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时间:2023-05-29 18:03:41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1

目前,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高中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时,不仅要获取职业信息,更要获取从事该职业需储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以及生涯人物的求学道路。学生要了解被访者就读了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他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技能和现在的职业有密切的关联。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在中学实施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教学案例机械呆板的缺点。传统教学案例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由教师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因此案例不是范围太窄、缺乏新颖,就是与中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生涯人物访谈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生涯人物案例的积累中来,能使遴选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帮助中学生扩大职业视野,获取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具体信息,如:某职业的入职标准和对应的专业、工作一天的具体内容、工作者的内心感受、该项职业的薪酬等,这些信息千变万化,课堂上无法一一呈现。

二是可以弥补学生参与性不强的缺点。与课堂中的生涯规划教学相比,在生涯人物访谈项目中,学生既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又是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实施者。项目教学方式增强了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三是可以促进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中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专业十分重要,“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职业和专业体验是了解专业最有效的方式。与在校大学生聊院校、与职场人士聊工作能增进中学生对专业和高校的全面认知,并且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专业选择的能力。

二、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1.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访谈人物。

“知己知彼,人职匹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准则,它要求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个体特征,另一方面要进行外部探索,了解职业环境。只有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

在进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时,笔者把自我探索部分的三个模块共六个课时安排在课时计划的最前面,它们分别是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价值探索。学生通过霍兰德兴趣岛测验、MBTI职业性格量表、价值分类卡等活动和游戏,系统地解决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人职匹配理论,定位目标职业和目标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选择符合目标专业和职业的生涯人物。选择生涯访谈人物时应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访谈的对象既要有高校在校学生,也要有职场人士;既要有刚入职场的菜鸟,也要有具有若干工作年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为帮助学生明确访谈人物,收集必要的基础信息,笔者设计了生涯访谈人物资料卡。

资料卡的制作帮助学生整理了生涯人物的初步资料,其本身就是对生涯人物探索的一个环节,为后续进一步做好访谈项目提供了保障。

2.拟定访谈提纲,做好访谈准备。

学生对生涯人物访谈没有经验,许多学生没有正式接触过此类活动,所以笔者指导学生拟定访谈提纲,做好以下三步是保证访谈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第一步,首先要求学生确定生涯人物访谈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面谈,可以是电话访谈,或者是用网络媒体进行。按照学生的实际和访谈人物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约定的方式,笔者把访谈人物类似、访谈方式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

第二步,学生进行分组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在进行专业访谈时,围绕专业的特点、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进入相关大学的分数、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攻读硕博的情况等信息拟定访谈提纲;在进行关于职业的访谈时,可以围绕职业岗位特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行业现状、进入该职业领域的相关资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福利、主观感受、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信息进行访谈准备。

第三步,学生进行模拟访谈。课堂上,学生用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模拟访谈,访谈后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谈感想,让观摩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主要对访谈问题的设计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地推进访谈;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精练,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最好是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提纲。

学生经过再次讨论修改,完善访谈提纲后,笔者提示学生:访谈实施前要和被访者确认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被访者,同时要保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3.掌握谈话技巧,实施访谈过程。

在生涯人物访谈中作为采访者,

要具有掌控访谈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十分健谈的访谈对象,加上他们丰富的个人阅历,往往会成为访谈过程的主导者。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工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

笔者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和学生共同体验谈话技巧,保证访谈过程顺利开展。训练学生掌握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技巧时,安排两个模拟小组,访谈关于中学生大学专业选报的情况。

A组提问:请你谈谈你在选专业方面的想法。

回答:我觉得很难选择。

提问:为什么难以选择呢?

回答:因为……

A组很顺利地把话题打开。

B组提问:你有没有考虑过选专业的问题呢?

回答:没有。

B组无法再进行对话。

笔者提示学生,遇到健谈的被访者,可以多用封闭式问题,对于不善言谈的被访者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如果访谈内容偏离了主题,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将访谈“调回”原来的频道。在访谈中有大量的信息产出,因此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记录,以便过后整理。如果两人一组进行访谈,两名学生都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即使记录一样的内容也会有疏漏,在征得被访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录音和摄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访谈技巧后,就可以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了。

4.总结访谈材料,进行信息整理。

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即使学生提前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并保证访谈过程围绕主题进行,由于生涯人物与访谈者本身具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或者访谈者因本身能力的差异和局限,访谈者对访谈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控制程度也不同,因此所收集到的信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获得有用信息。

笔者建议学生在同一领域访谈两个以上的生涯人物,通过信息分析和对比,找出该专业或行业的本质特征,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将来是否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对访谈材料的信息整理后,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形成访谈报告文字材料,制作PPT在班级进行汇报演讲。生涯人物访谈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汇报演讲、座谈、情境再现等呈现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在生涯人物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而且使获取的信息得到了交换,提高了访谈的效率。

三、中学生实施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成效

1.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能力。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在真正的社交活动中,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积极主动实践。由于访谈项目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的,这个过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注重的是完成访谈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只要求学生在访谈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生涯人物访谈的要求和技能, 获取生涯人物传递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项目教学本身来看,它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 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深入了解专业和职业,有利于确定奋斗目标。

中学生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对目标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访谈,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他们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涯人物访谈结束后,不少学生将访谈人物树立为榜样。这样一来,学生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学会进行人际沟通,有利于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进行访谈的过程,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生身处象牙塔,很少和真实的社会进行对话和沟通,学生在进行访谈前,要联系被访谈人,要商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要按照被访者的要求和安排调整已经商定的时间和地点。一位学生反馈说:“要进××公司找个人真不容易,门口的警卫怎么都不让我进去。最后,打了被访者的电话,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我领进去。现在,我才发现要在社会上办事还真不容易。”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能够锻炼和提高中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之前,学生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从网上获得有关于专业和职业的信息,他们获得的信息大多支离破碎,真实性和针对性较差;通过访谈,学生获得了最想了解的信息,也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4.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调动学习主动性。

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其由于固有的心理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我预期,对于大学和职场的想象理想化。通过访谈,学生想要获得的信息得到澄清,被访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经历,并对自我职业生涯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曾经的失败经验,有助于中学生对未来理想职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帮助中学生认清成长道路上的曲折,加强了中学生抵抗挫折的信心,可以减轻他们在高考和未来求职过程中的异常心理。在访谈的人物中,有的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相对而言的成功者、佼佼者,他们有助于为学生输入更多的正能量。通过访谈,中学生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学习的压力,厘清对高校和职场的正确认知,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考上大学就是解脱的错误思想。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征

(一)目的性明确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课程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能力。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技能、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并分析社会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要求、发展前景等外在因素,确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为此制订行动计划。因此,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职业环境,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性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虽然是一门文化性质的公共课,但也是一门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环境,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从教学内容看,课程更侧重能力的训练和亲身体验。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体验式和互动式教学,将单向的教师灌输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亲身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该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

(三)突出个性化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帮助他们在获得就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这意味着课程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否则,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就是空谈。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缺乏实践性的表现

(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理论课来对待,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职业锚、职业决策理论、个人认知论等占据了多数课时。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多以满堂灌的讲授为主,缺乏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市场实践等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考核评价缺乏针对性

课程考核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以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导致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整体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采用理论与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项目载体训练,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实践的层面完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分为三大模块: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首先,通过自我测评和心理分析,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方面对自身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其次,在职业认知模块落实行业认知、感知职业、探知专业三个主要任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今后涉及的行业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达到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在上述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再实施职业决策与规划模块,完成职业岗位分析,实现对自我职业生涯的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又可以分解成若干项目和任务,并且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实施和完成(表1)。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不断体验,开展调查研究、交流讨论,积极思考。

(二)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分享体会,从而领悟和应用知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引发体验,激励学生自我反思,通过分享讨论,结合教师讲解的相关理论,巩固理论知识,达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2.实践教学活动环节设计

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可将实践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任务,完成分组。这是教学过程的开端,由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或设计一些游戏,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布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2)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相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等,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各小组再选派组员在全班同学中分享。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加深对课程实践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3)整合应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环节的情况,总结经验,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进一步整理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

3.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

自我认知当中的职业价值观这一教学项目,可以设计“职业价值拍卖会”的实践教学活动。由教师担任拍卖官,学生为买家,在虚拟拍卖会上,每个学生有一万元资金,我们提供如薪酬高低、企业规模、工作地点等“拍品”。每个拍卖项目代表不同的职业价值、生活方式,当然随着活动的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供和添加更多的“拍品”进行拍卖。最终买家只能用有限的资金买到自己觉得最有价值的拍品,这代表着不同的职业价值取向。这种游戏的形式不但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纠正择业误区,明确自己职业选择的顺序,课堂效果也比传统的理论讲解要好很多。

在职业认知教学模块中,采用“模拟企业访谈”的实践教学活动。各小组先选择某一职业作为探索任务,由组长负责统筹,小组成员在课后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在完成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分别担任企业经理、各部门负责人、访问者等。在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各小组进行某企业职业岗位汇报以及模拟企业访谈。学生在收集资料及汇报访谈过程中,主动完成了对职业的探索与认知。

(三)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性考查环节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含有很多知识性的内容,如职业锚、霍兰德职业兴趣等,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在考核上采用笔试的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改革考核方式,变笔试为实践性考查。采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活动,提交课程项目实践报告,职业岗位信息搜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多种考核方式,发挥考核手段对课程实践活动的导向作用。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内容制作演示文本,也可以拍摄职业实践视频等,由小组成员进行打分,并推选本组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又如,组织职业岗位信息搜集活动,要求小组成员上网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信息,并制作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图;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则要求学生到企业采访优秀毕业生,撰写人物访谈报告。总之,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考核,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当中的指挥棒。所以改革考核方式,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必须抓紧抓好。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级组织互相协作,共同开展。而作为一门课程,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和探索,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高尚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环节初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罗福建,朱成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7).

[3]王晓蕾.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9).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3

公益创业教育在欧美国家已发展二十余年,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提出以构建“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并成立了国内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和首个大学生公益创业社团——滴水恩,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公益创业教育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推动了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尽管公益创业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中国、进入大学,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推动,但国内推动这一教育理念的高校凤毛麟角,已经在做的高校也觉得困难重重。现状1:“叫好不叫座。”目前国内对公益创业教育在国家创新社会治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意义高度肯定,但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外,大部分高校未开设,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构建了“基于胜任力开发的多层次嵌入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南华大学构建了“基于QFD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宁波大红鹰学院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促进就业”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等,但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还比较陌生,都是做的少、议论的多,参与的少、旁观的多,师资、机制、经费的问题也亟待解决。现状2:“路在何方?”。2015年7月8日,《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在京首发,报告中提到“近96%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其中65.3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道路,还有61.36%认为公益创教育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所助益”。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此为公益创业教育的核心之处。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仅仅关注了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却忘记社会责任感等与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生涯发展相关的因素,忘记“受教育者”为公益创业教育的主体,因此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学生发展诉求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之路亟待探索。现状3:“社会土壤升温。”早期仅有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公益创业培训,培训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公益创业者。随着公益创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支持不断深入,上海浦东公益服务园为入驻的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为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能力培训和咨询指导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基金会等逐步以赛事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利生长给予资金扶持、项目指导等,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社会支持。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提档升级,改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加“公益创业实践赛”,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土壤升温加料。

二、“受教育者”眼中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

国内公益创业教育现状让我们不由得深思,究竟怎样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才能“叫好叫座”。纵观国内研究都只停留在研究公益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而忽略了“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引导等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因素,进而使得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生命力弱、可持续性差、形式主义色彩浓重,最终只能昙花一现。2014年11月,笔者选定了来自全国具有公益创业经历的14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就公益创业动机、社会环境、职业发展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眼中的教育是这样的:

1、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理想。公益创业动机调查发现,60.3%的受访者创业动机为“服务社会”,30.5%的创业动机为“实现个人家价值”,29.9%的青年创业者动机为“解决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所占比例最多。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仅仅为了推动公益创业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社会效应,试图通过此来提高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公益创业的单纯理想。

2、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笔者对148名学生进行毕业从事职业调查时发现,87.2%的受访者从事着与公益创业经历无关的职业,52.3%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干预,但仍然有12.8%的受访者选择了与公益有关的事业,有7.3%的受访者将大学时期的公益创业项目坚持了下来,而且运营得不错。在对继续从事公益工作的受访者采访时,他们表示其所在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忽视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职业发展引导,让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最终被家庭的包袱和职业理想的不坚定所击败。

3、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要求。笔者在受访者教育需求调查中发现,在“资金”、“人脉”、“管理能力”等众多选项中,“个性化指导”成为受访者关注最多的选项。他们表示,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下的产物,通用教育下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同领域的公益创业活动,如教育文化、环境保护、老人残障、医疗卫生等,每个领域的公益创业需求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指导,无法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只有重视其内在需求,顺应职业发展,再整合师资、改善机制、完善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公益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用。因此符合学生内在需求、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的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运而生。

三、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转变

美国舒伯(D.E.Super,1976)指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4]。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单一的职业规划拓展到人生的整体发展,提出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为着力点。公益创业教育则以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为先导,将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创造,又培养学生社会价值创造[5]。生涯发展理念与公益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机制,即围绕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生涯发展为指引优化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以优化公益创业教育为动力推动生涯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让公益创业教育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上。

1、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以“就业生存”为教育目的,忽视了受教育者“实现价值而创业”的职业理想。高校将公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体系中,让学生将公益创业作为人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增强学生主体性发挥,从学校本位观向学生本位观转变,让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再是“生存型”静止教育,而是具有大社会发展观的动态“发展型”教育。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阶段性”向“终身性”转变。终身型是生涯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本应一脉相承,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往往阶段性教育明显,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就业率的提升或某比赛的荣誉上,造成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十年培养了一批批终身为公益事业付出的优秀公益创业家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中,更加适应学生人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从而拓宽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3、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群体化”向“个性化”转变。目前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仍是传统的群体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理念强调工作需要凸显人性化、个性化和细致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掘自身的亮点,从而提升公益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和活力。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加具有人情味,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又要适应学生人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四、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基本架构

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一个原则”: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两点核心”: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教育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活动;“三大机制”:实践联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四方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社会支持保障。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一个原则: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教育原则。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大学教育本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应以此为原则,即教育始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生涯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学会在教育中不段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启迪自我、激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融入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二)两点核心:(1)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即提供个性化教育内容。本文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基础理论课程为组织构建、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非营利组织等,同时设定阶段性生涯发展课程,此课程贯穿大学始终,配合安排大一公益认知教育、大二公益体验教育、大三公益实践教育、大四公益实战教育。其中实践课程需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益创业领域,配备专业教师定向指导模拟公益创业,同时输送优秀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实习锻炼,让学生亮出个性、践出特色。(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活动。生涯教育活动即以专业讲座、专家访谈、生涯规划等辅活动综合组成。定期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与学生分享经验,开设选讲课程。安排学生每学期访谈1名与公益创业相关人物,形成一份人物访谈报告。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不断调整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大纲和目标,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内化为其自身追求。

(三)“三大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实践联动机制。任何教育体系均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建设。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教育体系实施的基础,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吸纳生涯研究领域的教师,进一步深化公益创业教育效果。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定期反馈教育课程目标完成情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师生互动。设定奖励措施,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打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企业之前的公益实践联动,多方位的实践互动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这也是两个核心的重要载体。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4

2006年11月23日至24日,由天涯杂志社、深圳商报社和“自然之友”等联合举办的“自然论坛暨‘自然生活与思想’写作征文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学者李陀,作家韩少功、蒋子丹、鲍尔吉・原野、孔见、和谷、李少君、胡洪侠、梁二平,环保人士吴蓓、刘辉,诗人江非等与会进行了讨论。

“自然生活与思想”写作征文是由天涯杂志社、深圳商报社和“自然之友”等共同发起的,旨在提倡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自然和谐生活。征文自2005年6月开始以来,收到各类应征文章总计620多篇,最后经评委会评选,韩少功、于光远获得荣誉奖,吴蓓、汪永晨、和谷等获得自然写作奖,鲍尔吉・原野等获得优秀奖(详细情况见《天涯》2006年第六期“环球笔记”栏目)。同时,为进一步推动自然写作,主办单位还联合《深圳特区报》、天涯社区等媒体推荐了“十大自然读物”,分外国部分与中国部分,外国部分以经典为主,中国部分侧重自然生活与实践的著作,分别是:[美]梭罗:《瓦尔登湖》、[美]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英]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德]E.F.舒马赫:《小的就是美的》、[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梁从诫、梁晓燕主编:《为无告的大自然》、韩少功:《山南水北》、杨欣等志愿者:《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莽萍:《绿色生活手记(修订版)》、韩联宪、杨亚非:《中国观鸟指南》等。

在自然论坛上,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谈对环境保护、自然生活及自然写作的看法。梁从诫、韩少功、李陀、蒋子丹、鲍尔吉・原野、和谷、吴蓓等都做了精彩的发言。

自然写作奖获得者、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汪永晨由于参加“江河十年行”活动,不能前来领奖,她发来了感人的获奖感言,题为《来自山川的祝愿》,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朋友,我没能和你们一起分享《天涯》杂志等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相聚的机会,甚为遗憾。此时,我正翻山越岭沿着中国西部的江河,走在我们“江河十年行”采访的路上。山高路远,但内心十分向往能和你们一起畅想自然之初美,感悟自然之切,诉说帮助自然之急。

未来的十年可能是中国江河变化最大的十年。我从2003年开始关注中国的江河,先后与同伴们一起叫停了都江堰的杨柳湖水库和康定的木格措水电站。为了能留住怒江的绿色,中国媒体和NGO的声音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在今年的年会上,他们要求中国政府2007年2月能提交将如何保护三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完整性的报告。

今年11月,美国大自然协会的科学家们在我们北京的绿色记者沙龙上向记者们展示了一张地图,上面标出了中国各个江河上已经建、正在建和将要建的密密麻麻的水电站的标志。为此有人说:新一轮的水电开发给中国江河带来的问题,给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可能比砍伐森林更加可怕。

为了记录未来十年中国江河的变化,也为了这些变化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我们绿家园志愿者发起,从2006年的11月19日开始,取1119的谐音,连续十年,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对中国西部江河进行跟踪采访。“江河十年行”的路线是:从都江堰开始,溯流而上到大渡河进入木格措,藏族人心中的神湖;然后是雅砻江,去看看藏在深山的锦屏峡谷,那里的大江因锦屏电站就要截流了,未来我们将要亲眼见证它因人类而改变的面貌;攀枝花,一个不大的城市,却有金沙江和雅砻江两条江水流经而过。那里的二滩电站被认为是中国目前为止发挥效益不错的电站之一,今天是这样,那明天呢?进入云南后,我们会沿着金沙江到长江第一湾,那里的东巴、纳西文化因可能将要修坝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还有澜沧江、怒江,未来的十年里,我们都将选择十户人家,十个特殊景观和十条江的水质,将江河与沿江人民的关系及命运一同记录下来。

此行,我们在都江堰看到了已经修好的紫坪埔水电站,它几乎让至今已造福于天府之国两千六百六十三年的都江堰变成了死的文物;也看到了通过我们的努力,终于留下来的木格措,我们到那的时候,天下大雪。白色的雪山与清澈的湖水正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我们刚刚告别锦屏峡谷,它的景色真的像屏风似的,一步一景,一景就是一幅壁画。只可惜,它的处女之身,虽然还藏在深山,还是即将破了。

今天,我虽然不能和你们相聚在深圳,但正走在我们祖国西部江河边的我,愿意把我今天看到的记录下来,不久就在《天涯》、《深圳商报》上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当然我更希望,你们中的哪一位,有一天也走进我们的“江河十年行”,与我一起记录中国江河的今天与明天,并加入到我们保护江河继续自由流淌的行列中。

请接受一个正走在山川中的朋友对大会的祝愿。

汪永晨的获奖感言引来了持续的掌声,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上,现居山东临沂平墩湖的乡村诗人、有“自然诗人”之称的青年诗人江非也谈了他对自然生活与写作的理解,他主要谈了一种具体的与大自然贴近的“近地生活”,他说:单以诗歌来论,以“近地生活”为影响因素和迷恋倾向的创作从《诗经》开始就从未停止,而到了屈原、李白、王维、陶渊明等人那里更是距离越来越近,几乎接近了“天人合一”,而一直以来,“天人合一”也正是典型的中国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屈原与植物的关系、李白与山水的关系,“天门中断楚江开”、“床前明月光”、“大漠孤烟直”、“桃花潭水深千尺”这样的“先有天地才见人”的诗句,无一不在说明着近地生活对于诗歌或者是诗人的不可忽略、不可漠视的影响,无一不在告诉着我们,当我们看到一片白云和看到一把菜刀在心灵感受上的不同,当我们面对一片麦地和面对一条马路时在文学意识上产生的不同感受,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怀疑,到底是我们在复活那些没有生灵气息的事物和我们相通的一部分,还是那些事物在一直对我们行使着绝对教育的义务。江非还认为:有自然生活,当然就会有“非自然生活”,那么,什么是非自然的生活呢?很简单,就是知识的、观念的、政治的、学术的、生产的而不是劳动的那些生活。与之相对应的,必然也是具有如此色彩的文学写作与艺术活动。这种“非自然生活”影响下的写作也往往因为某种原因使作者离开了近地之处、大众之间,而离开了《诗经》出发的那片天人辩证的文学策源之地。会后,江非的诗句“白菜是最白的女人/大豆是最大的孩子/高粱是最高的男人”、“土地是最土的布匹/牛棚是最牛的房产/羊皮是最洋的服饰”也迅速在与会者中间流传。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25-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航海类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交教研1402-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洁(1984―),女,江苏射阳人,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辅导员,中级,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调查内容和对象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本次调查选取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七个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4.8%,男生168人,女生106人,大一89人,大二84人,大三101人,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本次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抽样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调查结果可能难以完全反映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因此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还选择了8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进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基本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并将这门课纳入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也就仅仅12~16个课时。通过这短短的几节课,只能在表面上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想要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是很不现实的。通过调查,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对于“你是否了解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只有16人选择“了解,我去咨询过”,占58%,而其他学生不是很清楚学校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这个中心的存在,也不愿意去做咨询。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现阶段,高职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还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也缺乏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只有71名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占25.9%,而剩余的74.1%的学生不了解或者是没有规划过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模糊。而对于“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重要”,只有54名学生选择“重要”,仅占19.7%。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什么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意义也不现实,上这个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毕业之后再去考虑的事情,在校期间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件事。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毕业时盲目择业,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上,很多高职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不合理,对于“你觉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非常空洞,对于职业规划的技巧方面讲授内容较少,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授课内容是否针对你所学的专业”,201名学生选择“否,没有针对性”,占73.4%。通过访谈也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是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采用大班集中授课方式,时常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听课,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参与性不强。而专题讲座的效果也很不理想,调查中发现,47.8%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相关讲座,教育效果较差。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够

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应当为1∶500,但现在高职院校严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职教师,跟国家的要求严重不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应该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然而实际工作中,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大多由辅导员、教授“两课”的思政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这些兼任教师虽然熟悉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大多也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加大教育力度

当前,随着生源的紧缩,高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问题。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高职院校把就业问题当作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个高职院校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关注学生所选择的就业单位是否适合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往往导致学生就业满意度低,半年后离职率高这些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对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行动计划以及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重视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重要性是很关键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为自己将来做出打算。高职院校要抓住校园这个主阵地,利用课堂、食堂、寝室等场所,以广播、展板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深植每一个学生心底。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分享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纠正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作用”的观点。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阶段就要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爱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合理规划自己在校三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做好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余,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以及进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岗位所对应的能力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推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机会,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职场风云人物访谈会等,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夯实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专业特色跟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采取个人咨询和团队咨询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坚持走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之路。

(四)成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主体性强、个性鲜明、求职需求多样化,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可以多渠道吸纳教师,从现有的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辅导员队伍中挑选一批有意愿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骨干充实专职的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已经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优势。也可以从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中挑选部分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教师。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培训或在职研修,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专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志愿,聘请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一些具备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专题报告或者不定期授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闫莉菲.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及问题探析―以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

[2]任雪莲.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6

Veteran TV newsman Mike Wallace died Saturday night at age 93. Born Myron Wallace in Brookline, Mass., in 1918, the famously tough interviewer known by detractors1) as "Mike Malice2)" was the first man hired at CBS's trendsetting3) newsmagazine 60 Minutes, which launched in 1968. Wallace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am until 2008. His hand-picked4) epitaph5), he said in post-retirement interviews, is "tough but fair". Here's a look at the grand inquisitor's6) remarkable life and career.

Wallace's TV career was astonishingly long. "It's hard to believe, but when Wallace was born, in 1918, there wasn't even a radio in most American homes, much less a TV," says former colleague Morley Safer at CBS News. But after starting his career in radio—as the narrator for soaps and serial dramas like The Green Hornet7)—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aduate first appeared on camera in a World War II film for the Navy, then on game shows and other entertainment programs, TV ads for Parliament cigarettes, and finally news.

And he interviewed almost everyone. "There were very few 20th century icons who didn't submit to8) a Mike Wallace interview," says CBS News' Safer. He questioned Vladimir Putin and Yassir Arafat, asked Iran's Ayatollah Khomeini if he was a "lunatic9)", made Barbra Streisand cry, and was reduced to tears10) in his own favorite interview with pianist Vladimir Horowitz. Wallace also interviewed every president from John F. Kennedy to Bill Clinton—George W. Bush was the only one to refuse him an interview, says Roger Friedman in Forbes.

He was a pioneer of hard-hitting11) TV journalism. For any newsmaker with a secret, "four of the most dreaded12)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ere 'Mike Wallace is here'," says Adam Bernstein in The Washington Post. Starting with a local New York TV show, Night Beat, in 1956, Wallace "developed a compelling persona13)", throwing politicians, celebrities, gangsters14), and other subjects off-guard15) with sharp turns into shocking direct questions. He also helped popularize hidden-camera exposés and "ambush16)" interviews. "He paved the way for how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s done on television," TV historian Ron Simon tells The Washington Post.

But he almost always knew where to draw the line17). "He loved being Mike Wallace," says CBS News chairman Jeff Fager. "He loved the fact that if he showed up for an interview, it made people nervous." At the same time, "I don't recall anybody ever saying to me, 'He took a cheap shot18)'," says Fox News chairman Roger Ailes. "He actually was trying to serve the audience, and that's what made him great."

Still, he changed TV news for the better19). Lots of Wallace's contemporaries20) practiced their own adversarial21) styles of journalism, says James Poniewozik in TIME. But "Wallace, with his hawk-like22) attentiveness and softly disarming23) questions, came to personify the devastating interview because, as the head of the 60 Minutes team, he knew how to make good journalism into good TV." His turn as "television's grand inquisitor" is a testament24) to how good reporting and compelling TV, plus "the occasional willingness to call B.S.25) on a subject's answers, could affect change." Among the ways he changed TV news "for the better", says former colleague Dan Rather: It "became more investigative, more aggressive and relevant". It will never be the same.

资深电视新闻人迈克·华莱士于周六晚(编注:2012年4月7日)辞世,享年93岁。迈克·华莱士原名迈伦·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镇,这位以强硬而著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被其批评者称为“不怀好意的迈克”。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风格创新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聘用的第一位工作人员,该节目始播于1968年,华莱士一直为其效力到2008年。他在退休后接受采访时谈到,他为自己精心挑选的墓志铭是“强硬但公正”。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位伟大的拷问者不凡的一生和辉煌的职业生涯吧。

华莱士的电视主持生涯长得惊人。“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在1918年华莱士出生时,大多数美国家庭甚至连一个收音机都没有,更不用说电视了。”CBS新闻网的老同事莫利·塞弗说。华莱士的职业生涯始于广播,那时他为多部肥皂剧和《青蜂侠》一类的系列广播剧担当旁白叙述,此后,这位密歇根大学的毕业生先是出演了一部专为海军拍摄的二战影片,接着开始主持游戏类节目和其他娱乐节目,还曾为“百乐门”牌香烟拍过广告,最后才开始主持新闻类节目。

他几乎采访过每一位大人物。“20世纪的标志性人物中,没有接受过迈克·华莱士采访的寥寥无几。” CBS新闻网的塞弗说。华莱士曾质问过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亚西尔·阿拉法特(编注:曾任巴勒斯坦总统),询问过伊朗的阿亚图拉·霍梅尼(编注:伊朗精神领袖)是不是“疯子”;他曾让芭芭拉·史翠珊(编注:美国女艺人)潸然泪下,也曾在自己最喜爱的对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罗威茨的采访中潸然泪下。华莱士还采访过历届美国总统,从约翰·F·肯尼迪到比尔·克林顿,而乔治·W·布什是唯一一位拒绝接受他采访的总统,罗杰·弗里德曼为《福布斯》杂志撰文时如是说。

他是犀利派电视新闻节目的先驱。对于每一位藏有秘密的新闻人物来说,“英语中最令人恐怖的四个词莫过于‘Mike Wallace is here’(迈克·华莱士在此)。”亚当·伯恩斯坦在《华盛顿邮报》中这样说道。从1956年开始主持一档纽约当地电视节目《晚间节奏》时起,华莱士就“塑造了一个咄咄逼人的人物形象”,趁许多政客、名流、黑帮分子以及其他受访者毫无防备之时突转话锋,问其一些非常直白的问题。他还推动了使用隐藏照相机进行曝光的做法以及“突袭式”采访的盛行。“他为调查性新闻采访如何在电视上运作铺平了道路。”电视历史学家罗恩·西蒙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

但他几乎总是知道底线在哪里。“他喜欢做迈克·华莱士,”CBS新闻网主席杰夫·法格说道,“只要他一出现在采访现场,人们就会非常紧张,他就是喜欢这种感觉。”与此同时,“我不记得有任何人跟我说过‘他血口喷人’,”福克斯新闻网主席罗杰·艾尔斯谈到,“他其实在努力为观众服务,而这也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还有,他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使之变得更好。詹姆斯·波尼沃泽克在《时代周刊》中指出,许多与华莱士同时代的新闻主持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对采访者充满敌意的主持风格,但“华莱士以他那鹰隼般的专注和不动声色就能令人消除戒备的提问成为强硬式采访的象征,因为,作为《60分钟》制作团队的负责人,他知道怎样才能把好的新闻做成好的电视节目”。他摇身一变成为了“电视屏幕上的伟大拷问者”,这一转变证明好的报道和强硬风格的电视节目以及“偶尔称受访者的回答为胡说八道的做法如何能影响新闻节目的改变”。他用这些方法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使之变得更好”,他以前的同事丹·拉瑟说道:它“变得更注重调查,更为强势,也更加中肯”。电视新闻自此再也不同以往。

1. detractor [dɪˈtræktə(r)] n. 诋毁者,贬低者

2. malice [ˈmælɪs] n. 恶意

3. trendsetting [ˈtrendsetɪŋ] adj. (在思想、服装式样等方面)创新风的

4. hand-picked: 精心选挑的

5. epitaph [ˈepɪtɑːf] n. 墓志铭

6. inquisitor [ɪnˈkwɪzɪtə(r)] n. 审讯人;严厉的提问者

7. The Green Hornet: 《青蜂侠》,迈克·华莱士于1936年参演的一部广播剧。

8. submit to: 甘受;向……屈服

9. lunatic [ˈluːnətɪk] n. 疯子

10. reduce to tears: 使……难过得流泪;使……伤心得流泪

11. hard-hitting: (批评)直言不讳的,犀利的

12. dread [dred] vt. 怕;畏惧

13. persona [pəˈsəʊnə] n. (同本人真实品格或性格不一致的)表面形象;面目

14. gangster [ˈɡæŋstə(r)] n. (结成团伙的)匪徒,流氓

15. off-guard: 毫无思想准备的;不提防的

16. ambush [ˈæmbʊʃ] n. 埋伏;伏击

17. draw the line: 划定最后界限

18. cheap shot: 奚落;恶意中伤

Quotations 精彩语录

1. "Mike Wallace is here."

2. "I determined that if I was to carve out a piece of reportorial territory for myself it would be [doing] the hard interview, irreverent if necessary, the facade-piercing interview."

3. "Forgive me, but ..."

4. "What do you think? Is it a good idea to retire?"

5. "To go around the world, to talk to almost anybody you want to talk to, to have enough time on the air, so that you could really tell a full story. What a voyage of discovery it was!"

6. "I've written about it. 'Tough, but fair', and that's really for a reporter ... 'Tough but fair'."

1. 迈克·华莱士在此。

——《60分钟》节目曾经制作过一个广告,广告中提出一个问题:“哪四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听后闻风丧胆?”而这就是答案。

2. 我曾下定决心,如果我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闻报道天地,那它将会是(报道)强硬的新闻,如果需要不敬的话,更是揭穿表象的新闻。

——很多人不明白迈克·华莱士缘何如此“胆大妄为”,缘何“无所畏惧”,缘何不愿“采访肤浅的人”,在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成就时,迈克·华莱士如是说。

3. 原谅我,但是……

——迈克·华莱士擅长用类似的言语突转话锋,让人在毫无戒备之下便陷入他的尖锐拷问中。

4. 你觉得呢?退休不好吗?

——2006年,迈克·华莱士在其退休前最后一次采访了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访谈中内贾德说了句 “我听说这是你最后一次采访”,本想借机讥讽华莱士,不料却被华莱士反将一军。

5. 能够环游世界,能够和几乎每一个你想交谈的人交谈,能拥有足够的广播时间,从而让你能真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怎样的一次发现之旅啊!

——迈克·华莱士在接受CBS《晚间新闻》主持人鲍勃·希弗的采访,谈到自己对工作的理解时如是说。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7

【论文摘 要】 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在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 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三种教学形式: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举办课堂展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前提的,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同时,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案例,寻找答案,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学、探索、研究、合作和创新,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讨论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课堂上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小组的集中交流讨论。因为如果没有小组的集中讨论,没有组内成员的相互启发、补充、分工、协作、激励和支持,个人很难分析得好。在组织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上的你争我辩,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积极思考,发言稿一改再改,力争论点突出,论据翔实,还在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竞赛。通过这一讨论过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其次,案例教学的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学生在结束课堂讨论后,把小组的分析以书面形式呈交教师。分析报告一般不超过2500字,可以附带图表,也可以制作成课件。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时,除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从网络电视上搜集有关视频案例,也可搜集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

(二) 课堂展示课

课堂展示课就是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当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用图画的形式展示职业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等。课堂展示课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评委由学生选出,当场打分。这样,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别形态的戏剧法,通常是指用来分析学习团体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况的情景短剧。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亲身体验的角色扮演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促使学习团体更真实地感受到问题、事件及某些情况,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及面对问题并迅速作出反应。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求职、面试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取经验,当生活中遇见类似状况时,知道如何应用所学。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 组织校内实践教学,活跃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即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校园内,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可开展各种生动的生涯教育活动。一是举办各类讲座。请行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请在职场上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历程、经验和教训,并与在校生交流座谈,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使学生学有榜样;在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请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二是开展各种竞赛、主题班会。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举办“心秀未来”演讲比赛、“创业之星”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国际护士节集体授帽仪式、“心灵手巧”手工制作比赛、“环保”时装秀比赛等;定期举办“我们爱专业,明天更美好”、“树立自信,放飞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未来职业人”、“校友访谈、指点迷津”等主题班会。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其求知欲,提升课程的吸引力。

三、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熟悉行业,拓宽视野,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是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之所在。

可组织在校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参加寻访行业人士(生涯人物访谈)、定期到社区及福利院或养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中职生专业生涯的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证明,这种“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为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可使学生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缩短了“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第三,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第四,进一步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8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教学 形式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 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三种教学形式: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举办课堂展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前提的,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同时,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案例,寻找答案,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学、探索、研究、合作和创新,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讨论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课堂上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小组的集中交流讨论。因为如果没有小组的集中讨论,没有组内成员的相互启发、补充、分工、协作、激励和支持,个人很难分析得好。在组织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上的你争我辩,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积极思考,发言稿一改再改,力争论点突出,论据翔实,还在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竞赛。通过这一讨论过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其次,案例教学的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学生在结束课堂讨论后,把小组的分析以书面形式呈交教师。分析报告一般不超过2500字,可以附带图表,也可以制作成课件。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时,除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从网络电视上搜集有关视频案例,也可搜集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 

(二) 课堂展示课 

课堂展示课就是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当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用图画的形式展示职业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等。课堂展示课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评委由学生选出,当场打分。这样,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别形态的戏剧法,通常是指用来分析学习团体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况的情景短剧。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学的重要表

[1] [2] 

现形式之一,亲身体验的角色扮演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促使学习团体更真实地感受到问题、事件及某些情况,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及面对问题并迅速作出反应。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求职、面试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取经验,当生活中遇见类似状况时,知道如何应用所学。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 组织校内实践教学,活跃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即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校园内,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可开展各种生动的生涯教育活动。一是举办各类讲座。请行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请在职场上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历程、经验和教训,并与在校生交流座谈,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使学生学有榜样;在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请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二是开展各种竞赛、主题班会。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举办“心秀未来”演讲比赛、“创业之星”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国际护士节集体授帽仪式、“心灵手巧”手工制作比赛、“环保”时装秀比赛等;定期举办“我们爱专业,明天更美好”、“树立自信,放飞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未来职业人”、“校友访谈、指点迷津”等主题班会。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其求知欲,提升课程的吸引力。 

三、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熟悉行业,拓宽视野,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是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之所在。 

可组织在校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参加寻访行业人士(生涯人物访谈)、定期到社区及福利院或养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中职生专业生涯的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证明,这种“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为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可使学生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缩短了“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第三,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第四,进一步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9

关于蒋之婚姻状况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与蒋宋联姻问题有直接关系,是当时社会舆论所极为感兴趣的,而且也试图通过媒体来澄清这一问题。如1927年9月28至30日,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连续三天刊登《蒋中正启事》,借以向外界说明其婚姻状况,其文称:“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资淆惑,耑此奉复。” ①此外,也曾与来访记者谈及他的婚姻问题,称“早与陈洁如断绝关系”。 ②后又称“彼已于民国十年与其夫人离异,报上所登之女士相片,并非彼之夫人”。 ③9月26日,蒋氏又对来访记者称“吾于民国十年十月,与吾第一妻,按照习惯,正式离异,现伊仍住奉化”。 ④

试图通过媒体来澄清这一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大公报》在10月8日的《蒋氏广告中之二女士》一文中将广告中的二女士做了专文介绍,甚至又在次日将与毛福梅办理离婚之一信件也全文披露。此外,《大公报》又在其10月3日社评《离婚与再嫁》一文中对此进行评论,认为“旧式妇女,教育受习惯之拘束,财产为法律所限制,不能为独立自由之生活,故男子任意离婚,利于男不利于女,中国旧俗,离婚之难,远过欧美,虽有拘束自由之嫌,亦含保护妇女之意,不然,倘男子于中年显达之后,糟糠老妇,任便抛离,则女性之结果惨矣”,从而对“弃毛”行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所谓现已断绝关系之二女士,在过去究为何种关系,抑经何种手续而断绝之,且蒋在南昌时,尚有所谓蒋夫人之陈女士者出入军中,而今也求婚于宋,则断绝之,抑观蒋氏自称原配之外,尚有其他二女士,其过去生涯之不谨,业已自承”,从而对蒋氏与另二位女士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且对蒋氏个人的过去生涯也提出了批评。最后断言“蒋氏此举,断难逃清议之讥弹也”。此后,又发文讽刺对其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的行为予以谴责。

关于蒋宋联姻之过程

《大公报》自1927年9月起至12月蒋宋婚礼结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比较引人瞩目的如《蒋中正之婚姻问题》、《蒋决计出洋宋子文以妹妻之》、《之婚姻问题》、《蒋宋婚事如何》、《蒋日内离沪谓赴日专为求婚》、《宋美龄轶事》、《蒋宋爱情剧一幕》、《良缘佳话:宋美龄与东报记者谈》、《蒋中正情书之一》、《蒋宋婚礼有期》、《蒋宋之媒何香凝由香港赴沪》等,可以说从如何认识宋美龄,到蒋如何追求宋,再到蒋宋相互倾慕,直至缔婚,都作了精彩的呈现。其中不仅描述了宋子文如何从反对到默许,谭延闿如何居中牵线搭桥,甚至写给宋美龄的一封“词旨凄婉”的情书也全文奉上,以飨读者。

关于蒋宋联姻之政治动机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希诸君注意此次婚约绝无政治关系,吾等虽同在政治上有声誉,但实系巧遇,吾等未隶于同派,况宋氏家属犹未点首同意。吾虽向宋女士求婚多年,实无政治观念。外间之猜疑,不独有负于我,亦且有负于宋氏家庭”。 ⑤可以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蒋宋联姻之政治动机自始至终予以否认。宋美龄也在受访时“颇嘲笑婚姻而有政治观念之不当”⑥。尽管如此,《大公报》仍作了相当的挖掘。

《大公报》又在11月22日将蒋宋联姻与蒋汪关系结合起来,认为“欲挽回精卫之心,到底不放弃,遂有与宋美龄结婚之一举”,并认为“子文兄妹实可称能利用精卫之第一人也,蒋早识破此窍,遂认结子文为唯一要术,适开罪于子文,遂不得不求转圜于美龄,此其用心至苦”。这实际上认为蒋与宋联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蒋汪合作。该报还认为蒋宋联姻,是孔祥熙宋霭龄夫妇有意促成的,认为蒋宋联姻并非那么简单。

关于蒋宋婚礼

《大公报》在1927年12月2日、3日、9日报道《蒋宋完婚记》、《蒋婚杂话》、《蒋婚余闻》、《政教合一之蒋宋婚姻》等对蒋宋婚礼的筹办情况、举办仪式、奢华场面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与评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报不仅以《同胞相斫声中之肉麻文章》⑦为题全文刊载了之《我们的今日》一文,而且专门发表社评《之人生观》,对蒋文及其本人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针对蒋文之第一点,指出“人生意义,一言蔽之,曰利他而已”,“行此义者,为人的生活,不然为动物生活。得恋爱与否,与人生意义无关也”。 ⑧对于第二点,指出:“一己之恋爱如何,与‘革命’有何关连哉?呜呼,常忆蒋氏演说有云:出兵以来,死伤者不下五万人。为问蒋氏,此辈所谓武装同志,皆有美满姻缘乎?抑无之乎?其有之耶,何以拆散其姻缘?其无之耶,岂不虚生了一世?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 ⑨最后批评道:“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然奈何更发此种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而欲淆惑之?”“甚矣不学无术之为害,吾人所为蒋氏惜也”。⑩不仅把蒋文批驳的体无完肤,对本人也是痛加挞伐,毫不留情。这种措辞锋利的评论在当时的报界是少有的。

对于蒋宋联姻,《大公报》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充分体现了其文人论政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与价值取向。

(作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蒋中正启事》,《民国日报》,1927年9月28日,第一版。

②《蒋中正之婚姻问题》,《大公报》,1927年9月16日,第2版。

③《之婚姻问题》,《大公报》,1927年9月23日,第2版。

④⑤⑥《谈恋爱》,《大公报》,1927年10月2日,第2版。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新媒体 大学生

[作者简介]邱峰(1979-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江苏 盐城 220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第一软实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SJBFDY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90-02

2013年我国出现了史上最难的就业季,699万名大学毕业生的生计问题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党的十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将“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以满足学生成才为需求”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因此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不断创新和拓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

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的实质是将移动通讯与互联网二者有机结合,替代传统PC机进行互联网访问。新媒体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元、传输快捷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媒体技术的根本性跨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20~29岁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4%。而在手机网民中,大学生的比例甚至更高,“机不离手”现象严重。随着3G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手机聊QQ、SHAOPPING、发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呈现如下特征:

1.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宅”。“宅”是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此概念在我国几经文化融合形成“宅”的概念,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新媒体等新互联时代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随着3G网络全覆盖,高校校园网络不断完善,加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宅”居获取了技术上的保障。通常大学生“宅”的生活内容分为这样几类:娱乐消费型、网游消遣型、创业实践型和学习研究型。当前“宅一族”的大学生通常以宿舍或教室为据点,轻轻点动鼠标完成了团购、学习、聊天、交友等日常生活和学习。在大学校园中当你推开宿舍门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宿舍中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的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个个或喜或悲,沉浸在独自的空间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除了上课和睡觉的时间,大多数都“宅”在宿舍中,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却沉浸在各自的世界。”

2.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更加“酷”。新媒体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和文化行为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更加“酷”。“酷”的精髓就是“特立独行、充满个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往往更多表现自我和个性,在他们思想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他们毫无约束地、尽情地表达着自我,展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被隐藏甚至压抑的真实人格。特别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为口号的微博,它吸引着无数大学生的眼球,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交流方式,大学生们从传统的听众转变成了信息者。“精选化”阅读和观影的文化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他们“拖着”或者“跳着”在网上看视频,急需知道精彩的片段及故事的结局,大学生们的文化行为方式变得异常“快餐化”。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给力”。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一代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发散互传播转变,随着实际思维进入理论思维、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思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给力”。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快速的传播和快捷的应用等优点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思维的广度随之增加。再者,新媒体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大学生与外界的距离,培养了大学生活跃的世界观,思维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当代大学生遨游在互联网浩瀚的海洋中,接受着不同群体的思维冲击,这更加促进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化、多元化。

二、传统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不够健全,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环境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结果,轻过程。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狭义理解为就业指导课程仅在大四开设,还有些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人力资源经理或成功校友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者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实为重就业指导、轻生涯辅导,仅注重短期的择业技能培训、轻视职业发展指导,忽视大学四年过程教育,使得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效果。而且目前的教育方式为多为单一“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咨询指导需求。总之,在传统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空泛,很难发挥积极作用。

2.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当前制约许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现有教师指导队伍主体大多由从事行政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领域的教师组成。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熟悉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过短期的集中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培训,但是他们经常由于工作精力的分散、工作视野的局限、工作性质的特殊,缺乏专业化知识,从而影响了指导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指导,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具有“纸上谈兵”的味道。

3.社会家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有待提高。虽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是目前仅高校等有关教育部门做了相关工作,社会参与的面还不广,更谈不上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机制。而家长们在子女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存在着盲从,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而强调就业是“拼关系的时代”“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在子女的发展中过多考虑找关系、跑门路。更有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选择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职业,这些做法都是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普及,实际上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渗入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

4.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甚少。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学习、考试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更不知道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的专业选择也是服从于家长。多数学生经过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却突然迷失方向,对于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不会处理。虽然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初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通识性教育,但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茫然,缺乏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笔者通过对选修“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学员(教学班级每次教学班150人)教学统计,有80.67%的学生在选修课程前完全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更不会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进行测评。有些大学生既使知道,也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系统过程,而是草草应付老师、糊弄自己。

三、新媒体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核心载体的必然性

1.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交互平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新媒体,学生和职业指导教师可以自主地进行在线交流,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双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学生由以前单向消极被动式受教转向积极主动多维交互式探讨,教育的吸引力与参与度得到很大提升。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广泛进驻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信息平台、微博、微信这三大类新媒体,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这些新媒体的交互平台中,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这样使得人与人在交流的距离上更加拉近,提高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2.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个性化发展。新媒体向每个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时,可以一次针对多人;也可以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内容。职业指导就是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针对个人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引导确定职业定向等社会活动。针对这种特性为新媒体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创造了可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表现得非常显著,他们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这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发展。新媒体作为职业指导载体可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职业兴趣等做出准确的评估,使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3.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即时。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无缝对接,实时进行。随着飞信、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的迅速发展,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即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手机控”一族的大学生可以即时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教师、专家及同学之间交流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在新媒体下,即时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其效果非常便捷、高效,远远超出面对面的咨询类谈话,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四、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

1.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教育师资队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了解和利用新媒体的水平,设法将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来。教师在教育指导中应创建职业规划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个性化地做好对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从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当前存在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的情况,教师应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技术,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与国内知名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学者的学习交流和互动提高。只有建立这样一支紧跟潮流、了解学生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师资教学队伍,才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

2.建立新媒体学生“意见领袖”队伍,引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指那些可以影响别人的观点、态度甚至行为的人,他们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增强或过滤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强调平等、交互,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人人都是新闻中心自媒体环境。但这样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即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打造一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意见领袖”队伍,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向至关重要。同辈的“意见领袖”以学生的角色去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发表意见,影响学生,变以往的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同辈“意见领袖”式讨论交互,可以更好地将引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实践基地,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积极构建适合新媒体时代下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基地,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新时期“线上线下”的教育实践基地模式。“线上”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虚拟空间实践基地完成模拟职业环境练习、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扮演职业生涯人物以及自我认知等环节,可以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等,进一步探索“人职”是否匹配。“线下”环节,学生在不同类型现实社会实训基地中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活动,对未来职业进行体验和预演。这样可以锻炼培训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此,学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

4.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开展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环境。如组织职业模拟情景剧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面试大赛等相关活动,聚焦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问题的思考。积极引导和扶持学生创建职业发展类学生社团,建立健全这类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凝聚学生,促进其自主地对未来职业发展勤思考、多实践,帮助同学们在快乐的自组织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11

那五是天涯社区里的老ID。

九年前,这个账号第一次现身天涯,后来成为一个文学评论版的版主。2005年,天涯社区城市文化精品月刊编辑部成立,那五赫列其中。

然而,与笔墨书香氛围不同的是,那五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北京某投资人。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要对一些公司事务进行处理。

“由于职业原因,我最早与天涯的接触基本发生在‘股市论谈’。当时上论坛的指向性很强。国内大部分网友还是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那五在天涯的首次登陆地点延续了职业上的诉求,但不久,他就发现这里不仅能提供专业上的帮助,还有着轻松的交流氛围和超出实用功能以上的某种魅力。这种魅力,用那五的话说,就是“人文关怀”。

此言不虚。1999年,天涯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起步而诞生。最初的大部分栏目如天涯杂谈、舞文弄墨、关天茶舍、闲闲书话等,都以人文性和非功利性为特色,并迅速吸引了一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文采飞扬的网友,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和学者。从彼时热议的话题来看,也多是严肃和精英的。

当北京的那五开始他与天涯的亲密接触时,远在西安的王培霖则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着社区的基本理念。身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00班的班长,他在教室黑板旁挂上了一个五毛钱的记事本,上书两大字“登录”,随后这个类似顾客意见簿的本子就成了这60名新生交流的一个奇妙平台。有人谈高中的故事,有人表达萌动的感情,有人发泄对某某的不满,甚至有人连载起了原创小说。每条留言下几乎都有以RE打头的回帖。尽管所有人都匿名或用QQ账号留言,但对于彼此真实身份的猜测从未停止。谁能想到那个只有上课才能见到且沉默寡言的人居然是个热情洋溢的才子?

虽然这个珍贵的本子后来不翼而飞(这也说明了纸质社区在保存方面的风险),但基于真实关系之虚拟社区的魅力可见一斑。不久,经济00班就在ChinaRen校友录上开辟新天地,要求用真实姓名登录。只不过,比起匿名状态下的话题聚合模式,这里的交流更日常和琐碎,似乎少了些想象的空间。

王培霖和经济00班的故事,只是中国网络社区勃兴的一个侧面。BBS也是舶来品,早期以实用为主,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信息。1994年国内大陆第一个BBS系统――BBS曙光站创建,其“热点聚焦”、“青年公寓”等栏目已经有了社区的影子。很快,各高校BBS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尽管Telnet方式操作相当不便,但动辄千字万字的长篇大论也有很多人耐心去看。

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BBS界面更加友好,篇幅更加短小,更重要的是,坐在电脑前挑灯灌水的人也不太一样了。就在王培霖和他的同学们在校友录或兵马俑BBS上嬉笑怒骂时,一个人来到他们学校做演讲。因为CbinaRen的深入人心,现场相当热烈。此人是陈一舟,现任千橡集团总裁,而当时他重点宣传的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论坛:猫扑。

其实,猫扑早在1997年就已呱呱坠地。作为国内最早的TV游戏站,一大帮骨灰级游戏玩家和同人让这里充满与正统论坛不同的游戏精神。“猫扑并非仅仅是变态,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跳跃性思维,你就无法了解什么是BT。”一位ID为zhucuoyun的“老猫”认为猫扑让BT一词发扬光大。zhucunyun还引用了猫扑的抽样调查,指出“20-30岁的年轻一代占据了猫扑注册ID的2/3强,可以说年轻人是猫扑的主力,从养宠物到旅游,从手机到化妆,城市小资是猫扑中最庞大的一族。永远不变的是最先进的酷文化与锐潮流领导着我们年轻的心。”

一份早期研究国内网络社区的论文《网络社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网络社区目前仍然是一个特权社区。由于我国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使用网络者事实上都是文化素质高、收入高、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阶层,造成网络社区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份论文写就的时候,中国网民数量仅900万,不足全部人口的1%。而现在,根据CNNIC最新公布的报告,网民总数已经超过3亿大关。

“这些年,网友向低龄化、草根化方向发展变化,关注的话题也从严肃人文向娱乐、生活、时尚发展。”那五认为。80后、90后的相继崛起,正在改变社区的面貌。“年轻人的加入,让参与方式更加自我。博客的兴起就是自我表现的一种。”2003年底,天涯推出博客试行版,成为国内第一个将BBS公共社区与个人博客相结合的网站。与“个人”标签浮出水面同时发生的,是主板娱乐八卦的开版、厦门女教师“竹影青瞳”在天涯博客里贴事件,以及流氓燕和芙蓉姐姐等网络人物的走红。

博客体现了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深刻变化:社区中个体力量的扩张、对社会沟通中真实和信任的诉求。尽管由于自我封闭的先天不足,博客遇到发展瓶颈,但刺激博客产生的环境因素却不断潜移默化,并最终把SNS带到3亿网民面前。

由康盛创想和艾瑞发起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使用过社交网站(SNS)的中国网民中,有77.3%的网民每周至少登陆一次SNS网站。其中每周登陆7次以上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26.4%。而网民最常使用的站点服务功能包括发表话题、分享信息、给好友留言、查看好友动态等。

从广场到客厅――这是对社区从话题聚合型向个人关系聚合型转变的形象说明,背后是个体化和真实化两种趋势的推动。Facekoo创始人之一刘心怡认为,在一个社交网站,你不用付出很多脑力就可以维系友情。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把以

前就存在的关系迁移到SNS平台,要比在这个平台上建立新关系更隐定和更具长远发展性。如果王培霖回首当年的留言簿,也会自豪地发现自己是SNS的先行者。

广场是公共生活的象征;客厅是个人圈子的象征。“每个社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核心精神。”尽管那五对SNS参与不多,但他认为每种类型的社区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不需要用一种标准来统一。事实上,一个人需要广场也需要客厅,需要严肃也需要娱乐,需要审美也需要功利,需要虚拟也需要真实,需要归属也需要自由。网络社区,正是多种诉求的平衡载体,这也是它不可能只有一副面孔或一种基因的根源。

1858年7月1日,达尔文与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他们认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所以必须“为生存而斗争”,那些能实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根据艾瑞的调查,截至2008年6月,中国有191万家(来源:cNNIc)独立网站,80%以上网站拥有独立社区。艾瑞还发现,SNS同质化严重,83.3%的社交网站注册用户表示会考虑使用其他社交网站。

“做媒体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做一个大型的虚拟社区的平台。”天涯的创始人邢明如是说。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12

为使报告真正成为制订帮扶规划的根底性材料,县各驻村任务组在撰写报告进程中,做到“五力戒”,确保报告高质量。

一是力戒言之无物,确保村情村况脚踏实地。为给制订科学合理的帮扶规划供应第一手材料,该县各驻村任务组在撰写报告进程中,容身走访调研实践,详实记录帮扶村的实践状况,“四面俱到、五方调查”,即村级班子状况把握清、财产开展情况查询明、根底设备建立状况记录详、精力文明建立状况普查实,从调研走访、座谈交流、查询问卷、党员和村民大会、专访访问中调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展现帮扶村的实践状况,根绝金玉其表做外表文章,力图村情民意脚踏实地。

二是力戒轻描淡写,确保问题剖析言必有中。该县各驻村任务组连系调研走访中调查出来的帮扶村“在致富财产、脱贫办法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证,没有把财产规划结构、乡村根底设备建立、精力文明建立等事关群众增收致富、建立幸福乡村的严重问题放在应有的注重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化分析,勇于直面矛盾,透过景象看实质,做到“三不”,即:不避实就虚,直言不讳、直入主题,根绝绕弯子、卖关子、找托言;不避实就虚,剖析缘由不文过饰非、逃避问题本质、只看外表景象;不避短就长,辨证看待成果和问题,勇于亮出矮处,起劲使分析出的问题深化透辟,切中关键。

三是力戒随声附和,确保优势发掘独具慧眼。该县各驻村任务组容身本村实践,充沛发掘区位、财产、资本、文明等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量体裁衣,在优势发掘上下功夫,确保优势发掘有见识、有思维、有立异,为帮扶村制订开展思绪奠基根底。以“惹是生非”的构思思想来经营乡村经济社会开展,把现代的理念和传统文明相连系,完成“三个改变”即改变传统农业没有开展优势、乡村残剩劳动力不克不及完成当场转移、天然村子和传统民居不克不及变为财产的观念,研讨特征、发掘特征,用“特征”树立起活泼乡村经济社会的大品牌。

四是力戒海市蜃楼,确保开展思绪实在可行。该县各驻村任务组进一步废除故步自封、畏葸不前和追求华美表面的思维观念,深化剖析本村优势和缺陷,找准推进经济开展、维护不变、做实民生、效劳群众和建立幸福乡村的有用路子,制订出实在可行的科学开展思绪。开展思绪凸起“一村一品”,容身村情实践,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凸起重点,做到“四个”即与村情实践相契合、与财产政策相一致、与乡镇总体开展规划相联接、与上级要求相吻合,果断根绝诳言、假话、空论、套话的景象发作,果断根绝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使开展思绪有前瞻性、有开展前景、有重点内容、有详细目的。

五是力戒千人一面,确保报告各符其实。该县各驻村任务组从申报的草拟、修正到定稿,每个环节都慎之又慎、严厉把关。还,普遍寻求地点乡镇党委、当局,帮扶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定见建议,并报任务组派出单元指导核阅,填写《核阅定见卡》,各任务组依据核阅定见进一步修正完美,根绝照搬照抄,写成普通性的村情简介或状况申报,重点凸起“五个反映”,即:反映村级班子建立状况;反映农业财产开展情况;反映根底设备建立状况;反映村情民俗、乡村文明生涯状况;反映存在问题的主客观缘由特殊是主观缘由。各任务组在经由三番五次修正后,最终构成脚踏实地、有思维、有深度的报告,并报县运动办审核立案,为下一步制订帮扶规划奠基了坚实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