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

时间:2023-05-29 17:39:35

回乡偶书古诗

第1篇

1、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2、《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中国五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不仅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还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为了回归传统、重读经典,语文教学要重新挖掘经典知识。以诵读为本,积累为重,拓展为辅,让经典知识润泽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中的情感,都是通过孩子的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古诗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学生个人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中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多读,学生就能把握住诗词的节奏,更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在读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情感同时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想象诗人贺知章回到家乡后的情景,读着读着,贺知章的失落、伤感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再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妈妈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关心你,特别是你出远门时妈妈对你的叮嘱,从而感受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二、积累为重,丰富底蕴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聚过程。《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些知识本来不理解,但积累多了,诵读多了,自然就能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在教学古诗时,我经常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背诵、积累,并学会了运用。

春末夏初,草木茂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祖国到处美不胜收。这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如:看到粉红的桃花争先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便会随情吟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岸边吐出嫩芽的柳树,花中飞舞的蝴蝶,便情不自禁地吟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在吟诵中不断积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句句、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为辅,提升素养

从最简单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如,教学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人、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及心情,从而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例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咏柳》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人兴奋、愉快的心情,然后拓展到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如果你是一位旅居国外的华侨,花甲之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在吟诵中让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那低落、伤感的心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继续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这样由学一首诗拓展到学习诗人的其他古诗,从中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古诗词,喜欢祖国的文化,就会主动去寻找它、欣赏它、享受诗中的美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3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4题;共28分)

1.

(3分)根据语境给划线字注音。

①爸爸每天需要挑________水浇花。

②煤油灯要灭了,得挑________一下灯芯才行。

③他这种行为是挑________拨离间。

2.

(9分)组词小火车开动了。(一字组多词)

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分)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

擎雨盖:

犹有:

4.

(11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注释,给诗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________(shǎo

shào)

相________(xiānɡ

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共4题;共28分)

1-1、

2-1、

3-1、

4-1、

第4篇

一、推敲词语欣赏境界

1.抓住动词

动词往往是古诗的“诗眼”,把动词理解透彻,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既有“生产”又有“升起”的意思。让学生着眼于诗的意境去理解,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呢?“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就散去了,如果用“升”字就不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升腾的这个画面,也不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返景入森林”的“入”字用的极好,它写出了夕阳的光线通过一棵棵树的缝隙照进茂林深处那种轻柔缓进的情形。以动衬静,以光显暗,描绘了一幅十分幽静美丽的山村晚景图,把读者带入一种颇为神奇的境界。

2.抓住表现色彩的形容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形容词,色彩绚丽,相映成趣,描绘出翠柳袅袅、黄鹂鸣啼,白鹭翩翩,蓝天高远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3.抓住数词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诗人用夸张的数字写山之多,路之密,反衬雪之猛、天之寒,表述了孤寂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表现自己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二、神游心醉赏意境

古人的山水诗往往像有声的立体画和如画的交响乐,具有鲜明绚丽的绘画美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诗、画、乐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欣赏这类的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录音、录像、出示简笔画,投影片等,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神游胜地,陶醉在美景中,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畅谈此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赏意境

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一组电影或电视镜头的话,开始应出现怎样一个画面?接着镜头里出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最后以一个怎样的场面结束?然后请几位同学做诗人和孩子表演想象的情景,这样活生生的场面就再现出来,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深刻体会出古诗的意境。

四、联系现实赏意境

如深入理解了《回乡偶书》的诗句后,提问学生:诗中这种离乡多年返回故乡的情景,谁在生活中见到过,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便联系台胞回大陆探亲的情景,叙述的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热泪盈眶,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无限喜悦和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联想求异赏意境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联想:要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山中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求异思维,回答出这无数的山岭该有许许多多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数不清的山间小道该有许许多多地行人来来往往,进而与现在群山之中无一鸟,众多小路无一人进行对比,更加体会到作者在这雪猛风紧,天寒地冻的空旷世界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凄凉。

六、结合背景赏意境

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向学生介绍他写作这首诗时,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阻挠失败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来理解,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中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

七、反复诵读赏意境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朗朗上口,朗读和背诵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读、分读、自由读、上台读、齐声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欣赏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八、填充故事赏意境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强。教学中把诗歌的空白部分填充上,叙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诗中形象完整、鲜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样便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隐者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特点,体会诗人羡慕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5篇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陆游有诗云:“据鞍千里何曾病?闭户安眠百病生。”身体不活动,反而容易生病,力所能及的劳动对老年人来说,不仅创造价值,同时由于活动筋骨,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陆游回到山阴村居住后,投身田间劳动,像一个老农那样,扶犁把锄样样都干。后来随着岁数的增大,田里的活儿不干了,就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里做点事,例如种菜、种药材、打扫卫生等。

[保持童心和平静的心境]

心态对人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人老首先是心老,如果能保持天真活泼的童心和自然平静的心境,就能有促进健康、祛病延年的功效。陆游深谙这一养生之道,这从他的许多诗中都可以看到。例如:“老翁垂七十,其实似儿童”,“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陆游是很乐观豁达的人,他曾有诗云:“人生只要常无事,忿欲纷纷喜见侵。赠子秘传交乐法,秋毫莫遣动吾心。”“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一去脉和平”。陆游晚年自号“龟堂”,希望自己像顺应自然的乌龟一样长寿。

[注意饮食起居的保健卫生]

陆游的长寿与他注意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也是分不开的,他晚年喜欢吃蔬菜和鱼,吃容易消化的软饭和粥,还喜欢饮茶。陆游青壮年时嗜酒,进入老年后,他喝酒十分节制,“饮酒可不病,自酌随浅深”。陆游还很注意吃饭定时,每日不吃得过饱:“食饮从来戒失时,衣裘亦复要随宜。老人最索调停处,正在初寒与半饥。”

[生活充实,有精神寄托]

陆游特别喜欢读书,他的藏书之丰在当地是有名的。他在一首题为《读书》的诗里说“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宽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是平生五车读”。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在《题老学庵壁》中写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写诗,他曾说:“偶尔得一语,快于疏九河。”写诗是他人生的一大快乐,经他自己精心挑选编集付梓,从而得以流传至今的就有9 000首之多,这个数量在古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主动与人交游、沟通]

第6篇

思念家乡的诗句(一)

1、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3、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11、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2、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13、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14、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15、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16、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17、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18、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19、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0、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3、南去北来人老矣。——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24、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5、却恐它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26、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2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0、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3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3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3、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3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36、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3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8、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39、天怜客子乡关远。——蒋捷《虞美人·梳楼》

40、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1、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2、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45、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46、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7、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8、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49、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0、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5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5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53、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4、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55、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5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8、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59、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0、回首乡关归路难。——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61、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2、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63、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65、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6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6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8、碛里征人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69、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70、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7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72、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3、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74、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75、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76、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77、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8、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7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80、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1、泪鸿怨角,空教人瘦。——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思念家乡的诗句(二):

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3、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2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0、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2、爱尚语录: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3、思念家乡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爱尚语录: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36、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1、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4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4、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46、思念家乡的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4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5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5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56、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57、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58、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5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0、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思念家乡的诗句(三):

1、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苏轼《送贾讷倅眉》

2、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3、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4、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5、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12、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3、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4、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6、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9、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0、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1、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22、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5、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6、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27、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28、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9、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30、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3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32、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3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34、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5、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8、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39、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0、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41、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42、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4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適《别董大二首》

47、故乡心事在天涯。——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48、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49、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0、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52、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53、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54、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55、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5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57、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5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9、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60、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61、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2、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3、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64、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65、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66、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6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

· ·

· ·

· ·

· ·

· ·

· ·

· ·

第7篇

如同百川之奔赴大海,百花之朝向太阳。不分肤色和国籍,世上的芸芸众生都向往和喜爱春天,而和青春做伴的诗人呢,他们更是春天的歌手。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的英国名诗人布莱克,他在《致春天》一诗中直抒胸臆:“人们载歌载舞欢呼你的莅临。啊,春天!”而中国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颂。更可以汇成一阕宏大的合唱。盛唐之初的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大合唱中动人的一曲。

王湾,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先官荥阳主簿,后调洛阳尉。他词翰早著、文辞华美,为时人所称誉,是开元时也即初盛唐之交的名诗人。他的诗,绝大部分都遗失在岁月的风尘中,《全唐诗》中仅存十首。诗创作并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产量高而质量也高可谓万不得一,一个诗人有几首甚至只有一首诗流传后世,也应该说是不负此生了。王湾现存诗作多不出色,只《次北固山下》一诗独秀,有如一颗千秋照眼的珍珠。唐人殷瑶所编的诗选本《河岳英灵集》就曾选入此诗。他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即曾为丞相、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颤并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他眼高手也高,曾手书王湾此诗高张于自己办公室的素壁之上,作为模仿效法的范文,这种待遇绝非一般的作者可以得到,可见此诗确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长江沿岸,三面临水,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咏此地。“次”,为中途停歇或客旅小住之意,如“旅次”即是。王湾中年往来吴楚之间,多有著述,此诗当是这一时期远离故乡作客江南时的作品。时间是冬已尽而春将来,地点是北固山下的江边,全诗抒写的是诗人江行途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用对起法,句式为对偶句。“客路”点明作客他乡,与结尾之“乡书”遥相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美学整体;“青山”点明题目中泊舟的北固山,而“外”字则说明前程尚远,现在只是小驻行舟而已,于是题目中的“次”字也有了着落。如果说出句是写大景和远景,那么对句则是写小景与近景,笔墨由长远的旅程与浩荡的江面,缩小到近在眼前诗人所乘的江边一叶客舟。颔联对仗工丽,所取之景同样是大小映衬,构成了一幅万里长江图,有如今日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前面的“青山绿水”已暗伏一个未曾明说的“春”字了,“潮平”可见春潮之浩浩荡荡,“两岸阔。进一步补足了春潮之阔。此句描绘的是一个阔大的平面,重点写“潮”。“风正”既是写风乃顺风也系和风。所以才能“一帆悬”。也就是一帆高张。孕风而行,此句描绘的是一个狭小的主体,重点写“帆”。这一宏阔的颔联,的确不是寻常笔墨,后来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不知是不是从这里得到过启发。

在如此铺垫之后,便逼出了全诗既精光四射复含意深长的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殷瑶所赞的“诗人已来,少有此句”说的正是这一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的《诗薮》美之日“盛唐句”,而唐代末年诗人郑谷自编诗集三卷,作《卷末偶题三首》,其一乃是:“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此颔联之所以传诵古今,是因为诗人写出夜色尚未全残,朝日已然要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旧年尚未终了。春天已然透露了即将来临的消息。这既是对欣欣向荣的春天的讴歌,也是对已经来临的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所以胡应麟称之为“盛唐句”,因为这种青春奋发的诗句。在中唐尤其是晚唐就难得一见了。还要特为拈出的是,此联是所谓的“倒装句”,循规蹈矩地平铺直叙,本应为“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现在一经倒装,句法变平顺为逆折,变直白为峭劲,如同急滩上翻滚的回流,好似悬崖边劲舞的苍松,更觉动人心魄。结尾一联,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原典见之于《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联抒写的是人所共有的客思乡愁,“乡书”与“洛阳”则照应开篇之“客路”,一线贯穿,结构完整。

此诗有两种版本,《河岳英灵集》题为《江南意》:“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此诗不及长期流行传诵的《次北固山下》,《全唐诗》也只是将它作为后者的附录。至于为何一诗二题而且字句多有不同。这恐怕只能乘特快列车从时间隧道直驶唐朝,去面询王湾本人了。

第8篇

[关键词]唐诗宋词;古典情怀;教学品鉴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脉搏,也是世界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精神盛宴。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蕴含着高贵的古典情怀,它们既是古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又是今人学习品鉴传承的精神动力。当代学生置身高速发展的电子网络时代,加上物质的充裕,多元文化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他们对古典诗词“既爱又恨”。“爱”之古韵久长,又“恨”之难以品鉴吸收,而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蕴含的古风古韵,深入品鉴其古典情怀。

一、“古典情怀”的界定

诗词大家周汝昌先生说:“诗讲究性灵,有神韵,有境界。”先生所云“性灵、神韵、境界”广义上讲,就是指诗的音、韵、质、境,音韵和谐,质文并茂,境界自出,可算是诗的天成之品。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情怀。百度汉语上,把“情怀”理解为“含有某某感情的心境”、“心情、情趣、胸怀”;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某个人在特定的时境中具有的心胸情怀。“古典情怀”则指在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个人或集体与时代关联的情感价值观念。这种情感是时代召唤与个体奋发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古典情怀”的内涵

古典诗词源头甚广,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作品中,主要包含如下几种情怀:

(一)寻求安身立命的乡土情怀。中国人一直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多数人骨子里难以释怀的都是关于乡土、家国的客观存在。古代诗人在其诗词中寄寓了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那片存留成长轨迹的土地,仿佛是支持此生施展大志的支点。少小离家,却不忘老大归家。衣锦还乡自然是欢欣,客居流浪仍然心存乡情。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让无数眷念故土之人潸然泪下,温庭筠“客行悲故乡”让背井离乡之人更加失魂落魄。

(二)伸展宏愿的家国情怀。古人崇尚“有国才有家”的“大我”之观。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荣辱休戚相关。读书出仕或横刀立马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身老心伤,也不忘为国尽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为国惜才、为国安达而愤慨呈请的呼喊。古人骨子里的爱国心,是支撑他们一路勇敢前行的动力。叶嘉莹先生说:“要培养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不能只靠空谈死板的说教,而一定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或情感上受到感化和感动才行,而中国古典诗歌就正充满了这种感发的力量。”个人对于国家的特殊情感,都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特色,但是,文人志士骨子里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国家兴盛繁荣,个体才会有生存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三)存思含愁的重情情怀。亲情、爱情、友情,一直是古典诗词讴歌吟咏的重要内容。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让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甜美又迷惘的爱情,美好o限,燕子双飞,鸟儿双宿,此情可待,往往却成追忆;浊酒一杯,征程万里,劝君尽酒,哪怕远隔千山万水,真挚的友情亦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减色半分。

(四)关照自然中沉思人生的追问情怀。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能盖压全唐,不仅在于诗题一字一景,景境统摄全篇,更在于作者在沉醉自然的同时,有对人生、宇宙的深沉的追问:花月流水永恒?人生渺茫短暂?王勃看落霞,观孤鹜,秋水长天下不禁追问:阁中帝子何时已去?沉思今朝,更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对于自然的关照中,都有发自生命内里的思索和嗟叹:自然永恒浩渺,生命该怎样度过!

(五)逆境犹且坚韧的奋怀。“穷且益坚”,即使身处逆旅,抑郁不得重用,依然孜孜努力奋发。杜甫一生踬踣流离,却仍不忘大庇天下寒士;辛弃疾拍遍栏杆,虽无人会其登临意,依然横刀立马、犁耕纸上。

(六)人格平等的自我激励情怀。钟鼓馔玉的物质盛宴,却难以换取诗人内心的狂放与人格的平等。李白傲骨铮铮,仰天长笑,扬长拂袖是对其自身高贵精神的自我肯定与激励。诗人一颗高贵的心因不失品格而流芳千古。王维以山水的纯净照应人格的晶莹,绿苔石碣上、蜿蜒溪水里,自然盛放着不容沾染玷污的人格魅力。

总之,古典诗词里呈现的古典情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点亮了精神的明灯,让我们在这个摸爬滚打的物质奔流的时代,不至于失去了本心,失去了诗心!

[ 参 考 文 献 ]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第9篇

“袖珍园林”十笏园

十笏园可是大有来头,不可小觑。它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郑板桥在潍县做县长的时候也居住在十笏园,由此很多典故都打上了十笏园的烙印。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都对玲珑精巧的十笏园很钟情,以之作为官邸。康有为等历史名人也都在此居住过,电视剧《西游记》中猪八戒娶媳妇的高老庄也是在十笏园取景拍摄的。

世事变迁,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十笏园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丁善宝善诗爱画,尤喜古建园林。他特邀亲朋精巧设计,仿照苏州园林的布局意蕴,在有限的面积里精心构建楼台亭榭,随形就势安排书斋客房等,假以曲桥回廊连接,点缀鱼池假山,小巧玲珑,匀称紧凑,集南北园林之美于一身。今天看到的十笏园,除“”中被毁的后花园外,主体建筑群落尚存,有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大小建筑多达34处。

因十笏园占地不大,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为“十笏园”。十笏园虽小,却尽显苏州园林的风貌,“到此无不忘忧客,入园即是画中人”,穿行其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潍县民歌民谣丰富多彩

千百年来,流传于潍县城乡的民歌民谣,灿烂丰富、多姿多彩。

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王之翰的《九九消寒歌》、梁文灿的《潍阳十二月鼓子词》、裴星川的《潍县春节即事百咏》(竹枝词)等,都浸润着潍县民歌民谣的神韵,是反映当地世风民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民歌和民谣在古代的区别在于“合乐为歌,徒唱为谣。”就是说有乐器伴奏而唱的是“歌”无伴奏而唱的是“谣”。到了近代,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只说不唱、形如短诗或顺口溜一类的民谣,因其生动有趣、易学易记,大人小孩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地来上几段。

潍县有句俗语:“说书的,唱唱的,欢喜溜台儿(炒米做的小儿食品)鼓当子(玻璃吹成的玩具)。”描述的是解放前集市、庙会繁华的景象。在集市上演唱民歌小调是某些民间艺人谋生的方式,有的盲艺人或单独或三两合伙,走街串巷,弹着三弦或拉着二胡演唱地方小曲,在那时兴盛一时之后便逐渐消失。估计其原因既与社会动荡民生多艰有关,也因培养凑集这样的人才并非易事,可能有许多未被搜集记录的古老民歌也因此而渐次失传了。

解放后,当地政府积极对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1948年潍县解放不久,便有《打潍县》等民歌在传唱,1950年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到潍演出,带着让他“顺便考察各地民间艺术”的任务,曾会见过潍坊的年画、风筝、嵌银、刺绣及民间说唱艺人,当时的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还组织座谈会,向程砚秋介绍了潍县民间文艺状况,演唱演奏了有代表性的民间戏曲、民间歌谣和民间音乐,包括“茂肘鼓”、“吕腔”唱段、民歌《四大景》、民乐《老僧扫殿》等。

1952至1953年期间,山东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曾两次派人采集地方民歌和民间音乐,用钢丝录音机录音,并进行了记录整理,历时半年多,共收集民歌1500余首,编印了《昌潍地区民歌选集》,潍城区刘琳录音整理的《对花》,周炳义、丰会春、武桂英、王广英演唱过的《挑媳妇》《南锣》《光棍哭妻》《绣荷包》等都在其内。

1992年,当地文化局又挖掘编印了《潍城民间文学集成》,其中有固定曲谱的民歌如《四大景》之《春景》:“风春晓,春日暄,暖气薰,景物飘飘最堪怜。花开三月天,娇艳嫩色鲜。草萌芽,桃红似火柳如烟。暗伤惨,春闺两泪涟,愁锁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又把两翅翻。煦日莅芳园,和气吹牡丹,玉楼人酒醉杏花天,玉楼人酒醉杏花天。” 这是一首文辞古雅的民歌。对景伤情、赏花饮酒,这“玉楼人”定是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整首民歌的意境思绪与昆曲《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很相近。

还有“清明节,三月三,仕女与才子,万万千千;花架高,彩绳悬,有情人乐意打秋千;飘飘摇摇,血色红罗裙,世间美少年。忽然而低,忽然而天,风吹衣羽化而登仙。”清明节打秋千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习俗性娱乐活动,各地皆然,但其着眼点在于“有情人乐意打秋千”,便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在节俗中增添了青春浪漫色彩。

山东最大最完整的十里古街

一提到青州,免不了要想起古城,除了历史上的广县城和广固城已尽数被毁以外,后来的东阳城和南阳城依然或多或少地保存着许多遗迹。这两座古城虽以南阳河为界,各居南北,但共存1000多年,而且先后都做过青州的主城,似乎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跨过万年桥,来到南阳城,从南阳城的北辰门沿北门街一路向南,直到偶园街尽头的南阳城南门,连绵5公里左右。在这几条古街的旁边,又有棋盘街、卫街、昭德街相互连接沟通,构成了整个山东地区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区。在历史脉搏中观赏着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仿佛走过的不是一块块石板,而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北门街是青州古城北部的主要贸易区,整条古街至万年桥一路下坡,跨过万年桥后,古巷的地势又由北向南渐次升高,是青州现存古街中最富于起伏变化的一条古街。当地老人告诉我,北门街在60年代还保留着古街遗风,老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商铺的门板,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只有电视中才能见到。古街两旁一排排门板乌黑中透着灰白,映衬着青青的石板,在不断的蜿蜒中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

万年桥位于南阳城北门外,俗称北大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原是一座构木虹桥。所谓构木虹桥,就是整座桥梁完全凭借木梁穿插连接的桥梁,中间不见任何支柱,不见任何卯榫结构,桥身凌空飞架,桥体横卧如虹,其建造技法令人匪夷所思,建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它的发明者竟然不是名家巨匠,而是青州府监狱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囚徒,正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囚徒开启了中国构木虹桥之先河。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书丹刻石立碑,可惜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洪水冲没了,现在的这座万年桥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改称“万年桥”。该桥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被冲毁,继而重修,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万年桥才逐步完善。

偶园的前世今生

以前偶园街是什么样,询问当地人,他们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从一张发黄老照片中,我终于见到了偶园街曾经的风采,在这张老照片中,除了两边的明清建筑,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古街上从北到南的牌坊,可见当时的偶园街非常繁华。

偶园就位于偶园街中段,它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刊部尚书冯溥的一座私人花园,可见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老人告诉我一个传说:“在冯溥告老还乡之前,他把自己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了皇上,皇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和衷心,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

传说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但就现在偶园的位置来看,这里的确是位于衡王府的东华门外,在离它不远的天主教堂院内仍遗存有一口名为“胭脂”的古井,据说这口古井就是当年衡王府宫女、嫔妃梳洗打扮的用水之处,但冯薄当时得到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几近荒芜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的种种行为。

偶园还算得上是名家之作,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冯大学士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至少在这一方面他还是继承了“北海世家”的优良传统。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它应该是宅邸、宗祠和园林三结合的建筑群,现在的偶园只是这个建筑群体的一部分。关于偶园之偶,时下最认同的观点是取“无独有偶”之意。

在偶园中,能和假山媲美的就是衡王府遗留的四大青州怪石,这几块令人称奇的古老奇石,皱、丑、漏、透、瘦皆备,“疏可达马,密不通风”,婀娜多姿,挺拔秀丽,蕴含着书法篆刻的神韵。如果游人在最佳位置去观赏这四大怪石,就会发现这几块石头竟与我国繁体字的福、寿、康、宁既形似又神似,百观不厌,实为极品,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现今不用说,更是无价之宝。

魏碑圣地玲珑山

出青州城向西南去,大约在30里外的群山之中有一座峰峦突兀而起,山势峻拔,雄视一方。此山虽然不算太高,面积也不是太大,但是提起山的名字,却令海内外众多书法界人士心驰神往,仰慕不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青州名胜之一――玲珑山。

玲珑山原名北峰山,清朝康熙初年,有一个叫吴恪三的隐士在一次地震后到山中游玩,发现山崖的石隙间依稀有微光透出,便召集子侄进行挖掘。没想到这纯属偶然的行动竟一发而不可收,从发掘处开始越挖越深、越挖越曲,前面竟出现了一个个相互串联的洞穴,有的前后一脉,有的上下可通,有的内外相套,有的自成厅堂……北峰山从此被改称为玲珑山。玲珑山中的洞穴形态各异,各有特点,其中较有名的有穿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峰顶洞等等。

游人到通天洞里游玩时,会在洞中的西壁上看到刻有“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个字,这些结体遒劲、雄浑朴茂、刚健沉稳的字迹,就是蜚声书法界的郑道昭的“白云堂题名”书法石刻。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时期开封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史称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郑道昭在对书法演进变化的把握上颇有心得,造诣甚高,被誉为“北朝书圣”,与王羲之并称为“南王北郑”。目前所知的郑道昭遗存在世的书法刻石有40多处,无论是碑铭还是摩崖石刻,都是魏碑体的典范之作,备受书坛崇拜景仰,世称其为“魏碑鼻祖”。

每年,除国内游人络绎不绝地前往玲珑山外,还有不少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到玲珑山朝圣拜谒。与此同时,舒同、武中奇、欧阳中石等诸多书坛圣手也争相把自己得意的书法作品镌刻在玲珑山的山崖岩石上。行走在玲珑山蜿蜒的山径上,就仿佛徜徉在中国千年书法史的艺术长廊里,到处熠熠生辉,令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

潍坊本地美食众多,最著名的有:

潍坊城隍庙肉火烧:一提起火烧,大部分人不知是什么,其实潍坊本地的6火烧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馅饼。潍坊肉火烧历史悠久,以肉鲜、皮脆、味美著称。

潍坊朝天锅:朝天锅是潍坊第二道特色美食,相传由清朝一屠户发明,因为当时锅子是露天的,就取了个简单响亮的名字叫“朝天锅”。

光扒菇:当你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恐怕以为是某种蘑菇,其实扒菇不是菇,而是一种在潍坊寿光独有的特色美食,虽其貌不扬,但味道极为鲜美。

潍坊鸡鸭和乐:鸡鸭和乐相传是为了合家欢乐、全家和睦而做的一道菜,现在已成为特色美食,和乐条柔韧有劲,肉香汤醇,别有风味。

第10篇

关键词:瞿秋白;旧体诗词;古典韵文;接受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155-07

众所周知,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自中共中央为其昭雪、恢复名誉以来,瞿秋白研究形势日盛,硕果累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革命活动、政治理论、思想宣传、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而作为诗人秋白之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秋白本色是诗人。刘福勤指出:“瞿秋白似乎是天生的诗人。他的心是诗化的,他的情感世界、他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他的全部生涯,那么美尚,那么绚烂夺目,那么高迈激荡、正气浩然、充满诗意。……诗心和诗化的革命活动、创造活动,酿成语言形式的诗,流泻于笔下,在秋白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①从他14岁作五绝《白》诗到36岁就义前所作七绝《偶成》集句诗,其间吟咏不绝,言志不息。诗人的感物伤怀,触景生情,壮怀激烈,惆怅彷徨,孤寂悲怆,缠绵悱恻,诸如此类种种复杂的胸臆情绪,无不烙印于诗词之中。因此,研究这些诗词,不失为了解与透析秋白思想人格、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心路历程甚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拟以秋白今存28首旧体诗词为依据,就其古典韵文之接受生态作一初探,从“集句之慧”“仿拟之巧”“打油之谐”“意境之幽”“诗源之美”等五个方面,透视其旧体诗词自觉接受古典韵文之美的诗质基因,以探明秋白旧体诗词古色古香、神韵幽雅之艺术渊源。

一、 集句之慧: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于资料的严重散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诗人的集句诗,只有1935年作于狱中的七绝《忆内》与《偶成》两首诗。尤其珍贵者,《偶成》集句诗则是他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后人的绝笔诗。前者怀念妻子杨之华,婉转细腻,体贴入微,亲情感人;后者“狱中言志”,慨叹身世,有感而发,袒露心灵。两首诗借助于唐诗“丰神情韵”的天然之美,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人物生死攸关之际的人生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忆内》集句诗作于1935年初夏,诗云:

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身休。

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

为了比较准确理解这首集句诗的思想境界与幽

雅意蕴,兹将诗人分别所集唐人原诗录于下。首句“夜思千重恋旧游”,出自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多雨在孤舟。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最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次句“他生未卜此身休”,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身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第三句“行人莫问当年事”,出自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末句“海燕飞时独倚楼”,出自戴叔伦《寄司空曙》:“细雨柴门生远愁,向来诗句若为酬。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北郭晚晴山更远,南塘春尽水争流。可能相别还相忆,莫遣杨花笑白头。”此四首诗均为七律,每首诗皆含“愁”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们对友人的离愁别恨、对玄宗的讽刺挖苦、对局势的忧患惆怅、对故人的别后思念之种种情感。而此正好集中体现了秋白当下囚禁狱中无自由、思念亲人无相见、时局动荡无安全的忧思萦怀的复杂情绪,正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诗人的思绪穿过异代同“情”的时空隧道,以巧慧灵动之心、洞察秋毫之眼,从唐代四位诗人的作品中精拈出深含忧思情愫的佳句,重新组合成深情念妻、凄婉感人的《忆内》集句佳作,同中有异,意蕴独特。

秋白以《忆内》为题,集中表达对爱妻杨之华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中又蕴含着悲悯同情、无奈叹息的心灵密码。透过文字之表,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无情毁灭“秋之白华”恩爱婚姻之罪魁祸首的暗怨与隐恨之情,真乃“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也。

与七绝《忆内》诗一样,秋白的绝笔诗七绝《偶成》,也是一首集唐人诗句天衣无缝、妙合自然之名作。诗题下,诗人署名时间为1935年6月18日,并作小序云:“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此段小序交代了集句诗的成因,可谓触景生情,偶然得之,故题诗名为《偶成》。此集句诗云: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末加跋语曰:“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跋语给后人提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一是诗人在知道自己“毕命之令已下”之后笔录了这首诗,他对自己梦中之“仙境”以及与梦中“仙境”相吻合的集句诗十分留恋,这种愉悦的心境与他此前所向往的桃花源式的“逍遥”情景甚为相通。可见,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亲友的人生态度与向往和平、向往宁静、向往和谐、向往幸福的精神追求是贯其一生的。这在《多余的话》中有极其坦诚而鲜明的表述:“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由衷之言,无限感怀。

《偶成》分别集自韦应物、郎士元与杜甫的三首七律诗。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秋白将颔联中“流”字改为“山”字,抑或另有所本,也许记忆有误。次句“落叶寒泉听不穷”与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皆集自郎士元《题精舍寺》:“石林精舍虎溪东,夜叩禅扉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苍苔古道行应遍,落木寒泉听不穷。唯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秋白将颔联之“僧”改为“心”,将颈联之“木”改为“叶”,可能另有所本,抑或记忆出入,然而,这些皆无碍于诗人情感之表达。第三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三首诗皆为借景抒情之作,却情景有别。韦应物借日暮苍茫之秋景,写前程渺茫之忧戚;郎士元借月下精舍之景,发仰慕禅境之情思;杜甫借秋月清寒之景,抒孤寂怀人之思恋。三首诗皆是情景交融、各有千秋之名篇佳作。而秋白所集《偶成》之诗,一仍原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却寄寓了诗人于特殊时期、特殊处境中的特殊感情,即或隐或现于群山的温馨多情之夕阳,与百听不厌的“落叶寒泉”之清音,自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遂让诗人顿然产生“如置仙境”之美感。因而,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怀抱里,诗人长期忍受的颠沛漂泊、别离亲人的孤寂凄苦心绪一下子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达到了心海澄明、万愁皆抛的极乐世界。此时此刻,诗人是多么宁静,多么轻松,又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飘飘若仙!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诗人的梦幻美景而已。诗人何以至此,主要是由于诗人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党政冗务、进退维谷的思想斗争、多愁善感的诗人性格与积劳成疾的羸弱体质等状态下,竭力想在精神世界里寻觅一种人生的解放与超脱。

由《忆内》《偶成》两首集句诗观之,秋白对于唐诗,尤其是唐代的七律诗,是情有独钟的。他在狱中一直坚持阅读不辍,对唐诗的阅读理解极其深刻,在记诵引用方面极其准确,已臻出口成诵、思之即来、出神入化、殆同己出的唐诗接受圣境。创作集句诗委实不易,对于作者的学识、眼力、作诗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作者必须博闻强记,熟读百家,融会贯通,善于联想,勇于创新,才能采珍觅宝,缀玉联珠,借古人之妙句,寓集者之情思,创作出取于原诗而又高于原诗的具有个性色彩与魅力的新作来。秋白就具有这些创作集句诗的基本条件与高超本领。他这两首集句诗,无论是主旨之鲜明表达、意境之深邃丰厚,还是情感之自然真诚、韵律之和谐婉美,皆已臻达集句诗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艺术胜境。

二、仿拟之巧:似曾相识燕归来

秋白的集句诗写得出神入化、高雅脱俗,而他的仿拟诗同样写得机巧敏捷、妙趣横生,给人以忍俊不禁的“悦读”享受。

诗人作于1933年3月的仿拟诗《读飞机募捐启有感泣而歌之》云:

去年今日此吴淞,大炮飞机相应轰。

大炮不知何处去,飞机依旧打秋风。②

此诗改自于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诗描写一位青年男子游春之际巧遇面若桃花女子而产生的相爱相思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秋白顺手拈来,稍加改作,即将其变成了一首极具讽刺力度的政治诗。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1933年二三月间,国统区在所谓“航空爱国运动”的号召下,各地成立了诸如“中国航空协会”“航空救国募款会”等组织,举行“航空救国宣传周”“飞机募捐启”等活动。其实,这些都不过是以为首的政府上演的一场欺世盗名、趁机敛财的政治丑闻与闹剧。诗题“读飞机募捐启”,即指此事。而诗人的“泣而歌之”,则全用反讽手法,憎恨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首二句回忆去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与驻沪十九路军以大炮奋勇反抗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后二句是说当年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后又转调福建“剿共”之事,而当局却依然打着“航空救国募捐”的旗号在招摇撞骗,搜刮民脂民膏。“打秋风”,是流行极广的民间俗语,简作“秋风”或“抽丰”,意谓巧立名目,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向人索取财物,以此用于的这场所谓“航空救国募捐”之闹剧,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

秋白作于1935年夏初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极为难得的仿拟佳作: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此词仿拟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秋白在词中完全袭用了陆游“寂寞”“无主”“风和雨”“一任”“香如故”等关键词,“花落”一词与陆游的“零落”意思相同,皆指梅花之凋谢。两词的主旨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与从容面对黑暗势力的坦荡胸怀,以及希望不灭、芳香恒远的顽强精神,是诗人革命意志与高尚情操的有力象征。然而,二词也有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秋白之词对于“身无主”的“寂寞”是“且喜”。只是因为,他现在囚于狱中,已离开了党和革命队伍,完全不受他人的主宰了。过往的一切,皆成烟云,即便生命结束,有何可怕?既然万事看破,死即人生解脱,自由升天,岂不“逍遥”?他曾说过:“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③体现了他为革命而死、虽死犹乐的旷达情怀。陆游之词则表现出“寂寞开无主”的孤芳自赏之“独自愁”怀,情绪颇为感伤,而不若秋白之词的豁达乐观。此乃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等情况不同之原因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秋白仿词与原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自成面目,别具精神,是一首甚为成功的仿拟词。

秋白的仿拟诗词,精选前人诗词之旧瓶,稍加擦拭与洗涤,便巧妙装进自己思想情感之新酒,借题发挥,切景切情,芳香馥郁,韵味悠然。秋白与他的知音好友鲁迅一样,都给文学宝库留下了难得的仿拟诗之珍品。

三、打油之谐:别有滋味在心头

秋白的打油诗约有8首,也写得十分精彩,姿态横生,风味独特,别有滋味在心头。兹按其作年顺序简论之。

其一为七绝《读〈自由谈〉有感》,作于1932年12月,诗云:

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

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

此诗有一段跋语曰:“近读《申报・自由谈》,见有人说真正快乐的情死,却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此外,尚有‘冷摊负手对残书’之类的情调,实在‘可敬’。欧化白话文艺占领《自由谈》,正像国民军进北京城,欲知后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由跋语可知,这首打油诗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不以国难当头为务、而是津津乐道于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可悲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批判。“实在‘可敬’”四字,纯属鲁迅犀利文风,反讽有力,入木三分。首二句,愤怒揭露文艺界不问国事、醉生梦死的普遍堕落风气,与民族危亡的紧张局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刀丛”一词,采自诗人挚友鲁迅新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七律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刀丛”象征抗日斗争;“舞楼”象征奢靡生活。正是这“不向刀丛”与“向舞楼”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文艺界堕落颓风不可遏制的愤慨之情。“瞿秋白诗中‘不向刀丛’的批评,和鲁迅诗中‘向刀丛’的怒觅,说明‘向刀丛’,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是他俩的共识,也是他俩的共鸣。”④这也更是二人成为文坛知音的重要思想基础。后二句,则具体点明当时文艺界“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两种精神生态情状。这是针对《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施蛰存的《买旧书》与郁达夫的《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二文的批判,突出了人生严肃的主题。这是秋白手书寄赠鲁迅的,原件后来发表于1940年8月3日《上海周报》第二卷第八期。从此诗对鲁迅诗句的选用及其将它寄赠鲁迅的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思想的一致、情感的相同与文风的相似。鲁迅当年书赠秋白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条幅,字字由衷,深情厚谊,可窥一斑。

其二为七绝《口占》,作于1933年2月。序云:“海上寓公某,阅《大晚报》‘萧伯纳应散尽家财’之论,恍然若有所悟,即用小报称萧伯纳谓‘包销’之新古典,口占一绝。”诗云:

长江滚滚滚萧萧,为恐家财一旦消。

去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包销。

小序表明,此作乃秋白之读报感言,针对《大晚报》社论《萧伯纳究竟不凡》污蔑、攻击萧伯纳的恶毒语言,以充满诙谐讥讽的打油诗形式予以反击,体现了诗人严正的革命立场。“寓公某”,即诗人自己;“包销”,指当时上海一些浅薄低俗的报纸将“萧伯纳”译成“包销”,诗人以此作为笑料,戏称之为“新古典”,甚具讽刺意味。萧伯纳(1856―1950),英国大戏剧家、社会活动家,创作了50余部剧本与5部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剧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等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是一位值得肯定与尊敬的支持反法西斯斗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作家。1933年初,萧伯纳偕夫人来到上海、北平等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同情中国人民、赞扬社会主义革命的言论,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报纸等媒体,散布攻击萧伯纳的种种流言蜚语。诗人七绝《口占》,正是对其迎头之痛击,冷讽热嘲,令人大快朵颐。

首二句,就资产阶级反动报纸攻击萧伯纳没有“散尽了家产”的卑劣心理,揭示他们仇视萧伯纳的险恶用心,正在于“为恐家财一旦消”。一针见血,揭穿老底。后二句化用陆游《小舟泛近村舍舟步归》(其四)“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萧伯纳离沪后恶语秽言的蔑视之情。尤其是末句,诗人将低俗浅薄、滑稽可笑的“包销”的丑陋译文,说成是“满街听唱”,真乃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极大彰显了此诗诙谐讽刺之奇特魅力。

其三为七律《两雄吟》,作于1933年2月,诗云:

两雄握手太荒唐,万里相逢个半郎。

笑问驻颜狂伯纳,漫夸爱族俏兰芳。

夫人莫道华伦贱,博士能令文学香。

只恨匆匆又离别,未曾色相一登场。

诗题中的“两雄”,即指萧伯纳与梅兰芳。1933年2月18日《申报》载:“昨日萧伯纳来沪……萧之为西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无俟赘言。东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梅兰芳,息影海上,因得良晤,两雄握手,盛极一时。”秋白读了此则消息后,对报道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讽刺性的评论,突出了他褒萧贬梅的思想倾向。此诗一仍《口占》对萧的褒美态度,而且通过对梅兰芳的贬抑而更加突出了萧伯纳的良好形象。首联以“太荒唐”与“个半郎”两个关键词,开笔就表示了对梅兰芳浓烈的不满情绪。“个半郎”,意即萧伯纳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梅兰芳因为饰演旦角,男扮女装,所以只能算半个男人,即“半郎”。轻蔑之意,不言而喻。颔联写萧伯纳惊羡梅兰芳貌美年轻并请教保养之秘诀。颈联将《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主人公沦为之事与受赠博士学位的梅兰芳并列叙述,极具讽刺意味。尾联写梅兰芳因萧伯纳匆匆告别而未能登场献演而深为抱憾,这似乎也是人们惯用的客套而已。“瞿秋白等对梅兰芳不公允的批评,反映了他文化文艺观中存在着一定的‘左’的偏颇。”⑤这是时代背景与诗人本身思想的局限;但就此诗本身而言,其语言之诙谐,讥讽之深刻,对仗之工稳,音律之谐美,堪称不可多得的打油诗佳作。

此外,秋白还有作于1933年3月的七绝《王道诗话》四首:

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

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

人权王道两翻新,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

先生熟读圣贤书,君子由来道不孤。

千古同心有孟子,也教肉食远庖厨。

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

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四首诗嬉笑怒骂、戏谑嘲讽,将具有“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所谓“人权王道”“实验主义”“仁义道德”等思想言论进行了辛辣批判,戳穿了胡适之流为助纣为虐的御用文人之丑恶嘴脸,暴露了所谓“学者”“名流”“哲学家”等辉煌桂冠背后的政治丑行,委实是一组富于战斗性、批判性、革命性的政治诗。秋白作于1933年的五律《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与讽刺力度的打油诗:

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此诗殆同口语,却句句深刻,层层含讽,毫不留情地嘲讽并揭穿了的政治嘴脸与滑稽行径,具有“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

打油诗之作,看似通俗随意,轻松简单,其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它需要作者具备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幽默机智的思维触觉与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等特殊素养。这些在秋白作品中都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体现。由此观之,秋白的打油诗,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叙事议论,都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四、意境之幽:暗香浮动月黄昏

秋白一生酷爱中国古典,尤其对唐宋诗词以及乡贤黄仲则、洪亮吉、龚自珍等人的诗词更是爱不释手、烂熟于心。正因为诗人如此的学习与濡染,所以,前人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便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的创作。阅读其作,总是给人以深邃幽雅的古典意境之美的享受。

秋白14岁所作的五绝《白》,便是一首融会前人咏菊诗歌意境的佳作。诗云:

今岁花开后,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此诗托物言志,十分巧妙的嵌入了诗人“霜”“秋”“白”的名字,体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坚韧意志。诗中氤氲着人菊合一、情物浑然的幽美意境。而此种意境,从下面的几首诗中,便可窥探其蛛丝马迹。如陆龟蒙《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陆游《晚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枝弄秋光。”二诗中表达作者对秋菊余香凌寒气节的仰慕之情,其意境对秋白《白》的影响是颇为明显的。

秋白旧体诗词意境深受古典韵文影响最为典型者,当推其1935年初夏填于狱中的《浣溪沙・感怀》一词: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诗人从16岁离开家乡常州踏上革命道路、寻求救国真理,到36岁被铺入狱,正好20年。诗人回忆往事,理想破灭,壮志付水,感慨万千,遗憾百生,联想之丰富,意境之苍凉,委实是词中之精品。全词六句,情景真切,皆有来历。“廿载浮沉万事空”句,出自陆游临终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年华似水水流东”句,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出自温庭筠七绝《蔡中郎坟》“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湖海栖迟芳草梦”句,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城辜负落花风”句,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犹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黄昏已近夕阳红”句,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秋白《感怀》一词,短短六句,却融合了从《诗经》到龚自珍这三千余年诗歌史上的诗词精华,兼容并蓄,充分吸收,滋养诗情,精彩绝伦。诗人阅读之广,记忆之深,理解之透,化用之活,神妙如此,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矣。

上文就秋白的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接受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由此,我们发现秋白的旧体诗词对于古典韵文的接受方式与途径,是随事而起、因情而生、灵活机敏、丰富多彩的。诗人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同时又十分注重洗涤旧瓶而注入新酒,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诚挚情愫融入其间,“采铜于山”⑥,“自铸伟词”⑦,水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它委实是中国三千年诗歌史大花园中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五、诗源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问根深方蒂固,佳作水到自渠成。秋白旧体诗词为何能取得如此风雅比兴情志正、古色古香韵味浓的杰出成就呢?粗略考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家乡贤哲的熏陶。“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龚自珍《常州高才篇》)。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以来,常州举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9名,探花15名,传胪6名,会元9名。⑧在这方得江山之助的风水宝地上,曾出现过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领衔主编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唐代著名散文家萧颖士,著名诗人戴叔伦、储光羲,宋代文艺大家苏轼一生驻足常州十余次,并终老于此;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唐荆川,著名中医王肯堂,艳体诗大家王次回;清代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经学派,还有历史学家赵翼,训诂学家段玉裁,布衣诗人黄仲则,诗人、学者洪亮吉,目录学家孙星衍,小说家李伯元,文字改革先驱张鹤玲以及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尤其是秋白的衣胞之地青果巷与后来迁居地(庙河沿瞿氏宗祠),与上列唐荆川、黄仲则、张惠言、赵翼、李伯元以及盛宣怀、庄蕴宽等名人都是近在咫尺的毗邻。秋白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试举乡贤黄仲则、赵翼为例。秋白的经历、个性与情志与黄仲则多有相似之处,故对其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一家父子母女同在茅舍门口吃早饭时,便想起自己与父亲别离而不知何时团聚的事。这时,“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⑨在他的《赠羊牧之》五古四首其二中又说:“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所以,秋白《哭母》中那种无比悲辛伤痛之情怀,自然受到黄仲则诗词悲戚凄婉情绪的感染。对于“江左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著作与诗词,秋白也是极为喜欢的。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单是看看这书上引证的一些古书的名称,就使得我想起十五六岁时候的景象。什么《二十二史札记》等等的书,我还是在那时翻过的。”⑩家乡丰厚文化底蕴对诗人的陶冶熏染,无疑是秋白旧体诗词雅美的重要源泉。

二是书香门第的承传。如果说家乡贤哲的熏陶是成就诗才的大环境的话,那么,书香门第的承传则是小环境。秋白出身于世代读书的仕宦之家,其父瞿世玮(字稚彬)颇精黄老之学,擅长山水绘画,常州寺院楼阁中多有其得意之作,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其母金璇(字衡玉),出身名门望族,乃广东盐运使金心芗之次女。秋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文史诗赋均佳,擅长书法,尤工小楷。秋白作为长子,慈母对其教育甚严。他的叔、伯长辈,均是文艺才士。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诗人文艺才学的增长。

三是勤学苦读的磨砺。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秋白5岁即入私塾,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入小学、中学至大学,他一直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经对同窗好友羊牧之说过:“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文学如孔子与‘五经’,汉代的辞赋,建安、太康、南北朝文学的不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史学如先秦的诸子、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否则,怎能算一个中国人呢!”诗人本身就是如饥似渴学习古典诗词的。他对赵翼的诗词背诵得极熟,以至于只要触动相关景致时便会朗诵赵翼的诗作。如在红梅阁赏梅时,他便出口成诵赵翼的诗句:“出廓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若霞。紫阳未必登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他对于龚自珍诗歌的喜爱,则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龚迷”。诗人《浣溪沙・感怀》“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即化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莫抛心力贸才名”。因此,诗人一生始终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的。直至他囚禁狱中,依然手不释卷、吟诵唐诗不止。当然,时代风云的激荡,对诗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他的诗充满思想美、哲理美与意境美,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与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今,诗人虽然离开我们70余年了,但他那些为数有限却承载着时代风云与诗人赤怀的旧体诗词,则百世流芳,永垂不朽。他那积极承继和发扬古典韵文精神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第11篇

你一定听说过“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优美诗句吧?可你知道吗,诗中赞美的古城,就是我的家乡——常熟,一个美丽富饶、被称作“鱼米之乡”的地方;而诗中所指的“七溪流水”,就是城中有着1200年历史的古运河——琴川河,它就像几根轻柔的绿飘带,像几根琴弦,缠绕在古城常熟的周围。  琴川河滋润了万项农田,哺育了无数生灵,在交通运输、泄洪排涝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琴川河就更是我们的“母亲河”了。

但是,岁月无情,如今的琴川河,残弦寥寥,只剩断弦三、二根,水也不如以前那么清澈了。  如今,我们的母亲河穿上了乌黑的衣裳,染上了刺鼻的气味。我想:琴川河一定是由于被污染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来到琴川河周围“巡逻”,看到有些琴川居民向河里扔垃圾,泼脏水。我问了问几位居民,她们说,她们只是偶尔向河里扔过垃圾,偶尔向河里泼过脏水,但就是这些偶尔汇集起来,所以又黑又臭的河面上漂浮着蛋壳、菜叶、废纸、塑料袋等脏物。当我看到有些居民有乱扔垃圾的意图,便上前阻止说:“叔叔、阿姨,请不要把垃圾扔进琴川河,这可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哺育了我们多少生灵啊!”说完,本以为会挨那些大人们的骂,令我非常的紧张。没想到结果是那些不文明的长辈们脸红了。回来后,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欢呼着“成功了!成功了!”

但是,我毕竟是在校读书的中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仍有些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大人们应该做好我们孩子的榜样,这样,人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家乡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  但不管今天和未来的琴川河是什么样子,她永远是我心目中的母亲河。我忽然多了一种期盼,翘望有朝一日能看到琴川河上重现那见证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琴川七弦”。让我们爱护琴川河、保护琴川河吧!

第12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挖掘字、词、句间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究其意境,有机地填补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想象力也就品不出诗味来。

一、多角度联想,拓展诗歌的宽度

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联想侧重于多个信息的横的联系,是想象的初级形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首先应该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1.接近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因而容易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学生从一天时间中的黄昏联想到人生的黄昏。王之涣《登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颧雀楼自然联想到人生要不断向上登攀,更上一个台阶。

2.相似联想。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蓑笠翁钓鱼联想到姜太公渭水垂钓,意在周文王,那么诗人不也是在钓君王心吗?雪中在江上垂钓,诗人不仅身寒心更寒。

3.对比联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乡音未改鬓毛衰”,为什么家乡口音没改,鬓发却已斑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远离家乡却一直思念家乡,可见思念之深。

4.关系联想。由于事物的他种联系而形成的联想,可通称为关系联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感知李白和汪伦真挚的情谊。

二、发散想象,拓展诗歌的立体空间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诗歌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句地展开联想。想象出诗中物象的大小、形态、色彩、音响和环境来。其中最关键的是想象出“色彩和形态”。色彩想象要使物象色彩与背景色彩有鲜明的对比或映衬;形态想象要注意区分物象的动态或静态。当然,不管是哪方面的想象,都要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形象美,从而达到领悟古诗意境美的归宿。

第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如教学《所见》这首古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句中留下的“空白”:先可以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抿嘴、绷脸,全神贯注地盯着正在鸣叫的知了;再想象牧童的动作,踮着脚,探起身,右手轻轻地举起,做好捕蝉的准备;最后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盘算着怎样才能捉住蝉。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再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来,仿佛临其境,见其形,全班学生似乎产生一种“屏息凝视”的感觉。这样联想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如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首句“以静衬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大约在远古时期,东西两山原本是一个整体,横亘江前,后来,浩荡东流的楚江怒涛冲开天门,回旋奔腾,便形成了现在天门中断的奇观。而第二联句却“化静为动”,一个“出”字,使本来就静止不动的天门山带上了动感,形成了舟行天门的动态美。如果把“出”字换成“立”字进行比较,诗的意境就逊色得多,感染力也就相差甚远了。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的深入,是联想的高级阶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要打破头脑中的种种束缚,使自己思想如“万斛泉流,不择地而出”,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奇处。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仅是把文章词句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而且还要对画面进行新颖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