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

时间:2023-05-30 09:27:46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1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一个神话,一个奇迹。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边的柳树,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树,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狂风吹不倒它,大雪压不倒它,雷电轰不灭它,连命运都无法毁灭它。它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而成就了那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就像灞河边的柳树,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善始善终。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挫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粗实、挺拔;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与这株柳树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出生时就与光明的世界告别了,八岁时又因患病而失去了听力。这样,她学起东西来就比普通孩子困难多了。但她并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越过种种坎坷。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顽强呢?是因为她有和柳树一样不屈的精神。这篇课文使我产生了无数的感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是啊,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2

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阵风吹来了,作为柳絮的我。便迫不及待得登上了风婆婆的末班车。

不知怎么了,风婆婆把我们送向了贫瘠的青海高原。我们在空中飘呀飘呀,渐渐的来到泥土公公的家,并且住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我们已经长得和人一样高了。忽然一阵铺天盖地的雷响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一道道闪电划过了乌黑的天空。朝我们袭过来。只听“咔嚓”一声我的一个哥哥已经被无情的雷电给劈成两段。一个晚上后。伙伴们已倒下一大片了。

夏天到了,炎热的太阳把大地当作了它的烧烤机,不断的给它加热,仿佛要把地上的任何生灵化为灰烬。地底下为数不多的水差不多都被蒸发。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我们好不容易逃出了干旱的魔爪,本以为逃出了虎穴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又陷入了龙潭。冰魔来了,凉飕飕的风在我们的周围回旋。一开始,我们觉得还能忍受。过了几天,冰魔越来越猖狂。我渐渐吃不消。我在心里一直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冬天很快就要过去了。一个晚上过去了。等我苏醒时,世界一片冰天雪地。世间除了我没一个生灵活着。一切都寂静起来。很快,冰魔走了,春姑娘来了,一个个新的生命破土而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了。凭着我的坚持,我终于成为高原上唯一的一棵树,人们会尊敬我一辈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3

关键词:词语教学;屏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4-1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见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们的课堂却少见这样的词语教学。绝大部分的词语教学停留在“明其意”的层面,使得词语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词语教学这一难以突破的“屏障”的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词语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教学实录1】

(出示文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生铁铁锭吗?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吗?

生:没见过,不知道什么颜色。

师:老师出示一块生铁,这个颜色就是深青灰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直接用“深青灰色”来写柳树树干和树枝的颜色,而要用我们都不知道的“生铁铁锭的色泽”来描写柳树呢?

生:用这个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像生铁一样坚硬。

生:因为作者用“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生:这个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生长的缓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铁是炼出来的,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柳树,说明这株柳树生长很不容易,非常缓慢。

师:这种表达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种对这株柳树的敬佩之情。

师:这个段落中,还有哪些词语,给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还有“苍郁、深沉、锻铸”这些词语。

师: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

【教学实录2】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绝不宽容”一词用得好在何处?

生:(无语)

师:“宽容“一般是用来写什么的?

生:写人的。

师:这里是写什么的?

生:在文中是用来写天气(气候)的。

师:文中写什么绝不宽容什么?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绿色的生命。

师:这个“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把“气候”当成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

【案例分析】

一、解读教材不够细致,导致词语教学一叶障目。

要想突破词语教学的屏障,首先是要慧眼“识词”,要善于扑捉那些有教学价值的词语。如何去扑捉有教学价值的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要求的精神实质。带着《课标》中高年段词语教学的精神,我们再来看《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可以说,文字凝练、厚重、富有张力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柳树工笔式外形描写中“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锻铸”等词语极富感彩,也是极富教学价值的词语。案例中,教师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树枝、树干的颜色,而且感受了颜色所富有的坚硬的“质感”,领悟了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所包涵着作者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铁铁锭的色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生长的情态。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个由了解词意到感悟词情,再到领会表达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形”入“情”,悟“情”得“法”的过程,突显了词语的张力,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4

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是一棵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有着广袤无垠的原野和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不但如此,在无数次高原风雪的虐杀下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经历过无数次摧毁,已经生命垂危了,但仍然起死回生,长成了两合抱粗的树根,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数页绿的苍绿,绿得深沉,这就是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对这棵树的独特锻铸。家乡灞河的柳树名贯古今,那里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长出许多婀娜多姿的柳树。反之,青海高原的柳树命运远远不如灞河边的柳树,但它他却成为了高原上一方庄里的风景。

为什么那么多柳絮飘落到青海高原上,却只有这一棵存活下来呢?因为这可树没有和别的柳苗一样,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干旱和寒冷这种恶劣的环境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多少次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靠的是什么?是坚贞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再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雷音寺途中遇到了许多么妖魔鬼怪,但他们团结一致,不畏千难万险,与恶魔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不仅仅是高原柳树或唐僧师徒,对每个人都一样,不管命运怎样对你,只要你不放弃任何希望,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有用之人。

指导老师:朱亚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5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顽强,生命是深沉,生命是苍凉。在青海高原上,就挺立着这样一株柳。

这一株柳,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它大约两合抱粗,枝干粗实坚硬,叶子十分绿。它的绿并不是像年轻的小树一样绿的鲜活,绿的充满生机,它的绿是苍郁的,是深沉的。这苍郁和深沉的背后,是它经历过多少次的高原风雪,经历过多少次的雷电轰击,经历过多少次的干旱和寒冷。这一次有一次的灾难,无情地摧残着它,使它一次有一次地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但它却一次有一次地起死回生。它的生命是多么的顽强啊!

灞河边的柳树,因为生活环境舒适,,所以极易生长,长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跟青海高原上的那一株柳有着天壤之别。

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不怕高原风雪,不怕雷电轰击,不怕干旱寒冷,什么艰难都不怕,所以它才这么顽强、这么苍郁。而灞河边柳树,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所以错过锻炼的机会、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又冻死,冻死了又复苏。正因为它有队生的渴望,生的追求,所以才可以忍受这么多的痛苦。而我们在这方面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了。

这株柳树虽然仅仅是一颗柳树,但是它身上那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毅力和深沉的品格,值得我高声赞扬它!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6

一、瘦――明晰精干之美

纵观整个石雕,高挑端庄,婀娜多姿,形态奇特而秀美,一种尊贵的文化气质将人们征服。一份清瘦,成就了石雕的明晰精干之美。“别的学科简简单单一条线,语文学科模模糊糊一大片”,这样的评价尽管撇开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显得有点过激,但也不无道理,基本折射出了当下语文课堂的不良现象。语文教学,真的需要从石雕的“瘦”之风格特征中汲取审美情趣加以观照,简简单单教语文,清清爽爽教语文,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明晰精干之美。

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我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并以此切入教学,深入文本内核,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这篇课文里有几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能找到吗?找到了,就在文中用笔划线。

生: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师:为什么会“胆战心惊”呢?“提心吊胆”又是因为什么呢?又是因为什么而“敬仰和赞颂”?作者的心理活动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其中藏着怎样神奇的秘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之中,通过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弄明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上课伊始,用这样简洁的方式精彩亮相,一下子就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心理活动”,抓住了这三组关键词语,也就抓住了文本行进的暗线,更抓住了全文的脉络,令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内容更加简约。以其简明的线性结构凸显教学的重点,以其清晰的主题线索绾结全课的教学,加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融合,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遵循文路,顺应学路,条分缕析,荦荦大端,教路、文路、学路融为一体,连成了一条清爽鲜亮的明线,凸显了几个直奔重点的板块,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也许,这就是“简单语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且包罗万象,所承载的方方面面的诸多信息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部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言语实践的内容,把握言语实践的形式,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及教育价值。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呈现明晰精干之美,教师必须有勇气、有决心、有策略地采取“瘦身”行动,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入手,从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出发,牢牢把握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高瞻远瞩,削枝去叶,精心选取精当的教学内容,什么地方需要重锤敲击,什么地方需要精耕细作,什么地方需要蜻蜓点水,什么地方需要走马观花,教师要用心地甄选,敏锐地判断,摈弃一切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还语文清白之身,轻松之体,清灵之心。

二、皱――曲折生动之美

石雕的表面并不光滑,带着自然天成的纹理褶皱,既有质感,又不失真实和朴素,这便是本色之美。

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进行,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况且,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出现偏颇甚至错误,都是极为正常的。对于这些“偏颇”“错误”不能回避,更不能批评,唯有积极的正面引导才是上策。未知,意外,曲折,错误,这才是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突然有一学生一本正经地提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全班顿时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境况,我用师爱去包容、呵护学生认识、理解中的错误,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生:老师,课文第八自然段这小节内容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可以删掉。

(其他同学大笑,还嘟囔着“这怎么可能?”)

师:笑话别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使你懂得很多,也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真诚地去帮助别人,更何况人家提的问题很有质量。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刚才大笑的同学显得很不好意思)

师:现在,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第八自然段与课题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读书)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后,你发现这段话其实是在写谁?

生:这段话写的是家乡灞河的柳树。

师: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作者在这里却花了很多笔墨去特写家乡灞河的柳,这一节是否真的多余呢?

生:通过读书,我们知道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想作者这样写可能是为了将这两处柳树进行对比吧。

师:那么,作者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生长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而灞河的柳则是长在灞河边上的,极容易成活。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是随意飘散到高原上的,而且经历了高原的风雪、雷电的轰击和无数次的折磨。而灞河的柳是人们插上的,得到人工的护理,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危险。

生:作者用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形成对比,更能突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用家乡灞河的柳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感召力!因此这小节不能删掉。

师:是啊,作者愈是写灞河的柳极易生长,风情万种,就愈能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愈能体现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顽强与坚韧,这样的反衬真是恰到好处,精彩之至。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让我们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掌声送给他!

顺学而导,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突然而至的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问题”当成宝贵的生成资源,以点带面,转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研讨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在积极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就在静心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蕴含比较、辨析、品味、还原的言语实践过程,既弄懂了反衬这一表达手法的精妙之处,深刻地领悟到文本的主旨,又彻彻底底地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面对意外的教学情境,适时地引导,适度地点拨,适宜地鼓励,既帮助“制造错误”的学生找回了自信,又催生全班学生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活动中去。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温暖的爱和关怀,以及真诚的鼓励和尊重,他作为人之生命存在的内在超越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才会被激发、振奋起来,自觉自愿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体验,去沉潜涵泳,去理解建构,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展开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方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生疑求鲜的个性魅力。

三、漏――留白绵延之美

石雕自上而下会有一些小洞小孔,形成“漏”势,可以想见下雨之时,雨水可以顺着这些小孔滴滴答答往下流落,看着这奇特的石头,雨中、石中、心中,自然也就多了一点情趣。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这番“漏”的情趣,巧妙利用文本的空间,结合具体可感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心灵,驻足想象,感受文本语句的巨大张力,享受那份留白绵延之美。

《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为了他的战士能顺利走出草地,不得不做出“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的决定,其内心痛如刀绞,矛盾复杂,他的爱与不舍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或直接流露,或含蓄隐藏。“背过脸去”这七个字,一句话,单独成段,意蕴丰厚;一个寻常的动作背后,饱含一片深情。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处需要用心去体悟、明察。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背过脸去?

生:因为他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

生:因为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特别浓,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

师:发挥你的想象,背过脸去,那会是一张怎样的脸?能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生: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

生: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生:一向坚强的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

师:你们的想象合情合理,如果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生:如果都写出来,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生:这样写,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对,这样写,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对于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有意的留白呀!

语言形式作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语文学习主体的参与读解和创造性建构发出了约请。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会有意追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让作品呈现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袁枚认为,“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空缺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幽深绵渺,难以穷尽,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确定性的审美特征。当这种未定性领域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必然会给读者的接受活动造成审美张力的对峙,欲求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去填充,以最终小节这些张力,走向完形,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紧扣这份“未确定性”,在具有多面性、复杂性、流动性的文本语境中,不断加强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其不可穷尽的张力之中把玩文本的想象,体验文本的情感,建构文本的意义。

四、透――深刻澄明之美

看看石雕的身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大洞,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视野洞窥景致,还真是多了一些孩童的野趣,这便是石雕“洞透”之美。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法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攸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沿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引领学生从言语作品的意象中发掘深层的意义底蕴,让学生以生命体验的方式去体认世界,接受世界,把握世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常静止实则颇具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符号,去探寻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别的表达方式,洞察言外之意,洞悉弦外之音,洞透文本之魂,领略言语表达的深刻澄明之美。

《水》一课的开头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刻画,将“缺水之艰难”这一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村子、一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这四个“一”的运用,表面上静止呆立,与通常表达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只要教师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与作者来一次心灵对话,真切感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痛苦”,就能发现这四个“一”自然形成两组词群,且构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指向文本主旨,稍加开掘和激活,其神韵便彰显无遗。教学时,在引导自读自悟后,我便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四个“一”的独特句式的体察品悟上,于无声处听惊雷,课堂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个村子、一处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有什么发现吗?

生:文中用了数量词,用了四个“一”,让我们感受到了挑水的艰难!

生:这四个“一”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村子”的人却只能到“一处很小的泉眼”挑水,并且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才能挑上“一担水”!

师:同学们,这四个“一”不仅刻画了挑水的细节,同时这四个“一”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挑水的―― 艰难(板书:挑水之艰难)。同学们,看来啊,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我们能读懂读透课文!读书就要这样,用你的慧眼去发现那些特别的表达句式,因为特别的句式定在表达着特别的意味。我们就这样读下去,继续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风景里!

古典园林巧夺天工,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神妙融糅。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具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潜行,将精心的预设、精美的结构、精彩的生成、精妙的智慧水融,带着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言语世界之中,沉入每一个言语作品之中,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自然就会营构一份清晰、曲折、绵延、深刻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7

【片段一】在文字与意象融通中建立自然意象

师:这是一株树,不过它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通过朗读,读着、读着,这棵树就会从语言文字的后面显现出来,你信不信?好,挑一句你最拿手的展示一下,好吗?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粗实而坚硬,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枝和树干有这么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而这株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这是一奇。谁也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坚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坚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从“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这句话中。

师:是啊,铁锭,同学们看到过没有?铁锭是纺车和纺机上那种用铁做的锭子,很硬,而且色泽都比较暗淡。这株柳树就是有像铁锭这么粗实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赏析】“语文课必须得沉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人般辛勤踏实地耕耘。”文字是有质感的,文字的质感就是文思、情感、韵味。作者的文思、情感正是通过那沉寂的文字,那不起眼的一字一词,静静地、细密地传递出来。那种“一日阅尽长安花”的解读方式是不可能让高原柳的精神抵达学生心灵的。由于盛老师对文字的深刻领悟和深度开掘,高原柳的精神形象才得以如此壮阔、丰满、绵延地传递出来。一株坚韧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柳树才会带着它钢铁般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若隐若现。只有在这样的氛围营造下,高原柳的自然意象才会巍然地“撑立”起来!

【片段二】在语言与情感共生中捕捉精神意象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的一次吗,你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多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地——

生:起死回生。

【赏析】咏物的文章不光写物,还会托物言志,在其中灌注作家个体的生命精神,即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精神意象。教学本课如何带领学生的心灵抵达这片精神意象的高地,还需要教师对细节的领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盛老师在第七自然段的教学中把握句子的层层递进,把握“多少”背后的虐杀,“起死回生”背后的抗争,“又”背后的百折不挠,反复抓住“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又——”等提示性语言层层导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把握文章细节处的“内部密码”。饱含着情感的朗读犹如大海波涛,回环跌宕,一浪更高一浪,在这样倾情的朗读中,高原柳所代表的精神意象在学生面前越发显得丰满高大。

【片段三】在感性与理融中催生自我意象

师:从“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看出环境特别恶劣。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课件和录音)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这株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生: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断了。

……

师: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呀?

生: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师:马上就会过去的!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我要坚强地活下来,风雨之后一定能看见彩虹。

师: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它是这样鼓励自己的。

……

师:在你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

生:是一株坚强的柳树。

生:是一株陷入困境永不言弃的柳树。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8

联系人:谭瑞

电话:15886001678 18643012887

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街道

海伦市木鑫苗木

海伦市木鑫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种植集体企业,种植苗木总面积2000亩以上企业法人崔成德曾担任过村乡两级领导,企业发展本照成信互利的原则广交全国绿化朋友共同发展。

出 售

银中杨:2公分-20公分粗的20万棵。其他杨树3-20公分的50万棵。

各种柳树:3-20公分的30万棵。

各种云杉:1米-5米高的200万棵。

樟子松:2米-5米高的20万棵。

架杆:3公分-4公分的100万根。

野生树三角枫、五角枫、白桦、蒙古栎、水曲柳等5-20公分的5万棵。

电话:13351154449 18746519966

地址: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利兴村

名仕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名仕苗木花卉基地

名仕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政府路中兴街,成立于1997年,名仕苗木花卉基地500多亩、22栋温室花卉大棚,花卉市场1000多平方米。我们拥有最优秀的团队,以最热情的服务让您的生活更加温馨,我们的团队以精湛的技术美化您的生活环境,让您的人生从此刻开始与众不同,每天都充满惊喜与浪漫。我们承诺选择我们就是选择健康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专业。名仕工、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广泛交友真诚合作!

绿化工程景观设计施工 防腐烂木制工艺品/花盆 仿木艺工程 奇石/花卉/苗木基地

名仕花卉市场

地址: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政府路名仕花卉市场

鲜花预订热线:0414-6825297 6835297

苗圃电话:0414-6869224

基地地址:本溪水洞前行1公里

总经理:刘春成 张丽 QQ:1191167857

电话:15841416888 18604145297 13500445297

辽宁省花卉协会会员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绿化处苗圃基地

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青年教师实践基地

开原市靠山镇时代苗圃

本圃位于辽宁省开原市靠山镇万亩苗木基地的北大门,多年来承蒙全国园艺界的朋友的大力支持,苗木远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好评。本圃证件齐全。愿以真诚求合作、以信誉求发展、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共求发展。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洽谈。

经营品种:金叶榆(地接、高接3-15cm)、银中杨2-12cm、梓树5-8cm、火炬2-6cm、黄金树5-9cm、山桃稠李3-5cm、樟子松1-4米、云杉1-5米等。

灌木:单株水蜡 60-1米、红王子80-1.2米、丁香0.8-1.2米、连翘0.8-1.2米、红瑞木0.8-1.2米、忍冬0.8-1.2米、风箱果0.8-1.2米、四季玫瑰0.4-0.7米、榆叶梅0.8-1.2米、金叶榆0.7-1.5米等。小苗及种子品种齐全、数量大欢迎实地考察。(请到网址里了解品种及价格. )

经理:孟令喜

电话:13700103998、 15141464555 、

15042024999、15214288333、

传真 :024-73339013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9

一、基于基础,清除障碍

由于文本语段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能力相距甚远,加之语段中很多词语并不是学生常见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入手,多考量学生在理解感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困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准确理解的程度,从而为更深层次的体悟奠定基础。

在学生初读语段之后,教师并没有急于推进自己的教学环节,而是追问:“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了“生铁铁锭”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教师则为学生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解释,并相机出示了“铁锭”色泽的图片以及“锻铸”的加工过程,从而让他们借助图片和具体语境感受到“铁锭”的色彩质感和高原缺水及寒冷对柳树的“锻铸”影响,真正理解作者意欲呈现的意蕴。

阅读教学倡导关注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而这又必须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教师以学生为本,在尊重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消除了认知障碍,为体悟言语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品词析句,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段文字无论是呈现柳树特点,还是突显自我感受上,都展现了作者实极高的语言素养,值得学生在课堂中驻足赏析与品鉴。

因此,在学生准确理解了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为主问题,要求学生将展现高原柳树特点的词语圈画出来,并深入感受这些词语对表达柳树特点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感知、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意识到:“两合抱”“覆盖”等从占据面积之大来展现柳树生长的旺盛,从“粗实”“坚硬”“苍郁”“深沉”来突显高原柳树独有的生命姿态,从“锻铸”“巍巍然”“撑起”等词语来强调这株柳树独有的生命伟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着重聚焦作者斟酌使用的核心~语,通过联想、品析、鉴赏等思维方式,有效揣摩了词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意蕴,品析了核心语词独到的表达效果,提升了学生语言生命的发展。

三、联系对比,感知精妙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便进入高年级,也属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加敏感。因此,在学生通透把握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或者补充现实中黄土高原上的柳树图片,引领学生将文字与图片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图文对照中,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如在出示图片之后,学生从图片中深切感受到“撑立”表达的形象性:“浓密的树荫,就像一把大伞,笼罩着这一整块区域,这个词语用得太形象了。”有的学生则从图片观察中想到了其他地方的柳树:“你看柳树的叶子,并不像一般的柳树青翠欲滴,而是带有一种墨绿色,甚至是偏黑的深色。所以作者运用‘苍郁’‘深沉’是非常准确的。”

当学生以理性感知的方式对文本语段进行深入感知之后,教师通过直观图片的介入,为学生辨析作者遣词造句提供了鲜活的支撑,从而在图片的再现过程中深入到语言内核之中,为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精妙筑造了平台。

四、梳理顺序,体悟构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感知文本表达细节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到整体把握的视角,洞察语段文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感知作者构思、铺陈这一语段内容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内在思维的不断提升。

鉴于此,教师则引领学生再次细读文本语段内容,从整体性的视角关注文本表达的思路。学生借助原本形成的阅读能力,对语段进行了总分总顺序的划分,并阐明了自己的理由:首先,作者以整体性观瞻的视角对树荫进行了总写,突显其面积之大;随后,紧扣这株柳树与众不同的树干树枝、叶子的色彩进行了细致分写,展现了高原气候对柳树的“独特锻铸”;最后,又借助“巍巍然撑立”来总结这株柳树形成的“生命感召力”,从而以一个全面整体构思突显了柳树的神奇之处。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10

关键词:窖藏苗木;雨季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青海省干旱山区大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地带,受海拔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年均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匀且蒸发量大。干旱天气和每年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给干旱和半干旱山区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为害[1]。利用四季和昼夜的自然温差,依靠植物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呼吸降O2和提高CO2浓度的原理,可延长苗木的物候期,抑制苗木提前萌芽[2,3],改变荒山造林时间,以便选择在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栽植苗木,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1研究区域自然概况西宁市西山林场海拔2297~2562m,相对高差265m,地貌奇特,气候温凉兼备,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春季气候干燥、寒冷,低温持续时间长;夏季温凉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年平均气温6、t;0℃,年平均降水量368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无霜期125~150d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763mm,大于10℃积温2037℃,植物生长期160d左右。造林地成土母质以黄土为主,土壤为栗钙土,pH值8~9。

2苗木窖藏技

1窖地选择与处理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性土以及水位低和土壤结构紧实、向阳背风的地方修建地窖。要求窖地湿润蔽荫,通风透气,交通便利。苗木窖藏前应把窖地打扫干净,进行土壤翻动,用高锰酸钾或生石灰消毒,并在历年腊八节左右制好冰块,放入窖中备用。冰块的作用是降低窖内温度,延长苗木休眠期。

2窖藏时间

根据多年的造林工作经验,确定4月中旬苗木萌动前为起苗或剪条的最佳时期。剪条后应立即打捆运至造林地点入窖。

3苗木窖藏方法

苗木运到后,立即转入窖中进行假植。假植的苗木直立排放,每放1排苗木,用混合土(湿土河北农业科学第11卷和净砂按1∶1混合)埋根;各捆苗木间不能太挤,中间要填入混合土,以防苗木发霉;每放10排左右苗木,需放置几个冰块;窖地放满苗木后,周围用冰块围住,每隔1周左右检查1遍,翻动苗木。苗木窖藏后,一端留一通风口,每天早晚各使用电风扇通风1次,每次至少2h;另一端留一透气孔,早晨关闭,夜晚打开,利用昼夜自然温差调控窖内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窖中间放一紫外线杀菌灯,昼夜打开,可以起到杀菌作用。窖内温度控制在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左右。

3窖藏苗木造林

1造林方法

造林地最好是在头一年雨季经过整地后的水平沟、水平阶或鱼鳞坑。清除造林地块内的杂草,施足基肥。窖藏苗木的造林时间一般可延长至芒种或夏至,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有一次10mm以上的降雨就可进行造林。抓住降雨后的有利时机,取出窖藏苗木进行造林,种植密度株行距采用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11

关键词:杉木;秃杉;柳杉;混交林;生长量;植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7203

1引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用材树种,由于该树种生长较为迅速,树干通直圆满,材质好,在家具、建筑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杉木深受山区林农和林业生产单位的青睐[1]。但是,经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均发现,杉木纯林在经营中存在病虫危害,自毒物质在土壤累积以及连栽造成地力下降等问题[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通过杉木与合适的树种混交可以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状况,而且对于促进林木的生长以及减轻病虫危害均有利[3]。秃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是杉科台湾杉属的常绿乔木,生长较快,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是优良的用材和绿化树种[4]。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是杉科柳杉属常绿乔木树种,树体高大挺拔,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可用于造材和庭院、道路绿化。笔者于2000年在德化的九仙山森林公园开展了杉木与秃杉、杉木与柳杉混交试验,通过研究旨在探索闽南山地杉木合理的混交途径,从而为闽南山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德化九仙山森林公园3林班4大班15小班,地理坐标为东经118°6′40″,北纬25°41′53″。试验地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2.3℃,最低气温-8.0℃,年降雨量1800~2000 mm,坡向朝西,海拔1300~1350 m,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立地类型为Ⅲ类地,造林地前茬为灌木林地。

3研究方法

3.1试验设计

2000年春,在九仙山森林公园3林班4大班15小班开展杉木分别与秃杉、柳杉混交试验,杉木纯林作为对照,杉木与秃杉混交比例为3∶1,杉木与柳杉混交比例为3∶1。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重复3块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20 m×20 m。造林前对林地进行整地,整地规格40 cm×40 cm×40 cm,造林株行距2 m×2 m。实生苗雨天种植。

3.2试验林调查

造林后,每年进行试验林常规调查。2017年3月,对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每块试验小区分树种逐株调查树高、胸径,统计平均值,计算单株材积和蓄积量。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采取“品”字型设置5个2 m×2 m的小样方,在每个小样方中调查灌木和草本的种类、数量,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其中物种丰富度S为物种总的种数,物种均匀度J=N(N/S-1)/∑Ni(Ni-1)。Shannon-Wiener指数H=-∑Ni/Nlog2Ni/N,Simpson指数D=N(N-1)/∑Ni(Ni-1),式中Ni表示某个种的个体数目,N表示所有种个体树木总和。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沿“S”型线路随机设置4个土壤采样点,挖土壤垂直剖面,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壤层次用自封袋采集土壤约1 kg用于土壤化学性质测定[5,6]

4结果与分析

4.1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长量比较

通过对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看出,杉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都有所增加,杉木-秃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4.1%、16.9%、52.6%,杉木-柳杉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0.6%、11.5%、35.3%。林分蓄积量也是杉木混交林大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秃杉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增加了63.3%,杉木-柳杉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增加了29.6%。经过方差分析,杉木混交林中杉木与杉木纯林的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均可以促进杉木生长,也就是秃杉、柳杉可以作为杉木的伴生树种。这可能是因为杉木与秃杉、柳杉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树种间的关系较为协调,进行混交从而利于主要树种生长。

4.2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植物多样性特征

林分植物多样性可以侧面反映出林分稳定性和结构的优劣。从对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林下灌木、草本调查结果(表2)看出,杉木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种类比杉木纯林多,杉木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秃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55.6%、4.8%、2.5%、5.8%,杉木-柳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涤肷寄敬苛窒啾确直鹛岣吡33.3%、2.4%、2.7%、3.7%;杉木-秃杉混交林中灌木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37.5%、4.3%、1.4%和4.7%,杉木-柳杉混交林中灌木层的丰富度、均匀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2.5%、1.5%、1.0%和4.2%。说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林下植物变得愈加丰富,林分结构更加稳定。

4.3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肥力状况对比

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有效养分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从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中采集的土样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可知(表3),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大于杉木纯林。以0~20 cm土层为例,杉木-秃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30.3%、22.9%、15.3%、24.5%,杉木-柳杉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21.6%、6.5%、6.8%、12.8%。可见,杉木混交林土壤的肥力高于杉木纯林。这可能是因为杉木混交林枯枝落叶量比较大,而且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等有效养分及时回到土壤中,而杉木纯林中凋落物多为杉木针叶,杉木针叶因含单宁较多而不易分解,养分回归土壤较慢。

5结论

通过对18年生的杉木-秃杉混交林、杉木-柳杉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调查,表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其生长要比杉木纯林快,杉木混交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也大于杉木纯林,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可以促进杉木生长。杉木-秃杉混交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杉木纯林。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后土壤的肥力状况优于杉木纯林。试验结果说明杉木与秃杉、柳杉混交对于促进杉木生长、保持林分结构的相对稳定以及维持和改善地力均有利。

杉木是福建山区主要的造林树种,该树种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作用。但杉木纯林模式以及多代连栽等作业方式又不可避免存在着生态问题,通过混交途径可以有效缓解诸如地力下降、病虫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2~335.

[2]方奇.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杉木生长影响[J].林业科学,1987,23(4):384~391.

[3]俞新妥.混交林营造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5~18.

[4]连勇机.不同海拔高度引种秃杉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13,36(4):139~141,152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12

关键词:“备读”;理解;传情;入境

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在朗读时才能真正到位,才能真正理解透彻。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备“读”。

一、备“读”巧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备课时通过反复深入的细读、精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白骨精的“摇身三变”“用法术脱身”等招数,充分表现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孙悟空的“劈脸一棒”“抡棒就打”,用词恰当、确切,非常吻合文中人物当时的心理。写“三变”“三打”,却能让读者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被紧张的情节吸引,被孙悟空除恶务尽的勇气和决心,棒打妖精的机智勇敢所打动。只有在备课时细细地“品”,才能深入理解,才能有利于教学。

二、备“读”能传情

“读”备得充分,就能懂得作者的情感意图,才能在范读时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真实的再现,而且为深一层的发挥创造提供了可能。

如,《草原》一文第一段的教学,有一个学生说:“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啊,我仿佛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骏马和大牛一会儿悠然吃草,一会儿静立不动,多像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骏马和大牛真的会回味吗?”我因势利导地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充分表现了草原美景带给人和动物的感官享受。通过品读,学生走进了文章,走进了作者的心灵,理解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备“读”易入境

备“读”充分,会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环境中,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感染。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这株柳树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复苏”“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的运用非常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历经磨难,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终于成为一方壮丽景观的动人情景,让人为之赞叹。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细细体会,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作者对这株柳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