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淑敏作品

毕淑敏作品

时间:2023-05-29 18:25:25

毕淑敏作品

第1篇

关键词: 生命关怀 精神生命 社会群体

毕淑敏是个典型,她的人格和文品是统一的。毕淑敏每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毫无例外地都以生命和死亡为主题。现在许多人都在研究毕淑敏的作品, 但绝大多数都是从死亡意象、女性价值方面去探讨。而从生命美学方面去研究,目前只有少部分学者曾经提及过,但并没有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从美学理论讲,生命包含肉体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而“生命美学”一词是人类的生命追求或在精神时空里,或以精神方式得以实现。从精神生命的深度抒写方面分析毕淑敏的作品,有利于揭示作者的一些现实性,亲历性的内容呼唤大家珍惜生命。

毕淑敏,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性别按钮》、《提醒幸福》等等。

?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生命是指人类的生物生命的变式和补充,包括人物、精神时空及满足生命愿望的生命活动。我们不能说人的精神生命需要的满足比生物生命的满足更“高级”,但它确实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某种根本区别。不过我们切不可忘记,人的精神生命的需要往往和人的生物生命密切相联。它是生物生命的变式和补充。

1、爱情。正如毕淑敏所说,她一直觉得爱情这件事情是有生物基础的,这可能跟她是医生有关。男女相恋会散发出发达的荷尔蒙,那是相当有力量的。

毕淑敏的首部爱情小说《鲜花手术》是一部有着鲜血般艳丽和不锈钢器械样冷凝的作品,将生命与爱交织成斑斓的丝毯,柔暖而炫目。讲述的是一段“纯情浪漫悲歌。在当今社会,95%的女性都要求男方有独立住房。在人们的爱情观似乎越来越现实的今天,作者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个爱情小说,是否会有隔膜。但是我想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曾有过一些坚定、勇敢,为了情感不惜代价的人。在他们精神生命的爱情观中体现了更深层次。当然,读出爱的同时也发觉了人性中那些感人至深的闪光点。

故事以一位军医出身,只身一人到异国考察的中年妇女柳子函为叙述者,以柳子函对Y国的接待员游蓝达娓娓道来的故事为线索,将一个30多年前发生在柳子函身边的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缓缓地铺展开来。

柳子函和黄莺儿一起入伍,建立深厚友谊。两人成为女士实习军医时,被安排共同照顾卧床不起的英雄连长宁智桐。在黄莺儿的悉心照料下,连长奇迹般的恢复了,且与黄莺儿坠入爱河,后来又有了爱情的结晶。但在军队里,纪律像钢铁般坚硬而无情。黄莺儿与宁智桐的爱情违反了军纪,一旦被发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可想而知。黄莺儿为了彼此的进步与功绩,被迫从医院里接来手术器械,让没有丝毫医疗知识及经验的宁智桐为自己做人工流产。不料,黄莺儿大量出血,濒临死亡边缘,宁智桐无奈之下求救柳子函,在她的强烈建议之下将黄莺儿送入医院。黄莺儿勉强保住了性命,却又偷偷离开医院,从此下落不明。而宁智桐因处分而被派到了劳教所。30年后,柳子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多天来一直倾听自己故事的游蓝达竟是当年黄莺儿的女儿。原来,宁智桐当初不小心将一条大血管剪破,才导致女友大量出血,而孩子也因此侥幸保留了下来。不是无奈之辞所能涵盖得了的。是悲哀!是时代造就的寒彻心骨的悲哀!这样一段故事就在柳子函出Y国访问旅途中对陪同游蓝达的讲述里渐渐浮现并清晰。小说于痛楚的历史中追忆凄凉的美,与平淡的现实中感怀温柔的痛。叙述线索交织缠绕,叙事视角切换自然。

爱原来可以这样纯洁明净,这样伟大。爱的力量,让一个女子为男人的名誉和前途而毅然放弃了自己和他的爱情结晶。我相信她肯定曾经犹豫过,曾经失落过,甚至绝望过。但她还是勇敢地克服了一切恐惧,抛开了心里时常驻扎的可怖而挥之不去阴影,抛开在脑海中那些了鲜血和痛苦交织的画面,抛开了一个怀孕的女人对孕育在自己身体里的孩子的期待和怜爱。 这是她的精神生命中的爱情在支撑着她前进。

真正纯洁的爱,都与俗世里人们倾尽所有追求的物质的东西脱离关系。它来自人们对真实,自然的爱的执著。在现实的大背景下,人们总是力图尽快地得到急需的东西,满足内心不断膨胀的占有欲。为了这些东西,不惜换上一幅麻木,虚伪,狰狞的嘴脸。少了真实的情感,多了精心的伪装。少了为爱付出,多了为欲索取。在交往过程中,也极少需要心与心之间真正的交流,而过多地看重他人所拥有的,和自己所缺少的。因此,当我想象着黄莺儿面容惨淡地躺在血泊之中,那些素白的床单像盛开的红色鲜花,透出咄咄逼人的杀气。当我想象她在手术之前镇定自若地告诉爱人手术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并坚定地告诉他,她相信他。我想人的精神生命对人的外在生命行为有相当大的支配。人的精神生命在诞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依附性和独立性前者指的是它对人的物质生命活动的依附。我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震撼。因为爱的精神,所以毫无条件的相信,彻彻底底的信赖。又因为相信而变得泰然自若,无所畏惧。

2、人格尊严的关怀。毕淑敏对生命有独特的感受 ,其作品许多人物都为生命尊严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其实 ,尊严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尊重 ,是人生自我完美之后心灵和精神获得的高层愉悦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确认。尊严是人的人格确证。毕淑敏的作品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昆仑系列”小说展示了在生命的“亡区”。

人的肉体生命的脆弱 ,从精神生命的角度对人的尊严给予高度重视。毕淑敏十六岁离开北京,参军到昆仑高原。昆仑高原海拔五千多米 ,常年冰天雪地,气温零下四十度,无树木、花草,更无青菜水果。严寒使人神经麻木,失去知觉,作品《昆仑殇》写道“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大脑,浮游于冰血之中”。昆仑高原不仅寒冷,而且缺氧。人稍不慎,就会被缺氧倒地冻死。恶劣的自然已远远超过生命的忍耐性,导致人自然生命本能的物质需求无法满足,死亡便成了生命的必然,生命的存在倒是奇迹。严寒、缺氧像恶魔一样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稍有疏忽,死亡之神便会不期而至。

《昆仑殇》中毕淑敏曾说“死亡像一把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象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是何等软弱”! 在生命的“亡区”,人的肉体生命是脆弱的,死亡成了生命的必然,但死亡与生存的对立却又标志着精神生命存在。而精神生命的存在正体现出生命尊严的伟大和崇高。精神生命是人的尊严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因而生命是最宝贵的。确实,生命固然重要,但尊严更不可忽视,没有尊严的生命好比一个百无聊奈的躯壳,会遭遇世人的摆布和社会的践踏。

尊严是一种追求自我的完美和对他人的尊重,否则,生命的尊严就会丧失其根本意义。尊严不仅是健康活着的人应有的,生命垂危的人也应有尊严。《预约死亡》中,生活在里面的都是行将就木的病人,作品揭开了病人们在临终前对生命尊严的诉求,赞颂了在临终关怀医院给病人以关照的医生护士和女大学生志愿者,是他们用爱心让那些邋遢无能自理的病人实现其尊严的,体现出他们“施爱于万物”的博怀。病人在临终时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在不能自理时能得到他人的呵护和帮助 ,在临终后有无私的使者把你的灵魂放到一个安宁的地方 ,这是精神生命得到尊严的见证 ,这种无私的爱和精神是人类超道德的生命境界。尊严是一种追求自我的完美和对他人的尊重。否则,精神生命的尊严就会丧失其根本意义。

3、心理。生理是心理的镜子。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朋友和杀手。许多人的疾病其实是自身心理攻击生理造成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如: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所以心理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精神生命的范畴。

《拯救》是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据统计,乳腺癌已经位居全球女性癌症的首位,大多数患者不单单要承受死亡本身的挑战,还由于女性象征的丧失,更承受着比普通癌症患者更大的心理压力。毕淑敏认为自己应该借小说来探讨癌症病人的心路历程。《拯救》讲述了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 ,组成心理治疗小组的故事。

我认为这篇小说在题材和内容上讲述的是心理师和病人之间的医疗故事,同时其所描写和运用的也是正宗的心理学方法,从心理师的布局、到心理咨询的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师的培训、就职、日常工作,以及碰到疑难问题的同跻督导、自身碰到心理问题的更高层的心理督导,全部囊括在内,可以说〈女心理师〉是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全方位展示。为了使故事有典型型,作者还有意选取了七、八个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包括夫妻感情危机、单亲幼儿心理、同性恋心理、高官心理障碍、临终隐秘等多项心理客题,基本上男女老少、生老病死、婚姻事业、人生万象无所不包,各种心理治疗措施也有详细描述。

其次,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对心理治疗过程的深入探索。一段比较写实,是贺顿接受督导后境界提升解开了大芳与丈夫的心结,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揭示了最终谜底:人所说的不一定是所想的,人所想的不一定是想要的,人的心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要看穿真相实在是太难太难。第二段是着墨最深、篇幅最长的贺顿接受心理督导过程。包括对催眠的描写和心理创伤成因的揭示。我不知道毕淑敏是否真正见过催眠和心理分析治疗。但她那杆充满想象力的造化之笔还是用以无比丰富的写实与比喻,向我们展示了催眠治疗的全过程,以及治疗前后宏大、深刻、复杂、复杂又细致生动的心理变化。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心理上的治疗。

现代人剪裁精良的西装里面,常常包裹着一颗疲惫焦虑的心。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陀螺一样周旋于周末加班、情感危机、银行贷款到期和办公室里各种流言蜚语之中,焦头烂额,身心疲惫。身体的劳累还可借咖啡缓和,心灵的困惑却无方破解。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肉体上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毕淑敏作品中体现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不光只是个体的生命体现,而是存在于社会的。所以社会生命的存在让我们也感受到社会生命的重要性。

人的精神生命是人的现实生命的翻版,或投影,人在现实中追求什么,他的精神生命也在追求什么。人的精神生命对人的外在生命行为有相当大的支配力,精神生命还可以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动进行详细的反思,人如果没有精神生命就还是凭着本能应对自然的低等动物精神生命是肉体生命的升华。文章引用自:

毕淑敏曾说过:“真正的小说家应该也必须是思想家。”黑格尔说:“艺术家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毕淑敏所依靠的生活的富裕是她对生活的贴近体察和切身的体验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就是这些丰富了她作品的内涵。毕淑敏的作品不是单纯地解释了死亡意向,它融合了人类思考的各种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大方向。毕淑敏的作品不只能从死亡的方向来谈生命,而还能够从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去探讨和分析三重生命里面所包含的作品的内涵,结果和意义是不一样的,也是深入和广泛的。而她以人的生存都以生物生命(肉体生命)为前提,精神生命为支配,社会生命为方向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里不仅仅是要探讨这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呼吁人们都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把自己真正的生命充分而又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让人们更新对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关怀,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盛英.毕淑敏小说与生命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

[2]施津菊.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M].中国文学研究,2003,第2 期总第69 期

[3]吴立艳.毕淑敏:女性宝贵的是对人生的尊重 文化・人物[J].中国图书商报, 2004,(09)第A08版

[4]于呐洋.毕淑敏和她的心理咨询中心[J].周末专刊・阅读,法制日报,2002,(12)第T00 版

[5]蔡安延,赵华.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第五卷第3期2003,(09)

[6]焦会生.对“正视死亡”的深切呼唤――评毕淑敏中篇小说〈预约死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第2篇

关键词 昆仑殇 死亡观念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Consciousness in "Kunlun Shame"

ZHANG Huiying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 "Kunlun Shame" is the debut Bi Shumin, her real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plateau, in the description of frontier guards' dedication to youth, but also reflects the humanitarian care. In this paper, take "Kunlun Shame" for example, Bi Shumin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early awareness creation.

Key words "Kunlun Shame"; concept of death; life consciousness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毕淑敏是执著于表现死亡主题的代表性作家。《昆仑殇》是毕淑敏小说创造的处女作,于1987年发表,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在极“左”年代进行的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高海拔雪域高原永冻地带的拉练行动,在这项严格残酷的军事拉练中,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毕淑敏作为亲历者,在其笔下直接而真实地展现了生命在高原严寒缺氧的脆弱和生命意识在严苛环境中的坚韧。

1 生命对于雪域高原的渺小

“缺氧和严寒像一把张开的剪刀,悬在人们的头顶,不定在哪个瞬间,就永远刈去一条生命。”①位于藏北夹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昆仑防区海拔高于5000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苍凉:“防区内几乎没有老百姓,尤其是冬季”、“山压着山,峰叠着峰”、“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僵卧了一夜,内脏都几乎冻成冰坨了”、“血液会在停下脚步的一瞬间凝结成块”、“无人区内无水……没有水,自然就没有了一切生命。”、“二十年前……战友十分之九牺牲在这块荒野的山野”,②即使没有发生拉练一事,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已经让驻守边防的军人们难以维系脆弱的生命。

“一号”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也是拉练的决策者,坚定而不近人情地在酷寒严风、荒漠山野、高原永冻无人区中执行拉练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号”正是缔造了后续死亡的推动手,他给予了大自然吞噬生命更快的机会。小说里几个赋予了完整姓名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基本都是死亡:高大英俊的作战参谋郑伟良、魁梧的大汉金喜蹦、矮小邋遢的号长李铁、美丽的卫生员肖玉莲,他们都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高原,代表着许许多多同样年轻而普通的生命,一个个普通战士的死亡在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将生命演绎得更加庄严、悲壮。最终的拉练在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后还是完成了,在此期间毕淑敏深刻意识到生命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的渺小,但生命的顽强也在此淋漓尽致地呈现。生命在高原上是珍贵而罕见的,恶劣的生存条件对人的生命形成威压,残酷的自然环境吞噬着人类宝贵的生命,生命苍茫、渺小的哀怜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坦然面对死亡

毕淑敏的创作是受到了其生活经历的很大影响。17岁便入伍当兵,原本想当通讯兵却被分配到做了卫生员,“我在那只高原部队度过了十一年,把我一生最好的年华葬在世界的屋脊。”③28岁时转业到工厂卫生所做内科医师。无论是在部队的卫生员经历还是转业后的医生生涯,死亡对于毕淑敏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了,所以在作品中她能以本真的态度直面死亡,以死观生,倾向从客观真实来表现死亡。

《昆仑殇》中美丽的卫生员肖玉莲在即将走出无人区时“像片枯叶,突然扑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试探着松了手,她立刻倾在地上,又昏厥过去。再次醒来后,变得宁静了。”肖玉莲在最后时刻没能坚持下去,长眠在无人区,在死亡来临之时,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做过多挣扎,“不留下遗言”;号长李铁在夜间急行军时“觉得自己轻松极了,就要从号嘴飘出去……用二十几年前父精母血所孕育……的一律真气”吹响了最后一声号音,号音回旋在冰峰中,他的生命静卧于砂砾上;金喜蹦在坠落山崖时“高速坠落,使他感到自己在笔直地飞腾。他轻渺得像一片羽毛,沉重的大铁锅,像黑色的羽翼,托举着他更快地飞翔。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欢欣。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到处都是耀眼的银白色”……鲜艳的红色弥漫了整个世界……金喜蹦看到了自己的头颅,碰撞在谷底雪地上迸溅起的雪光”,普通战士的死亡来得突然又似乎顺理成章。毕淑敏将死亡图景做了隐晦化处理,笔下的死亡意象显得冷静而从容,没有分明的棱角,但画面感极强,她用其达观冷静并具有亲历性特征的叙述使其笔下人物直面死亡时深具平静感,情感立场便隐藏在背后向读者进行了一种委婉的叙说。

3 直面死亡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是忌讳谈死的,不愿谈及甚至逃避死亡这一话题,然而死亡其实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且最后的一部分,只有认真思考存在和死亡,人类才会更加积极地应对复杂的生活。毕淑敏以达观、冷静的笔触在小说里认真探讨了死亡问题,“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抛弃它们就是抛弃生命本身。”(哈夫洛克・埃利斯)小说中“死亡”反复地出现,无论是人物思想中对于死亡的认知还是人物结局的死亡,“死亡”都包容并且贯穿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她所有的创作中都毫不避讳的死亡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解死亡和认知死亡的文本契机,对生命抱有悲悯情怀,立足于生命的尊严,以坦然赴死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和升华。

《昆仑殇》里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物质条件的局限,苛刻的拉练而导致生命的丧失深深撞击着她的心灵,对死亡的惊恐也意味着对求生的渴望和向往。虽然小说的背景是十年浩劫,拉练的行动是在思想极左下发生的,但是毕淑敏依然致力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叙述边防战士的生命存在和牺牲精神。“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出产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尊严!”④因美丽容貌遭到政治排挤的肖玉莲、因一句紧张下念错的话被告黑状的金喜蹦为了各自追求的尊严付出了单纯的生命,即使最后死亡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结局。郑伟良仅因为一份新闻稿而逝去“眉宇间蕴含着生气,紧抿的嘴角流露出坚毅和果敢……像在沉思中睡着了。”这些长眠在雪山的青春生命和奉献精神深具悲壮而崇高的美学意蕴。

毕淑敏在访谈中曾说过“扎花圈的时候,花是一朵一朵做起来,刚开始做的时候,你会觉得它们可能跟树上的花,或者是野地里的花,或者是插在花瓶里的花没多少区别,可是当这一朵一朵的花最后组成花圈的时候,你知道它不一样了,它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完结。”⑤正如同小说结尾烈士陵园两角安放的两个纯白色小花圈上那对小小的白蝴蝶,化成银灰色从烈火中比翼飞出,牺牲将士的子弟们将继续沿着兄长们的步伐在昆仑山上印上一行新鲜的脚印。

作为经历过十年浩劫时期的女作家,毕淑敏的创作风格、内容和笔触模糊了性别,就如同她的经历一样“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男人和女人的界限被涂抹得很模糊”,⑥她借死亡的瞬间性、不可抗拒性及其对人生的毁灭性来表现生命的尊严,肯定死亡的价值。“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死亡固然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它与生的对立却又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

毕淑敏前期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叙述了自然和政治环境对生命的栓桔,虽然个人存在的价值没有更多地体现,在死亡本体意义上有着局限性,但她侧重从生命与人性的视角表现军人在严酷环境中的艰难生存与生命抗争。在挑战生存极限的条件下,边防战士用美好的青春和顽强的精神完成了一次次壮举,通过人物在特定生存境遇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与奉献情怀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价值,使生命的存在超越既有的局限,从而获得无限的生存张力。

毕淑敏从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人的对立中彰显生命的宝贵,生命的崇高,能够引导中国这个具有复杂天命观念的民族去思考死亡,使人们平心静气地同审生一样去审死,思索现实中种种与生死相关的矛盾,可以视死亡为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坦然面对人生的弥留之际。在她看来,“这个终点必然矗立在远方,不管你眺望与否,它是踏踏实实地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我们确知我们将有一个终点。在未曾抵达终点之前,如何来使用一己的生命,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不因为你回避它,它就不存在。”⑦死亡虽然不可抗拒,但可以超越,一个人如果在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时,能够做到勇敢、坦然和安祥,那么,他就维护了生命的尊严。这使当下社会的人们认真了解生命的宝贵和崇高而审视反思自身,今昔对比从而受到灵魂的震撼,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注释

①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56.

②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28-68.

③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写作是一种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04.

④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1.

⑤ 毕淑敏访谈.环球名人坊,2010.10.

⑥ 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写作是一种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303.

⑦ 毕淑敏访谈.环球名人坊,2010.10.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 杨婷.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主题比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5.

[3] 王海艳.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情结与审美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9.6.

[4] 蔡安延,赵华.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9.

[5] 贾丽萍.论毕淑敏小说的死亡观念与生命意识[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12.

第3篇

在我眼里,毕淑敏一直就是个普通人,但她比较有毅力。相识那年,我21岁,她20岁。她在西藏阿里军分区当医生。我在另外一支部队司令部当机要参谋。阿里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拔5000米,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一年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在认识她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那里还有女兵。

1972年10月,我从边防团下来,利用到医院看病的机会,与她第一次见面。在见面之前,互相通过几封信,见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考虑是否建立恋爱关系。

我第一眼看到毕淑敏时的印象,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气,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样一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镇定和平静。我后来问过她,你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她说,可能是在西藏太寂寞了太枯燥了,天天看着单调的雪山和一动也不动的云,人就呆若木鸡了。

第一次相见,她给我的印象是,身上的军装很整洁,军帽戴得端正,发式也是她之后多少年一贯保持的那种短发,脸上很平静,没有一丝紧张和不安。我想这可能和她在阿里高寒缺氧,脑子比较迟钝有关吧?没想到谈起话来,她知识面很广,闹得我心里很有压力,心想以后要是和这样的女兵谈朋友,自己也要多读书,才能显得比较般配。后来双方互相留了地址,我一看,好家伙,她的字也写得很漂亮,比我的字要好。我当时常常给首长写报告,字也写得不错。

认识毕淑敏之后,我有意识地多读书,并开始练字,战友们不知道为什么我变得如此勤奋,如此用功好学,其实那动力很简单,就是别让毕淑敏把我给比下去。我曾经问过毕淑敏,你的字写得挺好的,是不是在雪山上闲着没事,天天练字啊?她想了想说,没有。也许我每天给病人看病写处方,积少成多也算是锻炼吧。我也问过她,说第一次见面时候,我看你很镇定,是不是在我之前谈过别的男朋友啊?她说和我是第一次谈恋爱,当时她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不过,想想也正常,因为整个阿里高原,只有几个女兵,成天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男兵,她可能已练出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了。

经过长达5年的恋爱,我和她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她很敬业,是好医生,也是好主妇

她是对家庭很负责很敬业的那种主妇。别笑我用了“敬业”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有些女人对主妇这个角色不够热爱,有点敷衍了事。毕淑敏不是这样。我家周围有好几家超市,毕淑敏需要采买的时候,总要轮番去逛。我说搞那么复杂干什么?认准一家就是了,价钱上差不了多少。毕淑敏很认真地说,不仅仅是价钱,还有不同的品牌和产地,不同的超市进货渠道不一样,当然要“广种薄收”“博采众长”了。

晚上散步的时候,毕淑敏常常拉着我往远处的商店走。她说这样一举两得,既锻炼了腿脚,也充实了菜篮子。我说,你是不是三天不购物就手心痒痒啊?她说:“你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老母亲有病需要补养,我当然要把后勤搞好。”到了商场门口,她对我说:“你不愿意进去,就在附近溜达一圈,我买了东西很快就会出来。”这一点,毕淑敏说到做到。

她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乱逛,也不会被打折和减价所诱惑,总是直奔主题“速战速决”。不过她买东西也有缺点,就是几乎不会还价。在自由市场,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买了就走。我说:“你这是不是有点傻?”她回答:“是有点傻,但我耗费不起那时间。讨价还价也许要用去10分钟,有这10分钟,我能看几页书呢。”

毕淑敏对工作也很敬业。一谈起她的工作,我就觉得她始终是个医生。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就是医生。2002年8月,她和她的一帮学心理学的博士同学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当作家,她依然是医生,只不过过去她是内科主治医生,现在是心理医生而已。前几天,我和她从云南回来,下了飞机天都黑了,冷风刺骨。从机场坐上出租车,我对司机说开回家,毕淑敏说不能回家,因为她要直接去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已经预约了来访者。那天她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有一次,毕淑敏和她母亲到河南去,那里有不少她在部队时的战友。一下车,她就被战友们围起来,很多人都请她到自己家里吃饭,说自己的病是毕淑敏治好的,现在要表表心意。连她母亲都吃惊,对她说:“当年你的医术就那么好,那么神?”毕淑敏倒是挺清醒的,说:“我的医术算不上特别好,只是比较仔细热心罢了。”毕淑敏认为:“其实,人真正得了治不了的大病,谁也没有办法。如果是小病,只要诊断对了,方法和药物都差不多,医生的态度就很重要。病人叙说他们的病痛,我能耐心地多听一会儿,多问几句,真心实意地陪伴着他们,仅此而已。”

她的写作属率性而为,都是肺腑之言,我被她的辛苦打动

毕淑敏的写作,我觉得是率性而为,写的都是肺腑之言,不会跟风,也不会为了得个什么奖而刻意为之。1986年她写处女作《昆仑殇》的时候,已经34岁了,在一家工厂卫生所当所长。她决定写小说,别说他人,连我都想不通。一个拖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已不是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的年纪,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再说,我们在文学界举目无亲,贸然投稿,不是明摆着死路一条吗!我把这些顾虑都对毕淑敏说了,她又是那种很镇定的神气,说:“我都想过了,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我喜欢写作,我才拿起笔。我又不是想出名趁早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一个星期后,当她把厚厚的一叠稿纸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确信,她真的下定决心要用笔来说话了。

毕淑敏的处女作是我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我曾对她说:“咱们发动群众,和亲戚朋友通通气,就不信找不到认识的编辑,那样会稳妥一点,人家才能给你认真看看。”她说:“那不就是走后门吗?不必。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我要是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先掺进去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没意思了。”结果我们是什么人也没托,就这样素昧平生地把稿子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非常及时的审完稿子,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后来,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就发表了。

一谈起这段经历,她就说,她很感谢责任编辑,也很感谢我,是我帮她把稿子送到了编辑部。我说,嗨!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看你点灯熬油地平生第一次写了那么长的文章,要是邮寄丢了,你还不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里面的保尔,悔得几乎自杀,为了让你安心,就帮你一把。谁让你那么憷窝子呢!

毕淑敏写作的习惯很正常。她几乎从不熬夜,也不睡懒觉,也没有什么特殊嗜好。我常和她开玩笑说,你怎么像个老农似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家大作家都是有些怪癖,比如专用什么工具,或必须穿什么衣服,或喝什么酒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毕淑敏还是那种很安静的神态,说:“我不是为了当什么作家才写作的,我是心里有话要说。一个人真有话要说的时候,别的就都是次要的了。如果有一天,我的话说完了,我就停笔,绝不没话找话。”说到这里,她难得地有些忧虑地说:“一个人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可能会成为惯性。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记得要提醒我啊。”

对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怎样白手起家,踏出了第一步。对一个作家的家人来说,评价作品也许和读者和评论家有所不同。我看到她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努力。我已经跳不出来自己对她的看法,所以就难以客观地去看她的作品了。

我从没觉得她是名人,在某种程度上,她还是个悲观主义者

我从没觉得她是名人,所以也不觉得当她的丈夫有太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外出,她常常被人认出来,照相或签名时,我就站在一旁,也觉得很自然。夫妻吗,只要是真的相亲相爱,没有什么名声和金钱的差异会阻碍情感。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了20多年,已经慢慢地变老了,我们还会继续携着手,继续变老。

在我们家里,凡事基本上都是商量着办。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毕淑敏的基本策略是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然后就听别人的意见。至于怎么决定,就要看这件事和谁的关系最密切,谁就最后做主。举个例子,比如决定要买一张电脑桌,她说这样的好,我说那样的好。她说电脑桌谁用,谁就有决定权,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孩子找工作或者找对象,她就说,当然是和孩子本人关系最密切,所以本人的意见最要紧,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

要说我们夫妻间最大的矛盾,我还真有点为难。我们之间从没有大的矛盾,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剩下小的风波就转瞬即忘了。如果一定要找,我觉得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一种很深在的悲凉之感。她对自己对他人都比较严格。她也许不说,也会很宽容地理解你,但我知道,在她内心,是镜子一般的清楚。

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是怎样写作的,要是从我看到的毕淑敏的写作状态来说,我觉得写作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很辛苦。她会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会读很多书,可以这样说,从我认识她那一天起,没有一天她不读书。就是在刚刚生完孩子的日子,她也在读书。孩子奶奶,就是我母亲看到了,很是担忧,对我说,你告诉淑敏子,月子里不能看书,要不以后会落下眼病的。我赶快把这话转告毕淑敏。她说:“谢谢你妈妈了。我是医生,会保护眼睛的。”但是她依然不倦地读书。她在床头堆着高高的一摞书,我有时开玩笑说:“如果半夜里地震了,你留神被倒塌下来的书砸破头。”

在长久的准备之后,毕淑敏会很从容地开始写作。日复一日,很有韧性地坚持下去。我几乎没见过她通宵达旦地突击或是眼睛熬得红红的连轴转,她的做法是平稳地推进。我打趣地说:“人家写一个长篇小说似乎要脱一层皮,你怎么也不见瘦啊?”她说:“写长篇是跑马拉松,不能用短跑冲刺的方式,悠着劲,慢慢来吧。”

她朋友很多,对母亲特别孝顺,对孩子特别开明

毕淑敏有很多朋友,从她上幼儿园的朋友到在北师大读心理学博士课程的朋友。她和他们都常常联系。这其中还有她读小学和读中学的朋友,当兵时的战友,学医的同学,工厂的同事,当然,还有作家……我有时会纳闷,这么多朋友,会不会交往起来很辛苦?毕淑敏说,不辛苦,很快乐。

2001年,她母亲得了重病。毕淑敏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儿,老人患病后,我们就把她母亲从石家庄接到北京。老人所吃的药,她都要先吃一遍。我看着心疼,说你也没有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了。毕淑敏说:“有一些药毒性很大,又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我不放心。我当过医生,对药物的敏感性高,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我劝阻不住,只得看着她不停地吃药。也许正是这种心愿聚集起力量,老人的病经过三年调养,一天好过一天。我是个不相信奇迹的人,但也被她深深感动。

对儿子,我觉得毕淑敏是一个开明的母亲。

第4篇

【关键词】毕叔敏,散文,艺术风格

毕淑敏是以小说享誉文坛的,然而她并不只是擅长小说创作,她的笔触同样涉及到了其他文体的艺术表现领域,于是便有了数量可观的散文佳作。她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因为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就注定了她的文学创作和她的当兵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

毕淑敏改变了以往散文的一惯风格。正如王蒙在给她的书作序时所写的那样:“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文章,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在散文创作中,她那份奔跑不已的睿智思考,那颗执著恒定的医心,更是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青睐。

一、从事医学工作20年,始终秉持治病救人的宗旨,将笔下的文章幻化为一张张处方,真诚地递给她所想要医治的对象。毕淑敏凭着一种医生的本性,开始思考人、诊断人,把生活中的一切非健康、颓废以及违背现代生命意识的思想行为都纳入到创作的显微镜下予以检视,以求准确诊断并获得疗效上的最佳效果。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她用最简单的笔调议论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母亲打孩子。但她说出了这个“打”里埋藏的一个女人细腻温柔的爱,一个母亲辛酸而幸福的无奈,一个妈妈真实自然的一片苦心。我自然不是一个母亲,但我从此理解了母亲从前的训斥与巴掌,看见了她成雪的发丝,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什么是属于所有父母的那片热切的期待。

同样是书写死亡,在毕淑敏的笔下,死亡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十一年恶劣的藏北高原生活,使得毕淑敏感到死亡就像:“一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一般是用冷嗖嗖的刀背,偶尔也试试刀锋,~于是就常有生命骤然折断,滚烫的血沁入冰雪,高原的温度因此有微弱的升高。客观的自然环境使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死亡变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所以。经常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毕淑敏已经没有了常人所有的那种对死亡的恐惧,而能以一种更理智平和的语气来书写死亡。

如在<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期望>中,写到她为一位二十岁的班长更换尸衣,她并未过多描述战士尸体的血迹或伤痕,而是仔细描摹了战士口袋中残留的水果糖:“他兜里装着几块水果糖,纸都磨光了。糖块像个班驳的小乌龟,沾着他的血迹..”如在<昆仑之眠>中,老兵不断地问“有了吗”的那个东西,就是艰苦的、恶劣的高原气候带来的强烈高原反应,它“会让你的口鼻像螃蟹似的冒出粉红色的泡沫,皮肤泛出紫蓝色的网纹。”末了,毕淑敏再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最后你去掉所有的体温,成为冰山的一部分”。这样的冷静客观,并不是毕淑敏在炫耀自己的高原生活经历和她面对死亡的从容若定,也不是刻意制造一种残酷、血腥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感观,而是想通过这份冷静平淡,让人们真切自然地来面对死亡,来学会珍惜生命,正如那位死去的小战士口袋中残留的水果糖,其实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留恋。毕淑敏想真诚地告诉人们,虽然死亡令我们无从抗拒,也无法拒绝,虽然“向死而生”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但我们不该因此就惧怕死亡,不愿面对死亡,甚至虚度有限的人生,所以在毕淑敏描摹死亡的背后,其实正流露出她希望人们勇敢面对死亡,珍惜生命的殷切期望。比如说她的《电脑时代的灰惑》就是以叙事的平常口吻,叙述“我”在电脑上玩游戏的经过。表面上看似是叙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细细体味,才发觉,其中包含了电脑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足以敲起大家内心对电脑的警钟。

在<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期望>中她讲到,17岁那年随部队攀越雪山,6000多米的高山,山高路陡,精疲力尽时一个老兵让她揪住马尾巴走以防危险,起初她觉得有失尊严,“一个战士,揪住马尾巴攀越雪山,这是不是比死还让人难堪?”但是最后理智战胜了面子,这段经历的描写是蕴意深邃的。尊严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生命都没有了,又何谈更高境界的尊严呢?在如今物欲横流、私心膨胀的社会,毕淑敏如此为尊严正名,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简洁从不拖沓,没有或喜或悲的激烈情感。

很多时候,你读她的散文,不像在读书而更似在生活。她会以一种朋友或是长辈的身份,用很细微的生活小事,通过平实简朴的语言告诉你富有哲理的感悟,抒发对平凡生活不平凡的深切体会。如《素面朝天》她在文中写道“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是的,她用一支真诚的笔告诉我们自然的淳朴馨香,还带着春天小雨的细腻和夏天阳光的温暖;她用一些能够复制的语言,像一个朋友从容温和地聊天,教给我们自然的美丽,甚至把自然种进我们的心田。《呵护心灵》、《你永不要说》、《带白蘑菇回家》等作品,更是没有华丽的外表装饰,只有简实的感情。

三、在修辞手法上她也善于运用显而易懂的比喻。

如《婚姻鞋》把婚姻比作穿鞋子,《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当中把孩子比喻一只顽皮的小兽,《友情――这棵树上有个果子叫信任》中把信任形象的比喻成友情树上的果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富有质感的艺术形象。

总的来说她的散文给人一种轻松、愉悦而且深刻的感受。就像整个自然,无形无声包含一切,每一个转折就好像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吐纳着天然的清新之气,净化着读者的思想和心灵。

参考文献:

第5篇

前一段时间,毕淑敏和她的同学们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对诊所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沙发座椅的高低、室内的颜色等都倾注了不少心血。她说,她很想为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多做一点工作。现在,她每周都会到咨询中心上班,预约的人很多。

著名作家弃文从医?不是开玩笑吧?其实,毕淑敏本来是个军医,最初是弃医从文!

雪山孤寂的军旅生涯让她开始思考人生

毕淑敏16岁的时候参军离开北京。开始被拉到乌鲁木齐,她一看四周这么荒凉,心想还不到天边了!没想到队伍翻越天山,又走了6天之后,到达南疆的喀什,毕淑敏心想这回可算是到了地方了,不料,还要继续向基层分配。

得知有5个名额要到阿里军分区,成为那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女兵,大家都跃跃欲试。毕淑敏退在一旁,宁愿别人把她当胆小鬼,也不肯写血书。没有写血书的毕淑敏被分配到了阿里,写了血书的战友们反而留在了平原。又经过6天的长途跋涉,毕淑敏和她的4位同伴到了阿里。

阿里的寂寞和艰苦,让她有了很多思索的时间,她会久久的看着洁白无暇的冰川和浩瀚的夜空,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在寂寞之中,她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排遣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写信。那时候,阿里的边防军人有时候七八个月都收不到家信,一旦雪封的道路被打开,军邮车上了高原,就会把大批的信件潮水般的带上来,毕淑敏有一次一下子收到了60多封信。那些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写下的信,也许给毕淑敏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她勤勤恳恳的当着军医,后来结婚生了孩子,交给在北京的婆婆抚养,只休了56天产假,就返回了阿里。有一天,毕淑敏看到孩子的照片就哭起来了,她的担心成了现实。因为缺乏母乳喂养,孩子出现了明显的缺钙表现。毕淑敏赶紧把钙片和鱼肝油寄回北京,但孩子的缺钙还是越来越严重。毕淑敏思考再三,给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作为一个军人,我已在祖国最艰苦的边防线上奋斗了11年,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功的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现在,我想回家了,回家去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

回到北京后难以抚平的不安和冲动

11年之后,毕淑敏转业回到了北京,被分到了北京一家工厂的卫生所担任所长,这时候,她已经是内科主治医生了。有一份体面和安定的工作,和丈夫孩子在一起团聚,这是很多女人埋在心底的愿望。但毕淑敏的大脑深处总有一种冲动和不安。刚开始,她想,这一定是在地广人稀的荒僻之地待的时间太长,留下的后遗症,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那不安和冲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强烈。她有时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走着,忽然思绪就会飞回藏北高原,脚下好似堆积了厚厚的冰雪。那座高山虎啸龙吟,在永不停歇的呼唤她,她要把在阿里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倾诉出来,不但是为自己,更为那座伟大的山峦和无数曾经长眠在那里的士兵。就这样,在一个值班的晚上,刚好没有病人,毕淑敏在桌上铺开纸笔,开始了自己的处女作。那年,她35岁。

医学工作要求全神贯注,来不得半点分心与敷衍,而文学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作者可以浮想联翩天马行空,两个不同的领域让毕淑敏面临着严峻的选择。当医生还是当作家?当毕淑敏真的脱下白衣的时候,泪水潸然而下,这既有对医务工作的难以割舍,也有对专职写作的艰辛的未知之感。

后来,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接二连三的创作出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就在这个时候,她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接着再读博士方向的课程。

毕淑敏报了名,并被顺利的录取了。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她兴致勃勃的坐着地铁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以46岁的年纪,坐在课堂里,成了一名循规蹈矩的学生。她原本打算半工半读的,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但她很快发现精力不足以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她写的论文被老师评价为“不象论文象散文”、“材料陈旧”……她清理了自己的思路,决心迎难而上,她几乎谢绝所有的社会活动,连小说也基本停写了。经过一番“寒彻骨”,教授高度评价她:你以前所具备的医生经验、作家的经验,都被成功的移植到了这个新的领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她毕业了!

此后,《拯救》――她第一部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长篇小说,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

童年的运气让她拥有一颗帮助别人的热心

毕淑敏小时候不喜欢上学,那时,上学之前要进行简单的面试,据说只要发现哪个孩子有痴呆的情况,就不收了。所以,她很想表现出痴呆的样子,这样就可以逃避上学了。但她表演的可能不够好,只能装作听不见老师的话。可惜战术没有奏效,毕淑敏被顺利的录取为北京建设小学的学生。

“我最终喜欢上学是缘于白老师,她的关照让我终生受用。记得有次上课,老师要求用‘一边……一边……’造句,同学们无一举手,我鼓足勇气造了一个句:‘拖拉机一边有一个轮子,一边有一个轮子……’同学们窃窃私语,对此表示很大的怀疑,但白老师在保护我的同时纠正了错误,她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此后,她还在一些场合对我的勇气和不太理想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鼓励,这使得我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经久不息的热爱。”

毕淑敏说:“她对我的爱惜,让我从此对学习不再恐惧。我知道我说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说对了,就会得到夸奖和荣耀。”

小学毕业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招生,全校只分到两张报名表,发给毕淑敏一张。该校提前招考,考场设在她从未到过的地方,妈妈陪着她去。在文化课考试之后,是面试,开始他们问毕淑敏姓名,知道还问?她觉得很虚伪。一个考官说,你给我们唱支歌吧,毕淑敏坚决的说,不唱。室内的气氛立刻生机勃来,他们觉得碰上一个不服从考官的孩子很好玩!

考官和气的问她,你为什么不唱歌,毕淑敏很烦躁的说,她不会唱歌。他看了一眼毕淑敏的报名表,说,你还是少先队的大队长呢,怎么能不会唱歌?毕淑敏没好气的说,可选大队长只是看她能不能为大家服务,也不是唱歌比赛。考官愣了一下,那就把你上音乐课时唱的歌唱一首好了。

“我说我记不住了,他突然严肃起来,你连‘学习雷锋好榜样’也不会唱吗?我还是不想唱,说自己记不住词。得找支笔先把歌词记下来。考官满足了我的要求,我把歌词一句一句的记下来,心中想,就是写完了,我也不唱。我不上您们这所学校了。考场上很安静,等我众目睽睽的写完了歌词,刚想说话,考官说,好了,你不用唱歌,你可以走了。” 毕淑敏庆幸的说,后来,发榜时,她们那个考场居然只考上了她一个人,他们认为毕淑敏有很好的应变能力,适合这种培养外交官的学校。

毕淑敏还说:“回想我的童年,我比较庆幸遇到的老师都比较仁慈,他们能容忍一个孩子的奇思异想,不是挖苦打击奚落拒绝,而是宽容和爱护。这使我避免成为一个畏缩和谄媚的人。”

第6篇

“这个世界上,有3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医学、文学、心理学,蒙命运垂青,我一一涉足。”今年2月,毕淑敏推出新作《花冠病毒》,将人性的幽暗之处,喻为“人心的花冠病毒”。“总体而言,人性总是善良多一点,总是要感念亲情、世间真情。”

惟有一次想过自杀

1987年春,《昆仑》杂志编辑海波,被署名“毕淑敏”的投稿《昆仑殇》那“磅礴的气势与沉重的主题所震撼”。1969年,17岁的毕淑敏来到乌鲁木齐,钻进满载大米的卡车,一连12天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后,直抵阿里。“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座银白色的公牛,抵角于茫茫的高原。它们拱起的背脊,簇拥着地球上最宏伟的峰峦。我所在的队伍就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1973年,她被派往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医。

入伍两年后,一次行军,“零下40度的严寒中,我们同男人一样负重几十公斤,每天跋涉100华里。在攀越壁立的冰坂时,我受够了这种非人的苦难,不愿忍受下去了。我想,我可以装作失足,痛快地滑向无底的深渊。这样就可以被追认为烈士,也不会牵累父母。”自以为计划周详,可以撒手人寰,“可手就是撒不开。我想死,我的肌体不服从。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青春生命的本能。”

凌晨两点多,到达目的地。她一头倒在地上,仰望辽阔星空,摸遍全身,哪儿也没坏,“原来真的坚持一下就可以过来。”

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

“1980年转业回来,先在一家工厂医务室。我看过一些描写西部边陲部队生活的作品,掩卷之余,总生出淡淡的惆怅。它们与我心中那座雄伟奇丽的高山,不那么相符,像一架尚未调到极佳状态的电视机,有几丝行扭,几丝重影……”“心中的高山”几乎奠定她一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当年,我们以身体为界桩戍守边防,现在想想挺虚幻。那份领土与我们实际生活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就是要以生命的代价来守卫这份虚拟的现实。”

1987年第4期、第5期《昆仑》接连刊登了毕淑敏的《昆仑殇》和《送你一条红地毯》。从此,她正式步入文坛。

“一位经济学家告诉我,他快到80岁才知道,人活着,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要实现幸福最大化,就要有目标。我在阿里时,已深知生命太脆弱。我要把生命过得有意思,让自己快乐,希望也能帮助别人。但凡我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我无法不尊重生命。”毕淑敏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不复80年代的鼎沸与辉煌,而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却被业界称赞为“新体验小说”代表作。这是她在临终关怀医院实地调查后完成的作品。一名女大学生志愿者,去照顾一位胃癌晚期的老人。老人不肯进食更衣,执拗地让女大学生为自己唱一首歌,被拒后大发脾气。不久,女大学生收到了老人的遗书——“孩子,你是我这一生认识的最后一个人了。原谅我那天对你的暴躁。看得出你是个天性忧郁的女孩,因为我以前就是这种性格的人。这不好。得了癌症以后,我决心做一个快活的人。我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唱歌。但最有效的是穿这件孙悟空的背心。我一看见这个滑稽的猴脸,就忍不住微笑起来。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在我走之前,送给你一个猴脸。当你忧伤的时候,看看它,你会情不自禁地微笑。”

女心理师的世界

1997年,毕淑敏涉足文坛10年后,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处方》。海波评价:“‘革命英雄主义’本色对她的创作会有一定局限。这部作品代表她的一只脚已深入到社会问题。”

1998年,毕淑敏报名参加北师大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班。2002年,毕淑敏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

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请求她帮他除掉父亲的女秘书。那不到10岁的小脑袋瓜里,拥有常人难以估量的缜密思维。父母离异后,父亲要娶女秘书为妻。为了能让母亲重回自己身边,他一边搜集蟑螂药,一边假意亲近将成为自己继母的女人。

一个县级干部的妻子,第二天要出席丈夫的葬礼,“我打算大闹灵堂。”丈夫死于赴会第三者的途中。她实难忍受葬礼上人们对他的歌颂与追悼,要击碎他的假面具。“我帮她一步步理清思路。设想在县长念悼词时你这样做,后果如何?公婆的反应?儿女的感受?整个县城传遍后,这一家的处境?如果真做了这件事,谁又是受益者?你本是寡妇,还要沦为一个弃妇?你的丈夫虽然背叛了你,但现在他不会再给你造成新的伤害了。你永远有权公开这个秘密,但明天你要安全度过。”

2004年,她关闭了“毕淑敏心理咨询中心”。3年后,继心理类小说《拯救》发表后,又出版了《女心理师》。

人生有什么意义?

“总有人说农村民风淳朴。同样的人,为什么进城后就不淳朴?既然城区如此恶劣,为什么大家又要进入?我觉得这体现了中国30多年的巨大变化,人性人心的变化。我不觉得有什么天生淳朴的地方,那是在狭小的生存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需要维持基本的道德约束,否则周围人根本不能容忍。现在,人心需要新的约束,社会需要建立新的信任体系。”

“我当内科医生时,发现原来听到的血流杂音是因心脏结构而起,我既而想听到人内心真实的声音。没学心理学前,我凭靠‘将心比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猜测对方的思维轨迹。而心理学也并非万能,一己推断出的仍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充满奥秘,我想把这种感知用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与人之间能有更多的了解。”

某次演讲中,大学生提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

“今天,在这里,我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人生观 毕淑敏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78-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的激烈,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在知识的象牙塔,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倾向,对他人缺乏信任,幸福感偏低,因为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原因轻视生命的悲剧事件屡屡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不得不引起学校、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关于生命教育的深度思考。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生命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不断追求,生命教育开始在辽宁和上海等地兴起并逐渐辐射全国。2012年5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理解生命的意义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减轻、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追求。

对大学生实行积极的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共同的努力。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加大生命教育的重视力度,例如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和生命实践教育。而除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也极为重要。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命教育不是识记性的知识,它不像数学公式或语文课文需要靠练习或者背诵来学习,它是一种触动、感受型教育,更多的需要亲身的体验和经历,才能获得深层次的感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欣赏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文学作品中饱含的生命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的认识属性和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欣赏知、情、意、信诸心理要素互相作用和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1]。相较于专业课程的影响,文学作品让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可以渗透到情感和知识的层面,影响也更为深刻。2010年,有研究者认为“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之所有有效,关键在于遵循了生命知识的学习规律”[2]。

二、毕淑敏小说中生命主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毕淑敏作为当代文坛颇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其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对生命无私的诠释和热爱,充满着对生命的追求、礼赞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种对生命的坚持、尊重和关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玄幻、穿越、言情小说冲击文坛,毕淑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创作主题无疑成为当代文坛的一股清泉,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1.生命礼赞

毕淑敏作为当代文坛具有特殊经历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更贴近生命,人物、故事更具有生命气息,读她的作品就像故事就真切的发生在我们周围一样。从早期的《昆仑殇》、《阿里》到后来的《生生不已》、《血玲珑》、《红处方》等作品充满着浓浓的对生命的尊重、追求和热爱。《生生不已》中甜甜患脑瘤死亡,作者对甜甜母亲乔先竹孕育孩子过程的详细描述,向我们传达了生命的传承这一主题。长篇小说《红处方》中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美丽、温柔、善良,被病人庄羽陷害染上毒瘾,必须切除主管人的痛苦和快乐的大脑中枢“蓝斑”,热爱生命的她不愿意失去对生命真实的感觉,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在《雪山上的少女》中她说“我在这一瞬痛下决心,从此一生努力,珍爱生命。”[3]。小说《屋脊上的女孩》中阿里女兵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自己织毛衣、制作花生糖,与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斗争,展示了崇高的生命力和人格魅力。这对没有经历过苦难生活和挫折的95后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育、引导作用,使他们在阅读作品之余思考生命的可贵。

2.超越死亡的生命关怀意识

在表达生命关怀意识过程中,毕淑敏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死亡主题,通过对死亡的描述,表达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知道有一个大限,人才会去思索这个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小说《教授的戒指》中,“神医”陶教授用一枚具有微型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的戒指来为病人诊病,通过对癌症、心肌梗塞等不同病痛的真切感受,为病人治疗。陶教授死后,他的学生才领悟了他的大爱和奉献精神。《昆仑殇》中参谋郑伟良、号长李铁、女兵肖玉莲等人的死表达了作者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也引起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小说《源头朗》中的苦孩子火石,妈妈跑了、爸爸摔死了、爷爷卖血让他上学,有机会进城的火石并不希望自己的贫穷成为被人怜悯的对象。在城里,头上的虮子、身上的虱子、甚至是引以自豪的家乡让他与城市格格不入,当夏导再一次为了节目效果让他说土话时,他大吼:“你就想让我说家乡土话,想让我出丑,我偏不!我说的话,从匣子里放出去,我妈妈也能听见,我就要读得棒棒的,让人家知道我火石是好样的!”15岁孩子对生命尊严的坚持,不得不引起读者的震撼和思考。

毕淑敏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一定有原因,对我来说由于年轻时候的经历便一直对人有兴趣,充满着探索自我的愿望。我特别想传播‘死亡是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样一个积极的心理学观点,希望我自己的文字对所有面对病魔承受心理压力的读者有所帮助”。在她看来,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最后人生历程,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目标的虚度生命。正如她曾经说的那样,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不仅要教会他们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同时,学会关心、关爱他人,尊重、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

三、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深远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不再是一种新型媒介,它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重了这种影响。学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可以从网络上浏览到各种信息,这给他们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垃圾小说也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的生命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冲击。另外,大学生不像中学生,他们多是住校生,在高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良思想和情绪很容易传播、传染,对生命教育和高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好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老师们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大学生们提高自我约束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关注实际生活,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精神品味,提高修养,触摸生命的本真,正确看待与规划人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生正确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雷敏,2002年3月《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论优秀文学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内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第8篇

三弃医从文的毕淑敏曾说:“医生这个职业教我冷静、客观,作为女作家,我更喜欢用一种洁净的笔触叙写。”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毕淑敏对人生拥有了达观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她的作品中对生死爱恨的审视,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关照,展示出了一个作家的聪明和睿智,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毕淑敏用她的散文告诉我们,散文的个性是与作家的人生阅历是分不开的。此外,特定的时代因素、心理因素和作者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会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角落,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从而呈现出不目的精神个性。新时期女性散文家以其细腻、敏感及极强的感悟生命及体验世界的能力,抒写了她们对于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了独特的社会角色意识及女性心理其鲜明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出以下的几点个性特征:11 对主体生命价值的哲理阐释王英琦、毕淑敏、梅洁、马丽华等散文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往往以感情作为主旋律,诉心底之隐私,吐胸中之怨恨,赞纯洁之感情,思路开阔,涉猎宽广,张扬自我,但不丧失时代意识,注重理性又不淹没内心的冲动,对传统文化有深深的怀念与挚爱。马丽华充分利用散文这一文体,以她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材料,努力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但又绚丽多姿的古老文化世界。在《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叠压、渗透、交错,构成多样、多重、多层的立体文化结构,绘就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立体画卷。而王英琦的散文则或抒写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记录自己走南闯北的浪漫情怀;或无所顾忌的坦露自己的出生之迷,坦露自己孤独时的艰难无助,倾诉自己对世态炎凉的困惑和恐惧;或对人生进行深入沉思,探究人生与文学的终极意义,探究男人与女人的本真内涵和生命本质。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散文表达自我的功能,强烈的自我意识及对主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成为了其散文创作的鲜明特色。21 对苦难命运的达观温厚“伟大的作品都以人类的善良为希冀,人类毕竟向文明迈进,我们看到的丑只是局部,作家不应以一已之私而不见泰山,应对生活有更长远、本质的理解。”这是经历过大境界的毕淑敏的人生感悟。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花季少女,被命运突然迁移到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藏北高原。单调刻板的生活,奇异严酷的环境,让毕淑敏思考人与自然、宇宙、永恒、生死和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使她从中悟出了生命的可敬来。她“常常满腔热情地注视着生活”,胸膛里始终跳动着“温暖的良心”。从《你永不要说》、《葵花之最》、《提醒幸福》、《性别按扭》、《菊花圈》等作品中,我们始终感受着作者本性的温柔,以及从灵魂深处显现出来的博大的爱。31 对故园情结的诗化倾诉怀乡,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对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故乡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是他们精神得以寄托的一方家园。散文家表现怀乡主题。是为了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原始记忆,是趋于人性的复归,是灵魂的停顿,神之所牵心之所系的故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精神家园。作家在表达自己的怀乡之情时,是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的。但湘籍女散文家苏叶却独钟情于梦。梦中出现的都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童年趣事,在《告别老屋》、《梦断潇湘》等作品中,碧缘的江水,青色的山,白色的鹭鸶,悠扬的山歌,叮咚的泉水,闪烁的红烛,都踏着梦朝读者扑面而来。41 对自然生命价值的独特审美观照新时期许多女性散文家善于从女性的角度和女性的感受出发来审视大自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自然观。她们对自然景物的美学观照和生命感悟特别独到细腻,往往能缘情入理,笔力直透读者心坎。她们笔下的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有情有意,充满灵性的人化了的自然,自然中有人事,人事与自然形成了默契同构的对应关系。以斯妤为例,她在《武夷日记》、《望月》等作品中,以自己的单纯、热情与温馨表现大自然。她在山水自然美中发现并肯定的是自我的“本色”,或融入母亲般的温柔情怀,或渲泄自我的郁闷感情。在斯妤的笔下,自然美始终都是她的审美理想,尽管一些作品中也无可避免地掺入了艰辛与苦涩,但仍然是着眼于对自然美的赞颂,并且努力透过自己的心灵之窗,把观察和捕捉到的自然美奉献给读者。她用自己清新空灵的笔触,传神地抒写对自然的独特感觉,以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追求及自觉的探索精神,为新时期散文注入了新鲜血液。51 对女性个体存在的自觉关注新时期一些女性散文家自觉而大胆地关注女性本身,她们往往从女性的自然生命历程切入,以其细腻的女性直觉,庄严圣洁而又精致含蓄的笔致,写出女性最原始的生命脉动,表现出了女性心理成长和完善的全过程。她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的躁动、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健康性爱的大胆袒露,体现出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叶梦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散文家,她在《月亮? 生命?创造》、《风里的女人》、《紫色暖巢》、《羞女山》等一系列作品中,对于女性成长发育和生殖生育等历程中的种种生命奥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些散文对传统的女性禁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体现了作者对男权文化挑战的勇气,标示了女性自我的复归与成长,传达出了一种新的女性美,也表达出了作者积极的生命哲学观。

第9篇

和众多谈读书的文章不同,《淑女书女》写的是读书对女人的重要作用,细心体味,深刻而隽永。作者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女人读书究竟为了什么?不是为谋生,不是为居家过日子,而是通过一生一世读书来提升品位。文章不厌其烦地阐述读书可以明事理,可以养性情,可以阔胸襟,可以勇决断,可以长自信,可以知进退,就是要告诉人们女人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章讲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严谨而不拘泥。作者首先把女人分为读书和不读书两类,接着又将读了书的女人作了读好书和读速朽文字的区分。陈说读书的女人如何成为淑女:不求速成;在读书中学会谦逊;乐于思考;勇于决断;充满自信;不沉沦悲苦、不孤独惆怅、不怨天尤人、不孤芳自赏、不刻毒卑劣。反之,不读书的女人半生走来就会变得“语言空虚眼神恍惚心地狭窄见识短浅了”。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鲜明生动地突出了读书对于女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本文构思精巧,行文缜密。前四节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实则大有深意。它为接下来的说理打下了铺垫。读书真的那么好么?许多女人都上过学,读过书,何以淑女不够多?凡此种种疑问,作者全都巧妙地预先予以回答,然后从容表述,娓娓道来,这就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妙处。

心无家园多憔悴,腹有诗书气自华。能把读书这一平常的话题写得如此精辟,不仅展示了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才华,更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纵横驰骋的思维。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

附原文:

淑女书女

毕淑敏

假如除去经济的因素,比如想读书但是无钱读书的女子,天下的女人,可分为读书和不读书的两大流派。

我说的读书,并不单单指曾经上过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读过一本本的教材。严格地讲起来,教材不是书。好像司机的学驾车和行车、厨师的红白案和刀功一样,是谋生的预备阶段,含有被迫操练的意味。

我说的读书,基本上也不包括报纸和杂志。虽然它们上面都印有字,按照国人“敬惜字纸”的传统,混进了书的大范畴。那些印刷品上,多是一些速朽的讯息,有着时尚和流行的诀窍,居家过日子的实用性是有的,但和书的真谛,还有些差异。

好书是沉淀岁月冲刷的沙金,很重,不耀眼,却有保存的价值。它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那些智慧的大脑,在永远逝去之前自立下的思维照片。最精华的念头,被文字浓缩了。好像一锅灼热久远的煲汤,濡养着后人的神经。

书对于女人的效力,不像睡眠,睡眠好的女人,容光焕发。失眠的女人,眼圈乌青。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在一天之内是看不出来的。

书对于女人的效力,也不像美容食品。滋润得好的女人,驻颜有术。失养的女人,憔悴不堪。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在三个月之内,也是看不出来的。

日子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

读书的女人,更善于倾听,因为书训练了她们的耳朵,教会了她们谦逊。知道这世上多聪慧明达的贤人,吸收就是成长。

读书的女人,更乐于思考。因为书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拓展了原本纤细的胸怀。明白世态如币,有正面也有反面,一厢情愿只是幻想。

读书的女人,更勇于决断。因为书铺排了历史的进程,荟萃了英雄的业绩。懂得万事有得必有失,不再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读书的女人,更充满自信。因为书让她们明辨自己的长短,既不自大,也不自卑。既然伟人们也曾失意彷徨,我们尽可以跌倒了再爬起来,抖落尘埃向前。

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书是她们招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女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她们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读书的女人,较少刻毒与卑劣,因为书中的光明,日积月累浸染着节操,鞭挞着皮袍下的“小”……

第10篇

关键词:文学视野 医生 职业道德 仁心 仁术 仁爱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下文学涉医作家医学视野中人文关怀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11WD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郑民

文学与医学都是一门人学,二者都在致力于探求人类实现灵与肉的完美和谐融合。在文学作品中,医生形象是一个永恒持久、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在当下社会人们热议医患关系、期盼良医出现的人文背景下,文学与医学又一次紧密交融,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注疾病、治疗、死亡、苦难等人生话题。而作品中所塑造的医护人员形象,他们以仁心仁术施加仁爱,以“敬佑生命、厚德精术、救死扶伤、促进健康”为人生与职业宗旨,体现出了一个医者所必备的职业道德。从文学视野的角度,体现出作家对天下苍生的真切怜悯与人文关怀。

一、医者应该具备一颗悬壶济世、拯救疾苦的仁义之心

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提及,每个医学行动始终触及两类当事人:医者和患者。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的缘由,医者是必然的强势群体,在两者关系互动协调中,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修为和职业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医生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以此传达对人类的真切关怀和深重的悲悯之心。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为了医学事业而毅然献身的简方宁;长篇小说《血玲珑》中魏晓日医生情与理冲突中医生两难中仁心的坚守;孟宪明长篇小说《大国医》中郭氏正骨传人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仁心仁义;六六《心术》中医护人员希望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换回病患与医生的互信,为解决医患纠纷开出一剂良药;李亦的长篇小说《药铺林》中,名医李纯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池莉《霍乱之乱》中以闻达为代表的一批医生在霍乱来袭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对医学永怀热诚、对人民性命安危殚精竭虑的医者仁心;彭三源《人到四十》中郑洁医生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制回扣、红包等不端医疗行为,展现出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底线。

在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冷静的心态,用细腻的笔触,以贴近医学实际的语言,穿插精确的医学术语,在作品中精心营构了一个医学的真实世界,通过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描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波折。通过阅读文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并走进了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品中作家运用写实的手法,传递着医护人员的正能量,绝大部分医生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扎实奉献,同时又经受着各类困窘和苦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重要。如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医生焦如海为了抢救对医学实验有贡献的小狗“阿随”,毅然献出在自己心脏病发作时可以自救的最后一支西地兰,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无药可用而离世。作家希望通过塑造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医生形象,以此呼唤医生的责任、义务、道德良知与职业素养,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病人的满腔的“爱”,这就是医生职业道德中首先必备的一颗救死扶伤、济危扶困的“仁心”。

二、在具备一颗仁心的基础上,医生要注意提升并发挥自己的仁术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习医之人要在具备仁心仁爱的基础上,要体认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成就苍生大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方面是指要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方面亦指医术的提升是为了尊重病人生命健康、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情感服务的,为此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

在当下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医护人员重视提升专业素质和修为的过程。毕淑敏的《红处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医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而独特的审美个体。简方宁挚爱医学事业,她立志要成就医学权威。为了实现自己提升医学素养的梦想,她面临两次人生痛苦的抉择,一次是为了能保送军医大学,她牺牲了爱情,匆匆嫁给部队的后勤助理员,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虽然不喜欢成为一名戒毒医生,但是为了获取向医界泰斗景天星教授学习的机会,甘冒风险担任戒毒医院院长,成为一名因公忘私的戒毒医生,升华为一名拯救者,最终被变态吸毒者暗算,身染毒瘾而选择离开世界,做了自己医学理想的殉道者。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在小说《女心理师》中,主人公贺顿为了求学从医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成本与代价,其艰辛的历程折射出医学工作者对医技与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对医生如何纯洁自己的从业动机,提升自己对医术救治人民生命健康的敬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描述。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名利、声誉和地位等太多的诱惑和冲击,医护人员如何摈弃外界的干扰而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成为作品文本揭示的焦点。在毕淑敏长篇小说《血玲珑》中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医学至上性和人性伦理这一相向背离的话题。专家钟百行认为“医学的道路,就是用无数病人的鲜血铺出来的”。为此,他为了钻研新的医学救治方案,为其辉煌的医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惜牺牲卜绣文和刚生下来的婴儿夏晚晚的性命,也要完成“血玲珑”的计划,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开创一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新途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医术的一次提升,是实现医学的又一次发展。但是从“医乃仁术”上讲,这是违背医学伦理的一次尝试,医学不能失去人性化而走入一条技术至上的冷漠功利的道路。医学科学应该是与人文融合为一体,是医术与仁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能偏离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惑和危机。

三、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用仁心、仁术对病患施加仁爱

当下社会医患矛盾已成为众多矛盾冲突中的焦点,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此起彼伏的医患冲突和伤医事件不断挑战着社会的底线和人们的道德良知,人们在强烈关注之际不禁慨叹:社会怎么了?六六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心术》热播引起较大反响,这是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该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探析了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那就是加强“沟通”,拥有一颗医者的仁心,锤炼提升医者的仁术,对弱势的病患施加仁爱,强化人文关怀,医患关系自然得到改善。

第11篇

(4)才智带你品生活——秋季潮流牛仔搭配无

(5)爆笑e族无

(6)201011.12第16届广州亚运会无

(7)中国时尚礼仪教母——周思敏无

(8)暮色席慕容

(9)在捕到鱼的池塘里撒网张小平

(10)只做最容易成功的事情陈之杂

(11)不要把黄连掰碎毕淑敏

(13)敞开门让机遇进来张奉连

(14)生活的面目朱宏

(15)踹自己一脚的智慧陈亦权

(15)人和人无

(16)我们如何获得智慧?——1992年美利坚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演讲西奥多·鲍威尔[美]

(17)你的叉打得太大了张翔

(17)漫步人生无

(18)智解囚徒困境景仲生

(19)刘谦凭什么这么红李丽

(19)没有了无

(20)不卖鲜花卖花瓣朱吉红

(20)凄美的话语无

(21)一年后才卖的镰刀孙君飞

(22)为失败的产品办博物馆刘云利

(22)摔死了无

(23)伟大的朋友不溺爱你丽莎·鄂尔·麦克劳德[美]

(24)学会接受生活的缺憾陈敏

(24)欣赏别人能提升自己蒋光宇

(25)把别人的优点作拐杖孙凤山

(26)杰克的领悟鲍勃·普科斯尹玉生(编译)

(26)没有关系无

(27)赞美,温暖别人快乐自己周汉兵

(28)彼此留个缓冲带王国华

(29)肉馅在外面的大饼比较贵张颖异

(30)能力不是能耐红颜添乱

(30)没人会担心无

(31)忠言未必逆耳秦林

(32)刘备的纳才艺术杨舟毅

(32)精英们的人生哲学无

(33)只记寒宵不记梦包利民

(34)自卑有时也是一种力量任天军

(35)挑弟子不选第一名毕淑敏

(36)我在人大附中当“牲口”的日子曾子墨

(37)女子有才便是德崔廷宝

(38)一个很邪门的“猜心”试验无

(39)总统的罪与罚李良旭

(40)和田一夫的光明日记清风慕竹

(41)乐活烟火人生陌上舞狐

(42)几秒钟的善行李惠

(42)蔡康永语录无

(43)做自己的庄家王伟

(44)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梁阁亭

(45)自己是一个起点无

(45)总需要等一等马德

(46)负了半生又何妨李兴海

(46)用人成败的三句话佚名

(47)爱情是件冒险的事情雪小禅

(48)死亡的姿势荒城

(49)采访章鱼帝保罗郭力

(50)青蛙的故事无

(50)独木桥上的羊和狼佚名

(51)《菜根谭》的智慧——觉人之诈,受人之侮无

(52)猴捕黄瑞云

(52)科学家与死神佚名

(53)韶光已然向东去一路开花

(54)等着我,这只是个误会美丽宝HttP://

(55)农民和狐狸洪帆(译)

(56)天堂里有没有蝴蝶花小何

(57)再说一句情话给我听周衍辉

(58)脱下自卑的外衣积雪草

(59)贴在窗户上的两张脸李良旭

(60)又是沧桑十六雨一路开花

(62)敬重常识比追捧天才更重要李云勇

(63)别踩疼了妈妈的影子包利民

(64)磕头余显斌

第12篇

关键词: 池莉 毕淑敏 女性意识

池莉与毕淑敏的作品被公认在保持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的同时,还能兼顾通俗性,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尽管她们的生活经历、题材选择、文学风格等有很大的差异,但女性都是作品中的主角,通过众多女性角色的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两位作家展现的对人生、社会、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深刻思考。笔者将池莉的《所以》和毕淑敏的《女工》进行比较解读,试图从中寻求作家们对于女性意识的思考方向。

一、女性注重关注自身心灵成长而不是与男性的博弈

池莉在《所以》中讲述了女主人公叶紫不断寻求幸福和爱情的故事,刻画了她从女孩到女人再到母亲的痛苦中成熟的蜕变轨迹,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始末缘由。毕淑敏的《女工》书写了女主人公浦小提历经坎坷,在事业、爱情、婚姻中屡受打击,但永不失其尊严和坚强的平凡而动人的生命史。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女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上世纪“”时代到本世纪初经济社会的时代变迁。

叶紫出生城市,又是名牌大学高材生,事业前途原本一片光明,但叛逆的个性和不谙世事的幼稚,使她被男友关淳一家所利用,暗箱操作领取了结婚证以换得关淳毕业留城的机会,而她分配失败的同时也被关家无情抛弃。叶紫后又结识了能让她回城的军官禹宏宽,但这段无爱的婚姻最终被她主动放弃,并甘愿做被人唾弃的“第三者”,与有妇之夫华林结合在一起。第三次婚姻中叶紫除了儿子给予的幸福外,仍是一败涂地,华林在经济上依附她,在情感上背叛她,这段婚姻注定会死亡。浦小提出生贫寒,品学兼优,但被“”贻误,因不愿献媚于造反派,被分到工厂做女工,因为白二宝作梗,与互生情愫的高海群失之交臂,又阴差阳错地嫁给了白二宝。浦小提的婚姻是“秦香莲”的翻版,白二宝榨干她的血汗后抛弃了她和女儿。但浦小提仍然继续着她自强的生活,她拒绝了外国专家的求婚,面对女同学宁夕蓝的炫耀她不巴结,面对前夫白二宝的她不报复,面对高级军官高海群的真情告白,她也坚守了尊严和纯洁。

叶紫作为同辈中的天之骄子,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和行为显得轻率冲动,过于理想化。一味追求浪漫和自由的个性必定会使她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遍体鳞伤,也从中领悟了生活本质,成长为真正的女人。每次感情和婚姻的失败叶紫不是全无责任,但读者更会对关淳、禹宏宽、华林之流鄙视唾弃,他们或是将叶紫作为前途的跳板,或是将她视作可炫耀的“面子”和泄欲的工具,甚至是将她当成生存和情感的“双重饭票”。叶紫为每次的错误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而男性们却毫发无伤,因为叶紫对他们没有任何索偿和报复。浦小提相比叶紫更加传统,平民身份和隐忍个性让她在任何时代都没有话语权,她是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善良坚强、柔中带刚、自强自立。叶紫和浦小提尽管存在千差万别,但在面对男性(特别是卑劣的男性)的伤害和欺辱时却采取了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没有报复的仇恨,没有挽留的乞求,没有丝毫的索偿,更多的是原谅和包容。这并不意味着懦弱和无奈,而是她们的主动选择,以高于男性的目光去鄙视他们,反省自己。她们在与社会、与生活、与爱情、与亲情的碰撞和磨合中,更注重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彻悟,注重人生境界的提升。

二、在男权社会的束缚下坚守女性的人格尊严和自我意识

除了感情婚姻是主线外,两位作家也直面社会给女性们设置的种种障碍,以及她们对此的控诉和抗争。中国社会的体制从未摆脱“男尊女卑”的集体潜意识,女性在社会中不能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权益,在情感和婚姻中往往又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宿命。就如波伏娃所说的那样:“女性永远都在寻找真爱,而真爱实在过于稀少,这是生活本身所存在的沉重主题。这个主题的永恒性与无解性,注定了它的辛酸和凄美。”①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就告诫女性:“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获得恋爱和婚姻幸福不能仅靠女性自身的奋斗,还必须依靠整个社会体制和观念的解放。叶紫非常渴望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体制不允许,“因为每个女人都会嫁给一个男人,因此,就无需考虑女人的住房了。也就是说,女性根本就没有申请住房的资格和权利”。②她想从县城调回武汉,只有一种途径,“只有正团级以上的军官,他的婚姻配偶才够资格随军……转入户口。这是绝对的政策!”③她被迫选择军官禹宏宽,当她为了坚持爱情放弃禹宏宽时,不仅受到了对方的拳打脚踢,更被公众指责为道德败坏者。女性就是这样,背负着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重使命,但她的奋斗始终充满悲剧色彩,个人是无法与社会抗衡的。浦小提更是体制的牺牲品,她的经历是同时代普通女性命运的缩影,她人生中的多个重要节点都被社会和时代左右,被他人利用,而无法展现自身的风采。读者在品读她们的故事时,会被这种早就注定失败的个人奋斗深深感动,并体会她们成长过程中撕心裂肺的痛楚。

博弈是永恒和无解的,但叶紫和浦小提依然无畏地继续着她们的人生,对人格尊严和自我意识的坚守是她们形象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面。叶紫在大半生中失去永远比得到更多,但她依然坚信,“只要我生命不息,所有结果都是过程。我会不屈不挠的。”④急需养家糊口的浦小提,面对企图利用她去打动顾客的同情心的无良老板,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是下岗女工,这不错。可下岗是不卖的,女工也是不卖的。”⑤生存的压力和时代的抛弃绝不能压弯她的精神脊梁。这就是女性意识对于女性们生命和意志的支撑力,两位作家不讳言现实的残酷,更专注于刻画女性们的坚韧和自强,这是最可贵的地方。

三、女性意识对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解构和重建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婚姻和家庭的美满,这也是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导向,女性通常依靠婚姻的持续、家庭的完整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幸福和成就,而这种形式一旦破裂,就意味着女性沦为失败者。在传统文学中有太多女性因婚姻家庭破裂而精神世界坍塌的故事模式。然而我们在叶紫和浦小提身上,看到了身心完全独立自由的新时代女性的崛起,池莉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家的感觉不是男女的感觉,我觉得男女是私人的感觉,只要双方比较理性的话,都不是失败。如果婚姻有问题,我们解除了,也不是一件坏事情”⑥。

叶紫是高级知识分子,她的经济来源也很充足,在婚姻中从来都扮演着施予者的角色。她成就了关淳的前途,她满足了禹宏宽的,她施予华林自己的所有。这与传统女性们经济地位低下、依附男性生存的境遇截然不同,因此叶紫从不惧怕失去婚姻,也不强求家庭的完整。她很高兴,“离婚了!(与一个小人!)家还在!儿子还在!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吗?……离婚成为我的再生之日。”⑦浦小提也是如此,善良本分的她默默地担负着家庭中妻子应尽的义务,离婚后又支撑起自己和女儿的家,最可贵的是她始终安之若素地面对生活的一切磨难,连成了暴发户的前夫也只得承认浦小提“从来就凌驾于他的精神之上,即使是到了这份穷困潦倒的地步。”⑧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的固有的概念正在女性意识中解构,丈夫不再是女性理解的“家”中的必需成员,她们以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敢精神,正在尝试着重新诠释幸福家庭的定义,尽管这条路还很漫长。

注释: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②③④⑦池莉.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