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天的雨课件

秋天的雨课件

时间:2023-05-30 09:25:11

秋天的雨课件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1

关键词: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23-01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好词句及动画场景、表格)。

教学过程:

展示激趣、导入课文。

1、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实物、诗歌等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

2、提出要求:听话时认真,说话时句子说通顺,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指一二名同学上台介绍后揭题、板题。

品读课文、扎实练能。

朗读展示: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3、老师与小伙伴一起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4、推荐平时读得最好的同学读。

5、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读。

6、请愿意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默读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雨的。

研读好词佳句、文中寻美。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读,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那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练读。

3、细细的品读理解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联系黄色的银杏、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理解“五彩缤纷”)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秋天的凉爽。”(播放动画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与语言美)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出示如下表格,生边读边填:

植物名称 颜色 水果名称 气味

2、根据以上表格,归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秋天雨的?

拓宽发展、积累运用。

1、把自己看得到秋景用一至两段话写下来,课后交流展示。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复诵读、享受美景。

1、配乐朗读背诵。

2、小结语: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来了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赞美秋雨吧!

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颜色 五彩缤纷气味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2

兮兮,雨滴在滴滴答答的飘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说着:“好冷!,冻死了!”。是啊,秋来了。

萧瑟,丝丝的冷风迎面吹来,我缩缩衣衫,尽量不让冷风吹进来。可是,稀拉拉的雨滴冷冰冰的滴落在脸上,是那么的清醒。我可以清醒的回想起那也是一个秋雨的一天,天气阴沉沉的,涩涩的冷风吹着,显得格外的露骨。我正在上课,门外有人喊我的老师出了教师门在说话。一会儿,老师就喊我出来,说有人找你,我出来看到竟是我的妈妈,从家里来给我带了一件小棉袄,生怕我冷感冒,每次我发烧都是很着急。可是刚出教室门冷冷的风就把我吹的退了回来,妈妈还是坚持给我送来了衣服。其实,上课就那一会儿,放学都可以回家了,妈妈就是不放心。一件小小的事在我心底深深的印着,我很开心,也很为此耿耿于怀。秋雨来的是那么的自然,让我清楚的感觉的到它。

铃!上课铃声响了,稀稀拉拉的雨滴更是显得冷!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3

秋天如同一部身临其境的好电影,它有着插画般的唯美画面,有着动人的剧情,还有着悦耳动听的音效。它的四周萦绕着甜美的气息,只要嗅一嗅、舔一舔,就能令人心中无比舒畅。秋天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

秋天是值得用眼睛品味的。秋天的天空文静秀美,好似一位身穿蓝裙子的少女,时不时羞涩地抓来一朵朵云彩遮住自己;又宁静深远,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秋天的山林五彩斑斓。树木们换了新装,庆祝秋天的光临。瞧:枫树换上了大红的长裙;梧桐穿上了一件金黄的小外套;其它小树也都换上了新装。只有松树不愿脱下陪伴自己一个夏天的绿衣绿裤,仍一身绿装地矗立着。秋天的夜晚安静清凉,月亮如同一盘满满的光束,不断地溢出一粒粒碎光,平整地洒在房子上、地上、树上……像是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

秋天是值得用耳朵品味的。听,风吹了起来,秋风没有春风的酥软,夏风的清爽,冬风的凛冽。沙沙沙,呼呼呼,嘶嘶嘶……像提琴手拉着小提琴。突然,雨下起来了,秋雨没有春雨的绵绵,没有夏雨的利索,更没有冬雨的刺骨。叮咚叮咚,哗啦哗啦,嘀嗒嘀嗒,像钢琴家弹奏着一首欢快的小曲。

秋天是值得用鼻子、嘴来品味的,清甜的苹果味,还有香甜的葡萄味……闻起来不错,吃起来更不错,轻轻咬一口苹果,甜甜的味道一下在嘴里弥漫开来,久久不能散去。

秋天是别致的,它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它是一种精神——“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你是否也品味到了秋天的韵味?

福建龙岩新罗区新课堂作文培训学校六年级:张雨?q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4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5

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文本对话”成了热点,“训练”一词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忌讳。而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及表达上,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怎样处理好“人文感悟”与“能力训练”二者的关系,下面我结合《秋天的雨》第二段的教学,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升语文素养的。

一、在“理解词语”训练中,感知文本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怎样让课文中的词语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呢?

片段一:词语训练,感知“五彩缤纷”

本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五彩缤纷”一词展开训练,首先直面词语:“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五彩缤纷”就是表示颜色多时,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画出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并以填空的形式提炼出各种颜色及相关事物,如:(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树、(金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雪白)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演示金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树等动画图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然后提问:秋雨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让学生仿照上面的短语形式拓展训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鲜活起来,对“五彩缤纷”有了更生动的诠释:就是许多美丽的颜色混在一起,形成的美丽的画面。再如一个学生用打翻了颜料盒作比喻,“五彩缤纷”的意思就像是打翻了颜料盒,许多美丽的颜色流淌了出来,很鲜艳、很生动。在词语的训练中,我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原来静止的词语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朗读训练中,感悟文本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训练重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片段二:朗读训练,感悟“五彩缤纷”

1.边读边想像。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仅从字面上是很抽象的,只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把同它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内涵、体会其实质。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银杏的样子,仿佛眼前出现了“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扇哪扇哪”的动态画面,达到入境入情的效果。

2.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源于内在的感悟。在读“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一句时,我因势利导:“看到果园里一片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多喜悦呀,下面我们就带着喜悦之情齐读这句话。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做到了“情”因“感”而生,“情”由“悟”而深。

3.读好重点词。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是一个句子的点睛之笔,读好重点词对领悟文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抓住“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中的“飘哇飘哇”一词指导朗读,让学生放慢语速,边读边想像,把风托着叶片慢悠悠飘落下来的样子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读好重点词的重要性。

三、在仿说训练中,升华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语言。我们不仅要抓理解,同时也要抓运用,这样课文中的典型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

片段三:仿说训练,升华“五彩缤纷”

为了升华对“五彩缤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仿说训练。

师:出示文中句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

生:这个句子把红红的枫叶比作邮票,太形象了。

生:“飘哇飘哇”这个词用得好,把一片一片枫叶在秋风中慢慢飘落下来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师:这个句子好在把事物写活了,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说说五彩缤纷的秋天,好吗?

师出示:秋天的雨把____色给了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呀呀,_____。

师举例:“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请同学接着说,“__ 像______”。

生: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师:比喻得好,接着说。

生:摇呀摇呀,摇出了丰收的喜悦。

师:请大家仿照刚才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

生: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笑呀笑呀,笑出了秋天的香甜。

师:太精彩了,你将来一定会能成为一个诗人。还有谁想试试。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6

一、巧借课文插图,鼓励大胆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起始阶段,他们不善于选择写话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来给他们“找米下锅”。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生动有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且为练习说话写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有目的地精选文本中趣味性强、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画面,训练写话。

比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孩子们的写话十分精彩: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小柳树对小枣树说:“喂,小枣树,你看你,身子光秃秃的。你看看我,长得多漂亮呀!”小枣树没有说话。秋天到了,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什么也没结,她想小枣树一定会取笑我的。但是小枣树并没有这样做。有一天,她问小枣树为什么不嘲笑她呢?小枣树说:“虽然我能够结出果子,但是到了夏天,人们能在你下面乘凉。我们各有优点,怎么能嘲笑你呢?”小柳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尽管低年级的孩子词汇量很小,但是有了插图作为依托,便有了说的内容。以插图练说,既能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增加了趣味练“说”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拓展插图的外延,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仿写课文,丰富写话语言

模仿在第一学段写话指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模仿是学生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也是他们形成写话能力不可或缺的桥梁。

1.优美语句仿一仿

我们的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沃土。低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是词句的训练。新教材中,许多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在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文时,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葡萄架上挂着( ),露出( )。”这样的句式初看是很简单的,事实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是引发学生表达的学习点。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秋天果园里硕果累累的画面,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秋天,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个个兴奋不已。此时,我用极具感染力的话语激起学生的兴趣:“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描绘一下我们心中的秋天吧!”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瞧!如诗般的语言从他们的笔尖流泻出来:“高粱公公红着脸,像喝醉酒的老公公。”“胖胖的桔子坐在枝头,像一个个胖皮球。”“板栗哥哥咧开了嘴,露出巧克力一样的大板牙”“玉米姐姐好怕热,露出一颗颗黄珍珠。”……依托文本创设情境,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使写话不再成为苦差事,又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写作打不了良好的基础。我坚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将是丰富多彩的,处处流淌着灵性的。

又如,在教学《泉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这段描述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出了泉水的灵活生动。然后,我引导孩子们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仿写。有的孩子写道:

梨子黄了,我来到果园,梨树说:“来吧,来吧,我的梨子很甜很甜。”有的说:“泉水流到了菜园,茄子打着紫色的小灯笼。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清很清,正好给你解解渴。”这些仿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让孩子们领略了创作的愉悦,提高了写话水平。

2.精彩语段写一写

教材中的很多精美语段,同样蕴含着典型的语言现象,它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蓝本。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领学生模仿别人的方法,去说自己的话。

在教学《四季》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模仿文中已有的形式,试着自己编写《四季歌》,孩子们一下子兴趣高涨,小诗人诞生了:

油菜花黄黄,它对蝴蝶说:“我是春天。”青蛙呱呱,它对荷叶说:“我是夏天。”

苹果红红,它对田野说:“我是秋天。”雪花朵朵,它对梅花说:“我是冬天。”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春雨的色彩》写的是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在田野里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教材当中争论部分都以相同的格式出现。先是自己的观点,再说自己的理由。我在总结课文句式的基础上问: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会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春雨是黄色的等。我提醒学生,争论时仅仅说出自己的观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像小燕子、麻雀、小黄莺那样说出理由。于是学生这样写道:

杜鹃鸟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浇到白玉兰上,白玉兰也白了。”

小黄鹂说:“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迎春花上,迎春花?S了。春雨落在蝴蝶花上,蝴蝶花也黄了。”

小朋友说:“不对,不对,春雨是彩色的。你们看美丽的公园,那儿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花都开了。又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春天。”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有了语言蓝本的模仿,孩子们的语言也流淌着动人的魅力!

三、续写课文,趣味写话

低年级的教材选用了不少寓言、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相结合,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降低写话难度。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7

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的能力培养在幼儿期发展最迅速,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日常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知雾的特征,以及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2、通过实践游戏,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了解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活动准备:

1、有关雾的图片。

2、一个半透明的保鲜袋做眼罩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并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回忆雾天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什么?“像云不似云,像烟不似烟,风吹可飘动,日出始散开”这是什么?

师:你见过雾吗?谁来说说雾天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共同阅读图片说说(通过观察图片中白茫茫的景象,使幼儿感受到雾天的特征:白茫茫、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等)

(效果分析: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雾”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雾是什么样的,激起幼儿对雾的兴趣。)

二:比较晴天和雾天的不同。

师:晴天和雾天有什么不同?(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

师:晴天时,马路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是怎样行驶的?我们看出去的东西是怎样的?

师:雾天的时候,汽车和飞机会碰到什么烦恼?我们在雾天看东西有什么感觉?

师:你喜欢雾天吗?为什么?雾弟弟非常淘气,它经常溜到地上来玩,为什么说它很淘气呢?现在我们来看看吧。

(效果分析:通过对雾知识的了解,让幼儿辨别晴天和雾天的不同,感知雾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

三:故事《淘淘气的雾弟弟》

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讨论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事?

师:雾天的时候,雾弟弟蒙上马路上的汽车,汽车会发生什么烦恼?(马路上的汽车看不清楚)。

师:海上的轮船会不会碰到什么烦恼?(海上的轮船不知道往哪儿开?)

师:路上的行人碰到什么烦恼?(路上的行人都像黑夜里一样)最后是谁带走了雾弟弟?(引导幼儿说出:“太阳来了,雾就消失”的道理)

师:从这些事上让我们感觉到了雾弟弟真的是非常的淘气,我们这个故事就叫《淘气的雾弟弟》,现在我们一起来讲这个故事好吗?

四、教师小结:

是呀,雾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汽车要限速行使,飞机、船要停航,高速公路要关闭等等,所以在雾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再次感知雾给我们带来的不便。

(效果分析:通过故事感知雾弟弟的“淘气”。并通过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雾天的情形,丰富幼儿的经验,由于雾弟弟的淘气给出行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五:游戏:雾天开车

在“路边”用小椅子设置一些障碍,幼儿分组戴上自制的眼罩,模拟“雾天开车”,游戏中如果碰到障碍就代表发生交通事故,停止游戏。

师:说说“雾天开车”是什么感觉?

(效果分析: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亲自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丰收的季节。

2、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活动准备:课件,蜡笔,白纸。录音机、钢琴曲《秋日私语》、下雨的音乐、水果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雨声的音乐),带领幼儿进入秋天的意境。

1、师谈话:小朋友,昨天夜里下了一场什么?听上去感觉怎样?(轻轻的,柔柔的)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她会落到哪里呢?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继续听音乐)

2、提问:谁第一个来说说,小雨滴落到了哪里?(指名幼儿说)

3、师:小朋友跟着小雨滴看到了这么多美的景色,有一个朋友说秋天的雨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完整欣赏散文诗《秋天的雨》。

1、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朗诵散文诗,幼儿欣赏。

2、提问:你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觉得怎样?(很优美,很好听。

)那散文诗里说了些什么呢?(幼儿说)

3、这首散文诗除了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还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不过,这一次要请小朋友一边欣赏一边把你最喜欢的觉得听的句子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给其他小朋友。

4、再次欣赏,演示课件。

5、师:你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句子?(先个别幼儿说)还有好多好听的句子,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三、结合五个画面,分段欣赏。

1、播放第一个画面:

(1)那为什么说秋天是一把钥匙?

(2)那为什么说它是带着清洁和温柔打开了秋天的门呢?(因为秋雨下过后,花儿都开了;我们的幼儿园变得干净了,秋雨下的时候轻轻的柔柔的,像妈妈抚摸我一样温柔……)解释“温柔”。

(3)师:秋天的雨带着清洁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还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你听

2、欣赏第二、第三画面:在动态画面中感受色彩、语言的美。

(1)师: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为什么说它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因为秋天的雨落到田野上,田野变得金黄;落到枫树上,枫叶穿上了红衣裳,银杏穿上了黄衣裳,……)

(2)师:噢,原来“五彩缤纷”就是有很多颜色,五颜六色……好美丽,好漂亮呀!闻一下(做闻的动作)好香好香噢!“,你闻到了吗?”秋天的雨还有好多好闻的气味呢……不信!你们闻闻看!闻到什么啦?(我闻到了烤山芋的香味,我闻到了糖炒栗子的香味,我闻到了梨子的香味……)

(3)老师也闻到啦!播放画面。真的很香很香,老师的脚也要被那香味勾住了,秋天的雨真的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还带来了什么呢?

3、欣赏第四个画面:

(1)师:他还带来了什么?(一支金色的小喇叭)小喇叭在告诉大家……播放画面。

(2)你们听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幼儿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小喇叭?……)

4、欣赏第五画面:

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呢?

5、秋天的雨,滴答滴答的唱着歌……假如你是秋天的小雨滴,你会带给大家一首怎样的歌呢?你会怎样做呢?(幼儿说一说)那好,我们用小蜡笔把它画下来,画好后把你的图画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听!

四、幼儿作画,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五、水果品尝会。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3设计思路:

在”我自己”的主题中,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

绘本故事《长大以后做什么》简单却富有意蕴,用童谣般活泼流畅的语言、彩虹般丰富绚丽的色彩,把孩子心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在欣赏、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大声喊出自己不平凡的心愿。

活动目标:

1、在欣赏、猜测、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故事主要角色的心愿。

2、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心愿。

活动准备:

四幅图片(各种人物图片等)、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四幅图片,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人的成长过程。

关注点: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观察并找出相应的人物。。

1、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做一个游戏,请你们看看这里有几幅图?在图片里藏着一些秘密,请你们一起找出来。

2、师提示:第一第二幅图有,第三第四幅图没有。

(幼儿观察寻找,找出后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婴儿及文字)

师提示:第一第三幅图有,第二第四幅图没有

师提示:第四幅图有,其他人没有。

3、幼儿共同找出宝宝成长图(婴儿幼儿小学生)

师小结: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到大慢慢成长起来的。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边看边猜边讲的过程,了解主要角色的心愿。

关注点:教师以听、看、猜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讲述主要角色长大后的心愿。

出示人物:叮叮和当当

师:叮叮和当当在一起讨论,长大以后做什么?(出示文字)

出示图一(猜测蒲公英的心愿)

师:他们一起问蒲公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请你们猜猜蒲公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师:那蒲公英的想法和你们猜的是否一样呢?

幼儿猜测后(放录音)理解:威武和善良

3、出示图二(猜测小鱼的心愿)

叮叮和当当来到了哪里?遇到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那小鱼的愿望是什么呢?

(幼儿猜测后,老师放录音)(理解:畅游、四大洋)

4、出示图三

叮叮和当当在干什么?他们想用蜡笔做什么?

5、出示图四、五(讲述叮叮的心愿)

叮叮用绿色涂出了什么?

(幼儿猜测后出现文字:用绿色涂出了一片草原啊,跑啊,永远永远也跑不到头的草原。)

叮叮为什么要涂出一片绿色的草原,她的心愿是什么?

6、出示图六、七(讲述当当的心愿)

当当用蓝色涂出了什么?(幼儿讲述)

当当长大后做什么?当当会怎么说?

7、图八,引发幼儿讲述:小朋友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三)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长大后的愿望。

关注点:幼儿能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自己长大后的心愿。

师:谁愿意来告诉我们,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师小结:每个小朋友都有许多美好的心愿,相信长大后你们都能实现这些愿望,成为一名医生、画家、飞行员——

(三)延伸活动,幼儿绘画自己的心愿。

师:出示大张纸,让幼儿画画,讲讲自己长大后的愿望。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名称:三个懒兄弟

活动目标:

1感受语言的通俗、生动。

2感受故事层层推进及出乎意料的结局。

3把握故事的寓意。

活动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

活动准备:知道用火来取暖

活动过程:

1听故事。

2欣赏故事。

3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理解故事的寓意。

5你觉得我们小朋友该怎样做?

活动延伸:在游戏中鼓励幼儿。

活动效果: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5教学科目:语言教学内容:看谁和他做邻居(儿歌欣赏)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理解儿歌内容,懂得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人。

教学准备:

儿童用书,挂图,CD。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主题。

教师:小白兔和小黑熊各自盖了新房子。过了一段日子,小白兔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而小黑熊却病得不轻。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新家看看吧!

二、精讲引导,指导说话。

(一)看挂图,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出示挂图1,让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图上画着谁?他的家盖在哪里?小白兔盖了新房以后做了哪些事情?新房变成了什么样子?谁来跟小白兔做邻居了?

2、教师出示挂图2,让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图上画着谁?他的家盖在哪里?小黑熊盖了新房以后做了哪些事情?新房变成了什么样子?谁来跟小黑熊做邻居了?

(二)播放儿歌录音,让幼儿欣赏。

三、师幼互动,唱游过渡。律动:神奇的手指四、口语训练,练习巩固。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二)熟读儿歌。

1、小组内自由朗读儿歌。

2、指名幼儿上台朗读儿歌。

(三)情景对话,想象表演。

1、教师提问:小白兔怎样打扫院子的?请幼儿扮演小白兔打扫院子。

2、教师提问:小白兔的邻居是谁?请幼儿扮演小蜜蜂和小蝴蝶,说说小蜜蜂、小蝴蝶飞到小白兔家来玩时,会怎么说?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8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对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3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能力力格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近看:楚江

碧绿

青山:青色

喜爱天门山

远看

孤帆:白色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相宜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饮】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潋滟】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方好】

显得很美。

【空濛】

总是很合适。

【亦】

想。

【欲】

云雾迷茫的样子。

【总相宜】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①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④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

yàn):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⑤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②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③欣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图:在探究交流中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交流:“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吗?(美好、美妙、奇妙……)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2.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奇特、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欣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20)

(16)

(17)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交流,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导入课题,借助诗文营造意境,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重点指导:“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

(4)

(5)

(6)

(7)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镜未磨】

指君山岛。

【遥望】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青螺】

远远地望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

加一加:“钅+竟=镜”“舟+皿=盘”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镜、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磨”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未:两横位置靠上、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撇和捺要舒展。

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

遥:右上边四笔要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银:右上边横框要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盘:舟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mó

mò)

1>摩擦,如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阻碍,困难,如磨难(nàn)、好事多磨;2>消耗,消灭,如磨损、磨耗、磨灭;3>拖延,耗时间,如磨缠、磨功夫。

1>粉碎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电磨、磨盘、磨坊(亦作“磨房”)、推磨;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如磨面、磨米、磨豆腐;3>掉转,如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

(8)

(9)

(10-15)

②读一读:小马历经磨(mó)难,终于来到磨(mò)坊,帮助妈妈磨好了面粉。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湖光

秋月)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指导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设计时紧扣“和”字展开教学,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板书:潭面)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16)

(17)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板书:洞庭湖

君山岛)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板书:近处

远处)

2.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洞庭湖)

(四)指导全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3.配乐读。

4.指导背诵古诗。

5.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八、交流技巧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8)

(18)

(20)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洞庭湖的有关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到“湖光秋月”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再如读古诗《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一练: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九、课堂小结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十一、推荐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21)

(22)

(23-24)

(25-27)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湖光

近看

望洞庭

望洞庭

秋月

潭面

喜爱洞庭湖

洞庭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远看

君山岛

课后反思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9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4-01

心理学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着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等特点。教师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是提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包含语言文字的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变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可以感知的现象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集声、文、图于一体,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接受知识。不仅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但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特别是高年级的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对课文不太感兴趣。如在讲授《两小儿辨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导入新课:苍茫的宇宙中,繁星、地球、红日,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再配以音乐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球,每天,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地球上。这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则是我们肉眼所及的太阳,这颗遥远的星球,曾引起多少人无限的遐想与猜测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代的孩子对太阳有何发现。”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2.在讲授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开始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接着演示乌鸦如何喝到水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理解,乌鸦如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生动的过程,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并能根据课件演示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在课堂训练中利用多媒体“持趣”。练习时,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认识生字,如在学习课文生字时,我设计了一棵苹果树,认识的字念对了就用鼠标轻轻一点,苹果就落到了设计的果篮里,如果认错了它就停在那里不动。就这样,克服了识字练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学得轻松,习得有趣。

二、利用多媒体,让教学难点“易”起来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式、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课件演示突破字形教学中的难点。如《纸船和风筝》一课中,区别“漂”“飘”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于是我在教这两个字时,先出示水里的纸船和天山的风筝,让学生直观感受纸船在哪里能漂流。风筝需要什么能飘荡,同时进行演示轮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字意,而且分清了这两个字的字形。在使用时也不再混淆了。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现行教材所选取的写景课文文质兼美、意境悠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若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引入视频资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更能体会到景色的意境之美,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如在《秋雨的色彩》一课中,如何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是本课难点,于是我设计了淅淅沥沥的配乐雨声及秋天五彩斑斓的色彩让学生欣赏,惊叹之余,学生踊跃发言,不但解决了课文难点,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描写秋天,书写秋天。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中的难点。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小燕子尾巴的动作,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示范,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与启发性,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同时还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以及想象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1.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大胆形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例如教《我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通过静静地凝视,细细地聆听,用心地想象,学生会想像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白云间自由飞翔,会想象自己是带露珠的花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徜徉在这样的世界里,学生一个个俨然都成了小诗人。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10

一、以教材为蓝本,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

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是选文的质量还是每个单元的组合安排都很讲究,我们要认真领会编者意图,拟订好教学目标。遇见美文、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笔者更重视发挥读的作用。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从杏林子的故事中初步感受作者的坚强和对生命的珍视;接着笔者配乐范读了课文,让学生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飞蛾在险境中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静听自己的心跳,让学生再一次领悟了生命的顽强,体会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仿写课文里的语段。例如,在《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丰富想象是一大特色,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作者这样连续地运用比喻,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喜爱秋雨的情感。品读之后,笔者让学生也学着以这样的思路去写春、夏、冬各季节的雨。在反馈时,笔者欣喜地看见,学生写出的句子让人惊叹。“春天的雨是妈妈的怀抱。”“春天的雨是快乐的小伙伴。”……谁说三年级的学生太小,当他们摇摇晃晃跟上你的步伐、你的要求时,精彩的一幕幕已然不断涌现。

二、贯通课内外,让学生在阅读中遇见好书

不光是我们教育者,凡是爱读书者都知道,所有的好书都在告诉我们,诗歌是美好的,童话是美丽的,故事是有趣的。课本里的所有文字更是至诚至美的。笔者前些年在教五年级时,印象极深的开篇第一组文章就是告诉学生“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窃读记》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位教师影响孩子一生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的长生果》更明确告诉学生:“作文练习,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呕心沥血的创造。”笔者无论接手哪一年级的教学任务,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要在课内进行引导。课堂内,我们带领学生读美好的诗文;课堂外,他们会热爱生活,知道友情、亲情、师生情……都是那么美好,他们由此逐步知道生活、生命的美与奇妙。三年级有一优美的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里面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诗句。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不顺时还能有如此的童心和情趣,这是来自他对美对生活的至真情趣。还有王维的《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对亲情友情的眷念,是对生活抱有浓郁的爱意。在学习这些诗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诗,去读,去背,在适当的时候,开一场唐诗背诵比赛。

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笔者还很重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去看看同龄人都是怎么阅读的,向他人学习。有一次,县里召开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笔者带着班里的学生也参加了。他们异常激动,认真准备,可比赛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不如城里的学生优秀,只获得鼓励奖。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看见了城里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是怎样阅读的,知道了城里的学生从小就开始阅读了,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已经读了好多的书!他们的见识、表达、气质是大不同的!使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神奇的魔力,阅读竟如此快乐和幸福!接下来,笔者逐步向学生推荐那些经典的作品,比如适合小学生看的名著《安徒生童话》《小鹌鹑》《小王子》《草房子》等等。就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乐于表达

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那些特别安静的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事,比如家里的事和邻居的事,甚至在野外玩耍时的趣事;也放任那些爱说话的学生,让他们多说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所有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后,笔者会要求他们复述课外阅读的文本。于是,他们的故事开始多了起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小的他们,也开始模仿童话、故事等的表达方式来叙述一些事物了,他们的心跟那些课内外的文本契合了。这时,笔者就告诉自己:学生知道阅读的乐趣之际,就是开启自己的心智之时。

要打开学生的心扉,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爱说,争先恐后地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春天砹耍小草纷纷探出头来,柳枝抽出点点嫩芽――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走,我们去春游。’”教学这一课之前,笔者就在想,最美的花开在生活里,最壮丽的描绘也在于生活的创造之中,要让学生爱说,一定要让他们走进生活。该单元的课文已经让学生徜徉在奇特、优美的景色中,此时我们何不引领学生游览于美丽的自然之中,让学生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于是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制订春游方案,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春游方案,哪组说得好,方法可行,就采纳这组的春游方案。因为学生对春游的迫切,第二天春游方案就出来了,有去写生去摄影的,有去玩惊险游戏的,有去草地上做有益游戏的,有带好吃的零食并搞一次野餐活动的……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畅所欲言,都能用流利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是要带他们去春游,他们爱春游,所以他们爱说,也能争先恐后地说。因为喜欢,春游回来学生写的作文更是让笔者惊喜连连,他们都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满满地融进了作文中。后来有个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写了题为《春天,我们来了》的作文,还得了一等奖。谁说我们农村的学生不会说,不会写?走进了生活,他们一样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11

总体的透视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作者:秋的私语

交友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淡然又最隽永的,便是以文字交友,以书交友吧。余秋雨的这本《问学》是几年前一位朋友托私语的姐姐转送给私语的。私语与这位朋友尽管在同一个城市,却已经五、六年不曾见面。今晚,翻出这篇《问学》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也籍此谢谢我的这位朋友。

朋友到书店买书,觉得余秋雨的《问学》很值得一读,于是买了两本,自己留一本,再送一本与我。

《问学》的推介语甚为高调:"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能与《论语》相提并论,不知《问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人的内心。抱着这种疑惑,我在书中渐行渐远、渐行渐悟。正如余秋雨所言:"我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国际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而不要局限在某一点上,挽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认为是全部的文化了".的确,《问学》作为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实录,从影像的视听,到文字的记录,完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学上的转换,留下的不单单是令人感动的中国文化散文式的通史,更是用真正的汉文字之美、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总体的透视。

完成这种透视的形式是新颖特殊的。正如余秋雨所言:"这本书的主要亮点,是我和北大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这种课堂方式,曾在播出时让知识界极为感动。这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共有47课,师生对话贯穿文化历史,全部话题都由余秋雨亲自设计。北大学子与秋雨老师的观点对接与探讨,沿着古老的话题,散发自然的青春美色。问的是学,探的是魂。这种魂,深层次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把善良当做生命的根,把创造当做文化的魂,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人。书的末尾还有一个抢眼的亮点,便是余秋雨精心设置的"闪问".学生在节目现场提出问题,他以最精简的方式快答,智慧携速度扑面而来,那是种让人来得及欣赏、来不及赞叹的阅读快感。全书中国文化与青春生命交相互动,体现了一点: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完成这种透视的过程是通透感性的。从童年的歌声、甲骨文里的文明胎记、诸子百家的兼容并包、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汉武帝大地所遇到的司马迁,到远方的目光、走向现代的困惑,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忆被串起激活,不曾间断,通透而感性。对于中国文化史,《问学》没有去力求规范化、均质化、平衡化,而是站在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的角度,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唤醒人们对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更深刻的记忆,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那里的有些故事只是故事,不必去占据更多的人的内心……所有话题打开的,是中国文化史的大门,是一种文化记忆鲜活的获得。这种获得,不是按部就班,不是悠悠缅怀,不是严整的课本,而是由一个点到全盘的突然激活,是由一个豁口进入一个空间的顿时开朗。

完成这种透视的表述是宏观唯美的。正如余秋雨所言:"文化人要有宏观思维,越有宏观思维,它就越理性,越平静。越是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就越激愤,越极端。"在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屈原、司马迁、三曹、魏晋名士,还是李白、王维、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颜真卿……这些几个世纪前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余秋雨用他唯美睿智的表述,自然的再现了那种为文明而奔走呼号、行走在大地上的状态,那种鲜活而清晰的生命与呼吸,那种由文化人格直接外化的文化成果。这股生命气息就像从眉眼中洋溢而出的那种气场,那种行走在大地之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从古到今便是文人心中最隐秘的梦境。在一种宏观的思维中,在一种唯美的表述里,所有的文字都触及内心柔软的那部分,都激活一种遥远的绝响,都让人在对中国文化史完成一种总体的透视后而深感无限超然而渺小。

不管别人如何理论余秋雨先生,他的为人,他的文字始终是我仰视而欣赏的。他曾说,他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岛屿。六十年代,在军垦农场,现实和精神的双重黑暗中,他和一群年轻人探讨着中国的文化,抓住最后一点文化记忆悄悄地搭建自己的岛屿,好让文明的灵光冲破层层愚昧,开启智慧之门。现在,他老了,又把这条路指给学生,在《问学》中,透视的是中国文化史,折射的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人的气节和文化人格。

秋天的雨课件范文12

舞蹈为缘,

班主任和她成为“忘年交”

2006年3月的一天早上,春风习习,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朗朗的读书声从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2004级9班的教室里传出来,与阳光一样明媚且充满朝气。

这时,班主任张利荣老师走进了教室,跟着她身后一起走进教室的,还有一个个子不高的瘦弱女孩,这个女孩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当同学们好奇地打量这个女孩时,她羞涩地垂着头,满脸通红。

“同学们,打断一下!”张利荣用黑板擦拍了拍讲台说。看到同学们都止住了读书声后,张利荣用手拉着这个秀气女孩的手,清了清嗓子说:“这是我们班新来的同学,大家欢迎!她的名字叫……”

这个女孩就是周冬雨。没人想到这个不太起眼的小姑娘,日后会成为张艺谋电影的女主角。

周冬雨成为9班的一员后,同学们发现她性格文静,不爱说话,很多时候,她安静得就像空气,很容易被人忽视她的存在,只有当同学们跟她打招呼时,她才莞尔一笑。一次作文课,老师才知道她为何会是这种内向的性格。

那是6月的一天,适逢父亲节来临,语文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名叫《我的父亲》的作文题,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同学在经过短暂的构思之后,都动笔写了起来,可一向爱写作文的周冬雨却迟迟未动笔,一直到下课,她也没有动笔。课后,语文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才知道她的身世。

原来,周冬雨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出车祸去世了!父亲的去世,彻底击溃了母女俩。更痛苦的是,在周冬雨的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也下岗了。

迫于生计,一年后母亲再婚了。周冬雨的继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开过小店,做过保险,家里的日子过得异常清贫……虽然继父对周冬雨视如己出,没让她受过委屈,但周冬雨经常还是会想到生父,尤其是当她想起父亲生前跟自己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更是常常泪流满面。

得知了周冬雨的身世之后,班主任张利荣老师便特别关心起周冬雨来:家里做了好吃的,经常叫周冬雨去吃;为了培养周冬雨,她还让周冬雨当自己的小帮手,管理班集体。

细心的张老师还发现周冬雨很喜欢跳舞,她自己也是个舞蹈迷,小时候也学习过舞蹈,于是,她用“切磋”舞蹈的方式,转移周冬雨的忧郁,因而师生俩成了“舞友”忘年交。张利荣发现周冬雨有精灵般的舞姿和对舞蹈超过常人的领悟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她,张利荣还让周冬雨担任班上的文娱委员。

成为文娱委员后,周冬雨对舞蹈更热爱了。可她知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舞者,不仅仅要流很多汗,有时候还会流血,她习“舞”时常被摔得伤痕累累,甚至被摔骨折也是常有的事。每每此时,张利荣就会像关心女儿一样关心她,把她接到家里照料,师生俩的关系就更近了一层。

从舞蹈到演艺,

“触类旁通”

理论改变她的人生

在一次学校的元旦晚会上,周冬雨表演的一段民族舞让大家眼前一亮,得到了师生们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师生们的狂热反应,尤其是班主任张利荣老师对她的肯定,极大地鼓励了周冬雨对自己舞蹈天赋的自信。这种自信,甚至延伸到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

此后不久的一个周末,住在张利荣家的周冬雨,做完作业后和张利荣一起看影视剧。张利荣发现周冬雨津津有味地看着剧中情节时,张利荣便开始对她“循循善诱”起来,“观众在欣赏舞蹈时也好,欣赏一出戏时也好,往往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到这里时,张利荣故意停了下来,想激起周冬雨的好奇心。

果然,周冬雨转过头来看着老师,眼神里满是困惑,她很希望听到老师接着说“下文”。于是张利荣接着说,“假如我们都是演员的话,也许在看这部剧时,便会仔细琢磨起剧中男女主角们的表演技巧和表情变化,以及肢体语言。”

“是啊!”周冬雨附和道。

“其实,我们喜爱舞蹈的人又何尝不可以从中学习技巧呢?所谓触类旁通嘛!”张利荣的话让周冬雨吃惊了:影视剧表演和舞蹈表演是两个门类的艺术啊,怎么是学习技巧呢?

这时张利荣解释道,她认为舞蹈是一个配有音乐的故事片断的表情和肢体表演;而影视剧则是没有配乐的一个完整故事的表情和肢体表演,因而舞蹈表演和影视剧表演都是一回事。差异只在于“工程量”的大小和动作“夸张”程度的高低。“作为一个热爱舞蹈的人,在看影视剧时,为什么不可以同样看门道呢?”

老师的话让周冬雨豁然开朗。此后,热爱舞蹈的她在看影视剧表演时,便特别留意起剧中演员的肢体和表情的表演技巧来,以培养自己在演绎一段舞蹈时,能用精准的舞姿完美地展现这段配有音乐的生活。

就这样,在张利荣的关心和呵护之下,周冬雨的心情也渐渐开朗了起来。初中毕业后,她考入了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成了2007级8班的一名学生,但她有心里话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找张利荣倾诉。

石家庄第十二中学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中学,歌手林依轮、中国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方琼,以及胡琪、黄珊等众多演艺明星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

在学校里,因周冬雨考入的文化成绩是班里最好的,新班主任赵佳楠便注意到了她,但赵佳楠也暗暗为她担心:这孩子长得这么瘦弱,会不会身体体质很差呢?

但很快,赵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能吃苦。2007年8月9日,学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军训,在那10天军训中,因为天气酷热,训练强度很大,有不少同学由于受不了这份苦而找出各种理由纷纷请假,但周冬雨一次假也没请过,更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真的累倒、病倒。

正式开始文化课后,周冬雨学习十分刻苦,与同学相处也十分融洽。只是静若处子的她在进行文艺表演、尤其是舞蹈表演时,又动如脱兔。在别人眼里异常优秀的她,其实内心也有着苦恼:她曾经在读初中时受到同学们羡慕的舞蹈水平,在这里跟一些一直受到专业舞蹈训练的同学相比,却显得并不突出了。石家庄十二中是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长的学校,自己仅仅文化课出色,专业课不出色,怎么行呢?她将自己心中的这个苦恼告诉了张利荣老师。

“我相信有不少同学的舞蹈水平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专业的训练,可是你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啊!”张利荣说,“你的长处就在于你对舞蹈的悟性,只要你刻苦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你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很多人的。

张利荣的鼓励又一次给了周冬雨极大的信心。果然,在周冬雨刻苦努力之后,她的舞蹈水平很快提高起来,在高一期末艺术班汇报演出时,周冬雨和一名高年级男同学跳的名叫《同行》的双人舞,给了师生们一个很大的惊喜。

得知这一喜讯后,张利荣心中比周冬雨还高兴。于是当周冬雨向她提出自己想成为专业舞蹈生时,她再一次给予周冬雨了极大支持。

从以文化课为主的学生转为以艺术课为主的学生,周冬雨的人生便具备了一个质的飞跃的条件。张利荣老师在关键的时候对周冬雨的这种支持和肯定,日后改变了周冬雨的一生。

成为“谋女郎”,

好老师是“静秋”

最感恩的人

在三年的高中学习时间里,周冬雨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学习好之外,她还是学校蒲公英艺术团的骨干成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市一些舞蹈比赛和表演,也拿了不少奖。2009年周冬雨参加了河北省艺术联考,成绩也相当不错。

周冬雨没想到,自己的这些努力都是为她冥冥之中即将到来的一次机遇所做的“提前的准备”:

张艺谋拍完《三枪拍案惊奇》后,助手给了他一个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名叫《山楂树之恋》的剧本让他看,说本子很好。张艺谋看的时候,被一个细节感动了:剧中女主角静秋到了男主角老三的床前,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老三已经弥留,旁边的人说“你快叫吧,平常怎么叫现在就怎么叫,你现在叫他还听得见”,于是女主角就叫“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看到这里,张艺谋突然有了想哭的感觉,觉得这种原始的感动很稀罕,很难得。就在那一刻,他便决定拍这部电影。

之后便成立剧组,并寻找起男女主角来。男主角好找,要找满意的女主角却难,尤其是要找原著中那种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女孩子。为了满足张艺谋的这个愿望,副导演跑了16个城市,看了8000多个女孩。

面对副导演初选的这些漂亮女孩的照片和资料,一个一个进行临选的张艺谋看得头昏脑涨,疲惫不堪,他怀疑自己是否能从这一堆照片中找到“静秋”。直到看到周冬雨的资料和照片,才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目心中要找的“静秋”吗?

当见到周冬雨本人时,原本心中有数的“老谋子”再次一惊:这个女孩子不光“脸”像“静秋”,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羞涩的表情、忧郁的神态简直与“静秋”丝毫不差!从此,一条星光大道便在周冬雨面前展开!她就这样成了新一任“谋女郎”!

自己就这样便成了“谋女郎”,真巧啊!得知喜讯的周冬雨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毕业前夕,周冬雨跟其他学舞蹈的同学一样要参加艺术考试,而她正是在南京参加舞蹈考试之时,碰到了在现场选角的《山楂树之恋》剧组人员。

那天,周冬雨正在排队进场,这时,一个自称是《山楂树之恋》剧组副导演的男子跟她聊起来,并为她拍了一段视频,又对她的正面、侧面、后面仔细地看。当时由于为考试的事而紧张着,周冬雨根本没在意这个人在做什么,也不关心《山楂树之恋》剧组是怎么回事――她只想,要拍就拍吧,学表演的哪能怕镜头啊?而且大庭广众之下自己也不可能被人拐走!

可她哪里知道,她会被幸运地选为女主角!

从《山楂树之恋》筹拍起,张艺谋就动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封锁片中男女主演的真实身份。即使电影开机那天,漫山遍野的媒体偷拍到了女主角的照片,但关于女主角的其他资料却依然是一张白纸。

然而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静秋”的真实身份最终还是被挖了出来:“她叫周冬雨,是石家庄十二中学的高三学生……”不仅如此,连周冬雨初中毕业于石家庄二十七中这一点也给挖了出来……

我们学校出了“谋女郎”?当石家庄二十七中的师生们从媒体看到这条消息时,都甚为惊讶!且努力在脑海中搜寻着这个名叫“周冬雨”的人的模样。“周冬雨?周冬雨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