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梅花的诗句

关于梅花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38:55

关于梅花的诗句

第1篇

[关键词] 梅文化;影响;梅句

一、梅在日本古典诗文中

苏轼曾写道:“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意思是说在冬季,百花凋零,即使是傲霜的,也终于抵挡不住严寒的而憔悴枝头,而梅花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向人间预告春的信息。梅传入日本大概在公元700年左右,据池田彦胜考证,梅花是由初期遣唐使连同大陆文化一起带到日本的,梅传到日本后,欣赏和厚爱梅花的文艺思潮也随之在上层贵族官僚中间传播开来,赏梅、咏梅成了当时日本宫廷宴饮、诗文唱和的主题。良岑安世等人于天长四年(827)编定的《经国集》中,就记载了文武天皇所写的三首咏梅诗。《万叶集》四千五百多首和歌中,写梅的和歌有119首左右。万叶时代,咏梅的诗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以至达到“梅”几乎成了“花”的代名词的程度,那时的「花不是指赏樱花,而是中国传去的桃花和梅花。及至《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之花坛翘楚地位渐被樱花所替代。尽管如此,在“四季歌”的134 首咏花之作里,咏梅的和歌仍有24首。江户时代的诗人也写了很多有关梅的诗歌,如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莫忘记,梅花开在草丛里”,以在草丛里的梅花比喻自己。“梅枝作牛鞭,村童哟,请莫折尽”写了村野的情趣,“寒梅折枝响,联想老胳膊”这是与谢芜村用寒瘠的梅枝比作自己的老瘦的胳膊,“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看花来。”据说这是与谢芜村临终时吟的三句中的最后一句。

二、俳句中的梅句与中国文化

藤正二指出“日本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是伴随梅的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梅的发展、进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对梅花的审美意象,深刻地影响着日本诗人的想象力。在他们所写的梅诗歌中,有着我们似曾相识的面影,以下就几首江户时代著名俳人所写的梅句与中国梅文化进行比较。

1、梅一一ほどのあたたかさ。/一朵梅花绽,更添一分暖。(服部雪)

梅在日本的古名叫“春告草”,在中国也被誉为花魁,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美誉,由于梅花开放时并非同时开放,等到花蕾全部开放,历时十到十五天。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虽然眼下还是寒气逼人的季节,但每绽开一朵梅花,就令人感到天地间多了一分暖意。这俳句的影响很大,至今仍出现在新年书信以及贺年片上。

2、梅白し昨日ふやを盗れし/白梅开正好,白鹤昨天可被盗?(松尾芭蕉)

这句出自林和靖的典故,这是芭蕉于1685年访谈林派俳人三井秋风的别墅时所写,他见到别墅白梅盛开,清幽雅致,使他联想到有“梅妻鹤子”之称的中国宋朝的大隐士林和靖。三井秋风的别墅虽然没有林和靖喜爱的白鹤,但其风雅之趣甚为相似,芭蕉此俳句也表现了他对林和靖高洁情操的欣赏。

3、青梅に眉あつめたる美人哉/双弯蛾眉颦,美人食青梅。(与谢村)

这首俳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宋朝梅尧臣的“梅叶未藏禽,梅子青可摘。江南小女子,手弄门前剧。齿软莫胜酸,弃之曾不惜”和李清照《点绛唇》中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诗句。中国诗词常把青梅比作美丽的少女,这是因为青梅是成熟的果实,与少女成熟的春相似,青梅在中国诗歌中的这个意象也被日本俳人吸收,这首俳句中的美人形象极像梅尧臣笔下的江南小女子,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甜美。

4、白梅や墨芳しき/白梅绽放,墨香飘满鸿胪馆(与谢村)

“”是日本仿照中国的寺而修建的国宾馆,分别设在京都、九州、大阪,用来接待外国使节与客商,鸿胪馆的客人大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主人以诗会友,在梅香中飘溢着墨香中与客人欢聚一堂,别有一番情趣。

5、梅けど、けど、一人かな/梅开莺啼,我一人。(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的这首俳句,写于自己与家人死别之时,意为梅花开也罢,黄莺唱也罢,诗人茕茕孑立,人世的春天进不了自己的世界。这首俳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句的影子,杜甫有诗吟道“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俳人和杜甫的浓浓的乡愁深深感染着我们。

三、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有与其他民族相通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独特点,在中日两国,咏花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大特色。在万叶时代和古今集时代,梅是王谢堂前燕,咏梅的诗人主要是达官贵族,到了镰仓时代末,梅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在江户时代,梅花以及梅的果实成了日本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梅已经逐渐本土化,它与日本的风土紧紧相连,但中国梅文化仍影响着日本的诗人们。

参考文献:

[1]刘德润,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第1版

[2]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04第1版

第2篇

【教学设想】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特点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据《墨梅》题画诗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诵读感悟诗意 ,品读领悟诗情,思读探索诗的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借咏梅贞洁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以读感悟,体会诗情。

2、文图合并,感受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2、激发学生爱梅的情感,学习梅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你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呢?(指名朗诵)无论谁赞颂梅花,都不能同李清照的诗。而说到画梅那就要数画梅圣手----王冕。王冕爱梅花,在隐居九里山时,他植树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他的“墨梅”,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

(出示王冕的《墨梅图》)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枝墨梅横斜,画中无论是开着,还是未开着,虽然没有颜色,但透着勃勃生机,这是王冕的墨梅画一组画其中的一幅,是王冕最喜爱的一幅,就连唐寅也题了诗,王冕自己也题了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墨梅》。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侮》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学写生字

2、指名读,读正确。

3、指导诵读读。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在吟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这是一首七言诗,你觉得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节奏来。

5、说说你有没有难写的字。

6、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抄写本,端端正正地把古诗抄写一遍。做到美观大方。谁能到黑板上来写。

三、品古诗、明诗意

1、指名读,出示古诗。画出带点的字词,让学生说自己的的理解。

吾、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2、根据你对以上这些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3、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

生长地点——洗砚池头 形态——个个花开

颜色——淡墨痕 气味——清气

4、赏《墨梅》画,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这句诗中包含什么样的典故?那么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什么?(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读出王冕学画的勤奋。)

(2)请同学们欣赏着墨梅画,说说你对个个花开淡墨痕的理解。

(3)指导朗读,表现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一株墨梅临立于砚池旁,每天耳濡目染王冕是那样勤奋地读书学画,墨梅也是那样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谁能读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4)墨梅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还表现在哪儿?指名说,出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请同学们一边欣赏着墨梅画,细细品品这两句诗想想从中你还读出墨梅的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交流。

(2)同学们,想想假如你置身于这株墨梅前,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又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3)从“满乾坤”这个词你又读出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发挥你的想像描绘一下的你的感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4)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清香而用清气呢,从中你又读出什么。(清气给人一种清香流动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墨梅让自己的清香弥漫于人间,给人类送去它的清香,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那种不向世俗献媚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的清正的气节。)

(5)师指导说出自己的感情,并感情朗读。(重点读出“清气”和“流”的动态美。)

(6)指导朗读。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这株墨梅受主人的熏陶,它是这样的淡泊,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清香充满人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两句诗。)

(7)指名读,评议。齐读。

5、指导朗读全诗。

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全诗。

四、赏墨梅,悟诗情,品人格

1、同学们,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让我们再来欣赏王冕的墨梅画和官梅的区别。王冕想通过这画告诉人们什么呢?是如何通过画表现出来的?

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交流感知王冕的“淡泊”与“清高”之意。。

2、讨论不同版本的墨梅之间的区别。

(1)出示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孩子们,“个”与“朵”,“流”与“留”你觉得哪一个好?

(“个”可以理解为个人,诗中有诗人的情操,“朵朵”有官梅之嫌,“个个”让我们感受到野梅的含苞欲放地洋溢着蓬勃的生气,令人感到清新,自然。“流”让梅花的高洁,流到很远的地主,似乎梅花的清香、诗人的品质永远流在人们的心中,流在我们的心目中,流淌到的每个人的心中,源远流长,在人世间传诵。)

3、再读古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的品质。

4.墨梅寄托着王冕的情怀,诉说着王冕的志向,表面写某一事物,其实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称“梅花屋主”一生写了一百多首梅花诗,你还收集了那些?

2、学生汇报,并集体诵读

3、读着这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盛开的繁梅,正敖立于风雪之中,幽幽的散发着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世俗的诱惑,都保留着一种清高的气节,拥有一颗清亮的心灵。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六、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办一期以“咏梅”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第3篇

关键词:梅花;园林;景观效应;诗意造景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木,其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梅花姿态美丽,香气袭人,清秀高雅,不仅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长期独领,而且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梅花的景观效应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栽培区域广泛,花期从南到北,可盛开5个月之久;梅花也是我国传统名花中最长寿的木本花卉,寿命可达几百到上千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傲雪凌霜,凌寒独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被称作“天下尤物”。梅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梅花的姿、色、香、韵无一不美。

梅花的花色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白梅花香浓郁,冰清玉洁,古人常将白梅与雪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片植白梅,极易形成“雪海香涛”的园林景观,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梅花花香清、幽、寒、冷,漫步梅林,暗香浮动,更有“风递幽香出,禽窥素颜来”、“一种清香,占断百花香”之感慨。

梅花的姿怪奇,绿苔封身,却老当益壮,争荣竞秀。《潜确类书》称:“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枝条稀疏,却洒脱自然;老干虬枝,却古朴苍劲;含苞待放,却生机勃发。

梅花最可贵之处,还是它那“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的风姿神韵。历代的文人墨客被梅花之美所倾倒,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咏梅赏梅、以梅咏志的不朽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时期人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了,他一生不娶不仕,隐居孤山植梅养鹤,他写的《山园小梅》也成为描绘梅花最著名的诗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尤其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上句写临水梅花神清骨秀、不折不屈、高洁灵动之姿态,下句写月下梅花妩媚淡雅、俏丽幽香、卓尔不群的神韵,实在是咏梅的千古佳句,也是梅花景观效应的生动写照。

2 梅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意造景

我国园林中运用梅花的历史悠久,梅花在我国皇室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梅花专类园及城镇绿化中都曾被广泛应用,留下了一处处诗意造景。

梅花品种繁多、姿态优美,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历代帝王宫苑多种植梅花。2000多年前,汉修上林苑,种有多种梅花。梁简文帝作梅花赋”,谓“灵苑之中,奇木万品,而梅花特骚”。南唐金陵园中种植梅花千树,建“梅岗亭”,宋政和初年,作艮岳于禁城(在今开封市境内)之东,建飞来峰,腰径百尺,植梅万本,曰“梅岭”。明代罗伦描述北方宫苑梅花“玉堂不让孤山趣,雪里冰肌封紫薇”。

梅花很早被选作城镇绿化树种,西汉杨雄作《蜀都赋》,谓成都“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宋代陆游也曾赞美成都域内至西郊,沿途梅花“二十里中香不断”。杨万里则留下“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天”的梅花诗句。

历代士大夫的和园和民间住宅中选用梅花美化环境也常见,各地建成梅花景点异彩纷呈。如扬州的“梅庄”,杭州的“孤山探梅”,南京僻园的“梅屋烘睛”,瞻园的“岁寒亭”,常州红梅阁的“红梅春晓”,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等等,不胜枚举。

3 梅花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园林的不断发展,中国梅文化深厚的底蕴使梅花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特色之一。现代园林应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梅花诗意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运用梅文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成优雅惬意的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3.1 建立梅花专类园

以梅花为主体植物,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于重要位置,宏观欣赏梅花的群体美。同时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国梅文化,使之成为园林建设中极富中国特色的专类花园。梅园造景宜体现植物自然美,园中建筑数量不宜过多、过密,应疏密有致。可根据梅花的品种不同,按花期搭配栽植,也可按花色分片栽植,花开之时,梅园里红一片,绿一片,白一片,对比鲜明,绚丽多彩。

3.2 梅花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梅石相配,刚劲简洁。铁骨梅花借石更艳,奇峰怪石因梅而活,别有一番韵味。

梅花配草坪,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观赏视野,还可席地草坪欣赏风姿各异的梅花个体美。把严冬时节傲霜斗雪,屹然挺立的松、竹、梅混栽,形成“岁寒三友”图,也可把梅、兰、竹、菊相互搭配成寓意深远的“四君子”。

总之,梅花不论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是现代园林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梅造景,还是以梅借景、点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只要因地制宜把梅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巧妙用于现代园林中,就能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丽芬芳。(收稿:2014-05-03)

第4篇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听到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声音,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诗人那种自由自在、驰骋豪放、不为权贵折腰的心志。又如他的《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诗人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

如:

江上看山

苏 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感。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辛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故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第5篇

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其中两首是七言诗,一首是五言诗。安排这三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在贬谪到江宁(南京)以后,辛渐对王昌龄当时受到贬谪的境况是非常关切的,对其遭遇也是十分理解和同情,所以特来拜访失意痛苦中的老朋友王昌龄,希望对好友的现状有所了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拜访之后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去往吴地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佳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是送别诗,但它和一般的送别诗不一样,这首诗和着力于抒发离别之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句虽写了离别之情,但全诗重在后半首,借离别这样的一个机会,抒发自己内心忧怨低沉的情感,并表明自己无暇的心迹。借送友之事了书胸臆,通读全诗其情极深,其味极永,其调极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凄凄的黑夜中,连江的寒雨,迷迷蒙蒙,萧萧瑟瑟,笼罩着整个吴地,与那茫茫的江水连成一片,细雨轻轻的敲打在身上,也悄然渗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夜,刚入吴,而天亮时我将送友人启程,积雨劳顿,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如此短暂,送友人走后,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故乡的亲人朋友询问我的相关境遇,只需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景之“寒”:远处,连绵起伏深暗色的山脉,在这绵绵细雨的夜晚,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此时的江宁还微微的寒凉,一汪长江水惆惆怅怅,宛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悲凉。这样的雨下的冷冷清清,没有生机,没有起色,一片黯然。天空下着飘飘渺渺的雨,与友人站在江边,两眼一望,江面茫茫的连成一片,阵阵江风扑面而来,寒意顿生,此情此景更显江宁景色之“寒”。

诗中社会环境之“寒”: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因受人馋枉诽谤而遭贬岭南,后虽北归,到今天南京任江宁县丞,但却因收到社会环境各种小人的诬告,被告不护细行,当时社会谤议沸腾,屡遭诋毁,诗人依然遭受着极大的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此乃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寒”,在这样令人“寒”的社会环境下,实属不利于王昌龄的仕途之道。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县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后来因“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更加突出了社会环境之“寒”。

诗人内心之“寒”:王昌龄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为朝廷,但却屡遭奸诈小人诋毁诬陷,其中的曲曲折折,凄凄惨惨凄凄,犹如眼前的一汪惆怅的长江之水滚滚涌来。好友的到访,更是勾起了他的一怀愁绪,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心里话,太多太多的委屈想要向自己的知己辛渐倾诉。拂晓友人即将离开,心中的那种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涌上心头,诗人心中的“寒”意倍增。

离别之情布满眉眼,举目四望,满是悲凉。听着友人那温暖宽慰的话语,心中总算有了点滴的暖意。想着明天即将送挚友离开,心中充满愁绪与不舍,从此自己又将回归到一个人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免心中“寒”意油然而上。

寒雨飘飘渺渺,两眼一望,整个江面,雨和江茫茫的连成一片,像极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渺茫与寒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此时的心情就像夜晚期待黎明的到来一样。

第二句中的一个“孤”字,更增添了诗人内心孤单、寒凉的意味,渲染了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拂晓即将离别,“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既是写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友人离去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异乡,倍感凄凉,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寒”。

借物言志,表无愧:诗歌的前两句即表明离别之苦,也为后两句的离别赠言表贞心作铺垫。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面对此时的景色、这样的社会悲凉环境,与朋友在芙蓉楼即将分别的时候,终于吟诵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

无需太多的解释,无需太多的言语,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清冰玉洁,纯真而高尚。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殷切关怀,诗人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捎带,惟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坚持操守。面对朝廷,面对黎民百姓,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表明诗人心地之晶莹无暇,又表明自己对仕途的心灰意冷,决意不再为宦情所牵连,已淡然无所牵挂。面对众人的诋毁与迫害,诗人并未极力辩护,也未低沉消极,只是通过玉壶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胸襟豁达。自己正如玉壶之冰一样晶莹剔透,洁白清澈,绝不会为世俗之见而改变,也不会向无端的谗言而屈服,以自己的乐观无畏来劝慰洛阳的亲友,以此作为对那些诽谤之刃的强力一击。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诗歌虽为送别之作,但对送别时情景的描绘却极少,只是借送别之事及临别赠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虽未刻意写别情,而情谊已现。因为只有真正交心的挚友才会向他吐露心中的想法,说出这样的离别赠言。

纵观全诗以叙事为主,语如惯珠,婉转自如。而前两句的“寒雨连江”“楚山孤”,以及末两句的离别时细节的描写,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体。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蕴藉,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短短28个字当中却有深厚韵味,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传唱不已。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叙事诗,也是古时候边塞的一种军歌。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是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与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本首诗描述的是塞下地广人稀,在寂静月黑风高,寒气逼人的夜晚,本该万籁寂静,万物入眠,远远地望去,所有的帐篷都一个个陆陆续续将帐灯熄灭,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哨兵们在外巡逻,站岗放哨,大地慢慢的进入了沉睡的状态。但,今天的塞下之夜却很是反常,大雁本该是熟睡的,可却被惊吓得高高的飞起在天空,机警的战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他们赶紧到处细致查看,原来是正在偷偷摸摸逃跑的单于,惊吓了大雁一反常态,飞起的大雁把他们“遁逃”的行踪暴露了。训练有素、机智的将士们发现敌军单于准备带兵趁着黑夜潜逃。将士们马上组队,集合,各个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铠甲,带起铠帽,拿起武器,骁勇善战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各个都准备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在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从天而降,刹那间所有战士的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败局已定,仿佛瓮中之鳖,只需要少量轻骑追巢,即可手到擒来。这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入出敌人在行动,将士们拿着弓刀骑着匹马准备追逐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雪。寥寥数字就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全部的战场气氛给渲染出来了。

“单于夜遁逃”,敌人在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大雪满弓刀”,“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也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

全诗最高深之处在于:最后边塞天气变幻莫测,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天气如此寒冷,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道路崎岖,月黑风高,大雪满弓刀,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诗人写到此时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赏析墨梅之品性: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但梅花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一般梅花颜色种类有粉的、白的、淡绿色的,而王冕笔下的墨梅是无需浓妆艳抹的,它不图名,不求耀眼于世。王冕笔下的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的本真美,坚信自带悠远的清香足以。素洁、淡雅、美的有特色,美的不俗气,就是它的追求,就是它的向往。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气质独特的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洗砚池”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也因这梅花生长在王冕自己家园子里,则就有了“我家”的点点淡墨痕的特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清新脱俗的高贵品性,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托物言志之手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是抒情言志。大意是: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王冕自我志向的表白,借墨梅自喻的手法。

王冕自幼家贫,出身寒微,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再到一个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作画,苦读成才,却不愿巴结权贵,只是作画为生。通过不断艰苦的学习,成为一代才子,得大名于天下。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墨梅来表现了自己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王冕觉得,自己就和这墨梅一样,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他不需要别人来称赞他歌颂他的才情,只愿自己不断追求像梅花一样清高、脱俗、淡雅的品格,不图名不图利,就像梅花一样,静静的开放,静静地吐芬,不需要人们来夸赞自己鲜丽的颜色,只求将一身清气弥留天地之间,给世界增添一份清香、一份纯净,坚持自己所特有的风骨。

诗人以质朴、明朗的笔触,自然地将诗境推向一个新颖的理性高度,由实而虚,人格化地展示出梅花的品格美。诗人这一舍一取,抓住了梅花为世人倾慕的精神特征,写出了梅花淡泊的情怀和清高的风骨。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第6篇

关键字:唐诗;梅花;表现手法;寄托

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 梅花气格的表现

梅花傲雪斗霜,气格高洁,在诗词中大都是如此形象。描写梅花重点不在于对其醉人馨香、美丽颜色的描绘,而是对其气格的表现,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成为名句。《王直方诗话》云: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所以梅花气格自是梅花诗之重点。

        (一)正面描写的高洁

在风雪里开花,不与群芳争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故描述花开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现梅花的气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重点就要在那“一”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早梅》孟浩然)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诗中常出现的数字。

        (二)侧面描写的孤独

梅花寒冬独放,天下为春,通过与他物的比较更能表现梅花的与众不同,体现其卓然风姿。与其比较的事物有抽象的“万木”、“万物”、“群木”等,又有具体的“桃李”、“流莺与舞蝶”、“琼华”、“松竹”等。在比较中,又有烘托与反衬的区别。

反衬更见梅花的可贵。许多诗人用反衬手法。同时,作为反面陪衬的事物,往往被诗人批判。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梅花》,李中)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梅》,郑谷)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早梅》,罗邺)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韩偓)

        (三)用典与用字

即使不看句子描写,只看诗句中用典与用字,亦足以体味梅花之品格。

梅花诗中的用典,用的次数较多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为雪神、一为月神,冷清与孤寂自不待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寂寞。还有的用典是昭君出塞,昭君品格高洁,自甘奉献,寄身苦寒,与梅花自有相似之处。在诗中,梅花生长的环境,多为“驿路”“岭外”“天山”“村舍”“客馆”等地,生长环境不好。

唐诗中,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到韩偓的《梅花》,共分析梅花诗六十余首,用典有出现孤、一、独、等字共28次,愁14次,断肠4次,恨4次,妒3次,惆怅2次,怅望2次,悲、伤各1次。可见在唐诗中,梅花诗寄托的感情便很多了。这对于对宋朝士大夫大量歌咏梅花、寄托别样怀抱很有影响。

      二 梅花诗的意象象征及情感寄托

        (一)梅花意象的象征

        (1)不畏艰难的强者

因为梅花傲雪斗霜,处境艰难,所以被喻为强者。诗人往往被其坚强进取所折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寒梅词》李九龄)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早梅》熊皎)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梅花》李中)留得和羹滋味在当时,任他风雪苦相欺。”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韩偓《梅花》)梅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强者形象。

        (2)失宠远逐的孤独者

悲哀梅花的过时,失宠于春。应为阳春信未传,故将青艳属残年。(《梅花二首》王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商隐)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皆为此类。

        (3)被排挤欺压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诗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合情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可以看做是强者的决绝,也分明是弱者的悲哀。在唐诗中能找出不少: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王建《塞上梅》)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张九龄《庭梅咏》)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早梅》)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二)梅花诗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乡之情

男女相思、朋友相思、思乡之情,是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情感。几乎无物不可动相思。“明月”“笛声”“杨柳”等意象,在思乡、送别诗中已经泛滥。梅花也常被用来写相思: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郑谷《梅》)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无计奈愁何。(王初《梅花二首》)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张说《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讽之意

        诗人仕途不顺,身世之悲现于诗中。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植物被吟咏,怨刺、讽喻政事。寒梅最堪恨,常做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王建《塞上梅》)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罗邺《梅花》)迁客岭头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盈。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罗邺《早梅》)

其次是闺怨。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刘方平《梅花落》)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沈佺期《横吹曲辞.梅花落》)

参考文献:

[1]赏花用唐诗[m]. 唐风 杜翠飞编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6.03.

[2]历代诗话论作家[m]. 常振国,降云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0.

第7篇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读:

我与友人同游黄鹤楼,听到楼上正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让人感到格外凄凉。想到当年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贵的谗毁,被贬官长沙;而我也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而加之“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离京都是越来越远了。今天在楼上西望长安。已是万里迢迢,又哪能见到?那笛声悠悠,仿佛让我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诗写他登楼听笛,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受害的愤懑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诗的首句就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对迁谪的不满,同时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诗的最后一句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迎寒而开的。景象虽美,但难免给人以寒意,这正是诗人此时冷落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独特。本诗虽写听笛之感。但未按闻笛生情的常规来写。而是先写有情,后写闻笛声,第二句借“西望”的典型动作描写。表达了怀念京都之情和“望”而“不见”之苦:第三句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意境。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痕。

想一想:

这首诗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8篇

一咬文嚼字,腹黑火拼斗心计

宫斗片,观众自然不是来享受甜蜜的风花雪月,一如等了大船十五年,大家也不是为了看什么3D冰山,兴趣所在,自然是端庄姿态下你一言我一语的笑里藏刀。长达76集的《甄传》,就算不能出一部《后宫争宠秘笈》,也能出一本《斗嘴的方法论》。面对跳与不跳都难收场的“惊鸿舞”,甄以一句“臣妾未曾见纯元皇后作惊鸿舞的绝妙风采,实在是臣妾福薄,臣妾今日所作惊鸿舞,是拟梅妃之态的旧曲”,化解敏感问题,再以“萤烛之辉,怎能与纯元皇后的明月之光相较”摆对自身位置,顺利搞定烫手山芋,后更抛下名言“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气度,能不能让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让观众见识到了什么叫腹黑,什么叫女王。

归纳总结

剧中部分诗词出处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白头吟》――卓文君/《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梅花》――崔道融/《杏花天影》――姜夔/《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柬友》――纳兰容若/《子夜歌》――李煜/《山之高》――张若琼(张玉娘)/《洛神赋》――曹植 /《有所思》―― 萧衍/《牡丹亭》――汤显祖/《赏牡丹》――刘禹锡/《湘妃怨》――曹勋/《画菊》――郑思肖/《怨歌行》――李白/《采莲曲》出自乐府诗/《女诫》――班昭/《离思五首》第四首 ――元稹/《楼东赋》―― 江采萍/《九张机》/《古意》六首之六――吴梅村/《金缕衣》――杜秋娘/《诗经》/《菩萨蛮》――温庭筠/《诗经・大雅・卷阿》/《八 至》――李季兰/《鹊桥仙》――秦观/《春望》――杜甫/《代赠》――李商隐/《永怀赋》――张华/《柳塘词话》――冯延巳/《短歌行》――曹操 /《李凭箜篌引》――李贺/《江滨梅》――王适/《醉花阴 》――李清照

二红楼句式,

搭上文绉复古风

今年不仅服饰流行复古,妆容偏向复古,脑残清宫戏看多了观众的智商和审美也迫切需要解救。《甄传》正好搭上这股风潮,主打的复古“红楼句式”――“最好的”、 “极好的”、“何曾……”、“……也是有的”……倒也不打紧”、“不过是……罢”、“……来”也成为观众新宠,“这”、“便”、“若”更是几乎每句必见。而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等对白遣词造句皆透着封建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温和婉约,截然不同于时下穿越剧的古今错乱,为整部剧增添一股清丽之风。

三吟诗作赋,

花瓶一秒变女神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腹中有诗书,气度才不凡。《甄传》里的甄却并非以国色天香的天仙容貌、天真无害的圣母个性或是帝王独宠的玛丽苏剧情获得观众亲睐,相反却以诗书见长。自打倚梅园祈福时甩给观众一句十人有八九需要百度谷歌的偏僻诗词――“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到杏花疏影里对杏花的深刻解读,再到后期各种典故分析、各种诗词解读、各种深刻感悟……观众惊呼到,这哪里是17岁萝莉的文学修养?简直比中文系女研究生还研究生。

四直接抒情,

悲催虐心泪沾襟

除去宫斗部分节奏紧凑的心计与言辞,《甄传》古风台词更多展现的则是在舒缓深情的人物独白,情深意重,赚足眼泪。即便嚣张跋扈如华妃,亦在多少个夜晚孤倚门柱独自叹伤“我就这样等啊等,等到天都亮了,他还是没有到我这儿来。你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么?”红颜尚未老去,却要斜倚熏笼坐到明。而全剧结尾“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以甄自白的形式奠定全剧主题,所谓繁华,不过成空,所谓浮生,不过一梦。

活学活用

让别人记住名字

“一袅楚宫腰。”

出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

还在发愁如何让别人记住你的闺名?倘若还停留在“在下甄子丹的甄,是左边女字旁右边上面一个四blabla的”,那你就弱爆了!如果没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容颜,起码要有令人过耳不忘的名字,至少好歹也甩出一句和名字有关的诗词。这不,尽管甄低头极力保持低调装路人,可惜一句“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正投知识分子“四郎”所好,立马接过一句“那更春来香减玉消,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这不,印象深刻了不是。

博取同情与怜惜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出处:《楼东赋》―― 江采萍

此乃华妃经典复宠“神诗”,华妃特意设计甄舞惊鸿舞让其出糗,另一方面引出《楼东赋》,意在以悲怜之色埋怨皇帝有了新人,却冷落了旧人。当然复宠也有技术含量,二位的经历告诉我们,1,梨花带雨神马的最有效,2,只有让敌人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只知道你不会什么,才能百战不殆。

如何讨人欢欣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处:《梅花》――崔道融

念诗谁都会,关键是念的是谁最爱的诗。甄在倚梅园这一念诗不要紧,尽管是首冷门诗,却偏偏是纯元皇后生前喜欢的诗。念诗的时机把握得也极巧,正巧在黑漆嘛乌的园子里就能跟皇上撞上。这也侧面警示醒今人,隔墙有耳,管住口舌,当然没事在办公室多念念老板或是领导喜欢的诗词也是不打紧的,秘诀在于投领导所好,跟紧领导步伐,毕竟领导也是渴望精神统一。另外,QQ签名为“如果爱,请深爱”的看到此诗请改一改,不觉俗气么?

如何帮人解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处:《赏牡丹》――刘禹锡

后宫不仅拼排位,斗斗小嘴也开心。华妃和皇后赏花也叫板,皇后折了一支牡丹,华妃挑衅牡丹的粉色是妾侍所用,不如她手里的芍药的正红是正室所用。正在皇后尴尬的时候,甄迅速以一首《赏牡丹》帮皇后解了围,智商满分。国人尤爱借物言志,建议朋友们闲暇之余找出梅花杏花松树柏树等等各种花各种树各种草的诗句分门别类提前背好,以备不时之需。

举一反三

随着《甄传》热播,“甄体”也随之在网络大肆流行,网友纷纷投入到“甄体”欢乐的实际运用中来。

(原句)“甄体”之甄:这个天下很快就是臣妾的了,只是臣妾要这个天下来做什么,臣妾要的始终都没有得到。

(网友例句)chuhongya009:这把芹菜很快就是臣妾的了,只是臣妾要这把芹菜来做什么,臣妾连炒菜的锅都没有了。

(原句)“甄体”之雍正:“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网友例句)雅芝姐 :那日在洗手间门口初次见你,你匆匆推开门,急躁焦虑的样子,仿佛在你前面排队的人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第9篇

关键词:《梅花引》;艺术歌曲;演唱艺术

一、《梅花引》的创作背景

《梅花引》是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作曲,我国著名作家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于1954年出生于大连市,197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国家一级作曲家,创作了近千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用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韩静霆于1944年出生于吉林市,196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被称为“文坛奇才”。他用各自各样的艺术形式,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优美的文字在歌曲中表现出来。《梅花引》这首歌曲婉转动听,声声入耳,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自开,孤傲的渴求知己。全词凝炼典雅,韩静霆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梅花的娇艳,抒发了梅花的少女情怀。此外,歌词还借用了许多古代经典咏梅佳句:“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在立意上依托了《咏梅卜算子》中的名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凸显了梅花高洁坚贞的形象;“疏影横斜一树梅花一段魂,一片冰心等君来”则化用了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淡,暗香浮动月黄昏”,赞颂了梅花清淡典雅,傲立寒冬的气质。全曲融合了大量中华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华古代诗词之美,古色古香却行云流水的磅礴之势,带给人无限情思。词曲勾绘出一个梅之少女在寒风中孤傲地开放,散发着淡淡的暗香,低吟浅唱着一首渴求知己的动人旋律。

二、《梅花引》的演唱艺术

《梅花引》全曲总共分为两段,共由8个乐句组成,分别为:①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②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临风一笑化作春泥飘零去,孤芳无痕难留清香透天外。③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谁是我知音,谁为我徘徊。④疏影横斜一树梅花一段魂,一片冰心等君来/拨开风雪赠君东风第一支,万朵霞衣任君裁。第①乐句为全曲的开头,“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巧妙的运用了“踏”字将梅花描绘成人的形象,踏着风雪而来,在悬崖上默默地傲放,等待着知音与自己的相逢。“一”字为全曲开头的第一个音,应当用科学的歌唱方法调整好呼吸后,慢慢吸气后轻轻的由弱渐强开始歌唱。演唱“一”字的时候应嘴唇微张,双唇并拢,气息慢慢由前往后到鼻腔,以“y”为字头气息由内到外延展至字腹i。演唱此句应当注意强弱关系,带有一定的强弱起伏,注意两个字之间的衔接,不要演唱的断断续续,声断气不断,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此外还应注意乐句结尾的归韵到字腹“ai”。第②乐句“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运用了“合头变尾”的重复手法,结尾“白”和“外”字运用了倚音的创作手法,凸显了本首歌古典的韵味。整句声调起伏较大,由弱到强的推动整曲走向高潮。演唱第二句时应注意字头“h”的发音,在保持好气息的基础上注意吐字归音,整句速度应稍慢,每个字说清楚不要含混过关。“都消尽”和“一片白”两个地方音调不同,结尾“白”字双唇自然并拢,舌尖轻抵下唇,气息快速到达鼻腔,并注意归韵“ai”。第③乐句为全曲的最高潮,连续两句重复的“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仿佛梅花在向世界大声呐喊出她渴求知音的心愿。演唱时应当力度较强,但不可过分渲染,将自己化为渴望知音的梅花,才能更有感情地演唱出这句,“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都是呼唤的语气,应该唱的真挚,急切。第一个字“谁”应咬紧字头,打开大牙,之后再归韵到“ei”。第④乐句开始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音调跌宕起伏,演唱时要吐字清晰,“横”、“梅”这两个字可以稍微突出强调,最后后一句话调动情绪,演唱时应想着这样一个画面:娇艳的少女在风雪中吟唱着歌谣,坚定不渝地等待着知音和爱情。最后一局“万朵霞衣任君裁”应放慢速度,情绪高昂,又在六拍后有力地停止,给人以无限乐思。整首歌曲音高较高,音域较宽,歌曲跌宕起伏,演唱时要保持气息的稳定,另外还要确保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还要投入感情,将自己想象成梅花少女,演唱出那种渴求知音与爱情的感情。

三、个人演唱经验与体会

演唱这首歌的时候需要投入感情,想象自己成为了那个梅之少女,寒风中孤傲而又坚定地等待着自己的知音。演唱前可以通过练习哼鸣,高位置朗读歌词将声音位置调高,并带着丰富的感情,嘴型可以稍微夸张但一定要做到字字清晰,不能一带而过。开始演唱后调整好气息,注意换气时气口的位置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颗粒性和连贯性。这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在演唱上要把握作品风格和情绪,做到细致、准确地演绎好这首作品。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都曾演唱过,不同的歌唱风格,为这首歌带来了不同的韵味,平添了色彩。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宋祖英对这首歌的诠释,宋祖英演唱的《梅花引》字字绵长,带着一种特别的古典韵味,高潮部分有力地渐强,真正仿佛一位梅花少女在呼唤知音,渴望真爱。

四、结语

由我国新时期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与著名作家韩静霆共同创作的艺术歌曲《梅花引》,以古典词牌为名,以描写“梅花”为主线,将诗与歌融为一体,表现了梅花不求功名身份,渴望知音,渴求知己的情怀。歌曲旋律和歌词既有现代歌曲明朗、抒情的一面,又有古代琴曲婉约、含蓄、柔和的特点。其中所包含的韵味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作品和体味作品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的歌唱方法,声情并茂地完成对作品的演绎!

作者:邱诤男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古诗词 诗境 诵读 特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说:“不读诗,无以言。”诵读经典古诗词就是直抵孩子内心的歌唱,它可以雕琢孩子的心灵,感化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的志趣,开阔孩子的胸襟,端正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的人格,陶冶孩子的情操。近年来,我在班级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诗意环境: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我在班级开展诗香班级建设,将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有古诗词的影子,墙上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的标题,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栏目则粘贴着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卡,读书心得。桌子上摆放的小组组牌中亦见古诗,用“花之君子——兰花”“花中清友——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佳友——”等花中十友给小组命名,正面写组名,背面写相关的诗句,学生说他们班是在用和“花语诗情”相关的诗句来装扮教室,以花之精神怡情养性,以花之品格感染激励。“花中之王——牡丹”小组的同学在搜集研读了众多牡丹的诗句之后,竟然从资料中发现,洛阳牡丹原来是始于隋,成名于唐,甲天下于宋。教室的墙壁上的诗句,我们年级确定选用吟咏“黄河”的诗句,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一名洛阳人,我们更是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黄河水哺育着我们,黄河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些诗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领悟到浓浓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和学生们一起精选了许多吟咏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博大情怀。此外,我们班和本年级其他四个班的班级诗词布置主题也各有特点,分别是“花语诗情”“日月星辰”“上善若水”“山川锦绣”,加上各班墙上粘贴的“黄河精神”诗句,归纳到一起,我们年级的诗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自然之道”。

这些,都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一份份收获;这些,不仅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词的陶冶、影响。古诗词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经典诵读:情趣课堂,融合所长

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课堂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为了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课堂上,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和诗词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学生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教师们通过吟、诵、唱、舞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古诗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不禁令人感悟到: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浓缩和提炼;唐诗宋词凝聚了中国人的自然知识和人生智慧;唐诗宋词寄托着中国人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唐诗宋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

每月一个主题吟诵古诗,让学生在不同的时节积累、吟诵不同的诗词。三月我们以“春天”为主题,四月以“牡丹”为主题,五月以“夏天”为主题,六月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春游芳草地,夏观绿荷池;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文化、品味生活。一路走来,琅琅童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特色活动:品味诗韵,体验成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对教师来说,在古诗文的世界里,无论李杜,无论韩柳、无论苏黄,随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绝世无双的奇才。教读经典诗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诵读经典诗词,更是一种永远的传承。

第11篇

树有根、水有源。我喜欢画梅,说起来,也是有其根源的,根源早就萌植于童年生活之中,包括传统观念的支配、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纯朴的童稚之心在模仿行动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兴趣在起作用。

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父亲是一个赶不上科举考试的农村知识分子—小学教师。他不但喜爱种梅,还经常咏梅、画梅。童年时代,我家小花园就有几棵老白梅,由于是好品种,因而乡间亲友们都要托我父亲为他们接枝育苗。我父亲曾当过渡头关村小学的校长,狮子岭山麓的校园里就曾种有二三十棵白梅,也都是他亲手接枝培植的。我出自好奇心,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当了父亲的助手,久而久之,我也从中学会了接枝育苗的一些常识。每当看见自己手植的梅初次发花时,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成果。我曾为之培土浇水,入冬老是观察着有否长出花蕾,一旦花开,内心的喜悦是不难理解的。后来随父亲到织贡镇小学读书,学校附近有座古庙叫做普济堂,院前就有一林老梅。这数十棵老梅虽然没有我家后园的古梅长得高,但“老”得很神奇,每到花开时候,我就跟随父亲和老师们去赏梅。他们边观赏梅花,边吟唱咏梅的诗句,也引起了我画梅的兴趣,或临摹,或写生,就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把梅花的清香画出来。

也许由于我从小就有幸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熏陶,再通过自发的临摹、写生,遂使对梅花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变成了真挚的爱。以后我的经历多了,生活接触面也广了,文学艺术的修养也有所提高了,有意识的和梅花打的交道也多了,我爱梅的程度也就日渐加深起来。

梅花以江浙一带为多,鄂、湘、滇、蜀和华南地区也不算少,广东就有个罗浮山,广州还有个罗岗洞,都是南粤赏梅的好地方。上面提到的省份我都到过,四川成都在抗战期间曾住过多年,湖北武汉因工作关系也曾居留数载之久。凡是遇到梅树花开季节,我总想到植有梅花的地方去欣赏一番,并收集一些有关梅花的画材。抗日战争年代,我曾到过云南昆明并有目的地去黑龙潭欣赏那棵有名的唐梅;1976年在日本访问时也看过一棵著名的卧龙梅,虽然不是花开季节,但这些古梅的姿态都生长得很美,很可入画,有如陆游的诗句所咏叹:“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的确,梅愈老则愈夭矫盘错多姿,有如干戈剑戟,有如鹤膝鹿角。由于岁月的迁移,这种老梅的枝干鳞皴斑驳、苔藓蟠绕,满身都是与自然风霜雨雪搏斗经历的印记。所以说梅愈老则愈奇,愈古则愈神,动如蛟龙出海,静如卧虎伏地,不论或俯或仰还是作前、后、左、右面面观,都使人觉得美妙神奇。在画家眼中,铁干纵横盘错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呈现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至于寒冬花开季节,却又是另一番境界。梅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老病梅往往长出茁壮的新苗,甚或已枯朽的古梅也会再得生机而重新萌芽发花,那种古逸老迈之气,正如石涛所咏:“干老枝枯冰玉屑,花娇色艳洒银皴。”文人画家每每喜欢以水墨写意画白梅,因为他们往往把白梅与雪联系在一起,赞为“傲雪”、“香雪”,或为“冷艳”、“冰肌”。辛弃疾有云:“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张泽民有云:“崚嶒鹤骨霜中立,偃骞龙身雪里来。”吴师道则云“春风雪里一枝花”等。又南粤罗岗白梅盛开时,人们亦称之为“罗岗香雪”。每当我读到这些写梅花的诗句时,进入到的便是哲理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我体会到,有没有这等文学修养,画起梅花来是不大一样的。古人有自称“梅颠”、“梅痴”或“梅仙”者,我却最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性格,它激励我自强不息,故我也把梅花看做良师益友而称之为“梅师”或“梅友”。

自古以来,梅花特别受到诗人、文士、画家的宠爱,寻梅、赏梅、咏梅甚至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将梅花人格化并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以“梅妻鹤子”自许的林和靖最为典型;陆游也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老子人间自在身,挹梅不惜损乌巾”等名句传世。他们和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一样成为史乘佳话。

所谓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人们又赞扬王冕“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为“人与梅花一样清”,就因为他曾这样题过自己所画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画梅,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他的梅诗、梅画,或题梅的书法,质文并茂、情景交融,体现出真、善、美的生命力和艺术境界,从而产生无限的感染力量。在历代画梅的名家中,王冕被誉为“梅仙”,他的诗、书、画我都比较喜爱,也敬重他的为人。

这一切使我意识到不能只执意于“为画梅而画梅”。我也明知梅花是前人吟诗绘画的传统题材,历史上已有不少名家,不知产生过多少不朽佳构,而且各家各派的风格极其丰富多彩。可以说,画梅在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中,是最为普遍也是成就最高的。高剑父老师在倡导中国画革新时,也提倡“新文人画”,即摒弃旧文人画逃避现实遁世消极的思想,要求新文人画具有积极入世的时代感。当今时代不同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更应随新时代而有所变化,我以为这里有个“继往开来”的问题,亦即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今日的新文人画,到底要继承什么?既要发展,又向哪里发展?这对于画家来说,这些答案都得通过艺术实践体现出来。

老题材往往如旧剧目一样,内容大体是差不多的。但要知道,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对观众来说,并非想知道这传统剧目的情节,只为欣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而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却能使观众百看不厌,每次都博得热烈的喝彩声。若换了个蹩脚的演员,同样演的是《贵妃醉酒》,艺术效果就会不大一样。画梅花这个传统的题材,就和表演传统剧目的情形相仿,梅花这一传统题材对于画人画品的要求都高而且严,若在技法和风格上老是重复前人或自己的一个面目,老是停留于古人昔时或自己眼前的水平,那是不能满足时代要求的。

第12篇

梅,人母之木,属原产中国之嘉果,美木。其色,香,姿,韵俱全,被誉为“花魁”,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共尊“四君子”。我参观了为与罗江香雪的的梅花展览。

走进大门,看见一首郭沫若题词,至今难忘:岭南无雪何称雪,雪本无香也说香。十里梅花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应朝阳。里面有好多关于梅花的知识,梅花在中国四川,云南,,湖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陕西,台湾等15个省区均有野生分布。梅花野生分布遍及我国南北分界线秦以南的整个亚热带。其最限在北纬33°05`。

走进左边的展厅,有好多关于梅花的诗句和故事还有小知识。诗句,我忽然记得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最喜欢就是梅花精神了!

先木而春,含苞吐芬——具领袖群伦精神花先于叶,傲然挺立——具自立自强精神

暗香扑鼻,清幽宜人——具雅逸坚贞精神傲霜励雪,寒而愈香——具坚忍不拔精神

合木人母,表梅哲性——具文化基本精神我爱梅花,更爱中华——具民族统一精神

我一定要做一支骄人的梅花。做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