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7:59:58

和氏璧的故事

第1篇

今天,我们学会了《蔺相如》一文,这个故事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让人读得回味无穷,让人读完以后还想再读一遍。因为这个故事写得生动优美,如同穿过雾霭的美妙音乐,这个故事写得非常流畅,如同哗哗留着的小溪。这篇课文分了三个故事,分别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我最喜欢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那我就讲这个故事给大家听吧!

有一个凶神恶煞、言而无信的昏君 ——秦王,他得知赵王有一个宝玉——和氏璧,秦王很想要,于是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知道后,心惊胆战——如果不吧和氏璧给赵王,秦王就会派兵杀来,到时赵国就不保,如果拿和氏璧给秦王,又怕秦王不守信用,不吧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当赵王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一个名叫蔺相如的平民来求见,他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他回到住宿时,叫手下人换装,抄小路把壁送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我读完这篇课文后,不得不对蔺相如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因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聪明、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啊! 当我依依不舍地盖上书时,我想:假如我也有蔺相如那么聪明、那么勇敢,那该多好啊!

第2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第3篇

关键词:《芈月传》;意象;意象叙事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6-02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论衡・乱龙篇》:“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1]”这里记载的是远古时代的射箭礼仪,在布上画不同的动物形象做成箭靶,天子、诸侯依照等级身份对应不同的箭靶,这里“意象”的使用原始地表达出射箭行为的表象背后[藏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密码。可见,“意象”一词最早的使用已将它的特点呈现出来:意象是由“意”与“象”两部分组合而成词的,“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形象、“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识,它们是表与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意象不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而且在具体的文本中承担着特殊的叙事功能。笔者将通过以下三节来分析电视剧《芈月传》中意象叙事的具体表现。

一、和氏璧意象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韩非子》中记载为战国时楚国人卞和从楚山所获。电视剧《芈月传》不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生动再现,而且将和氏璧与主人公芈月及纵横家张仪的命运轨迹相联系,丰富了和氏璧的历史经历和文化蕴含。

剧中芈月与张仪初识时,张仪因穷困被诬陷偷盗楚国令尹的和氏璧还被打成重伤。芈月听闻原委后惊叹道:“和氏璧就是传说中自生霓光,冬如暖炉夏如冰、护身辟邪的至宝?”这里对于和氏璧夸张的主观描述不仅是为了强调和氏璧的价值,更是为了反讽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大环境下张仪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窘境。当张仪成为秦国国相后,和氏璧再次出现。张仪为雪前耻,托芈月买下宝玉以查明当年盗玉真凶。正是知晓张仪与和氏璧的渊源,魏国大臣公孙衍利用假和氏璧在秦宫内部生出事端,欲挑起秦国内讧并借机栽赃张仪。张仪屡次因和氏璧蒙受冤屈,一度对君臣关系失去信心,最终在芈月的劝导下重拾信心,继续为秦国效力。用特殊的器物“玉”来作为反映现实人生和社会环境的一种表象,通过某种暗示与联想把导演所要表达的意义蕴含于其间,完成了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和意象的最终结合。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认知传统,剧中的张仪拥有巧辩之才长于权衡之术,却从不自诩为君子。通过与和氏璧的两次联系反观他的政治智慧和生存哲学,可以窥探出他身上有种可比肩于君子的气节。无论是面对生活困境还是政治困境,张仪均表现出“不忧不惧”、“重义轻利”等特质。芈月虽身为后宫女子,却在优秀古籍文化的熏陶下和为人处世的实践中磨练出一身君子正气。张仪与芈月的行为作风与宫廷中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的反面势力对比,正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的现实反映。

对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完璧归赵”,电视剧《芈月传》在《史记》的记载基础上作了改动,将秦国欲得和氏璧的动因归于秦昭襄王孝敬母亲芈月的人伦情感。导演弱化了当时诸侯征战的政治因素,将秦国通过“借和氏璧”试探赵国军情的政治企图生动改写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儒家孝道,不失为一种人文关怀。当年迈的芈月终于见到和氏璧的真面目时,心绪在历尽沧桑巨变后已经十分沉稳,不仅拒绝了儿子“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博母亲一笑”的孝心,而且表示出颇为自信的政治决心:“和氏璧只是暂放在他国,今后一定会回到秦国”。此时作为叙事意象的“和氏璧”已经被添加了由人世变故累积的厚重历史意义,和氏璧曾经改变了历史中某些个人的命运轨迹,当那些明争暗斗、权势名利统统沉寂于历史深处时,“和氏璧”用它永不泯灭的光华反照着历史的细节和人生的流变,见证了芈月波澜壮阔、宠辱不惊的传奇人生,也见证了秦国变革图强、一统中国的历史征程。

二、“华服”意象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华服是一种富贵和身份的象征。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华服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意象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楚威后赐予芈月母亲向氏一件大红的涂有致病药物的华服,致使向氏穿着后皮肤起疹,威后借口向氏身染恶疾将其逐出宫外;另一次是芈姝赠予芈月之子嬴稷一件大红的带有浓烈花香的华服,欲使其吸引花园中事先安排的剧毒蜂巢,不料弄巧成拙使饮酒过度的嬴荡身中蜂毒昏迷不醒。从这一意象的使用来看,可以得知表象上的华服都是极其鲜艳的大红色,而且都通过特殊处理而带有毒性;这一表象中蕴含的寓意都是后宫妇人为争宠而害人的卑劣手段。威后赐给向氏的华服使芈月最终失去母亲;芈姝送给嬴稷的华服不仅没有成为争宠争储的利器,反而使自己的儿子嬴荡险些丧命。威后与芈姝母女二人同样处于后宫的权力核心位置,母辈的恩怨延续到下一代,同样的害人手段却导致不同的命运结局:威后通过华服害人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芈姝却害人终害己。戏剧化的情节反差指向一种宿命论,芈姝走进争宠夺嫡的权力旋涡后,其宿命已经和当年的威后别无二致;然而芈月的命运却并没有重蹈其母向氏的覆辙,根本原因在于芈月通过自立自强逃脱了封建女性依附男权生存的历史怪圈,女性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其改写自己命运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华服”意象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所指,它隐射着“华服”的重压下封建女性的心理畸变,争与不争是后宫里最微妙的生存哲学,唯有褪去“华服”的束缚,即割断对封建男权的依附,才有掌握命运、独立生存的可能。“华服”意象在《芈月传》叙事中的联结效应,不仅使得受众对文本中两代人的命运产生了对比性的思考和反省,而且揭示出宫廷剧叙事中摆脱不掉的勾心斗角背后隐藏的深刻体制弊端。

三、“家”的意象

“家”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自带意象功能。家的意象从原始部落群居生活的集体印象而来,涂着浓郁的血缘姻亲色彩,向每一个人回答了他从哪里来的神秘问号,也给每一个生存者以依托、温暖和力量[3]。从人伦情理上来理解,家即是人生的原始起点和最终归宿。

1.个体生命与乡愁意识

电视剧《芈月传》中关于“家”的意象的阐述,出现在芈月母子逃离燕国的途中。芈月一行人在一处湖泊边修整,触景生情,芈月与儿子嬴稷淡淡地叙述着离楚多年来积淀的乡愁:“母亲想起了楚国的汨罗江,那是母亲的家乡,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那么美”;嬴稷说:“母亲离_家那么久,母亲想家了”。黄歇听闻后允诺一定会护送芈月母子回到楚国,芈月却流露出隐隐的忧伤:“有时候我真的惶恐,怕这一次依旧是一场梦。多少回了,我在梦里回到家乡,可是脚还没有伸进汨罗江里,这梦便醒了。”黄歇便与芈月约定一定要一起回去看屈夫子,一起泛舟汨罗江。尽管芈月在楚国度过的岁月充满艰辛,但母国之于古人的意义非常重要而又特殊。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与生命信仰的连结中,芈月自出嫁离开楚国一生都没有再回去过,身为秦国太后却还珍藏着母国的“故土”,芈月说:“这泥土不仅治水土不服、还可解思乡之苦”;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芈月身在异国受尽苦难时通过缝制绣品来自食其力,绣品上楚国独有的杜若花便是乡愁的体现,也是“家”的意象的含蓄表达。

2.帝王之家与亲情解构

帝王之家被称为“天家”,天子掌握天下臣民的生杀大权,以其为核心形成天下第一家族。“自古天家无亲情”,皇权之下父母兄妹皆为臣,任何人都可能因为皇权斗争而成为牺牲品。天然的人伦亲情被封建农耕政治文明秩序化、等级化了,这从本质上解构了伦理亲情。封建宫廷融家族制度与国家制度为一体,在至高无上的皇权独裁控制下,骨肉亲情的解构显得更为明显与透彻[4]。由此可见,封建宫廷的“家”意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特征。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主人公芈月出生于帝王之家,家庭梦想的建构和破灭伴随了她的一生。芈月年幼失去双亲,嫁于秦王成为宠妃也因后宫争斗而无法实现家庭团圆的梦想,直到成为秦国太后,儿子成为秦王、两个弟弟功成名就,看似实现了曾经“一家人在一起”的愿望,却难以掩饰她内心情感空虚的遗憾。与黄歇的初恋由于机缘巧合和家国大义无疾而终;与嬴驷曾谈人生共理想,梦想着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庭。嬴驷死后,芈月母子被迫为质燕国,家庭梦幻一击即破;与义渠君虽共同生活多年,但他与儿子嬴稷的矛盾使芈月渴求的家庭团聚始终难以成行,这一点从芈月设家宴一节可以看出。家庭成员的聚餐是“家”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文化体现,“围聚”的形式本应体现出一个家庭有序的整体和温馨的气氛,却因义渠君和嬴稷各种口角不欢而散。这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并非芈月的个体境遇,而是封建宫廷专制体制对于亲情的整体解构。

自古以来,夫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周礼》记载:“有夫有妇,然后为家”。以芈月为代表的宫廷子女的人生悲剧最大程度地体现于此,无论为子、为妻、为母,一生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庇护,无法享受普通家庭的亲情温暖和天伦之乐,这便是封建社会父权体系最大的症结所在。

综上所述,意象叙事在电视剧《芈月传》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在功能层面有着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作用;在文化方面则体现为凝聚审美意味、延伸作品历史社会意义。由此可见,意象叙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综合着具体的物象和丰富的意义、而且综合着历史的细节和人生的哲理。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8.

[2] 陈晓芬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93,16.

第4篇

什么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那么这个“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

据说,传国玉玺是用著名的绝世宝玉“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传奇也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前来辨识,恰好这宝玉属深藏不露的类型。不识货的玉工说是一块普通石头,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玉工们又一次冤枉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右脚被砍去。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来由后,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果然雕琢出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和氏璧诞生后,发生了接二连三的故事。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立大功,得赏和氏璧,和氏璧由此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昭阳出游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楼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当时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一丈多大,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众人觉得稀奇,都到水边看鱼,回到房间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张仪严刑拷打,导致张仪背楚入魏,成为楚国死敌。

昭阳在楚国势力很大,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偷盗者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多年后,和氏璧突然现身赵国首都邯郸。后来秦昭襄王知道了,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汉孝元太后摔掉一角

和氏璧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赢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后将其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则负责保存传国玉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

后唐末帝抱玉玺自焚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在这个阶段,称王称霸的人很多,但玉玺只有一个,于是很多豪强枭雄自己私刻玉玺。比如东晋朝廷南逃后,就自刻了一个玉玺;此外还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玺、姚秦的玉玺等等。他们私造玉玺的“创意”得到了后世许多乱臣贼子和枭雄豪强的欢迎和效仿。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隋朝没收了。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明清时代玉玺赝品多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曾遍寻传国玉玺而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不过,宋朝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发现传国玉玺的希望,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铁穆耳在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国玺,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可信性可想而知。

明太祖朱元璋也打过玉玺的主意,他曾派遣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蒙古的元朝残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总的来说,明清两代,虽然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

这一时期的人们包括皇帝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看重了。

第5篇

内容简介:本书以春秋战国这个重大历史转型期为背景,着重研究与阐述这一时期兴起的士阶层,如何以其壮大的声威和独特的角色,登上思想政治舞台,以非凡的影响和各呈其彩的性情风格,形成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文化时代――士时代。

本书的侧重点,是梳理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的历史进路,针对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谋篇布局,每一章集中探讨一种现象。以“士时代”的形成、发展、作用与终结贯穿始终,以士阶层“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等不同风貌的展现,来解读历史转场期的士生活,考察他们和当时社会及其内部之间的互动效果。以期在人物和事件的典型示范中,把握其中的现象;在各种相关现象的比较中,对“士时代”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士时代的痛》

作者:侯卫东

安徽人

“完璧归赵”,首先是一个典故,它讲述了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大智大勇,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的国家保住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故事。其次,完璧归赵又是一个成语,在成语的意义上,它指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所有者。这个成语堪称家喻户晓,在汉语圈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今日,它仍不时地会被我们使用。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赞扬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对于秦昭王要“和氏璧”这件事却有一个为我们所忽略的最大疑点。

这个疑点就是,秦昭王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这块“和氏璧”,进而主动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呢?

秦昭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王,在位半个多世纪,开土拓疆,锐意进取,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从来都是他占领别的城池,从来没有他将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有一件事可以作为例证:在“完璧归赵”这件事的前几年,为了得到楚国的土地,秦昭王曾以谈判为借口,将楚怀王骗到武关,可是楚怀王刚一到武关,就被秦昭王拘禁,秦昭王逼迫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干,秦昭王一怒之下就将楚怀王扣押在秦国,直到楚怀王死后才将楚怀王的遗体送回。楚怀王也许我们不太熟悉,但屈原这个名字我们都知道,楚怀王就是屈原的君主。

同时,秦昭王几乎没有声色犬马的爱好,对于所谓的玉器古玩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兴趣,这次为什么他一反常态,他怎么会糊涂到用十五座货真价实的城池来换取一块无用的“和氏璧”呢?

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只是这一原因为我们所忽略了而已。以城换玉,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秦昭王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

这需要结合这一事件前后的史实去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我们经常说战国七雄,其实在“完璧归赵”发生的那个时代,当时实力较强的是秦、楚、赵、齐四国。对于秦来说,南有强邻楚国,北有强邻赵国,处在两强夹击之下,战略思想稍有不当,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只有齐国离自己稍远,不相为邻,相互的威胁不是太大。对于南边的强邻楚国,刚才我们也提到过,秦昭王已经与其打过交道,并且占了一定程度的上风,可以说对于楚国的实力了如指掌。在这样的背景下,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必然要摸一摸北部强邻赵国的底牌,实际感受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真实态度。

赵国当时的国王是赵惠文王,我们知道,赵惠文王名叫赵何,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有魄力的国君,他曾以“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武灵王最早立的太子是赵章而不是赵何,只是因为赵武灵王喜欢赵何的母亲,就把本来没有资格做太子的赵何立为太子了。

赵武灵王知道自己改立太子的行为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为了真正让自己喜欢的儿子赵何坐稳国君宝座,赵武灵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决定放弃终身制,自己提前从国君的位置上退休。他提前退休就是为了让赵何提前即位,自己正好可以将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

赵何提前接班,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则号称“主父”。四年之后,原来被废的太子赵章发动叛乱,被赵何平定。赵何的手下人借机将已经退位的赵武灵王包围在沙丘行宫里,断粮断水,直到最后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此事史称“沙丘宫变”,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

这样在其他国家的国王眼里,赵惠文王就是一个谜,为什么赵惠文王会成为一个谜呢?第一,他是赵武灵王的继承者,赵武灵王为他留下了十分厚实的家底,因此,赵国的国力是个谜。第二,赵惠文王作为赵武灵王的儿子,即位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兄长,又用非常手段清除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因此,很容易给外界以铁腕的形象。赵惠文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外界了解不多。

对于秦昭王来说,这个谜他更有解开的必要,不解开这个谜,他就不能贸然做出决策,对赵国更不敢轻举妄动。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沙丘宫变之后的十年,赵惠文王已经彻底坐稳王位,赵国的实力依然神秘莫测,秦王需要故意找个借口来测试一下赵国的虚实,顺便也测试一下赵惠文王的政治手腕。

怎么测试,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借赵惠文王刚得到“和氏璧”的时机,秦昭王卖个关子,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显然,这是秦王给赵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题,明眼人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在挑逗赵国,就是考验一下赵国对于秦国的政治态度。如果你赵国不予理睬,说明赵国底气比较足,实力比较强,领导人斗争意志比较坚定,那秦国就应该对赵国避让三分了。反之,如果我这道思考题给你赵国带来了困扰,那就说明赵国对于秦国心存畏惧,赵国的领导人已经未战先怯,这也将成为秦国制定未来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

这次秦昭王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赵国对于我秦国的要求,根本没有拒绝的勇气。我想要“和氏璧”,你赵国不是乖乖地派人携带“和氏璧”前来秦国了吗?并且,在蔺相如所谓的一番痛斥之中,更是给秦王提供了明确的印证。蔺相如在不经意间又泄露了什么秘密呢?

蔺相如曾经义正词严地痛斥秦昭王,说你的使者到了赵国,传达了你想以城池换“和氏璧”,这个信息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赵国内部如何恐惧,赵王如何低姿态,等等,都被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去。这些对于秦昭王来说已经足够,测试的目的也已达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断定,赵国内心对于秦国充满了恐惧。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已经是纸老虎。

这番测试,表面上看似乎秦昭王被蔺相如抢白了一番,似乎特别没有面子,但事实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他通过赵国对于此事的应对,已经巧妙地测试出赵国对于秦国的态度。与此相比,蔺相如所谓的怒发冲冠,所谓的慷慨激昂,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当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虚幻的胜利情绪之中时,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前282年,秦攻赵,拿下两座城池;前281年,秦再攻赵,攻下了石城;前280年,秦国再攻赵,攻陷赵国的代郡。这些都是发生于“完璧归赵”之后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归赵”之前,秦赵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更不用说秦国攻取赵国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我们将这些史实联系起来思考一下,难道这些事情和所谓的“完璧归赵”没有关系吗?

知道这些事实,我们再来思考所谓的“完璧归赵”,再来看蔺相如所谓的外交胜利,难免会有新的认识,难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透过“完璧归赵”的表相,我们应该看到蔺相如胜利的侥幸,看到蔺相如应对的失策,看到赵国的实力不逮,看到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我们更应该看到大国之间外交折冲樽俎的魅影。

第6篇

话说,那赵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叫“和氏璧”,便整天琢磨着拍卖个好价钱。秦王听说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了一名通讯员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总统说了,愿以十五座城来换个和氏璧。”赵王知道秦王一向阴险狡猾,便花了高薪聘请了蔺相如,让他带着宝玉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为节省时间,便打了一辆“的士”,直驱“总统府”。终于到了,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乳白色的墙壁鲜活明快,绛红色的屋顶镶着耀眼的金边,屋檐两端,两条精致的飞龙倔强地高仰起头。“好一幢气派的建筑,不愧为是秦国的总统府啊。”蔺相如暗暗赞叹。走进总统府更是华丽无比,经过几个转弯,总统办公室到了。

蔺相如轻轻地敲了敲那环保木料做的门,不一会儿,门开了。蔺相如双手紧握和氏璧,生怕发生意外,然后缓步到走到秦王办公桌前:“宝玉在此。”秦王不顾君子体面一把从蔺相如手中夺过宝玉,翻来覆去,仔细端详。“嗯,此物真乃宝玉。”说着,便将宝玉传入身旁几个漂亮的“小蜜”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进行交易的态度,便急中生智,装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来:“大王,你有所不知,这块和氏璧有一块小小的斑点,要不要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打了个响指,示意将宝玉拿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变了脸色,恼羞成怒地对秦王喝道:“亏你在当总统之前还在商行混了几年,现在连交易的基本原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可以呀你。你若不把‘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我的话,我就把它给炸了。”说着,便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一个拉环式炸弹。秦王怕把宝玉给弄坏了,连忙赔理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毕竟我离开商海也有好几年了吧,既然你提醒了,我就知道了,何必这么冲动呢?”说完,便唤人拿来地图,并指给他看。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在用计,为了让宝玉完好无损的回去,他就想了一套完美、周到的计划。蔺相如先对秦王说:“现在股市可是大跌不涨啊。”秦王听了,就来了兴头“可不是吗,我买的‘秦氏基金’已经跌了两块钱了。”蔺相如接着说:“我们赵王也买了一万股的‘秦氏基金’,但由于这两天亏损得的厉害,他便准备斋戒五天,以表对金融的一片忠心,来祈求股票上涨。”

蔺相如喝了一口女秘书送来的银杏茶又继续说道:“大王若真有诚心来和我交换和氏璧,也斋戒五天,到时候,我等定会奉上宝玉。”秦王听了,心想:料你也跑不了。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蔺相如将一个随从打扮成一个软件推销员,然后偷偷地乘上飞机,飞回了赵国。

五日以后,秦王在会议室等待着蔺相如呈上和氏璧,只见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到秦王跟前,沉着镇定地说:“秦国向来都不守信,所以我已派人将宝玉护送回国。小臣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您把我送到法院让我受到应有惩罚吧。不过,要是让其它各国知道秦王为了一块宝玉而把赵国使者杀死,他们会怎么想呢?你再好好考虑考虑吧。”秦王拿蔺相如没办法,只好放他回国。

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诚信,无论是商场或官场都少不了的东西,你什么时候拥有了诚信,你什么时候就拥有了快乐和财富。

蔺相如轻轻地敲了敲那环保木料做的门,不一会儿,门开了。蔺相如双手紧握和氏璧,生怕发生意外,然后缓步到走到秦王办公桌前:“宝玉在此。”秦王不顾君子体面一把从蔺相如手中夺过宝玉,翻来覆去,仔细端详。“嗯,此物真乃宝玉。”说着,便将宝玉传入身旁几个漂亮的“小蜜”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进行交易的态度,便急中生智,装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来:“大王,你有所不知,这块和氏璧有一块小小的斑点,要不要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打了个响指,示意将宝玉拿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变了脸色,恼羞成怒地对秦王喝道:“亏你在当总统之前还在商行混了几年,现在连交易的基本原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可以呀你。你若不把‘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我的话,我就把它给炸了。”说着,便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一个拉环式炸弹。秦王怕把宝玉给弄坏了,连忙赔理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毕竟我离开商海也有好几年了吧,既然你提醒了,我就知道了,何必这么冲动呢?”说完,便唤人拿来地图,并指给他看。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在用计,为了让宝玉完好无损的回去,他就想了一套完美、周到的计划。蔺相如先对秦王说:“现在股市可是大跌不涨啊。”秦王听了,就来了兴头“可不是吗,我买的‘秦氏基金’已经跌了两块钱了。”蔺相如接着说:“我们赵王也买了一万股的‘秦氏基金’,但由于这两天亏损得的厉害,他便准备斋戒五天,以表对金融的一片忠心,来祈求股票上涨。”

蔺相如喝了一口女秘书送来的银杏茶又继续说道:“大王若真有诚心来和我交换和氏璧,也斋戒五天,到时候,我等定会奉上宝玉。”秦王听了,心想:料你也跑不了。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蔺相如将一个随从打扮成一个软件推销员,然后偷偷地乘上飞机,飞回了赵国。

第7篇

关键词:《齐东野语》;刻本;点校本;影印本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1-02

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牟阳老人等,是南宋知名学者。他一生博洽多闻,在诗词创作、史学撰述等方面颇有建树。其著有《齐东野语》、《草窗韵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作品。《齐东野语》乃周密在南宋亡后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然其志终不忘中原,故戴表元序其父之言:‘身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而密亦自署历山,书中又自署华不注山人。此书以《齐东野语》名,本其父志也。”[1]由此可见,周密创作《齐东野语》不仅有自身喜好,亦有“本其父志,代父从愿”的因素。《齐东野语》主要辑录前人的旧闻及其亲身经历的事件,包括南宋的军政大事、朝野杂闻、考订辩订等。虽历来被列入子部杂家小说类,但是其所载能够弥补正史之阙。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曾指出:“其言,其事确,其询官名精,其订舆图审,其涉礼乐,词意亦极典赡。”[2]

有关《齐东野语》的版本流传状况,多散见于明清以来的书目、题跋之中。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版本主要分属两个系统:一卷本、二十卷本。一卷本主要有:陶宗仪辑宛委山堂《说郛》本、李编《历代小史》本、《宋人百家小说》本、“无一是斋丛钞本”等,以上书目所收录的内容较少。因篇幅所限,笔者对一卷本不作详细介绍。本文旨在略述《齐东野语》二十卷本的版本源流,有粗浅不成熟之处,尚祈方家指正。现将《齐东野语》二十卷本的版本流传状况叙述如下:

一、元刻本

缪荃孙在《艺风藏书记》中收录有《齐东野语》元刻本,其云。

前有至元辛卯戴表元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十二字,中多 板[3]。

由上可知,元刻本是现存书目中记录得最早的版本,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元刻本前有戴表元序,每半叶有十一行,每行有十二字,之后在流传过程中多有 版。《齐东野语》元刊本流传至清朝缪荃孙时试并未亡佚,可谓一大幸事,然而遗憾的是后不知所终。可宽慰的是清末夏敬观据元刻明补本所校《齐东野语》影响广泛,同时也足以说明元刻本价值之高。

二、明正德刻本

明正德十年直隶凤阳府知府耒阳胡文璧重刻《齐东野语》为明正德本。其后有胡文璧跋云。

予得而细阅之,中间可喜可愕,可慨可 处殊甚。即欲寿梓,与远识者评之[4]。

亦有盛杲跋云:

顾传写既久,鱼鲁滋多。我郡伯石亭胡公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命杲姑锓诸梓,将与有志于世教者共订焉[4]。

以上序跋提供了重刊的背景信息,胡文璧细读《齐东野语》,其内容让他“可喜可愕”。然而因传写既久,其错讹让他“可慨可 ”。胡文璧怕日后流传“愈久而愈失其真”,遂重新付梓,校正重刊。

孙星衍在《平津馆鉴书籍记》中记载了此版本。

提行犹是宋本,原款后有正德十年胡文璧序,正德乙亥盛果序。每页廿二行,行十八字,卷四以上每叶空二格,卷十以上,每页空一格,收藏有日润堂文长印[5]。

《中国善本书目提要》记载。

十一行十八字,版框:19×13.8cm,原题:“齐人周密公瑾父。”卷内有:“颖谷山人”、“璜川吴氏收藏图书”、“壹是堂读书记”等印记,正文前有“自序、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6]。

《平津馆鉴书籍记》中收录的明正德刻本是胡文璧刻、孙星衍跋本,现为上海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提要》所载的明正德刻本现为北京图书馆藏。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明正德刻本每行有十八字,正文前有自序及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胡文璧重刊《齐东野语》颇注重原书,未随意删改,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说。

正德十年,耒阳胡文璧重刊,其跋或谓符离、富平颇涉南轩之父,唐、陈之隙,生母之服,则晦 、致堂有嫌,请去数事,文璧不从,可谓务其实矣[7]。

由此看出,当有人认为将其中“符离、富平”等数事删去,胡文璧并没有遵从,而是依照了其原书本来面目。因此总体来看,明正德刻本版本价值较高,后人多以此本为底本。据《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 》记载:“首 有翰林院印。书衣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月编修朱筠送到家藏《齐东野语》一部记十本’朱记。”[8]由此可知,明正德刊本是《四库全书》的底本。

三、稗海本

明商维 所刻丛书《稗海》收录《齐东野语》二十卷为稗海本 。闵元衢在《癸辛杂识》跋云。

《杂识》虽列稗海,而前集外集俱属《野语》。

从以上内容可知,商维 《稗海》所收录的《齐东野语》虽亦有二十卷,却是与周密另作《癸辛杂识》相杂糅的二十卷。其内容一半是《齐东野语》,一半是《癸辛杂识》的前集和外集。《癸辛杂识》多“琐语”,与《齐东野语》“实录”想悖,因此,稗海本参考价值不高,甚至受到众多责难,被认为“殊为乖谬”。笔者认为商维 概不会有意将《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相杂,估计因得《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阙本,两者题材大致相似,故误为一书,但资料有限,具体情况无从可考。

四、津逮秘书本

明末清初毛子晋所刻《津逮秘书》收录《齐东野语》二十卷为津逮秘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后毛晋得旧本(明正德本)重刻,其书乃完。

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谓。

汲古阁从明正德本刊入《津逮秘书》[7]。

毛子晋在其后有题识。

向见坊本混二为一,十失其半,余故各各全梓,以质赏鉴家 其是非,庶见公瑾一段本 俗之怀[8]。

稗海本误将《齐东野语》与《癸辛杂识》混杂为一,毛子晋因得明正德刊本,故与稗海本相参照,将《齐东野语》重刻。可见,津逮秘书本以明正德刻本为底本,并且由参照稗海本可推断出前述稗海本应是明正德刊本之外的一个版本,概为元刻本。

津逮秘书本正文前无自序,只有戴表元序,正文后有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据笔者查证,目前,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 清劳权 目并 清吴翌凤校跋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清人李慈铭校本。

毛晋“雕工精审, 无书不校, 既校必跋。”[8]津逮秘书本又是将明正德刻本与稗海本相较所刻,相对来讲错讹较少,校勘比较精良。《四库全书总目》称:“故今所著录,一以毛本为据云。”由此可知,津逮秘书本被《四库全书》所收录。

五、稗海重刻本

以明商维 稗海本为原本,依据津逮秘书本 正、 阙为稗海重刻本。 此本卷三有重刻者注。

按商氏原本误以《齐东野语》作《癸辛》外集,都为一卷,无复诠次,且其间颇多遗阙,如此卷之末诛韩 胄一事亦所不载,今一依虞山毛本悉为 正,阙者 之,伪者易之,非特牟阳之功臣,抑亦商氏之益友也。

卷六亦有重刻者注。

按商氏原本此卷前后遗阙数条,今悉照常熟毛氏本一一增入,虽先后之次略有参差而文则无遗矣。

由此来看,稗海重刻本是重刻者将稗海本原本《癸辛杂识》中《齐东野语》的内容辑出,与稗海原本《齐东野语》合并,并参照毛晋津逮秘书本而成。如卷三内容即是辑录稗海原本《癸辛杂识》外集,其中卷末未载之“诛韩 胄”一事,依据津逮秘书 入。又卷六中稗海原本遗阙的几条内容亦依津逮秘书本补入。可见,稗海重刻本以稗海本为底本,并参照津逮秘书本而成。通过以上分析可推断,稗海重刻本在毛晋所刻津逮秘书本之后,但因资料有限,重刻者无从考。然此本次文中并未避讳“金虏”等字,因此为明末人物所刻当属无疑。

稗海重刻本文前先有戴表元序,后有周密自序,文后无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另其后有刻者因疏忽或流通中遗失出现最后一页缺失的情况,这种稗海重刻本文前先有周密自序,后有戴表元序。文后无胡文璧后序、盛杲后序。

稗海重刻本顺序杂乱,校勘粗糙,脱字漏字甚多,正如《丛书集成初编》在卷首所言:“虽二十卷,漫无诠次且多阙遗。”[4]故参考价值不高。

六、学津讨原本

清乾隆年间张海鹏所作刻《学津讨原》收录《齐东野语》为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在《齐东野语》篇首有“学津虽据津逮多所校正”之语[4],学津讨原本当以毛晋汲古阁所刻《齐东野语》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但张海鹏所刻丛书《学津讨原》云:“有毛氏汲古阁刻原书本,有张氏旧藏宋元本和张海鹏自购本,有借自各家之本,亦有钞自文澜阁本。”[9]概此本为张海鹏在《齐东野语》津逮秘书本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版本而成。

张海鹏喜欢传刻古书,精于校勘。学津讨源本是比较好的版本,如津逮秘书本卷十八《章氏玉杯》:“一日,宴集,公出所藏玉杯侑酒,色如截虹,真于阗产也,坐客皆夸赏之。”此句中“截虹”,学津讨源本作“截肪”。“截肪”意为皮肤光洁,在此当作“截肪”,而非“截虹”。学津讨原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篡改文字,把原本之“金虏”字改为“金人”。这当然与清朝统治者为金人之后人,因避讳所致,但此种做法是欠妥当的。周星 就曾指出:“照 阁本妄删臆改者不少。”[4]

综上所述,元刻本和明正德刻本为较早的刻本,其后之稗海本等都以其为底本,是比较好的版本。稗海本和稗海重刻本参考价值不高。津逮秘书和学津讨原是相对较好的版本。目前的通行本当属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茂鹏点校本。

参考文献:

[1]永,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140.

[2]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2009:933.

[3]缪荃孙撰,黄明,杨同甫.艺风藏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2.

[4]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6.

[5]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27.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19.

[7]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6.

第8篇

1、完壁归赵讲的是蔺相如的故事。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2、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截止2016年南漳县有68万人口。

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临宜城,西接保康,东北与襄阳为邻,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远安,东南与荆门毗连。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图面积3859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16年总人口68万。著名景点有中国有机谷、水镜庄、龙王峡漂流、春秋寨、香水河、七里山森林公园、普济寺。南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三国故事的源头,也是和氏璧的故乡,这里曾孕育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汉代的画像石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很多专家、学者已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笔者不揣学识浅陋,仅从汉画中的历史故事的分类、内涵、艺术风格以及汉画故事与儒学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粗浅探讨。

一、汉画故事解析

历史故事在汉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故事内容大多为圣贤、豪杰、贤妻、良母、贤子等,可分为忠君图、孝子图、刺客图、贞妇图等。表现忠君思想的画面有:周公辅成王图、完璧归赵图、伍子胥画像、二桃杀三士等,汉画中这些表现忠的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像周公、蔺相如、伍子胥、晏婴等人那样忠心耿耿,保卫刘汉天下,不惜代价,为主人效劳,直至献出生命。表现孝子思想的画面有:丁兰供木人、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失棰、邢渠哺父、韩伯榆受笞、董永卖身侍父等。贞妇图有贞妇、贤妇、七女为父报仇等。孝子和贞妇图像主要见于嘉祥武氏石祠、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和汉代乐浪郡(今朝鲜境内)出土的漆器上。这些图像教育人们要像孝子、贞妇一样孝亲,由此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周公辅成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画像石墓[1],画面自上而下分四层,第二层刻周公辅成王图,画面刻七人,正中站立小人物当为成王,即“成叔武”。他头戴山字形王冠,脚踏几案形金座,接受诸臣的拜谒。左一人为其打着华盖,右一跪拜者当为周公,即周公旦。其余四人执笏躬立,以表示孝忠。嘉祥武氏祠亦有此图。周公辅成王故事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其上云:“周公旦也,周武王弟也”,“及武王即位,且常辅翼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对于周公辅成王的业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夫天下称颂周公”,“尊后稷也”。完璧归赵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9。画面刻三人,中一人为秦王,戴冠、着长袍、佩剑,一手扬起,呈接璧状,其中有“秦王”隶书题记。其后一人执笏,呈拜谒状。右一人为蔺相如,戴冠、着长袍,一手扬起,一手持和氏璧呈欲碎之状。画面中刻“蔺相如赵臣也奉璧于秦”题记。《史记•蔺相如列传》云,赵惠文王时,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赵和氏璧。蔺相如以“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相如度秦王负约,使其从者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画面所表现的当为“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之场面。二桃杀三士图出土于河南省原南阳县[3]。画面中刻一高足盘,盘中置二桃,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执剑取桃,在一旁的古冶子怒不可遏,欲拔剑决斗。《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云:“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三勇士果因计功而争桃,终自杀身亡”。《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荆轲刺秦王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2]26,南阳画像石中也有此类画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画面中刻一柱,柱左怒发冲冠者为荆轲,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柱右第一人为秦王。在那千钧一发之时,他使劲一转身,绕到了柱子后面,荆轲紧紧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团团直转。荆轲身后为秦舞阳,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秦王身后的卫士虽然带有武器,因没有命令不准上殿,另一卫士似被撞倒在地,柱下方盒里放着志士樊於期的首级。

医官夏无且拿起药包对准荆轲打击,秦王借机拔剑砍伤荆轲的左腿,荆轲随手持匕首朝秦王投击,秦王一闪身,匕首从耳边擦过,打在铜柱上,画面给人留下火星四溅之感觉,秦王又冲上去,结果了荆轲的性命。此即《史记•刺客列传》所云,荆轲“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的一刹那。老莱子娱亲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37。画面帷幔下刻三人,左二坐于床榻上者当为莱子的父母,其上有“莱子父母”题记。右一长跪者为幼时老莱子,他一手似持一老人的鸠杖,一手似拍一鞞状物,双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其右上刻有“老莱子”题记。老莱子,春秋时楚国贤人。《史记•老子列传》云:“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他位高至尊,但对父母十分孝敬。面对七、八十岁的父母,他每日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屈身上堂,跌伏倒地,或唱歌、或跳舞,装出天真顽皮的样子给父母取乐。武氏祠另一幅画像题记云:“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婴儿之态,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梁寡高行图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是一幅著名的贞妇画像[2]85。画面帷幔下刻四人,中一坐榻者当为梁国的高行。此时,她正持刀欲毁容,其上有题记“梁高行”。其前一跪拜者为梁王派出的求婚使者,上有“奉金者”题记。其右一人为高行的侍者,其左为梁王使者,持节,上有“使者”题记。据《列女传》云,春秋时,高行青年寡居。梁王慕其倾城倾国的美貌,派使者捧着黄金前去求婚。高行坚持女性的节义,持刀割掉自己的鼻子,毁灭了自己的面容,维护了自己不嫁寡居的“尊严”。鲁义姑姊图是山东嘉祥武氏祠里面的一幅画像[2]106。画面右刻一妇人,怀抱一啼儿,同时又抛下一幼子。其旁一人似劝其将所抛之子收留下来。中刻一骑者,左刻一车,车上坐一驭者、一尊者,车后有节饰,车前刻“齐将车”题记。此即鲁义姑舍亲子、抱侄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载,春秋时,齐屡犯鲁国。难民中一位称鲁姑的妇人,在一次逃难中,被迫将一幼子扔下。当齐将问其是什么人时,鲁姑云,我扔下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怀抱的是兄长的幼儿,这是为人的公义。齐将被妇人的行为所感动,遂掉转车头回齐。

二、汉画故事彰显了儒家思想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驾驭人民的主要思想工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们,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力神化专制皇权,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是代表天的意志统治黎民,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还根据阳尊阴卑的理论,建立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念。儒生们极力鼓吹天人感应,鼓吹“五常”,使人相信君权神授,相信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是天的意志,从而让人民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仁”的学说、“礼”的说教、“爱”的思想、“忠恕”之道,以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被广泛用来塑造历史人物与编织历史故事。“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墓、祠中刻绘的大量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而且也是统治者把绘画作为教化的补充形式的生动体现。各种形式的绘画以圣贤、烈女等来陪衬墓、祠主人的身份和人品,向人们颂扬他们的高贵地位和高尚品德。关于“教化”,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创始人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之教化而崇起之。教化之明,习欲已成,子孙循之,行兵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之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矣。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扦,孰烂如此之甚者也。”董仲舒主行教化,以刑、德比阴、阳,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董仲舒认为教化之用犹如“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由此可见,西汉中晚期以后,墓、祠中大量出现历史人物故事画这种典型的、直白地推行教化的品类就不足为怪了。这种题材集中于山东地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山东是儒家圣地、教化之区。另外,汉制“其德为孝”。西汉提倡孝悌,东汉更甚,厚葬是孝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盐铁论•散不足篇》云:“今生不能致其受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孝者可以被举荐为官,孝者,“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孝,可增封、可礼遇、可扌翟升、可留名。《后汉书•济北惠王传》云:“次九岁丧父,至孝。建和元年(147年)梁太后下诏曰:‘济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恸,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谅暗已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朝廷甚嘉焉。今增次封五千户,广其土宇,以慰孝子恻隐之劳。’”《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云:“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傅相以闻,桓帝诏使奉牛酒迎王还宫。”《隶续》封丘令王元宾碑云:“察孝廉,郎、谒者、考工苑陵叶封丘令。以母忧去官,服祥,辟司空府。”《后汉书•桓鸾传》云:“鸾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年四十余,时太守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孝,是维系汉代家庭的纽带,是保持社会平稳的基础,也是汉代封建君主选拔官吏的基本条件。封建统治者认为忠、孝紧密相连,不孝就不能忠君,“忠君之道不过于事父,故不肖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在汉代,“求忠臣于孝子门”是忠孝观念的真正内涵,因此,汉朝普遍将忠臣孝子图刻画于器物、墓室石壁、墓前石祠或铸造于器物上,模印于建墓使用的墓砖上,教育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忠臣孝子。

三、汉画故事体现了汉代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汉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很快,产生了许多名家、名匠,如《西京杂记》所说:杜陵毛延寿善画人物,新丰刘白、龚宽、安陵陈敞善画牛马飞鸟,下杜阳望善于作画、布色,樊育亦善布色,这些人都是汉元帝时期的著名画家。至于文献记载的赵歧、刘褒、蔡邕、张衡、刘旦、杨鲁等画官,尚不能称为士大夫专业画家。汉代还有许多名匠,如乐浪汉墓出土的漆器上,附有纪年和画工名字,如画工长、画工广、画工文、画工丰、画工定、画工恭、画工壶、画工敖、画工潭等。在汉代,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肖像画十分发达,并出现了一批肖像画画工。著名的有前面提到的毛延寿、赵歧等。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赵歧“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汉代画家在绘画人物时,已经知道写生。例如,桓帝召隐士姜肱不至,曾派一个画家去图其形象。姜肱不欲画家图其像,乃卧于幽暗,以被蒙面,画家竟不得画。受汉代人物肖像画的影响,汉代画像石墓、石祠、石阙上到处可以看到人物肖像画。这些画上的人物有老有少,长者七十有余,如孔子;少者“年甫五岁”,如许阿瞿。由于石刻表现的局限性,上述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未必完全写真,但其造型准确、形态生动,揭示了人物的阶级关系、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画工的思想感情,因此具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四汉画故事构图充分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艺术实践证明,一块不大的石材,要在上面雕刻出多样的画像来,离不开多样变化与有机统一相结合的法则。只有变化,而无统一,画像就会杂乱无章。只有统一,而无变化,画像就会呆板乏味,要使构图不出现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是必须遵循的。汉代的画工雕匠在雕治画像石的过程中未必已提出多样统一的画论,但从创作画像石的实践看,汉代的艺术家十分注重这一基本的艺术规律。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幅“荆轲刺秦王”图,荆轲、秦王、秦舞阳三人同处于一个平面上,但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荆轲与秦舞阳处于较上的位置,而秦王则处于较下的位置。三人间的距离也不尽相等,荆轲与秦王之间的距离,大于秦王与秦舞阳之间的距离。另外,人物间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秦王处于天下一帝的位置,位居中间,偏右,形体高大,荆轲为臣,居右,形体小于秦王,秦舞阳尚处于少年阶段居左,自然无足轻重。由于这幅画像在构图上避免了三个人物同处一条水平线和垂直线上,避免了三个人物间的距离与角度的绝对相等,避免了人物体型的偏重或偏轻,使构图达到了多样变化与有机统一的完美结合,使人感到优美而自然。所以,我们说荆轲刺秦王图,在构图方面是一幅符合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的代表作。

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构图中还十分注意疏密有序的艺术规律。各地艺术家由于生活空间的差异,在构图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河南南阳、四川、重庆的画像石的构图以疏为特征,而山东、江苏、陕北的画像石的构图,则以密为主要特征。南阳的艺术家在构图时,对物像的大小、位置、空白构思以疏为出发点,例如二桃杀三士图,突出了高足盘中的二桃和古冶子、田开疆、公孙接三勇士剑拔弩张的瞬间。但是,南阳画像石的构图,并非只有疏而没有密。例如上面提到的二桃杀三士图,以简练的二桃和三位勇士而成为以疏为主的布局方式的代表作,但此图并没有给人以分散的感觉,其主要原因就是三人间并非等距离站立,其中右二人站的很近,即布局比较密,同时又不是安排得很拥挤,故使画面疏密结合,有开有合,既简练、又具体,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特别注意人物关系的经营和突出争桃情节的位置的经营,使错综复杂的画面单纯朴素、主调明朗而不含糊,使人感到富有节奏感,而不是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汉代画像石的人物造型,无论是影形观察,还是线描表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皆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而注重于神韵的传达。例如山东武氏祠的荆轲刺秦王图,画面着重雕刻了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荆轲、秦王、秦舞阳三个关键性人物,从人物的比例、服饰、环境看,肥胖雍容者为秦王,孩子形象者为秦舞阳,另一人自然为荆轲。对三人的认识与表现,没有停留在人体美的塑造上,而是仅仅抓住“刺”字大做文章,此时的荆轲横眉冷对秦王,一手抓住秦王的袖子,一手将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秦王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秦舞阳想必脸色苍白,抱头鼠窜。汉代艺术家正是紧紧抓住身姿、手势、动态与“刺”的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呼应关系,而略于环境的描写。为了强调“刺”字的分量与感受,对匕首采取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变成了长剑。总之,通过足以显现荆轲与秦王内在本质的外形描写,真实地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提示了画像的主题,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地。

第11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1、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2、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3、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4、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5、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6、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7、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8、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摘要:河北省邯郸市赵苑公园是以赵文化和成语典故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为充分体现文化主题,我们在主体建筑、桥梁以及雕塑等景观小品的设计上,围绕公园主题完美融入赵文化元素符号,令游客可以直观感受历史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本文以庭院灯为例,通过分析其设计构思和应用效果,彰显文化元素的魅力。

关键词:庭院灯 设计构思文化元素符号 文化内涵

赵苑公园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内,占地面积77万平米,是赵邯郸故城大北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是赵国军事演练、工业冶炼和皇室园囿的基地,苑内先保存的著名遗址有插箭岭、梳妆台、铸箭炉、照眉池及汉墓等。赵苑公园的总体规划正是依托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和展示赵文化资源,这也就确定了公园的主题。赵苑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小品建设理念统统服从于这一主题,现就庭院灯这一设施的的设计构思和应用效果加以浅析。

一、赵苑庭院灯的设计构思

赵苑共有庭院灯六种,每种灯具的命名、立意、造型、色彩和细部装饰均结合赵苑的实际景观,围绕赵文化主题进行设计构思,通过从邯郸出土文物和史籍图献中提取赵文化符号,力求古朴典雅、美观实用,达到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浓郁的战汉风格和独特的赵文化特色,可以说赵苑的庭院灯是自己独有的新颖造型。先将六种灯型一一加以分析:

1、威仪四方灯

赵国地处中原腹地,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雄踞七强,被称为“四战之国”。该灯型外方内圆,造型恢弘大气、典雅精致,装饰感强,体现了赵文化刚柔相济的特色,同时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该灯位于南门外广场,共四盏,与门阙和辟邪雕塑从造型和颜色上,浑然融为一体,在整个南门外广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熨斗灯

造型取自邯郸博物馆馆藏文物—东汉熨斗,该文物出自邯郸张庄桥1号汉墓,青铜材质,支架底端覆钵圈足底,装饰有锯齿及波浪纹,上端饰兽头,熨斗直柄勺状,上沿宽平,底部平底,较上沿略小。熨斗灯色彩体现青铜质感,纹饰突出,造型美观,用于北门区,与九宫城仿古建筑相呼应,提升文化氛围。

3、碧玉回纹灯

灯的主体造型取自赵国名宝—和氏璧,纹饰为凤鸟图案。相传赵氏祖先是食凤鸟卵而育,因此视凤鸟为图腾。灯头是和氏璧造型,柔和典雅、玲珑细致,纹饰精美,色泽体现玉的质感;灯杆为红色方形。用于南北主轴线,与北大门和氏璧雕塑遥相呼应。

4、赵风单面铜灯

该灯造型古朴大方,质感较强,灯头部分分三部分,上端是篆体“赵”字,中间是外凸平面光源,下端是和氏璧造型,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小篆字体,设计精美,文化气息浓。用于南门内广场和一、二级路。

5、编钟灯

造型取自邯郸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出土于邯郸涉县北关汉墓,青铜制品,形状扁圆,腔空,边缘浅月牙形,较上端大,装饰有乳钉纹,花纹细致精美。灯具色彩体现青铜质感,纹饰突出,主要用于西门内广场和一级路。

6、单头宫廷灯

该灯造型简洁大方,具有较强的宫廷感,体现赵苑皇家园囿区的功能和特点。用于二级路。

二、赵苑庭院灯的应用效果

赵苑庭院灯的光源采用低功率的节能灯,为日光色,夜间照明效果在满足基本亮度基础上,体现柔和、沉稳、高雅的整体氛围。白天论单个灯体,可以说是一个环艺雕塑;整条道路去看,可以说是文化长廊,而且“一路一灯、一路一景”,灯与灯相呼应、灯与建筑相呼应、灯与遗址相呼应,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外来游客游赵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故事脍炙人口、寓意深刻、令人深思;二是赵苑的庭院灯,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令游客遐想连篇、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