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8:24:13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1

提及李白我们自然就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的确他的诗文以浪漫著称。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称赞他,并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衷的赞美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歌天下无人可比。李白生活在盛唐那个时代,诸多因素锻造出了他狂傲自负、豪迈奔放、自然烂漫、桀骜放大这样的个性,使得李白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中融入了鲜明个性特征,其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无论是意象群的构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特征、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他的狂傲自负、豪情万丈、自然烂漫、桀骜放大的主观色彩,这种李白式的文学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1 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

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李白的是在构思的过程中,就创作角度而言,受性格、感情特征的影响,其实构思基本特征是跳跃式的,具有发兴无端、思如泉涌;天马行空、想落天外;从大处落笔大起大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峰断之恋,奇幻多变的特点。

2 凸显诗人主观抒情时用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毕生追求独立自由及个性自我张扬,与他炽热的感情和自信豪迈相适应的,“他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诗人的直接介入,具有相当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诗人高度自负、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望用世的积极的思想感情。李白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以气为主”,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在他的诗中无处没有“我”的存在,对客观事物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抒发“我”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诗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3 以独特的抒情方式显示情感特征

3.1 起兴无端、想落天外的结构特征。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剑?:醺咴?rdquo;,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迸发而出,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而来,把黄河之水写的来有气势,去的悲壮激昂,表现完全超越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的人生感叹,又迥异乎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起来,甚至有窒息之感。起句以其巨大的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到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想模式。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得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

3.2 语言清丽自然、清水芙蓉、清秀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歌词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李白十分崇尚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故他可在诗中大力赞美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谢眺。在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美中体现了他对清秀明快自然语言的追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率直,浑然一体,毫无雕琢的痕迹。李白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手拈来及入诗,有一种彷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做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活泼的生命特征。李白诗歌语言上返璞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增添了其感染力。

3.3 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特色。赵翼称赞:“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李白在诗歌中熔铸神话传说,借神仙、大鹏、天马,历史人物来抒发喷薄而出的激情,形象鲜明,奔放无比,有着神奇的魅力。“白发三千丈”一句,传颂千古。因为愁而生白发,不仅满头的白发,而且竟有“三千丈”之长,可见忧愁之深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用镜子一照,满头白发,恰似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霜。反问句仅扣首句,用秋霜作比,是诗意加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使人驰骋想象,运用夸张,借古代神话传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雄奇。当想象、夸张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令人神往。想象丰富惊人,夸张极为大胆奇特,正是李白豪迈狂放的个性所要求的。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2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2.紧扣文本,深入文字,品透“酣”“愁”。

3.辩证思维,体悟诗人个性化的“愁”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学说明】

教学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而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外,还有没有可以开掘的内容?如果教学只在这些一望而知的表层滑翔,势必会遮蔽掉这篇杰作的丰富深广的教学价值。本设计着眼于诗人两种情绪的激荡,由文字入手,紧抓诗中的“酣”和“愁”。“沉酣”和“深愁”其实是一体两面,绝对不能简单割裂开来。李白的“愁”很独特,不幽怨、不隐忍、不含蓄,这种豪放式抒愁既是内心情绪的真实袒露,同时也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时间煎熬的诗人心绪的最直接表达。

一、释题初读,打开原初体验

1.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标题较长,从这个标题中,你了解到什么?

2.自由读诗,读完后尝试根据注释和自己的语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提醒易错字词,交流难懂诗句)

3.懂得诗歌的大概意思,仅仅是做了最基础的工作,但却是我们走进诗歌深沉情感的重要的一步,带着对诗歌意思的初步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用心读诗,你们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

二、想象体验,尽享“酣”中豪情

1.全诗中最能直白明了地传达豪放之情是哪几句?

(生全篇开花,首句尾句都点到,这也是这首诗歌感情杂糅的最直接体现,即全诗处处豪放,处处忧愁。师尊重学生的体验,并逐步引导到中间六句。)

屏显: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2.这股豪放的起因是什么,能否从这六句中找一个字来概括!(学生斟酌后找到“酣”)

李白这股酣畅豪情游走、浸透在字里行间,自由诵读这六句,借助对诗歌所描写的画面的想象,说说你还能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这股酣畅?

(学生自由朗读品悟,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结:严羽说李白,“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这一场酣畅的倾吐,这用胸口一喷的豪情,我们还是用朗读来演绎吧!

三、沉潜文字,细品“愁”中滋味

1.那么这首诗剩下的部分在写什么呢?(请一生读剩下的诗句)

屏显: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从“烦乱”“愁更愁”“不称意”提炼出忧愁!)

2.刚开始上课,同学们说自己印象中李白不会忧愁,其实,谁没有忧愁呢?那么李白的忧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觉呢?尝试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感受。

屏显:

我觉得李白的忧愁很 ,我从

(诗句)读出……

(师生配合读后自由诵读品悟,全班交流中,P注到开头四句独特的句式,即倒装句和整散句,教师顺势引领到“歌行体”的介绍。)

屏显:(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征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24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120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3.同学们结合了解到的歌行体的知识猜猜,李白为什么要打破整齐的七言形式?

(交流后明确:这样的句式是为了配合内心强烈的、蓄积已久的情感的宣泄!而且长句中间停顿一下,不仅设置了一个悬念,而且又是为了下一波情感的爆发。)

4.小结:从“抽刀、举杯”的动作中,从“散发弄扁舟”的人生选择中,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愁深重绵长强烈,作者抒愁的方式很痛快、豪放!李白的个性倔强而不屈!李白的内心却又矛盾而挣扎。很多时候,是无奈造就了豁达,或者是故作旷达。

四、辨析“酣”“愁”,体悟独特抒愁

1.整首诗歌直抒胸臆,那股复杂的忧愁倾泻而出,读来实在很过瘾,那么中间“高楼酣饮”的部分会冲淡这份忧愁吗?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默想,讨论后交流明确:不写就无法突出饯别这一事件,无法感受诗人的才华横溢,雄心壮志,也不能反衬现实的可悲,体验不到诗人不屈的反抗,整首诗少了跌宕起伏的震撼。)

2.小结:,通观全篇,酣中有愁,愁中有酣,在酣与愁之间起伏,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所以诗人的愁如此跌宕起伏,大开大合。这场饯别,实质就是借“饯别”来浇心中块垒,是故作旷达的牢骚语、愤激语。现在,我们就是李白,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来一起吟唱出自己的心声!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3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赏析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是南宋词人严羽创作的一首词。词上片着重叙事,写廖叔仁于秋天去朝廷任职,勉励他要重名节而轻富贵;下片着重抒情,慨叹自己关心国事,有政治抱负,虽年老不变,但仕途失意,最后抒发与廖叔仁分手的伤感。

这首词写得气势豪迈,饶有兴味。将作者的那种淡薄功名、慷慨悲歌的气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它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赴任时所作。廖叔仁,生平不详。阙,宫阙,这里指南宋朝廷。“日近”两句是说临安的宫殿巍峨,高高的觚菱仿佛接近红日,宫廷一带秋色也颇浓了。临安附近,钱塘江每年阴历八月涨潮,极为壮观。“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点明时间地点,说廖叔仁于秋天去京城临安。“富贵等浮云”,不慕富贵,视若浮云。这两句是勉励廖叔仁,说大丈夫应当不贪求富贵,而要看重名誉节操。

“天下事,吾能说”表明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有见识,有主张。“今老矣,空凝绝”,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和才能不能施展,如今垂垂老矣,留下的只是满怀愁绪了。结句说: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便可说明愁绪之深了。

全词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上片描绘临安宫殿雄伟,并以钱塘怒潮作陪衬,众臣整齐肃穆,显得形象雄伟,境界开阔。“丈夫儿”两句,劝友人砥砺名节,言辞慷慨,语言峭劲有力。下片先诉说自己有政治见识和才能,志不伸,但雄心未已。词中连用的四个简短的三字句,在语气上形成短促顿挫,从而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矛盾、焦急的心情。“对西风”两句,借典抒情,壮怀激烈,是这首词豪迈雄健格调的最激越处。末尾仍回到送别的本题上来,表现了送别的伤感,但仍然气豪笔健。“不洒”两句,是对偶句,化用成语典故而不露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

鉴赏二

严羽为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亦有诗词创作,仅存的二首词中,以此词为佳。词题表明这是首送别之词。阙,宫阙,这里指代宫廷,南宋京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三字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觚棱,宫阙转角上瓦脊砌筑的方角棱瓣之形;蓬莱,传说中的神山;双阙,宫殿前面高耸对峙的门观。前三句是说秋色渐浓,临安城中那富丽辉煌的宫殿,觚棱高高地仿佛抵近秋日。此处同时又有寓意友人从此将得近天颜之妙笔。次写此时正是八月钱塘江潮之际,具体点明时间与地点,“潮如雪”又是在向友人暗示朝中党争复杂、官场险恶,稍有不慎即有被“潮头”吞噬之患,由此可知其对友人的一片真诚之心与二人关系之密切。“把酒”两句意谓今日美酒相别,明日你就将与那些身佩琼玉的朝廷大臣们一起排列整齐地朝觐天子,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京城供职的羡慕之心。丈夫心。丈夫儿,即男子汉大丈夫,此处因声调关系作了如此改用。“富贵等浮云”,等,等同,此句化用《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奉劝友人切勿贪慕富贵,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名誉和节操。其情殷殷,可谓用心良苦。

过片连续四个短句,形成顿挫急促的气势,表达了作者激切而又矛盾的思绪。说,主张或学说之意;凝绝,凝结、断绝。这几句的意思是:自己虽隐居于湖山之间,却随时关注着国家天下大事,并有自己的见识和主张,但如今将老、仕途无望,一身抱负已是成空,满腔热血无从施展,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愁怀。接下两句愈深一层,说自己面对凄厉的秋风,亦如东晋王敦酒后吟诵曹操的著名诗句,虽垂暮之年仍是壮心不已,希望能有机会一展宏图,以尽拳拳报国赤子之心。“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二句为倒装,这里点明了作者正当中年,人到中年逢与好友相别,是多么令人伤感和难堪,但又不能像儿女们那样在分别时挥洒眼泪,“不洒”,是说不能洒,这是多么地使人感到痛苦啊!结尾几句是对友人说:咱们这次分别以后,要想知道彼此的思念之情何如,今后只需看看镜中的满头萧萧白发,就一望而知了。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雪景;“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里写出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得好,视野辽阔,色泽净美,动静交织,情趣豪迈,雄伟壮丽,生气勃勃。

“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轻盈柔美。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七句具体写雪中山河的壮丽。

“望”字统领七个句子,描写了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气象雄伟,意境磅礴。

“长城内外”写从南到北,“大河上下”写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旬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和“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得好,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动感、美感丰富。“舞”和“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红装素裹”指素淡无华的衣着衬上艳红适中的化妆,显得十分大方和漂亮。“妖娆”指少女的婀娜多姿艳丽动人。这里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得好,它于想象之中表现了北国景色的壮阔、雄健、纯美,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全词浑然一体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竞折腰”,写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江山美好,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七句评论历史上的帝王形象。

“惜”字用得好,它领起七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纵想千年古史、评说封建帝王的超凡气概。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并不是一概否定。

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很是惋惜的意味,而且因“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得好,表达、升华了词的主题。它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前无古人的伟大情怀。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本词上阕写景为主,前三旬是总写,概括力极强。中间七句是具体描写,形象生动,写得较详。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写得较略。此中有详有略,有静态有动态,有实写有虚写,有比喻有拟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捕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下阕议论抒情为主。前两句承接上文的写景而转入议论。中间七句具体评价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评价为结尾部分抒发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后三句是抒发这种英雄豪情的顶峰,是全词的高潮。

此课的教学创意:以朗读为线索,分步品读《沁园春雪》。

导入:的《沁园春雪》画面壮阔,意境雄浑,气势磅礴,雄健豪放,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诗词中,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非它莫属。

铺垫之一:

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配乐歌唱的文言诗歌体裁。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词题:词牌下面用来表示词的内容的题目。如“雪”。

阕:曲终叫做“阕”。大多数词分为前后两“阕”,也叫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铺垫之二: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正是红军渡河东征、出师抗日期间。1945年8月,亲赴重庆与谈判。柳亚子索句,手书此词以赠。

教学步骤一,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朗读训练:吐字要有力度

1.同学们反复诵读、高声诵读课文。

2.教师朗读示范,同学们听读。

3.同学们再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词中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

4.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定角度,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学们发言,教师顺势点示出课文内容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手法之美、描写之美、抒情之美……点示课文的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的表达特点。

教学步骤二,朗读,理解课文文意。

朗读训练:语速疾徐有致

1.教师指导同学们朗读课文。着重训练读好“望”和“惜”两个领字。

2.教师示例:理解这首词的文意,可以用“联语”的方式来进行。如――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3.请同学们以“联语”的方式,概说课文内容。

同学们可以说:

上阕写景,情景交融。

下阕议论,评古论今。

上阕写景,画面壮美。

下阕议论,气势恢宏。

上阕写景,洋溢着热烈奔放的情感。

下阕议论,展现出前无古人的气概。

上阕描写无边雪景,展现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诗人的豪情。

上阕写景,侧重写空间,展现了北国冬景奇雄壮丽的画卷。

下阕议论,侧重写时间,表现了俯仰古今豪情满怀的气概。

上阕写景,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令人心气豪爽。

下阕议论,句句用意深刻,表现出崇高而又博大的革命者的胸怀。

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教学步骤三,朗读,欣赏课文语言。

朗读训练:豪迈激情演读

1.教师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进行词句揣摩。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一句话品析”。请同学们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什么句写得好。如,“封”字用得好,此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用得好,此字显得舒展飘逸……

3.同学们品读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对话。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李白诗歌 主导风格 豪迈奔放 飘逸若仙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要说盛唐诗人的诗体、个性特点、诗的风格在谁身上展现无遗,当数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艺术个性鲜明,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

一、性格方面

李白生于盛唐时,他从幼年开始,文学、奇学、百家杂学,没有一项是他没有学过的。对于他来说,有三种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这三种思想是儒、道、侠。他一直都希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一远大的政治理想却一直都未实现。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渝的政治思想是“安社稷、济苍生”。

而道家思想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抑郁愤懑的时候,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尽管满腹诗情,满怀豪情,但是他的一生事事不得意,因此道教就会影响且伴随他一生。

三种不相容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展现。在功名成就之后,拂衣而退,过着那种悠闲飘逸的生活。在仕途遇到阻碍的时候,他既非常的气愤,又具有宽大的胸怀,依然放弃仕途生活,投入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对社会非常不满,对统治阶级非常憎恶,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统治阶级的,在苦闷中,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开始过一种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痛恨,也有平静和狂放,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刻上的印痕,让他拥有了这三种思想的精华,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诗融入了新的元素,让诗句有了更加根深蒂固的豪迈和飘逸。

诗人李白放纵不羁、豪迈的个性色彩完全体现在了他的诗中。李白那傲岸不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充满自信的心态,充分地在气势奔放、意气凌云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月下独酌》这一诗,体现出他的孤寂。他有才,但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痛恨。他空有一腔的才华,但是,又有谁能够欣赏,又有谁会发现呢?于是,他一个人独饮,和月亮一起喝酒,只有这一轮月亮可以读懂自己的心。他无助、他寂寞、他无奈,只能把这一心情向月亮诉说。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没有消沉,仍然表现出豪情万丈,思想仍旧放荡不羁。

二、内心情感方面

李白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是由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功名身退”的最高理想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独特的个人情感体现得非常活跃,使诗的感情强烈,富于变化。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如同大海,刚开始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非常平静,但是,随着风动,水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波浪,再后来,风起云涌,波浪一层接一层,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最后,又陷入了异常的平静。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急缓相间,急中有缓,缓中有急,让读者既有感情的澎湃,也有感情的平静,这就是李白性格的体现――豪放和飘逸。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万丈,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情绪一落千丈,这是他受到连连的挫折的打击,思想陡然转变。 诗从头到尾运用了比兴、比喻、反衬的手法,从一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到政治前途出现挫折以后,由“悲”到“欢”、“乐”、“杯莫停”,诗人的情绪陡然转变,形成一个大逆转。然后,在酒酌正酣中将“与君歌一曲”表现出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的情感从刚开始到此时狂放至极,似乎已经结束了,开篇的“悲”相互结合,然而,最后突然又迸发出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作者强烈的思想,让诗有了浓浓的情感,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情绪化。当诗人处于顺风的时候,表现出豪情壮志,当诗人处于逆风的时候,表现出借酒浇愁,对黑暗社会无比痛恨。

三、诗歌技巧

(一)李白诗歌的诗体

李白的诗作非常多,很多的诗都流传很远,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吸取它的甜美,享受作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的诗作所使用的诗体也多种多样。七古(包括七言乐府和七言诗行)和绝句是他运用最多最出色、贡献最大的诗体。当时最自由的诗体就是七古和绝句,是李白诗体的首选。

绝句的体制短小,而贵在含蓄自然。然而李白的绝句里面完完整整地表现出了那种豪爽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体现了那种清新飘逸的感觉,诗人畅游自然,拥抱自然,将日常琐碎生活的感悟大多数都写在他的绝句中。就像《静夜思》,这首诗就简简单单的四句,一共20个字,每个字都不多余,每个字都不能少,真的做到了言简意赅。为什么李白的诗句那么简单,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融入了感情,是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运用的是五言绝句,简单明了,让人感受到一气呵成。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世间流传很广,其原因就是融入了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思虑之情,感受到那种游子思念亲人的心情,此景此情,让人回味无穷。

又再如《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诗,诗人的豪迈情怀展示得非常到位。诗歌从一开始到结束,抒发出一种浓厚的情感。特别是,诗中的那种重叠的字词,更加显示出那种情感。此外,在这首诗里表现相当突出的语言风格是自然与豪放的和谐组合。

李白的诗中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看到他跳跃的思想。他的情感极其强烈,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震撼。所以,当用平实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就用一种夸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看到大好河山,心里顿生热爱之情,内心思绪澎湃,就如同汹涌的波涛。所以,就写下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语,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如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在这些诗中,更多地展现出他最纯真的思想,他内心思想澎湃,在这些诗中尽显无遗。他的思想具有飘逸性,他的性格随意和开放,这就给他的诗注入了豪放的元素,让他的诗中永远有抒l不完的激情,永远充满活力。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是那么的饱满和热情,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李白诗歌的句法

对于李白的七言诗而言,他在诗中更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格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思绪想到哪里,笔锋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去考虑格式,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它主要的格式是七言,但是里面又夹杂着很多其他格式,因此,看起来非常杂乱,就像一丛丛杂草,但是,细细读起来又觉得铿锵有力,感受到力量十足,思绪飘扬,李白豪放和飘逸的性格在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对于近体诗而言,它对格律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却非常少地使用对仗的句子,没有一定的格式规定,显示出自由、开放的特点,诗句非常的自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用什么格式就用什么格式,没有严格按照诗体格式来写。他的诗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清纯,就像出水芙蓉,透露着一种天然之美。在他的诗句中很少使用对偶句式,他的诗歌更加显示出自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和《静夜思》等诗,它们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蕴藏着真理在里面。这些诗非常的亲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诗中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通过非常平凡的小事,让人感触颇深,给人无穷的回味。同样,李白的律诗也往往不拘于对偶,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五律中的《送友人》,应该用偶句的地方不用偶句,不应该用的地方偏偏用了,离别的悲痛却体会得真真切切,率性为之,语言流畅,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此可以得出,在隋唐这个特定的时期,为李白的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其主要诗风的内在土壤的是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而李白诗歌情感表达得十分浓烈,极富感染力,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又都是他豪迈奔放、飘逸如仙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李白的个性魅力和诗歌的风格交相辉映,放射出夺人的光彩,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活力和朝气,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流芳百世、独一无二的原因。李白诗歌代表了唐朝的特征,是对唐朝文化的反映,也正是唐朝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李白的性格,让他的诗歌彰显出无穷的魅力,给世人留下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尹爱荣.豪放飘逸 飞扬个性――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18.

[2] 仝建军.谈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成因[J].考试周刊, 2011(53):32-33.

[3] 李向阳.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13.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6

清代画家、诗人张若驹写有一首《五月九日舟中偶成》:

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

清代诗人袁枚评论这首诗说:“此诗真是天籁。然而把‘女’字换一‘男’字,便不成诗。此中消息,口不能言。”(《随园诗话》卷八)

这首诗从眼前景写起,抒发了对家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写得极平淡自然而意味深长。诗中表现了父女之间的一片真情,袁枚称之为“天籁”。这种父女之情,是通过身在他乡的父亲于江上舟中想起今日是女儿生日一事表现出来的。袁枚认为,如果将女儿换成儿子,便诗意索然了。并说“此中消息,口不能言”,为什么呢?

袁枚在这里“口不能言”的“此中消息”,其实只是一个“辞趣”与“题旨情境”的关系问题。

“男”字与“女”字在古诗词中分别带有绝然不同的情味。男子威武、刚强,有一种阳刚之气;女子温柔、委婉,具有阴柔之美。古人把缠绵悱恻、依恋不舍的情态称之为“女儿态”,把写得委婉柔弱的诗句称之为“女郎诗”。如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评宋代诗人秦观的诗: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出自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

“退之山石句”指的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山石》中的诗句,其前四句是: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此诗写诗人黄昏到寺院所见景色。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凸显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给人丰硕充实之感,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元氏以《春日》的前二句与《山石》相比,以显其纤弱,并称之为“女郎诗”。可见,“女”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与缠绵柔情联系在一起的。

而“男”字则常与壮志豪情和远大志向密不可分,如唐代诗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又如唐代诗人杜甫《后出塞(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表现了一个男子应不恋小家,慷慨赴边,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7

《三门峡————梳妆台》是贺敬之的一首优美抒情诗篇,这首诗写于一九五八年,后收入《放歌集》中。本诗以追思历史,描绘现实,展望未来为构思线索,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的“治黄”宏图,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给人以鼓励和催人奋进,富有青春气息。

从整首诗的内容及情感发展看,全诗可划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黄河苦难的过去,后一部分写黄河巨变的现在。第一部分先描写黄河过去的环境“神门险、鬼门窄”、“人们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狂风肆虐,造成的结果是“门旁空留梳妆台”,说明黄河水给人们造成的灾难,“辈辈艄公洒泪去”,留下了“挽断白发三千丈”,“问我青春何时来”,黄河之灾使人们没有了青春;第二部分,先写一代新人以重整乾坤的壮志,以移山填海的伟力,揭开了治理黄河的宏图。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使“昆仑山惊、邙山呆”,“先扎黄河中腰带”,“神门平、鬼门削”达到了“黄河之水手中来”,也使“黄河女儿容颜改”、“黄河女儿梳妆来”的效果,描绘了“银河星光落下来,清水清风走东海”的壮阔美丽的远景。发出了“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的号召。本诗一波三折,酣畅淋漓地抒写了黄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来抒写豪情,造成诗歌磅礴的气势。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著名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本诗想象大胆而新奇。整首诗中作者由“梳妆台”引出梳妆的人——“黄河儿女”,畅想从乌云黄水、灾深愁重到天青水秀、采花栽锦的巨大变化,抒发一代新人改天换地,面向未来,造福后世的豪情壮志。作者的想象遍及全诗之中,如第一部分中作者由“黄河儿女”被乌云遮暗了明镜,被黄水吞噬了金钗,想象她“挽断”白发三千丈,无限凄苦地站在三门峡口,向着茫茫东海,追问“青春何时来”,想象可谓新奇而丰富。诗歌还运用大禹治水、开天这些雄奇瑰丽的传说,造成诗歌磅礴的气势。

本诗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本诗突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主旨。诗歌中用黄河的今昔对比,黄河女儿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三组对比,突出了黄河的前后变化,同时也突出了歌颂祖国、歌颂党的目的。本诗还综合运用了拟人、用典、对偶、改写等修辞方法,拟人化的“昆仑山惊祁山呆”和“先扎黄河中腰带”,对偶句如“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改写的有“黄河之水手中来”,引用如“挽断‘白发三千丈’”等,使此诗增添了它的韵味和含义,也使语言读来生动、易于上口。

另外,本首诗还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节奏鲜明的特点。整首诗紧紧围绕“黄河儿女”这一形象来构思,把黄河的昨天、现在和未来紧紧地串连在一起,把作者的情思表现得一波三折,使整手首诗呈现出结构紧凑、布局精巧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句式上杂用三言、五言和七言,节奏鲜明、抑扬顿挫,一韵到底,而且采用拈连的手法,使段与段之间紧密连接,气韵贯通。

总之,本诗想象新奇,气势豪迈,语言明快、有力,音调铿锵。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以鲜明独特的形象,壮阔深远的意境,酣畅激越的诗情,抒发一代新人,面向未来,造福后代的豪情壮志。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8

关键词:太康文学 左思 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前贤时贤多有论述,如《晋书·文苑传》云:“太冲含豪历载,以赋《三都》,士安见而称善,平原睹而韬翰,匪惟高步当年,故以腾华终古。”[1];赵景深也说:“惟有左思,可说是太康诗人中的特出者,他不像张协、陆机那样?丽,也不像潘岳那样清丽,而是豪放的。《咏史》有句云:‘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诗品》说他‘怨’、‘讽喻’、‘野’,正是足以显示他是不是浮华,而言中有骨的。”[2];刘大杰也有评价:“这种浑厚的作风,高远的境界,不是潘、陆、三张他们的诗中所能找到的,或借史事以写怀,或托山水以寓意,或因时序以寄慨,这才是汉魏浪漫文学中的最上乘作品。这种诗风由左思开其端,到陶渊明集其大成,达到最高的表现。”[3];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说:“豪迈高亢的情调和劲挺矫健的笔调是左思《咏史》诗的特色,这也就是钟嵘所说的‘左思风力’。这个‘左思风力’和‘建安风骨’正是一脉相承的。”[4]同书中又言:“他的诗尤其高出同时的作家。诗中常有讽喻,意气豪迈,语气简劲有力,绝少雕琢。继承了汉魏诗的优良传统。”[5]综合而言前贤时贤于“左思风力”的认识:豪气十足,境界高洁,语气笔调简劲有力,言中有骨。笔者以为,“左思风力”作为左思诗作的文学审美风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作所营造出的意境、境界上,可以说是高旷其境;二是诗作语言用辞上的特点,可以说是挺拔其词。但二者又是水融,互依互存的,简言之,就是通过精粹挺拔的语言及语言结构的张力来营造一种感发生命的高旷境界。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左思风力”首先体现在左思诗作造词用语的精炼传神

诗歌创作大多具有言外之意,但使你感发联想这种言外之意的力量却一定是在言内,是通过诗作造词用语的精确来传达这种言外之意,以此来传神的,左思的诗作便有这种特点,有诗为证:1.“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左思自负自己天生禀赋卓越的文学才华,“卓荤”两字可谓是点出了此两句诗的要旨。左思这如此卓越的文学才华又是如何体现的?主要体现在他文学写作和博览群书上。笔者以为,欣赏一首诗,如果是要抓住诗的思想和内容,那就要仔细审视诗中所使用的意象,而如果就造词用语的精炼准确而言,就要仔细推敲诗作中所使用的动词或形容词。这两句诗中所使用的动词是“弄柔翰”的“弄”和“观群书”的“观”。“弄柔翰”的“柔翰”是柔软的笔,它结合了一个“弄”字就很妙。得心应手才叫“弄”,倘若拿着柔软的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大字来,拿一根笔比拿枪打仗、比拿锄头下地还难,那就没办法“弄”了。“弄”字和“柔”字结合起来,可以想象这柔软的笔在左思手里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那种玩转自如的样子,那种玩赏、观赏的心态。一句“弱冠弄柔翰”就把二十来岁青春年少的左思自负文章写的好的那种得心应手、自命不凡的神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卓荤观群书”,“卓荤”表示一种高超的样子,“观群书”当然是阅读了很多书,合而观之,这句大概是说左思在读书时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有一种通观、达观的见解和眼光,在此种状态下的阅读效果,也必将如陶渊明所言的“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真正有心得,有会意。“弄”和“观”两字写出了作者写作看书时的随意适性,映衬出他天生禀赋这种文学才华。写作时的潇洒自如、读书时的高超通达,就表现出左思一种气骨不凡的样子。2.左思诗作的这种风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果然有过大志,而且这种大志在化为诗语说出时又是那么的轻而易举,这种包含自信的语言给人一种气骨和力度,如“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中国古人要表现其内心深处的情意和感动,有时就用“吟啸”的方法,也就是放声长啸,这里,左思用以形容自己心志的远大和感情上的激昂慷慨。“志若无东吴”,表示对东吴的轻视,一个“无”字就有目空一切的意思,很不在意,很轻视敌方。“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意思是说我向左边斜过眼去看一看,就把江湘的东吴都平定了,我向右边斜过眼去看一看,就把雍、凉的边陲都平定了,这又是何等的自信和目空一切。虽然话语有些空、大,但却底气十足,豪情万丈,感人心肺,给以力量。

二、在强烈的对比的张力中造成一种“左思风力”的声势

对比能产生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就能够造成声势,左思诗作中就典型地运用了这一诗歌创作技巧,在语言结构上,从一个极端说到另一个极端,在这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之间造成了张力和气势。有诗为证:“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两个意象对比点出。“郁郁”“离离”都是很茂盛的样子,但“郁郁”一般用来形容比较细小柔弱的东西的茂盛,这里左思却用来形容高大志坚的松树,只是因为松树所处的地势。涧底松虽有百尺枝条,但地位低下,山上苗虽只有径寸茎,但地位很高,远远看去,只能看见山上那离离的小苗,看不见山涧那百尺高的松树。之后此诗分两路对比铺开,一路写世胄小苗,“以彼径寸茎”“世胄蹑高位”“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一路写英俊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英俊沉下僚”“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样诗作所写就从一个极端说到了另一个极端,于两个具有强烈对比意象的这种描写中形成了产生气势的张力,而作者对社会贵贱悬殊造成才能之士沦落失意的感慨也充盈其间。此外,通读《咏史》八首,我们发现这八首诗居然有十处对比,分为写王侯和写穷士两组:

写王侯:“离离山上苗”“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写穷士:“郁郁涧底松”“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习习笼中鸟”“落落穷巷士”。

在组诗中的这种重复对比,本身就

中国论文联盟 加强了两个阶级的鲜明对比,而一再地重复使用,加强了上文所说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所产生的这种气势和张力,而作者对社会贵贱悬殊造成才能之士沦落失意的感慨也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诵读左思这些具有强烈对比意味的诗句,不容忽视的是每句诗中叠字的使用。诗句中叠字使用的作用,一是使声音和谐,追求文学作品上的意境美,二是可以起到加强说话人的口气及表达观点的作用,左思诗作中的叠字主要起到的是第二种作用。对比和叠字两种创作手法在诗句中的运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和“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都是互文见义,前两句“济济”“赫赫”形容的都是王侯居所的热闹敞亮,后两句以“寂寂”“寥寥”来形容以扬子为代表的穷落士居所的寂寞萧条,这种对穷落士居所的描写,其实更是对穷落士心灵寂寞萧条的写照,事物总是在比较中相形见绌,穷落士寂寞萧条的现实处境与心境在与“济济”“赫赫”的王侯居比较下,更深染一层肃杀。“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峨峨”是悬高的样子,“蔼蔼”本指草木茂盛,这里是盛多的样子。写宽阔敞亮高高在上的高门,其人生仕途必然是四通八达,与下文笼中鸟般的穷落士的人生际遇形成对比,“习习笼中鸟”“落落穷巷士”,壮岁失志,英雄挂壁,潦倒落魄的穷巷士,就像那笼中的鸟,虽有翱翔天际的能力与志向,但所处仅仅一隅,即使如此,笼中鸟好像从来没有放弃心中那翱翔九天云霄的志向,“习习”是鸟张开翅膀要飞的样子,“落落”是疏阔之貌,就是不拘小节的样子。

三、“左思风力”集中体现为通过带有感发力量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豪迈气象

有些诗作的好处不在情意而在气象,“左思风力”集中体现为通过带有感发力量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豪迈气象,左思诗作中最具这种气象的便是其名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千仞”,八尺为一仞,千仞是八千尺,这里是形容山岗之高大,“振”是振起的意思。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左思宽袍大袖,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山风起兮,把他的衣服吹起来,宽大的衣服中鼓荡着山风,高高的山顶上衣袂蹁跹,而诗人左思的脸上呈现出一种高傲的神气和姿态。读这句诗时,笔者不禁想起《神雕侠侣》中杨过在小龙女误会离开,又被郭芙砍掉右臂,独自伏在马背上,昏昏沉沉,无所归处时,又偶然遇到神雕,随它到了剑魔独孤求败埋骨处的石洞,几日的静养康复后,寂寞无聊的杨过奇遇“剑冢”,其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一日见洞后树木苍翠,山气清佳,便信步过去观赏风景,行了里许,来到一座峭壁之前。那峭壁便如一座极大的屏风,冲天而起,峭壁中部离地约二十余丈处,生着一块三四丈见方的大石,便似一个平台,石上隐隐刻得有字。极目上望,瞧清楚是‘剑冢’两个大字。”但石壁草木不生,光秃秃的实无可容手足之处,独臂的杨过几经爬索还是终于到达了“剑冢”所在,也即到达了峭壁之上,这时金庸老先生这样写到:“杨过在剑冢之旁仰天长啸,片刻间四下里回音不绝,想起黄药师曾说过‘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乐,此际亦复有此豪情胜慨。他满心虽想瞧瞧冢中利器到底是何等模样,但总是不敢冒犯前辈,于是抱膝而坐,迎风呼吸,只觉胸腹间清气充塞,竟似欲乘风飞去。”我们看这个峭壁充其量也就几百丈,但已是这样的气势不凡,那左思笔下的千仞,八千丈的峭壁该是何等的气势已可想而知。“濯足万里流”,是说我要在滔滔滚滚的万里长河中洗干净我的脚。这句话应该是出自古代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说,如果沧浪之水是清的,我就可以把我的帽缨洗一洗,如果沧浪之水是浊的,我就可以把我的脚洗一洗。就是说,外界是什么样的情况,我就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是清的,我就以我清的一面来对待,你是浊的,我就以我浊的一面来对待。表现了一种保持清白、不受尘世污染、洁身自好的境界。“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整句诗境界显得高远博大,给人一种振起高远的感觉。“荆轲饮燕市”那一首也很有气象,赞美了荆轲那种酣饮高歌、旁若无人的豪气,表现了作者高远的胸襟怀抱。

刘勰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6]也就是说,有风骨必然造成明朗刚健的艺术特征。我们看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作者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韬、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作品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左思鲜明的创作个性,有如在一片嘈杂的靡靡之音中突然响起一声嘹亮的号角,直干云霄。

注释:

[1]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06页。

[2]赵景深著:《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42页。

[3]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96页。

[4][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第155页。

[6]刘勰著:《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5页。

参考文献: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梁]萧统编.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m].上海北新书局,1936.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1.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9

读出情味 品味诗画美

吟诵,诗歌学习的重要手段。这首词,学习是要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然后配上你喜爱的乐曲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韵律,领略诗句的意境,丰富诗句的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沁园春・雪》从“北国风光”着笔,一展自然的画卷。一“封”一“飘”总写雪景,动静相衬,极为精妙。“望”下分写,展现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具壮美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山“舞”、原“驰”、试比高,原本无生气的静物,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出一种具有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是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动感,更是诗人情感的跃动。再展历史画卷。“秦皇汉武”功盖世,“唐宗宋祖”极盛时,“一代天骄”驰疆场。可惜,或输文采,或逊思想,或绌于政治谋略,极有分寸的措辞中饱含有惋惜之极的意味。新的历史要靠当今的“风流人物”创造。而当今世界,舍我其谁?足见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这诗句中有画卷,画卷中有诗情,融诗画情于一炉的典范之作,我们在学习时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着意“三象”感受意境美

诗歌以意境感人。意境常是指整首诗,一句诗或几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与诗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交融的结果。通过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语言修辞为媒介,我们便能领略诗人倾心营造的意境之美。

在吟诵领略到诗中情味美的基础上,借助联想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把凝炼的意义引申出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词中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出来。从而领会诗词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创造更丰富、更新鲜、更美好的图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于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这北国风光。登高望远,视野在想象中延伸扩张。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雄浑气象,尽收眼底,巨人形象,顶天立地。其气势之恢弘,其形象之巍峨,其意境之高远,真可谓是无与伦比。

再如下片诗人触景生情,思接千载,多娇的江山引英雄辈出。一部千秋史册,信手翻阅。一个“惜”字将历代帝王中很具代表性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兼有批评之意,指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文学才华略显不足。再者,“惜”中寓志,蕴涵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然后用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要创造空前伟业的抱负,诗人的这种旷世豪情,无与争锋。

点评要旨 领略格调美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10

【关键词】地域性 ; 风格特征 ; 雄健豪壮 ; 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28-02

中国有着绵长而丰厚的送别传统,送别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唐代送别诗的创作更是蔚为大观,《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在历代送别诗中具有数量大、质量高、多样化等特点,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综观初盛唐送别诗,其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风格特征。《隋书・文学列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可见,由于地域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风格自然也就不同。初盛唐送别诗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性风格特征。以下将从地理意象、语言等方面考察。

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意象

综观初盛唐送别诗,先看以下诗例。

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送君思远道,欲以数行洒。”

王维《送康太守》:“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候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王维《送崔五太守》:“长安厩吏来到门,朱文露网动行轩。黄花县西九折坂,玉树宫南五丈原。褒斜谷中不容,唯有白云当露冕。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饭。剑门忽断蜀川开,万井双流满眼来。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使君年纪三十馀,少年白皙专城居。欲持画省郎官笔,回与临邛父老书。”

可见,连用地名续写行程较为常见。首先,这些诗句用地名来展示被送者的行程,突出了友人的征途漫漫,使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对朋友旅途的顾念和祝愿;其次,地名的连用带动了对与地名相关的景色和自然风光的展现,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地名的连用在讲求节奏的同时,增强了诗歌的气势。正如宋长白在《柳亭诗话》卷十三《地理》条中就对连用的地理意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金长真曰:‘诗句连地理者,气象高壮。要之情思笔录,自然相合,非有所承袭也。”由此可见,成功地把握地名的连用能给送别诗增色不少。

除了地名的连用之外,送别诗中又多涉及被送者所到达地点的地域性。诸如岑参《送李翥游江外》:“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砧净红落,袖香朱橘团。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其中,禹陵在越州会稽县(今绍虞)南,庙在县东南。严滩是东汉严光垂钓的地方,在今天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畔。(《史记・夏本纪》)诗句通过“孤舟江海宽。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砧净红落,袖香朱橘团”,尤其“湖山寒”、“孤舟江海”和“袖香朱橘团”也反映出被送者所到达地点浙江的地域性。

又如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其中南徐州、秦淮河等是被送者所到达的地名。东晋南渡时,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侨置徐州,即诗句中提及的“南徐州”,管辖今天江苏长江以南,太湖一带北方地区。建业由孙权设置,唐代为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战国楚置金陵邑,因金陵山而得名的金陵,即今南京市。西北流经南京市长江的秦淮河以及孙权定都建业后所做的石头城都涉及被送者到达地的地名。通过这些地名的罗列,使读者对被送者到达地有一个初步印象。其中“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独去过淮水”、“尝忆卧江楼”,则从“泽国”、“沧波”、“淮水”和“江楼”反映出被送者到达地浙江的江南水乡的特点。而“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则反映出由于地域的不同所造成南北地域生长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更从侧面反映出被送者所到达地方的鲜明的地域色彩。总体来看,此诗写出了对方所到达地点的地域性以及江宁的形势。

二、极具雄健豪壮风格的语言

姚鼐在《复鲁非书》中论及两种不同风格美时指出:“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由于李唐王朝高层统治者出身关陇集团,尚武风气加上时代精神的共同作用促使送别诗语言具有雄健豪壮的特点。结合初盛唐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送别诗中多通过对征战环境那种人烟稀少、风沙交加、夜静萧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体现出《诗品》中所论及“备具万物,横绝太空”雄浑的语言风格和“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比行健,是谓存雄。”劲健的语言风格。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又如“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

其二,送别诗中也多有战争胜利的口吻,诸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蒲类成秦地,莎车属汉家。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体现出《诗品》中“观化匪禁,吞吐大荒。”豪放的语言风格,进而能让人深深感触到盛唐人的自信心理和足以令其它族人恐惧的民族自豪感。

其三,送别诗中多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诸如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体现出可谓《诗品》中“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涤足扶桑。”豪放的语言风格。又如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人结合自身赴边出塞的经历,通过打造一个意气风发、轩昂飒爽的送友形象,极力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活脱脱的而且极端昂扬自信的盛唐人的典型风貌和悲慨从容的时代风貌。语言带有雄健豪放风格。

其四,送别诗中多有对征战装备的描绘,诸如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反映出诗人送别刘判官赴边时出征队伍的气派,正有《诗品》“持之匪强,来之无穷”的雄浑风格。综上可见,这些反映送人赴边的送别诗从言语所表现的征战的氛围来看,大有姚鼐所言的阳刚之气。

三、为都城应制诗所独具的纤语言风格

先来看一下这部分诗作。

许景先《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文武承邦式,风云感国祯。王师亲赋政,庙略久论兵。汉主知三杰,周官统六卿。四方分阃受,千里坐谋成。介胄辞前殿,壶觞宿左营。赏延颁赐重,宸赠出车荣。龙武三军气,鱼铃五校名。郊云驻旌羽,边吹引金钲。训旅方称德,安人更克贞。伫看铭石罢,同听凯歌声。”

苏晋《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方汉比周年,兴王合在宣。亟闻降虏拜,复睹出师篇。祈父万邦式,英猷三略传。算车申夏政,茇舍启戎田。严问盟胡苑,军容济洛川。皇情怅关旆,诏饯列郊筵。路接禁园草,池分御井莲。离声轸去角,居念断归蝉。三捷岂云尔,七擒良信然。具僚诚寄望,奏凯秋风前。”

通读这两首诗,可以真切体会到“介胄辞前殿,壶觞宿左营。赏延颁赐重,宸赠出车荣。龙武三军气,鱼铃五校名。”等诗句反映出皇家送别军队出征时恢宏的场面,体现出《诗品》中“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和“金樽酒满,伴客弹琴”的绮丽风格。唐代奉和应制送别诗的兴盛与皇帝的提倡分不开,正如胡震亨《唐音癸》卷二十七《谈丛三》中所言“有唐吟业之盛,导源有自”时,指出了“于时文馆既集多才,内廷又依奥主,游以兴其篇,奖赏以激其价”是奉和诗兴盛的主要原因。长安城所独有的送别诗尤其奉和应制送别诗由于创作环境的特定性,体现出风格纤、语言华丽、普遍存有创作模式化的特点。

综上分析,初盛唐送别诗从意象和语言方面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胡震亨,唐音癸[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南朝・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罗仲鼎.〈诗品〉今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11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1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2《满江红》

主题思想: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又”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

(2)自选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三字短句,短促有力,通过身心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作者渴望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直抒胸臆,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介绍:

上阕写军营中的生活,写了看剑、吹角、分肉、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主要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的现实中,词作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作者自称是“壮词”,说说“壮”表现在哪里?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挑灯看剑”可见作者仍然希望浴血征战,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3)“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描绘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发的烤牛肉,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渴望再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典故和比喻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简要分析“可怜白发生”在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作用。

内容上:起点明主旨作用,从回忆到现实;情感上: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情。

(7)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4《江城子 密州出猎》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 密州出猎的盛大的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主题: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字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①劲装出猎;②千骑相随;③全城人随观;④自比孙郎。

(2)任选角度赏析“千骑卷平冈”。

①描绘画面: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②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时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行走之快,精神抖擞。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3)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写出了词人狩猎的豪情与狂放。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任选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炼字:“挽”表现出拉满弓的强劲姿态,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情感: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5《渔家傲》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思想感情:《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荒凉萧瑟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写景以“异”字统领上片,描写“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通过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等景物,渲染了西北边塞 荒凉萧瑟气氛 。

(2)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拟人,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艰辛。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悲怆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征。(生齐读课题)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师: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 长征》

3.播放课文朗读。

4.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首诗不仅是的代表作,也是诗中的精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学习,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播放课文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理解信息的能力。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一)出示首联

1.生读一二句,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些什么?

2.根据你们的了解,红军长征途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播放红军过雪山的视频)让生感受长征的艰难。

师:就这样,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路途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生答,板书:远征难)让我们读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A:同学们,读课文不仅要用嘴,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兵围追堵截,不知有多少战士牺牲了,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平常的小事。生读。

B: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板书:勇敢无畏

4.还有哪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5.出示整首诗。

诗的一二句总写,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五岭、乌蒙、岷山则是千山的代表。下面读读诗的三四句,看看五岭、乌蒙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出示颔联

1.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教师出示“五岭”、“乌蒙山”的图片,指导学生读“腾细浪”和“走泥丸”。

3.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过渡: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出示颈联

我们先来看看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

1.生读资料。

2.看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出你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一眼,你心里什么感觉?(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师应答:这就是寒!)

师: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呢!(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些都是寒哪。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

4、师过渡: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战士们当时的心情。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预设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四)出示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诵读全诗,深化理解

1.这首不朽的杰作,用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

2.出示整首诗,生读。

3.师介绍七言律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集体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1.小结: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听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音乐家还为它谱了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征》。

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远征难 金沙江 暖 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