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月亮的诗

月亮的诗

时间:2023-05-29 17:39:14

月亮的诗范文1

轻叩诗歌的大门,在此次综合性学习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是诗人用心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喜悦的小精灵带着浓浓的诗意敲打着我的心房,带领我在诗海中徜徉。

在我正欢快地与小精灵玩耍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犯了难:摘抄喜欢的诗,写出喜欢的原因,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古今中外伟大的诗人很多,美妙的是更是琳琅满目,我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如此多的选择,我更加难以下笔了。老师给了我们四天的时间,可眼看三天一溜烟儿地就过去了,我的读写本上却迟迟没有半点小精灵的影子,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准备随便抄几首时,偶然翻开的一本反复阅读的课外书,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打开书,这串小精灵就蹦跳着出现在眼前。我的眼睛也随之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月亮有着浓浓的诗意,这首诗借着浓浓的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月亮里的诗,是最美的。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举起酒杯遥问青天。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有着不同的美好,我们共赏一轮月亮。多少年来,人们也是仰望着这皎洁的月亮,写下了这些美丽的诗。

我愿意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月亮里的诗意。

月亮的诗范文2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

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五、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亮的诗范文3

关键词:黄景仁;月亮意象;凄苦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因而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到了清代黄景仁这里,月的意象又有继承和发展。他给后人留下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极为频繁。在其一千多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一百七十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予了特别的意义,给人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本文主要选取了黄景仁诗歌中较为普遍的“月”意象来进行分析,试图挖掘这一意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一、霜月不胜凉

黄景仁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月”意象,首先体现出一种凄婉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到的以月为题的诗歌就有《对月》:“月明经客人,风意逼秋初。” 《新月》:“开帘延螟色,凉月已如钩。顿使碧天远,平含万古愁。”《残月》: “残月缺半规,窈然碧虚色。”在这些为数不少的抒情诗中,月是营造氛围、表达人生体验的重要因素。黄景仁才华横溢,生性孤傲,曾经五应江南,三应顺天乡试,都没有结果。因而一生仕途困顿,生活窘迫,以致穷愁潦倒。如《花前曲》:“水流既入海,月缺能重圆。花落树犹在,花前人可怜。”月亮能缺月重圆,可是人生却不可以重新开始,只能顾影自怜,望月兴叹了。“人去兼春去,今年似旧年。半酣休砍地,一第比登天。世业充书栋,归装月满船。连床十年事,话到烛花偏。”(《送邵元直归里即题其享帚楼》)送别友人不免伤感自身,诗人屡试不第的经历也让他体会到“一第比登天”,其中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的。在《两当轩集》中,月下怀人的诗有很多,且大多写得孤寂动人。再如:“细酌向明月,含情问柳条。春人俱欲去,直是可怜宵”(《夜与方仲履饮》),月下与友人对饮,本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可是客人就要离去了,这分别的夜晚也就显得有些可怜和凄冷。“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子夜歌》)都是诗人凄苦心境的表达。

黄景仁自幼聪慧过人,九岁就能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不喜爱当时的制举之学,却对诗词歌赋有着天生的领悟力。其诗集《自叙》中写道“稍长,从塾师授制艺,心块然不知其可好。先是,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 [1]诗人不仅没有实现他年少时的“宝刀明月共辉光”(《少年行》)的理想,连维持一家的生计都极其艰难。月在黄景仁的诗中更多的表现为对他孤寂人生的慰藉。如《醉醒》:“梦里微闻薝葡香,觉时一枕绿云凉。夜来忘却掩扉卧,落月二峰阴上床。”这首诗清幽绝尘,是诗人南游杭州留宿山寺时所作。薝葡即桅子花,全诗弥漫着一股清冷空寂的气息。桅子花的香气、深夜的凉气、开敞的房门、落月投下的阴影构成了一幅虽然幽美,却隐含寂寞的画面。在《醉醒》里,月还只是诗人赏玩的对象,是诗人孤寂落寞心情的慰藉,而在 “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月下杂感》)里,月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心中的郁结之气、愤愤之情,在黑暗的世上无处可诉,只有在深夜无眠时,月亮成了诗人人生孤独痛苦之极、无力摆脱时的倾诉对象。

二、魂应尽化月如烟

    面对恶劣的社会环境,诗人只能仰望明月,把郁闷诉诸于笔端。在沉闷低吟中,诗人晚上经常彻夜难眠,而此时高高挂在天空中的孤月往往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如“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初九夜》),“初更疾风雨,孤馆生芒寒。梦醒忽见月,仍在疏棂间。”(《十三夜》)“皓月常相似,清歌不奈何。欢场如不散,那用泪滂沱。”(《十四夜》) “角声风断处,月黑四林秋。危坐忽消烛,高吟欲震楼。”(《十八夜》)等等。在这些诗中,夜和月组成了一幅萧瑟清冷的画面,引人无限遐思。诗人在夜月中,难免借酒消愁,可是酒醒后却依然只能直面现实,不能摆脱烦恼。“梦回小驿一灯红,四面腥吹草木风。身似乱山穷塞长,月明挥泪角声中。”(《核桃园夜起》)黄景仁多年漂泊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与朋友也常常分隔遥远,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秀江夜泊》中诗人的悲愤之情简直比天高,比海深,让人魂飞。诗人常常对月抒怀,与月交谈“对酒欣相共,钩帘不放遮。低徊问清影,辛苦照准家?”(《对月感怀》)李白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虽隐含寂寞却自有一股旷达之气。而黄景仁这首五律却语带苦涩,细细品味,“低徊”、“辛苦”使整首诗的意境落于困苦的现实之中,这与诗人劳碌奔波的生活是不能割断的。诗人悲苦的命运虽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可是诗中却是处处饱含着眼泪,真可谓伤心人的伤心诗。正如郁达夫所说的“要想在乾嘉两代的十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心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概的诗 ,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2]

他的强烈的济世热情,抱负无由实现而生的愤激等等,使得他的诗歌有时又激昂慷慨,如《拟饮马长城窟》:“秦城苍苍寒月白,秋风饮马城边窟。”借汉月来写今月,表达身世的凄苦。“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存取有声声声。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雪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白遍行。”(《感旧 》)这首诗提到了司马相如和杜牧两人,在对他们的感怀中透露一种淡淡的愁思,月亮仍在,空香依旧,但已过三生了。再看“明月几时有?人间何事无。倾城顾形影,壮士抚头颅。”(《月下杂感》)开头借明月自问,描绘了壮士浴血沙场后的场面。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坎坷不平,同时也有着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写下的关于月的诗歌中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无路的迷茫伤感,如“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僧舍夜月》),

三 、无人月自高

黄景仁终其一生,都是四处碰壁,穷愁潦倒,但生活的贫困并未消磨掉他生活的勇气,他依旧保持着高尚的情怀。一生追慕李白,虽未能达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那样豁达的人生境界,但他的孤傲清高也借月亮有所体现和寄托。至友洪亮吉说他“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谪仙人复出也。后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佑诸子,又为杨诚斋,率其所诣,与青莲最近。”[3]十分恰当。 “花发清溪馆,苔荒苦竹祠。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秋浦怀李白》)同样是青天明月,李白的是豪迈激昂,而黄景仁的则不无凄苦之情。再则,黄景仁“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决不专事模拟,印合古人履迹。“素心云外月,白眼道旁春”(《一笑》)中,月象征着诗人高洁孤傲的品格,整首诗清冷而不失飘逸。黄景仁诗中的月亮,永远是孤寂地高悬空中,永远是冷眼观看这个世界,“卷慢水风能破醉,钩帘斜月似窥侬”(《湖楼夜起》)。而对着月亮的诗人,也永远是孑然独立的身影,伴随的是凄楚、伤痛的凄凉情感。在 “五更乘晓月,一路看秋山”(《汉江晓发》)中,月是诗人孤苦辛劳生活的同行人,只有月才时时照见诗人的俊逸身影。

结语

总体来说,黄景仁的诗歌,翁方纲称道:“天性高旷,而其读书心眼,穿穴古人,一归于正不佻,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凌厉奇矫,不主故常。”[4]是十分恰当的。在他的一生中,人生的失意与不平在诗中常有体现。在他的一百多首以“月”为意象的诗中表达了人生的理想。中国古代描写月的诗歌,到了清代黄景仁这里可以说是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黄景仁天性其高,月亮在他的笔下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更是个人心性的寄托,让我们完完全全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透过月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那颗在平静的生活中不甘屈服,始终和命运在挣扎、在斗争的心。寄情于月,这既是继承了中国月文化的传统,但同时黄景仁笔下的月亮又因为融入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而自有独特之处,从而推动了月意象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黄景仁.两当轩集·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关于黄仲则》[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月亮的诗范文4

1、王安石《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2、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赵嘏《江楼有感》: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4、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杜甫《漫兴》: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来源:文章屋网 )

月亮的诗范文5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4、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7、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8、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9、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10、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1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3、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1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5、月色更添春*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1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7、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18、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月亮的诗范文6

关键词:意象;月亮的意象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春夜,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掩映着杏花疏影;秋夕,霜月临江,皓皓皑皑,波心犹如跳着万点银烛,大江上下都是明月。于是,以月为主题的诗歌散文便屡见于文史;以月光为主题的歌曲更让人耳熟能详;还有,还有,以月圆为引子而盼望团圆的人生悲喜剧......

一、意象的涵义

“意象”的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直抒胸臆的语言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寓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见于象中。

二、月亮的意象

中国人爱月亮。月亮可以说是中国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仰望长空,皓月千里,于是所有的人对月亮产生眷恋,产生了永远不能解开的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已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那么都有哪些题材的诗与月亮这一意向紧密相连呢,又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呢?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月亮的边塞意象

自古以来,征战不断;王朝更替,物是人非;明月成了许多征人吐诉忧伤的对象,也成了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那首《出塞》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历史的见证人。此类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 月亮的思念意象

我们知道,每当月亮圆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团圆”这个字眼。其实月亮本属于宇宙里一种普通的星星,但是它却成为人们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早已被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与中国古文化的流传有很大的关系。在人们眼里,因为有文化的衬托与对月亮的定格,于是它就被人们认为是团圆的象征。从古至今就有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和亲人、朋友团圆。只有对着异乡的明月寄托其思乡之情,月亮是他们倾吐情怀的最好对象,所以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也就成了“人化”的事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时,心中感慨万分,流露出无尽的思乡之情。我们读之也会产生共鸣,在异乡的亲人及朋友也会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不在家乡的游子。就让这一轮明月传递彼此间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再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明月是恋人之间思念之情的纽带。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宋朝词人苏轼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是他思念兄弟的寄托。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三)月亮的情爱意象

爱情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月光之柔与恋人之柔情,和谐交融。月朦胧,人朦胧。 “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光的美好,衬托情人约会的美好,是一种多么甜美的画面。至于独守空闺的女子,更是借明月这个知心朋友倾吐心声。韦庄的词中写道“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吐露出女子与心上人离别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六么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由此可见,月是美好人儿的知心朋友,是明月把他们的感情联结起来了,故而人们把促成男女好姻缘的人称为月老。

月,伴随了人类文明历史,见证了人类文化的盛衰,装点了普通人的生活,走进了寻常人的家庭,也具有了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方面的特点。月亮成为了“人化”的事物,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月迹》

[2][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见于《明代论著丛刊》,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月亮的诗范文7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把古人吟月的诗统计完全。我写过《李白和月亮》,那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可以续写很多诗人吟咏月亮的专题文章。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决不是单纯的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有人。。。。。。 有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洁兮,佼人撩兮。”3千年来,一代一代诗人用绮丽想象和斑斓文笔,把月亮写的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比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故兔”(李白:阳乌未出谷,故兔半藏身。)“玉轮”(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玉兔”(辛弃疾:著一登楼瞻玉兔,何人张暮遮银厥。)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在人的联想,有的至尽仍在被用,比如”婵娟“”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

月亮的诗范文8

【关键词】李白;月;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诗人将心中之“意”诉诸外在之“物”的结果。在诗歌中,意象是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它们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并且饱含着无限情思,皆着诗人之色彩。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典型的传统意象之一,是思乡、怀人的凭借,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摇曳生姿。据《全唐诗》【1】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仅“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336次。在李白的诗中,月亮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同样孤独,同样高洁,人格化的月亮与诗人的心灵世界相契合,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和情感内涵。

第一,月宣泄了李白无限的苦闷、失落与悲愁。诗人一生曾被赏识、又弃官、流放、漂泊,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他坎坷一生的经历相符。“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饮尽三杯浊酒,拔剑对着秋月挥舞,高声吟咏,泣涕涟涟。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激愤苦闷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此诗写于李白被流放时期,一腔热血遭到打击后,诗人借纯洁干净的月亮控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举起酒杯邀明月共饮,低头看到三个身影。月亮不知道畅饮的乐趣,只有影子陪在他身边。他在政治失意后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忧愁。诗中描写了诗人自身、影子和月亮,看似把寂寞环境描写的十分热闹,实则将这份寂寞渲染的更加深刻。刘大杰认为李白“在诗歌的语言上,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绮丽的光辉,形成明朗透彻的个性”。【2】清新明朗的语言风格,使李白诗歌中的月在宣泄孤独失落的感情时别具一格。

第二,月代表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样写道:“他厌恶现实的鄙俗,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他把孔、孟那一般人,看作是礼教的奴隶”,“他这种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贯通他的全部作品”。【2】李白不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理想抱负。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李白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他豪迈伟岸性格的体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充满豪情壮志,想要腾空而上,摘取皎洁的明月。这正是其远大志向的生动反映与真实写照。“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不慕虚名。其次,明月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质。月亮本身就是纯洁明净的,李白借对月的描写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他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繁华逝去,唯有屈原之精神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在诗中,他毫不吝啬地赞扬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当然这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写照。

第三,李白诗中的月寄托了无尽的思乡和怀人的情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凄凉寂静的长安夜城,沉浸在漫漫的月色中,家家户户捣衣的声音清晰入耳。风呼呼的肆虐,却吹不尽家人对远戍玉门关亲人的无尽思念。什么时候才能打败胡人,使我的丈夫远离战场,回到家乡来呢?这是李白边塞诗《子夜吴歌・秋歌》中的月和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片”与“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此句情景交融,寄托了妻子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期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着深邃天空清晰的明月,我把满满的愁绪托付给它,希望这种感情能随风陪伴着你。这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与情。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月,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即人格化,浑然天成。

第四,李白诗中的月也包含着哲学思考。《把酒问月》中“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叹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二句造语极具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两句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分说,后两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初读《古朗月行》时,觉得它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对明月的认识和幻想。但是深入去解析时,却读出了一丝理趣,那是一种深层的潜在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存之理。诗中对过去的月亮的描写是“白玉盘”和“瑶台镜”,这些是美好的意象。而如今的月亮却“蚀圆影”和“夜已残”。这鲜明的对比,写出的是过去月亮和现在月亮的对立和矛盾。这种深刻的哲学思想折射的是生存的悲剧,体现作者的悲哀和抑郁之情。就像蓝冰所说的“这是对诗中潜在生命哲理的认同。”【3】

李白心中的月是苦闷,是忧愁;是理想追求是精神归宿;是思乡是怀人;是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位“盛唐之音”孕育出来的伟大诗人,将夜空中的皓月引为人生知己,可谓因月而生,又因月而死,与月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对月亮的描写,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不愧为一代诗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月亮的诗范文9

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的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 ( 喻人的);“蟾蜍”、“玉兔”、“玉羊” ( 体物的);“蟾宫”、“金盆”、“金镜”、“桂宫”、“天镜”、“明镜” ( 状形的);“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 ( 示质的) 等,可谓形象别致,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哲学博大精深。月是物质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时间的,月又是空间的;月是生命的,月还是文化的。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而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听月悲秋等,往往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蕴。

月亮的情感寄托。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 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 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自己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他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

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 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 (《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 (《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则又是孤寂念想、情到深处的眷挂。月的自然含蓄总是与情爱相连。老子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其精髓就是突出阴性文化,而阴性文化正是以月亮为象征的“阴柔” 之“道”。所以,月亮文化的“阴性” 特征与老子的“阴柔” 哲学正相吻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诗从“望月” 这个颇具阴美内涵的举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将读者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再延及到万里之外的“远人”那里,从而刻画出静谧幽远的氛围,充满了深切的思乡怀远的情感,营造出寄兴深远而又清新明洁的意境。尤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化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之美。

月亮的禅宗哲学。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来表达追求的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 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禅宗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唐代诗歌中尤其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王维吟唱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清纯宁静的空灵美;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的生命感慨。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表达出了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在月光中被淹没或带走的感慨,正如“月光如水” 的流逝一样。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秦月” “汉关”;“淮水” “旧月” 无不是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些诗歌中,“月” 的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自然造化,竟然成了诗人人生如梦,时过境迁,以及人生苦短的“修短随化”的哲学思考。

月亮的生命永恒。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 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 的“树创随合” 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因此,人们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发出了对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追问和慨叹。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学者认为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月亮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见证,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谚语妇孺晓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对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的美好祝愿。

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无限的月亮哲学意境,月亮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人们总希望将有限的生命同永恒的月亮和谐相处,从而追求月亮般的宁静、高洁的美好生活和人生。

月亮的诗范文10

幸白

(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阚,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在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科学认识的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太阳,最初在诗人们心目中,比较自由,不但有赞美的,而且也有咒骂的(“时日曷丧,于及汝偕亡”)。在那农业社会,太阳对于农作物,毕竟是太重要了,这就决定了歌颂性的意象在太阳上凝聚起来了。扶桑、若木的神话典故,驾苍龙、驰赤羽的意象,最后竞成了至尊所独享,日为君象的性质就固定下来。而诗人与太阳的关系,除了葵藿倾心的忠贞以外,竟没有任何想象余地。赞美太阳,就得贬低自己。自己跪下来,君王才显得伟大。但是,月亮却不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比较平民化,比较人性化,和人的亲情和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不但不意味着一定要贬低自己,恰恰相反,往往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美化月亮开始:“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但这不过是诗人为展示自己的内心的乐章提供前奏。接下去,就是抒情主人公情感上的自我美化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在那远距离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月亮的意象和游子思乡、和闺怨结合为一体,似乎已经成了想象的定式。但是,李白在这首古诗中,却对月亮的固定母题进行了一次突围。突围的关键,就在题目中的一个“问”字。

为什么会“问”起来呢?

在这首诗题目下面,李白自己提供了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个贾淳是什么人士。目前还不可考。但是,他居然“令”李白问月。这里有两点值得分析:一,他与李白的交情不一般;二,看来,这位贾淳先生对于当时的诗中关于月亮的流行写法有看法。一般写月亮的题目大抵都是描述性的,如《春江花月夜》,或者“月夜”“关山月”,最老实的就是一个字:“月”,或者“咏月”,到了“拜月”“步月”“玩月”,就是挺大胆的了。在全唐诗中,光是以“望月”为题者,就有五十首。可能是这位贾淳先生对这样的单调的姿态有点厌倦了,所以才敢于“令”李白来一首“问月”。李白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命令,可能也是受这个“问”的姿态所冲击,激发出灵感来。要知道,向一个无生命的天体、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发出诗意的问话,是需要才情和气魄的。在唐诗中,同样是传统母题的“雪”,也有“对雪”“喜雪”“望雪”“咏雪”“玩雪”,但是,就是没有“问雪”。在贾淳那里,“问”就是一种对话的姿态,但是,到了李白这里,则不是一般的问问,而是“把酒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令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问。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是把酒杯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自相矛盾了。这种姿态和中国文学史上届原那样的问法是不太相同的: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范。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更多的是对天体现象的追问:老天怎么安排天宇的秩序,为什么分成十二等分,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陈列的,太阳从早到晚走了多少里,而月亮的夜光消失了怎么会重新放光,凭着什么德行?这是人类幼稚时代的困惑,系列性的疑问中混淆着神话和现实。屈原的姿态是比较天真的,但是,李白的时代文明已经进化到不难将现实和神话加以区别的程度。故李白要把酒而问,拿着酒杯子问,姿态是很诗意的、很潇洒的。酒,是令人兴奋的,也是令人迷糊的;是兴奋神经的,又是麻醉神经的。酒在诗中的功能就是让神经从实用规范中解脱出来,使想象和情感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尤其是在李白的诗中,“把酒”是一种进入想象、尽情浪漫的姿态: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里提出了一个矛盾,“人攀明月不可得”说得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得十分贴近。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似乎是很严肃的。但是,这完全是想象的,并不是现实的,因而是诗意的矛盾。人攀明月,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月行却与人相随,关键词是“相随”,也是不现实的。月亮对人无所谓相随不相随的问题。相随不相随,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什么呢?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到紧密地追随。这种矛盾的感觉,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天真浪漫的境界。接下去,并没有在逻辑上联贯地发展下去,而是一下子跳跃到月亮本身的美好上去: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韵脚,同时也换了想象的角度。前面一句的关键词是“皎”,比洁白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有了这一点,诗人可能觉得不够过瘾,又以“丹阙”来反衬。纯净的月光照在宫殿之上。这里的“丹”,原意是红色,皎洁的月亮照在红色的宫殿之上。“丹阙”,似乎不一定在色彩上拘泥原意,可直接解作“皇宫”: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南方当日之地,引申为帝王的。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丹阙”就是帝王的居所。下面一句则写月之云雾。不是说云雾迷蒙,而是说“绿烟”。绿的联想是从什么地方生发的呢?我想应该是从飞镜来的,今天我们用的镜子是玻璃的,没有绿的感觉,而当时的镜子是青铜的。青铜的锈是绿色的,叫铜绿。有了绿烟,不是不明亮了吗?但是,这里的铜绿,是被灭尽了的,一旦被月光照耀,就灭尽了,就是发光了。但是不说发光,而说“清辉“焕发。“清”有透明的意味,“辉”也不像光那样耀眼,有一点轻淡的光华。全联从“飞镜”到“绿烟”到“清辉”,构成统一互补的联想机理。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接下去再静态,就可能单调,所以李白让月亮动起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个动态的特点是:第一,幅度很大。从空间上说,从海上来,到云间没;从时间说,从宵到晓。第二,从活生生的“来”到神秘的“没”。到这里,语气既可以是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这是本诗许多句子的特点。因为诗人虽然是问月,但是,并不指望有什么回答,只是表达自我对现成现象的挑战和惊讶。倒是下面的句子真格地问起来了: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诳邻?

好像是对神话的发问,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只是诗人的感兴。他在《古朗月行》中也曾经发

出过“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的疑问。白兔捣药,老是捣个没完,和谁一起享用呢?这好像不过是问着玩玩而已。其实,深意隐约可感:白兔是不是有伴,嫦娥是不是有邻?孤独感,正是诗人反复强调的意脉。接下去,跳跃性就更大了。一下子跳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种孤独感,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试分析其中的诗意的内涵。

第一,生命在自发的感觉中,并不是太短暂的,而是相当漫长的。然而,一旦和月亮相比照,就不一样了。

“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就是说,古月和今月,是一个月亮。今人中却没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生命之短暂就显现出来了。第二,

“今人不见古时月。”本来月亮只有一个,今古之间,月亮的变化可以略而不计,不存在古月和今月的问题。但是,李白作为诗人,却把“古时月”和“今月”作了区分。这是一个想象的对比,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好像真有古月和今月之分似的。有了古今月亮的区别,古人和今人的区别就很明显了,由于古人已经逝去了,他们感觉中的月亮,已经不可能重现了。把古月今月对立起来,不过是为了强调古人和今人的不同(由于寿限)。第三,虽然古人今人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看月亮的时候,其命运又是相同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虽是不同的人,然而在像流水一样过去这一点上是一样的。(这两句似乎是暗用了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和明月的永恒相比,在生命的短暂这一点上,古人今人毫无例外。这似乎有点悲观,有点宿命。但全诗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似乎并不如此,相反倒是相当开怀的。原因在于,李白对生命苦短看得很达观。最后用这样的话来作结:

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的诗范文11

关键词:“月”的意象;涉月诗;象征意义;月亮崇拜;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16-02

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青睐,与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月亮和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转变动,人和月共喜,月与人同忧。如静态的明月、清月、圆月、残月、微月、孤月、烟月、风月、霜晨月、琼枝碧月……;动态的有月出、月涌、月朝、月夕、月旦、月塑、月徘徊、月舒波、月自明、月笼沙、水中月、江浸月、月下飞天镜……;在不同的时间有古月、今月、春月、秋月、晓月、秦时明月……;在不同的地点有林月、松月、江月、海月、湖月、池月、关山月、闺里月、春庭月、娥眉山月郎、春江花月夜……,真可谓“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

月亮崇拜――华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选择

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虽然我们现在确认上古初民对月亮的情感心绪和崇拜动机,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上古至先秦两汉,人们确是把月亮作为神灵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云:“夜月,祭月也”。郑玄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礼记・祭义》云:“祭曰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史记・天官》亦明确地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透过这种视月亮与金神的祭礼,便可发现一种显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渴望与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这种渴望与需求,使这种月亮的祭礼逐渐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中保存下来并且世代相传。在先秦两汉时期,我国就有了拜月的风俗,但还没有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到了隋唐时代,则已完全成为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古今图书集成》引《广昌府志》云:“奇袭,妇女作乞巧会,罗拜月下,以诸果置糖蜜水中,厥明饮之,谓之巧水”。可见,拜月习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从描写拜月这一习俗现象的诗作来看,更可见拜月习俗的广泛性。这一习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续,《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明戏曲中亦有反映,如《西厢记》中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生活,《拜月亭》中写王瑞兰拜月烧香,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等等……,现在看来这种习俗是缘于原始初民处于自然混沌状态时,由对自然界的无知,依赖,将自然中的月亮想象为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的加以崇拜,从而导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为一种表现在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行为与意念,而人们对月亮的畏惧、敬仰与崇拜等感情又显然与遥远的原始崇拜有着密切的渊源。

涉月诗――中国诗歌的一朵奇葩

沿着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就会发现,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以皎洁的月光衬托美丽的女子,抒发男女青年相约相念之情。《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佳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咏月抒情诗日渐增多,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曹操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创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颇为脍炙人口。何逊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团如扇”比喻新颖雅致,别具一格。谢庄的名篇《月赋》:“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迈兮青生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声情并茂,写景生动,情深意长。沈约的《登台望秋月》堪为咏月名篇:“隐言崖而半出,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入清硝之玲珑。间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明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联想丰富,深切动人。

中国古典诗歌的王冠产生在唐代,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咏月诗更灿若群星。《全唐诗》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有描写月色的佳句,风格多样,各有千秋。张若虚之婉转优美,孟浩然之恬静自然,王维之清新飘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贺之奇峭瑰丽,杜牧之哀伤清逸,李商隐之凄恻浓艳,韦庄之疏淡清远等风格,都在咏月诗中充分表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衬情,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音绕梁。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拟人,真挚生动。沈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韦应物的“西楼望月几回圆”,悬想委婉,耐人寻味。品尝这些诗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词在写月抒情,创造意境上别开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冯延已的“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写重重离情,婉约含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动逼真。晏几道的《临江仙》把幸福的爱情诉诸明月作证;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时》通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往昔与“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的今日的对比,抒发了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眷恋。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月光发泄了对金人的南侵,兵荒马乱惨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写出了他身陷囹圄,报国无门的激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咏月佳篇。曾瑞在《商调‘集贤宾’宫词》中,用“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写出了被冷落的妃嫔的痛苦之情。关汉卿的“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婵娟”,张可久的“紫萧寒月满长空”等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佳句。

月亮――丰富象征意义的载体

“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在诗人词人的笔下,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情感灵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几千年来,不论是游子,还是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委婉柔弱的情调。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无眠”,“照它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曾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尝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玉楼明月长相忆”,“西楼望月几回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当作知己,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风送香气,竹滴清露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组。”从月升到月落,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在王维笔下,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体的,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

月亮的诗范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寄情于月

我国的古诗词,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文学领域中,气象万千,蔚为宏浩。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文中,不乏有关咏“月”的篇章。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古诗词创作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多情的诗人常寄情于月亮这一自然景物,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使古诗词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关于月亮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很多论述,而且都见解深刻,本文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以自己肤浅的见识来窥见诗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探析

分析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是除了太阳以外最密切的。月亮虽没有太阳那样的光辉,在照亮地球的同时给人以温暖,但日落后升起的一轮明月仍能照亮天穹,那如梦似烟般清幽的光照、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和同月照两地的特性都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二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在远古时代,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关于月亮的传说,给月亮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平日的交游活动之一,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等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三是因古诗词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赋予月亮这一意象非常丰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永恒;言志、向往、美政、恋人;孤芳、凄凉、悲惨、思念等等,借此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怀,抒发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审美意境。

二.浅窥古诗词作者的寄情于“月”

1.月是孤芳的象征,是诗人内心孤寂的表达。

月中既有埋怨之心,又有豪放之情;既有对苦涩的回忆,又包含对孤苦的诉说。

“撩乱旁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连连的征战,将士们早已饱尝了血雨腥风之味。而今迷失于烽火连天之夜,面对着空照长城的冷月,又怎能不埋怨这无休止的战争?而此时的月正是诗人内心埋怨之情的寄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常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到第三句才点到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可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因人而异。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又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因此他的秋思一定是最浓挚的,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官场失意的诗人,独自立于崖边,忆往昔峥嵘的岁月,都如春水般向东流去。举起酒杯,邀请那唯一不冷落自己的明月和杯中自己的影子,借酒浇愁,也因此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月的佳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山。”(李白《关山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风月图,诗人寄托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景色,抒发戍边战士与家人无限的愁苦和凄凉,将战士的思乡、思亲融入这广阔苍茫的景色中,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埋怨之心和对孤苦的诉说,体会到诗人对战士的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三.月是思念的象征,是诗人亲情乡情的寄托

月中既有缠缠思亲之意,又有绵绵思乡之情;既有直抒胸臆对故乡的赞美,也有委约婉转的依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人久别故乡,又是一度春秋,霜露即降,在异乡看见的月亮,又怎能敌得上故乡那轮阖家团圆之月?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最亲切的,即便是故乡的月亮,都比异乡的明亮。可以想象,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怎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得的?暂且让那天空中这轮并不明亮的月来珍藏自己的乡情。

“常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读此诗句,不觉让人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正如月亮总有圆缺,诗人也并未因此悲观沮丧,只愿来年月圆时能有亲人相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李白笔下,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诗句不仅表现出两人都有如明月般纯洁、光明的心灵,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给了他以温暖、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李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歌,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等。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取唤、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并没对月夜美景作详细的描写,而是借月亮的圆缺来烘托宴会的氛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的“问嫦娥”很值得回味,由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联想到亲友可能此时也在千里之外想念自己,可能头发都急白了吧!真是一语双关,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词人希望月亮长圆,人们常聚的美好祝愿,这与上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月是事业的象征,是有志之士内心的告白

月中既有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又有对事业飞跃的欢欣雀跃。

“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半壁江山的沦陷,但壮志难酬,三十年的奋勇杀敌,又岂是为了争取那如尘似土的功名?“西湖梦柳浪闻莺”却不见八千里路芳草鲜花,遥遥万里的报国路,却只有月和云相伴,诗人此时的感慨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事业的飞黄腾达,在诗人看来是何等的惬意!所有的豪情壮志意与天公势比高,而此时青天上的皓月,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快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本诗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抒发了作者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却因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滚滚东流的长江和阴晴圆缺的月亮相比,人生是那么短暂。江月亘古,人生苦短,时过境迁,触景生情,诗人可以欣慰的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无穷已。这就是作者的诗意人生和内心告白。

五.月是恋人的象征,是纯真爱情的见证

月中既有昔日细腻恋情的再现,又有对恋人依依的思念和美丽的幽伤: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古乐府·子夜夏歌》)诗人乘着皎洁的月光,为自己的心上人采摘芙蓉,收攫莲子是何等的温馨。诗人就让这轮碧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诗人心中向往的恋人,她似月般朦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这似月的神秘,带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情景交融的画面,描绘了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人约黄昏后”的两情相悦,花、灯、月、柳,都成了爱的温馨,美的甘醇,汇成一幅幸福美好的愿景图。

六.月是美政的象征,是杂糅的内涵

月中既有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又有哲理与寓味的深长。

“月出皎兮,皎人撩兮。”(民歌《月出》)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月亮就是美政的象征。政治上的清廉,贤臣志士的任用,人民的安居乐业,是诗人也是所有德才兼备者所向往的。但那“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太平盛世何时能到来。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朱超《月中望舟》)花落闲潭,人去楼空,时光如箭般飞逝。回忆往昔的时光,是喜是悲?希翼如风般飞逝,向往如月般朦胧,作者诗句中的意味深长,又有谁知?

……

无论是何种月,她都是美丽的,因为她承载着作者的欢乐与忧伤,徘徊与期待;月又是神秘的,要想揭开它的面纱,还得由师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和文本对话来仔细揣摩。当教师和学生对作者的寄情于“月”产生了个性化的共鸣时,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此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上)和八(下)(第5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丁帆,杨九俊.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