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29 17:44:44

核工记阅读答案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1

高中历史教师,在不同的学校所带的班级个数也不一致。不同的年级段,所带的班级个数也不一样。以高中历史周课时和工作量来计算,一般来说,最少也要带4~6个班。有的学校,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兼带初中课程。因此,一名历史教师往往要管一二百甚至更多的学生。每天的作业批阅就要占去相当多的时间。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教师不批阅学生就不认真去做。只批阅作业本上的主观题,又不知道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在学校还要备课、书写教案。这些工作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教师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有时是无法完成的,更别谈阅读当前学术前沿著作、了解学术动态、阅读相关专业书籍,还要抽出时间和学生真诚谈话。因此,布置和批阅作业需要教师多动脑子,巧妙地安排工作时间,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学生对于历史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他们希望历史教师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最好是能押到高考题。同时他们的历史教师是博古通今、针砭时弊,是当今国际关系的研究员,又是《百家讲坛》中的一员。学生既想掌握历史核心主干知识和结构框架,还想知道历史发展中的的细节故事,更想不识记基础知识还能考高分。

总之,学生就是想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并学会历史知识。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富有魅力的教师,我们只能不断充电、阅读和学习。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作业批阅这一块能节省出一些时间,那将是对老师的一大解放。

历史教辅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题型设计都主要有两大块:一是选择题,二是材料型问答题。针对这个特点,我布置作业,通常是选择题尽量随堂完成,若课堂时间不够,就交由各小组长负责检查、统计本组成员各题选项结果。

第二次上课集中讲错误率高的试题。例如上表,我则讲第5、8、12题。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核对答案的时间又有针对性。

这个工作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自觉、主动完成。第二天早读前,我将昨天布置作业的答案发给课代表,课代表将答案书写在小黑板上,学生只是核对答案,如果有学生不自觉,提前没有做,只把正确答案往书上一抄,则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讲明这样要求的原因和目的。并非老师懒惰,不愿批改作业。学生自己核对答案,就会清楚自己哪一题做错了,会多阅读一遍试题,多思考几分,这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个别试题个别学生做错了,则自己想法解决,或问同学或课后问老师,这样也可以调动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方面和其他同学的差距,激发其上进心。

主观试题则要求学生必须写到作业本上,既可避免练习册上通常留的写字空格较少,也可以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严格按照高考要求段落化、要点化和序号化答题。

单元练习测试题,题量大。尤其是高一年级,课时特别紧张,随堂考试时间紧张,课时也不容许。单元复习和测试对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又很重要。如何解决呢?试卷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做,主观题同样写到作业本上,客观题制作了如下表格。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小组长每人手中有一份,每次做完,卷子收上来,由各组小组长批阅。教师批阅出主观题分数和总分。

教师在小组长改完后,再收上来批阅主观题。顺便翻阅学生客观题做的情况,把班里学生分成这样几类:聪明不踏实的、课堂听讲不认真的、认真学习但成绩不理想的、学习不努力的和聪明勤奋的。除过班里学生都做正确的试题或出错率高的试题不登记学生姓名,剩下的每一个试题,都把以上典型犯错的学生姓名标在试题旁边,并在讲题的过程中,点出这些学生的姓名。被点到的学生会对老师的记忆力表示出些许钦佩,再做试题,学生就会认真一些。我一般是通过两次单元测试将班里大多数学生姓名点一遍,表扬认真聪明的学生,批评聪明但不踏实的学生,鼓励认真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醒听讲不认真的学生。

以上做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好用的一些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确实为我节约了一些时间,使我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读书上,增加自己历史功底,努力争取成为学生心目的超级魅力历史教师。因为我热爱教学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作者单位 陕西省师范大学锦园国际中学)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阅读;能力;解答困惑;解决策略一;解答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8-02

近年来,阅读分析类试题在小学生习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阅读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既涉及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题是一种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非常好的题型。

一、 存在问题

根据对小学生语文试卷的分析调查,我发现小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回答错误率高;速度太慢;害怕做阅读题;无效阅读太多。

二、 原因分析

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如此重视,但学生最把握不住的也是这一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以上问题呢?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对学生阅读卷的仔细分析,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出现与这些方面是有关系的。

阅读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但许多家长包括学生平时都会觉得掌握字词、写好作文就可以把语文学得很棒,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提高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本人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段阅读解答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解决策略

1、明确阅读题的特点

要让学生掌握解答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对阅读题的内容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般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题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第一种:填空和默写。按原文填空或默写课文某段落。体现了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积累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种:阅读一段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题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对语言积累的考查。

体现选择性学习。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创新思维又是诸多思维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是新大纲、新课标提出的新的语文教育思想,要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当前的许多阅读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的学习空间。

题型富有变化,比较强调阅读的概括和表述。针对阅读题的这些特点,学生平时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提高。

第一是识读能力。当我们展开阅读题时,首先必须凭借大脑“字词库”的记忆,辨析文字材料。“辨”字的音、形、义;“认”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过程为“先逐字通读,后解词句之意,再析全文主旨。”

第二是理解能力。在读懂文字材料后,运用语言知识对所获信息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书面文字。这中间包括领会词意、索解句子、理清段落、把握层次、分析结构、概括要点、评价文章等内容。

第三是应用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概括、评价等手段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应用。迁移能力是应用的“支柱”,综合分析能力是应用的“基础”。

识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深化,三个步骤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渗透、交叉。

2、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我觉得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主要表现在:以自信目光审读文章,遇到阅读障碍不气馁,解答阅读问题顺手也不盲目乐观;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毫不畏惧地解读文字材料,轻装上阵、充满信心,能巧妙地克服“害怕阅读”的心理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题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集中注意。有的学生经常会看错了阅读题,有的漏做,有的“张冠李戴”,这是什么原因?主要问题在于解答阅读题时思想不专注。因此,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轻装上阵。做阅读题时特别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思想杂念。阅读文字材料平心静气,解答题目有条不紊,回视材料、检查答案不慌不忙。应该这样想:阅读题大家都觉得难,我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战胜对手;心情平静一分,答题会多得一分,放下“包袱”就是胜利。没有心理障碍,心境自然宽松多了,阅读也就会得心应手。

旁若无人。有的学生本来心理紧张,看到别的同学下笔如飞,自己先慌了阵脚,不知该从何下手。或者一看到老师过来,生怕老师说自己做得差,心里又紧张了。因此,既然在做了,就当周围什么人也没有,相信自己的能力。

3、培养解决难题的能力

阅读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完成阅读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各种阅读障碍。那么,该怎样消除这些障碍呢?

速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多读几遍,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读着读着,会茅塞顿开,突然想到答案。

巧忆。消除障碍还须依赖于巧妙的瞬时记忆。在完成题目时要适当地进行回忆,回忆以前老师讲过的相关知识,如果有点想起,要赶快记下来。

静思。碰到阅读障碍,最要紧的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千万不要急躁。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阅读潜能。要不断暗示或自我激励,强化自己的阅读意志,保持平静的向上的心态完成阅读题。

4、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在解答阅读时有的学生能够非常迅速正确地完成,而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还在原地打转,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没有进行有效地阅读。面对阅读题怎样入手阅读解答呢?我觉得正确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通读材料,扫除障碍。首先要读全、读懂材料,对阅读题题有粗浅认识,形成整体印象。“全”,就是将所给的材料及题目全部列入审读范围;“懂”就是能理解全文(段)的内容和中心。理清结构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审读题意,定向选读。这一步要领是仔细审读各题,且根据各题的规定材料、要求、目的等确定阅读范围,捕捉语言信息。审题要细、透、准,这对完成阅读题来说尤为重要。弄清题干要求,有目的、有指向性地筛选阅读材料,辨明考点,对号入题。

调集“库存”,思索求解。解答每一道具体的阅读题,需要的是与题有关的知识,因此,明确了考点,弄清了题意后,在定向阅读基础上,就要调集大脑库存的与阅读有关的知识,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语言文字。解题的核心是:比较、辨析、运用。

全面检查,认真验证。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是最后的工序。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检查”是指检验审题有无偏差,符号、字形等有无错漏,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验证”是指检测答案的正确与否。验证一般采用“复校”(再换角度做题)、“代入”(将答案代入原题中阅读)、“析因”(重新思考答案正误的原因)等方法。

当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有了提高,但是对阅读题总还是有一种害怕感,不喜欢做阅读题,用他们的话说:“太难了,有的答案别说我们确定不了,就是老师也要不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提高,是我们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上接195页)(k>0,k,b为常数),其中0<x<2的大致图象是(D)

(4)下列所给图象中,符合函数 ,其中x≥0的大致图象是(B)

这组习题选择的是由函数图象和性质组成的题目,对落实双基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且标题中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能让全体学生轻松把好“基础关”.

2、展示学生作业、改正练习错误

1、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在一次函数y=kx+b (k、b为常数,且k≠0)的概念教学中,要注意x与y的对应关系(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函数y是自变量x的一次式及k≠0的本质特征。例如:已知y=(k-2)x+k -3,当k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解:设K?-3=1,得k=±2

当k=±2时,y是x的一次函数。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理解成:一次函数只要是x的一次式就可以了,而忽视k≠0的条件。这时我们教师要多强调k≠0是一次函数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k只能等于-2

2、忽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致错

如果直线y=-x+m不经过第一象限,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错解:因为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

错误分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并不表示一定经过二、三、四象限,也可能只经过二、四象限,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3、图象位置不确定,混淆数形关系致错

已知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6,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错解:因y=-kx+4与y轴,x轴的交点分别是(0,4),( ,0),

故解得k=- ,所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 x+4.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3

教师要能控制研究学习过程。研究课中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先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并非易事。教师没有控制力将难以组织完成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们必须重点抓的两项工作:一是做好引导、检查和评价工作。引导包括出好研究题目、指挥学生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学习研究;检查指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如是否参加小组讨论、课堂回答、递交报告分析等;总结评价不仅是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更要对某些常常忽视研究学习的学生的表现情况,甚至是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突破点是要求教师熟悉学生,研究课中教师不是以学生的外貌特征为区别学生的方式。诸如“第三排左面那位女同学、戴黑框眼镜的同学……”的提问方式要坚决杜绝。教师要能记住学生的姓名,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一些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在讨论中适时适当地请学生回答问题,掌控学习场面。诚然,教师记住几十个甚至上百人难度很大,但只要做到学生就会因被尊重而有所触动,接下来的教师引导、评价等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研究课中的学生准备环节

(一)学生专业阅读

学生阅读的内容是教师指定的专业书籍、法院判决、法律法规等。每堂研究课都有教学目的、计划和内容,教师围绕需要解决和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简单放任学生盲目寻找,这样就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阅读数量上应该适当,如果信息量太大,则学生可能有畏难情绪或能力不足。信息量太少,不足以构建知识。对于指定阅读的资料,要求学生精读且做读书笔记。必要时建议学生复印重要资料,可在资料空白处提炼作者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阅读准备是之后撰写案例核对表、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课堂呈现的基础。要求学生完成并作为确定成绩的依据。

(二)填写案例摘要核对表

这是研究课的一个关键性和基础性问题,过往我们采取过案例、辩论等授课方法也布置了题目。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缺乏规范性要求以至于课前探求呈现盲目性甚至偏离方向,使教改虽具其形却难副其实。我们借鉴了美国案例课中填写案例摘要核对表的做法,把学习内容格式化(虽然形式确定但表达不限),让他们模仿研习和反复训练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案例摘要核对表内容包括:案例的出处;诉讼当事人;事实确认;问题确定;裁定;推理,确认;程序性命令确认;评论概括;你自己的观点和分析,你自己关于更理想的判决结果的标准和设想[2]。

(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案例摘要核对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台湾著名法学专家王泽鉴先生通过对中外法律教育的考察和自己研究的经验得出“写作可以使人深刻,写作是学习法学的基本方法”的结论[3]。美国和德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公认为比较成功,王先生在美国看到图书馆中所有的人都在写报告,每个人面前摆好多书,因为要写所以学生必须查阅资料;德国的法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学习案例,写报告。他本人每天写作看书保持8个小时,从未间断。我们从中看出“写作”对于培养一名合格的法科学生及造就一位出色法律专家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案例分析报告必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学习,可以给出不同的理论选择,可以面面俱到。而案例必须给出确定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作出最佳选择,不能模棱两可。学生被要求给出确定的方案并进行充分的法理论证,如果没有现成答案就需法理推理,这个过程离不开查阅、比较、分析,组织语言表达等,实际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它对培养提高学生思想、技能、知识等综合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撰写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对学生写作部分要求较高,加大其在平时成绩中的考核要比例。同时教师必须对案例或问题分析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但是学生人数多,逐个检查不现实,我们要求教师采取典型分析的办法进行,如选择一个比较完善或缺点较多的案例报告进行点评(学生自愿提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指出其可取和不足之处。这样在个人研究—共同学习—大家评判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新的知识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汲取信息。

(四)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的目的在于给每个学生以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普通本科班通常人数在60人左右,一堂课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显然不可能,这样除了少数发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变成了被动的听讲者,这就等于把听老师的讲授转变成了听少部分学生的讲授,其他学生并没有自我学习的感受和体会。而小组讨论就可提供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鉴于此,每个小组人数不过超过10位,一般为7-8人,这样既有讨论的气氛又避免人数过多导致讨论时间过长引起学生的疲惫和松懈现象。小组讨论有利于达到研究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它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检验自己思想和分析的机会,逐渐培养起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信心。有些同学在全班面前表达观点时会缺乏自信,但如果先在小组中得到较多锻炼,渐渐地在全班面前胆量就会增加,自信心就会增强。小组讨论可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这种团队协作习惯和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提高日后工作生活的适应性。小组讨论还可以提高学习研究的有效性。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有思想火花,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可以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小组讨论可督促学生参与学习,因为小组讨论人数较少,浑水摸鱼或不参与太过明显,加之教师有考核要求,使一些想混混过关的学生提高了参与积极性,保证了研究课质量。

(五)课堂呈现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 提高 英语阅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52-02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做了规定:学生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阅读策略,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高考英语测试的重点。

一、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素质

首先,要突破英语词汇关;其次,要突破语法关。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对阅读的要求,首先是理解,其次是速度。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在能够理解的条件下提高阅读速度,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使用不同阅读策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略读、跳读、猜测词义、推断等,逐步改掉逐词逐字的阅读习惯,纠正回读和出声读及默译的习惯,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并在文章中快速找出答案。

二、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类型

1.故事性材料。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去叙述一个故事。读这类材料的目的是通过对主人公故事的思索,学习做人的道理。

2.阐述性材料。作者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或知识。阅读信息性文章的目的是学习作者所阐明的某个道理或事实,以丰富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见解。

3.程序性材料。此种材料无观点,又无情节,是一种对某事或某物的说明。如某产品说明书、大赛报名办法、广告、列车时刻表、招工启事等。阅读此材料可培养学生思考的条理性。

三、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设题类型

1.主旨判断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判断、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2.内容细节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的能力。

3.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的能力。

4.猜测词(句)义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依据上下文理解、推断词汇或句子的意思的能力。

现在分析一下解题技巧。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往往只注重过程,不注意方法。实际上,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四、做阅读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阅读题干,弄清楚所问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阅读文章之前就能通过题干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在下一步阅读时可以针对问题找答案,减少了盲目性。

第二步,速读掌握大意,不必纠缠细节。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迅速理解文章,这是选出正确答案的前提。

第三步,阅读题目及其选项,寻找相关之处并预选答案。可在文中相应处作些标记。

第四步,带着问题略读原文,确认答案。答完所有题目后,可以再快读一遍文章,逐一校对各题的答案。

要想完成好以上几步同,同学们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阅读能力:

1.速读或扫描式阅读。速读或扫描式阅读只需看到所给材料1/5的文字符号就能理解大意,寻找所需的信息。

2.略读。通过略读,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寻找有效信息,然后解答有关问题。

3.精读。由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识别文体,捕捉信息,并初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同时还可以升华为欣赏和评论,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有的放矢弄清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论证依据和意图,解答所提问题。

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阅读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是做好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1.要弄清5个W和1个H:(what who where when why及how)

搞清楚了5个W和1个H,就基本理解了所给材料的大意,这是同学们在平时培养阅读能力时必须做到的。

2.抓住核心词

核心词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一个句子中的核心词,就可以达到理解本句的目的。如:Would you come on Friday to spend the weekend together with us?If it possible, please bring Granny with you,too.

本段话共有21个词,而核心词只有8个即come,Friday,spend,weekend,if,possible,bring,Granny,其余都是一些作用不大或意义不明显的词,只要抓住上面8个核心词,就基本理解本段话的意义了。

3.根据语境、猜测词义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A、出现个别生词,B、出现“生熟”词(该次以前已经学过,但在本语境中词义不符的生词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根据语境,根据上下文,判断其词义。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4.找出每段主题句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职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36-01

一、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要教会学生自主性探究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体是fast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然后配以questions,最后老师对一些语言点进行梳理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老师提问题,被动的回答问题,课后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实施自主探究式阅读,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自己深入探究发现疑问,解疑释疑,是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阅读中的主体。学会自主探究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给学生阅读中的一些解题技巧

学生在英语阅读当中,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当中解题的技巧。

1、两遍阅读法。 在拿到英语文章时,要先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时抓住文章的general idea,要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语主题句或是结论性的句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句子或是生词,用笔划出来即可,只要不妨碍抓住文章的概略内容,可暂时不管。第二遍阅读要逐句细读,根据问题,找出能回答问题的关键词,对文章的生词要善于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和某些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猜出其生词的含义。这种通读与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是阅读中最普遍的方法。

2、略读法 (skimming)。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在略读过程中,一般可运用以下技巧: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这到的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转折词。

3、寻读法 (Scanning)。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例如:在以下阅读理解中

1. If you go to Baker’s Coffee House and Cybercafe on Tuesday evening, you can .

A. listen to live music B. eat delicious homemade chips C. get poetry readings

本题只要求得知on Tuesday evening所能做的事情,别的信息我们可以忽略不记。按照寻读法的要求,我们只需要从文中获取这一个具体的信息点,其他的可以略去不读,所以我们从文中得知:poetry readings on Tuesday evening。所以答案选C。

4、标注记号法。在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再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细节阅读,要认真理解每个句子以及题目的含义,在理解句意基础上,对一些关键词、重要词组、或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句子,适当地标注记号,以便解题时容易比较,对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善于将题目与原文中有关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尤其是不同点,这往往是答题的关键。有的时候有些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这种方法使用于说明、议论类的文体。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

1、让学生平时养成泛读的习惯。职高学生只注重完成课堂上或是课本里老师所强调的内容,而对于课外阅读英语,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殊不知课外的泛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外还不加强阅读的话,光靠课堂上阅读,是远远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效果。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大量及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文章。除此之外,每学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精选一本课外读物,并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

2、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应指导学生的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地提高。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记叙类的文章,学会了解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以及如何解决问题(how)。议论类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这些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这些问题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自动阅卷

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其考核方式已普遍采用计算机上机考试,这样不但能够大大提高考核工作的效率,提高阅卷过程的精确性、客观性和实时性,而且还可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发展。但其难点在于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对考生操作结果的评分。本文就信息技术考试中自动阅卷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下面介绍该系统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

考核题型简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即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据此,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其中实践操作考核包括Windows操作能力、Office软件应用能力、多媒体处理能力和文字输入能力。

分析上述考试内容和题型,可以看出阅卷系统必须具备自动批阅多种题型的能力,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Windows系统操作题、Office操作题、多媒体操作题和文字输入等。同时,阅卷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以实现阅卷代码与题库系统的分离,这样可以方便地增加可自动阅卷的试题内容。

自动阅卷流程设计

阅卷是在考试结束后进行的,其目的是按照试题的操作要求分析考生的操作结果并自动评分、保存阅卷结果。进入自动阅卷程序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正常答题,在操作完所有试题内容后,在系统要求的答题时间未到前点击交卷按钮;二是考试所剩时间为零时,由系统进行自动交卷操作。自动阅卷程序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①连接到试题数据库,读取各试题的阅卷描述信息;②依次分析各试题的阅卷描述表达式;③依次打开考生的操作文档,根据阅卷描述信息,获取各阅卷点的信息,然后对比标准答案,计算各阅卷点的得分情况;④阅卷完毕,关闭操作文档;⑤记录阅卷信息,并汇总得分,将阅卷结果上传至考试服务器。自动阅卷流程如图1所示。

自动阅卷主要算法

自动阅卷是一个考试系统必备的功能,本系统涉及的阅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客观题,即单项选择题的评分;二是对主观题评分;对于单项选择题的评分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对学生的答题结果与试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比对,就可快速给出该题型的得分。而文字输入题则需要考虑学生的文字输入速度和正确率,并依据考试设定的考核标准来计算得分。

Windows系统操作题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操作系统的属性设置和IE的网络操作等。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件和文件夹新建、重命名、复制、移动和属性设置等操作的掌握程度,所以其评分可以通过Windows API函数来检查和判断由试题所要求的文件或文件夹是否存在来实现;而操作系统的属性设置和IE的网络操作则可以使用Windows API函数或直接从t系统注册表中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实现评分。

对Office各应用系统(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其文档可以利用Visual Basic Application(VBA)技术来识别,VBA由于带有大量专门针对于Office文档的函数、对象,因此可以通过它们方便地分析并获取Office操作文档对象的相关属性,并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来完成评分。

多媒体作品(如Photoshop或Flash)往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且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自动阅卷相对来说难度大一点。对于Photoshop文档的阅卷,可以利用PS脚本程序和PSD文档的二进制数据结构来读取文件信息,通过分析比对实现评分;对于Flash文档的阅卷,是在Flash软件环境下通过运行JSFL脚本文件来读取Flash对象的属性,并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从而实现评分。

阅卷信息形式化描述

一个成熟的阅卷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良好的通用性,当考试的试题内容、标准答案、分数分布和组卷模式等参数发生变化时,阅卷系统应该做到无需修改阅卷代码,而自动适应新的试题文件。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阅卷信息的形式化描述这一新的思路:通过一定的描述语法格式来形式化描述每一道试题,并利用形式化描述解析系统来解释这些语言,从而真正实现试题和阅卷代码的分离。形式化描述解析系统是阅卷系统的主体,是阅卷代码与题库系统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我们需要增加或修改试题时,只需增加或修改该试题对应的阅卷信息形式化描述语句,而无需对阅卷的任何相关代码作修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卷代码的复用率和系统的扩展性,同时也完全可以保证阅卷的准确性。

根据考试的要求,我们首先对所有需要阅卷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为每一个知识点设置一个唯一的知识点编号,并详细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收集每一个知识点阅卷所必须获取的参数信息,形成对知识点描述信息的语法规范。例如,对于Word文档段落设置这一知识点,阅卷系统必须获取该段落所在的段落号信息,才可能准确定位到对应的位置并读取用户的操作结果,因此在对应的描述信息中,自然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给出所有需要的信息,解释系统才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阅卷信息,并从指定的文件中获取指定对象的指定属性,以便和标准答案进行比对,Word段落设置阅卷信息的形式化描述语法格式(部分)见下表。

以Word阅卷中的“段落格式”为例,来说明形式化描述语法格式。阅卷描述语句的格式为:={*阅卷点|题号|分值*}=标准答案。当阅卷返回信息的值与标准答案相符时,该编号的知识点获得指定的分值;反之,则不得分。

下面以Word中一个常见的段落设置操作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假定现在有这样一个试题内容:“设置文档第3段的文字段落行距为1.5倍行距”,对此我们用以下方法进行形式化描述:={*3|2|1*}=1.5倍。其中表示要阅卷的知识点代码,{*3|2|1*}其中的3表示段落的第3段,后面的2和1表示这是Word操作题的第2小题,该题分值为1分。

同样的方法,我们对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和多媒体操作的考试知识点都进行了统计,并为每一个考试知识点确定了描述语法格式。利用本文提出的阅卷信息形式化描述方案,可以实现阅卷代码和题库系统的分离,突破传统阅卷模型为每一道试题编写一段阅卷代码的局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

结束语

自动阅卷是信息技术考试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详细考虑阅卷的容错问题,编写错误处理代码,以实现快速、准确地阅卷,希望本文能为其他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超燕,周建良.中小学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5):295-297.

[2]李丁.计算机考试系统中自动评分策略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2(9):56-58.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7

如何精准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类试题?

1. 借助文脉,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与关键位置,准确定位答题所在区域。

2. 坚持“上位概念”的概括方法。即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概括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概括为对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某些主要词语,重复某段内容,而是要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有时,文中就有这种概念,提取出来加以替换即可。

3. 备考训练中杜绝“只读不写,善于抄录而不总结概括”的现象。平时应认真刻苦训练组织语言、变换角度(或句式)、规范书写等能力。

【典例演示】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荷叶》(原文略)中的17题“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这是一道需要考生分析概括要点的题型。解题思路展示如下:

首先是审题。关键在于审清题干语所在的位置。确定概括的范围,因为题干出现地方的前后,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的地方。而借助文脉,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与关键位置,是准确定位答题所在区域的法宝。

回归原文,题干语“‘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出现在原文第四段段首句,通过文意分析,我们得知,文章第四段之前侧重写作者对残荷的欣赏与品味,此处笔锋一转,“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因此,概括的答题区域定位在文章的第四段之后,但不少考生遗漏了第五、六段也是喜欢的理由。如果细心一点的考生通过读第五段段首句“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第六段段首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便可以确定此两段也是答题区域,否则,答案要点肯定概括不全。

其次,在锁定答题区域之后,接下来便是准确地概括,概括时尤其要注意:①要点准确,②要点齐全,③主次分明,④切合要求,⑤语言简洁。

在概括“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时,坚持“上位概念”的概括方法非常重要。第四段内容,既写了新荷的特点“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也写了夏日荷塘中的“蜻蜓、豆娘、小青蛙、黑脊背的鱼等等”,这里就需要将“蜻蜓、豆娘、小青蛙、黑脊背的鱼等等”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水中的生物”,第一个要点就可以整合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与水中生物相映成趣”。

同样:第五段概括要点为“夏日的荷叶是孩子的“玩伴”,为他们在水中的玩耍增加了乐趣”,应包含“玩耍”和“快乐”两层意思。

第六段概括要点为“夏日的荷叶有实用价值,不仅可食用,还可用来包裹食物”。实用价值包含吃(直接食用)和用(用来包东西)两个方面。

其中后两段的要点概括难度在于如何将生动形象的记叙、描写转换为简洁的语言概述。概括技巧是将具体形象的记叙、描写以抽象化。抽离出来的词语也应该是上一级层次概念的词语。这是解答概括题的关键之所在。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8

但从命题分析,申论一直遵循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设定题目。从考生的答卷来看,议论文写作,考生都具有一定的谋篇布局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偏离主题。在小题目中,考生的问题是要点不全,看不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考生忽略材料的阅读,说明考生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这方面殛待加强。

申论材料把握的重要意义在于,申论能力的考查是在材料背景下进行的。命题的设计围绕材料主题展开,问题的回答也要从材料中寻找素材,如果把握不了材料,思维就没有了方向,问题回答便无从着手,考生的思考和分析必须紧紧围绕材料。小题目的答案,从近十年来的众多命题规律可以得出结论,评卷的采分点都在材料中,当然这需要考生进行挖掘和归纳。议论文同样是在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文章立意,角度选取、论证取材都无法脱离材料。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申论都是在给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回答特定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考生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给阅读以充分的时间,并提高阅读速度。考生拿到试卷后常常急于做答,要知道知答案只是分析的结果,没有对材料的充分了解何谈回答。在时间分配上,阅读不要匆忙,在两个半小时的整个考试时间里,考生要在阅读上分配5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有两个目的要实现:一是把握材料的主题和主要线索,二是要把握题目涉及的材料。总之,要对材料形成整体印象。由于阅读不充分,在做题时必然反复阅读,那么整个做答时间一定很紧张。把握这一点的同时,考生还要在训练中提高文字阅读速度,提高快速反映能力,迅速捕捉材料相关信息。

二、阅读顺序要科学。从试卷来看,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题目总体说明,第二部分为交代背景材料,第三部分为题目要求。从阅读顺序来看,应首先阅读总体说明,了解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主考机关的考试大纲中会有说明,考生应提前了解。然后再阅读题目要求,对题目要求考生要字斟句酌,明确题目数量,题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注意力在阅读时会有意识地思考相关问题。最后是材料阅读,阅读重点、时间的绝大部分要放在材料阅读上。

三、材料阅读的重点与方法。背景材料会围绕主题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内容,材料给付的角度不同,提供问题不同方面的信息。材料对于特定题目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某个题目的答案通常在特定的几则材料中。总体看,第一则材料要引起重视,理论性、分析性材料也要引起重视。第一则材料与主题有密切的联系,往往会揭示主题。理论性、分析性文字会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对于认识问题的原因、意义和作用可以提供极大帮助。其他材料则是现象的描述或者事例,为我们发现问题提供基础、为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在阅读方法上,首先,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捕捉。关键词通常就是采分点,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些词通常在一则材料或某一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则是材料的总结或概括,其表现的方式通常用“说明了”、“表现了”等字样。其次,考生要注意及时做眉批,把阅读时把材料的核心思想进行勾画,并按照现象、问题、原因、对称、意义作用进行归纳,或者对应题目涉及的材料做出标记。这是基础工作,在紧张的时间里,这样做会提高做答的速度。第三,学会快速阅读。平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事例只要浏览,说明政策或道理的,要在阅读中要从宏观上快速把握。

四、如何提炼挖掘有用信息。在与考生的交流中,考生对照试题答案,常常苦恼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答案,或者是找不到答案。那么如何从材料中发现有用信息呢。

对于概括题型,考生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即“现象-问题-原因-对策-意义作用”结构,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主题抓住了,概括的内容就会比较全面,且不会偏离主题。具体要点来看,要紧紧把握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从概括题型的评分上看,要点重于逻辑。

对策题型,要注意借鉴,要从材料中的事例、政府行为和学者建议中获得启示,材料中或许还有国外的做法,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还有,要注意原因的分析文字,原因找到了,问题便能得以解决。前者,可以为对策的可行性提供借鉴,后者则会提高对策的针对性。

对于分析题型,要注意整体把握。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题型的本质要求在于做出结论,做出定性或明确观点。那么材料中的结论性文字或者矛盾关系范畴要注意,比如材料中出现的“说明了”、“表现了”等文字。考生要善于比较与联系,比较范畴之间的关系,联系材料的主题。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9

一、中考阅读理解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后大脑加工、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吕良环,2003)。因此,对文本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和目的所在,以上命题趋势也有发展学生深层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导向。我们建议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材中的阅读语篇教学借鉴“三维语法”(Larsen-Freeman,2003,转引自郭美红,2011)教学策略,围绕阅读课教学目标,从教学重点设定角度对阅读文本进行分层处理,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所述的事实和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强化对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知识即语言形式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随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本信息完成交际性的教学目标检测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接受性技能向产出性技能的迁移。我们也建议教师日常教学时能通过语篇教学,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各类体裁、题材文章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这种思维加工具体表现为:掌握语篇结构特点,习得阅读微技能,即学会通过分析标题预测内容,找准篇章主旨句与段落主题句,知晓文章主旨句或段落主题句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郭美红,2011)。教师也可以分析部分语篇作示范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从文章表层过渡到推测主旨、猜测词义和深层含义的能力。

文秋芳(1995)认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任何运用得当的学习策略都更有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建议教师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英语阅读策略的训练而言,教师可以分期地、有重点地训练,一堂课可以重点训练一两个阅读策略,以提高策略训练的有效性(仝亚军,2011)。

二、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顺序法:就是先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然后按顺序答题。这种方法适合于比较简单,内容较容易理解的文章。简单说是浅显易懂的文章。

2.颠倒法:就是先看试题再读文章,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做到有目的的去读文章,这样容易迅速找到试题答案。这种方法便于节约时间,对于文章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不予理会,前提是只要不影响我们做题。其实我们文章试题不可能涵盖整个文章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文章的许多细节都理解的透彻。故个别单词或句子不理解,并不影响我们做题。

3.交叉法:就是先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就进行逐个答题。对一时半会确定不了的答案,可以暂时放一下,等再次回读文章时,把试题跟文章中有关内容进行细心分析、比对、推敲然后做出决定。

4.查阅法:就是在回答具体信息时,没有必要去阅读整篇文章,而只是阅读可能包括具体信息的那部分,然后加以阅读即可。这种方法适合于图表题。

5.排除法:对拿不准的答案,可先逐项排除自己有把握的错误答案,再将剩余的答案进行比较、筛选,直到确定最佳答案为止。

6.先易后难法:题目设置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有的问题比较简单,而有的问题却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把容易的题目做完,然后再来处理比较难的题目,说不定在其它容易题做完后,这个难题已不算难题了。因为难题往往是建立在简单题基础之上,就像我们做数学、物理题目一样,是分步进行的。有些难题只有到最后才柳暗花明。

7.切忌主观臆断法:就是做阅读理解题,要尊重文章的本意,尊重作者的观点,尊重原材料的信息,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去。不要老是我认为,老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去答题,这样做往往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要注意三个凡是:(1)凡是凭空想象或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的,不是建立在原材料基础上的答案都是不正确的。(2)凡是文章中提到的,但是片面的也不是正确答案。(3)凡是关键词是特别注意,据此可以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想法,如:quite表肯定,should表应该,may表可能,but表转折等。

8.复读全文,验证答案。文章试题做完后,我们还要复读一下文章,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的词句,需要再次进行揣测,推敲,使其意思更加明确、清楚。还要深层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由表及里,不能只看文章的表面,要更深层次理解作者的用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案的准确无误。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10

一位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讲:“命制主观题我一个晚上可以编一份试卷,命制客观题我有时为一道四选一选择题的一个迷惑性选项而考虑一个晚上。”真正好的选择题可谓凤毛麟角,甄别选拔功能很强的中考试卷也是如此。就拿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的一道选择题来说吧: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备选词语:a.争芳斗艳b.灿若星辰c.驰名中外d.多姿多彩

泉州——这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西双塔、崇武古城、洛阳石桥,名胜古迹;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民俗风情;梨园、高甲、南音,艺苑奇葩;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地方特产。

结合这个句子,我们细细品味供选的四个词语的意思,发现这些词语在句子里至少部分可以通用。也就是说这个选择题出题不够严密,标准答案失去了标准,命题者的初衷未能达到。可见,客观性选择题的命题难度很大,命题者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天分和灵感。

客观选择类试题面广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在测试语文知识时,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信度,而且考试成本低,阅卷易,记分快,准确度高。于是,在实行课改之前,这种题型大肆泛滥。随着语文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各界对客观选择题的批评很多,人们都对它进行口诛笔伐,细说它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客观选择题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效性稍差,鼓励了题海战术,助长了某种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再认”而不是“回忆”的方法来储存知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考试如果采用选择题,学生就会倾向于用“再认”的方式编码,而不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回忆”比“再认”重要得多。现在我们强调古诗文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学习记忆,烂熟于心,达到“回忆”的程度,这样才有效率,否则功夫下了一半,成了夹生饭,没有达到实际掌握的程度,就难以熟练运用。学生写作文时缺少积累,对于一些名言警句无法做到信手拈来,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对名言警句没有达到“回忆”的程度。客观选择题则根本没有这种训练效果,试想,只要在现成的四项里选一项即可,不需要默写,这在记忆存储的仓库里能积累多少?

二、关于主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然而,有效的条件是高水平的评分人。如果评分人不具慧眼,就会有许多“范进”蒙冤。即使是高水平的评分人,也有失察的时候。在实际的评卷中,常出现开始较严、越判越松的现象。教师普遍认为,作文评分误差率最高,其实不见得如此。主观题的偶然性会影响到考生临场的发挥,遇到顺手的题目,不吐不快而一气呵成;遇到缺乏自身体验的题目,搜肠刮肚仍难得佳句,考生可能由于缺乏体验而使真实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表现。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开放题,是各地中考大量出现的新题型。它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从实际看确实也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但这类题型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拟定恰当的“参考答案”,因此阅卷时教师很难把握。尽管命题专家殚精竭虑,设计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但一到实际考试,学生的答案必定五花八门。问题在于,“参考答案”一旦到了阅卷场合,就会自动升格为“标准答案”,因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一定标准很难把握评分,无穷无尽的讨论又会占用太多时间,于是大部分教师会用“标准答案”去套,结果无论学生如何回答,总不可能回答得与“标准”一致,五分题,答得好的不过三四分,答得差的也有一二分。学生似乎永远在“犯错”,实际的分数总是在三分上下徘徊,缺少了区分度,试题的信度、效度也就无法保证。

那么,这类试题的“导向”又怎么样呢?正因为学生永远找不到答题的“要诀”,有人就干脆放弃。但更多的教师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题目做得不够多,要像数理化熟悉公式、定理一样,必先熟能生巧,“题目不做是不行的”,“要有答题的感觉”。于是各类“仿真”“模拟”试卷乘虚而入,占用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阅读语段—操作试题—订正修改”,机械重复训练,语文课成了习题课,学生苦不堪言。如果说客观试题做多了还能获得一点知识或者信息的话(因为那里的答案相对固定),那么主观试题则不同,不同的命题专家拟定的“参考答案”可能不一样,同一位专家同一个题目的答案上午拟的和下午拟的,措辞句式也可能不一样,任凭怎样训练,学生的答案永远也不会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因此有的学生抱怨,做数学题心里有底,如果学得好,考试肯定考得好,而语文却不一样,总觉得心中无底,害怕一下笔就犯错,真不知该怎么办。被动地为答题而进行的阅读本身乐趣不大,而且又得不到高分,学生只能“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

三、关于“泛语文试题”

笔者在研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时,发现每年都有很多地区的试卷中出现一些“有语文之名,而无语文之实”的试题。这类试题只是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符号,而考查的却是语文以外的知识或能力,因此称之为“泛语文试题”。现略举数例如下:

1.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2.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3.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4.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6.读完材料后,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引用示例,任意答出4点即可)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材料略)

从题目与文本(材料)的关系来看,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考生无需阅读选文(材料),只要对题作答,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这类试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严重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遵循“新课标”阅读评价要求,中考语文学科的考查应该“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查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第二,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语文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因此,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开发利用核能”等等,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考试命题的指向往往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这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11

完形填空题主要有“四选一”、“首字母填空”、“选词填空”和“根据上下文填空”等形式。但不管形式如何变换,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掌握解题要领,则“难者亦易矣”。为了把完形填空做得尽善尽美,我们简单做以下分析。

1 完型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完型填空题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测试题,它把单项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题型融为一体,它不仅考查学生对词汇、词组、语法、句型和常识逻辑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正确使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情景语感等方面综合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完型填空题通常有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填空题,即四选一;另一种是短文填空题。其中,以第一种较为普遍。

2 完型填空的命题趋势

2.1 体裁、题材多样,考察学生涉猎各种信息的能力。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等;题材涉及到趣味故事、幽默小品、科普知识、日常生活、人物小记、社会热点话题等等。短文一般文章短小,情节连贯,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有阅读各种体裁、题材文章的能力以及获取各种新息的能力。

2.2 侧重整体理解、考查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解完型填空题需要学生具备视读、跳读、查读、猜词等各种快速阅读技巧。因为解题时间有限,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全文和选项的阅读,还要进行正确判断、推理、核查等工作。可见阅读速度非常重要。

2.3 侧重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能力。完型填空以文入手,结合文章的内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词语搭配、近义词辨异、辨析句子结构、掌握语法规则的能力。

2.4 上下文对照,考查学生捕捉关键词的能力。解完型填空题时,单独看一句话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需要阅读下句或者若干句才能明白。所谓上下对照,即在上文和下文中找到与正确答案相同的关键词。因此,在做题时要边读边在大脑中储存上下文信息的能力,捕捉关键词。

2.5 设置语境,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在选项都符合语法及句子结构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前后语境去推断出正确答案。

2.6 结合生活,考查学生利用常识题的能力。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生活常识,看看学生是否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常识,能否利用常识去做恰当的选择。

2.7 关注连词,考查学生对行文逻辑、句子关联的理解能力。此项用来考查学生在缺少连词的情况想,通过阅读能否理解句子的与句子的关系,是否了解行文逻辑的要求,能否掌握表示因果、转折、并列、条件、让步等的连词的用法。

3 完型填空题的解题步骤

3.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越过空挡,通读全文,理顺题意,找出信息词,建立语言的整体感。这是做好完型填空题的关键。因为完型填空题的特点是着眼于整体理解。

3.2 细读首尾,推测意图。文章的首句是全文的“窗口”,尾句是文章的总结、结论或点睛之笔。这样,通过阅读首句和尾句,就可以了解背景知识,对于空格位置的词语进行大胆分析和判断,以便揣测作者的意图,理顺思路,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3.3 综合考虑,瞻前顾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大意,展开逻辑思维,瞻前顾后,分析这一空格处在句中的地位,前后的关系和它所起的作用,认真观察选项,仔细推敲,确定最佳答案。

3.4 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做完题目以后,要立足整体,再次通读全文,从语法入手,检查一下句子的时态、语法、主谓一致、代词的性、数、格以及词语的搭配等是否正确。若有疑问,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意义、语法的角度来仔细权衡,加以改正,弥补疏漏。

4 解题要领

4.1 词汇要熟,句意要明。不管什么形式的完形填空题,都是要我们把短文中的空词填写完整,所以,首要的一条是要对所学过的词汇非常熟悉。音,应读得准、形,应记得清、意义记得要全面,特别是那些“常用词”要记得相当纯熟。熟悉词汇是做好完形填空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对句型要明了,明了各种句子的类型、结构、常用句型的词语搭配习惯等。如,哪些词常用于句首,哪些词常用于句尾或句中等。句型熟,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保证。句子的大意基本清楚了,所空单词是什么也就大致清楚了。

4.2 语法要准,道理要通。词汇和句型对完形填空固然重要,但语法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实词在句中多有变化。如:名词有复数、所有格形式;动词有各种时态和语态形式;代词有主格和宾格形式,还有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的各种形式;数词有基数、序数形式;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如果我们对语法不熟,即使知道填什么词,也会写,但由于语法的疏忽,词形该变的没有变,仍然不是正确答案。因此,词汇、句型、语法要综合考虑,相辅相成。

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12

【关键词】插图 小学英语 读写 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二级目标中指出: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能在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现行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全书配有彩色卡通式插图,新颖活泼、生动有趣。插图紧紧围绕单元教学话题,分布于教材的情境图、对话、词汇、语音、读写等板块之中。本文将结合这套教材中的Read and write板块,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优化读写板块课堂教学。

一、巧借插图,突破阅读文本新知

在高年级的读写板块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或语法,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知识点,一部分新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进行猜测而习得,但有些新知,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也不能猜到,这时,阅读文本的插图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案例:PEP新版教材六上Unit2 Read and write 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上这课时,我曾尝试去掉文本插图,只打印文字材料给学生阅读,阅读后,请学生完成这样的连线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后,基本能够完成上图连线题。因为考虑到ferry和sled是本课的新词汇。为了跟进检测他们对这两个单词语义是否真的理解,在课堂上又及时生成了后续的两个问题。

Do you go to school by sled?

Do you go to school by ferry?

部分学生回答Yes, I do. 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按照班里学生实际情况,平时是没有人乘坐这两种交通工具上学的。从这样的回答来看,学生并没有正真理解sled 和ferry 的真实词义,只能大致知道这两个是交通工具类的单词。

于是,我马上跟进了插图和文字结合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时图文结合,并让学生再次思考:

Do you go to school by sled?

Do you go to school by ferry?

教材插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学生看了图二、图三后,马上理解了这两个单词的意思。紧接着也就有了两个思考题的正确答案,No, I don’t.

在读写课中,借助插图我们可以省时省力有效地突破阅读文本中的一些新知。

二、巧借插图情境,导入阅读主题

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因此教师若能够紧扣读写教学的教学目标,借助插图,富有新意的导入话题,将使教学更加流畅,为整个读写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PEP新版教材六上Unit5 What does he do? Read and write,设计导入步骤:

1.出示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s? 引导学生就课文插图提问。有选择性地记录学生的问题:Who? Where? What?

图1 图2 图3

2.师生共同有针对性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Who are they? Where do they work? What are their hobbies?借此引出语篇的主题:Hobbies and jobs.

三、巧借插图,巩固阅读文本内容

学生在学完阅读文本之后,为了巩固对整个文本的掌握情况,老师会设计一些复述文本的活动,如:Look at the key words and retell the story; Look at the key sentences and retell the story等。这些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子的提供,为复述课文提供了支架,降低了难度。除了以上两种常用方法之外,笔者觉得还可以使用文本插图为学提供复述课文的支架。

案例:PEP新版教材六下Unit3 Where did you go? Read and write在新授完Read and write 板块阅读文本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课文。

1. T: Look at the ke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ry to retell the story.

板书:on Sunday morning

rode a bik/ sat in a basket/ took pictures/ bought some gifts/ ate some delicious food

on Sunday afternoon

ate bad fruit/ didn’t feel well/ stayed in hotel/ wanted to make mum happy/ dressed up/ made a funny play/ played the part of/ jumped /licked/laughed

W生看着关键词复述课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把词串成句。这样的活动比较机械,学生的理解、概括、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但如果完全离开所有支撑让学生复述课文,难度又觉得稍大。这时,笔者利用课文插图,为文本搭建起支架。

2. 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number.

③ ② ①

首先,利用给课文插图排序,检测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情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回忆故事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story.

When is it? What did they do?

在问题和图片的提示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出本课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图①on Sunday morning rode a bik/ sat in a basket/ took pictures/ bought some gifts ate some delicious food;图②on Sunday afternoon ate bad fruit/ didn’t feel well/ stayed in hotel/ wanted to make mum happy;图③dressed up/ made a funny play/ played the part of/ jumped /licked/laughed。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完成整个故事内容的概括和梳理。通过观察和思维的过程,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借助图片,可以充分调动记忆力,理解力,概括力和思维力复述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有效巩固阅读文本内容的作用。

四、巧借插图,提供学生写的支架

PEP新版教材在读写板块都设计了读后写的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熟悉核心句型和语用功能后,要求学生仿写句子和补全文段。此时,笔者利用丰富课文插图,使写的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案例:PEP新版教材五上Unit1What’s he like? Read and write Meet Robin这课时要求学生学习完文本内容后,能够运用核心句He/She is__________.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此部分插图是一个空白的相框。笔者利用空白相框,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设计自己喜欢的奇特的机器人。为语言的输出先搭建起图片的支架,然后进行描述。

文本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发挥着文字无法取代的作用。在小学英语读写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开发文本插图,使文本、插图和课堂各环节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高小学英语读写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杨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