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

时间:2023-05-30 09:05:02

工学结合

第1篇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学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考评等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现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状况和生产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难以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方案的确立难以正确把握,更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长期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是闭门造车,是脱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标准等难以快速融进校内教学,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难以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实施、校内实训设施与生产的同步、校内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校外的顶岗实习等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诸如怎样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怎样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开展课程建设,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各专业的发展规模如何与学校各种资源配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的工作。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纵观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都在研究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成效差距明显,很不平衡。究其原因,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并良好运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第2篇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指实行工学交替,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人才培养方面各自优势,更能实现学生的教育和企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技术教育的过程功能教学法理论

技术教育的过程功能教学模式是美国学者赫尔巴屈提出的。过程功能教学法利用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就是沿用这种教学理论。

(二)知行学说和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理论

在我国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常被表述为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我国古代许多的教育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只有知和行合一,才能达到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的作用。其实这里的知与行合一就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初模型。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提出将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能使人的技能知识提高,而且能提高实践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现状

(一)欧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学生每周约有3.5~4天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2.5~3天在手工业协会下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企业给学生支付工资。这种模式下,使得德国的技能人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德国产业和经济的快速提升。

2.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下午和晚上企业进行兼职工作,每周的工作时间在15~25个小时。这种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模式,它将职业教育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确定职业的信心。

(二)我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1.我国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1)职业教育萌芽: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一种边工边学的具有专业特点的新式职业学校成立,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雏形初步形成。(2)工学结合模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局面,许多企业通过创办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工厂工人的方式来保证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办学的思路主要是“半工半读”。(3)“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完全确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工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标志着我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完全确立。

2.我国工学结合模式的类型。①以校办企业为主体,对外服务,承接对外项目和生产任务,学校内部研究开发实训项目,下发生产任务,实现工学一体化;②以学校为主体,与生产企业或研究机构联合,成立共同开发或研究的团体,从而实现工学一体化;③以实训基地为主体,联合企业进行员工素质培训或学校学生的培养;④学校加入企业集团,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产业工人,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岗位、实训设备等;⑤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创办技术密集型生产实体,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迅速的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三、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作用

(一)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就确定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很多职业院校也是因为此文件,统一了认识,迅速将教育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上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行工学结合,能使学生在实践生产岗位了解到所需的理论知识,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下,学校会更加关注企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同时企业也会更加关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从而正真促成高技能人才的形成。

(三)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就要接触社会、接触工作岗位,使学生置身职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岗位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能使学生接触到社会、工厂、企业激烈竞争的氛围,激励学生的斗志。

(四)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要求教师要具有从事职业工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不少学校的老师因为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职业岗位工作实践技能就成为了他们的短板。通过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使他们增加接触一线生产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技能,而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技能人才到学校参与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开发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课程,不断的完善教学管理系统,推进信息反馈系统、考评系统的改革,这有利于形成、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管理 职业院校 企业 学生

[作者简介]殷莺(1975- ),女,江苏苏州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37-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特征的具体反映。在职业院校推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期望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工学结合管理,就是职业教育组织为了实现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支配下,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关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过程。

进行工学结合管理,一是要确立职业人才需求目标;二是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三是要综合运用与培养目标相关的职能活动;四是要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确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职业人才标准主要从四个方面衡量,这就是知识、技能、素质、个性。知识方面包括职业工作够用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到两门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能力。尤其是能够敏锐感受当代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能力。素质方面包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上述素质方面要具有通过当代职业工作“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个性方面包括个人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方面适应当代职业工作发展的需要。

综合上述,可将职业人才标准描述为:掌握职业工作够用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其事实知识、原理知识和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比较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方面适应当代职业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合理吸纳、敏锐感受、不断提升当代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二、科学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

科学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就是要在职业教育相关组织范围内,以职业人才标准为导向,通过相应政策和体系,将职业教育参与各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等)进行整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只要参与各方均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就能在各个环节上顺利运行。

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一是要强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意识。要大力宣传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实现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乃至对于全面改进和提高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以引起职业教育权威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明确界定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以“政府以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中心,相关企业为伙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制约关系。政府及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法律、税收等多种调节工具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激励制度等,创造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环境条件,组织进行对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工学结合管理成效的评估,敦促相关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管理工作中来。“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职业院校要成立工学结合管理专门组织,选好用好工学结合管理专职人员,坚决执行相关法规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工学结合管理的方式、方法,制定相应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强化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理念,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邀请企业代表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管理方案,将“学校的管理和市场的协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为塑造真正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相关企业要按照法规政策要求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时间,要选派胜任工作的专门人员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管理人员密切协作,负责完成学生实践学习的相关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行动伴随的知识是可以在职业学校获得的,而行动主导的知识则必须在企业里习得。”同时也要“从工作报酬、实习安全、实习内容、双方要求、合同变更及解除等方面制订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综合运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管理职能

实践中,一般可以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将管理职能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助于管理者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据此,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并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权限及其结构,从而也就可以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根据作者实践经历,认为工学结合管理职能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职业人才需求目标”。由于职业人才需求状况遵循人才市场需求规律,所以,这里的“目标”是动态、变化的“目标”,其对知识、技能、素质、个性的要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每一阶段的工学结合管理工作要进行相应的“目标”修改。二是调研。主要是调研职业院校适宜工学结合管理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要以调研成果为选择基础。三是计划。工学结合管理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职业院校要在掌握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商,并在确知可利用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计划,为实现工学结合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四是组织。鉴于我国工学结合的特征,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行使工学结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并按照“职级”性质确定“责权利”,是做好工学结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五是领导。领导职能紧跟组织职能进行。在“责权利”明确后,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贯彻上级的管理思想,促进整体工作良性运转。六是执行。执行是指在目标明确,计划得当,组织健全,领导有力的前提下,从事工学结合管理的所有成员,按照“既定方针”做好各自工作。七是协调。协调职能在工学结合管理过程中更为重要,因为参与工学结合基层管理的既有职业院校的人员,也有相关企业的人员,且企业人员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职业院校虽有主观能动性,但却缺少企业管理和实践经验。环境的优化、条件的改善、资源的配置,这都需要恰如其分的协调。八是控制。控制主要是核定质量。具体方法可运用评价机制,对工学结合管理参与部门和人员,以及学生进步情况进行适当评价,要比较慎重地确定评价指标,找出差距。九是激励。根据评定结果,对成效显著的进行物质和精神褒奖;对执行不力的进行相应的惩罚。

四、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用于工学结合的教育资源

工学结合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设备、场地、时间、信息等。

工学结合的师资,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从事理论、实践教学的教师。对这些教师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围绕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来自校企双方的“双师型”教师,并将他们的教学工作进行妥善安排。比如:学生的理论学习要配备胜任工作的、包含企业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的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扬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工作实践也要配备胜任工作的、包含校内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利用适宜的“实践教学设备”,承袭传统的师徒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工学结合的设备,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能够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实训设备。对这些设备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根据现有设备状况,以及学生人数,在时间、材料、维修、管理等方面进行妥善安排,优势互补,既要考虑成本因素,也要考虑实际效果。工学结合的场地,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能够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场地、实验室、车间、工作区域等场地。对这些场地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校企双方取长补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顾全大局,并在时间上进行有序安排。工学结合的时间,是指安排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的具体时间。对这些时间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在确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时数分配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妥善安排职业院校、相关企业都能接受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工学结合的信息,是指反映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学生等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建立工学结合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和相关人员进行工学结合情况的信息沟通,及时相互沟通行业或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尽早掌握市场需要的专业新知识、新技能。

五、结语

研究工学结合管理,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界定了工学结合管理概念,强调了知识、技能、素质、个性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之间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并运用企业管理原理指导开展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遵循这些措施,就一定能够达到工学结合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国外合作教育的市场介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2]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3]陈玉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4](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贺荷.管理学视角下跟踪审计的组织管理结构设计[J].中华建设科技,2011(4).

[6]黄仕楚.论现代管理的职能[J].中国教育科学,2009(3).

[7]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8]李秉祥,王文燕.建立我国节能与环保联动机制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9]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03-13.

[10](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唐高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12]徐友辉,何雪梅.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物流专业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0 引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将学习与工作、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且这种教育模式成立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最早是在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与土木建筑系中兴起的。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久,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符合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不仅以职业要求为教学引导方向,同时,它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还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运作平台,也就是说,其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 中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要及时的关注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市场用工信息

当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试用工作很难安排,因为,有大部分的企业都不愿意让一个在校中职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学习,而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不过,在实际中,大部分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会出现业务量增大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业务的进一步增大,因此,无法找到合适的员工。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时间上出现了差异性。通常,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实习实践所设置的时间是在六月份至七月份,而对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而言,刚好处于物流淡季,它的物流业务量增大的时期都是在春秋两季,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夏冬这两个淡季中保持较少的员工数量,这样在春秋两个旺季需要员工时就会很容易,这种方式与中等职业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实习与实践性教学短时间安排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很好的为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当前,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笔者觉得,在必要时,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可以将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全新的转变,及时的掌握物流市场的用工时间,对学生的实习与培训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那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到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进行实习与培训,这样做可以让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物流专业工作具体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掌握了技能,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意识,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得到了提高,规范了自己所要学习的目标。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问题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有效的帮助了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顺利转变角色,迅速适应各项物流工作的能力。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与实践环境,而对于区域性范围内的物流企业而言,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因旺季找不到临时工的需求,同时还节省了一大批用工成本费用。

1.2 中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必须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

当前,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呈多元化的趋势,教育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由当地政府和企业及行业共同引导全局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企业与行业具有的主体地位,直到现在,国家在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依旧是以一种鼓励的方式让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要求上来。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这一情况,必须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融入企业、行业的主体地位。当前,怎样才能将物流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怎样发展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其不仅关系到当前职业教育制度,而且还牵涉到了当前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与政策,因此,这样的改革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法律与政策作为后盾才能不断的推进中等职业物流专业持续发展。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带来的三方共赢局面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让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俱进,从而使得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之中,对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各个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技术方面的竞争,如果生产工人不具备高素质,那么,企业就难以生存。而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后,就不会发生人才缺失的现象,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就会得到提高,从而巩固了物流企业的市场地位。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工学结合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是很有利的,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因此,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其物流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与社会需求同步,而且又帮助到了区域范围内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与实践机会,同时又为学校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可谓是学校、学生、企业同时获得了较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飞速的发展。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国家也从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国家也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也是相当重视的。

在国外,早已开始实施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且取得巨大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形势所需,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更是当前形势下重点发展的教育模式。

那么,什么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呢?它实际上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

1、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加强其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最佳途径

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支柱。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向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内涵,缩短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的适应期。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

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协作。我们与某一企业的合作与成功会引发其他企业的合作,因此,校企合作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深化专业开发,使学生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同时也成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前提。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队伍的重要条件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岗位要求与特点,必须考虑培养“双师型”教师,让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技能受训时间,让教师到企业中去,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途径,教师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还能熟悉企业生产与管理及岗位要求,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

目前,国内很多的中职院校都在开展这种教学模式,而且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2+1”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模式。不管采取哪种模式,都是在广泛地和相关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不断的发展,从而为社会输送新型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不断的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特别是近年来,我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聘请企业中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傅到学校中来给学生进行细致而广泛的指导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这种办学模式呢?根据几年的实践探索,认为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周边的环境,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式,都可收到良好的效益。在开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实习的合作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实习过程的组织管理。

四、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就业观念不良,存在着诸如高不成低不就、不愿受苦受累等不好的就业观念。这些就业观念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办学模式的开展。所以,学校在开展这种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2、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这种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有宏观的政策导向。目前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摸索,一些企业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经验和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引导。

3、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的学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都不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实施,教育部、劳动部门规定的课程和学时等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制约,而且学生在“工”和“学”的期间也经常发生角色冲突,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育体制的改革。

五、总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已经在国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学校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生存并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这种办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第6篇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第7篇

(一)学校主要领导重视综合治理工作。具体体现是:建立了综合治理领导组、设有办公室、将综合治理的要求措施分解到了具体负责人头上、严格制度的落实考核、对不负责任造成事故和案件的要重处重罚;(二)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开学之际,学校就与班主任签订了综合治理安全责任书,要求全校教职工按责任书的要求办事,规范自己行为习惯;(三)建立了校领导值周制。设立门岗监督,加强了督促检查,强化了过程管理。还积极发挥“两会一队”的作用,为它们的顺利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今年秋季教育局、办事处和辖区中心小学及各学校校长参加的评比中,我校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好评;(四)自制自编教材36课时,其中第一学期12学时,第二学期14学时,每次都在每周的广播会上由校长上课,课程以案例为主,结合学校实际,故事性很强,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教育,重点防范

一是在教师中,主要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大幅标语的宣传,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法制观念。

二是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坚持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把《中小学生守则》、《Xx小学文明学生行为标准25条》等教给学生,通过开展活动,让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并且形成行为习惯。

二是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同增强学生自觉性相结合,如学校开展了“人人争当小卫士,我为班级添光彩”广播会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的表现,是代表着新中国小主人的形象,应以爱学校、爱祖国的思想为动力,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为班级增光添彩。这样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再辅以纪律制度严格管理,坚持不懈,反复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校内、外环境建设相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既重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还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内有两条育人长廊,展览了德育和学科成果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着启发和渗透教育。

四是我校还同Xx办事处、Xx派出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教育网点,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等,这样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五、在今年暑期安装了4个监控录像设备。

三、严格管理,创建文明校园

第8篇

2019年,我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开发区管委会的指导下,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综合治理工作各项任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秩序和周边环境,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现将一年来的综合治理工作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布置工作,明确各部门在综合治理工作上的职责,并把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内容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的范畴。在年初学校和各部门以及班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使教职员工更加明确各自的责任,也有效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提高大家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一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宣传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师生及家长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安全教育走进校园,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保障交通安全,学会消防常识和应急自救方法,学校还邀请了开发区交警、公安、消防的人员来校为全体师生做安全工作报告。用法律和安全两艘航母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三、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文明习惯。

学校通过军训、班会、校会和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

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了《十六中学学生管理规定》。规范了学生的着装、仪表、言行等各项要求。制定了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建立了重点学生档案,并与市工读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对重点学生实时监控。强化了门卫工作制度,对学生进出校门有严格规定,并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登记,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

四、加大值班的管理力度

学校每天都有一名领导带班,两名中层干部和一名政教处人员值班,并配备了两名专职保安。做到重点部位全天候有人值守。在校门口,我们安排了值周生值日,对学生进校进行安全、文明监督。保安和门卫值班人员严格检查和登记外来人员和车辆,确保了校园秩序的安全稳定。每逢节假日,我们还安排了值班领导轮流值班,处理突发事件。以上的各个岗位责任明确,如果出现安全事故或其他问题,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五、注重活动的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我们在教学楼的每个楼层楼道口都安装了安全指示标志,并安排各楼层的年组长、班主任就近值班。每天的课间操这些学生进出相对集中的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列队进出,同时还安排班主任以及学校政教处人员维护秩序。学校组织大型活动,都有严格的制度和约束,都有领导和教师带队维护秩序。

六、 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改造,学校更新了师生的办公和学习桌椅,购置了教师的更衣柜、档案柜。并安置了电动大门。铺设了塑胶跑道,校园操场全部达到了硬覆盖。教学楼前还铺设了草坪。为了保证校园环境卫生,政教处派值周生全天监管,检查扣分,确保了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达到了标准规定,教学设施完好。

七、开展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本学期,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学校与西苑派出所和开发区巡警大队取得了密切联系,对校门口的治安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整治,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的稳定秩序。自今年7月以来,因为受学校附近施工单位的封闭马路、占道施工的影响,我校门口存在着重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学校积极与开发区管委会、交通部门和市教育局反映和协调,正在努力解决交通安全隐患。我们还多次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向学生宣传法制常识,交通法规。为防止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组织人员不定期的搜查管制道具。我们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家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机会给家长宣讲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增强了家长的法制和安全意识,学校治安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八、密切配合,狠抓安全,确保学校和谐稳定

第9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实践

0前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测绘学科有着全新的使命,测绘学科研究的范围、手段以及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测量课程逐渐成为土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性课程,伴随着将数字测绘技术、空间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课时不断被压缩,新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过去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及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形势。目前,对测量学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推动了测量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层面的更新与改革,包括制作教学录像、出版新教材等。可是对于测量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视程度却不高,导致了测量学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

1《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足

《土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通常只有区区18学时,单个实验通常会占据2~3学时,导致了实验内容长期停滞于仪器使用上,再加上实验场地主要局限于学校,造成了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和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教学目的。比如在学校的空地上测量水平角,对中和照准点位在设计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此外,因为校园内部以及周边环境比较空旷,这和实际工程所处的复杂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实践测量的时候无法适应实际的工作。因为学校中实践场地的条件相对较好,测量的数据比较容易处理,可是在实际工程测量当中,各类测量角度存在差异性,数据较为复杂,处理数据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实际测量的时候,通常面对测量数据会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教学仪器也存在老化的问题。测量仪器较为昂贵,这就导致了教学仪器更新的周期相对较长。尽管部分仪器通常都用于向学生集中展示,可是出于仪器保护的目的,学生难以进行实际操作,而真正能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仪器非常陈旧。在实际工程当中,工程单位所采用的都是一些高技术以及高精度的仪器,同时测量方法与学校理论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学习过程中会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可是这种设备在实际工程企业中很少会采用,通常劳务工人使用红外线水准测量仪的频率较大,大的工程公司一般使用GPS定位。

1.2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教学实践通常不会有固定的考核方案,只是依据学生实习的数据以及图纸开展评价工作,导致学生欠缺实践的积极性,无法实现培养能力的最终目标。当前,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期末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判的唯一标准,其中考试成绩会占70%,平时的成绩只占30%,平时成绩当中还包含了上课的具体情况、课后实践成绩,其中实践课程成绩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学生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探究的问题,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

2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讲解、回答问题、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在重点以及难点的地方通常会详细的讲解,并与实际工程测量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可以从感性认知发展为理性认知。适当地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整体工程理念,结合着测量教学实践,模拟设计具体工程测量。针对具体的土木工程项目,要注重讲解测量对于项目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大土木的背景下,需要强化对于桥梁、道路以及地下工程的讲授。按照具体的工程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并且设计合理化的工程测量方案,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工程意识,提升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

2.2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引进新技术。理论教学中,不仅要介绍原有技术原理,而且要介绍新技术与新仪器。测量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传统光学测量仪器逐渐被光电一体化的测量仪器取代。伴随着测绘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体系内容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对于测量的需要。在大土木当中如何取舍原有体系,合理补充新内容,保证传统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优化原有内容,融入新内容,逐渐成为了当前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所在。2)结合工程实际。普通的测量实习和工程实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理论知识究竟该如何使用。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基建工程设计不同的测量实习实验。首先,使用学校新校区的建设用地,要求完成区域地形图测绘工作,并且利用地形图开展挖填方的设计;其次,使用空地以及施工图纸开展测量放线工作;最后,使用学校竣工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教学楼,测量其标高,绘制平面图,并且将测量的最终结果和施工图纸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实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3)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根本目标,实习仪器需要保证和工程实践相符,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同时,要更新硬件设施建设,按照新设备的发展需要,更新测量实习仪器。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测量学习的最终目标,防止实验受到行人以及车辆的影响,高校需要尽量建立独立化的测量实践场所,并且设置能够长期使用的固定测量点,保证实验场景与工程实践相吻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工地当中开展实践测量。

2.3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考核需要使用综合化的考核手段,将口试、笔试以及操作考核充分结合在一起,提升操作考核以及口试所占的比重。笔试考核当中,提升主观试题的份量,减少客观试题,重点进行对学生应变、综合以及分析能力的考核。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那些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评定实习成绩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加分,并且鼓励学生创新、动脑。此外,实践成绩的评定需要尽量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并且在评定成绩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为前提,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传播了各方面体育知识,培养了体育欣赏能力,从情感方面渗透培养各方面的精神品质,有组织的开展多样性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使普及与提高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

以大纲教材为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能状况,合理制定学年学期与单元计划,认真备写教案,有质量有效果的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到内容充实,运动量适宜,渗透分层次、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敢与大胆创新改革。

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首先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改变体育不重视的片面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素质,达到真正全民健身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音乐、美术、劳技同样按教学规律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多种兴趣!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本学期我们全体体育教师同心协力,各展其长,基本作到上课有声有色,训练有板有眼,出操人人到位,竞赛上归入格,体育活动安排有的放矢。认真组织训练校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

学校体育教师参加镇的教研活动,进行听课与交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劳技教研活动,听同事的课和上自己的观摩课。同事之间多探讨多交流,做到不耻下问。去参加校外说课听课的比赛。多看有关教育报纸杂志。进行自我充电。

三、取得成绩:

在上学期的工作中综合组成绩斐然,王前明老师带领的校男篮对获得诸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黄松老师带领的乒乓球队获得诸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陈堪郎老师带领的田径队获得诸暨市中小学运动会第七名的好成绩。在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我校寿玲洁老师获得第三名的成绩。在全校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日常体育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丰富多彩。大课间活动朝气蓬勃,孩子们精神抖擞,武术操时呼喝整齐响亮,是学校风景的一大亮点。12月中旬举行的体育节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拼搏,赛出了精神也赛出了风格。

四、存在问题:

1、校训练队训练时间不够保证。

2、体育器材的管理有待于加强,特别对器材管理人员要求要规范。

第1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二、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合作双方无力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1.不对等性

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有

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学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

2.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时强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制订和专业课程设置

企业应主动向合作学校提供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按照产业标准和要求,及时向合作学校提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工艺流程、操作规划、成功案例等内容;合作学校既要服务于当前企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又要着眼于专业的长远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前瞻性,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2.制定和完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根据管理流程、作业文件、结合企业生产与安全管理要求,建立由专业导师、生活导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程指导的“三导师”制。

3.完善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向挂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专家到职业学校兼教的“双向挂职”制度。企业要主动接纳职业学校老师参加岗位实践,并派遣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合作企业兼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积极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

职业学校与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建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在职员工长期培训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现有员工的技能素质,以适应和促进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钱明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任务引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探讨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更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工作中,这是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相关背景介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 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内容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学生结束了在校的学习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老师通过边教、边做来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针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合对目前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从而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大学英语主要是侧重于听说方面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针对性的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的需要,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灵活设置情境任务。英语专业的要求更全面,除了听说训练外,实用文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导向式、任务式教学。教学设计以单元主题为线,以语言实践任务设置为链,环环相扣。此外,在教材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岗位需求的教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英语或者专业英语的具体要求,把学生安排到实训室中,或者给学生安排任务,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借助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与各系相互配合,通过逼真的实训场景,设置不同的职场语言任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体验其专业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感受未来职场的语言交际。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利用自主学习中心配备的相关英语学习软件,分时间段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重新审视自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对象,同时考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不仅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研修,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和实习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更要积极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发挥语言优势,以就业为目标,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琳. 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