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立春的古诗

描写立春的古诗

时间:2023-05-29 17:50:25

描写立春的古诗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1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古诗的表达技巧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诗中常见艺术手法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问、设问、通感、借代、双关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其中,描写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工笔(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和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③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⑤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2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古诗教学 春夜喜雨 导学设计

导学理念:本课导学是按照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阅读时进行真情体验和阅读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怀。结合课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这场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飨赣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画面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69-04

一、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但因为历史久远难以考证,古今的情绪表达存在差异性,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浅显,加上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今的古诗教学已经摒弃了过去的“填鸭式”的“一讲到底”的方式,但还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放任自流”式。课改后,以诵读为主的古诗课堂教学成为主流。尤其是低段小学的古诗教学,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古诗中的生字,正确读出古诗,至于对古诗情意的感悟则不作要求,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放弃了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引导作用,还冠以“重诵读,淡理解”的理由,其实是“只诵读,无理解”,对课文的插图等辅助资源视而不见,将“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浅显易懂的方法白白丢弃。

2.“高谈阔论”式。有的教师对古诗词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习惯性地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对古诗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没有让学生真正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忽略了“诗画结合,情境交融”这一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3.“体会思想”式。古诗教学大多数有“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时关注意境的体验,但总是把意境绝对化地引向思想感情的体会。即使有情景交融的渗透,也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不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情源于景,景触”的二者统一的体系。渐渐的,学生也就不再去勾画古诗所反映的画面,只是由一种单一的文字思维来理解思想感情,而丧失了利用图画构建的形象思维来理解的能力,这样不仅仅局限了作者的作品原意,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扼杀。

二、对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的认识起源

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1]但是,画是视觉艺术,可见之;诗是语言艺术,可“感”之。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2]因此,读诗、品诗,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的猜测与分析解读这样单一化的理解方式上面,应该把诗歌还原到其“诗画一体”的多元化构造与赏析的层面上来。

所谓“画面感”,从作者的角度讲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达到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读者的角度讲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画面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1.画意帮助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师用课文的插图、媒体的图片、自己的涂鸦,或欣赏,或勾画,或创作,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之中,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画意促进诵读。对于古诗所反映的图画的勾画,更能够便于学生记忆古诗内容。单一的文字形式记忆,似乎不足以辅助学生记忆内容,多一种辅助的手段,学生的记忆效果和速度都可获得显著的提升。

3.画意丰富练笔。抓住诗歌中的画面氛围,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以此为基础,古诗中巧妙的练笔环节能起到“可视性”的作用,使笔下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感人。

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应关注“画面感”的培养,还古诗以“诗画一体”的本来面目,也还古诗教学诗画相融的本真境界。

三、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策略

(一)多种创设,营造画面感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诗的动人韵味。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配呈现,给学生提供形成画面的诸多因素,营造想象、呈现画面的氛围。

1.图景描摹,创设形象画面。板画简单易操作,师生都能共同参与,且形象直观。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利用板画就收到较好的效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边叙述诗句的意思边板画“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落日”。“黄河入海流”请学生板画,并即时点评波浪要画得远些,因为是“入海流”;波浪要画出“滚滚”之势,因为黄河水势汹涌。此时,教师用媒体出示黄河的图片,用“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滔滔不绝”等词语来形容,学生自然而然地懂了诗意,置身于远眺黄河的雄伟壮阔的意境中,为理解后两行诗作好铺垫,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课堂上,把品赏到的意境情味画出来,充满了审美乐趣,闪耀着创造性的生命火花。

2.媒体介入,联想生动画面。古诗教学时借助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写景古诗,如《望庐山瀑布》,若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或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立即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的营造,能克服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解语言文字的妙处,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内心思想。

3.实物展示,形成立体画面。教学中,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动向,调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如学习《题西林壁》时,为更明了地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教师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上课时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从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望洞庭》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比喻意境仅靠插图很难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带一个水晶圆盘和一个黛青色的海螺,把实物的展示和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形成立体的可感画面,月夜洞庭湖面的意境就能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了。

4.模拟表演,还原生活画面。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难点。如学《小儿垂钓》时,教师请学生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当扮演小儿的学生上台时,请他对自己的外貌、动作根据诗句作一番定位:头发要蓬乱,坐姿要随意,神态要专注。当扮演路人的学生上台时,离小儿的位置要远些。特别是路人“借问”时,小儿“招手”的动作更是值得探究,学生往往会在“挥手”“摆手”“招手”几个动作之间混淆。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表演中突破理解难点,领悟小儿意图,表演中创作了有声有色的精彩画面。这些形式多样的表演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根据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运用事物演示情境,或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或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或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

(二)多向感悟,丰富画面感

体悟既是学习古诗的过程,又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包括联想、涵咏、揣摩、品论、对话等多种手段。在多向的体悟中,学生将开展个性的多元的解读,而针对古诗呈现的画面也将逐渐走向多元,走向丰富。

1.紧扣诗眼,想象画面。诗眼是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所以,课堂中不妨紧扣诗眼,挖掘古诗内涵,进一步想象画面意境。如《元日》的诗眼是“暖”,抓住“暖”展开想象:“暖”从何处来?从“放鞭炮的快乐”中来,从“长大一岁的快乐”中来,从“徐徐的春风”中送来,从“屠苏酒中微醉的感觉”中来,从“曈曈日”的希望中来,从辞旧迎新的祥和氛围中来……在这样的想象中,《元日》所表达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学生对新年的感受也越来越扩大。

2.品味词句,勾勒画面。古诗中的许多关键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游子吟》的“密密缝”简简单单三个字转化为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油灯下,两眼昏花的老母亲,执着一支细细的银针,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夜已深,人已静,但母亲没有顾得上为自己捶捶酸麻的脊背,揉揉发涩的双眼,一针一线缝啊缝……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悟到一份深深的母爱呢?

3.赏析修辞,描述画面。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如《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中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墨水打翻的气势和急雨跳跃的景象,体会墨水般的乌云瞬间弥漫天空的迅猛和夏天特有的大又急的雨。

4.关注留白,再创画面。古诗语言精炼,总能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品读时就需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这些“留白”。《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奔跑着捕蝶的心情怎么样?发现蝴蝶时的满心欢喜,扑抓蝴蝶时的紧张担心,差点捕得时的兴奋,丢失目标时的懊恼,分辨蝴蝶菜花时的急切……再现情境,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展开想象,用上“现代”的语言,让诗意的语言尽情展现美丽的春色图。画面的再创让学生们再现课文情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三)多维表达,呈现画面感

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更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把文字、画面、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教学中,多种感官感受,多种形式表达,多元呈现画面的美感,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1.作画题诗,体会画面更清晰。既然诗歌是由诗与画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该充分利用“诗画合体”的美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好的概述。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等都能用画笔描绘意境,使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清晰可见。“情源于景,景触”,学生能构建图画,丰富作品意象,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体现。

2.诵读吟唱,表现画面更丰富。诵读吟唱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形式多样的方法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想象画面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手舞足蹈地唱《村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能插入剧本的形式表现。根据对古诗的领悟选音乐、唱古曲、吟诗句、配手势、辅体态、编舞蹈、创剧本等丰富的表现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精彩纷呈的古诗词诵读表演,把古诗所蕴含的画面表现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3.练笔创作,理解画面更深刻。(1)灵活引用,画面更丰富。如,上描写春景的作文课时,我们就多提出了一个习作目标“适当运用描写春景的古诗句”。学生们果然思绪飞扬,“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都运用得极为合适。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中融入诗句的吟诵来表情达意,不仅为作文增光添彩,且让原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更丰富。(2)挖掘内涵,画面更细致。《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正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形象的文字描述,使这幅“和美村居图”表达的意蕴更加细腻。(3)捕捉形象,画面更传神。教师应捕捉诗歌中的形象,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从中品味诗歌意境。此时,若用想象写话代替词语解释、串讲句意,让学生书写脑海中的优美意象,更能让学生融入诗情诗境。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所见》,一首极易理解的诗歌按理应放在低年级教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设计“写”的训练。教师可作尝试: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其外貌、“骑牛”“唱歌”“闭口立”的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夏日树林的美景,把作者所见的情形写得动静结合、生动传神。(4)探寻传说,画面更生动。许多古诗在创作背景、内容等方面有着生动的典故、优美的传说。教学中插入与之相联系的典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往往也会形成练笔的最佳时机。如《寻隐者不遇》,学生对贾岛有所了解,可根据诗中的空白补充想象作者与童子间的对话,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心情,也可以创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文包诗”故事。(5)模仿结构,画面更有趣。积累的古诗,有时可以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供学生去改一改,用一用,写一写。如描写春景的作文,除了引用相关古诗句外,也可以模仿《村居》《江南春》《绝句》改写或仿写。学生积极动脑,一首首小诗酝酿而生:路过公园围墙时写“春色满园关不住,几枝桃花出墙来”。描写校园春景时写“儿童上学早到来,忙趁春光勤读书”。此外,还有“两只山雀鸣枝头,一群天鹅戏水中”等。学生的诗很稚嫩,但何尝不是教学的成功体现呢?古诗原有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显得更有童趣。

潜入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蕴涵的丰富的写作内涵,挖掘其深层思想,巧妙在“读写风景绝佳处”练笔,更能凸显古诗画面的意蕴。

参考文献: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5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2005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平,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诗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是愁苦之情。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望远,为何会因无山遮望眼,神州尽览而愁苦不堪呢?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注解中提供的“南宋后期诗人”这一信息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中原沦陷,统治者苟安于江南,无心收复失地这一历史背景,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远望中原产生的“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一反常心理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又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2008年高考说明指出古诗阅读“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所以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要诗人所处时代的特色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答题时还要特别关注题目中对作者的相关提示。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请看下面一道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诗人一大早就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他坐立不宁,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是否是友人到来的车马声。好像听到了友人身上佩戴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诗人正要出门迎接,谁知这竟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仍没有到来。于是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是自己自作多情。透过诗中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等候好友时的神态,感受到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

古代许多诗歌都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情感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还有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题)、周密的《夜归》(2006年四川高考古诗鉴赏题)等。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抓住诗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分析,便能迎刃而解。

三、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

古人常常借助某些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来抒发复杂深厚的感情或影射某种现象。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请看2007年福建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此题时,不但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还需抓住“梅花”这个常用以表达“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特殊意象。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三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天地寂寥”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第四句“几生修得到梅花”,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表现出来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如果忽视或者不了解“梅花”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如果我们对于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情感难以把握,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有。方法就是抓住诗中直接表现诗人心理、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花瓣上沾着水珠的画面,但作者写这句并不是为惜春感伤,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1.作者接着“数枝”句发表议论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2.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直接抒情“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现出了关心农事、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心理、情感态度的词句,再结合全篇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能较快地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从景与情、物与志的关系入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读诗时,要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请看2007年辽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小学 写景古诗 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49

小学古诗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对古诗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笔者以写景古诗为例,探寻革新古诗教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找景――初读古诗,诗中望景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写景古诗通常都是简单明了的点出所要描绘的景物。例如,王维的《鸟鸣涧》直接描写了桂花、山、鸟等景物,张旭的《桃花溪》中,将渔船、桃花、流水等景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学生在初读时就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这些景物寻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就没有了抵触情绪。如《游园不值》一诗,我引导学生在“诗中望景”。

师:叶绍翁在游园的过程中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将诗文中描写景物的字词标出来。

生1:“应怜屐齿印苍苔”中写到了“苔”。

生2:“小扣柴扉久不开”中写了“柴”。

师:这里的“柴”和“扉”是表示一个词的意思,是指用木柴做成的门。

生3:我从“春色满园关不住”中找到了“园子”。

师:这里的“园子”指的是什么?

生4:作者要去参观游览的花园。

生5:“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红杏”和“墙”。

古诗中对于景物的称谓和现代虽有差别,但大体上还是相差无几的,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并结合教材让学生认识这些景物的特征,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诗中所写的是什么景物,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现色――重现颜色,感知深意

古诗阅读之所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其内涵美,是因为作者在诗中蕴涵了大量且丰富的色彩。在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诗中的颜色,丰富学生的感官。在《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景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找出诗中的颜色。

师:谁来说说你眼中的天门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1: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从“春色满园”中的“春色”可以看出这是在春天的时候,所以是五颜六色的。

生3:从“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看出还有红色的。

生4:还有绿色、粉色。

师:诗中并没有提到绿色和粉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是春天的景色,所以应该包含各种颜色。

师: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将从前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学习起来就会更加有趣。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在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色彩,丰富了诗文画面。

三、活面――拼读字词,读活画面

学生从诗文中找出有关颜色的词后,在大脑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时就需要教师协助学生对诗词中关键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领悟诗中的境界,让诗中那些静止的画面活起来。《游园不值》一诗主要有三个关键的字,分别是“开”“关”“出”,下面以“出”为例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在引领学生理解“出”字时,我设计了几个递进的教学环节。第一,通过比较句子理解“出”的含义。出示句子“一枝红杏出墙来”与“一枝红杏过墙来”,让学生仔细品读,说说“出”的意思。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知道“出”具有运动性,而“过”是静止的。第二,联系上下文,寻找红杏“出”的原因。植物本来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为什么会产生动态呢?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一直是生长的所以会动,有的学生认为观看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动态,有的学生认为是作者心中感觉是动态的。第三,反复诵读,感悟“出”的意境。诗人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在失落之余,却惊喜地发现一枝红杏伸出墙来,于是便想象了园子内五彩斑斓的春色。这样,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又升华了理解,在理解中得到了享受!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7

(一)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诗歌的形象(景象)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境)(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务必具体化。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JZ]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例2[JZ]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声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2.分析某一人或物的形象

(1)直接赏析形象

①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江雪》中独钓老翁的形象等。

②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以景衬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赏析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或形象

这里主要是指景物描写殊意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诗歌中常见的特殊意象及其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植物类

柳――送别、留恋;枫叶――愁思;落花――失意;竹――气节,虚心,积极向上;兰――高洁;松柏――伟岸,坚强;梅――不屈不挠等。

②动物类

子规(杜鹃)――悲惨,思念故乡;猿猴――哀伤,凄厉;大雁――孤独,思归等。

③天气类

孤云――孤独,漂泊;春风――美好,舒畅;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等。

④其他类

月亮――思乡思亲;夕阳――失落,消沉等。

例3[JZ]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问:简析这首绝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这首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通过对黄叶、秋霜的描写,再以“无颜色”、“清漏长”作衬托,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清漏的愁怨少女形象。

例4[JZ]咏竹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问:说说这首咏竹诗展现了“竹”的什么品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定、挺拔、苍劲、宁折不弯的的形象。竹子的这种精神正是诗人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二)命题角度二:理解、赏析诗歌语言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用来作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5[JZ]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6[JZ]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反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人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深沉凝重。作者把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表现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词)中的×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含义表达效果)。

例7[JZ]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8[JZ]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中的“网”字用得十分巧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动词的运用,把人的情感巧妙转移到丝雨之上,显得生动、新奇,富有情趣。

(三)命题角度三: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9[JZ]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案: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品质,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四)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答分析:古典诗词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歌颂壮丽河山,表现对祖国的挚爱;或绘写花鸟鱼虫,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发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贤,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疾苦,客观上为民请命;或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题时常用的术语有: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解题步骤:(1)了解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2)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3)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

例10[JZ]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1)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因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奸邪为非作歹的深深担忧,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另外,在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比较阅读。这种题型,所选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大同小异,命题意图主要是综合考察准确理解、把握诗歌的能力。考察的范围涉及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只要熟练运用上述几种解题方法,就可以准确解答试题。

例11[JZ]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JZ]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送客愁。

注:李涉,唐代人。曾因事被贬谪出京,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所作。

问:(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受,语境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却”字便过于强调,太实。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8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示例(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题型示例(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江 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再现出来。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题型示例(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9

这些关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死亡的惋惜,全都凝聚在那些以边塞征战为主题的诗歌之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佳作集锦

塞下曲①(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塞下曲》: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歌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②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描绘从军生活的劳苦。后人多用来表达伤春惜别之情,尤其是表达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③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时,借进献金帛诱使楼兰王入帐,而后将其杀死,带着他的首级回国。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品茗共赏

五月的天山,不同于春暖花开的中原,依然是白雪覆盖的景象。没有迎春盛放的鲜花,只有无尽的寒风在耳边呼啸。隐隐的,风声中还有远处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那述说远行之人愁苦的《折杨柳》曲。确实,在这一时节,苍茫的边塞是见不到春天的,春天只能从凄凉的笛声中去体会。然而,在这边塞的寒春里,守边备战的士兵们依然精神饱满。他们白天听从金鼓号令行军作战,夜晚仍然保持警醒,只能抱着马鞍子打盹儿。将士们都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以腰间之剑,为国立功!

这是李白笔下的边塞。首联写边塞的“寒”,既是气候上的感受,也是心境的写照。在笛声的烘托下,旅人的思乡之情更显沉重,自有一种绵延不绝的苍凉。但诗人并未执著于此,而是笔锋一转,变苍凉为雄壮。古代出征时要以鸣金击鼓的方式来指挥士兵进退,颈联的“随”字摹写了令行禁止;而“抱”字则描绘出夜间戒备。“晓战”恰好与“宵眠”相对,概括出一日军中生活的情况。战斗生活紧张而激烈,紧迫的军情跃然纸上,而边防的将士们则个个斗志高昂,奋勇争先。在尾联中,李白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直”与“愿”相呼应,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语气强烈而坚定,气势恢宏,夺人心魄。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10

高考语文《高考大纲》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同题材的诗歌所写的内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不甚相同,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答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求考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意象、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等。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或吊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释可知,作者周朴身处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遥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国之强盛,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题技巧】

一、送别诗

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见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南浦、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联想,或通过场景、景物、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传达离情别意,具体的如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双关、用典等。

鉴赏方法:抓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语言特色。

二、山水田园诗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三、边塞诗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羁旅诗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咏史怀古诗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用典、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六、咏物诗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常见意象及表现的情感: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坚强、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11

一、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背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汉代唐代宋代,从形式上看,有三首诗歌两首词;从选取的内容看,主要是励志和风景的描绘;从艺术特点来看,选取的诗词都是同时代的翘楚之作,是中华诗词传诵不衰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认真欣赏、涵韵和背诵。

二、从中考考点的角度把握诗词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一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②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是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②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四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可以按内容把初中古诗词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按人物形象还可以分为: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二是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三是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四是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五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六是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三、举例欣赏诗词

一是选取《观沧海》进行欣赏。首先可以翻译这首诗文如下: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其次是把握其主题思想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再次可以选取其中的诗句来分析其写作特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描写立春的古诗范文12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乐山卷)

2.下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江苏无锡卷)

3.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襄樊卷)

4.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沈阳卷)

综合题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浙江温州卷)

6.古诗阅读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嘉兴卷)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山东潍坊卷)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南京卷)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通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云港卷)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词句。

①太清: ?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四川自贡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州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浙江宁波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通海门卷)

15.阅读下面古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西卷)

16.选择下面一首诗作简要分析,并联系上文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南宁卷)

17.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题。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1)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湖北宜昌卷)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l)吟余小立阑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7、(l)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8.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9、(l)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

(2)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0、(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1、(l)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B√,C×,D√。

12、(l)望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3、(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清凉

14、(l)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5、(l)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6、《大林寺桃花》: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只有刺骨寒冷,看不到些许鲜花。虽然听着笛子吹奏着折柳曲,却看不到一丝春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17、(l)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