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

时间:2022-05-03 10:00:49

建筑智能化论文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论文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影响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理念:

受时间、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当前许多建设单位对于智能建筑没有一个相对清晰明确的理解,在施工管理中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工程的承建单位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理念以及专业的管理人员,存在外行管内行的问题,从而影响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

(2)设计过程与实际脱节:

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一般都是委托专业的设计院进行。但是,目前许多设计院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理解不深,重视不足,往往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弱电系统层面上,没有对智能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整体设计理念不强,片面强调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应用,只是对自动化、电子、通信技术产品的简单堆砌,多数智能化工程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设计图纸中难以兼顾智能系统,造成设计中存在相应的质量隐患,难以满足实际施工的要求。

(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一直以来,我国在工程管理人员准入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很多工程管理人员都是凭借关系参与到工程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盲目指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仅如此,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拔、任免和奖惩等,一般都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的,在管理方面相对比较随意。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实施要点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几个基本的特点,包括目标的明确性、责任的明确性、管理的复杂性和科学性等。要想确保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有效进行,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建立组织保证制度。

对于组织保证制度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目标管理,针对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层层落实,按照工程以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明确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通过细致的操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

(2)针对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并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随时掌握工程的质量动态,从而实现对分项工程的全面质量控制。

(3)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理念,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4)对施工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加强对于员工的技术培训。同时,要对物资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现场;要做好施工器械的保养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要采用质量预控法,将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达到预控为主的质量管理目标。

2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在建筑工程中,物资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做好物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对物资材料进行确定,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提供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和数量,保证工程中使用的设备材料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物资的检验工作,通过抽样检验和试验等方式,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然后,在对材料进行验收后,要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明确合同单号、材料单号、数量、外观等,并由验收人员签字确认。

3强化智能建筑设计。

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以实际需求为主要依据,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切实满足建筑的要求。设计工作必须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规模的建筑,应该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应该加强与建筑工程师的交流和配合,将土建工程的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建筑作品的合理性。

4改善人员管理方式。

管理人员对于智能化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重视细节管理,对决策方式进行改善,逐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对于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从而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减少误操作和违规操作的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化建筑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并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良好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做好智能建筑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该健全智能化管理体系,完善施工设计水平,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推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作者:吴建 单位:四川省通宇建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特色的教育形式

作者:李孟歆 栾方军 刘剑 张锐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信息学院

1.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明确了国际工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并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理念,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与环节,开展工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与训练。②通过导师制,加强教授对学生的辅导,尤其是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的指导。③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优秀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减少授课学时,同时有利于教师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也便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④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设计,突出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并实现工程科学知识大拓宽。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⑤加强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可开设实验的课程中增加实验课时,使实验实践环节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

2.完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除了合理安排涵盖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课程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实习实验项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终生学习而逐步增长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应对工程能力有明确的接触、训练和应用要求并反映在课程考核中。至少有一门鼓励跨学科、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设计、制造的选修课。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探究式研讨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或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状况,在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行。③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上,建立多种评估方式。组成专家评价组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估。专家评价组成员包括各类企业负责人、同行专家、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等。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对本专业毕业生定期跟踪,通过他们及时反馈现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

3.改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事关重要,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进一步改善大类专业师资结构,我校实行专兼结合,适应专业教学要求,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①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专业教研室兼职教师。②改善教师的工程背景结构。引进专业教师成员时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合理配置传统的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师资,使得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③增加教师数量。虽然在现阶段本专业教师数量符合学校生师比的要求,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需要,为加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每年最少增加2名交叉学科专业教师,满足本专业工程培养的需要。

4.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培养计划”要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因此,企业培养成为本计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计划将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按照“3+1”的培养模式,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将与参加“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体验、企业介绍、轮岗学习、定岗学习等实践学习环节进行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顶岗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实际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因此,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以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落实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

沈阳建筑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二个基本问题出发,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从实际应用情况,社会需求情况出发,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体现建筑智能化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个性,适应当前智能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中的项目管理论文

1智能化建筑的新特点

智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也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调试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耗费时间长,质量要求也十分高,因此,智能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所要耗费的时间将占据智能工程总工期的一大半,并且,就目前我国使用的智能设备而言,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进口的产品。这对技术和施工要求都非常得高,不仅需要土建方面的倾力配合,还需要调试、安装、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共同配合,因此,就全新的智能建筑而言,其施工工作十分地繁杂。

2建筑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2.1对智能化认识不够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引入可为建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引入时间过短,人们对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由此导致了智能化技术相关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的不够完善。

2.2技术人员的能力缺乏

就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现在在智能建筑中所使用的智能化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的,而国内相关的专业性教学和专业型人才非常少,外加智能建筑人才必须具备熟识建筑、智能化和技术机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就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而言,技术人员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

2.3信息量匮乏市场发展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也正因为信息量的巨大,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信息是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基础,错误的信息往往会造成错误的选择,这一观点在智能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同样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导致了我国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的不够完善。

2.4设备技术选取的不恰当

智能化施工的专业与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同时技术要求也非常得高,而技术的不够完善,常会导致在图纸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错与偏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技术上仍存在着不足,设备的选取也不尽完善。

3如何正确的实现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

3.1培养专业型人才

面对我国目前智能化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努力的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大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地给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继续学习深造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要订立统一的标准与规章制度,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差错率。

3.2加强控制力度

就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混乱的现状,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做出相应的规定表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同时,避免对建筑项目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另外,在整个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控制力度,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智能化与建筑工程相融合的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能化的发展不够发达等多种问题。因此,通过加强控制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来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国目前智能化建筑所存在的不足现状、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等问题,希望能够给予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小小的帮助与启发,进而有效的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刚单位:安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现在建筑智能化安防可行性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智能化大厦、酒店、小区等建筑数量将会成倍增长。智能建筑其“智能”主要表现在弱电子系统方面,智能建筑弱电子系统中,安全防范子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的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安防系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需要大量的布线施工,视频线、控制线、电源线等;其次是随着监控点数的增加(成百上千),相应的线材的数量也非常惊人,甚至出现过弱电线缆多到无法穿过大厦弱电竖井的情况;最后,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在远程监控、传输以及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瓶颈。越来越多的问题迫使工程商、集成商、用户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而数字化安防显然是一条必选之路。

2数字化安防

网络视频服务器是第三代全数字化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优秀设备,属于最新一类的数字化监控产品,利用它可以将传统摄像机捕捉的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或其它网络方式传送到网络所延伸到的任何地方,千里之外的网络终端用户通过普通电脑就可以对远程图像进行实时的监控、录像、管理。网络视频服务器基于网络实现动态图像实时传输的特点,使得以往必须局限在区域范围的图像监控系统,变得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应用网络视频服务器实现的数字化安防系统,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基于大厦的千兆甚至万兆局域网传输,系统的部署更加灵活,且摆脱繁琐的布线施工;其次,由于在前端监控点就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流,所以,无论是远程、本地监控,还是与其它系统的集成都变得易如反掌。

目前,网络视频服务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相对比较成熟,国内有多家产品供应商已能提供单路、双路、四路等系列网络视频服务器。下面结合天地伟业公司的典型网络视频服务器,详细介绍一下数字化安防方案。

3天地伟业解决方案

3.1系统实现,前端视频、控制、告警信息,由网络视频服务器编码后,通过楼宇主干网上传到监控中心,完成实时监控,掌握楼宇整体情况。监控中心可配置监控主机、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解码器等,对前端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告警信息的查询、图像浏览和控制等功能。在系统增加新的监控点时,只须将该监控点网络视频服务器接入网络并在中心做简单配置即可,系统各项功能和运行状态不受扩建影响。

整个系统部署实施非常快捷简单,每层楼可根据监控点数配置天地伟业单路、两路或四路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直接安装天地伟业网络一体球,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网络一体球接入楼层交换机,通过大厦千兆局域网将图像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系统变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为数字化监控,使得原来的模拟图像等信息成为网络内传输的“数据流”。

3.2系统优势基于网络视频的数字化安防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1)高性能处理系统优秀设备采用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单元以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保障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2)内置Web服务器内置Web服务器,支持TCP/IP、UDP等相关网络协议,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3)安装简易、即插即用无须像传统方式那样繁琐的布线,只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IP地址的标识,即可任意进行操作,并且使用时用户界面友好,安装简单。

(4)成本低廉相应于包括所有特性的其它产品,天地伟业网络视频产品提供一种可靠和低价位的网上图像设备,极大解决了“分散监控”、“集中管理”、“远程传输”之间的矛盾。通过网络化应用,大幅减少线材及人力费用,降低了成本。

(5)先进的图像压缩技术天地伟业网络视频服务器以MPEG4/H264格式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文件,在提供每秒25帧的高画质图像传输的同时,存储空间大大降低。

(6)远程实时监控能够同时解决集中管理与远距离监控,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网络进行远端访问。

(7)网络安全天地伟业系列网络视频产品提供用户级密码保护、特殊指定的IP地址接入保护、分级权限保护等功能。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优秀。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探究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优秀。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论文

简介:本文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与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的关连作了简要介绍,还借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一些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进行了理论探索。近年来“智能大厦”一词风行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强管理,建设部1997年10月以建设【1997】290号文,了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将此项工程的设计管理纳入了正轨。究竟给排水工程与“智能大厦”有何关连?设计中又将如何配合?这是许多设计人员想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此做一初步论述,以便进一步展开、深化。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给排水工程设计理论探索

1、与之有关连的给排水工程

一般来说,以下给排水工程应接入该大厦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工作、备用、故障);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比照生活水系统,增加所有换热器的有关参数,以及系统的温度、热媒消耗等。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2、设计的程序与配合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通常的民用建筑工程在设计的程序与阶段上有较大的不同。一般应按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3个环节,依次分步进行。

1.用户需求分析

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同样是智能化系统,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业主的不同表现极大的差异,最后反映在耗资规模上,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比较单一的建筑(如银行、邮政、出版、政府机关)则多有所侧重。此阶段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对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至关重要,这也是此项工作中较为困难的一步。

2.系统设计

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给排水设计人员只是按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进行专业间配合(即提资、反馈的反复、交叉过程)。如果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是与上建设计同步进行的,系统设计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比主体工程滞后较为多见,导致某些工程的局部不尽人意,这虽属难免,这样的事当然少一些更好。

3.施工深化设计

与主体工程的设计不同,施工深化设计工作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技术更新快,设备更新更快。一些工作的主导专业已是一种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这些地方,许多相关的专业公司比之寻常按传统模式组建的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或专业设计院),与科技市场的联系更密切,因而在人员、以及最新技术和信息的拥有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施上深化设计应由系统集成商来编制。但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属于主体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的形象、性能协调一致,所以系统集成商应在该上程的原设计单位的指导下进行此项工作,该设计单位对该工程总体负责。

上述三个环节中,给排水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在第一、第二个环节。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工程中的工程目标、信息采集点、联动控制点的设置及其硬件的选用、安装负责。

智能化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是结构化布线,它担负着语音、数据、视频传输的重任。这是所有智能大厦唯一共同之处。但结构化布线并不受给排水工程所制约,给排水设计人员不必过多考虑。

3、智能化建筑对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与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地方并不多,但对给排水设计工作而言,有没有可能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网络来推进一些新的工程目标、或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的工程目标?且试举几例:

1.利用程序控制管理蓄水他的进、出水。

1)进水

传统的方式是用浮球阀(或液位控制网)来控制,当池内满水时自动关闭进水。此类方式有阻力大、动作频繁、易磨损、漏水量也大等弊病,频繁的维修使用户不堪其苦。

在大厦内已有BA系统的条件下,用电动阀门与水池内的液位装置来取代浮球阀,实现程序控制是合理而简单易行的(为确保工作可靠,还可再增设1个水池满水报警)。

2)水池出水

同理,水池出水也可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生活、消防水池通常合并设置,为了保证消防水量不在平时被动用,常常用抬高生活泵吸水管的作法。此作法也有一些弊端:死水区水质容易变坏;低水位时吸水喇叭口附近形成漩涡从而带入空气,致使水泵工作失稳,以及造成气蚀;此外,在泵房的竖向布置上也带来一些麻烦。如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使池内水位降至某一定值时生活泵自动停止,上述弊端即可根除。

2、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

1)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的工作

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恒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在国内已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上,致使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大大低于节能的理论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方式是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使水泵的工况点贴近该给水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运行;另一种较简单的方式便是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至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点,这样做系统虽则是恒压运行,实际上已扣减在非额定流量条件厂虚拟的水头损失,对水泵而言己实际变压变量供水,从而使节能效果向理论值大大靠近了一步。

在智能大厦内,利用智能化系统的网络和技术帮助上述目标的实现,同样是合理而简便的。

2)自动收费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我们没有理由使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外。口前,国内如宁波水表厂已研制出LXWJ-16流量集中检测仪,可以实现远程计量。但由于微机在线动态测量和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图像、语音处理,都只能识别和处理数字量。因此,上述模拟量必须经过A-D转换才能实现被控对象与CPU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在我们所讨论的特定环境,还必须能通过信息插座,结构化布线系统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因此,这方面还有些工作要做。

给排水专业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工程上的这种需要已趋明朗,数码远传式水表一旦推向市场。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层建筑“水表出户”的难题(改为“抄表不必入户”)。

4、结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还只是一项新生事物,直到目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甚至还找不到它的专业设置。然而在许多耗资过亿的高档建筑中,一方面是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许还作为大厦品味的一种标志,智能建筑工程正方兴未艾。主动介入这个新兴领域。有机配合、共同努力、求实创新,是有关专业、也是给排水专业应尽的职业责任。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管理论文

摘要:建筑智能化飞快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智能监理

智能建筑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设设备的自动控制,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并把设备的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结合,使人们获得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智能的建筑物变为可能。它使人们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怎样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摆在了广大监理人员面前。

一、建筑智能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

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集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对工程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

1、协助业主做好招标投标工作

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评标定标的依据,招标文件内容要力求完整、详尽,用词准确严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重点从技术方案上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设计标准和规范;系统包括的内容和功能;主要设备、元件及其技术要求;设备清单;安装调试与验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评标选择一个合格的、最适合本工程的承包商,使业主得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产品。

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监理人员在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服务承诺时,重点对技术方案;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保证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方法与措施;对于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软件等的完整性和保证措施;需配合的具体事项及土建、安装的工作界面划分;用户培训计划;产品保护措施及维修保养服务计划等进行全面审核,主要看其对工程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及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

3、监理要从维护业主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施工中电气管线、设备经常与土建、给排水、消防、暖通、物流、气体等专业发生交叉、错位、碰撞的预控工作落实好。确保各系统安装到位、可靠运行。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对进场各种繁杂的多规格、多型号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减少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不正常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的工程资料。

4、工程变更

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因工程的变化产生许多变更,或承包商在施工中发生的材料代用和局部变更,都必须有书面变更通知,业主签署明确的意见,监理如实详尽地记录因工程变更而造成的工程量增减情况和质量确认工作。并根据合同把大量的电子设备、材料、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价格做好记录,以控制工程变更价格。

三、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监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监理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加各方,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团队的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者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

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监理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概预算、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要求,让其在业余时间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控制进行全面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造就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监理工作。完成工程项目,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的复杂问题统筹解决。

四、结束语

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监理业绩,精诚的服务态度来自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既掌握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断进取,为监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设计思考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优秀。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优秀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管理论文

摘要在阐明智能化建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观点;在分析智能大厦的实施基础上,提出工程设计的实现需要前期仿真的观点。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1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优秀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1]。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2],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3],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4]。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1]。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3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

4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5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2]。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7],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摘要: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在简要论述其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出两条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然后结合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造价管理措施,明确管理要点,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进一步普及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计价;造价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智能化是建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人们已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工程造价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工程的发展要求,亟需对管理理念、方式进行转变。

1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特征及发展趋势

当前,有许多人对这种全新的建筑发展模式存有怀疑。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智能化建筑的实现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居民区的观察发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科技水平过低。所谓“建筑智能化”,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建筑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与技术路线已经作出了相应的改变,这代表当前的智能化已突破传统观念,正朝着更好、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如今,人们已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数据信息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影响到人们对于生活的认识与观念。基于此,数字化社区、智能化建筑等新兴词汇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以期为人们带来更加便利、优质的生活。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而言,其流程可总结为需求研究总体方案提出系统规划设计优化与深化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与市场价格、机械设备和材料种类等有关,系统开发调试、软件二次开发成本组成了总工程费。从承包商角度讲,其需要完成系统的优化设计、奢华设计等相关工作,同时,方案变更等能附加于招标文件或设计图当中,最后由承包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与材料的选取工作。

2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智能化工程。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工程造价管理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工程计价等不够规范等。下面就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细致讨论。

2.1系统基本功能定位标准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功能特征、管理体系和业主方的资金水平均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业主在进行项目论证的过程中考虑不周,未深入考察建筑的功能、要求与管理能力,使得很多项目在完成建设以后,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究其原因,也可能是管理人员自身缺乏足够的能力,导致系统功能无法发挥。

2.2工程计价不规范

就目前而言,尽管智能化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部分地区仍未编制健全的管理制度。虽然一些文件的提出对工程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其主要的内容还集中于技术层面,检测与调试还没有得到规范。此外,当前的工程报价依然为原有的行业习惯,缺乏相关规定,使得由不同招标人提出的报价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牵扯出招标人前期准备不充分、评标策略不合理等实际问题,对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影响。

3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深入了解建筑功能及需求

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系统工程,根据工程特点分析结果可知,产品与配置方案为造价中的优秀因素。业主需要对建筑的功能、需求与使用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并采取科学化手段,使工程和实际情况相匹配,满足工程的日后发展需求,实现预期目标。

3.2积极引用社会专业力量

积极利用社会专业力量,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对于目前很多智能化工程都存在人才储备不足或人员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专业工程顾问,这样才可以有效弥补企业的不足。基于此,业主在开展工程建设初期,就需要积极引用社会专业力量,寻求专业的顾问机构来协助工作。工程开工以前,这些顾问机构需要和业主一起对定位标准进行明确,做好设计任务、投资预算等的规划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应承担设计质量监督管理等职责,协助业主进行设计技术评审;在筹划招标中,需对市场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合理意见;对工程深入设计进行监管,参与施工图的会审工作,工程完成以后需要和业主共同开展验收。

3.3做好招标准备工作

首先要优化设计系统评审内容,评审系统的兼容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免出现仓促招标的现象,为日后的招投标与优化设计等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业主要负责设备及材料的挑选工作,选定的设备与材料需要是相同批次的产品,价格不能有太大差异,以满足技术要求,同时确保报价方案具备可比性。深入调查大宗设备与材料的市场价格,结合现有市场价完成投标限价,避免不平衡报价等问题的发生。需格外注意的是,投标人必须获取厂家提供的供货保证,保证投标人不会失约,防止承包商以厂家无法供货的缘由对工程进行变更。

3.4选取适宜的合同价模式

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而言,其评标方法为综合评分法。评分标准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与投标报价等影响因素,还需对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例如运行维护费用等。虽然这种评标方法增大了工作难度,但能有效保证项目按照计划实行,同时也对业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对设计概算、投资估算、方案确定、设计预算等进行更为谨慎、细致的准备,以免在工程中产生失误,准确确定目标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是建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普及速度日益加快,借助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实现了空调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的高度协同工作,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然而,伴随建筑智能化的深入,其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为避免这些问题对建筑智能化发展造成影响,首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智能化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此在充分发挥工程特点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促进建筑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尤江 单位:重庆市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建筑智能化探究

一、相关含义界定

建筑智能化即在建筑行业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在计算机技术指挥下的设备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融入到建筑物当中。使得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中,向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建筑智能化发端于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市建立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日本、法国和德国紧随其后,从此建筑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领域运作时应用计算机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综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深入到不同的领域开展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领域从最初的数据处理与应用逐渐扩展到过程检测与控制、数值计算和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控制,实现智能化,这无疑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的挑战。作为技术支持,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和进步责无旁贷。

二、建筑智能化中主要使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以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SQL、办公室软件操作等一系列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结合建筑物功能和类型,形成复杂的庞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设计之初的准确、便捷到用户的安全和舒适出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在建筑智能化中比较常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CAD对设计建筑结构的技术支持。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个制图软件,它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AD的三围制图较二维图纸或二维的制图软件更加直观和形象。CAD制图软件利用交互技术、曲面造型、图形变换技术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专门用于建筑行业中的CAD制图软件更加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利用CAD软件,设计工作者可以精确地设计出建筑的空间结构,在短时间内作出施工图纸。在CAD软件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和细节的构造,如楼梯通道、排水设施等,它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多种模型,兼具美观和安全的效用,从而可以为整个工程的进行节省时间,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同时大大减小了设计者的工作压力。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带来的安全和便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弱电系统由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柜处、机房配电箱处和一切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安装的三级浪涌保护器组成。根据工程量的大小适当调整浪涌保护的级数,来达到保护弱点设备和追求经济合理方案的目的。等电位联结的设置,可以有效消除在实际的施工中因不同接地点而产生的电位差,这样就可以在发生雷击时有效避免不同电压产生的放电现象。小区或办公楼安装的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调整为紧急广播,在一些特殊的场所还设置专业广播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在发生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紧急广播控制器发出命令将对应的负载回路转换成对应的紧急广播回路,在为居民和办公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保证生命安全。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安装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和卫星接收系统,为用户接收视频和音频信号,将调制后的卫星信号送至终端用户。完备的监控系统为保证住户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了视频资料等有利的证据。

(三)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效率和质量保驾护航。为满足住户和办公人员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的总量、难度和时间在逐渐加大,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工程建设中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数据,而一般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计算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高性能计算技术以更加高端的计算软件为依托,以分布式计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来应对复杂组件中的高精度解析。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可以挖掘和创造更加新型的建筑类型,有助于形成多级别、多样化的智能场所空间。一些大型的工程顺利完工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支持,例如:央视大楼设计中重级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上海磁悬浮工程温度应力分析和奥运工程设计中火灾模拟技术的应用等。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扩充建筑物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承担建筑的部分功能。

三、建筑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影响建筑智能化发展的众多因素当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因为建筑智能化是依托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建筑智能化今后的道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陷入发展困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在高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发展较晚,可以说是刚刚起步阶段,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程度低,缺乏大量的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要依靠国外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加之国家对于信息化的发展投入力度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多地方都捉襟见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限制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水平,要想提高建筑智能化的水平,必须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下手。

(二)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设计研发方面,设计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智能系统上,忽略了建筑平台,业主和设计单位会因为设计方法、施工习惯不同产生分歧;一些业主一味追求建筑功能多和智能化的程度,忽略建筑物本身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一些施工队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正规训练,使得工作质量不高。

四、建筑智能化发展的建议

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务之急。可以依托国外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允许的话可以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国家投入资金和设备,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开辟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提高设计团队、业主、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并加强三方面的联系,在交流合作中展现问题的全景,并协助解决问题。

五、结语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支持,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智能化的市场在逐渐扩大,需求也会逐渐增长。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建筑智能化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程度,我们应该看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建筑智能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刘亚飞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建筑智能化论文:旧工业建筑智能化改造设计研究

一、建筑结构设计

改造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功能,原有的旧工业建筑在新条件下,部分功能丧失,建筑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空间形态化改造。通过包容重构方式提供满足信息化实施软硬件结合、感应设施的技术架构。

二、建筑设施设计

在智慧建筑的设计中,强调的是在设计之初,即完成信息化集成设计,在施工图阶段信息化相关机房、布线、感应设备区域、设备空间即完全融入图纸,满足智慧建筑复杂需求的。相关细节设计在完成旧工业建筑体的立面、结构整体改造后,同样需要注意水、暖、电、景观等工程的适应性改造,由于旧工业建筑体的原有水、暖、电、景观方案均是为工业功能实现,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根据改造目标所需功能进行设计。

三、改造设计示例

(一)状况调研

待改造旧建筑体为原有蜂窝煤加工厂,位于大兴区北研垡村东北,临黄徐路(双向两车道)中段,距离京开高速匝道入口及京开辅路6.8公里距离南六环海子角匝道入口7.8公里,距离南中轴路1.5公里,距离大广高速8公里。智能分拣中心用地为15.1亩。主要为原有蜂窝煤厂原址,主体为工业用地,建有少量民宅。

(二)改造设计

对智能分拣中心的规划以快消品的存储、分拣为主要功能。将原有门口空地纳入规划范围,增加土地面积406平米,园区整体占地达到15.1亩。根据智能分拣中心实现存储周转的功能,提出功能平整表,如表1所示。其中,此处规划建筑面积总计6,299平米,容积率达到61.8%。充分利用该地块的优势。建筑仓库与厂房的结构为于高架库专用的标准库房,根据仓储及配送需要,智能分拣中心内要符合18米长挂车的出入需求,同时道路应该满足车辆通行需求,智能分拣中心规划道路如表2所示。改造后的建筑体及园区完全能够承载功能需求。

(三)改造效果

改造后的设计效果如图2所示。改造后的智能分拣中心具备智能分析,无接触射频扫描等技术,全面覆盖网络,以仓储管理系统(WMI)为优秀的智能化分拣中心。

四、结论

智能化建筑师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信息手段的现有废弃旧工业建筑的智能化改造是实现智能化建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某旧厂房为例,通过论述分拣需求,简要论述旧厂房智能改造的方式和设计原则。

作者:刘冬旭 单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程应用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优秀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优秀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罗小锁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节能下建筑智能化管理分析

1对暖通设备的控制

根据春夏秋冬的变换,空调系统的负载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很大。一般情况下来说,每年只有很短时间在设计所得负载工况下运行。空调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实在远小于设计负载值的情况下工作的。从夏天空调负载的时间段上看,有近8成的工作时间在低于一半的负载下工作的,冬季供暖期间,近8成的运行时间工作效率低于4成。水泵在整个空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负责为空调输送冷热源,其能耗也占总的消耗3成左右。对建筑空调能耗的控制上,可采用可变风量制冷系统,变风量制冷系统降低了温度及其相对应的制冷量,并且跟着各房间通风量的减少或者降低,空调系统的总通量也相应的减少或者降低,使得大大节省空调工作能耗,例外,根据变风量空调系统工作的特点,在统计制冷系统总工作载荷时,也一并计算各个房间的同时使用时候系数从而减小设备的装机载荷。根据各个季节不同的工作情况,对回风温度进行检测,并比较系统设置的温度值,根据回风温度与设置温度的差额,对冷/热供水阀进行相应的调节,使室内温度基本保持在设置的合理范围内。在系统设计时候采用新风温湿度传感器的共享,在制冷系统调节中,依据室外的新风温度传感器以及湿度传感器、回风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进行对比计算,自动调整气体来源,室外新风、室内回风或者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用以达到节能的目标。比如户外空气气温比较低,就可以将户外空气作为空调冷源,可完全利用户外空气作为冷源是空调制冷系统节约能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取户外空气温度上部为18度,在此有利条件下,控制新风阀、排风阀,回风阀,确保混和空气温度的限定值(通常13-16度),就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有研究表明,在较冷的地区,夏天空调降低制冷能耗3成左右,冬天空调加热能耗降低约7成左右。在对空调的控制中采用最佳启停蓄能技术,建筑智能系统在空调设备的最佳的工作时间进行软件开启,可确保大楼人员进入建筑物时室内温度刚刚好达到合适的数值。也可确保从工作时间一开始就符合舒适性要求,又可降低很长的启动时间,并且可同时控制多台设备的最佳启动时间。其控制方法由系统软件进行,并且具备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自动协调最佳启动时间的方法。系统最佳停止时间控制程序和最佳启动时间控制程序的过程相似,也是运用惯性储能方法,使得供热/制冷负载使用热/冷惯性,合理控制时间,使用停止前,提前结束供热或者制冷,同时确保环境温度满足人体舒适,不超过范围。

2对照明设备的控制

涉及到高度高和空间大的公共空间基本使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但是由于资金或者具体使用上的问题等原因,许多的房间内部照明依然是采取原地控制的方式。对于照明能源的使用,如何能既保证工作、生活的照度要求,又能够节约能源,这个是设计节能建筑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弱电总线通讯的方式控制强电末端设备,主要功能为灯光控制、窗帘控制、安全防范等,可以对照明灯光使用各种方法控制,如:远端控制、延长时间控制、电气开关控制、分散和聚集控制、定时控制、光线感应控制、红外光遥控、自动调光控制、移动感应控制与其他系统的联和控制等,控制方法简便、灵动、易于修正、易于控制、易于检修。智能照明采用各种不同的“预定操作”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对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光源进行精确设定和合理安排,实现节能目标。这种节能自动调整光源照度的方法,合理利用户外的太阳光,依据照度传感器的照度显示,只有不达标时才把光源点亮或者点到合适的照度,使用最少的电能确证所要求的亮度水平。另外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还可对荧光灯进行亮度控制,因为荧光灯管采用了有源滤波技术的可控制光电子镇流器,可降低了谐波的数量,提升了功率因子,减少了低压无功损耗。运营成本及日常物业管理费用与传统的电气安装相比降低40%。

3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可为同一建筑中的不同个体分户计量,考核各个体电力等用量,强化各个体节能行为;从科学角度出发,利用对过程参数分析与监控,即刻就知道所有电器运行效率,发现异常情况,立刻进行处置,最短提高各设备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可经过数据挖掘分析,降低待机能耗,获得管理节能目的。能源管理可通过能耗个体采集器,获取个体产生的原始能耗数据,并且将数据上报到管理应用系统,通过能源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各类原始数据的规范处理、保存和分析。数据传输层将采集层数据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传输到数据中心或者数据中转站。系统的软件架构可采用采用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以总线和各组件为基础一起组成系统底部的数据交互接口,组成了一套强大的能耗计量监测管理应用平台。能耗设备管理主要是对感知建筑内的所有能耗设备进行分类、监测、以及联动控制。系统显示能耗设备的运行情况、超限报警。通过BMS系统采集的能耗设备参数,进行后台分析,当发现某设备参数设置不正确,或设备能源消耗值超过了警界线,系统会通过声光报警方式通知管理人员,并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自动将设备参数调整到合理范围。

4结束语

总之,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强调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管理,调配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控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吉明 单位:江苏省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