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煜的诗

李煜的诗

时间:2023-05-30 09:11:55

李煜的诗范文1

开始喜欢上李煜,是因为在电视剧中李煜的饰演者是吴奇隆.

渐渐地,渐渐地,我真正地喜欢上了李煜,喜欢上了他的诗.他的诗,词美但又不显得华丽:词素但又不觉得乏味.这是他原来贵为皇子时诗风.那时的他,每天信步于小径上,每天拨弦伴歌,每天悠闲自在,好一个风流少年啊!

后来,李煜的皇兄相继去世,他被立为太子。孰不知他多不愿意?换做别人,也许为自己将来要作王,被立为太子而高兴。而他,却不。他独自对月喝着酒,那酒是苦闷的酒!是啊,谁成为太子都可以,惟独他不可以!因为不具有太子的应有一切一切………他只适合做一个风流自在的文人雅士。惜,只可惜,他生在帝王之家。孰知他的苦呢?

李景驾崩后,李煜继位。他只想把国家治理好,完成他父皇的心愿。他做不到,因为他没有帝王的思想。那是又加上赵匡胤,李煜最后成为了亡国之君。李煜被封为南唐后主,最后因为一首诗而被宋太祖赐死。

李煜的死,让我很心痛。我想,那时的天下已经是他赵匡胤的了,而李煜只不过是写了首诗抒发他的亡国之痛,回忆美好的过去,有怎么犯到他了?单纯的李煜,永远也不会有帝王心。

我仿佛看见李煜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坐在窗前,拨动哀伤的情弦,悲叹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诗范文2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么凄苦绝妙的古诗词呀!李煜,那样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子,天资聪颖、颇有才华,只是可惜了,如此一个人才,只是他同李治一样,仁义至尽,不愿介入皇族的政治纷争,长期陶醉于作词与艺术之中。他的词大多是寂寞、悲凉的,可谓:“词也销魂,人也销魂!”只是,他凄苦、孤独的后半生葬送了他一展才华的机会。

他不仅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的诗人,同样也是南唐最后一代的亡国之君。他不仅是一位非常失败的帝皇,却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还记得赵匡胤曾经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李煜的赞赏,而慢慢有了谋权篡位的机会,就是因为这样一个为了权势不惜放手一搏的人,就是那个政治有为、一个被人拥立为帝的赵匡胤!他使李煜从前花前月下都成了过眼云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论李煜怎样试图挣扎,怎样挽回,南唐最终还是落入赵匡胤之手。李煜孤苦地被困于深院小楼,他俯视这凄凉的秋色,哀叹了三年,忍辱负重在这凄凉的庭院中度过了忍辱负重的三年,愁了三年、孤独了三年、抑郁了三年,却是因为赵匡胤的仁慈,是因为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夺走的是李煜的江山,也许所有人觉得赵匡胤对李煜还有几年来的不杀之恩吧!可是殊不知,这对李煜来说只是一种深深的折磨罢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煜被囚禁的第二年,赵匡胤被弟弟赵匡义所谋害。又是一年,当他写完自己此生最后一首词《虞美人》时,他的囚徒生活也终于结束了,这悲凉的一生也终于结束了,对李煜来说,这赵匡义赐死的一杯毒酒意味的不仅仅意味着这“死”字,而意味着解脱,意味着他李煜从此以后就消失了,不会再痛了,不会再孤独了,不会再屈辱了,即使是成为了千古笑柄自己也是没有力量去感觉了。难怪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在那时的李煜眼中离愁是丝,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不断,理还乱??????

如此多的经历,造就了如此一个伤感的、且擅长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在诗词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才子——李煜。若不是有着如此之多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轮回的磨练,也无法造就这样才华而又凄苦的诗人,无法让他将自己对人生悲怨的感慨抒发出来。那古诗词中浸透着得无尽的哀伤,叙述着李煜后半生的凄苦,以及李煜对臣民的内疚、对自己先前不理朝政的懊悔不已??????同样,李煜的古诗词也和他本人独有的气质那样清丽,如此的空前绝后,那在寂寞悲凉中的绝唱想必不论谁也不会忘记。

李煜的多愁善感,人生的坎坷不平,以至于那最后未预料到的惨果??????每位臣子都深深记得。但寂寞、坎坷困不住的是坚强,是思想,是他永不朽的词!不得不承认,李煜是一个失败、腐朽的帝皇,可是,毕竟人没有十全十美,即使是极品美玉,也定是有瑕疵的,作为一位词人呢,李煜他却是无人能及的!

这不仅是我们这些民众欣赏李煜的才华。对其书法的刚遒有力,陶谷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颓??矗?倬⑷绾?伤?瘢?街??鸫淼丁?W鞔笞植皇卤剩?聿?橹??阅苋缫猓?牢健?榻笫椤?薄6云淝逍愕幕???粜樵?疲骸敖?虾笾骼铎希?攀肚迳模?榛?婢?3⒐鬯??质?⒎赡瘢?豆?A鳎?叱鲆馔狻保《运?拇剩?颐撬涿挥刑赵啤⒐??舻哪堑染?畹奈牟尚稳荩?墒牵?铎舷惹懊杌婀?懈焕鎏没仕鍪碌拇适?执笃?坏?罄此?谒纬?沽ο挛蘖Χ?弈巍⒔雇防枚钊词?治薏叩氖焙蛐聪掳С畹拇示渌湟膊皇Т笃??从质橇硪坏确绺瘢?敲吹谋?В?挥辛讼惹坝霉凵偷难酃饪醋殴?辛闼橹?碌淖栽凇⒂葡小⑷《???氖且恢忠钟簟⑽拗??约靶耐犯∠殖鲆凰克康幕诤抻牖衬睢

那些诗词大方、却又浸满哀伤,总令我心头一颤,这等佳人才子的后半生就这样葬身于囚房一般的深院中度过了,难道我们不该为这样一位孤独着、痛苦着得词人感到惋惜吗?他永远是坚强的、是孤独的,直到他看到了地狱大门的打开,得以与他眼中这个龌龊、肮脏的世界做了最后的道别,得到了最终的解脱。苦了3年,即使是在下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因为他虽是先皇,可却是一个无用的君主,连自己的江山也保不住。从而,3年的冷清,在世人眼中再也渺无烟信李煜,孤寂了这天生的艺术人才。最后他的的结果就同鸿毛一样,一代人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去了。为人们留下的只剩下了一首首婉转悲凉的词??????

李煜的诗范文3

关键词: 仓央嘉措; 李煜; 诗词; 佛学思想;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58-01

仓央嘉措是黄教的领袖,是藏传佛教的活佛。佛理入诗是自然而然的,例如,他写道:“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亮出来了,未生娘底脸儿,在心中已渐渐显现。”仓央嘉措诗描写修持时观想本尊的境界,藏传佛教主张显密结合进行修持,藏传佛教注重修持的次第,修持过程是由染及净的过程,是摒弃心中的无明烦恼,逐渐显现寂静清净的本心的过程,众生的心被无明障蔽,只通过修持才能渐渐获得圆满智慧的本心,才能成佛。修持过程通过观想本尊来完成,这首诗概括了藏传佛教的修持方法和过程。教主的言在此而意在外。这种方法是汉传佛教所没有的。因而李煜的诗词中是不会出现的。

“写成的黑色字迹 已被水和雨滴消灭,未曾写出的心迹,虽要拭去也无从。”

大乘中观派奠基人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事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的真实、常住不变的真理是“诸法实相”,“空”就是诸法实相,是大乘佛教的标识。真如实相是一切事物本相的反映,是最高的普遍真理。佛教的真理和实相之间是“有”和“空”的关系,一切“有”是假有、妙有,佛曰:命由心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仓央嘉措用我们最为常见的现象来表述佛教的真理,语言清新隽永,使人回味无穷。

“若以这样的精诚,用在无上的佛法,即在今生今世,便可肉身成佛。”面对命运,这位教主乐观、执著、内敛。这是高原民族的独有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是藏传佛教这一传统文化给予他的素养形成的。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一种被压抑的痛苦,有的只是对成佛的追求,和尽情的渲泄。他无疑在那样的环境中是顽强的执著于无乐无苦的理想,这就是涅槃寂静。这也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仓央嘉措是主张即身成佛的,而且主张即身成佛,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宗(藏密)的大圆满法的修证果报。不同于汉传佛教的成佛观。

“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岁已成禾束;青年老后的体躯,比南方的弓还要弯。”

这首诗表达的是佛法的无常观。“无常”即诸行无常,是佛法的三法印之一,是区别佛法和非佛法的标准之一。人生短暂,一切无法控制,生死苦乐都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任何人无法抓住这一切,这是世间的真相,因此不必执著于我,这样才能解脱。在简短的诗中佛教的真理显现。仓央嘉措用理性冷峻的眼光描述了一个深沉、寥廓、高远的意境。这在李煜的词中的屡见不鲜,例如《虞美人》。

“死后地狱界中的,法王有善恶的镜子,在这里虽没有准则,在这里须要报应不爽,让他们得胜啊!”

这首诗同上首诗一样也表达了因果法则即因果律,佛教因果说认为,整个世界的事物是互为因果关系而成为一个整体。哲思的冷峻、严谨和诗歌的深邃悠远的意境结合,理性的反思使人醒悟。藏传佛教重来世,如果不重视戒律次第修持,来世就会堕入三恶道遭到报应,今世的一切修行都是为来世为成佛做准备。而汉传佛教果报观不仅承认现世受报,而且肯定现世利禄福寿。“佛教果报在保持佛教对现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否定性评判之时,又接受了中国人固有的对生命存在的眷恋和生命价值的肯定。”承认现报的慧远说“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

洁净的水晶山上的雪水,铃铛子上的露水,加上甘露药的酵,“所酿成的美酒”,智慧天女当妒,若用圣洁的誓约去喝,即可不遭灾难。 佛教追求一种至纯至净至美至善的境界,如同水晶山上的雪水,铃铛子上的露水,这种境界来自佛教的智慧慈悲,拥有它就可以避开一切灾难。这是佛学修持的最高境界,它的空灵是每一个佛教徒追求的理想。

让我们再看看李后主的诗词反映了怎样的一个佛学观。李后主在爱子夭折后写道: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剧病增加。咽绝风前思,昏矇眼上花。空王应念我,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后主的佛学造诣的体证,内秘菩萨行,佛教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寻。对爱子的怀念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以至于因而愁病交加,在痛苦伤悼中李煜了悟了佛法,人的心识是这一切无法挥去的东西,这是佛家的自家宝藏。认识它方可放下一切求得解脱,正如贫子衣中的珠宝,法眼宗的思想深入李煜的心中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参透了世间酸辛而证悟一切皆空的南唐后主。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在法眼宗的熏染下悟出了佛性永存,留驻万物的妙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一个天问﹗正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中包含着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所升华的宇宙精神,令人震撼﹗作者诗意化的心理时空折服了读者。

“凭栏半日独无语,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李煜悟出了明暗相对,参差回互的玄理和圣人无己与万物一体的深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相见欢》)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开,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

山走不完,花开不完。山重重阻不断,花开花落。李煜将相思凝于笔端,将一种永恒的东西用这样的笔墨描述了理事圆融、理事不二。思惑是感情上的烦恼,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在仓央嘉措的诗中也屡见不鲜:

“爱我的爱人儿,被别人娶去了。心中积思成痨,身上的肉都消瘦了。”

世人痴迷于世间的情感,执著于物质,白白消耗浪费了生命,往往是一个欲望接着一个欲望,正如“春花秋月”般,何时能了?这一切又有谁人真能遂愿?虽都是写相思,但两人的风格迥异。李煜的词含蓄委婉,感情细腻深沉。仓央嘉措则简洁明、快直抒胸臆,感情热烈奔放。

自然的荣枯,如人生的兴衰,生命的无常,生死之轮回里,痛楚不已。“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家亡国灭之恨,给敏感脆弱的诗人留下了无限的忧伤和伤痛,这正如佛教所谓人生苦海,而生死中涅槃是唯一的解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相见欢》)

李煜的诗范文4

南唐后主李煜

公元937年李先主李c逼吴禅让称帝,建立南唐,定都金陵。李c专心国政,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生活节俭,不喜声色,因此,在他治国期间,江淮间“旷土尽辟,一桑柘满野”,颇有繁盛景象。李异在位7年,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传位李Z,史称中主。李Z爱好文学,独喜奉承,他信用陈觉、冯延已等五个擅长文学和专事谄媚的臣子,时人称为“南唐五鬼”。穷兵黩武,不断侵犯周边国家,尽管扩大了地盘,但国库靡费、叛乱不息,加之政治腐败、赋税剧增、致使民不聊生,国势日趋衰微。李瑕在位19年,传位李煜,即历史上有名的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受家庭影响,其父李瑕的诗也做得很好,并有冯延已等诗人相唱和为乐,李瑕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细雨湿流光”等佳句流传,因此李煜从小雅爱文学,擅诗词、爱书法、喜绘画,晓音律,均有作品传世,惜多散佚,唯留词作30多首、但已足使这位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后主之词,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为苏轼、辛奔疾等大词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建立了基础。

李煜即位之前过着“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的文人雅士生活,实际是个不爱江山爱词宣的人。

当他接手南唐时已十足是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又屡受刀兵之灾。他在位16年,其基本国策是对内奢侈享受,对外屈膝臣服。李煜生性奢靡,宫室富丽堂皇,宠爱大小周后,整日喝酒吟诗,轻歌曼舞,怠理朝政。他还信佛,金陵城内甚至宫庭内院,处处寺庙,日日亲自上供诵经,支养着数以万计的僧尼。对外臣服北周、北宋,金银财帛、纱罗缯彩贡献无数,自然支出日绌,百姓负担日重。

李后主纸醉金迷,逍遥度日,赵匡胤陈桥兵变得势之后,一统天下的网便越收越紧了。尽管李煜一直奴颜婢膝,妄图苟安一隅,怎奈赵匡胤有句流传千古的霸道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陷金陵,李煜仅率四五十人,肉袒跪拜投降,南唐国破。次年李煜一家被押往北宋首都汴粱,“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堂堂一国南面君,变为委琐屈辱阶下囚,时年仅40岁。

国灭身囚,难免眷恋故国,怎堪俘虏生活,不能有所行为,乃遣情纸上,以诗词发泄心里的苦闷和抑郁。李煜以血和泪写成了千年不朽的传世词作,其中三首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第一首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风阁龙搂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第二首是《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难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贫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三首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诗范文5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诗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将诗词研究从传统的美学、文体学解读上升到认知层面,是对以往诗词印象式审美批评的超越。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当中,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李煜可谓登峰造极,其绝名词《虞美人》则是一朵熠熠生辉的文学奇葩。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观照下,以《虞美人》作为个案研究,基于单域整合、意象整合、虚实整合、隐喻整合维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可促使对李煜诗词阅读研究的认知转向,为同类诗词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概念整合;《虞美人》;认知转向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69-03

一、引言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王国维则喟叹“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尽管岁月荏苒,韶华飞逝,南唐已堙没在了历史的重重云烟之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朝代及其身份或许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但是其凄楚婉转、韵味深刻的诗词在文学的长河中流淌不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艺术气息,在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引人瞩目。尤其是他的词作《虞美人》,更是中国婉约诗词中的代表作,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尽管寥寥56个字几阕小令中调,却字字血泪,发自内心,从文字中我们瞥见了他那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思念故国的情感。该词全文如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一千零四十多年前的七夕夜,李煜融情于景,以问天、问人,最后自问的方式起文,把朝都沦陷、国破家亡、自身已成阶下囚的悲楚凄婉的感受融于《虞美人》中,并且命乐伎唱诵聊以表情。怎料,宋太宗赵匡胤闻后勃然大怒,把《虞美人》作了一番自我注解,最终把李后主鸩毒。所以,这首《虞美人》成为了李后主的绝命词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唐宋诗词的代表做之一,他真可谓“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下面,本文尝试就概念整合理论对《虞美人》进行分析,回望后主词作的文本解析及其解读理据,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赏析《虞美人》的文学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解析的理据作用。

二、概念整合的定义

Fauconnier(福柯尼耶)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Mental Space最先把心理空间定义小概念包,这些小概念包是以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此后,福氏和Tunner从1993年开始着手将Lakoff建立的“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言语修辞方式,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这一映射模式改进为这一映射模式改进为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也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 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构成的四空间模式。由此将心理空间理论发展成了概念整合理论。

1996年,福氏又与长期合作者Turnner完整又清晰地建立了概念整合模型,并在1997年《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149-155)详细论证了四种空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四个心理空间的映射方式:两个输入空间的相关内容与结构由类属空间决定并进一一对应关系的向合成空间的投射,之后这些相关内容和结构在合成空间进行“组合”、“完善”、“扩展”并产生层创结构。

输入空间的对应关系皆由跨空间映射完成,其结构选择性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而不断发展,并可能投射到推理与其他结构的输入,归结而言,概念整合的四个空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1998年,Fauconnier与Turnner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

本文就概念整合为理论框架,以《虞美人》为语料,经过分析解读,从而阐述李煜情感表达的动态过程,为古诗词的赏析提供新视角。

三、对《虞美人》的概念整合分析

(一)单域整合

按照概念整合网络分类理论分析,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到的概念合成是单域型的:尽管输入空间的内容和结构是多样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和结构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是仅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在合成空间进行扩展。尽管《虞美人》中标题“虞美人”空间组织结构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

1.人名。《汉书·项籍传》最先出现了“虞”姓美人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经》中描述到:虞美人,秦末人,是楚霸王项羽的宠妃虞姬的称呼。虞姬貌美,善剑舞,与项羽伉俪情深,已近形影不离。楚汉大战之际,项羽被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举杯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而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

2.植物名。在古代,人们赋予了这种“虞美人”这种植物以传奇的色彩。据传,在楚汉大战中,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穷途末路之时,虞姬为了绝项羽后顾之忧,使其不受拖累而成功渡过乌江,虞姬愤然拔剑自刎——这是何等英烈的壮举。但凡是壮举,人们总是喜欢借助实物或传奇事件进行祭奠和缅怀。恰巧在虞姬命陨之地,一种艳丽的花朵绚丽绽放,人们便以“虞美人”命名之,以示对虞姬美貌和壮举的纪念。因此,“虞美人”尽管只是一种植物,但是却与美艳佳人“虞姬”有关联。因为霸王兵败、虞姬自刎的故事,虞美人的花语就携带了生离死别、悲歌的寓意。

3.词牌名。“虞美人”最先是南曲南吕宫、北曲正宫中较为常见的字句格律的引子。最初是为了歌咏虞姬而作,所以曲调的亦以《虞美人》命名。由于曲牌《虞美人》平仄相对,韵味十足,因此对唐教坊曲的影响相当深远,以后亦有更多的词引用该词牌。

尽管“虞美人”的三种组织结构和虞姬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李煜的词中“虞美人”这个标题的涵义仅仅是其作为词牌名的输入空间结构投射在整合空间成为了两仄韵转两平韵的词牌,构成了可配乐歌唱形成固定曲调的音韵基调。

(二)意象整合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境,“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意象”。从概念整合的角度而言,“意象”的构造就是把“意”与“象”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合空间研究,也就是概念整合空间。意象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组成,是概念形成和扩展的基础。《虞美人》构造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共五种意象,勾画了词人李煜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移情入境的意境。

按照Fauconnier&Turnner的四空间整合模式,《虞美人》中的五种意象属于源心理空间的范畴;意象的涵义被映射到目标心理空间。这些意象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机制为:、a“春花” a´季节更替;b“秋月” b´团圆;、c“小楼” c´限制自由的处所;d“东风 d´春天的气息;e“故国明月” e´怀念故乡、怀念亲人。输入空间I的内容a—e及输入空间Ⅱa —e´分别向类属空间发生投射,两者依据自身在类属空间内容与结构在合成空间组合、完善、扩展成为意象的层创结构。

借助《虞美人》意象的四空间映射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李煜的情感表达。我们知道,“春花秋月”无疑是自然美景。然而美艳芬芳的春花,皓皓秋月,不也正是自然时序变幻的象征吗?但是词人李煜只看见人生的无常。春花秋月常相似,而词人由于从国君沦落为阶下囚,往昔的快乐已经随风而去。春花秋月如此美好的事物,反衬了词人当前极度落魄的现状。词人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其与爱妻小周后周嘉敏呎尺天涯却不得相见。于李煜而言,“春花秋月”已经成为了一种讽刺,一种情感的折磨,所以希望此景早早结束。“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字作为“小楼”与“东风”的衔接字眼,自然界的良辰美景,也会被人的惆怅情绪所掩盖。究其缘由,即使词人怀旧情怀的升腾而起,思念故国的苦楚令其内心隐隐作痛。

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季节的变化深化了李煜无限的时世变迁的感慨,映衬了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的现实。

然而春花秋月,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照样周而复地出现,东风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风月花草,也都曾经出现在李煜身为国君的年代,是南唐故国江山壮丽的图景之一。而如今,春天依然如期而至,“小楼”、“东风”却不再是闲情雅致时候的美的享受,却反而是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的导火索。“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固然都是曾经在故都金陵所见过的景,源心理空间及目标心理空间的内容都是不变的,但是类属空间的投射内容已经演变成为了都被映射成:伴随着自然时序的变化,又一年的春风吹拂,花儿又将绽放。但是人精神上的痛苦,却没有像自然景色一样被更新。反而,这种痛苦总是持续不断,使被囚居他乡,不再被珠围翠绕的琼楼玉宇所包围,“普天之下莫非黄土”、“一呼百应”的帝王生活不复还的苦楚难以派遣,词人如何不触景生情,如何能寐?

(三)虚实整合

虚景和实景相互映衬的巧妙构思地体现了李煜的作词的心境。虚景当中的“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和“一江春水”构成了作者关于心理空间的内容,这些内容则是南唐故国的的景色。“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明月”的实景空间与回忆空间相互映衬,同时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演绎了“物是人非”的自然永恒和人生无常的翻天覆地变化。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几乎涵盖了回忆空间的内容,其输入空间的范畴非常宽泛,我们要配以李煜的人物传记才能深入解读其映射内容。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奢华,词的题材相当狭隘,大多涉及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其作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亡国后,他“日夕以泪洗面”,做出了泣血以歌的婉转哀怨绝唱,意境深邃,多表达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可见,“往事”可指李煜的人生抱负、个人情感经历、身世经历、政治生涯等。物质上,“往事”指李煜尊为皇帝时候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欢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坐庙堂,万臣俯首膜拜的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往事”包括欢乐、自由的享受、尊严的获得、生存的安全感的保障。

“雕栏玉砌”的输入空间是故都金陵的建筑物。“朱颜”指代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一个“改”字,道出了类属空间所指代的词人境况的转变。“改”的内容包含了虚实景象,并且是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向衰败的转变。词人往昔宫殿的颜色——朱红,已经陈旧褪变,宫中红粉佳人的容颜也逐渐衰老,魅力不再。所谓国土更姓、山河易色呀,好一片物是人非的景象。李后主的感受,无非惆怅不堪。

虚实两个输入空间最终实现了有选择地向整合空间映射,表达了词人李煜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通过虚实空间整合的解读,可以透析到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痛楚,以词陈情,固然是人之常态。但是李后主毕竟曾经是一国之君,难免有复国之念。宋太祖为绝后患,顺《虞美人》表达的“东归故国”之意,因此鸩毒李煜,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就此被断送。

(四)隐喻整合

词的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浸染了李煜的泣血之愁,这一字一泪,泣以血歌。这种愁的内涵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但是这种愁的情感原本是抽象没有具体形态的。作者却新奇地把愁隐喻为一江春水,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写出了愁绪得深广、多;此外,愁情是抽象的,没有体积,没有重量,而江水是有形可感的,李煜把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春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愁”的隐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长江是故国的标志性景观,以此寄托怀念故国的愁思,情感更显真挚。此外,词人还把这种愁丝形象化,具体可感。尽管愁作为一种情绪,只可感觉而不可摸不可触,其内涵也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通过隐喻整合,愁思的真实内涵有了外在和内在的形态:愁像长江里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水一样延绵不绝。

在此,李煜使用的是概念隐喻的方式,把忧愁隐喻成为可以丈量的事物,所以才发出了“几多愁”的反问。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忧愁与可丈量的事物,类属空间的内容为可随着不断淤积变得越来越多的惆怅,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在此,对“愁”的隐喻过程即使概念整合得过程: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忧愁与向东流去的春江水,类属空间的内容是连绵不绝流动的液体,合成空间的内容是绵绵不断的忧愁是向东流去的春江水这一隐喻。

四、结语

本文从概念整合的理论角度对《虞美人》进行解读,挖掘了该首词的单域整合、意象整合、虚实整合、隐喻整合的内在理据。由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渗入,《虞美人》的审美意义在理据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促使了诗词阅读研究的理据转向,是文学研究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当然,对《虞美人》一词的理据研究只是探析了李煜诗词创作的冰山一角,意欲更全面地理解和赏析李煜的作品,亦或是理解同类诗词,则还有待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切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ner, M.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Gold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96.

〔2〕Fauconnier, Gilles ( [1985] 1994) Mental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auconnier. G. & Turnner, (1998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2, 33-187.

〔4〕Fauconnier. G. & Turnner,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 CUP, 1997.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6〕班固.汉书高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

〔7〕李志远.认知诗学视阈的李煜后期词作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12-114.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

〔9〕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6.89.

李煜的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不得不承认,在古典文学这一方面,诗词歌赋上取得的成就是最值得人们瞩目的,如夜明珠一般有着掩饰不住的光芒。每一首诗词歌赋都如同一幅画一般,蕴涵着无限的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可见古诗词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古诗词鉴赏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渐渐喜爱上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杯浓郁的茶,值得我们细细地,慢慢地,一品再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无与伦比的精神结晶细致地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它们定如美酒一般,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在这绝世的佳酿之中,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国古诗词鉴赏长久以来都是普遍被忽视的。为了应付高考,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值不高且拿分不是很容易的古诗词就往往一带而过了,严重制约了古诗文的鉴赏和以此为基础的美育教学。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善这样的局面,积极探索,寻求提升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审美能力的方式。对于有责任,也有义务针对这种情况,找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应对策,下面是我结合教学经验总结的几点措施:

一、情景设置,提高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般刻板无味,适当的创设情境,是可以提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通过这个来陶冶性情,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随之普及,采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煜时期的历史、政治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宋代历史、政治的相关知识,介绍李煜曲折起伏的一生,学生随着介绍仿佛走进了李煜所处的那个南唐小国,它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看着少年时的李煜与周后间的琴瑟和鸣,花前月下,是怎样的一种羡慕;看着周后死后的南唐后主是怎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看李煜被赵匡胤擒为俘虏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看李煜被赐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惋惜,伤感啊。或许我们会对娥皇女英共侍一夫的千古佳话更为感兴趣,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李煜诗词的喜爱,细读他的作品,便可体会到“史家之不幸,诗家幸”是怎样的高度赞赏啊。出生帝王之家,却没有坐拥天下的雄心壮志,偏偏命运弄人,哥哥相继而亡,李煜被迫继承王位,善辞工,通音律的才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他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令人伤感,叹息。他不幸的遭遇导致他词的风格发生巨大转变,前期词大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词大多抒发亡国之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又如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同学们讲述当年的赤壁之战的场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受周瑜的气宇轩昂,足智多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受那大气磅礴的雄伟壮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受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演讲而转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诗词朗诵,激发审美情感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古人做诗其实就是吟诗。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感受作者的心声,和作者进行交流。诵就是有节奏地读,诵读既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还可以体会那种情感的涌动。诵读时,可以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随之变化自己的音调,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平缓,都要自己掌握好诗词情感表达。还有诵读时停顿也是很有讲究的,要严格根据诗词的节奏来读。比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如果诗歌豪迈一点,大气一点,则可以由男生诵读,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孔雀东南飞》就适合男女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放松自己、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感!

三、鉴赏诗歌,品味审美意境

李煜的诗范文7

一、艺术化的语言,创造了神奇而自然的语言美

文学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独特风格的语言,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和陶冶性情的美的享受。没有个性化的语言,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艺术。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就首先表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的自然美和蕴性美

李煜词的语言美要首推他的自然、朴素、淡处见浓、有声有色、含蕴无穷。余怀在《玉琴斋词序》中说“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李煜就是以这样一字一珠、掷地有声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词这种艺术形式言简意赅,字数有限。在短短的几字中,既要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又要有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字字珠玑的语言,才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李煜以其被俘之年为界(976),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过着丰华优厚的享乐生活,对生活虽也时有忧愁吐出,但总归不是主流,主宰他生活的依然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语言较轻快、生动、明朗、动性很强。自然中微有脂粉雕琢之气,但不失自然之本性。不管是描写豪华生活的,还是艳情生活的。

前者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后者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也不管是写别离怀抱的,还是写其他伤感情调的。

前者如《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后者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些小词都是那样清新,语言又是这样的自然。细加咀嚼,更觉有一股清香沁入心扉,含蕴之深意也才能领悟之一二。

李煜后期词由于词人自己的绝世之辱,导致了“哀以思”的“亡国之音”。李煜词的主要价值也就体现在后期的断肠之词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伟大的诗人缪塞在《五月之夜》中也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亡国后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浇铸成的(“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时期的作品“深哀浅貌,语短情长”。此时的李煜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顶巅,以挚真的赤子之情,道出了无穷的亡国之痛。前期轻快之言不见了,代之以沉郁悲愤的凄情之语。他,李煜,回忆过、梦想过、深思过……而得到的却是无穷的愁思、无穷的烦恼;得到的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悲叹;得来的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和泪揉在一起的梦,排不去、撵不走的往事的梦,值得诅咒的梦,得到的是一江春水般的愁苦。他的愁已化作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无期无艾。人生的无限坎坷,击碎了他幻想之梦。他迷惘,他愁恨,但又无可奈何。他用口语般的朴素之语,道出了无穷无尽的亡国之哀。把愁比作东流的一江春水,既自然,又贴切,毫无造作之感,极朴素,含蕴又极深。

纵观李煜后期词,语言不仅凄情而且悲慨,不仅沉着而且郁结,不仅朴素而且蕴意深刻。

《介存斋论词杂著》“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制……后主词则粗服乱头矣”。指的就是李煜词语言的自然之美,看似平淡,实则深厚。

2.语言的色彩美和绘画美

李煜词语言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它的色彩浓重,绘画感很强。生活是充满色彩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便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人们对客观环境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物的生活和心理,都与色彩联系在一起。“春日凝妆上翠楼”闺中,不正是“忽见陌头杨柳色”而牵动起“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绪吗?一般来讲,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自然景物的变化(色彩的),会影响物体的彩色、语言的色彩。生活的色彩中渗透着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彩,李煜词不论是前期的受花间词人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是后期“亡国之音”,在语言上,色彩是鲜明的。可以这样说,李煜前期的描写宫闱生活的词是绿色的、红色的。色彩很浓很厚——生命的绿色、热烈的红色。在短暂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满足了,陶醉了。有的是通宵的享乐(《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有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的享乐;有的是欢声和笑语(《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菩萨蛮》“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这些词用的是已高三丈的红日,用的是花明月暗下的朦胧之夜色。前期即使是写离愁别恨的也能哀而不伤,即使语伤情也无伤(《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充分体现李煜前期词的语言色彩。这种语言的色彩,给人一种欢快愉悦之感,又给人以绘画之美感。读了《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日之下的一幅享乐图;读了《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就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读了《一斛珠》,“笑向檀郎唾”的女子就跃然在画面之上了。

李煜后期词,和前期相比,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生命的绿色不见了,代之以灰墨色。那过去已成了枯黄的记忆。作个比喻,李煜前期词正像春的碧绿,夏的浓重。后期则像秋的肃杀,冬的寒冽。李煜最喜用梦来作比,后期的词也只有在梦中才稍见生命之色,其余则是活脱脱的伤春、伤世、伤人之感。朝来的雨也是寒的,暮来的风也是凉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悲叹,透出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从这灰色的伤感的语言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词人自己绘画般的形象。

3.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李煜非常重视语言的形式对抒发感情的重要作用。他的词的句式结构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他在词中成功地把短而急促和长而连续的两种句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样长短结合的句式,节奏明显,短如急流飞瀑,音调急促;长如潺潺小溪,缓缓慢流,给人一种舒缓之美感。两者的合理相间,则构成一种匀称之美。且有急有缓,缓多于急,充分体现了李词的音乐美。如果听过歌星程琳唱的《虞美人》“春花秋月”,更能体会它的哀婉而舒缓的音乐美。如泣如诉,而程琳的略带颤音的演唱,更好地体现了这种神圣的音乐美。小词《乌夜啼》也有同样特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句法长短交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月如钩”的夜晚,词人独上西楼的寂寞心境和浓浓的离愁。

李煜第一个把九言句式大量运用到词中,创造出舒缓的音乐之哀美。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乌夜啼》),“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等等。用这样的长句,来表达绵长的愁和恨,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李煜之前,毛文锡、李珣等六位词人都用过《虞美人》这个词牌写作过,均为“七五七七三,七五七七三”的格式。而后来被词人经常运用的“七五七九,七五七九”的格式却是李煜首创。他不仅完全抛弃了《虞美人》的旧格式,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新的样式来表达他那不可遏制的感情,这种格式更有利于抒发绵长的愁恨,增添了词的婉约之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煜善于用虚字传神,让人觉得语虽虚而意却实,言犹尽而意无穷。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的“无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自是”等。“无奈”、“自是”表现了作者在忧愁痛苦面前的无可奈何、一筹莫展,词人自己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概言之,李煜词在语言上,把词从晚唐温韦词清丽腻滑阶段推向了白描的朴素阶段,由艰涩难解的阶段推向了自然晓畅阶段。创造了纷繁多姿的语言美,开辟了宋代词人所走的一条道路。

二、耐人寻味,使人心醉的艺术形象美

文学艺术上的魅力在于构造出新颖奇特的艺术风格,在于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有了艺术,也就有了美。艺术家创造艺术美,就是在劳动过程中,运用艺术才华,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直观艺术形象,通过想象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和谐统一地结合。创造美的艺术形象,要符合一系列美的形式法则(如比例、对称、均衡等)。只有如此,对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艺术提炼,才能创造出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美的艺术。

李煜填词善于抓住人物的本质特性,运用简练的艺术语言,进行形象和概括,创造了生动活泼、动静相间、富有情趣的艺术形象。同时又善于捕捉自然美景烘托艺术形象。他对生活的敏感,使他能抓住人物内心瞬息万变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1.婀娜多姿、国色天香的女性形象

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将生活于宫闱妇女之中,接触的女性很多。这样,在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不少意趣纷呈的女性形象。

①一般宫女形象

李煜词中的一般宫女不管是舞态轻盈的“佳人”,还是“春殿嫔娥”,或者还是“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歌女,都是那样生动、活泼、可爱。这里我们以《一斛珠》为例。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裛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小词把声情融化起来描写歌女,因其是歌女,故全部笔墨自始至终都落在樱桃小口上,而情趣盎然的要数“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此句。了了九字,刻画出了歌女的笑对情郎,情深意浓、取怜撒娇、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眼见其人、耳闻其声,活泼的歌女形象跃然于纸上。

②被爱情之火灼痛的相思女子形象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李煜是否有真正的爱情(回答是肯定的)。有人说,虽然李煜一些爱情小词写得很出色,但他根本就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只不过是一个荒淫皇帝的寻欢作乐而已。我以为这种观点与人情相悖,考察历史人物不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是不会得出什么结果的。李煜生活在皇宫深院之中,要他在爱情上绝对专一,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他倾心爱过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比如他对周后昭惠和小周后的爱,都可以看作是出自内心的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李煜才可以写出那样情真意切的爱情小词。李煜把他与小周后的一次幽会加工成《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一词。艺术形象是感人的,虽然生活中的他与她的恋情难以让人接受,但在词中一个普通的美女形象变成了一般人的审美对象。这里,娇艳的花姿灌注了生命力,银色的月光是朦胧的,有很强的人情味。且这暗月被轻雾拥抱着,形成一种强烈的烘托,美女形象跃然而出,呈现出朦胧的美。我们可以想见:在月色朦胧的花园幽静处,一个年轻女子手提鞋、脚步袜,若影若现、若即若离、似近似远、有动有静地走向情人怀抱的姿态,为人眼见,一声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柔情蜜意之神态,为人耳听。妩媚、阑珊之夜,美妙横生。词人塑造了一个一心追逐爱情的貌美情真的女子形象。受不了相思苦,才画堂南畔见。有情,情中有胆,胆中更具深情。这个形象色彩浓,有很强的动态美。

再如《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中的相思女子,是那样凄婉楚楚,动人心魄。

2.逃避现实、悲凉凄苦的自我形象

逃避现实主要指其前期,悲凉凄苦主要指其后期。

纵观李煜词,可以想见他的欢乐和悲戚。不管是沉醉于犬马声色之中,还是身陷囹圄之时。也不论是爱的欢悦,还是情的思恋,对过去的怀念时常是李词的主要内容。被俘以后,他更是靠“一晌贪欢”的梦来支撑着生活的。

词人李煜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不得意的。先是遭文献太子的嫉妒,因而在躲躲闪闪生活。继位之后,又受宋的挟制,过着不上不下的生活。975年被宋将曹彬俘获后更是“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了。李所有的词中,风格迥异的要数两首《渔父》词。

其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是词人为逃避生活而作的,也是词人自己理想的缩影。李遭兄嫉,他把全部身心都注入到琴棋书画和爱情中。继位后,又称臣于宋,没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伤恨情绪溢满心胸。他在内侍的《春江钓鱼图》,填写出题画诗就借诗言志。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埋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寄托到钓鱼的艺术形象中。使图画的艺术形象和诗的艺术形象相映成辉。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两首奇妙的《渔父》描写渔父生活在水中,浪花千里白雪,岸上桃李碧绿的环境,别有一番艺术风格。词中塑造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渔父形象,分明是词人逃避现实生活的证明。对现实的不满,隐约蕴含其中。正像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在春暖花开,阳光和煦的小岛上,悠然自得地撑竿饮酒的渔父,活似一个快活神,意趣盎然。

李煜在入宋之后,填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断肠之词,词人的自我形象就更加突出了。如果说以前词中的“自我”形象还有一点别人的影子的话。那么,后期的词就是纯粹地词人自己了。

“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子夜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

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入宋后的作品。词人李煜虽然不是经世之才,但也不像“此间乐不思蜀”的列禅那样毫无廉耻。亡国之痛无时不噬着他的灵魂。“悔杀了潘佑、李平”就是绝好的证明。他悔,他恨,这两首词就是血和泪相拌而成的心声,自然他的自我形象也就很突出了。这些凄苦的自我形象,深深震撼了人们,字字都充满孤独、寂寞、悔恨和凄凉的情调。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怀旧之梦,衬托今日之苦痛。更见其悲,梦是美的,像一个个肥皂泡。美丽但短暂,瞬间即逝。上帝给予词人的仍是锁链般的束缚,刺心般的苦痛。这种词人的自我形象已构成形象的凄婉之美。客观上已经突破了他的身世和经历,引起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

总之,李煜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绝世的艺术才华,借助想象勾勒了一幅幅历史断面画,塑造了一些清新可喜及凄切感人的艺术形象。从李煜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的词人、失败的皇帝的一切喜和悲。同时,他也把词由专事描绘阶段推向了自我抒写阶段。

三、独具一格的隽永、空灵、凄婉、博深的意境美

写诗填词创造美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也是基本要求。虽然客观上诗词受字少句短的限制,不可能描写复杂曲折完整的故事,这是诗词的短处,但同时又是它的长处。创造的意境美,人们更能在诗情画意的想象中触响情思的琴弦。情感在美的意境中找到了归宿。李煜词所具有的意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被俘后的两年囚徒生活写照的词,深沉的情感与景物相交融,构成一种带有愁恨悲愤情调的深远的意境。李把自己为皇子、皇帝、皇囚时的特殊景物和人情化成一般的物景和人情沟通。词人和读者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就是就其意境的博大精深而言的。

谈李煜词,首先要推他的感情的真挚、直率,这种情感给人的感受是深厚的,印象是具体的。以“我”之情系贯,这与花间词人的客观描摹、浓妆艳抹的矫揉造作不同。(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只是一个女子早起梳妆的事情)。李煜词给人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使人觉得只有此人此地此时方可有这样的令人潸然泪下的断肠之句,读着牵系人们的心弦,好像自己的脉搏也在随着作者的心跳动似的。这里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已紧密地交融在一起了。给人印象深刻而具体;不似花间词人的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终似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给人的印象抽象而模糊。当然我并不是说花间词人就没有感人之处,只是这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一样。亡国之痛的表现是“泪尽而泣之以血”的,所以王国维说他“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深宫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即为词人之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里我们不去谈其语有无片面性,但他强调了情真的重要。

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先是遭文献太子之嫉恨,而后是苟且的皇帝,最后是任人宰割的囚徒。李煜不是人君之才,误作人主是悲剧的开始。虽然他任帝时“国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余年”。但悲剧的开始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性格中的怯弱说明他是另一种人,“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为两种诗”。那么,李煜只能以自己的才华唱自己的悲歌了,无可奈何的悲哀!

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文章关气运,非人力可及。这种气运,我理解为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时代造就英雄,一个人若无历史赋予他的用武之地,想做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李白处在李煜的位置上,我想他的那种“浪漫”之气会减少很多的。在李煜的前面,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无不为时代造就)。那么李煜作为五代残唐的末代帝王,严酷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是尽力予取(其实也只能是空费力气)。还是拱手举国降宋。他则选了折中之路,他以爱民为急,税赋易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禅卑屈。这只不过是扬汤止沸罢了。宋已觊觎在先了。时代的悲剧,必然造成无数个人的悲剧。李煜处在彼时彼地,悲剧的结局早已定下了。这是李词格调低沉的社会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李煜词很少有欢快的内容,除两首《渔父》及一些宫闱生活之作像天真无邪的微笑。又像是晨光熹微中慢慢绽开的含露的花朵外。其余词,特别是后期词首首皆似萧瑟的秋风摇落的霜叶,又像是砭人肌骨的寒风中的傲雪与腊梅,悲哀而秀美,引起人们悲剧般的同情。刘毓盘说他“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语不俊”。就是指他的情真意切,从自己的感情出发,抒己之情,毫无造作之痕。不论是富贵之语,还是愁苦之语,皆由赤子之心倾吐出。李煜词皆由情系景,以情为主,以情动人。所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李煜正是以自己的凄婉之情牵动无数读者的。

诚然,仅有创作的激情并不等于能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还要敢于善于把这种激情化为诗篇。李煜的创作态度是无所顾忌的,这对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俘虏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王国维说他不失赤子之心是有道理的。李的许多名句,都是天造地设、自然吐出,无一丝镂刻之迹。

李煜在抒发感情时,喜用水作比,以摹拟他心中的愁恨,水和恨融成了一体(情与景相融),水的深度和强度也就是恨的深度和强度。水在流动,恨也在流动,简直分不清是水流还是恨流。不管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些词中,通过水流的摹拟,不仅赋予了愁恨以形态和动态,而且仿佛有水的潺潺声响。你会感到有一种节奏,一种旋律在字里行间行进,而且在想象中似乎可以看到一股液化了的恨流,滔滔不绝地在作者胸际奔流鼓动,折旋而上,不舍昼夜。有句话说,想象,想象,越想越像。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有一股恨流在流淌。

在抒情词中,以水来比喻愁恨绵长的,常为人称颂的如刘禹锡“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忆江南》)。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些对流水的摹状取辟,虽然能达出愁恨的连绵不断、往复循环、延展无已的特征。但比喻与感情之间似乎还是存在着一层隔膜,还不能在读者的形象思维中融合无间,而且也没有表达出愁恨的深厚的情致。都未达到李词之境界。

李词意境空灵隽永的如《长相思》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小词引景入情,移情给景。上片托出一个相思女,艺术形象描写情态动人;下片把这个姿情并茂的相思女,放到极易诱发相思的景物环境里。秋风夜雨、芭蕉记情。情景达到了水乳般的交融。一个美女思情人的画面,构成隽永空灵的意境,读来情味真切。

李词意境凄婉的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一首伤春小曲,寒雨晚风催使着春花凋零,春光流逝,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词人是留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这种因春色渐走而引起的怅触,一经与闪烁在旧光杯影中的伤离之情相吻合,就迸发出意味深长的哀音: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长恨是词人的身世之叹,水长东是客观自然现象。当前后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出现了凄婉的意境。满地花谢词人已感到“太匆匆”了,怎能再经受住早晚的风吹雨打呢?词人三子一小顿,接九字又大开,更是一往奔放,淋漓尽致,凄婉无穷。

再如《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宋室囚徒在秋夜雨声、残烛泪光潺水声中坐卧不安,度日如年的寒意、冷情、残生构成凄婉之意境。

意境精深的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词的顶峰之作,难堪、痛苦、悲愤和愁恨的情感纵横交错。春花、秋月、小楼、故国和大江的物景相照映。满腔的愁和恨化作东流的一江春水,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意境美。这首词从审美心理上构造了人类情感,能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据说,这首词在日本侵略时就曾强烈地刺激着青年对祖国的恋情。清末谭献《复堂词录序》“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一语破的,道出了形象大于思维之理。

纵观李词的意境,情真而意实,情与景合情入景,景含情,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美。“莲峰居士(李煜别号)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芝兰空谷,未足比其芳华;笙鹤瑶天,讵能方兹清怨?——盖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

李煜的诗范文8

初识李煜,正是这首让人感叹的《虞美人》。当时只是单纯喜欢这首词的词藻和意境,但却没有注意到背后的他的眼睛和他的心。

词的本身就好比一朵花,而词人李煜则是一朵花的精魂。

在现实与梦想冲突时,他无奈,只是伤怀。他纯洁得似乎只是天使的化身,只想逃进自己的梦想。也许,真的只有诗词,才能填补他的梦想的缺陷吧。

但,现实是无法回避的。真不知道他当上国君时,在想着什么呢?他是个很失败的国君,无可置疑,他把他的梦想带上了朝廷,他把词带上了朝廷!南唐,这个曾经的王朝!

煜,是照耀的意思。不知道,他是否也曾有过,或是一直都有的一个理想:使南唐富强起来,哪怕只有父亲李?留给自己的半壁江山!比起从嘉,那个纯纯的名字,煜则更有威信与神采。其实,李煜,南唐后主,这个多情的词人的心,是可以包容那个也许的理想吧!

但,请原谅他,他真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那天降宋时,对于这个“几曾识干戈”的李煜,实实在在是个很大的打击,“最是仓皇辞届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一瞬间,从天堂跌下人间,这朵柔弱的花儿怎能受得?但,这就是李煜。那首《破阵子》,曾被坡批评。他认为后主在辞别太庙时应对太庙恸哭,向百姓谢罪;然而现在却对着宫女流泪,听乐队奏别歌,这种人是应当失去帝位的(《东坡志林》)!

但是,他不知道,李煜走时,是沉默着走的。他的内心定有愧疚,但他却已没有面子去见太庙,见百姓了!他知道错了,所以,他只选择了默默地流泪,然后默默地离开……

黯销凝(张孝祥《六州歌头》),默默地伤怀。降宋后,李煜对着如钩的月,回想往事。往事辉煌,对李煜,却不堪回首啊!在词人李煜的眼里,风花雪月,只能勾起无限的哀愁和回忆。此时,李煜他,在想什么呢?只有梦啊!“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风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朵花,如今只剩一地零落的残红。

轻问,“流水落花春去也”?……

李煜走过了四十一年的春秋冬夏。他,真的好像只是一个人间过客……

之前说过,李煜是朵花的精魂。如今,花已凋零多年,灵魂已升华,但他却把芳香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李煜的诗范文9

诗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一诗。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煜的诗范文10

李煜(937―978),南唐皇帝,世称李后主。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南唐,在绵远悠长的中国历史上实在算不得什么。既没有秦、隋短命却乱世统一的功绩,也没有汉唐盛世的繁华命。一段“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闪存,实在是千年岁月中的昙花一现。

可是,区区几十年的光阴,却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三颗明珠:李Z、李煜、冯延巳。他们秀美精致的词风,已经有了宋词的影子。而在这三颗明珠中,最为璀璨的当属后主李煜了。

严格意义上讲,李煜应该算作南唐人。可他的确曾经在宋朝生活过,承蒙皇恩浩荡,被做了几年宋朝的“侯爷”。所以后人每每提及宋词,必会从他开始说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皆枉然”,好像说宋词不谈李煜,也似乎有些不合“学术规范”。后主在天有灵,不知是否愿意依然和宋朝纠结在一起。

“违命侯”这三个字到底是殊荣还是羞辱呢?

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然而这个尴尬得有些卑贱的官职,好像并没有为李煜带来生的尊严。倒是人间的悲欢离合、春秋苦度,深深地扎疼了他的心: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开花谢,时光匆匆,人世间最无常的就是自然的更迭,恰如晨起的寒雨晚来的冷风。在苦雨凄风的岁月中,不禁想到了分别时的场景。人生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娇妻的泪水点点滴落,可惜连这样伤感的时光都不知几时还能再有?人生的遗憾犹如东流之水长绵不休。

这首《相见欢》,初读字字写景,细品却句句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岁月匆匆,不仅有红花凋落,也有国破山河碎的悲凉。“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既写出了晨昏的景致,也写出了处境的凄苦。李煜被软禁期间,虽然名为侯,实则与外界几乎隔绝,恐怕除了自然的风雨,真的再也没有什么来客了。

终于,有一天旧臣徐铉来探望。李煜拉着徐铉的手悲切地哭了起来,感慨当初听信谗言错杀忠臣,抚今追昔,悔恨难平。不料,徐铉是宋太宗派来的“眼线”。贰臣终究是贰臣,被宋太宗一逼问,吓得什么都说了,当然吞吞吐吐透露出的还有李煜对近况的哭诉。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虽然李煜已经“虎落平阳”,但是他还怀念自己称王称霸的生活,这是宋太宗所无法忍受的。

很快,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到了。这个浪漫的皇帝恰恰生于中国最为浪漫的七夕。

明月当空,故国不堪回首。后主的文人情思在这夜色和月色中被深深地唤起,“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推杯换盏之际,竟然忘了寄人篱下需低头的道理,酒入愁肠,一时兴起,国仇家恨喷薄而出。一首《虞美人》,成就了李煜个人词史上的辉煌,也葬送了他宝贵的生命。

宋太宗被“小楼昨夜又东风”激怒,赐下毒酒一杯。李煜死后被追封为吴王,爱妻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美人香销玉殒随爱仙逝,空留一段《虞美人》孤独遗世千古传唱。

李煜死后,人们演绎出不同的版本。有人说是因为宋太宗自以为也会写两句“歪诗”,但无论如何也写不过李煜,一生气把他毒死了,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也有人说,宋太宗看上了他漂亮的媳妇小周后,花轿抬走,旬日才返;后来嫌李煜碍事,索性就毒了他,以绝小周后的情思。

无论如何,李煜被毒死了,追随着先他而亡的国家,一并烟消云散了,留下绵绵的词风和冤死的孤魂。

李煜是一个典型被历史“玩弄”的人。本来无心当皇帝,身为中主(李Z)六子,帝位无论如何也轮他不着。结果历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他的叔叔哥哥们,一个个全都死去了,偌大的场子就剩下他独自来撑。

李煜不是宝玉,开心的时候可以躲在暖纱橱里吃姐妹们嘴上的胭脂,不开心了,头发剃光光,跑去当和尚玩。毕竟,王府的公子哥儿和帝王的子孙总是有所差别的。李煜没处躲,只好硬着头皮当了这个皇帝。

假如落在手里的是一个盛世王朝,估计李煜也会励精图治,说不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南唐到了他的手里,气数已尽。加上李煜主观上也没什么称帝的精神准备,所以,很快就被初起的北宋给灭了。

末代皇帝的历史抉择通常都别有意味,自杀和投降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言人,历史可以解散,但人生却不能。所以,李煜终于还是决定活下来,哪怕没有尊严,他也希望可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纵观李煜的一生,半是词人,半是帝王。为词,他香艳旖旎;为王,也多如此。这和赵氏兄弟截然不同,赵氏兄弟首先是帝王,其次才是文人(不管是真文人还是装文人)。文治武功、文臣武将,虽然可以并立而称,但重心上还是有所不同。政治家首先想到的是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而文人,清茶烈酒、风花雪月,最在乎的是才情;这便是文武之道的不同。李煜文质彬彬,本无登基妄想,也无一统山河的野心;只希望偏安一隅,有立锥之地可以吟诗作画。但是,文人的梦想多半很难实现,何况他毕竟是一个皇帝。

然而,人算终究不如天算。宋太宗虽然毒死了李煜,但李煜所倡导的三寸金莲,却犹如历史巨大的包脚布,牢牢地捆绑了宋朝的审美。宋朝理学对女人的迫害和禁锢,仿佛中了咒语,由脚到头不断蔓延,牢牢地裹住了人们的思想。

毫无疑问,宋朝重文轻武,文人们都过得十分潇洒;有的官至宰相,直接影响政治的走向;有的匹马戎装,驰骋疆场守土固疆。假如李煜不是一个皇帝,而只是宋代一个普通的文人,或许他会活得非常滋润:郎情妾意,提笔成文,拈花醉酒,一幅人生写意。但是转念一想,假如他一生都不过是浪荡才子,辗转于软香温玉之中,恐怕词作就会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李煜实在没有柳永“淡扫蛾眉”的福气,估计也不愿意体会“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词帝”的称呼恐怕也未见得心里受用。但无论如何,“国家不幸诗家兴”的论断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李煜走后,世间留下了他的词作。人们记不得他当皇帝时候的词,却感慨他阶下囚生活的无尽心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字字看来皆是血,今非昔比痛断肠。所以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谢幕和赵宋的华丽登场,都是历史的巧妙安排。

李煜虽死,但绵绵词风却在宋代词坛依然绽放,他的清丽、洒脱、落寞和深情,都在后世词人的血脉里不断延展,并内化为一种超拔、俊秀的力量,继而温婉、狂放。

夜读李煜

长相思

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浪淘沙

李煜的诗范文11

关键词:李煜 南唐 奇

提到李煜(937―978),不禁令人心生感叹:世上不愿做皇帝的人,大概没几个,但是坐在皇帝的位子上,肆意作践,不为皇帝之所应为者,倒也不乏其例,李煜就是这样的人。历史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让人把玩不已的魔方。李煜是南唐后主,顾名思义,南唐――不是大唐,只能算偏安一隅类似地方政府性质的政权;后主,不是先主,只能是生于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又扶不起的阿斗。这也不能怪他们,都是历史的安排:大凡后主,往往是坐享江山,不知开国之艰,不懂创业之难,不明治理之道,他们的任务似乎就是享受和败家。李煜这个人很“奇”,要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貌奇。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载李煜“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这个不得了。《新五代史》是官修的史书,只要官修史书这样写,就说明有这样长相的人是帝王龙种。如果说“丰额”不算什么,那“骈齿”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竹书纪年》卷上说“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孝经•钩命诀》上也记“仲尼斗唇,舌理七重……龟脊、辅喉、骈齿,面如蒙”,李煜与帝喾、孔子一样,是圣人,他们吃的食物很精细,牙弓小,牙列拥挤,进化程度比众人高,活该生下来就受人景仰。再说“重瞳子”。历史上有如此长相之人,搬着手指头没有几个,大舜、项羽是,余者实在寥寥,李煜一点也不比大舜、项羽差。

二、出生与死亡奇。

李煜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七月七日这一天出生,这是个带有瑰丽感伤色彩的节日,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世间的悲情爱恋,总让人感觉缠绵悱恻而不免流泪哀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好事者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声私语时”,端的浪漫感人――如果你也懂得风情,你也会一掬同情之泪。如果说出生是天时的安排,不足为奇,且看李煜之死,李煜同样死于七月七日。或许上苍觉得泪水还不够多,于是派人间一个人――宋太祖赵光义将李煜毒杀,让他奇上加奇。赵光义用的是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未及入殓,通体便已溃烂。谁说皇帝就该享受尊荣,他的痛苦比常人深重百倍!

三、爱情生活奇。

不知“爱情”一词用在李煜这样的帝王身上是否恰当,是否有辱或亵渎人间神圣而纯洁的感情。古人云:“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李煜之奇,或许在此。他喜新而不厌旧,娶大小周后姊妹两人,诗书往来,感情旖旎。那娇媚的小周后“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与他画堂南畔幽会,柔情蜜意,让人羡煞。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南唐天子的命运,自然也不会与南朝天子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李煜最终也未能将风流进行到底,等待他的是悲惨的命运。

四、能力才华奇。

李煜是文学的天才,却是蹩脚的皇帝。命运总喜欢作弄人,李煜是第六子,几位兄长相继早亡,赶鸭子上架,却偏偏让他当上了皇帝,运气真是好到了家。但麻烦却来了,李煜不该会的样样精通,该会的却一窍不通,真是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在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方面,无所不精,而对帝王而言,这些似乎都没有多大的用处,他只要会一样就行了,那就是治理国家的本领。他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就仓促披上龙袍,歪斜地坐到了龙椅之上。拿惯了笔砚的手,再去摸玉玺、宝剑,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感觉。

五、性情奇。

历史上的皇帝,无论怎么说,明君还是有的,但刻薄寡恩、流氓无赖、暴殄天物者似更多一些。他们举首投足,都关乎百姓的身家性命,所以很容易走向好或坏的极端。李煜这个人,“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国事”,性情尤奇。他不仅多情,爱惜宫中的花花草草,爱惜宫中如花的娇娥,他还非常孝顺仁慈――无论是对父兄母后,还是对妻妾百姓,莫不如此。他总是心太软,总愿意息事宁人,崛起的大宋王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不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长处在于吟风弄月,诗酒流连。他是人见人爱的帅哥,却非长于征战的,文弱怯斗,好生戒杀。他优柔寡断、耽于幻想,虚心接受臣下的劝谏而坚决不改。

在李煜的身上,似乎还可以罗列很多“奇”,就此打住吧。为何如此之奇?究其原因,概不出以下几点:第一,早年环境太好,缺乏忧患意识。第二,遗传基因的力量太强大,养成了后主平和温顺的性格。第三,时局太险恶。他惮于罹祸,少年时代即自甘寂寞,产生归隐之心。第四,身边的女人太多,导致他太多情、太天真、太多疑。他对敌人存有过多的天真幻想,又无慧眼识人的襟怀,无法做到用人不疑,身在宝山也只能徒然兴叹。第五,他太走运也太背运。他是绝代才子,却更是让人怜悯的薄命君王,竟连苟延残喘也不能,耻为违命侯,留给

李煜的诗范文12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清人郭麐《南唐杂咏》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短短四十余年的人生,李煜(937-978)始终徘徊纠缠于才子与君王的矛盾情怀际遇之中。他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却因贪图享乐而荒弛国政,早早断送了大好江山。当他经历了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后;当他深切体会到亡国之深切悲痛后;当他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后,这无情的命运却成就了他词坛帝王的历史地位。李煜之所以能赢得文坛的千古美名,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绝世才情、潇洒风流以及精湛的艺术造诣,更在于他的词已经脱离了个人小胸怀的情感,上升到对去国、失国、亡国的深沉悲慨的情感。如若不然,李煜不可能以才子声名翘首古今帝王史册,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憎命达”吧!

在李煜词集中,珠玉甚多,但历来尤为后人屡屡推崇的,还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感叹道: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何时才有了结,如此美景徒然勾起对往事的痛苦思念与回忆;昨夜东风吹过小楼,内心却是一片凄凉,明月悬空,更加增添了故国之不堪回首的悲哀;玉砌雕栏仍存留在宫廷旧苑,而昔日锦衣玉食之人如今已是面目颓然。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它也是李煜一生情感的终结,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知它寄寓了李煜复杂的愁情。

二、去国之思

身为帝王的李煜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他的词作中多有反映。《玉楼春》是一个描写宫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由此便看出,李煜是多么喜欢并陶醉于这种生活,可是命运偏偏让他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李煜由南唐国君徒然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他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也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诉的就是作者怀念故国,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和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醉人的春天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便越是容易触发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使得他的词情浓义重。

三、失国之悲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他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下的书不称诏而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的称呼也由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其实在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度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一个天生的词人能够扭转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又一次吹拂着他苟且偷生的小楼,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沐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那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宫女的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这首词也是一个帝王对于在自己的手中丢掉江山的悲哀的。

四、亡国之恨

原本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成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越是刺痛他的心。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外,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往事只堪哀”,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了免于可惜徒增伤感,只好“独自莫凭栏”。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出许多哀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瞬间如落花飘去,杳然不再,唯作烟梦罢了。这一“在”一“改”之间,道尽了几多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因此“欲语泪先流”。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诗酒风流的皇帝的才情盎然和聪颖慧敏,无奈造化弄人,只羡“一壶酒,一竿身,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风流才子却生在帝王之家,而且又是处在国事危殆、饱经忧患的末世,面对大厦将倾、山河不保的无助与忧思,便只能诉之于词了。许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亡国之恨,又能恨谁呢?

五、结语

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李煜独掀万古愁,这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含恨滚滚,日夜绵咽。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这肺腑之痛、炽热之情,如泣如诉,催人断肠,“真可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

这首《虞美人》可谓哀伤入骨,显然,此时的李煜早已尝尽了阶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着无尽的悲痛,正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章憎命达”。也许正因为这样,李煜的“愁”才超越个人之小我,词作的表现才更有张力,情感才更为深厚。

总之,李煜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帝王之身,词中之王。也许我们永远也回不到那段历史中探求到真相,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词作表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丰盈的情感,穿越了千年历史的烽烟,依然叩击着读者的心灵,激起情感的共鸣,让每一个人都能陶醉在他那一气盘旋、曲折跌宕、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文字中。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谢步勇.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赏析[J].语文天地,2004,(9):6.

[3]陈默.薄命君王欢娱短,多情才子愁恨长——李煜《虞美人》品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