼子菜;兰科有沼兰;蓼科有箭叶蓼、分枝蓼、酸模、波叶大黄、耳叶蓼等。

③耕地植被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及其它地势平坦地区,经多年耕种,形成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麦、杂粮及蔬菜、经济作物等,此外还有田间杂草。菊科有蒙古栎、野艾蒿、茵陈蒿、苍耳、小飞莲、山莴苣、苣卖菜、兴安毛莲菜、鬼针草、东北苦菜等。

禾本科有野稗、狗毛草、金毛狗尾、雀稗、马唐草、燕麦草、偃麦、看麦粮、早熟禾等。

蓼科有酸模叶蓼、本氏蓼、苦荞麦、贯叶蓼、卷茎蓼、羊蹄菜、分枝蓼等。

唇形科有鼬瓣花、香薷、野薄荷、小棘针、连线草、地瓜苗。鸭跖草科有鸭跖草。大戟科有铁苋菜。木贼科有问荆。十字花科有葶苈、风花菜、荠菜、旗杆芥、亚麻芥、盖兰菜、独行菜等。藜科有藜、刺藜、轴藜、灰绿藜。苋科有凹头苋等。

分布较普通的还有锦葵科的野西瓜苗,桑科的萑草,莽牛苗科的鼠草,石竹科的繁缕、瞿麦、王不留行,茄科的龙葵。星散而又集中分布的有伞形科的蛇床子,紫草科的水湿伏地菜,旋花科的打碗花和藤长苗。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历史沿革

北安市成立于民国元年10月(1912年10月),距今有90年历史,但据北安市出土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在此居住,是游牧民族生息活动的地方。

北安原名龙门县、龙镇县,1939年1月1日政府批准将龙镇县改名为北安县。同年6月成立北安省,省会设在北安。1945年8月北安解放,11月24日北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黑龙江省管辖,省会设在北安。

现在的北安是由北安和通北两县合并而成的,北安地名取自北部安定之意。

1.2.2行政区划

北安市国土面积7163km2,市属面积为2990km2,人口47.73万,其行政划区为5镇4乡67个行政村及11个农、林、牧场。市域内有农垦总局所属的赵光、建设、红星、长水河4个农场,省森工总局所属通北林业局及所辖16个国营林场,13个部队农场。驻市省市企业国土面积4173km2,人口10.84万,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58.3和22.4。

1.2.3社会经济发展

(1)总体经济水平

20__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646万元(区域口径),比上年递增8.2,在农林牧渔业中(市属)农业产值41751万元,林业产值4348万元,畜牧养殖业产值11840万元,渔业产值1100万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28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人均2 923万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871元,全市经济状况在全省属中等水平。

(2)农业生产

北安市是我省及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20__年粮食总产量14.0万t,平均每人生产粮食0.97t。年末大牲畜存栏35212头,其中黄牛17553头,奶牛15034头,马2221头。生猪40226头,羊57266只,家禽352377只,当年生产肉类总计4448t。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水库12座,机井152眼,可调蓄利用水资源20__0万m3,修筑骨干渠道长62.7km,灌溉农田面积0.2万hm2。人工造林2.2万hm2,全市农机总动力17.8万kw,大中型拖拉机683台,小型拖拉机8516台,农用水泵1085台,电动机714台,柴油机988台。大中型农业机具2515台,小型农机具9924台,联合收割机153台。基本实现了农村机械化。

(3)工业生产

北安市工业主要有军工、电力、森工、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医药、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全市有大小工厂百余家,其中规模较大企业十几家,其特点主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全市丰富的林产、土特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镇企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创造了条件,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市属)工业总产值13867万元,利税1089万元。北安市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将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社会公益事业

①交通、通讯

北安市四通八达,是省会哈尔滨及其它地区与边界黑河联结的重要节点,滨北、齐黑、哈黑三条铁路交汇于此,公路交通以202国道为主干,与碾北、绥北、北五省级公路形成公路骨架,公路支线连接各乡镇,形成一个市内外极为方便的公路网。全市市话用户达10万户,农村电话约3万户,无线寻呼3000户以上,移动电话52670门以上,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5以上。

②文化教育

北安市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影剧院、书店、文化馆、舞厅等娱乐设施,各乡镇也均建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有线电视已普及广大农村。全市有各类学校219所,其中中学36所,在校学生28240人;小学153所,在校学生33082人。学校校舍基本实现砖瓦化、学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中学普及率达98,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考入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③医疗及社会保障

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87个,医院病床2720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60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60以上,市里建有设备完善的市医院及卫生防疫站,各乡镇建有卫生院、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加强。

④城镇建设

以北安市为首的小城镇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建设、完善城镇街道和城镇交通干线,加强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完善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北安市内的集中供热、三废达标排放及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功能区和居民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提高,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之,北安市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束缚,使该市尚未能摆脱以种植业为主导的较为单一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不甚发达,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今后生态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潜力。

1.3.自然资源及利用现状

1.3.1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

全市国土面积7163km2,全市耕地面积21.496万hm2,占国土面积30.01,林地面积30.361万hm2,占国土面积42.39,牧草地面积9.15万hm2,占国土面积12.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万hm2占1.8,交通用地0.66万hm2,水域面积0.73万hm2,占国土面积1.0,未利用土地面积7.92万hm2,占国土面积11.1。

(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全市耕地、林地、牧草地、各项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1:1.45:0.42:0.09。人均占有土地1.48hm2,人均占有耕地0.44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1hm2,人均耕地是全国5.5倍,是全省1.42倍。土地利用率88.95,土地垦殖率30.01。

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市属土 地面积29.905万hm2,占全市总面积41.74。在市属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12.646万hm2,占42.29,林地面积8.306万hm2,占27.99,园地面积0.003万hm2,占0.01,牧草地面积6.588万hm2,占22.03,各项建设用地0.887万hm2,占2.97,交通用地面积0.405万hm2占1.35,1水域面积0.414万hm2,占1.38,未利用土地面积0.656万hm2,占2.20市属土地面积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各项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为1:1.41:0.42:0.06:0.37,人均占有土地0.79hm2,人均占有耕地0.34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66hm2,人均耕地是全国的4.25倍,是全省1.1倍。土地利用率97.80,土地垦殖率42.29,分别高于全省89.9和25.0的平均水平。(见表1.4)

表1.5北安市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单位:万hm2

项目

利用分类

面积

所占比例

市属

面积

所占比例

耕地

21.496

30.01

12.646

42.29

林地

30.362

42.39

8.306

27.99

园地

0.016

0.022

0.003

0.01

牧草地

9.15

12.8

6.588

22.03

水域

0.73

1

0.414

1.38

各项建设占地

1.301

1.82

0.887

2.97

未利用土地

7.915

11.05

0.656

2.20

交通

0.658

0.92

0.405

1.35

总计

71.63

100

29.905

100

人均占有土地

1.48hm2

0.79hm2

人均占有耕地

0.44hm2

0.34hm2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

0.91hm2

0.66hm2

(3)耕地利用特点

①旱田

全市旱田面积20.9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97.6,其中市属旱田面积12.14万hm2,占市属耕地面积96。旱田耕地的土壤类型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占80以上,主要分布在丘陵、台地、岗状、波状平原上。农田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为主。

②水田

全市水田面积2730.9hm2,占总耕地面积1.2,其中市属水田面积2622.80hm2,占市属耕地面积2.07。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低平原乌裕尔河南北河两岸的海星乡、通肯河北岸的主星朝鲜族乡等乡镇,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较为完善。水田开发较晚,新形成的水稻土一般由沼泽土、潜育化草甸土、草甸土演变而来。

③菜田

全市菜田面积2503hm2,占总耕地面积1.16,其中市属菜田面积2435.80hm2,占市属耕地面积1.93。主要分布在赵光镇、城郊乡、二井子镇等乡镇,菜田除大田蔬菜种植外,还包括塑料大棚和温室园地。

④园地

全市园地面积16hm2,占总耕地面积0.02,其中市属园地面积3hm2,占市属耕地面积0.01。主要分布在台地漫岗地带的乡镇,品种主要有黄太平、小苹果、李子、葡萄等灌木果树和人参、黄芪、平贝等草本药材及苗圃。

⑤耕地质量评估

全市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9,含氮0.2-0.6,含磷0.2-0.3,土质较肥沃,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较高。

部分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势的耕地易受水灾危害,内涝较重,分布丘陵漫岗区的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

总之,北安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率、垦殖率高。市属耕地面积126458.60hm2,垦殖率42.29,高于全省25.0的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率为97.80,也高于全省89.9的平均水平。市属未利用土地少,主要为分布在乌裕尔河、通肯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渍水草地。

(2)耕地利用以旱田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市属耕地面积中旱田比重为98.7,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现有水田面积为2622.80hm2,仅占耕地面积的1.3,今后应加大投入,发展水田。

(3)林地面积大,但分布不均。市属林地面积为83059.44hm2,主要分布在市属林场境内,其中人工林为28000hm2。林种多为天然次生林,经济效益较低。

(4)耕地分布在丘陵、台地、岗状、波状平原上,水土流失严重,耕地中有大量的冲刷沟,侵蚀耕地。

1.3.2森林资源及利用现状

(1)森林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30225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08465hm2,占63.13,疏林地面积7847hm2,灌木林面积435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0540hm2,苗圃面积415hm2,在林相组合上针叶林面积70520hm2,占35.53,阔叶林面积93278hm2,占64.47;全市森林覆盖率29。

全市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一带,南北河流域分布最广,天然林主要树种有针叶林,桦、柞、杨、椴、榆等,其中随着地势的变化,山上部分多为红松针阔混交林,柞树林和硬阔混交林,中部为杨、椴及软阔混交林,山下为珍贵树种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树种为落叶松,速生杨树、樟子松等。

表6北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单位:公顷

指标

数量

林业用地面积

有林地面积

其中:经济林地面积

疏林地面积

灌木林地面积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苗圃面积

林分总面积

其中:用材林面积

防护林面积

薪炭林面积

特用林面积

天然有林地面积

其中:天然用材林面积

天然防护林面积

天然薪炭林面积

天然特用林面积

人工有林地面积

中幼龄林面积

近熟林面积

成熟林面积

过熟林面积

活立木总蓄积(万m3)

其中:天然林蓄积(万m3)

人工林蓄积(万m3)

林业产业总产值(万元)

森林植被覆盖率()

330225

208465

653

7847

435

30540

415

208465

163798

42238

528

1248

131014

93278

37070

96

570

70520

58404

4380

7723

13

946.5

702. 6

243.9

15091.4

29

(2)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林木采伐过度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森林采伐过度及农业开发大面积毁林开荒,使北安市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在近50年的人为生产活动中,全市森林面积减少25.14,蓄积减少34.11,森林植被覆盖率由38.87降至29,森林质量明显降低,单位面积蓄积由62.1m3/hm2,降至45.43/hm2,郁闭度由0.7降到0.5,森林后续可采资源明显不足,林缘由台地漫岗区向山地退缩了3km。建国后到90年代初,全市平均年采伐量23万m3,90年代后森林采伐量200万m3,高于森林生长量,90年代后森林采伐量有明显减少,近几年全市木材年生产量减少到10万m3,消耗森林蓄积15万m3。

②发展木材深加工及综合加工企业

迫于可采森林资源的限制,在限制林木采伐的基础上,积级开发新产品,扩大木材深加工。综合加工利用渠道。目前全市有木材综合加工厂15座。

③开发林下野生动植物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林下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市现有野生浆果、真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山产品加工厂十几座,狍子、鹿人工饲养场3个,林蛙养殖场1个,果树生产基地653公顷。

④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

全市有农田防护林5168hm2,水土保持林5070hm2。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堤岸防护能力,美化生活环境。全市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由过去单一追求木材生产转向发展林区特产经济和生态经济,由过度采伐带来的生态破坏转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强化森林恢复和建设。

1.3.3草场资源及利用现状

全市草原面积90666hm2,占全市土地面积12.66。分布于军垦系统8666hm2,森工系统13333.73hm2,农垦系统29000hm2,市属林、牧场23666.67hm2,集体乡、镇9722hm2,年产草量7.5吨/亩,实际载畜量15.6个/公顷(羊单位),草原退化面积33.33hm2,分布于乌裕尔河沿岸以北,人工改良草地面积200hm2,人工草场面积33.33hm2,草地开垦面积997.53hm2。

草原典型主要为沼泽草甸类,沼泽类及草甸草原。按草原典型分,草原(场)的植被类型有:

小叶章群丛:小叶章为建群种,伴生种较少,群丛总盖度80~90,草高60-90cm,平均产草量4000-5500kg/hm2。

小叶章杂草群丛:小叶章为建群种,伴生有较多杂草,群丛盖度80-85,草高60-70cm,平均产草量4000-4500kg/hm2。

沼泽及沼泽草甸主要植被为:小叶章修氏苔草群丛、苔草小叶章群丛、乌拉苔草群丛、漂筏苔草群丛、毛果苔草群丛。

北安市草原良好,尤其在春、夏季节,牧草营养丰富,牧草种类搭配较为合理,适口性好。牧草生物量较大,放牧场利用时限5-10月份,秋季可做割草场,有效好的经济价值。

(2)草原(场)资源的利用

由于人为的因素,尤其是国家、省、市项目占用面积的因素,如202国道、闹龙河水库、主星、东胜、杨家等水稻开发区占用草原,使得草原面积连年减少。现有草原分布多集中在边远山区,养畜集中区草原面积小。总体来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尚好,草原好、产草量高高草原面积占70以上,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个别开发较早的草场,由于超载放牧,出现不同程度的风蚀、沙化、盐渍化等退化现象,产草量降低,有毒物种大量出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了退耕还草及分类经营,有力的促进了草原生产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关措施及规划,使草场建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1.3.4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1)水资源现状

北安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大水系,共有27条支流,总长度953公里。三大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南麓。多年平均经流总量为10.86亿m3。乌裕尔河横贯市的中部,境内主干长98公里,向西流入齐齐哈尔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水源地。南北河流域境内长度102.8公里,两岸是近10万公顷原始湿地。北安市河流特点:支流较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但由于地势起伏甚缓,河谷比降小,河道弯曲,断面窄,流量小,汛期供水排泄不畅,易于泛滥成灾。北安市十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在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市制定了《北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北安市还大力发展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工程,闹龙河水库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后,已开始封闭部分深井,城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已基本解决。

①地表水资源

北安市水资源总量为14.95亿m3,其中地表水11.55亿m3,地下水3.4亿m3,保证率为75的年水资源总量9.19亿m3。地表水年消耗量为0.93亿m3,其中:农、牧业灌溉用水总量0.88亿m3,占地表水年消耗总量的94.6,工业用水总量0.01亿m3,占地表水年消耗总量的1.1,生活用水总量0.04亿m3,占地表水消耗总量的4.3。本市废水排放量为52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41.2万吨,主要排入先锋水库,至使先锋水库、COD、BOD5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质由Ⅳ级降到Ⅴ级。

②地下水资源

北安市地下水埋藏情况分为三个类型: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含水量少而薄,补给条件不好,基本属地下水贫水区。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3.4亿m3,可开采量为1.78亿m3。乌龙河、闹龙河及轱辘滚河的高低漫滩上,水量丰富,水量20-50t/h,地下水条件良好,径流交替作用强烈,补给条件充沛。通肯河流域沿通肯河高低漫滩上,有5-15m厚的砂、砂砾石中的潜水带,水量较丰富,为30-50t/h。石泉、海星、通北(铁路东)属河岸阶地上埋藏在3-5m以下的砂、砂砾石层中的承压水,水量贫乏,为10t/h。

(2)水资源分布

①区域分布

受地形及构造影响,全市水资源由东北向西南随地势由高至低呈递增趋势,河水径流量由小变大,地下水含水层由薄变厚,埋层由深变浅,单井涌水量由少变多,总体来看以西南地区水资源最为丰富。

②年内分布

水资源年内分布由于受到降水影响极不平衡,冬季降水少,11月-1月份河流径流占全年径流的3.8,春季2-4月份偏少,河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6.9,春季抗旱形式严峻,5-10月份较多,尤其7-9月份多大暴雨及持续发生降雨,河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46.5。

(3)水资源利用及水利工程

北安市现有先锋、闹龙河大型水 库二座,中小型水库9座。其中闹龙河水库位于市区东部,库容9600万m2;先锋水库位于市区西部,库容2200万m2。现有中小型水库9座,总兴利库容10011万立方米;中型灌区2处,小型灌区22处,中型涝区2处,小型涝区15处,防洪保护面积8万亩,水保小流域10条,乡水利工程供水156处,分布在通北、赵光、石泉、海星、主星、二井、城郊等乡镇,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这些工程对北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表720__年、20__年需求计划表单位:万人、万立方米、万公顷

需水量合计

城区

农村

人口

生活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

解决农村人畜饮水

农村灌溉

渔业

人口

生活用水量

水田

坐水种

旱田节水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面积

用水量

20__

15831

20

657

2097

22

2782

15

9000

30

150

2

240

1.2

720

20__

23263

23

1280

2911

25

5602

1.4

11800

2.5

180

0.4

510

0.1

980

表8北安市重点灌区

灌区名称

灌溉面积(万亩)

渠道规格(干/支)km

供水能力(m3/s)

乌裕尔灌区

9.3

42/17

闹龙河灌区

15

37.76/46

主星灌区

9.3

41/12.5

1.3.5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野生动植物资源

北安市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现已没有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猞猁、驼鹿、雪兔、灰鹤、雀鹰等。鸟类有10目30科150种,多为候鸟、留鸟只有10种。如飞龙、雉鸡、乌鸡、野鸡、鹌鹑等。野生动物有毛皮用动物:猞猁、貂、水獭、狢子、狐狸、黄鼬、麝鼠等;有肉食用动物狍子、野猪、山兔、犴等。两栖类动物有青蛙、蟾蜍、林蛙;爬行类动物有蜥蜴、蛇;鱼类有鲫鱼、鲶、白鲢、鲤鱼及细鳞哲罗等种类。

野生植物资源有54类230余种。山野菜类、药用植物及蜜源植物、纤维植物等都很丰富。主要木本植物有: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杨树、柞树、黑白桦和榆等。灌木有:胡榛子、毛榛子、羽卫矛、刺五加、胡枝子、接骨木等近百种,草药类有:平贝、地榆、桔梗、百合、车前、赤勺、玉竹、铃兰、毛莨、延胡索、人参、菟丝子、苍耳、艾蒿等;山野生菜有黄花、蕨菜、薇菜、问荆、水芹、水蒿、大蓟、薄公英、香蒲、水葱、小根蒜、山葱等;藤本类有山葡萄、五味子等;蜜源植物有椴树、沼柳、茶条槭、粉枝柳、蒙古栎、春榆、兴安升麻、芍药、稠李、山丁子、刺玫瑰、刺老芽、兴安杜娟、暴马丁香等;林区有丰富的菌类资源,可食用的有木耳、猴头蘑、榛蘑、草蘑、油蘑、元蘑等。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北安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及采集加工:

干果、浆果采集:每年人工采集干果、浆果约20吨左右、主要有松耔、榛子、山葡萄等。

山野菜采集加工:主要为黄瓜香,刺老芽、蕨菜、黄花菜等,平均年采集量为200吨左右。

养蜂产蜜:主要蜜源植物有椴树、暴马丁香等,平均年产蜂蜜50吨。

食用真菌采集:年采集加工量可在40吨以上。

野生动物人工养殖:

饲草植物的放牧利用:

1.3.6矿产资源现状及利用

(1)矿产资源现状

北安市属贫矿区,金属矿脉到目前尚未发现。因境内地质成矿条件差,大部分为湖泊沉积,造岩矿物较少,有色金属少于非金属矿物。已发现的非金属矿藏有:

黄铁矿:通北林业局境内,含矿地层为中生代的安山玢岩,受花岗岩的影响和热液作用而蚀变黄铁矿为细脉染状产出。储量少,黄铁矿含量为10。

石英砂:位置在东胜乡(老山头),矿点及附近全为下新第三系松散砂砾和粘土层。该矿点交通便利,储量在10万吨左右。

建筑用砂:位置在赵光农场南。矿点附近为白垩系的沉积页岩,砂为第三系的松散砂砾层(即建筑砂)。

蓝铁矿:通肯河河谷两岸沼泽阶地有埋藏,属于第四系灰白色粘土中,呈蓝色斑状,埋藏深度1-13米左右。

磷矿:多分布在北安东南地区,储量不大,品质低,不适宜大面积开采,但可供当地农田作为肥料使用。

中石煤:南北河源,馒头山北侧,通北东南方110公里处有中石煤六层。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到目前为止,北安市境内开发利用较早为用做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和页岩矿。主要行业就是砖厂、开采页岩、采砂。北安市对红砖生产行业和逐年修路开采的页岩矿,出台了闭坑抵押金管理办法,制定恢复治理方案,根据方案,逐年进行综合治理,每年的治理恢复面积大于新开采的面积。对采砂业沿河床构筑简易拦水堤坝,并预留一定的蓄洪空间。沿堤坝内外各植10米宽的林带,并将采坑填平,经过平整后恢复植被,对北安市区域内矿区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

1.3.7景观资源及开发现状

(1)景观资源

①人文景观资源

纪念地景观:

龙江省委旧址;

黑龙江省政府旧址;

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朴吉烈士殉难地。

塔碑景观:

革命列士纪念塔;

赵光列士纪念碑。

宗教活动场所: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8处,其中法华寺、德源寺、海星天主教堂、庆华基督教会等5处可供观光。

②自然景观资源

以小兴安岭天然红松为代表的森林景观

以南北河流域、乌裕尔河流域为代表的天然湿地景观。

(2)景观资源开发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观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缺乏应有的认识,全市景观资源开发较晚,目前仅对纪念地景观、宗教景观等主要景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修建了道路、宾馆、餐饮、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其它众多景点由于缺乏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

1.3.8水产资源及开发现状

(1)水产资源

全市水面面积约5500hm2,养鱼水面面积约为3100hm2,其中水库1700hm2,池塘1400hm2。

由于北安市无大江大河流过,天然水域鱼类种类不多,现已知8科15种,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主要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草鱼,另外还有一些小型成鱼,南北河流域有少量细鳞哲罗等冷水经济鱼类。供鱼类生存的浮游动物有5门22种,总生物量为25.6mg/l。

(2)水产资源开发现状

全市水产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渔业为主,实际渔业利用水面积为3100hm2,占可利用水面积的56。20__年水产品产量达1500吨,人均占有量3.3kg,产值达到1184万元,养鱼户数达600户。养殖方式逐步由粗养向精养、精养向驯化的高密度集约化方向转变。

1.3.9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北安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受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影响,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的速度是惊人的,局部地区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北安市是森林面积比较多的区域,是重要的红松及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分布区之一。建国初期,全市森林面积27846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8.87以上,活立木蓄积1269万m3,其中针叶树种80以上,单位面积蓄积达62.1m3/hm2 ,郁闭度0.8~0.9。经过近50年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全市森林面积降至20.84万hm2,减少了25.14,活立木蓄积降至946.5万hm2,减少34.11,针叶树种比例不足33.83,森林覆盖率降至29,单位面积蓄积降至45.4m3/hm2,郁闭度0.5~0.7。针叶及针阔混交林经过度采伐后逐渐演替成阔叶杂木林、灌木林,甚至成为疏林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明显降低。

(2)草场面积减少,质量降低

建国初期全市各类型草场面积1866.3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26,其中市属草场面积320.2万hm2,平均单位面积草量30kg/hm2。由于长期毁草开荒,现在市属草地面积降至160.1万hm2,减少50,超载放牧使草场负荷过重,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草量降至15kg/hm2,同时草场风蚀、盐渍化也不断加重。

(3)大面积湿地受到破坏

由于地形、土质、气候及水份条件的原因,北安市南北河流域是湿地发育区之一,成为众多迁徒水禽重要中途停留地和栖息繁殖地。建国初期全市湿地面积18.1万hm2,占土地面积25.2。近50年的农业开发,大面积湿地排涝成为农田,湿地面积减少了56.4,并且现有湿地由于周边农业生产活动,湿地水份减少,稳定性受到影响,正在向草甸方向演化。

(4)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受到破坏

森林、草地、湿地资源的破坏,生境条件的变化无疑使生活(长)在其中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尤其是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境内绝迹或变得更加稀少,如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野生梅花鹿、丹顶鹤等现基本绝迹,紫貂以及野生人参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名贵的有很大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分布面积减少50以上,数量减少了60-80。

(5)水土流失加重

由于不合理的耕地开垦,特别是长期受以粮为纲方针政策影响,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使不宜耕种的山坡、林地、易风蚀的沙质草地开垦成农田,现在市属水土流失面积达128.26千公顷。

1.3.10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建国后50年以农业开发为重点的人为生产活动中,缺乏环境意识和受传统种植业生产模式及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单一,片面追求粮食生产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现象,加之人口和工业企业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加重,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的速度过快,甚至受到严重破后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极为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加强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全市水、空气环境质量大部分符合功能区标准要求,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对不合理开垦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的趋势,减轻了人为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全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是我省北部地区自然背景较好,人为干扰较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经济潜力和优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较易实现的区域。

第二章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自然因素

(1)北安市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1.0℃。有效活动积温仅1600~2400℃无霜期短,全年降雨量不均匀,易发生春旱,秋涝,并经常出现早霜、冰雹、大风危害。不利于农作物及其它可再生植物资源的生长。

(2)北安市地处小兴安西南麓,总体地形为东高西低,境内近90为低山丘陵漫岗,水土流失严重。

(3)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500m3,

2.2社会经济因素

(1)受传统农业和资源型经济模式的影响,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运利益,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使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的速度较快。

(2)长期执行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的方针,片面追求种植业,农业生产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差,市均竞争能力低。

(3)经济基础脆弱,交通、电力、水利、农机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财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缺乏龙兴企业,缺乏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产商贸一体化格局。

2.3技术因素

(1)缺少高新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缺少科技产品,设备落后,工农业生产科技附加值低。

(2)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机制。

2.4政策因素

目前政府的体制和职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方针政策落实的不到位,鼓励民营企业,引资引才,重视科技等具体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2)市区、农场、森工三大体系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和分割,客观上给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和统筹管理带来困难。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及规划目标

3.1指导思想

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我省十五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和省委“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布署,紧密结合北安市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角度,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措施,生态工艺的设计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该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把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文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镇建设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把保护资源与环境同当代及后代人的生存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结合起来。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力求维护和提高其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的能力,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发展优势,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2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举的原则

在加强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实现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边建设、边破坏。

(3)坚持发展资源优势与突出地域特色并举的原则

在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的同时,突出林特产、湿地经济和农牧结合等区域经济特色。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

把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突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主线,分期、分步、分系统推进。

3.3总体及分类规划目标

(1)规划时段的确定

考虑到北安市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及省里统一要求,确定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起始年为20__年,规划完成年为20__年。

(2)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3年时间 使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得到恢复,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以牧业为龙头,林、渔综合发展为总目标。

(3)分期规划目标

20__年把乌裕尔河源头及两岸的重要地段划为禁止采砂。

①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将乌裕尔河流域内的1.6万亩耕地还林还草,植树造林4万亩。

②20__年填采砂坑,平整滩地。回填流域内采砂坑147个,用废弃的砂坑改造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

③清理河道,减轻河道淤积,确保排水畅通。

④20__年在乌裕尔河流域内进行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⑤加固堤防,新建防护堤12km,加固堤防16km,护岸插柳45m2。

(4)分类规划目标

①经济发展目标

A.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在20__年175002万元的基础上,到20__年增加到265000万元,平均年递增14.7%。

B.产业结构

到20__年全市三产结构产值由20__年的37:18:45,调整到29:24:47。

C.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到20__年由20__年的9226万元,增加到12752万元,平均年递增11.4。

D.人均年收入

20__年全市农村人口年均纯收入为2354元,到20__年增加到2700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7。

②环境建设目标

A.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到20__年秸杆综合利用率达80,农村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50,水土流失治理率60,受保护农田面积85。(规划指标见表3.1)

B.城镇生态建设目标

城镇生态建设目标主要加强对饮用水、排水、道路和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功能区,完善交通、卫生、文化、教育、服务体系,使城镇结构和功能更加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废气、废水、固废和噪声的综合治理,提高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增加绿地和林木面积,将城镇建设成整洁、优美、安静、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舒适的生态景区。(规划指标见表9)

3.4规划目标

①改善农田环境。到20__年增加到水田面积0.67万hm2,灌溉耕地增加到0.82万hm2,粮食作物间、混、套种绿肥0.5万hm2,秸杆还田达到60%,亩施农家肥2t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稳定,50%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使农田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②农村经济多元化。到20__年畜牧业收入比20__年增加100%,经济作物,水产、旅游收入比20__年增加50—70%,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

表3.1规划目标表

指标

社会经济发展

考核指标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15年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354

2700

3200

4500

2.城镇单位GDP能耗

(90年不变价)(吨/万元)

1.6

1.5

1.4

1.3

3.人口自然增长率(‰)

4

4

4

4

4.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80

90

95

98

5.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1.0

1.1

1.2

1.3

6.单位GDP耗水(万立米/万元)

<600

<400

<200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7.森林覆盖率()

29

33.99

8.退化土地治理率()

40

60

80

90

9.灌溉定额(米3/亩)(水田)

550

450

400

300

10.受保护区(湿地)面积()

11.矿山土地复垦率()

7

40

50

60

农村环境保护

12.秸杆综合利用率()

70

80

90

95

13.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

85(85)

90(90)

95(95)

100(100)

14化肥(农药)施用量(折纯、公斤/公顷)

211

(1.1)

180

(1.0)

<170

(0.9)

≤160

(0.8)

15.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25

50

70

80

16农用薄膜回收率()

90

95

98

100

17.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

83

85

87

90

城镇环境保护

18.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19.水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20.城镇噪声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21.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80

85

90

95

2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参考指标

23.卫生厕所普及率()

30

50

70

80

24.城市气化率()

30

70

80

90

25.城市污水处理率()

30

60

70

80

26.旅游环境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第四章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区划及评价

4.1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

(1)位置及面积

本区位于北安市中西北部,包括建华林场、四0四林场、三0三林场、赵光农场、红星农场、市种畜场、赵光镇、东胜乡、城郊乡、二井镇等10个农林牧场及乡镇。面积12万hm2,占市区面积25,人口24万人,占全市人口50。

(2)生态经济特征

该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开垦较久且集中连片,以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4-5,氮、磷含量0.25和0.14左右。该区年平均气温-1.5~0.5℃年,平均降雨量530mm,≥10℃积温20__-2200℃,平均无霜期110-120天。该区国营农林牧场较多,机械化水平高,水资源充足,为全市重要农业区,畜牧养殖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工业也较发达,为全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交通方便,乡镇集中,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3)建设重点及发展方向

①该区从地形、地质、气候来看极适合农业生产,尤其适合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今后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提倡农牧结合,实现农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并使其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以农、牧副产品深加工、综合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加强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③加强乌裕尔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流域控制性骨干工程,有效调解水源,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

④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大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社区建设。将北安市建成功能齐全、生态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环保——园林——旅游城市区。

⑤以北安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构建绿色小城镇体系,实施小城镇经济振 兴计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

⑥以北安市为重点,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赵光、通北、二井小城镇建设农贸流通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区。

第五章建设主要内容及投资

5.1水利综合措施及投资

5.1.1治理水土流失工程

在乌裕尔河流域进行小流域治理,加固堤防,新建防护堤24km,加固32km,护岸插柳90万m2,把乌裕尔河源头及两岸的重要地段划为禁采区,禁止采砂。回填流域内采砂坑294个。该工程量及投资:完成总土方量3272万流域m3,石方54.8万m3,砼方0.6万m3,投工40万个,总投资5500万元,其中需国投20__万元,地方和群众自筹3500万元。

5.1.2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

将乌裕尔河流域内的1.6万亩耕地还林还草,植树造林4万亩,改造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清理河道,减轻河道淤积,确保排水畅通。该项目需投资1300万元,其中国投6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

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6.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规划组织实施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展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认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局面。

成立由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为正、副组长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由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主抓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抓好各项具体工作,为全市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提供领导和技术指导的组织保障。

实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并把其纳入市、乡政府领导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强对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按照规划建设内容。制定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按照规划蓝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6.2将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纳入北安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北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补充和完善,两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将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正常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才能保证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规划目标。

6.3多方筹措资金,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系统工程,规划的实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启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未有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需要与各有关方面沟通协调,多渠道争取资金。

(1)在认真分析市情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实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抓住扩大内需、加大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的契机,争取纳入国家和省里各有关部门的项目库,积极争取把这些项目列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省“十五”及2015年环境保护规划之中,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2)利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大好形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有关组织的赠款、低息贷款和捐款。

(3)充分调动全社会建设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市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把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支出计划,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参与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目标建设,筹集和挖掘社会闲散资金,按利分成,通过社会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募集社会资金。

(4)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污染者治理,破坏者补偿的环境保护机制,通过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6.4大力发展科技文教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深入贯彻《教育法》和国家关于教育体制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继续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巩固提高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使高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同时要加大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科技图书馆,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和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全县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增强环保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6.5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合作,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合作力度,不断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训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管理队伍,放宽科技人员政策,加强科技市场的培育,加快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以适应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走科技联合之路。利用市内外科技力量,进一步挖掘科学技术潜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成果重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生态型工业,进行清洁生产,要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搞好技术联合,利用外部的科技力量来发展经济。二是进一步扩大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养鱼、果树栽培和蔬菜温室化适用技术的推广面积也要进一步扩大。种养两大专业户的良种化要进一步挖掘潜力,良种化推广面达90以上。三是进一步挖掘科技人才的潜力,提高科技转化率和科技含量。

6.6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总量小,群体效益不高,是影响北安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农村改革的有关政策,加快土地承包工作,推行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股份制和使用权商品化,允许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各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加强后劲。二是加大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北安市现有乡镇工业总量小,效益不高,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流失较严重,必须在现有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要扩大乡镇企业的总量,抓好新项目的投产投标工作,抓好老企业改造,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对经济效益不好,条件不允许的企业要转产;同时抓好闲置设备的启动工作。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随着粮食机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数量、扩张型农业已不适应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7加大实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反馈调节力度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期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并检查规划实施中各项目的进展情况、时间进度和实施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推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调控职能,按照自然规律,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规划实施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适时调整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使规划更具时间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北安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七章经费概算及效益分析

7.1经费概算

初步概算,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总投资约5500万元,水利综合防洪工程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4.5%,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改造低产田工程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45.5。

7.2.效益分析

7.2.1生态效益

用3年的时间使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得到恢复,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使中低产田基本得到改造,草场面积扩大,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更加合理,水土流失,生态灾害频次和受害程度降低。

7.2.2经济效益

乌裕尔河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建成,使之294个采砂坑得到治理,改水田0.2万亩,恢复草原0.4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__-----20__年北安市乌裕尔河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投资表

项目

工程

总投资

其中

国家投资

地方及群众自筹

治理水土

流失工程

5500

20__

3500

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工程

1300

第2篇

论文摘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对策措施来降低。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发布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发布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还要包括规划、环境、社会、经济、林业、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仅依靠评价单位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评价单位能够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环保、生态、农业、林业、文物、旅游、国土资源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以多方协作的方式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才能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避免由单方完成评价工作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3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水害,规范本省行政区域内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活动。

流域水资源是指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流域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其他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流域水资源规划

第五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流域内的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

第六条流域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本省的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综合规划应当服从相关江河流域的国家综合规划。

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流域综合规划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省有关部门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域水资源保护、治涝、供水等与水利有关的专业规划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区域综合规划由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区域水资源保护、治涝、供水等与水利有关的专业规划由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编制流域、区域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条流域、区域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需要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建设水工程,应当符合相关流域的综合规划,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报请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应当报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对其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流域管理机构未签署意见或者经审查不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第三章流域水量分配和调度

第十二条流域水量分配应当依据流域规划、流域水资源现状和供需情况,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可持续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质水量双控制的原则,保障流域内居民生活用水,兼顾生产、航运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利益,统筹流域外的调水。

第十三条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订,并征求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组织调查、论证,根据流域水资源状况和用水需求变化提出修订方案,并征求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包括取水量分配指标、河流重要控制断面最小下泄量指标及水质控制指标等内容。

经批准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是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和水量调度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涉及地级以上市水量分配以及向流域外调水的水量分配,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实施;涉及市、县的水量分配,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实施。

第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会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年度预测来水量、用水计划、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以及水功能区达标等情况,制订流域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需要在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外使用其他地级以上市计划内水量分配指标的,应当向流域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有关各方协商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流域内发生严重干旱、河流重要控制断面流量小于最小下泄流量、水库运行故障、重大水污染事故等情况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实施应急调度。

第十七条旱情紧急情况的流域水量调度预案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发生旱情紧急情况的,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流域管理机构应当会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旱情紧急情况的水量调度预案。

实施旱情紧急情况水量调度预案,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日互相通报取水退水及水库蓄泄水情况,并同时向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发生河流重要控制断面流量小于最小下泄流量、水库运行故障以及重大水污染事故等情况的,流域管理机构、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库等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职责,及时采取压减取水量直至关闭取水口、实施水库应急泄流方案、加强水文监测等措施。

第十九条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范围内水量调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流域内的水库、水电站、闸坝和取水工程等管理单位,应当执行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和有关运行管理规程,保持相应河段合理流量和水库合理水位,并接受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的统一调度和监督检查。

第四章流域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条流域管理机构、相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维护流域各河段的合理流量和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保护水环境。

第二十一条流域水功能区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由流域管理机构监督实施。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不得擅自变更。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功能区进行调整时,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划制订程序进行修改后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功能区划应当包括水功能区名称、范围、现状水质、功能及保护目标、管理措施等内容。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活动,不得影响水功能区划确定的保护目标。

第二十二条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以及其他有关规范和标准,分别核定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干流及其三角洲河道和其他河道水域的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流域内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在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干流及其三角洲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应当经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在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支流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应当经流域内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

第二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水资源信息管理,完善水情水质通报机制。

流域的水量水质信息应当实行共享,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水量调度计划或者应急调度的;

(三)不按照规定拟定、实施流域水功能区划的;

(四)不履行流域水质状况监测、报告职责的;

(五)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未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修建水工程的,由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淘汰关停一批、搬迁转移一批、升级改造一批、引进发展一批”,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化、布局合理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高端化、设施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格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布局调整与优化升级相结合的原则。对南部区域现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片区改造建设,推进传统老工业区向现代产业集聚区转变。

(二)坚持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的原则。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准,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统一,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南部区域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要重点做好关停淘汰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有步骤地对南部区域内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企业实施关停淘汰,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腾出空间。

(四)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进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五)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建设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实施范围

区南部区域,主要包括杏园街道办事处、镇、镇、镇。

四、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制定《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实施方案》,报区委、区政府同意后,由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二)制定并落实关停淘汰实施方案。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区产业转移办公室、环保分局、区安监局及南定镇、傅家镇、沣水镇、杏园街道办事处配合,根据市关停淘汰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南部区域实际情况,分别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源消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具体企业名单和完成时限,报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同时,负责跟踪、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制定并落实“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由区公用事业局牵头,依据市制定的“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对我区保留企业调研摸底,制定我区的“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确定企业名单和完成时限,并负责跟踪、协调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组织编制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一处牵头,编制南部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该区域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等。

(五)组织编制区域土地调整利用规划。由国土资源分局牵头,对区域内的土地构成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编制南部区域土地调整利用规划,并负责制定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各产业调整的相关配套政策,依法规范企业用地行为。

(六)配合完成区域产业和区域园区发展规划。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配合市发改委编制南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园区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定位,提出区域内重点发展产业,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并结合南部区域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社会化配套服务,策划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七)组织编制区域环境治理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由环保分局和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分别牵头,结合“十二五”全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目标,提出该区域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的任务、实施方案(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技术升级等)和完成时限。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产业优化升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研究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及实施办法,审定区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第5篇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国家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国家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国家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第7篇

关键词:复杂机场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关键技术;规划管理

前言:机场终端区指的是飞行区与航路之间的过渡衔接区域,终端区有着交通汇聚和发散快速的特点,且航空器飞行和运行环境的机动性、和时变性较强,这必然会影响空中交通运行效率。尤其对于复杂机场终端区来说,机场间运行相互影响、空中交通密集,且航线结构较为复杂,很容易导致空域拥堵和航班延误等问题,这就需要合理配置空域资源,提升空域资源利用率,以此来保证复杂机场终端区的运行效率。基于以上,本文结合算例,简要研究了复杂机场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关键技术,旨在为机场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规划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复杂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关键技术方案

1.1条件航路和临时隔离区域

当前空域划分难以实现灵活的空域管理,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以现有空域为基础建立临时隔离空域,供军民联合使用,民航或军航可递交申请,一旦出现冲突,进行空域资源协调配置,保证空域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充分性和灵活性,在增加空域流量和容量等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升空域资源利用效率[1]。临时空域可以是临时隔离空域,也可以是条件航路,其中条件航路在特定条件下才可以规划和使用,而临时隔离空域则供特定用户专用。

1.2复杂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法及步骤

首先,预测复杂终端区对空域资源的需求,以现有机场布局和扩建需求为基础,对“四阶段”模型法进行改建,采集历史流量数据,预测空域资源需求。

第二,以空域资源需求为基础,对当前复杂终端区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开发仿真软件,采用仿真与专家座谈结合的方式对当前空域资源配置和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未来机场布局、空域使用及协调机制等方面问题和影响因素。

第三,以现状问题分析为基础,确定复杂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规划方案,制定科学的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法,形成合理的规划方案[2]。

第四,进行仿真验证,采用形成的空域资源配置规划方案及设计方法进行方案比选,以仿真实验方式对各个方案的空域性能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空域容量、经济性、环保性及安全性等,最终确定可行的空域资源配置规划方案。

2算例分析

2.1空域资源规划配置

某机场终端区2017年交通流量预测为793958架次,以航路网络优化为基础,建立条件航路和临时隔离区域,航路方案包括三个临时隔离空域和三条条件航路,根据每日空域资源需求确定二级分配,第三级实时对民用或军用空域用户开放。具体来说,在无空军活动的基础上,释放三个临时隔离区域,开放对应的三条条件航路;在有空军活动基础上,释放三个临时隔离区域,但三条条件航路不激活。

不对原有导航和管制系统进行改变,以2015年高峰时段交通流为基础确定管制符合,进行扇区划分,该机场终端空域被划分为七个扇区。

2.2仿真分析

建立该机场终端三维微观仿真模型,以实际运行数据和预测数据作为模型数据,进行飞机进离过程的三维仿真,对管制员指令进行模拟。仿真得到飞行轨迹表,用VB+MAPX软件显示非请状况,模拟空域运行状态,主要现实的信息包括高度、航班号及飞行轨迹等。

2.2.1安全性

飞机间的间隔是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主要因素,该机场终端区进场飞机间隔为:垂直间隔300m,纵向间隔12km,符合相关规定,但该机场终端区属于复杂机场终端区,交通密集、航线结构复杂、交叉点较多,这些也会影响飞行安全[3]。而改进航路结构则有利于提升安全性,经过安全评估,提出的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案安全性优良,仅为3.73×10-9次/h,小于现状空域的19.26×10-9次/h。

2.2.2延误时间

该机场终端区交通流量大,有着延误问题,采用SIMMOD进行仿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案各扇形区域延误时间均在15min以下,有效解决了延误问题。

2.2.3工作负荷

原方案管制员工作负荷较大,利用DORATASK验证扇区划分的合理性,对飞机进离场全过程进行仿真,动态模拟管制员指令,对管制员工作负荷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管制员负荷均在2880s以下,满足相关要求。

2.2.4经济性分析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经济性评价,使用本文提出的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案总飞行成本为134.87亿元,相较于原方案来说,能够节约11亿元之多,经济性优良。

2.2.5环保性分析

民用飞机每燃烧100t燃油平均会释放氮氧化物2.112t、二氧化硫98kg、一氧化碳56kg,二氧化碳318.7t,结合三维仿真数据得出该机场终端区飞机进离场耗油量,最终得到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369.58万t,小于原方案的405.2万t,环保性优良。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际算例,提出了一种复杂机场终端区空域资源配置技术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优良,工作负荷较小,能够解决延误问题,提升了空域资源利用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园园,胡明华,张洪海,尹嘉男,吴凡. 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协同排序方法[J]. 航空学报,2015,07:2279-2290.

第8篇

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的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基于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是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在海洋功能区划评价中,空间分析是评价方法的具体执行工具,有很多种类型和方法,如空间查询与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插值、数字高程模型和空间建模、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4],泉州湾用海功能分区格局见图2。目前,在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区域建设用海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关于印发区域建设用海管理有关技术规范的通知》(2008)和《区域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等文件中均未对用海规划的技术方法作出规定。而我国海洋功能区划执行的国家标准是《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导则中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指导原则、分类体系、指标体系、编制方法等,其规定的方法主要有指标法、叠加法、综合分析法。其中:指标法是指根据海洋功能分类体系和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洋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保护要求划出各类具体的海洋功能区。叠加分析法是将所收集到的各类资料编绘成图件,并将与收集到的各种图件进行叠加,依据功能区划的原则进行分析比较。保留合理的功能,舍去不合理的功能,比较、确定主导功能。综合分析法是按照区划原则,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评价、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形势结果分析,综合考虑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环境保护要求,协调各种用海关系,确定海洋功能区类型及功能的主次关系。导则给出了区划方法的基本概念,但缺少具体的应用指南或流程,同时指标体系也存在定性描述较多的不足。在具体的功能区划实践中,难于全面应用导则给出的区划方法,且功能区划划分最终是根据专家的评判,缺乏客观性,受海域利用现状、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海域自然属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划定各种功能区的先决条件,海域的社会属性即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海洋功能区划划分的必要条件。要进行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单元划分,必然要将大量的海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环境等各类资料编绘成图件,明确海域资源、使用现状、开发规划等空间布局。结合上述分析和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实践,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采用如下的功能分区方法(图3)。(1)采用指标法。根据海域使用现状的自然属性,初步确定港口、旅游、海洋保护区等涉海产业的海域使用现状,初步形成自然属分区,并在GIS软件下建立海域使用现状图层管理。(2)采用叠加法。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涉海行业海域使用规划空间数据,在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下,叠置分析使用现状、规划图层,形成初步的泉州湾海域利用功能区布局方案。(3)采用综合分析法。引入专家和部门协调意见,确定功能分区的功能和开发顺序,结合整治用海规划目标,提出泉州湾整治的方案,并对海洋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做局部调整,形成最终的用海规划布局方案及开发时序。

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方案布局

根据与环泉州湾的涉海行业规划中空间功能相衔接的原则,将环泉州湾海域规划为空间相对独立的环境整治、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渔业四大功能,构建“一湾四功能七片区”的用海功能分区格局。

1洛阳江口综合整治片区。范围自洛阳桥至后渚大桥海域,其功能目标是内包含湿地公园和河口湿地保护区,两岸陆域为城市建设用地。

2百崎湖综合整治片区。范围包括百崎湖水域及湖口白沙至秀涂沿海滩涂。功能目标为加强百崎湖水体交换,改善湖内水质,优化环境,造就亲水生活岸线、生态湿地景观岸线、湿地公园和城镇景观,为百崎、秀涂城市建设、台商投资区建设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3石湖港片区。范围包括石湖作业区至古浮澳,主要功能为港口物流。

4秀涂港片区。范围包括秀涂作业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港口发展用地,南部为码头。主要功能为港口物流及台商投资区配套码头。

5湾口北侧滨海旅游片区。范围自浮山岛至崇武镇沿海岸线,包括青山湾、西沙湾与半月湾等海滨沙滩,主要功能为滨海旅游。

6泉州湾贝类苗种繁育片区。范围包括仙石镇沿岸滩涂海域,主要功能为滩涂蛏苗天然繁育育种。

7祥芝渔业基地片区。位于泉州湾口南侧祥芝半岛北面海域。基地将建设成为以祥芝国家一级渔港为特色,船舶修造、海员培训为支撑的滨海特色型城镇,为石狮及周边地区渔业生产发展创造优越的配套条件。

上述7个片区,按照开发时序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临海产业填海需求分别规划了近期开发14块,中期开发10块和远期开发4块填海区域。用海需求分别规划了近期开发23块,中期开发11块和远期开发12块用海区域。其中,规划近期开发中的用海区域包含已颁发海域使用证的项目用海。

对内湾及潟湖的整治利用规划方案

1洛阳江口综合整治方案

洛阳江口综合整治方案总体上包括红树林种植和红树林生态修复、滩涂疏浚及适当造地筑路、清除大米草蔓延区等3个方面,从而达到增加泉州湾纳潮量,提高湾顶内湾水交换能力,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美化岸线环境等效果(图4)。同时,利用缓冲区和叠加分析方法,结合海湾地形等深线要素分析,提出将滩涂大米草蔓延区设置为人工岛型湿地保护区生态岛概念,即利用泉州湾疏浚淤泥填高,种植树木,周围种植红树林,设置无人候鸟岛,建设鸟类高潮位调节区,形成人工岛型湿地,为各种珍稀鸟类、鸻鹬类和鹭类等水鸟在提供栖息地,从而接纳桃花山珍禽保护区鸟类築巢,在提升周边环境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疏浚淤泥外抛的问题。

2百崎湖综合整治方案

百崎湖整治规划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在百崎湖与泉州湾之间打通进水连接通道,解决湖区水体的纳新和防洪排涝问题。研究中根据等高线、土地利用、围垦、水渠等地形要素进行距离分析,进行最优化设计,提出百崎湖“三联通”工程方案:①石任水道(b6):规划在现有洛阳江经石任村至张坂的引水灌溉渠边新开挖引水渠道,引泉州湾水体经该水道进入百崎湖湖顶水域,达到百崎湖水体与泉州湾水体进行有效交换的目的。②白沙水道(c1):现有白沙围垦与百崎湖中部围垦养殖处开挖水道,连通泉州湾,通过计算,该处的土方开挖量最少且距离最短。③海堤桥闸:维持百崎湖口南侧现有水闸进出水功能的同时,新建设一座桥闸型进出水通道,桥闸可通车设计;同时百崎湖整治规划方案还包括百崎湖周边岸线整治及对百崎湖口白沙至秀涂沿岸滩涂海域进行疏浚,适当回填造地。整治方案中必须开通石任水道,海水从百崎湖顶到达湖口位置。但随着洛秀组团、台商投资区的建设,其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排水的增大,仅开通石任水道将存在湖水交换周期长、湖水交换量小的问题,届时百崎湖将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环境容量等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将对湖水水环境质量维护造成难度,故应拓展其他纳潮渠道,增加拓开白沙水道,新建百崎海堤桥闸,增加纳潮量,改善海水水交换率,缩短交换时间,从而起到连通内外水体,改善湖区水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建建设,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台商投资区建设的作用。根据计算,两综合整治片区总疏浚量为1921万m3,各相关需填方量为1296万m3,尚有625万m3疏浚淤泥量,需要运输到泉州湾口海洋倾倒区倾倒。洛阳江口综合整治片区和百崎湖综合整治片区新增填海面积合计为114.9hm2,围垦区填海新增面积为57.8hm2,总为172.7hm2。百崎湖三联通方案完成后百崎湖将增加纳潮量90万m3、增加排水量58.3万m3,完成一次理论水交换需要5d就可以完成,远大于现有的约20d。

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实施后水动力变化预测

1规划实施后纳潮量变化

规划中对泉州湾纳潮量的变化进行了数模运算分析预测,在泉州湾布设了4条断面,断面1为规划范围边界线,其余3条断面位于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江口综合整治片区(图5)。由表1和表2可知,按照由湾外往湾内的断面顺序,纳潮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断面1和断面2基本上相近,说明:由于规划疏浚工程的实施,纳潮量的增加将主要位于后渚以北的内湾;小潮断面2纳潮量增加比断面1还大,原因是由于规划实施的滩涂浚深对小潮时影响较大,使更多涨潮流进入疏浚海域。由于工程设计将从低潮时基本出露的近岸浅滩疏浚到当地理零深度基准面,将对小潮的纳潮量影响很大;除了断面1小潮纳潮量增加比大潮纳潮量增加略小外,其他断面小潮纳潮增加量比大潮还略大;而由于小潮工程前纳潮量较小,故小潮工程后纳潮量增加率也明显比大潮纳潮量增加率大。

第9篇

一、职责调整

(一)将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的拟订全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城乡规划监察及拟订城乡规划具体政策等职责划入规划局。

(二)将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的全城镇体系规划、乡镇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职责划入规划局。

(三)将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的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建设工程设计等职责划入规划局。

(四)将国土资源局承担测绘(勘察)行业管理职责划入规划局。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城乡规划、测绘(勘察)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省有关城乡规划、测绘(勘察)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规程、办法,研究制定全城乡规划、测绘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政策、技术标准、规程、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城乡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域城镇体系规划、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协调编制各专项规划;负责审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负责指导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三)会同国土部门、建设部门拟订城规划区内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和建设计划;负责组织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选址;负责核发城规划区内和域重点发展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负责审定规划审批项目的放线、验线工作。

(四)负责城规划区内和域重点发展区域建设用地、建设工程的批后监督检查;负责有关行政复议,调查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案件;负责监督检查域规划执行情况。

(五)负责全城乡规划、勘察、测绘等行业管理及勘察、测绘项目的登记管理;负责勘察、测绘产品审查验收;负责全勘察、测绘场、测量标志等管理。

(六)负责全规划设计和测绘(勘察)单位的资质管理;负责城乡规划行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负责全城乡各类规划、工程建设档案的收集、接收、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七)承办政府和规划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规划局设6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文电、信息、文字综合和对外联络工作;负责安全、保卫、保密、会务管理等工作;负责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负责人事劳资、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工作。

(二)财务科

负责拟订局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对直属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局机关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各项专项资金使用及预算审核工作;配合各部门筹措、筹集各专项资金。

(三)规划编制管理科

组织编制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负责审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指导编制镇、乡及村庄的规划及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工作;负责城乡规划的公告、公布及组织听证、评审等工作;负责拟订城规划区内年度规划编制计划等工作;负责出具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条件等工作。

(四)建筑规划管理科(行政审批办公室)

负责规划区内建筑工程项目选址,审查建筑工程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负责城规划区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城规划区内建筑立面、色彩、围墙、大门等内容的规划管理及审批;负责临时建设用地和临时工程审批;负责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

(五)政规划管理科

负责城规划区内各种道路桥梁、电讯、给水、供暖、油气、有线电视及油田井场、油气管线等规划选址和工程规划方案的管理工作;负责户外广告、牌匾、站牌的审批工作;负责政交通及管线等临时用地、临时工程的审批工作;组织政工程竣工的规划验收。

第10篇

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普遍出现是由于人类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带来的恶果。人类谋求发展必然带来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破坏。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遍布全球,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灾难,出现了一系列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人们觉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技的不发达造成的,寄希望于科技进步来消灭环境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老的问题解决的同时新的环境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并且更复杂和棘手。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科技的问题,也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基于这种观念,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期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环境评价制度中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缺失。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以及支持工业“十五小”、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等政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完整的战略环境评价范围应该包含政策、规划和计划,中国目前的环评实践,没有包含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政策是政府机构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所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由政策失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远大于建设项目。因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角色定位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不管是广大的公众还是环境监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类、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决策过程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对规划起着“评判员”的作用,目的不是编制规划,更不能用环评来代替规划。

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度低。公众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环境保护更加不能脱离群众。就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使得该项活动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包括决策参与、过程参与和末端参与。目前,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除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了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外,其他法律都只是原则性“宣誓”,没有使公众参与落到实处。

环境评价审批机构设置不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这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引起的腐败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法》第7条、第13条和第22条的相关规定表明,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这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滋生腐败,严重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重大损失。

不能实行完整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虽然近年来,中国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尚缺乏一个包括环境评价及预测、决策实施、跟踪评价及调整在内的完整的项目可供参考。宏观决策的实施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同步进行,可以积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可以及时弥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环保措施的不足,解决决策实施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往往不能包含完整的跟踪评价,这使得有些环保政策前紧后松,使其现实效果大打折扣。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由于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制度,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现成的模式,而应建立和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我国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重视替代方案遵循择优原则。国外经验表明,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美国环境政策法,替代方案是可以代替建议行动之目的的行动方案。科学决策遵循择优原则,即通过对多个方案对比权衡,确定最佳选择。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项决策综合机制,其目的在于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信息,从而使其能够确定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理应包含替代方案。

加深规划环评的力度。从项目环评进入到战略环评,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指标用于衡量、表征、描述环境现状,预测环境影响,比较不同可选方案的环境效应,跟踪监测战略行为实施后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差值。评价指标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定性与定量化表现形式,而评价方法是对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得出评价结论的工具和手段,二者共同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而这两方面正是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薄弱之处,指标体系的建立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只能建立笼统而概括的通用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区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此,一方面,应通过组织优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研究,

进一步开发适合国情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重视民主决策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国家决策的热情也将越来越高。环境影响评价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积极引导我国公民开展公众参与,细化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应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其次,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况,任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开展公众参与;再次,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配套法规或条例中详细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内容与方式,环评文件的获取途径,以及反馈意见的处理;最后,对未按法律要求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开展公众参与的政府机关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环境影响评价应重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参与,听取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专家对环评文件的意见。相关部门和专家掌握较多专业知识,他们提出的意见一般比较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第11篇

关键字:生态;技术;要点;规划

当前,生态化进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它需要生态学、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理论相结合,同时又要协调经济发展。生态规划需协调自然、人、城市三者关系,从而形成互利共生的完整体系。要在规划方案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元素,抓住其规划设计要点则变得尤为重要。

1 概念浅析

1.1 生态的概念

生态指的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1.2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在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城市的自身条件,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布置生态的建设体系,生态规划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态城市规划要点及案例分析

就宏观空间尺度而言,城市生态规划需要考虑山体、河流水系、植物、动物及栖息地、土地、生态多样性以及廊道等几方面要素。本章结合《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来探讨生态规划设计要点。

2.1 山水规划――汕头滨海山水都市格局

自然山体是地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河流水系是地质和生态长期演化的结果,二者都是是区域“山川胜形”的基本自然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流”顺畅的基础资源。

(1)汕头湾和C石山构成最重要的山水城市意象的场所,集中打造海湾滨水空间。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打造市域空间发展模式。依托C石山,将滨海河流作为背景,内湾作为焦点,汕头湾作为城市首要的滨水开放空间,提出不同类型水岸岸线形式及布局模式(图1)。并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区域性供水通道,加强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排水通道,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危险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根据汕头市域山水格局的感知特征,设计三条主要的交通动线。滨海大道沿汕头海岸线,作为感知汕头城市魅力和山水格局的主要交通廊道。生态绿道位于汕头市域北侧的自然山体中,具有旅游和人文的特色。

(3)制定浸水假设划定特别警戒区、警戒区,作为相应沿海沿江地区用地格局的安排标准。充分利用道路的防护避难功能,形成防潮堤、绿地缓冲带、生产区、干线公路四层防护体系,对于处于危险区域的住宅、工厂、公共设施等进行搬迁或加固。(图 2)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宏观山水生态规划要点在于保护区域内的山体水体基本结构,维持自然山水格局,设立生态敏感区,并依托山水地势建立交通走廊,另外还需建设水岸线退让,以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安全。

2.2 植物绿地生态规划要点

植物与绿地是区域实现生态平衡的基础生物资源,是对区域实现“生态调节”的主要物质载体。其具有地域性特征,并且节点绿地多为标志性的地域性景观。另外,连片的绿地多为“生态敏感区”,需特别保护。

(1)该方案将汕头C石山打造为城市中央公园,维持C石山绿地的适宜规模,使之形成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谋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该方案还注重小公园关键节点更新、牛田洋湿地绿道建设、珠港新城水岸生活化转型等方面。并在汕樟路和金新路形成林荫环路,组织中心城区不同组团的绿地系统,建设多层绿地空间结构。(图3)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植物、绿地生态规划要点在于维持绿地规模、类型以及合理的空间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绿地量,营造圈层加网络并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结构体系,以维护和提高区域内绿地的生物多样性。

2.3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以及生物多样性规划要点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成分,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志现象,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之一。

廊道是“生态流”的通道,是自然生态过程的关键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生态“斑块”稳定性的物质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基本保障,是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保障之一。

(1)该方案依托汕潮揭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构建“三面环山、一面拥海”的区域生态格局,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持区域复杂生态系统结构,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2)该方案还依据当地山脉、河流水系、主导风向、主要“生态斑块”的空间布局以及野生动物迁徙路径规划出多条区域生态廊道,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以上规划得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以及生物多样性规划要点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依据区域山脉、水系、主导风向以及主要生态“斑块”的空间布局特点设立多条生态廊道,并空出动物迁徙廊道;并建立自然保护体系,以提高生态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2.4 土地生态规划要点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的基本资源。因此,保护和维持规划区域“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土地类型的合理结以及提高单位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构尤为重要。

该方案已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类,以维持“生态用地”的一定规模。就城市中心区而言,提出延续汕头城市生活的基本尺度――以支路网划分的基本街区。(2)地块划分原则为“初划规整,尺度宜小,均质平等”,形成汕头城市建设的基本项目单元。(3)提出建筑密度的基本控制要求。合理提高单位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并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防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如图4)

3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系列综合的设计过程。它需要更行业从业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与广大市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规划工作者应遵循景观生态设计原理,提倡生态规划,使生态理念体现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生态要素的效益,这不仅是从业者要遵守的原则和准则,也是从业者要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丁雷,赵昆.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第12篇

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是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恢复重建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基本布局;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将恢复重建工作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近期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政府扶持以基础设施和农房安全保障为主。严格按照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实施恢复重建项目,坚持以原址建设为主,异地建设为辅,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重建规划组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和规模,提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的建设方案,提出农业生产设施重建方案。基本要求是摸清农村基础设施受灾损失的基本数据,确定村庄恢复建设的基本标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基本布局;确定基本的资金盘子;明确恢复建设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明确基本政策和措施;明确基本实施步骤。规划范围主要是市严重受灾县区,具体范围距震中300公里、烈度达到6度以上县区。规划期为三年。规划期内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要体现在具体项目上。

省建设厅按照规划编制的进度要求,将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和初步方案制定阶段,各县市规划工作小组赴现场开展工作,完成农村居民点选址布局等方面的初步规划方案。完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方案,并与各县市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衔接与整合。根据各县市农村居民点选址布局的初步方案,提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配置的具体意见和投资估算。各县市政府组织审定上报。期间必须完成基础资料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出重建规划方案。第二阶段为方案调整与修改阶段,各县市规划工作小组提交初步规划方案。省编制组负责组织听取各市初步规划方案汇报,提出完善意见。各市规划工作小组根据编制组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组织方案调整与修改完善工作。期间必须完成分析研究与数据汇总。第三阶段为成果综合编制阶段,期间必须完成上报规划的初稿。第四阶段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和上报阶段。

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按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尊重当地农村的地域性、民族性,注重优先恢复建设农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基础设施,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基本布局。适应灾后生产力布局调整,科学引导县(市、区)域人口合理分布。坚持以原址建设为主,异地建设为辅,明确乡集镇与村庄恢复重建的类型。准确汇总、分析、归纳异地安置的主要原因,提出异地安置的目标和规模,并制作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比较表。按照县(市、区)城、建制镇、集镇、重点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划定村镇层级。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制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分级配置乡集镇、重点中心村与基层村各类设施,确定设施配置的类型和标准,配套建设的规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明确重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区域性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的政策。

省建设厅还提出恢复重建的目标、时序与投资估算。依据本年度过冬、三年重建的基本要求,制定重建规划目标。重点提出本年度可以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复建任务的数量,以及完成全部复建任务的时序安排设想。按乡集镇与村两级,分建(构)筑物与基础设施两类进行灾区重建投资估算。对资金总规模进行分析,对异地安置的进行方案比选,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规划上,由农业部门负责编制,在规划中进行衔接和汇总。

为了更好的做好规划工作,省建设厅设计了县域综合现状分析图和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图。县域综合现状分析图主要分析图主要反映县市(区)域城镇、乡集镇与村庄的等级、规模的分布情况,并标注地震损坏情况(全损、基本全损、部分损坏与基本无损坏);反映县市(区)域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列表说明基础设施损坏情况。标注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布情况。划出地震受灾范围(按灾害评估分重灾、中度受灾与轻度受灾划分)。标注主要灾害分布(地震烈度、泥石流、滑坡、崩塌、洪水等)。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图主要标明各乡集镇、中心村与基层村的位置、等级、规模。标明灾后重建的各乡集镇、中心村与基层村;反映其恢复重建类型,即原址建设与异地建设;且标注其安置规模(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与建设标准等。划定四类区域(居民点)的范围。

按照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重建规划组的要求,全省各地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和规模,并尽快恢复农村居民正常生活,也加快灾后村民住房建设。市规划布局的原则是按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尊重当地农村的地域性、民族性,注重优先恢复建设农村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基础设施,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基本布局,以原地建设为主,异地建设为辅,同时遵照县区村庄布局规划,确定乡集镇与村庄恢复重建的类型,以中心村、基层村划定村庄层次。

市村庄建设以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为主。中心村的规划应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以带动周边村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环境等方面的整治,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其影响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基层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内主要道路水泥(油)化,背街小巷硬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以及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鼓励农户建设家用沼气池。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安全用电水平;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解决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在村容村貌建设上,每村设置一个小型垃圾中转站,改变垃圾随意分散堆放的现状。拆除闲置且影响村容的的旧民房,尤其是危旧房。积极保护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发掘其旅游潜力。开展“三化一片林”建设,即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和一村一片林,实现“绿色家园”建设目标。

为了进一步做好灾后重建规划,市在规划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适用实用科学技术;优先解决村民住房及生命线工程,对房屋倒塌、严重破坏的住房,应妥善安置,尤其要安排今冬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不能居住的289.61万平方米住宅,在年5月份之前重新建设,对供水、供电等设施,年12月份之前,恢复到可使用程度,以保证受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政策扶持和灾后自救是恢复重建的关键,要做到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紧张有序,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