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云无尽时

白云无尽时

时间:2023-05-30 09:04:59

白云无尽时范文1

1.一朵白云迈着轻盈的步伐闯进了我的视线。风哥哥在一旁成了一位尽职尽责的魔术师。一下子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在天空闪现,慢慢的移动,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充满了神韵。这是一位骑着牛的牧童驱使着那一头活活灵活现的的大水牛慢吞吞地走着。

2、午饭过后,蓝天的白云渐渐地多了起来。像千万串棉花糖堆积在一起,白茫茫的一大堆,令人直流口水;还像一座座堆满白雪的山峰,安静而肃穆。

3、万里无云、云谲波诡、云开见日、云蒸霞蔚、天高云淡、云卷云舒、云淡风清、叆叇似妆

4、我跑到阳台上,抬起了头看到了白云。白云嘻嘻朝我笑着。我看到它们像一群白鹅、还像一群蝴蝶和蜻蜓、还有的像一群金发小姑娘,可美丽了。

5、白云恋我一往情深,蓝天赐我无限盼望,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我幻想当前能在这个酷爱的国度的苍莽疆野上,将悄悄的看着蓝空的浮云无意飘开,傍晚低沉时用双手高举着划过夕阳,微风会使思愁散尽,在这片可爱的领土上的蓝天白云里流淌着咱们当兵人的那无穷缠绵情愫。

6、看着看着,我看出了这些白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你看那边的一朵白云像一只雪白的狮子狗,它的头高高抬起,好象在昂首大叫,也好象在朝天唱歌,这边一块云好象是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

(来源:文章屋网 )

白云无尽时范文2

2、午饭过后,蓝天的白云渐渐地多了起来。像千万串棉花糖堆积在一起,白茫茫的一 大堆,令人直流口水;还像一座座堆满白雪的山峰,安静而肃穆。

3、万里无云、云谲波诡、云开见日、云蒸霞蔚、天高云淡、云卷云舒、云淡风清、叆叇似妆

4、我跑到阳台上,抬起了头看到了白云。白云嘻嘻朝我笑着。我看到它们像一群白鹅、还像一群蝴蝶和蜻蜓、还有的像一群金发小姑娘,可美丽了。

5、白云恋我一往情深,蓝天赐我无限盼望,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我幻想当前能在这个酷爱的国度的苍莽疆野上,将悄悄的看着蓝空的浮云无意飘开,傍晚低沉时用双手高举着划过夕阳,微风会使思愁散尽,在这片可爱的领土上的蓝天白云里流淌着咱们当兵人的那无穷缠绵情愫。

6、仰望蓝天大多有白云衬托,那些变幻莫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有意无意地为蓝天添了装饰;平视蓝天则是无边无际的素面,满眼都湛蓝或者蔚蓝的颜色。在这样的时刻,除了纯净和安祥,你简直再找不到适合的词语来刻画。

7、看那朵白云,他张开着嘴,像一只鳄鱼盘旋在空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的行成了长长的一条巨龙,那眼神,那牙齿,那爪子。不知道是哪位艺术家来了,把这条白色巨龙雕刻的徐徐如生。

8、白云变化莫测看,一朵像狗熊似的云团,慢悠悠的过来,一副憨头憨脑的样子。后面紧跟着一只白绒绒的哈叭狗摇头晃脑,逗人喜爱。接着又是几朵小白云飘来,似软绵绵的棉花糖,使人看了要流口水似的。

10、白云的姿态变化万千。不信你看天边,那片云不像一只浑身雪白的“天鹅”吗?它怎么一直不动呢?哦,它在睡觉吧。啊,“天鹅”动了!它醒了,正朝着这边飞来了,飞呀,飞呀,“天鹅”变大了,也变的模糊了,渐渐的越来越淡,最后消失了。

11、过了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只小绵羊,它正在慢慢地向远方跑去。过了三四十秒,那只小绵羊变大了,四肢长了,脖子也长了,身子也变粗了。后来,那只绵羊变模糊了,羊身变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开了,好像给人五马分尸一样。

12、一朵白云迈着轻盈的步伐闯进了我的视线。风哥哥在一旁成了一位尽职尽责的魔术师。一下子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在天空闪现,慢慢的移动,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充满了神韵。这是一位骑着牛的牧童驱使着那一头活活灵活现的的大水牛慢吞吞地走着。

13、瞧,白云多漂亮呀!它们的形态千姿百态,有的像又白又甜的棉花糖,真想拿着大吃一口,有的像一匹强壮的大白马,真想骑着它游玩世界,还有的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就像一朵红玫瑰花,真想把它送给妈妈。

14、我爱看白云的变化。有时,它像可口的棉花糖,一团一团的缠绵着;有时,它象白白的雪花,一片一片的排列着;还有时,它就象是小姑娘的脸,在不经意间就变红了。

15、白云一朵朵开放在山谷里,显示出朦胧、干净和神秘,像一朵朵洁白的雪莲。()

16、多少朵白云像一叶叶雪白的风帆,在蔚蓝遥远的天空逍遥自由地漫游。

17、那边的一块云好奇特啊,动也不动,不像“老虎”也不像“天鹅”。它像什么呢?动了,动了,近了,看清楚了,原来像只“麒麟”,背上还有一个人呢,像是“观音菩萨”。它们过来了,越来越近,也变的越来越大。同时,也渐渐地扩散,最后变成支离破碎的云块了。

18、你瞧,那块长长的白云,就像一条生龙活虎、气势磅礴的龙在蓝天上飞舞。还有,还有……这些白云一朵有一朵的样子,一朵有一朵的气势,一朵有一朵的明媚……

19、看着看着,我看出了这些白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你看那边的一朵白云像一只雪白的狮子狗。它的头高高抬起,好象在昂首大叫,也好象在朝天唱歌。这边一块云好象是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她全身穿着素装,显得是那样的文静高雅。她头上的一朵云就像是仙女头上的发髻。围绕在中间的一条云带,就好象是仙女身上佩带的一条彩带。她整个人都好象在随风起舞,动作是那样的优美。

20、中午,我吃过午饭,坐在阳台上,抬头仰望那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飘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还不时地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你显示它的一切“化身”似的。

21、一个天高气爽的下午,湛蓝湛蓝的天空上,一朵朵洁白如雪的白去飘过来,渐渐的聚在一起,又慢慢的散开宛如少女的面纱一样。一会儿,天空又湛蓝的,一望无际。

白云无尽时范文3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2、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白云无尽时范文4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白云无尽时范文5

我曾看到过一个盲孩子,那是个枫叶红了的一个季节。我和他站在同一个山冈。他的眼睛是那么的明亮,透彻,穿者一个红红的外套,不尽眺望着山的四周,渴望着看到一片红叶。我不禁感叹:这个孩子多可怜呀!他听到了,我不好意思的捂住了嘴。他似乎懂得,眼里露出了一丝悲伤。我才发现,我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身心。我再看看他,他抬起了头,手上攥着一片红叶。对我说:“你是一位姐姐吗?”我说:“是。”我说这话时已是满眼泪花。“姐姐,不必为我叹息。我的眼睛能看到。”我知道,这只是一句安慰的话。“真的。”他说的很肯定。“我知道秋的颜色是什么。秋的颜色是黄色的,那无尽的稻浪,那飞舞的‘蝶’不都是黄色的吗?秋的颜色还是兰色的,因为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哦!原来他不是盲孩子,他和我们一样,看得到世界。他说的多好:“无尽的稻浪,飞舞的‘蝶’是兰色的。天、水是蓝色的。”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我还告诉他:“秋是冬的信使,冬是春的信使。春是万物的妈妈。有了春就有了希望,所以秋是多么的功不可没呀!”那个男孩眨巴眨巴眼睛,有问我:秋是一位姐姐还是一位哥哥?我底下了身,对他说:“你觉得呢?”他想了想,说:“是姐姐对不对?”“对!”我看着天空回答着他的问题:“秋是一位羞涩的姑娘,身穿金黄色的衣裳,头带红叶做的花环``````”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他的眼睛闪出了一丝亮光。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姐姐,谢谢你,你为我世界的秋增添了许多的美。”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那你世界的秋是什么?”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我世界的秋是晶亮的。枫叶翩翩,溪水丁冬;人们都忙着收割,金黄的稻子被风姐姐吹得刷刷响,如浪滔一样,翻来到去;天空万里无云,空气清新``````果香飘满人间``````多美呀!”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我也随之感叹。这个孩子不盲。``````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我和他告别了,分手时,他告诉我他是盲孩子,我说,你不是盲孩子,永远不是!他笑了,多么清纯的笑呀!和那甜美的小酒窝!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我指着天空对他说:“你永远不是,因为天上的仙女姐姐会保护你的。”他又笑了……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山冈上的一切随之感动了。   小荷白云飘飘网,你也可以投稿

白云无尽时范文6

关键词:异文;意境;心境

G633.3

唐代人杜牧的《山行》在人教版几经改版之后,仍被选入教材。每每教学这首诗时,总有孩子们对这首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生疑,孩子们总是不能理解“生”在此处的意义,总会误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不少家长也质疑,是不是教材中的“生”是错的呀,似乎也见过不少读本用的是“深”,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诗句说山非常高,白云正在山腰处,在茫茫云深掩映之处忽隐忽现一些房子,该是白云的深处才对,应作“白云深处有人家”。也有专家说这是古诗文异文现象。

我个人也曾理解这是其中的通假现象。比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人教版语文课本用的是“最喜小儿亡赖”其注释为“亡”读wú,通假字,通“无”。所以有苏教版也有写作“无”。又如岑参《叹白发》中“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交”通“教”等。

不少书籍上认为这类现象可能是古时候人们没有印刷技术,手抄是进行古诗文传播的最直接方法,而传抄的过程中,因为古人的用字规范性不强,也就出现了一个字想不起来时,用另一个同声异形的字代替的现象,而且古人也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觉得这样很方便,况且当时也没有一本汉语言规范化的大辞典。如此一传十,十而众,有意无意的就出现了现代人不能理解的用字现象。直到我国第一部能够规范汉字正字学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诞生了,才对文字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深深影响后世的文字学,现如今我们的文字越来越规范,当然就不能再随意代替了。其实严格地说,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是没有定义标准的,他们是互相依存的,地位也是相对而言的。那到底“生”和“深”,谁更贴切点呢?

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一书算比较权威的了,书中该诗写作“深”。而《唐诗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一部有关唐诗的比较全面而详尽的代表书籍,书中认为应该是“生”,注解中也说:“生处”一作“深处”。看来这“生”和“深”一直以来就引起很多争议了。

究其原因,我们先从字音上看,一个后鼻音,一个前鼻音,韵母近似,古人的发音不太准确的时候,是不是就把“生”误读成了“深”呢,又或者是相反,原本是“深”读成了“生”呢?是不是原作“深”呢?云雾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从意思上看孩子们也还是可以理解的,看不出明显的错误呀。

那为什么我们翻看教材时,人教版教科书选入的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仔细想想,从诗句的意思上看,我有了新发现。

诗文一开篇,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在读者眼前展开,诗句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山、白云、石径、人家构成了一幅和谐幽美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者的目光随诗人指向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顺着高而缓的山势,山路绵延深远。一同向山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处屋墙的影子。这里的“上”与“斜”对应,“人家“与“石径”对应,景物间巧妙地融为一体。

“生”用在这里合适吗,我查看了“生”的原意,它是指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是滋长的意思。“生”的词性变化很多,可以作动词,如它的本义;可以作名词,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作形容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也可以作副词“很”来用,如:生疼。而“生”在本诗中应作动词,可以理解为“生起,产生”的意思,就是说云雾在山腰生成,瞬息万变。这样理解就比较合情合理了。

如果换成“深”,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深”可以作名词,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比如: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又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距离大,比如:遥闻深巷中犬吠,或是表示幽深之意,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还可以是副词,如: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也可以作动词,表示深挖,如:决河深川等。而倘若在这句诗里用“白云深处有人家”,则“深”应当作形容词理解,表示云很厚,在地面上看不透。那么“深”字只能表达云雾浓厚的意思,而云雾的缥缈,升腾,乃至于它的动感就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换言之,一个“生”字正写出了这高山之间白云缭绕,变幻莫测的灵动景象,更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而这中景象我似曾相识……

记得我们南方很多山岭,每每春秋之际,山野间游人如织,我们也经常加入游客的队伍,行车循路而上,静观徽州蜀源雾中的一抹抹油菜花黄,或玩赏那被秋霜染红的片片黟县塔川红叶……晨起,云盘雾绕时,更是别有一番景致。那山间的云雾时而升腾,时而缥缈,时而游走,正所谓“白云生处有人家”。你若不是亲眼所见,怎知那是凡间平民?莫不是仙境桃源?云雾似乎从山间,由某人或是某物吹起而生,继而腾起,继而飘散,继而无形……空灵而玄妙。

这“生”起白云的地方,是仙人的居所吧,不是正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感受吗?一个“生“字,不仅传神地表现了种种云雾的动态美,更让人感到深山虽然寂静但充满生气的景语,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和无尽的向往。

而诗人的心境也正蕴含其中,诗人孤孤单单在寒秋来临之季,进入深山,却没有触景伤怀,而是以白云、人家、山林铺平垫稳,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枫林晚景,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顾不得驱车赶路,这惊喜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不仅是写景物,更是咏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迷人的大自然中,借寒山中的秋色之美,抒发自己豪爽向上的精神气质。一个“生”字,为下文绘出的火红秋叶图埋下伏笔;一个“生”字,是秋意盎然、勃勃生机的写照;一个“生”字,诗人油然生发的精神状态溢于言表!寒山,云起,红花,层次感迭起,色调的搭配妙不可言,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逐渐展开,特别是那一抹火红的枫叶渲染于寒山云雾之间,这别样的诗情画意怎么令人心醉?怎不令人留恋?而这样的诗句又怎不令人叹服?

白云无尽时范文7

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在于诗意的生发性,清朝王运说:“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诗”。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了解这一点是写诗和读诗的关键。

那么,诗人是如何使“所感”“微妙”起来的呢?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分好几种,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描述式的,但是更高层次的方式是转化式的,即把感情转化为画面。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这种转化的方法被一些诗人运用得非常自如,如秦观之“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谢灵运之“池塘生春草”,薛道衡之“空梁落燕泥”等等,为后人创造出了一幅幅有意蕴的画面,浑然天成。这些画面,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彩,是诗人内在情感的显现形态,即所谓意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人事,但一样都融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欣赏者唯有通过感知意象,才能自如地走进诗歌美的王国。

在审美领域,作为个体的学生,其实人人都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但长期的科学认知教学和逻辑思维训练压抑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需要的不是大量的外界告知,而是心灵深处的自我发现,而读诗,感知意象的过程就是一个美的发现过程。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鉴于诗歌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可在实践中运用以下方法来加以引导:

一、追本溯源法

一个诗歌意象往往有着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诗词意象发展史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常见意象如“山、水、松、竹、梅”等,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云”为例,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多次,如“英英白云,露彼菅茅”“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上天同云,雨雪”“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等,其中如“鬓发如云”“从者如云”“美女如云”等属意象的范畴。到了汉代,“云”多与游子、思妇有关,出现了“浮云”的意象,如:“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等,多用云在空中的随风飘移来形容人的行踪漂泊无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有“白云”“闲云”意象,因当时社会动荡,使人常怀人生苦短、生命无常之感,而生弃俗出世之想。如陶潜诗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端”等。到了唐宋,又有“黑云压城城欲摧”“薄雾浓云愁永昼”之句,“云”的意象内涵更为丰富了。通过这种追溯,学生对“云”的意象的感受不再是孤立单薄的。此种追本溯源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意象的发展史,而且通过在不同诗句不同语境中对意象的感知,进一步了解意象的深层意蕴。对一些在中学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柳”“月”等,都可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追溯。有了这样的积累,在对诗歌的解读中才不会流于表面。如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有老师请同学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情景,并示范为“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了衣服正嬉闹着回家来了。原本紧挨的莲叶晃动着,那是勤劳的渔人下河捕鱼去了”。情景是再现出来了,但诗味却淡了。因为诗歌重在表现心像,而不是再现形象,王维在诗中对意象的使用是经过选择的,也许他的选择是出于无心,但读者必须明白王维当时眼前的景物绝不可能只是明月、清泉、松、竹、莲,而他只选择了这些,若追溯这些意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都和人品的高洁、愿望的纯洁美好有关联。这样一来,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中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就极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单纯将诗句化为叙景,无疑是将富有内涵的意象简单化了。

二、联想再现法

意象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审美时,需要读者的历史文化积淀去呼应。而中国古诗又特别强调“以不尽尽之”,特别重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表现,于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以联想来填补和创造诗人特意留下的“空白点”,就成了一门读诗的学问。如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雁”的意象,就有多种可供联想的潜在方向。“雁南飞”,乃是秋天特有的景象,李清照当时因战火而避于南方,大雁来处正是故乡,“旧时旧识”的雁不自觉地唤醒了对故乡景物人事的回忆,由此,往昔美好生活的景象,包括昔日夫妻恩爱的场景都涌上心头;而现在物是人非,面对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听到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感到的是战乱南逃的狼狈,中年丧偶的悲凉,晚年孤苦无依的凄楚。一时,旧时的欢乐景象和眼前的悲哀景象出现了瞬间的交错。这些景象即为“象外之象”,都潜伏在暗处,诗人只写了“雁过也”,空白需要读者调动动联想去补充。此类例子在诗中常见,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只问了“知多少”,并未展开回忆。对于此种诗句,教学中可请同学就“春花秋月”展开联想:一国之君已经成了阶下之囚,昔日花月正春风,名花美酒佳人,何等得意的人生,今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明叹“春花秋月”无尽,暗叹富贵荣华有时,解读时唯有进一步联想到作者昔日的风光无限,才更能理解其今日的落魄失意。故联想法是抓住意象进行诗词审美教学时一种惯常而有效的方法。

三、逐层深入法

一首诗往往不可能只具有单个的意象,作为整体,诗的意象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并由此而生发出几层意思。这时就需将诗的意象归类,并分析各自内在的意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把握诗的整体意蕴。如杜甫《登高》一诗,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突出的是秋天的景,由此而体现出内在情绪,这是季节之悲。“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悲秋”“常做客”“多病”“独登台”的意象由秋景的悲凉转而进入个人命运的喟叹,“常做客”“独登台”,一“常”字,一“独”字,不由得让人感到作者平生遭遇的坎坷。但这并非诗的抒情顶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独酒杯”,世事艰难,白发频添,不能再为国尽力,此处多的是家国之悲。由此,在意象分类解读的前提下,将“悲”字进一步生发,明确了作者的情感是季节之悲、个人之悲、家国之悲三个层面的递进,而且三种愁绪互相融会,每一个意象中都有着三种愁绪的叠加,这样才算明白了杜甫“自忧也忧时,自悲也悲民”的博大情怀,才算读懂了杜甫的心。同样的例子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自然――“月有阴晴圆缺”,社会――“高处不胜寒”,由社会再到人生――“人有悲欢离合”,三个层面的抒怀,逐层递进,而中心意象都是“月”,由月的不圆满而起,生发到了社会、人生的不圆满。教学中,培养逐层深入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不囿于对单个意象的理解,方能对诗歌作整体而深入的把握。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钥匙,抓住意象,感受诗歌的“微妙”,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浙江宁波中学 315010

白云无尽时范文8

1、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2、溪外蒹葭渐落愁,兼风兼雨更兼忧,兼送一曲笛声柔。春怨才袭芳草渡,秋寒已染白萍洲,谁曾吹梦到红楼。

3、纤指红尘,醉影笑惊鸿,皓月长歌把酒临风,倾杯畅饮,尽长虹。

4、梦里误把云作帆,疏觉暗香别长安。雪似绵绵柳絮,金梅恍惚,桃花点点,唯觉衣单,只道醉来意阑珊。潺潺,银河最茫然,遥迢故乡远。

5、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6、长道相依,几恨别离,锦绣断相思意,待人相惜。

7、寒夜烟花烫,他又执灯望,石桥陌路人,不见她模样。

8、那弥漫一千里的迷雾,有你在其间且行且住。于是我付尽一生行走你的路。

9、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10、栖霞烟岚,碧山云树,道莫愁,却泪落无数。

11、谁执笔但记情成卷,只空忆此去经年。

12、丹青卷,铁扇昼白,望红尘,韶华如笋,夜色似我。

13、白鬓皱纹浓,手握竹杖长,雀嘶啼,北风荒,只剩眉线连长。

14、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

1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6、遥忆当年东林寺前初相见,回首今夕已是茫茫红尘断。优美的句子独自倚栏,待得冷颜瘦。心依旧,泪沾衣袖,遥问伊知否?

17、一桥春*在江南,杨柳初展意犹寒。燕飞夕阳里,迭荡暮色,留连青萍,万里河山。无语莺啼度芳栏,还看,绿水又东去,眼帘极处洄环。唯美的句子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18、一帆直向金陵风,飞逝烟柳悒尘空。绝壁倒松倚看月,清泉直流花动容。可叹飞云总无奈,又笑春梦越相同。两岸风光看未尽,烟霞已在万山中。

19、一腔爱恨,一场悲欢,一卷青史,一身风尘与沧桑。

20、相携芳笺只一看,高山流水向此生。紫蝶飞羽青云去,扬扬乱化云纷纷。无言相对道何事,别来恐泪万里春。秋欲香残若摇曳,借知何人问。喜见寒水外,点点渔火。

2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2、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3、秦淮河水凉,石桥墨竹晃,画眉雨中飞,静落他窗框。

24、灯花伤,落地成灰一行行,归处,青山莽莽云雾徜徉。影成双,可惜两地各尽觞,独将此身此心俱埋葬。

25、锦瑟华年,一曲拨断弦,惜流年,可曾相约天涯路踏遍?

26、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27、小池何人恋花纷,来去皆是无情人。莫把清香相与付,恐引许多恨。往事难得销磨,最是伤心五更。漫步江上月,悠悠舟里人。

28、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29、悠悠五年别情梦,谁错,夜来断肠魂。昔景更成风,无奈,只看莲花憔悴秋月中。无畏往事并旧容,情衷,而今淡淡荡于空。缠绵成霜誓化雪,此恨,伴着寒水愈来浓。

30、但知前世今生石上刻,佳缘若梦又有几人得。

31、百千夜尽,谁为我,化青盏一座,谁倚门独望过千年烟火。()夜星寥落,谁为我,执一息灯火,谁倚门独候过千年寂寞。

32、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33、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34、风习袅袅,盈水展千华,飞檐亭角清铃响。犹记当初,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

35、红尘紫陌,纵寻千百度,回首万年,情衷伊人。

36、夜阑窗外声,烛影照梦魂,知我懂我只一人。

37、潇潇漫天雨暮江山何处,我凌波看尽这七海龙旋舞。

38、曾经一思泪断肠,无语处,问何望。千寻烟波,相逢最渺茫。芦管晓吹夜不禁,月空照,孤影长。年来得此苦与伤,欲相弃,心如霜。相思难尽,日日萦我窗。天共水色飘雾时,朝霞在,梦中央。

39、菱花铜镜凉,眉添黛料香,魂飞散,只盼望,君健在安康。

40、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1、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42、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4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44、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45、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陪,醉也不须归,一枝柳,换你一滴英雄泪。

46、知君醉,佳人含泪唱逝水雁南飞。红绡垂,无语凝噎竟笑谁自伤悲。

47、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广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脱尘嚣。

48、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49、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50、往事恍然成梦,觅亦无寻踪。几点苦泪谁觉,四望空空。莫道彼情难堪,相视无语中。又把今宵事,换作伤痛。一点相思何忘,任自荡西东。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51、饭淡茶水凉,灯灭催魂亡,画眉鸟,成一双,比眉伴天荒。

52、桃花笑尽春风,再难觅,何处相守,何来相聚。

53、禅钟佛语何把归人劝,换得泪落西湖三月天。

54、我独自站在云水之涯,眺望我求不得的你啊,掌间盛开了冻伤的优钵罗花。一生就唱了这么一支歌,褪尽铅华后等你来和,静静地。

白云无尽时范文9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张义方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7、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大雪歌》李咸用

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1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6、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商州客舍》孟郊

17、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独酌》杜牧

1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0、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21、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村雪夜坐》白居易

22、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3、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南朝民歌

2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2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2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钟陵夜阑作》韦庄

3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3、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送卢员外》薛涛

3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35、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3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8、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刘禹锡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4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8、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0、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51、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5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5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54、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学刘公干体》鲍照

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5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5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8、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5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

6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1、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62、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寒梅词》李九龄

6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6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6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7、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6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7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望余雪》祖咏

7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7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7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7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卢梅坡

7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9、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8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3、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风雪中作》白居易

84、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8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86、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长安冬日》杜荀鹤

8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8、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8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9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云无尽时范文10

人淡如菊——诠释古人的生存境界

俞佳

唐代司空图曾著《诗品二十四则》,内有《典雅》一文甚得吾心,闲坐小窗百读不厌,文曰:“玉壶,赏雨茅屋,坐中家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何只是人淡如菊,其文亦如菊。

斟上一壶美酒,坐于茅屋之中欣赏绵绵春雨,旁边有知己好友,四周有修竹萧疏。雨过天晴,蓝天白云朵朵,林中有鸟相逐,弹琴者眠于绿荫之下,静听高峰上挂下来的瀑布。入眼处皆花,花落无声人亦淡泊自如,若同那菊,用诗句写出如此美妙的意境,谁读了不击掌称绝!

真是如诗人生,茅屋境界。

是啊,向来间道无余说,云有青天水在瓶。一处闲适便百处闲适,一处自在便百处自在,人生天地间,该是处处是青山呀,见山是山,见山也不是山,人在山中,山在人中,浑然相融,惟有那一点灵犀,山也通人也通。

这时候还有什么?

手中有酒,座中有友,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

冲和淡如,是我喜欢的一种人生态度。

《诗品二十四则•冲淡》有言曰:“素处以默,妙机相微,饮之太和,独鹤以飞。犹之惠风,冉冉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之违。”

《中庸》一开始不就说了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说,天赋予人的气质叫“性”,一切顺着本性行事即是“道”。那么就静默地顺从自己的本性,奇妙的机缘是那样的隐微,饮之以冲和的真元之气,把那些孤鹤之群作为同伴吧,与他们一起飞翔。那温和的风,苒苒唉动着衣袂,翩然飘逸,听,风吹修竹发出的声音多么悦耳动听!将那美好的感觉满载而归,此情此境并不深邃,然却不能着意追寻。倘若动了追寻之念,顷刻间就会感到与初心相违。

就那样自自然然地,顺顺从从地,屏弃刻意与雕琢,头上青天白云飘,满目青山入眼来,但是,青山不碍白云飞,山自青,云自飞,两幅景象,一种境界。犹如花开,犹如花落。有如风来,有如风去。

于是,任凭那风动任凭那幡动,唯心不移。

这时还有什么?

微笑如花,人淡如菊,犹之惠风,苒苒在衣。

最喜欢那“不喜言语亦相知。”之句,深情含蓄,依依然脉脉然。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漓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青取收不需用一风流字,却尽是风流之境。语句尚理浅,读之却犹煎,冥冥中真有主宰,操纵着万物的生灭沉浮,清酒满杯顷刻间便尽了;白花争艳的春天,谁说不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悠悠红尘说来说去无非一个空,就像瞬息生变的海上泡沫,无论你涉边有多深,有多浅,纵然获取再多,到头来也被那主宰所收取。都说是:功名尽在长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然万千说法,也抵不过一个“面柱梦”。最好的效果就是:不着一梦,尽得风流。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

不妨借一首元曲来唱:“江山如画,茅檐低凸。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农下,渔樵见无别话,三国鼎分中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李白诗《前有尊酒行》内有两句诗: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寻酒生微波。

李白好渔以酒笑,以就哭,以酒伴人生。古代文人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均逃不出酒途。

《诗品二十四则•旷达》如此说道:“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如烟,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就不有古,南山有我了。

虽说“旷达”,也难免以酒浇愁,何也?人生不过百年,算来又有几何,欢乐的时光太短暂了,而忧愁多多,何不想开些,携一樽酒,手持杖藜,从山坡上逍遥走过,人世间谁没有作古的那一天呢,只有那悠悠南山,巍峨依然。

人生如寄,忽忽而过,匆匆太匆匆,忧心无己时,“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古诗十九首》首首叹在驹马过隙,阴阳相推,年命无常,“人生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敬服纨与素。”“我有尊酒,欲以赠此人,愿子留甚酌,叙此平生亲。

人生短短,忧思长长如之奈何?唯酒是亲。醉人的酒才是最好的清醒剂。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

高空有月千门照,大道无人独自行。

无门和尚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顺其自然,无丝毫刻意,天天如此,天天便是好日子,《诗品二十四则•疏野》曰:“惟性所全,真取弗勒,拾物自富,以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无效,如是得之,就是这样过日子;以性情为依托,真正拥有而不受羁绊,取物于自然,当然自感富足。

只知道太阳升起了落下,根本不知世间是何时,不想知道,像这样怡然自乐而志趣闲适,又何必一定要有所作为?如若能够放任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疏野之趣。

毫无负担地生活着,有自然之亲,无俗谷色之景,坐着看花开花落,卧欢云起云涌,没有官海浮沉,亦无声色犬马,惟有一颗如洗的心,置于山水之间,有如闲庭信步,桃花红,李花白,融融岂止一色?燕子语,黄莺鸣关关非为同声,这边厢红了樱桃,那边厢绿了芭蕉。

白云无尽时范文11

蓝天镶在网格里,如一片片拼图,白云就是那图案,杂乱,有似一个天蓝的大盘子,零零散散盛着几十个棉花糖,甜蜜。今天,阳光明媚。

喜欢看孤云。青的天作舞台,几缕孤云缓缓走过。那是一个节目,演绎着一个故事。孤云是主角,自由的主角。舞台无限大,主角可旋无数个圈,踏无数缠绵的舞步,亦可随意变换华丽的白色连衣裙。主角用优美的动作,缓慢的舞步,迷离的神情,诉说着她的孤独,她的无奈,和她的绝望。于是有人对她说:你要坚强,至少,要让节目有个完美的收场。

喜欢看晚霞。红的天作画布,夕阳的光辉是颜料,晚霞打草稿。画布很鲜艳,很明亮,可以让晚霞自由发挥她的天赋。夕阳的余辉涂在她身上,立刻绚丽灿烂。画家们说:晚霞是最优秀的。而她不相信。她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画作,却总是不满意。时间的齿轮“咔咔”地转过去,太阳要回家了,再过不久,就没有颜料了。晚霞想到生命的短暂,不禁忧伤。于是有人对她说:生命如白驹过隙,你既然认识到它的短暂,就应该好好珍惜,尽全力展现自己,至少,你应该画好一幅画。

喜欢毕加索的云。墨的天作跑道,流云飞驰而过,迸发着激情。跑道很宽很长,可以让流云跑很远很远。然而,流云常常被假象迷惑,踏入未知世界,不能完成比赛。他悲伤了。他想用无限的激情演绎青春,却总是失败。他躲在角落不出来,拒绝一次次的比赛。于是有人对他说:你太冲动了,你需要冷静。至少,你应该专心完整地跑完整,跑到终点。

心中的云是自由的,是绚烂的,是激情的。然而它需要坚强,需要锻造,需要冷静,需要超越自己。

想做一片云。一片坚强的自由的云;一片尽力展现自己的绚烂的云;一片不失冷静的激情的云!

想做一片,心中的云。

白云无尽时范文12

关键词:刘知白 泼墨山水画 雨景 雾景 月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10-14

刘知白(1915――2003),安徽凤阳人,名庭坦,号涓涓庵主、白云、凤阳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梅翁、凤阳人、如莲老人等。刘知白先生是我国当代传统艺术功力深厚又极富开拓精神的大画家,然而,到目前为止,绘画界和美术理论界对这位尤其值得研究的山水画家的关注尚且不够。刘知白早期就提出对于传统山水画“法”“守”“功”“化”四个阶段的理想艺术实践模式,而结合他七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刘老也可谓是有明确艺术追求和知行合一的画坛楷模了。而他晚年的艺术实践正是在“法”与“守”基础上层进式的推进,乃至默默践行“功”与“化”的艺术理想,其间数十年如一日的师法的勤奋和孜孜探索,其中的甘苦远非常人能够理解和想象到的。刘知白先生长期写生和创作的地方主要是贵州,由于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又地处亚热带地区,多云雨天气。作为一个寓居他乡的旅人,刘知白先生到了贵州之后,面对当地的地理地貌,难免会有地理上和心理上的陌生,对他的创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以原有的笔墨程式来表现他眼中的山水、心中的山水和审美中的山水,显然是刘知白先生首先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也是他能否取得突出艺术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刘知白先生泼墨山水画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艺术精神和视觉感受方面,本文尝试就刘知白晚年泼墨山水画中雨景、雾景、云景、月景几个主要的意象进行简要分类,进而对其绘画所成之源,做细致的梳理和探讨。

一、雨景山水

由于黔地多雨,刘知白先生的泼墨中很多是表现雨景的作品。古代画雨景和云山的画家很多,但是最具代表性和最为人所称道的却是米芾父子创造的“米点山水”特色的“落茄点”等墨法,但是米芾等人生活和绘制的江南山水毕竟多为清秀优美的小山,而且多小桥、流水、闲亭、烟树,例如,米友仁《湖山烟雨图》就是表现江南山水的经典之作。然而,这类山水毕竟与万山耸立,多荒野气息的黔地自然环境有所不同。在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论及雨景时,郭熙有分为“雨有欲雨”、“大雨”、“雨霁”等。可见多雨的季节中,雨景的丰富性在画中亦应有更为多样的回应,然而,对西南地区表现雨山的优秀画家并不多,可以说在近代的中国山水画中,表现雨景尤其是以泼墨的方式来表现雨中山景的画家中,首屈一指的就要数刘知白先生了。实际上在刘知白先生的泼墨雨景山水中,也可分为:疾风骤雨中的“雨山”,飨赣曛械摹坝晟健保等等。然而,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来看,刘知白老人晚年的雨山图中,极少暴雨倾注下的雨景,而更多是烟雨蒙蒙之景,诸如,在2000年创作的《雨山图》中,细雨如织,流泉飞瀑依稀可见,连天空也被明灭时现的淡墨所泼染,不仅给人以真实的空鞲校也有“水墨淋漓幛犹湿”的身临其境之感。其他的雨景泼墨如《千山湿嶂》《水云深处》《乌蒙山上》等,除了阔笔横扫之外,还将泼墨、破墨、冲水等技法相结合。而《倚栏观雨》等小品画,则是略加勾写的小镜片泼墨,则把雨中山水、小桥、云树的清透、空鳌⒚岳耄表现的灵动而别具意趣和天趣。刘老学米而不拘泥于米画,而这些雨景图也正是他自己所说的“化他时有我无他”的生动例证。董其昌的《画旨》中说:“不学米点,恐流入率易”,那么,狂风骤雨中的山则更难表现。对于面对泼墨雨景山水自由的挥写,刘老是自得其乐的,但是,刘知白先生在八十四岁创作的《雨岫生烟》画幅的右上角,画家题写:“用大泼墨画写山时以为乐,不知览之者谓若何也。”从题跋中可以见出,尽管创作是愉快的。当然,有时他题跋中也能见出他内心偶尔会难免流露出一份知音难觅的落寞和隐忧。

事实上,正如刘知白先生经常在自己的画幅上题署“如莲老人”一样,他的山水来自于贵州的真山真水,更来自于会于心而应于手的眼中的山水,更是心中、意中“神遇而迹化”的山水。刘老在下放到龙里县洗马河的岁月中,不但没有抱怨生活,反而放怀大自然,他在自己的题画诗中写道:“山居无限好,日日听流泉。工罢余情在,欣然理砚田。”正是因为能够醉心于山水、心有林泉,才使得他的画幅中多了一份从容与悠然。黔地的气候温润,常有多云、多雨、多雾的天气,而这些自然现象又常入刘老画材。例如,刘知白先生在《泼墨山水》中题写:“山行遇雨有此景,偶遇此图而写之。”而另一幅《夏山欲雨》中题写:“夏日游山容易见天将大雨即来临。”画面中s一片,云雨交织,画家通过墨与水丰富变化的“交响”,将风雨欲来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夏日雨后》则是雨后山岚雾气在山坳间蒸腾、弥漫的意象做了意象化的展示,不仅表现了近山的险峻和繁复,而且也在山头以数抹淡墨表现了雨中远山的迷茫和辽远。

二、云景山水

在山水画中,云气是绝不可少的,尤其是南方湿润地区的山水,云气更是必不可少的。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烟云是“神采”所在,山水“等烟云而秀媚”。郭熙进而又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指出:“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山岚景色的四时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往往会是因云气的变化而变化。而山水画创作中,云景的表现多以留白或以白粉来烘托为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有好手画人,自言能画云气。余谓曰:‘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从上述的记述中可见画云景之不易。而以泼墨的方式来表现云景就更不容易了。

刘知白先生的泼墨山水画中表现云山有很多。例如,1985年创作的泼墨作品《云横黔山图》,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将“泼”与“写”结合,气势涵浑苍莽,满纸云烟,水墨淋漓。画家在画幅题写:“画学前贤法不易,法乎自然则更难。兹以泼墨加枯笔法成此图,识者一笑。”虽然其中有刘老的自谦之语,可见,画家以泼与写、浓与淡、枯与湿等泼写云山时技法上的探索。刘知白先生在《云山展笑颜》中题写“趁兴泼墨写云山,云山黑白绕其间。人言漫点不相画,吾道云山展笑颜。”作品中主要是将几块浓淡不同的墨色横亘在画幅中,中间以或宽或弯曲的留白,犹若云雾穿行于山林间,画面简练、概括,又不失浑成感,而画家创作的豪情与泼洒的畅快亦在墨色中奔涌而出。另外一幅《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表现手法也大致相同,只不过在山势的走向方面略有变化。这类作品纵情恣意、挥洒自如,真可谓是大手笔也。

刘老的云山图之所以画的如此的轻松、随意,无疑与他长期观察和精湛的墨法表现力有关。唐代艺术理论家殷[在《河岳英灵集叙》中提出创作中要有:“情来、气来、神来”的观点,实际就是强调在艺术活动中,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的深层遇合。1994年10月创作的《潇湘云起》,画面空灵虚淡,画面前部和中部略加少许浓墨和秃笔,把丛树与荒草的意象符号化标出,远景仅以数抹淡墨图写云山,但整个画面空灵简远。在刘老1996年创作了《坐看云起时》,画面中山色用墨简练、云气s。为此,冯其庸先生为其题写“坐看云起时”和“凤阳刘白云墨妙”的题款。2000年他创作的《云山烟树碧溪流》,则主要以云山为表现对象,在传统山水画中,云是山缥缈的灵姿所在,给山水一种神秘和空灵,云可以是无尽头的延伸到天外,可以衬托大山的高远与深幽,引人以遐思远想。而且,在刘知白先生的笔下,同样是表现云山,但表现方式方面,他也会力避表现手法的雷同化,例如,同样是2000年7月创作的泼墨山水《云山流美图》和《岭上白云图》两幅作品中,前一幅是向阳面的云山,画家用水很多,用笔、用墨经济简约,画面淡而清,轻而柔;而后一幅作品则是表现山阴之景,因此画面大片用墨,而且用枯笔勾写的痕迹明显,山骨映现其中,而山头处淡墨与远山交界处的留白,正是给人以白云缭绕之感。在他2000年8月创作的泼墨山水《云影浮碧图》中,又有云气和山岚雾气一起交织飘散在山中。2002年夏月创作的《苍烟一抹远天风》,更是阔笔泼写,近处墨色浓淡涵浑,远景淡墨加留白,浑成感很明显。实际上,很多山水画是刘知白先生以其情怀和精神倾注于泼墨山水中的。知白老人晚年的云山是建立在对于真实和变化丰富的自然山川基础上的,因此,没有概念化、符号化和程式化的倾向。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

在刘老的云山图中,他以松灵的墨法,挥写孤高岑寂,荒岫流云,尽管尽脱传统笔墨的窠臼,但是依然能够给人以应目会心之感。在泼墨云山图中,刘老把无“常形”而有“常理”的云,但其来去随意、透脱、舒卷自由的缱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刘知白先生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泼墨云山图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甚至会给人一种“淡乎寡味”(钟嵘语)之感,但是,在平静画面背后的激情与淡远深邃的意象境界,却是一般山水画家笔下所难出现的。

三、雾景山水

在传统山水画中,雾景是很难画的,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单独画雾景的作品不多,而且古代多视“雾景”为“烟景”,诸如表现云水、烟村、江汀等小景等,但很少画雾景的。这类作品如赵令穰的《春江烟雨图》、王诜的《烟江迭嶂图》等,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云烟只是一个部分,而不是作为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但是,有了云烟的出现,倒是使画面平添几分悠远、深远、迷远之致。古人云:“远有楼台只见灯”,这是以带有画面感是诗句来表达雾景。用写实的手法表达烟景和雾景是不容易的,而用泼墨来表现雾景则更难。这种模糊、朦胧的审美境界,在一般画家的笔下,或者用传统的笔法、墨法则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0年版),在刘知白先生的泼墨画中,尽管雾景不是很多,但是用水、用墨之精妙,以及作品呈现出的s之意,山石云树皆笼罩在一层混沌意象之中,意味深长,实属不易,令人回味感叹。

画雾景除了要有表现力,更要有激情。在刘知白先生的泼墨山水中的雾景《荒山野趣》中,画家题写:“莫道荒山无趣味,诗情画意在其间”,正是沿着这条审美路线,他创作了大量的雾景山水,另外像他八十五岁创作的《黔山如画》《收拾烟云》《竹溪野岭》《黔山流美》《幽谷鸣泉》《烟云供养》;八十六岁创作的《泼遍青山人未老》;八十七岁创作的《山中岁月》《梦里家山》;以及没有署名创作年月的《黔山巍峨》《笔底云涛入梦来》等作品。这类画作皆是表现云遮雾绕中的黔地山水,画面以浓淡相间的墨色把山脊、树木、远山、人家等意象,隐没在朦胧的、如梦幻般的雾气中,在创作中,除了有秃笔横抹和挥扫,以少量的破笔、散锋来经营画面之外,几乎很少见到具象的物象,这类意象除了雾中山水本身所给欣赏者带来真实感受之外,这种挥笔泼写的浑成之美,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别样审美体验与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之,在刘知白先生晚年的泼墨画中,信手挥洒,满纸云烟,不待思虑之工,不加雕饰而成,经常率性为之,意到便成。在他晚年的泼墨画中,无论是雨中山水、月夜山水还是雾中山水,虚实相生,有无相成,亦真亦幻,一片神行,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对黔山的发自肺腑,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动,在《烟云供养》的右上角,刘老题写:“泼墨写山增妙趣,此间都是画诗材。”

四、月景山水

在刘知白先生的山水画中,有很多是表现月夜山景的,例如《春江夜月图》等册页,他笔下的泼墨山水《月溪纪游》(辛巳年四月),表现的是皎洁月光笼罩下黔地山水,近景和远山虚实相生,山的远近除了有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之外,画家还以留白来作为近山、远山层次井然的分界。而在《山涧明月》中,画家在画幅的左上角以淡墨留出圆月,再以连到天际的淡墨来讲近山,画面下部的林木和池水,则是以湿墨和留白来处理。远山又经常以大面积虚实相间的留白和天际间几抹淡墨,来表达一种悠远绵邈的月夜意境。在创作《苍岭夜月》时,画家选择了皎月映照下的山景,画面层次分明,淡墨少,大小相间留白以不同的形状贯穿于画中,虚实相生。画幅右上角画家题识:“明月高空间,高空映自然。看来都是墨,举笔汇成山。如莲老人画,并戏题之也。”实际上,这些月夜的泼墨山水画又何尝不是一颗颗映彻世人心灵的皎洁诗心呢。

当然刘老笔下的泼墨山水面貌是多样的,除了上述的意象外,还有大量的雪景山水,如他八十四岁创作的《雪岭晨霭》;八十五岁创作的《雨中飞瀑》表现雨景飞瀑的泼墨作品;以及没有年月和题款的《雪岭霜屋》《幽壑双泉》等,可以想见他泼墨山水意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很多泼墨画中,刘老经常会以“一快也”来表达泼洒挥写的快意。陈传席先生所言:“刘知白先生的画中就有一股“清气”。画,心印也,心清则画清,心浊则画浊,这不是技巧所能达到的。”(陈传席《清新和润淡――刘知白老人的画》,《中国书画》2003年第五期)如果以知人论画来研究刘知白先生的绘画,那么他的画清便是心清。

结 语

泼墨画毕竟不同于写实性的艺术,它更注重表现性和精神性。《广雅》云:“画,类也。”那么,如何能够真实地表现自然物象,并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这应该是一位画家努力的方向和意义。然而,中国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这种“类”,并非是相似或忠实于客观对象的细致描绘,更是笔墨兼得后一种入情入理、意到趣得的艺术表达。那么,对于不同区域的山水画的表现来说,这种“类”要求绘画既有区域地貌的特征,又有理想的笔墨技法。刘知白老人的泼墨山水经常以较少的物象表达丰富的心灵,很多作品给人意象万千之感,但又不失法度与灵性,既有真情,又有深情,所以经常能给人以深深的感动。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观察、写生和对于绘画本身的思考,他探索出一种以泼墨技法来表现黔地山水的突破口,以至于晚年的泼墨进入圆融无碍、挥洒自如的艺术境地。而本文对于其泼墨山水意象的分类,不仅有助于研究他山水的技法与理路,也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探究刘知白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美术史地位。

Introduces Liu Zhibai’s splash-ink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main image in the latter years of his life

Ye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