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标语大全

企业标语大全

时间:2023-05-29 17:48:53

企业标语大全

第1篇

公司企业标语口号【1】

1、因上不努力,果自不会来!

2、主动使人进步,被动使人落后

3、“问题”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就是机会

4、责任=机会(加薪、晋升、福利、奖金)

5、机会总乔装成“问题”的样子

6、你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别人对你的需求程度上

7、中文中,代价最高的三个字“我没空”

8、不为薪水而工作,薪水自然会提升!

9、因上努力,果随其后

10、机会源于事情,有事可干,就有机会

11、没有借口

12、行动的第一步是服从

13、没有服从力就没有行动力

14、多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

15、高工作质量带来竞争力

16、成功是一定的,只要在导致成功的种子上下功夫

17、凡事皆由小到大,小事不愿做,大事成空想。

18、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19、碰运气的生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0、合作才能共赢。

公司企业标语口号【2】

1、腿要勤,腰要弯,嘴要甜,微笑要时时挂在脸上!

2、客户想到的我们要做到 , 客户没有想到的我们也要做到

3、周到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

4、争取一个客户不容易;失去一个客户很简单

5、抱怨事件速处理 , 客户满意又欢喜

6、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当客户如初恋。

7、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 提升客户满意程度

8、用我们真诚的微笑换取客户对我们服务的满意

9、关注客户,服务客户

10、客户第一,服务至上。

11、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

12、服务从微笑开始。

13、我们是服务行业,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

14、微笑挂在脸上服务记在心里

15、客户至上 用心服务

16、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17、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18、我们的服务!您的满意!我们的微笑!你的好心情!

第2篇

一、 企业文化标语口号:

1、效率成就品牌,诚信铸就未来。

2、建设节约型企业从我做起,节约就是效益节约就是增效。

3、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4、爱护公物,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共同发展。

5、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6、企业的成功来自于每一位员工的付出。

7、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气氛融洽,工作规范。

二、安全生产标语口号

1、效率生产,安全第一。

2、树立企业安全形象,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3、生产管理高效率 安全生产排第一。

三、品质标语口号

1、改革创新求品质,落实管理提效率。

2、做好产品包装工作,保障产品最终质量。

3、质量是水 企业是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4、品质,企业未来的决战场和永恒的主题。

5、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6、建质量效益之路,创质量效益之业。

7、 信誉来源于品质、 品质来源于素质。

(质量是信誉的保证, 信誉是质量的体现。)

四、团队、车间及员工精神标语口号

1、全员参与、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就品质。

2、持续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和谐团队是发展的基石。

3、爱惜物料,重视品质。合理规划,标识清晰。

4、精彩源于祥和、创造自在生活。

5、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6、持诚信互利共荣,以厚德载物。

7、五湖四海聚一厂,情同手足友谊长。

8、生活因拼搏而存在,拼搏因生活而永恒。

9、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0、用心才能创新、竞争才能发展

11、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2、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13、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客户。

14、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五、企业口号标语

1、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2、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优势。

3、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4、持诚信互利共荣,以厚德载物。

5、改进一点点、我们就多了很多。

6、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这样的会议是属最浪费的行动。

7、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

8、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作。

9、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0、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11、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12、同心才能走得更远,同德才能走的更近。

13、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4、行动改变现状,思想决定未来。

15、一丝之差,优劣分家

16、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

第3篇

关键词:“课、岗、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30-03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以来,重点突出语言沟通能力(动口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课、岗、证、赛”融通的实训模式,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如广东省高职院校英语口语大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语外贸技能大赛等;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实现“以证代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考证等的培训与考试,使学生的双证率达到100%。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复合型人才,在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职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能够胜任工作,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就是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在工作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情况则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岗、证、赛”融通是指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企业行业一线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立由商务现场翻译岗位、商务文员岗位、外贸跟单员岗位、商务单证员岗位、外贸业务员岗位、报关员岗位、国际货运从业人员岗位及相关岗位的能力目标,将商务英语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课、岗、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模块,完善商务英语专业“动口+动手”、“仿真+全真”的培养模式,构建“课岗证赛融通、工学紧密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认真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三进”重构(技能竞赛进课程、企业元素进课程、职业资格考证进课程),以商务内容为教学平台,最终实现语言教学与商务教学、课程与岗位的有效衔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

(一)校企深度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对珠三角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访谈分析,梳理企业岗位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库系统,最终进行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和检验,根据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商务英语专业定期对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如医药、服装、电子、机电、服务外包等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来自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往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界定职业岗位与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基于人才需求调研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校企共同开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

(二)完善“课、岗、证、赛” 融通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岗、证、赛”融通是指专业课程的对接,即课程设置与外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对接,根据岗位的实际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要求来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并以技能竞赛方式表现技能水平。针对岗位群的职业特性,根据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来开发设计专业课程,构建以行动(工作)体系为框架,“课、岗、证、赛”深度融通的课程体系,见图2、图3。动口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依据对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及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针对深度合作的“教学企业”岗位需求调整并优化课程结构,通过“课、岗、证、赛” 融通的实训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设置。双能力检验标准如表1所示。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既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又注意避免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过分依附,使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努力构建“课、岗、证、赛”深度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

在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省市及国家级竞赛,如广东省高职院校英语口语大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语外贸技能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技能锻炼兴趣,达到技能强化的目的。近年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获奖情况详见下页表2。

实施效果及建设目标

(一)实施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对“课、岗、证、赛”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和校情的发展道路。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对外服务与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果。在就业市场上,凭借着实际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毕业生在行业内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二)建设目标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多方位合作,实施“课岗证赛融通、工学紧密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是指联系行业企业,组织教师挂职锻炼、开展调研,安排学生实地观摩和顶岗实习;“引进来”是指为克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困难,引进校外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解实际业务岗位的工作任务,从职业技能要求出发对原有学科进行重新组合,组成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使专业课程设置与外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互衔接。引进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实习实训教学实践中心,形成具有技能培训、商务咨询服务、(自营)进出口业务等多功能的教学、生产体系。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完成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岗、课、证、赛互相融合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9-54.

第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在此需求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从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到2013年达到了1266所,招生人数也增加到237.43万。在1266所高职院校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有749所开办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占全国高职院校的59.16%。据2013年《上大学网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统计,专业点数量排名前十位的高职专业中,商务英语专业榜上有名。而全国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比重高达77.44%,以903所院校占据榜首。

根据数据统计,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在全国的布点率高,但从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的专业设置上,商务英语专业都是重叠的。当然不难想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都会有所重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上不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商务英语的应用更广、更深,与之相应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却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近几年的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中我们就能发现:虽然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较高,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率和学生岗位满意度及在资水平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种种情况使得当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早已意识到该问题,并从高职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就业、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业难和就业对口率低等问题。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成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类型和国别呈现多元化趋势,服务外包业正步入快速成长期,对懂外包、了解商务和具有一定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着重指出“建立健全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应乘势而上,加大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

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

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

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

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

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

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依据服务外包职业标准,改革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随时根据市场及岗位需求补充和调整相关课程内容,真正做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同时,也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英语语言能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在全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格利哥(Greco 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天龙.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各职业院校必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企业需求规格和学校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企业实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使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一个空洞的话题,再加上学校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对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把握不准,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学无所用、就业压力大的状况,所以各职业院校都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与企业更好地对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商务英语专业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

东营职业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商务英语虽然是老专业,但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和理工类专业还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系领导抓住这一契机,狠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08年以来,我系成功举办了“商务英语写作大赛”、“商务英语口语大赛”等一系列校内技能比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2011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职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首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业务主管组综合二等奖和单项三等奖的荣誉。2012年还参加了“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以下简称“POCIB大赛”),并获得团体三等奖、个人二等奖及三等奖的好成绩。与前几年比较而言,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影响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影响。

职业技能大赛一般是由相关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专家指导的,由某高校承办的,参照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和标准进行的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往往是行业企业协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学校可以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大赛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助推器。以2011年11月份举办的“首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为例,这次大赛虽然暴露出学校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还是让参赛的高校感到欣喜不已:一方面,通过大赛相互学习,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找到了“组织”——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在行业组织的指导下,缔结院校联盟,推进校企合作。

2.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校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及时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动向,按照“实用、实践”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设计多门课程交叉的知识体系。职业院校可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贸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训环节的学时。

3.对教学内容选取方面的影响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主”为主的原则,根据具体的岗位需要,打乱教材章节顺序进行重组,充分满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建设的需要。以“POCIB大赛”为例,大赛分为进出口报价核算、国际买卖合同的磋商(英文函电)和外贸单证技能竞赛。从大赛涉及的知识点可以看出,该技能大赛实质上是和全国商务英语等级考试和单证员考试基本吻合的,当然也是和相关岗位密切联系的。因此我系教师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外贸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进行改革,紧紧围绕撰写签订合同、制单等方面展开,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反复进行相关操作,同时通过校内的技能竞赛巩固学习效果。一方面,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另一方面,与我院“双证”毕业的政策也非常吻合。因此,外贸技能大赛对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的内容选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影响

以“POCIB大赛”为例,传统的外贸单证、外贸函电等课程虽然普遍采用案例和情景教学法,但终究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其中而获得切身的感受。但是“POCIB大赛”有效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而是通过对真实企业贸易环境的逼真模拟,帮助学生应对在真实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对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有更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技能,增强择业就业的能力。“POCIB大赛”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实现以老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转向以教学设计与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5.对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只注重学科知识学习,已经不能适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该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导向。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的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的,并按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是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评价体系,对课程中的评价标准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将大赛考核标准融进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以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更合理,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更趋于一致,更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是评价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的要大力提倡推行大赛,全面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局面,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第7篇

语言桥翻译集团缘何获得如此殊荣?它的优势在哪里?有什么经典案例?带着这些问题,3月下旬,本刊记者前往北京中关村,采访了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副主任、语言桥翻译集团公司董事长朱宪超。

六大业务板块并举 语言优势明显

据朱宪超介绍,成立于2000年的语言桥翻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语言桥”)总部设在成都,在国内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和两个省会城市(郑州、昆明)以及英国首都伦敦、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有分公司。遍布各地的分支企业为语言桥的全球化战略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成为语言桥提供快速、及时、高效服务的重要条件。2004年语言桥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通过了ISO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语言桥目前的业务有六大板块:翻译、会议展览、语言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外包、语言技术和本地化。其中主要业务是翻译、会议和培训,而会议展览业务是以语言服务为核心,为会议、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会者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

朱宪超告诉记者,会展涉及到的语言服务有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和商务陪同翻译等。商务陪同翻译还包括了对客人的行程进行管理和陪同客人看展的服务。除了口译之外,语言桥的服务内容还包含笔译,如有些公司要做宣传、名片、网站、画册等,语言桥可以提供各语种的文字资料的翻译。语言桥的特色――“一条龙”式的语言服务包括了对会议翻译的组织管理、志愿者的培训、展会站展(有外语沟通能力的人给参展方去站展,做礼仪或者做接待)、展台设计搭建和现场管理。

语言桥现在能够完成的语言,按照去年的统计是51个语种,139个语言对。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国际交流中使用较多的语种――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日语、韩语。语言桥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语言桥设立了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括口译服务)和标准,用这个流程和标准来甄选译员。语言桥的工作有严格的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配套了一些表格。无论哪个工作人员来做这个工作,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按照这些标准才能完成对所需人员的筛选。甄选译员非常看中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会议来说更是如此,朱宪超举了一个例子。不久前,语言桥服务一个在北京召开的飞机发动机方面的研讨会,语言桥通过自己的资源库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物色到了外国语学院毕业、原本从事发动机研究的一位人士做翻译,这个学过俄语且发动机工作经验丰富的翻译现场表现很好,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第二个优势,语言桥有很多专职团队,专职译员就有500多人,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葡萄牙语6个比较常用的语种,语言桥专职团队都覆盖到了。 语言桥的很多译员兼具口译和笔译的翻译能力。

现在有些译员认为“我是做口译的,不做笔译。”其实做笔译的过程,就是对所译资料和对整个行业的一个熟悉过程,这对译员从事口译工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有一次, 语言桥的一个译员服务一个国际保险法的会议,会议要出一套十多万字的论文集。在会议的准备阶段, 语言桥提前跟客户沟通好,拿到了这个论文集,这个译员把这个论文集从^到尾翻译了一遍,对保险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参会翻译时表现得非常好,这是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带来的成绩。

翻译服务的经典案例

在国际会议的服务上,语言桥有很多优秀案例,朱宪超在采访中向记者做了分享。

3月底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海外企业和1000余家国内大、中、小型企业在大会上进行“一对一”的洽谈。投洽会前期准备时,该项目的语言服务供应商――语言桥郑州公司与河南省多所高校通力合作,通过近800人次的筛选,选拔出满足本届大会要求的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捷克语、俄语、日语、韩语、波兰语、意大利语、泰语及粤语11个语种的优秀译员,并对他们进行了商务礼仪培训、金融专业知识培训和实战模拟,从而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优质的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笔译、同传设备等服务。

语言桥提供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服务案例是“欧企中国门户”项目。3月21日在北京启动的这个项目是由欧盟发起并出资的商业支持项目(旨在引导欧洲的企业来中国考察、投资)。语言桥派出译员45人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全套的笔译、口译服务(包括同期会议和新闻会的交替传译、展会“一对一”商务洽谈和展后参观陪同等内容)。同时,欧洲企业的画册、影像资料,也由语言桥翻译成中文并排版、印刷后送到展台。

“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每年有一个企业配对的活动,每次活动需要译员上百名,需要语言桥整理欧方代表的资料,并出两本书:中方代表的书和欧方代表的书。企业配对之前,语言桥就把所有的资料收集完了,把中文的资料翻译成英文,把英文的翻译成中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后期的翻译工作自然就能顺利完成。

谈发展:做翻译行业的“顺丰”

作为每年服务上千场会议的翻译企业的管理者,朱宪超如何看待会展行业的发展前景与翻译行业的瓶颈?记者就这一话题与其进行了交流。

在谈到会展业的发展时,朱宪超认为会展业的总体发展前景是好的,但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讲形式、轻内容的问题。“现在一些会展公司和会展组织方更重视会展的硬件,展台搭建得华丽大气,但却忽视软件的建设,如在语言服务方面,主办方跟服务方前期的互动沟通很少,展会后期也没有对效果的总结、跟踪。”朱宪超说。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外语培训需求;重要性

1.引言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各种类型的企业与国外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在这个竞争的年代,企业对外语培训的需求正蓬勃发展且呈不断增长之势。外语培训市场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掀高潮。高校毕业生是各级各类企业员工的重要来源,高校的外语教学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但接受过多年外语教育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仍无法满足企业的外语需求,需要企业或个人自身重新寻外语培训途径,接收大量的在职培训,这一现象值得外语教学工作者反思。

本文将着重探究外语培训需求的重要性、现状及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掘出企业外语培训需求分析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为今后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2.培训需求重要性之分析

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发展正呈现探底之势,严酷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家们逐步意识到培训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培训可以提升自身利用和发挥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增强对企业的满意度、归属感和责任感;从企业角度来看,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创新能力以及和对员工的凝聚力。因此,企业家们不断增加培训投资,期望培训在经营发展中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培训需求作为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内涵及手段进行广泛的研究,并且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避开主观意断,改进培训效果。该领域的代表人物有斯蒂芬(Steve Cook)、戴维・哈里斯(David M. Harris)、凯瑟琳(Catherine M. Sleezer) 以及林则炎、向春等。尽管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随着人们对培训需求分析的不断深入研究,归结起来基本上都认同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差距的产生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第二,当前的绩效水平是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第三,培训需求既来自组织也来自个人;第四,培训需求分析要解决培训什么以及怎样培训的问题。

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培训活动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培训需求分析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此,如何深入地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进行科学有效地培训工作,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焦点,也将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外语培训需求之现状

据专家预测,我国外语培训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兴旺。2015年外语培训市场总值达280亿元,全国外语培训机构达五万多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的员工外语培训工作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完全流于形式且耗r费力。企业每年在员工外语培训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常只能在短期内发挥效果,并不具有持续性。从企业自身看来,培训的实施并未能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亦未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培训费用的增加并未给公司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增长。

根据笔者此前进行的外语社会需求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语教育对其外语能力提高有不同程度的帮助,然而,其中近半数受访却认为他们在校所学到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基本不适合实际工作的运用。有帮助但不适用,这样的结果就不得不让为企业的外语需求与高校的外语教学的对接状况及外语教学的效果而担忧了。有差距即明确表明存在外语培训的需求,但是到底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以及怎样的方式进行培训?高校的外语教学又该如何改革,从而真正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这些问题仍旧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和探索。

4.由需求看高校外语教学之缺失

由于在开展外语培训需求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外语教学与工作及社会的脱节,作者继而在校内进行了调查,希望从根源处发现产生这类缺失的原因。调查主要围绕高校在校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动机和他们确认的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有的主要问题展开。

大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动机选项包括兴趣、就业、出国、完成学业、工作需要及其它六项,其中完成学业占据了各种类型的近半数,为了工作需要学习外语的仅仅占据了 16.75%。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的进行交际活动,同时增强其自学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学生仅仅为了获得文凭而学习的动机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和外语教育工作者重视,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大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培训是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和单位的任务,与大学教学毫无相关。事实上这里有认识误区,培训并非仅仅存在于高校之外。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训和教育的范畴日渐融合,尤其是在这个提倡终生教育的时代,终生教育涵盖更多内容和过程即为培训之要务。局限于一定时期内的学校教育较之更为明确和系统的培训来说,往往会显得功利而狭隘。笔者尝试以对企业外语培训需求的了解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建议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增强对外语培训相关知识的了解,以便把外语教学的侧重点从现有的"是什么、为什么"引领向外语培训注重的"怎么做",从而增加高校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增强毕业生灵活运用外语的能力。

由于对企业的外语培训需求的调查涉及多家企业的培训政策及培训实施,可能企业出于多方面原因未给作者提供完全的信息。此外,企业以效益为出发点限制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此次调查的配合也在情理之中。只有高校和企业乃至全社会认识到校企双方对接的重要性,并提供政策支持,大学教学和社会培训才会相得益彰实现更好的对接和融合。

References(参考文献 )

第9篇

2006年12月22日,《物流术语》国标修订版正式,并定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据悉,新颁布的《物流术语》国标分为物流基础术语、物流作业服务术语、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术语、物流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术语和国际物流术语六类,其中物流信息术语和国际物流术语为新增分类;词条由147条扩充到328条。

新版《物流术语》为何对一系列分类、条目进行修改?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理事长牟惟仲。

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按照规定,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超过年限的国家标准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在2004年国家标准清理工作中,《物流术语》被列为急需修订的项目。与此同时,修订《物流术语》也是经济、科技及物流行业发展的共同要求。

“《物流术语》应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和更深的内涵。”牟惟仲告诉记者,现阶段,特别是国内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国际间物流合作、跨国物流业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也要求《物流术语》与国际物流理念、实际运作接轨。

鉴于2001年《物流术语》国标以来,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理论研究、社会实践、企业运作和宏观管理等方面表现出的进步,《物流术语》修订稿在编写过程中,以反映今后中国物流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为指导思想,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兼顾宏观与微观的同时侧重微观(企业)的需求。目标是制定出一套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标准化文本。

为此,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以及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等协会、学院、企业代表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讨论,确定了五项编写原则,内容如下:

1.充分借鉴或引用国际物流术语。目前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虽未专门提出“物流术语”,但在一些相关标准中有所涉及,可以根据国内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引用。

2.尽量做到物流术语体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充分吸收近年来物流各有关行业在物流活动、物流理念方面的新进展,使物流术语在各个行业形成统一的表述。

3.注重精练与实用。尽量收集物流技术进步、环节衔接、行业衔接等方面的新用语,删减那些物流现代化发展中逐渐少用、不用的或已成为普通常识的传统用语。

4.此次术语修订工作在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的基础上进行,对其中某些词条进行删除或定义的修改应引入物流活动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概念、新词条,以符合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需要。

5.与时俱进、适度超前。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立项于1998年,现在看来,很多方面已显得赢弱。在修订过程中,可根据国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由国内物流行业中大型企业提出一些他们在物流实际操作、管理中的常用术语。这既符合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又反映一定的时代性。

修订的主要内容

2005年5月10日,《物流术语》国标修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议室召开,目的是明确此次修订工作的原则、参与的研究单位及企业、具体分工和工作进度安排。作为参会领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提出,标准修订要在创新、整合的理念下规范我国物流术语,统一对物流的理解,注重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要模糊物流概念在学术上的争论;同时强调了标准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于目前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经过四稿的讨论和修改、近50位国内知名物流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家(其中有20多人是物流标委会成员)审议后,最终确定的《物流术语》国标包括六部分,共收入条目249条,其中物流基础术语37条,物流作业服务术语52条,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术语51条,物流信息术语38条,物流管理术语33条,国际物流术语38条。保留了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145条词条中的111条,对其中55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或补充;新增词条138条,删除词条34条。

此次《物流术语》国标的修订工作历时1年多,对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中的概念表述、取舍,企业、专家们经过了反复讨论。以“物流”的定义为例,据牟惟仲介绍,“物流”的定义一直以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编制时,对于物流的定义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吸取美国的定义,另一种认为美国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定义是一致的,不符合中文的习惯,所以当时用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第一句是物理描述,第二句是与国际接轨,遵从国际上通用的“物流是一个系统”的观点。但在标准出来之后一些方面反应强烈,认为定义不对、不恰当等。“所以在这次修订时,我们也准备进行大的改动”,牟惟仲说。但在几次征求意见中,课题组发现,对“物流”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此前标准的表述。最终专家们研究决定,由于原版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已经被业内认可,不需要进行修改。牟惟仲强调,“物流”定义维持原有的表述仅限于现阶段,有关“物流”的术语概念仍值得继续推敲。

修订版《物流术语》国标在筛选概念时尤为关注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编入军事物流中与民用物流关系较密切的术语。牟惟仲介绍,鉴于是以利益最大化作为驱动的,物流已经成为一种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经济活动。也是因此,一向被认为不可碰触的军事物流开始与民间物流合作或整合,并逐渐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军事物流用语和民用物流术语的相互关联渗透不可避免。当然,增加这些术语是为了迎合、促进军地物流的发展而不是要把军用标准民用化。

同时,最近两年颇受关注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建设,也被列入讨论课题。对此牟惟仲解释,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物流园区实际是一批物流企业和配套的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它们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互相之间在业务上相对独立,设立时很少在功能上考虑与企业进行互补。而“基地”需要具备一定的专

业功能,进入的企业应该是功能配套互补,形成整体的工程操作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物流基地应属物流网络上的重要功能集团,对内对外的功能一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能称作“基地”的很少,如果一定说有的话,大型的港口可以算是,但各地已建或是在建的所谓“基地”、“园区”,实际上大多只能属于“园区”的范畴。所以几经讨论,课题组最终决定在新国标中只列出对“物流园区”的定义。

此外,围绕近两年新出现的一些物流操作模式,修订版《物流术语》国标中还增加了“逆向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应急物流”、“理货区”、“快递”、“服务质量报告”、“航空货运”、“被动式标签”、“半主动式标签”等概念。对于“道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一些已经在社会实践中被熟悉,并形成普遍认识的概念,予以删除。

意义

“术语是市场需要的,越成熟越好。作为推荐性标准,它的使用范围越宽越好,所以在制定过程中大家达成共识的东西要优先被考虑。”牟惟仲告诉记者,为保证术语标准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适用的广泛性,总纂组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如:尽可能扩大资料收集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包括国外的相关资料;邀请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参与发表意见;征求十几个相关行业部委的意见等。

据了解,目前国外尚没有以“物流”命名的术语标准。对于修订《物流术语》国标的必要性,牟惟仲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从管理角度,统一的术语便于企业、行业的成本统计等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统计、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指标。

牟惟仲介绍,2001年8月起实施的首个《物流术语》国标5年来经历了中国物流的飞速发展,其中很多术语在理解、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叫法不清,给统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术语让物流企业对业务内容有更明确的认识,便于规范行业发展方向,同时为企业探索更多业务模式提供思路,比如多式联运等,强调系统、全程的服务。在这方面,新增的外贸类术语也更便于国内物流企业提升自身能力,与国际接轨。“这对鼓励物流企业向外向型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牟惟仲说。

第三,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可被应用并提高物流服务、作业水平的新技术不断出现,现阶段一些国际上常用的管理术语,如ERP、MRP、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等在修订后的《物流术语》国标中将有所体现。

第10篇

    1.争取稀土国际标准话语权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规定: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进入后危机时代,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成为各国保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制定国际标准的主体也凸现多元化的格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稀土标准的国家,1960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项稀土国家级标准;ISO是最早制订稀土标准的国际标准组织,1972年制定了镁和镁合金的化学分析——稀土含量的测定——重量法。中国稀土标准的制定比英国晚了17年。但发展至今,中国稀土标准数量已远超美、英、德、法、日等国家。截止2009年,ISO、美国稀土标准2项,IEC、德国、欧盟7项,英国9项,法国5项,日本1项,中国稀土标准数量最多,有国家标准103项、行业标准55项,总共158项,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国际电工组织IEC制定的稀土标准和欧盟、英、德、法的等效程度较高。从标准等效采用比例看,有71. 43%的IEC稀土标准和德国标准相互等效,欧盟、英、法和IEC稀土标准的等效比例也达到50%以上。欧盟及欧盟诸国稀土标准和国际稀土标准之所以形成一种相互采用推行关系,这与IEC中相关稀土标准制定机构的秘书处设在德国无不关系。[2] 这说明,我国尽管制定了稀土行业的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但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采纳,难以上升为国际标准,对国际稀土行业的影响有限,稀土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争取稀土国际标准话语权,是赢得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关键。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从如下方面努力:

    一是力争使中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中国有2项稀土基础性国家标准,而其他国家目前还没有稀土基础标准,有的只是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中国政府要设法使稀土基础标准获得IEC、ISO的认可,争取使其上升为稀土国际标准,或依据中国稀土基础标准,制定稀土国际标准。

    二是国家应支持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稀土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承担IEC、ISO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有为才有可能赢得稀土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三是国内稀土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参与稀土行业标准谈判,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有资格说明哪些标准是合理的,哪些标准是不合理的。国内稀土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并通过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向相关政府机构报告其在国外市场遭遇的市场准入问题,通过影响政府的谈判立场来达到参与国际稀土标准制定的目的、赢得国际稀土标准制定的可能。

    四是实行奖励制度,对参与或主导稀土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的企业、科研单位给予奖励,通过奖励激发企业、科研单位参与或主导稀土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的积极性,通过企业、科研单位的努力赢得国际稀土标准的话语权。[3]

    五是加强中国与世界相关国家稀土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IEC、ISO的相关机构入驻中国,争取稀土国际标准化会议和论坛等在中国召开,积累稀土标准国际化的经验,提升稀土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进而赢得稀土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稀土永磁与应用组织、国际显示与照明组织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国企业家应经常参加一些国际论坛,了解当前稀土国际标准的变化。有些国际标准的变化要酝酿三年、五年、十年才能形成,外国企业家到世界各地参加各种论坛、各种国际会议,意在了解标准发展的动态,然后对标准发展动向施加影响,或依据标准发展动向及早调整企业标准,以适应国际标准发展趋势。中国稀土行业的企业家、特别是骨干企业的企业家应该走出这一步,具有关注国际标准发展动态的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特别是2009年确立了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之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G8 集团已明确表示:G8 集团缺席中国参与,就不能代表“世界”制定国际游戏规则。中国已从受邀参与上升到可以决定重大国际事务和制定国际规则的地步。2010 年11 月5 日,IMF份额改革完成,中国的份额将从3.72% 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 升至6.07%,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因此,在稀土国际贸易中,我国争取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并对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当然,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稀土行业的国际标准话语权,中国和发达国家围绕稀土行业国际标准话语权的较量将日趋激烈。

    2.提高稀土卖方市场的集中化程度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国际市场对某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一定、且某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那么,当某国出口产品的数量供小于求时,就有可能取得定价上的优势地位;否则,必然丧失定价上的优势地位。我国稀土出口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1990-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直到近年才有所上升。2008年,全球稀土的需求量为10万吨左右,我国稀土生产能力却达20万吨,国内消费占总产量的1/3,2/3的稀土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因此,我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丧失定价权的直接原因是严重超过需求的无节制供给所致。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下,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稀土供给之所以严重超过需求,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稀土行业多为中小企业,集中化程度低,导致在出口贸易中的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形成低价贱卖的局面。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卖方行业集中度很高,巴西、澳大利亚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兼并与收购,掌控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实际上掌控了铁矿石国际贸易的定价权。因此,提高卖方市场的集中化程度,是中国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应有之举。

    培育和形成稀土行业的骨干企业。目前,国内稀土企业小、散、乱,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集中度过低,管理方式落后,缺少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国家有关部门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强强联合,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培育和形成稀土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化、组织化程度,这是稀土行业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的重要步骤。[4]就目前而言,中国已形成内蒙古包头、四川凉山轻稀土和以江西赣州为代表的南方五省中重稀土三大生产基地,国家应加快推进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稀土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减少企业数目,以培育和形成稀土行业的骨干企业,或打造稀土骨干企业集团。2011年1月2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并颁布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稀土行业废水、废气和放射性物质的排放控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考虑到我国稀土工业现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标准》对现有企业设置了两年达标排放过渡期。根据《标准》,全国80%以上的稀土冶炼企业都达不到要求。因此,严格实行《标准》,将有利于提高稀土产业准入门槛,淘汰一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有利于提高稀土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控制稀土国际市场的供给数量。为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提高稀土出口价格,必须大幅减少稀土出口量,适度实施稀土供给的饥渴战略,以变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变被动压价为主动提价。我国可利用关税提高稀土出口成本, 控制出口总量。2011年,国家统一调整了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后的税额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比调整前的0.4元/吨—2元/吨的税额标准有了大幅度提高。税额标准的提高,有利于遏制出口数量。同时,稀土行业骨干企业的形成,为控制稀土国际市场供给数量、变数量优势为规模优势提供了可能。

    增强稀土企业的国际谈判能力。国内稀土企业经常以单独对话的方式和国外商业巨头进行价格谈判,在与国外企业谈判时,国内稀土企业无法对产品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不了谈判合力,导致我国稀土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缺失对稀土的国际定价能力。因此,中国稀土企业要学会与国外企业谈判,形成一些为各企业所认同和遵守的谈判共识,避免谈判过程中低价竞销、互相拆台,通过谈谈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

    充分发挥稀土行业协会作用。行业协会是整个行业的协调者和监督者,代表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在规范的市场和贸易秩序下,行业协会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能够发挥政府管理无法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化程度。2012年4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在稀土的国际贸易中,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应协调行业内企业形成统一联盟,或建立中国稀土的“欧佩克”,用统一声音说话,在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尽快发展稀土期货市场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和提高市场流动性的职能。目前,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要么参考主要出口国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价格, 要么参考该种产品主要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例如,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动态就直接影响相应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实体交易价格走向。我国应充分利用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有利地位, 建立稀土国际定价中心。在稀土现货市场价格形成主动权丧失的情况下, 建立我国稀土期货市场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发展稀土期货市场,形成稀土国际定价中心,是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铜期货价己经成为国际铜价的重要参考,铜交易价格已摆脱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大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国际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作为国内能源期货的第一个品种,上海燃料油期货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已初显“中国价格”的威力。这些成功的范例,为我国建立稀土期货市场、争取稀土国际贸易定价权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第1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学习

    我国加入世贸后, 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目前, 全国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相关课程, 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同时也使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竞争会更加激烈, 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正在调整定位, 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 这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专业发展战略, 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加强实践教学, 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 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 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 1)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市场、关注市场、适应市场, 专业建设要与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 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依据。

    ( 2) 分层培养人才。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使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的规格与要求整体性提高, 大企业集团选拔翻译人才的标准一般为硕士生或具有高级翻译职称, 地、市级单位及大中型企业( 包括合资企业) 对商务人才的要求则需本科以上学历。

    ( 3) 关注人才就业的空间。今后一段时期, 企业商务文员将成为我国企业业务人员需求的主流, 大量的中小企事业单位为大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涉外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 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芸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归纳为四个模式, 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 英语语言课程+商科专业英语模式; 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 英语+商科专业方向模式。高职高专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多采用了以上几种模式, 但是, 都没有明确各个模式准确的定位与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 因此存在着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

    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 一) 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 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大批外资企业、独资企业纷纷涌入我国, 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类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人才层次、人才规格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更好地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了解社会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最新需求与就业走向, 我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 旨在分析商务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

    ( 二) 调查对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发展与用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市场预测, 未来十年内商务英语专业将是这一地区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 对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愈来愈急迫。2004~2005 年, 我院分别组织英语教师和部分学生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405 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 同时部分骨干教师走访了广州市、中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 与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交流, 就商务人员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对外贸易及跨境电商活动正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与之相应就业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为切实达成向相关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起对于校企合作的全面认知,并采取科学策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于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建设,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重要意义。

1校企共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双导师制”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促进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1]。为此,高职院校应推动企业选派商务英语相关工作岗位的一线员工,担任学生导师,从而建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即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为最大化实现“双导师制”对于加深校企合作程度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双导师各自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合理分工。形成协同效应。一般而言,学校导师负责帮助学生构建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体系,企业导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实践指导,与此同时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以此切实推动高职商务英语英语做到“理实结合、工学结合”;(2)建立双导师合作交流制度,组织双导师定期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细节进行灵活调整,从而让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3)增强双导师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于校企合作意义的认识,尤其应注意使企业导师理解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商务英语人才,不仅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2校企共同开发实践商务英语校本课程

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其课程设置,是促使其达成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2]。为此,校企在合作时应重点关注此领域,通过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共同开发时间商务英语校本课程来切实推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规范化、合理化。

2.1校企合作编写商务英语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之所以与就业市场真实需求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既定商务英语教材,而商务英语教材由于具有更新周期长的特征,其内容早已滞后于时代与实践发展。为此,校企应共同编写反映本校商务英语教学特色、符合合作企业商务英语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的校本教材[3]。一方面,教师应走入企业开展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真实工作氛围、内容及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发展状况,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保证校本教材内容的新鲜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导师应主动提供商务英语实践案例,让校本教材具备实践气息。与此同时,校企在共同编写商务英语校本教材时应注重渗透项目教学理念,即以项目形式划分教材模块,从而为后续使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2引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开展校本课程教学

2.2.1商务英语实践项目设计校企应根据企业实践要求确定项目主题,让每一个项目都具备可操作性。在大项目下还可以设置子项目,比如在“商务英语书信写作”这一项目下设置“商务会议通知”“商务社交书信”等子项目,以此让具体项目的教学目标更为精准。确定项目主题之后,校企再围绕主题,在校本教材中整合与此项目有关的所有商务英语知识和实践案例,就“商务会议通知”这一子项目而言,可以整合与商务回忆相关的词汇、句式、书信格式要求等理论知识,并整合企业员工曾经写过的真实会议通知书信作为示范案例。最后,校企共同设计项目实践任务,比如“请根据相关信息,自主写作一封商务会议通知书信”等。

2.2.2科学划分项目实践小组科学划分项目实践小组,是保证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各方面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项目实践小组,保证组内成员异质化、不同小组水平一致,以此实现组内优势互补、组间平等对话讨论。在各项目小组实践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双导师应同时给予学生相应指导,并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之后,同时给予学生评价,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角度的反馈,切实强化其实践应用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3校企合作打造商务英语实训基地

依托于企业打造专业化商务英语实训基地,是校企深度合作应重点追求实现的目标。为此,学校应推动教师将一部分实训教学内容由在课堂上完成迁移至在企业中完成,比如“商务英语谈判”这一模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旁听企业可公开的商务英语谈判过程,学习企业员工所使用的英语语言和谈判技巧。与此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打造假期学徒实践项目[4]。通过让学生作为企业学徒走上企业工作岗位实习,学生能够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获得实践应用商务英语知识及技能的机会,并不断根据岗位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习惯,从而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商务英语工作人员的角色心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