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再见了亲人作文

再见了亲人作文

时间:2023-05-30 08:54:45

再见了亲人作文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1

再见了,亲人

1950年,美国派兵侵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安全,于是,下令支援朝鲜,抗击美国。

许多年来,朝鲜人民为了中国志愿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双腿。既然朝鲜人民为我们中国志愿军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我们志愿军也要有回报呀。那么,最好的回报就是保卫朝鲜,赶走侵略者。

第五次战役打得异常猛烈,双方都伤亡惨重,志愿军趴在战壕里,向敌人扫射,一次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可是,敌人的火力太猛,过了不久,就飞来了一架敌机,投下了一颗颗炸弹,飞机呼啸的声仿佛在嘲笑志愿军的不自量力。飞机飞过,不少同志牺牲了,同志们的伤亡,惹怒了志愿军,他们纷纷扛起机枪扫射。奋战了三天三夜,尽管没有东西吃,可是志愿军们谁都不怕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国家的安危和朝鲜人民的期望。凭着这个信念,志愿军们又和敌人交上了火。这时,朝鲜妇女们送来的打糕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必胜的信念,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在朝鲜奋战过的烈士们,愿您们的灵魂能够安息,我们一定把您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2

[再见了,亲人]这是写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依依不舍得情景.

在送志愿军回国的路上,有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大娘不怕牺牲为战士送打糕;为志愿军失去了小孙孙;还为战士们洗补衣服.大娘有着无私,伟大的爱,大娘也是那么的勇敢.

还有一位是泪痕满面的小姑娘.有一回他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他妈妈想方设法引开了鬼子,小金花救出了老王,最后她妈妈和鬼子同归于尽了.她失去妈妈,她没有落泪.她狠狠的说妈妈我要为你报仇.小金话你是多么刚强.

还有一位年亲的大嫂,拄着拐杖.着位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后山没了,上前沿阵地去挖.无情的战争夺取了你的双腿.大嫂你是一位感恩戴德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太感动了,我读后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3

文中写到了“我”的四次流泪,在这四次流泪中有三个非常明显的语句矛盾:(1)流泪,怕与不怕被父亲看见。(2)流泪,怕与不怕被别人看见。(3)流泪,关系着生与死。这些凸出的语句矛盾让阅读平添了许多生涩感,从而需要我们倾注心力去抚平,在这抚平的同时走入文本就越深,距离作者也就越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语句矛盾恰恰可以构成我们解读《背影》的另一个视角。

一、流泪。怕与不怕被父亲看见

在车站送别的时候父亲非要为“我”买几个橘子,在父亲翻过铁路爬月台的时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可是在徐州的家里,当着父亲的面,“我”的眼泪却是簌簌地落下,丝毫不怕被父亲看见!

这个矛盾如何理解呢?

“我”从北京到徐州,就是打算跟着父亲回家奔丧。看见徐州的家里满院狼藉,一片萧条,更是增添一份伤感,又想起慈爱的祖母,斯人已逝,不流泪情何以堪?眼泪簌簌地落下,这也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不需要丝毫的掩饰,所以流泪不怕被父亲看见。这是作为孙子想念祖母的泪水。

而在车站送别的时候,想起一生曾经做过许多大事的父亲现在已是囊空如洗,穿戴普普通通,境遇的改变已是物是人非,这时候的父亲却偏要如此费力地去为“我”买点几个橘子,泪很快地就流下来,这足以说明“我”已被父亲的爱心所感动。父亲以前待自己再有什么不好,但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啊!怕父亲看见,是怕让父亲看见再添伤感,从而引起父亲的伤心,也怕被别人看见而笑话他,一个“怕”字道出了儿子与父亲心灵的再次贴近,那是作为儿子理解了父亲感激的泪水。

二、流泪。怕与不怕被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刚刚还怕被别人看见,现在却是毫不遮掩地让泪水流出来。

这个矛盾又如何理解呢?

20岁的“我”是成熟的,对茶房本性的深刻认识说明了这一点。在那个人来人往的车站因为要顾及到别人的眼光以及自己的自尊,更怕被重孝在身的父亲看见,所以赶紧拭干了泪。而此时车厢里没有熟悉的人,父亲也已走远,可以不怕被别人看见了,“我”的泪水又止不住地流了出来。这泪水是为他自己之前在心里暗笑父亲的迂而流,是为他自己之前总觉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而流。差使交卸了,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现实的落差以及亲人的故去,更痛苦的应该是父亲,而他还需要到南京谋事来支撑家庭的生计,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困境却是爱莫能助,而现在的父亲又是多么的需要儿子在自己的身边。想到以前父亲的风流倜傥,老境却如此的颓唐,惆怅、依恋、怜惜、心酸,各种复杂的感情此时都化作了不可遏止的泪水。这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充满歉意而又悔恨的泪水。

三、流泪。关系着生与死

亲人的生与死最是让人痛彻心扉。两年前祖母的去世还依稀在眼前,而今父亲的来信又提到死这个话题,“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期间仅仅隔了两年多呐!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自己和父亲离多聚少,车站买橘的情景犹如在眼前,父亲的爱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报答,而父亲却已到老年又将离自己而去,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思至此,情不能自己,这个时候眼前没有父亲也没有别人,可以不顾一切的一任泪水奔流,可以放下心中所有的纠结一任泪水奔流,这时的泪是父子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泪光都是晶莹的。

两年多的父子相隔,时空距离使“我”对父亲多了几分理解和歉意。身为人父后,再次回望那个难忘的背影,“我”有了与从前迥然不同的感受。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个就连过铁道买些橘子都需要显出努力的背影,毕竟还能够亲眼看到,而一旦父亲像两年前的祖母一样真的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更是令人肝肠寸断,此时此刻,亲人之间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难怪作者要长叹一声,“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父亲相见。”面对亲人的生与死,这时候的泪水表达了“我”对父亲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思念,这正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和依恋。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4

张春和郭文娜生长在南京两个离异家庭,双方父母后来又都重新成立了家庭,也就是说两人共有八个老爸老妈!平时,这八个老爸老妈基本上没有什么往来,但当张春和郭文娜要结婚时,八个老爸老妈全站了出来,都想在儿女的婚事上插一手。这下让张春和郭文娜为了难:到底该怎么办?

背景相同,八个爸妈拎不清

2011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是张春和郭文娜半年前就定下的举行婚礼的日子。眼看着大喜的日子越来越近,不料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忽然摆在了两人的面前:父母已经离异多年,出嫁那天,郭文娜该从哪家出门?

郭文娜的生父郭清说:“我们老郭家嫁闺女,文娜当然该从我家出门,不然我怎么跟亲戚朋友交代?”生母葛珍却说:“女儿是我生的,这么多年也是跟着我长大的,你根本没尽到多少做父亲的义务,凭什么从你家出门?”两人没说几句,“新仇旧恨”全都涌上心头,不禁吵了起来。

今年27岁的郭文娜是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台资文具礼品公司的设计师,两年前,她跟张春相识相恋。张春比文娜大一岁,大学毕业后,和父亲一起在江宁开了一家物流公司,生意不错。

两人相处不久,文娜有些尴尬地对张春说:“有件事我一直没告诉你,我父母十几年前就离婚了,现在他们又都各自成家,也就是说我有四个老爸老妈……”

没想到她还没有说完,张春就说:“这有啥,我也正想告诉你,我父母也离婚十来年了,我也有四个老爸老妈。现在这种情况很正常。”

这下热闹了,两个人竟然有八个老爸老妈,他们都有些意外,对视了一下,又觉得蛮巧的,忍不住都笑了。

接下来两人分别跟这八个老爸老妈见了面。也许因为初次见面,也许因为他们都对准女婿或准儿媳比较满意,八个老人大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一个个抢着给未来的儿媳妇或女婿红包。因为老爸老妈太多,为了便于区分,除了亲生父母,张春和文娜只好在称呼继父母时,分别带上他们名字最后一个字,比如张春的继父叫邓国伟,继母名叫刘传红,两人就叫他们“伟爸”、“红妈”;郭文娜的继父叫何成,继母叫黄紫英,两人就叫他们“成爸”和“英妈”。

2010年10月,张春和郭文娜领了结婚证。然而,就在他们开始筹备婚礼,还有几天就是大喜的日子时,问题出现了:女儿出嫁是件很隆重的事情,像文娜这样生长在离异家庭的女儿,出嫁那天,是从亲生父亲家出门,还是从亲生母亲家出门?就成为一大难题。

本来,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但当年是父亲首先背叛了母亲,虽然十几年过去了,父母很少见面,但母亲对父亲却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他点别扭。现在机会来了,她当然不愿意放过:“女儿是我生我养的,出嫁是终身大事,必须从我家出门!”郭清不答应,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

意见相左,四对父母各有招

为了大喜的事,父母闹得不可开交,让张春和文娜都头疼死了。文娜先是找到母亲做工作:“妈,出嫁时从谁家出门不是出门?再说,我爸说得也对,不管怎么说我也姓郭,如果不从我爸家出门,他没法向亲戚交代……”文娜的话还没说完,母亲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我把你从小养这么大容易吗?这个时候你却向着他,我真是白养你了!不行,别的什么事都好商量,就这件事上我决不让步!”

文娜转而去找父亲:“爸,当年是你先对不起我妈的,她对你一直有成见,你是男人,就让她一次吧。”郭清叹了一口气,说:“娜娜,你说你妈还有良心没有?这么多年了,你说说看,我这个做父亲的,有什么该做的没做?她却总抓着当年的事不放。不是我不让她,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女儿,跟你妈又离婚那么多年了,如果你从她家出门,跟亲戚朋友没法交代不说,你让我们郭家亲戚怎么上门送你?”

双方各持己见,谁也不愿意让步。

谁知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就在婚礼的前几天,张春的母亲林谦忽然把儿子和准儿媳叫到跟前,问:“按照我们南京的规矩,婚礼上父母要佩戴写着‘父亲’、‘母亲’的胸花,上台发表对你们祝福的讲话,新人也要跪拜父母,你们是怎么安排的?”张春说:“到时候当然请你和我爸上台发言,然后我们拜你们俩了。”不料林谦断然表示:“不行。我要和你继父发表讲话,你们也得当众跪拜我和你继父。”

林谦解释说:“儿子,我的企业将来早晚是你的,我要利用你们的婚礼,把你介绍给我的朋友们,这样对你将来的发展有好处。到时候很多来宾都是我的手下和客户,我是公司董事长,你继父是总经理,当然是我俩上台更合适。如果让你爸跟我一起上台,我们已经离婚这么多年了,那算什么事?你继父会怎么想?”

原来,张春的母亲林谦是个女强人,家里有个水泵公司,身家千万。再婚后她跟继父只生了个女儿,没有儿子,她多次表示将来会把家业交给张春,她想借这个机会把儿子拉回自己的身边。

虽然张春觉得这样做有点别扭,但又一想,母亲的安排也不无道理,何况还关系到将来接班的大事。

然而,他刚把母亲的话转告父亲,父亲就炸开了:“这是什么话?我才是你的亲生父亲,你继父有什么资格在你们的婚礼上讲话并接受你们的一拜?”张春做父亲的工作:“爸,不就让他们说两句话嘛,你应该以大局为重……”没想到父亲更火了:“小子,我看你在金钱面前连姓什么都忘了!说得好听,她想为你接班做铺垫,其实,她就是想出我的洋相,这样绝对不行!”

父母意见不一致,张春也没有办法。想到舅舅是位副局长,在家族中很有威望,平时舅舅说话,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比较尊重的,于是张春去请舅舅出面做母亲的工作。

面对各持己见的父母,到底是舅舅见多识广说话又有分量,他说:“你们俩都不要争了,这事我当家,到时候亲生母亲一个人上台讲话就行了。然后再向继父继母敬酒……”母亲还想说什么,最后硬是被舅舅压了下去。

这头刚按下去,张春和文娜还没来得及轻松,同样的问题在文娜父母那边又出现了。

本来,就文娜出嫁时到底从哪家出门的事,父母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愿意让步,后来见文娜太为难,加上长辈们出面做工作,母亲葛珍好不容易才做出了让步,表示文娜可以从郭家出门,但不能从生父郭清家,而是从爷爷奶奶家出门。

没想到母亲葛珍觉得自己第一个回合就没有“斗”过前夫,心里窝起了火。所以在婚礼上,不管是女方的生身父母还是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上台讲话,并接受女儿女婿那一拜上又闹起了别扭。

文娜把张春的舅舅如何做通他父母思想工作的事学给母亲听,要求母亲最好也参照。但葛珍说:“那不行,我们两家的情况不一样。你长这么大,你爸尽了多少心?为了你,你继父甚至三四年都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他帮我养了你十几年,现在你长大了,成家了,他却成了多余的人,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再说,我也不想跟你爸站在一起!”

文娜做母亲的工作说:“妈,我的确是你和继父养大的,你们对我恩重如山。我也知道,你对我爸心里一直窝着一口气,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管怎么说,我爸也是我的生身父亲,而且作为父亲,这些年很多他该做的事情也都做了。还记得我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组织郊游,因为车祸很多同学都受了伤,我爸像疯了一样赶到医院,给我整整输了400毫升鲜血……”母亲打断她的话:“他是你父亲,在你需要时给你输点血难道不是应该的?”

谁知文娜还没做通母亲的工作,继父何成说话了:“文娜,你说得对,只要你能幸福,有没有我都无所谓!”何成是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说话非常直。继父的话里明显有火药味,文娜只好再做继父的工作:“成爸,从我十来岁时,你就像亲生父亲一样爱我,我永远都不会忘,你放心,到时候我和张春一定给你敬酒!”何成说:“敬不敬酒我也不在乎。不过,这些年来你妈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你的身上了,哪头轻哪头重还用说吗?”

文娜不想让继父再添乱,点着头说:“好吧,我去跟我爸商量商量。”但这种事哪用商量?父亲当然不答应,他坚持认为,女儿结婚,应该由亲生父亲亲自将女儿的手交给女婿,才名正言顺。事情再次僵住了。

落荒而逃,虽有遗憾却无奈

婚礼还没开始,就遇到了这么多难题,让张春和郭文娜都焦急上火,嘴上长起了好几个泡。见他们大喜在即却整天唉声叹气,文娜嘴上的泡就连化新娘妆都没法化,婚庆公司的人给他们出主意说:“要不这样,你们把婚礼分开来办,分别在男方的母亲、继父跟女方的父亲和继母;女方的母亲、继父和男方的父亲、继母面前各办一次……”

张春觉得这个办法不错,马上打电话跟母亲商量。然而,母亲林谦并不满意:“这是什么话?终身大事只有一次,岂能儿戏?再说,你们当着女方母亲、继父和男方的父亲、继母举办婚礼时,我这个亲妈却不在,那算什么事?我不同意!”

2011年1月29日,眼看着离举行婚礼的日子只有两天了,事情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张春和文娜决定,把双方八位老爸老妈全都请到一起吃饭,现场敲定婚礼时的具体事项安排。

开始时,大家边吃边谈,总体上气氛还算和谐。但谈着谈着,大家开始谈起了各自的想法,开始出现了意见分歧。其中意见最大的是张春的生母林谦和文娜的生母葛珍。林谦再次提出,为了给儿子将来接班做铺垫,最好在婚礼上由自己和现在的丈夫接受儿子和儿媳的那一拜。她还怪前夫不多为儿子的前途考虑,不顾全大局。接着,文娜的生母葛珍表示,别的事情上她可以让步,但在女儿女婿的婚礼上,必须由她和现在的丈夫何成接受新人那一拜。

眼看着几方意见不一又争吵了起来,张春连忙再次请来舅舅“镇压”。舅舅到了后,张春的生母不再说什么了,但文娜的生母葛珍依然不愿意让步。

文娜的父亲郭清觉得窝囊得不行,和文娜的生母葛珍忍不住吵了起来。见妻子的前夫骂自己的妻子,何成也参与了进来。郭清火了,指着何成的鼻子说:“文娜是我的亲生女儿,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吗?”何成不听:“文娜是我跟她妈把她从十来岁养到这么大的,凭什么没有我说话的份?”吵着吵着,两个大男人差点动起手来。

除了这些,文娜的继母还提出,出嫁那天,应该由她跟文娜的父亲生的儿子背文娜出门,继父何成则认为应该由他跟文娜的母亲生的儿子背姐姐出门;为了打压郭清,何成又提出,出门时,男方要准备88888元“上车费”,然后由文娜的生父和继母给10万元“压箱底钱”。继母见损害到了她的利益,也站了出来……八个老爸老妈见话不投机,饭没吃完就不欢而散。

张春和郭文娜真是烦透了,却毫无办法。气恼之下,文娜赌气地说:“张春,我们干脆旅行结婚去吧!”

张春虽然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这些事也早就让他不胜其烦了,他想了想,觉得这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我看行,不如我们来个远走高飞,让他们相互之间闹去。只是这样苦了你,会给你留下一辈子的遗憾……”文娜说:“我也不想这样,都是被他们给逼的啊!”

两人经过商量,决定就这么办。为了不再节外生枝,他们谁也没告诉,1月30日上午,两人来到禄口机场后,各自给父母发了个短信便关了手机,然后上了飞往海南的班机。郭文娜给父母的短信是这样写的:“爸、妈,我们旅行结婚去了,回来后我们再分别请你们八位老爸老妈吃饭,到时候我们只希望得到你们最真诚的祝福……”直到这时,八位老爸老妈的脸都长了。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5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和母亲离婚了。离婚半年,父亲再婚,有了新家,他便顾不上我了。可以这么说,我是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我知道母亲抚养我不容易,很多时候,我都会顺着她,包括婚姻上的事。

大W毕业,参加工作半年,我遇到了喜欢的女孩晓晓。晓晓知书达理,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满意,没想到,母亲得知晓晓来自农村后,不同意我们来往。

母亲说,娶个农村媳妇回来,就等于娶了一群没见过世面的穷亲戚,今天哪个姨要来城里见见世面,明天哪个舅要来城里玩玩,后天又来个表叔,什么人都跑家里来,要管吃还得管住,负担不起。还有,农村医保社保啥都没有,女方的父母病了老了,都得靠我们,我们可吃不消。我觉得母亲的顾虑有点可笑,首先,农村人未必都是穷人,也未必都没见过世面,就算人家穷,没见过世面,也不一定会爱来我们家,就算来我们家,我们也不会吃不消,依靠我们的能力,还不至到亲戚来访都接待不起的窘困状态吧。再说晓晓父母,他们身体都很好,没那么容易生病,如果说真病了老了要依靠儿女,那也不会全要我们承当,因为晓晓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没想到,母亲听我说晓晓还有两个哥哥后,更加不同意了,说,那两个哥哥若是有困难,需要钱,会轮着向晓晓拿钱。我说妈,你不能把事情老往坏处想,说不定人家非但不会向我们要钱,我们若是遇上困难,人家还能帮一把呢。母亲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你想得倒美,不说我们不会有什么困难,就是有困难,乡下人能给你帮什么忙,别有困难缠着咱们就好了,儿子,结婚是大事,不能只顾眼前喜欢,就不管不顾了。你和那女孩的事,妈是不会同意的。”我还想说点什么,母亲却再也不肯听我的了,坚持不同意我和晓晓在一起,说什么也要我和晓晓分手。

我非常喜欢晓晓,可又无法说服母亲接受她,我在痛苦中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顺着母亲的意愿,跟晓晓分手了。跟晓晓分手后,我埋头工作,让工作来麻痹失恋的痛苦,过了很久,我才从痛苦中走了出来。

六年后,我结婚了,妻子林文是同城人,父母都是教师。妻子是独生子女,却没有独生子女那种娇生惯养的习气。婚前,母亲对妻子及她的家庭都很满意,可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母亲和妻子便有了矛盾。婚后不久,妻子的闺蜜做了头发,黑发染成浅红色,发型是披肩波浪卷发。妻子觉得好看,妻子闺蜜便撮掇她去做,她也就做了,把黑发染成浅红色,直发做成披肩波浪卷发。换个发型,也没什么的,各人喜欢嘛。在母亲眼里,就成了另类,当妻子做好头发回到家,母亲一见,顿时冒火,说妻子把头发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妈,你怎么这么说我呢,现在很多女人头发都这么做呢。”妻子心里虽不舒服,说话口气还是很温和的。就是这样,母亲还是不高兴,说别人怎么弄,她管不着,家里人这么弄,就不允许……当时,我正在书房里,听到母亲在大声嚷嚷,便走了出来。

一见我出来,母亲便厉声说,你看你媳妇,好好的头发弄成那样,太不像话了。妻子则非常委屈地说:“我做个头发,怎么就不像话了?”“我说不像话就是不像话!”“我――”“回房去,别说了。”我赶紧上前拉开妻子。

妻子回房了,母亲便在我面前对妻子一大串的数落。听母亲数落完,我客观地说了几句,母亲听不进去我的话,还很生气地说:“才结婚多久,你就帮着媳妇说话了,是不是娶了媳妇就忘了娘?”我说不是的,我只是就事论事。“我不想听你辩解,如果你心里还有我这个妈,你就让你媳妇把头发弄回去。”看母亲态度那么强硬,我只好去做妻子的工作,对妻子说了一堆好话,妻子退让了,这事才算完结。然而,母亲和妻子的矛盾,只刚刚拉开帷幕。

妻子买了双高跟鞋,鞋跟只是稍微高了点,母亲便说妻子,买跟那么高的鞋穿,你是不是不想给我家生孩子?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穿高跟鞋会影响生育,看见妻子买鞋跟高了点的鞋,便对她指手画脚;妻子的衣领稍低了点,母亲便说,穿得那么露,你是不是要去勾引哪个野男人;妻子跟朋友出去吃夜宵晚回来了一些,母亲便会质问妻子,这么迟才回来,去哪里鬼混了……自从妻子因为做头发和母亲发生争吵后,母亲对妻子越来越挑剔,只要看不顺眼的事,就要训话,而且说得那么难听,这让妻子非常恼火,也非常郁闷。我试图劝说母亲别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去约束林文,希望母亲有话能好好说,别说得那么难听,母亲非但听不进去,还说我在纵容妻子,以后有我的苦果子吃。

每次母亲训斥妻子的时候,妻子都容忍着,终于有一天,妻子觉得忍无可忍,大爆发了。

事情是这样的,妻子的包包拉链坏了,经过精心挑选,讨价还价,花了一千二百元,买了款满意的包。那个周六,恰巧我有事不在家,母亲见妻子买了个新包,当时便不高兴了,问妻子那个包多少钱。妻子正高兴着,没意识到母亲的不满,还很兴奋地对母亲说买这款包的经历。

母亲听那包花了一千二百元,还没等妻子把话说完,便厉声说:“你都有包包,还买包!花的还不是小数目,你怎么这么乱花钱!”妻子解释说:“那个包拉链坏了,不能用了。”“拉链坏了,拿去换个拉链不就得了,为什么非得去买一个包,还花了上千块钱,你认为我儿子的钱好挣是吧?”“包包换拉链,那还拿得出手吗。怎么说我也是公司主管,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带一个有修补痕迹的包包走出去,别人会怎么看。再说了,我自己在挣钱,用不着花你儿子的钱――妈,我忍你够久了,请你以后别管我的事!”被母亲那么一顿训,本就对母亲有积怨的妻子,再也忍不住了,放下一向温和的态度,大声反击。这下不得了,母亲二话不说,冲着妻子就吼,你给我滚出去!听了这话,妻子马上给我打电话,说:“子民,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们离婚吧……”“离,赶紧和我儿子离,你这没教养的败家女人,我还不要了。你一离,想跟我儿子的女人多了去了……”妻子打电话时,我听到母亲在大吼大叫,我明白家里内战又发生了,而且还很激烈,我告别朋友,赶紧开车回家。

当我赶回家时,妻子已经带着行李回娘家了。我一回到家,母亲就对我怒述妻子的“罪行”,我问母亲林文去哪了,一听母亲说林文滚回娘家去了,“妈,我去叫她回来。”说完这话,我转身就走,“叫什么,她要离婚,就和她离……”母亲在我背后叫嚷着。

我到了妻子娘家,见到了妻子。这回,无论我怎么哄劝,妻子都不愿意退让了。她给我两个选择,要么离婚,要么搬出去住。之前,妻子心里憋屈的时候,也和我提过搬出去住的话题,当时,我考虑到母亲独自抚养我不容易,如果撇下母亲,让她一人住着,我心里过不去。所以,我总是就着道理劝妻子,让妻子顺顺母亲。现今,妻子无论如何也不肯退让了。

晓晓知书达理,可母亲却因为她是农村人容不下她。妻子林文为人也不错,只要不侵犯到她个人自由,她都不会和母亲计较什么,可母亲却要过分干涉她的自由,导致婆媳矛盾到如今难以收场的地步。如今,我该怎么办?答应林文搬出去住,就得让母亲单过。不答应,林文必会离我而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到底该怎么办呀?

失去了晓晓,我不想再失去林文,经过痛苦的心里挣扎,我做出选择。我偷偷找好房子,乘母亲不在家,把该搬走的东西搬走。

搬走的当天晚上,我给母亲打电话,对母亲说:“妈,我和林文搬出来住了,妈,不管我住哪里,您永远都是我妈,我会尽我的能力孝顺您。”说完,慌忙把电话挂了。我知道,母亲一定会暴跳如雷,怒责我不孝。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6

《圣诞盒子》讲述一位父亲因为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伤害了女儿。在一个圣诞节期间,他认识了一位老妇人,这让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这位老妇人惟一的女儿小小年纪就死了,为了寻求安慰,老妇人一直给死去的女儿写信,然后再将信保存在一个做工精美的雕花核桃木盒子里。这位父亲被老妇人那份执着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发誓要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埃文思原本想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女儿的爱,可他没想到这本书发表后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2年11月,盐湖城某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埃文思刚刚完成一个项目。连续几个月以来,埃文思为了这个项目每天工作18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家人。圣诞节就要到了,他决定为两个女儿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平常女儿们最喜欢的就是听他读书,所以埃文思决定为她们写一本书。他想这应该是最好的礼物。

在书中,埃文思力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位母亲对女儿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伤痛。埃文思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4岁那年的某一天,埃文思忽然看见母亲独自一人坐在房里哭。他问母亲为什么哭,母亲说:“今天是苏的生日。”埃文思知道自己曾有一个未出世就离开他们的妹妹苏。出于孩子朦胧的感觉,埃文思紧紧抱住了母亲。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埃文思理解了失去孩子的母亲心中的伤痛。

关于苏的话题家里再也没有谈起过。埃文思的父亲是个建筑工程师,他整天忙的都是自己的工作。埃文思不知道父亲对那个未出生就死亡的女儿有没有伤心过,因为他从未表现出什么。

25年后的今天,埃文思那从未见过的妹妹再一次走进他的脑海。在埃文思看来,她似乎希望向人们展现为人父母的两种悲剧:一种是由于死亡而突然失去孩子;另一种则是由于自己的忽视而慢慢地失去孩子。埃文思希望能借此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并给母亲以安慰。

在写作中,埃文思一直努力寻找着一个形象来寄托那位母亲深切的爱。这次又是童年的回忆帮助了他。孩提时代,埃文思常常跑到附近的一个公墓去玩,每一次他都会看见一位夫人在一块墓碑前哭泣。那块墓碑上立着一个小天使的雕像,幼弱的天使形象和那位母亲令人辛酸的泪深深地打动了埃文思。现在他将这个天使形象加入小说中。

书稿完成了。埃文思首先将它送给了妈妈。在书的扉页上,埃文思写道:“献给苏”。他对妈妈说:“这是她让我送给您的。”母亲紧紧地抱住了儿子。书也同样深受女儿们的喜欢,当埃文思读给她们听时,两个小家伙简直听入迷了。很快《圣诞盒子》就在朋友们当中传开了,后来竟有一些陌生人也打电话来与埃文思谈论这本书。之后,又有书商与他联系,想出版此书。

在众人的期待中,埃文思决定将书稿公开发行。很快,更多的读者接受了它。1993年,《圣诞盒子》再版8000册,很快也销售一空,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埃文思的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埃文思也会定期搞一些签名售书活动。有一次,一位满眼忧愁的老妇人走上前来,“您想让我签名吗?”埃文思问道。她摇摇头说:“我已经读过了,只是你并不像书里的那个男人那么老,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是的,它只是一部小说。”埃文思说。

“我只想在那天使前献上一枝花。”她喃喃地带着无限的失望离开了。

埃文思默默地看着老妇人渐渐远去,他能读懂那满脸的痛楚。事实上,他签名售出每一本书时都能看到与之相仿的表情。他们总会与他谈起他们那些已失去的孩子,他们总是说《圣诞盒子》给了他们一丝安慰,而天使雕像一节则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在与《圣诞盒子》的销售员们闲聊时,埃文思谈到了这件事。谁知他们竟然都说:“我们也接到很多电话询问那天使在哪儿。”

于是,埃文思也想知道那个天使雕像在哪里了,他去问一些老邻居。但在公墓里,他们只找到一些雕像的残骸―――时间毕竟已过去太久了。

对于埃文思来说,这尊雕像曾经只是一个富有煽动性的文学形象,而现在,埃文思知道它不仅仅只存在于他的书中,它已化作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存在于人的心中,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安慰。埃文思知道应该为他们,重塑一尊天使雕像。

埃文思将这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激动极了。“这么多年了,我和你父亲只是努力去忘记她,然而苏却一直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或许现在我们能为她做点什么。”她说。

带着母亲和无数人的期望,埃文思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天使。1994年9月,埃文思遇见奥塞・富兰克林,一位雕塑家。他也失去了一个孩子,所以他很快答应了埃文思的请求。

埃文思向富兰克林描述了他想象中的天使形象,并希望能在圣诞节前完成雕像。富兰克林说:“石头雕像花费时间太长,青铜的则要短一些,但也要近一年的时间。”埃文思再三恳求,最终富兰克林答应会按要求如期完工。

富兰克林没有食言,在他的儿子和另一位雕塑家的帮助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埃文思也和牧师商量好摆放雕像的位置。临近12月,一尊青铜天使雕像终于落座盐湖城。

1994年12月6日晚,几百人顶风冒雨来到了盐湖城的公墓。他们撑着伞,手持着蜡烛,烛光在黑暗中摇曳。教堂的牧师站在雕像旁向人们布道,但没人听他说什么,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那天使身上。她的个头比一般小孩稍大些,双手向前伸出,脸仰天而望,右边的翅膀上刻着“希望”二字。烛光映照在天使的脸上,而天使则回应以安详的青铜色的光芒。

唱诗班的孩子唱起了颂歌。埃文思的母亲捧着一束洁白的玫瑰走近雕像。她双膝跪倒,轻轻地将玫瑰放在雕像下。埃文思满含热泪地看着母亲,随即走上去紧紧地搂住母亲。母亲望着埃文思,轻柔地说:“我们总算给苏找到了一个新家。”

在唱诗班孩子们甜美、稚嫩的歌声中,人们纷纷走上前献上鲜花,有的父母还将孩子们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放在了雕像前。

埃文思静静地站着,看着雕像那双伸出的手。他让富兰克林制作这种向前伸的姿势,本意是天使在请求获得生命。可当他看见这些被烛光映照的脸时,他明白了:与其说天使乞求安慰,不如说是天使安慰了大家。因为她似乎在对每一个人说:“来吧!放下你们心中所有的担子吧!”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7

少女程霞11岁时,她的母亲无端失踪,后来才知道是被人贩子拐卖到了河南。她父亲为此悲愤不已,在与人贩子争执过程中竟被对方残忍杀害。为了让一直逍遥法外的凶手归案,这名可怜的少女一边打工糊口,一边寻找杀人凶手。10多年来,她跑遍了成都、昆明、上海、乌鲁木齐、苏州等10余座城市,行程5万余公里……

母亲被拐父亲被害,

幼小的程霞撑起破碎的家

今年25岁的程霞,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养马池下的鹿池村。父亲程龙柱在城区做小生意,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尽管家境贫寒,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得十分幸福、和睦。

然而,这个幸福之家却在1992年初夏的一个下午轰然倒塌。那天,才11岁的小程霞挎着书包,拉着7岁的妹妹高高兴兴地回家。可是,当这对小姐妹回到家里,却发现大门紧闭,母亲不知所踪。直到天黑,也没有发现母亲的身影,邻居将饿得发晕的姐妹们带到家里,然后通知了她们的父亲程龙柱。

母亲到哪里去了呢?小程霞和妹妹望眼欲穿,还是没能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是不是妈妈不要我们了呢?”妹妹哭得天昏地暗。程霞一边安慰妹妹,一边抹着眼泪。匆匆赶回家的程龙柱,看到姐妹俩在屋外抱成一团,更是揪心不已。让他着急的是,他找遍了整个村落,也没有发现妻子的身影!

一天夜里,妹妹哭着要找母亲,程霞一边哄着妹妹,自己却也忍不住掉泪。“爹,娘到底去哪了?”程霞和妹妹眼巴巴地望着父亲。“哭,只晓得哭,哭就能将你妈找回来?!”满脸失落的父亲吼道。程霞从来没见过父亲如此发火,她突然感觉到,母亲也许真的不会回来了。想到这里,她哭得更厉害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父亲庄稼也不管了,每天都出去找母亲,可每天都失望而归。看见父亲为找母亲而憔悴了很多,懂事的程霞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妹妹。每天在饭桌上,看见父亲吃不下饭,程霞就把仅有的少许肉夹给父亲,安慰父亲。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程霞就会特别地想母亲,泪水从她脸上悄然滑落。

得知母亲王洪琼的消息,已经是两年后了。1994年春节前一天,家里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的长信,父亲看完信后脸色大变。原来,这封信是程霞母亲写来的。母亲在信中写道,她是被娘家村里一个叫王文龙的人拐卖到了河南。事发那天,母亲正在忙活,万州区茨竹乡盛家村的王文龙从其门前路过,背着行囊外出打工。王文龙家离母亲的娘家不远,彼此认识。于是,母亲便搭话问他去哪里,王文龙称去武汉。早想外出打工挣钱的母亲心想自己的大姨在武汉,可以过去投靠,便让王文龙顺道带她过去。王文龙一口答应。于是,她跟着王文龙乘船出了三峡,又跟着他上了火车。火车走了很久以后,却远离了长江,一路向北。他们转了很多次车以后,王洪琼被带到河南阳市社旗县乡下一户姓郭的贫困农家。刚开始,母亲并不知道自己要被卖掉,以为只是王文龙在做生意,可当王文龙独自乘车离去,而郭家把她锁在屋里,她才知道自己被卖掉了。后来,郭家告诉她,王文龙开价4000元,但因为郭家只能凑足1000元,所以王文龙只好作罢,拿上1000元走了。

几乎跟所有拐卖故事一样,王洪琼受到严密的监控。好几次,母亲都试图逃出郭家,可是都失败了。每次逃跑,结果都是被人抓回来,然后被暴打一顿。郭家的人对她说,只要她生下个儿子,就让她给家里人联系。于是,母亲只能听天由命了。1993年底,王洪琼给郭家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因此才被获准给家里写了封信。

看完信后,气急败坏的父亲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个拐卖母亲、破坏家庭的王文龙算账。可是,父亲好几次找人带话给王文龙,要他就此事作出一个明确的交待。但王文龙始终没有露面,也没有任何回音。

199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程霞背着小背兜与父亲一同去赶集,走着走着,父亲却远远看见了王文龙的身影,父亲激动地大声招呼王文龙,要他给个说法,可王文龙却不以为然。最后,愤怒的父亲拉起了王文龙的衣领,想狠狠地给他一拳,没想到,王文龙却从身旁的哥哥王九龙手上拿出一尺多长的西瓜刀,朝父亲砍去……

13岁的程霞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倒在了血泊之中,她急忙边哭边跑到父亲身边,可是不管怎么摇,父亲依然毫无反应。在父亲被送往卫生院抢救后,二叔和三叔急忙赶来,给父亲输血。但由于伤势太重和缺钱医治,一个月后,父亲永别了人世。临死前,父亲拿出从亲戚朋友给他看病的钱里他悄悄留下的两百元钱交给程霞,说:“一定要好好读书,把妹妹带大成人,不要给爹丢脸。”不管程霞怎么哭叫,父亲再也没醒过。

母亲不在了,而现在父亲这个家里的惟一支柱也离她们而去了,曾经幸福的家瞬间家破人亡,幼小的程霞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父亲临死前的血腥场面,在程霞脑里怎么抹也抹不掉,她经常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抱着被子大哭起来。而面对妹妹询问“爹和娘去哪了”,程霞更是不知该如何回答。

父母都离去了,作为姐姐的程霞不得不撑起这个破败的家。白天,程霞和妹妹去到年届古稀的爷爷奶奶家吃饭,晚上则要一个人回到泥瓦搭成的老房子睡觉。因无人修补,土房后面墙壁垮了半截,甚至可以翻进人来,加上夜半时分树上猫头鹰凄凉的叫声,程霞经常感到毛骨悚然,睡觉连大气都不敢出。

“这一切都是那个叫王文龙的坏人引起的!是他,把娘卖了!是他,把爹害死了!”幼小的程霞对王文龙恨之入骨。而此时的王文龙兄弟早已外逃,杳无音讯。

为报家仇,

美少女艰辛打工缉拿凶徒

1996年的夏天,程霞艰难地读到初中毕业,家里的贫困实在无力让她继续再读下去了。而这时,母亲居然回到了万州。看到多年没见的母亲,程霞眼泪就像雨一样流了下来,她抱着母亲哇哇地大哭起来。母亲的归来是父亲去世后的几年里,惟一让程霞能开心地展开笑脸的事了。

然而好景不长,为了减轻这个沉重家庭的负担,母亲决定带着妹妹回河南的家。10多天后,母亲和妹妹要走了。程霞送母亲上了船,可是实在舍不得再与母亲和妹妹分开了,于是便跳上了船,跟着母亲去了河南。

在河南住了一个多月,而程霞对母亲的新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竹篱笆房,吃面条、面疙瘩,一遇下雨,稀泥就没至小腿的道路。这样的环境让程霞实在不忍心再住下去了,因此她决定还是回万州去。

而两年过去了,王文龙兄弟依然未被逮捕,程霞多次去派出所询问也依然无果。因此,程霞决定自己去寻找王文龙的下落,决心一定要让那个让自己家破人亡的王文龙绳之以法。

为了打听王文龙兄弟的下落,她专门来到离王家较近的茨竹乡场上给人当小保姆,但仍然没有王文龙的消息。后来,她又来到万州城里,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还是找不到王家兄弟。而此时,程霞的爷爷奶奶已经无力再下田干活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了程霞身上,无奈之下,她去了广州打工。临走前,她将积攒下来的一点钱交给一位朋友,委托他为自己打听王家兄弟的消息。

在广州打工的日子,对于程霞来说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初中的学历让她只能从事些比较劳累的工作。她在玩具工厂做过小工,在超市里卖过东西、最好的一次也就是在汽车公司里做销售,吃了数不清的苦,甚至差点误入歧途。

有一次,程霞在一个有钱人家当保姆,做了几天后,那家的男主人说可以让她在自己的店里当服务员,能挣比保姆多几倍的钱。天真的程霞以为只是端端盘子洗洗碗,所以就跟着他去到了店里。谁知,那家店原来是个酒吧,要她做的就是陪人喝酒的“小姐”。见势不对的程霞马上逃出了酒吧,程霞跑了好久,终于躲过了那些人的追赶。此时已是夜色阑珊,而程霞又饿又累,身无分文,无奈之下,她只能在天桥下和乞丐并排着坐了一夜。

被网上追缉的王文龙一直没有出现,他的妻子又在他失踪期间至法院与他离了婚。人海茫茫,王文龙躲在哪里呢?程霞将父母的相片随时挂在身边,每当看见照片时,她都忍不住要痛哭。她在广州拼命地打工赚钱,把存起来的积蓄都给家乡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帮她打听王文龙的下落。可是几年过去了,仍然没有王文龙的消息。

2002年,程霞从朋友那得知王文龙呆在新疆石河子的确切消息,欣喜若狂。她立即拿出自己打工的全部积蓄5000元交给二叔,让他与万州警方人员一道赶往新疆,协助捉拿凶犯。但不幸的是,他们还是扑了一个空。他们一行到达后,王文龙却闻风而逃了。

得知程霞正在为报仇而四处打听王文龙的下落后,母亲心疼地劝说程霞,并让小妹写了封信给程霞,让她把钱攒起来,留着以后过日子,不要再为找王文龙而浪费钱了,赶快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程霞知道母亲心疼她,可是这个害得她与亲人生死相隔、骨肉分离的凶徒一天未落网,她怎么能安心地过日子呢?

十年风雨追凶,

杀父之仇终得雪

2006年9月,程霞专程请假从广州回到万州,准备打听王文龙前妻的电话,试图从她的口中打探到王文龙的消息。好不容易,程霞终于找到了王文龙前妻的电话,于是,她激动地马上打了电话过去。可是,当她提到“王文龙”这三个字时,王文龙的前妻就恶狠狠地把电话给挂了。

无奈之下,程霞只能亲自去到了王文龙前妻的家里。在程霞万般哀求下,王文龙前妻终于开了口。她告诉程霞,王文龙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她也不知道王文龙在哪,儿子一天天长大,可是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看见这样的场景,程霞实在不忍心再去打扰王文龙前妻已经平静的生活了。

于是,程霞又去别的地方打听,没想到,竟在无意中了解到王文龙的父母家新装了一部电话。“王文龙会不会打电话回家呢?”想到这,程霞立即向万州警方提供了这一重要线索,甚至经常跑去王文龙父母家附近偷偷观察,看王文龙有没有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万州警方终于查到王文龙的下落了――原来,他在外地不停地往各个城市辗转,而不久前,他从浙江转移到了武汉!

得知这一消息后,程霞马上辞掉了工作,带着所有积蓄,于2006年11月25日与三叔一起去了武汉,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得到允许协助刑警做前期准备工作。这年11月29日,万州3名干警也前往武汉展开了抓捕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精密的调查,12月12日,在外潜逃了12年的王文龙终于在武汉被成功抓获。在警方抓住王文龙的那一刻,程霞激动地跑上前去,拉着王文龙的衣服,狠狠地打他,哭着喊着:“你这个坏蛋!是你毁了我幸福的家!是你杀死我爹的!……”

因为情绪太过于激动,连数名警察都阻止不了程霞对王文龙的狠打。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程霞的情绪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

12月13日,王文龙被押解回到了重庆,随后被警方以涉嫌拐卖妇女和故意伤人两项罪名羁押。

12月25日,程霞陪同母亲来到了万州区公安局刑警支队。已经49岁的母亲情绪万分激动地指着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说:“就是他,他把我以1000元卖掉的!他化成灰我也认得!”母亲心疼地抚摸着程霞的头,激动泪流地说:“就是他杀死了我的丈夫,还让我的孩儿受了多少的苦啊!”而此时的程霞,也是热泪盈眶……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8

前不久,我回老家看望母亲。一年没见,母亲似乎老了许多。母亲见我来了,连忙接过我肩上的包,慌忙又奔向厨房,给我做香喷喷的鸡蛋面去了。

我吃着泛着母爱的鸡蛋面,心里满满的全是幸福。母亲就坐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吃。这个熟悉的场景,多次出现我的梦里。母亲的样子也多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只是我不曾想过,母亲的白发竟是这样的多。

吃过饭,母亲问我:“一年一年的,你一个人在外面,都是怎么过来的?”我知道,母亲心里一直挂念着在外地工作的我,她最关心的就是我的生活,每次打电话,都问我胖了还是瘦了。我一贯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母亲似乎听出我话里有假,每次放电话时,我总能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母亲的心,太重了。

业余时间,我总是写些应景文字,渐渐地偶有小文见诸报端。为了记录发表文章数目,我在网上开了博客,如果过一阵子不更新博客,就会有人问怎么不更新了,是不是有事啊?这些关心我的朋友,总是让我感动。我突然想起,我为什么不能为了母亲专门开一个母女连心博客呢?把我每天的生活、工作、喜怒哀乐,都往博客里一放,即使我离母亲再远,母亲也能随时了解我的动态,母亲的心,也不会因为牵挂我而沉重了。

我把想法跟与母亲同住的妹妹一说,妹妹也说是个好办法。妹妹负责更新母亲的博客,替母亲给我留言,这样,我们都能相互知晓对方的近况了。母亲听说相隔千里,还能跟在眼前一样说话聊天,特别好奇,盼望着我们能在博客相见。

一回到工作的城市,我马上登录了博客,并把博客地址发给了妹妹。妹妹也替母亲开了博客,并把我加为母亲的博客好友,这样,只要我一有更新,母亲马上就能知道。

这个博客成了我的日志。每天晚上,我就把一天的吃喝拉撒、有趣的事、烦闷的事都写成博文,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报喜,不报忧。母亲每天晚上也如期守在电脑前,等着我更新。只要一见我有新动态,就赶紧打开看。当母亲看到我开心的事,会留言说她也开心;看到我烦忧的事,便会说许多开导我的话。我也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中渐渐释然。我新买了衣服,新学会做的饭菜,都拍成照片往博客上贴,让母亲了解我每天的吃穿,过段时间,再发张我的照片让母亲看是胖了还是瘦了……

没想到,自从开通母女连心博客后,母亲的白发竟然渐渐少了。博客里无声的交流,不仅连接起了深深的母女亲情,还令年迈的母亲返老还童呢。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再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93-0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改活动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更加关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地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情景再现法。

何为情景再现?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之中、记忆库存之里或者丰富想象之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把一幅一幅的生动、具体、可感的画面,一一显现在大脑里,再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家情感,受到美的艺术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格情操。可现代中学生,他们多是生活在优裕而狭窄的环境里,甚至是虚拟世界,缺少多样的人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特别是离他们生活年代久远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达到与那些作家的“对话”的目的尤其困难——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隔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消除这种隔膜,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达到心灵与情感上的同步交流,以便引导他们对文章内容实行情景再现。通常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记忆型情景再现

课文中作者经历的事情或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学生一时间无法身临其境地再现,但类似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记忆来弥补其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缺陷。这时,教师便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后悄无声息地引导他们,打开他们的记忆闸门,情景像洪水一样冲击着他们库存,浪花式地翻滚着文中描绘的情景,进而轻而易举地把握课文内容的根本,明白了课文主旨,领悟了作者感情。如笔者在教学作家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深深的母爱之情。在课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出了作者母亲对他浓浓的爱,学生也能够从文中勾画出这些语句来,可就是无法从作者角度去体验这种母爱的深沉,特别是母亲送作者离开时的这个细节情景最为感人。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死死抓住这一个细节情景的环节,引导学生好好回想自己出远门或离开家时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式,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来充分表述,在他们相互交流中慢慢感悟作为一个生病瘫痪想自杀的绝望儿子的母亲——那种爱的伟大与深沉,从而体会到了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意与情深,正如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时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用这种记忆型情景再现的方式,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二、想象型情景再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给学生示范、训练、教育的语文教材就是这些优秀文化的浓缩经典。诗歌、小说、散文,文言文、演讲稿、戏剧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也有学生陌生的、不感兴趣的。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要对前者教学,也要不放弃后者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实现教学目标。可学生面对这些陌生的、不感兴趣的课文茫然时,教师该怎么办?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张开无穷无际的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亲历其境、亲见其事、亲闻其声,以达到把握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时,就是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述,让学生在想象中回溯战乱纷飞的时代,亲历屈原的处境,领会他那种“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懑心情,进而理解屈原最后的无奈选择——以死报国、以死明志、以死忠君的爱国情怀。又如在教学古典文学苏轼的《定风波》时,初读诗歌学生很难把握苏轼要表达的感情,但我们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被贬经历之后,具体可感地体会到了词人在宋朝获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放逐海南的处罚痛苦,最终也让学生理解苏轼的超脱旷达的人生观。在整个诗歌教学中,想象型情景再现教学至关重要,离开了它,就无法真正进入我们的诗歌王国了。

三、影像型情景再现

随着现代高科技术与信息在教学中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时代了。由于多媒体的教学与运用,可以完全实现学生身临其境、立体感知的梦想——这就是构成了影像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曹雪芹写作的《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时,因为许多学生都很少系统而完整地阅读过《红楼梦》这篇小说,对里面的人物关系等都缺乏充分的了解,人物形象、小说主题都把握不到位。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采用影像型情景再现教学方式了。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子,既能对文章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又大体能理出各种人物关系与小说主题了。但这种方式最好是在课文讲授完毕之后才使用,否则颠倒了主次,就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固定了,难以充分实现情景再现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脑海中有自己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后的形象。因为课后的影像片子,只是导演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创造、再现,根本不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艺术的眼光,再来一次理解、创造、再现,以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魅力。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采用以上的情景再现方式,而运用这些方式的基础就是加强学生自己阅读,古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反复的研究,才能使他们边读边思、边研边想,以便把自己的思考与文中的情景再现结合起来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发现,进而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享受文学艺术的内在美。而这种享受是过去“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达到的教学目标,因为他们只是把自己咀嚼出来的“味道”、“感情”与“评价”等因素传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了,完全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思想及创造能力。而现在,我们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摆脱教师的束缚,通过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构建出自己认可的文学形象,实现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10

一、追忆往事,展开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再见了,亲人》用志愿军和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生死与共兄弟情谊。

二、书写感人事迹,层层深化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从《再见了,亲人》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从细心朴实的大娘、坚强的小金花到架着双拐的大嫂,每一个力透纸背的人物形象及所作所为,都让人留恋往返,反复回味。

大娘的慈母形象代表的是朝鲜人民的群体形象,可感可触,可歌可泣,“洗补衣服、空着肚子、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这一系列意象,准确写出了朝鲜广大人民群众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感以及莫大的支持。

小金花是个体形象的代表。她“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她“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她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她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体英雄形象,她却站在送别的路上落泪了。她舍不得让志愿军战士离开,她的表现,透视出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心中的崇高位置。

架着双拐大嫂体现了朝鲜人民伤痕累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依依不舍,十里送别。“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大嫂的付出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他们虽然在痛苦中挣扎,但他们仍然对志愿军战士深情似海。

作者用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三、通过告别场面,描写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11

疏斩衰布,绖杖,为父也,为君亦然。疏衰齐,牡麻绖,为昆弟也,为妻亦然。袒字为宗族也,为朋友亦然。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 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

文中“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一语,引起学者极大兴趣,但彼此的理解相去甚远。有学者将此语“绝”字理解为“决裂”、“决绝”,认为是“以前未曾发现的先秦儒家文献明确讲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的文字[i],“有不为君主攻伐政策作牺牲之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ii]。刘乐贤先生则认为此“绝”字当“与丧服的礼制有关”[iii],而与反对君权无涉。其后,笔者撰作《六德柬释》[iv]一文,认为《六德》此文之重心,在论丧服制度之恩服、义服;简文之“君”并非特指国君,古代递相为君臣,除天子、诸侯外,卿大夫、士之有地者皆可称君,云云。虽自觉大旨不误,然“绝”字之说解,尚未在文献中落到实处;“为宗族杀朋友”之“杀”字的字义,犹有未安之处。凡此种种,都涉及到《六德》篇的性质及其思想定位等问题,故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绝”是否为“继”字之误释?

此文尚未动笔,魏启鹏教授又对《六德》此语“绝”字提出新说。今年八月,魏先生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郭店楚简竹简》的整理者对此句“绝”字的隶定有误,楚简的“绝”字作“ ”,而简文此字作“ ”,两者判然有别。因此,简文此句的“绝”字当隶定为“继”。从而使“为父绝君”句的理解又多出一说。魏先生的意见受到部分与会代表的赞同。

魏先生的结论是从辨析简文“绝”字的写法出发的,因此,在论证其说是否可从之前,必须首先确认其对“绝”的辨析是否正确。简文此处有四个“绝”字:“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由文法与上下文可知,四个“绝”字的字义当完全相同。但是,楚简的四个“绝”字的写法并非一律,前三字写作“ ”,与魏先生说的“继”字相同;而末一字写作“ ”,与魏先生说的“绝”字相同。末一字“ ”字中间的横笔,墨色较浅,粗看不易觉察。张守中先生《郭店楚简文字编》于此也未能辨别[v]。可见,四个“绝”字实际上有两种写法。我们有理由认为,前三字是“绝”字误写或省写;或者说,楚简中“绝”与“继”不甚分别,这一点在下面还要谈到。

《说文》“绝”与“继”二字字形有别:“绝”字下云:“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而“继”字篆文作 ,从 ,与绝字古文同,下云:“ ,或作 ,反 为 。”《说文》“绝”字古文与“继”字或体结构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之说是否可信,当验之于出土古文字资料。甲骨文有“ ”[vi]字,叶玉森隶作绝,岛邦男[vii]从之。金文“绝”字、“继”字各一见,分别作 、 ,显而易见,两者之区别并不在字的朝向。楚简“绝”字多见,包山249简作 、250简作 ,郭店楚简《老子》的甲本第1简作 、乙本第4简作 ,字的朝向均与《说文》“继”字同。可见《说文》之说不可盲从。

“继”与“绝”相反为训,绝则继之,继必由绝,故可通用。《庄子·至乐》:“得水则为 ”,《释文》云:“此古绝字,徐音绝,今读音继,司马本作继,云万物虽有兆朕得水土气乃相继而生也。或本作断,又作续断。”《说文》:“断,截也。”断与绝义通。可见,古时流行的文本中,绝、继二字之字形亦不甚区别。

关于“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句的文义,魏先生解释道:为父服丧时,逢君之丧,则将君之丧放在其次;为君服丧时,逢父之丧,则不能将为父服丧置于其后。为昆弟服丧时,逢妻之丧,则将服妻之丧放在其次;为妻服丧时,逢昆弟之丧,则不能将为昆弟服丧置于其后。但是,根据魏先生对“绝”字的新解,此句当读作“为父继君,不为君继父。为昆弟继妻,不为妻继昆弟”,如此,便无法得出与魏先生相同的结论。传世文献之“继”,多训为“次”,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郑注:“继小国之君。言次之也。”贾疏:“云继小国之君,言次之也者,谓行礼次在小国君之后。”类似之例,在在多有,此不赘举。因此,“为父继君”之“继君”,只能理解为“次于君”,即父丧次于君丧之后,这就与魏先生的理解大相径庭了。同样,“为昆弟继妻”,也只能理解为昆弟之丧次于妻丧之后。如此则恩服次于义服,内亲次于外亲,宗法秩序完全颠倒,于理难通,也有违于魏先生的本意。因此,我们认为魏先生的“继”字之释不可从。

二、“绝”当作“绝服”解

刘乐贤先生认为,上引《六德》“句中的‘绝’、‘杀’都是丧服用词,是减杀之意”,“当服父丧与服君丧冲突时,可以将君服做减省,而不是为君服丧而减省父丧”。刘说实际上是将“绝”与“杀”类同,与礼书习见的“降杀”一词对应。但是,典籍之“绝”,均无“减杀”或“减省”之义;而且,若将“为父绝君”解释为“为父丧减省君丧”,在礼书中也得不到证明。

鄙见,《六德》此“绝” 字,当与礼书之“绝服”相当,敢作申论如下。

“绝”字本义为“断丝”,已见上引《说文》。引申之,凡事与物之断,皆得称“绝”。礼书每每以“绝”字称亲属关系之断裂,并进而论丧服变化。《礼记·大传》云:“绝族无移服,亲者属也。”《正义》:“绝族者,谓三从兄弟,同高祖者。族兄弟缌麻,族兄弟之子及四从兄弟为族属,既绝,故无移服。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是断绝于宗族者,不再为之服丧。

《大传》此语亦见于《丧服》,《齐衰杖期章》之“传曰”在回答出妻之子为母何以服期之问时云:“绝族无施服。”若妻为丈夫所出,则其已绝于宗道,故出妻之子仅为本生之母服期之丧,而于母族不再服丧。此亦是断绝于宗族者绝其服之义。以上两例“绝”字用法相同,均非“减省”丧服。

古代丧礼还有一种“绝服”制度,尽管文献对此没有作正面的、系统的表述,而似乎只是顺便提及,但礼家的研究表明,“绝服”之制确乎存在,并揭示了它的内涵与实质。由于其复杂性,故需要从丧服的基本制度谈起。

古代丧服,大总而言不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类,恩重者服重、恩浅者服轻,简单明了。但是,在宗法制度下,家庭成员之间暗含着种种复杂因素,如长子承重,庶子不承重,所以父为长子与为庶子的丧服不同;女子已嫁与未嫁,为父母的丧服也不同;此外还涉及到君臣关系、死者名分及长幼等错综的问题,使丧服制度极形纷繁。《礼记·大传》将种种复杂的服丧方法归纳为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等六种“服术”。郑注:“术犹道也。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名,世母、叔母之属也。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长幼,成人及殇也。”亲亲、尊尊为“六术”之纲,由此而有恩服、义服、加服、降服、绝服等多种名目。

恩服,即为直系亲属所服之丧服,主为血统关系,体现亲亲之道。由于血缘家庭通常是被“尊者”组织在社区或国家范围内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为了表示对尊者的敬意,尽管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但尊者丧亡时亦为之服丧,此即所谓义服,义服主为君臣关系,体现尊尊之道。从理论上讲,亲亲与尊尊并重,尊不得掩亲,亲不得掩尊。故《丧服》规定,为至亲与为至尊服丧,丧等相同,都是斩衰。《六德》云“疏斩衰布,绖杖,为父也,为君亦然”,正是此义。在丧服制度中,亲亲之服与尊尊之服每每在不同的丧等中同时出现,如《丧服》之斩衰有两类,一为正斩,一为义斩。子为父,父为长子、妻为夫为正斩。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属义斩,即是最典型之例。

但是,在丧服制度中,尊者与卑者的丧服一般并不是对等的,无论是在血缘家庭中,还是在国家范围内,都是如此。在血缘家庭中,妻为夫服斩衰三年之丧,而夫为妻仅服齐衰一年之丧。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大功三月,而天子于诸侯之大夫无服。诸侯、天子是一国或天下的至尊,故其丧服自有特殊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规定,即所谓“绝服”。古代丧服是宗法制度的体现。天子、诸侯是尊者,其宗法行君统,不行宗统。《礼记·大传》云:“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郑注:“君恩可以下施,而族人皆臣也,不得以父兄子弟之亲自戚于君位,谓齿列也。所以尊君别嫌也。”孔疏:“此一经明人君既尊,族人不以戚戚君,明君有绝宗之道也。”可见君统与宗统是分离的,天子、诸侯服丧的原则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明确提到天子、诸侯服丧的原则有别于普通人的是《中庸》:“期之丧,达乎大夫”,郑注:“期之丧达于大夫者,谓旁亲所降在大功者。其正统之期,天子、诸侯犹不降也。大夫所降,天子、诸侯绝之,不为服。所不臣,乃服之也。”按照儒家丧服制度的常例,对于旁系亲属(兄弟、姊妹、叔伯父母、姑母等)之丧,应该为之着大功之服,服丧的时间为“期”(一年)。但是,天子、诸侯是尊者,为了体现“尊尊”的原则,天子、诸侯仅为直系亲属服丧,而不为所有的亲人服丧,其界限划定在旁亲的期之丧,即所谓“旁期”。因为天子、诸侯与“旁期”之亲的关系与君臣关系相当,故不能为之服丧。旁系亲属的最高服叙为齐衰不杖期,所以,天子、诸侯服丧的原则之一是“绝旁期”。大夫及大夫以下者则不在此例,必须为旁亲服丧,《中庸》的“期之丧,达乎大夫”,即是此义。郑注云“天子、诸侯绝之,不为服”,是对“为父绝君”之“绝”字的最好注脚。

在现实生活中,丧主往往会遇及前丧未了、后丧又起之场面,两件丧事交叉发生,使丧服的穿著益形复杂,礼书中讨论特殊情况下的丧服之处很多,如《礼记·杂记》: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

丧服”。

“虽诸父、昆弟之丧,而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皆服其

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

“如三年之丧,则既。其练、祥皆行”。(郑注:“此主为先有父母

之丧,今又丧长子者。其先有长子之服,今又丧父母,其礼亦然。”)

“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

“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

“大夫士将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

《礼记·间传》也提及先后发生两件丧事事,丧服如何处理的问题:

“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

“既练,遭大功之丧。”

“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

《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一语,虽不见于礼书,然其文义甚明,旨在权衡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两者孰轻孰重。《六德》云“疏斩衰布,绖杖,为父也,为君亦然”,两者的丧服等级相同,与《仪礼·丧服》斩衰章一致。但尽管如此,两者仍有轻重。

父子血亲,是宗法制度的起点,为父服服斩衰是“恩服”中之最重者。为君服斩衰,是出于“尊尊”的原则,以君为“至尊”,再以“资于事父以事君”为尺度确定其丧服标准。故亦为之服斩衰。此其一。

父子关系一经确立,则终身不变,故嫡长子为父亲服斩衰亦不可变。而君臣关系不然,在人的一生中,有可能先后臣事几位君。且君臣关系不如父子关系稳定,一旦发生变化,则丧服也随之变化。据《丧服》,君一旦不再居其位,则丧服等级就要下降,如为“寄公”(即失地之君),只服齐衰三月。此外,如果臣已致仕退休,则先前臣事过的君就成为“旧君”,为旧君的丧服,不再是斩衰三年,而是齐衰三月。以上两种情况,丧等变得相当之低。可见,为父与为君,实际上有所区别。此其二。

天子、诸侯虽然至尊,但尊不敌亲,故虽贵为天子,亦不敢降其正服,必须与常人一样为父服三年之丧,所以《中庸》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于情于理,均不能以尊屈父。《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正义》引刘炫云:“母,亲至而尊不至,岂则尊之不极也?君,尊至而亲不至,岂则亲之不极也?惟父既亲且尊,故曰兼也。”又引刘瓛云:“父情天属,尊无所屈,故爱敬双极也。”此其三。

为父与为君,虽然同为斩衰三年,但丧服仍有细微区别。《丧服》贾疏解题云:“斩有二,有正有义[viii],为父以三升为正,为君以三升半为义,其冠同六升,三年。”丧服之布,有粗有精。丧愈重则布愈粗,愈轻则布愈细,故于丧服用布之粗细,可知丧之轻重。古制,布之粗细以“升”为单位,郑注云“布八十缕为升”,升数越多,布越细密。为君丧服用布为三升半,多于为父的三升,可见前者轻而后者重。此其四。

总之,父丧重于君丧。“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即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不得服君丧而绝父之丧服。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处理“亲亲”与“尊尊”关系时一种立场。郭店简《语丛一》云:“有亲有尊,……尊而不亲。”“长弟,亲道也。友、君、臣,无亲也。”可见当时学者在丧服问题上很注意分别内与外、有亲与无亲,主张在同一丧等中,有亲之服重于无亲之服。

[i] 李存山:《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页269,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

[ii]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页88,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

[iii]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38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iv] 载《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自印本),2000年8月;此文将正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的《简帛研究》第四辑。

[v] 見張守中等:《郭店楚簡文字編》,頁177,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

[vi] 《乙》8370,《前》5.11.5,《庫》1511,《拾》9.9,《合》263等。

[vii] 《殷墟卜辭綜類》(增訂版)頁472,汲古書院,1971年。

[viii] 此語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引文如此;阮本作“斬有二義不同”;毛本作“斬有正義不同”;此處從《通解》引文。 三、关于妻与昆弟的丧服

《六德》云:“疏衰齐,牡麻绖,为昆弟也,为妻亦然”。是为妻与为朋友之丧等相同。而《丧服》为妻服齐衰期,为昆弟服齐衰不杖期,则两者有等差。廖名春先生认为,《六德》所记之丧服制度与《丧服》不尽相同,有可能保留了较早时期《丧服》的面貌。廖说不无道理。事实上,《礼记》所论丧服制度与《丧服》经传所记丧服制度并不完全一致,前贤早有论述,此不赘述。郭店简《六德》、《性自命出》等篇属于刘向《别录》所说“古文《记》二百四篇”之列[i],与《礼记》本属同一体系,因而篇中出现与《礼经》相左之处,亦在情理之中。

《六德》作者十分强调内外之别,将父子、夫妇、君臣等“六位”分为“内三位”与“外三位”[ii],以父、子、夫为内位,而以君、臣、妇为外位,故父子重于君臣。《丧服》齐衰不杖期章《传曰》:“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夫妻、昆弟虽皆一体,而仍有差别。昆弟为至亲,属内亲。妻为异姓,本为路人,属外亲,故《六德》将其列入“外三位”,并明确提出“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

《丧服》关于宗亲、外亲、妻亲之丧服的规定,似有前后不能一贯之处:宗亲之丧,都在大功以上;属于母党的外亲,以外祖父母为最高,但仅为小功之服;属于妻党的妻亲,仅为岳父母服丧,而且是缌麻之服。据此则《丧服》对宗亲、外亲、妻亲的亲疏,分别甚严。但是,《丧服》为妻是杖期,为昆弟是不杖期,妻之丧服又高于昆弟,与上述宗亲、外亲、妻亲的丧服明显不相称。因此,我们认为,《六德》“为昆弟绝妻”提出了一种比《丧服》更为合于逻辑的服叙。

此外,不能排斥这样一种可能,即在《六德》作成的时代,齐衰期作为一种丧等,并不区分杖期与不杖期。理由是,《六德》仅仅说到“疏衰齐,牡麻绖”,而没有提及“杖”。严格说来,先秦丧礼中的“杖”不属于丧服。先秦丧礼中“杖”的作用,《丧服》有很详尽的说明。斩衰章“传曰”:“杖者何?爵也。无爵而杖者何?担主也。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妇人何以不杖?亦不能病也。”郑注:“爵,谓天子诸侯卿大夫也。无爵,谓庶人也。担犹假也,无爵者假之以杖,尊其为主也。非主,谓众子也。”于此,可以对“杖”的作用,可得到如下认识:首先,天子、诸侯、卿大夫作为有爵者,在丧礼中可以用杖,这是其身份的象征。其次,士庶之人虽无爵,但在担任丧主时也得用杖。显然,以上两种情况所用之杖,都不表示丧等的高下,而仅仅是在社会中或丧事中的身份的标志。再次,庶子虽非担主,若因哀痛致病,可用杖扶持病体。此时的杖,也与丧等无关。又次,未成年的男子(童子)、女子(妇人),哀思不至于过甚,故都不用杖;这再次说明杖仅仅是辅病的工具。先秦时代表示丧服轻重的只有衰麻、首绖、腰绖之类,故有“男子重首,女子重要(腰)”之说,故《六德》略而未言。

四、关于“为宗族杀朋友”

《六德》云“袒字为宗族也,为朋友亦然”,又云“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文义同上,先言为宗族与朋友服丧等级相同,都是“袒字”;再言若宗族与朋友两者相提,则宗族高于朋友。

简文“袒字”之“字”,裘锡圭先生已经指出,为“免”字之误写[iii],至确。 “袒”即袒去衣袖,裸露左臂;“免”是用宽一寸之布,从项向前交于额,再向后绕于紒。袒非丧服,免亦不成冠,不属于正服[iv]。袒免作为五等丧服的延伸,只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对五世之亲,即共承高祖之父的亲戚。五等丧服只及于四世之亲,即同高祖的亲戚,为之服缌麻。五世之亲是已出五服的远亲,欲表哀思,只能用袒免之制。六世则同姓而已,无亲可言。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二是为死于他邦的朋友主丧。朋友死于他邦,周围无亲人为之主丧,彼此虽然无亲,但有同道之恩,此时可比于五世之亲,以“袒免”为之主丧。楚简云“袒字为宗族也,为朋友亦然”,与传世文献一致。现在的问题是,楚简“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之“杀”字当作何解释。与刘乐贤先生一样,笔者在《六德柬释》中从旧说,将“杀”字解释为“减杀”。但是,袒免是五等丧服之外唯一的丧饰,是丧饰的边界,袒免之外,已无可供减杀的丧饰。因此,将此处之“杀”理解为减杀,有碍难之处,当另求它说。

传世文献所见之“杀”字有二音,《玉篇》杀部云:“杀有二切:所札切,断命也;所界切,疾也。”所札切之杀,为杀伐之杀,毋庸赘言。所界切之杀,礼书多训为“减杀”,《中庸》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即其例。

“杀”每每与“降”并用。“降杀”为丧服或礼数减等之义。礼书屡云降服,即因某种原因而将丧服降低一等,如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其已出嗣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

《丧服》:“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为士者。”疏:“大夫为此八者本期,今以为士,故降至大功。”敖继公:“大夫于士为异爵,故其丧服例降其旁亲之士者一等,虽世叔父母亦降之,所以见贵贵之义胜也。”

《丧服》:“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郑注:“大夫虽尊,不以其服服父母兄弟,嫌若逾之也。士谓大夫庶子为士者也。己卑,又不敢服尊者之服。”(疏:不敢自尊而逾越父母兄弟。反之亦是。)

其实,所界切之“杀”字,另有一义,可以训为“断”、“止”。《荀子·大略》云:“霜降逆女,冰泮杀止。”[v]《孔子家语·本命》云:“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昏礼而杀于此。”是“杀”训“止”、“断”之证。又《荀子·在宥》:“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释文》:“崔云,谓弹正杀之。”此句“制”、“杀”、“决”三字类同,皆有“断”义。此“杀”字训“断”、“止”之又一证。

《大传》“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正义》云“五世袒免,杀同姓也”者,“减杀同姓也”。鄙见,此处之“杀”,亦当训为“断”、“止”。《大传》此语之“穷”、“杀”、“竭”三字,字义相类,皆有“断”、“止”之义。“四世而缌,服之穷也”,言为四世之亲服缌麻三月,五服至此而穷尽。“五世袒免,杀同姓也”,言为五世之亲袒免,与同姓之亲为断。“六世亲属竭矣”,六世则亲属已竭尽。如此,方文气贯通,字义畅达。若以“杀”为“减杀”,则与上下文义不协。

《丧服小记》云:“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郑注:“杀,谓亲益疏者服之则轻。”《正义》云:“上杀者,据己上服父祖而减杀,故服父三年,服祖减杀至期,以次减之”;“下杀者,谓下于子孙而减杀。”“旁杀者,世叔之属是也”。郑玄、孔颖达之意,杀为减损之义。亲情以父子为最深,上及父、下及子,是为“三”。向上至祖,向下至孙,是为“五”,故云“以三为五”;再向上推及曾祖、高祖,向下推及曾孙、玄孙,是为“九”,故云“以五为九”。曾祖、高祖,亲情渐疏,是为上杀。曾孙、玄孙,亲情渐疏,是为下杀。横向,则由骨肉至亲之兄弟推至从兄弟、再从兄弟、三从兄弟,亲情亦渐疏,是为旁杀。是为对“杀”为“减杀”的传统解释。

然细玩《丧服小记》这段文字,所谓上杀、下杀、旁杀,意在说明五服及于九族,落脚点在“而亲毕矣”一句上。如果将上杀、下杀、旁杀理解为对九族上、下、侧面范围的界定,可能更合于文义。此外,这段文字与《大传》“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立意一致,也是要说明“亲服”的范围。此处的“杀”与表示礼数降等的“降杀”不同,前者表示界限的截止;后者则表示循级而降,如丧服由大功降为小功、由小功降为缌麻之类。因此,将上引《大传》和《丧服小记》两段文字中的“杀”字训为“断”、“止”,恐怕更合于文义。

《六德》之“杀朋友”与《大传》之“杀同姓”句式相类,意义相同。《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句两“杀”字,亦均应训“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之边界。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注释:

[i] 參閱拙作《郭店楚簡與〈禮記〉的年代》,《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ii] 參閱拙作《六德柬釋》。

[iii] 《郭店楚墓竹簡》189頁,注釋19。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12

这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二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又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2.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这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对父亲同情和挚爱,这是伤心之泪。

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两句,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话语里面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更感人。

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