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地质灾害方案

防地质灾害方案

时间:2023-05-30 08:56:07

防地质灾害方案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1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8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址要作为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予以公告。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发放到每个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并组织防灾常识宣传普及,增强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2

一、地质灾害概况与趋势分析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变化,从而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的危害。

2013年度我市年平均降水量710.8毫米,较上年同期增加76.0毫米。其中全年降水量最大的县区是惠民县,达742.5毫米。常年(1981-2010年)年降水的82.4%集中在5-9月份,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

地质灾害防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则以监测和控制地下水开采为主。由于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比较重视,汛期多次检查指导工作,监测和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分析,201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海咸水入侵。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海咸水入侵以监测为主。

二、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及防治措施

(一)汛期崩塌、滑坡、泥石流防范区。主要分布在县和县。

县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于镇、镇、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办事处,主要灾害点为:镇上回峪泥石流、上回峪村不稳定斜坡、聚仙村崩塌、西峪村崩塌和镇东窝陀村崩塌。

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分布于碣石山。

防治措施可采取工程治理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首先在防范区内设立警示牌,发放“两卡”,汛期加强监测值班制度;采用工程方法进行边坡加固,防止岩石继续风化,修筑挡土墙,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绿化边坡进行治理。同时提高周围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简单的防灾减灾知识。

(二)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地面沉降监测区。主要分布于滨城区和博兴县境内,根据最新的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显示:博兴县目前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漏斗中心区位于博兴县城区源通京剧团和源通第三小学,水位埋深120m左右,中心区30m的含水砂层已疏干;滨城区深层地下水开采漏斗区位于开发区里则街道办-滨城区山柳杜村-五四转盘附近-梁才街道办程家口一带,最大沉降中心在滨城区五四转盘附近,中心区水位埋深120-130m之间。

从已有的监测资料分析市存在2个较明显的沉降区域,一是以滨城区为中心的沉降区,其-150mm等值线所围面积为236.67km2,其-300mm等值线所围面积为12.32km2,该沉降区中心点沉降量为361.0mm(沉降期为87个月);二是以博兴县城东为中心的沉降区,其-150mm等值线所围面积为152.07km2,其-300mm等值线所围面积为309.78km2,该沉降区中心点沉降量为432.0mm(沉降期为87个月)。

地面沉降是一种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因其发展变化比较缓慢而难以被察觉,因此也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而实际上该灾害具有不可逆性,一旦产生必将给本区域的城市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甚至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引发海水倒灌、咸水入侵,城市排水不畅、防洪标准降低,建筑物损坏,设备失效等不良影响。

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和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而造成的,因此保护好深层地下水资源是当务之急。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遏止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和地面沉降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对策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节约用水、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和地表水、开展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强化用水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深层地下水动态监控和评价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成立县(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组成的群测群防体系,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区域,要落实防治工作单位和责任人。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经费应列入当地县(区)政府财政预算;对因工程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要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引发者负责及时治理。建设工程施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管,防止不当施工行为引发地质灾害。

有关县(区)、乡(镇、办事处)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调查评估、应急处置和必要的工程治理。

(二)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方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县(区)要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制定责任明确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在适当范围内组织预案演练检验和校正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工作,要对人口密集的城镇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库岸、矿山(及责任灭失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重点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及时向当地县(区)政府报告,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监测和群测群防,制定并落实防灾预案,做好防灾工作。

(四)落实汛期检查、汛期值班制度。汛期将至,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进行检查。对所填制和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进一步核实,保证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持有“防灾工作明白卡”,每户受威胁的居民持有“避险明白卡”。对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危险性较大的重要隐患点,要制定责任明确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专业或专人监测措施,强化监测。对其中强降雨天气等条件下易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采取预先疏散避让人员等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层层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昼夜值班制度,公开联系电话。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县(区),县级政府应做出部署,乡(镇)政府、村委会、群测群防人员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巡查,特别是在强降雨期间要确保24小时连续监测和巡查。一旦发现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第一时间派出应急调查小分队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工作。

同时,针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在防治工作中,加强信息互通,建立联动反应机制。

(五)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指派专人收听、收(查)看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卫视和和“地质环境网”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当地有三级以上预报预警信息时,及时做好应急防范工作。

(六)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工作。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易避则避、易治则治的原则,加大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实施力度,尽早消除隐患,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鼓励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挥保险机制防损减灾、经济补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弥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3

一、地质灾害概念及防治原则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防洪法律、法规对洪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二、全县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总降雨量与往年相比略偏低,因6月份境内持续降雨时间较长,新河镇尹家榨新发机耕路侧面、杜村乡长垅村东坑组两处发生滑坡险情,由于处理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其它新发生的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0多起,均发生在无人居住山区和交通路段,未对村镇居民和社会公共设施造成大的影响。根据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结合我县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演变等特点,今年我县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次,随着城乡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频率不断加大,要加强重视。另外,由于极端气候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仍需要严加防范。

三、预防监测重点

我地处皖南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通过汛前排查,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0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点18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注意收集气象预报信息,重点做好以下区域、地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及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1)重点防范区域为:崩塌、滑坡、采空塌陷、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域。分布于我县的西北部、中部,即新河镇老山村、河口村、春风村、乌龙村、洪山村;蓉城镇北部(含县城区)、东部及西部、朱备镇南部、陵阳镇西部及中部、庙前镇北部;杨田镇下东堡村、上东堡村;新河镇黄檀村、万春村、安山村;木镇镇永胜村、石台村、黄山村;乔木乡官塘村、凌塘村、东源村、金山村,面积314.30平方公里。

(2)重点防灾地段是:我县境内铜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G318国道及S103省道及所有县乡公路沿线,包括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山区公路,尤其是新建乡村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斜坡。朱备旅游景区、陵阳南阳神仙洞省级旅游风景区等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内险要地貌处,洪山硫铁矿塌陷区以及离弃和生产矿山高陡边坡处。

(3)地址灾害隐患点:我县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其中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县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见附表)。

(4)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5-9月份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范期。集中雨或长时间连续阴雨时段及其过后2-3天内是重点防范时段。台风活动等其它极端异常天气时期,属动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措施

(1)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并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县国土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有关乡镇和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加强群测群防工作。重点防范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落实预防措施,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落实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各乡镇要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及监测人员,签订责任书,安排受威胁单位和个人负责具体监测工作,做好群测群防记录。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强化汛期定期监测和重点时段监测,汛期每2天监测一次,平常每5天监测一次,重点时段每天监测一次或多次,发现险情及时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县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继续执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制度,加强指导配合和督促检查,协助落实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做好预警、防范、灾害应急处理工作。

县气象部门要与县国土部门密切合作,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知给有关乡镇和部门。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防范区段和隐患点开展汛前调查、巡查,对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废弃及生产矿山采空区、水利设施开展实地检查,及时处置发现的问题。各乡镇要在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隐患点应急撤离路线,向每一户受威胁的群众发放群测群防“明白卡”。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区域或地段,及时划定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危险区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事发地政府或基层群众组织要根据实地灾情,及时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及其他人员转移,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灾害发生时,事发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上报,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结合当地财力,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本级政府负责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

(5)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要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要利用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气象日等节日,组织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地质灾害自测自救的能力。要加强乡镇、村组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能力和水平。县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分别负责县、乡道路及国省道公路地质灾害宣传贯彻工作,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中地质灾害宣传贯彻工作。县教育部门要联系实际,在山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7)加大地质灾害搬迁治理力度。杜村乡要加大对西河村、五阳村两个搬迁点上剩余14户未搬迁居民的避让搬迁和旧房拆除力度,陵阳镇要继续实施对长圲组公路滑塌灾害点的避让搬迁工程,确保12月底前完成市、县下达的地质灾害搬迁安置任务并通过检查验收。各乡镇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对汛前尚未完成搬迁治理任务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各乡镇必须制定应急预案,采取过渡安置措施,坚决将危险点上的群众撤离危险区,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

(8)抓好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乡镇要在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要根据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及应急抢险队伍,备足应急抢险物资,适时组织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及救灾能力。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级、分部门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切实加强对重点防治区、重点防灾地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4

一、2012年全镇地质灾害预防重点

据县地质灾害部门调查核实,我镇共有地质灾害8处,其中滑坡6处,崩塌1处,地面塌陷1处。主要分布在居委会卓家坡、茅庄土坪(2处)、三台坡田家垴(煤矿)、九门村四、五组、锁金山村二、五组、茶园村一组。

今年,全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茶园一组滑波,茅庄村改线公路滑坡,三台坡田家垴滑坡,锁金山电站滑坡。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仍然要特别重视汛期防范。除此之外,对非汛期的防治工作,如久旱遇雨、暴雨、冬季冰冻或强降雪等,也要高度警觉,高度重视。

二、地质灾害防治程序

㈠监测。各村各单位要落实好辖区内所有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要认真落实好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做到万无一失。

㈡报警。变形移动中的地质灾害体,新增后缘裂缝小于1厘米,为预警状态,向镇人民政府报告。新增后缘裂缝在1—10厘米之间,应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报警。新增后缘裂缝大于10厘米,进入临灾状态,如来不及汇报,应立即报警,设立警戒线,安排专人值班监守,然后组织上报和排险。

㈢报警方式。有鸣枪、鸣炮、广播、口哨、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通知人员撤离。

㈣疏散。处于临灾状态的地质灾害点,应迅速将人员和财产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在灾害体附近设立专门警戒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三、防治措施

㈠成立机构,组建专班。镇成立镇人民政府常务副镇长张旭东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任常务副指挥长,镇党委班子成员和副科级领导干部任副指挥长,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正科级干事杨万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抢险救援分队,落实各地质灾害点负责人和监测人。明确各村各单位的一把手为所管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具体负责人,落实好所辖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防治措施。

㈡建立应急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各村各单位对所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机构,组建抢险救援小分队,准备必备的物资、资金、器材,制定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搞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准备,建立地质灾害上报制度。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5

《博乐市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一、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灾种以崩塌及崩塌隐患为主,泥石流、滑坡数量较少。地质灾害规模均为小型,无中型、大型及特大型规模。已查明的 73 处地质灾害点,现状条件下无危险性大的点,危险性中等的点 12处,危险性小的点 61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情况和威胁对象范围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赛里克、乌图布拉格沟、江巴斯边防路、哈日图热格河谷地。沿沟谷或坡体修建边防公路或简易道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挖,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在震动和风化作用下易产生崩塌。以上地段分布灾害点 28 处,其中崩塌 13 处、崩塌隐患 15 处,地质灾害发育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

北部中高山区玉科克边防路盘山路段、玉科克—赛里克边防道路、哈日图热格沟口附近、小营盘镇青稞棵牧场分布灾害点 9 处,其中崩塌 6 处、崩塌隐患 2 处、滑坡 1 处;南部山区库色木契克沟支沟阿合峡特受物理风化、降水、河水凹岸侵蚀、采矿活动的影响,局部地段形成不稳定斜坡和危岩体,分布灾害点 7 处,其中崩塌 1 处、崩塌隐患 5 处、泥石流隐患 1 处;位于狭长库色木契克沟中段的沟谷内北岸牧道,受河水冲蚀坡脚及切坡修建牧道的影响,发育小型崩塌 1 处、崩塌隐患 4 处;石灰窑矿区断裂构造及岩层的节理裂隙正在发育,在爆破震动、地震作用下易诱发崩塌灾害。以上区域地质灾害中等发育,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

博五公路岔路口,博河所流经的小营盘镇、阿热勒托海牧场、青得里乡、达勒特镇、乌图布拉格镇、贝林哈日莫墩乡、三台林场和四台山区内,春季积雪融化和汛期降水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对过往人群、牧民、房屋、公路、农田、车辆等生命财产安全存在潜在威胁。

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根据全市的气候特点,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期在3—6月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防范期。

(一)在山区要根据草场的载畜量合理发展畜牧业,切忌盲目发展和过度放牧,严禁破坏草场植被,严禁滥伐森林,逐年恢复被破坏植被。

(二)在进行矿山开采、修建山区公路和其它人类工程活动前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经过充分论证,在具有保证生态环境不发生明显改变措施的前提下,合理开挖和施工,防止人为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对已有的重大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由市国土资源局按照《新疆博乐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及其说明书中提出的防治分级和防治分期,分轻重缓急,按近期、中期和远期组织进行重点防治、次重点防治和一般防治。具体防治措施视各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四)对大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可采取避让或以避让为主的措施,同时加强监测和采取预警预报等措施;对少数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进行近期防治的重要隐患点,应根据灾害类型、规模,合理进行设计施工,以达到防灾减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五)由市国土资源局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的详细勘查和监测,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防治(含应急治理)对策和措施及分期安排的建议。

(六)切实加强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健全市、乡镇场、村队三级监测预报网络,并保持正常运行,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得以健康开展。

(七)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和牵头,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的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群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八)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各乡镇场、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危害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九)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博乐—五台公路岔路口的河道疏通治理、加固桥涵和束水堤,改变泥石流流向,减少泥石流对公路及过往车辆的危害,在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提醒人员及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禁止雨天停留;对过往地广人稀四台山区的车辆、放牧人员加强宣传,确立监测人,及时预警、预报,设置围栏和民汉多种语言文字的警示牌。博尔塔拉河流经的各乡镇场要在汛期来临之前,做好巡查工作,群测群防,及时预警,避免人员伤亡;在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提醒人员及过往车辆;修建束水堤,改变洪水方向,减少对农作物的侵袭,对居住危险地段的居民建议搬迁。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加大监管力度。调整充实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国土资源、住建、水利、卫生、畜牧、交通、林业、民政、科技、气象等部门和各乡镇场负责人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本着“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矿山开采、道路修建、边坡开挖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6

一、20*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预测检验

1、灾害发生情况

20*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60起,直接经济损失503.9万元,无人员伤亡。灾害主要为崩塌,其次为滑坡及泥石流。

20*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往年最大不同之处是在最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季节发生了地质灾害。20*年元月份,*、*、*三个山区县降水量均在150毫米左右,以暴雪的形式出现,在暴雪融化时诱发了23起地质灾害。

2、灾害预测检验

20*年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均在预测区段及预测时段内,区段预测成功率为98.33%;时段预测准确率为100%。

二、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发展趋势预测

2009年地质灾害危害可能较往年偏重,防灾形势依然严峻。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

(1)全市南部中低山区一些已发现的稳定性差或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强降水季节,有可能重新复活。

(2)人类工程建设及经济活动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2、重点防范区域和防治点

*县、*县、*县、*区、*区等县区西南山区,共计39个乡镇、一个风景名胜区为2009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段(详见附件1),本区段内地质环境条件不良的城镇、学校、村庄等建筑物、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河湖堤岸及水利设施等重要工程建设为主要的受威胁对象。

初步确定汛前调查发现的*县梅山新华书店不稳定斜坡及*区毛坦厂镇马岭滑坡等1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2009年度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见附件2);正在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高边坡隐患排查鉴定查明的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防治。

3、重点防范期

5-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范期,集中雨或长时间连续阴雨时段及其过后的2-3天内是重点防范时段。台风活动等其它极端异常天气时期,属动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4、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级、分部门负责。2009年市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17个,各点防治方案已经核准确定(详见附件2),于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全面投入运行。

各县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领导责任,要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5、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水利、建设、教育等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知识的教育,提高广大干群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地质灾害自测自救的能力;加强乡(镇)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能力。

(3)抓好汛前调查、灾害预警、汛期巡查、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市国土、气象部门及时灾害预警信息。县区政府组织国土等部门在汛前、汛期对重点防范区段和隐患点进行调查、巡查,向每一户受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建设、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在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工作,及时处置发现的问题。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区域或地段,及时划定危险区,予以公告,在危险区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当地人民政府或基层群众组织根据实地情况,及时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及其他人员转移,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灾害发生时,及时通报和上报,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及防灾救灾指挥机构的指挥下,按预案设计的撤离路线和避让地点,迅速组织人员和财产转移,确保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并采取必要妥善措施,以防灾情进一步扩大。

发生中型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启动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

各县区及灾害重点防治乡镇编制本地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根据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及应急抢险队伍、备足应急抢险物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区选择1-2个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应急预演,提高应急反应及救灾能力。

(5)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市组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业技术队伍,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重点巡查和应急调查。在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镇)、村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落实预防措施;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灾害危险区段(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及监测人员,签订责任书;具体监测工作由乡(镇)安排受威胁单位和个人负责,做好群测群防记录。

汛期定期监测和重点时段强化监测;汛期定期监测半月或每月一次;重点时段每天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6)坚持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通报制度。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7

一、20*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全市具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845个。按灾种可分为:滑坡417个,崩塌242个,泥石流61个,地面塌陷2个,地裂缝4个,不稳定斜坡119个。按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级255个,较大级399个,重大级169个,特大级22个。威胁人口12.1万余人,威胁财产81653.36万余元。

20*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处置工作,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群测群防工作,成功预报1起地质灾害,避免了30人伤亡和110万元的经济损失。

20*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46处,其中滑坡35处、崩塌206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4处,发生险情179次,直接经济损失共计2264.82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台预测,2009年我市总降水量与常年比较属正常略偏少年份。市区年总降水量为560—630mm(略少),川塬为530—600mm(略少),南部为530—610mm(偏少),北部为520—600mm(偏多)。初夏汛雨出现在7月上旬,接近常年。汛期有局部暴雨灾害,9月上、中旬将有弱秋淋天气出现。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5.12”汶川地震影响范围,结合20*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台对2009年全市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预计2009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平缓增长趋势,特别是受地震影响较严重的陈仓区,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将会增多,防治形势严峻。

三、重点防范的时段与地段

(一)重点防范的时段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根据降水趋势预测,预计全市2009年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为5—9月,其中7—8月为地质灾害高发期。由于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不但加剧、引发了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而且使山体表层岩土体松动,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引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因此,在这段时期需加以重点防范。

(二)重点防范的地段

2009年全市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在局部范围内呈高发势态。主要地段为:

(1)渭河南北两岸的斜坡地带及其支流金陵河、千河、韦水河—横水河,以及麦李河、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沿岸斜坡地带。这些地区黄土台塬边坡陡峻,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较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削坡普遍,黄土滑坡、崩塌发育,受地震的加剧和降雨、暴雨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率较常年偏高。

(2)*县的嘉陵江及其支流小峪河、安河沿岸斜坡地带,太白县红岩河、太白河和桃川河沿岸斜坡地带。该地区为中低山区,汛期降水量偏多,雨机率高,修路、采矿活动频繁,汶川地震使岩体移动,预计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3)麟游县九成宫镇—两亭镇一带地质环境条件差,人工建窑、切坡活动较多,也是我市暴雨多发区之一,预计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三)重点防范的城镇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主要城镇有:*,*、*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镇以及*镇。上述城镇地质环境差,人类活动频繁,在降水影响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四)重点防范的矿山

我市矿山地质灾害突出表现为矿渣乱堆乱放引起的泥石流和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存在泥石流隐患的矿区有:*县银洞梁铅锌矿区、水晶沟铅锌矿区、柳树沟铅锌矿区、手搬崖铅锌矿区及太白县太白河双王金矿区。存在地面塌陷隐患的矿区为陇县戚家坡煤矿。

(五)重点防范的交通干线

(1)铁路

宝成铁路渭滨区—*县段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隐患,陇海铁路峡石—*阁岭段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陇海铁路峡石—阳平段存在滑坡、崩塌隐患,宝中铁路*段存在崩塌、滑坡隐患。

(2)公路

宝汉公路渭滨区—*县段,310国道甘峪—东岔段,姜眉公路太白—眉县段,省道*—千阳段、*翔—千阳段,上述公路位于秦岭山区或黄土梁峁区,修路切坡造成的不稳定边坡较多,若遇暴雨、连阴雨,局部地段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近几年国家大力投资修建铁路与高速公路,对于秦岭山区和黄土梁峁沟壑区正在建设的公路、铁路,施工过程中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施工,工棚等生产、生活设施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根据已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及危险性,筛选出30个作为2009年市级防治方案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确定了防治措施、监测人、责任人等(见附件)。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强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宝强、市国土资源局长*任副组长,市公安局、规划局、城建局、交通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利局、安监局、气象局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管理;水利、气象、交通、城建、卫生、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威胁铁路、公路、电力、水利、城建、矿山等设施或企业安全的地质灾害,由危及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预报,并进行治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二)做好地质灾害详查和地震后的普查、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详查,是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减少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工作。国家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已完成了千阳县、陇县、岐山县、扶风县、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以上各县区要及时结合详查结果,修订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正在进行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的*县、*县、*县、*县、*县要做好配合、协助工作,力争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20*年汶川“5·12”地震后国家下拨专项资金在我市*县、*县、*县、*县、*县开展1∶10万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在*县、*县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相关县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1∶10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确保上半年全面完成;1∶5万的地质灾害的调查确保年内完成,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三)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对当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的系统方案,是落实和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详细排查,编制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于汛期前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四)完善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发生灾情要及时上报,并迅速组织抢险救灾,防止灾情扩大。市国土资源局汛期(5月1日~9月30日)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在汛期24小时值班,每日至少与市局值班室电话联系一次,通报地质灾害信息。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当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与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针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建立联动应急反应机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应急处置和应急调查。

(五)落实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

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对目前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纳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签定监测责任书,将“明白卡”及时发放到受威胁的群众手中。特别是对列入省、市、县三级年度防治方案的隐患点要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监测责任,规范监测记录,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到位导致死亡事故。

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区),开展以“有组织领导机构、有一划两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稳定经费渠道、有落实到人的监测体系、有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联络员、有排查巡查报告决策等制度、有宣传画警示牌、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有报警简易器材和有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为内容的“十有县”建设,增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完善防灾各项机制、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地质灾害安全防治管理规定(试行)》的宣传力度,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采取电视、广播、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各县(区)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并把重点放到乡(镇)、村、组等基层单位。

宣传培训要有针对性。对于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治基础知识和岗位基本技能的培训;对于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要加强监测基本方法、临灾征兆识别和“防、抢、撤”方案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干部群众,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

(七)落实经费,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今年各级政府都要安排经费,重点用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远程会商能力以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御与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要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建立责任单位承担地质灾害治理的新机制。

(八)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

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法管理,切实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否则可行性报告不予审批。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时,要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真把好评估单位资质关、评审专家资格关、评估成果备案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与矿权审批、用地审批、规划审查、国土资源执法紧密挂钩,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发生。对于各类建设项目,要加强地质灾害执法监督力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对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要督促责任单位采取防治措施,确需治理的,要责令限期治理。

(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监督管理,加快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进度

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招标和监理,严肃项目管理纪律和管理程序。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追踪问效,加大对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进度的管理,对20*年前已下达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情况要逐一进行清理。凡2007年前(含2007年)已下达的治理项目还未完成的县,今年不得申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同时要加快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治理工作,尽快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地震重灾区陈仓区,要按照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项目数据库,按轻重缓急将防治项目纳入项目数据库,把项目管理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轨道。

(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作好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各部门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雨情等气象信息,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及其输水管线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及时准确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水情等水文信息。

建设部门负责城镇及重要建筑设施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

铁路、交通部门负责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沿线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确保救灾物资、设备、药品、食品的运送。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加快灾后重建、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等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为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和防治提供必须的资金保障。

地震部门负责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准确地震信息。

旅游部门负责旅游区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与防治。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8

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局将按照市局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具体方案如下:

一、宣传培训主题

本次宣传培训活动主题为“识灾、避灾

,家喻户晓,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主要内容是对我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乡(镇、街道)村监测责任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知识培训。

二、宣传培训目的

宣传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向社会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氛围,促进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宣传培训对象

本次宣传培训对象是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全体群众和成员单位负责人。

四、宣传活动内容及形式

本次宣传培训采取省、市、县三级结合,分类培训方式进行,以集中学习、室外宣讲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开展,主要围绕识灾、防灾、避险自救、灾情报告等内容进行宣传。国土资源所要结合实际,室外宣讲要深入乡村、学校、厂矿、企业、旅游景区和在建工地等开展宣传活动。做到电视有影,报纸有字。

五、培训安排

(一)省国土资源厅主要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分管局长、科(股)长、基层国土资源所长培训,分2批5期进行。

第一批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工作的分管局长和科(股)长,分2期进行。我县参加第2期培训,培训地点为太原。

第二批为基层国土资源所长,分3期进行。我县参加第5期培训,培训地点为临汾。

(二)我局主要负责对乡(镇、街道)所长以下工作人员、监测责任人、监测员、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负责人的培训。

以上培训,时间自定,总体培训要在7月中旬前结束。

六、总结评价

各有关股(室)、所要对宣传培训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认真总结、上报好的经验做法。

七、有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国土资源所要充分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突出教育防范、超前防范,把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作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9

(2021年度)

前言

泰宁县上青乡位于泰宁县北部,东与朱口镇接壤,西与新桥乡交界,南与杉城镇相连,北与邵武市肖家坊镇毗邻,乡人民政府驻地—上青村。全乡土地总面积90km2,其中耕地面积16980亩,下辖8个行政村,94个小组。2018年末,全乡共有2681户,人口总数11488人,人口密度128人/ k m2。至2020年底,全乡8个行政村,实现村级公路路面硬化村村通工程,交通尚方便。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上青乡境内地形特征是南北长,东西窄,东西两侧有两条山梁(低山)环抱成天然屏障。主要山峰有北部川里的殳山,境内山体和丘陵大部分呈浑圆状,斜坡自然坡度一般界于25-35°之间,局部地段山高坡陡,斜坡自然坡度超过40°。

(2)气象水文

上青乡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270天。预计我乡2020/2021年冬季(12~2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极端最低气温接近常年,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2021年早春季(3~4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雨季(5~6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夏季(7~9月)温高雨多,≥35℃高温日数正常,极端最高气温略高;秋季(10~11月)温度偏高,秋寒略迟于常年,降水偏多;2021年影响我县的台风个数略多,6月可能有早台风影响我省。由于受台风暴雨和强降雨的影响,雨季及台风暴雨季节(每年5—9月)是境内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易发时段。

二、地质灾害点分布及特点

1、我乡地质灾害点共有6个,上青杨其智屋后为次重要危害点,其余地质灾害点分布在川里村坳上自然村、上青村老保健院、崇际村叉前,为一般危害点。

2、上青乡境内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3、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

上青乡主要的地质灾害控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1)强降暴雨和长时间连续降雨诱发;(2)表层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结构松散;(3)人类一些工程活动(如建房、切坡、修路、开引水渠等)。

三、2021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2021年气象预测

据泰宁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预测预报资料,本年度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气温略高,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雨量偏少;春播期年景稍好,气温略高,除高海拔山区外,全县有“倒春寒”天气,早春季气温略高,雨量略多;雨季雨量略多,高峰期较明显;夏季气温略高,雨量略少,影响我县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略多,日极端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日数略多,有小~中旱。

    (二)预测的主要地质灾害活动区

上青乡地质状况属表层出露的易风化变粒碉、花岗岩和泥岩形成的残坡积层厚度大且结构松散,是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的主要因素,活动点在川里村、上青村、崇际村。

(三)代表性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1、川里村坳上自然村(350429010042—坳上滑坡)

该滑坡属浅层推移式土质滑坡,其特征是削坡影响及原始斜坡较陡,土层松散,靠房较近,危害性大;其规模为轴长15m,宽10m,高度为14m,土层厚1m,坡度>55°,预测土方量约1600 m3。

2、上青村肖金清屋后等户滑坡(350429012001)该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土质崩塌,其规模:主滑方向轴长10m、前缘宽12m、滑体厚度1m、土方量3000 m3。

3、上青村老保健院肖振声屋后等户滑坡(350429012004)该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土质崩塌,其规模:主滑方向轴长12m、前缘宽16m、滑体厚度1m、土方量500 m3。

4、上青村老保健院杨其智屋后等户滑坡(350429012003)该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土质崩塌,其规模:主滑方向轴长20m、前缘宽15m、滑体厚度1m、土方量1050 m3。

5、崇际村叉前苏林森屋后等户滑坡(350429022006)该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土质崩塌,其规模:主滑方向轴长10m、前缘宽12m、滑体厚度1m、土方量720 m3。

6、江边村杨梅窠滑坡2户滑坡,该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土质崩塌,其规模:主滑方向轴长3m、前缘宽5m、滑体厚度1m、土方量150 m3。

 四、危害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变被动防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

1、组织措施

(1)成立了上青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上青乡目前已明确了地质灾害具体责任人与各灾点的监测人,(3)制定了各地质灾害点危及住户的应急转移方案,成立应急小分队。

2、防治方案

目前上青乡经查明的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目前一般采用地表排水,削坡减载、填夯实裂缝或陷坑及坡脚建筑抗滑挡墙支护等综合性治理措施。

目前应首先考虑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主要有6处

(1)川里村坳上1户潜在滑坡

(2)上青村肖金清屋后等1户滑坡

(3)上青村老保健院肖振声屋后等4户滑坡

(4)上青村老保健院杨其智屋后等4户滑坡

(5)崇际村苏林森屋后等4户滑坡

(6)江边村杨梅窠滑坡2户滑坡

3、监测方案

(1)监测方法

上青乡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用简易检测法。该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定期目视检查及安装简易监测设施二种。

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必须定期对可能滑动岩土体采取目视检查,特别在汛期台风暴雨和强降雨时,应检查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其它异常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应及时组织人、财物按应急转移方案撤离危险区。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被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缘、后缘及中部裂缝和墙体形变裂缝等),设立简易固定标尺或抹水泥沙浆以观测其变化(如图所示)。如发现异常,及时转移避让。

(2)监测工具:简易观测一般采用钢尺、皮尺等工具。

(3)监测次数和时间:雨季(5—9月)每月做到观测一次。如发现被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异常变化,或汛期台风暴雨天,特别是12小时过程降雨量达50mm以上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4)监测成果分析: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结果都必须按统一表格填写记录,定期汇交到县国土资源。

4、应急方案

(1)灾前预报:当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异常变化或县气象部门提供的汛期,台风暴雨天气预报时,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及时向上级和各村各组各隐患点传达灾前预报信息,做好防灾准备。

(2)临灾应急:临灾预报后,预报的临灾区应进入临灾应急期。乡及时通知和组织临灾区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和财产进行安全转移。

(3)灾后应急:启动乡地灾抢险应急小分队,进行人员抢救和工程应急工作,组织非灾区群众协同进行救援工作,并及时向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汇报灾情。

 

 

 

 

 

 

 

 

 

 

 

 

 

 

 

 

 

 

川里村防灾抢险救灾转移预案撤离路线图

 

一、灾害点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质斜坡,地质结构面与斜坡面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地带。

2、易发泥石流的山沟及沟口。

二、易发灾害点安全转移方向示意图

 

坳  上  组

地灾点

 

三、防灾抢险救灾人员分工及联系电话

1、乡派联络员:高鑫:13599350163,陈华:13850875408

2、易滑坡地带

救灾责任人:杨忠芳:13859422983

应急分队组长:杨松权:15859889293

四、预警方式:发现险情人员,首先应立即通知危险区内群众撤离,不要留恋财物,同时立即报告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确保群众安全”。易发灾害点农户在灾情发生时,应及时与抢险救灾人员联系,应按照预案安全转移方向积极配合进行转移,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上青村防灾抢险救灾转移预案撤离路线图

 

一、灾害点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质斜坡,地质结构面与斜坡面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地带。

2、易发泥石流的山沟及沟口。

二、易发灾害点安全转移方向示意图

 

坝丘

地灾点

 

三、防灾抢险救灾人员分工及联系电话

1、乡派联络员:邱昌辉:18965309543,严珍生:13859422020

救灾责任人:杨秋钦:15716019281

应急分队组长:黎敏:13950943340

四、预警方式:发现险情人员,首先应立即通知危险区内群众撤离,不要留恋财物,同时立即报告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确保群众安全”。易发灾害点农户在灾情发生时,应及时与抢险救灾人员联系,应按照预案安全转移方向积极配合进行转移,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崇际村防灾抢险救灾转移预案撤离路线图 

 

一、灾害点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质斜坡,地质结构面与斜坡面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地带。

2、易发泥石流的山沟及沟口。

二、易发灾害点安全转移方向示意图

 

 

 自然村

空地

 

三、防灾抢险救灾人员分工及联系电话

1、乡派联络员:卢贤惠:13507555703,李春金:18105986033

2、易崩塌地带

救灾责任人:肖慧贤:13859147207

应急分队组长:李文祥:18806004101

四、预警方式:发现险情人员,首先应立即通知危险区内群众撤离,不要留恋财物,同时立即报告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确保群众安全”。易发灾害点农户在灾情发生时,应及时与抢险救灾人员联系,应按照预案安全转移方向积极配合进行转移,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东山村防灾抢险救灾转移预案撤离路线图

 

一、灾害点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质斜坡,地质结构面与斜坡面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地带。

2、易发泥石流的山沟及沟口。

二、易发灾害点安全转移方向示意图

 

坝丘

地灾点

 

三、防灾抢险救灾人员分工及联系电话

1、乡派联络员:廖善兴:13328597726,严丽15805003253           2、易滑坡地带

救灾责任人:肖继金:13559092737

应急分队组长:杨纯勇:13656908564

四、预警方式:发现险情人员,首先应立即通知危险区内群众撤离,不要留恋财物,同时立即报告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

五、“提高防抗能力、确保群众安全”。易发灾害点农户在灾情发生时,应及时与抢险救灾人员联系,应按照预案安全转移方向积极配合进行转移,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江边村防灾抢险救灾转移预案撤离路线图

 

一、灾害点

1、自然坡度大于15度的土质斜坡,地质结构面与斜坡面同向且倾角小于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地带。

2、易发泥石流的山沟及沟口。

二、易发灾害点安全转移方向示意图

 

操场

地灾点

 

三、防灾抢险救灾人员分工及联系电话

1、乡派联络员:宋安裘:13860554564,江小娇:13205980190

2、易滑坡地带

救灾责任人:刘培华:15860870549

应急分队组长:严九平:18065887157

四、预警方式:发现险情人员,首先应立即通知危险区内群众撤离,不要留恋财物,同时立即报告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10

一、全市主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突变型灾害和地面沉降等缓变型灾害,截止*年4月底,全市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96处,其中滑坡42处,崩塌51处,地面塌陷3处。

*年,全市共发生滑坡(崩塌)3处,均发生在*地区。从规模上看,均属小型,由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细致的工作,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年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其中连云区1处,市开发区2处,新建地质灾害安置小区1个,位于*区*村。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一)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区及*县、*县露采矿山宕口。市区主要分布在前、后*的西坡及北坡和*的北坡;*县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的*——*、*——*——*、*、*等地,涉及*、*、*、*、*等乡镇及*、*艺场;*县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山、*、*、*、*等地,涉及乡镇主要有*、*、*、*、*、*、;*县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等乡镇的孤山残丘等地。

(二)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锦屏磷矿区和*磷矿区,是由地下开采磷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中,锦屏磷矿分东西两个矿区,地面塌陷的平面形态总体呈扁长带状,长1650-2100m,宽30-600m。

(三)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的*——四队——市区徐圩一线以南的平原区,是地下水强烈开采区。第II、III层承压水的现状开采井数量累计达411眼,年开采量达1586万m3,已经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并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目前程度轻微,累计沉降量小于200mm,但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范围

经调查和核实,我市共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附表),直接受威胁人数为419人,潜在经济损失2434万元,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我市地质灾害虽然大多数类型属小型,但部分地段靠近居民区、公路边,或在景区范围,对附近居民、过路车辆行人和游客造成安全威胁。特别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是突发性强的地质灾害灾种,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防治重点地区

一是市区*、锦屏山、孔望山,*大*周坡及*、*部分低山丘陵地区的周坡。本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预测将发生在市区的前*、中*、后*、北崮山、大岛山、凤凰山、锦屏山、孔望山、刘志洲山;*县大*、小*的周坡及*、*县部分废弃或在采的采石塘口。

这些地区在汛前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二是由于井下开采引起的崩塌、地面塌陷和淹井等地质灾害。锦屏磷矿应以防淹井、防崩塌、防尾矿坝坍塌为重点,*磷矿以防地面塌陷为重点。

各地应立即对各种隐患及防范实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强监测,划出地面塌陷危险区,一旦发生险情,及时组织危险区居民和财产转移,避免人员伤亡,同时要有计划地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市域降雨特点、趋势和历年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发展情况分析,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7、8、9四个月。各县区政府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确保安全度汛。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

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指挥机构,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部署本地区的防治应急措施。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人,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辖区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各乡、镇(办事处)及重点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撤离方案。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完善制度,认真做好监测速报工作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认真开展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完善汛期巡查制度、值班制度、重点监测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全面落实部门责任制。

(三)突出重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我市的重点灾种仍为滑坡与崩塌,当前要重点对居民、游人安全和文物构成严重威胁的隐患,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各地已制定险区搬迁计划的尽快组织实施,在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规范施工。

各地抓紧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发明白卡,划出本辖区内的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和危险区;已圈定危险区的,要设立警示标志,特别是对区域内的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抓紧在汛期前落实防治措施,在汛期加强监测。对井下开采的矿区,提前抢修好防排设施,确保汛期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11

 

为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2021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桂自然资发〔2021〕27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2020年全市共接到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报告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3.3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与2019年相比,地质灾害数量增加6起,直接经济损失增加43.9万元,连续两年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零伤亡”;全市共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22次,出勤市地质环境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44人次,转移避让受威胁群众136人次;争取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资金550万元,自治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财政资金1316万元,实施1处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1处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项目、13处重要地质灾害项目治理,完成了6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前期勘查设计及南宁市普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估;市本级安排资金2.34亿元,实施4处铁路、市政道路等城市主脉络周边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二、2021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预测,2021年汛期(4~9月)全市平均总降雨量为1050~1150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其中前汛期(4~6月)全市总降雨量为400~6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县(区)偏少10~20%;后汛期(7~9月)全市总降雨量为500~7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马山偏少10~20%外,其余县(区)偏多10~30%。但极端性气候事件偏多,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暴雨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

预测2021年影响我市的台风有5~6个,较常年偏多,可能对南部县(区)影响较大。初次影响台风预计出现在6月上中旬,比常年(6月29日)偏早;最后影响台风预计出现在10月中下旬,比常年(9月27日)略偏晚。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据历年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统计,并结合降雨趋势预测及江河水情趋势预测特征分析,预测2021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呈总体平稳、局部地区可能偏多的趋势。其中前汛期,隆安县东西部地质灾害比往年略多,全市其它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与往年基本持平或略少;后汛期,马山县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市其它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略有提高,多发区域仍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

三、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对象和防范期

(一)重点防范区域

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广泛,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和青秀区、西乡塘区、武鸣区为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县(区)。其中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武鸣区及西乡塘区北部等石灰岩地区是危岩崩塌高易发区;横县北部、上林县西南部、宾阳县东南部及武鸣区北部等碎屑岩、岩浆岩构成的中低山丘陵地区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河水涨幅明显的碎屑岩山区、灰岩区,应加强对滑坡、崩塌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防范。

(二)重点防范对象

根据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将横县平马镇丁村村等9处地质灾害易发区(详见附表1)和江南区江南街道办新屋村广西浮法玻璃厂滑坡等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见附表2)列为2021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其中属于交通、水利和住建等部门负责的易发区2处、隐患点19处(详见附件3、4)。

(三)重点防范期

2021年4月、7月和8月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时期。4月我市降雨量预计同比偏多10%-20%,前期干燥的岩土体遇到强降雨后逐渐饱水,易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7-8月江河水位上涨明显,地下水位也会大幅抬升,加之主汛期降雨普遍增多等因素,属南宁市地质灾害高发时段。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建立完善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贯彻落实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在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基础上,以制度引领、以技术队伍做支撑、以信息化为动力、以工程治理为手段,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1.强化制度建设

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要会同同级住建、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的有关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2021-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规划近五年来当地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全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特点、汛期特点和地质灾害隐患情况,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员变动情况,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市自然资源部门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及地质灾害防治新形势、新发展等,修订《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指导性文件。

 

 

2.强化队伍建设

市自然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地质环境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制定《南宁市地质环境专家库管理办法》,完善技术队伍及专家的动态管理,落实资金保障。同时,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以自愿原则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南宁市地质灾害专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参与地质灾害科普宣传、隐患排查、现场调查等,并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调用”的原则,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3.强化信息化建设

市自然资源部门要继续以“互联网+地理信息+地质灾害”的建设模式,升级改造南宁市地质灾害救援决策分析系统,搭建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并配合自治区地勘单位完成80套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装备安装,协调监测预警数据共享,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和预警,提升我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4.强化治理工程建设

各地要加快推进辖区上级资金补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其中2018-2020年中央和自治区下达补助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按要求完成项目初(终)验收;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下达补助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要完成主体工程。着力推进地方财政资金出资治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一步探索多方面筹集资金,将地质灾害治理、旧城改造、土地开发、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探索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多元筹资、治搬结合、妥善安置、商业运作为手段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模式。对于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责成责任单位治理。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做好中央和自治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储备库入库申报工作,指导督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及资金拨付,按规定开展治理项目验收。

(二)夯实基础落实地质灾害防范各项措施

1.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根据重点防范区和重点防范对象,结合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要求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的“三查”工作。对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未治理的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同步开展落实防灾责任、监测任务安排、防灾预案编制等工作。公路、铁路、水利、旅游、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公路、铁路沿线及库区、河道和旅游区、校区的巡查和调查,对影响交通安全、威胁游客、师生和当地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

县级政府要建立县(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负责人,村(屯及有关单位)有监测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县、乡级政府行政首长为辖区群测群防体系监管责任人,村委主任为本村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和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县、乡级政府落实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监督指导本辖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编制群测群防体系花名册,责任人、监测人及联系方式要具体到个人和手机号码。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或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

3.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

各级政府要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安排落实相关经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深入与气象、水文部门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开展汛期(4-9月)和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强降雨期间要加密会商频次,共同做好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报和预警,确保第一时间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送达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人、防灾责任人以及受威胁群众,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群众防范避让地质灾害争取时间。

4.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调查

贯彻落实自治区强首府战略工作要求,具有园区管理权限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组织开展辖区各类重点产业园区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让入园企业共享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促进园区进区项目快速落地。武鸣区、上林县、隆安县政府要组织自然资源等部门配合技术单位完成辖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当地地质灾害分布、成因及危害状况,为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进一步提升当地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5.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各单位(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灾,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各相关单位(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相应工作。

6.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

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日,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至少自行组织开展1次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培训,对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业务骨干和村(屯)监测员进行监测知识集中培训。自然资源部门要选取部分县(区)试点开展针对切坡建房区群众、学校师生、防灾责任人等3类重点人群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精准宣传教育活动。

7.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各地要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应急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计划,并结合当地各部门综合演练进行。通过演练让群众知道如何快速避险、熟悉逃生的信号、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提升各地政府及各部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乡(镇)基层防灾救灾能力,检验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防灾预案的实施效果。各县(区)、开发区至少开展1场县(区)级或乡(镇)级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总结。

8.开展农村切坡临坡建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各地要继续加强农村切坡临坡建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完善乡(镇)政府总负责、村(居)民小组为单元、群众联保组为主体的联保体系,并将联保体系工作经费列入县(区)、开发区、乡(镇)的财政预算,确保联保制度落实到位、运转正常。属地政府和自然资源等部门要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加强农村切坡临坡建房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农村切坡临坡建房长效机制,在农村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严禁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建房,对于确实需要切坡或临坡建房的宅基地,要求提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因切坡或临坡建房造成的危害。要做好切坡建筑物的布局、房屋建筑质量和边坡防护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避让、异地集中安置等,最大程度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9.开展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南府规〔2016〕10号)要求,加强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对因建房、修路、采矿等可能导致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要监督责任单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存在安全隐患的在建房屋一律要求停工,经专家确认安全后方可续建;对已经造成危害的,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并对造成的损失及时作出赔偿。对不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的行为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要坚决予以制止,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并严格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10.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监管

对南宁市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的资质单位进行资质抽查和工作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构建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效果,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市场环境。

五、职责分工

在市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南府规〔2016〕10号)和《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南发〔2019〕5号)确定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乡(镇)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本级工作目标,落实各级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制度,将编制防治规划、推进隐患点治理、落实群测群防经费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措施不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人责任。

(一)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提出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负责组织调查认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等级、成因和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根据专家意见提出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划定建议。配合应急部门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处置,组织专业技术单位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报告等技术成果进行论证。协助属地政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体系。依法查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二)发改部门:负责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是否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进行审查。负责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负责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重建工程立项等工作。

(三)住建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对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房屋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或房屋危险性评估工作。负责指导开展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和抢险工作,指导制定应急抢险方案并组织实施。将与建筑工程相关联的配套工程措施纳入主体工程加强监管。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建筑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四)应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开展综合演练时包含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内容。组织协调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及抢险救援工作。按规定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工作,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负责组织调拨基本生活类救灾物资,在应急避难场所设置临时安置点和基本生活类救灾物资供应点,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水利部门:负责水库、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在建水库、水利工程及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管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后期维护的监管,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负责组织巡查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六)交通运输、公路、铁路部门:按各自职责负责公路、铁路沿线及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协调因地质灾害损坏公路、铁路设施的抢修。做好抢险救灾中人员、物资紧急运输工作。

(七)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负责校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监测和治理。在抢险救灾中组织师生疏散转移。督促建设单位在各类教育设施建设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

(八)文化旅游部门:负责协助督促旅游景区(点)管理单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巡查,并协助专业部门指导旅游景区(点)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和治理,在治理前设置警示标志。在抢险救灾中协助组织游客疏散转移。

(九)市政园林部门:负责协助当地政府对辖区内的建筑弃土消纳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巡查、监测和弃土引发地质灾害的抢险和工程治理。负责管养的市政设施的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治理和后期维护。

(十)民政部门:对灾害发生后,对经应急部门应急期救助和过渡期救助后,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且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群众及时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

(十一)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级财政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和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开展投入金额达到应由财政部门审核的治理项目的预算评审和决算审计。

(十二)气象部门:负责预报重点地区的降雨及天气情况。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信息。

农业、卫生、宣传、公安、武警、供电、电信通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救灾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同配合,创新工作方式,主动担当、勇于作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各级政府是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组织领导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发改、住建、水利、交通、公路、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承担行业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责任。各单位(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部门防灾减灾责任,抓实抓细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有效整合资金,加大经费投入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灾害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等,确保汛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群测群防、抢险救灾所必需的交通、通讯、物资器材落实到位。各地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资金,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财政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四)主动公开信息,加强社会监督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在互联网、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开展督查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实现年度防治目标任务。

 

防地质灾害方案范文12

一、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汛期地质灾害和地面塌陷等。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多分布在丘陵山区。诱发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集中性强降雨,灾害的区域与强降雨区域基本吻合,多与山体植被破坏、采矿、修路、切坡建房等有关。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区和矿山开采区,诱发因素往往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或矿山采空、地下疏排水有关。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水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台*年3月30日预测:*年我市汛期雨量略偏多,总量为700―800(多年均值为666),其中4月份220―250mm,5月份250―280mm,6月份230―270mm。降水相对集中期出现在5月上旬到6月份上中旬,汛期结束期在7月上旬后期。

2、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分析,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趋势预测,预测*年我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下同)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略超常年水平,且要高于*年,地面塌陷接近常年。

(1)汛期地质灾害在降水集中期可能分布较为集中,将主要发生在五陂――白竺、莲花县、荷塘―神泉崩、滑、流易发区和上栗―芦溪崩、滑、流次易发区。地质灾害具体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与当时集中降雨的区域和强度有关。

(2)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4―7月,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降水集中期。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很容易发生。

(3)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山区建房切坡、公路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的数量、规模与危害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发生区域为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预测桐木―湖塘、赤山枫桥、泉田―巨源、源南―珠亭、莲花县城区―下坊为地面塌陷易发区。湘东城区―上株岭、白源―高坑为地面塌陷次易发区。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而且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将有所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依据上述预测分析,*年,全市设置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5个;次重点防护区3个;重点工程防护段4个。具置范围及重点防护内容见附件1―4。

*年,需要加强监测防范的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6处,其中安源区1处,湘东区3处,芦溪县3处,上栗县4处,莲花县4处,开发区1处,见附件5。

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7月,受热带风暴或强对流天气影响,可能延长至9―10月。塌陷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9月至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国土资源(地矿)部门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水务、交通、铁路、旅游等部门做好有关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县两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灾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技术支持单位见附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