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惊蛰的诗句

关于惊蛰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33:27

关于惊蛰的诗句

第1篇

1、惊蛰来到万物长,情浓关怀巧送上,养生进补宜喝汤,莲藕排骨山药棒,饮食清淡少脂肪,油菜萝卜多摄入,郊游踏青散散步,坚持运动免疫高,温馨贴士心头记,快乐安康永伴你!

2、惊蛰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的生机都渐渐苏醒,所以你也要将内心的激情,梦想,统统唤醒,踏上春的脚步,走过夏的洗礼,收获秋的成熟!

3、时间轮回在花开与花谢的记忆,美丽存在于春风与春雨的相遇,幸福不是距离远近隔离,而是惊蛰时节我突然想你,你就在我心里的真挚感觉!

4、春雷轰隆隆,泉水叮叮咚,鸟儿咕咕鸣,花开一丛丛。告别阴霾的冬季,迎接春暖花开的大地。每天都有不同的惊喜。惊蛰节气快乐!

5、惊蛰春雷炸响,江南莺飞草长,塞北冰雪融化,东方杨柳发芽,西部已经开发,正是江山如画,飞扬青春年华,我们意气风发,爱我锦绣中华,惊蛰一路出发!

6、复苏的活力,复苏的精力,复苏的好运总等待你,开启的春日,开启的喜日,开启的快乐总伴随你,惊蛰快乐。

7、惊蛰一到春雷响,惊醒万物百花开,桃红柳绿莺歌唱,春风春雨春意浓,骄阳一照洒情意,片片祝福短信传,惊蛰到,愿你幸福如意,惊蛰快乐!

8、惊蛰到,春风赏,绿意盎然心情爽,万物苏,阳光嚷,花开暖色让人享,谈谈天,踏踏青,领略春光好风情,朋友,祝你惊蛰快乐。

9、惊蛰春雷平地起,养生秘籍送给你,春捂莫早脱厚衣,下薄上厚护腿脚,运动宜缓不宜急,闲庭信步展身体,甘甜之物护脾胃,糯米红枣多摄取,舒畅心情别生气,闲时聊聊常聚聚。愿快乐安康!

10、祝福追逐着幸福的踪迹,爱懒散着春日的暖阳,心铺好了快乐的旅程,美丽诗句等待着你的采撷,我亲爱的朋友,此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祝福你惊蛰健康平安。

第2篇

惊蛰,是农历的节气。惊蛰一来,万物就有了新的变化。在我看来,惊蛰,实际上就是一次全新的改变。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惊蛰节气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1俗话说,“惊蛰至,雷声起”。今天是周日,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虽然没有盼到第一声春雷的打响,前一阵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倒是停了,久违的阳光开始抛头露面。雨酥酥的,悄然滋润着世间万物。

惊蛰这一天意味着春雷将惊醒冬眠的小动物。清晨,我便怀着这份好奇,将信将疑地去寻找。到了外面,尽管有着阳光的沐浴,我却仍然抵挡不住一阵阵寒意的侵袭,不禁觉得全身都冷嗖嗖的。“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春天一定是温暖的。

我踩在湿湿的草地上,落叶和层层叠叠的小草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听起来很有趣。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草地把葱绿、墨绿、和茶绿色包揽其中,让人神清气爽。

在阳光的照耀下,玉兰花也铆足了劲儿纷纷冒出了小小的花骨朵儿,鲜嫩的剪影在风雨中若隐若现。

漫步在林荫道间,耳边不时传来小鸟的清脆叫声。它们呼朋引伴,隐匿在树林中,找寻不见。只有那婉转的歌声流泻出来,听的你流连忘返。

我仔仔细细的寻觅每一个角落,湖面上,灌木丛里,柳枝头,山茶花间……只看到了料峭的春意,却没有见到预期中小动物们的影子。心中有了些许的失落,但是我转念一想,也许是因为今天没有了“春雷”的闹铃,它们都没未苏醒吧?

想着想着,我踢到了一小堆泥土,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冻僵的蚯蚓。虽然它奄奄一息,但是新的生命应该正在土壤下面蠢蠢欲动吧?生命就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往返。

古话说,“惊蛰不耕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转眼到了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们还正等着蚯蚓来松土呢。乡下的外婆应该也要开始忙着春耕了吧?早春的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土地尚未解冻。在这一天,哪怕是春雨阵阵,也要保证春播顺利进行呢。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回去的路上,湖边一位正钓鱼的老翁,神色安凝地注视着远方,一根细细的鱼线飘在水面上,不紧不慢。看着他神情自若的样子,仿佛不是在钓鱼,而是像我一样在‘钓’寻春天……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2今年的冬天好像特别的漫长从春节那时候到现在就一直是阴雨绵绵的,让我非常盼望春天的到来。于是我去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今年的3月6日就已经是惊蜇了,按理说惊蛰到了,阵阵雷声就会把正在冬眠的小动物们叫醒,可是今年怎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呢?春雷婆婆去哪儿了呀?

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里面的第三个,它是排在立春,雨水的后面。陶渊明曾写“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我觉得惊蛰和其他的节气相比起来更生动,惊是指惊醒,蜇是只冬眠的动物,有句话是说“惊蛰地门开,冬眠动物全出来”。以前古人认为小动物们都是雷声叫醒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春天到了,地面的气温逐渐升高,小动物们肚子饿了,所以要出来觅食。怪不得今年小动物们都没有什么动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裹着大棉袄。

二十四节气都有三候,惊蜇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是桃花开了,二候是指惊蛰后再过5日,黄鹂鸟开始鸣叫了;三候是指惊蛰后10日,鹰看不见身影而珠颈斑鸠出来活动了。

老祖宗还在惊蜇节气上留了一些习俗呢,如:惊蛰耙地松土、惊蛰吃梨。耙地松土就是说惊蛰的时候要耕地,因为“惊蜇不耙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这个时候土壤的水分很多,是耙地的最好时候。惊蛰吃梨是因为这时候天气很干燥,喉咙不舒服,吃点梨可以止咳化痰,润喉咙。怪不得这几天我的喉咙也不舒服,知道了这些知识后,我马上让我外婆买点梨给我吃。

我还知道根据惊蛰这一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天气,比如:“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惊蛰是个阴雨天,冷冷的。按照这个规律,希望我们能盼来一个温暖的春风。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3喜鹊伸着懒腰细细的想着这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最爱的当属秋分,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也是喜鹊美食最丰盛的时机,想想都是美滋滋的。最讨厌的那肯定立冬后那几个节气,大地都像关进了冰箱里,连吃的都找不到!天气寒冷的刺骨,连朋友都没有几个可以玩的,可讨厌了。想着刚熬过来的冬季就一脸嫌弃,转念一想,最最喜欢的就要来了,那就是惊蛰了,你问它为什么啊?因为它的好朋友们都要醒过来了!想想都开心!

想着想着,天空闪了闪通天亮,紧接着“轰隆隆”雷声阵阵惊天动地!喜鹊一下蹦起来!“来了,来了,终于来了!”飞上飞下来回蹦哒“我的伙伴们终于要醒了,哈哈哈哈……”喜鹊开心的手舞足蹈,心里焦急的想着要不要去看看小刺猬、小松鼠,小乌龟,小青蛙它们醒来了没。

三月的森林,万物苏醒了,生机勃勃。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们惊起活动。喜鹊终于按耐不住心里的喜悦,展翅飞出小窝,飞向森林深处。

小松鼠已经活蹦乱跳的从这棵树爬上那棵树,熟悉的气息让它雀跃不已。看到老远喜鹊飞来了,开心的挥舞着小爪子“第一时间总能看到老朋友!”喜鹊飞停到松鼠旁,激动的说不上话。“先歇歇,我们一起去找小刺猬吧,估计它还睡着呢!”它们的又一起来到了刺猬洞旁看了下没动静,看来真的还没醒过来呢,每次它都是最后一个醒来,今年也不例外呀!它们又去见了青蛙小兄弟,它已经醒来咯,一醒来就练起了男高音。小动物们开心的围在一起聊了好久好久……

夜晚很快来临了,喜鹊趴在窝里,美美的闭上了眼睛。嘴里念着“惊蛰真好,把朋友们都叫醒了…”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4“惊蛰至,雷声起。”走进惊蛰,最打动人心弦的便是惊蛰的那一声春雷,这雷声带着充满诗意的鼓点,欣欣然拉开了春天的帷幕。似乎在漫不经心的瞬间,霹雳一声,天边,有隆隆的雷声传来,仿佛融入了骨髓和灵魂深处。抛弃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怦然心动的颤栗中支起耳朵,仔细的聆听来自天天籁的绝妙音符。

雨是避免不掉的,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似乎就是为了迫使大地打个寒颤,让一切从惺忪中苏醒。而春雨,仿佛是云中的精灵,翩然随风潜入夜的怀抱,她来自哪里?窗外嘀哒的雨声和着心灵的颤音,在开窗的刹那,拥我入怀。是杜甫笔下那知时节的好雨吗?天籁之音,时急时缓地敲打窗棂,望不到她轻盈的身影,夜雨迷醉了心绪。凭窗而立 慵懒地读一本古诗,雨打窗棂,倾听她唐诗宋词般平平仄仄的优美旋律。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三月在一场暖风中眩晕了,它轻盈的脚步溅起一片阳光,春天,随着来自天外的那一声召唤,顷刻间忙的死去活来:蛰伏了一冬的虫儿,树儿,草儿不甘寂寞,从严寒桎梏中重新苏醒,会争先恐后地拥进春天。一片春色,在惊雷之声后,淋漓出盎然生机。孩子们过完年,也开始了新的学期。不怪乎有人说:“到了惊蛰,春天才算住稳了江山。”

惊蛰过后,春分便一步步的近了,风开始变得温柔,空气一夜之间清新温馨了许多;小草们争相破土而出,流露出青涩的羞赧草芽儿,春天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了!透发出勃勃生机,惊蛰带给人们的,是一春的惊喜,明媚的春日里,随着一天天的忙碌,也将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惊蛰来去匆匆,以特有的民俗和方式,释放它节气的韵味,不曾为谁做出过片刻的停留,静静倾听大地耳语,回味季节交替,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第3篇

俗话说,“惊蛰至,雷声起”。今天是周日,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虽然没有盼到第一声春雷的打响,前一阵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倒是停了,久违的阳光开始抛头露面。雨酥酥的,悄然滋润着世间万物。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惊蛰节气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1惊蛰,是农历的节气。惊蛰一来,万物就有了新的变化。在我看来,惊蛰,实际上就是一次全新的改变。

比如在1949年,---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声音传到天南海北,传到长江上下,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新生的“惊蛰”。

从爷爷口中,我们知道,解放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居无定所,战争对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1949年后,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好,真的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比如出行方式,最早的由步行转变为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小四轮、拖拉机、汽车、小轿车、日行千里的动车、直至鹰击长空的飞机。人们从原本耗时费力的交通方式,转变成了便捷舒适的方式。路也越来越好,以前要走盘山公路,现在开了山洞,以前是坑坑洼洼的县道,现在变成了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改革开放的政策,犹如“惊蛰”,唤醒了神州大地。

现在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惊蛰”,你看,城市也有了新的活力,比如我们市的南岸村,一个以前脏、乱、差出名的村庄,经过拆迁重建,矗立起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以前的泥泞小路也变成了康庄大道,大家也都有了经济能力,从原来自行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到了人人有车的时候,这难道不是“惊蛰”吗?

另外,我们的风俗也经历了“惊蛰”,比如以前家中老人去世,都要花数十万的办葬费,坟墓还要砍树建在山林里,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不说,还破坏了青山绿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政府发现了,这种陋习所造成的弊端,于是陆续推出惠民政策,比如殡葬家里不能铺张浪费,互相攀比,要厚养薄葬等。现在人们孝敬老人,社区和谐,我们还创建了文明城市呢。这喜人的变化,对老百姓来说,难道不是属于“惊蛰”吗?

惊蛰,无处不在,时刻唤醒着我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为领导核心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2春天有些沉寂,平静如水面。却总使人沉迷于安乐,总使人忘了奋进。

檐下,青瓦下燕子衔来了。弄堂里的孩子还在陈旧的古巷道中念着些陈旧了的古诗:“梨花淡白柳青新,柳絮飞时花满城。”正与同伴玩得正起兴时,却被屋中的母亲领回了家。边关门边说道:“快回家,今天是惊蛰。一会儿就该打雷了。”

我仰仰头,天色已微暗,却不甚沉闷。痴迷于春天,所以在街道上缓缓而行,醉于这春的空气。却不料,一声春雷将我惊醒,随即便落了几滴雨。忙退避到人家的屋檐下。忽然听见楼上传来了几声孩子的啼哭,边哭边说着:“爸爸,我下次不敢了。”

又听闻几声沉闷的男声:“你说说你,像什么样?又是七十多分,老是在中游过日子,你怎么这么不思进取?”

我会心一笑,这样的场景我不知见了多少回。父亲的爱就是棍棒。疼痛却又温馨。常常生活在春天中的人,必不会成为成功者。雷声止住了,我从屋檐下伸出手,干干的,没有雨了。罢,便匆匆走过。路旁的行人埋怨着:“真是倒霉,这是什么日子,这雨怎么说下就下。”说罢,便匆匆走去。

我回头看着那人的背影,默念到:“今天是惊蛰。”是啊,惊蛰。春天虽好,却也要警钟。否则怎能有所长进呢?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人行道上站了许久,我又向着太阳的方向走去。耳畔是惊蛰中动听的一声春雷。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3惊蛰,一个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节气。恰逢阳光明媚的周六,我随着爸爸妈妈和弟弟,准备出门踏青去咯!

汽车行驶在暖洋洋的路上,春天的气息迎面而来。风和日丽之下,多了几簇或浓或淡的新绿。那迷人的桃红,醉人的柳绿是春天到来的节奏。我们首先来到了新少儿图书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掺杂着几分淡淡的书墨清香。我漫步在书的海洋,静静挑选了几本,为我的知识园圃中也增添了些许新绿。

出了图书馆,真正的踏青之旅开始了。图书馆的北侧,正好有一片城市绿地,那里春意正浓,洁白灿烂的梨花,浓妆淡抹的杏花无一不让人赏心悦目。确实是一个赏春踏青的好地方。俯望,一片的绿草悠悠。轻轻地踩上去,如一块硕大无朋的地毯。漫步到小河边,那些点着涟漪,无忧无虑嬉戏着的鱼儿们,就像是刚刚被惊蛰的春意从浓浓严冬中唤醒了一般,透着无边的生机。

午饭时间到了,我和弟弟同时摸着提出抗议的肚皮,来到了繁华喧嚣的中南世纪城。此时此处游人如织,这里不仅是娱乐、购物的天堂,也是一座集南北风味于一身的“饕餮圣地”。这儿的餐厅星罗密布,我们在阵阵菜香的环绕下来到了赫赫有名的“外婆家”。果然是人气美食,候餐厅的门口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还好我们抢先了一步,在经历了半小时的等待后,终于听到了那悦耳的叫号声,我们可以开饭啦!不一会儿,一道道春的美味摆上了桌面,色泽鲜亮,令人垂涎三尺。风卷残云间,盘中的美味被我们一扫而空,弟弟拍拍微微隆起的小肚腩,很是满足。探望四周,人们吃着、谈着,脸上是春风拂过的快意。

今日一游,我们找到了就阔别已久的春天。

春天说:“其实我已经等待了你们好久,其实我一直在你们身边。”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4在春雨绵绵的三月初,“惊蛰”,这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节气如约而至。伴随着天空中一声闷雷,数千万冬眠的动物睁开惺忪的睡眼,一起迎接着新一年的生活……

这,就是惊蛰!以其神秘的力量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整个世界的觉醒。

20---年,这个收获与失去的一年。送奶工王秀珍用“敬业”与“几百张字条”书写这个社会的责任,她就如这一声闷雷——唤醒人们麻痹与烦扰的生活与工作、躲避责任的心灵;09年,醉酒驾车案频发,其导致的后果不甚严重,杭州连环撞车案、成都醉酒肇事……一幕幕惨案的上演,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酒后驾车的思考。一名领导酒后驾车被叫下车,当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是---领导,叫你们上司跟我谈!”何等口气?试问此未“领导”是要领着大伙儿“重蹈覆辙”吗?

一句话,唤醒社会良知。

同样是---年,“惊蛰事件”不断发生,也引发人们一连串的思考!---年,一个叫“张雅”的女孩进入公众视线。是的,这位正值花季雨季的妙龄女子,与其年龄不同的,是那“5·12”大地震后,在网上对四川人民的埋怨。此刻,在人们纷纷付出爱心的时刻,这样一位少女却心怀怨恨。这个时间留给了人们什么?

---年,这个无法“十全十美”的年份,多少伟人离我们而去,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杨宪益……大师的离去是“文学时代”的远离?还是会有新一代“文豪”引领时代狂潮?

09年,这个“惊蛰之年”。一桩桩事件发生在我们眼前,引发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思考。也可以用一个似乎不恰当的词来形容它——“当头棒喝”!并不是多么排斥这种“惊蛰事件”,也不是后悔为什么总在事情发生后才认识到纰漏。最为重要的是,希望在这一桩桩“惊蛰”之后,带来的思考能催发事态向好处发展,能够让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渐渐走向光明,在星光大道上一步步实现。希望,惊蛰之后带来的教训与警醒能够指引人们更为幸福地生活、工作。

一声闷雷,带来警钟,更带来希望……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5朋友们!你知道什么叫惊蛰吗?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蛰是藏的意思。那你们知道惊蛰的特点吗?惊蛰的特点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雷开始震响。

可是,今年的惊蛰与以往却大不相同。这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天气特别寒冷,我和妈妈一起到西城广场去买书,只见路上的行人都穿着大衣、戴着手套、撑着雨伞、吃力地行走。一位阿姨的雨伞被大风吹得“翻了个身”;一辆摩托车竟然被大风“砰”的一声刮倒了。

风大雨更大,瓢泼大雨落到地上,哗哗作响。杭州市气象台说,整个杭州地区的面雨量竟达48.6毫米,创了历史记录了。我从报纸上看到:杭州连续降雨,运河、东苕溪超出警戒水位,钱塘江已经逼近警戒水位。灾情最厉害的是余杭瓶窑,那里成了“威尼斯水城”积水已经深达两米多,马路成了水路,车夫成了船夫。水淹没了路,居民无法出门,只能坐船进出······哎!我望着窗外绵绵不断的大雨,真为那里的人们感到担心。

俗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第4篇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第5篇

“杏林”和“杏坛”虽一字之差,但二者指代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产生于汉末。 东汉时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董奉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而是告诉患者,在被治愈之后,可自愿在其诊所附近栽种杏树,重症患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 十年过去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 果实成熟后,董奉将其卖出,换来粮食周济百姓。 在董奉去世后,附近的百姓便在这杏树林中祭祀董奉。 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多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杏坛”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 《庄子.杂篇.渔父》 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是说孔子聚徒授业,每到一处讲学,其间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人据此将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后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北宋时,孔子的后代又在山东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以“杏坛”为名。

(东日供稿)

有趣的节气联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不多,但大多很精彩。 这里摘录几则,与大家共赏。

传说,明代有一文人,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一个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入了“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一气呵成,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有人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其中的三个节气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对仗十分工整。 而另一副近代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另外一副与节气有关的对联则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 (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时间昼夜相平的特点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妙趣横生。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其写法与节气有关,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屋後 (后) 流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 (风)。”“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这几副对联中的每个字都是9画,上下联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 (“数九”的第一天) 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画,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春分。 整副对联写成,就意味着寒去春来了,故而称为“消寒迎春联”。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截至2006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有10位女性作家榜上有名,格外引人注目。

首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女性是瑞典作家拉格勒夫。 她因第一部长篇小说 《骑鹅旅行记》 而成名,此后又发表了 《无形的锁链》、《昆加哈拉的王后们》、《耶路撒冷》 等作品。 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位是意大利“小说仙手”黛莱达。 她一生创作有 《撒丁岛的传说》、《风中芦苇》、《灰烬》 等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 1926年,由于“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且以深刻富有同情的态度处理一般人类问题”叩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

第三位是挪威作家温赛特。 1911年,她的成名作 《珍妮》 问世,被誉为“挪威文学的里程碑”。1928年,瑞典文学院因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强有力的描绘”而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

第四位是美国作家赛珍珠。“赛珍珠”是她的中文笔名。 她长期生活在中国,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并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士,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如 《大地》、《儿子们》、《分家》 等。 其中,1931年写成的以中国农民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大地》,引起巨大反响。 她还花了4年时间翻译了 《水浒传》,译名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8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具有真正史诗气概的描写,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五位是智利诗人、社会活动家米斯特拉尔。 1914年,为怀念自杀的未婚夫,她写了三首 《死的十四行诗》,抒发自己失去恋人的悲苦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此后,她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 1945年,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柔情诗歌,她的名字成为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而获奖,并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第六位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内莉.萨克斯。 1921年,她发表处女作 《传说与故事》。 其主要作品是以欧洲犹太民族在法西斯黑暗统治时期的灾难和痛苦为内容的抒情诗,如《在死亡的寓所》、《无人知道下文》、《逃亡和变化》 等。 1966年,由于“她卓越的抒情诗篇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命运以及她在作品中所反映的宽恕、解脱和渴望和平的精神”而获奖。

第七位是南非作家戈迪默。 她是南非文坛的泰斗,前期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揭露南非种族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贵宾》、《七月一家人》 等。 1991年,由于“她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获奖。

第八位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瑞森。 她曾任编辑,为拳王阿里自传和一些黑人作家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 等。 莫瑞森因“在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中,对美国黑人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6篇

萍子从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发表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出版有《纯净的火焰》《萍子观水》等诗集,近作《我的二十四节气》受到诗歌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3月21日,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河报社、河南省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萍子诗歌研讨会在河南省文联举行,与会专家对萍子的诗歌给予了认真深入的研讨和高度的评价。

惊蛰

我愿意把一切都看做好意

比如这场惊蛰的大雪

不声不响覆盖所有

让春天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开始

比如这场倒春寒

让人再次憬悟

有信心,就无所畏惧

江南的梅花开得正好

黄河两岸杨柳吐絮

母亲已如期回到乡下

蛹已经醒来,桃树

为蝴蝶备好了花翅

许多话我没有说出口

你金刚般的智慧

必先期抵达,大地松动

心潮汹涌无边绿意

夏至

麦收过后

田野一夜间长出新苗

蝉不舍昼夜

一遍遍唱起了悟的歌谣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老祖先早已看破阴阳的嬗变

我曾经在短促的春天浪费许多时光

在这个漫长的夏天却异常警醒――

想知道,你是从哪里获得了热情

哦,从你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答案

水边的菖蒲,花园中的木槿

晴空闪耀着不知疲倦的星辰……

或许,在钟摆停止之前我会说

我曾经那样爱你

像母亲、女儿、姊妹一样热爱你

而时光之水如此浩荡

或许,我终将不置一词

唯有感叹

这最长的一天,真好

让我遇见你,握手,告别

在芬芳的晚风中写下怀恋的诗句

噢,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天

千百年来打着感恩的印记

生生不息的土地被庄严地摆上祭坛

古今同心,供奉如仪

小暑

你说,火炬才刚燃起

光明温暖已经降临

我却在孤独中意兴阑珊

火焰渐渐低迷

在高温天气感到寒冷

直到看见你的那一刻

生命活力才重新回到我心底

你就是这样进入我的生命

除了诗歌,没有任何言语

能够表达我的感动和皈依

说出来的话是瀑布飞落的水珠

那难以表述的将自己掷为碎玉

化为清溪奔流不止

只能这样。如果你是大地

我必润泽你的心田

如果你是大海

我必与你融为一体

我愿意为你而改变

以有节制的生命之火

烘烤这寒意深彻的人生

立秋

穿过喧闹的街市

亲近一池绿水

这个秋天从赏荷开始

美貌的天人

与净土隔着咫尺

我眷恋所有难得的缘分

一路奔走,一次

再一次与你们相聚

听说,不断有人在离开

去往不知所终的地方

医院的走廊里躺满不幸的人

噢,我有多么可怜他们

就有多么珍重你

别忘了给我你的微笑

即使你可以主宰世界

看啊,夜的舞台上

优雅的歌者

娓娓诉说衷肠

我心疼她

为之洒下悲伤的泪雨

而凉意尚浅

我仍然对前路充满热情

在星光下

与心爱的小妹一起采摘蜜桃

谛听蟋蟀清亮的叫声

这一切,怎一个“秋”字

说得

处暑

一场秋雨

披一层薄凉在身上

盛夏的光焰渐渐熄灭

金色的火种被果实收藏

季节的轮回多么迅速

真该伏在一棵老树干上

痛哭一场

想起四月的那个黄昏

还是笑了

为命运的眷顾向天地顶礼

从春到夏

一盏心灯总是亮着

天冷的时候

请一定记得问候我啊

何止这些

千年

万年

又何妨

霜降

带着萝卜的脆

柿子的甜

的鲜

树叶的艳

从空中落下来

在深秋嫣红的面颊

敷一层冷香的粉

糖葫芦一样

酸甜可口的音节

足以拨动所有人的心弦

一匹斑斓的织锦

层层叠叠

缠绕在北半球风姿绰约的腰间

岁月如此静好

连最忧伤的人也忘记了烦恼

让我以为

你会这样

终生与我相随

小雪

南来的风

吹开入冬后小阳春般的笑容

我知道,你有一个红色的梦

就像小时候在太阳下

闭上眼,所看到的最美丽的红

我知道你一直在奔跑

有一天,带着满身热气跑进严冬

我愿意自己是一场雪

有着世上最温柔的心情

我也有了一个梦想,白色的

像雪后的空气那样洁净

只为了对你说

如果冬天可以下雪

如果冰雪可以消融

我们的梦,又怎能不盛开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咏史诗 歌咏 批判 现实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徐寅所处时代背景出发,着重讨论了徐寅咏史诗的内容,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咏史诗是徐寅诗歌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对我们研究徐寅起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这些诗不落窠臼,别有寄托。这部分诗歌也是徐寅诗集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从诗歌内容上看,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描写,有对 占代先贤的歌咏及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的深刻批判。

首先,对历史事件及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情怀。徐寅有一首咏史诗描写过去的战争场面,《和人经隋唐间战处》:“卷旆早归国,卧尸犹臂弓。”、“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红 。”通过对战后战场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惨烈。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当时中原 一带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徐寅曾经长期寓居京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烽烟千里、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这些都在他 的诗歌中真实地反映出来。

徐寅在诗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揭露。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僖宗被迫逃往蜀中,徐寅有诗 《闻长安庚子岁事》记载此事,“羽檄交驰触冕旒,函关飞入铁兜鍪 。”写出了前方金戈铁 马的危急战事;“皇王去国未为恨,寰海失君方是忧 。”写强敌压境 ,国君弃国逃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五色大云凝蜀郡,几般妖气扑神州。”“凝”、“扑”突出了当时形势的险峻;尾联表达了对明君的渴望,也写出了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起义过后没多久,天佑元年即 904年,朱全忠纂唐,徐寅作诗反映了这场浩劫:“上阳宫阙翠华归,百辟伤心序汉仪。昆岳有炎琼玉碎,洛川无竹风凰饥。”(《寄卢端公同年仁炯时迁都洛阳,新立幼主》)

其次,徐寅在咏史诗中歌咏了古代先贤的高洁品行,有的表达了对圣贤 的仰慕 ,如“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读汉纪》)“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 。”(《蜀》)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高度赞扬。唐末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的混乱局世,造成小人 占高位,而贤人则备受摧残。作者 自已也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正是 由于有这样 的生命体验,徐寅在诗中对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流露出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深表愤慨。《读 史》一诗对范增的不平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诗中亚父即指范增,范增曾辅佐项羽 ,但意见不被采纳,愤然离去,后忧愤而死。“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 ”是本诗 的主旨,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的惋惜之情。徐寅足一位 自视很高的诗人,在诗中曾以李白自诩,“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奎李谪仙。”(《咏写真》)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早年在长安时就已有赋名。所以他又不甘于就此沉沦,心中仍对 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逐臭苍蝇》:“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诗中运用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对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行推崇备至,并借以自况,曲折表达自己不肯随流俗的处世哲学和高尚节操。“伍员岂是吹箫者,冀缺非同执耒人。神剑触星当变化,良金成器在陶钧 。” (《龙蛰二首》)表达了诗人盼望早 日看到政治的清 明,能够一展鸿 图的愿望。

第三 、徐寅咏史诗中充斥着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无情批判。身处乱世的徐 寅有感 于唐末混 乱的政局 ,借咏史诗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并表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徐寅善于运用对 比、反衬的手法,如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魏》)将蛰龙与骄马进行了对比。“宣尼既没苏张起,风鸟不来鸡雀喧。刍少可能供骥子草多谁 复访兰荪 。”(《寓题述怀》)此诗中把孔子与苏秦、张仪,凤鸟与鸡雀、杂草与兰荪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徐寅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奸佞小人 的无情嘲讽,如 《张仪》:“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将张仪比作令人厌恶的苍蝇徐寅有些咏史诗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借咏史诗讽刺封建 帝王 昏庸误 国以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楚于与陈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代表对象 ,借古讽今,抒愤 寄慨。诗中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晚唐社会危机四伏,而皇帝仍是整日游乐嬉戏,荒于酒色,至国家安危于不顾。作者选取的这些人物具有封建统治者残暴、荒淫、骄奢与昏庸的共性,联系起来写引发读者的思考,作为历史的警钟,具有有深刻的现实讽喻意义。陈后主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位君主,荒淫误国,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徐寅曾作一首《陈》,“兵戈半渡前江水,狎客犹闻争酒巡。”此句将盛与衰 、乐与哀作了鲜明的对 比,写出了陈后 主国破身亡的狼狈之态,与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有异 曲同工之妙。“六国商于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 如簧舌,再得张仪欲 奈何 。”(《楚国史》)写楚王亲佞幸、远贤能,结果偏听偏信,上当误国的史事,恨最多”起笔不凡,把古人悼古伤今的强烈感慨传达 了出来。

“良弓休绾剑休磨”说思想上解除武装,听信奸言。此诗是对楚亡历史教训 的总结,同时也为当朝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在《明妃》中写昭君出塞的原因“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 。”将批判 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此诗自出机杼,别有新意。“不用”一词 即否定了前人的结论,“帝家无策及边戎”一语中的,对昭君出塞的原因成功的翻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帝王,具有辛辣的讽刺作用。由于唐代文人思想较少拘束,甚至敢直接以前朝帝王唐玄宗为讽刺对象,对玄宗不理朝政,信用奸佞,排斥忠良的昏庸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如《开元即事》:“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点明了诗歌主 旨,说明了昏庸无道的唐玄宗才是罪魁祸首,单单一个杨妃又如何能破国呢?此诗对安史之乱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否定了杨妃破国的片面观点,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将斗争的锋芒直指唐 玄宗,对统治集团的远贤近佞,荒淫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首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马嵬》)更是成为翻案之作的代表。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愤恨之情,蕴含强烈的家国之悲。

徐寅进行诗歌创作活动的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矛盾尖锐,徐寅通过自身的坎坷经历,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其诗歌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这些咏史诗大多先写史实,后发议论,写史是为了咏怀,其写作基调大多比较低沉,借诗歌创作抒发了个人内心郁积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但又不甘于隐的沧桑之慨。徐寅的咏史诗具有鲜 明的现实性 、思想性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得到升华。

第8篇

一、真题解析

(2011年江西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及一种无奈的超脱。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令人哀愁的凄凉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被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2013年江西卷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译诗】心中之恨绵绵无尽!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时唱歌行乐吧!谁能了解我,来为我跳楚舞,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就可以吃的落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请问:一杯酒与身后名,哪个重要?身后名当然重要。但是,现今人间万事都本末倒置,毫发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却倒很轻。再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让人悲伤的,也没有比结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让人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人们的儿女常情。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

二、知识链接

1.什么是典故?

典故,也称故典、古事、故实等,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典故的用法

(1)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明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

反用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语出《晋书》TTP/1.1 200 OK Date: Mon, 19 May 2014 11:57:22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3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tifrupX93MUfTDPgvvzQhQcd4Md+WvYCBbpS1vZL9mz/GYc5Y63Y1;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wxkyd0b4sigv4cvjpli2qhr4;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71239 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立足课本典故 解诗歌鉴赏题

(2)借用和化用

第9篇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中说:“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苹遮住了远去的征帆,和鹧鸪的啼鸣静动相应,深深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中说:“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路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地啼鸣,更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怅惘。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的《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男欢女爱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鹧鸪”有时是乐曲的名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指当时流行的乐曲《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写的词,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如唐代郑谷的《席上贻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撩动,如果歌者再唱《鹧鸪曲》,诗人会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另一种指歌唱男女爱情的《鹧鸪词》,如宋代周紫芝的《鹧鸪天》(下阕):“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昔日欢聚的回忆,一个调弦抚瑟,一个拨动炉香。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欢快的鹧鸪词。可是这个和谐的生活场景已成为过去,更加衬托出今日的孤栖寂寞。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原诗是“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首联概写鹧鸪的形貌流品习性。颔联是诗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鹧鸪声繁而凄切,这样的气氛描写为后面游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颈联写游子闻鹧鸪之啼而伤心落泪,并由此而想象佳人独居,也会因唱罢鹧鸪曲而愁眉不展。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上加以渲染,在那辽阔的湘江边、寂寞的苦竹丛中、日暮黄昏之时,令人不堪再听的鹧鸪声偏是你一声我一声相呼相应,这就更加重悲凉情绪。郑谷这首诗善于运用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创造了一个鹧鸪声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诗而闻名,并被誉为“郑鹧鸪”。

乐府诗中有《鹧鸪词》的题目,在内容上主要是表现愁苦之情,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如唐代李益的《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斑竹与鹧鸪构成了一幅有静有动的画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远方情郎的愁绪,含蓄而有韵致。宋词中有“鹧鸪天”词牌,首见于宋祁的词集中,抒写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后来的词人们在创作时把范围扩展到很多方面。

古诗里的昆虫

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苛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的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特别是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第10篇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97-01

“读读背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练习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成语、民俗民谚、古今警句和诗词歌赋等,内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及阅历有限,有些内容的学习往往就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了,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二十四节气歌》《三字经》及民俗民谚等。若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只是会背了一时,灵活运用就更不行了。因此针对学生年龄小,知识及阅历有限,自我要求及控制力都不太高等现象,在练习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读读背背”因现在信息技术而生动活泼起来:

1 入情入境,赋“读读背背”浓浓的情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都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但有时语文练习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无法一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有效呈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阻碍与时空的限制,将知识情景化、生活化,在知识与生活中搭建桥梁,有效化解学生知识储备层次参差不齐与阅历浅显难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语文书的练习7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难点:许多节气学生都不曾听说过,生活阅历中的记忆也不多。因此在解读二十四节气歌之后,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不同节气的景色,让学生在声色俱全的景色画面中了解节气特点:如惊蛰节气中被雷声惊醒的小动物们,布谷鸟声中金黄的麦穗预示芒种节气的来临,霜降节气中的枫叶,白雪皑皑的大雪节气。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节气的习俗,如清明扫墓的图片、立夏吃蛋、立秋啃西瓜的生活场景等等;最后出示农活图片,让学生猜猜节气时令。如清明前后的种瓜点豆,立夏之后喂养春蚕,水田插秧大约在夏至的时候,收割水稻在寒露之后等等,学生看到生动活泼的画面,听着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随节气而动,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明显。

2 寓记于乐,让“读读背背”轻松乐趣

“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于是就有不少老师会将练习中的“读读背背”不加以指导,就要求学生反复地读、背、抄,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很多老师对此也常感到束手无策。而“读读背背”在我们苏教版教材中每册都有,每一单元的综合练习中都有安排:4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以及儿童诗、古诗、名言,谚语、春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我们不能让“读读背背”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积累古诗、名言。比如成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闯关的图片,再配上声音和图画等,设计出有声有色的闯关练习,让学生在看、听、猜等活动中走近成语,了解成语,进而不自觉地喜爱上积累成语。

又如在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时,针对节气歌中词串相对独立、学生识记有困难的特点,通过课件将打乱的二十四节气有目的的一一亮相:先显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出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接着出示“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等等,学生迅速明白二十四节气歌各个词串的来历及相互联系,也发现了二十四节气歌的许多规律:节气按季节顺序排队,每月两个节气,一季六个节气,节气中也有姊妹对等等。发现规律的学生觉得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一点也不难了。

3 顺水推舟,让“读读背背”化难为易

动画片是造型、声音、摄影与电脑图形技术等结为一体的视听语言艺术,深受小学生们喜爱。作为教师在教学“读读背背”中与学生实际生活差距较远又不易理解的内容时,就可以借助动画片化难为易。如,苏教版第六册练习8中的成语:拔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黔驴技穷等,学生理解、书写起来都有难度。教学时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网络中相关的寓言故事视频,寓言故事成语的本意及寓意一目了然,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加深印象,最后请个别学生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下写写成语,其他学生通过多媒体显示屏赏析同伴书写历程,交流书写要点或注意点,学习兴趣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汉字赏析能力。对于特别难写的字如“郑人买履”中的“履”字和“鹬蚌相争”中的“鹬”字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借助于网络查看“履”字的笔顺或其汉字演变历程,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成语的掌握程度。

又如“读读背背”中成语或警句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或网络将生活中成语或警句运用的案例得以回放,引导学生辨析,了解成语或警句的运用要领等,再通过绘画、图片等媒介创设符合交际目标的语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用心倾听,进而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巩固所习,发展能力。

第12篇

《画廊与画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58元/本),序言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这件事情,文化记者没做,美术评论家没做,而被钱晓征以杂志出版人兼画廊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我也曾问钱晓征:政府文化基金,就应该资助这样的项目吧?作者当然笑曰:想都没想过。

这样的事情,印象中应当由政府和大众媒体等公共社会责任承担者来做。因为这样的事情,往往浩瀚而繁重,于社会有大益而于眼前经济无大益。为中国画坛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地域——南京——的老中青三代画家集体立传,可谓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因此,看完《画廊与画家》,它首先令人心动的还不是文采如何,作者如何与画家相知,而是它基础性的工具意义,这是有大功德的。

然而钱晓征写这本书,出发点恐怕并没有这样伟岸、崇高,反倒是一种生发于她本能智慧的贴地飞行。在南京做画廊这么多年,她已经通过种种方式与画家打交道,交朋友,做生意,办画展,玩沙龙……她一直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当她有机会操作一本杂志、获得一个自由的文字平台时,与画家深度对话的想法便应运而生。这件事源自她感性又踏实的个性,作为一个在画坛里泡了这么久的中文系毕业生,如何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对绘画做一个钱晓征式的盘点?她是有选择的,但她没选择虚空漂亮的硕博镀金,她也没有选择拉政府资金为自己的心头好买单,她选择了真正学生式的诚实做法,每一个画家就是一所学校,她一一寻访、拜读这些学校。写画家的这两年中,我时时会听到她感喟:和谁谁谈过,我就把书法史梳理了一遍!和谁谁谈过,等于又把宋画悟了一遍!在这个快餐式的炫技时代里,用白纸黑字梳理历史,记录当下,就如用工笔画长卷,已然是最笨拙原始的方法,但却是最实沉隽永的方式。

前面说到钱晓征的感性,这感性在她的文字中展露无遗。每一个画家的小传,写作方式都不大一样,有对话,有记叙,有单篇,有主副双篇,有时候严肃,有时候跳脱。周围朋友公认的是,女画家写得最好,吴湘云写得最好。

她着实被吴湘云迷住了。然后,很多读者也被吴湘云迷住了。这个一直藏在丈夫(著名美术评论家李小山)背后的江南女子,不疾不徐行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从绘画试验,到诗歌写作,到草木日志,到走访南京……吴湘云的世界早已超越绘画本身,她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活艺术家,生活的艺术反馈到她的绘画中,成就独特的话语与思想。

徐乐乐也好看。她率性、聪敏、犀利,艺术直觉极强,常常给人一种“不过是说了一句大白话,就已经高人一筹”的感觉。她毫不掩饰,年轻时也曾跟风搞现代派,想当毕加索,最终承认“搞现代派我找不到形式感,找不着能画的东西,更找不到自己的语言。”“整个的感觉就是人站在这个地方是虚的,人跟人是空的,这个不是我,如果画成那样子就认为是好作品的话,我就觉得心虚,我知道那是乱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是具有趣味性和戏剧性的古典题材,那才是适合她天性的。没错,如今,造就徐乐乐独特风格的古代工笔人物,造型夸张,调侃俏皮,充满了幽默感,那精气神活脱就是徐乐乐自己。

姚媛还年轻,艺术成就、画坛地位当然还不能和前辈们比,但她的8年蛰伏令人震撼。作为同龄职业女性,我揣摩着她的蛰伏、痛楚与化蝶的快乐,有将心比心的痛感。科班出身的姚媛,毕业后8年,投入了家庭以及一份与绘画无关的工作。如果没有天分,琐碎的日常营生早已使画家夭折,如果没有挚爱,复出之时不可能拿出长达26米的浩瀚长卷((长平秋色图))。画面素材来自于姚嫒的四姑娘山之行,她用两年的时间,在租来的小画室里,艰苦而寂寞地绘就她的鸿篇巨制。于是,“这个一直远离艺术圈一直没声没息看上去温婉柔和的小女子,突然就这么冒了出来,以令人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只能说明,画画是姚嫒的宿命、使命与天命。

还有很多,孙晓云的世家渊源,喻慧的大开大阖,周京新的水墨雕塑,常进的百年孤独……行走南京,阅读这一方文化胜景,《画廊与画家》可以是一部深度指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