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花的文章

关于花的文章

时间:2023-05-29 17:44:33

关于花的文章

第1篇

关于樱花的英语文章 精彩句子抢先看

1、There are a cloth sofa, a wood table and two wood chairs in the living room. Behind my house, there are many trees, a small river is in front of it.

2、But this name is not formal until the twenty-first of July, Wang Zhonglei, the president of HaYi, said that the company would signed Jing Boran and Fu Xinbo, to build China’s first group and shouted “BOBO forever”.

My Dream HouseWhat’s my dream house? I think it may be a small wood house in a small countryside. It isn’t very big and high, but has only one floor, and four rooms,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a kitchen and a bathroom. In the bedroom, there is a big softy beige bed. There are a cloth sofa, a wood table and two wood chairs in the living room. Behind my house, there are many trees, a small river is in front of it.

BOBO is now a very popular group in China.The two members,Fu Xinbo and Jing Boran,started BOBO when they were taking part in a competation called My Hero.They cheered each other on.

They named BOBO because they both have a “bo” sound in their name. So people remember this name gradually(逐渐地). But this name is not formal until the twenty-first of July, Wang Zhonglei, the president of HaYi, said that the company would signed Jing Boran and Fu Xinbo, to build China’s first group and shouted “BOBO forever”. BOBO then finish the combination on August 31, 2007 formal signing Huayi, from into the entertainment business.

The director of My Hero found Jing working in a kebab shop in his hometown,Shenyang. Fu grew up in Xi'an and had been in many singing contests. The two have very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Jing is outgoing while Fu is quiet. When they met, each thought the other was proud.

But soon they found that they share a passion for singing and acting. And they are both honest and straightforward . “We don't hide our feeling,”said Fu.Their friendship has grown stronger over time. Although the pair's good looks are their mainselling point,the BOBO boys want to prove that they are not just pretty.They want to make good music. “We called our first song Glory,because that's what we're aiming for,”Jing told teens.“Youth is a golden time and we want to enjoy it.”

On weekend or in holiday, I live in my house with my wife. In the morning, listening the birds songs, we get up and go out for running. After breakfast, we do something which we like, such as fish, plant or read. In the after, we usually bask the sunshine and listen some music. About 5 p.m. we take a walk and watch the sundown. That is my dream house. It isn’t very big, luxury and modern, but it is so peaceful, natural and comfortable. I love it, we all love it!

第2篇

一、关注词语的推敲

语言学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是词。所以文章中词是否用得好、用得妙,就能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自古就有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改动,使其成为千古绝句;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也已成为千古佳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推敲,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好,好在哪儿,今后自己也要学会准确运用一字一词。

《三打白骨精》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虽然课文不是原文的直接节选,但在语言表现上保留了名著的风貌――用词非常考究、精当,将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我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用词”的秘妙。

师:名著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悟空跳上云端,去南山给师傅摘桃去了。句中描写悟空动作的词是――跳,这个“跳”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悟空的什么?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机灵敏捷,轻轻一跳,就跳上了云端,一点儿也不费力。

师:是呀,一个简单的“跳”字就让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文中像这样的用词还有吗?

生:八戒夺过罐子……这里的“夺”字让我感受到了他贪吃的本性,已经迫不及待了。

生:山坡上闪出一位老妇人……老妇人都已经老了,怎么可能闪出来呢?肯定是白骨精,只有妖精动作才会这么快。

生:唐僧摔下马来……唐僧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他看见悟空将人打死,吓得摔下马来,可见唐僧非常善良,但也非常胆小。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准确,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词?

生:这些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

师:是的,作者通过简单的动词的使用,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你说是吗?

二、关注句子的承接

文章的构造,包括段、句、词等三个成分,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平日教学时比较关注对句子的赏析、体会,而对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承接却关注得还不够,以至于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写出来的一段话里,句子还是混乱、杂乱无章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里,如果我们常常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为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虑好哪个句子应该先写,哪个句子应该后写,真正做到“言之有序”,更好地为表达主旨服务。

课文《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文中的语言质朴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一段是描写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的特点的。这段文字中第一句先写花开得旺,第二、三句写花开得长,第四句用反问来肯定花的韧性与可贵。句子之间的承接清楚明白,易懂易学。教学时,我以读带讲,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大师在“造句上的秘妙”。

师:请大家来读读这段话,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韧性可贵吗?

生:因为前面说了夹竹桃开得旺盛,花期又那么长,所以说它韧性可贵。

师:你说得真好,找到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要给这段话加上关联词就可以用――因为……所以。

生:不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不能改变,就是同一个句子里的顺序也不能改变,不信你看。

师:出示三个句子,分别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3.开出一朵,/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一嘟噜花黄了。

生:我感到第一句中的夹竹桃开得越来越茂盛,给人生生不息的感觉。

生:我感到第二句中的夹竹桃越开越少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快凋谢了,生命快结束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到了凋谢的时候。

师:是呀,你看国学大师是多么厉害,他文章中句子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否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关注段落的联系

在中段的训练中,三年级侧重于自然段的训练,即连句成段的训练;四年级则侧重于逻辑段的训练,即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连段成篇打下基础。我认为后者――逻辑段的训练更为重要,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要关注的“构段秘妙”。

在课文《广玉兰》中,作者用两段文字来描写了广玉兰花的美,但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为作者的观察对象不同。所以我在分别教完这两段文字后,又引导学生寻找了这两段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段的构成。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花美,第三自然段也是写花美,有何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一朵花的美,第三自然段写了一树花的美。

师:是呀,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美,是那么的洁净高雅;一树花有一树花的美,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生:这一朵花是一树花中的一朵。

师:作者先写了其中的一朵――着眼于部分,后写了一树花、一个大家族――这是着眼于整体,所以这两段同是写花的美,但作者先写部分,后写整体,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广玉兰花的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全面。

四、关注篇章的构成

对于篇章构成中的“秘妙”,这要根据课文的文体来发掘。不同的文体在材料选择和构思精巧上都有各自固有的规定与特点。这里以散文《烟台的海》为例,谈谈散文的构成。

《烟台的海》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的四季景观,以及依海而生的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文章的“秘妙”在于精巧的构思,写“海”又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海与人的内在关系的处理,虽然笔墨多少不均,但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厚“海”而薄“人”。

第3篇

关 键 词 :花押印 风格 流变

“押”之本义是指古代在文书、契约上所签的名字或所画的符号,作为凭信。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花押一般有署押、指(趾)纹押和花押印3种类型。署押即画押,一般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画“诺”或签名、或画上自己的专有符号。指(趾)纹押是指用手指或足趾蘸上颜色在契约等上面抑押后留下的指(趾)纹。严格地说,花押印是花押的一种类型,不包括署押和指(趾)纹押。花押印晚于署押和指(趾)纹押,它是将个人姓名或字号经过草写、变化成类似于图案的一种符号以代替汉字入印,是花字、花书、押与印章的结合,用以代替押字作为凭信的印章,后来演变成单字押印、字加花押印等多种形式。花押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还有使别人不易识别和难以摹仿的作用。花押印又称押印、押字印、署押印等。它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戳”。

署押早在汉代就已使用。据王献唐先生考证:“署押一制,萌于汉晋,而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居延汉简有“月诟表押墨付如牒”的记载,《后汉书·党锢传》有“南阳宗资主画诺”,当时长官据属吏的符牒便只书一“诺”字。南北朝时有凤尾书,又名“花书”,此即所谓花押。唐代花押,一般只草书其名。“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是美观,时人称为“五朵云”。宋朝于花押还有特殊规定:“花押仍须一手书写,所写内外诸司及诸道周府军监,并依此类”(《宋会要辑稿·官职二》),其文书“必先书押而后报行”(《宋史·高宗纪》)。南宋周密在《癸亥杂识别集》中记载了宋十五朝御押宋太祖赵匡胤的玉押印,可见宋代就有将押刻入印中的事实。尽管当时还是非自觉的艺术行为,但为后来的花押入印做了尝试和铺垫。真正自觉地将花押刻入印章始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及至元代,花押印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多不识汉字,也不擅执笔签字画押,于是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执笔签字。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载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为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外,元代还有用蒙文刻成古代符节形式的印,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持信”,称为“合同印”,亦属于押字印一类。明代中叶至晚清,文人篆刻勃兴,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篆刻流派。此时的篆刻以秦汉为宗,楷书印衰落,民间作为信物的花押印不多,与元代相比,花押印成了细枝末流。清代文人学者往往在旧货摊上遇见和自己同姓氏的元押就买下自用,也有参照元押体式自刻花押印的,一时彼此仿效,成为风尚。近现代印坛亦有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者,将设计艺术渗入印章,虽有佳构,但更多的是过于强调设计意识,失去了花押印原有的艺术魅力。

人们通常所言花押印,主要是指宋元时期的押印。押印多以铜铸成,一般印体较薄,有带孔印把。此外还有用玉、石、木、瓷、牛角、象牙等材质刻成的押印。押印有时因官位和材质的不同,其制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瓦形、葫芦形、鼎形、鱼形等多种。从传世的元押印来看,花押印印文皆为朱文,有的仅一汉字,有的仅刻花押,然大多数是上刻楷书姓氏,下部兼刻花押。因楷书易于辨识,适用于民间交往。宋元押印种类很多,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图文结合,不拘形式。其表现风格或雄强、或古拙、或清丽秀逸、或率意天真。从实用的意义看,有姓氏押、吉语押、合同押、封押、瓷押和纪年押等多种。从押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大致可分为:单字押印、单花押印、字加花押印、八思巴文押印和图形押印五类。

单字押印:这类押印在印面上仅刻(铸)一字,亦有两字或两字以上的。汉字大多是魏碑楷体,偶有用篆隶书和行书入印的。瓷押也是花押的一大类,其用字广泛,内容多为纪年和制造者姓名等,有的因模仿印章样式,率意书写,画为印章,别具韵味。

单花押印:这类押印的印面仅刻(铸)一“花”(或谓图案、记号),且多无边栏,其线条如书法之用笔,其构成如图画之造型,于书法似曾相识,于图画过于抽象。

字加花押印:这类印合单字押印和单花押印而成,为押印之大宗。一般是上部字下部花。用字多为楷书,字与花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极富变化之美。

八思巴文押印:八思巴文是蒙古人的文字,元朝建立,以八思巴文颁行天下。统治者多不识汉字,对汉文化不大适应,而交往有赖凭信,为求得形式上与汉人印章的一致,他们只好沿袭宋代的花押,以八思巴文刻入印章。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影响,其押印中亦有汉文和八思巴文相结合样式。

图形押印:图形押印不同于单花押印,印面中图形的种类繁多,有人物、花鸟、禽兽、鱼虫和器具等多种。亦有图形中夹入文字,是书、画、印的结合体。

花押印作为印章的一种独特样式,有着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无论是种类、形制、形式还是艺术风格等,都比其他类型的印章要相对丰富一些。花押印是沿着草书演变为押书,再将押书移刻到印面上,这一轨迹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宋元以前的花押大多只有记载,没有实物。其花押应为署押一类,亦即所谓“花书”。以草书的笔意来图画一种个性化的签名,这种似书非字的记号,不仅起到难以仿效的防伪作用,而且给人一种想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宋代的花押印不多,因各家断代的不一,其年代的准确性难以足信。尽管如此,从花押印形成和发展来看,宋押也只是将署押移入到印章而已。孔白云在《篆刻入门》中说:“宋代押印多仅一押。”据此推断,宋代押印多属“单花押印”一类。宋代开始,皇帝似乎也与花押结缘,周密《癸亥杂识别集》中记载了“宋十五朝御押”,不过这些押还只是一些提炼化的符号,多由横平竖直的线条和圆圈构成,结构板滞,缺乏韵律美。宋代文人书画也开启了花押与书画结合的先河,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团扇落款署押“天下一人”,宋仁宗在他所画的御马图上加盖了“押字印宝”(朱瑞熙《宋朝的押字或花押》),宋初书家李建中书法落款署押“亚”。这些早期的花押应视为花押印的初萌,其形式生动简明,虽有一定的线条造型能力和点、线、面对比,终归印章意识薄弱。元代的花押印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多不识汉字,以花押印作为签名。清初学者谈迁在《北游录》中谈到皇帝制花押印的事:“甲午二月六日,上召陈名夏作一押字,便于制书。”可见,花押印在当时蒙古帝国高官中推行,上行而下效,元代民间使用花押印的情况也极为普遍,从而使花押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人们所言花押印多指元押,元押为属私印一类,传世的押印以“字加花”一类尤多,也最具特色。元代押印入印文字主要是楷书,楷书入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印陶,唐宋时期亦有楷书入印,这些楷书印为元代押印广泛使用楷书提供示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花押印的出现是楷书印和署押的发展,是楷书印和署押的有机结合,这就不难解释“字加花”一类的押印是元代花押印的大宗。元押在宋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从单纯的无边栏的花押到有边栏押印,由一字押发展到多字押,八思巴文同汉字一样入印,押印的形制多样,印面的图形、纹饰也极为丰富。押印外形多姿,符合当时民间俚俗的审美习惯,常以鱼形寓意“年年有余”,葫芦形隐寓“福禄”,鼎形象征“鼎盛”,瓶谐“平”音,含有平安之意,龟则益寿延年,这也是元押文化的特征之一。从传世的花押看,“单花押印”一般没有边栏,其上部多有一细横,下部加一粗横,中间为草书意味的“花书”。虽无边栏,仍不嫌松散,尤其是下部的粗横,更增加了印章的稳定感。其他类型的押印有边栏者居多,且极富变化。元押的用字相对单一,魏碑楷书是其主流,少有篆隶入印。其楷书风格多样,既有古拙浑厚一路,也有凝重雄强、飘逸秀美一路。有以八思巴文入印者,其形式类似九叠文,线条点画的排迭虽有变化,但装饰性较强,终不如楷书文字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元押的章法布局同其他类型的印章相比,尤其显得疏朗和空灵,单字押印的字与边之间留有大片空白。图形押印稚拙质朴,趣味横溢,点、线、面的构成富于图画之美,疏密对比强烈,这种计白当黑的构图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字加花一类的押印采用笔画参差、挪让、呼应等艺术手法,动静结合、欹正相生、浑然一体,在“字”与“花”的处理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花押印特有的艺术风格。

明清之际,金石考据学兴起,篆隶复兴,文人篆刻流派产生,形成了印学史上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篆刻艺术高峰。印以秦汉为宗,入印文字以篆书为归依,楷书印、花押印走向衰弱。当然,民间也还保留着元代押印的承续。“明代,皇帝刻治押印之风更盛。从形式上看,明代皇帝押印大部分承袭了元代皇帝押印的形式,并使花押印堂而皇之地用在奏章上。”“从现存实物分析,明代皇帝的押印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乾隆讲到的皇帝修蘸飞章所用的道教心印押印;一种为上书章奏或书迹所用的一般形式的押印。”(郭福祥《明清帝王花押印略谈》,《紫禁城》1995年第1期)吴大瀓在《古玉图考》中著录了明思宗的一方龙纽青白玉押印。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八面来表”“丹在身中”“心地明白”和“善及四方”等明代皇帝的御押,这类押印将变形后的汉字立在又重又粗的一横之上,字与横画相连,有的上面还加一细横,可以看出,它是“宋十五朝御押”风格的承续,其艺术性远不及元押。满族入关后,对明代的文化、典制多有继承。与明代相比,清代皇帝的“道教心印”式的押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草书形式的吉语、警句押印,故宫博物院现藏刻阳文草书“无思”“太平”和“敬天”等御押。同元押相比,只是将花押刻于印面上而已,缺乏印章应有的艺术语言。清代文人在“印宗秦汉”的旗帜下,也从宋元押印中汲取营养,赵之谦、胡、吴昌硕、黄牧甫等大家也偶刻治花押印,虽有新意制作,然其风格大多不出元押藩篱。近现代印人邓尔雅、来楚生、沙孟海等也在积极地探索押印,有以篆书的章法布局来安排楷书文字,有以多种字体合于一印之内,有融现代西方美学意识来设计印章,打破了印章既有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花押印独特的风格和情趣,这种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花押印作为篆刻艺术的一种特殊风格流派,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在印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花押印融书法、图案为一体,不仅是宋元时期印章艺术形式的一大开拓,也是花押作为印章而对印章艺术形式的丰富。花押印那种似文非文、亦图非图的抽象符号和图案,启发了篆刻家们的创作思路,拓展了篆刻艺术的内涵,繁荣了流派篆刻艺术的面貌,不失为篆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

[1]沙孟海著.印学史,西泠印社出版社.

[2]萧高洪主编.中国历代玺印精品博览,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4篇

《绿化树》是反思文学“”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人公马缨花是当代文学史上最鲜活的女性形象之一。看《绿化树》的时候是初中,那时候总觉得主人公都是正面人物,虽然看着章永璘不是很理解他的很多行为,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是对的。后来才知道,第一人称的人不一定是第一主角,而主人公也有可能不是完全的“正面形象”。章永璘的正面形象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的性格是不断转变的,而这个转变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就是马缨花,这个黄土高原的救赎者。

马缨花是一个在贫穷、屈辱年代里活脱脱的欢跳着的无辜受难者和追求者的女性形象。她美丽俊秀、善良机智、泼辣而又狡黠,貌似放荡、落后缺乏文化的荒原年轻女子,实则充满着对文化、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内心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她利用自己特有的姿色和善于与男人周旋的手腕,在饥饿年代里尽量获取定量以外的食物,认为“不吃白不吃”;她宁愿蒙受“开美国饭店”不光彩的名声,也要竭力帮助自己心爱的人渡过难关,并把这看做是“权宜之计”,她没有世俗的金钱、地位观念,按照自己的心灵呼唤,大胆执著地追求“连绳子也没一根”的落难人的纯洁爱情;她不贪求的满足,而是超凡脱俗地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她的《花儿》唱得令人心醉,她听起故事来出神入化,章永璘坐在她小屋里读书,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爱得纯洁、坚贞,带着私生女儿单身独居,虽然同时与几个男人有暧昧关系,却只忠于她的所爱;“就是钢刀把我的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充分体现了高原女性所特有的开阔、泼辣并带有一定程度野性的性格特点。马缨花的性格复杂而独特,她求生的手段不可取,但这不能损伤她优美的灵魂,相反,正因此而透露出人物的灵性与活气来。

作者创造了马缨花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爱情方式很复杂,她对章永璘很爱,爱得热烈,一往情深,没有因为对方是一个弱者、贫者而给予歧视,相反是关怀备至,并且毫无顾忌地主动去找章永璘,而对那种她并不想献上爱情的人,如海喜喜、瘸子保管等人,她并不采取通常女子所做的那样,清楚地说明或干脆不理不睬,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马缨花很自爱自重,从不随便让男人沾身,即使是被戏称“美国饭店”;她又似乎是不自重自爱,很随便地接受一些男人的东西,并和他们一样粗野地嬉笑怒骂。马缨花对白吃别人的东西,心安理得,没有一点虚应故事式的假道学,随便什么人送来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地收下;但她却又虚与委蛇,既不让那些对她有某种想头的人占上便宜,又不使他们完全失望,能够继续给她送东西。马缨花不怕吃苦,如果值得吃苦,她“苦得头上长草也心甘情愿”,但她又绝不自讨苦吃;她像烈火一样燃烧,又像清水一样流淌,是生长在我国空旷无垠的大西北土地上的劳动妇女,又受一定的民间文化影响,性格中带有一股子旷达气,既有一般女性的柔情,又有劳动妇女的机智练达,在负载艰窘的祖国大地上,求生存、求发展,她外在的行为很活络,内在的本质却很真诚、坦荡。马缨花的出现使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失去了光彩,马缨花是女性王国里的一轮明亮的太阳。章永璘是不幸的,他被下放,章永璘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马缨花。马缨花带给章永璘的是一个世界。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永璘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璘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永璘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

马缨花是善良的,她的“杂合饭”令读者我也流口水,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饥荒的描写更村托了那一碗杂合饭的重要和感情寄托之重之深。杂合饭喂养了章永璘羸弱的身体,也喂养了章永璘不健全的思想性格,是章永璘身体的补充,也是灵魂的温暖。

马缨花是崇高的,农场是一个讲究干活能力的地方,男人当然最大的荣耀是有一身好力气,可是,她偏偏看上的是章永璘。一个文弱书生。马缨花看重文化,她渴望文化,是一种积极、活力的人生观态度。书中有他斥责海喜喜不读书的情节,同时马缨花的爱情并不是类如贾平凹的小说中的陕西女人一样——总是占有很大的部分,马缨花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甚至,更注重灵,章永璘的要求总会被马缨花拒绝,“伤身体”,她对章永璘的爱情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这对一个劳动的妇女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马缨花的狡猾我们也不得不提及。马缨花不同意和章永璘结婚,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在那个年代,有比结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结了婚,那帮傻熊谁还往我这里送东西?”所以,不能结婚,既要队长之类的人抱有希望,又可以让自己和爱人一起,可以看出马缨花的狡猾,然而也是她对现实的一种把握,用现在的话说,马缨花情商很高。

绿化树又名马缨花,马缨花其人如其名,是黄土高原上一株长得结结实实的树,而且是绿化树,绿化的是章永璘心灵的黄土高原。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5篇

好的文章绝不仅仅只要求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脉络清晰,文章如果缺少精神的东西,那万万是称不上优秀的文章的,这就好比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随时都会倒下。

想要作美文,必定要做到“文质兼美”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文质兼美呢?思想、感情要和文采并重。

一、以理服人

古人云“意犹帅也”,试想帅不高明,怎能统率大军?所以意要高深,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高瞻远瞩,要有自己独到见解。

二、以情动人

“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创作”,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才会赢得读者的芳心 。如果做文章的时候只是把工夫放到搜集辞藻,采撷佳句,纹饰布局上,那么这篇“美文”就像是画片里的花,美虽美,终不能打动人,因为它缺少真花那份天然的、真实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舞动的灵魂,幽幽的芳香。情感需要阅历的沉淀,需要用心的感受,需要用心的酝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挚而不做作。

三、为文章做嫁衣裳

杜牧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作为好文章,首先立意高远,见解独到;其次感情真挚,以情纬文;再要锤炼字句。例如“穿梭于滚滚红尘,擦肩而过的是窗外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心中不变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卞之琳说: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徘徊在时间的钟摆上,不想前进于明天的清醒,也不想后退于昨日的迷糊。只好选择陶醉在今天这繁花的美梦中。”“这一瞥,穿过千年帷幕,照亮了历史中浅薄、胆怯的角落,将生命凝结成忠诚的贝壳。”“别人可以为你开车,却不能替你走路。”“一朵花,长得再独特,再美艳,如果她无法在曝晒的阳光下抬头,只是把自己埋藏在绿叶下,她依旧不是真正的美。”只有融进了情思和哲思的句子才是好句子,只有这样的句子铺垫成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总之,做作文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腹中无物笔端自然干涩,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关键还是阅读,掌握技巧和方法之后,仍需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做一个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之人;学会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感恩生活;学会用心做事,用心感受,用爱、用思想来酝酿文章。如此之后,相信你定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河北省东光县一中)

第6篇

中国清代印制的税收印花及印花税票,虽然种类不多,但各具特色,且扑朔迷离。为此有必要通过科学考究,还历史本来面目。现谈谈笔者的研究结果,与同仁商榷。

一、大清国政府印制的印花及印花税票

(一)清代印花三票

清朝后期,内忧外患,财政穷乏。清廷为使国家机器能继续运转,并筹措外国列强赔款,对仿效西洋税制的第一个税种印花税进行拟议,先后经过清代官员奕脸踝唷⒊妈蹈醋唷⑽橥⒎荚僮唷⒘跽呕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赫德建议、陆树藩代奏以及第一、二次试办等过程,虽奏请及试办未成,但在其间却印制了准备推行的印花票或印花税票,这些票虽然争议很大,给历史留下许多悬念,但却给收藏者留下许多关注点。

1.英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图1)。英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简称“红印花原票”,下同),由清朝政府于1896年9月委托英国华德路公司用雕刻版印制,规格18.5×22.5毫米,齿孔度14~16度,无水印厚实白纸纸张,背面刷胶,面值及颜色为洋银3美分红色,每全张纵横各10枚计100枚,总计65万枚。后因邮政需要,大部分加盖“大清邮政”而作为邮票使用(据专家考证,未加盖红印花票53枚)。图案内容:上端为英文“CHINA”,即英文“中国”简称(当删‘称“大清国”);中间圆圈内印有“3cents”(3美分);下端为英文“REVENUE”,即“印花税”;底图为网状花纹卷花,形似“海星图”。该票设计典雅,雕刻精细,色彩鲜丽,深受人们喜爱。对于该票是税票、邮票还是收费票,争议很大,有的认为该票是印花税票,著名集邮家周今觉即是达一观点的代表。后来有人提出异议或质疑,认为该票不是税票,是“准备贴在进口税单上以防止不法进出口商人骗取大量复出口退税”或是“为了贴在洋货进口凭证上作防伪用”的防伪标志,或是“作海关收费用凭证”即“拟用于报关单上贴用的收费凭证”,或是“清代上海江海关试行派司(‘进口货物报关签证单’的简称)制度而使用的印花或印纸”,等等。笔者认为,红印花原票应该是收税备用的印花税票,理由有五:一是红印花原票的发行背景是开辟财源,增加税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势力逐渐入侵,清三朝在财政收支上出现了困难,自同治年间起,就有各级官员,包括在海关服务的外籍高级职员,多次呈请推行印花税法,开辟财源。后经批准,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年,英国人)和英国联系印制,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红印花票。二是红印花原票的票名内容为“大清印花税”(与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票名内容相同),属印花税票特征内容。三是红印花原票若是邮票,则在改用时不用加盖“大清邮政”字样。事实上,红印花原票是经邮政改用后才成为邮票的。四是红印花原票若是海关收费票,则应有表示收费项目内容的文字,但该票没有表示收费项目内容的文字,因此不应是海关收费票。五是红印花原票若是查验用票证,则应无面值。事实上,税务(包括海关)查验用票证(或印花)为无面值票证,红印花原票为有面值票证,因此不应是查验用票证。关于红印花原票未实行的原因有三:一是英文翻译出现差错,即印花税票翻译为“Revenue”(“Revenue”,现译为“收入”或“收支”“国家收入”“税务署”“税务官员”“国内税收”“财政税”等),缺少一个票字。目前,词典对中文“印花税”的英译为“Stamp duty/stamp tax”,如香港的印花(税)英译为“Stamp duty”等),对印花税票的英文翻译为“Revenue stamp”(当然,也有其他翻译的,但不是“Revenue”)。二是商人反对难以实施。三是票面内容全部为英文内容,无中文字样,大清商人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印花税未开征,印花税票也未发行使用。红印花原票现已成为稀世珍宝,被列为“华邮四宝”之首。

2.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图2)。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由中国清朝政府于1903年1~3月委托日本制造局印制,规格25.5×21毫米,无水印白纸纸张。该票的中间有一个三层的椭圆,外层椭圆上部条幅上为“大清国印花票”字样,下部条幅上印有6个异体篆字“大清国印花票”,椭圆两端中部右印“制”字、左印“钱”字;第二层为“双龙戏珠纹”图,珠上有一个“甲”字;第三层即票的中心印有面值如“贰文”字样;票的四角各有一朵带有叶饰的六瓣网状花纹卷花;票的正上方外层椭圆上部有一朵倒立开放的花卉。该票全套共6枚,印制数量不详。面值和颜色分别为贰文红色、拾文蓝色、伍拾文橙黄色、壹百文绿色、伍百文赭色、壹千文茶色6种。该票未履行的原因是:一是清廷官员反对,该票印制后,清廷内一些官员唯恐因开征印花税引起民间动乱,纷纷上奏光绪皇帝反对开征印花税;二是该票缺少一个“税”字;三是与《印花税则》规定内容不符。所以,印花税未开征,印花票也未发行使用。清代末期,该票由于未曾发行使用,所以一直入库保存。清政府崩溃之后,民国政府在接收其财产时,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有少量流入民间。民国初期,有加盖有关标记后流通使用的。

3.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图3)。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由中国清朝政府于1908年委托美国印刷公司印制,规格23×25毫米,无水印白纸纸张。全套3枚,面值和颜色分别为贰拾文赭色、壹百文绿色、壹千文红色3种。印制数量依次为5000万枚、3200万枚、1800万枚,共计1亿枚,合钱21220000千文。3枚票的图案内容略有不同。相似的内容是,上端中间扇面(形状略有不同)上的中文内容均为“大清印花税”字样,两边圆圈(形状略有不同)中内容均为面值,下端中间扇面(形状略有不同)上的英文内容均为“CHINESE REVENUE”字样,下端中间的横条上为英文面值,两端为阿拉伯数字面值。票的中间均为中文面值。不同的是3枚票中问的图案内容分别为龙凤呈祥图、双龙抱柱图、亭殿图。该票未履行的原因:一是英文翻译出现差错,差错同红印花原票一样,即印花税票翻译为“Revenue”;二是缺少一个票字;三是因各省督抚反对征收印花税而未能实施;四是清王朝临近,时局混乱,新印制的美国版印花税票来不及发行使用(目前发现有贴在光绪六年未用御纸上作为封皮纸用的)。1911年清王朝后,颁发至各省的印花税票有少量流入民间。民国初年,云南等省的军阀割据集团在自办印花税时,曾在清政府遗留下来的美国版印花税票上加盖有关标记后流通使用。

目前发现有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和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在发行时间前后贴用的实物资料,如:图4为光绪二十九年契尾实贴美国版大清印花税票壹千文(摘自《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图5为宣统二年印契实贴美国版大清印花票贰拾文,图6为宣统二年印契实贴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壹百文,图7为民国7年贴用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壹百文。同时,清度支部有“向例税契, 另贴印花”的记录;《安徽省工商税收大事记》有“1909年(宣统元年)10月30日,安徽省开征印花税……”等史料记载。是否证明这两种票已实施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据史料记载,自明代继续推行官版契纸后,一份完整的契约为官版契纸+契尾(尾契,又称“契尾”,契尾叫做“税尾”或“税票”),但未粘贴。契约发展到清代已臻完备,清代的地契粘附有政府发的“尾契”,清初正式红契(赤契)由草契(白契)和尾契组合而成。宣统二年(1910年)藩司改印官契,将契尾与官契相联。自印发契尾以后,一张有法律效用的契约必须包括官契、草契、契尾三联,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官契和草契而没有契尾,则按偷漏契税惩罚。同时在契约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印契、验契、查契、换契等过程,且每一过程都留有印记和时间等记录,这为辨别契约真伪提供了依据。从上述4张契纸看,它们存在契约资料不完整、印花税票不是当时发行贴用、跨朝代贴在草契(或红契)上、部分印章不清晰等问题。具体讲,图4契约资料不完整,印章模糊,且契纸所提供的信息较少,使用时间提前5年,跨朝使用,与发行时间相左;图5契约是经法院裁定过,印花税票的右边盖有“换契”红印章,左边的椭圆形蓝色审查讫章中有“民国十三年四月廿三日”字样,且下面的红色条章中有“民国十九年”的字样,同时民国成立后进行过大规模的换契、验契活动,因此,可以确定契约上的印花税票应是民国时期换契时贴用的票;图6契约的上端盖有“白契补税”红印章,说明此票不是宣统二年贴用票;图7可以直接说明是民国贴用的改国名改面值日本版大清国印花票,无可争议。对于图4、图5、图6的实贴票情况,笔者从史料及各时期的契约资料实物、印章、时间、税率等内容方面考查分析,认为出现实贴票情况的原因有四:一是民国政府认可前一政府时期的契约,并补征契税,有把清代未用印花税票作为契税印花贴用的可能,图6盖有“白契补税”红印章,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民国16年(1927年)民国直隶政府印制的井字式角(壹角)地契印花票(图8),被贴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契上,而井字税票不可能说成是乾隆十九年印制发行的。二是把清代未用印花税票改作为民国印花税票补征印花税贴用,图7日本版印花票上盖有“中华民国贰分印花”字样,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北洋政府于1912年11月印制的长城图印花票(图9),被贴在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的原契上,而长城图印花票不可能说成是同治四年九月印制发行的。三是有把大清印花税票作为验费印花贴用的可能,图5应属这种情况。目前发现一件民国14年(1925年)山东推行登记印花伍角票(图10),被贴在光绪三十二(1906年)年官契上,说明其山东推行登记印花票不可能是光绪三十二年印制的。四是臆造形成,实单和税票都是真的,通过伪造加盖,但不是同一时期,且所贴税票与当时应纳税率不相称,图4有这种可能。至于安徽省开征印花税的记录,则应理解为完纳地契印花税的记录;而清度支部之所说的“向例税契,另贴印花”,则应当理解为纳税人为领取契纸或加盖红印而支付的费用。据史料记载,民国3年的《契税条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其第2条规定:“缴纳契税以贴用特别印花税方法行之。前项特别印花税由财政部颁发。”因此,贴用的印花税票应理解为完纳契税、验契收费的凭证,而不是《印花税法》意义上的印花,亦即此印花非彼印花。(未完待续)

责编 水 清

第7篇

整体构思和版面编排 首先我们要确立手报的主题,内容。达到内容丰富,有特色。版面编排要做到,主题明确,版面新颖。手报是由报头、花边、插图、文字组成。一般手抄报都是选用A4纸,为了美观建议才用横版编排,如图:

报头设计(主题) 报头主要是要明确、突出。一定要字够大,让人一眼就看到主题。主题的文字可以用一些好看的字体来制作。注意:在报头下面写上日期、姓名。

花边设计(边框) 花边一般不宜过多、太粗,否则容易抢了主题的风头。可以利用花边将版面分成几个板块,从而更好的便于我们书写不同的内容,为我们的手报增加一份靓丽的色彩。花边一般可以采用树藤、花藤、曲线、心形、不规则的图形等进行绘画。

插图 可以采用更文章内容相关的内容插图来进行绘画,使得文章表达得更加透彻。也可以采用与文章不相关的插图来进行绘画,比如花、鸟、草、等一些事物,使得整个版面内容丰富、美观。

文字内容 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来放在版面上,也可以引用书上的一些名言警句,当然也可以自己写。当一段文章写在某个版块上写不下的时候,可以采用转引的方式放在下一个版面当中。

颜色 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边框,插图都涂上颜色。一般内容都是比较沉稳的,所以边框可以将色彩做得相对鲜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郾 自然式结尾,干脆利落。即事情结束了,文章也就自然收尾了。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作者要讲述的事情已经叙述完了,文章就在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2?郾 总结式结尾,突出中心。即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以突出中心。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郾 照应式结尾,结构严谨。主要是照应开头,有时也照应题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朋友!你是这么的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的领袖,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的确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的结尾照应了开头第一段中的这一句:“但我要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郾 启发式结尾,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有两种形式:

①看起来可以写下去,但不写更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梅山脚下》:“以后,老乡们总好像听见声音,听见你妈在说这句话。”

②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读罢产生无限遐想。如《小音乐家杨科》:“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意来寓情寄意;或根据内容,写出令人回味、富于启发的结尾;或采用比喻、拟人、反问、一语双关等修辞手法。

5?郾点题式结尾,画龙点睛。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结尾再现题目,揭示题意,强调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月光曲》:“他飞奔回花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眼(即文章的重点词、中心词)。找准题眼后,要用丰富的内容来充实与题眼相照应的关键情节。或再现题目。用一段话归纳结尾时,必须是再现题目。还要注意文中叙述的情节与文尾点题的有机结合,不能脱节。

6?郾引用式结尾,言简意赅。即在结尾处引用一段话或一首诗、一句词对全文进行总结。如《桂林山水》:“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面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如《驿路梨花》:“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的结尾,言简意赅,能使读者从末尾的引句中得到启迪。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目的意思来选择名言或诗句;或引用名言或诗句时不要离开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好是引用含蓄而深刻的话,能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有回味的余地;或直接引用名言或诗句,轻松自如,戛然而止。

第9篇

一、花儿的活态研究

花儿活态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一个亮点,它突破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花儿唱词格律、花儿民俗以及社会功能、民族特征等方面的固态研究视域,更多投向对花儿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转型、时代精神的理解。

李健彪、穆建婷的《全球化背景下花儿的保护与传承》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效率成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但“文化例外”。它既有商品的属性,又有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的内涵,经济学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法则不适用于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多样性、民族多样性之重要保证,花儿保护与传承应尊重花儿自身传承规律,花儿保护应坚持“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化’保护”、“以人为本”、“原生态保护”、“民间事民间办”和“保护与利用并举”五项基本原则。郭德慧教授在《草根艺术――当代文化生态中花儿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当下花儿的发展不可能始终保持原有的旧面貌,总要随时展发生新的变化。探寻花儿的传承机制和维持运作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从关注音乐本体的民间音乐研究方向向不仅关注音乐本体,更应强调音乐背后的文化联系的音乐人类学进行转换,从而将花儿研究置于大文化背景下予以关照。马东平、严国芳《社会转型时期花儿文化现状》一文从转型期间花儿文化所呈现的“市场化运作”、“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文化生态的破坏”以及“花儿的城市化进程”等几个现实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述描,指出: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处于一种绝对封闭和静止的环境中,它总要与外来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并在融合中发展变迁,这是一个自发的、无意识和缓慢的过程,当民族文化进入全球化时代后,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各种人为因素作用下,民族文化的变迁速度会加快,程度会较激烈,花儿文化在此背景下的巨大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范例和参照。彭金山教授的文章《目前,我们如何保护花儿》指出:“坚持活态保护和静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摸清花儿历史和现状,把既有的花儿作品全部记录下来”,并“研究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花儿艺术发生的变化乃至变异”,“一方面要保持‘山场文化’的原生态性,使‘本色花儿’与世共存;一方面与旅游文化结合,使传统艺术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下焕发新的活力。青年学者王贵生博士在他的《精神牧园:花儿会的现代意义旨归》一文中,借用解释人类学和结构人类学的观念认为:在理解、认知和体认花儿保护过程中应把主要目标和对象集中在花儿“主位语义场”――花儿会的氛围之内,对花儿群体的认知给予更深层面地研讨。同时应清醒、辩证地对待由行政、商业、学术构成的“客位语义场”在花儿生存环境、发展方向与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和对花儿保护产生的影响。白晓霞的《性别社会学视野中“花儿会”活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思考》中对“花儿会”现代语境中农村女性这一主体性骨干力量进行了审视,提出为农村女性营造良好、健康的“花儿会”文化生态环境,是促进“花儿会”活动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徐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及实践中的误区探微――以花儿和花儿会为例》,邢燕燕《现代化与“原生态”的冲突和悖论――人类学视野下花儿传承保护的再思考》等文章,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花儿会”研究为切入点,结合现代文化生态现状,对花儿传承、保护提出了宝贵的方法和建议。

二、花儿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探讨

花儿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本次论坛的热点和焦点,在所提交的论文中半数以上都是围绕此议题展开讨论的,充分体现了花儿申遗成功后,学者们对花儿今后的发展给予的高度关注。

民俗学家柯杨在《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一文强调指出:花儿入选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应“树立大花儿文化圈意识,取消我的、你的、他的相对狭隘意识,转变为我们大家的、中国人民的、全人类的开放的、包容性很强的新观念”。在花儿保护中,“既要关注花儿的优质基因的控制、提炼和传承,又要关注其本身的吸纳、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本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力发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以利于花儿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克服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片面现象,尤其要提防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错误倾向,把花儿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花儿传承主体――民间歌手的关注力度,在保护花儿原创性的同时,鼓励艺术家们在花儿音乐基础上的再创作。温州大学王文韬副教授在《“花儿”保护的若干思考――关于“‘花儿’文化博物馆”的构想》中指出中国歌谣词曲的发展是一部漫长的民俗画卷,田野工作的开展不能以民俗文化的剥离为代价,针对当下“花儿”传统文化空间的不复存在,及其文化内囊渐空,内涵缺失之现状,提出了借鉴古者《诗经》、《楚辞》、《乐府》之所为,创立“‘花儿’文化博物馆”,遵循力保“花儿”艺术相对“本真”之原则,运用“跟踪调查”,“三重证据法”等相对科学、合理、可行之方法对“花儿”艺术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除此之外,韩宏《乡音乡情花儿育新人――浅谈宁夏“校园花儿”的理论与实践》,周亮的《高校教育传承花儿探究》,魏登贤的《浅谈语文教学对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以及孔德云《让临夏花儿走进音乐课堂》则从传统音乐的学校教育层面,将花儿保护与传承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花儿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另一思路和途径。

花儿研究家王沛《好花儿漫红了天下――花儿“歌王”“皇后”艺术成就述评》通过对河州型“花儿王”朱仲禄、王绍明、“皇后”苏平及洮岷型花儿“歌魁”丁如兰艺术成就述评,为我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花儿演唱领域各民族歌手的传承路径,旨在强调花儿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作者严肃指出:当下系列的所谓“花儿王”、“花儿皇后”评比显得过于轻率和随意,政府应给予合理引导,并呼唤新一代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歌王”、“歌后”的出现。

同时,武宇林博士《宁夏“花儿”歌手现状调查报告》,冯岩《论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及其传承人――兼论西北花儿传承人赵存禄及其“花儿”长篇叙事诗〈东乡人之歌〉》,戚晓萍《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等文章分别对花儿“传承人”历史、现状及传唱风格等探究,旨在突显花儿活态传承载体――“传承人”在花儿保护、传承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期得到政府、研究机构、学者的扶持与重视,促进花儿事业的长足发展。

此外,陶柯的《谈如何做好申遗成功后的花儿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严国林、马桂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河湟“花儿”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为例》,陶雨芳、王莲喜的《对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雷侃的《育得根深叶茂“花儿”红――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初探》,吴晓梅的《二郎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季绪才的《关于岷县花儿保护的几点思考》,包海燕的《关于对洮岷花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张润平的《也谈如何做好花儿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等文章结合地方“花儿”现状,或从宏观,或从微观之角度对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花儿”提出了独到、新颖、具有时代性、建树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三、花儿研究新成果与其他

本次论坛提交的论文选题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拓宽,研究视野较过去更为宏观,主要涉及花儿的研究方法、花儿艺术的朔源、花儿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花儿文化产业的开发、花儿传承源流等诸多理论成果,突显了“实用性”特征,为今后花儿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参考意义。

赵毅的《打造“花儿”品牌促进经济发展》指出,加强对外宣传,并与旅游业结伙搭档,举办“花儿会”、“花儿”演唱比赛,调动各地、各民族花儿品种集中展示,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经济繁荣,这不仅是“花儿”传承发展的一项强有力保护措施,更是其经济、艺术价值的彰显。徐光文则在《依托花儿之乡优势做大做强花儿产业――对新时期花儿发展与创新的思考》中提出,“花儿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文化产品。我们要坚持走民营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资、融资机制打造花儿产业。景生魁《关于西北“花儿”的传承与创新》提出打造中国“西三角”经济带,构建“花儿”保护的地域框架,从生态循环经济中发挥民族特色,使“花儿”在困境、危机中开拓创新的建议。

另外,张君仁博士的《1949年以前的花儿与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一》对1949年以前有关花儿的记载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文章指出:各时期“由于历史语境的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收获,为花儿向外传播及研究的初步繁荣打下了基础”,为今后花儿史学研究提供了参照。巨奇君《花儿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在将花儿研究分为“收集整理”、“形态研究”和“深入研究”三阶段基础上,认为,今后“花儿研究”应回归田野,超越“花儿本身”,重视花儿生存之“大文化空间”和“大社会背景”之间的深层关系。马晓红《“花儿”保护的多学科合作初探》中花儿研究多学科合作方式的提出,为花儿研究提供了较为可供借鉴的理念与方法,作者认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着某种程度的共同特征,而不同侧面及不同层面的研究,是多学科合作之基础,这有利于“花儿”的全方位、高层次研究。魏泉鸣先生《中国花儿源流批评史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对花儿源流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源流”问题应严格区分,但也允许、同意流变现象的发生,不应封杀一家之言,但各言辞应有自己之依据,在争鸣中促进花儿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李恩春《西北花儿≠西北一般民歌――略论花儿保护中演出、出版、宣传的科学性》演出、出版、宣传花儿应在正确认知花儿“属性”与“个性”基础上,对花儿“名称”、“内容”、“格式”、“引腔”、“体裁”等方面有所探析。此外还有李U的《关于编撰〈中国“花儿”大全〉的构想》和汪鸿明的《必须树立严谨务实的“花儿”研究作风》也分别提出各自关于花儿保护的建议和想法。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不仅是对近年来花儿保护研究理论成果的一次检阅,同时也为诸多学者探索、共商花儿保护新思路、新途径、新机制和新方法,确保多民族共创、共享之花儿理论研究深入发展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机会。无疑为今后“花儿”长足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在“花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体定位;志怪小说;美感教学

《桃花源记》作为魏晋时期陶渊明的代表作,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喜爱,作为新课标中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文言名篇,笔者认为作为《桃花源记》的讲述者,既要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搞清楚该篇目中的重难点,又要在授课时力争把本篇带来的美感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

一、《桃花源记》的文体定位

《桃花源记》的文体之争历来都是文W研究者和语文教师莫衷一是的文体,这种既像散文,又类似小说,还有些题记味道的奇特文体既是学习时不可规避的“难点”,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桃花源记》比较吸引人的地方,笔者认为,要想探究《桃花源记》的文体,首先要结合魏晋时代的时代特征来加以阐述。

(一)“记”文体探究

纵观《桃花源记》全篇,其在题目中就交代了自己的文体为“记”。“记”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至唐宋而大盛,此种文体在古代的名篇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题材非常宽泛,既可以记人纪事,又可以记录山川名胜,还可以记载器物建筑,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记”又别名“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在现代上说,“记”可以算作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旨在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明作者的一些观点,历代在“记”这一文体的应用中,有描写物品的《核舟记》、描写景色的《石钟山记》等,不一而足,但绝大多数都是借眼中的实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桃花源记》和其它游记等相比,却有较大不同,一是所写景物为作者的虚拟想象,二是在表达上主要是以叙事为主,景物只是作为叙事的衬托而存在,为探究它的真正文体提供了难度。

(二)《桃花源记》文体争议

在当代,对《桃花源记》的文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与古代的“记”一脉相承的,所以也应该算作散文的一种,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辞海》中,对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从这里来看,《桃花源记》被当作散文不无道理,但是未免流于宽泛,仅仅当作散文并不利于对《桃花源记》进行整体的解读。另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题记,题记一般意义上是指旧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的抒怀之作或者所著之文,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在各地名胜所题写的文字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种,如各地的摩崖石刻上所写的摩崖题记等,此外,题记也可以指在文章正文前或题目下的文字。从《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上来看说《桃花源记》的文体是题记也不无道理,可是仍不得其全篇的精髓,所以有些研究者提出了《桃花源记》的文体是小说这一大胆的猜想。小说文体往往需要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三要素在散文和题记中都可以忽略,但是《桃花源记》中却主要围绕着这三要素层层展开情节,再看小说由于是侧重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情节构思是可以虚构的,《桃花源记》也恰好虚构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最后,如果把《桃花源记》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来分析的话,其整个脉络也将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全篇的学习,从这三点上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将《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

(三)《桃花源记》作为志怪小说解读

笔者认为,在教学和研究上,《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更有助于对其全文的深入理解,而且《桃花源记》的文风颇有些志怪小说的味道,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在古代涌现出很多可以归类于志怪小说的经典名作,如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多以奇谈怪论为主,这样的特征和《桃花源记》中记录的内容显现出的文体特征不谋而合,《桃花源记》中虚构的场景,奇妙的人物塑造都带有某种志怪小说的成分,加之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桃花源记》归入志怪小说的行列。

二、《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认为,《桃花源记》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名篇,在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普遍思想下,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美感展开教学,把桃花源之美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能表现桃花源之美的内容展开教学。

(一)景色之美

在教学中对于景色之美的阐释上,笔者在授课时安排了诵读加绘画这一环节,既找学生轮流通读此文,着重阅读有关桃花源景色之美的地方,然后找出一名绘画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课文时在黑板上把桃花源的美画出来,随后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景且都在哪里,从而把抽象的文章具象化,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二)民风之美

第11篇

请读文章:

观音水

吉林中学生王令鸽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家楼前那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变成了花市。花市的规模不大,花的品种也都是一般的盆花。花市的经营者大都是些老年人,一边卖花,一边闲谈。生意虽然冷清些,但卖花人热情不减,似乎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

由于花市无人管理,所以卖花人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不过有一位老人例外,自从有了花市,便每天都坐在我家门洞旁,从没挪过地儿。他的花很普通,但在如此的惨淡经营中,他的生意却很好。这其中的“秘密”就是一只只套在花盆外的小篮子。

开始的时候,他的花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在整理好花摊后,他便用他那双长满老茧却不显一点笨拙的大手编着什么。老人编得很投入,粗细不一的藤条在他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错落有致地“团结”在一起,成了类似于鲜花店中的那种小花篮,看起来虽称不上精美但的确很细致。后来,每当有人买花,老人就送一只花篮给他。把普通的花放在篮子里,再用藤条提起,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一次,我在他的花摊上发现一种叫做“滴水观音”的花。这花很有趣,每隔几秒钟就会有水滴从硕大的花叶的尖端滴下来。据说,这种“观音水”能清热解毒,是难得的药饮。想想我那空荡荡的房间,确实需要几分绿意,并且这花又如此有趣,于是我一咬牙买下了这个花摊上最贵的花。

我的这一举动好像很出乎老人的意料,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花这么多钱来买花。所以老人就没有准备能盛下这么大盆花的花篮。但老人一再保证会给我编一只能盛下那盆花的花篮,尽管我说没什么。

太阳又一次升起。为了给花浇水,我早早地结束了美梦,来到阳台感受仲夏清晨的气息。晨雾的清凉与苦香沁人心脾。现在的我一心地“善待”着“滴水观音”,指望它“大发慈悲”多多滴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滴水收集在一起,用来对付脸上的青春痘。这一天,直到夕阳把花儿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老人都没有来。以后的几天也没见着他。

那天,我出门回来,看见一个年纪小我几岁的女孩抱着一只大花篮站在我家门口。我立刻明白了,走上前去……她很爽快地把花篮给了我,还蛮自豪地告诉我编花篮的人是她外公。我问她外公为什么没来卖花,她说:“外公中暑了,一些老毛病又犯了……”

忽然,我好像想起了什么:“小妹妹,你等我一下。”我飞奔上楼,取出那已经攒了半瓶的观音水……

“卖花赠篮”是本文故事的主要情节。“卖花老人”“卖花”配送“花篮”,这一举措给他带来了“好生意”。文章写道:“他的花很普通,但在如此的惨淡经营中,他的生意却很好。这其中的‘秘密’就是一只只套在盆外的小篮子。”然而,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故事的重点还在后面。待到“滴水观音”(花卉名)卖出后,老人委派外孙女补送“花篮”。这已是在买卖交易之后。此时“赠(花)篮”的行动意义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生意经”,而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展示了卖花人祖孙俩代善解人意,诚信守诺的优良品质。文章立意至此方显。而这一切只是在故事的娓娓叙述中自然流露,平淡是真,寻常见奇,显示作者从容运笔、善于铺垫的写作能力。

平淡求真、寻常见奇是文章的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作为表现方法,明示和暗寓各有所用,也各有所长。相对而言,暗寓需要调动更多的表现手段,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比起“明示”来写作难度较大。“暗寓”写作需要注意以下条件。

选材要严,这是第一条件。文章主旨全靠题材本身自然展现,前提条件是题材必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比如,《观音水》中所选两个素材,一是“花篮”,一是“滴水观音”,就具有耐人寻味的意义。“花篮”方便于买花人,为人着想,“别有情趣”。它又是卖花老人生命力的展现(“粗细不一的藤条在他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它还是诚守诺言的信物。由“外公”而“外孙女”,更是美德承传的见证。再说“滴水观音”,不仅花的特性“有趣”(“每隔几秒钟就会有水滴从硕大的花叶的尖端滴下来”),而且花的取名“有趣”(“指望它‘大发慈悲’多多滴水”)。“观音”之名带有禅意,既写花,又写人,语意双关,寄托“卖花人”和“买花人”善善相报的心灵沟通。如果素材自身意义空泛,“主旨”不含,焉有“暗寓”?

应该说,“含而不露”不是真的“不露”,实际它是又一种“露”的方法,只是看似“不露”。层层铺垫,水到渠成,是重要的“露”的方法。《观音水》第一部分介绍“花市”,突出它的平常:“不起眼的小路”,“规模不大”,“品种一般”,“生意清淡”。由此带出“卖花老人”,在他的身上打上“平凡”的烙印。紧接着就出现一连串的“例外”:别的卖花人摊位不定,而这位“卖花老人”却固定摊位(“从没挪过地”);别的卖花人“惨淡经营”,“他的生意却很好”;别人只卖花,他却配送“一只花篮”;已经生病,却一定要外孙女补送花篮;只为顾客着想,却意外地收到买花人回报的“观音水”。这一连串的意想不到,一层又一层、合情合理地升华了“花卉交易”的主题意义。没有这层层铺垫,就难以深刻地展示文章与人为善、善善相报的主旨。

文章取题“观音水”,也是简洁而有深意的。取题应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一致。“观音水”是文章连通全篇的重要素材,更是凝聚人物感情不可或缺的载体。以“观音水”为题,是实写,也是隐喻,紧扣题意却不张扬,意蕴丰富,给人回味。

第12篇

关于最新《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关于最新《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关于最新《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