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品搞笑台词

小品搞笑台词

时间:2023-05-29 17:39:16

小品搞笑台词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1

公司小品剧:昨天今天明天

(乐队奏乐)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鞠躬)我是xxx,今天我们“志高人有话说”节目正式开播了,在节目的首期我们有幸请到两位长期在外工作的一线员工,他们是一对恋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他们上场……

主持人:您好……大哥您好……请坐~~~请坐大哥

黑土:恩

白云:恩~~~咳~~~

主持人:大哥大姐呀,

(稍微有一点紧张)

主持人:稍微有一点紧张。大哥大姐呀,是第一次上台吧?

黑土:第一次。

白云:恩,是~~~

主持人:刚上这个舞台啊,都会有一点紧张。你看有这么热情的观众,一会咱们谈着谈着就能放松。咱们先来个自我介绍。

黑土:咋介绍?

主持人:按您家里的习惯。

白云:那我先说呗~~~

主持人:好

白云:我叫白云,

黑土:我叫黑土,

(2人沉默)

主持人:这就介绍完了?不行,再来点深刻的,跟大家打个招呼!

白云:好,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啊,我发现如今穿鞋有三大特点,老年人穿鞋比较古板,青年人穿鞋喜欢新款,我们小钟主持节目穿着高跟鞋—肯定是对自己个头不满!!

主持人:大姐,太深刻了,伤自尊了。啊,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哥您先说。

黑土: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乐队奏乐)

黑土:挺简单,

主持人:不是,大哥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

白云: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上级的通知,谢谢。

主持人:大哥大姐呀,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黑土:是后天?

主持人:不是后天,

白云:那是哪一天呢?

主持人: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咱,这个——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您听明白了吗?

黑土:啊~~~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白云:那也不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呐,

黑土:是,你问这~~~有点毛病。

白云:对,没有这么问的。

主持人:我还弄错了我还~~~那谁先说呀?

黑土:我说吧,还有准备。

主持人:啊,准备好啦?

黑土:改革春风吹满地,志高人啊真争气;齐心合力创世纪,世界空调新基地。谢谢!

(乐队奏乐)

主持人:这是首诗,

白云:该我了,

主持人:大姐也准备啦?

白云:是~~~我站着说吧。改革春风吹进门,志高人啊抖精神;科龙那旮哒挺闹心,新闻热炒折腾人。谢谢!

黑土:折腾人你谢它干啥完应。

白云:不礼貌么,

主持人:这叫什么谈话啊,整个一个赛诗会呀。大哥大姐呀,今天咱们不说那些让人心烦的事儿。咱说点高兴的事儿。

黑土:你看着没,我搁家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写这段不行,科龙那事儿那自然有有人解决你操那心干啥完应~~~

白云:那你说吧~~~

主持人:那大哥说,说说大好形势,

黑土:各位领导,同志们,

主持人:要做报告呀?

黑土:这么说不行么?

主持人:啊,行,您说吧~~~版权所有

黑土:大家好!0五0五不得了,出口大丰收,国内卖的好。员工团结一心,齐夸公司领导。尤其咱们浩哥,更是天下难找。别人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资金短缺,明天品牌要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炒掉领导。纵观家电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乐队奏乐)(坐在地上)

主持人:大哥!摔着了吧!哎呦,快起来~~~

黑土:往前迈两步,忘了——

白云:没事儿~~~挺成功,

黑土:成功么?……丢人了?

白云:没~~~

主持人:大哥大姐呀,这个谈话节目呢,它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就是唠嗑,别紧张,好不好?

黑土:那你放松的事儿~~~你早说呀,早说早明白了~~~那我来出个幽默智力题,一方面打开一下尴尬局面一方面测验以下你的智商,请听题:说,要把空调装冰箱,总共分几步?

主持人:…………

白云: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空调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

主持人:我晕,装的下吗?

黑土:别急着晕,接着听题:说家电行业开会,哪个家电没有去?

主持人:空调

白云:为啥?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2

关键词:动画片搞笑风格审美要素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格上,制作商们除了最初的对雄壮与优美、凝重与典雅等等的追求之外,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沉重。一来为了使动画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二来也可能基于一种更大的野心一即在吸引儿童的同时,试图也能像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样——潜移默化地也达到占领成人这一庞大的利润市场的目的。制作商们于是不约而同地便把不断搞笑也看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笔者将广受成年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新版、或者属于迪士尼大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宝莲灯》、《花木兰》等一些动画片中令人捧腹的地方大致做了一下统计。发现越是经典的动画片。其搞笑的场景出现得便越是频繁,与此同时,其搞笑的手法也相应地越是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手法作以简要描述:

一、借助台词来搞笑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白雪公主》里有一个细节堪称经典:白雪公主与小鹿、小松鼠、小鸟、小浣熊、小乌龟、小兔子等大扫除结束,她提议到楼上看看去,于是这一群小动物一呼百应。立即你争我抢地往楼梯上跑。小松鼠、小鸟、小兔子它们都抢先一步,跑在了白雪公主的前面:个头相对大一些的几只小鹿,比较有绅士风度。它们一副保镖的架势。紧紧地护卫在白雪公主的左右;小浣熊和小乌龟也在奋力奔跑,可是它们还是落在了后面。小乌龟爬得最慢,因为它刚上到第一个台阶时就滚了下去,等它缓过神来,再一次上楼时,大部分同伙已经从它的身边刷刷刷挤过去了。小浣熊见小乌龟身体笨重,又不断地摔跤,回头用目光鼓励了乌龟一下,然后自顾自追赶大队伍去了。小乌龟毫不气馁。再一次上楼梯时,它试着一边往上爬,一边用嘴巴死死地咬住楼梯的沿沿,果然,尝试还成功了。小乌龟顾不上高兴,继续哼哧、哼哧地埋头往上爬着。白雪公主她们早已进入了七个小矮人的卧室,看到有七张小床非常可爱,她建议先在这些小床上休息一会,小动物们纷纷响应,不到一分钟。它们便东一个西一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楼梯上的小乌龟终于上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它回过头朝下看了一眼,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颇感得意的时候。七个小矮人回家的歌声突然惊醒了卧室里的那些小动物,它们一跃而起,仓皇冲出卧室,冲往楼下,还未反应过来的小乌龟依依不舍地刚看了一眼卧室的门便被踩踏、携襄着“帮当”、“帮当”地一溜烟滚下了楼梯。上去用了何等的功夫。可往下滚却是一眨眼的事情!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哈哈大笑。同时,对这个小东西的爱怜、敬意也油然而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细节也意趣盎然。学堂里排了一出《河伯娶亲》的小戏,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戏里分别扮演了未婚女子和未婚男子的角色。被献给河伯的女子——因为一色的是男扮女装,故无不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在一个挨一个地上台。可每一个上得台来还未来得及全面亮相,台下的起哄声便一阵响似一阵:嫌太胖了、太瘦了、太丑了,要求“退货、退货”、“换一个、换一个”。这些“女子”又羞又气地往水中跳去:“太伤自尊了,我不活了!”(完全是小品中宋丹丹的口吻,观众一笑)这时。河水居然翻滚着又把她们撂回了岸上,台下一阵呼哨声,笑闹声:“看。连河伯都不愿意要!”(一笑)正当扮演巫婆的演员不知所措、而台下的尖叫声、恐吓声也此起彼伏的时候。祝英台扮演的女子被后台的学友一把给推了出来,只见她飞一样从天而降,婀娜苗条的体态,优美娴雅的姿势,俨然一个俏丽的仙女——刹那间一头秀发如瀑,徐徐荡开,活像一个现代广告中的洗发水代言人,(一笑)但见她长裙飘飘,体态娇弱、神情——然而惯性所致。她一个大马爬就绊倒在了舞台中央,全场一片静默,所有的人都同时出现了大脑短路的现象。过了好一会,台下才开始有人在纷纷修理自己的下巴或帮着学友往上推下巴——由于嘴巴张得太大、时间又太长,所以一部分人的下巴都回不去了!(一笑)其他的人也突然醒了一样,他们七嘴八舌地在打问:“戏里真有这么一折吗?”这个出场的方式太独特了!”“这个祝英台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啊?”当然,祝英台扮演的这个女子震撼了台下,也看傻了身后的梁山伯。只见梁山伯一眼不眨地盯着一副女相的祝英台,恍若梦境。缓过气来的祝英台从地上款款地爬起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梁山伯,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只是接着剧情在演夫妻话别。观众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不料。祝英台一个大胆的亲吻动作又搅动了一场轩然大波。哄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帮帮帮”、“帮帮帮”台下一时大乱,到处都是一片恶作剧的亲吻声……

四、借助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上的错位来搞笑

财大气粗的马太尉有一段关于“爱情”的宏论曾让不少成人发出“嗤”的一笑。这是在他目睹了祝英台宁可以死赴坟前践约也不愿嫁给豪门做马家“贵妇”的情景之后而发的一段感慨,他劝他的儿子说:“难道你还看不出英台对山伯的爱吗?那种勇气、决心、快乐和满足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深爱着对方,像这样的爱是再也找不到了!”谁相信历史上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还会后悔得这么快并说出这么感人的话来呢?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开明时代善于反省的高级干部啊!所以,观众体会得更多的可能是,如此纯粹的爱情观居然从这么一个刽子手的嘴里说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嘛!同样,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之所以被我们中国的古人推崇、今人爱戴。是因为我们从这个女子的身上不但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孝心”,而且还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忠心”,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对她的“代父从军”却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替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本事,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就这样。花木兰成了一个个性解放、一心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权主义者。显然,她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而成了美国文化的产物了。《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也一反《西游记》里那个猴性十足、好抱打不平、爱惹是生非的形象,表面看,他的确心如止水。一口一个“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副跳出轮回而修成正果的架势。实际上,当屡屡看到他那有点装模作样的面孔、腔调以及做派时,观众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搞笑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3

恶搞无罪,幽默有理,娱乐的日益发达的今天,庸俗平淡的生活不足以宽慰我们骨子里追求新鲜刺激的欲望因子,压抑在重重社会压力之下的荷尔蒙、肾上腺等一系列激素需要释放,自由发泄的冲动是一种力量。

我们渴望酣畅淋漓的感官刺激,但又不必去体会其意味深长。凭借网络、短信等新兴媒介,“消遣”经典、“亵渎”权威的恶搞几乎成了全民参与的运动。既是恶搞,就要有搞的对象,搞别人,搞自己,搞猫,搞狗,捎带也搞人皆尽知的经典的文艺作品。娱乐化、游戏化、平民化等等杂糅因子纷纷揭竿而起,集体向着恶搞一路狂奔……

一个“馒头”的诞生

假如你不知道陈凯歌砸下两亿多人民币的《无极》,你至少不是行走在潮流尖端的人;如今假如你不知道热炒中胡戈的《馒头》,那么你已经是一个OUT的人。《无极》的大宣传、高投资却换来了众多民众的不满和唾骂,《馒头》就是建立在对它戏谑的基础之上。作为对《无极》开的一个玩笑,这个《馒头》结结实实地颠覆了砸下几亿的国际巨片《无极》。

2005年的最后一天,31岁的上海音乐人胡戈看了《无极》之后,发现其故事很像现在很多法制节目一样,做社会案件报道时故弄玄虚到夸张,其实结果就是芝麻大小事。所以他失望之余突然产生将其改编娱乐的想法。

于是胡戈从小摊上买了一张盗版光盘,根据一个馒头引起武林大乱和多角恋情这一影片观点,用《中国法治报道》节目样式讲述一个现代破案故事,异想天开地赋予《无极》里角色新身份。旧影像串上新情节,配以酷台词、RAP对白和自制广告。陈凯歌悲壮的魔幻史诗《无极》就这样被改造成了一部爆笑闹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他把自己制作的20分钟短片《馒头》上传到他的个人网站。十几个小时后,这部短片竟然成了网络上的焦点话题和热门下载资源,而他已被冠为“2006年网络走红第一人”,引来无数自称为“馒头饭”的粉丝追捧。

陈凯歌VS胡戈

《馒头》刚现身网络时,《无极》制片人陈红曾大度地表示,不反对网友发表对《无极》的相关意见。然而,就在人们正在淡忘《馒头》的时候,这个“馒头”却噎得陈凯歌这么大的“腕儿”直翻白眼。

胡戈动了陈导的《无极》,陈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们已经他,我们一定要,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我觉得人不能到这样的地步!”

而作为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被无数网民热捧的“搞笑天才”胡戈对被告上法庭,由最初束手无策到现在开始积极备战,他向陈道歉但宁愿打官司也不承认自己侵权,并请了自己的律师等待法庭传票。

剑拔弩张,一时间,恶搞引发的“血”案搅得山雨欲来风满楼。终于惊动国家版权局,2月15日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王自强解释说,适当地或者少量地引用他人的作品是《著作权法》所允许的,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但是,超出了介绍情况或者阐明一种观点这个前提,大量引用他人的作品,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就《馒头》这个个案来看,是否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畴,应该由司法机关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本来胡戈扔出去一个“馒头”,只是恶作剧似地想把《无极》这块玻璃给砸碎了。当时他还特别在网上发了一个声明,表示没有任何商业企图,只是个人自娱自乐。没想到"馒头"扔出去,整栋楼他都给砸塌了,引发的“血”案接二连三,没完没了,还要对簿公堂。

“馒头”诱生的口水

近日在媒体关于《馒头》是否侵权的讨论掀起了高潮,已经完全超越了《无极》和《馒头》本身!胡戈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众,在对抗陈凯歌这样大导演的时候,被人们升级到了草根阶级对权威的挑战。在他一方面受到了陈凯歌的控告,另一方面又受到了陈凯歌的"人身侮辱"的时候,站在弱势方的胡戈空前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网上新闻标题,对胡戈的称呼从“馒头之父”、“馒头教主”立马儿变成了“小馒头”。

舆论纷纷力挺胡戈和他的《馒头》,围攻陈凯歌。大多数认为陈凯歌作为国内的著名导演,是名人,面对恶搞,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曾志伟就说:“在网上改编电影,很过瘾,很好玩,很有娱乐性。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批年轻人,创作更多的好作品出来。《无间道》和《江湖》当年在香港就十分火爆,它们也出现了许多搞笑版本。”

但陈导却咬住这个“馒头”不放,于是大众“倒陈”的口水越来越多。网络上还发起支持“馒头”。文艺界在内的各界人士一片哗然,不少导演也和陈凯歌划清了界限,连性格沉静的青年导演陆川也发出了怒吼,都什么年代了,压制批评,只有死了疯了才会去做!

将恶搞进行到底

在普通百姓为一个“馒头”争论的时候,也没忘了每天晚上黄金时间守在央视八套看《武林外传》,这是部被誉为央视历史上最具有恶搞精神的荒诞另类武侠剧。开播不到10天,收视率就如火如荼。

《武林外传》尽显恶搞本色,没有武侠剧经常有的飞檐走壁、血雨腥风。三男三女神经兮兮地在一个客栈之中整天神聊海吹插科打诨,穿着古代衣服却满口方言和现代词汇,台词中英文混杂,随处可见流行歌曲、现代舞、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词以及时下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我服了you!”“我现在只想说三个字――少放盐。”“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让人不禁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该剧编剧就是转战电视的著名网络宁财神,他把恶搞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巧妙地把乱七八糟的各种来源于生活中的幽默杂糅到一起,给观众重新炮制出一份口感极佳的杂烩大餐。《武林外传》根本就是恶搞江湖戏,其实说白了就是一锅“乱炖”。

央视在其节目《中国法治报道》被恶搞的时候,表现惊人的大度,还称《馒头》有创意作者有灵气。如今又在热播《武林外传》,让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恶搞气息。

恶搞“大”片“龙虎榜”

事实上,网络短片《馒头》既不空前,也不绝后。拿知名电影开玩笑的恶搞在电影业中早已有之。在它之前很多“馒头”先辈们直接把知名电影的画面拿来编辑开涮,将电影改编、取其素材进行重新组合、配音形成幽默短片,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追棒,并进而形成一种风潮。

《馒头》的恶搞、戏仿手法,和之前同样曾在网络走红的短片《大史记》、《大史记II―分家在十月》、《网络惊魂记》如出一辙,只不过《馒头》借着《无极》而风头一时无两。这几部网络短片的共同特点,是对以恶搞为特色的“大话文化”的发扬。

《大史记》

这部短片是作为2002年贺岁片出笼的。其内容是将《鬼子来了》、《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有话好好说》等当代流行电影以及《》、《苦菜花》、《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电影的片断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反映了那一年度国内外的社会现实,其戏谑和反讽的意图十分明显,对后来的网络电影启发很大。

戏仿程度:

搞笑程度:

经典程度:

《大史记II 之 分家在十月》

又称《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以极度调侃的口吻讲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们勾心斗角的故事。《分家在十月》的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剧情充满了调侃和尖刻的嘲讽。只戏仿了两部老片,但专业级制作水平令人叫绝。

戏仿程度:

搞笑程度:

经典程度:

《网络惊魂记》

庄重的男中音配着搞怪的音乐,“选网络就像挑老婆,如果不幸选了……”画面上周星驰掀开女人的盖头,“啊――”惊叫声里,现出个眉眼歪斜、呲牙咧嘴的丑妇。这是流行于2004年底的“大”片,戏仿《唐伯虎点秋香》、《无间道》、《黑客帝国》、《手机》等,讲述了一个用户如何在生活中遭到歧视,对某电信服务商的水平之低下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戏仿程度:

搞笑程度:

经典程度:

《春运帝国》

“馒头之父”胡戈的应时之作,整部作品以春运为题材,着重表现以民工周星星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在春运期间的经历,片中“秦始皇”陈道明身着黑甲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当起了新闻主播。片子将《黑客帝国》的打斗,高速公路上的追捕,和周星驰的影片揉在一起,让你不得不为小人物的春运之痛而苦笑。

戏仿程度:

搞笑程度:

经典程度:

恶搞简明“汗”字典

[BS]也写做“鄙视你!”动词,使用配以两只手指向下,拇指相对的专用手势。

[BT]名词:变态。动词:进行变态活动,语出自中文“变态”首拼音缩写。

[表]动词,不要。语出自台湾普通话,经“不要”两词连读而成。

[顶]动词。意指撑起某帖,使其避免沉没。

[倒] 感叹词。指对某事表示震惊,由遭受重大打击后身体的横躺动作引申而来。

[切] 语助词。表达对事物的不齿和嗤之以鼻。

[滴]语气助词,同“的”。

[达人]名词:引人注目、特殊的人(多含贬义)。

[粉]副词:同“很”。

[分特]也写做“FT”,动词,晕倒。

[汗] ①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作动词使用。

[挂]动词: 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②在某件事情上的失败。

[超] 副词。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近义词 【巨】【狂】

[ing] 动词后缀,表示现在进行时。

[潜水] 动词:以匿名的姿态躲藏在暗处,隐藏自己身份。

[马甲]名词:当网络用户拥有多于2个ID(用户名)时,常用的那个ID一般称为主ID,其他ID简称马甲。

[发飙] 动词: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或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

[OUT]形容词:对流行事物无知,落伍老土。

[偶]代词:第一人称,我。

[PK]动词:对决、决斗,来自游戏中“Player Kill”。

[PS]动词:用PhotoShop软件修改图片(多为恶搞)。

[闪]动词:躲避、离开的意思。

[爽]①舒服的感觉。②引申为心理的愉,后泛化为一切愉悦心情的感叹词。

[晕]①感叹词。形容遭受刺激之后的头昏脑胀之感。②动词。因无法承受刺激而休克倒下的瞬间动作。

全民恶搞五大导师

周星驰:无厘头宗师

周星驰堪为恶搞一代宗师,他的无厘头语言在过去逐渐发酵,成为恶搞文化符号。他在狂言傻语中颠覆了政治教条,挣脱意识形态束缚。周星驰和他的无厘头为一整代年轻人提供了狂欢和颠覆的文化语境,如今他的恶搞精神仍在无数个无厘头书写者的键盘、镜头和稿纸上,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和腔调继续上演着。

职业水平:

搞笑指数:

同门后生:张卫健、陈晓春

宁财神:网络文化旗手

在网络文学春暖花开之际,宁财神就被封为网络“三驾马车”之一,翻蹄亮掌叱咤江湖。国内最大论坛天涯初创之际,财神就已混迹于此。在板砖横飞的年代,他蹈着小碎步,以扇阴风点鬼火敲边鼓为乐,为网络恶搞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潜伏两年之后,宁财神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的编剧,一时间又掀起恶搞大浪。

职业水平:

搞笑指数:

同门后生:邢育森、今何在、林长治

小胖:PS文化鼻祖

小胖是网友们对图中这个脸蛋肉乎乎的小男生的昵称。某年某月,这位小家伙照片原因不明地出现在网上,竟然被一众PS先驱者们看上了,于是一套又一套的“小胖系列”纷至沓来,顿时网络PS风起云涌,呈不可收拾之势。游荡在网路上那些闲客,无论处理图片的技术高还是低,都纷纷找中意的模特开刀,一时间天下大乱。

职业水平:

搞笑指数:

同门后生:猥琐男、眼镜哥哥……

芙蓉姐姐:极端自恋派

2005上半年的网络是芙蓉姐姐的世界。这个“考研边缘人”带着令人咋舌的自信在清华、北大狂舞,在网上恶搞起强劲的芙蓉风暴,让无数人为之喷饭,颠覆了传统审美的底线。一度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围剿中,赞成芙蓉姐姐的声音还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他们欣赏她对梦想的执著与天真,乐于探讨“芙蓉现象”。在姐姐的煽动下,此后网络上恶搞人物层出不穷。

职业水平:

搞笑指数:

同门后生:孔庆祥、姐姐、红衣教主、石榴哥哥、后舍男孩

小新:率性破坏王

这个史上最难搞定的爱光腚的小P孩,从日本“偷渡”过来后一度成为恶搞明星。好色、无聊、胡闹、嚣张、满不在乎,小新从骨子里透出的无厘头气质似乎在宣扬近乎勇。或许我们每人心底都有一个小新,肆无忌惮地张扬着,做所有能想到的小破坏,却单纯无比,永远不会受到真正的谴责。最最重要的事,现在恶搞的手法,很多就是从小新这里来的。

职业水平:

搞笑指数:

同门后生:樱桃小丸子、流氓兔、小破孩

恶搞进化小史记

震旦纪:无厘头电影

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电影,颠覆了80-90年代初的喜剧类型电影和表演方式,此时间出现的一系列经典的片子,大量套用各种文化又尽在嘲弄、颠覆之列,为后来恶搞戏仿的偶像。

寒武纪:PS图片

用Photoshop软件修改的图片,是恶搞初级阶段的主要象征。它一出现就受到广大恶搞先驱们的青睐,猥琐男、小胖、各大明星都被大量的PS成爆笑图片。但由于之初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范围也有限。但如今仍被一帮PS爱好者拥戴,在QQ、MSN上随时都能让你看到他们的杰作。

奥陶纪:文字语录

央视主持人韩乔生是内地网上文字恶搞的先驱,他的在体育节目中的口误段子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如“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了”、“XX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这些被汇集成《韩乔生语录》而广为流传。之后网上逐渐流行起来“老罗语录”,里面的包袱比单口相声还多,恶搞得让人叫绝。

志留纪:Q版文学

网络文学从一出世就带着恶搞的基因,颠覆了传统文学的逻辑,“亵渎”经典的另类读本。涌现了大批颇有《大话西游》遗风的《悟空传》、《八戒日记》、《沙僧日记》、《Q版语文》恶搞作品。近年来又相继面世荣登各大图书畅销榜前列的无厘头管理类的《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

侏罗纪:FLASH动画

网络的普及,给FLASH动画网络制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恶搞的FLASH比起相声、小品等既有了听觉的效果又多了视觉效果,一直以来为不少朋友尤其是网民所喜爱。曾经流行的《唐伯虎阴天说唱版》、《我不想说我是鸡》等短片至今仍为众网友所喜爱。

白垩纪:网络歌曲

买个声卡、麦克就能畅游“网场”,网络歌曲大多走的是搞笑、自嘲的幽默路线。没有什么会,也没有人签名售卖,总是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让你听到后狂笑不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大学自习室》、《猪之歌》等等歌曲,轻松幽默的恶搞风格被它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三纪:剪辑短片

随着剪辑软件的发展,想当导演或制片的普通影迷们,通过剪辑以前的电影,发挥了无限的空间想像力,几乎不费什么财力物力就能制作出一部短片,做出来的作品让人忍俊不禁的短片,通过网络来流传。(见前《恶搞“大”片“龙虎榜”》)

第四纪:博客电影

2006年初的《小强历险记》又为恶搞家族增添新秀,它是一群博客人以无厘头精神加上丰富幽默的想象力策划的一个博客娱乐DV。它以“零诚意零新意零意义零特技零演技零逻辑”为主导思想,为全民恶搞推波助澜。

恶搞的前世今生

“大话”燃烧的岁月

说到恶搞,周星驰是无法绕过的一个人物。周星驰十几年之间主演过将近五十部片子,如《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等等,之初他的搞笑始终处于“主旋律”和“肥皂剧”夹缝中,在传入大陆更是被看作庸俗闹剧。

在1995年即便在香港本地,他公映的《大话西游》也是票房惨淡。但在1998年前后的国内校园BBS上,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大学生们用一种恶搞精神,对《大话西游》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进而无厘头变成了有来头,周星驰的作品被关注成“大话现象”的主流舆论并过度阐释为后现代解构主义,披上了时髦的外衣恶搞不再以平民化的娱乐内核“裸奔”而遭到白眼。

周星驰的无厘头式恶搞,却非一般勇气所能承受,他藐视一切道貌岸然的东西,放胆嘲骂一切正统的文化形式,敢发出一切不雅的哭笑声,不拘教条随意丢丑,为平民找到了一个发泄的突破口。恶搞的成功是后现代主义表现于电影中的至高点,无数青年都是在恶搞的笑骂、自嘲中长大,周星驰的恶搞所赋予电影的力量和含义已非类型片所能覆盖,而是一种寄身于银幕上的文化。如今你随口说一句“I服了YOU”、“你妈贵姓?”就会有志同道合者会心一笑。

周星驰的电影为恶搞文化在中国大陆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奠定了话语基础,但恶搞并非周星驰的专利发明,爆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和流行,它是一个基因混杂体。

恶搞它是个“杂种”

对本身就拼盘色彩十足的后现代意味的恶搞,中国的恶搞文化显得尤为庞杂。时下红极一时的恶搞文化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和中国古既有之东西的杂交。

追根溯源,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最初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入内地。KUSO这个词和英语中的SHIT相似,用于发泄不满情绪时的口头语,意思是“可恶”或“遭透了”。KUSO在日本原来在于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个超烂的游戏时,如何可以玩得更开心,也就是“烂Game认真玩”的意思。现今恶搞更多地是指一种心态,人们用调侃、嘲讽或是游戏的心态对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作品进行解构的另类创作风格。

恶搞的主要手法是戏仿,戏仿的对象一般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不是经典就是流行。戏仿的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它在传统文化也充斥着。当年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即是对传说中神话的戏仿。被鲁迅先生称为“出于作者之游戏”的《西游记》在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大量的诸如《西游补》的戏仿之作。在中世纪的欧洲戏仿式恶搞更是比比皆是,在《唐吉诃德》、《巨人传》中连庄严的骑士礼仪和神圣的《圣经》文本都被戏仿。

恶搞还有种重要形式就是复制拼贴,它在互联网上备受网友们的青睐。在网上随意就可以找到无穷多的画面,猥琐男、小胖、芙蓉姐姐们照片被任意地组合,变成让人爆笑的明星偶像、电影海报什么的。

其实早在1919年法国艺术家杜尚就恶搞出著名的“胡须版蒙娜丽莎”,他在巴黎街头买了张复制的《蒙娜丽莎》,拿起画笔在微笑的大姐脸上随手涂抹几下,便产生当时著名的有恶搞之风的热衷于恶作剧的“达达主义”。

望远镜

烂草莓奖――戏仿奥斯卡金像奖,为垃圾电影有出头一天的奖项

烂草莓奖又叫金草莓奖,由约翰-威尔逊在1981年设立,由“金草莓奖基金会”组织评选,是与奥斯卡唱对台戏、专评好莱坞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员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得奖名单在每年3月24日即奥斯卡颁奖前夜公布。

达尔文奖――恶搞达尔文"进化论",以每年"最愚蠢的死亡事件"而著称

由美国人温蒂诺斯喀特于1994年创建,之所以被命名为“达尔文奖”,是因为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达尔文奖正是为了赞赏那些“为了人类进步、而以相当愚笨的法子将自己从人类中除掉的男女而设立”。2006年度“达尔文奖”大奖得主居然是一名大活人:一英国男子在赌输之后,回家就把自己给阉了。

三角演义

恶搞亵读了谁的眼球?

周为筠

从《馒头》、《武林外传》到《小强历险记》,这些都让人忍俊不禁的网络文化风潮持续展开的结果。网络拉动恶搞风尚已经掀动了潮流,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应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恶搞的年代。这里的“搞笑”一面是对于已出的宏大作品的戏仿;一面是古今中外的乾坤大挪移。

恶搞从互联网普及那一刻起就备受人们热烈追捧,从前几年流行的PS换头游戏,到如今视频恶搞的风潮汹涌而至,我们不怕鼠标因频繁的复制、粘贴而罢工。搞笑、反讽、解构,只要你不怕过量笑声产生足量皱纹,就可以找到无穷多的段子――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在某种意义上将这种现象视为新型的娱乐精神和权利。

当人们热衷于享受这种传统媒体上所看不到的颠覆性语言、情节所带来的,也因此引发一场关于恶搞娱乐和法律底线的争论。陈凯歌坚定状告网络短片《馒头》立场,表示要对作者胡戈一告到底,并质疑胡戈其人的道德。在“小馒头”胡戈被陈导的“气焰”威逼时,大众舆论无条件地站在了胡戈身边,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胡戈几乎全民性地被追捧为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的是中国人头一次对“恶搞”的坚决肯定。看来做作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恶搞是民心所向,只要不是恶意伤害人身权利,在如今有点好莱坞化的社会大环境下都是被包容和拥趸。

恶搞的后现代主义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草根文化。无论是古典式的贵族文化,还是现代性的精英文化,在后现代时期,都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恶搞没有宏大叙事,混淆古今中外、杂糅南北东西,追求一种平面性的、没有深度的想象力;对过去的作品放肆地挪用和戏拟,决不一本正经、高高在上;往往看的时候淋漓尽致地“过把瘾”,看完后没有太多意味深长。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4

如果你上网去搜寻眼下哪部电视剧最火,毫无疑问,出来的将是这四个字――《武林外传》,这部在央视八套播出的情景喜剧在播出的第一周里,收视率迅速上升,而在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股惊人的讨论热潮,几大网站的留言数万条。一部无厘头式的古装情景喜剧,一部小成本、小明星、非名著改编的杂烩式剧集,何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一向正经八百的中央电视台,在2006年开年之际就推出这部“恶搞”电视剧,这究竟是在降低品位还是在适应年轻观众的节奏?

《儒林外史》让文化人现形,《武林外传》给江湖人揭短。这个江湖真险恶,一不小心自己的独门绝技竟然侵了权,降龙十八招被降龙十八掌告到了衙门。这个江湖也搞恶性竞争,消费一次赠纹银二十两,大客栈掏空了资金关了门。

80回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没有血雨腥风,没有爱恨情仇,颠覆了不少“江湖规矩”。它是一部小成本的搞笑剧却能杀入央视八套黄金档。它是一部武侠剧,却拿武侠祖师爷金庸开涮。它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炫目的特技。但是它开播不久就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成为一个热门争论话题。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武林外传》都是一部不合规矩的剧集,算得上书写了一段电视圈内的“武林外史”。

武林上没大侠有小虾

尽管名叫《武林外传》,但这部电视剧中却从未出现大动干戈的镜头,打斗(严格意义上应该叫打架)从来没超过3招。而所谓的武侠,只不过是会那么一招半式,比如跑堂儿白展堂会点穴,有点武功,但却是个盗贼出身,后来改过自新了;打杂郭芙蓉喜欢动手动脚,但只有那么一招“排山倒海”,虽然是大侠的千金,其实武功也不咋的;账房先生吕秀才言必称“子曰”,其实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歪打正着地混来一个“关东大侠”的称号。

所以说,武林,在《武林外传》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神秘的圈子,而只是一个道听途说的背景。而如果这些人也能被称为武林中人,那么导演的用意就在于:所谓的武林,就是一个无聊之人混事的场所;所谓的武侠剧,就是一场场闹剧。将那些所谓大侠以及如何成为大侠的神话一一戳破,就是想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和盖世绝技,常常是凭空杜撰甚至是一场骗局。

此剧的编剧宁财神说:“看武侠多年以后,当你跟现实进行一些联系之后,就会对武侠的真实性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在故事里你能看见大侠们买马、买酒,一掷千金。但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武侠小说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实际上很站不住脚。《武林外传》也就是在跟武侠开个玩笑。就像你喜欢一个小姑娘,就会逗她,揪她的小辫儿一样,我就是在揪武侠的小辫子啊!”

在《武林外传》里,被解构的却不仅仅是武侠。那些角色在对待工作生活中的事上,对待社会百态的态度上,都采取了调侃和解构的方式。当郭芙蓉为了让吕秀才吃醋而在隔壁大赞小六时,吕秀才信以为真,他立刻寻死觅活,拿起菜刀就让李大嘴把自己砍死。李大嘴劝道:“你可不能死啊,你死了我管谁借钱去啊?”吕秀才还要去死,李大嘴又说:“你死也不能死在这厨房里啊,你死在这里我以后怎么做饭啊?”

其实,《武林外传》所解构的,是一切所谓的重大问题:生存压力、人间冷暖、亲情爱情……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那么回事!”

武林上“嘴功”最厉害

没有大侠、没有剑客。《武林外传》有的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台词――要是道歉有用的话,还要捕头干吗?

听听这台词!无数流星花园的粉丝一定兴奋不已地联想起了战无不胜的帅哥道明寺,并且深以为荣。

相比没听出来的土包子,这些跟台词心有灵犀一点便通的观众一定充满了愉悦乃至优越感,喜剧嘛,这样就已经够了。

虽说这部电视剧拍摄之时并没引起多大关注,播出之前也没有什么大张旗鼓的虚张声势,却有无数人下班之后开始惦记这一家并没啥曲折情节的黑店,不为别的,也没人在乎这故事情节有戏没戏,就为了其中似曾相识的台词乐上一乐。

《武林外传》中有不少现代词汇、时尚内容,有后现代色彩,有时还会模拟正走红的电视广告以及游戏等,这些内容和古装形式产生的反差会产生一种张力,产生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观众在觉得新鲜的同时会觉得有趣。对长期正人君子的国产电视剧培养起来的观众来说,忽然可以胡说八道,只要有那么一点好笑,都不需要非常地好笑――这部戏也就ok了。

“恶搞”也登大雅之堂

从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剧的一贯标准来判断,央视八套黄金档是大手笔制作、根红苗正者才能登临的场所,而挟着一股邪气的《武林外传》为什么能够成为在黄金档播出的例外呢?

笔者采访了央视八套影视部主任汪国辉,他说:“例外是可以打破的,对央视来说,这是一次尝试而已。作为全国的专业电视剧频道,我们有义务为观众提供各种类型的电视剧。”

“现在观众的欣赏方向越来越趋向于娱乐。”汪主任认为,《武林外传》对央视的节目编排也是一个借鉴,就像该剧的剧情一样,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颠覆的。

传媒专家认为,类似《武林外传》这样的情景喜剧,今后肯定还会有,因为只要成功,只要有人看,这个剧也会成为新的模仿品。

江湖看客

孙超高一年级学生

《武林外传》实在太搞笑了,有些经典台词第二天还能拿来和同学们讨论,现在“子曾曰”、“额地神”都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了。

曲先生27中教师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忙了一天,回到家,看到这部电视剧心情也好了大半,而它不仅仅给你带来快乐,同时,每个剧集里都会让人领悟一个道理。

苏先生农科院工作人员

这部片子乍一看挺热闹,还有点荒诞,其实说笑间把做人的道理都给说明白了,比起那些喊口号、树形象、讲大道理的东西更能让人接受。

小米新疆电视台编导

我是在一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集,没觉得特好看也没觉得特好笑,只是觉得有点别扭,似乎就是一群现代人穿着古代衣服演戏。可能编剧太注重台词了,情节平平。不过惟一的贡献是,将小品中各地方言都添上了喜剧色彩。

赵先生助理工程师

这算什么武侠剧,在我看来就是几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闲得无聊的人耍耍嘴皮子。而且有些笑话太俗太浅薄。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5

关键词: 全民狂欢 大众文化 网络“恶搞”

“恶搞”一词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我们难以给出确切时间。到底什么是“恶搞”?“恶搞”产生于什么样的土壤之上?“恶搞”的“恶”在哪儿,“搞”的是什么?在网络世界中,“恶搞”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一、“恶搞”诞生记

“恶搞”,又称作“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来源于日本,原意是“可恶”或者“屎、粪”等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禅。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是在这些游戏中,有些游戏会烂到让玩家想哭,但是却又因其极其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极其忠实的拥护者。因此,“KUSO”一词开始具有“搞笑、讽刺”和“恶作剧”的涵义。而在台湾地区,其成为恶搞的代名词,拥护者抱着无所不可笑、无所不可恶搞的方式来宣泄压力。

“恶搞”在我国并没有很长的历史,“小胖系列”与“猥琐男系列”都产生于21世纪的开端、PS流行的时代,在禽流感时期《我不想说我是鸡》以小鸡的口吻自述其“悲惨”命运引起网民的高度注视,《外来妹》主题曲的幽怨婉转极大地增强了“恶搞”时代的情感,注意内在述求意愿。2006年应该算是我国的“恶搞”年,在春节的时候《一个馒头引发的惨案》掀起了“恶搞”的高潮,胡戈毫无疑问地成为2006年恶搞大军的领军人物。从此之后,颠覆经典电影来讽刺现实,似乎成了恶搞不二的法宝,各种恶搞短片如雨后春笋相继冒出。至2007年2月26日,新浪播客站点标签为“恶搞”的视频共有4212个。“恶搞”一词虽不源自胡戈的独创,但肯定是因为他那一个无聊时候无心的制作成的馒头而声名大振。“恶搞”终于通过一个“无心”的馒头,放大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事件,人们透过这个文化事件看到了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的另类独特,看到了新文化在老文化的躯干上开出了绚烂的“恶”之花。

作为我国恶搞文化的鼻祖式人物,周星驰在我国的“恶搞”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校园里蟑螂被叫做小强,见到班长就喊帮主,被罚洗厕所也是一项很有前途的职业……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等,在传入内地之初是被当做庸俗的闹剧看待的,即使是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也是票房惨淡,但在1998年前后的国内校内BBS上,特别是以清华大学学生为首的大学生用“认真看烂片”的KUSO精神对《大话西游》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进而“无厘头”就变得“有来头”,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此在大陆风靡数年。周星驰的电影中包含了大量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颠覆和戏谑,周星驰的电影为恶搞文化在中国内地的生根发芽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戏仿也就成为恶搞的重要表达方式。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开始由原来的文字社会逐渐向图像社会转变,图像浮夸性的张显很容易让人随着大流走,而没有自己的主见,相比原来较抽象、需要进一步理性思维思考的文字时代,更加需要人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需要人们秉承“沉思出真理”的观念。但是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速、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多的人更加喜欢的是一种“快餐”阅读,社会开始向着图像化发展,没有深入的思考,人云亦云的现象愈发突出,“恶搞”适应了这样的快节奏和浅阅读的时代要求,而且人们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来自不同的信息大爆炸,在最短的时间听到对一件事的不同的声音表达。“恶搞”在浅阅读的社会大行其道,就像是“我们在消费一种图像的时候,其实是为了消费一种生活方式,享受一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定位”①。随着社会日趋浮躁、娱乐化倾向加强,我们不得不去适应这个世界,但是又不安于一味地接受图像时代阐释我们原来就已经接受的概念和历史,所以“恶搞”适应了现代人对于生活的新的追求和改变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宁财神所制作的《武林外传》采用喜剧的恶搞将恶搞进一步推向高潮的原因,在剧中其颠覆性的搞笑剧情设计,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戏仿,以及南腔北调的方言杂烩都是《武林外传》之所以成功的因素。而宁财神恶搞的核心就在于:用喜剧的姿态、反讽的方式对过去人们头脑中有着神话烙印的所谓江湖和武林持怀疑的态度,它也是对当前泛滥成灾的武侠影视剧的“颠覆”性的挑战之作。

二、全民狂欢培育“恶搞”之花

70多年前,巴赫金为人们描述了一种在“正规的、常规的”生活之外的“第二生活”(第二世界):“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②。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6

一、 “无厘头”与喜剧美学的嬗变

“无厘头”①是广东佛山等地的方言,大意是一个人的言行粗俗随意、搞笑另类,令人难以理解。后来这种颇具草根特点的“无厘头”风格逐渐成为“大话”式“戏仿”的核心精神,表现为解构经典、俗化英雄、调侃神圣、质疑崇高等等。“无厘头”文化大概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游戏调侃、玩世不恭。2.颠覆一切、解构权威。3.以“戏仿”为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后现代审美体验的“深入人心”, 以戏说或“大话”的形式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无厘头”式地改写,日益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文化景观。首先是电影《大话西游》风靡整个大陆高校,使“大话”式大众文化文本异军突起,成为大众文化的亮点和热点,而其代表人物周星驰也成了充满反抗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文化偶像,他的“无厘头”电影则成为喜剧性大众文化的经典文本。然后是网络小说《悟空传》、《沙僧日记》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追捧与模仿,接着是连续剧《春光灿烂猪八戒》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直到后来《水煮三国》、《Q版语文》等“戏仿”作品在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戏仿”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横跨多个媒体、吸引万千大众参与其中的流行文化现象。

2001年5月2日,周星驰在北京大学礼堂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与追捧,“这不仅表明脂粉英雄已经取代了诗歌英雄,而且意味着一场新的‘大话’革命降临到人们头上。”②不仅周星驰本人成为青年学生追逐的偶像,而且他的“无厘头”电影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喜剧经典影片。“这个混合着黑色(灰色)幽默、后现代主义、言情与武侠文学、好莱坞电影以及下层市民趣味的大杂烩,以百科辞典的方式全面呈现了‘大话美学’的各种要素:幻想、反讽、荒谬、夸张、顽童化、时空错位和经典戏拟,其中包含了文化颠覆、低俗的市井趣味和感伤主义等各种混乱矛盾的要素。所有这些都为愤青提供了犀利的话语工具并塑造着大话时代的嚣张面貌。这是一种包含了数码词根和颠覆性语法的新话语,尽管许多人指责它的‘恶俗’,但它仍然不可阻遏地生长起来,成为中国文化进行自我更新的民间源泉。”③

后现代“戏仿”的兴起和流行受到了人们的多方关注,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批评界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但无论人们对“戏仿”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的是,“大话”式“戏仿”是“一种新型的话语运动,夸张、调侃、癫狂、乖谬、插科打诨、胡搅蛮缠、故作幼稚——就是不要严肃和正经。”④这种话语方式旨在对原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戏说、滑稽模仿,从而颠覆了它本来的文化意义,彰显了别一种的美学形态。

的确,在传统喜剧美学的理论视域中,喜剧是滑稽的集中表现。喜剧表演中,当“丑”已充分暴露其“丑”的本相,却还要用美的形式来遮盖自己时,便构成了滑稽。因而传统喜剧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因此喜剧人物往往执拗古怪、滑稽可笑。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就曾提出“喜剧是对于无害之丑的摹仿”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对欧洲后世喜剧理论及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是西塞罗的“明镜说”、本·琼生的“惩恶扬善说”、莎士比亚的“反映论”、霍布士的“突然荣耀说”,还是莫里哀的“纠正恶习说”、莱辛的“劝善论”、黑格尔的“主体性”喜剧理论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丑的炫耀说” 等都是对亚里斯多德时期喜剧理论的承袭,认为喜剧是通过嘲笑那些“丑”的言行来惩戒“丑”,揭露虚伪,鞭挞恶习,并起到教育和教化的作用。人们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家都倾向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来处理喜剧题材,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铿吝人》、俄国格里鲍耶多夫的《聪明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也都是通过对人物本身丑行的暴露来鞭笞社会的丑恶现象。

然而,以“戏仿”为主要叙事策略的当代喜剧艺术形态,在“亵渎”、“解构”、“反抗” 等精神指向下,呈现出与传统喜剧截然不同的美学质素,充满了“搞笑”、“大话”、“无厘头”等美学特点。由于其鲜明的解构立场和“搞笑”特点,被认为是“后现代”喜剧。“后现代” 喜剧的创作主体有意摒弃传统喜剧中精致的逻辑关系、语言智慧及修辞技巧,对一切既定模式、原理、规则进行颠覆与反叛。通过将既有的美学规范统统解构,固有文本的结构被撕开,原本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价值标准、美学观念在新旧文本的对比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因而引起“笑”的喜剧效果。因此,这种喜剧艺术形态的“搞笑”机制也与传统喜剧迥然有别,它建立在解构、无厘头、超文本解读等一系列后现代美学原则之上,使得这种喜剧形态最终效果的不是“机智的笑”,而是一场又一场的语言狂欢和解构。

以电影《大话西游》为例,它用一种玩世不恭的、嬉皮笑脸的方式将原著《西游记》拉下神坛。原著中的唐僧吃斋念佛,心慈面善。而到了《大话西游》中,唐僧却如同一个凡夫俗子,迂腐愚蠢、啰嗦可笑。电影中唐僧的台词一度成为人们竞相模仿、复制或引用的“经典”句子,如:“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他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不同的是,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从这些“无厘头”的“戏仿”语言可以发现,人物滔滔不绝、啰哩啰嗦、毫无逻辑的对白,通过夸张地重复,将语言的意义完全消解,使其成为一种毫无头绪、毫无主题的搞笑。当然,这种通过极度夸张和变形所产生的“搞笑”与巴赫金所谓的狂欢节相比有明显的做作迹象,“如果说,狂欢的大众始终无视文化等级的观念,那么,‘大话’更像有意地贯彻反精英的策略——这也是在精英聚集地产生震动的原因。”⑤

的确,大话式“戏仿”始终站在反精英的立场,对神圣的经典及权威的文本进行冒犯和颠覆。那些无意义、无深度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无厘头语言,使语言本身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断裂,语言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和能指的游戏。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大话式写作试图拆解叙事的成规,挑战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终极意义,表达对预设的文化体系和秩序的怀疑和否定。文本、语言、人物以及情节等方面的戏谑姿态和怪诞风格,使这种“戏仿”写作充满了游戏感和喜剧效果。

然而,正如南帆所发现的,“‘戏仿’游移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颠覆了什么的同时提出了什么,这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仅仅将颠覆结束在哈哈一笑之中,这显然是典型的后现代策略……相对地说,《大话西游》仅仅制造了一批笑料而放弃了颠覆之后再度坚持什么或者肯定什么。这时,‘戏仿’的笑料制造通常是柏格森提到的‘重复’与‘倒置’两种策略的混合。”⑥在南帆看来,《大话西游》的“戏仿”的确对经典文本产生了一定的颠覆作用。然而这样的颠覆仅仅停留于“搞笑”,并未触及特定的社会历史,也就因此不可能颠覆故事的整体结构,乃至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最终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因此,《大话西游》所呈现的喜剧美学,与讽喻或批判无关,它“无比机智地扩大了语言的喜剧性张力,同时又如此深刻地显示了语言的无能为力。哄堂大笑既是开始,也是结束。”⑦这样的观点和视域无疑为人们解读当下名目繁多的“戏仿”写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视角。

事实上,《大话西游》所开创的美学形态,与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语境无疑有着相当的契合,其“无厘头”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成为后来者竞相仿效的对象。⑧如《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放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这样的台词屡屡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所引用。可以说,大话式“戏仿”的“喜剧美学”——“人们用笑声解读主人公的辛酸和尴尬,同时表示多方面的相互认同。换言之,这种笑声制造的是共同体的气氛,讽喻或者批判收敛了锋芒”⑨——正在被当下时尚的“戏仿”写作所效仿。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戏仿”写作的队伍。这些文本煞有介事地步入喜剧创作的阵营,以大量“无厘头”式的搞笑,对一切既定艺术框架进行戏仿、嘲弄和否定。

当追求“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现性、公民意识”等现代性命题被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轻松娱乐、追求平面化与碎片式的生存理念所取代时,“戏仿”写作中无处不在的“无厘头”显然与这样的大众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相当契合。在这里,来自现实的规约被放逐了,种种奇观异景也将个体放逐。网络时代的“戏仿”文学被认为是“写起来很过瘾,读起来也很过瘾”。然而,人们应该追问的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和颠覆以后,具有高度能指嬉戏色彩的“戏仿”文学又要依靠什么来“安身立命”呢?如果后现代“戏仿”的喜剧仅仅是一种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炫耀,仅仅在传统的美学规范之外“自行其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那么这样的写作是不是仅仅成为一种单纯的美学风格?正如任何文学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学一样,任何文学也必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坐标中进行自我校正。换言之,如果“戏仿”文学的美学建构没有进入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现场,无法在“关系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有可能从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写作姿态进入另一种“本质主义”的怪圈。这样的时候,“过把瘾就死”——当下流行文化娱乐化与消费化的口号,就有可能成为“戏仿”文学无法摆脱的宿命。

二、恶搞与话语暴力

1.“恶搞”与恶搞文化

关于“恶搞”一词的起源及“恶搞”的定义,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论文。根据徐福坤的梳理,“恶搞”一词经历了“KUSO库索(酷索)恶搞”的演变过程。首先,KUSO是日语“くそ”(粪)的罗马拼音,由词义“粪”引申而来,因此具有“可恶、他妈的”之意,成为骂人的常用词。它较早出现在网络游戏和动漫中,有搞笑、讽刺、恶作剧等含义。接下来,KUSO一词由日本电玩界传入港台地区后,被译为“库索”或“酷索”,并且成为网络常用词语。主要用于指称那些对动漫、游戏、照片甚至影视节目进行幽默式搞怪的行为。20世纪末,KUSO一词被引入内地,并意译为“恶搞”,所指代对象不仅有对游戏、照片的移植、拼凑和修改,还较多地表示人们用调侃、嘲讽或是游戏的心态对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进行解构的另类创作风格。根据“恶搞”行为的应用领域、行为方式及所造成的影响,徐福坤在文章中将它定义为: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⑩而“恶搞”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最终引起轩然大波的就是2006年胡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

电影《无极》号称“中国首部真正魔幻大片”,引领了《神话》、《情癫大圣》等所谓魔幻电影的轮番登场。当视觉文化在消费社会蔚然成风,当视觉符号成为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以魔幻之思建构数字影像奇观本也无可厚非。而且,任何一部成功的魔幻作品,都少不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与神奇力量。而这种超能力的获得必然是主人公历经艰险和磨难,屡经奇遇的结果。然而,《无极》中主人公超越光速的能力、非同一般的法力,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魔幻想象只为追求影片的视觉震撼,显得凭空而任意,使得影片创造的“第二世界”成为建立在虚无之中的混沌世界。而为了成功纳入全球电影市场,《无极》中采用古罗马元老院场景及制度,元老们居然还穿着日式服装,毫无逻辑的视觉拼盘将影片进一步推向无聊闹剧。《无极》在国内国际市场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影片的艺术水准却遭到广泛批评与质疑。不仅影片被调侃为“无聊之极”,对其进行恶搞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制作像《无极》这样一部耗费巨资的“大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作为草根的胡戈却以相对简单得多的恶搞视频《馒头》将精英导演的“大片”及其“巨型话语”轻松解构。《馒头》运用拼凑、剪切等手法,以《无极》的人物形象、画面和影像资料为素材,假托央视《法制在线》年终特别版,讲述在圆环套圆环发生的一起血案的侦破过程。于是,电影《无极》及其关于爱情、命运、战争等主题被“一个馒头”与“惊天血案”的荒唐逻辑所颠覆,影片那些玄幻离奇的人物和情节也在煞有介事的“法制节目”及搞笑的广告中被消解。无论《馒头》所引起的恶搞风波有着怎样的争议,不能否认的是,“恶搞”从此成为网络时代另一个流行词语和叙事策略。而与之相关的恶搞现象也随之涌现,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恶搞。此时,“恶搞”俨然成为网络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道文化景观。

网络恶搞的类型也不只是视频,还包括音乐、图片、动漫、语言、动作、人物造型等等。这些恶搞作品一经网络传播,点击量动辄百万,反响强烈。总体来看,恶搞作品常常采用复制、拼贴等“戏仿”手法,对国家、理想、民族、精英等宏大话语进行调侃,对某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模仿搞怪,在极度地夸张与搞笑中传达颠覆和嬉戏的。某种程度来说,网民自制的恶搞作品拒绝宏大叙事,追求自由和解构的游戏精神,因而是典型的后现代文本。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11}当然,恶搞并不是后现代的独特产物,也不仅仅是网络时代的特定叙事策略。恶搞的精神资源应当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也与崔健、王朔、周星驰等人所代表的反权威、反一元化、无厘头等精神相互呼应。只是到了网络时代,网民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极富于解构与游戏精神的“恶搞”自然受到网民的热情追捧。而且这种以“戏仿”为主要特征的创作风格与高雅的、庄重的、精英的主流文化完全不同,其通俗的、轻松的、娱乐的表现形态也深受大众文化的喜爱。

应该说,恶搞和大话都是出现于网络时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的“戏仿”形态,二者具有大众文化和网络“戏仿”的诸多共性,如无厘头、夸张的搞笑、娱乐狂欢等等,接近于詹姆逊所谓的“拼凑”,是一种“空洞的‘戏仿’”。{12}然而,由于“戏仿”的对象、素材及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二者仍然是两种不同的“戏仿”话语。比较而言,大话式“戏仿”的精神内核是“无厘头”,其素材、对象往往来自经典文学文本及其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等,通过语境的差异将神圣的经典降格,因而主要是文字类的“戏仿”;而恶搞式“戏仿”常常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与剪切、拼贴等手法,将某种象征精英权力的文化、某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夸张地变形和颠覆,包括恶搞视频、恶搞图片、恶搞音乐等等。因而,恶搞“是寻找开心的游戏,并且带有恶作剧的性质……恶搞与网络文化、娱乐消费联系在一起,缺少静思,缺少文学的审美距离。恶搞文化的制造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者和消费者。恶搞往往超出艺术审美的限度,在狂欢之后却是极度的价值虚无。”{13}

2. 恶搞:反抗抑或话语暴力?

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指出,农民日常生活反抗的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就是农民作为“弱者”的武器。这是一种低姿态的反抗,可以避免公开反抗可能引起的集体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恶搞是草根大众对权力话语进行反抗的“武器”,也是大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武器”。然而,正如斯科特所谓的“弱者的武器”并不可能最终改变“弱者”的阶级从属,“弱者”仍然按部就班地生活一样,网络恶搞对权威的解构和颠覆,也不可能带来现实秩序和体制的革命性改变。

首先,网络恶搞旨在颠覆、解构、拼贴、游戏,并不考虑颠覆之后的“建构”。也即是说,“弱者的武器”固然可能象征性地破坏权威,然而“反抗以后怎样”却似乎并不是“弱者”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恶搞而言,当恶搞获得权力一定程度地默许,人们可以通过恶搞获取颠覆权威的,恶搞者往往就容易沉浸在一种想象的获得权力的满足之中,从而失去批判和抵抗现实的能力。因此,抵抗的结果便可能转向一种“犬儒主义”的姿态。“犬儒主义意味着一种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倾向,即遁入孤独和内在之中,以缺乏本真为理由而放弃政见。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幻灭的处境,可能带着唯美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气质而重现江湖。”{14}另外,恶搞的“抵抗”还可能面临商业社会的“收编”,解构行为本身于是在机械复制和大众娱乐浪潮中被消解。可以说,胡戈的恶搞视频,只是打开了象征资本和权力的“大片”的一道缝隙,并不可能改变《无极》等国产大片的高投入、大制作、高票房的现实,更不可能改变所谓精英导演在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强势地位。恶搞终究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抵抗”。

事实上,随着网络恶搞的泛滥,网民“自由”的“戏仿”和话语权还可能导致网民的话语“暴力”。作为“弱者”,网民一边继续向强势者的权力场域进军,以索要更多的话语权,一边迫不及待将这个梦寐以求的至宝拿出来好好炫耀一下。这种心态让他们很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这来之不易的话语权的滥用,从而形成另一种话语暴力。

应该说,网络恶搞现象的风靡、泛滥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无“深度”的游戏与平面感也将最终消解其解构行为本身的积极意义。哪怕是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其娱乐效果也是远远大于对主流“大片”体制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戏仿”背后有数量庞大的“看客”或“哄客”,他们可能一边享受着冒犯权威和躲避崇高的快乐,一边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将恶搞进行到底,“惟恐天下不乱”。近期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杜甫很忙”也是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时候,少数具有“抵抗”意识的恶搞作品将会淹没在群体恶搞的话语暴力之中,恶搞也可能最终成为“群体在场”的狂欢和游戏。

注释:

①尹康庄、王文捷:《无厘头叙事论》(《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中对“无厘头”作为一种叙述风格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

②③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第344页。

④⑤⑥⑦⑨南帆:《无厘头、喜剧美学与后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第101页、第106页、第117页、第111页。

⑧“大话”现今已是网络时代非常流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继《大话西游》之后,这些后来者的名单包括:《大话三国》、《大话水浒》、《Q版语文》、《悟空传》、《沙僧日记》、《武林外传》等等。

⑩徐福坤:《新词语“恶搞”》,《语文建设》2006年第8期。

{1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华明译:《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美]詹姆逊著,曾宪冠译:《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01页。

{13}罗慧林:《从“戏仿”到恶搞:娱乐泛滥时代文学的价值危机》,《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7

[关键词]开心蒙太奇;方言滥用;地方文化;方言规范

近几年,重庆台一档30分钟的电视栏目一直“热播”着。这个类似电视小说的节目不仅演员全是业余表演爱好者,而且从头到尾说着标准的重庆话。最近,他们有了一项更新的挑战性举措:将《简・爱》、《桥》、《地道战》等中外经典电影片段配译成四川方言。他们制作的这类节目被贯名为“开心蒙太奇”,在各电视台的互动点播节目中播放,据称,该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其VCD的销量也很火爆。

“蒙太奇(montage)”源自法语,原为建筑术语,义作“组接、构成”。后引申指“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用于电影则有了“混合画、画面剪辑”的意思。“开心蒙太奇”应该是很搞笑的动画、电影、人物等的组合,其核心就是其中对白的方言改造。

本来,这类节目的初衷只是将港台一些娱乐片改由方言配音,这倒无可厚非,因为两者都纯属娱乐。但将部分观众熟悉的中外经典电影配译成方言版,在对白中加入不少幽默搞笑的四川俚语如在《简・爱》中加入了不少“洗白、闷敦儿、妹儿”等俚语,一部严肃的经典的爱情电影被搞成了一场有点“无厘头”搞笑秀。所以,这里的“开心蒙太奇”并不是一部可以让你为之释怀一笑并铭刻于心的喜剧电影,其中的语言改版实际上反映出一种令人堪忧的方言滥用现象,并且这类方言滥用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做女人难,做女老哇(鹰)更难”,如果你在西南几个省的公众场合用云南话把这句话讲出来,一定会显得很时髦。这是云南台用当地方言为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中的经典片段。通过卫星电视的传播,在邻近几省掀起了云南话热潮。走在大街上,时不时都能听见小孩子学着电视里的云南腔。

由赵本山执导、主演的18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后,在全国刮起了一股“东北风”。东北方言土语也通过他的铁嘴成为一大时髦,而随着《刘老根》的播出,民间开始流行一个模仿托福考试的《搞笑版东北话标准化试卷》,该“试题”分为四、六、八三级。四级是针对长江以南的观众,六级针对北方人,八级标准宣称足以考蒙东北人。比如四级标准的题:“哎哟妈呀,他对象长的老`碜了”一句中,“`碜”指:A好看; B丑; C长相一般; D美若天仙。六级标准,比如:“骂血人了”指:A赞美对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B很漂亮;C脸有血色; D太狠了,极至。八级标准,比如:“戈能”是指:A垃圾;B一种能量;C一种粥;D没能耐。

雪村的“活雷锋”流行到几乎人人都能唱两句。一首在网络中传播,让全国人民说起来无人不晓的“开心蒙太奇”方言版《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则讽刺性地填补了该现象在音乐界的空白。“翠花――上酸菜”这句吆喝声已经有了无数方言版本,有人甚至衍生出不同版本的歌词。比如关于美国人的“俺们那旮都是美国人,俺们那旮全球有驻军……”最后一句是“翠西――上沙拉”。让人哭笑不得。

方言本来有方言的优势。他乡遇故知,用乡音聊天,就犹如喝着一壶美酒,痛快酣畅。同时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如带有浓郁关东的土气和辣味的“二人转”、“拉场戏”、“抛头巾”,就犹如一杯醇香的红高粱;锡剧《二泉映月》中的江南民间小调“绣荷包”、“五更调”、“道情调”、“无锡景”,充满齐鲁风情的吕剧《李二嫂后传》的方言表演,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焕发的异彩;闻名全国、让人舌头都拐弯的“重庆言子”,幽默的用词中就夹杂着浓浓的做人道理。如果地方戏、说相声、演小品为了增加地方特色或多一些噱头,讲点方言土语倒也符合特别行当的特殊约定。只要保证方言沿着规范的轨道发展,优美恰当的方言使用在反映平凡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将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在近来的不少影视、音乐作品中,正是由于方言的恰当运用,从而具备了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没事偷着乐》里的冯巩的许多天津话片段流行一时,一声十足的天津味的“李元芳”也成了都市青年开玩笑的字眼;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在《美丽的大脚》中的陕西话,著名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秋菊打官司》的西北话,让人从语言的层面感受到故事的真切;另外,影视媒介中恰当运用方言的经典还有如:张艺谋在《有话好好说》里操着陕北腔,喊出的“安红,我想你”台词,陆川导演的《寻枪》中姜文所讲的贵州话,《大明宫词》里武攸嗣的陕西方言,等等。方言所传递出的那种淳朴的乡土特色可以说是铸就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这各情形在流行音乐中也有显著的例子,比如:李琼一曲《山路十八湾》一夜蹿红,靠的不仅是她嘹亮的嗓音,更是风味浓厚得让人一听就忘不掉的地方腔调;而宋祖英一曲《辣妹子》,又唱出了多少湘西风情和韵味。

但是,以上以种种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娱乐文化语言,纯粹是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的所谓“开心蒙太奇”,用轻松搞笑营造一种梦境来满足这一时期少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其本质就是方言的滥用,是人们在遭遇工业文明带来的支离破碎的生活时,创造力和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一个国家所采用的标准语言的严谨与规范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这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而地区性语言的收集、整理和保护虽具有文化学研究的意义,但却不宜于依托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也是在遵守规范的范围内,对方言进行严格的搜寻筛选,提炼出最适合于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那才能创作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些人认为风格的形成在于使用方言、土语,一旦遵守规范,摈弃方言、土语不用,作家就会失去了独特的风格。这是极错误的见解。”因为,只有规范的方言才会有文明优秀的地方文化,而只有文明优秀的地方文化才会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远保持其勃勃生机。“开心蒙太奇”一味追求时髦而刻意模仿流行腔调的做法,其对所利用的表现手段方言的随意肢解使用,玷污了现代汉语的纯洁,势必导致方言向不规范方向发展,其泛滥的结果只能是将作为传承几千年悠久地方文化载体的方言推向一种媚俗化、低级化的发展道路,这既不利于影视媒介本身的发展,也不利祖国语言的纯洁和统一。

[参考文献]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8

这次我拿到的剧本是《西游笑传》,我组织了人员,经过调整后,我们开始排练。排练时有很多的NG镜头,都爆笑,我和他们说应该把排练花絮给拍下来,绝对比表演时还搞笑。

经过一个星期的刻苦排练,31号终于到了。我爸还被邀参加本次活动,这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下午1点,观众陆续进场,我爸带着我妈也进来了,就坐在我面前,正对舞台。我事先和他说好,在我表演的时候让他走开一会儿,免得我太紧张,没想到,他不但没有走,还把我妈给带来了。(没想法了)

1点15分,活动正式开始,四位主持人各自讲一段话后,节目开始了。我们本来是上半场的第五个,可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还是在下半场比较容易留给观众较深的印象,而且我们故意和我们最大的对手——林昱星他们隔开一个。这样,我们变成下半场的第十一个了。

中途有个接歌的游戏,就是一方唱一句,另一方唱的词中必须有刚才那句的末尾那个字。我也被叫到台上去唱。四班反应慢,想了半天才唱出一句,导致这个环节出现冷场。而且他们唱的时候也不动脑子,有一次我们唱的就是他们的下一句,真是便宜了我们。

到我们的节目了,我们拿着道具上去,经过旁白的一番人物介绍,开始表演。今年比去年好多了,没怎么忘词,而且比去年自然很多,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或是情节的构思,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节目时间也比较长,人也比较多,情节也比较搞笑,演得也不错,我觉得应该可以有个不错的成绩。特别是王宇平,他十分入戏,很放得开,不时引来一阵阵笑声,去年也是他一个“龟派气功”博得了大家的好评,今年又是他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如果要评选最佳男配角,那一定就非他莫属了。

在过去的05年里,有许多不满、遗憾和悲伤,可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在崭新的06年中,有许多欢笑、期待与快乐,这些都将来临。在此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下午1点,观众陆续进场,我爸带着我妈也进来了,就坐在我面前,正对舞台。我事先和他说好,在我表演的时候让他走开一会儿,免得我太紧张,没想到,他不但没有走,还把我妈给带来了。(没想法了)

1点15分,活动正式开始,四位主持人各自讲一段话后,节目开始了。我们本来是上半场的第五个,可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还是在下半场比较容易留给观众较深的印象,而且我们故意和我们最大的对手——林昱星他们隔开一个。这样,我们变成下半场的第十一个了。

中途有个接歌的游戏,就是一方唱一句,另一方唱的词中必须有刚才那句的末尾那个字。我也被叫到台上去唱。四班反应慢,想了半天才唱出一句,导致这个环节出现冷场。而且他们唱的时候也不动脑子,有一次我们唱的就是他们的下一句,真是便宜了我们。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9

【关键词】恶搞 亚文化 传播 把关

一、网络恶搞电影的概念界定

1、何为“恶搞”?

关于恶搞一词,大家并不陌生,追溯起“恶搞”一词的来源,很多人都会提到“Kuso”一词。该词源自日本,是日语“くそ”的发音,原意为“可恶”、或“粪、屎”等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恶搞”的代名词。①其实,随着恶搞文化的流行,恶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并非出于“恶”的心态,非要故意捣乱和破坏,而是主要指“搞”的这样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

2、恶搞之于电影

恶搞用于影视娱乐界已不是新鲜事,恶搞给娱乐带来了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这种百试不爽的娱乐方式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

恶搞用于电影娱乐主要有这几种方式:一种指的是对原有非电影文本(如小说、戏剧文本等)进行影视再创作,融入恶搞的元素,重新剪辑成具有戏剧效果的电影作品。如早些年周星驰的喜剧片《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等;另一种方式指对现有的众多电影文本,进行解构拆分、拼贴剪辑、再融合成一部新的电影作品,该新作品的主题已经离原作相去甚远,一般都带有嘲讽、调侃和“不正经”的意味,典型代表就是胡戈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3、网络恶搞电影

胡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之后,网络电影恶搞成风,继而出现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春运帝国》《四级考试之色戒》等,网络电影恶搞成了年轻一代网络娱乐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电影定义为:借用网络技术和工具,对原有电影母本进行解构、戏仿、涂鸦和拼贴,融入创作者对现今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出背离原作品主题和价值观的,并且适合于网络传播平台的“小电影”。

二、对网络恶搞电影的文化解读

1、对主流文化的嘲讽

在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眼中,网络恶搞电影应该属于一种对主流文化抵制的亚文化。亚文化的抵制是以青年一代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是与身处的阶级语境相联系的,青年亚文化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一个特别紧张点,它们可能反对或抵制主导的价值和文化。”②网络恶搞电影逐渐形成一种风格,这些作者大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不甘总是受制于精英主导的话语权利,不满于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还不到能主导社会的年龄,往往处于被上一代“监视”和批评的位置,他们缺少话语权去抗争。然而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工具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新兴的方式他们对主流文化作品进行解构和再编码,这是一种对抗主流的反叛行为。

2、亚文化的抵抗方式

恶搞电影通过另类的方式,对原作电影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和再造。主要利用以下一些手法进行再创作:

一是对原文本的解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创作者将原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对原作的各种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对抗式的意义。

二是戏仿和拼贴。戏仿是模仿一部严肃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通过戏弄、捉弄的行为对原作的人物进行搞笑的模仿,对原型进行降格的处理。拼贴则是打破原有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按照创作者的意图进行蒙太奇剪辑,制造出另类的意义。

三是改变原有的叙事方式。叙事方式即是电影如何向观众讲述故事,恶搞电影的作者在对经典文本认同的基础上,对原文本进行另类解读和改造,创造出“陌生化”的效果,赢得观众捧腹一笑。

3、平民的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网络恶搞电影也十分有益。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时发现,中世纪的人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世界,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③网络恶搞电影营造出来的生活应该就属于巴赫金所指的第二种生活,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权威和权力的压制,处于底层的人群可以自娱自乐。现在社会的情况是主流精英越来越集中,层缘人群虽身处边缘,没有话语权,但是其数量却是庞大的,在主流精英对底边人群进行文化控制的格局中,边缘人群创造了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内部,他们有着共同价值观和取向,创造了狂欢的愉悦氛围。

但是,无论如何有意的误读、恶搞经典作品,原有经典作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依然无法磨灭,平民的狂欢只不过是迎合了底层平民的心理需要,他们希望经典降格,渴望一个没有权威压制的精神家园,但是当狂欢过后,一切恢复正常,以经典为代表的权威势力依然存在。从某种意味上来说,平民的狂欢只不过是利用亵渎经典的方式来

达到心理安慰的目的。

三、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与社会影响

1、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途径

网络恶搞电影的迅速蹿红,得益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web2.0的技术优势,网络恶搞电影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网络技术给草根文化带来了生存的温室,现如今网络博客、播客、BBS、论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大众话语平台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网络传播将人际、群体、大众等多种传播方式融为一体,传统媒体下平民话语权的缺失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弥补。某一网络恶搞电影一经完成,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从一点发出、发散性传播路径使得恶搞电影可以在瞬间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节点。正如土豆网的宣传标语一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2、网络恶搞电影的受传模式

网络恶搞电影的创作者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一方面,他们观看和吸收了主流电影作品,是受众;另一方面,他们在对原文本的重新编码之后创造出新的文本,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因而他们又是传播者。这证明了受众绝对不是被动的受众,又契合了费斯克的观点:受众在“戏弄”文本过程中获得。原有文本引导受众经历了一段叙事“旅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甚至于打破原有规则,有意识地抵抗了媒体生产者企图通过文本强加的意义。网络恶搞电影是受众在对原有文本的解读后创造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新文本。

恶搞电影的创作者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遍布于网络的网民成了恶搞作品的受众,然后受众再将自己觉得好的作品传播给他人,循环下去,在网络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主流电影的“受――传”方式令受众不容易介入到作品的传播当中去,主流商业电影从宣传、拍摄、制作到试映、上映整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由于电影作品版权等因素的制约,观众不能随意传播电影的复制品给其他人。但是网络恶搞电影的这种“受――传”方式没有多少限制,这令参与网络恶搞电影的平民数量可成倍增长,只要作品有新意、有看点,不怕没有观众。

3、网络恶搞电影的把关缺失

网络传播的把关缺失一直遭到世人的诟病,同样,网络恶搞电影也存在把关缺失的问题。网络恶搞电影经常受到拷问:一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恶搞电影经常受到指责,认为是侵犯了原作品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网络恶搞电影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公民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是大量恶俗、、品质低劣、带有明显偏见的恶搞电影充斥网络,形成了恶劣的风气;此外,对经典作品进行恶搞、娱乐,对主流精英文化持不屑态度的同时,是不是就该抛弃传统价值观和信念?那取而代之的又该是什么呢?这几方面的问题对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把关问题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传播中,原有的传统主流媒体的把关人不复存在,网络恶搞电影的把关人无非是创作者自己,或者是恶搞电影平台的网络管理人员,专业传播组织的把关权利在网络中不断被分化,没有一个明确的把关人对网络恶搞电影进行评价和筛选。同样,对于网络恶搞电影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为恶搞的手段花样层出不穷、不断翻新,无法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又如何进行把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表示:“网络短片是公民个人自由的释放,根本不需要备案。如果内容有一些影响民族团结、散布色情的,可以按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制裁。”网络恶搞电影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应该来自于不同层面,一方面需要网民自身觉悟和素质的提高,这是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正确引导和规范,由“恶”到“善”,创造多元文化;同时,也希望法律法规的及早完善给予硬性约束。

4、网络恶搞电影的隐忧

恶搞电影常采用互文的形式,引用他人影视作品,进行拼贴组合,常常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恶搞文化和法律有时会产生冲突,何种引用被认定是合理的,何种是不合理的,评定的界限比较模糊,这对于喜欢恶搞电影的创作人来说,既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也可能会让更多徘徊在法律边缘线上的人逃脱法律惩罚。随着社会包容度和开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恶搞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各种新的恶搞方式不断得到升级和创新,而与此相反,传统主流文化反而被戴上了“假正经”的高帽子,这种主次颠倒的现象越发严重,逐渐超出了人们的容忍度范围。恶搞文化无节制的升温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合理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文化行为,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善意的创作心态,创造出一番高品质的草根文化盛宴,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注意KUSO文化到来了[EB/OL],新华网,2003-11-1

②胡疆锋 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文化研究》 2006年第四期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10

我知道,也许那样的服装,已经在电视剧里面,尽可能的做到还原历史,可是那样的情况,未必每个人都会喜欢。

所以,更需要在剧情上下大功夫。

正如同我在学配音的时候,才体会到,那些人的不容易,包括演员。你想一下,在一个很混乱的地方,本来是说说笑笑,很好的环境和气氛,突然演哭戏,真的是怎么都做不到也是有可能的。当年,杨颖在演《建军伟业》的小凤仙时,怎么都哭不出来,可是催泪棒和眼药水同时并用,才算解决问题。

我在宿舍配音,也是一段哭戏,虽然我自己声音可以做到,但是宿舍嘈杂的环境,再加上室友的故意恶搞,弄得整个气氛都非常搞笑。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台词的夸张,或许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配着音,我就笑场。

室友更是拿着我配出来的成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播放,差点要笑死我。

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觉得,这些到底有多么严肃,毕竟那是哭泣的戏啊,不夸我演技好,居然还哈哈大笑,捧腹大笑,笑得直不起身子来。

现在想着,我都想笑。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11

关键词:网络恶搞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一、网络恶搞概述

恶搞是外来词,源于日语KUSO,后经台湾、香港传入我国大陆。从构词来看,恶搞为偏正结构。“恶”为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甚”“深”,有“夸张的、超常的”之意,而非与“善”所对应之“恶”。“搞”则为搞笑。“恶”修饰“搞”,“恶搞”则为很搞笑,非常搞笑之意。恶搞本为一个中性词,不带有褒贬性,后因对此缺乏有效规制以及正确引导,出现大量的“搞恶”作品,以戏谑的、反讽的形式颠覆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极大地伤害了公众的感情,在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公众的集体不满,从而使网络恶搞一词带有了一定程度的贬义。如我国目前学界对网络恶搞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光明日报》在《恶搞不止,如何消除》一文中所阐述的: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等方式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滑稽、莫名其妙的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是、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①该定义反映出网络恶搞一词词性已带有明显的贬义,同时通过该定义可分析出网络恶搞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网络恶搞以互联网为依托

网络恶搞现象的产生和流行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密不可分。网络恶搞正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智力成果。网络恶搞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产物,是网络文化的一种,是相较于主流文化的网络亚文化,它借助于网络自由参与的双向传播性迅速流行并泛滥。

2、网络恶搞的外在形式主要是文字恶搞、图片恶搞、动画恶搞等

这些年来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网络恶搞作品,从外在形式来看,主要有:一是文字恶搞,主要是对他人的文字作品,如小说、诗歌、台词等进行篡改。二是图片恶搞,主要是把“正常”图片利用Photoshop等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分解、拼凑、涂改或者配以文字以赋予新的意思。三是动画恶搞,主要是对原动画作品进行删节、改编或利用Fash、Maya等动画软件在原本基础上再创作以表达个人思想的恶搞方式。四,音乐恶搞,主要是对音乐歌词进行篡改以达到“恶搞”的效果。五,影视作品恶搞,主要是对影视作品进行剪辑、拼贴并配以新的视听语言对原作进行解构再创造。从近些年来网络流行的恶搞作品形式来看,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一部恶搞作品往往包含多种恶搞形式;从恶搞作品制作方式来看,从简单化走向复杂化,其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从恶搞作品的成本投入来看,从几乎零成本到大投入,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增加。

3、网络恶搞的手法主要是解构

网络恶搞突出特征就是对原作进行解构,解构的原作具有广泛性,既可能是过去的传统经典,也可能是时下公众所知晓的影视作品,甚至可能只能是一张普通的图片。恶搞者以戏仿、改编、移植等方式对这些原作进行解构,剔除原先的思想内核注入新的价值观、审美观,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颠覆性、批判性又不乏娱乐性且为广大网民所接受而具有流行性的作品。

4、网络恶搞是、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部分网络恶搞作品恶搞红色经典、恶搞英雄人物,只图娱乐搞笑以及情绪化创意宣泄,不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利用片面的历史材料,采用机械的、主观的历史研究方法,歪曲和颠覆历史,污蔑和丑化民族英雄、革命先辈,甚至褒扬、美化民族败类和反动分子,消解了主流意识形式,颠倒历史,颠覆了公众历史观。部分恶搞作品盲目否定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否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抱着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一切精神文化价值,既使人们失去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恶搞所体现出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二、对网络恶搞现象的认识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部分恶搞作品对国家领导人进行丑化,对社会问题进行偏执而非理性的尖刻嘲讽,对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进行歪曲,从而引发一系列值得警惕的伦理道德问题。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看待并正确引导这一现象。

首先,科技进步尤其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网络恶搞现象出现并流行的客观基础。

随着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在我国迅速普及并广泛运用,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际等各个方面,并还将持续、广泛、深入地渗透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使它成为了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思想交流的平台。当恶搞与网络相结合,当网络成为了恶搞的物质载体,则使恶搞作品在网络社会中迅速、广泛地传播成为了可能。

其次,网民的心理需要成为了网络恶搞作品泛滥的主观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大的满足,但同时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人们的生存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来自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压力,使人们有宣泄生存压力的心理需要,而网络恶搞的娱乐性则给予了网民一定的心理满足;对于国家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公众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表达,需要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在现实社会中沟通渠道的不畅、宣泄途径的堵塞,迫使广大网民借助于网络这个发言的阵地获得表达的权利,而网络恶搞独特的戏谑性、反讽性满足了网民意见表达的需要。

再次,现实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也为网络恶搞的泛滥大开闸门。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拓展的工作。现阶段道德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对于精神鸦片、文化垃圾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对于不良文化产品缺乏自觉抵制力,导致了恶搞大行其道。

最后,商业化炒作成为网络恶搞泛滥的幕后推手。

部分商业网站为增加网站点击率,提升网站人气,谋求商业利益,放任、鼓励恶搞作品在自家网站上,个别有实力的网站甚至聘请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团队,并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专门编导、拍摄、制作网络恶搞作品。这些商业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仅仅以点击率多少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而不考虑作品内容的思想性、道德性。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极易导致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无视经典、无视历史、无视权威、无视道德底线,从而制造出大量的娱乐垃圾。在网络监管力度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恶搞作品充斥网络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极大。

三、对网络恶搞进行伦理规制的思考

网络恶搞的泛滥威胁公民的基本权利,摧毁人们的历史记忆,颠覆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击穿社会道德底线,对于网络恶搞必须进行正确引导,具体而言:

1、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我国目前在互联网监管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互联网网络的监督、监管和检查,应从网络监管的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入手,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创造一个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监管首先要明确监管对象,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整治措施。监管过程中要明确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对于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相关知识产权等权利的行为应给予坚决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对于违法犯罪的,还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在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技术监管力度,不断技术创新,从技术上阻止、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健康科学的网络环境,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是现实社会道德建设缺失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反映,反过来虚拟世界的道德失范又会对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就是要以培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动力和保证为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把先进性道德要求和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先进,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为方针。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有效地展开。

3、深入伦理学理论研究,提升道德实践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深入伦理学理论研究对于提升道德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伦理学可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两大类型。理论伦理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对于道德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起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而形成的新的伦理学类型――应用伦理学,在当代已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应用性以及学科交叉性是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征,运用伦理学基本原则对网络社会进行道德审视,便产生了一门热门的交叉学科网络伦理学。我国网络伦理学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内已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西方学者的研究理论,结合国内外网络道德建设实践,笔者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几个基本原则:一、自由与自律原则。网民在享受网络社会言论自由、创作自由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克己利人。二、彼此尊重、权利保护原则。网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义务,在维护自身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的同时履行尊重、保护他人权利的义务。三、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相结合原则。谴责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违法犯罪的给予坚决打击。

总之,网络恶搞火爆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在冷静思考、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③

参考文献:

[1]潘佳铭.应用伦理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小品搞笑台词范文12

9月18日,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共评出10个奖项。其中,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人们看到烤面包上耶稣的脸时,大脑会有何种反应”课题,获得神经学奖;经济学奖则颁给了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理由是: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把“自愿”参与的易、销售、走私和其他非法交易产生的收入纳入统计范围,以“增加”国家经济规模。

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始创于1991年,在诺贝尔奖颁奖前一至两周举行,主办方为美国一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令人发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搞笑诺贝尔奖的奖项既包括生物、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固定奖项,也包括公共卫生、考古、营养学等随机奖项。

获奖者自费到场领奖,奖品是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4个星期内就会“土崩瓦解”。每位得奖者只有一分钟的感谢致辞时间,若超过一分钟就会被台下负责监察的8岁女孩大喊:“请停止!我好烦!”

虽名为搞笑,但该奖项的参与者中,从来不缺少学界精英、大腕。它的评委和颁奖人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奖者也多为真正的科研人员。比如,多年来,典礼结束后,现场一直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负责打扫,除了2005年,因为那一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需要参加真正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比如,今年颁奖典礼现场,有位只穿内裤、浑身涂满金粉、拿着手电筒的“人肉灯柱”,他是3D打印技术的发明人Charles Hull。

当然,搞笑诺贝尔奖的关注对象并不限于学术领域,现实社会也是它审视和嘲讽的重点。如1996年的医学奖颁给了国际大型烟草公司老板们,理由是“根据他们在美国国会做出的宣誓证词,‘尼古丁不具备成瘾性’,这一发现在医学界的地位难以被撼动!”对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政府机构经常会成为搞笑诺贝尔奖的“重点关照对象”。如2003年的和平奖被授予印度北方邦的男子拉・巴哈里,因为他被政府错误宣告“已死亡”并且奋力与之抗争。2009年的文学奖颁给了爱尔兰国家警署,因为他们连续对手持波兰驾照的驾驶者“Prawo Jazdy”发出超过50张的交通违规罚单,后来才发现,“Prawo Jazdy”不是一个人名,而是波兰文“驾照”的意思。2012年的文学奖颁给美国政府审计署(GAO),因为该部门发表了一份正式公文,主题是“报告关于准备报告的成本所需措施的报告”。2013年的和平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的总统和警方,因为该国总统规定“在公共场合鼓掌是非法行为”,而警察又以鼓掌之罪名逮捕了一名独臂男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则成为搞笑诺贝尔奖多次挖苦的对象。

如2009年的数学奖授予了津巴布韦央行及该行行长,因为他们“使津巴布韦钞票面额小至1分、大到100万亿元都有,大大提高了民众掌握计算极大数值的能力”。此外,从2013年开始,搞笑诺贝尔奖也像诺贝尔奖一样发放奖金――100万亿津巴布韦元,约合人民币24.5元。

2009年的经济学奖则授予冰岛4家银行的行政总裁、董事及审计师,理由是他们向世人证明了小银行能迅速成长为大银行,大银行也能迅速堕落为小银行;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如冰岛的经济。

2010年的经济学奖由高盛、美国国际集团、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公司、美林证券的高管们获得,理由是“创造并推行了一种新的引资途径――将财政收入最大化,并将世界经济(或仅是其中一部分)中的金融风险最小化”――对它们助推经济危机进行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