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

时间:2023-05-29 18:21:50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1

1、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

2、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3、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来源:文章屋网 )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2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琴形象 宝琴归宿 曹雪芹审美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无数多姿倾城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群女儿世界中出众的一个。宝琴在红楼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相貌、才情、个性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女子之所长,在其“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中堪称“惊艳绝伦”,接近完美。然而,统观《红楼梦》全篇,如此粉妆玉琢的女子,曹公却对其着墨不多,全然不似宝、黛、钗等浓墨重彩,也不似晴雯、妙玉、湘云等个性鲜明,可以说是模糊化塑造。对其结局和定位,曹公也未作过多说明。这些都导致宝琴成为“谜一般的人物”[1],也为诸多红学研究所误读。

一、宝琴的形象

对于薛宝琴这一形象历来有不同评价。冯育栋先生认为,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1]。清人陈其泰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认为“突然来一宝琴,是衬托宝钗文字,勿认真看作有一个宝琴”。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比如写宝琴,花了不少的功夫,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没有什么生气。”[2]

对于上述认为宝琴形象塑造显苍白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对其形象的误读。通读全篇,曹公对宝琴的怜爱,似乎显得过分而偏心。虽未过着笔墨,但宝琴的魅力已经近乎完美,这些完美的特性使得宝琴在红楼中注定不平凡,更加显露出曹公在其身上倾注的个人理想。

1.超凡脱俗的容颜

曹公对于宝琴容貌的描绘,可谓独具匠心。从宝琴出场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公就并未对其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勾画其气质神韵,彰显出宝琴的独特风姿。宝琴出场来得不同凡响。有了钗、黛等人的“高起点”,宝琴一来却可以轻轻松松倾倒贾府上下,其魅力较于其他姑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四十九回:宝琴尚未现身,宝玉便急不可耐地赞叹:

“你们还不快看人去!……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足见,宝琴的相貌已远超大观园内钗、黛等众人。众丫鬟中,晴雯是最漂亮的,灵巧风流,也是最傲气的,心比天高。可是,她见到薛宝琴也是称赞,说宝琴等“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旋即,如玫瑰花般带刺儿的探春也不吝言辞:“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湘云更是称:“这一件衣裳也支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公精细描摹的许多各具特色、独具风韵的美貌女儿中,宝钗、黛玉本就是人间极品,“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但“琴姑娘”一来,钗、黛的黯然失色,宝玉的“形容不出”四个字是真正将宝琴的美刻画到了极致,无法用语言表达。由此,曹公并没有拘束限定宝琴美的层面,这就更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想象出了一千个最美的宝琴。这样的再创造,升华出各自心中的人物全貌,宝琴的形象便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意蕴。

除此之外,贾母等人的偏爱也为宝琴的出众添上一些证明。贾母欢喜得不让宝琴住进大观园,留在自己身边一块儿住。看天上下雪珠儿了,又把连宝玉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拿给她,并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极是偏爱。第五十回里,曹公又为这位绝代佳人的美营造了一片超脱的意境:

“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这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图》。’贾母摇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自始至终不曾这么赞扬钗、黛或是任一位女性,但宝琴的确担得起这样的称赞。白雪红梅,粉妆玉砌,明艳洁莹,自然天成。这样浑然天成的境界将宝琴的美又上升至了一个圣洁的高度。

2.聪颖敏捷的才情

薛宝琴“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脂砚斋有如下评论:“凡野史中所云才貌双全佳人者,细细通审之,只得一个粗知笔墨之女子耳。此书凡云知书识字者,便是上等才女,不信时只看她通部行为及诗词诙谐皆可知。”

在大观园里,宝钗温润优雅,黛玉风流柔婉,湘云豪放豁达。三个人在大观园诗坛,各有输赢,不分轩轾。别的女子甘当陪衬。自宝琴一入大观园,三人雄踞地位便被打破。曹公在此处竭力表现宝琴的才华横溢。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初展才气,她与钗、黛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这次联诗单凭捷才而论,宝琴已压倒钗黛,联诗到最后,湘云也在和宝琴的对抢中才穷力尽。联诗70句当中,宝琴占13句,黛玉11句,宝钗只5句。而其中,宝琴也不乏诸多佳句,“绮袖笼金貂”的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的豪壮,“伏象千峰凸”的雄伟,届气势不凡[7]。随后她吟咏的《红梅花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技压李纹、岫烟,被公推为三首之最。“宝玉见其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就连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才情表示佩服,“斟酒齐贺之”。众人猜灯谜时,宝琴又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慧,猜出了李琦的“萤”字谜,为众人佩服。

曹公将玲珑巧思给了宝琴,使其愈发臻于完美,足见宝琴在曹公心中的地位。

3.开阔深远的见识

宝琴胜于大观园众姐妹的还有她的胸怀阅历、才情气度。这也是宝琴与在众女儿中显得不平凡的最独特的一点。无论是沉稳大气的宝钗还是灵巧多思的黛玉,大观园里的女子终归是养于深闺、不谙世事。即使像黛玉一般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她也不可能真正像个男子一样四处闯荡、阅世深刻,所获学识不免是从书本或他人传授而得的,总有所局限;抑或是宝钗,拾得大体,懂得持家待人甚至是官场的道理,但仍旧不可能有涉世的阅历。

但宝琴不同。薛宝琴自小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因而雍容大度,落落大方。这是自小养在深闺的黛玉和宝钗所不具有的。宝琴所作的诸多气势不凡的词句,也都是作惯了庭院诗的钗黛所不能比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宝琴作为闺中少女得以历览名胜,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其见多识广,已经远远超过宝玉和“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

第五十二回,宝琴向大家讲述当年遇到真真国女儿的情景,还提到了一首“比我们中国人还强”的五言律诗,着实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满足了好奇心。

从这一方面,宝琴不得不说是打开大观园中女儿眼界的启蒙者,让这些女儿好奇地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小说在宝琴的到来之后,陡然冒出诸多西洋器物,这些西洋器物如此集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样一带而过,而是联结着晴雯等重要人物的命运,不仅为小说在传统文化背景之外设置了几分西洋风景,在故事结构上,也与宝琴的出现形成了呼应[5]。

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着实有其精心独到之处,颇有通过宝琴的眼睛统观红楼的效果。

二、宝琴的归宿

宝琴的个人形象臻于完美,然其最终的归宿曹公却未加细述,甚至留下了一些惹人猜疑、引人遐思的困惑。

1.宝琴的婚姻结局

薛姨妈吐露,宝琴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自此,文中便常有宝琴与“梅”相称的情况。第五十回“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宝琴立于梅花之旁;再者,七十六回的柳絮词暗示人物性格与后文家族命运,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第五十一回宝琴所作《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以及宝琴所填之词中明确写道“明月梅花一梦”仿佛都暗示着其婚姻之变。

这一点,红学研究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人认为,《梅花观怀古》等诗与前文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一样,暗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宝琴的婚姻之变是必然的,与梅翰林之子鸳盟难谐,最终“不在梅边在柳边”,在贾府落难之时,为柳湘莲“拾画”所救,结为连理[6]。但笔者对于此类看法存在疑义,认为宝琴最终还是嫁与梅翰林之子。“在柳边”一说是对宝琴的又一误读。

首先,《梅花观怀古》一诗源于《牡丹亭》情节。“不在梅边在柳边”一句,指的应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题在自画像上的最后一句诗。有人将《梅花观怀古》暗示的人物命运视作薛宝琴,这一点好像也在理,但细细思量,曹公并没有此种意图。《红楼梦》里关于宝琴的婚姻,提到她和梅翰林之子定了亲,又说:“梅翰林放了外任,一时半会回不来,难以完婚。”而小说也提到薛蝌之所以带着妹妹薛宝琴来都投奔薛姨妈,就是为了妹妹薛宝琴完婚的。这一点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文中此种迹象表明,梅家也许是有悔婚之意,因而,他们投奔的其实是投奔贾府,希望借助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梅家施压。

这一点,从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可以窥得一丝端倪。文中对此有三段描述:“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为的是赶着送给宫中的元春。但贾母非要把宝琴画进去,且是“第一要紧”、非画不可,恐怕不止是因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了。首先,贾母将宝琴添到画上也在理,但同时必须添到画上的还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且“一笔别错”,这一点恐怕有背后的深意。宝琴与梅翰林之子的婚姻还有一段时间,而薛蝌却早早以“成亲”为名依附了贾家。应该说,自薛姨妈被迫送薛宝钗进京待选而后依附贾家,薛家已经开始败落了,宝琴的出现可能暗示着薛家真正败落了。薛家将宝琴送过来,也许正是试图依仗贾府与梅家博弈,借此引起梅家的重视,不敢退婚。贾母要将宝琴画入画上,也是在向元春传递薛家举家依附贾家和帮助宝琴完婚的信息。

而此后,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等跟随贾政出去应酬,回来,和王夫人有一段对话:“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此时,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这就是这一句“这是梅翰林送的”。彼时,宝琴进京聘嫁,寄住贾府,却不闻梅家与之有所往来。此时可以看出,梅家与贾府(薛家)已结识甚笃。这表明,梅翰林已经被调回了京城,已经开始和贾政等走动了,甚至和贾宝玉也有交往。于是,薛宝钗在第五十六回对邢岫烟说的“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的话就有所呼应,梅翰林家又回到京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宝琴也应不多时便可完婚,而紧接着,薛蝌与邢岫烟的婚姻也可提上日程。若说还有什么婚姻变故,则怕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刘心武所言宝琴嫁给柳湘莲也是说不通的。柳湘莲在尤三姐死后剃发出家,还俗并与宝琴成亲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以柳湘莲的人品,是极为痴情专一的。此生爱定了尤三姐,又亲闻尤三姐因自己而死,是断不会与宝琴在一起的。所以,宝琴的婚姻归宿应当还是圆满地嫁与了梅翰林之子,这也符合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设定。

2.宝琴与十二钗册

四大家族的女子皆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又副册中。而其中有一个特殊,便是宝琴。以曹公对于宝琴的青睐及其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而言,宝琴是足以有资格与钗、黛等人相提并论的。而十二钗中恰恰是没有宝琴的。对此,三百年间,红学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宝琴未在十二钗册中更加印证了这一人物形象及归宿的完美感。

首先,关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入选标准,曹公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已经呈现。警幻仙姑把贾宝玉引进了“薄命司”,恰恰金陵十二钗等都是“薄命之人”。这是曹公对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人选范围的最主要的限定。反之,非薄命的人,是进入不到这钗册中的。而何谓“最薄命”,应当是指金陵省中十二个“冠首”和“紧要者”,副册则次之,又副册则更次之。所谓“冠首”就是指高贵,而“紧要”,恐怕就是指悲惨程度与其本来的地位造成的“反差”。对于正、副、又副册的区分,文中也有证明:“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也就是说,这正、副和又副册的人选,是以出身来做区别的。所谓上中下等,应该对应的就是贵族大户人家、乡绅之家和奴婢。正册的十二个人无一不是贵族大户人家,最不济的妙玉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秦可卿虽然出身寒门,但其父毕竟是工部营缮郎,且之后嫁入贾府成为贾府长房长孙媳妇,死后贾珍贾蓉给她买了诰命身份;而副册列举的香菱,小说中第一回也有证,香菱之父甄士隐乃“乡宦”人家,即乡绅人家;而又副册列举的晴雯、袭人等,则无疑就是奴婢之辈了。

从宝琴的形象分析可知,宝琴的地位、容貌、才学等皆不凡,是绝不可能在十二金钗中未点全的副册之中的。而宝琴未入正册,唯一的理由即宝琴并非薄命之人,也即证明宝琴在八十回以后的人生命运都是圆满幸福的,这一点与上述宝琴之婚姻归宿相证。

三、宝琴的定位

梁归智先生曾提出问题:“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3]当代一些学者曾质疑:“薛宝琴在曹雪芹笔下终成了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既称美貌,又似多才的薛小妹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独特的性格 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不起什么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曹公对于宝琴的塑造,其实真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在缺失中营造完美,在完美中构筑缺失。曹公对于宝琴的形象和归宿的安排成了红楼梦中清丽独特的风景。

1.宝琴的象征意义

由宝琴的阅历可知,宝琴身上有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这就使得宝琴虽寄住贾府,但与大观园群芳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颇有“旁观者”的意味。

宝琴是在大观园最热闹兴盛的时候到来的,一直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时仍然存在。可以说,她是观察整部红楼梦的眼,是观察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眼;在以后的日子里,宝琴又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众姊妹和贾老太君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安排宝琴这一人物,又让她在前八十回的后半部方出场,让她见证了诸钗零落、贾府衰败[5]。“除夕祭宗祠”一事中,贾府隐隐有衰败之象。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没落的走向,如黛、钗等人,她们生活在贾府之内,与贾府这传统之根一脉传承,即便有所触动,有所察觉,也与宝琴的不同。宝琴开阔的视野与身上带有的西方文化色彩,让她可以跳出传统文化之外更冷静、理性的态度感知这一切,冷眼旁观,并不介入[8]。

宝琴就好比身离贾府的局外人,将整篇红楼中看不真切的部分审视得透彻清晰。宝琴于贾府,与于红楼,她的到来的象征意味是十分强的。

2.曹公的审美理想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雪芹从封建贵族社会的上层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没落,也亲身经历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回忆着昔日的繁华生活,目睹着眼前的悲戚景象,心里万分悲凉。因此,这曲伤金悼玉的《红楼梦》必然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其红楼悲剧蕴含着曹雪芹深邃博大的情怀。尽管大观园里那些美丽女性高超的才情、高尚的气节、高贵的品质,染上了理想的色彩,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基调恰恰体现在曹雪芹亲手把这些理想毁灭;使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世界,成为美丽女儿们头上笼罩着的愁云惨雾、凄风苦雨,让她们在浊世人间遍尝仇和恨,经历春愁秋悲,风刀霜剑[4]。

曹公在塑造这些悲剧的女性时,也在创生了一个新的希望――薛宝琴。他通过薛宝琴极尽完美、圆满的人生在悲剧的缺失中营造了完美,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于宝琴的美好,“白雪红梅”的意境尤为贴切。在落雪的纯白和梅花的高洁中,宝琴的美远远高于《红楼梦》中的各种画面,臻于梦幻。在她的身上,大观园群芳的韵味和红楼世界的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曹公对于美的最高追求――至真、至纯、至美,成为红楼世界里最大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宝琴应该是曹公完美理想的典型体现,只有她才担得起“极致美”的塑造。

曹公运用隔帘花影、雾里看花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红梅”。薛宝琴之丰神灵秀、完美无缺在红楼世界里是不可或缺,值得深刻探究的。这是《红楼梦》中的又一高度。

参考文献:

[1]冯育栋.谜一般的人物――薛宝琴[J].红楼梦学刊,1988(1).

[2]周五纯.借一月照万川――《红楼梦》结构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1989(3).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47-151.

[4]李青云.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7).

[5]朱江玮.试论薛宝琴的文化审美意义.红楼梦学刊,2008(3).

[6]焦健.论《梅花观怀古》与宝琴的命运――兼论《红楼梦》原书的几处删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4期.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3

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提到的有名有姓的女孩有上百个。最重要的便是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里的三十六个了。文中姑娘或丫鬟也不少,为什么曹公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

我认为,香菱学诗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香菱确实对诗文和学习保持着高度的热情。香菱学诗时,能读诗到“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显出香菱的呆,更是体现了她对学习的执着。香菱有着绝好的领悟能力,在黛玉对作诗稍作解释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说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宝玉也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聪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学识,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知识很大层面上都是从书中获取的,那么,香菱学诗也不足为奇了。“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那纯净的光华,料必难被掩盖。这句话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说:“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香菱确有过人之处,这光华又怎能被掩盖呢?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其次是为了抚慰心灵,缓解寂寞,寄托她的寻乡思乡之情。香菱自小被拐卖,好不容易被冯渊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让薛蟠买去做妾,闹出个人命官司。可那“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从这侧面描写,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会安稳。可偏巧香菱对于自己的父母,年龄以及家乡,一概没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询问中都可以看出。从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来看,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写出回忆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归乡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观香菱,她从小被拐卖,在贾府被欺侮时,她能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的关爱吗?她能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时,香菱便得了空闲,自然要学几首诗,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归乡,团圆应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对进入贾府上层社会的渴望。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为薛蟠的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许,却又比不上宝钗,黛玉等人。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学诗也是一种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这又能够帮助香菱更接近钗黛等人,更是帮助了她进入海棠诗社。

第二个问题,便是曹公为什么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第一,我们知道,曹公对香菱是既赞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赞美。文中多次采用侧面描写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王熙凤赞:“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见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砚斋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在这一点的作用下,“香菱”学诗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红楼梦中合计有正、副、又副册各十二钗,第六回判词副册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册之首香菱。显然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书中香菱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写就只有那么一两处。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对她的外貌描写。其余的描写多为一笔带过,如第二十回,“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我们对香菱性情的了解多从旁人的描绘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写。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知道,香菱是一个漂亮、安静的女孩子。但,这还不够,这从哪儿体现出来?于是香菱学诗的情节便上场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做到的,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其三,人物的行为是与其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的。我们把与香菱年纪相仿的其他女子如惜春、平儿、袭人等人来和香菱作个对比。惜春是荣国府的四姑娘,即使是庶出,从小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虽不善诗,但善画,拥有小姐的气质。平儿是凤姐的陪房,贾琏的妾,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凤姐的帮手的,没有身份也没有时间去学诗。而袭人地位更低,就更不可能与宝黛等人平等相处,向他们学诗了。而香菱正好有这个身份及时间,安排学诗的情节也是自然的。

综上,香菱学诗的情节正是大观园的必然产物。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4

 

红楼梦的魅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贵族大家庭生活场景的细致再现,比如其中的诗词和语言之美,再比如从繁华到没落的这种有极大反差的戏剧性现实等,都是吸引大家热衷于品读和研究这部著作的原因。然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书最华彩的部分莫过于对青春女儿之美的描写和颂赞。红楼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这是毋庸置疑的。书中多次明确提到主人公对女儿的欣赏和对男人的厌恶。比如最为经典的是女儿是水作的,男人是泥做的,见到女儿便觉清爽,见到男人便觉浊气逼人的论述。但作者并不是对所有女性都持这样的态度,而是对这个女儿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即十多岁正当最美好年纪的少女,对于年长的已为人妇的女人,作者同样是深恶痛绝的,认为成为了死鱼眼睛。(不过作者这样的歧视是很性情的,所以不是绝对的,故而小说中也有他欣赏或者喜欢的男子,比如北静王和秦钟、蒋玉菡之流,也有他或许不得不尊重的年长女性,比如贾母和王夫人。还有态度似在敬爱与憎恶之间的王熙凤和贾元春。)但这样的歧视从另一方面却成就了作者对青春女儿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即主以钗黛为例试从青春、外貌、性格、才情几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女儿之美进行论述。

 

一、女儿之青春

 

《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描绘和颂赞是有明显的区分的,不是所有女性都是作者眼中水做的骨肉。而是十几岁不谙世事,在面容、身体和心灵各方面都非常纯洁美好的少女们。而已为人妇的女人在作者看来因为沾染了男人的浊气而多要成为“死鱼眼睛”。所以青春应说是作者审美的一个重要点。不管是从金陵十二钗正册,还是副册,还是又副册来看。还是从书中围绕在宝玉身边的贵族女子和丫鬟、戏子们来看。作者热爱和大肆赞扬的都是这群正当最美好年龄的女子,她们似树枝新发芽,似花蕾初绽放,既具有年轻生命的朝气和馨香,更具有不谙世事的单纯心性和对人世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善意。用作者反复用到的一个词来说,她们令人感觉“清爽”——是还没被社会戕害、没被男人的浊气污染的青春生命之美。而即或像王熙凤、贾元春和秦可卿、李纨这样几位已初为人妇的女人,作者对她们的态度虽然更为复杂,但她们仍葆有较为充分的青春之美,且她们在家族命运和女儿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女儿之貌

 

《红楼梦》中的少女不说个个是国色天香,但都称得上是明媚鲜妍的女子,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作者笔下她们美得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可谓百花争艳,各美其美。首先是在主人公宝玉眼里有倾国倾城之貌的林黛玉。文中如此描绘黛玉之姿:“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若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整段文字写的是黛玉之貌,可给我们的感受却是作者看到更多的是黛玉与众不同的气质,作者没有专门着墨于黛玉的皮肤是多么的光洁细腻,脸型是鸭蛋还是鹅蛋,而是重点对黛玉的娇弱、聪慧和忧郁进行了描绘,但同时我们从作者以娇花、弱柳和病西施等比拟也能揣测到黛玉在五官、皮肤和身材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可见作者对女子的审美是极具艺术深度的,不是粗浅的色相审美。再看女二号薛宝钗:“.......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红楼梦第八回)以及后文的对其丰腴和妩媚的描写:一是作者多次以杨贵妃比之,另外第二十八回作者写到主人公自恨没福摸到宝钗的膀子时,再次重点写到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美感。相对于林黛玉来说,似乎对宝钗的描写外貌多于气质,有对服装的细腻刻画,有对眼睛形状和嘴唇颜色的细节描写。但其实作者还是很注重外貌之下女儿的性情之美,比如对宝钗所穿服装的描写不过是要突出其不爱奢华的品性,更毋庸说后面十六个字更是对宝钗性情十分精准的描绘,即这是一位外表美艳,但却十分守礼教的,不轻易展现真性情的女子。可谓“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典范。

 

三、女儿之品性

 

品性乃品德和性格之意。《红楼梦》中的十二位主要女性都是贵族女性,所以从品格层面来说的话大方面都是较好的,即使是像袭人这个阶层的丫头,也大都恪守封建礼教,少有越礼者,(虽然恪守封建礼教这一点在作者眼里并不全是优点。)只王熙凤、秦可卿和贾元春在品格方面稍显复杂。而从性格来看的的话,彼此却大有差异。这就是对钗黛两人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林黛玉在性格方面最大的优点是真性情,不世故,这也是作品主人公深爱她的最重要原因。即便他自己或也有觉得黛玉刻薄和小气的时候,可他还是很珍视黛玉性格中的这份真。黛玉的这份真诚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当然体现在她与宝玉的爱情关系中。在宝玉面前,她可以笑,可以闹,也可以把眼睛哭得肿得像个桃儿,同时,她敢于表达出她对宝玉的在乎和依恋。而同样对宝玉有情的薛宝钗却大有不同,她唯一最忘情的一次表达可能就是在床边给午睡的宝玉绣肚兜和赶蚊子。其他地方我们都难以觉察宝钗对宝玉的情感。只能看到她真像一位姐姐般的关怀和劝导。在两人与其他人的互动中也很明显。黛玉在与他人相处中,多能展现自己的真性情,而宝钗则多能迎合别人和照顾别人。黛玉在寄人篱下的心境之下,虽然难以在物质层面帮助到人,但我们从她教香菱学诗和她与丫鬟紫鹃的亲密关系等来看,黛玉也是能为别人着想的重情之人。而且一旦有情,便是倾心相付的至情,没有敷衍和计算。而宝钗呢,虽然她的贤惠被很多人认为是世故甚至是有心机,但从结果来看她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帮助、安慰和温暖。在宝玉挨打的时候她不是哭泣而是吩咐拿上等的药吩咐袭人给宝玉擦上;她不与黛玉的小气计较,反而送燕窝给她,且像姐姐和知己一样提醒她,宽慰她。在邢岫烟等人窘迫的时候她也能贴心细致地及时给予帮助......就连贾府里大多人都看不上的贾环,她也会让他去她那儿与她的丫鬟玩耍。

 

四、女儿之才情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不管是贵族阶层的小姐,还是下层的丫鬟,都很有能力和才华,没有单纯的花瓶美女。在其中的贵族女性中,王熙凤、薛宝钗和探春都有管理之才,探春还尤其有经济头脑,且在管理中正直敢言、有魄力。此外,探春在文学和书法上的才华也都比较突出。当然。宝钗在文学上也是十分有才华的。而在女儿们众多的才华中,作者重点表现的也就是她们在文学上的才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除开秦可卿和王熙凤等几人没怎么表现之外,其他人几乎都能诗善文。其中的佼佼者当然还属黛玉和宝钗二人。尤其是黛玉,多次在诗社中拔得头筹,就是在自己平时的遣兴之作中,亦有《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这样的

 

上乘之作。宝钗不怎么表现自己,但实际在文学上的才华可说不输于林黛玉,一来两人在诗社中的表现可谓伯仲之间,二来宝钗读书很多,见识较广,故主人公宝玉多次称赞她“无书不知”,为“一字师”。即或是红楼梦中的丫鬟,也各有其才干。袭人上得主子欢心,下得丫鬟们的友爱,应该说不只是贤德,恰如其分地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很厉害的一种才华,我们现在称为社交能力或是公关才干。晴雯手很巧,做女红特别厉害,无人能补的雀金裘她却可以。更毋庸说平儿之辈的处事能力和莺儿之辈在女红和编织、女红上的诸多才干了。

 

总之,《红楼梦》中女儿们的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她们一起组合成了一幅幅大观园中最鲜活、最纯净的生命美景。此文只管中窥豹,见其一二,略在其青春之美、外貌之美和品性、才情之美几个方面做了论述,且因能力所限,基本只以钗黛二人为例展开论述,而弃湘云、探春和宝琴等可爱至极之女子实为憾事,故以“初探”为名,以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出续章。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5

香菱,一个从宦官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大家闺秀的聪慧和机敏,也有着小家碧玉的善良和执着,从她学诗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初进大观园,“香菱见过众人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香菱径往潇湘馆,见黛玉”,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教化了。”她没有直截了当“黛姑娘,教我学诗吧,我多么羡慕你能出口成诗呀”而是先陈述理由“得了空儿”然后用既商确又激将的语气,“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言下之意:如果你不教我作诗,就是我没有造化。聪明而善良的黛玉怎么好拒绝她这聪慧的请求呢!当黛玉答应她的请求后,香菱喜出望外,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可不许腻烦的”,“ 不许腻烦”既表现出她的欣幸,又表现出她的天真和狡黠。求师的心切溢于言表。

香菱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是少见的,她虽贱为人妾,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诗早就真情的向往。没拜黛玉为师之前就“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一个“偷”字可以看出她学诗的强烈愿望,和学难的心酸。从师以后,“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都不睡。”

从曹雪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对诗着迷的“迷女”,而且是一个对诗着魔的“魔女”。从黛玉那拿得杜诗,又索得诗题回来,香菱又是读诗,又是苦思作诗,“茶饭无思,坐卧不定”;作的第一首诗受到黛玉、宝钗他们的褒贬之后,她是“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进,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作的第二首诗还是不成,虽然自己有些扫兴,却还是不肯丢开手,“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连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都怔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把她拉到惜春住所暖香坞,想让她歇歇,散散心,众人散去,她满心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天一亮,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三次作诗,如痴如醉,把一个执着的,对诗着魔的女性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香菱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讲究学习方法,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她把老师的“教”与自己平时的“困”结合起来。初学诗,黛玉给她讲了诗的基础,香菱笑道:“怪道我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读完王摩诘的诗,黛玉叫她谈谈体会,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初学就悟到了诗的真谛,表现出她对诗歌独有的领悟能力。她三次写咏月诗,也是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捕捉新的意象,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的。读诗、悟诗、谈诗、作诗,这就是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方法。

谈到香菱学诗,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多愁善感的,羸弱多病的林黛玉,她看似孤傲尖刻,实则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如果说香菱是一位“学而不厌”的典范,那么黛玉就是“诲人不倦”的典范了。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拘泥于礼节规矩而推托,而是饶有兴致的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

教学上,她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放在首位。“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信心,香菱自然上劲了。

教法上,她先提纲挈领,高屋建瓴讲解作诗的要领,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面对困惑,使香菱豁然开朗。

然后教学生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苦下功夫。先学王摩诘的五言律,“细心揣摩透熟”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再学老杜七言律,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情感”明白诗的功力;再读李白的七言绝句,“返璞归真”培养个性和想象力。这就是林黛玉为香菱安排的三个学程,也是后人归纳的学诗境界三层次“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

林黛玉的诗评也很极致,香菱递上咏月诗的第一稿,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了却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两人评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宝钗全盘否定,黛玉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不足。“措词不雅”意在告诉香菱,作诗应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皆因你看的诗少了,被他缚住了”,旨在鼓励她多读诗。读的多了,体会就深刻了,运用就自如了。

香菱递上咏月诗的第二稿,黛玉“拿着诗和她讲究”,可见她们讨论的认真,斟酌的仔细,诲人不倦的精神欲然纸上。众人问她作的如何,她说:“自然为难她了”,肯定她下了功夫,“只是还不好”,对诗的弱点也毫不含糊。可见她对学生的要求之高。

香菱咏月诗的第三稿只有众人的评价“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没有黛玉的评价,曹雪芹的高处就在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加上黛玉的评价,那就是多余的了。

从黛玉帮助香菱评价古人的诗我们也可以看出她评诗的极致。香菱评王维的“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这一句是套了前人的来,”于是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字上化出来的”,她的诗评论证严密,点评有理,出处清楚。人们不得不佩服她聪颖灵秀,博学多才。

读《香菱学诗》,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第三位人物――薛宝钗,香菱的勤奋刻苦,着迷着魔,大多是从宝钗的口中传出的。这就是小说侧面描写的功用。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6

《红楼梦》无疑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恒星之一,读完她,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快来谈谈吧!最新的红楼梦读后感作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年初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杯具!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感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比较。“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期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感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杯具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感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以往在一齐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感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完美。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我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一样,以致最终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我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忙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终构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杯具。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欢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趣味,但最终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仅有我们自我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红楼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公子和一位姑娘的故事:林如海病重,把女儿林黛玉送去京城贾府与王夫人的儿子贾宝玉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贾府非常有钱和地位,代表了当时的权贵阶层,整部小说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生活和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来暗喻腐朽的封建王朝不可挽回的终结命运。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非常复杂,光是人物就有很多,而且最令人佩服的就是曹雪芹能够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性格分明。像王熙凤,作者着力描述了其精明和泼辣,林黛玉被描述成弱不禁风、梨花带雨的江南女孩,而贾宝玉在作者的笔下俨然一副多情而又专一、放荡不羁的富家公子哥儿的形象。在这些人物中,我对林黛玉最为喜欢和同情,首先我觉得她重情,为了报答别人的滴水之恩而下凡到人间用眼泪偿还,其次黛玉非常有文化,葬花吟那一段的诗词写的非常美,充分表现了黛玉脱俗不凡的高贵品格,就这一段我看了好几遍,还偷偷的流眼泪呢。

红楼梦不仅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而且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整本书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红楼梦中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

还有通过阅读红楼梦,我还了解了很多医药保健方面的知识。例如第三回写贾府吃饭时,有“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饭毕,各各有小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第一道茶用来漱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书中多次写到以茶漱口。饭毕漱口,有益于口腔卫生,牙齿保健;用茶水漱口跟用清水相比又可以去除油腻;饭后喝茶,也有消食作用。

《红楼梦》正像其名称一样,它不仅描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描述了贾、王、史、薛的兴衰过程,它更像一部百科全书,书中到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今年暑假我读了几本书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

要说说我的感受,当读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伤心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又爱又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是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它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的”美“的勇士!另外,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这些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虽然都会消亡,但人性的善良和秀美总是人心所向希望追求的。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开篇,作者就给予我们一个神秘的印象。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都怀有一份感叹,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无可奈何,抱憾而终;宝玉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坎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通过它,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透露出作者心中那份不满与愤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造就了她倔强、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她的诗情画意和聪明灵秀总是不断的吸引着我。她每次与姐妹们作诗赏画,总是那么的才气逼人。她总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认可,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而最让我怜惜的,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同情她。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但她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者,这是悲哀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支配。与林黛玉相比,就显得更加悲哀,因为林黛玉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那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愚昧和不自知”到头来,只能任由生活来将她深深埋没。

我感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佩服那些敢于与封建斗争的人们,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

作者曹雪芹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所以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7

【关键词】尤二姐;尤三姐;性格;命运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副册只提到了香菱,但是通过红学家们多年的探轶,荣国府最高执行长官贾珍的正妻尤氏的两个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也属金陵十二钗副册的范畴。尤二姐和尤三姐虽说是尤氏的妹妹,但是她们两个人同尤氏是既不同父也不同母,在贾敬服丹药去世之后,由于贾珍贾蓉都不在家。尤氏无奈,只得让尤老娘带二姐和三姐来给自己看看屋子。自此,尤二姐和尤三姐正式粉墨登场。虽然,两姐妹最终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但是二者却在反抗腐朽的封建社会,为自己,为命运的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其不同的人物性格。

一、尤二姐和尤三姐的基本介绍

尤二姐和尤三姐并非出身于劳动阶级,二者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嫁入尤家做了填房。所以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素日全亏贾珍周济”。尤家的生存基本也是靠贾珍等人维持的,并且尤二姐和尤三姐都有非常过人的姿色,所以尤二姐和尤三姐就无可避免的成为了贾珍的“”。但是,二者对未来的生活都有很美好的向往,都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贾氏男子“过招”的过程中,尤二姐和尤三姐的表现则是完全不同。

(一)尤二姐的基本介绍

尤二姐的性格在古代社会可谓是三从四德的典范,非常温柔,体贴而且对贾琏惟命是从,更为重要的是,尤二姐在本质上所体的也是思想上的单纯和幼稚。并且,尤二姐对家务事也不在行,凡事都要与贾琏商议,不敢逞才自专(当然也是无才可逞) 。所以,在贾琏看来,此女子可谓稍稍一勾引就能得手;

尤二姐在性格上又和凤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熙凤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她做主,而且她办事漂亮能干,抢尽了贾琏的风头。在今天的很多男人看来,当然巴不得娶个这样的厉害老婆让自己省省脑子。贾琏这个人很俗气,,品味不高,又极其好色。所以,王熙凤对于贾琏这样一个个性很强的贵族少爷来说,简直是“夜叉” 。而且凤姐又对他的私生活看管极严,更让她觉得他身上的优点都不足道了。在荣国府被王熙凤压抑的太久了。尤二姐当然能给贾琏当家作主,作为男人的良好感觉。

长期的寄人篱下;失去古代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最为珍贵的,迫切的希望通过“好归宿”来寄托自己的后半生的尤二姐可谓和贾琏一拍即合。

虽然二姐有婚前失贞这一封建社会所决不能容忍的大缺陷。但贾琏却认为,“人谁无过,知错就改就好” 。

(二)尤三姐之性格分析

尤三姐虽然和二姐有着相同的境遇,而且也迫切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对贾珍父子的玩弄,却是以自己的泼辣为手段,严厉的讽刺了贾珍父子以及贾琏,使得贾珍贾琏狼狈逃走。所谓的“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并规劝姐姐,“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而且他家有一个极利害的女人,如今瞒着他不知,咱们方安.倘或一日他知道了,岂有干休之理,势必有一场大闹,不知谁生谁死.趁如今我不拿他们取乐作践准折,到那时白落个臭名,后悔不及”。无奈,老娘和二姐不听规劝,执迷不悟。所以,对于贾氏兄弟,尤三姐天天挑拣穿吃,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的肥鹅,又宰肥鸭.或不趁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刀剪碎,撕一条,骂一句,究竟贾珍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贾珍对三姐的态度,也觉得是块肥羊肉,只是烫的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大扎手。

当被姐姐问到自己的婚配问题时,贾琏误以为是宝玉,三姐当场啐到:我们有姊妹十个,也嫁你弟兄十个不成.难道除了你家,天下就没了好男子了不成!最终,二姐向贾琏讲出了三姐的心仪之人,冷面冷心的柳湘莲。并且三姐也明确表示:既如今姐姐也得了好处安身,妈也有了安身之处,我也要自寻归结去,方是正理。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贾琏出外办事,在路上正好碰到已经言归于好的柳湘莲和薛蟠。贾琏便把尤三姐的媒事向湘莲说了,湘莲一口应允,并立即解下一把“鸳鸯剑”作信物。从此,三姐更加洁身自好,自信终身有了依靠。

可是,柳湘莲遇到宝玉之后了解到了三姐在宁府之后,却毅然退亲。原因还是三姐是一个不洁之人。 并要将鸳鸯剑索回。三姐在听到湘莲强烈退婚要求之后。毅然拔尖自刎。湘莲后悔不迭,最终遁入空门。二者的命运均以悲剧结局。

二、尤二姐尤三姐的不同命运之性格原因

尤二姐和尤三姐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虽然都以悲剧的命运结局。但是历来,红迷朋友们对二者的评价都是截然不同的,人们对二姐,历来有的可能只是哀其不幸,痛其不争。但是对三姐则更多的赞扬和肯定。究其原因,是由二者的不同性格造成的。

尤二姐在受到贾琏的时,表现出来的是迎合和妥协。只因为她真的是太希望通过男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致于已经无所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家中有什么样的家室。最可悲的事情是她一直希望自己有一个所谓的“名分”。在她心目中,盼望的确实是住进大观园,和凤姐平起平坐,甚至她在听信贾琏的:“家中正妻有严重的妇科病,可能很快就死掉”之类言语之后,一直希望的是取而代之。三姐多次好意提醒过姐姐,不要依附于贾琏这个又俗,又贪财,又好色的男人。并且到最后,三姐死后,作者以三姐托梦提醒二姐的形式来表达对二姐的同情。无奈,尤二姐仍然执迷不悟。并且,对于凤姐和秋桐,包括善姐等人的欺压和,二姐也采取了忍耐的态度。。她的单纯、软弱,执迷不悟,过分寄生虫的性格害了自己。所以,尤二姐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历来,红迷朋友对三姐的评价都是烈女,她不甘心永远作为这些纨绔子弟的玩弄对象,大胆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尤三姐早早的认清了贾氏宗族的丑恶嘴脸。对贾珍等人的,则是用强烈的手段进行了回击,吓跑了贾珍和贾琏,使得贾珍都把她认作为玫瑰,不敢再轻易放肆。但是,对于自己真正认定的人,也保持着致死的不渝,三姐死后,冷湘莲幡然悔悟,但是已是为时太晚。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社会,曾经失足的少女,真的是没有任何可以改过的机会,但是我们对于三姐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失足少女,仍然有勇气对自己的幸福积极争取,为自己的命运积极的抗争,还是应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的。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8

作为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世情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贵族主子都是既有钱又有闲者,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侈生活,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是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一些侍奉他们的奴仆、丫头也得以趁机忙里偷闲,开展一些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作品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可说是在描写贾府内外贵族和奴仆的休闲活动,这使得《红楼梦》具有浓郁的休闲文化色彩。

《红楼梦》中参与休闲活动的人数众多、成员复杂,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各异,既有地位尊贵的贵族主子,又有地位卑下的奴仆、丫环;既有白发老者,也有垂髫小儿,这使得作品中的休闲活动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概括起来,这些休闲活动大致可分为娱乐性休闲活动、艺术性休闲活动、知识性休闲活动、体育性休闲活动等几大类。在娱乐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看戏、听曲、听书、赏灯、游园、野餐、饮酒、斗牌、掷骰、品茗、赏花、钓鱼、逗鸟、斗草、泛舟、行酒令、讲笑话、放风筝、放花炮、打双陆、抓子儿、编花篮、捉促织等。这是《红楼梦》中参与人数最多、形式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休闲活动,几乎涉及每一个章回。在艺术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弹琴、写字、绘画等;在知识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看书、作诗、填词、猜谜、下棋等;在体育性休闲活动方面,主要有踢球、射箭、打猎、斗鸡走狗等。《红楼梦》中的休闲活动描写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了作品主题

《红楼梦》通过展现贾府贵族奢侈享乐的休闲生活,揭示了贾府败亡的重要原因。整个贾府无论是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男性贵族当家人,还是贾母、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尤氏、王熙凤等贵族夫人,抑或是贾宝玉、贾环、薛蟠、林黛玉、薛宝钗、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贵族公子、小姐,都只知安享荣华富贵的生活,把从事休闲活动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全部,很少有人真正想到去勤奋努力工作,积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振兴贾府日益衰颓的经济,正如第二回中贾府管家周瑞的女婿冷子兴在与贾雨村的闲聊中所说:“(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为贾府的男性贵族当家人,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胡羼”(第二回),最终因吞金服砂而烧胀死去。贾赦平时特别热衷于玩弄年轻女性,连贾母都对此产生了反感,责骂他:“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第四十六回)他还贪心不足地要强娶贾母最喜爱的贴身大丫头鸳鸯为妾,最终逼得鸳鸯悬梁自尽。贾赦还有收藏古玩的爱好,为了将石秀才家中收藏的二十把珍贵的旧扇子弄到手,他唆使贾雨村捏造罪名,将石秀才弄得倾家荡产,“如今不知是死是活”(第四十八回)。贾政是一个素性潇洒、不爱管事之人,大部分时间不是与一帮清客帮闲们下棋、吃酒,便是与家人闲谈,“所有大小事务一概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第七十一回)。贾珍更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纨绔子弟,“哪里肯读书?只是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第二回)。即使在为亡父居丧守孝期间,他也想方设法肆意玩乐,“原来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际,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天天宰猪割羊,屠鸡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宰……贾珍志不在此,再过几日便渐次以歇臂养力为由,晚间或抹牌,赌个酒东而已,至后渐次赌钱。如今三四月的光景,一日一日赌胜于射了,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日夜赌起来”(第七十五回)。贾琏平时一味沉溺于玩弄女色,他虽然拥有王熙凤、平儿这一对娇妻美妾,却仍是淫欲难填,“成日家偷鸡摸狗”(第四十四回),先后与“多姑娘”、鲍二家的等人鬼混,还偷娶尤二姐为妾。薛蟠则“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儿,终日惟有斗鸡走狗,游山玩水而已”(第四回)。他入住贾府后,“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渐渐无所不至,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第四回)。

作为贾府女性贵族当家人,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尤氏、王熙凤等人也只知道一味纵情享乐,接连不断地以庆生日、贺佳节、迎客人、赏花、游园等各种名义举办宴会,进行吃酒、看戏、听书、斗牌、讲笑话等休闲活动。这些休闲活动都花费银钱不小,仅贾母等人为赏桂花而举办的螃蟹宴一顿就花掉了二十多两银子,令乡下老妇人刘姥姥惊讶地感叹:“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第三十九回)即使是被贾府上下寄予最大希望的贾宝玉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贵闲人”,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阃厮混”(第三回),整天不是与贾府的女孩子闲玩取乐,便是在大观园中吟风弄月、作诗填词,从未想过要振兴贾府,因此脂砚斋评论道:“玉兄毫无一正事,只知安富尊荣。”

贾府上下没有起码的忧患意识,完全意识不到即将面临的危机,只知道大把大把地花钱,尽情肆意地休闲享乐。为了迎接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回家省亲,更是不计代价地特意修建了一座占地三里半的大观园,里面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奇花名木数不胜数,其布置之富丽堂皇、设计之精巧别致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所花费的钱财之多令人咋舌,“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第十六回),仅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这一项花费就多达三万两银子。在元宵节晚上,大观园内张灯结彩、富丽堂皇,“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花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第十八回)。连深居皇宫的贾元春看到大观园内外的豪华情景时,也不禁“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第十八回)。贾府贵族一方面只知穷奢极欲地享受休闲娱乐生活,不知勤俭持家、开源节流,导致经济上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另一方面肆意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甚至打死人命,最终被朝廷抄家,贾府因内外交困而不可避免地彻底走向败落。

展现了人物性格及命运

就整体来说,《红楼梦》中描写的休闲活动因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性格教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像贾母、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尤氏、王熙凤等养尊处优的贵族夫人们尤其喜爱参与看戏、听曲、听书、赏灯、游园、斗牌、讲笑话等娱乐性休闲活动;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惜春等具有较高学识和文化品位的贵族公子、小姐们格外钟情于看书、写字、作诗、填词、绘画、下棋、弹琴、猜谜等知识性和艺术性休闲活动;而像贾珍、贾琏、贾蓉、贾环、薛蟠等纨绔子弟则特别喜爱参与吃喝嫖赌、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等庸俗而刺激的休闲活动。至于贾府的丫头、戏子一类天真活泼的少女如晴雯、麝月、莺儿、芳官、官、藕官、蕊官等人十分喜爱参与斗草、撷花、抓子儿、编花篮等休闲活动;而贾府的男仆和中老年女仆如焦大、李贵、焙茗、何婆、迎春的乳母等人喜爱参与喝酒、斗牌、掷骰等休闲活动。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内外的休闲活动,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结局。如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描写甄士隐的日常休闲活动来展示其清雅脱俗的品格,“这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在第十七回中,通过描写贾政、贾宝玉及清客们游览大观园并题写对额诗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贾宝玉的才思敏捷、聪明博学,贾政的威严古板、虚伪做作,清客们的阿谀奉承、圆滑世故。在第二十回中,通过描写贾环与薛宝钗的丫环莺儿因玩掷骰游戏而发生争执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贾环的无赖蛮横、莺儿的心直口快、薛宝钗的人情练达。在第二十二回中,通过描写贾府众人在元宵节设春灯雅谜并进行猜谜活动的情节,一方面反映了林黛玉、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等人的才华学识;另一方面暗示了她们的不幸命运,正如脂砚斋在这一回的回前评中所说:“灯谜巧隐谶言。”在第二十八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贾宝玉、薛蟠、蒋玉菡等人饮酒、行酒令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贾宝玉的多愁善感、薛蟠的呆傻粗俗、蒋玉菡的温柔细腻,预示了贾宝玉在爱情方面的悲剧结局和蒋玉菡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喜剧结局。第三十七回重点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结社赏花、吟咏唱和的休闲活动,作品通过他们所作的诗歌巧妙地反映了各自的性格和命运,如薛宝钗所作的咏白海棠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从中可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的贵族小姐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暗示了她后来被贾宝玉抛弃,独守空房、冷落孤寂的命运;“淡极始知花更艳”,表现了她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善于笼络人心、受到众人夸赞的形象特点。

在第四十一回中,作品通过描写妙玉请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品茶的情景,生动展现了妙玉清高、孤僻、怪洁的性格,暗示了她内心对贾宝玉的隐秘情愫。在第六十二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贾探春在下围棋时理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及精明能干;通过描写香菱与官斗草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聪明机智、诙谐风趣;通过描写史湘云饮酒划拳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豪爽不羁,正如脂砚斋所说:“探春围棋理事,气象严厉;香菱斗草善谑,姿态俊逸;湘云喜饮酒,何等疏朗。”(第六十二回回评)在第六十三回中,作品通过描写薛宝钗、李纨、贾探春等人夜宴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或揭示她们的性格,或预示她们的命运,如薛宝钗所抽中的花名为牡丹,诗句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揭示了她灵魂冷漠而又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李纨所抽中的花名为老梅,诗句为“竹篱茅舍自甘心”,揭示了她寡欲守节的形象特征;贾探春所抽中的花名为杏花,诗句为“日边红杏倚云栽”,暗示了她后来远嫁他乡的结局。在第八十二回中,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喝茶聊天时的情景,展现了贾宝玉反对八股科举制度的思想性格。在第八十六回中,通过描写林黛玉为贾宝玉讲解琴书的情景,展现了她的聪慧博学、高雅不凡。

串联推动了情节

小说中主要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包括休闲活动在内的寻常小事的串联推动作用。《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少休闲活动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媒介物,使作品的情节发展显得合理自然,如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因为在元宵节晚上让家人霍启带女儿英莲看社火花灯,导致女儿丢失,从而有了后来英莲被歹徒拐卖,又被薛蟠抢夺带入贾府的一系列情节。在第二回中,湖州人贾雨村因闲游到扬州而幸运地成为林黛玉的老师,又因闲游而遇见了贾府管家周瑞的女婿冷子兴,通过与他的闲聊,了解到贾府的相关情况,这为他后来送林黛玉入贾府,被贾府推荐为官,为贾府徇私枉法,葫芦乱判葫芦案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了伏笔。

在第五回中,因为宁国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特意治酒邀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赏花。贾宝玉因为尽情游玩而有些倦怠,想找地方睡觉,被秦可卿安排到自己的房中睡觉,从而梦中来到太虚幻境。作品通过贾宝玉无意中偷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图画、判词和所听到的金陵十二曲等情节描写,巧妙地向读者介绍了晴雯、袭人、香菱、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等人的性格及其命运结局。在第十一回中,王熙凤在宁国府游园时偶遇在此游园的贾瑞,由此引出下文贾瑞勾引王熙凤,结果被其多次戏弄并最终丧命的情节描写。在第十五回中,王熙凤因为在铁槛寺与众人喝茶闲聊,从而引出尼姑净虚趁机怂恿其拆散他人婚事以谋利的情节描写。在第二十三回中,贾元春在游览大观园后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时,觉得大观园不应该寥落无人,于是让人通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李纨等人搬进大观园居住,从而有了他们结社、吟诗、弹琴、下棋、赏花、听戏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参加冯紫英的宴饮聚会、行酒令活动时结识了忠顺王府的伶人蒋玉菡,因彼此倾慕而互赠礼物,一方面暗中埋下了蒋玉菡后来迎娶贾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为妻的伏笔,另一方面引出后来贾宝玉因得罪忠顺王府而被贾政毒打的重要情节。在第三十回中,袭人因为只顾看晴雯、宝官、玉官等几个女孩儿在院子里玩游戏,没有听见贾宝玉的叫门声。当她姗姗来迟地给贾宝玉开门时,被怒气冲冲的贾宝玉误认为是其他丫头而用脚踢伤。贾宝玉踢人、袭人被踢这两个平时绝难出现的事件,因为这次休闲活动的出现而显得比较合乎逻辑。在第三十七回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人结下诗社,从而引出他们互相唱和,写下咏白海棠诗、咏诗、咏螃蟹诗等一系列情节描写。

在第四十回中,主要描写了贾母率众游园、行酒令等活动,随后引出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四十三回中,贾母约众人为王熙凤凑钱庆贺生日,设宴、看戏,从而引出贾琏趁机与鲍二媳妇鬼混,导致王熙凤撒泼吵闹、平儿无辜挨打、宝玉为平儿理妆等一系列情节描写。在第五十九回中,薛宝钗手下丫头莺儿因为闲暇时用柳条编花篮、采花玩耍,结果与掌管花草树木的何婆发生矛盾冲突,由此引出何婆打女儿春燕出气、春燕向贾宝玉求救等一系列情节。在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因为与官玩斗草的游戏而弄脏了裙子,从而引出贾宝玉请袭人为香菱换裙子的情节描写。在第七十三回中,贾母手下丫环傻大姐因为一时无事而到大观园中玩耍,在园中掏促织,在山石背后捡到了绣春囊,被邢夫人发现,从而引出了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这个重要情节描写。在第百十一回中,周瑞的干儿子何三在掷骰闲聊时谈到贾府钱财众多而在家留守的人不多的情况,从而引出下文中他勾结歹徒盗抢贾府钱财的情节描写。在同一回中,妙玉因为到贾惜春房中下棋闲谈时被盗抢贾府钱财的歹徒发现,从而引出下文她被歹徒用闷香熏倒抢走的情节描写。在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局赌钱喝酒时谈到王熙凤对他们不好的话题,从而引出下文中他们合谋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卖掉以泄愤、弄钱的情节描写。

概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休闲活动描写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但生动展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各类人物的休闲生活,集中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展现了人物性格及命运,串联推动了情节发展,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9

[关键词]晴雯;封建社会;悲剧形象

晴雯在《红楼梦》中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可见作者对她的喜爱与重视。在晴雯人生悲剧的建构过程中,曹雪芹倾注了无限的哀婉和悲悯之情,在他笔下,这个只度过了十六个春秋的少女,犹如一片彩云,曾经投影在蓝天碧海的怀抱,但最终却消散于乌云浊雾的排挤,读毕《红楼梦》,晴雯的形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正是她,为大观园注入了不可多得的光明。

一、晴雯判词

“册子的首页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几句短词,呈现了晴雯的身世、性格、相貌以及死因。

晴雯是十岁时被贾府管家赖大买来作为自己使唤的丫头,后作为“礼物”送给了贾母,贾母见她“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均为其他丫头所不及,就又把她给了宝玉使唤,对于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孩来说,超凡脱俗的美丽不仅没有给她带来灰姑娘般的幸运,反而给她带来了不幸和厄运,最后,晴雯遭人诬陷,成为“抱屈夭风流”的“孽源”。

二、晴雯之“俏”

晴雯俊俏的样貌首先是通过王夫人口中表达出来的,王夫人形容她“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凤姐也说:“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第七十一回),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中,能与林黛玉的美貌相提并论的,除了薛宝钗就是晴雯了,与风流袅娜的黛玉容貌相似,可见其姿色不凡。

此外,王夫人轻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传晴雯进去问话时,晴雯的病态美也活灵活现地映入读者眼中,王夫人说:“真像个病西施了!”紧接着,王夫人又向他询问宝玉的情况,此时的晴雯虽然病着,但反映还是很灵敏的,一下子就想到了有人暗算了她,便没有对王夫人说实话,只是说自己不大到宝玉房中去,也不常和宝玉在一起,又特别强调:“我原是老太太屋里的人……闲时还要作老太太屋里的针线活。”这一番话实际上就是把老太太搬出来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护身符,由此事可以看出,晴雯不仅模样好看,而且聪明伶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俏丫头”。

三、晴雯之“勇”

晴雯不仅美貌动人,心灵手巧,而且颇果敢决断,在她抱病补雀金裘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坚决。宝玉的雀金裘不小心后襟烧了指顶大的烧眼,而贾母和王夫人又叫宝玉第二天穿着这件衣服出门,可是不仅寻遍了能工巧匠,连裁缝绣匠并做工女都不敢揽这个活,情急之下,卧病在床的晴雯撑着身体,“挣命”接下了这件艰巨的任务,而此时的晴雯“只觉头重脚轻,满眼金星乱逬”(第五十二回),晴雯就这样咬牙挺了一夜,直到黎明时才把衣服补好,补好的雀金裘“若不留心,再看不出”(第五十二回),可是晴雯却累得头晕眼黑,一头倒了下去。

晴雯病重在床,连饭都不曾吃,但是为了宝玉不被贾母王夫人责骂,她坚持拖着病体为宝玉补衣服,那深情缱绻、旖旎动人的一幕令人久久难忘,不仅仅是那动人的柔情,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那种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可以说毫不逊色于男人。

四、晴雯之“烈”

晴雯品性高洁,虽然身为丫头,但自视珍贵,从不妄自菲薄,从不把自己当下人看待,她渴望的实际上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主仆界限分明的封建社会,晴雯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刚烈是晴雯性格特点中最鲜明最突出的部分。

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后来晴雯知道了这件事,果然“气的峨眉倒蹙,凤眼圆睁”(第五十二回),这时她的暴烈脾气表现了出来,她不仅对坠儿大打出手还即刻就将坠儿撵了出去。晴雯对坠儿的这种毫无回旋余地的坚决态度正是由于她看不惯地位低下的丫头自轻自贱,对于这种丫鬟,晴雯眼里是一刻都容不下的。

晴雯的那种刚烈、反抗的精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在抄检众丫头的东西时,大观园中的所有丫头无不吓得战战兢兢,顺从地打开自己的箱子,任凭搜检,只有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打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第七十四回),作者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准确至极,把晴雯的举止描写的如此辛辣锋利,在丫头中间可谓叹为观止,令人倾心赞叹,大感痛快,这出动作描写,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晴雯嫉恶如仇、不屈不挠、刚烈不阿的高洁品性。

晴为黛影

晴雯有着黛玉般的聪颖、清秀;有着黛玉般的天真、率直;也有着黛玉般的高洁、叛逆,因此两人在作品中都与芙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个抽到了芙蓉花签,一个做了芙蓉花神,同样纯洁得不染凡尘,同样顽强得与世俗作着斗争,但由于出身和地位不同,晴雯的反抗比黛玉更为艰难,承担着更多的压力,“身为下贱”的她无法像袭人那样逆来顺受,像平儿那样左右逢源,但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身份卑微却保持了高贵的品格,地位低下却摒弃了奴颜媚骨。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10

关键词:《中国昆剧大辞典》;昆剧;折子戏

由吴新雷师任主编、俞为民师和顾聆森先生任副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下文简称《辞典》)于200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辞典作为“一部生动有趣、资讯丰富的工具书”[1]P1,以其体例完备、材料翔实、规模宏大、原创性高而饮誉海内外。辞典中的《剧目戏码》分“传统剧目”“新编新排剧目”“存目备考”三部分,叙录了重要的昆剧折子戏,对推动昆剧折子戏的宣传与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剧目”收录了昆唱古代杂剧、戏文、传奇戏目937折、俗创戏目100折,其条目文字绝大多数是准确的。然而,其叙录文字亦有内容误漏者。现梳理如下,以待将来修订再版时参考补正。

一、《牧羊记》

1.《辞典》中《牧羊记》条为朱彤所撰。该条剧情概述云:“汉武帝时,匈奴兵犯中原,边关告急,武帝派苏武去匈奴持节和番。单于爱惜苏武,先后派汉之降将卫律、李陵前来劝降,苏武坚贞不屈,持节如故。单于罚他去北海放羊,待公羊生乳方能回国。后公孙敖统兵大举反攻匈奴,索要苏武,傅介公与之随行。卫律劝新单于以美人绊住苏武,元帅之女阿云愿以身相许,誓与苏武共患难,并生下一子。当年与苏武随行的常惠在北国流落数年后见到了傅介公,告知苏武的消息。傅介公佯称汉武帝射雁得知苏武之附信,特前来匈奴讨取。单于无奈,允许苏武回国,却不许阿云随行。阿云将儿子托给傅介公,自己刎剑而亡。傅介公将其子藏于车中,带回汉朝。”这段剧情梗概的大部分内容有误。

《牧羊记》为元代无名氏所作戏文。该剧流传较早也是现存唯一内容完整的版本,是傅惜华原藏署“戊午岁腊月朔日抄录宝善堂较政”的清乾隆三年(1738)宝善堂所抄演出本《牧羊记总本》二卷,共二十五出,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收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辞典》此条明确交待叙录所据即此本。①然而,此条从“后公孙敖统兵大举反攻匈奴”之后的叙述皆为宝善堂抄本《牧羊记》所无。宝善堂抄本虽有汉朝大军发兵征讨匈奴情节,但是汉将为霍光,而非公孙敖;宝善堂抄本虽有《做亲》一出叙述在匈奴的汉臣娶胡女为妻的情节,但是写的是李陵娶花花公主,而非苏武娶阿云生子云云;宝善堂抄本中《遣妓》一出着力塑造的是苏武拒绝胡人美人计的坚强意志,则《辞典》并未述及者;宝善堂抄本并无傅介公这一人物,加之无苏武娶妻生子之事,所以更无傅介公偷运苏武之子返回汉朝之事;宝善堂抄本无傅介公佯称汉武帝射雁得知苏武附信的情节,相反,却有《告雁》一出,写的是苏武真的写了一封信系于南归雁足。

《牧羊记》在古代众多的戏曲选本特别是昆腔选本中都有选录。明代后期的《风月锦囊》《群音类选》《吴Q萃雅》《南音三籁》《词林逸响》《尧天乐》《珊珊集》《乐府遏云编》《醉怡情》,清初前期的《歌林拾翠》《缀白裘全集》《缀白裘》等,都收有该剧的选出和曲文。其中,《群音类选》《缀白裘》所选较多,《缀白裘》所收多达八出。此外,明代《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南词新谱》和清代的《九宫大成》《纳书楹曲谱》等有着较大影响的昆曲曲谱,也都收有该剧的部分曲文。但是,经过比对发现,上述《辞典》此条所有而宝善堂抄本所无的那么多内容,也都不是明清时期的这些选本和曲谱所有。而如果说《辞典》所依不是宝善堂抄本,则亦无可能。一方面,《辞典》该条已经交待叙录所依就是宝善堂抄本,另一方面,后文所列的《花烛》(宝善堂抄本作《做亲》)《遣妓》《告雁》诸出的内容也证明所依据的就是宝善堂抄本。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剧情概述的文字另有依据,但其依据的底本肯定不是昆剧演出本。

2.《辞典》具体介绍了《牧羊记》中的10个折子戏,其中有4个折子戏条对该折内容的原始出处说明有误,即:

《庆寿》一折,演正当苏武为母亲筹备寿宴的时候,皇帝却下令派他出使匈奴。《辞典》谓此折为“原本第一出”,误。实为原本第二出。原本抄写很清楚:“第一出《家门》”“第二出《庆寿》”。

《颁诏》一折,演苏武告别母亲和妻子,母亲嘱咐他要以国事为重。苏武与随行人员启程前往匈奴。《辞典》谓此折为“原本第二出”,误。实为原本第四出,原名《拜别》。

《》一折,演卫律前来说降苏武,反受苏武谴责,遂恼羞成怒,将苏武软禁起来。《辞典》谓此折为“原本第九出”,误。实为第八出,原名《劝降》。

《大逼》一折,演卫律及匈奴百花元帅一起来劝降苏武,苏武巍然不惧,痛斥反驳,并欲以死相抗,终使卫律和百花元帅无可奈何。实为第九出,原名《逼降》。

二、《浣纱记》

《辞典》中(明)梁辰鱼《浣纱记》条为丁波所撰。其中《姑苏》折条目云:“原本第十一出《投吴》。越王来到吴国,夫差将其囚于姑苏台石室中,罚作牧养马匹的官奴。吴国君臣沉浸于胜利的欢娱中,纵情逸乐。”此段介绍有误。

《浣纱记》今存版本较多,主要有明代的富春堂本、阳春堂本、文林阁本、怡云阁本、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和《六十种曲》所收本以及清代的龚天佑抄本、瑞鹤山房抄本等。各本内容差别不大。《辞典》依据《六十种曲》所收本整理该剧折子戏此条。查《六十种曲》所收本,第十一出《投吴》的确写了吴国打败越国之后,吴国君臣沉浸于胜利的欢娱中,吴王夫差将越王勾践囚于姑苏台石室中的情节。但是,《姑苏》作为昆剧折子戏,钱编《缀白裘》十集卷一完整地收录了该折戏在昆剧舞台上的唱词和宾白。据钱编《缀白裘》来看《姑苏》演吴王夫差带领太宰伯及众将官、太监、宫女一行人,到姑苏郊外玩耍打猎,恣情享乐,不可一世。见到三年前发配越王勾践养马的石室,突发慈悲之怀,意欲赦之。对比此内容,从曲牌、唱词、宾白的角度看,《六十种曲》所收本《浣纱记》第十四出《打围》,正是钱编《缀白裘》所收《姑苏》一折。因此,《辞典》中《姑苏》一条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而《辞典》之所以会将内容差别如此之大的两个折戏混为一谈,可能因为看到《投吴》一折写到了夫差在姑苏台的胜利宴会情节,而想当然地以为这便是昆剧舞台上所演出之《姑苏》了。

三、《南西厢》

《辞典》中(明)李日华《南西厢》条为长仓孝文所撰。其中《请宴》折条目云:“《六十种曲》本第十八出《北堂负约》。贼兵退后,夫人设宴请张生,张生喜不自禁,莺莺也打扮得齐齐整整,出来相陪。不料老夫人变卦负约,竟要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张生即愤然告辞。”这段介绍不符合昆曲舞台脚本的实际情况。

钱编《缀白裘》四集卷一、《西厢记曲谱》一册、《集成曲谱》声集卷七等均收录《请宴》一折曲文,其中《缀白裘》所收内容包括了曲文和宾白,最为详细。将《缀白裘》所收《请宴》的内容与李日华《南西厢记》的今存各本比较发现,《缀白裘》所收的《请宴》即为《仇池洞天李西厢藏本》(即梁辰鱼批本)和《六十种曲》所收本的第十七出《东阁邀宾》,以及《会真六幻》所收本、暖红室本的第十八出《遣婢请生》,演孙飞虎贼兵退后,崔老夫人设宴,派红娘前去请张生赴宴。张生闻知将由崔莺莺作陪,满心期待老夫人安排今夕与莺莺婚配,内心充满了喜悦,立马打扮起来,准备赴宴。该折侧重表现“傻角”张生如痴似傻的喜剧性格,丝毫不涉及宴中老夫人负约、张生愤然告辞的情节,因此,长仓孝文所撰此条将原本属于《六十种曲》所收本《南西厢记》第十七出《东阁邀宾》的内容误当作第十八出《北堂负约》了。

四、《宵光记》

《辞典》中(明)徐复祚《宵光记》(《宵光剑》)条为叶小力所撰。其中《扫殿》折条目云:“原本第十出《谬刺》。郑跖拿出刻有卫青名字的宵光剑一口,派壮士翻水中去刺杀卫青,制造卫青自杀的假象。不料翻水中不认识卫青,误刺魏明,然后把剑丢在他的身旁,嫁祸卫青。”此条说明亦有误。

《辞典》此条依据《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万历年间金陵唐振吾刻本而撰拟。其实,昆剧折子戏《扫殿》的舞台脚本文字见诸钱编《缀白裘》五集卷二、《集成曲谱》玉集卷五、《昆曲集净》下册、《霓裳文艺全谱》初集等。据《缀白裘》《扫殿》折演卫青被诬陷入狱,屈打成招,定成死罪后,其义弟铁勒奴假扮平阳府苍头,到府内扫殿,骗过掌宫太监,伺机向经常进宫的女奴倾城报信。适值倾城到来,铁勒奴请倾城赶快进宫向卫子夫求救,倾城欣然答应。无论曲文还是宾白,都与万历刻本《谬刺》不同,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五、《蝴蝶梦》

《辞典》中(明)谢国《蝴蝶梦》条为顾建所撰。其中《收扇》折条目云:“原本第二十出《扇墓》之后半出。庄周见那寡妇举扇无力,于是提出要代其扇坟。坟很快就被扇干了,寡妇十分感谢,要以金银相赠为谢,庄周坚辞不受,提出只要那把扇子。寡妇慨然允之,庄周便收了扇子回家。”所述内容有误。

钱编《缀白裘》六集卷三收有《蝴蝶梦》之《扇坟》即此戏。《辞典》之《收扇》条目乃依据《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明末刊本而撰拟。《缀白裘》与明末刊本此折略有不同。明刊本叙坟土被庄周扇干后,寡妇十分感激,但仓卒中无可奉酬,只得以扇相送,庄周接受了扇子;而《缀白裘》则叙寡妇以金钗(而非金银)为谢,庄周不要金钗,而提出要扇子。可见,《辞典》该条目的内容既不同于明末刊本,也不同于《缀白裘》所收本。

六、《满床笏》

《辞典》中(清)范希哲《满床笏》(《十醋记》)条为顾红梅所撰。其中,《赐婚》折条目云:“原本第二十九出。郭子仪的妻子赵夫人陛见皇后,皇后问长问短,并把升平公主许给郭子仪第六子郭暧为妻。”《七夕》折条目云:“原本第三十五出《三喜》。这天,升平公主与郭暧成亲,龚敬六子龚美与郭子仪之女成亲,三家欢乐,热闹非凡。”这两折的介绍文字均有失误。

《辞典》撰写依据的底本为清初《绣刻传奇八种》所收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但是,查此刊本,郭暧为郭子仪第三子,而非第六子;龚美为龚敬独子,而非第六子。因此,《辞典》中《赐婚》《七夕》二折中介绍人物身份的文字要作相应的更正。

此外,剧本此折写了三个婚礼的同时举行,即写郭暧与升平公主、龚美与郭子仪之女分别成婚,还写到了郭子仪第七子(未提及名字)同时娶龚敬之女。所以,《七夕》折条目还应补充说明郭子仪七子的婚事。

七、《钗钏记》

《辞典》中(明)月榭主人《钗钏记》条为曹向东所撰。其中,《释放》折条目谓:“原本第二十四出《放归》”《挂榜》折条目谓:“原本第二十五出《放榜》。”曹氏撰写此条所用的底本是《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的清康熙间抄本。但依此本,则《放归》为第二十五出,《挂榜》为第二十六出。

八、《寻亲记》

《辞典》中(明)王《寻亲记》(《周羽教子寻亲记》)条为孙巡所撰。其中,《拜别》折条目谓:“原本第三十二出。又称《遇恩》。”孙氏依据《六十种曲》所收本撰写此条。而检查《六十种曲》所收本《寻亲记》,《拜别》为该本之第三十出,而非第三十二出。

九、《翠屏山》

(明)沈自晋《翠屏山》条为马勃华所撰。其中,《杀僧》折条目谓:“原本第二十三出。”在此句之后需要补充“原名《杀头陀》”一句。因为,《辞典》该条所依据的《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旧抄本第二十三出题名不作《杀僧》,而作《杀头陀》。在该折戏中,石秀先杀报更人头陀,后杀淫僧裴如海,《杀僧》之名当为昆界艺人俗称,故应就其题名作适当说明。

十、《红梅记》

(明)周朝俊《红梅记》条为顾红梅所撰。其中,《脱阱》折条目谓:“原本第十六出《脱准》。”顾氏撰写此条所用的底本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的明刊本。以明刊本比勘,《脱准》为《脱难》之误。

十一、《钧天乐》

清尤侗《钧天乐》条“此剧当时曾由作者尤侗的家班演出,现《集成曲谱》全集卷八传承了《诉庙》一折”中的“《集成曲谱》全集”为“《集成曲谱》金集”之误。

综上所述,《辞典》折子戏条目撰写中出现的上述差错与遗漏,有的可能属于校对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撰写者文献阅读与表述不准,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因为撰写者没有仔细查阅这些折子戏的昆剧舞台脚本,只是仅仅满足于对剧作案头读本的利用。事实上,从剧作的文学读本到舞台脚本,有时没有改编,有时则会出现若干改动。要想真实地揭示昆剧折子戏的面貌,就必须首先依据舞台脚本,其次才是利用文学读本,而不论是脚本还是读本,都要求条目撰写者在仔细阅读文献基础上的准确概括。

注释:

①《中国昆曲大辞典》“剧目戏码”之“牧羊记”条误

将《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本著录为清道光间抄本。

参考文献:

[1]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序言[A].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11

关键词:心腹;善良;聪明

在《红楼梦》中,平儿是一个地位颇为重要的人物。她所扮演的角色是王熙凤的得力心腹助手的角色,她心地善良,十分干练,又善于处事应变。她的名字出现在“金陵十二钗”的副册中。平儿的最后的结局作者没有暗示,在后四十回中,凤姐去世,平儿细心照料巧姐,最后被贾琏扶正,成为真正的主子,这也是她善良,聪明应得到的结果。

曹雪芹喜欢用对比或陪衬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贾母,用刘姥姥来“映衬”;贾政以贾赦来“陪衬”。王熙凤的“陪衬”人物就是平儿,如同绿叶托衬着一朵红花,使红花更“红”,而绿叶在红花映照下又显出几分俏丽。作者在回目中两次用了“俏平儿”这个词,一次是第二十一回“贤袭人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次是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显然是很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小说中对平儿的外貌描写极少,只是在小说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平儿初次亮相时有一段描写:“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①。”纵观红楼中唯有写平儿外貌之少,可见是为衬出,不是容貌之俏,而是心灵之俏,气质之俏。因此通篇都在气质上描写,让读者感到平儿的可爱,可敬。

(一)平儿性格中最为突出的是她的善于处事应变的能力。凤姐有病,探春家政,平儿陪侍。那些管家媳妇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以为她办事没有经验,想欺负她。碰到此类事情,平儿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探春要改革贾府管理中的弊端,平儿先是表示支持,接着又说出一番早就该改而竟未改的道理来,此举于公是相信探春的能力能为大观园兴利除弊,于私也为了转移平日众人对凤姐的积怨。引得宝钗过来摸着平儿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们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如果真交给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是不敢讲究,天天和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这就说明平儿在外面处处维护凤姐的权威,替凤姐说话,真心实意的对凤姐好。平儿对事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

(二)平儿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平儿敬重有能力的女子,所以她对凤姐言听计从,对探春是处处顾及。平儿是一个聪明人,所以她才可以在凤姐和贾琏的夹缝中生活。看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就可以知道她平日既抓着贾琏的把柄,也有凤姐的把柄,所以他俩都有忌讳她的时候。平儿借着凤姐的权利在逐步影响和控制一批人。她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因此在为人处世中总是平和大度,并不斤斤计较。平儿的性格就是希望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第二是她的聪明表现在处理凤姐与贾琏的关系上,及上下仆人之间的关系上。如第六十一回当平儿处理完“茯苓霜失窃”一案后,回房向风姐作汇报时,凤姐说道:“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这时平儿劝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这段劝说王熙凤的话,可谓肺腑之言。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到平儿为人的宽容大度,心地善良,处事平和的一面,又使我们看到她的聪明和清醒。在这一点上,王熙凤恐怕就不如平儿。

(三)忠心事主,心无旁念也是平儿性格中十分突出的一面。在第三十九回中,李纨曾这样评论平儿“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龙马驮他,有个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姐,就有个你。你就是你们奶奶的一把总钥匙②。”一语中的,把平儿的身份、地位都道出来了。作为王熙凤的心腹之人,平儿表现出忠心事主的品格,她处处事事为奶奶着想,事事料理的井井有条,又从不越权行事。

她在贾琏屋里名分上是妾,却从来不与凤姐儿争风吃醋,而是处处让着凤姐儿,即使贾琏有时要“搂着求欢”,也尽力“夺手跑了”。这在平儿地位上的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恐怕也是因为如此,凤姐才能容忍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以前有四个陪房丫头,都打发了,只剩下平儿一个。为什么?因为凤姐不能容忍有四个人来争夺她奶奶的地位。为什么又留下平儿?因为这是封建妇女要做的。像贾府这样势力大的家族,嫡子却无一个妾,会被人认为是妻子不贤的。所以凤姐必须留下一个。她不能留下爱争风吃醋的人,在这方面,平儿是很懂得的,所以她留下了平儿。后来平儿真能如凤姐所愿。

(四)平儿心地善良,从不弄权仗势欺人。她本能地同情那些和她地位相仿的奴才们,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劝凤姐这才使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场灾难。贾琏偷娶尤二姐,见凤姐如此虐待尤二姐,她又把同情给了尤二姐.尤二姐一死,王熙凤推说没有钱治办丧事。平儿偷出二百两碎银子给贾琏,把局面应付过去。在五十二回中,平儿的虾须镯子被宝玉房中的丫头坠儿偷去,她明知道底细却不愿声张。这一方面体谅宝玉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保护了宝玉与房中丫头的面子。另一方面也照顾了病中的爆碳脾气的晴雯。可谓三全齐美③。在后四十回中,王仁、贾环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做侍女。是平儿保护巧姐脱险,连贾琏都甚为感动。这些都足以看出平儿的善良。同时作者也借兴儿之口赞扬了平儿,在第六十五回中,兴儿曾在尤二姐面前称赞说:“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种种描写都显示了平儿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纵观全书,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写平儿,尽管找不出大喜大悲的动人情节。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关她的行事、品格贯穿小说的始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平儿的聪明善良被显示的淋漓尽致,是一位完美的人物形象。

注释:

①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29页

②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112页

③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271页

参考文献

金陵十二钗副册范文12

而早在45年前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原来,自唐朝起,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数十年的默默护宝,乾陵保存不会这样完好。”

民间守陵 世代相传

2006年6月20日,酷热数日的关中大地,被一场雨浇得格外凉爽。

上午,我来到雅净肃穆的乾陵博物馆。正忙着筹备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副馆长梁子,指着坐在身边两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对我说,他们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也是我们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两名。“在陕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是惟一没有遭破坏和盗掘的帝王陵。尤其是在这些年,周边地区文物失窃或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外地一些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对乾陵也窥测已久,有的甚至混在游客中来打探乾陵地宫门道等,但都被我们的文保员及时发现或识破而赶走了。这些农民文保员,他们坚守祖训家传,形成了一个群体,自觉自愿守护着陵园,为乾陵文物保护立了汗马功劳。”

两位古铜色面孔的农民,见梁馆长如此夸赞,一个个憨厚地笑了起来:“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们都在保护咧,到我们手里更应看护好,让更多人来参观,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呢!”

说话间,办公室进来一位中年人。他是曾在乾县担任过多年文物旅游局局长的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起乾陵的民间护陵传统,老马显得格外激动。他告诉我,乾陵的民间守陵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唐朝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数十年的默默护宝,乾陵保存不会这样完好。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博物馆最可敬的人!”老马对这些居住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更怀着一种特殊的敬意。

田野文物保护的功臣

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说,乾陵文物保护点多、线长、面宽,情况复杂,保护难度比较大。原来,1300多年前,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建造规模非常宏大,气势也十分雄伟。其陵园由两重城垣组成,内城周长5920米,占地230万平方米。城内又分布有献殿、阙楼、回廊、王宾殿、六十一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外城周八十里,实际占地约20万亩。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及司马道两侧列置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石狮、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特别是在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又呈扇形分布着太子、公主及亲王、重臣陪葬墓,文献记载有17人。陪葬墓区现存封土堆15座,范围北至乾县城关镇东金村殷家,东北至唐僖宗靖陵,东至阳洪镇乳台村东南800米处,南至城关镇大青仁(龙)村,西至城关镇张家堡村东旅游路,整个范围东西5600米,南北3800米,占地2128万平方米(31920亩)。

偌大的陪葬墓区是乾陵陵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现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还有未探测到和未发现的墓葬。根据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发现的陪葬墓数目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推测,乾陵的陪葬墓数目将远远大于文献记载的17座,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无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这样大的区域内,除了露天和田野众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遗址需要保护外,地下也可能隐藏有无数未知的文物也需要保护,而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因此陵园周围的这些农民文保员,对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乾陵博物馆从分居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中,挑选了15名思想觉悟、身体素质好的中壮年农民,正式组建了农民文保员队伍,负责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区田野石刻、古遗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担负着陪葬墓的看护任务,4名看护石刻。这些农民文保员常年吃、住在陵区,日夜守护巡查在陵区,筑起了一道守护乾陵的铜墙铁壁。

默默坚持的守陵人

68岁的何生照老汉,就是这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一位。他所住的村子因紧挨乾陵西南角而得名叫西南村。何老汉从26岁起就担任着西南村干部。

“我们小时候,老人就给我们说过,从唐代开始,大陵一直有提灯巡陵的习俗。直到他们的老爷爷那时,乾陵还有人看管。老人们经常对我们年轻人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乱动,否则就要遭天谴。附近这几个村子都是这样给年轻人传的。我当大队长后,守护大陵也成为生产大队的一件大事,队上还设立了文保会,大队长自然成为文保会主任。那时,如果谁翻地、修房挖地基时发现古砖等都要立即报告文保会,我们赶去就要把它立即填了,不能再挖。”何老汉给我讲起这些保护文物的往事时,显得很开心。

有33年党龄的何老汉从村干部退下后,就做了博物馆专职的义务文保员。他所住的西南村中有乾陵玄武门、白虎门等四门遗址,土阕和刻立于唐代的3只石狮子、2匹石马、2只石羊等文物及绿化林带,这都是他看护的范围。每天不分白天晚上,不论下雨下雪,老汉都要在他管理的“辖区”巡查几遍。

在何老汉简陋的小院子里,已生病多年的何老汉老伴见客人来访,赶紧端出一盘杏子边招呼客人边说:老汉对那些石狮、石马、石羊的感情我看比对我还重,我生病了还得自己去买药,家里事他也很少管,却整天在那些地方转悠。晚上不管下雨下雪,一天不拉地拿着手电筒、狼牙棒(博物馆配的防身器械)去看那些宝贝还好不好。有几回冬天下大雪,路很滑,他照样出去,半夜回来后见他摔得浑身是泥,可第二天晚上又出去了,拦都拦不住。

何老汉嘿嘿笑着说,一晚上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只要那些宝贝还在那站着,身上没有被碰、刮和乱刻胡写的痕迹,四门遗址也没有被人乱挖,咱回家睡觉就实在了。”我随老汉所看管的这些文物和遗址巡查了一圈,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老人敏捷行走的身影和仔细观察的眼神,想起在多少个风雨的日日夜夜,老汉为了国家的文物遗产的安全,独自默默地巡回在这条山路上,一种敬意油然而生。随行的博物馆同志告诉我,这些农民文保员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这样坚持多年默默守护文物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

48岁的吴养志,是家住乾陵石马道村的文保员。他看护着乾陵御道两旁的华表、无字碑及六十一尊宾王石刻等100多件文物,是乾陵上名副其实的现代“守陵人”。

在乾陵御道旁,博物馆为他特建了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简易看护房,他从100多米外的家里拉来电线装上灯,就日夜吃住守护在这里,而把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交给媳妇照管着。旺季时,乾陵游客多,而一些年轻人总是趁人不注意时,想在这些石刻文物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歪笔。夏天的晚上,乾陵又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地方,不少骑着摩托车的城里青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围在石刻周围喝啤酒。有的人就在石刻上磕啤酒瓶取乐。为了使这些珍贵石刻不受损坏,老吴白天不停转着预防游客乱写乱画,晚上又守在石刻前驱赶可能闹事的酒鬼。

每年冬天尤其雪天时,陵上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有人劝他白天可在陵上看着,晚上还是回到暖和的家里住几天,免得冻坏身子,可老吴坚决不肯。依然日夜守护在陵上。白天在游客散去后,他用着自己家的电,开着电褥子取暖。即使躺在被窝里,双耳还要静静听着陵上有无异常的动静。半夜,北风呼啸,他又爬起来拿着自己买的电筒,把那些珍贵石刻仔细照看一边。这样的看陵日子,老吴已坚持了整整数千个日日夜夜!

“想打歪主意就赶紧走人”

这些年,不少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文物贩子怀着鬼胎夹杂在游客中来到乾陵,有的打听乾陵墓道,有的来踩点看路形,但这些人都没有逃过乾陵农民护宝人的眼睛。

何老汉就经历过几次。一天下午,他正在大陵西边巡查,突然看见一高两矮3个形迹可疑的年轻人,他们不像其他普通游客去看大陵上的石刻,去听导游讲解,而悄悄蹲在陵下的一个山坡上抽着烟嘀咕着。“我觉得不太对劲,就走上前去。其中操河南口音的大个子就递上烟套近乎,问我这乾陵下面都埋有啥宝贝?我说,啥宝贝都有。他们又问,这下面有没有门?门应该朝东还是朝西?我觉得这话里有问题。就告诉他们:我说不清。接着又反问他们:你们想干什么?我们这里有关乾陵墓道等文物的情况不能乱打听,你们要是参观就去陵上好好看,也欢迎你们多来参观,可要在这里乱打听大陵的事就赶紧走人。这里每天每夜都有人巡查保护,想打这里的主意门都没有!”何老汉说,那几个人听完这话后,脸色一变站起来溜得没了影。

2004年6月,看护14号陪葬墓的文保员胡振峰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墓前反复拍照。他上前盘问时,那男子一会说自己是记者,一会又说自己是考古研究专家。但见过多名考古专家的胡振峰仔细端详后,怎么看这人的行为举止也不像考古专家。在仔细询问中,那人边说边用眼睛乱瞟,回话中也出现破绽。细心的老胡发现这人心中有鬼,正准备电话报警时,那人心虚了竟抱起相机跑了。类似的人和事在其他农民文保员看护巡查中也发生多次,但由于这些农民文保员的高度警惕,使这些心怀鬼胎的“游客”最终一个个仓皇逃去。

“再穷也不能卖文物”

在采访的多位农民文保员家中,我看到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富裕,有的人家境在农村甚至是比较差的,但他们却把文物与致富分得非常清。

距离乾陵约7公里的乳台村,有15号、16号两个相距一公里的乾陵陪葬墓,这两个陪葬墓在乾陵陪葬墓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守护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是今年49岁的村支部书记冯民喜。而干上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差事,又完全是他21年前与盗墓贼英勇斗争的结果。

21年前,一个秋种的日子。28岁的冯民喜正在地里种小麦。有村民跑来告诉他,在16号墓前的地上听到地下有很大响声,“是不是墓里的宝贝‘翻浪’了?”他赶忙跑去一看,远处的一条暗渠正通向陪葬墓方向,而脚下感觉有人在活动。他敏感地意识到:“可能有盗墓贼从暗渠进去挖洞盗墓了。”于是,立即安排村民去报警,自己死死守在渠口上。30分钟后从咸阳、乾县赶来了100多名警察将陪葬墓团团包围。接着,年轻的冯民喜带领几名警察从暗渠潜入,将6名来自河南、宝鸡的盗墓贼抓获。此后他受到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奖励,也当上了相邻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博物馆在墓附近给他专门建了个小屋,他搬进去一住就是21年。从此,干完地里活后,不管风里雨里,白天夜里,所有的事就是到两个陪葬墓周围进行巡查。自此后,那两个墓经过21年的风雨,一直安然无恙。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村民们告诉我,在10年前,老冯整理庄基地时,意外从地下发现一只高约一米,体长1.5米的石羊。他知道这是文物,为了保护好这只石羊,他将石羊搬回家门口。不久有文物贩子闻讯赶来,一开口就出价10万元要买走。他坚决拒绝了。

自从石羊放在家门口后,这几年从西安、宝鸡、咸阳又先后来过10多个文物贩子要买走,他仍然一一拒绝。有人以为他想卖更多的钱,也有人骂他傻。冯民喜说:他们说错了,出土的石羊就成了文物。我家再穷,也不会卖文物的!

当了多年村书记的冯民喜,家庭经济是出人意料的寒酸。全家住在有些破旧的4间偏厦房中,家里惟一的一台电器,是上世纪90年代因保护文物由咸阳市政府奖励他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我打开后画面不停闪动,几乎不能再使用了。除此之外,我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东西,而家里的墙壁上贴的两张乾陵宣传画,倒是格外的显眼。说起家里的贫寒,冯民喜说,他这些年只操心了看护陪葬墓的事,家里也没有时间搞什么赚钱的副业,特别是有两个生病的老人要照顾,这两年又先后走了,不多的农业收入都花费在老人身上了,所以日子相对紧一点,“不过慢慢就好了!”

听他这样说,我心中有些发酸,忍不住开玩笑说:“你把石羊卖了,至少换个好的大电视机,再买些其他的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啊!”一脸憨厚的冯民喜连声说:“那不行,那绝对不行。上边来人已给石羊照相了,这迟早要上交国家。我现在只能暂时看管和保护好。再说,咱是博物馆里聘请的文物保护员,馆里也经常给我们办学习班,文物不能卖,卖了就是犯国法的事!”

从乳台村返回博物馆,和党委书记老马再次说起这些可敬的农民文保员时,他眼含热泪沉思片刻说:他们的精神的确很可贵,我认为怎么赞颂都不过分。正是这些伟大的农民文保员的默默奉献,和他们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对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精心看护,及时防范和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盗窃文物事件。他们虽然只得到国家一点非常低微的补贴,博物馆在逢年过节时给予了一定的慰问,但他们以淳朴和善良回报给国家的却更多。“他们常年坚守在各自的辖区,用自己的忠诚和辛勤劳动,为了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范围如此大的乾陵文物保护区,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群众文保防线,这在全国都是十分鲜见的!”

延伸阅读:

乾陵因何得名

汉唐帝陵取名,有以地名取名如兴平汉武帝茂陵的来由是其位居茂乡,汉阳陵因于弋阳县而得名;有以皇帝尊号、谥号命名的。尊号大都是金光闪闪的赞美词藻,谥号是其死后由礼部大臣依据其一生形状而作的一字评论。而唐代帝陵大致都依据此两号而名帝陵,如高宗献陵,太宗李世民昭陵。而李治尊号为“天皇大圣皇帝”,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而在中国古代有“乾为天……为君、为父”,故取名“乾陵”。“乾陵”是得到武则天的认可的,若说因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乾坤配对,乃天作地合,这也暗合了当时的“二圣”并立的政治体制,这也从一个侧面兆示了武后秉执国政乃为天地所共选。

李治遗诏云:“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一方面要传国于太子,另一面又为武后掌握实权留下了法定的依据。

天帝、天后,乃国之所藉,从这个意义上讲,“乾陵”也就可能是由武则天亲自取的,或由大臣遵意旨而议定。

唐朝守陵的人有多少

据洛阳古代艺术馆韦泰真墓志云:高宗死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与韦泰真前往梁山营建乾陵。直接管理人员120人。此外,还有300余人的军队。其次,还应有守陵宫人和寺庙中的僧尼,共约近千人。而这里尚不计陵户中的家眷老小。

开元十七年(729)十一月十九日,玄宗朝于乾陵,诸陵各取侧近六乡百姓,以供养寝陵之役(《唐会要》卷20)

乾陵地宫有哪些陪葬文物

虽然自太宗营建昭陵始,李唐就一直提倡丧葬从俭,但作为封建帝王,其用度摆设绝非民间可以想象,加上他的权利受不到有力的约束而使其个人好恶、情感自由发展,在丧葬薄厚上,李世民把话说得很透:既要遵奉先祖务从节俭的遗诏,又怕尽不了孝心,过于俭素。这也是每个继任者都会遇到的两难问题。

事实上如国力尚可,都会极尽荣华。这从永泰墓的劫后余物可见一斑,其剩余物含三彩在内,有金、银、玉器凡八百余件。两朝皇帝遗物更是不可胜数,从最基本情况分析应有:

(1) 两朝皇帝的穿戴:

纯金、珍珠、松绿石、红黄蓝宝石制成的皇冠、凤冠、金钗、玉簪。各种丝织品的春、夏、秋、冬四季服装数十身。手镯、金玉腰带。金银丝编织,以丝绸为里面的高跟鞋。皇帝服装十四套,皇后三套,在不同场合的穿戴,陵中均有,而且很可能不同质料的各十四套。

(2) 皇帝御玺八套

(3) 生活用品

从笔墨纸砚到茶、酒用具,金银、玻璃石制作的杯、盘、碗、瓶、钵、罐等物应有尽有。

(4) 音乐器

唐代皇帝雅乐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约40余种。

(5) 除心爱的实用器外,还有大量的金、银、铜、铁特别是三彩明器,从实用器到车辆、仪仗、灶台、户舍宫殿。

(6) 场面宏大的壁画

唐代帝王从穿戴行止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要先反映他的生前活动,必须通过场面宏大数千平方米壁画来烘托玄宫之内的冥府神宫之辉煌壮丽。

(7) 收藏的历代宝物

如历代青铜器、书法、绘画珍品、书籍、兵器。

(8) 哀册、碑石类的丧葬器

(9) 宏大的石质棺、墓门,其中线刻画题材丰富,用笔技法高超。

当然,少不了装放各类东西的金银檀香木制作的宝函和丝绸包袱。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未被盗的两朝皇帝墓中的文物储藏量是不可限量的。

为什么说乾陵从未被盗

一是记载,唐末五代时的温韬专事盗掘唐陵,其它十七陵均被其盗,但在盗发乾陵时雷雨大作,温贼一干人心虚怕天降祸,很快离开。

民国初年,孙连仲曾率兵盗发乾陵,但用炸药包炸了墓道甬道的三层石条后,其下还是铁汁锢结的石条,墓道深浅莫测,心里发慌,不知如何是好时,一股旋风刮来,沙土满天,天昏地暗,只好匆匆离开。

二是考古钻探结果

1958年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杨正兴等工作人员进驻乾陵陵区,勘察陵园地貌,找出了玄宫甬道和墓门,并探出甬道长63.1米,宽3.9米,用1.25×0.4×0.6米的4100块石条,砌成39层,石条左右间用铁质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穿棍穿固,使石条固死,不能移动,石条穿隙之间先洒上少量石质粉末,用融化了的锡铁浆灌注,使其发生气化与石条成为一体。考古钻探与《唐会要》卷二十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从1958年起,乾陵陵区就被纳入人民政府的严格管理下,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乾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171分类号10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