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赏月诗句

赏月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2:50

赏月诗句

赏月诗句范文1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入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诗词中的事物,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主观体验把诗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着诗情画意图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拉近了和诗人的心理距离。如:对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进行赏析时,笔者先介绍了《红楼梦》四十八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然后让学生赏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让学生有了如下的体会:描绘了边塞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意境开阔,气象雄浑。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不见草木,断绝行旅。诗人昂首苍穹,万里长空寂寥苍凉,极目远眺,惟见一缕孤烟在天际间升腾。一个“直”字写出在碧天黄沙之间,平添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成了点睛之笔。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快意!“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仅用一个“圆”字,就将落日悬浮在蜿蜒的黄河之上景色跃然眼前。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恢宏气势,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一“直”一“圆”可谓妙到极致,妙不可言了。

三、玩赏文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古诗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时仅一个字的改动,就能创造出妙不可言的优美意境。如:贾岛诗“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经过反复锤炼改成了“敲”字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使寂静,深沉的夜突然间有了声响,灵动空灵之感,以声衬静,更显夜的幽静,使诗的意境更为优美;又如:“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过于具体实在,语言上又显生硬。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轻轻一笔勾勒出梅之骨,梅之轻盈之态,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渲染出迷人意境。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抓住作品中一两个精彩的词进行赏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凝炼美,画面美,意境美,而且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赵维菊,教师,现居云南昆明。

赏月诗句范文2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赏月诗句范文3

【关键词】语文高考 古诗鉴赏 诗歌本质 试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鉴赏可以用“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但是,对于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确让学生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在诗歌鉴赏中,大多学生都吃尽了“苦头”。“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每一年的高考都设计有诗歌鉴赏题。而每年高考此题得分都是普遍在3至5分。在每一次的复习中,学生一直都对诗歌鉴赏感到无从着手。下面我根据自己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浅析诗歌鉴赏方法的突破点。

一、抓住诗歌的本质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毋庸质疑,诗歌的本质就是“诗言志”。即诗歌就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某种观点而抒写的一种“文章”。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字“志”,即“情感”!而诗歌赏析的难点也是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然而,我认为诗歌赏析的切入点恰恰就是去挖掘诗歌中表现情感的蛛丝马迹。因为任何诗人的情感抒发都是有迹可寻的,其途径不外乎两种:一为直接抒情,二为间接抒情。我们只要循着这两种方式,以特定的技巧与方法去寻找,就容易找到赏析的切入点。

二、抓住高考试题设计的特点

高考试题的设计基本是围绕“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设计的!而不管怎样设计题目,其实都离不开“景”与“情”,也就是说用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或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景与情有什么内在的关系(手法)。我们抓住了这些命题的特点后,在复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紧紧地围绕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来理解分析诗歌。

三、抓住诗歌的“四大内容”

我这里所说的“四大内容”是指“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的特点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因此在鉴赏每一首诗歌时一定要弄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样说可以应对所有的高考题目。

1.以景物为中心,初步理解诗歌意境与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说得浅显点就是诗歌中的景物或人物。这些意象是诗歌内容依托的主体,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就是利用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来传情达意。而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长期运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像“月亮”这意象就约定俗成地当作“思乡”“思亲”的代名词。像“夕阳、残阳、斜阳、日暮”就含有“伤感、凄清”的情感倾向。《文心雕龙》中提到的“神与象通”正是此意。所以读懂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就抓住了诗歌情感的关键。艾略特也曾讲过:“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性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所以,意象是留给我们赏析诗歌的首要突破点。因此在抓意象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如何抓住呢?我想主要是要抓住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般要把握好修饰景物的词语――形容词、动词、数量词。

如李洞诗《绣岭宫词》“野棠开尽飘香玉”一句,所写的景物是“棠”,那“棠”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抓住“野”、“开尽”、“飘香”等修饰语,通过理解这些修饰语,我们可以懂得“棠”特点:野外的海棠花开尽凋零、飘落的花瓣如香玉般。而后再结合诗歌意象特定的蕴涵,我们也可以明白了此句诗写了花凋零后的荒凉,从而体会到了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悲愁”这个方向,为鉴赏此诗提供了很好的基调。

再如李白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写了“月”,用“入”和“流”两个动词来写,让我们懂得“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让我们体会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如杜甫诗《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中的“细”“微”“危”“独”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特征,即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从而懂得“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漂泊的孤清处境。

因此,把握诗歌的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中心点”,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点”,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以“情点”为基点,进上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所谓的“情点”是指诗歌中能够体现作者或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要找出表现情感的字词和诗句。直接抒情的诗歌中必有一些能集中、鲜明反映诗人情感的字词和诗句。这些字词是作者情感的浓缩和概括。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情感。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的“愁”与“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然”与“涕下”,“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的“谈笑”,这些字词正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地方,也正好是整篇诗词的情感脉络。再如李洞诗《绣岭宫词》“犹唱与开元太平曲”一句就是此诗的“情点”,抓住此句,就可以明白作者是借古讽今,希望社会“太平”,从而揭示当时危机重重的社会现实。

3.以手法为“妙点”,深一层了解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手法”这个“妙点”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如杜甫诗《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用宏阔壮大的意境来衬托诗人的孤苦伶仃;“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含蓄的吐出了胸中块垒。能很好地抓住表现手法的运用,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把握诗情与艺术。再如郑谷诗《海棠》中“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的诗句,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来写出了海棠花的美,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赏月诗句范文4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赏月诗句范文5

关键词:诗歌鉴赏 深层次 解读

笔者最近观察了江苏十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从选材、考点及答题等方面,发现了如下现象:1.选材严格依照《考试说明》,以唐宋作品为主,诗选唐,词选宋,且诗为近体诗,词为小令、中调。只有两次例外,且所选诗词无论篇幅短还是长,都是内容浅显易懂、主题明确之作,体现了“浅显”要求。2.考点是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3.设题的角度切入口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且所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如此看来,高考诗歌鉴赏的总体难度不大,遗憾的是每年的得分率都很低,笔者结合最近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误区二: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答案呈现大而空的毛病。有的学生甚至连题干都不能领会清楚,竟然凭借自己的感觉盲目答题。误区三: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而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

二.如何去深层次解读诗歌呢

首先,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其次,可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这些诗因为题材相同,大多情感相近、手法相似,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一些辅助方法来理解诗歌。

1.把握标题信息,带着标题去读诗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当然,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时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诗中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颔联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背景就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2.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懂得结构章法还是很关键。

以近体诗为例:绝句的前两句写景,是次要内容,后两句抒情,是主要内容,其中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还讲究起承转合。再来看看词,上片写景,是次要内容: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是主要内容。

3.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借助2011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题(1)(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对李白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

赏月诗句范文6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一项每年必考的内容,而且分值也由最初的6分、8分增长到了现在的10分。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成了广大高中师生古诗词学习的风向标。

于是,许多老师紧跟高考指挥棒,密切注意试题内容及其变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古诗词专题复习,重视方法指导,重视习题练习,唯恐学生考试时有一丝不慎,唯恐内容上有点滴遗漏。殊不知,这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深埋着两大隐患:一是轻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二是轻课本深探,有舍本逐末之嫌。我结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高考为指挥棒,观察它,分析它,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不然就会或如无头苍蝇,或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还必须想清楚另外一个问题:路在何方?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路在前方,那就是高考;但路更在脚下,那,便是课本。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欣赏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这是《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第二节的内容,例数2004年至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点,从宏观上来讲,无不囊括其中。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擦亮眼睛,涤清心灵,把握好课本和高考的联系,立足基础,有的放矢。这里,《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为我们明确了鉴赏内容的三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形象是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是诗人态度和感情的载体,主要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内容类似于《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的“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

这类内容是迄今为止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做具体说明。”考的就是对景物“微风”这个意象内容和作用的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一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二题:“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结合对这些考试内容的把握,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本为本,深挖博览”的原则,对课本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理解,剖析人物形象,再现景物情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知诗歌主旨。

譬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讲述了一个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由衷而发报国之志,昂扬向上,奋发豪迈的英雄形象,寄寓了作者不甘身为书生,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首颔两联描绘了一幅清新秀雅的山居秋景图:一个秋日的傍晚,幽寂的山林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山石上潺潺流淌。通过对这样美丽景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空”、“静”的喜爱,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二、语言美

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不仅要明晰它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词语言的外在美(色彩、形象、音韵、修辞等),而且要体味其内在美(逻辑、义理、情感、意境等)。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可见语言美鉴赏题的身影。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一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诗词的词句多观察、多进行鉴赏练习、多积累。

1.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表述语言风格的术语,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所述:“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当然,不仅限于此,还有诸如清新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朴实等。

2.注意所谓的“炼字”,即经过作者推敲,使用得特别精当,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如高适《燕歌行》“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中“空”字便充分表现了征夫思念家人的痛苦和无可奈何;再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道出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另一类便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拟人等,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中“催”字把江南二月温暖的气候使得黄莺鸣叫地更欢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长江三峡变换无穷的姿态和磅礴的气势写活了。

3.注意古诗词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联象句、倒装句等。

(1)联象句,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写出了诗人听见鸡叫声便沐浴着晓月的余光,早早起床赶路;木板桥上覆盖着晨霜,凌乱的人迹无疑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倒装句,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之“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句,既强调了对离别的不舍,又突出了对游子旅程艰辛的关怀。

4.注意节奏和韵律,如诗词的平仄、顿挫、叠词等。

三、技巧美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美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常考到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和反问。对于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要能辨别,而且还要能解析它们的作用。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一题:“‘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这样暗藏考点的诗句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比比皆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2.表现手法。常考到的正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所述:“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考的便是反衬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的例子在《唐诗宋词选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动静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之虚实相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对比。

3.表达方式。主要考查抒情(常考查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描写和议论。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题《鹧鸪天·送人》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古诗词时能体会《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主人公离别在即的隐隐哀愁,如果我们能体会《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完成上述所考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的古诗词鉴赏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当驾轻就熟而已。

细察《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它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古诗词鉴赏的角度,而且向我们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唐诗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或求同探异、比较鉴别,或圈点勾画、评点批注,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能让学生读懂诗歌的要素(注意解析题目、注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注意注释、悉心探究诗中意象和意境),理性分析诗词的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重平时积累,重文本深探,拓宽诗词鉴赏视野,那么我们就能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又能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轻松胜出的优秀的学生。

古诗词鉴赏,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前方。

路,更在脚下。

赏月诗句范文7

诗歌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娇艳华美的姿态与沁人心脾的芳香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中考诗歌鉴赏题就体现人们对这一奇葩的关注与赞赏。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就结合2008年中考题与同学们谈一下中考诗歌鉴赏的主要题型与应对策略。

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包括对词语意思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等,多以填空、问答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南充市的中考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山坡羊”是_______,“潼关怀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处就是考查同学们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山坡羊”为曲牌名,“潼关怀古”为曲的题目。

要做好这类题目,同学们需在学习中注重日常积累,多读多练,牢固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代的文化知识,然后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翻译。这样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就会见文会意,举一反三。

二、对诗歌文意、主旨的考查

包括对文段意思的概括与欣赏,对诗歌哲理的分析,对作者表达感情的理解等。一般以填空、问答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题。

菩萨蛮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片写_____________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诗歌的意思,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诗歌主旨。

这首《菩萨蛮》是高观国客居他乡时赏月所写。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的、开朗的。作者起初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等待月亮的出现;后来因想到自己客居他乡,月圆之夜倍感伤怀,所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而这首词中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则有“桂花”、“西风”。

三、对诗词中用词练字的考查

一般指对诗词中某个字的推敲、运用。常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浙江金华的中考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此题是对“异”字作用的考查,换种说法就是:“词中‘异’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要读懂诗词,审清题意。阅读文本是答题的依据,必须读懂、弄通、吃透。其次是要宏观把握、胸有全局。诗词是一个整体,由此派生出的各类题目都与之有必然的联系。同学们答题时一定要立足全诗,看清题目的实质,这样才不会造成答案与原诗相悖。也就是说,不能把字孤立起来理解,而必须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感情来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异”字有领起全篇作用,突出塞下秋景的与众不同――天冷、声杂、城孤,为下面写将士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对诗词中名句的鉴赏

可以说,名句是诗词的点睛之处,是诗词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名句鉴赏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如2008年盐城市中考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2、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第二个题目就是对名句的鉴赏。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应结合全诗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句子的深层含义,再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句子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同学们还可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却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两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只在于它描绘了山村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自然风光,而且在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包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五、对诗词中艺术形象的考查

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的形式多是借助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诗中的画面或形象。上例中鉴赏《游山西村》的第一题便是此类。

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可在准确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其中的艺术形象能细致、全面地描绘,以更好地表现出诗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深刻主旨。

六、对诗词中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技巧的考查。多以选择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南通中考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做这类题目可按如下思路进行:首先指出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或技巧,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意义何在,好在哪里;最后,说明运用该手法或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月诗句范文8

【关键词】古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优秀的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这些诗内容健康,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颇有美感。古诗的教学值得探讨,近年来,我就古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简单介绍,了解古诗

目前,有些年轻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古诗作者及古诗创作背景的介绍,认为对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诗中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对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正确指导,朗读古诗

古诗短小精悍,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象鲜明,适合诵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诵读。何谓“三读法”?三读法即指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读通诗句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扫除古诗中的文字障碍。要让学生朗读好古诗,必须学好诗中的生字。学习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己学习,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得扎实准确。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手、眼、脑等器官并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朗读时要注意古诗中字的音准。朗读时要读清字音、读准字音。遇有读不准的字时要及时查字典或请问老师。要力争字读的准确无误。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里面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斜”字就不读“qiá”或“xiá”,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ié”。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磨”字的音就不读“mò”,它的正确读音是“mó”。

2.读懂诗意

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要指导学生读懂诗意,读懂诗意须理解古诗。理解古诗可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逐字理解

学生在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义时会遇到一字(词)多义,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字义呢?这要将选好的字义放到具体的语意环境中进行确认,从而选出合适的字义来。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见”,在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207页有七种解释,分别是:①看到; ②看得出;③(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④会见、见面;⑤见解、对事物的看法;⑥助词;⑦用在动词“听”、“看”、“闻”等字后,表效果。该选哪一个呢?通过把字义放进诗句中理解,发现合适的字义是“①看到”。

⑵逐句理解

把一句诗中分别理解出来的字(词)义合理地组合起来,得出该句诗的句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经合理组合理解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顺江驶向渝州。逐句理解时要反复推敲,并能联系上下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整体理解(将每句意思串起来)

将理解好的每一句诗意有机地连接起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诗的意思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⑷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就可以发现诗人写诗的目的,体会其思想感情。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十课古诗《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读出韵味

朗读时,要力求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体现古诗的流畅美。要读好诗中押韵的那些字。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四课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读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朗读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读出诗的韵味,能使人感受到和谐的美,从而对古诗爱不释“口”。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读出诗的语感来,除了在重音和停顿上面做一般指点外,还要着重注意“拖腔”的准确应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的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也可适当延长或作较大的停顿。如古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语感,表现了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才能进行熟练地背诵。朗读后,教师可指名学生叙述诗的大意(尽量用自己的话说),逐渐理解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三、精读细品,欣赏古诗

赏月诗句范文9

一、三路并走,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观07、08年课外诗词赏析题,发现最多的是要求考生把握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言志”,志,就是诗人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它是诗歌的灵魂。读诗,就必须读出诗的灵魂,读出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必须三路并行,仔细体味。

1、细读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感情。

从感情的悲喜角度讲,诗中多出现暖色明丽之词句,则诗句表达喜乐之情;诗中多出现冷色灰暗之词句,则诗常表达忧思悲伤之情。“沉醉”、“兴尽”、“争渡,争渡”流露的是词人活泼率直,无忧无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的是词人孤寂及无计可除的思夫之情;而“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倾吐了词人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当然我们更要结合全诗内容,揣摩诗人感情。如08山东济宁考题:

秋夜雨(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雾月光。

被逼暗虫通夕响,征衣耒寄莫飞霜。

题②: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读诗句②我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来,由此可揣度出主人公一直在看着月亮,这是为什么呢?心境百般孤寂吧。再读全诗细想,主人公为什么要听着“丁丁漏水”觉得夜那么长,为什么要听着秋虫整夜地响?根据最后一句中“征衣未寄”可揣到主人公的丈夫是出征了(古时出征多为男子),秋天来了,尚未寄御寒衣;“莫飞霜”,则透露出对丈夫的思念;牵挂。至此可感悟出全诗表达了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诗人表达的感情。

诗人的感情通常是由景而生。这景一是眼前的自然之景,二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平时上课时老师常给我们讲诗的时代背景,以助我们了解诗人“此景”下产生的思想感情。考试题中有些诗我们是很难从词句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那么可以从诗词的小记(如苏轼《水调歌头》),及出题人所给的写作背景中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08山东考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②: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直接解此题还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离乡之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怎么会“情更怯”?又为什么“不敢问来人”?可读一下诗的“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径汉江时所作。”便可知诗人写此诗时的背景是“被贬”,“逃回”。由此可揣摩诗人的心情是:近乡想询问一下亲朋之情,可又怕暴露逃犯身份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相似的诗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所选课外诗词,多为名家诗词,他们的诗词我们课内多次学过,考试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已学诗词帮助我们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其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基本是一致的。如08江苏泰州考题:

秋登宣城谢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第③小题: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注”①,可知本诗同样写于“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之际,再联系所学课内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知本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寂寞之情和找不到出路,只待寄情山水,缅怀古人的复杂情感。

二、结合语境,感悟词的妙用。

古人写诗很注重用词的锤炼,刻苦求工。因此诗词欣赏很注重对字词妙用的欣赏,其实通过课内诗词的学习,我们应该感悟到古人写诗对词的锤炼主要体现在动词、副词的选用上,而词的选用又体现在务求传神、传情、创造佳境,突现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

1、用词务求十分传神。如07浙江义乌考题:

春游图(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题①:“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这“蘸”字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传神地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可爱,也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多。

2、用词务求传情:如08江苏南通题: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①:诗中的第2句“惊”一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里的“惊”一词传出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另外前面宋之间《渡汉江》中的一个“断”字,也不仅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传出了诗人思家之情。

3、用词务求创造佳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如2008年陕西中考题: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 孙觌)

数阃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题①: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这一“湿”字运用了通感手法。黄昏在人眼里本来总是迷茫暗淡的感觉,在烟雨中,空气充满了水分,黄昏似乎也被打湿了,视觉换成触觉,一个“湿”字,生动可感地创造出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意境,充满了奇妙的空灵之趣。

4、用词务求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如07四川达州考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①:一个“独”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这儿的“独”字和前面“千”“万”形成对比,和“孤”相照应,表现了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三、多角度透析,品赏千古佳句。

课外诗词赏析第三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诗词中千古名句的赏析。这种赏析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从艺术手法的

角度赏析,二是对诗句所蕴含的道理进行赏析。

1、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赏析时首先必须辨明诗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二必须结合诗词内容说出运用此艺术手法的妙处。

(1)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诗人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寄寓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08江苏宿迁考题:

寒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题②“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

如果说前句是直抒胸臆,那么该句则是寄情于景:此旬初看是写景。实际上寄托的却是“雁归人未归”之意;这“一”字敬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08扬州考题中李白诗名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深情。

(2)衬托手法的运用。如08山东淮坊考题: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秀帘明。

树阴满地甘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题①: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的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则是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的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3)比喻、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的运用。如07年广州考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题②: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诗句首先是化抽象为具体,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二是用夸张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诗句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写出了“愁”之多。

(4)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如07山东滨州考孟浩然诗《过故人庄》赏析:

题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作简短赏析。

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赏析:两句诗采用了近景和远景的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诗歌的艺术手法还有好多,虽然中考所选课外诗词中尚未出现,但在我们所学课内诗词中已经出现,如:用典,象征,渲染,曲笔,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这些艺术手法要好好掌握。以便在今后读诗时能灵活地多角度去赏析。

2、对蕴含的道理赏析。

古诗中的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更因为这些诗句内蕴丰富。说它内蕴丰富,是说诗人常常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某一物象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因此,读诗要学会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感悟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如07南通考题: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自,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月诗句范文10

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20首古诗词,他们虽然能熟练地背诵,但一提到诗歌鉴赏,他们总会不寒而栗。其实,学生的担忧和害怕来源于他们对考点的误解。他们总觉得考试的内容一定要记住标准的答案。因此,在复习阶段,将120首古诗词转化成一个有章可循的复习系统,能让复习效果事半功倍,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将他们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目,笔者将古代诗词曲复习策略定为一下四个步骤:

一、掌握概括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并通过景物描写的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比如说在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先让学生学会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学生就不难归纳出这是一首描绘钱塘湖早春明媚景色的诗歌。而尾联中的“最爱”,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根据景物特点来体会诗歌感情的方法:描绘景物(时、地)+特点形容词+表达情感(抓关键词)。

二、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景物,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不仅是一个背诵过程,更是一个鉴赏过程。如果学生能把诗歌倒背如流,却不懂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诗歌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诗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感情内涵的理解,更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比如,在复习赵师秀的《约客》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学生自然会利用书本上的注释去描述此诗句,这样就会对诗中词语的含义理解有了形象的把握。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平淡地把诗句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因而对诗歌蕴含的情感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诗句添砖加瓦,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明白,为什么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雨声与蛙声,因为周围一片寂静,而他也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百无聊赖。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运用规律去描写诗歌画面: 1.立足原句;2.合理想象情景;3.写顺、写美 。

三、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的妙处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炼出了情炼出了意的字往往就是诗词的情意关键。在复习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首诗或名句的关键字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又如“峰峦如聚”, “聚”是“聚集”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在群山包围之中,突出其地势险要,从而引出下文的怀古之情。经过几个典型例句的训练,可以归纳总结出炼字的基本方法:释含义+修辞+表达效果(景物特点)。

四、掌握赏析名句的方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名句是诗歌中含金量极高的句子,赏析古诗名句是诗歌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从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意象、家创作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但到总复习时期,学生就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懂得赏析名句的基本方法才能在中考中出奇制胜。有了以上三个复习步骤作为基础,再向他们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见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夸张、反复、双关、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比兴、白描、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比如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先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最后结合作者的处境,总结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写西北奇寒的自然环境中联想到春光明媚,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积累,就能归纳出赏析诗歌名句的基本方法:描述诗句+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等)+诗人情感。

赏月诗句范文11

关键词: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令广大考生极为头痛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表达技巧”。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在全国卷各省市的考题中,均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第8题通过对比,说明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第9题通过用典(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表达技巧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篇章结构。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下面,仅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这一历年高考诗歌赏析中难点和热点来略加探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使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黑体的四个词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的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 “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局,句句皆对仗,对的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5、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汉乐府《木兰诗》)

7、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袭用。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指代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二显耀自己的地位。

8、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处处,对比极为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9、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 也称顶针,联珠,蝉联。 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技巧并不是生硬的划分开的,而是综合性的运用在一起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概念!只有在充分掌握各种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并真正的领悟诗歌的真谛!

参考书目:

董绍克,《汉语知识词典》,1996年,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

赏月诗句范文12

一、深情诵读,体验音韵美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诗词鉴赏,要求学生不仅要识记诗词中的疑难生字、生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还应当充分体会诗词语言的音韵之美。诗词之“美”,主要因素之一是音韵之美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诗词,在记忆诗词名句的同时,感受作者写作手法中关于音韵的表达,充分体会诗词的音韵之美。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将进酒》时,向学生介绍《将进酒》本身是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要求有一定的音韵之美,而作者李白的填词,更将这一种音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教学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诗词中的疑难字词,如“金樽”“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等。在此基础上,我介绍了这首词的作者李白当时的处境以及创作这首词时的心境,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学生理解后,我要求他们多次诵读这首朗朗上口的诗词,感受这首词意思表达深邃、完整之余,所蕴含的那种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并要求学生记忆诗词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诵读,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诗词音韵表达手法的理解也有了质的提升。

通过让学生们在熟练的识字断句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进行诵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美的语言中陶冶自身,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诗词中蕴含的音韵之美,从而升华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诵读,让他们在逐渐熟悉诗词语句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对音韵美的理解。

二、推敲词句,感悟语言美

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学科,而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诗词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更加经典与简洁,是诗词教学重点研读的一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诗词词句的推敲,思考诗词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仔细感悟诗词语言中所蕴含的美。

比如,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诗词中生字生词以及本身大意的同时,欣赏诗词中所用的好的字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之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语言精妙的古诗词,如《琵琶行》《锦瑟》《声声慢》等。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琵琶行》一课时,引导学生先自行品读诗词,结合课后的注释进行全文的朗读,在熟悉诗词中的生字生词的过程中,先行感悟这首词中所用语言之精妙。学生品读《琵琶行》这首词后,我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讲解。如“琵琶声停欲语迟”就十分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欲语还休的娇羞;再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用曲调未成却情感表露突显出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愁绪满肠的模样。之后,这首词又用“大珠小珠”“幽咽泉流”“银瓶乍破”等词语,惟妙惟肖地表达出了琵琶女一手琵琶技艺之精湛,为之后词中所描写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埋下伏笔,也为一场琵琶演奏画上了余音绕梁的符号。

古诗词中有许多语言非常精妙的诗词,不仅在朗读的时候让人觉得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在情感的表达和景物的描写方面,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仔细去推敲诗词中的用词,感受作者所用的字词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为自己理解文章大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捋清思路,强化意境美

诗词鉴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诗词意境之美的鉴赏,它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功底,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诗词中一些意象的表达来体悟诗词背后蕴含的意境之美。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充分体悟意境之美,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大意。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虞美人》一课时,先教会学生“雕栏玉砌”“应犹在”“朱颜改”等较难理解的部分,又给学生讲解了《虞美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人李煜本是一国国君,怎奈痛失家国、流落异乡,心情尤其郁闷。结合作者这一遭遇和时代背景,我再要求学生进一步地诵读课文,体会词中“愁绪”情感的表达、“故国不堪回首”的感伤以及“只是朱颜改”的无奈,它们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描写突显出来的。而这一系列意象的表达,背后蕴含的是 “凄凉之美”。为学生捋清诗词的思路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对这首词中的意境有了新的感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就表达出了词人愁意之绵延不绝。

只有捋清了诗词大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意境之美的体悟,才能够促使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们仔细推敲,在推敲过程中进一步捋清诗词大意。

四、链接生活,升华情感美

每一首好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诗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的催化,同样,想要全面透彻理解一首作品,也要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引导他们链接生活,链接诗人的生活环境,深度体会诗人情感,链接自己的生活环境,升华个人情感,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高度。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先要求他们看一下课本上的注释初步了解一下诗人。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与学生共同欣赏这首诗。我对他们说:“你们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与写作风格品读一下这首诗,总结一下本诗主要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开始细品这首诗,之后回答:“我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描写优美的春月夜景;二是表达宇宙之大、人之渺小,侧面写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三是表达离家愁绪、思家心切。”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对学生说:“你们也清楚诗人是以月寄情的,那么大家结合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说说你独自站立在月光中时的心境。”学生们纷纷开始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然后回答说:“当我独立在月光下时,月亮给我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它能够使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也会让我感到一丝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