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

时间:2023-05-30 09:05:10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范文1

政策强力扶持 新材料高调起步

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支持

近些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底子弱,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总体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约10~15年,主要表现在跟踪仿制国外先进新材料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具备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专利成果依然相对较少;新材料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

为此,我国提出了“提升传统产业、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标志性成果、建立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五大战略,力争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的前沿性、前瞻性课题和热点问题上进行重点攻关,取得跨越式发展。

我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方针,在第十章第四节明确指出要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则明确了新材料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支持开发航空航天和现代交通专用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高温合金等高性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突破关键信息功能材料的核心制造技术,实现先进半导体、海量存储、平板显示等领域电子信息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开发高性能的光伏、储能、节能等能源材料,实现绿色材料的产业化。形成特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一批新材料产业群。

2009年11月3日,温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政策扶持将持续创造良好环境

早在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便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实行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重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其合法权益等。

2000年,为了推动新材料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国家计委决定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材料,特别是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满足特殊需要且需求量较大、效益显著、实现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新材料。

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在技术开发费用、职工教育费用、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加速折旧、税收四个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开发创新,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2008年12月,发改委、财政部等几部委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在新材料领域选择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等支持。

2009年7月,科技部《关于印发发挥国家高已现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围绕新材料产业,组织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加国家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促进战略性产业布局和发展。

新材料基地雏形已现

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火炬计划等计划的实施,中国新材料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国家政策、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向新材料领域投资,提高了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新市场带来新空间

七大新兴产业产生外延市场,孕育新材料机遇。新兴产业需求材料的看点在于市场规模的外延式扩大。七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规划中大力发展的领域,规模的膨胀比较确定;所需的一些关键材料,其增长预期也发生了大幅提升。新兴产业需求材料的壁垒在于需求领域的转换,对原有的行业格局不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前提下,可选择原有领域中的龙头公司进行投资,长期分享行业增速;或可选择积极转型新领域的小型公司,具有高成长的业绩预期。

新能源领域是新材料的摇篮。新能源是新兴产业中启动较早的领域,对于新材料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中。例如:多晶硅需求已从电子行业转入光伏领域,未来仍将保持年均30%的增速;高性能玻纤用于风电叶片等新能源领域,未来五年仍有30%的增速;电动汽车市场即将启动,正负级、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潜在的增长预期极高,应用于动力电池的材料需求增长将达50%;随着直驱风机渗透率的提升,稀土永磁需求继续看涨,而电动汽车达到百万辆后永磁材料需求将达万吨以上,综合来看磁性材料平均增速在20%以上。

其他新兴领域蕴藏新的材料需求。在高端制造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领域,也蕴藏着大量的新材料需求。例如:国内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且在推进世界高铁网的建设,这将支撑减震材料的长期需求;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新建建筑及旧建筑改造需要大量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LOW-E玻璃;非晶变压器的节能推广需要非晶合金;LED节能照明推广需要外延片、芯片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万亿级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材料,包括信息探测、储存、处理、传输、显示材料。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其上游的新材料概念也将不断被发掘。

三大理由支持新材料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一方面是高起点启动,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规模,正是在些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刺激下,近期新材料板块走势异常亮丽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鉴于以往市场上概念的炒作均是短期效应,这次新材料板块的崛起,会否同样是“昙花一现”式的辉煌?对此,华创证券认为,新材料板块并非一般的概念炒作,有三大理由支持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新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十年前高端电子化学品、高档有机硅产品、碳纤维等新材料几乎完全由国际巨头垄断。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企业自主创新,国内少数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走进口替代的道路,这些产品在满足国防军工需求、企业自身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迫使国际垄断企业这些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

在人们逐渐淡忘“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三大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的背景下,2010年10月10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20年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从而使新材料迎来更好的环境。

先于其他新兴产业受益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材料,是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对未来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是各领域孕育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摇篮”。第三届国际化工新材料(成都)峰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新材料将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工新材料作为新材料的重要方向,也会列入十二五规划加快培育。”

新材料先于其他新兴产业受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材料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先导产业,其中“先导”两个字值得深思;根据产业发展投资先后顺序,对于传统产业,一个行业的上游设备制造商往往先于该行业出现景气度提升,材料提供最先启动,因此可以推定新材料先于其他新兴产业受益。2010年,作为其他新兴产业上游回天胶业的景气度持续提升就是新材料行业的一个缩影。

新材料技术壁垒高、盈利能力强

二十一世纪是新技术、新材料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基础材料放在国民经济重要位置,纷纷加大对新材料的研发和投资力度。

新材料作为高端产品普遍具有技术壁垒高的特点,国际大型公司竞相争夺新材料的制高点。

高壁垒带来高的回报,以占比最大的化工新材料为例,尖端化工新材料产品毛利率在70%以上,远远超过大宗化学品15%左右的行业平均利润。新材料行业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不突出,部分产品供不应求,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产能扩张即能获得与投资成正比的利润,多数企业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投资策略:优中选优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新材料作为新时展的物质基础,未来将成为主导众多产业革命的原动力,因此该产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但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新材料品种繁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面临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有不同,导致不同的新材料品种多的投资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此,国联证券表示,寻找具有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标的是构成我们投资逻辑的关键要素。

新材料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获得政策方面的支持。中国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各类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看好新材料产业长期的发展前景,给与行业“优异”的投资评级。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新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新”,不管是应用创新还是材料创新,其性质决定在未实现产业化,进入市场推广之前都存在不确定性,选择合适的标的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特别是在重点子行业中的优势公司确定性更高,投资价值更大。因此,对新材料行业的投资策略是:“选择重点子行业,优中选优”。

新材料类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源两方面,技术的独有性能够建立进入壁垒,资源的垄断性能够带来超额收益,此外具有明确政策扶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材料子行业其发展步伐会更快。基于以上标准,我们选择的重点子行业包括:新能源材料中的稀土材料、锂电池材料;节能环保材料中的净化材料;化工新材料中的高性能纤维等。

新材料产业范文2

关键词: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提出策略

云南省地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备量大。为贯彻“十二五”提出的“节能环保”战略,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色金属新材料打造成云南新兴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基于CAS理论的技术创新则是推动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因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发展为云南省新的经济支柱,就必须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云南有色金属产业上市公司已达8家,云南贵研铂业、云南锡业集团、云铜锌业及云南铜业集团等都是有色金属领域中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了解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到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下面,我们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等企业来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贵金属系列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际五大知名贵金属公司之一。现阶段,贵研铂业的产业布局分为三类:产品、资源及贸易。产品和资源涉及到的项目开发包括新材料贵金属的开发及新技术二次资源的回收。其创新流程为:在内部,根据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对贵金属进行延伸开发;在外部,主要是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研发替代。贵研铂业设有一个情报中心,直接搜集市场信息,将有效信息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还与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相关项目。贵研铂业拥有专利约20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拥有100项,约有98%的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贵研铂业面临专利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专利无法转化成经济成果,研发的产品大部分只能满足国内市场,一些高新技术往往依靠国外的企业。相比较之下,昆明钢铁集团现状非常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昆钢成立了钢铁研究所,后期响应国家的要求,合并成立了技术中心;2007年,设立了独立开发机构——科技创新部;到2016年,昆钢共设有7个技术中心。昆钢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次,五个系统。三个层次包括控股公司把控整个昆钢的战略走向,产业板块负责新工艺及新产品的改进,生产单位负责工艺的具体实施。五个系统具体是:管理体系,负责技术创新的规划;研究开发体系,昆钢拥有4个院士流动站及自己的研发平台;咨询体系,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定期举行最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讲座;激励体系,昆钢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众创体系,激励员工人人创新。昆钢集团拥有的专利每年高达500多项,在云南省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核心专利约占10%。昆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了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但是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存在第二代的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的状况。同时,昆钢各个钢铁品种都涉及,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样,云南铜业集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云南铜业是集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上,由集团母公司制定计划及分配经费,由母公司与子公司合作研发新工艺及产品。云铜集团拥有国家专利89件,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云铜集团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最近的新材料研发项目中,云铜集团负责矿山开采、云南冶金集团负责初加工、昆钢集团负责新材料的精炼与加工,三家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组成了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集团内部课题组没有固定的团队,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集团内部技术创新的紧急状况。综上所述,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集团为代表的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但是与国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找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其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封闭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化水平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型企业虽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研发部门往往与市场脱离,研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尖端产业不多,普通产业的市场过于饱和,企业无法在高端领域中找到突破;而小型企业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过于薄弱,高新技术只能依靠大型企业甚至国外企业购买专利,这样耗费的时间过长,错过了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另外,云南有色金属行业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间技术创新信息交流较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倘若整个产业没有合理的产业化结构,技术创新将无法顺利的运行,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二)企业内部缺乏科研人员

企业科技人才层次偏低,数量偏少。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优秀科技人员大部分任职于高校和科研所,企业缺乏从事新兴产业科研的大量人才。现阶段,企业内部从事研发的人员一部分是从基层选调的员工,缺乏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研究技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部分是企业从外部聘请的专家,对企业的具体状况了解较少,不能及时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这些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偏少,技术创新水平偏低。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

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高,一些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设立的办公室附属于企业的行政部门,对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松懈,专利的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容易造成专利技术的外泄。同时,由于新材料的特殊性,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调研,目前企业的许多研发成果都止于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另外,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闲置的专利转让和交易程序复杂,既浪费了资源,又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稳固

在调研中,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稳固,有些是因为某个项目需要联合申报国家基金,因而,企业和高校往往只负责自己的部分,相互信息交流较少,这种合租关系缺乏保障性,造成了技术力量的分散与资源的重复及浪费;其次,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由于缺乏经验,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后期,存在着利益分配及技术专利归属等分歧,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另外,高校及科研所不直接面对市场,研究方向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缺乏相关性,研究出的产品无法直接投入市场,致使高校及科研所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科研优势。以上问题属于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有色金属新材料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合理地解决,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给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我们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研发体系,推动产业技术联盟

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范畴,更多的归属于经济、企业管理范畴,没有经济利益,企业将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应用于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许多科技创新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转化模式。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以采用矩阵式集成的研发模式,即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分配到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领导工作,使两个部门更好的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价值链。与此同时,企业应针对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市场进行细分,有效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高自主研发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整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来说,政府应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间合作规模过小,无法形成合力,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抗衡,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这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整合平台。在技术联盟中,企业间不再只是竞争关系,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在技术上相互合作,产业联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云南优势资源最大化整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健全激励机制,提倡全员创新理念

领军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能持续的进行,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例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员工重大的创新意见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都应给予相应的职称;完善分配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企业每年应评选突出贡献及科技成果奖,给予获奖者相应的奖金补贴;企业还可以利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技术创新人才到企业创业,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还应营造全员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动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提出创新的观点,成为出色的创新者,调动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使员工人人都成为创新者,成为具有技术创新精神的员工。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

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掌握专利的技术人员切实享受技术创新的利益,使其长久地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体系,在开发式创新的环境中,研发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的专利可以通过由政府监督的正规的转让平台进行交易或赠与,这样既减少了资源和研发成果的浪费,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将资金投入更需要的地方获取更大的收益。研发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就不能称其为技术创新,只能称为科技创新。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企业可以改革创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有效信息,预测行业发展状况,将研发的项目制定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缩短研发时间,及时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保障研发技术能够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带来效益。

(四)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条例规范,为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充当引导作用,对已形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极发挥监督、协调和推动作用,保障企业与高校合作真实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改善更高效的合作模式: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共建科研室,有色金属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共建科研所可以保障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将在市场搜集到的信息先在内部进行有效整合,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项目交由科研室进行研发,确保研发出的产品可直接投入市场。高校及科研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国际最前沿的,这也为企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预测信息。这样,高校及科研所获得了资金及资源支持,企业收获了产品及科研成果,双方达到了共赢,确保产学研长效稳定的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产业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提高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技术扩散。一个企业倘若长期没有技术的新构思,就不可能有所发展;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因此,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长远稳固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也将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

[3]邵云飞,唐小我.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9-22.

[6]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7]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77.

[8]杨继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52-153.

[9]曹素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的构建:个多层面互动的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7-41.

[10]刑乐斌,王旭,徐洪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63-64.

新材料产业范文3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力;PEST分析;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65-02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具有优异性能的先进高性能材料和新兴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1 镇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至2009年,镇江市共拥有各类新材料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87.97亿元,拥有部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2010年1-6月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79.2亿元、15亿元、11.2亿元,增长54.3%、99.2%、103.2%。

目前,镇江市已初步形成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碳材料三大特色板块,此外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纳米材料、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也在加速发展之中。

1.1 产业集聚规模较大,但层次较低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本区域企业努力从事产品研发、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整个区域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产业升级。

镇江市的新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丹阳碳纤维产业基地、句容重交道路沥青材料产业基地、镇江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集聚规模虽大,但层次较低。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缺乏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度,也没有相应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的产业链,高技术成果也未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但由于新材料研发及产业链相对较短,投资门槛相对较低,自主创新成果较多,环境负荷较小,利润空间大,使得新材料产业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2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差距仍不容忽视

技术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新材料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技术水平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镇江市新材料重点产品中,新型金属材料领域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特种金属材料是发展亮点。其中巍华合金采用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为主要材料,研制开发的多类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新型结构件,产品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新型碳材料领域碳纤维及其制品、高纯石墨碳材两大板块特色明显。其中江苏恒神碳纤维及其制品,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有机硅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重交道路沥青三大领域系列产品。其中,有机硅新材料已经形成从有机硅单体、有机硅混炼胶、硅橡胶较为完整的基础材料产业链。同时,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玻璃纤维、医用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一批高品质、高质量的新材料产品也在加速发展之中,进一步丰富了镇江市特色新材料产品种类。

但是总的来看,镇江市相比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技术研发投入较少,企业核心技术不多,主要靠技术引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1.3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现状亦不乐观

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新材料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国防,这些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

受07年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新材料企业生存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从镇江的经济现状分析,镇江在苏南板块省辖市中较为滞后,与扬州、苏州差距逐渐拉大,并且还落后于大部分苏中、苏北的省辖市。但镇江位于苏锡常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也较为丰富。

2 PEST实证分析――以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1 PEST模型变量识别和构建

PEST分析法是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政治的(Politics)、经济的(Economic)、社会的(Society)和技术的(Technology)角度或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2.2 宏达公司实证分析

(1)公司简介。

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主要生产有机硅单体及高温硅橡胶系列产品。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完整的营销服务网络,产品已出口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产量、销量一直位居行业前茅。

(2)宏达公司历年(2007~2010年)绩效。

由表可知,营业收入08、09年各有增减,但幅度不大,10年明显增长,环比增长速度为51.79%;利润总额08、09年为负增长,10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虽然为135.19%,但较07年,没有太大的提升;总资产每年均有增长,09年增长幅度最小,为15.37%,10年最大,为131.74%。

(3)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①宏达公司所处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

②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结果/总结。

2007年8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同时,新材料产业在高速发展时期被忽略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够、原料价格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对宏达公司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品需求量下降和融资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宏达公司2008~2009年利润总额的负增长。

宏达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在2010年均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新材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地位。此外,2010年,宏达公司投资0.6亿元的硅橡胶项目通过国家节能专项评审。上述项目可以获得大笔专项扶持资金,再次推动该公司的发展。

3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及对策建议

3.1 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内部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1)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序发展。

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工协作的市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破解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充分利用镇江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双向中介服务,促进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各辖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建立合理的人才体系。

选拔培养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重奖新型金属材料科技创新。坚持“以人才为本”,采取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如采取地区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措施。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业。我国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存在严重脱节,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可加快新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协作关系。

(3)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以社会资金为主,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推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加强资本运作,大力激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企业及周边地区的技术经济合作,吸引国外企业投资镇江新材料产业,鼓励该市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投资新材料产业,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路径。

(4)加大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新材料产业范文4

[关键词]新材料;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98-02

一、引言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牵动了所有人的目光。从全球范围来看,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特色,一是规模高速扩张,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趋势明显;二是技术、资金高度密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结合;三是由军事需求转向经济需求;四是高端领域寡头垄断的国际产业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五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1]。

在我国,新材料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优先培育、扶持的重点产业之一。2012年1月,国家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新材料作为产业整体规划发展。《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也明确把新材料产业列入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培育3家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厦门作为福建省及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在稀土及稀有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拥有国家钨材料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已形成了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集中带。其中,全球原钨消耗25%源自厦钨;厦顺铝箔是中国最大的薄规格铝箔产品出口商;宝龙公司在国内外率先建成一条军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和特种用途的大电池生产线;七二五所厦门材料研究院的各向异性粘结NdFeB永磁材料及其器件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厦门新钢公司具有国际先进的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环氧树脂涂层钢绞线、环氧树脂涂层钢丝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以三安光电为主的外延片、芯片等LED用光电材料产业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以正新轮胎为龙头的自行车轮胎和摩托车轮胎产量和质量跻身世界第一;厦门新凯复材是全球最大的球拍生产商,约占全球市场份额25%以上;三达膜是中国过滤纯化领军企业。同时,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和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厦门材料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研究所等部级院所,也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厦门市已将新材料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结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将打造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厦门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重点支持产业化基地、科技孵化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落户;培育软件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

为此,特提出建设“厦门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思路,以着力协助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打造新材料基础研究集群、应用创新集群和产业化集群的战略布局,使厦门市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末突破产值千亿元,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新材料培育和产业化基地。

二、建设思路

本项目将采用新的建设思路,以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典范,具体如下:

(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孵化器+创新平台+中试基地+产业示范基地”的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打造“育苗造林”系统通道。

(二)依托厦门新材料领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政产学研用资源的厦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用理事会的管理模式,逐步构建完善的政产学研用系统协调发展的模式,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创新“引智招商”新模式和工作机制,引入央企大院大所、知名工科高校和中科院院所及两岸的骨干企事业单位,保障科技资源、项目资源和人才资源。

(四)将建立“发现―评价―培育―推进”的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发现新材料科技成果、采用多种因素评价新材料科技成果、寻找多种途径培育新材料科技成果、发挥多种主体促进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

(五)将依托厦门独特的对台优势,实现资源的聚合和跨区域、跨领域的网络联动,提升联盟协作和孵化能力;建立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提高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的能力。

(六)确立“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式的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全链条衔接在新材料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运用全要素组合优化和高效配置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网络中的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基础设施、市场等;调动多元化主体能动性,建立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体系[2]。

三、建设方案

项目将依托厦门现有的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以半导体为主的新型功能材料,以特殊钢和新型合金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以碳纤维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拟建设内容如下:

(一)综合服务区

1、引智招商工作平台

(1)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在逻辑上建立起一个与招商引资相关的数据资源库,该数据库从招商引资信息资源库获取相关数据,汇总而得到与招商引资相关的所有信息,是招商引资信息化系统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挖掘的基础。

(2)搭建引智招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平台主要面对的用户为投资方、招商引资人员。主要功能包括投资环境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你问我答、WEB GIS、短消息信息。

(3)引智招商信息管理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有投资方关系管理、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各类基础数据维护、地理资源数据动态维护、产业聚集投资自动化管理、综合考评管理、数据分析报表及财务管理。

2、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技术转移一直存在信息不畅通,成果拥有方、成果需求方、风险投资方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解决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一个可行而又有效的方式。通过平台,产学研三方面向市场,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市场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交换,从而保持各自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学研联合的层次和水平。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技术转移平台主要面向企业用户、技术持有人和系统管理员。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新闻、科研成果、企业需求、在线讨论、统计分析等功能。

3、企业成长综合支撑平台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强大的“软件”平台服务,主要包括:技术成果转让和企业产权(股权)融资、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供场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各类配套的一站式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引入科技、经济、人才、工商、税收、银行、保险、法律等部门提供代办服务;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担保公司、孵化基金等入场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提供技术转让、科技评估、法律、审计等中介服务;科技文献、科学仪器共享、创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科技成果展示、信息与交易系统、信息交流、项目推介与宣传服务等。

(二)孵化加速区

1、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平台。定位为新材料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重点选择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厦门具有相对产业优势的3-5个领域,由厦门相关企事业单位、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建设相应的新材料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平台。二是整合厦门市高校院所、企业已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如“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统一纳入新材材料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平台进行运营和管理。

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平台一方面将为推广或引进的新材料科研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公共研发平台和实验开发设备共享,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坚持产学研联盟的定位,通过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为纽带,延伸和拓展服务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创新方面的服务。在打好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材料企业建立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带动和培育其他研发机构的形成。积极推动新材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工科院校共同组建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化进程,形成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2、工程化中试与检测平台:定位为承接符合新兴产业定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相关技术产品和工艺的中扩试和检测。重点吸引国家863、973、支撑计划、省市科技计划及台湾院校可转移技术中已具备中扩试条件的项目入驻,同时吸引校办企业或与高校、科研院所有技术合作的企业入驻。同时联合两岸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华侨大学中试产业化基地、台湾工研院产业服务中心等,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转移转化,有效提升厦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厦门市对台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业示范区

采用“开发主体+企业自建”的开发模式,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符合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四、总结

厦门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成,将有助于促进国内外新材料科技成果的在厦转化,从而形成一批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品,为厦门培育一批具有“高端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新材料企业,实现厦门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集群、应用创新集群和产业化集群的战略布局,使厦门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新材料培育和产业化基地。

参考文献

新材料产业范文5

(一)发展前景较好,市场需求较大,大量产品需要进口

从总体上看,我国化工新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产品的市场增长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0%以上,稍高于同期GDP增长率。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如果再考虑到普通工业原材料价格、钢铁和有色金属价格上升的趋势,以及市场上以塑代钢观念的强化,化工新材料在工程材料、日用品材料中的替代作用会不断增强,市场空间可望得到更大扩展。由于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市场起步晚、生产技术基础差,以及受体制的制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成熟的化工新材料产品,尤其是基本产品呈生产能力不足的局面,国内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些产品国内供应缺口甚至超过50%,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

(二)企业数量众多,产能普遍较小,生产集中度低,某些产品存在产能过剩危险

由于市场扩展快,节节攀升的市场需求使化工新材料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而相对于石油化工项目,化工新材料项目的装置投资规模要小得多,即进入的资金门槛低,因而大量企业争先恐后进入化工新材料基本产品领域,造成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基本产品的生产集中度很低,企业相应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密集于低端市场,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又无法提高技术水平,也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由于许多企业纷纷准备进入,已经进入的企业准备扩大产能,以至于有机硅、环氧树脂等不少化工新材料产品已经存在短期内因盲目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的危险。

(三)企业形成三个梯队的格局,各梯队之间差距较大

第一梯队,主要由为数不多的外资(包括台资)企业构成。其特点是,产业经验丰富、产业基础完整、装置普遍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销售能力强、产品链较为匹配、战略清晰并运作规范,通常以较高质量的基本产品和改性产品占据着高、中端市场,因而往往是市场领导者,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第二梯队,是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蓝星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也有少量中石化集团所属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其特点是,进入市场较早、积累起一定产业经验、产业基础完整、装置有一定规模、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产品链较为完整、运作和管理规范但机制不灵活,多数产品进入中端市场,部分产品还处于低端,所获利润不够稳定,一些企业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国有企业弊端的困扰。第三梯队,是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型化工企业。其基本特点是,产业基础较弱、装置规模不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产品链不完整、经营灵活多变、对市场变化灵敏、行为短期化、进入市场快,少数规模较大、技术基础较强的企业处于基本产品低端市场,多数企业则分布于广泛的、分散的终端产品市场。这一梯队中一些企业投机性很强,利润高时快速进入市场,参与分享高额利润,利润低时立即退出;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政策保护下生存,利用低价资源或能源、忽视环保和质量、灵活营销等不规范行为和较低的劳动成本进行低成本价格竞争。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中也已成长起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实力、运作较规范的大中型企业。部分企业通过与第一梯队外资企业合资或组成战略联盟,快速成长的潜力很大。少数大中型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化工新材料基本产品和改性产品中、高端市场,正在实施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

(四)在技术水平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有较大差距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我国企业虽然在技术水平上进步较快,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基本产品的总体差距在20―25年左右,有机硅、聚甲醛、PBT树脂等少数产品已经缩小至10年以内。差距既体现在产品层次上,也体现在生产工艺上。从产品上看,多数性能和质量不高,规格品种有限。我国企业往往只能生产满足低、中端应用产品需求的基础材料和基本产品,而市场急需的附加价值高的高端基本产品几乎不能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特种材料和改性材料也不多。在有机硅产品中,我国企业能够生产的基本产品主要是日用级、玩具级等相对低端的有机硅单体材料、中间体材料和部分改型材料,以及部分电子级材料,能用于手表等精密仪器、汽车配件、医学用途的精密仪器级、汽车级和医药级高端有机硅单体材料、中间体材料至今无法生产。化工新材料世界领先企业道康宁(DC)单单有机硅下游产品就能达到万余种,而我国企业总计还不到3000种。从生产过程上看,由于原料、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往往在耗能、耗材、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的落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技术上的落后导致我国企业在化工新材料产品分工中往往处于产品链的低端环节。如在聚甲醛行业中,我国企业基本只能生产供应低端市场的基础原料、基本产品和不多几种低端改性材料,主要用于生产纽扣、拉链、儿童玩具、装饰材料、卫生洁具等日用产品和部分电子产品;而杜邦、道康宁等跨国公司则垄断着应用于汽车、手表等产品的高端改性材料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在耗费了能源和资源,损害了环境后,依然只能处于低附加价值的低端产品市场,无法获得丰厚的利润,很难积累起足够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环保节能投入。据统计,化工产业巨头杜邦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接近销售额的10%,而我国大多数化工新材料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甚至连销售收入的1%都达不到。这固然与发展阶段产业特征和企业行为方式有关,但积累不足导致无能为力几乎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运行常态。

(二)国外竞争对手的策略使我国企业始终处于产品链相对低端的不利地位

为打压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外竞争者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我国企业没有通过自我研发获得技术突破之前,国外竞争对手通过垄断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一旦我国企业通过研发在某些方面获得实质性技术突破,国外竞争对手又会马上将垄断已被打破的、比较低端的技术和设备转让给我国企业,获得技术转移利润,同时把重点转向较高端的产品。我国企业在引进了国外技术设备后,无论是在产能和成本上,还是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竞争对手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此时,国外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大幅度降低价格倾销,挤压这些新引进设备的公司的生存空间,使之难以积累起自我研发能力,无法通过技术进步取得产品升级,而国外竞争对手得以保持在较高端产品上的领先地位,继续获取高额利润。虽然中国也尝试采取积极的反倾销措施来应对国外竞争对手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压,给我国企业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并且在有机硅、双酚A等很多行业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国外竞争对手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避中国的反倾销措施。

(三)产业组织落后导致产品间的匹配能力较弱

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链较长,产品链越向下游延伸越宽广,不同产品之间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上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够分割,但产品之间相互匹配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上游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越高,下游产品的链条就越长,品种就越丰富,所适应的市场面就越宽广。同时,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并不是以单个产品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而是以整个产品链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通过价格转移,在产品链上上下游产品之间形成相互补贴和同一技术层面产品之间形成交叉补贴来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的产业组织落后,产品间相互匹配能力较弱。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过小,无法在企业内部形成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品匹配和营销网络,因而造成合理产品链的中断。企业之间也由于规模太小、各自为战,无法在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套关系和技术转移路径,在产品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上下游匹配关系。从企业布局来看,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的布局还是较为分散,许多企业既没有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没有靠近市场。落后的产业组织既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又无法从整条价值链的角度统筹定价,降低了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难以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实现技术转移和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技术突破。

(四)管理的漏洞导致行业竞争秩序混乱

目前,国家在对化工新材料的行业管理上还存在漏洞。许多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放松对企业的环保节能要求。造成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企业将企业放到偏远地区,然后大幅度减少对环保节能的投入。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或者非国有上市公司等规范运行的大企业就遵规守法,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投入大大高于那些减少环保节能投入的民营企业。其结果是,那些减少环保节能投入或根本不投入的民营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如不加以治理,长期有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五)机制的僵化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中,骨干队伍是属于第二梯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国有企业在机制上的天然缺陷一时难以弥补,集中体现在对人才的激励问题上,一个普通技术骨干在从国有企业跳槽到民营企业后,工资水平能够增长10倍以上。民营企业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可以采取各种潜规则从国有企业获得

研发成果,甚至是成套技术和项目方案。

三、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研发模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一是由过去的单个工厂分散研发转变为集团总部的集中研发。如果在集团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研发体系,对那些能够促进集团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能够大大提高研发效率。二是整合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在产学研合作中,要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真正围绕企业提出的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活动,并且要以市场效果来评价研发成果。

(二)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为有针对性的发展某些地区,国家可以在环保节能标准上采用不同的区域政策。但不同地区的节能环保标准必须是公平、透明的。无论是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都要公平对待,并且要增加执法力度,杜绝逃避监管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行业管理方面国家还应当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坚持开放发展,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

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国外先进企业“走进来”。国外先进企业为保护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会努力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同时,为在中国市场寻求更大利润,又积极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尽可能扩大外方的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等。

(四)培养主导大企业,搞化工产业群

要改变目前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就必须要发展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围绕大企业搞化工产业群。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关联性非常强,化工产业群的建立能够大大节约运输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匹配,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适当利用反倾销等手段,保护民族工业

新材料产业范文6

近日科技部在贵阳召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西部片区交流会上获悉,贵阳国家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我们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占了某流行品牌手机近30%的市场份额,现在每三台中,几乎就有一台采用我们的电池材料。”贵阳国家高新区企业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除苹果外,联想、黑莓等手机也开始采用该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材料。

据了解,作为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1—8月,振华新材料公司已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446%。目前,该公司正在高新区的沙文园区建设年产75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其中投资2亿元的3000吨生产线已开始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0月中下旬试产。

振华新材料的发展状况只是贵阳国家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据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宗文介绍,目前该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LED光电产业材料、高性能轻质合金材料和聚合物膜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去年,贵阳国家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2.2亿元,增长27.5%,并成功入选科技部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初选名单。

时代沃顿是目前国内最大且唯一的反渗透膜材料研发和生产厂商。总经理蔡志奇介绍,自公司成立以来,每年都保持平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实现产值3.1亿元,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性。

贵阳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促进局局长周若平告诉记者,在材料产业集群中,振华新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今年已入选工信部首批战略性信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产品推进重点名单;在“耐热高(超)强韧”铝合金材料方面,高新区企业已获批国家专利121项、国际专利优先权保护(PCT)11项;时代沃顿公司“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获得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2928万元资金支持;皓天光电年产3000万片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被列为贵州省一号工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使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成和加工技术的国家,并使该公司在2英寸蓝宝石衬底片生成领域跻身“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

宗文表示,贵阳国家高新区将扮演好两个重要角色,即产业的组织者和科技新城的建设者,引领贵州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他们将依托贵州省的产业资源和自身的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环境配套设施,在科研平台、高端人才、金融扶持等方面全力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力争2015年聚集50家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500亿元,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专业优势突出、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 (责任编辑:刘莉)

(来源:科技日报)

新材料产业范文7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凭借着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黑龙江高新技术的主导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强调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提出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和调整产业布局,着力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黑龙江新材料企业意识到仅凭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许多企业开始组建共担风险和收益共享的战略联盟,实现新材料产业的战略目标。然而战略联盟的高失败率影响着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的稳定性,并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持续性,制约着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使黑龙江新材料战略联盟稳定快速长期的发展,最大限度整合技术创新资源,以满足联盟伙伴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技术创新资源的快速稳定的转化,实现联盟伙伴企业组建联盟的目标,对黑龙江新材料产业及提升黑龙江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黑龙江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材料产业包括提升传统材料技术的产业、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及新材料研发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等。黑龙江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等特点,且已在技术水平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产业等优势为黑龙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缩小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差距。虽然“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在这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却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有效措施尽快解决。

(1)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且黑龙江玄武岩的储备量居全国首位。黑龙江丰富的资源为生产新材料提供充足的原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产新材料所需的资源中,大部分我省没有生产能力,需要从国外购买,同时黑龙江省虽然具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的高端产品较少,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由于生产新材料所需要的关键材料供给的不足,也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黑龙江新材料战略联盟稳定长期发展的步伐。

(2)技术研发优势显著,但受政策环境限制。目前,黑龙江在高端金属复合材料,焊接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产业基地,且很多正在形成产业集聚。因此,在黑龙江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中,黑龙江新材料产业已成为黑龙江重点发展产业。但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且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新材料的开发往往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与此同时,由于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新材料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也预示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3)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体系上尚不稳定。黑龙江拥有很多国内一流的新材料技术研发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这为新材料产业快速长期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方面的大力支持。但同时我省组建的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在新材料技术创新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等方面尚未成熟,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同时由于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上可知,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面临挑战,而当战略联盟不能稳定运行时,就会出现战略联盟解体的现象。

2 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合作关系,是为实现产业长期发展,实现产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而组建的长期性的合作关系。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中大型的新材料企业通过借助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调高自身及战略联盟整体的创新技术能力。同时,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其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源,从而促进其研发能力。因此,战略联盟通过学习吸收导向性、抗风险导向性、研发规模收益导向性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导向性。黑龙江新材料战略联盟集中了黑龙江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尽管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然而很多企业仅仅将战略联盟作为短期的过度的战略结合,只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非长期可持续性的合作。因此,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会使战略联盟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联盟伙伴间兼容性不足。战略联盟想要实现其战略目标,首先需要进行联盟伙伴的选择,而联盟伙伴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组建及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且联盟伙伴的兼容性是联盟稳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战略联盟中,联盟伙伴企业间的兼容性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组建战略联盟期间,企业需要通过了解合作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发现合作企业间在这些方面是否相近,如果企业间在这些方面无法兼容,那么由这些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或当联盟在外界环境影响时,联盟伙伴间会因此缺乏信任等问题导致联盟无法稳定长期的运行。

新材料产业范文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家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摆上重要日程。大连花园口经济区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坚持错位竞争,高端定位,全力打造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加速推进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花园口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经形成,部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态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花园口成为黄海北岸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产业强区:建设部级高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花园口经济区位于黄海北岸,大连和丹东两市之间,是在一片废弃国有盐田上辟建的新兴经济区,时称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2008年5月更名为花园口经济区,成为大连市五个对外开放先导区之一。花园口经济区认真审视区情,放眼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将全区产业定位为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食品为主的绿色环保产业,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定位。坚定不移地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高、就业机会多和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为花园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建成大连绿色产业示范区夯实了基础。现在,花园口已成为部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全国只布局7家、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唯此一家。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花园口的“地区符号”。

生态立区:建设东北地区可识别、难复制的黄海北岸生态新城

花园口经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了花园口全域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为城市建设发展定下高标准调子;同时又聘请知名专家对区域性用海规划进行完善,采用先进的离岸式填海,得到了国家海洋部门的高度评价,成为国家区域性用海的示范工程。根据新的用海规划,花园口将填海造地53平方公里,海岸线由41公里增加到97公里,并且填出了三个大岛和两个小岛,形成了“三湖六岛九河”的独特景观。花园口将充分利用滨河、滨湖、滨海的独特自然条件,突出山、水、绿、城四大主题,计划20年后,建成拥有50万人口的生态文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黄海北岸生态新城。

服务兴区:建设全国一流的投资软环境

花园口经济区在全体干部中提出了“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口号,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是功臣,纳税者是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优质的全程“保姆式”服务。他们建立了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一名副主任直接负责,为企业代办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变企业跑腿为干部全程代办。同时制定规范的审批流程,做到限时满意办结。谁超了时限就追究谁的责任,使行政审批在一周内办结,受到了投资者的赞扬。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大胆创新机制,花园口的软环境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培养了一支“真心实意想干事,勤奋学习会干事,务求实效干成事,严于律己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诚信花园口建设,加快了花园口开发建设的步伐。

新材料产业范文9

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评审且公示结束,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省首家以新材料为方向,也是本批示范基地中我省唯一一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再一次荣获“国字号”招牌。

据了解,在上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贵州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字号”后,国家将在产业规划布局、技术改造、重大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有关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

“高新区发力新材料,将主打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光电光伏、高分子材料等产业。”贵阳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局长杨菲兴介绍,高新区已引进了总投资40亿元、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的中电振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并通过“龙头”带动,聚集了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上下游企业,以此打造一条完整的锂电产业链,预计到2015年,实现产值180亿元。同时,高新区引进的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群升集团以光电光伏产业为主导,利用3年时间打造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龙头光电光伏产业园。以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准备在沙文园区的300亩高分子材料基地大展拳脚。该公司在复合反渗透膜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具有国际前沿性,为我国膜产业技术工程化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撑,该公司复合反渗透膜项目在2011年的销售收入达2.4亿元,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

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正在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面积达2.31平方公里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结合贵阳市在铝、磷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将其打造成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抢占科技竞争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我们的目标是在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基地’,努力争创全省‘两加一推’示范区,成为全市人才和知识最密集、高新产业最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的绿色发展高地。”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康克岩说。

(来源:金黔在线)

新材料产业范文10

 

    为推进我市碳纤维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根据市委市政府《吉林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全市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方案》《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文件精神,设立本专项指南,具体如下:

一、项目类别

(一)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

1.吉林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

2.吉林市碳纤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研究;

3.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标准研究;

4.利用大数据分析基于丙烯腈价格的下游产品定价机制研究;

(二)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为促进吉林市大丝束碳纤维的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和利用大丝束碳纤维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创新,支持由中国化纤协会等单位主办,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由大赛承办单位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定向申报。

(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专项

1.建立碳纤维试验线

解决聚合、纺丝、碳化的试验线,具备配方调整,湿法、干法纺丝,蒸汽牵伸、油剂、上浆剂调配、碳化表征等功能。满足1k-50k碳化需要,且强度能够稳定达到T700级以上,碳化温度不低于1800℃。

申报要求:申请资金额度不超过600万元,且需要申报单位提供1:1配套资金。

2.新型碳纤维开发

(1)PAN基中空碳纤维原丝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原丝纤度在1dtex左右,空心直径在100nm以下。

(2)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标模型拉伸弹性模量220~260GPa,拉伸强度1000~2000MPa,直径11μm。

3.大丝束碳纤维上浆剂树脂体系研发及产业化

(1)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树脂的浸润及固化优化研究。针对拉型材产品要求,给出拉挤速度(≥0.4m/min)、树脂配比、浸润温度、固化温度最佳工艺参数。

(2)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上浆剂技术优化研究。技术指标:大丝束碳纤维复材制品层间剪切强度平均值≥60MPa,90°拉伸强度平均值≥50MPa,上浆后的碳丝表面能≥30J/m^2。

(3)碳纤维用聚双环戊二烯(DCPD)上浆剂研发。技术指标:T400级碳纤维/聚双环戊二烯(DCPD)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50MPa;抗拉强度>1000MPa,弹性模量>100GPa,弯曲强度>800MPa。

4.碳纤维原丝及碳丝质量提升攻关

提高大丝束碳纤维强度并缩短预氧化时间的生产技术研发。预氧化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内制得均质碳纤维,均质化后48K大丝束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技术指标:体密度≥1.78±0.02g/cm³,拉伸强度≥4.50GPa,拉伸模量≥230.00GPa,断裂拉长率≥1.80%。

5.碳纤维应用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速钻碳纤维短纤桥塞技术研发。技术指标:耐井下温度150℃,耐承载压力70MPa。

(2)非金属内胆25K及以上碳纤维缠绕Ⅳ型氢气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35MPa,结构减重30%以上。

(3)下一代动车组转向架碳纤维板弹簧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刚度达到1000N/mm,满足空车载荷52.4kN,定员载荷61.4kN,空车载荷高165mm。

(4)碳纤维直升机防砂滤组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指标:气体流量:5g/S,压力损失:105mm水柱,分离效率:90%。

(5)碳纤维二维编织复合材料义肢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拉伸强度≥55.2Mpa,弯曲强度≥89Mpa,冲击强度≥12x104J/m2,弹性模量≥980Mpa。

(6)碳纤维箱包制造新工艺研究。

6.PAN基碳纤维生产环节工业废气无害化处理研究。技术指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其它方面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开展碳纤维产业链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碳纤维产业能源优化系统技术研发。

(四)碳纤维产业链发展支撑

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吉林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云平台建设,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项目策划包装。本部分项目将根据有关规定公开招标,项目资金数额根据招标结果确定。

二、申报要求

1.驻吉高校、吉林市城区(开发区)企业均可申报,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配套资金不低于项目资金50%;

2.申报项目属合作开发的,各方须签订相关技术合同(协议),优先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3.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其他申报要求参照《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规定执行。

三、资助额度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不超过10万元/项;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20万/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中行业探索项目不超过20万元/项,产业化中试项目不超过50万元/项。

四、资助方式

一次性给予无偿资金支持。

五、项目执行周期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执行周期1年,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执行周期1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执行周期2年。

六、申报材料

1.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研报告;

3.提供产学研合作有关协议;

4.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组织方案。

七、申报截止时间

2021年5月30日;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申报要求另行发文件通知。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碳纤维产业推进处 联系人:任秋丽  电话:62048989

 

 

 

新材料产业范文11

关键词:稀土 钕铁硼产业 太原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00-02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用量不多,但不可缺少。稀土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非常丰富的光、电、磁、超导、催化、活性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农业、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国防军工等10多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这充分说明了稀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稀土就没有高新技术”,“没有稀土,美国就打不成海湾战争”①。

钕铁硼材料是稀土资源永磁性能的具体应用,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等领域。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实现钕铁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需要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关联企业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大力支持,共同将山西省钕铁硼磁材产业做大做强。

一、世界稀土及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第一。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约有8389万吨(以稀土氧化物计),占世界总储量的56%;生产规模占世界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已占世界90%的份额。2008年,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为12.5万吨,同比增长3.5%,冶炼分离产品产量为13.5万吨,同比增长26.5%,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2.6亿元②;应用消费量占世界第一,2005年至2008年,我国稀土消费量年均增幅为18.2%,全球稀土需求量年均增长10.7%。随着2万亿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带动城市高铁、高(低)速磁悬浮列车需求增加,高性能钕铁硼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③;出口量占世界第一,据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3月9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全球95%以上的稀土金属都将由中国供应;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装备条件大为改善,功能产品逐年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向高新技术领域深度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的钕铁硼制造业已经实现重大重组。2008年,全球应用于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稀土资源约占全部的57%。目前,全球生产钕铁硼材料的厂家共约130余家,其中日本3家[分别为日立金属(NEOMAX)、TDK、信越化工],欧洲1家[VAC(NEOREM),且与中科三环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美国原有企业则全部关闭,其余的130余家全部在我国。钕铁硼产量分布也呈现重大变化。1997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中,我国占42%,日本占40%,美国占10%,欧洲占8%。到了2007年,我国占全球钕铁硼产量已达77%,日本占21%,欧洲仅占2%,美国则彻底退出该行业。2008年,全球钕铁硼总产量约6万吨,我国产量约4.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约75%④。可以说,我国已完全成为全球钕铁硼产业的生产大国。

二、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一直在全国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产量方面,曾长期形成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技术方面,曾自主探索、开发出多项当时堪称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方面,曾涌现出几家制造较先进几乎全套生产和加工装备的大型企业,直至现在全国仍有许多家企业在用山西制造的钕铁硼生产设备;人才方面,山西省曾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骨干,现在行业内的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从山西走出去的。可以说,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各方面基础很好,本该借改革开放东风,进一步做大做强。但由于其产业规模和山西省传统的煤、焦、铁、电等产业规模相比,占比较小,导致相关部门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同全国其它四个主要磁材产业基地(包头、宁波、京津、赣州)相比,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已陷入“小、散、乱、差”的境地,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量逐年减少,整体发展呈现下滑态势,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可喜的是,尽管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行业内从业人员自强不息,艰难生存,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火种”还在。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钕铁硼磁性材料企业85家,其中原材料企业55家,设备制造企业9家,其它关联企业21家。2000年成立了山西磁材联盟,并在其带领下,先后建成钕铁硼磁材表面保护技术中心、磁材设备制造中心和制粉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产量为1.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3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一些钕铁硼企业在行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注重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汇镪公司的镪磁商标在欧盟注册,是我国同行业中的首例;“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回火工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产品通过CE、ROSH认证,为中国磁材企业拿到第一张进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高耐热35U钕铁硼电机磁钢、大块烧结钕铁硼磁体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等。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思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60多项实施细则,山西省也出台了包括新型材料在内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8个实施方案,这对山西省加快钕铁硼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8年起,太原高新区在山西省商务厅、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省、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立足区内新材料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确立创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的目标,重点支持了以山西英洛华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太原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等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9年9月24日,太原高新区被商务部、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这对山西省快速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今年1月12日,商务部、科技部在京召开了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对创新基地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商务部、科技部领导明确表示,今后国家将对创新基地在出口创新、国际市场准入、技术服务、符合相关商务政策的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商务部每年将为每个基地安排从600万到1000万元不等的资金,用于创新基地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全省钕铁硼行业管理机制,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钕铁硼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太原高新区先后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厘清了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思路。

1.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钕铁硼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明确主要任务、阶段目标和发展重点,对基地项目评审、企业技术攻关进行指导,引导钕铁硼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产业规划引导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钕铁硼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建设钕铁硼研究中心,采取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密切与国际、国内一流研究机构、顶级人才的合作,建立基地钕铁硼核心研究团队,带动、扶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引导企业开发共性技术,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三是运用优先推荐、安排立项、给予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钕铁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参与技术标准研究,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能力。

3.扩建新材料产业园区。按照“装备制造与材料生产相结合,主攻主流应用市场;材料生产与应用产品开发相结合,丰富产品系列”的思路,打造功能齐全的钕铁硼产业链,提高订单承接能力,夯实产能扩张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推动钕铁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素加快聚集,壮大产业集群。

4.优化投融资结构。一是积极吸引山西500亿元规模的能源基金支持钕铁硼产业。二是健全省、市、区三级投资政策体系,每年拿出足额资金列入预算,支持钕铁硼产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专项资金、贴息贷款、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对钕铁硼产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根据信贷规模、服务质量酌情奖励。四是以创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平台,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能源企业家资金投向钕铁硼产业。五是大力支持发展较快、实力强劲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融资能力。

5.发展总部经济。一是以拉动产销、互为支撑为目标,完善山西磁材联盟运行机制,共享市场渠道,共担风险,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发挥山西磁材产业起步早、与国内众多厂家联系密切的优势,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新材料企业在基地设立行政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增强山西磁材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6.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一是发挥太原高新区迪拜窗口优势,进一步拓展中东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汇镪公司取得美国发明专利的优势,在美国设立办事处,扩大新材料产品在美国及周边市场的影响。三是积极支持汇镪公司推进在日本的产品认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开拓省外、国际市场。

注释:

①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强烈呼吁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中国高新区,2009(8)

②苗圩(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稀土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高新区2009(8)

③任福(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构筑“稀土之都”.中国高新区,2009(8)

④阎阿儒.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PPT).2010年1月8日在太原高新区国家新材料基地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新材料产业范文12

关键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已从原有的分散、低水平研发逐渐转型为集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成效显著。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培育与塑造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本文从技术创新与政策助力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技术路径。

1.1产学研协作,推进技术创新。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材料企业自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生物医药材料的技术创新又面临着学科交叉复杂,新型材料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国内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通过产学研协作开发方式,优势互补,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技术创新。当前,可以利用现有我国国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功能体系,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优质环境。如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医学材料企业自身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协作创新,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方面共同进步,期待收获。近年来,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已成为推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各大高校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均凭借其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合作下的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产学研协作策略,对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完善技术引进,加强模仿创新。近年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对于生物医学材料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言,我国该产业目前的发展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尤其在一些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品制造方面。基于此,我国当务之急应认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国外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谋求更大发展。这不仅符合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薄弱,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差的当前国情,而且有利于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企业或科研单位对引进的行业高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尽快获得其技术的核心要素,加以改良创新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这种通过技术引进而开展模仿创新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先进技术,而是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材料发展实际,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消化吸收,为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成熟、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确定发展重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技术水平低、重复研究现象普遍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生物医学材料企业,都应该确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才能有效集中我国生物产业研发的优势资源,有的放矢,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并促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对当前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再生生物医学材料与智能化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尤其是建立在干细胞、生物材料基础上的可供置换或移植的生物器官、组织等材料等研发,这些材料在未来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上前景广阔。

2.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政策路径。

2.1转变政府对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引导、支持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向集群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与调配,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研发的关系,并通过健全生物医学材料行业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与技术标准等方式,维护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良性运转;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研发的资金支持更是该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所在。但我国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仍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不利于生物医学材料企业突破传统谋求发展。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积极转变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构建大生物医药材料产业理念,改革传统组织体制,深化产业融合度,建设区域化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协调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2.2引进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如前所述,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水平与程度则取决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人才。对我国生物工程的当前发展而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物学、材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立足于现有高等院校与研究所等人才培养机构,注重新生代生物医学材料人才的发觉与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对高端精英人才的引进,通过开辟渠道、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与研究的基地的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建设中来。

2.3创新驱动引领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聚效应。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及环境的大力支持,纵观国际上生物医学材料较为发达成熟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产业高度集聚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品的品种,淘汰单一产品生产企业,而推行多种产品并行开发销售的战略决策,也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立足于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与规划,不断扩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的规模,在现有产业集聚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以品牌生物医药材料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信息资源融通的多个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2.4政策导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产业发展就被作为新兴产业而纳入到我国政府重点培育的项目工程,随着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开始从政策角度入手,单独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着力主导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对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也由十一五规划中的4亿元投入提升到十二五规划中的5.1亿元的投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无疑将继续增加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时期已经到来。另外,在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新保障,从无生命的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到有生命的生物人体组织,无不彰显着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成为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助力。在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目标,走科技创新融合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注重政府、医药企业与研究机构等多方组织的协同共建与资源整合,以此构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成熟体系。

参考文献:

[1]梅梅,吕鹏辉.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

[2]本刊通讯员.新型生物材料及其与再生医学交叉的前沿[J]中国材料进展.2012(6).

[3]贺正楚.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J]求索.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