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时间:2023-05-29 18:22:20

塞上听吹笛范文1

一、古诗中笛音多与《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一类的乐曲有关。

《乐府诗集》之民歌“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是写离别的诗。诗中“长笛”吹“折杨柳”曲,叹惜别情,可谓古诗第一笛。笛与《杨柳》曲、与“折杨柳”文化掌故的结合,决定它从诞生起就具备了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底蕴。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在诗中笛与“折杨柳”合为一体作感情的呼应,是用以烘托感情的媒介,用笛声表现故园之思、亲人之念。

《乐府解题》里载“《关山月》伤离别也”。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说亲人之念。陆游《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意谓在《关山月》曲调中,寓有壮士报国无路的悲哀。这心情谁能理解!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横吹曲辞》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清照《永遇乐》词“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其中“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是“烟染柳浓,笛吹笛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调。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写声成象,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感而不伤。

二、笛韵不断演变,开掘创新,蔚观。

唐陈羽“横笛闻声”意象除却陈陈相因,赋予全新内容。《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在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背景上,突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声来自何人?诗人以“不见人”宕开去,却展现一幅威武雄壮的行军图:一支军队在红旗指引下向山顶进发。未言吹笛人,吹笛人自在。此刻“红旗直上”是“横笛闻声”的壮举,此刻的笛声成了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或许正是“笛”中应有之义吧。

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借深秋景色抒思乡之情。大雁还乡触发诗人乡愁,他在虽高亢却不欢快的长笛旋律里,默然无语独倚楼上顾影自怜。“长笛一声”说景含情,笛声高亢响远,似要牵动倚楼人的乡思远去,笛声一鸣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处,倚楼人怅然若失。《唐诗纪事》载杜牧读了这首诗,对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一个秋风瑟瑟、秋雨潇潇的夜晚,客游湘江的诗人面对沉沉暮雨、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联翩,报国的雄心、怀才不遇的忧闷、飘零他乡的凄苦、知音难觅的惆怅,一时汇集心底,于是写下这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名篇。诗的最后两句“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鸟门”,运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放逐尚有渔父对话,而此时的诗人虽不及屈原境遇恶劣,但却孤独得连一个对话的人都没有。伴随诗人度过这寂寞夜晚的,唯有一腔难酬的壮志、一天秋风秋雨,一江滔滔流水。至此,我们在慷慨悲凉的笛声中又听到一声怅惆的叹息。

宋释仲殊《润州》“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诗人伫立在北固楼前远眺大江,不知哪里随风送来阵阵笛声,看晴空里片片白云悠悠,不禁令人怀念起已逝的南京建康宫故址来。“一笛风”脱胎于杜牧“深秋帘幕千家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诗句,由笛声断云而想起六朝遗址,寄寓了国家兴亡的感慨。

朱淑真《秋日晚望》尾联“倚楼堪听处,玉笛在渔舟”,诉诸听觉,抒情主人公不忍听秋声,忽闻渔舟笛声渐渐又奏,激起新的感情涟漪:如水月色洒满西楼,孤独少女凭栏凝眸,寥廓江天澄江横流,波光粼粼渔火跳荡,悠扬玉笛夜空缭绕……好一幅晚秋雨霁图,动人遐思之境如在眼前。一笛尽显功力才情,难怪文学史上说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

塞上听吹笛范文2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L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塞上听吹笛范文3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原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来源:文章屋网 )

塞上听吹笛范文4

1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

yè shànɡ shòu xiáng chénɡ wén dí

夜上受降城闻笛

lǐ yì

李益

huí lè fēnɡ qián shā sì xuě

回乐峰前沙似雪,

shòu xiáng chénɡ wai yuè rú shuānɡ

受降城外月如霜。

bù zhī hé chǔ chuí lú ɡuǎn

不知何处吹芦管,

yī yè zhēnɡ rén jìn wànɡ xiān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吧! 3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塞上听吹笛范文5

在一个很大的小区外面有一个垃圾库,垃圾库里每天都被小区的人扔满了垃圾。这个垃圾库是属于一位老人的地盘。老人已经捡了多年的垃圾,但至今还在捡垃圾,想来他一定是为生活所逼,不能退休吧。城里比他年轻的老人早就退休了,成天喝茶、钓鱼、打牌。好在老人有这个地盘,几乎每天都能让他有不少收获。人们扔掉的许多废纸、纯净水瓶子……这些东西,哪一样都是宝贝。

尽管老人有地盘,但是他还是担心有人抢了他的地盘,抢了他的宝贝,因此几乎每天一早和一晚他都要来垃圾库看一看,翻一翻。这里的人扔垃圾没有规律,有人早上扔,有人晚上扔,老人几乎每次来都有收获。老人背上的背篓,总是满满当当的。老人的背驼了,脸上却堆满了笑容。在人们眼里不幸的老人,辛苦的老人,却也有他的快乐,他的满足。

一天黄昏,小区门外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他是一个残疾人,没有双腿,只能用双手走路。男人走得摇摇晃晃,让人见了心生怜意。男人并非一无所长,他来到小区门外坐了下来,从背上的包袱里掏出一支笛子,动情地吹了起来。笛声悠扬,小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都围上来听,一边听一边议论。有人说男人吹得好,有人说男人真可怜。说过之后,人们开始掏钱包,纷纷上前一元、两元、五元地给男人钱。男人看看给钱的人们,冲他们眨眨眼睛,点头表示谢意。很快,男人面前的纸盒子里就铺上了一层钱。

男人的笛声吸引了正在垃圾库捡垃圾的老人。老人听听笛声,翻翻垃圾;翻翻垃圾,听听笛声。有一个人来扔垃圾,老人问他那边发生什么事了,扔垃圾的人告诉老人说一个残疾人在吹笛子,很可怜,人们都给他钱。老人听了一怔,然后加快了捡垃圾的速度,捡了废纸,捡了瓶子,然后背上背篓,快步来到了小区门口。

老人看到那里围了一圈儿人,便挤过去。人们还没有见到老人,就先闻到了那股臭味儿,不由自主地让开一条通道来。老人看见坐在地上吹笛子的男人,心一酸,就心里默默地叹息:真可怜,年纪轻轻就成了残疾人,只能乞讨为生。老人掏口袋,掏出一元钱,走向男人,然后弯腰将钱放进男人面前的纸盒子里。

老人退两步,转身,走回原来的位置。老人没有急于离开,他还要多看两眼这个男人,这是一个不幸的男人,他需要人们的关注。如果大家都急着离开,他没有听众,会难堪的。

男人吹完一曲,又吹第二曲,第三曲,一曲比一曲悲伤,一曲比一曲动人。男人像是在诉说自己的辛酸与不幸,人们听得湿了眼睛。

老人也湿了眼睛,他看看男人,再看看自己,自己好手好脚,比男人幸运得多,于是他再一次掏口袋。他掏出五元钱,走到男人面前,弯腰将钱放进了男人面前的纸盒子里。男人一愣,停止了吹笛。他对老人说:“谢谢您!谢谢您!”男人很感动,也很激动。他没有想到,一个捡垃圾的人,并且还是一位老人,居然会第二次给他钱,并且还是五元钱。这五元钱,对他而言,是一笔小财,是一顿晚餐;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而言,那同样是一笔小财,同样是一顿晚餐。

老人冲男人笑笑,说:“你吹得好,吹得好听!”老人不想让男人觉得他是在可怜他,同情他,他要让男人知道,他吹得好,他理应得到更多的报酬。

塞上听吹笛范文6

关键词 独奏曲 演奏技巧 情感处理

一、长笛

(一)长笛的起源

远在古埃及时代,“长笛”一词的含义很广,是指所有的管乐器,不管其性能或自属性如何都用这个概念。

在亚洲,早在2400多年前就出现了横吹的笛子(我国汉代时称为“横吹”)。以后横笛由斯拉夫民族传到西方,首先在德国运用,因此欧洲人称之为德国长笛。据传,德国长笛最早曾在吕里的悲剧《依齐达》(1677)中使用过。不久法国长笛在欧洲占据了主要位置,许多法国音乐家还将其编为真正的乐队乐器。

第一位改良长笛的却是英国人戈登。他把长笛的主要部分加以改进,然而他的改良没有进行到底。彻底的改革是由波姆完成的。最初,波姆从改良运指法与音色入手,以后,于1825年将彻底的管形与音键加以改革,并且对音键的机械装置作了各种补充。波姆式彻底不仅在基本音孔上增加了基本音键,而且机械装置上具有校正杠杆,可以把各音键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使基本音孔与补充音键使用起来同样方便,这到底丰富了长笛的音色和表现力。

长笛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代即有多种样式。随著文艺复兴运动而创造或重新改造过的各种笛子中,在中世纪普遍吹奏是一种与嘴保持垂直状态的木制笛子即所谓的直笛。在十八世纪,横笛被引进,其最有力的传播者是普鲁士的菲特烈二世国王,,他迷恋此种乐器,亲自演奏。为了学习演奏这种乐器,他将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召进宫廷,其中有一人叫匡兹,他是一本关於横笛的专论的作者。长笛引入交响乐团是在十七世纪,但开始一段时期内地位并不稳固。

十九世纪时,贝姆对长笛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改造,将其结构现代化,克服了正常演奏时的障碍,这些改变为金属长笛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尽管如此,由於传统习惯和使用方式,长笛仍是交响乐团中的一种木管乐器。

现代管弦乐队中所使用的长笛都采用波姆体系,共开有十四或十五个以上的音孔,没个音孔都装有波姆式音键,能迅速开闭,是非常灵活的一种乐器。

(二)长笛介绍

1.长笛的形状

长笛是一种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的一种木管乐器,常用于独奏、重奏。笛身呈圆柱形,一端封闭,通常由木料或金属制成。演奏者通过向笛身一侧的吹口吹气,使空气穿过笛体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笛身上穿有许多音孔,用杠杆式的音键打开和关闭。手指按键,封闭的音孔打开,发出乐音。

2.长笛的构造

吹节--有一个边缘锋利的吹孔,管内有软木塞塞主笛管一端,并可以移动,以调整个别不准的音。与主节相接的一端能伸缩活动,可以调高或调低整个音列。主接--笛管的基本部分,装有各种开口音键与闭口音键(包括基本音孔)。尾接--有用右手小指按的两个开口音键,可以奏出最低的#c1和本位c1。有的长笛还有第三个开口音键,能奏出b音。另有一个用小指按的闭口d音键,演奏时须打开。

3.长笛的音色特点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华彩乐段,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二、长笛独奏曲《阳关灿烂照天山》

(一)长笛的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的出处

曲作者:黄虎威 1932年1月生,四川内江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1959年改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一年半。曾任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评委和上海国际音乐比赛评委、1985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师。1989年以成果“培养优秀作曲人才”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一等奖。、文章、音乐作品、钢琴伴奏谱和出版书籍共计120余件,其中《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等书籍多次再版重印,音乐作品《巴蜀之画》、《阳光灿烂照天山》、《峨眉山月歌》已被载入《中国现代音乐史纲》。

(二)长笛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的主要演奏技巧(分段列举)

1.第一段影子部分的处理

第一段影子部分主要以雄伟秀丽,春光明媚的景象所体现。表演者应当以一种自由而不松散的演出情绪演奏。以相同的音符,不同的音高做开场。由不同的几组琶音所构成。(这期间我们就要注意长笛琶音的演奏技巧)其次段落中分别有两处不同音高的mi构成的颤音(介绍下颤音的演奏技巧)影子部分最后还出现了一组半音阶的琶音。琶音:琶音指一串和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可视为分解和旋的一种。通常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训练用于练习曲中,有时作为短小的连接句或经过句出现在乐曲旋律声部中。演奏者演出时需要慢练,由慢到快逐渐加快速度,不要觉得可以一气呵成。注解颤音:颤音的时值较长,因而可以表现一种宽广、辽阔之感。不过,在初练颤音时,两个交替出现的音往往会奏得不均匀,并且还不能坚持奏完,这主要是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还不强的缘固,所以,训练颤音技巧最好先从时值较短的颤音音符着手。本曲中出现半音阶的琶音,可以把它分为三小部分慢练直至拼接到一起。

2.第二、三段主题的开始

第二段的的旋律性较强,以附点音符为主。第三段可以说是第二段的衍生,旋律性的曲风中夹杂了琶音的混合。演奏者演出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注意吸气口与换气口。初步练习时可以在谱子上面标注气口,以便为以后的演奏奠定基础。

3.第四、五段乐曲的华彩部分

本段可以看出是由两组不同音高的跳音以切分音符单吐音的形式所展现。我们要注意长笛的跳音演奏时的时值长短,长短的均匀程度要保持一致。单吐(英:single tonguing)“单吐”的发音清晰有力,类似于小提琴的大分弓,给人以明确、坚定的感觉。正是由于它的演奏方法比较简单,即便初学者也可以本能的吹奏,因此许多人都会忽视这一技巧的练习,以致若干年后仍存在舌头不灵活,发音不干净的问题。特别是要吹得又快又清楚时,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由于吹奏者太过于注重舌头的动作,而完全忽略了气息的重要性。因此在吹奏吐音时,舌头的动作应该越小越好,越靠近舌尖越好,关键在于气息的轻重,我们在吹奏强而有力的乐句时,一般以气吐为主,舌头起一个阀门的作用,把气息分成若干份吹奏。而舌尖的位置一般来说应当稍向下并靠前(舌尖的具置因人而异),这样吹奏出来的吐音比较干净,颗粒性强。要把“单吐”吹奏好,初学者首先应注意舌头要放松,特别是舌根。要尽量让舌头在口腔中保持平展,舌根不要拱起,不能阻碍气息的顺畅,方便舌头能更快更轻松的运动。我们练习时应该做到由慢至快的吹奏,可以采用不同的节奏型来练习。例如:在每一拍节奏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个音上按顺序,一拍吐二次,连续吹奏四拍,然后一拍吐三次, 一拍吐四次, 一拍吐六次, 一拍吐八次。这种练习方法不仅可以练习“单吐”,同时也可使吹奏者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可谓“一举两得”。“单吐”是长笛各种吐音技法的基础,要掌握各种吐音技法必须从练习“单吐”开始,“单吐”的演奏方法正确与否将对其他各种吐音技法的演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切分音的节奏型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以便更好更准的演奏。华彩部分的衍生段

可以说这一部分基本上都要以颤音为中心,至于颤音的演奏技巧我们已经在引子中说明。可以参考第一部分引子。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段出现了倚音。要注意前倚音与后倚音的区别。

4.第六、七、八段曲子的结尾部分

这三段都是十六分音符的形式,由慢到快到更快体现。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均匀程度。这三段中大部分都是以连线音符构成,要注意连线演奏的流畅性。其次连线后还带有单吐,要注意区分开。

双吐的演奏手法:曲子的尾段部分出现的双吐的演奏手法,我们可以以T K T K的演奏形式体现。现在介绍一下长笛中双吐需要注意的事项:双吐 (英:double tonguing)在演奏好“单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练习高一层的“双吐”了。“双吐”是为了能够更快速地吹奏“吐音”而产生的“吐音”技巧。“双吐”到目前为止产生出多种发音方式: “突-库”(TU-KU); “特-科”(TE-KE);“嘟-咕”(DU-GU);“去-库”(QU-KU)…这几种方式因人而异都可使用,在国内外各种版本的乐谱中双吐前后两个音多用字母“T-K”来表示。初学者可以在不使用乐器的情况下练习“双吐”,适应“T-K”的发音,直至习惯这种发音为止。在不要求口型的情况下, 舌头活动的幅度要小,才能保持舌头的自然状态,做到松弛及灵活。许多初学者在吹“双吐”时都会有不均匀的现象出现,一般都是“T”和“K”的差别太明显,这样的“双吐”听起来一瘸一拐的,让人很不舒服。因此在开始练习“双吐”的时候可以把后一个发音“K”拿出来单独练习,练习方法一:在某一个音上用一口气连续吹奏若干次“T”,然后再连续吹奏若干次“K”,让“K”在发音灵敏度、音色、强弱、清晰度等方面极力模仿“T”,使“T”“K”听起来一样。发音时要打开喉咙保证气息的顺畅,直到把发音练得清楚、结实、灵敏为止,这样吹奏出来的“双吐”才能即干净又灵活。方法二:单独用“K”吹奏“T”的练习曲或乐曲,使之独立性加强。

在演奏“双吐”时一定不能忘记“单吐”的基本要领,那就是气息的重要性。不管“双吐”吹奏得多快,我们始终需要用气息支持,让均匀、平整的气息贯穿于整个练习当中,舌头同样只是起辅助作用,并且更加需要放轻,动作越小越好。而气息则需要更结实、充沛。这样吹出来的“双吐”才不会出现轻重长短不统一的现象。在吹奏有“双吐”的乐段时不要把音符吹得太短而没有一点儿连贯性,要用连音(Legato)的气息运用方法,使整体气息不间断,只是舌头在做一些小小的动作,不要打破整个乐曲的连贯性,这样就能使乐曲做到流畅和完整了。八分音符倚音的演奏在前面的乐段里我们已经介绍了倚音的演奏技巧,尾段部分出现了八分音符独立的倚音,我们可以先以单吐形式快速吐出第一个音,其次以倚音的方式演奏,这样就要考验演奏者手指的灵活程度,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日积月累。

(三) 长笛曲《阳光灿烂照天山》的情感处理

第一段影子部分主要以雄伟秀丽,春光明媚的景象所体现。表演者应当以一种自由而不松散的演出情绪演奏。此时演奏者要演奏出一种宽广豪迈的情怀,以拖显出曲子的大气与壮丽。本曲的引子部分个人认为与中国曲子梁祝的引子部分情感处理会大致相同,由自由的开头到流畅。演出时凸显长笛音色的本质特点,再慢慢进入状态,给听众不会觉得太紧张,且又不觉得很松散。

第二,三段主题的开始。这两段奄然在歌唱社会主义新新疆,要以一种歌颂的情绪,激情,宽广的演奏。这两段可以表现的随性些,音与音之间不能太过僵硬。由于它的旋律性过强,所以还是要凸显柔美的线条。演出时虽然要抱有一种轻松的心态,但是还是要注意音符与音色的演出质量。不能一带而过,又不能太过死板,太过僵硬。总体还是要以一种唯美流畅的演出情绪体现给听众。

第四,五段华彩部分。这两段的节奏性较强,明显的体现新疆舞曲的风格。它所表达的情绪是戈壁绿洲,到处丰收的情景。天山南北处处歌舞,一片繁荣的景象。所以这两段演奏时演奏者必须注意情绪的高昂,内心愉悦的表达,舞曲风格的处理都值得注意。这一段是整个曲子中的高潮片段,要特别注意带动观众的情绪。由于有切分音符的出现,所以说一定要把握好节奏,要让欢快的情绪在四三拍的新疆舞曲风格中明显体现出来。颤音的出现更加带动了明朗的情绪,要以踏实的基本功练习以及技巧练习来托显情绪的欢快。

第六,七,八段曲子的结尾部分 这三段首先要从愉快的曲风中调整心情,要以平稳的心态加上熟练的指法处理,不能慌忙。这样曲子整体显得十分混乱。但却在速度上要体现出一片热烈的景象。把曲子从高潮再推向华丽直至结束。练习时首先要以一种稳而不慌的心态慢练,速度提升之后可以逐步把曲子带动到情绪当中,但是一定不能一带而过,这样显得曲子十分的混乱。第六段原速,第七段加快,第八段再加快,这时候的指法虽然已经在加快了,但是情绪上一定不能慌张,如果心态不稳,会导致曲子整体显得很混乱。

三、总结

通过介绍木管乐器长笛引入介绍长笛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其中包括演奏技巧的吐音,双吐,单吐。颤音,琶音等。情感处理的强弱,吸气口,心情等。希望让广大长笛爱好者在今后的吹奏过程中能够得到帮助。

参考文献:

[1]钱邑.长笛技巧强化训练[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黄虎威: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 [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塞上听吹笛范文7

的确,音乐能帮助科学家了解世界,麦克阿瑟金奖获得者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世界上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发明巨匠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是作家、业余画家,因为音乐和绘画不仅具有欣赏的价值,还是思维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各种形式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科学家开始总是进行简单的实际想象,然后通过复杂的逻辑推理,继而多次用实验来证明事物的存在。音乐艺术仿佛给心灵加上眼睛,给想象增添了翅膀。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也对小提琴情有独钟。

贝多芬认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家更高的启示”,“自由与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在这里,他指出了音乐的社会作用。1939年7月8日,在为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题词中写道“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把音乐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

音乐能唤起人民对敌人的仇恨,能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的斗志,是瓦解敌人意志的有力武器。

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形势危急,词曲作家鲁日・德・李尔以极大的热情写了《莱茵河军队战歌》,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赢得最后胜利。这首歌曲由于马赛营志愿军在进军巴黎时唱过,所以此曲又称为《马赛曲》,后被定为法国国歌。

同样,《黄河大合唱》以满腔的热情生动描绘了在伟大领袖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纵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正如李焕之所说:“这部不朽的革命音乐作品,她是中国人民亲密的伙伴与战友,她伴随我们经历了艰苦的民族解放斗争历程,她同我们一道欢呼与战斗,她同我们一道欢呼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鼓舞着我们去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向着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理想挺进!”

在中国历史上,在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围垓下,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夜里让战士们唱起楚国的歌曲。哀婉凄楚的歌声使项羽及军士大惊失色,认为楚地已经归汉,无心恋战。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楚军彻底灭亡。

音乐使人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有《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记述了边塞战士赶马归来,忽然听到哨楼上传来的悠扬悦耳的羌笛声,笛子吹着《梅花落》的曲调,传遍宁静的边塞,不知勾起了多少边防战士深藏心底的乡愁。我认识一位华侨,飘零海外四十年,当他第一次回到家乡陕西,听到那慷慨激越的秦声秦韵,竟然激动得涕泪横流,不能自持。

音乐能激发和鼓舞人们的劳动热情,当年延安流行的《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等歌曲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自救运动。我曾看见过劳动英雄郝树才当年用过的八斤半的大镢头,使人想到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另外,一曲《军垦战歌》、《边疆处处赛江南》鼓舞多少青年背井离乡,远赴新疆,他们宁可住地窝子,卧沙蒿子,也要为祖国边疆建设做贡献。

音乐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能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据《论语・述而七》记载,约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很受感动,竟“三个月不知肉味”,说真的想不到《韶》乐感人能达到如此境界,称赞《韶》是尽善尽美的乐舞,生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孩子们曾经唱过《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当时民风的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不是浮夸之谈。

音乐能给人民带来共鸣、启迪、思考和欢娱,给人们强大的道义力量。据《西京杂记》记载:“高帝、威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托尔斯泰听到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在自传体小说《幼年》中写道:“这使我想起某些忧郁的沉重的和阴暗的东西来……好像回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屠格涅夫也曾借小说人物之口描写他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感受:“……最初几小节一开始,我就感觉到了那种寒噤,那种惊心动魂的喜悦――这是在至美蓦然闯进灵魂的时候,灵魂马上感受到的感觉。我一直到完没有动弹一下,我连喘喘气都不肯,也不敢。”列宁也说过:“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诚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啊。”

塞上听吹笛范文8

关键词:竖笛教学 演奏姿势 气息运用 循序渐进 合奏 因材施教 综合性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器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很好的音乐实践,又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中的乐器竖笛,因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简单易学,音色优美且具有浓郁的特色,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是一种适宜在中小学课堂普遍推广的乐器。本人根据多年的中小学器乐教学实践,谈谈竖笛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气息运用,追求优美的音色

在竖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在初学竖笛时,容易出现以下不良的姿势:如低头、双肘架在桌子上,按孔不严、按孔部分不对、口含吹嘴(笛头)过深等,吹奏时往往会产生“漏气”现象,造成“怪音”、“尖音”或音色暗淡无力等。因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演奏姿势的正确,用手指前端的指肚平按笛孔,吹奏时把音孔按严,否则容易造成音孔漏气,以至吹不响或发音不准。口含笛头要浅一些,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以免影响吐音。按孔时的手指要自然放松,抬指调度要适当,打开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太高,以免影响演奏速度和准确性。

气息是吹奏竖笛的关键。学生初拿到竖笛时,往往喜欢用力往吹口上吹,因而产生噪音。因此,可着重抓好气息训练,强调正确呼吸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用“闻花”、“吹蜡烛”、“吹纸条”训练气息,使学生从中体验气息的深度和气息的控制,如:吸气象闻花、吹气象吹蜡烛,把火苗吹动但不能吹灭,强调轻轻吹气,使气息平衡、均匀。气息直接关系到吹奏的音准问题,气息运用得好,音色就会优美,否则音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噪音。因此,要解决音准问题,避免噪音,就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气息,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同时要培养音乐的耳朵,听辨音高是否准确、音色是否优美。当然,也可借助键盘乐器来纠正音准,让学生倾听-吹奏-再倾听。在竖笛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追求优美的音色,要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演奏,用情奏出优美的音色,动听的音乐,力求使竖笛教学的每一步,每个环节都充满美感,让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循序渐进,享受演奏的乐趣

竖笛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为面向全体,初学阶段进度要慢,不要急于求成。按一般的做法,学习乐器是从音阶、练习曲开始的,但这种方法很枯燥、乏味,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在中小学课堂学习中运用,尤其是小学生手指一般较细、较短,如果一开始就教学生同时按闭几个音孔吹奏,会增加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中小学竖笛教学应从指法简单较容易吹奏的音开始学习,使学生在初学的短时间内就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乐器的信心。如六孔竖笛最上面的笛孔是指法简单较容易吹奏的音,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从这个音开始学习吹奏,由于指法简单,学生能较容易地学会吹奏。当学生学会吹一个音时,即可用这个音进行简单的节奏伴奏,以引起学生对竖笛演奏的兴趣。待学生较熟练掌握这个音的吹奏时,再教学生按闭二个音孔、三个音孔的指法……当学生学会吹奏do re mi三个音时,教师及时引导他们练习吹奏简单的乐曲,如《小宝宝要睡觉》、《玛丽的小羔羊》等。由于这些歌曲比较简单,节奏不复杂,因此,学生在演奏时,能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不断注意演奏姿势,纠正吹奏方法,使气息更为通畅,发音更为优美。这样,表现音乐与技巧同步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会使学生在演奏中获得音乐的美感,增添学习器乐的兴趣。

另外,吹奏练习时可采取以下方法:单纯指法练习、默唱与指法练习、边唱边按指法练习、听琴练指法等,最后再进行吹奏练习。吹奏练习时,可先学习用缓吹法吹奏,当缓吹法运用自如后,再学习急吹法。待学生基本掌握演奏方法后,再逐步加大演奏的难度。在试奏与练习时,教师可指定个别同学进行表演,通过比较与讨论,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同时,可把难点挑出来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较准确、流畅地吹奏。

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乐器演奏来学习音乐,表达音乐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因此,教学中要及早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以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器乐演奏的积极性。在学生熟练演奏《小宝宝要睡觉》、《玛丽的小羔羊》之后,可学习演奏《小星星》、《划小船》、《欢乐颂》、《多年以前》等短小易学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演奏方法的同时,通过努力能够演奏简易优美的乐曲,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的乐趣。

通过以上“浅易的”、“渐进的”技术教学,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器乐入门学习时消除畏难的情绪,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竖笛的兴趣,还能为学生学习竖笛演奏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合奏,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

中小学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学习乐器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因此,在器乐教学中,应加强合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演奏当中,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接受和声美的陶冶。在教学中,当学生能吹奏简短乐曲时,就应尽早地进行简单的合奏练习,培养多声部意识,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辩能力与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在合奏教学中,有时虽然降低了演奏曲目的难度,但还是有一些演奏能力较低的学生难以完成演奏,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这些学生演奏只有356i四个音构成的第三声部,或者让他们用打击乐器伴奏,使他们能参与到演奏中来。合奏的形式可丰富多样:节奏乐器与竖笛合奏、竖笛与口琴合奏、竖笛多声部合奏、或是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乐器与竖笛合奏等等。合奏乐曲的编配应尽量简单,降低演奏难度,易于演奏同时追求丰富的合奏效果。合奏曲的选择应以课本教材为主,可以从歌唱或欣赏教学内容中选择少数(每学期三、四首左右)适合学生吹奏的歌(乐)曲加以改编,使之成为器乐曲或歌唱的伴奏曲。合奏时应提醒学生在演奏自己声部的旋律或节奏时,兼顾到其他声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合奏的整体效果,感受和声的协和美、配器的音色美。学会的合奏曲要经常复习。学生对演奏熟悉的乐曲更感兴趣,练得好比练得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体会到器乐合奏的美感,增强学习兴趣。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乐器学习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教师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接受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仅在吹奏技巧上加以辅导,而且在思想上进行帮助和启发,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让他们演奏简单的旋律声部或作和声性伴奏等,使他们体验演奏的乐趣,从而树立信心。对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可加大学习难度,或引导他们课外学习第二种乐器,并给他们创造独奏、领奏的机会,或者请他们作示范演奏,与同学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动全班,在班上起“小先生”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习。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能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学、互学,让学生在课余自己提高。

五、综合性竖笛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竖笛教学的综合性表现为竖笛演奏与识谱、歌唱、欣赏、即兴音乐创作等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这样的综合性竖笛教学是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受到全面充分的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竖笛演奏与识谱知识的融合

学生通常对识谱知识教学感到比较乏味,不感兴趣。如果将识谱知识融入竖笛演奏中,让他们从自己奏出的乐声中感受各种枯燥的识谱知识,利用吹奏竖笛进行视谱训练,学生兴趣更浓,掌握得更快。如:在一些简单的歌谱教学中,让部分同学视奏,部分同学视唱,然后对换进行,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平常可以让学生拿一些比自己的技能技巧程度低的短小歌曲、乐曲视唱视奏,以提高视谱的兴趣和能力。

(二)竖笛演奏与歌唱教学的融合

在学会一首新歌后,让学生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为歌曲伴(较难的歌曲可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形式可多样,如:全班同学有吹有唱,唱奏结合,学生情绪会更高涨;在合唱教学过程中, 常会出现声部相互干扰,造成音准、节奏唱不准确的现象。如果让学生先用乐器分别奏出各声部的曲谱,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与和声感受转移到合唱中去,这将大大缩短学习各声部旋律的时间,对合唱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还可以指定几个学生伴奏,轮流交替。例如:在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时,借助竖笛先分部吹奏各声部旋律,然后第一声部吹奏,第二声部轻唱,再交换进行练习,最后进行二声部合唱。在合唱时还可找部分同学进行二声部伴奏,熟练后互相交换唱奏的同学,既训练了他们的节奏感、和声感、协调感,又培养了他们对合唱、合奏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

(三)竖笛演奏与欣赏教学的融合

在欣赏教学中,器乐作品的欣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器乐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播放音乐作品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演奏者娴熟精湛的表演和丰富情感,体验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产生学习器乐演奏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乐器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歌曲片断或乐曲中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吹奏,使学生增加欣赏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在演奏中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自身对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四)竖笛演奏与即兴音乐创作活动的融合

在竖笛教学中,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即兴演奏(创作),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给出一段熟悉的旋律主题让学生进行变奏创作练习:例如在学会演奏《小星星》这首简单乐曲之后,可结合听赏《小星星变奏曲》,启发学生探究乐曲的一些变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变奏创作的练习。可以是改变节拍的变奏:例如将二拍子改编为三拍子的“优雅的小星星”; 或者是改变节奏的变奏:例如选用附点节奏音型来表现“活泼的小星星”;还可以自由变奏“我喜欢的小星星”等等。引导创造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乐感上,使学生懂得演奏乐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在丰富的即兴演奏(创作)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享受了创造性表现音乐的乐趣,并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竖笛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音乐教学和竖笛演奏自身的规律和原则,既要重视基本功训练,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注重合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器乐(竖笛)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竖笛教学应与音乐课其它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使学生享受到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塞上听吹笛范文9

典 型 例 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①云物:云雾。

(1) 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2) 颔联两句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此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对之作简要分析。

(3)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错 答 列 举

第(1)题:

错答一:云物、曙光、残星、雁、长笛等体现了晚秋凄清、清冷的特点。错答二:残星几点,雁横塞,紫艳半开,鲈鱼正美。错答三:残星、雁横塞、篱菊静。错答四:云物、雁、篱菊、鲈鱼。错答五:紫艳、、荷花。错答六:凄凉、美景中带着点淡淡的忧伤。错答七:凄凉、孤独、惆怅。

第(2)题:

错答一:几点残星点缀着空中的孤雁,凄冷地飞过边塞,凄婉的一声长笛声表露了奏乐者的清冷、孤独的思绪,一个“倚”字,则更加衬托了孤独在外之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把人物内心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用得极妙。错答二:前半句写出了大雁南飞,几颗残星挂在天空,写出了凄凉的景象,后半句顺势写出作者一个人孤单地吹着长笛,两句相结合,相互映衬。错答三:先通过残星和雁写出晚秋的凄清和寂静,在此基础上突然的一声长笛声使这氛围更加的凄冷而令人更加伤感,这时作者独倚高楼,思绪飞翔,这一情景交融,更加富有感染力。错答四:语句对仗工整,天空几点残星,突出秋的寂凉,大雁飞到南方去,而作者却只能倚在楼的栏杆上吹着长笛,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错答五:运用对偶,用残星和大雁衬托气氛的凄凉。错答六:这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写出了秋的凄凉,用长笛和人倚楼突出美景中的忧伤,同时表现出自己忧伤的情感。错答七:天空中很少的星星及雁字横飞,写了晚秋的孤独、凄凉,诗人由长笛的陪伴,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思念往事。

第(3)题:

错答一: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为事业前程甘愿不回故乡,胸怀大志的高尚节操。错答二:描写,这个时节正是家乡鲈鱼成熟的时候,而作者想着那美味的鲈鱼,偏偏在这异乡,写出了作者的无奈。错答三:借喻,对自己国家的思念。错答四:借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错答五:拟人,抒发了诗人失望的情感。错答六:举例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凋落时忧伤的情感。错答七:打比方,对故人不得归来的思念。

错 因 分 析

由于是对新高三的摸底考试,所以诗歌鉴赏的材料便选取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里的晚唐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命题者本以为,该材料来自教材,同学们比较熟悉,要求也较为简单基础,答题可能会轻松些。哪知道,同学们基础薄弱的“底”一下子便被“摸”了出来。这道题的得分整体不高,说明同学们对教材上学过的诗歌在理解上还不到位,不够透彻。

第(1)题:①审题不清,未能扣住“晚秋”特点,罗列了很多不能体现“晚秋”特点的意象,如云物、残星、长笛、楼、鲈鱼等,核心要点被淹没,答题不精准;②答案不够全面,不少同学忽视“雁”或者“莲”;③答非所问,不少答案专注于对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第(2)题:①只是对诗句进行了简单的翻译,然后分析诗句寄寓的情感,没有对描写特色进行分析;②答案不全面,很少有同学能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两点都提到,并作简要分析的。写到“动静结合”这一点的比较少。也有不少同学只有术语,没有分析;③对描写特色的分析不准确或没有抓住主要特点,出现了如“对偶”“烘托”“情景交融”“由远到近”等术语,甚至出现了“承上启下”;④不少同学受题目的影响,注重分析作者被称为“赵倚楼”的原因。

第(3)题:①对手法的把握不到位,有不少同学答“引用”“借代”“比喻”“拟人”,甚至有同学答“举例子”“打比方”,也有答“借典”的;②对情感的分析不准确,如“爱国”“壮志未酬”“对秋景的喜爱”“报效国家、不愿回家”等;不少同学对情感的分析不到位,只是简单写了“忧愁”“愁苦”“无奈”等。

例 题 分 析

第(1)问体现“晚秋”特点的景物,只要写出雁、菊、莲即可,其他的不给分。

第(2)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对之作简要分析”,那么就应该指出诗句特色,并对诗句作简单分析。另外,从写景角度分析的,比如写景角度的高低远近等,不给分。

第(3)问手法要对,情感的定位要准。只写“愁思”“哀愁”“忧愁”等不具体情感的,给一半分;情感理解错误不给分。

正 确 答 案

(1) 归雁、篱菊、渚莲。

(2) 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视听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 用典,羁旅愁思(或羁旅思归、思乡归隐)。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 “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请简要赏析它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①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②,直觅富民侯。

【注】 ①季子:此指作者。②莫射南山虎:莫效南山射虎李广,有功难封。

(1) “汉家组练十万”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上阕前四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下阕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词上下阕分别刻画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听吹笛范文10

杜夫勒不仅是作曲家、钢琴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原生态音乐田野录音与发行的先驱。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杜夫勒不辞劳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现场采集工作,以极其科学严谨的精神和热忱录制下了数量庞大、罕见绝世的原始野外录音,由他创立的知更鸟(OCORA)厂牌出版发行。杜夫勒怀揣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录制抢救那些未曾受到现代文明侵_的遥远偏僻部族的原生性音乐音响。

相对于那些用文字描述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学家而言,杜夫勒的录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人类学价值,为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者们提供了彼时活态的珍贵音响资料。虽说自十九世纪末爱迪生发明腊筒录音机以来,已有为数众多的西方学者将这项技术运用于田野工作,给民族音乐学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杜夫勒的原生态田野录音的采集对象之广泛、视角之独特、价值之丰厚,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录音时代以来最为权威的世界民族音乐音响文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杜夫勒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乐领域走得最远。

杜夫勒于2000年在知更鸟厂牌出品了他这套名为“预言者系列”的田野实录唱片,地点是大洋洲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属的特罗布里恩群岛(lks Trobriand-Papua New Guinea),对象是远离文明的当地土著。其中之十四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岛的一张录音。CD封面上,当地岛民卡萨瓦嘎人(Kasawaga)无论男女皆上身,皮肤黝黑面涂油彩、头缀天堂鸟羽毛编织的花冠、腰系彩色草裙,在吊脚楼的空地上进行属于他们的民俗仪式。

1793年1月4日,法国探险船“艾斯佩兰斯号”在海军军官安东尼布鲁尼当特尔卡斯托(Antoine BruniD’Entrecasteaux,1737-1793)的指挥下,缓缓驶进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岬的一片群岛。半年后,安东尼布鲁尼死于坏血症,此群岛即以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命名,而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南所罗门海的链状小岛群则来自于中尉特罗布里恩《Denis deTrovriand)的名字。

特罗布里恩群岛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岬所罗门海域,由基里威纳(Kiriwina)岛等八个小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共约四百五十平方公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人口一点七万左右。当地居民以从事农业和渔业为主,并多擅长木雕刻手工艺。基里威纳为主岛,行政中心洛苏亚(Losuia)位于基里威纳岛的西岸,是一个仅仅三十公里长、两到八公里宽的珊瑚礁。真正把基里威纳这个不起眼的小岛礁带入文明人的眼帘,当属二十世纪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Kaspar,1884-1942)。1915年5月,马林诺夫斯基从澳大利亚辗转来到了特罗布里恩群岛从事田野调查,将研究地点选在了主岛基里威纳。此前,英国民俗学先驱塞利格曼(charles Gabriel Seligman,18731940)曾在特罗布里恩岛做过田野调查。塞利格曼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老师,正是通过他的引介,马林诺夫斯基才能获得经费在澳大利亚完成他的土著图腾制度的研究梦想,最终就是这个不为人知的特罗布里恩岛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参与观察法的研究方式,即让自己真正参与部落之间的活动,并适当地与自身的文化,特别是与当地的传教士与殖民官员保持距离,使自己真正观察到土著生活中琐碎却又关键的习俗与规范。土著的传说、口语中的词汇以及其自身的观点也应成为民族志记录的对象,而最后完成的民族志应该呈现土著的想法与世界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一书,即是马林诺夫斯基孤身呆在基里威纳岛,与岛民们朝夕相处,从事实地考察两年多的成果。他以切身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为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最早树立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科学研究范式。由此,他建立了一种新的客观的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写作方法,奠定了他给予现代人类学极大影响的实地调研经典写作范式,并给予文化相对论观点以完整的理论阐释。

事隔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考察五十九年之后,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的杜夫勒登上了基里威纳岛,他要用音响记录的方式来再现当年马氏的文字民族志描述。我们不清楚杜夫勒的动机是受马氏著作中对基里威纳岛民生活场景精彩描述的刺激,而意欲以另一种方式丰富马氏的著作,还是出于抢救土著音乐文化心态的驱使。无论如何,杜夫勒以音响记录的手段为我们弥补了基里威纳部族生态的多维世界。

关于基里威纳岛,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曾做过生动的描述。那是一个天堂般的小岛,居住在岛上的土著无论男女均上身,男子以布条蔽体,女性一般围系草裙。人种学家将其称为巴布亚美拉尼西亚人。岛上氏族间的酋长制度、图腾信仰、巫术神话、性与婚姻、丧葬禁忌、食物分配、库拉交换、独木舟航行等种种行为方式,对外界来说都神秘无比,悄悄蛊惑着久居大陆人们的强烈好奇和意欲窥视的蠢蠢心理。

想象着杜夫勒仿效当年马林诺夫斯基去做又一次的西太平洋远航,我似乎跟随杜夫勒,怀着即将登岛般的几分激动,轻轻掂起这张碟片放进CD仓内,顷刻一种闻所未闻的声响渗入耳鼓。这张专辑录制于1974年6月,转眼又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的被采录者连同他们的音乐歌舞也许已成绝响,但留住的当会是永恒。

每年一度的凉薯收获季节是岛民们展示自家优良产品的大好时机。凉薯是岛民的主食,因此以歌舞进行庆祝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人们把自家的收获仔细地堆放好’然后开始唱歌跳舞。

第1轨,螺号与鼓,时长5分06秒

一位叫拉布图(Labutu)的男子吹响了深沉的螺号(Tanya),这是歌舞开始的信号。随后,四位手执渔鼓的男子上场拍击出统一的节奏,以引导舞者步调一致。我们权且把岛民们的手鼓称为渔鼓,因为它与中国民间道情中的渔鼓极为相似,圆柱形的鼓腔长约八十厘米,腔口直径约十厘米,一端开腔,另一端蒙以蜥蜴皮,中间安一把手,男子们一手执柄一手徒手击奏。当地人称此鼓为“卡图腾亚”(Katutenya),形制大小不同,且称谓各异。鼓的节奏密集热烈,音色富于变化,在此过程中,岛民们模仿各种鸟兽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轨录音采录于基里威纳岛北部的亚拉卡(Yalaka)部落,我们无法看见舞蹈影像,只能相象在这种激越的鼓点中岛民们整齐统一的节奏步态。

第2轨,卡姆瓦伊穆亚时长7分27秒

该词原意为“水和粘鸟胶”,是表示调子的概念,更确切地说表达―种心境。这是一位名叫塞布瓦高(Sebwagau)的男子的歌唱,而曲作者是一位名叫托本努瓦(Tobenuwa)的男子。歌中叙述一位男子独自坐在海滩上凝望大海,希冀自己能完成库拉(Kula)交换并成为一个富有而强大的人。这首歌曲的情绪不知怎的听起来忧郁哀怨略带哭腔,曲调高旋低回婉转动听,真假声结合得极其自然,隐约能听见录音中传出来婴幼儿的咿呀声。

库拉交换是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观察研究的重点,其基本方式是用臂镯交换项圈,用项圈交换臂镯,这样的交换仅限于库拉伙伴之间。库拉伙伴是具有库拉关系的包括周边不同部落的土著。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一旦建立就基本不会被破坏。一个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可能有一个到数十个库拉伙伴。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这样的库拉交换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当地土著以项圈交换西边岛民的臂镯,再通过向南的库拉,用臂镯交换南方岛民的项圈。处在库拉圈不同地方的土著基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库拉交换,并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第3轨,无孔笛(Loloni)吹奏,时长4分30秒

这是一位名叫伊都娜(lduna)的女性在自家后院的吹奏,凡女子吹奏无孔笛都是一种为吸引男子的求爱形式。无孔笛用一截番木瓜茎杆制成,吹口一端为斜切口,吹奏时通常用食指在出音口一端开合调节空气柱,以产生不同的音高。伊都娜吹奏的曲子分为两段,主要用到了do misol la四声音阶,第一段相当于在c2上展开曲调在这几个骨干音上缠绕,每一乐句均延长并停留在主音do上。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大致相同,只是突然下行大二度主音落在b。无孔笛是一件谐音气鸣乐器,广泛盛行于太平洋诸岛屿,其音高关系是天然形成的,应该说是人类获取自然音高的最初方式。伊都娜吹奏时夹杂着浓厚的气声,间或也能听见隐约出现的大人咳嗽和孩童的咿呀声,为我们增添了真实的现场感。

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孩子们到了七八岁就开始玩性的游戏,并模仿大人的,四五年之后便会追求异性,并且可以交换彼此的。女性常常是这一过程的主宰,她们可以掌握追求谁拒绝谁的主动权。在当地,这一习俗不仅被允许,还受到鼓励。当青年男女想结婚的时候,就要花较多时间让人们看到他们有规律地同居一室。当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后,就表明女方家长认可了这桩婚事,女方就要搬到男方家居住,整日相伴自己的丈夫,彼此吃住在一起,@就算完婚了。一年之后,若女孩认为自己不幸福,她可以选择离婚。若男人看上了别的女人,也可提出离婚,还可索回送出去的聘礼食物之类,但最终取决于女人是否同意。

第4轨,守灵歌(wake song),时长4分25秒

起始由一男子吟唱,音调从高起渐渐逶迤而下,四个男子以几乎无变化的平行音高作固定音型的伴唱应答,末了男子独自用细语呢喃、啜泣般的假声收尾,尔后又周而复始。

第5轨,竖笛吹奏时长3分55秒

这是一位名叫托亚根纳(Toyagena)的男子吹奏六孔竖笛。杜夫勒没有给出乐器图像,因此我们无法获悉竖笛的具体形制,从音响上判断其音域为d2-g3,达十一度。托亚根纳吹奏的不是一首特定曲调,很是自由即兴,基本上是围绕着do mi sol这几个骨干音做装饰进行,但出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

第6轨,叙事歌(Pwadideka),时长6分38秒

塔巴鲁部族的八位男子唱的是一首讲述塔巴鲁部族受到来自南部基里威纳另一个部族的侵犯,被驱赶出自己的家园,迫于无奈在基里威纳最北部的卢巴小岛定居下来的遭遇。歌曲采取的是一领众和与齐唱的形式,曲调变化不大,为极富口语化的吟诵调。整首歌曲分了三个片段,情绪哀怨,类似羽调式,呈下行式的诵唱,每句末的长音大多落在角音上。

第7轨,无孔笛独奏,时长4分08秒

吹奏者是一位叫约瓦尕的女性,和第3轨的无孔笛吹奏一样仅用到do mi solla,相当于宫调四声音阶,曲调为单乐句的反复,围绕do sol作骨干音,每句均落在主音上延长。此曲音域约为a2#f3,比伊都挪用的笛筒音即基音要高一个大六度。由此说明无孔笛音高的确定存在着偶然性与随意性,与制作时截取茎杆管径及尺寸有关,但每根笛管内部的相对谐音音高则是固定不变的。

第8轨,悼歌,时长3分54秒

由四位男子在葬礼上哭灵诵唱,歌词讲述孩提时代父亲带给他们许多欢乐,现在他们失去了父亲。按照基里威纳的习俗,人死后魂灵会去往图玛岛,那里有许多美丽英俊的男男女女和他居住在一起,父亲会思念自己的孩子,并等候孩子给他送去一只盛满了槟榔果的精美篮子。歌曲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众男子以主音do上的同度音不断反复齐声吟诵,主唱男子在五度上方围绕sol la do进行曲调性的吟唱,间或以假声哼鸣,从高音mi上婉转下行。歌曲音域大体为f1-a2。

第9轨,鼓舞(Kasawaga),时长12分27秒

塞上听吹笛范文11

【关键词】民族弓弦之魂;笛民族器乐之-仙乐

Discusses connoisseurship of the national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instrumental music art

Xu Lanmei

【Abstract】The instrumental music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effective constituent, is music art treasure. Our country’s pur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cre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also have the glorious history, “Chankuots’e” once recorded: “Linzi is really solid and rich, its people blow all yu, the drum Chinese zither, strikes builds, the ball zheng.”The modern age still in popular “the south of Yangzi River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ten percussion instrument” and so on folk music ensembles, the solo, the reprise and so on all was to the historical art culture inheritance.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lists as music art the humanities the important domain, an implement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required course, the implementation esthetic education main way, manifests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in the teaching goal: The emotion manner and the values,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the knowledge and the skill and so on, its emotion manner manifests is sharpening student’s music esthetic ability, its process emphasis experience, the imitation and the inquisition, its skill advocated that the connoisseurship,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creation, here, the author wants take th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s a theme, proposed that own one-sided view, discuss together with various musics with the human.

【Key words】Soul of the national bowstring; Flute nationality instrumental music - heavenly music

我国的民族器乐始于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的周朝,民间器乐演奏活动较为盛行,以打击乐的种类为多,其次是吹管乐器,相对较少的是弦乐器。汉唐时期,曲项琵琶、箜篌、笛(横吹)、羌笛(竖吹)等传入我国,经吸收融化后,我国开始了乐器的繁荣时期。据唐朝(乐府杂录)记载,唐代所用的乐器已达三百种之多。“丝”和“竹”类音乐开始在乐坛上展露头脚。所谓“丝”即弦类的乐器,而“竹”类却与“笛”和“萧”有关。根据历史地域文化的发展特点,素有江南多“丝竹”的传说,这一点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印证:“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以此类推,唐时的“丝竹”已相当盛行。进入宋代,弓弦乐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奚琴”和“轧筝”外,马尾胡琴已普遍流行,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明清时期弓弦乐器更加成熟,出现了板胡、坠胡、四胡和京胡等新乐器。流行于江南一南的民间器乐和合奏如《十翻锣鼓》、广东音乐《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丝竹器乐的合奏大抵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1 二胡中华弓弦器乐之魂

二胡为近现代中华弓弦器乐的代言人,约公元十世纪左右从北方传入中原,元朝始在全国广泛流传。现已成为我国弓弦乐器中最主要的类别,胡琴形制由一根直立琴杆,杆上部装两个弦珍子,下部为作共鸣箱用的琴筒,琴筒底端蒙以皮膜或面板中安放琴码。从弦轴到琴杆底端装有二根弦,多用钢丝制成,分别称里弦和外弦。演奏时用右手拉弓,左手按弦。琴筒多用硬木或竹筒制作,或六角形,或圆形,或扁圆形。

二胡的里外二弦按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d1a1。音域可达三个八度,甚至于还要更多一些,低间区饱满、有力,中音区清亮、柔和,高音区清晰、略感紧张。里弦音色丰满柔和,外弦音色明亮、刚健。把位较多,无固定品位,演奏时转调自如,常用G调、D调、F调、bB调和C调演奏。

二胡的演奏技巧复杂,表现力丰富,既能模拟大自然万籁的音响,又能模仿鸟类的鸣啼,是现代独奏、合奏与伴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二胡独奏曲目繁多,论其造诣,仍以刘天华的《空山鸟语》二胡演奏曲立足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手法,结合运用了专业作曲的技巧来描绘大自然的景物,抒发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情趣盎然的浓浓诗意。从标题的“空山”和“鸟语”动静和谐的统一的对比中,把人们的听觉感觉慢慢地引入到“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的幽谷野径之中,其二胡轮指奏法和大幅度的滑音奏法,逼真地模仿出各种鸟鸣,这种演奏手法人创新与丰富,使古老的二胡获得了新生的活力。

民间音乐家,双目失明的华彦钓,一生遭遇坎坷,爱憎分明,他用手中的乐器将《二泉映月》演泽得淋漓尽致,幽怨的乐声将人们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那皎洁的月光下,远处传来惠山泉水潺潺的流水声,优美的自然景色使阿炳在无限的思绪和痛苦中缓缓奏响了如泣如诉的弦音,乐曲的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 065643 2――,沉痛地叙述了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从乐曲的竟境中仿佛看到了一位盲艺人在拉弓乞讨,如泣的乐音似乎在控诉社会的不公和自己命途的多舛,如诉的音符时而带着朦胧的憧憬和希冀,时而交织着疑问和伤感。世界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听了这首乐曲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是对《二泉映月》最崇高的评价。从此以后,他的音乐传遍了整个世界,引起无数听众的共鸣。

2 笛民族器乐之魄一仙乐

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据说早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约公元前119年)笛子便传入长安。但量,笛子的来源亦有新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两只笛类的乐器,由此可知,早在张骞通西域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中原地区流传。隋唐时期,在民间已广泛使用。唐诗人李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描写了边塞成征军人听到笛曲时的情形: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处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皎洁的月光下,边城外一片空旷,幽幽的芦管声,奏起令人生情的曲调,无限的乡愁涌来,特别是到了明清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就愈发重要了,如江南丝竹、冀中管乐、山东鼓吹等。在近现代的器乐中它不仅是伴奏、合奏的重要乐器之一,而且还是深受欢迎的独奏乐器。

笛,古称“横吹”,亦有“横吹笛子竖吹”之说,它由管乐器发展而来。笛子是竹制的,横吹,有一个吹孔六个指孔。在接近吹孔。通常可吹奏四个调,是独奏、合奏、伴奏的民族乐器。常用的有:(1)“梆笛”:略短,流行于北方,因经常用作梆子戏的伴奏乐器,因而称为梆笛。音色清脆,高亢嘹亮,音域自d1至e3。(2)曲笛:比梆笛略长,流行于南方,因用来为昆曲作伴奏乐器而得名,音色柔和、优美,音域自a至b2。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中就提到了“丝竹”的绝妙“骊宫高处入青去,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唯独“丝竹”有仙乐的天份,令唐皇李降基百听不厌,足见笛声高深魅力。我国现代的笛子独奏曲目繁多,在各个侧面能充实反应和发挥了笛子演奏技巧的曲目以冯子存的《喜相逢》和《放风筝》为典型,以赵松庭的《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为代表,另外还有《牧民新歌》、《苗岭的早晨》等乐曲。

冯子存的《喜相逢》原作于我国西部地区,即内蒙西部原缓远地区张家口一带,经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改编后,其结构与情绪有了很大的变化,曲调缠绵、委婉,表现了来人惜别时的难分难舍,重逢时的无限喜悦心情。

乐曲开始采用散起,素材取自主题中分割出来的第一句,加以简化。缓慢的速度,加上滑音的运用,短句间的变化重复,句中间演奏时的多次呼吸,使旋律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断连相接,由此刻划了亲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形象。由于演奏时速度自曲,句幅短,及呈分割特征,使曲首段六小节旋律具有引子功能。

主题,速度稍慢,曲调缠绵,表现了别后重逢时的内心激动和欲诉欲倾的情绪。

变奏一,小快速度,加上流利轻快的旋律进行,描述了来人重逢时欢快喜悦的情景。

变奏二,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装饰音的运用,及采用活跃的??节奏型用吐音演奏,情绪为之更加活跃。

变奏三,速度更快,气氛活跃,主题旋律间加上衣舌(头)和固定音型(??)使音乐为之更欢快,表现了亲人合家欢聚的热烈场面。

此乐曲具有黄土高原的乡土气息,表现了西部人民既粗犷又含蓄的感情,生活情绪浓郁,情绪起伏多姿、委婉、明朗、活跃、欢快,深受听众喜爱。

参考文献

[1] 《民族语乐曲欣赏》.大连出版社.

[2] 《音乐艺术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

[3] 朱易安著.《唐诗与音乐》.漓江出版社.

塞上听吹笛范文12

莺飞草长 牧笛轻悠扬,

浅浅湖塘 鸳鸯影成双,

寒烟微凉 你却在彼方,

殇歌安详 催行人断肠。

谁在哭 哭伤那道城墙,

谁在笑 笑这刺骨的伤。

缈缈飞花 散尽落天涯,

雪衣如华 宛如指间沙,

风悠然刮 听一夜落花,

伶仃白发 梳一生牵挂。

谁在哭 哭那乱世年华,

谁在笑 笑那一世浮华。

满城萧条 投进谁怀抱,

人迹飘渺 遗世谁欢笑,

银剑出鞘 铭刻谁记号,

风雨飘摇 浪荡谁心跳。

谁在哭 哭湿红颜衣角,

谁在笑 笑那烽火烟嚣。

琴声转起 塞上吹羌笛,

斑驳记忆 只影向谁依,

花落满地 花舞闻风起,

青丹落笔 魂归止故里。

谁在哭 哭泣几世迷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