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时间:2022-05-18 08:55:04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关系

学生、教师、家长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妥善处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但现实中,这三者之间往往存在诸多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以情感作为沟通三方的纽带

学生、教师和家长沟通时,情感扮演者十分重要角色。情感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推动作用,也对教师了解学生深入接触学生起着中介作用。诚如有教育家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是不会错的。”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健康的情感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达成好的结果,而悲观的情感会使学生感到沮丧而失去进取的动力。同时情感也有很大感染作用,正确的情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后进者会奋力直追,而失望者将重燃信心,冷漠者将渐展笑颜,敌视者也会变得友善。通过情感的正确使用,会让孩子的成长顺利而充满幸福。

父母天生关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爱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爱能够把安全感和幸福感充分传递给孩子,轻轻的微笑、简单的夸奖、暖暖的拥抱、温柔的抚摸都能使孩子感受到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即使儿童也需要和成人一样平等对待。我们需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发现长处并不断地激励他们,让他们积极的面对问题。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父母首先要对他的成绩表示肯定,赞赏优秀的一面,给孩子树立一个信心,同时指出下次做时要注意些什么。这样孩子不仅可以认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很开心的接受家长对他们的教导。

老师不能随意开口指责学生,这样将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孩子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时,过度的负面情绪难以接受,这将对以后的发展不利。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掘孩子的特点,以此设计一些活动,让他在活动中获取成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最后使他的积极情感称为主要力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健康、正面而充足发展,是社会与家庭的需要,更是老师的责任。

情感是相互的,付出的越多就得到的越多。孩子们有着敏感的心灵,他在参加活动中,在平等交往的对话中,在被人不断地赞赏中,在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关爱。在潜移默化中,情感牵连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逐渐形成了关心他人的友好氛围,从而为学生们构建起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

二、要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良好沟通

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在学校管理上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学生对于教师,在过去是“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前,老师可以对学生施行一些严厉的措施而不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可是今天,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没有老师敢轻易的处理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关系和谐,有了问题也好商量;关系生疏,有了问题就很麻烦。从家长方面来看,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交出的不仅是一份信任、一份期望,同时还有一份担忧,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众多的学生中,得不到老师的关照,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不惜详尽一切办法去和老师搞好关系。另外,家长普遍有一种心理,与老师相比自己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而他们都是受过正规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对育人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为了孩子的教育,无论什么家长都宁愿处于弱势地位。

关爱学生是作为老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家长的一些过激言行要采取包容的心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既要发扬他们的优点也要包容他们的缺点,与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与家长讨论孩子相关问题时,要有策略讲事实,不要简单的把孩子的过错归因于家长的不作为,要做到当面表扬,私下里进行细致的交流,要充分的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同时,正确的家教方式也要进行积极交流,双方共同努力来推动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要以合理方式对待家长来访

首先要尽量把准家长的想法。对家长的来访,学校应当十分重视,各位教职员也应该以正确、认真的态度去接待。这里教师应该抱着这两种态度:一种是闻过则喜,另一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来讲,大部分人并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例如,当家长投诉老师时,有的老师在想:“她家长每次对我挺好的呀!每次都挺客气的!”有的老师在想:“我对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能这样呢?”笔者认为: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学校所欢迎的。这是一些很浅显的道理。因此,无论家长直接或间接的提出问题,老师应先接纳,学会倾听。接纳后,你可以说明事实的真相,实事求是地向校方表明你的委屈。我们个别的老师只关注是否有家长投诉,对了解投诉内容的真实性表现的很急切,对问题的本身漠不关心,缺乏改正的勇气和决心。此外,成分复杂、素质不齐是家长群的特点,有的胡搅蛮缠,有的很不讲理,老师就需要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水平,改变沟通方式,尽量把握家长的心理,小心处理,不要越界。趟过河,前面有片天。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通过学习都可以拥有这种能力。

其次要一稳二查三处理。一稳。当家长投诉某一位教师的时候,通常是满腔怒气,我们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时不仅要稳住家长的情绪,更要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常心。二查。把投诉家长稳住之后,应及时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除了要对矛盾双方当事人调查,还要向其他人员了解情况,做到公正对待双方当事人。三处理。如果情况确实如家长投诉的那样,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对老师进行处理,因为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家长对事实真相有所误解的话,学校应该出面对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消除家长对老师或学校的误解。处理事件之后还要将处理决定向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或上级等有关方面进行通报,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行为得到社会各界的评议与监督,形成更加公开、透明的教学氛围。

此外,接访起到的是润滑剂作用。家长对老师投诉时,情绪往往都会比较不稳定。这时接待需要热情,用感情拉近和家长的距离,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信任。对家长的投诉内容,要多听多想,对家长的想法详细了解,尽可能完全弄清楚家长投诉的具体原因,以利于可以针对性地形成方案解决问题。在和老师关于处理家长投诉事件进行探讨时,“帮助”和“服务”是学校主要的功能。帮助老师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和老师一起根据情况改进工作。

四、要有理有节地化解矛盾

首先要客观调查清楚事情真相,在此基础上划分清楚各方的责任。如果家长投诉是由于教师教育不当而造成的,调查清楚后,单方面向家长告知学校对此的处理结果。但千万不要让教师向家长、向学生当面道歉,因为这会对教师今后工作的情绪产生严重影响。也不能生搬硬套学校的规章,要视其情况有针对性地酌情处理,要给老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尽量人性化地进行处理。这样也会让他对管理者心存感激,以后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努力。如果揪住其辫子不放,这样很可能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仅对教师自身有害,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

其次化解矛盾态度要适当。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这就造成了双方教育的不吻合。而双方的差异会因“爱”成为沟通基础而缩小,变成如何去爱的差异。从学校来看,学校是一个大群体,既是对个人的教育,也是对大家的教育,处理问题时需考虑整体。而就家庭而言,孩子是个体,教育也只是个人教育,只要出发点正确,最后的结果都是好的。学校在和这几方沟通中,要恰当的适用处分。处分的“度”选择好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既是很好处理的一件事,也是相当费神的一件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哲学的精髓。双方应该求同存异,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互相放下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总之,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都要以孩子为主体,指导他们成长。其中,这不仅要求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互相协助,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在三方共同的默契努力下,孩子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成为我们的骄傲。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试论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观念,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三中心”,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中研究,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来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主导和主体;关系

1、研究目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建立、形成广泛共识的新的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困惑,尤其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使学生成为主体的问题上产生疑惑,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合理协调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完成好体育教学工作呢。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酒泉市肃州中学高二年级215名学生,从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为期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2.2研究方法

采用实践法、信息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建议

3.1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主导:是起决定性指引方向性的。主导性:是指导性,指导“质量和强度”

主体:①是相对客体而言,教学活动的客体是指教学内容、目标、环境、手段等的,主体是“人”可以理解为学生;②相对非主体而言,非主体不是主要成分或要支,是从构成的角度看的。主体性: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两者连接点是“学习过程”

3.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没有正确的“导”所谓主动地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主动学的导,即使正确也只能是白费劲的“导”了,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一种无序兴奋课,是一堂充满危险的课;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没有学生主动型的课,只能是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课;而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而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都是不存在的,现在有一种错误:既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的错误认识,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片面追求欢乐的气氛大量安排与教学无关的游戏内容,使体育教学边的虚无和肤浅。

3.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参与性,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的运动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思维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第二要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作为主体的发展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4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4.1通过主导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学生经常性的。创造性地获得知识的意向,并且使所学知识逐步达到更高的系统化意向。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新颖和性趣因素,精心设计场地器材,改进教法,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造兴趣点。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使其“易学、乐学、善学”,从而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导法

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让学生弄清楚锻炼的原理、价值和锻炼评估指标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等,让他们将来的自我锻炼更趋于科学性和实践性。

4.3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导知

教师主导应在体育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指导。由于体育教师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应以学习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的。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离不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就涉及到体育知识和技能。新课改强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但没有说“淡化运动技术”。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正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和基础。

5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发挥主导性和主体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那就需要我们去寻求适合“每一个”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勿重优轻差,纵容放任差距的扩大,表现在上课时“放羊式”、“随心所欲式”、“照本宣科式”,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标要解决的优秀问题,只有“差异”被尊重了具有差异的学生主体才能平等地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差异教学”才可满足新课标的三个基本要求“面向全体、适合差异、促进发展”。

5.2有了上述指导思想实施分层次教学,那还要创建多样化教学情景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5.3认真学习,弄懂、弄通课改实质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管理,引导等主导地位的作用,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首先也有一个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观念到知识能力上全面的更新和提高的问题。在21世纪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抓好教育。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谁掌握了教学,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在新世纪,要抓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此教师要走在前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亚科夫斯基所讲:“你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教师要朝着这方向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论地方高校高素质教师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的关系

【摘 要】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人才地位作用的论述出发,最后落脚到我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教师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的关系,针对如何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实现高素质教师在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最大化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人才强国;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调研、座谈讲话和批示中数次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人才思想新论断,是国家价值观的总宣示,释放出党中央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这标志着中国走人才强国之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迎来又一春天。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高校需要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充实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受办学历史基础、地理区位、教学科研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培养引进高素质教师方面与老牌正规高校有所差别,如何扬长避短引进高素质教师、用好高素质教师,发挥高素质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达到历史新高度

(一)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治国理念

关于人才的地位与作用。《诗经》中提出人才是“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才,用人非才,必难致治;康熙认为,致治之道,关键在人才。

关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早在《管子》一书中就有“终身大计,莫如树人”之说。《学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优秀理念是: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强调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则是强调环境对人才的影响。

关于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墨子写《尚贤》,疾呼尚贤事能,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主张贤能为上,范仲淹写过《选贤任能论》,王安石提出“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诸葛亮用七观法鉴别人才,“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辟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其之以来而观其信。”《左传》多次记载晋国因引进楚国的人才,从而促进了晋国的发展,被称之为“楚材晋用”等等。

可见,但凡盛世,贤君明主都深谙尊贤礼士方能国势强盛的道理,诚如今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大会上的讲话所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才工作

我党一贯重视人才工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就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功地领导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参加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同志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述,并且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1957年,同志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强调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出科学人才观,强调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强调,“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指出“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等等。

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深刻揭示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三)当前我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更重视人才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意味深长。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在眉睫。人才是自主创新的载体,重视人才工作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不二抉择。人才是强国之本。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引进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之首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论断,站得高、立意深、思虑远,对于我们地方本科院校突破人才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高素质教师师资匮乏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我国地方高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对区域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从数量看,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半数左右,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及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综合竞争力,而高校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加强和完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其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工作。上世纪末以来,以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为契机,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一系列人才计划,极大地促进了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然而,上述计划绝大多数针对“985”、“211”工程的一线高校,对于省属或省属以下的地方高校来说,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瓶颈的高素质教师师资匮乏问题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表现为地方高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校中优秀拔尖人才凤毛麟角,尤其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地方高校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函待提升。

(二)如何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地方本科院校

1.加强既有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出现不同于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应立足于细水长流式的培养,特别是与高校发展的战略构想密切相关、与地方高校发展的环境土壤紧密结合。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地方高校要认真做好所在省市各类人才工程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多渠道培养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等。

地方高校应充分扬长避短,利用乡缘、学缘、业缘等优势,发挥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特别是感情留人的作用,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如在职学位提升、校内外语培训、出席专业学术会议及研究工作的资助等;参与校外培训,如高级研讨班、公派出国留学、国内访问学者、等项目,从多角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此外,既有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地方师资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环。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往往被更高一级学校和科研院所吸引,如何留住他们是地方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不可回避的工作之一。

2.制订人才引进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与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相结合,要有明确目的和针对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严把引进关,避免引进的人才华而不实,不能只看学历、学位、职称、年龄,更重要的是实际能力,尤其是人才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敬业精神和师德标准。第三,在资金等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重点,看准的人才上要舍得花本钱,要敢于投入。

3.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打破常规。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在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要有特殊的办法和灵活的政策。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挽留人才、以政策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要把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和环境,要积极改善和提高引进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真诚主动为引进人才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申报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和政策扶持。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应仅局限在专业教师上,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干部也应当成为引进的对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级管理人才的正确领导,只有好的管理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4.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高校要积极主动,多管齐下,敢于创新,不拘一格选人才,努力探索引进人才的新途径。 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教师学缘结构的优化,以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学术上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除了常规性人才引进手段以外,地方高校应特别注意发挥每一位教职工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最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长处和不足以及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情况,学校应鼓励他们通过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等形式与有关高层次人才保持合作,建立广泛的人才信息网。地方高校应与积极与更高层次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如师资共享、专兼结合、项目合作、交叉任职、短期聘用等模式,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共享。

此外,地方高校主业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进人才,不应把目光只盯在其他院校或科研院所中,应拓宽引进渠道,把目光放得宽一些,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去寻找。

人才一经引进,就要营造一个让他们安心工作的环境,思想上重视他们,工作中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某些学校存在双重标准,对所谓的高层次人才“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实际上高校最优秀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应该积极发挥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领军作用。

三、如何实现高素质教师在高素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最大化

诚如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的: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地方高校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有时候甚至是举全校之力围绕某个学科方向做人才文章,这就要倍加珍惜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素质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大学中的作用。

(一)高素质教师走上讲台,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根本,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站在学科前沿的高素质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阔的知识视野,他们走上讲台,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传播科学精神,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高素质教师给本科生授课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和渴求。对学生而言,本科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的学子来到大学,所热切期望的,不是进大楼,而是能够聆听到大师、著名教授的课,以传承其精深的学识,感受其严谨的学风,领略其独特的风采,在大师、教授们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感召和熏陶下成长成才。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大学生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中心,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并使之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进而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的贡献。这种人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培养不了的。而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培养模式从“再现型”向“发明创造型”转变,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巩固、深化已学知识,强化感性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早成才、快成才。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与项目组成员的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处事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使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好的熏陶和培养。

(三)高素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与学生管理,发挥言教身教的符合作用

在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教师缺乏,教授、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德高望重、知识渊博,有较深的资历,学术上也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大学生不可多得的理想引领者。学校应该建立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深入学生的有关制度。高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安排时间与之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解答他们心里的疑问,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制定阶段性学习的重点与任务,提高大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应充分利用网络、博客、QQ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大与学生交流的力度,与学生结为课上课下、班上班下的全天候朋友。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

作者简介:柳颉(198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哲学是对常识中的观念、逻辑思维的反思,是批判的、超越的、创造性的思维。本文试图运用哲学原理分析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教学运动的主体和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关系上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有利于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

关键词:主导性;主体性;关系辨析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问题的探讨,有四种最基本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育领域曾经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人们已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思想得到了人们极大认同,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难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系辨析,不仅必要,而且对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主体主导性的辩证实质

“主体”本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概念,相对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客体”来说,“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处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认识和被认识的问题,都有双重性,是互为主客体的。“教师身上同样包含着主动性和受动性”。即对教师来说,既要承认教师作为认识者和施教者有主动性的一面,是主体;又要看到教师的认识和施教必须受到学生实际的制约,不能取代学生的认识活动,又包含受动性,是客体。对学生来说,既要确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又需看到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有明显的受动性,是客体[1]。同样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条件,学是结果,教师教的效果,最终都要通过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即确认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如果教师的认识活动无助于推动学生的认识活动,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领导作用并不因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取消或削弱。教学是只有在师生之间才可能发生的双向活动,教和学始终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确认学生的“主体”的同时,还必须确认教师为“主导”。何谓“主导”“主”,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并不因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取消或削弱;“导”则规定教师的领导作用只能通过因势利导来实现。这里有一种辩证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宰”;而教师导之有方,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总之,“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体”与“主导”生动地构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这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依存、制约和相互吸引、合作、共进的辩证关系。

2.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正确关系上,有的学者是强调如何成功地转变教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体,只强调学生为中心,并没有突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如何实现他们各自的作用都得详细描述。

2.1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主导是教学观念问题,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一)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应确立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微观的眼光,更需要有宏观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情趣、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而教师的“导”,与思维训练、创造训练、心理品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渗透到体育教学目标中,包括全面的认知体系,一般的学科能力,还有兴趣、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打好文化基础,又要发展学生的健体智能,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等,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师生情感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教师要尽可能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努力挖掘情感教育点,如在进行羽毛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中国羽毛球队为祖国争光,荣获世界冠军的优异成绩,竭力从教学的各个侧面去引导学生浮想联翩,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另外,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情感表现,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学态度、和蔼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的规律,主导作用要为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一课内容,讲究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的基础上,教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捕捉知识的学习方法,在上每一堂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尝试自练,从自学中发现问题,从自练中挖掘难点,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

2.2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摄入,强调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练习的数量,虽然口头上也在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只是囿于形式,教师的活动仍占据了大部分时空。而新世纪,知识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要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从摄入为主转向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运用为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学习。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初探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摘要: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现状,正视其存在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积极转变角色,这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和谐关系

1.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有学者就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也不尽人意。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体育教师“热情”和“较热情”的学生人数中,五年级小学生约为35%,初二年级学生约占23%,高二年级学生为30%;认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态度“不太热情”和“不热情”的学生人数中,五年级小学生约为17%,初二年级学生约占21%,高二年级学生为14%;在对30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0人均表示在体育课上学生与自己有过正面的不同程度的冲突。以上的数据反映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尽人意,师生之间存在着关系紧张、不协调,甚至冲突等问题。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加以高度重视。

2.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形式

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冲突多属“隐性”冲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师生间情绪、情感方面的对立或思想上的隔阂,一般不发生外部行为方面的直接对抗。譬如,当体育教师批评不当时,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消极对抗行为的出现,这种消极对抗行为往往造成课堂气氛下降和课堂纪律松懈,或故意曲解教师指令等等。随着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关系的异常紧张,体育课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3.影响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和谐关系的因素

3.1 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因素的特殊(主要设在室外),教学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的空间大,人际交往频繁而复杂,受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此外,体育课是一种在运动中出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身体频繁接触的特殊类型的室外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和示范,而且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与练习。这就导致体育课往往容易出现学生捣乱、不听从教师指挥等现象,因此体育教师体罚学生便容易发生。

3.2 师生之间对体育认识的差别而导致的冲突。由于师生背后的社会基础不一样,社会角色不一样,所以师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便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升到作为学科的体育,而学生则对体育课认识只是停留在具有游戏特性的作为社会体育的体育,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学生上体育课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在体育课上玩的尽兴,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遵守课堂常规与基本规律,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于是学生不能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因此他们不仅会对体育课感到失望,而且也会在潜意识里产生对体育老师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处理事情不当,就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

4.构建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和谐关系的途径

4.1 注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具有全面而较强的专业技能,才能全面适应并顺利完成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

4.2 采取同课异构或选修制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采取同课异构或选修制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改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消除中小学生学生的厌学情绪,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解决学生厌学的手段很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自然班级的授课制为选修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或学校可以进行同课异构,激发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5.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协调技巧

5.1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个体差异,而在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得不够。随着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增强,他们不甘于只是受控于教师,要求体育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们。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转变角色,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体育课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5.2 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注重与学生说话的技巧与态度

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过激的言语和指示通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的冷漠和对抗。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地避免使用批评、挖苦、讽刺、及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并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言词,使学生情绪饱满,保持愉快的心情,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论小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负责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意志和行为,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觉学习,不断地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个性,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则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小学教育,刚步入小学校园的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对所学的知识有着相当好奇的心理,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思想不成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工作,使学生愿意学、快乐的学。

(一)时展和社会的需要,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渴望,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学教育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不断形成的小学生,他们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比传统式的灌输他们知识更加有意义。要到达这个目标,就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敢于创新的小学师资队伍。

(二)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在这个职业中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要在这个行业中干出点名堂来,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这个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学方式的转变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爱学、肯学、学好。

(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授业解惑者为教师,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此时的小学生年龄小、贪玩、叛逆等原因,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控性等方面较差,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推动整个小学教育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对小学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更要起到影响学生变被动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对小学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改变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二、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方法及途径

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新课标的实施,等等,都给我们现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和完善我们自身的素质呢?

(一)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

1、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开阔的胸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要爱生、爱国、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风范,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参加各种学习交流和培训,在学习和培训中,不断完善自身

1、重视各种学习培训。随着各地区、各县之间的教学交流以及各种培训增多,教师要把这种交流和学习培训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手段,认真学习记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资源共享。

2、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历的提高。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加强自身学习。在当前,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教师主观努力来讲,要勤奋读书,依靠自学提高。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素质,还必须依靠自学,自我提高。

3、学习教学理论及教学刊物。教师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才能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读书看报的过程就是学习、沉淀的过程;教学、写作的过程是教师深化、内化、升华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及教育教学刊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

4、在各类教学比武活动中锻炼提升自己。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比武、课堂教学评优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在实践中去提升自己,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教育科学研究能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实践证明,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来自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由一些教学现象表露出来,教师如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现象规律,对它思考一番,从中能受到启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思考之后自然就会产生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见解。边教学,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从而,能使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把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有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它。而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对知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培养其影响是特别大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行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才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关心学生的痛痒,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一丝不苟地做好“备、教、批、辅”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自然成了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便增强了对学生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只要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既教书,又育人,他在学生心目中就建立了威性,就能得到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自然进行效仿,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教师的思想行为必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会决定学生今后一生所走的道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缺乏热情,没有执着的精神,那么,学生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来的。虽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如果失去外因这个条件,或者外因条件发挥得不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高也难持久。

(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各方面又不成熟的孩子。一个学识上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的人,对自己所担任的教育、教学不甚明了,是无法担当起教学任务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不好还会误人子弟。作为教师,只有当他的知识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课堂教学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教师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如果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货现卖,照本宣科,是无法驾驭教材,选取知识的精华交给学生的,更谈不上发掘教材中的智力与教育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

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上课的时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一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把课讲得娓娓动听,描绘生动逼真,讲解层次分明,就能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全神贯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愈讲究,就愈能显示出课堂魅力。在这种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精神境界中,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并会得到发展。他们才会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五)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能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个班,总有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无论就思想品德还是就学习成绩而言都是这样。教师在学生中能培养先进,帮助后进,促进中间向好的方面转化,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使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进步。这就说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具有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而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能力强的学生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他们不至于满足现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多加辅导,诲人不倦。课堂知识的传授要顾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解答问题时,要让他们有训练机会。对于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首先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再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学生思考、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恪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从教学目的需要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直观教具,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有关的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单调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则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辅助手段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这些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的,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实用性,这就更容易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学生只限于课堂上的训练,他们必然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还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相脱离。因此,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些。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课外活动才能开展得有成效,学生的兴趣就会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就愈高。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如何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 要:教师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同时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

关键词:知识技能;了解关心;良师益友;家访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管理好班级,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教师要想和学生关系相处的融洽,首先学生得尊重他,爱戴他。那么怎样学生才能够尊重和爱戴老师呢?我感觉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信服你,才愿意倾听你的传道、授业、解惑,一个老师知识渊博,可就是讲不出来,你想想这样的老师,学生愿意和他搞好关系吗?所以,教师要想和学生搞好关系,必须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把渊博的知识倾吐出来的能力,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地融洽。

二、教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

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不了解,你怎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他呢?如果教育的方法不恰当,长此下去,师生关系定会很僵硬。所以,应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学生,去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充分的了解,有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关心学生,学生会在心里佩服你、感激你,你想这样的师生关系能不和谐吗?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学生面前既要有威严,更要有爱,当学生有缺点或错误时,你有时要像一位慈父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说教,有时要像一个大哥哥或者大姐姐一样给他春风化雨般的呵护和关心,在学生的心目中,你既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朋友,所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适当地家访

家访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有效手段,更是和家长沟通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是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科学方法。

总之,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从事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谐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相信我的看法会给大家带去一点思考。

作者简介:刘正荣,男,1978年8月22日出生,本科,就职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中心小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析"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中教师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一专多能"型的实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激活受教育主体,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互动,则是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一专多能 职业教育 综合能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前提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充分遵循教育规律,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陈规,关爱学生,平等互尊,创设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独善其身”,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人格魅力熠熠发光,赢得学生拥戴,形成教学权威,成为其良师益友,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尊师、爱师,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若教师自身的言行相悖,将失信于学生,使学生萎靡不振或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力求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的双向活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教师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眼神,平易的教态将会使学生倍受鼓励与赞赏,获取信任与力量,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拉近,还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若教师一味高高在上,冷淡漠然,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消极懈怠的学习态度,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3.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善待学生。由于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学生发展水平、能力大小的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容易产生厚爱优生,薄待差生的错误倾向。而差生作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教学中的难点,往往容易被教师轻视,被群体歧视。教师应走出认识的误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学生,积极诱导他们改进学习与思维方式,勇追先进,重塑自信。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才会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一大批栋梁之才。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基础。

1.提倡学生“术业有专攻”。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动皆由需要引起。学生需要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条件,鼓励、满足其合理需要,抑制、淡化其不合理需要,将会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知,个体需要与个体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若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便会转化表现为学生的个体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某项职业技能中有所建树,成为不同专业技能中的行家能手。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加深教学难度,拓宽技能知识的运用领域,使“术业有专攻”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的驾驭能力。个性化的教育,将会使职业教育春色满园,异彩纷呈。

2.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师应运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才能表现意识,使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举办一系列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营造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才美外现。学生在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取的成就感,将会转化成钻研知识技能的强大动力。

三、充分激励学生拓展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关键

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教学优秀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具有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职高学生个体爱好互有差异,个人技能互不相同,技能熟练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技能领域内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而对其它技能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这种“一专单能”的结果,将导致学生“强项更强,弱项更弱”,今后择业之时,一旦自己熟知的技能岗位已呈饱和状态,需转岗就业时,他们将难以胜任,举步维艰。就业岗位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要求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专业技能中的“专家”、“能手”,而且要使其成为众多领域内的“多面手”。因此,培养造就众多“行家”兼具“多面手”的“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现行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针对职高学生表现欲强烈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鞭策先进,鼓励后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把握课题主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手段上,尽可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在模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归纳,要注意渲染活动气氛,强化学生的组织、表达及应变能力。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教学的全过程,感触良多,记忆深刻,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晓知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主动地进行各项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巩固加深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表现自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组织讨论、实验操作、归纳总结等教学途径让学生抒发己见,展现风采。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偏差,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鼓励他们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不包办代替。

四、有效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根本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优秀。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受教育主体,就应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快速而牢固地掌握应用技能。

1.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动吸收,充当“收录机”的角色,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使职业教育走人误区。而素质教育推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教材处理简单化、随意化,不能单纯地只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快捷掌握知识与技能。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在事物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标准已非唯一,答案却是丰富多彩,这为培养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师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同时,应力求创新,有所突破,注重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求异等思维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与建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推理、判断,并提出见解。为实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巧设问题疑难,布阵排兵,暗设机关,让学生见仁见智,寻求答案。当学生临危迷茫之时,教师要及时导向,让学生能始终把握中心,关注焦点,而不至于偏题、跑题、迷失方向;当学生在发表意见,寻求解答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要立即点评,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答疑解难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提倡教学互评,实现教学相长。提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相长,互为促动,是学生主体意识被激活的具体表现。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将是检验、反馈教学效果优劣,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学生评价教师与教师树立威信及提高教学质量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教师的威信是在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某些特质的承认和敬仰,它本质上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产物。在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不断驱散学生的疑惑,让他们接受道德和知识的影响,学生心中就会自然升起对教师的尊敬。由于学生的评价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的言行仪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有可能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显露出来,教师应以此为鉴,激励、鞭策自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尽快趋同于学生的期望。当教师的威信一旦确认,学生便会把对教师的敬仰,转化为参与学习,获取技能的动力。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将会使师生教学相长,互为促进。

总之,职高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开拓教学新思路,着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一专多能“型实用人才,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磨练与挑战。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的素质与学生认同的关系

摘 要: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他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拟就教师素质与学生认同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要把两者的主动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学生认同和接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尊重,并在最大程度上认同并接纳,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启发,试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教师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也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认同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普通的初级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这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①这是不行的,这个教师也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更谈不上尊重。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教师只有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能获取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如果教师无法掌握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即不具备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就难以取得学生的认同。

3.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要善于“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教师素养时断言:教师不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辩不明方向,达不到目的地。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就难以理解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于取得学生的认同。

二、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能力强的教师自然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教师的能力结构至少包括下面几个组成因素。

1.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一个教师,即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2.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要使储存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对它进行一番加工处理。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这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才会得心应手,学生也易于接受。

3.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接受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教师要取得学生的认同,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青少年。他们一方面敞开天真、纯洁的心灵,让你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一方面,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性格,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要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在教育活动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实现自己劳动的目的,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炳崇,男,1969年7月出生,大学专科,就职学校: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城关一小,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试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摘 要】高校教师每日忙碌的工作与大学生实际切身利益和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均息息相关。高校教师不论是行政人员、教学人员都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信任关系,当前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关系面临一些障碍,文章主要阐述了改善高校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教师;大学生;信任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实际上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几乎都与教师忙碌的工作息息相关。诸如授课、考勤、评优、评奖、发放补助、勤工俭学、违纪处理等几乎都是由教师具体实施。高校相关的各项制度与通知也需要经过教师传达到大学生。总之,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与教师紧密联系。由是观之,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应该非常重要。

一、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外在表现

高校教师大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表现为积极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事实上不太可能,这种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是最为高效的管理教学状态。教师与大学生处于相互信任时,教师这方会自然喜欢大学生,信任与看好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对待他们;大学生这方也会更加认真与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非常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争取荣誉,同时积极支持教师的各项工作。

高校教师信任大学生但学生不信任教师表现为自由放任。有的教师似乎非常大学生,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学生群体。但是大学生们却往往并不领情,反过来对教师本身的工作产生深深的怀疑与不信任。甚至大学生会产生排斥与不接受情绪但却只能深深埋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与教师逐步疏远。

高校教师不信任大学生但大学生信任教师表现为保护依赖。有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容易对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不信任他们,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性格夸张、个性张扬与行为不雅学生往往过度关注,反而对那些性格孤僻并且不善于表述的大学生表现出的问题没有足够关心。有的教师意识不到大学生是一个平等个体,希望扮演保姆角色或者家长角色,大学生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不信任表现为相互冷漠。一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产生相互猜疑,甚至歪曲理解,后果就很严重。教师不给大学生任何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利益问题。教师与大学生产生心理距离甚至心理隔阂,久而久之,相互不配合甚至相互诋毁与厌恶。

二、构建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主要障碍

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外部环境障碍。一是社会大方面的不信任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对校园渗透。现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信任缺失的痛心现象,如众多假冒伪劣的商品大量充斥市场,各级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并不断恶化,金融机构大肆欺诈公众进行聚敛钱财等层出不穷,而相应的社会上信任惩罚机制相对不完善并且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必然冲击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土壤。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地位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珍重。高等学校对教师应该具有的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他们主要从事学生的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党建工作、心理咨询、勤工检学等繁重与繁杂的事务,但各高校在对待教师的薪酬与切身利益没有通盘给予照顾与认同,教师在职称评定与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天花板效应。

高校教师与学生互相信任的教师自身内部的障碍。一是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功利化交往关系。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除了要专业成绩优秀以外,往往还要党员、优干等政治身份,大学生为了这些功利性目的,自然功利地向教师靠拢,教师自身也出于功利进行应对。二是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等问题。教师往往在对待学生管理方面安于现状而不求创新,一般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三是教师自身缺乏与学生进行主动的联系沟通。教师往往秉承师道尊严观念,自认为是主宰与权威,在相互沟通中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家长心态,大学生自然产生戒备与自卑心理而不愿意交流。

三、改善高校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的主要举措

首先,要制定具体的教师工作制度。学校基于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信任关系的视角,制定切实管用的工作制度,诸如定期招开教师例会制度,教师每日工作预安排与工作日志制度,教师与大学生定期谈话制度,教师定期进学生宿舍访谈制度,教师随堂听课制度以及主题班会制度和学生家长联系制度等等。在评优评奖与学生干部选拔指导,在学生工作可以量化的诸多层面,均可以以交流为基础制定可操作制度。

其次,畅通与大学生的多种交流渠道。教师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批评,可以在QQ或者微信以及其它沟通工具上匿名开展批评与建议。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做事与处理不能够一意孤行,尽量让大学生亲近教师,愿意沟通并且愿意敞开心扉沟通。尤其是上课教师,不能一上课满堂讲,讲完了就看不到人,不能与学生做到很好的沟通。

第三,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以优良的品德和正人君子的风范,以良好的行为和渊博的知识为大学生树立全方位学习的典范,注重在管理能力与心理咨询,专业学习与社会交往以及生活知识,处理危机情况中的能力等方面让大学生钦佩,打下信任的基础。

第四,教师细心观察大学生的言行。教师在日常大学生事务性工作中,尤其要细心观察每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主动关心与亲近大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心谈心了解其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并进行科学掌控与疏导。

总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二者之间的信任事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事关责任与尊重这样的大学优秀价值,事关大学生能否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M].(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阿克塞尔罗德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7.

[3] 彭庆红.高校教师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2.

如何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一、弄清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内涵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讲授中教师发挥主要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系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教师讲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讲授法也有它的缺点,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则属于知识单向传输,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的讲授缺乏启发性,而且整堂课一讲到底,那么这就叫做“满堂灌”的注入式,这是我们要废除的。

什么是自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应包含三个特性: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主体性中最优秀的特性,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二、认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方式,往往被一些教师看成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各有特点,不可取代

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对另外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各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相互取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言语材料,能否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够实现上述两点,教师讲授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中的独特功能是无法否定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接受学习提出的,所以也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接受学习可以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倡导和强调自主学习。新课程实施以后,有的教师一看到“讲授”二字就害怕,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事实上,有些概念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讲授,学生就不明白,也难以理解,容易造成模糊不清,甚至出现错误认识。讲授在概念、命题的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教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当学生在学习中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要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要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或不明白时,就要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出现差错时,就要理直气壮地讲,进行纠正,化错为利,促进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不是“一言堂”,不是“我讲你听”,而是与学生平等沟通、互动促进的“对话交流”。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和谐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因此,教师的讲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和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和反思。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任务,该教师讲授的就讲授,该学生自主学习的就自主学习,同时注意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要让学生动眼去看,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讲出来的就要让学生动口去讲,教师不说;凡是学生能想出来的就让学生动脑去想,教师不启发;凡是学生能写出来的就让学生动笔去写,教师不示范;凡是学生能做出来的就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不演示。但是,如果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之后,学生仍然看不懂、讲不出、想不出、写不出、做不出,那么教师就要教、要讲、要思、要写、要做。也就是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1.教师的讲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作用,教学应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让教师的讲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引”,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潜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教学时,教师先鼓励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经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类推,自主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尝试探索、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归纳、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最后教师还要强调:“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但有时为了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就不能把0去掉。”这一过程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这样把教师启发、引导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师讲授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策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2.教师的讲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强调接受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偏差,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甚至极端地对任何学习内容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接受学习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搁置了。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要授予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等。关键在于,这些知识、方法的给予是强制性的硬塞,还是艺术性的传授。一次听课,一位教师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在教学《年、月、日》这课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这位教师问:“既然1900年不是闰年,那么你能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吗?”有的学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虽然阅读了课本,但还是疑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未切合学生实际,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主探究能力。下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是无法探究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的,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显然力不从心。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后来这位教师告诉我,他为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再一次开展了实践研究。他在另一个班级教学这一内容时,将这个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向学生讲述科学小知识。如: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接近1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减少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作了一项补充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同时,这位教师还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教师讲述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教学问题是正确的,因为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查找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学生便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使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解惑。由此可见,在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时,应注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自主探究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法自主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该自主探究的就自主探究,该直接告诉的就直接告诉,不是一切数学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得出。

3.教师的讲授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例如,解决这样一道租车问题:“育才小学有138人,需要租车去某地旅游一天。租车公司现有两种车可以出租:大客车每辆限乘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每辆限乘25人,每天每辆650元。怎样租车最合算?”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在解答这道题时,可能会有不少的学生这样想:尽量多租大客车,剩下的再租小客车,即租3辆大客车和1辆小客车最合算。于是就列出算式:1000×3+650=3650(元),认为租车方案中最少租金的就是3650元。

最后,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关于租车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尽量多租大客车(因为大客车每个座位花钱较少,如这道题的大客车每个座位25元,小客车每个座位26元);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减少浪费,提高座位利用率,让学生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过程,向学生渗透了解决问题应学会全面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师的讲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教师学习方法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关系

摘 要: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不同学科的大纲、高考说明的要求都有所有不同,所以,因材施教就要顾及“学生和教材”两个方面来选择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

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从微观上说:发现法、解决课题法、范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

如在讲解新授课时,针对教材叙述为主、分析为辅的编撰特点及学生年龄小,对理解知识方面差的弱势。我着重了“图示重方位、分析重理解、讨论重思考、演示重形象”等教学方法。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课本上是这样叙述的:“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

后……三支大军成品字状阵势,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统区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在讲这部分时,我首先用图示法让学生找到解放军三支大军所在的位置,用讨论法指出中原包括那些地区,再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反攻的背景,正是国民党重点进攻之时,为了形象好记我把自己的两个拳头打出去比作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让学生观察什么地方空虚,心脏――即中原,然后引用“这种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战略思想的伟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反攻的结果,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是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在同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课本中没有讲“为什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作为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著名论断,我就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国民党统治不得人心,从而明白这一伟大论断的出处。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这一论断远比此深奥,于是,我又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解放战争史的各种战术,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主席此论断的真正意义所在。

记得有一堂历史课,是《美国独立战争》。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悟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是“长大了的孩子与蛮不讲理的家长的矛盾。”上课之初,教师宣布:“今天要进行小测验,每人上来领一张白纸,教五美分。”学生听后,纷纷表示不满:“一张白纸怎能值这么多钱?”不满和怨恨溢于言表。在课堂将结束之际,教师将五美分退还给每一位学生,并宣布:“花钱买白纸这件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的感受。”这堂历史课让我们中国教师耳目一新,甚至瞠目结舌。但他使年幼的学生切身体验和感悟了历史。

我看到这个介绍后很受启发,于是在历史课上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就有了新的突破。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一节时,为了培养学生认识“晚清封建制度的腐朽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个道理,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清政府妥协不投降,中国能不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如果取得胜利,是否能避免遭侵略?”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课时,为培养学生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人类的命运。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警惕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这一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如何看现在美国布什总统的导弹拦截试验?”

以上设问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它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把高考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我们在后黑板开辟了历史学习园地,设有一个开放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讨论、辨析。

总之,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要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对比法、想象法、材料法等在我们高中教学中都很实用。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外国语学校)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析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教师期望的关系

【摘 要】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的试验中可以看出,教师合理的期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常表达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了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严重缺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教师理应恰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客观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战性。

【关键词】教师期望 中学生 学习主动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现在最主要的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教师及其期望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情绪。自从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公之于世,人们对教师期望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却对学生表达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了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严重缺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教师理应恰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客观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战性。

一 教师期望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1.教师合理的期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差别。设计合理适当的期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对学生有合理的期望,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会获得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一旦学生有了成就感,则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就会有所改变,不会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学习。如若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一味地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对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只有教师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学生才能攻克难关。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合理的教师期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师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差生的转变

每一个班级里都有成绩好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而教师却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偏见,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这种观念,那么教师就会否定学生的一切。在日常的教学中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否定、贬低、轻视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丧失信心。当学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时间一长该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世界上没有本来就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学生观,给予差生合理适当的期望。要知道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也不行,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时刻给予他们关怀,把自己的关怀、期望及时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向着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做。

二 正确表达教师期望,提升中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全面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之后才能对学生有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工作很重要,教师要想对学生传达出适当合理的期望必须先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建立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内,要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教师对学生传递的期望就像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传达期望时,应当要适当地高于现在已有的水平,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合理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传达出适当合理的期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关心、尊重。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这一敏感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和谐的学习环境。所谓的和谐就需要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尊重。没有阶级的平等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沟通又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教师才能对学生有客观的评价。

2.对中学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战性

没有现实依据的期望是空想,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一种希望,学生并不能够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具有可行性、挑战性的期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的期望才是积极、合理的期望,才能促进学生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才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

当然教师在设定对学生的期望时,不能够只是“一厢情愿”。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的期望能够与学生自己的期望相吻合,那么这种结果将是最好的。如果教师的期望不能够符合学生的自我期望,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会对此听之任之,如若教师紧逼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好继续开展工作。教师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学生的内心期望融合在一起,设置出具有挑战性、学生又可以接受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看做发展的个体来看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教师与学生得到双向满足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提高,教师又可以从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到欣慰,从而形成更高的期望。这样一个良性合理的教学圈就会形成,教与学将不再是难事。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策略研究

摘 要: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水平和效果,甚至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孩子,重点是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优秀是要热爱学生。

关键词:认识学生;教师职责;爱学生

我很欣赏柏拉图对教育的一句界定:“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向善,从而高尚地生活。”柏拉图这里主要强调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实,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期望中所要达到的质量的规格和标准。这样表达和柏拉图的那句界定意思基本一致,却没有柏拉图表达得更温和、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教育的主体既然是教师和学生,那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古至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时下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复杂,美谈与龌龊的都有。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呢?

一、应该正确的认识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不成熟,正在成长的人,处于发展的过程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教师肩负着学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积极上进,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能获得成功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

二、应该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不变的职责,但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需要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应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而且是青少年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教师应遵循“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总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金钱、地位、名利面前不动心,这需要教师的有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的追求,要牢记:“理智是人生的灯塔”。每一位教师要尽职尽责,鞠躯尽瘁,对得起人民赋予教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同一片蓝天下,为孩子描绘出一片亮丽的天空,为教育事业开创出一块绚丽的天地而努力奋斗!

三、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是奉献,平凡而伟大,那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呢?我认为,真爱学生应做到以下三点:

1、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仅仅是你的培养对象,服务对象。学会欣赏他们,找出其闪光点,引正确的人生之路。而不以成绩、性格、听话分子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给以恩宠歧视性的待遇。这就是说,你的爱要遍及每个学生,须有博大胸怀,不存私心。并且,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亲人,给以亲人之爱、宽容、理解。

2、要用孩子眼中的爱,孩子需要的爱,孩子的方式去爱。爱的前提是要尊敬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而不是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打骂、变相体罚学生,来达到教育纠正的目的。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

3、要老师尽职尽责,学术上有成,教学水平高,做最好的服务者,给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爱业、敬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实践水平,有健康的身体,有高尚、完美、博爱的心灵,具有过人的人格魅力。

结束语

总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教学工作,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希望上面的浅薄建议能给各位同仁带来帮助。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谈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

摘 要:新课改认为,课堂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谐与发展”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主线。那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创造出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也是实现教学内容、功能最大化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老师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无形之中会有对立存在。在素质教育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关注学生,作业上的交流,课堂的互动,课下探讨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关注学生

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叫出学生的名字是第一步。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座次表放在书里,每次找学生谈心或是安排学生做事情,可以提前把名字找好,到学生面前叫出名字,安排事情,这样学生会觉得教师知道他,关注他,也会让学生无形中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尤其是中等生,他会更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会为了赢得老师更多的关注而努力。

举个实例,每次考试完后,有位老师会让学生写总结,写写考试的得与失。其中有个女生,在她的总结中写道,她是个中等生,她认为中等生老师是不怎么关注的,但有次这位老师发作业时因为课代表不在就叫了她的名字让她去了。这个小小的事情,让她记忆犹新,她认为老师知道她,就特别想让老师更加关注自己。这位老师就顺势在她的总结里鼓励她,后来真的进步了。

班级是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影响的互动的关系。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是与家人相处时间的几倍;教师的工作也是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在这样的朝夕相处的情况下,就要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在学生眼里受到老师的关注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

还有一个实例也体现出老师的举动会影响到学生。有位老师第一年任教,刚刚上班,干劲十足,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个学生本来成绩不错,但一段时间后成绩下降的非常厉害。这位老师就趁着自习把他叫了出来,问他是不是讨厌这门课,讨厌老师。没想到这个学生很直接的就说:“是。”他说:“提问时,叫起来的同学基本上不超过前5排,自习课辅导时也从没有走到过倒数第三排,对后面的学生不关注。”这个老师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和学生整整说了一个自习,分析了好多事情,老师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后来这个学生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说从来没有一个老师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去听一个学生对他的抱怨,他本以为老师再也不会去关注他了,没想到老师却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他很开心,决定以后认真学习。

有人把教师比作是园丁,其实老师要比园丁还要细心地去呵护学生。因为园丁所照顾的只是花朵,而老师们所面对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想法,是老师要做的第一关键。

二、作业

作业是和学生们交流的最好平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基本方法。每次的作业教师会注意,学生也会去看看自己的得与失。那么老师们不妨把作业当作是在和学生交流,在学生作业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再加上一个小小的笑脸,让他们不光看到自己的错误,还要高高兴兴地去接受,去改正。尤其在做成套的卷子时,老师可以在做得好的一项上着重一下,并表扬;在稍微有点欠缺的地方也强调一下,让学生课后改正。这样学生愿意做,愿意交,愿意去接受自己的不足,对老师也有了感激之情。

三、课上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个互动最为明显的地方。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好,所以要求老师要掌控整个课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们的接受情况。所以在上课时,举些他们感兴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老师跟他们很近的印象。原来他们关注的老师也关注,老师也不是很古板的。这样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想去听课,以此达到了授课效果。

四、平时

师生之间不可能促膝长谈,教师也不可能与所有学生交流。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时间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那么学生才会愿意去接近老师。比如在课间十分钟老师可以和学生聊聊刚刚发生的事情,说说某个重要事件,谈谈以后的理想,笑笑他的小失误。让学生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去消除老师与学生的对立,建立学习中的友谊。

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应该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学习,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