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时间:2023-05-29 18:22:40

行政体制改革

第1篇

1.1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县级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2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同时,县级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县级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

县级政府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加大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县级政府职能不断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转变。县级政府要努力实现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3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级政府除了要担负必要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职能外,经济职能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核心的职能。县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宏观经济层次中最基本的调控单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直接从基础层面影响人地矛盾运动的性质、规模和方向。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是运作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次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如何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相应的进行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就成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思考并解决得当务之急。

2当前县级政府行政体制存在的弊端

2.1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失当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县级政府自恃为“权威型”的领导者。出现新体制下的角色与旧体制下的角色错位。县级政府习惯于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方式,靠行政强制力行使职能,重视行政干预,忽视协调指导。(2)县级政府充当了“全能型”的管理者,造成职责内角色与职责外角色错位。县级政府大包大揽,把对经济的管制和社会的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职能范围,造成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之间的职能错位。(3)县级政府担当了“忠实的”持家者,导致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错位。县级领导干部轮换调动频繁,造成县级干部的短期行为,县属企业发展缓慢,财税资源枯竭,从而使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2.2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县级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体制和框架内运转。县级政府的权力关系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县域的具体经济行为,“政企分开”并不彻底;“政事分开”仅仅流于形式,致使政府威信降低、动员能力低下;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制度、机制和程序的缺失,降低了县级政府的能力、扭曲了县政的基本功能。

2.3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

我国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极其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得以强化的历史背景下而确定的。通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度发展,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见显露。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格局,与当今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条件已经难以适应。

3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

3.1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从行政管制向依法行政转换,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引导、培育市场的政府转换,从以权力为运转轴心的政府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的转换,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换。换言之,县级政府的角色应该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县级政府必须对其性质、职能、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和活动领域严格界定,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县级政府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旧格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叉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人员精干,高效运转,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3.2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通过推行省直管县,可以改革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参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情况下划小省区,划清边界,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领导,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区划体制环境。在经济上实施强县扩权,在财政上实行省管县,可以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把一些原本属于地市级政府的行为审批权里直接下放到县。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是在试点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窥见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使之拥有更大的自,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从而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县财省管”体制可以绕过市这一级周转和盘剥,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强化了县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调动了县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3.3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县级政府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对策,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要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应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第2篇

最新一期的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中国深化改革的种种迹象显示,政府的部门利益已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这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政府职能改革的滞后,是造成当前很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文章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将围绕三个着力点,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各部委也在此次会议上公布了今年改革的主攻方向。

文章称,马凯所说的三个着力点包括,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放在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将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作为直接负责改革指导与总体协调的政府机构,国家发改委对改革的部署代表着中国高层对改革的态度。因此从上述三点来看,改革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必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改革必须改善民生状况,增进人民的福祉。换言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变,同时,改革又须以人为本,讲究协调、共享。

文章强调指出,政府转型要适应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尤其要“合理界定”和“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行政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中国自1993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基本没有变动。当前,又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理顺。因此,从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需求出发,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范围。同时,启动和规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对政府部门的公共行政的问责制将成为新的改革方向。

为此有专家建议,按照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改革和事业机构改革。一是以扩大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二是乡镇政府改革要与建设农村公共行政体制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从制度创新看,应主要解决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乡村治理结构建设这三大问题。三是将事业机构纳入公共行政体制统筹规划和改革。按照公共行政体系建设的要求,统筹考虑和设计事业机构改革方案。

第3篇

行政管理学界60余名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比如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的问题,政府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太多的问题,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的问题等等,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期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大家认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

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支持和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盲目扩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适应,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因此,要解决这些带有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家一致认为,“十一五”期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使政府真正转变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与会领导与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的内容、重点、方式、手段、政策。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要健全和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的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

为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模式和公共服务制度;要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调整和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意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发展社会事业。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演变的规律,借鉴国外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做法与经验教训,以解决涉及群众切本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要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严格依法办事,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二、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政府运行机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运行机制。要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政府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监督透明公正。要完善和健全行政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党外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要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要加强行政服务机构建设,优化和改造行政流程,改变行政授权方式,建立新的行政运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继续调整政府机构、规范政府机构设置,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合并,尽可能地由一个部门管理;加强和完善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机构。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权限,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分工,赋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要减少政府层级,积极探索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行综合执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的现象,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要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不同功能和特点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要继续加快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

要修改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第4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关实务内容调整

0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目前已经实施了7次较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1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方面推出了大量创新性举措。我国海关作为掌管国家经济大门的重要行政机关,近年来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出台了大量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外贸企业成本,加快了通关速度,是我国在外贸领域释放制度红利的重要表现。为了及时反映海关监管制度的不断变化,“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动,这给相关专业教师的授课和教材选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梳理“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动,解释这些变动背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并提出相关课堂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海关监管制度,保证教学内容与报关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1“报关实务”课程内容调整

1.1简政放权类改革与相关内容调整

实施简政放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多证合一”和减少项目审批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创设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我国海关在落实简政放权方面,主要出台了以下政策:(1)简化报关单位注册程序。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资本、报关员人数等方面的要求,大幅简化了注册所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将报关企业行政许可与注册程序合二为一,并将注册许可由以前的前置许可改为后置许可。(2)取消了报关员的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的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改为由报关企业自主聘用并对其所属从业人员进行备案,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3)取消了多项加工贸易业务方面的行政审批。我国在2016年取消了商务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以及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成品的内销审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再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等证件。

1.2贸易便利化改革类相关内容调整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始终将推行贸易便利化作为海关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尤其是自从2015年我国接受《贸易便利化协定》以来,海关积极开展贸易便利化改革,有利于外贸企业高效、便捷地开展进出口业务。具体而言,我国海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贸易便利化改革:(1)逐步推进通关一体化。为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从2014年起逐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实施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并最终于2017年7月启动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可以选择任意地点报关,全国海关各口岸在同一执法口径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便利待遇,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2)推进“关检融合”,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由于我国报关和报检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属海关和质检部门,长期以来实施的“先报检,再报关”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我国按照“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关检融合”,尤其是今年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划入海关总署,更是为“关检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考虑到外贸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需要登录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系统,按照各部门的规范填报相关数据,严重制约了通关效率,因此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旨在加强不同外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外贸企业只需提交一次信息,然后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的目标。(3)推进海关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实施“汇总征税”新模式。海关总署于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的这一征税方式,改变了以往“逐票审核,先税后放”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海关在进出口企业办理了担保手续之后,可通过扣减担保额度的方式,先放行货物;进出口企业再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对上个月放行的应税货物集中缴纳税款。1.3企业自律与企业诚信类相关内容调整在我国进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通关,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提高海关监管效率和企业通关效率,实现安全、便利的通关环境。具体而言,我国海关在开展企业自律和诚信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措施:(1)报关单位分类管理。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报关单位分类管理,综合考虑企业遵纪守法、报关质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分为AA、A、B、C、D五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要求,海关对企业进出口通关采取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等差异化措施,以此激励企业通过自律诚信提升等级。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海关的AEO制度接轨,我国在上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于2014年进一步开始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将企业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2)报关单版式变化中的企业诚信原则。为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于2016年对进出口报关单进行了版式调整,除了将之前容易产生歧义的部分栏目名称进行了修改,还有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求填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逐步替代原海关注册编码;二是增加了要求企业在诚信基础上就进口货物完税价格进行自我确认和申明的栏目:特殊关系确认、价格影响确认和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确认。

2课程教学建议

2.1注重教材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更正

尽管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近5年内在内容上变化较大,但是当前大多数报关实务类的教材并没有将这些最新的知识变化纳入其中,部分教材甚至依然沿用2013年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统一教材的相关内容。可能正是由于相关监管规定纷纷出台,加之报关人员考试的组织形式变化,影响了教材建设以及辅导资料编写,使得现有教材对于通关一体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重要制度变革完全没有涉及。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一定要多方面比较,在考察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契合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内容更新情况。与此同时,针对所选择教材与最新监管规定不符之处,要向学生指出并明确要求予以更正,最好能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材料。

2.2重点介绍调整内容,理清知识变化脉络

准确把握我国海关最新监管规定,对于外贸专业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来说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选择报关职业的学生而言,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表现,关系到其所受雇单位的报关质量与通关效率。但是,正如前面所言,当前的报关教材与网络资源在这些知识点上较为混乱,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海关监管规定同时并存,导致学生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甚至使得部分报关新手无所适从。基于这一现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点介绍最新的海关监管规定,必要时还需要给学生讲明这一规定调整之前的监管规定,理清我国海关在相关问题上的监管措施演进和知识变化脉络,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进一步自我学习奠定基础。

2.3引申介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报关实务课程内容的上述调整体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例如后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调企业自律与诚信等。围绕这些改革思路,我国不仅仅在海关监管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制定了许多类似的改革举措。以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为契机,适当引申介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最新政策调整,扩充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孙艳艳.“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7(4):103-104.

[2]王皓洁.新形势下“报关实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课程设计[J].北京:中国市场,2015.7(2):175-176.

第5篇

“一站式政务综合体”便民服务

中国内地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海沧区首创“一站式政务综合体”全方位便民服务。2013年上半年,海沧区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4.3%,其中即来即办事项9045件,占比达72%。该行政服务中心为目前福建省县区级审批服务事项最多、功能最齐全的行政服务中心,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于一体。

在社会管理方面,海沧行政中心同步融入网格化社会服务联动指挥中心,集防火、防汛、防疫于一体;为方便解决群众不同诉求,将社会管理的服务中心、协商中心、求助中心、调解中心、应急中心引入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办事找服务中心、参与找协商中心、有困难找求助中心、有矛盾找调解中心、有急事找应急中心”的便民利民目标。

此外,公共资源配置管理中心还为区级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指定交易场所,负责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管理和服务,并且针对海沧台商投资多和有深水泊位的特点,特别设立了企业优惠政策咨询和口岸咨询窗口。

黑龙江省开设网上政务中心

公开审批流程图

2013年9月,黑龙江正式开通省政府网上政务中心,并编制出台《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活动行政审批流程指南》,公开了96项主要经济活动行政审批流程,为社会各界提供便利服务。

黑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的审批流程分为四类:一是企业设立类审批流程;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类审批流程;三是生产经营类审批流程;四是资质资格类审批流程。

“依据这些审批流程的不同特点,共绘制形成了96个流程图。”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刘国中表示,每个流程图上都标注了各个环节的办理主体、依据、条件、材料、程序、时限等事项,基本涵盖了开展经济活动所需的主要审批事项和相关承办部门,明确了各类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

投资人在黑龙江省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就可以按照流程图的引导,到当地政府部门或在网上申请办理相关事项。黑龙江省的各级监察机关将对各个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察,监督和规范政府部门的审批行为,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山东省实行金融改革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13年8月,山东推出《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被业界称为“山东金改22条”,勾画出金融改革路线图,拉开了山东破解“金融滞后”难题的序幕。

山东“金改22条”提出,将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化,努力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撑企业创新的能力,“到2017年底,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

除了鼓励企业发债、上市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措施外,山东更注重发挥金改的“内涵”,将促进农村抵押物创新,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已积极行动起来。

山东高青县农行推出“活牛抵押”的贷款,通过完善相关登记、风险分散等措施,成功破解“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这一抵押难题。高青县青城镇胥令公村的黑牛养殖户张新建家里已存栏母牛130头、小黑牛30头。他说:“如果没有农行的信贷支持,单凭我们自身的积累,不知何时才能做到现在的规模。”

河北省人社厅听取群众意见

优化审批流程

2013年8月初,河北省人社厅对141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进行开门论证,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70多个审批事项流程或合并调整或修改完善。

据了解,省本级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结算、省本级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结算、省本级农保基金核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央和省财政补贴资金申请等13项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作为审批管理项目,转为内部运转事项。

23项审批流程项目进行优化再造,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审批、养老保险审批、社会保险登记、关系转移接续等办理流程,减少办理环节,简化申报前置条件。

30项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办理时限平均减少一半。职业资格证书核发、换发、补发及涉外证书办理,成批次办理的,时间明确为3个工作日,个人办理的即来即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等6项审批,办结时间由10个工作日,统一修改为7个工作日;国家和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办理时限由90日改为30日。

河北邢台市“并联审批”

破解审批“怪圈”

长期以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申办营业执照时,经常会遇到多个部门“政策相互冲突,审批互为前提”的现象,造成企业在行政审批“转圈”中无所适从。为此,河北省邢台市推出了“并联审批”制度,制定了新建生产加工型企业审批流程,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审批转圈”僵局,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便利。

并联审批的具体流程为:首先,由工商部门出具企业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后,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工商、发改委、环保部门对申请人进行联合指导,符合申请条件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准备有关材料。

其次,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统一协调涉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刻制公章及备案、备案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所需的有关材料,进入并联审批程序,各部门同步办理审批。

最后,各部门将出具的相关证照或批准文件统一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在统一送达申请人的同时,各部门相互完善本部门所需要的申请材料。申请审批的公司在三个工作日内即可取得三证一章一审批文件,大大节约了公司审批办证环节的时间。

陕西取消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

近日,陕西省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宣布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21项、下放管理层级23项。预计到2015年,陕西省行政审批事项将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据了解,此次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范围,主要是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重点将减少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行政事业性收费、资质资格许可等四方面的审批事项。

第6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相对与经济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我国整体改革的进程。所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方法势在必行。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WWW.133229.CoM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方法

1、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着力把握好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制,要明确各级行政首长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纲要各项要求的具体职责;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权限,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确保依法决策;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坚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坚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决定。

2、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指的是行政管理的形式和方法问题。行政管理方式常常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自由,同时也决定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如采用行政许可、处罚的方式管理,则会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采用合同、指导的方式管理,则会形成平等协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行政管理的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内在必然。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重点将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要求政府行政管理由全能主义向有限政府转变。通过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目前仍然存在观念滞后、职能不到位、手段原始、效率偏低等问题。二是加入wto加剧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wto的规则和管理规程,要求政府行为增强透明度,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政府将成为最大的应对者。

3、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显民本、和谐、长效的理念,把公共决策的思维建立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与把着眼点确定在真正代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把立足点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上来:把落脚点置于夯实基础,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得到实惠上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研究机构的职能作用,提供决策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对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的重大问题,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对因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温家宝指出:“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项目,改变过去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有利于理顺政企、政事关系,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使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而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推进改革,就必须十分重视改革的动力问题。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和广大公务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参与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面动力机制的作用,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手段,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自20世纪60年行政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兴起以来,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分析行政管理内外环境现状,寻找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化路径,从内外环境两个方面探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行政生态;系统、行政主体;行政管理体制

现代行政学研究表明,特定的环境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行政系统的行政行为及其行政功能。行政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系统之间、行政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保持某种和谐,从而构成了行政生态的基本样貌。因此,任何行政系统的活动都与其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并且只有当行政系统与其他社会要素处于“生态平衡”中,政府的行政系统才能良好运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尤其在党的十八以来,更是把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下一步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落实全会精神时,将会面临历史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即未来的改革必然要存在路径依赖,必然要受历史因素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固有的行政生态很可能会桎梏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出发,寻求探讨优化齐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环境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一、齐齐哈尔市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里格斯在对美国行政管理研究过程中总结了影响行政的五个外部因素,即所谓的“行政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沟通网络、政治制度和符号体系,这五方面的要素都对行政具有重要影响。在齐市的具体行政体制中,具有较大影响是前四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影响行政行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同样重要。随着齐齐哈尔市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从行政生态的外在因素分析,齐齐哈尔市政府各机构之间协调合作的机制相对健全,并且在近年来的项目以及政府合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1〕2015年前三季度齐齐哈尔市经济运行平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2〕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科教文卫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向着公开化、透明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尤其随着移动智能网络的发展,政府的行政行为越来越透明化,扩宽了我国公民监督和参与行政管理的渠道,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从行政生态的内在因素分析,齐齐哈尔市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一系列管理规定得到落实。2011年12月齐齐哈尔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2012年6月齐齐哈尔市开通政府网站行政执法平台,2012年8月齐齐哈尔市出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监管新规,2013年7月齐齐哈尔市推进行政权力收费事项公开,实行行政执法检查审批制度……,一系列新规的施行从大政方针方面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在具体改革的细节方面也有较为详细的实践路径。十以来,按照国家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的的行政监督要求,齐齐哈尔市权力清单如期公示,简政放权强力推进;政府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以及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成效显著,极大的推进了齐齐哈尔市行政内外环境的改善。

二、行政管理中的困境

行政生态环境反应的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要和行政生态环境保持一致。齐市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优化外部环境,改善内部机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外部环境层面上,受到固有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政治上,中国长期以来党政二元行政结构是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关系,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环节,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简政放权的一直以来呼声高涨,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部分领域过度放权,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导致“放手不管”,工作效率低下,抓着权力不放又会导致政府职能的错位。在经济上,虽然经济在持续发展,但是社会仍然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的形态,收入差距较大,行政生态中并存并相互冲突地融汇着传统生态和现代生态的多重特质。虽然中国经济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大踏步前进,但在其冲击下,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不安定因素增多,尤其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逐渐侵蚀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也很容易受到经济及经济文化的侵蚀,偏离依法行政的正确轨道。在社会和文化方面,西方国家以自由、理性、人权为标榜,这种观念也深植与公民的信仰。然而在我国,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保守的北方地区,理性思维受制于权力等级和财富状况,传统的道德信仰体系以及世俗功利主义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导致行政环境缺乏批判精神,延缓了现代行政生态的生成。行政生态内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第一,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联系协调机制。各行政部门相互独立,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往往权利相互交叉,部门职能划分不统一,这样会导致各区和各部门之间很难快速、有效的针对具体事项找到对应的协作部门,不利于充分合作;另一方面,社会沟通机制不健全,使得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不畅通,政府职权行使中存在弊端。虽然齐市在十以来,公开政府业务,打造阳光政府,但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仍然不是完全对等的,下层群众往往不了解或不会使用相应的沟通渠道。第二,行政主体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部分行政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法规运用不当的问题,如部分行政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适用法律法规不当,违反法定程序、执法不到位、滥罚滥收和执“人情法”等现象仍然存在。第三,行政决策中对行政生态特征的忽视。“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订、优选并实施行政方案的过程。”〔3〕由于行政决策对社会往往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结合行政生态学理论,深入考察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现状,甚至是民众期待和地域性格。然而,在现实的行政决策过程中,却往往关注单一目标,忽视了行政生态大系统,过度的单向度脱离地域实际,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三、行政管理改革与完善路径探析

行政生态理论对行政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结合齐齐哈尔市政府在现实行政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行政管理改革与完善。第一,继续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齐齐哈尔市在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的政府本位思想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观,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彻底等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避免不必要的政府干预。首先,加强部门协调,设置专门的部门协作机构,切实加强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系统加合性,使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其次,要本着精简机构的原则,明确部门职责,明确工作权限,做到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再次,扩大权力下放力度,缩减不必要的组织层级,将竞争机制引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第二,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对行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实践中锻炼行政人员成长,通过培训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在竞争促进行政人员终身学习,有针对性、实用性、并注重效果的全方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另外,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齐齐哈尔市的行政规范也在日臻完善,这就对行政人员提出了不断学习的要求。因此,在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的同时,也要深入学习行政法规,提高行政法律素质,培养对法律的崇高信仰,更重要的是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在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抵御诱惑,切实依法行政。第三,营造良好的行政生态环境。把行政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促进政府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相协调。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市级政府是省级政府大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要正确处理、并善于利用大系统的方针政策和大环境,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工作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能够促进省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扫除市级常规障碍,提高工作成效。针对市级系统,也要注重行政外环境。在政治上,一方面完善政策法规,填补空白,使行政行为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程序严密,形式多样的监督预防腐败的发生。在经济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为政治民主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在社会层面,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参与行政行为的意愿和能力,畅通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渠道,鼓励双向沟通,增加互信。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不能一刀切。齐齐哈尔市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的行政改革经验,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潮下,把握机遇,寻找行政改革的持续动力源,从行政生态的系统视角探索与齐齐哈尔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相协调的政治生态平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外环境的不断优化。

作者:邢佳妮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齐齐哈尔市统计局.齐齐哈尔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2015-04-16.

第8篇

行政管理及其有效性主要以科学、效率、效果、效益为基本着眼点,立足于改革和创新,重在实效。它涵盖着不同的层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当前我国整个改革进程中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改革总体推进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要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

二、现行行政管理存在的误区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http://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行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绝对不是一喝了事。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多定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

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9篇

政府体制改革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读: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是单纯的行政改革问题。

人们喜欢将其作为单纯行政化问题来对待,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有利”方面:单纯行政视野中的改革,可以在简单得多的技术范围内来谈论。这是当今中国理论界和官方的共同选择。人们总是在诸如决策体制、行政程序、危机管理、政策制定、行政绩效这些问题上阐释中国政府体制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而不是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政治体制前提作为深入剖析问题的必须;把改革思路约束在单纯行政范围内,可以将人们约束在一个承诺现行政治体制正当化的讨论范围内,不至于因为讨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而引导出现行体制内无法消化的政治问题。

其实,这是绝然不对的。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无论从筹划上讲,还是从关联结构看,抑或是从改革举措上分析,都确确实实是一个政治问题。

政党定位,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发达国家是在国家健康运行的前提下建立政党组织并展开党际竞争。政党就是政府和社会的中介组织,是为了赢得治理国家的权力而组织起来的代表机构和表达工具。中国政党的性质与此有重大的、结构性的差异。立党建国、以党治国、党政一体是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三个关键点。中国的政党组织先于现代国家成立,这样的政党唯一宗旨就是建立与其理念一致的国家,而不是在一个现存的国家内部争夺治理权力。国家也势必成为政党的国家,而不是民族的国家。这逐渐促成了中国执政党的全能政党性质。

全能政党具有它的独特结构,在意识形态上具有独占性,具有天然的行政化倾向,同时政党生态处于非现代的状况之中。政党对国家的全面渗透和强力介入,既表现为国家基本法律对政党权力的超越性规定,也表现为政党对行政决策的全面替代,还表现为政党对国家资源的全面控制、对国家精神生活的全面支配。这造成政府体制空间的逼仄,并从根本上限定了政府改革。

革命党是全能党,必须掌控一切国家资源。西方执政党是功能党,它仅仅在争夺到政府权力资源后才能影响或制约国家命运,还必须与其他政党甚至社会组织分享国家权力。只有确立执政党的政党定位后,中国政党制度才具有支持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功能。换言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有效改革决定了政府体制改革的前途与命运。幸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已经开始启动,从基层党代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到基层党委书记的竞争性选举,再到对政党理念的结构性转变的探讨,在显示出一个转变中的政党对于转变中的政府具有的顺应关系。

各级政府,限权与重新认识

从改革的直接载体――各级政府来看,目前的政府体制改革也并没有多大政治空间。政府作为行政权的实际操控者,其自身的权力来源、权力分割、权力的无缝隙运转等问题,都还没得到解决。这注定了政府体制改革问题得不到强有力的推进。

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地将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看待,这一定位从道德视角看并没什么错误,但从政府实际掌控权力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出现了。

中国各级政府机构,本质上与其他现代国家的各级政府没有任何区别,但人们对政府部门的特性认识,还普遍徘徊在政府本质上的公共性境地中,普遍认同政府机构与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化定位。这一扭曲的现代政治认知,必然致使人们放松对政府自利的警惕性,放松对公共行政人员的监督。其实,政治理性告诉人们,政府部门以及公共行政人员并不是完全没有私利、一心为公共利益的超然存在。发生在中国各级政府的自利行为,足以要求人们对政府的自私自利怀抱高度的警惕性。地方政府在“山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容易滑向公权私用谋取私利的危险境地,而对中央政府主要部门的审计均发现严重违反预算行为,表明中央政府部门也在为自身的部门利益进行规则外操作。由此可见,必须以限定政府行政权为前提来设计政府体制,才足以从根本上保证各级政府公权公用,而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改革问题。

另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需要在筹划政府体制改革中加以克制,那就是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掠夺化、利益掠夺公开化造成的政府权威流失。这不是单纯的道德号召和党性教育可以解决的,而是深层政治问题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的投射。在政府部门掠夺性争取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人们内心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政府丧失了获得社会支持和信任的基础。因此,将政府控制作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对待,对约束政府的掠夺具有决定性意义。

政治博弈,政府体制改革的前提

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政治博弈必不可少。围绕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展开的政治博弈,至少具有五种博弈结构:

一是执政党与政府的博弈。目前,执政党的机构事实上发挥了政治决策的功用,行政机构成了决策的执行者。现实中,决策者组织治理,而执行者受到行政处分的责任归咎模式,导致党权与行政权的纠纷。当事者内心对纠纷的认知势必引发政治博弈,有必要将这种政治博弈摆上台面。使之理性化。

二是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博弈。国家权力机关对于政党机关提出的规划、方案的建议案,虽不具有否定权,但以审议的名义搁置建议,是两者展开政治博弈的客观导因。只有在政治决策机关与组织执行机关之间达成理性博弈结果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做出的政治决策才可能得到很好的行政执行。

三是政府机构之间的博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以中央的取胜显现出阶段性博弈结果。当年国家供销合作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对于评估星级酒店权力的争夺,体现了政府机构之间对权力和行使权力的资源的争夺情形。对政府层级与政府机构间关系的法治化约束,是将这类博弈关系正常化的唯一出路。

四是政府机构与司法部门的博弈。随着控制行政权运作的相关法规的出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空间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权自身能自觉限定在法律范围内,司法腐败证明了这一点;当然,也不能断定行政权就此安分守己。如何有效避免司法权对于行政权的袒护,又如何避免司法权对于行政叔资源的利用,成为要解决的问题。

五是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博弈。政府与社会的关联性结构,使得两者的博弈更为经常和普遍。政府为有效实施其行政举措。必然要获得市场、公众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的支持。但这不是基于亲密无间关系的友善合作,因为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权力与利益诉求。为此,在一个合法、合理与合情的制度安排下展开合作博弈,就是政府必须修炼出来的政治功夫。需要指出的是,若缺乏长期的国家一社会理性博弈,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是不会自己浮现的。

改革路径,从政治到行政

从已经进行的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实践来看,此前的相应改革沿循的是一条从行政到政治的被动轨道。限定在单纯的行政权范围内的政府体制改革,因为没有解决权力来源的正当性问题,终究无法彻底将国家权力体系妥善地安置在合法制度框架中。没有受到法律有效限制的国家行政权力,绝对不可能从体制到实际运行的进程中具有足够大的改革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体制改革;十报告;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12-02

党的十报告中,有专门一节来叙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展望,其中有专门的一部分内容来叙述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反映了行政体制改革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中的重要作用。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行政体制的改革以促进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管理在迎接网络革命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超越性的创新和变革。在这种环境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国内民众的参政议政的意识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民众的信息索取和政务参与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电子政务和行政改革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所以在上述环境下,为了更好地面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以及电子政务的升级挑战,了解二者的关系以同时推动双方相互促进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概述

(一)电子政务

1.定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特点和模式

和传统政务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政务呈现出虚拟化、扁平化、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和亲公民的特点。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政府对政府关系(government to government简称G2G)、政府对企业关系(government to business简称G2B)、政府对公民关系(government to citizen简称G2C)、政府对雇员关系(government to employment简称G2E)。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四类系统关系的有机结合。

3.作用

总的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最终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它具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改进政府的行政施政方式,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便于公民、企业等了解各种相关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好地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实现。加强政府和公民间的信息互动关系,促进和谐的公民-政府关系的建立。

4.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从最初的萌芽发展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从雏形期开始步入成熟期。自1998年“政府上网工程”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还有著名的“十二金工程”也推动了政府网络信息化的进程。在每年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出台的中国信息年鉴中也有专门评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内容部分,可见电子政务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电子政务在各地迅速开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就。通过信息化网络,政府在信息公布、网站建设、留言回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统计,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部门门户网站共规范性文件、政策、标准、统计数据、办理结果等信息共1.48万条。了产业技术创新、电子认证服务业、工业产品质量等10项重大规划;新建专题专栏22个,图文直播5次;对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152项工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办法等52项重大政策出台公开征求了意见;建立服务大厅,集中52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指南信息,集成14个行政许可子系统,23个结果查询数据库。2011年网站页面全年浏览量5.67亿次,日均浏览量155万次以上。此外,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共新增信息892条,其中规章与文件信息122条,规划信息5条,行政许可信息33条,执法监管信息6条,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1条,统计信息315条,标准信息22条,人事管理信息75条,应急管理信息7条,其他类信息306条。①

尽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同时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38.3%,和往年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这种覆盖程度对于推广电子政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我国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还面临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不足、信息安全面临挑战、“信息孤岛”现象以及欠缺总体规划等问题。

(二)行政体制改革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报告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②

目前各领域信息化发展趋势明显,行政体制改革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是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契机,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实现。

二、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电子政务促进政治民主的实现,最终推动政治文明在我国的确立。而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最终建立高效、廉洁、亲民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途径。高效、廉洁、亲民的服务型政府是政治文明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和要素之一,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是电子政务在实现政治民主这一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而电子政务也是信息化时代下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契机。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时代下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契机

党的十报告中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有了具体的描述,可以将这些目标大致概括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控制机构编制等。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行政体制改革上述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府能够十分灵敏地感知环境当中的公共信息,政府和公众联系的渠道被打通,企业、社会乃至公民个人能够直接和政府打交道,对于政府收集各种类型的信息以科学民主决策以及解决民众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电子政务可以推动政府工作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扁平化以及亲民化,推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及服务质量达到新的层次,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建立。

2.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

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电子信息发展这一要素。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政务流程更加地简捷便利,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了政府工作流程的高效率、低成本,很多事务审批在网上都能够以最少的流程完成通过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可以实现“一站式”完成。政府机构把需要审批的事项集中到一个大厅、一个窗口,简化手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3.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控制机构编制

在行政机构改革方面,促进政府机构从臃肿膨胀向高效转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越过了很多不必要的层级和流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原来需要多人、多组完成的任务变成仅需一人或几人完成便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压缩行政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部门,略去工作性质重复的机构和个人,最终推动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控制机构编制。

4.创新管理方式

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管理过程中的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和传统办公方式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无纸化办公、自动化办公、数据库管理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电子政务网络化提供了内容,这和传统化办公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行政体制改革也促进电子政务实现政治文明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对于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加强与民众沟通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次,对于公民来说,可以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实现和政府机关的直接沟通,扩大政务信息的来源渠道,充分实现政治权利以及履行政治义务。第三,对于公民和政府的关系来说,有助于良好和谐的政府-公民关系的塑成。

行政体制改革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重大,同样意味着对电子政务实现其民主目标的作用重大。所以电子政务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有着紧迫而密切的联系。

电子政务的最终效果体现在政府服务的改善上,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互为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发展的重要伙伴关系,二者不能独立割裂开来看待。所以,一方面,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行政体制改革在这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电子信息的重要作用,即意味着电子政务可以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谦.电子政务e―战略、标准、绩效和智能决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金太军.网络与政府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刘文富.电子政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第11篇

2013年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促使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协调各部门关系,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政府的主要职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基本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

4.政府的权威。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微调后,将会使得政府各个机构的职能、权力边界划分更为清晰,政府的效率会更高,真正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有权威的政府。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此次会议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作为主要议题,并为国务院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要求。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6.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等问题向各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这体现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行政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在客观上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我国对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这一原理。

3,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通过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实现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

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不能急于求成。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习题】

党的十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据此完成1-7题。

1.大部门制改革即“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等。这是

(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要求

2.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大部制”为突破口,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大部制”有利于

( )

①避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③扩大政府的管理权限,加强对微观事务的管理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当前,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仍然存在。党的十后,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推进这一改革

( )

①扩大了政府权力,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有利于依法执政,履行好政府职能③有利于建设职能科学、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④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权责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说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必须

( )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各司其职,自觉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

C.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

(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机构臃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变革③上层建筑先于经济基础而客观存在④精简机构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这次“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并把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有利于我国政府

( )

①克服和不正之风②树立权威,坚持依法执政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④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2008年“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 )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④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中共中央2月28日上午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共中央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向各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据此完成8~9题。

8.上述材料表明

( )

A.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执政

C.各派在政治上、组织上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决策中行使最高决定权

9.在讲话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10.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全会建议国务院将这个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根据党的十精神,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政治学依据。

(2)中共中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为什么还要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3)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C

7.B

8.B

9.A

10.(1)①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因此,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才能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③只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才能使政府真正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成为有权威的政府。④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行政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2篇

关键词:政府职能;管理体制;职能转变;改革

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益于引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更为科学,有益于适应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机构改革成果的巩固,更有益于政府职责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科学履行。由于影响因素诸多,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达到预期,所以研究政府的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对策就显得更为迫切。

1 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进展及存在问题分析

1.1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

首先,转变了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推进投资、税收、土地、粮食流通等方面的改革,改革成果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中的表现较为明显。其次,大力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上更进一步。再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明显增强。

1.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社会非线性发展和公共行政事务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职能转变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自职责有待明确;政府的某些职能有待加强及健全;政府在某些职能承担上错位。另外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的职能也应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3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侧重在经济领域中进行。但是,我国的改革不是单一的经济改革,而是与市场经济目标相适应的体制,而是全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安排,政府改革的效果影响着我国未来改革的成败。由此可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政府改革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2 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经验与启迪

2.1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政府职能,才可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这不单是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是发达国家政府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2.2当前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经验

政府职能改革目标:充分反映市场要求,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效率,使本国市场具有更强竞争力,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国际上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策略发生变化,转变为开放竞争的策略;从规则制定者转变为规则制定合作者;政策针对的范围扩大化;职能转变更多倾向社会政策;使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诸多问题;十分重视经济的安全问题,并防范;更关注政策执行的国际合作。

2.3 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

围绕政企分开、下放权力这个中心内容,使关系理清、使重复减少、使职责明确、行政成本大幅降低、使行政效率大幅提高、使机构活力增强。经济的管理重点从微观转向宏观,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赋予企业权利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政府调节经济的原则,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推进政企分开,规范政府行为。

3 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3.1 宏观方面

3.1.1科学定位职能转变目标

职能转变的最终目标:建立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形势的目标:实现职能有限性和有效性。

3.1.2 明确方向,推进转变

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就是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划清政府与企业、事业、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能界限。政企分开,政府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竞争的管理活动,而是应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做好宏观调控和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做宏观管理者和监督者。政事分开,政府应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划清与事业的职能和做好宏观管理,重在应在对事业单位发展的规划制定和监督职能。政资分开,政府应健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体系职能和担当外部效应消除者,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与中介组织分开,政府要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相关领域撤出和担当监督职能,管理好此项事业。

3.1.3明确任务,履行职能

政府应明确各项职能转变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只有明确任务才能做到政府经济调节更完善,市场监管更规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大大增强。

3.2 微观方面

3.2.1推进内部职能配置的合理

职能转变宏观方面只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配置,必须进一步完善科层制配置、部门性配置和综合性配置。科层制配置方式上应实现职能下放,科学定位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关系法制化。部门配置上减少职能交叉,准确界定部门职能,推进大部制,健全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综合性配置方式上提高管理能力,通过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

3.2.2 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建设

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创新,提高行政能力,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各部门职能转变的绩效进行评估的制度和体系。完善行政问责制,加强对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的问责和监督。完善公务员教育培训制度,使公务员有先进的理念、理论实践知识,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4 结语

政府职能转变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逐步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非一劳永逸,必须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并保持连续性,既维护社会稳定,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5号)

[2]刘俊生.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