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音未改鬓毛衰

乡音未改鬓毛衰

时间:2023-05-29 17:59:44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1

1、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原文: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来源:文章屋网 )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2

淡语有味,浅语有致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古诗中的白描诗,不事雕琢,胜似雕琢,不意渲染,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用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景象蕴含深挚的情意,用直白的描写直通曲幽的意境。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3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来源:文章屋网 )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4

电视里,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片或连续剧,绝大部分是用普通话。异地人士之问的交往,尤其是无法相互理解对方方言的人们之间对话,当然也要依赖普通话这个纽带。远离家乡的大学生和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农人,也要学一点普通话以为交流之需,甚至是尊严之需。

“车同轨,书同文”,我们帝国早期的这种努力仍不乏后继者。为了强化普通话的优势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于200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诸多行业、机构以及场合必颓使用普通话。

我们仿着贺知章的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遭遇到的却是――“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那可真是悲剧呢?

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要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广播电视电台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语言。假如要使用方言播音,则必须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批准。

除了立法之外,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机构还时常对于某些“违规行为”发出禁令、作出处罚。2005年,广电总局还发出了一个“自律公约”,明确要求电视主持人,“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选方式。”而且,主持人随意夹带外语、用方言播报的现象也在明令禁止的范畴之内,“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特别针对“港台脏”的指责引起了很大关注和争议。

凡此种种,再清楚不过地显示,政府希望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越广越好。相对应的必然是,方言的空间越小越好。但这种决策导向会对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丰富意味着思想的多样化。读过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人,都会记起大洋国的领导人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即通过减少语言中的词汇量来抑制人们的思想空间,从而有助于建立专制统治。方言不仅语调上不同于普通话,而且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它们很难转化为普通话。例如,四川方言里“宝器”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四川人常说那难以翻译成普通话,它含义微妙,不是本地人很难体味和妥帖地使用。

我的家乡胶东方言里有“刺闹”一词(《西游记》五十二回里也有“刺闹杀我也”的说法)。这个词可以用来表逸普通话里“痒”的意思,但是,说一个人的性格“挺刺闹的”,却并非说这个人为人处事让人有一种痒的感觉,而是不稳重,让人不舒服之意。惯于说方言的人,突然改说普通话,往往语词变得很贫乏,原有的那些生动的表达统统用不上,也是因为方言中太多的内容在这种转换中丢失了。为了我们语言的丰富计,是否要对方言有一种宽容仁厚的态度?

方言的存废还直接影响地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兴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地方戏的大规模消失已经选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仅江西一地,每年就有20种地方戏目不及挽救而灭绝。

而作为地方戏基础的方言的边缘化,也是地方戏面临毁灭的重要原因。没有陕西方言就没有秦腔,没有宁波话就没有甬剧,假如苏州人不再说苏州话,昆曲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当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我们是否应当反思过于急切地推广普通话和打压方言给各种地方戏带来的损害?

谈起方言,让人想起赵元任先生。在现代中国学人中,赵元任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天才。当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所到之处,赵元任一律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一时传为佳话。能够像他那样熟练地说30多种不同中国方言的学者,恐怕是凤毛麟角。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不知道别人的经验,我自己每当回到家乡,或者在他乡遇到胶东人,说起胶东话,心中都会涌动着一种温馨的情感。如果热爱家乡还算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感情的话,那么乡音都死去了,我们仿着贺知章的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是遭遇到的却是――“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那可真是悲剧呢。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5

剥体诗就是后人通过更改前人诗歌的词语或句序从而创造出新的立意的一种诗歌。如宋代诗人林逋的两句咏梅名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源于江为的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换仅两个字,却点化神奇,赋予了诗作新的主题。庾信《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被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渺空阔的美景,意境全新!

妙用剥体耳目新。北宋“神童”汪洙,曾写过一首《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明代人有个御史冯徽,因直言劝谏被罢官,充军辽东,和许多有此遭际的人在一起服苦役,他内心气愤,感慨万端,于是改《劝学》诗发泄不满:“少时休勤学,文章误了身。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汪洙的《劝学》诗是勉励学童从小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争取做官为宦,这一点在现在看来,虽有些消极,但在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得个一官半职,是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唯一途经。而冯徽的诗恰是反其原义以抒发心中的不平。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抒写了久客的伤老情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清代有一个人年近半百,还在考童子试,担心面试通不过,便剃去胡须,假充年轻人,他的朋友看到了,随口吟道:“老大离乡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这首诗诙谐中包含着读书人的心酸。改革开放之初,漫画家华君武,针对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国产设备一事,作漫画一幅,并题诗一首:“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这首诗也是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脱胎而来,诗配画,相得益彰,饶有兴味。

还有的“剥体诗”,通过诗人的趣改巧剥,能形成戏剧效果。“鄂东怪杰”陈细怪与好友千忍和尚一日过江,突遇江风大起,把千忍的和尚帽则吹落江中,陈细怪即兴剥崔颢的《黄鹤楼诗》,前四名为:“帽子已乘江风去,此地空余和尚头。帽子随波不复返,此头忽然光悠悠。”全船人笑得前俯后仰,群心欢悦。

剥体诗运用得好,还具有一定的讽刺效果。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优先录取谁。于是有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变成了意义相反的一首诗:“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可他在与寺庙主持僧的交谈中发现主持僧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唐诗颠倒了一下顺序:“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好不容易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情逸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唐代的崔护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说,宋代王安石在鄞县为县令,刚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后有个昏庸贪酒之徒接任,把鄞县搞得一塌糊涂,人们讥他为“糟团”。某书生戏作一首《题县署南墙》诗:“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此诗由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脱胎而来,趣改巧剥,颇为辛辣。还有童年君的《再过桥头斋铺诗》:“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这也是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剥体诗。

在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叛变了,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诗》的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这首剥体诗剥去了的画皮,使之丑态毕露。这是一首反意剥体诗。

现代剥体诗读来也颇有趣。北伐战争中期,叶挺将军领导的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把北洋军阀打得丢盔弃甲,大军阀吴佩孚只身逃往洛阳,整天以喝酒解闷。叶挺将军得知后,仿拟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挥毫作诗一首:“白日晴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闷至解愁去烦恼,唯有雄心在酒壶。”此诗无情地嘲弄了吴佩孚的惨败,热情讴歌了北伐的胜利,堪称脍炙人口的佳作。

鲁迅也多次巧用“剥体诗”讽刺反动政府的卖国丑态和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他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杨荫榆等一邦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独霸教育的丑行,表示了强烈的讥议和愤慨,语含讥讽,令人叫绝。郭沫若则对曹植《七步诗》“反其意而剥体”,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意。

可见,剥体诗运用得好真是妙趣横生。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6

1、昭昭有唐,天件方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事神配极。

2、稽山罢雾郁磋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3、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4、圣心事能实,增广陈厥诚。

5、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6、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夙夜着密,不敢宁宴。五齐既陈,八音在县。集盛以采,房组斯荐。推德推馨,尚兹克通。

10、肃我成命,于昭黄批。袭冕而把,团降在斯。五吉克各,八变季施。辑熙肆靖,厥心匪离。

11、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1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饶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3、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14、至能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15、歧陌涵徐雨,离川照晚虹。

16、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7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中国古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杜甫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今人读诗,还可以体会到古人的真情与智慧。闻一多先生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因有所感,谈几点心得。

乡音声声故园亲

贺知章回家一趟,得诗一首,乡情真挚,流传千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估计大概已经80多了。壮岁离开老家,50年后回来,还是一口家乡话,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眷念故土是游子的乡愁,而乡音是游子的心曲,一听到乡音,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村童问贺知章:“您是从哪里来的,我怎么不认识你呀?”假如贺知章乡音已改,就会答错“问卷”,对不上乡情的“密码”。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与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几乎是同一种心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辞官归隐,桑麻为业,他的田园诗,岂独田园而已,虽然误落尘网13年,仍然有一怀洁志,正如鲁迅所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他留给我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如面其人,其君子不器之志,仍作铮铮之声。

贺先生回乡走走看看,因为家乡有太多值得眷念的东西,山水、房屋、田野……“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唯有一声乡音,能使鬓发斑白的游子油然动情。

有人说,乡音是地域文化的名片,这话值得玩味。我看过许多名片,一张小纸片儿,印着很多字,有职称、职务、各种组织头衔乃至什么级别等,五花八门,和盘托出,而我觉得真正的“名片”,是这简单而又纯净、厚重的乡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沧海桑田,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唯乡音依旧,一代一代,不改其宗。无论走到哪里,一听乡音,就知道君从何处来。

30多年前,我回过一趟老家,刚下洞庭湖,离老家还远着呢,乡音就“扑面而来”。船舱里,一群憨厚质朴的长者,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谈化肥、谈种子、谈庄稼……语音铿锵,抑扬顿挫,又不失温润亲切,我听着这地道的乡音,是那样熟悉和温馨,眼眶不禁湿润了。

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变化,家乡小县城已成了通都大邑,商业中心,旅游景点。一眼望去,全是千城一面的新建筑。老屋已被征收,住老屋的亲戚,早已砌了新屋,两层楼,楼上楼下,共有六七间,一家人到齐,有满满的两三桌人。满桌的酒肉,满桌的乡音,最是令人陶醉。

不变的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精神财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民的精神品质”,保持这个民族的精神质量,是国家强盛不衰的保证。我想,这个认识,多少年后,会有更多的事实来说明。

贺知章写过很多诗,意境和情怀都很了得,如“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平和冲淡,信手拈来,过目难忘,历经千年,情景如在眼前。他的回乡诗,自然能引起今天读者的共鸣,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外交微言传四方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微言,即精微妙要的语言。关于赋诗言志,先秦文献如《左传》《国语》等有不少记载。

而以诗言志,只是赋诗,而非作诗,所赋的诗句,大都是诗经里的作品,用这些诗句,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似吟诗,实际上是思想的交锋。所以孔子说不作诗,无以言,在那种礼仪场合,对诗的内容,要有深刻理解,不能乱赋,否则就很丢面子。

《左传・文公十三年》,鲁文公归国途中遇到郑伯,郑伯想请鲁文公代为向晋国表示,愿意重新归顺于晋。鲁文公先拒绝,后又同意,双方交涉全凭赋诗。

在酒宴上,郑国卿相子家先赋《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意思是说郑国弱小,希望得到鲁文公的帮助。鲁卿季文子赋《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语气推诿,意思是我将要去祭祀先祖,此行不会去晋国,这个忙可能一时帮不到。子家于是又赋《墉风・载驰》,其中有两句:“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意即我所以求归于晋,是因为看重鲁国的面子啊!文子听了,又赋《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意为:“那么我去祭祀,就不安居,折后而复至晋,帮你们把这事办妥。”郑卿子家纳头便拜,公答拜。

又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国趁卫献公赴盟之时,拘禁了卫献公,事情闹得很大。为此齐景公和郑简公二人一同前往晋国,为卫献公说情。齐景公和郑简公的陪同大夫机敏地利用晋平公在宴会上吟诵《诗经》的时机,也用赋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渴望事件得到圆满解决的愿望。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最终平和地解决了拘禁卫献公一事。

这种赋诗以喻其志,谋求邦交正常化的外交方式,具有中国特色。即使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也有古诗词文化遗产的足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样的诗句,已为很多外国朋友所吟诵。

此外,边塞诗也使我们看到战场的刀光剑影,烽烟滚滚。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流传千年。

古人的“心灵鸡汤”

童谣:“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鼎即匡衡。勤奋好学,对古诗词很下功夫。童谣说,没人讲解诗词,就请匡衡来,匡衡讲解诗词,妙趣横生,使人听得津津有味,很让人兴奋。

解人U,是讲解的艺术,对诗的理解很深透,就能讲解得生动、妙趣横生。还有一种解颐,就是给自己解颐,也叫自解颐。

宋朝的范成大,年轻时很快乐,但晚年生病了,体力不济,他在诗里自况:“乐天渐老欲谋欢,大似蒸砂不作团。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他说自己虽渐渐老了,还想要找回快乐的春天,但身体不行,像沙子一样怎么蒸它也不会成团了。歌曲听起来也没什么味道了,风月又是那样冷清。气也衰竭,四肢也不听使唤,感到力不从心了。但是邻居却邀请他去聚会,去还是不去呢?他很乐观,说:“却恐人嫌情太薄,聊将花作雾中看。”体力不好,权当雾里看花吧,不也是一番清雅的享受吗?对生活这样达观、热爱,真是不信春天唤不回!

清人汪士慎,左眼失明,还作画,写诗曰:“隐几宜晴画,挥毫仗小明。”到67岁,连一点“小明”也没有了,几乎完全失明了,他又琢磨写狂草,看来也是个乐天派。

目不见五色,却可找到恬静,懂得心灵的沟通比什么都可贵,懂得生命原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焕发春的生机。

疾病、灾难、失意、贫穷……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但春天并没有远去,我们有信心可以找回它。

我们有一双健全的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都看到了。看到了春的绚丽,夏的火热,秋的落叶,冬的寒林;看到了人生美好的娇容,也看到死亡的哀愁……从这些所见,可以得到激励启发,但也可能使自己在人生的短途上趔趄不前,甚至过早地衰落,进入生命的冬天。

莎士比亚说得好: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她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芳菲三月天。艾青也说:季节是忠诚的,春天到了,连枯树也会发芽,连篱笆也会开花。这就是诗给我们的快乐、信心。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8

“时间好似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转眼间,我离开家乡——成都已有二十余年了,曾经那个黄毛小儿已成了一名驰骋政坛的中央议员。

今天清晨,我早早地被屋外的小鸟给叫醒。我勉强睁开那朦胧的双眼,见我的秘书——智能机器人:完美向我缓缓走来,走到我跟前时,它突然拿出一卷挂历说:“今天是您离开家乡二十周年纪念日,请您填写您的“今日日程”!我接过笔,心想:是啊,二十年没回家乡了,家乡现在有什么变化呢?家乡的环境改善了么?老师、同学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一切促使我在“今日日程”上填上:8:00至24:00在四川成都,备注:在成都过夜。填好后,我交给完美,匆匆洗刷完毕来到后花园,坐上了恭候以久的波音797环保飞机,飞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两分钟后,我成功抵达了双流机场。我走下飞机,在和当地领导们简单打过招呼后,急忙和完美坐上一辆沃尔沃轿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用一口标准的四川话对司机说:“师傅,请到青白江。”话刚说完,司机便迅速地启动了汽车,向青白江飞快驶去,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我熟悉又陌生的青白江。

我这话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熟悉大家都知道,哪儿有人对自己的家乡不熟悉的?为什么陌生呢?因为这二十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豪华的电梯公寓比比皆是,这里简直就是座迷你纽约城。

我先来到我魂牵梦饶的母校——大弯小学。

站在大弯小学门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今的大弯小学跟二十年前截然不同。

大弯小学那笨重的大门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电子大门,只要按下扭,大门迅速打开;矮小的教室不见了,接它班的是智能伸缩式教室……此外,如今的大弯小学还与国际接轨获得了“世界名校”的光荣称号!

之后,我又来到了青白江新建成的海洋馆,这里更让我吃惊。

海洋馆里,各种海洋动物数不胜数,有鲨鱼、章鱼、电鳗……甚至,这里还有一条可爱的小白鲸!抚摩着小白鲸的身体,我似乎摸到了青白江的脉搏,青白江这二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临走,我又去了许多地方,夜幕降临,我在家乡的床上睡着了。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9

记得余16岁从军,走下云贵高原,投笔从戎去处,乃南方一莽林。范仲淹称此地,终年阴晦不晴。烟锁大江,夜雨潇湘,春则牛毛细雨,夏则潮涨池潭,秋后万木萧索,一场冷雨接连一场,次第冰凝楚地,天地皆白。大莽林中,则瘴气横行,犹如瘟神巡弋于苍生之顶。

老妈担心余水土不服,特用棉纸,包了一块老墙土,郑重递于余手,儿行千里,惟母担忧。人在他乡,最恐遇上闹肚子之事。若遇,西药无用,可掰家乡老墙土一块,入杯,沉淀,澄清,然后煮沸,服下可病愈。包治百病,余信以为真。行前,小舅妈于灯下数晚,纳鞋底,特为余做了一双毛布底的布鞋,女工极精致,令余带之入行伍。几十年间,一块老墙土,一双布底鞋,余一直带于身边,埋于箱底。

羁旅漫漫,几度迁徙。余25岁入京畿,年渐长,天涯万里蔽履犹在,寄寓他乡未遇水土不服。恕余愚钝,冥顽不灵,始终不知老妈用意。四十不惑方顿悟,原来老妈是让余不论走多远,地位爬多高,莫忘乡土、乡情、乡韵,念故乡之远,悯苍生之艰,畏天地之大。心系天地国师亲。

四十载已矣。我辈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奋斗半生,也算事业有成,归乡见父老,仰不愧天地,俯不辱祖宗。然,欲回乡时,却发现自己亦沦为弃子,故乡不可望兮,早已沦陷。或被强拆开发,或被千村并镇,或被一条高速公路碾过祖坟,或所有青壮年皆入城打工了,留下童叟妇孺,空阔村落,只有几缕炊烟浮浮冉冉。

炊烟袅袅,是每个游子归乡的坐标啊。返归故里,为的是不辱没宗祖之祠;乘辇而行,为的是不负父老之厚望。可时下余发现,君无归处,卿无家乡,亦没了千古如斯的乡愁。无故里可归,等于断了我辈之文化血脉,家祠被毁,祖先牌位旁落,千载亲情浓浓的乡情乡谊不再。并村入楼,门相望,人却不识,相忘于村落,再不闻鸡鸣犬吠之声,亦无种菊东篱下的寂静与境遇。

田园将荒芜兮,实则是心灵荒草萋萋。试看今日之天下,为何有的村官、县官、州官心无敬畏,性多暴戾,贪得无厌。皆因其心中早已没故乡可依,没祖宗可畏,没千夫可指。不怕辱没祖宗,故胆大妄为,何惧父老所指,故沦为窃国硕鼠,干尽营营苟苟之事,礼义廉耻尽失,甚至连做人为官的底线和边界都没了。

我辈幸哉,老将之至,心中仍存有故乡的余温。那一抔老墻土,寄寓着故土情深,那一双毛布底鞋,维系着父老乡亲一双双期待之眸。不论走多远,忘恩负义之心,切不可有;数典忘祖之亊,切不可为;鱼肉百姓之事,切不可做。血浓于水,惟有回到故乡,血才能沸腾。

我辈不幸,祖屋已成废墟,乡场陷落。没了乡愁,便没了在祖屋阁楼上听雨的屋檐,没了乡埸上望月的谷堆、麦秸,自然就没了草丛树林里捉萤火虫的暮色苍茫,更没了诗意和浪漫。缪斯之魂、屈子之魂、游子之魂,故乡归途荒芜,英雄剑侠、文人墨客,凡夫俗子之魂,皆无处可安妥。

问卿能有几多愁?好一个乡愁了得,乡愁是什么?是无病,是文人矫情?抑或是病,还是命?

余以为,命也!余之庆幸,命中还有那一抔老墙土可接祖宗地气,路上还有那双毛布底鞋,可行天涯。 责编:张惠清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10

"Time is like water in a river. It can only flow away but not back." In an instant, I have been away from my hometown Chengdu for more than 20 years. Once, the Yellow haired child has become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今天清晨,我早早地被屋外的小鸟给叫醒。我勉强睁开那朦胧的双眼,见我的秘书——智能机器人:完美向我缓缓走来,走到我跟前时,它突然拿出一卷挂历说:“今天是您离开家乡二十周年纪念日,请您填写您的“今日日程”!我接过笔,心想:是啊,二十年没回家乡了,家乡现在有什么变化呢?家乡的环境改善了么?老师、同学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一切促使我在“今日日程”上填上:8:00至24:00在四川成都,备注:在成都过夜。填好后,我交给完美,匆匆洗刷完毕来到后花园,坐上了恭候以久的波音797环保飞机,飞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This morning, I was awakened early by the bird outside. I reluctantly opened my hazy eyes and saw my secretary, intelligent robot: it came to me slowly and perfectly. When it came to me, it suddenly took out a scroll of calendars and said, "today i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your leaving hometown. Please fill in your" today's agenda "! I took over the pen and thought: Yes, I haven't been back to my hometown in 20 years. What's the change in my hometown now? Has the environment in my hometown improved? How a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ing now All this prompted me to fill in the "today's agenda": 8:00 to 24:00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note: overnight in Chengdu. After filling it out, I gave it to perfect, rushed to the back garden, got on the Boeing 797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e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flew to Chengdu Shuangliu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两分钟后,我成功抵达了双流机场。我走下飞机,在和当地领导们简单打过招呼后,急忙和完美坐上一辆沃尔沃轿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用一口标准的四川话对司机说:“师傅,请到青白江。”话刚说完,司机便迅速地启动了汽车,向青白江飞快驶去,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我熟悉又陌生的青白江。

Two minutes later, I successfully arrived at Shuangliu Airport. I stepped off the plane, and after a brief greeting with the local leaders, I hurried to get on a Volvo car with perfection. "When I left home, I went back home, but my hometown voice didn't change my sideburns," I said to the driver in a standard Sichuan dialect, "master, please go to Qingbaijiang." As soon as I finished speaking, the driver quickly started the car and drove to Qingbaijiang. In a short time, I came to Qingbaijiang, which I was familiar with and unfamiliar with.

我这话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熟悉大家都知道,哪儿有人对自己的家乡不熟悉的?为什么陌生呢?因为这二十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豪华的电梯公寓比比皆是,这里简直就是座迷你纽约城。

I'm not contradicting myself. Why do you know that everyone knows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ir hometown? Why strange? Because the changes in my hometown in the past 20 years are too great! Tall buildings are springing up, luxury elevator apartments are everywhere, it's a mini New York City.

我先来到我魂牵梦饶的母校——大弯小学。

First, I came to my alma mater, Dayuan primary school.

站在大弯小学门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今的大弯小学跟二十年前截然不同。

I can't believe my eye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Dawan primary school. Today's Dachun primary school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20 years ago.

大弯小学那笨重的大门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电子大门,只要按下扭,大门迅速打开;矮小的教室不见了,接它班的是智能伸缩式教室……此外,如今的大弯小学还与国际接轨获得了“世界名校”的光荣称号!

The bulky gate of Daguan primary school is no longer there. Instead, it is a convenient electronic gate. As long as you press the button, the gate will open quickly. The small classroom is gone, and the intelligent retractable classroom will take over In addition, today's Dachun primary school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has won the glorious title of "world famous school"!

之后,我又来到了青白江新建成的海洋馆,这里更让我吃惊。

After that, I came to the newly built Ocean Museum in Qingbaijiang, which surprised me even more.

海洋馆里,各种海洋动物数不胜数,有鲨鱼、章鱼、电鳗……甚至,这里还有一条可爱的小白鲸!抚摩着小白鲸的身体,我似乎摸到了青白江的脉搏,青白江这二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In the aquarium, there are countless kinds of marine animals, including sharks, octopus, electric eels Even here is a lovely little white whale! Stroking the body of the little white whale, I seem to feel the pulse of Qingbaijiang. The change of Qingbaijiang in the past 20 years is so great!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11

牵挂是最美丽的内心运动。牵挂是心灵的对话,是灵魂的絮语,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想念。牵挂可以勾起人与人心灵的深深惦记,是亲情、友情、爱情的升华。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又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了,孩子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赶考。面对年年失利的孩子,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儿子缝衣备粮,激励孩子发奋读书。灯下,母亲在一针一线缝补着那伴随了孩子几度春秋的旧袄,她把她的鼓励、她的牵挂、她的所有的爱全都灌入了这小小的针、破旧的袄中。孩子看到了这一幕,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他没再辜负母亲的爱与牵挂,高中状元,报答了母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年轻时,他怀着“凭着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志向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他作过商人,当过官,但时时刻刻没有停息对家乡的牵挂与思念,他知道必须做了贡献,才能回家乡面对父老乡亲。如今官场上的事业并不通畅,但他年事已高,当年的小伙子转眼间成为了一位白发长者。他怀着思乡的情绪,回到了思念多年的家乡,这时连孩童都不认识他了。时间变了,人也变了,但对家乡的牵挂依旧未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中秋节到了,但这对恋人却因为种种缘故,无法相聚在一起过节。他们独自伤心寂寞。望着天空中的那轮明月,他们想起了许多往事。从在月下相识到相恋,他们总是亲密和睦。去年中秋,他们一起赏月、聊天。可现在,他们却被残忍地分隔两地。还好有一轮见证他们爱情的圆月,它仿佛是一座中转站,传递着两人的爱与牵挂。他们仿佛没有分开,因为他们的心在一起。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各自想念。月光,两地,恋人,牵挂。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寄托亲情,勾起乡情,联结爱情。牵挂是一份亲情,牵挂是一种寄托,牵挂是一缕相思,牵挂是一种幸福。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品位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乡音未改鬓毛衰范文12

在我的家乡的村东头,有一条河叫青龙河。它从大山深处走来,穿越崇山峻岭,流向旷野平原,时而水流遄急,时而婉蜓曲折,像一条玉带嵌镶在冀东大地上。它滋润着百里沃土,灌溉着万顷良田,就像母亲用乳汁哺育婴儿那样,养育着这里的村民百姓。因此,人们像国人称呼黄河那样,管这条河也叫母亲河。

??对于这条河,人们谈论起来就像“天方夜潭”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小时候听外婆对我们讲,这条河所以叫青龙河,是一个叫秃尾巴老李的青龙开出来的。这条青龙是北海龙王的幺子,喜欢玩耍嘻闹,更爱杯中之物。因贪杯善饮,耽误过不少正事。一天,奉玉帝玉旨,龙王派他到孤竹国行云布雨。正当他腾云驾雾潜行时,一股浓香直冲云霄。浓浓的酒香诱惑的他忘记了使命,急忙翻下云端寻觅酒肆。他来到贯头山前,见一幢挂着青旗的酒楼出现在面前。楼内食客如蚁,桌面酒醇肴香。他一连喝了八大晚,就昏沉沉的伏在桌上睡着了。等他醒来,早将布雨之事抛到九宵云外。因他酗酒误事,孤竹国连系三年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怨气直达天庭。玉帝震怒,下旨查办。北海龙王就打发幺子投胎人间,降生在孤竹国体验无雨之苦。青龙投胎于李姓人家,当他呱呱落草时,母亲见他屁股后拖着一条尾巴,就用剪子将尾巴剪掉。青龙疼痛难忍,一道火光逃走了。他来到燕山山脉,看到孤竹国寸土龟裂,赤地百里,深为自己的过错而愧疚。为了将功补过,他用夷稀记忆的布雨法术每天傍晚行云布雨。但因他终归投胎凡间,法力不及,只见雷鸣电闪,不见甘露降临。孤竹国百姓一到这时就欢呼雀跃,都说“秃尾巴老李下雨来了,”纷纷焚香跪拜。百姓越是这样,他越深感不安,就在燕山山脉寻找泉源,而后用龙角开出一条河,用河流灌溉缓解旱情。

??传说是美好的企盼,是善良的寄托。不管青龙河是不是青龙开的,但它终归造福一方百姓。自从有了这条河,天旱车水浇灌庄稼,涝灾排泄田间积水。河道商船白帆点点,港叉湾头虾跳鱼肥。自从有了这条河,山青了,水秀了,地肥了,禾壮了,花红了,人靓了,成了富甲一方的“北国江南。”童年时代,这条河成了我和小伙伴的乐园。春天,我们在绿草茵茵的岸边采花挑菜,扑蝶捉虫。夏天,我们在碧水清波的河床击波斗浪,恣意畅游。秋天,我们在支流弯叉的浅滩,捞虾罩蟹,网鱼捉鳖。冬天,我们在坚如洁玉的冰盖溜冰划雪,抽旋抖蓊。青龙河啊,你是那样的宽容瑕意,你是那样的富有激情。你用你那温柔的胸怀,甜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冀东人,让它们繁衍生息,辈事农桑。

??八十年代,我从这里搭乘蓬船走向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圆我的大学梦。而后,我走出校门,求职创业,娶妻生子,安家敬业,其乐融融。但青龙河的波滔时常在耳边响起,儿时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青龙河在招唤,思乡心确的我又是搭坐蓬船,挽妻携子,锦衣还乡。坐在蓬船之上,心思儿时往事,眼观绿黍青菽,我的眼睛湿润了,热泪盈眶而下。茫然不解的儿子问我:爸:你怎啦?快到家了,你怎么哭了。我含泪带笑的对儿子说:没甚么,我这是高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离家二十余载,思心未抿,乡音未改,我回来了,回到我热恋着的热土,回到生养我的地方,我怎能不流泪,又怎能不恋往,离家越来越近了,思绪又一次将我带回往事如烟的回忆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