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型建筑空间体验式教学研究

中小型建筑空间体验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2-01-17 09:19:45

中小型建筑空间体验式教学研究

随着当今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与结构,表现出对技术的过分强调及视觉冲击的过分表现,缺少对历史追忆和特殊场所的情感体验,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因此,面对现代建筑发展需求,在建筑教学中,以空间体验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索空间兴趣、加深空间理解、结合主体行为活动需求进行适宜地建筑空间营建。

1教学改革背景:“重形式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中小型建筑设计教学是面向中低年级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认知空间,进行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复杂性建筑空间设计的第一个长题阶段,通过科学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做出决策的能力。鉴于空间教学对中小型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从传统注重建筑形式创作和图面表达,转为提高空间理解力、加强空间创作力的培养为主。首先,找出传统教学方法现状问题。既有中小型建筑教学单元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名作解析环、场地调研、概念设计及深化设计与正视图表达。(1)调研阶段:学生强调周边环境照片的罗列,缺少对需要人群的观察与访问、对周围建筑功能现状、材料、特征、结构空间等特征要素分析,轻视场地设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导致概念设计往往阐述不清楚。(2)设计过程阶段:轻视理论学习,对建筑空间不敏感、理解不足,对空间探索兴趣不强烈,设计结果往往缺少特色、创造力和感染力。(3)深入设计及正视图表达阶段:学生注重图面形式表达、忽略对创作空间体验与感受,缺乏相应的行为活动内容考虑,导致设计结果往往呈现出空间与行为的不对应。其次,通过空间体验教学组织,使得学生主体与建筑之间产生更多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建筑的材料、色彩、肌理、空间氛围、尺度等产生更为直观的认知,目的在于今后的设计中将个人体验感知投身到建筑空间营造上,产生共同的空间体验感受,进行有力地空间创作。

2教学改革思路:“空间体验式”教学法融入教学体系

“空间体验式”教学法是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依据,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而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通过认知空间特质、敏于空间形式,构成建筑空间创作的基础,任何经得起历史验证的建筑作品,都具有出色的空间品质和特征。因此,在建筑教学中运用“空间体验式”教学法,利于适应现代建筑设计需求、利于确保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空间、创作空间的兴趣。

2.1教学目标与原则

“空间体验式”教学法将空间体验、行为环境与空间场所关联起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原则、主题参与原则、链接生活原则、重视过程原则。进而使得创作的建筑空间具有情感感染性、主动参与性、动态生成性的特点。

2.2教学模式

“空间体验式教学法”教学框架制定(见图1),依据体验式教学理论,学生从认知规律出发,围绕建立空间意识、培养空间兴趣、加强理论学习、转换空间思维等内容,设置空间认知与场地调研、空间情节创造与概念设计、空间思维转化与表达三个主要环节。通过有效序列环节设置与融合,结合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浅显文字中思考深层次问题,把建筑理论和具体、客观的空间形态对应起来,体验到建筑空间实质的能力。目的在于探索递进式空间体验教学方法,构建更为合理的、完善的、适合中小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开放式教学组织模式,激发学生认知、理解、探索空间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建筑的理解能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1)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人群行为活动、场所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通过基地调研和建筑解析调研实践,以空间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认知、感受空间魅力、探索空间兴趣、进行空间思维转化及表达的过程,从中获得建筑空间的特征要素,包括空间尺度、环境特征、材料肌理、色彩及空间营造方式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目的在于探索空间设计依据。(2)教学组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开放式的教学引导,教师带动学生实地空间的体验参观、课堂上的多元空间主题交流、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密切融入空间体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多频次、多方面的开放式交流和互动。(3)教学管理:实现相关教学环节的空间体验引导在教学中突出空间认知、空间理解、空间体验、空间情节设置的特色,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科学、合理和安排,形成教学环节中的空间认知序列循序渐进地引导,进而构建合理、完善的空间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评价,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内容,建构动态、可变的良好教学体系。

3教学改革实践:“空间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成果

3.1教学法分类

“空间体验式”教学主要分为空间认知、空间体验、空间思维转换三个训练部分。为了深入理解空间设计主题内容,将其融合到既有教学单元中,分别为空间认知与场地调研、空间情节创造与空间感悟、空间思维转换与表达三个教学环节。

3.2空间认知与场地调研

首先,该教学环节中,破除传统教学场地调研中,多以拍照记录为主、轻视空间的观察与分析、对空间环境不敏感的教学反馈信息,以培养学生探索空间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以空间体验去观察建筑材料、色彩、功能、尺度、肌理等空间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视、听、味、触、嗅等多种感觉共同来感知空间环境,形成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多积累知识和获取信息能力,锻炼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暑期的调研走访和场地调研相结合。描述调研建筑及周围建筑空间体验感受(见图2),包括对其尺度的测量、平面图绘制、建筑肌理、色彩、材质、功能、性质、特征要素的记录及使用人群的观察访谈,训练学生对空间的观察与表达,深入理解空间与环境、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空间体验分解并归纳建筑空间设计要素特征,为后续同类型建筑空间设计提前做准备。

3.3空间情节创造与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空间体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空间魅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储备。其次,引导学生作为空间感知主体获得感知途径与方法,进行建筑入口空间、特色空间、公共空间等场景构建,加强主体营造及空间序列逻辑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再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概念内容,提出一种新的情感、生活内容体验的空间情节创造与概念设计(见图3),并表达出合理的容纳主体行为活动的空间,阐释其空间尺度、空间布局、空间功能、流线组织等特征及内容。

3.4空间思维转换与深入表达

深化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富有情感体验的空间情节构想,需要采用适宜的建筑语汇转换空间思维,实现空间的具象表达(见图4)。具体包括合理地运用建筑语汇、手工模型、图纸表达,包括平面布局、剖面尺度、立面细部构造、材质肌理、色彩形态等特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环境、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空间设计思维和专业技术途径营造空间结构关系。

4结语

“空间体验式”教学法在既有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弊端,从注重空间形式的研究转向了对空间体验的探讨,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地认知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能力,意在培养学生空间理解和建筑空间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丰富多变空间的兴趣、主动创造丰富生活的热情、科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系统全面地提高设计水平。因此,从教学信息反馈结果来看,对中小型建筑设计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跃峰、张庆韬景观意识的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研究中国园林2011(03):p41-43

[2]张莹环境设计中“空间体验”的探究.城市公共艺术2010:p88-89.

[3]孙晓铭.张军基于设计体验的建筑空间建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4(04):p2402.

[4]赵阳.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空间体验式教学探索.山西建筑,2014(07):p268-269.

[5]刘为力.试论空间体验的内涵.建筑与文化,2012(02):p105.

作者:田铂菁 王青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