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2 09:26:02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高职工作室制中景观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高职景观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操作实践型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实训练习也只能在校内或室内完成(如图1),这样的结果只能加大景观设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是学生所学非所用,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庞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作室制”模式的背景与内涵

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最早开创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实际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集中体现,由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设计技术人员为导师,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和项目做依托,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实际工程引导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形成专业与需求、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的“三对接”,其目的是促进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工作室的形成

从工作室的机制及组成就可看出其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的资源,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项目的考察、设计到施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将传统的平行教学班级转换为灵活的工作室模式,自主选择后的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根据不同的导师,每个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风格特点(如图2)。每个工作室配置15名左右的学生,工作室必须配备一家及一家以上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作为依托,并加入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工作室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工作室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景观设计与景观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在施工现场实践理论内容,使学生在进行部分专业理论学习后,直接参与实施项目,接受职业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体现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力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实际参与工作的能力。因此,能够担任工作室导师的必须具备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实战操作经验以及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每位导师不是仅仅担任课程的教学,而是要全面负责指导实际项目的设计课题与施工操作。因此,工作室的主要负责导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化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另外,企业的设计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能够给工作室带来行业内新鲜设计理念及最近的法律法规等。

(三)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与指导,边做边学,打破了教室和施工现场的界限。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也要革新,在院系领导的指挥下,景观设计工作室的相关导师负责所有学生的教学组织安排及常规的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景观工作室的导师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当于兴趣小组式教学,人员保持相同的兴趣与专业方向,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模式让导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学生在参与导师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同时,双方以同事的身份开展工作,逐步积累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景观设计工作室的多方合作,互惠互利,以社会实践项目代替专业课程中的部分虚拟设计,使设计作业成为现实,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与创业就业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使得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们通过参与项目,在实践中反思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景观设计专业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平台,要立足解决好培养景观设计人才的实践环境,了解社会的需求,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的景观设计人才。景观设计工作室要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无缝对接就业问题,这无疑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并能达到多方多赢的有利格局。

作者:李蕴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论文

一、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广泛意义上说,任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都可以被称为“生态设计”。生态住宅小区是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来设计,建设无污染环境、生态稳定的生活环境。居住区生态设计应尊重自然的机理出发,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物种多样性,尝试自然能源为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保持水循环,维护动植物栖息地的环境品质。

1.建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居住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系统。生态设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以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其次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居住者的使用功能、环境健康、景观造型等因素,同时注重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2.遵循良性循环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应利用再生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在设计中应用生态价值观,不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或无限制,任何对自然环境恣意破坏,消耗自然资源的做法都是对子孙后代的和生物的不负责任和不道德,倡导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方式,即适可而止、健康持续的消费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与发展空间。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观。任何试图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征服、主宰自然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尽管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环境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人类是生物的一部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一个共存共荣的环境。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住宅区需要协调自然,建筑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再生和维护生态系统。不仅专注于艺术的创造性,也要注重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景观设计和生态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英国在居住区与城市建设中提倡“生活应该是贴近自然的环境”,这一设计原则已广泛被世界各国设计师认可。最好的景观设计看起来没有任何设计,生态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原有的地形、水、植被等因素,尽量保持自然的地形地貌,在满足交通流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少动土方,保持原有的地形。这种强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体化的“因地制宜”设计原则,不仅节省了成本,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较更能营造出自然景观的韵味。

2.乡土化设计原则。地域性景观包括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基本要素。在设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规律来选配乡土植物尤其重要,应用“适地适树”乡土化原则,在植物选择上尽量避免物种竞争,品种单一,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乔木及花灌木等乡土树种。原生植物不但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减少了后期的维护工作,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营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景观,彰显地方特色,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3.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景观设计中往往以乔灌木与地被草皮、常绿与落叶、生长快和生长慢的多种植物配置来打造植物群落的立体化,立体化植物配置不仅丰富了植物物种,还能最大限度的释放氧气量,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植物配置还可以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来突显特定植物景观的季节,利用植物物候的优势,通过合理布局,形成季节性特点配置。利用各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观赏时间较长的宿根地被植物配置成多样性的稳定的植物群落,随着季节的变化,其色彩、形态各异,形成春花、夏荫、秋色、冬姿四季季相更迭。

4.循环生态水景原则。水是景观设计中的最具吸引力的设计元素。水不仅可以起到组织空间、明确流线、引导方向的作用,还能协调小区内部自然环境。绿色生态住区建设应采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来节约水资源和水循环利用,减少水的消耗。同时在景观设计时结合原有场地的水文特征基础上,减少硬质铺装,较多的利用绿地土层来贮存和净化雨水。利用景观湖的来贮存雨水,在景观湖的出口设置内循环自然净化过滤系统来优化水质,堤岸边坡采用砂、石砌成,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模拟自然湖泊景观,这样既丰富了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三、结语

生态设计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用,在节约资源,保持水循环、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当前生态居住区景观设计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设计理论、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我们把生态学理论正确指导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不断实践,化解生态发展矛盾的过程,以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来提高居住区景观的设计水平,从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作者:蔡丽芬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

1公园入口的景观特性

一个城市空间延伸与融合的中间体,是进入城市公园的缓冲地带,是公园的给人的第一个形象标志,是一个有一定序列的环境开始。公园入口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日益受到重视,入口空间设计的好坏与否,一定程度上将会对整个公园的品质有所影响,其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趣上根据场所特性按一定次序排列的空间特性。

2案例实践

2.1场所特征分析

2.1.1场所自然特征

海沧大屏山公园位于海沧大桥的桥头,规划用地面积约150hm2,大屏山公园的海拔最高点为239.2m;主要由风化花岗岩构成的丘陵,花岗岩风化物堆积较厚,森林覆盖度较高。公园南入口位于海沧大桥西引桥右侧山坳,用地面积4.8万平方米,是大屏山公园的人行主入口;从西引桥上向右侧远眺,整个公园南入口一览无遗,成为出入厦门岛重要的视点。入口所在地形为北部高,南部低平,东部为小山坳。基地为大型山坳状,地势高差变化大,竖向空间变化丰富,场地主要为农业用地,自然形态保存完整,具有大量的梯田机理和小溪等自然景观。周边地区的自然山体植被尚好,入口区域植被种类相对简单,主要为村民自行种植的龙眼树、芭蕉、巨尾桉,基地上残存有部分蒲葵、垂叶榕、马樱丹等植物。

2.1.2场所人文特征分析

海沧具有地方特色的蜈蚣阁、烧王船、炮炸寒单爷等传统意义的民俗仪式与荟萃建筑艺术精华,蕴涵人文历史的新垵古民居,共同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人文特征,也为场所的景观创造提供了人性化的设计元素。如传统的红砖古民居的装饰有三大特色: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致,题材广泛,富含生活趣味,令人叹为观止。

2.2公园入口设计理念

大屏山总体规划定位大屏山公园为市级山地生态休闲公园,建成市民休闲、健身、旅游的场所。即在保护大屏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市民休闲观光、生态科普宣传及艺术文化教育等的市级休闲公园。其南入口景区既是未来城市景观的主景,又是海沧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口作为进入城市公园的缓冲地带,景观设计上即要考虑入口的标志性,又需要兼顾整体景观的序列性。因此,将入口景区的设计理念定位为尊重现状场地条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运用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手法,营造符合场所特征、具有人文内涵的和谐、富有生机、低碳、低成本的公园入口景观。

2.3场地元素的运用

场地的水文地质资料,自然特征是园林景观中可运用的最重要设计元素之一。不同的地质条件、场地肌理,体现了不同的场地特征,也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特色;在设计中体现历史和文化内涵,传递场地在时间维度上的景观特征,尊重场地的灵魂,使场地的文脉得以延续;充分考虑项目场地到周边环境的关系特点和使用要求,将场地放在周边的区域内进行定性分析,如场地与周边交通关系、周边的用地性质,列出其他建设项目的分布及服务半径,确定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规模、与周边环境对象之间功能上的互动关系等,对场地在空间维度上作出更全面的特性解析。这一切均体现了运用好场地元素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重要性。在大屏山公园南入口的景观的营造过程中,通过对富有场地特征的设计元素选择运用,营造符合场所特征的地域景观。如将闽南窗雕运用在挡墙上,体现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模仿周边大地的肌理,营造农田花海景观;利用原有农田浇灌水系,进行合理梳理,赋予水涧丰富的景观生命力;将溪石砌成挡墙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产生独特而古朴的韵味,更融于大自然;以简约的现代建筑形式结合闽南特色的红砖厝风格,设计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中将它们作为原有的场所元素和文化的痕迹加以保留并运用,既可以勾起当地原居民的回忆,引起共鸣;也体现我们对于在城市发展中,虽然场所使用功能有所转变,但新旧交替过程中对历史文脉、地域景观的保留与延续的态度(图1)。

2.4公园入口

景观营造大屏山公园南入口景区以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自然而然为规划设计理念。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通过山体景观修整和水系扩展保证基地内山体和水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总体上,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突出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展开布局,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规划与建设中强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随形造景,不进行大挖大填,保留原有梯田肌理,进行场地重塑,营造花田、花溪、花海景观。根据不同生态习性与功能对个分区进行配置,把大屏山公园南入口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大型阶梯状绿地,如选用木棉、凤凰木、蓝花楹、洋紫荆等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植物景观。

2.4.1入口综合服务区

南门主入口,位于南门主入口桥下左右两侧,结合公园集散、管理、通行、停车功能的需求考虑,桥下设置大车停车位6个,小车停车位54个,设置自行车位,与海沧区绿道相呼应。南入口管理房以简约的现代建筑形式结合闽南特色的红砖厝风格,如花岗岩镂空窗花、闽南红砖铺地等运用。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现场所传统的人文特征(图3)。

2.4.2湿地生态保护区

根据场地具有的山谷溪流顺势而下的自然特征,利用海沧大桥外具有低洼的地带,构建小型湿地,并建造木栈桥从湿地跨过。挡墙处设计成假山,溪水顺势而下,形成瀑布,丰富了景观效果。池塘护岸采用软质处理,池底铺设防渗土工膜,岸边种植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水竹芋、黄菖蒲等,水中种植睡莲、萍蓬草等浮水植物,营造小型湿地。夏日,可以在此处观赏荷花,听青蛙的叫声。池塘左侧是一处小型泵房,宜用密林进行遮挡。池塘与桥下停车场之间种植高大棕榈科类植物,如高杆华棕、大王椰子、狐尾椰子等,保证视线通透,同时弱化高大桥墩带来的负面影响。

2.4.3休闲集散广场区

广场左前方是铭牌石,上面阴刻由书法名家题写“大屏山公园”五个描红大字,作为入口标识。由于安全需要,广场与大桥投影线的距离不小于30m。运用地域元素,将闽南的石材窗雕运用在景区挡墙上,既起到挡土绿化的功能,又添加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图4)。弧形坐凳环绕着广场,边上孤植几棵风景树,有菩提和小叶榕,在夏日里为游客提供纳凉的场所。缓坡上是阳光草坪,点缀着几株桂花,香气宜人。登山台阶随形就势,避免大挖大填,台阶左右两侧各布置一株极具观赏价值的鸡蛋花,烘托气氛。

2.4.4南屏花溪区

本区靠近南部入口,虽接近的海沧大桥,但在山谷之中,十分幽静。将场地原有小水沟重新进行梳理,顺应水势和地形高差对水体进行设计,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结合不同的水体特征配置植物,营造生态溪流的花溪胜景景观;溪流沿着山谷顺势而下,泉水叮咚,溪流景观突出闽南原生态的河流特征,以河卵石主,采用散点的点缀方式营造,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看不出人工的痕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溪流上设置两座小拱桥,营造小桥流水景观。它连接两岸的景点并组织游览路线。游客可以站在桥上看花溪胜景,也可在花溪的其他景点看桥静静地躺卧,一股安静、怡然的感觉油然而生。花溪还在水中设置喷雾设施,营造雾森景观。当喷雾开放时,花溪四周一片雾气,有着“前不见其所穷,后不见其所止”的景象,仿佛人间仙境。花溪的主园路和游憩小路以自然曲线方式,营造了一个“曲径通幽深几许”的意境;铺装材料一种是由大块卵石铺成,形成了卵石最自然的边形,增加了花溪的自然野趣,另一种是花岗岩条石,表面粗糙,纯朴自然。无论是材质的选用或是景观风格的营造上,均体现了富有场所特征地域特色的景观。两侧遍布开花的水生和湿生植物,市民游人置身于青草花海之中净化身心,流连野趣,身心俱净。

2.4.5南屏花海区

主入口及集散广场右侧,利用菜地周边的山地,根据场所的自然特征进行林相改造,根据不同植物不同季节的开花特点,成片种植开花植物,如福建山樱花、木棉、美人树、凤凰木、蓝花楹、腊肠树、黄花风铃木、洋紫荆等;同时在疏林草地与林缘线之间种植非洲小百合、紫花千鸟花、裂叶美女樱等地被植物,营造灿烂的花海景色。如二月份的福建山樱花花海、五月初的蓝花楹花海景观。

2.4.6南屏花田区

基于场所的自然特性,整合小块菜地为一体变成大块花田,并增加溪石挡墙,进行生态护坡,形成层叠错落、层次丰富的梯田景观,同时亦兼顾水土保持的作用。从主入口集散小广场拾级而上,各层梯田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油菜花、向日葵、黄花波斯菊和虞美人等,形成灿烂的花田。梯田边缘点缀成片观赏桃花和福建山樱花,一派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一幅诗意的风景画。

3项目实践小结

设计的目的并非创造一处新的场所,并是寻找它最适宜的用途[4]。海沧大屏山公园南入口景区园林设计建造过程,是一个与场地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体会场地中隐含的特征,再现场地的历史人文精神,使作品成为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完美再现。这种基于场所特征的设计建造实践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者:官钦水 单位:厦门园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售楼部楼盘景观设计论文

1可持续性原则

传统的售楼部仅仅作为临时的售楼建筑,当楼盘交付完工后就面临着拆毁或闲置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售楼部由传统的临时建筑转变为可重新利用的建筑,慢慢地融入到住宅区中,最终形成一个展示于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运营空间。所谓的可持续原则就是基于理性的考虑,不单纯地为了吸引力而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豪华,应注重应地而建,节约成本资源,尽可能选择当地树种和保留原有景观元素。例如,将售楼部与商业相融合,形成商业会所、咖啡馆等商业建筑,同时售楼部景观也相应地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2项目设计

2.1基地区位

旗山领秀座落于福州市南屿镇后山村。处于乌龙江南岸的南屿板块,南屿是处在“南进西拓”发展方向上的的重点区域,是目前福州重点打造的城市新区。项目占地6703m2,有着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景观优势。

2.2设计思路

(1)与城市周边环境相协调。处理好景观特色和居住功能的关系,从空间、到功能与环境相融合,使之成为整个楼盘的延伸和发展。(2)场地条件有限,景观设计必须精致有品质。售楼部的展示性决定了其景观设计必须精致并具有高品质、特色性。因此,注重人文环境的塑造,把文化性、知识性融入到场地中,突出楼盘的文化品位。(3)以人为本,处理好场地景观特色。出于使用功能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考虑,在售楼部室外景观中创造休憩、停留空间,为客户营造一个安逸、宁静、优美的户外洽谈空间。

3具体设计

3.1空间划分

该场地由于南北向狭长,地块呈不规则三角形。因此在空间布局上,整体分为北园、中园、南园三个空间单元。南园位于市政路的交叉口,也作为售楼部的主入口景观,是整个场地的动态区域,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标识性。中园和北园则为场地的静态区域,布置售楼部建筑单体及室外洽谈空间。

3.2内外空间互动

充分利用售楼部与室外景观的视线通廊,使室外景观尽可能地延伸至售楼部室内空间中,从而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景观互动、渗透与融合。通过合理组织室外空间的景观元素,使人们从室内通过建筑的门窗看室外环境,达到最佳视角的观赏效果。在具体空间处理上,考虑静态区域与动态区域互动的关系,分别在南园、中园设置相应的景观小品,形成视线焦点。

3.3游线组织

从市政路沿路经过,映入眼帘的是南园高低错落的植物台地,以及阵列式的广告灯,具有引导及楼盘标志的作用。由西南侧入口进入,采用人车分流的方法。场地内主要空间是通过园路串联起来,中园开敞式的绿地衬托出造型特色的售楼部建筑,售楼部前半部分为洽谈区及沙盘展示区,客户们在此了解完楼盘整体风格及项目主旨后,可穿过中间的微地形,进入售楼部后半部分的样板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可以沿着汀步漫步在生态“后花园”中返回主入口。整个游线设置通过路径来感知空间组织上的起、承、转、合,仿佛听完了一段曲折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3.4铺装

售楼部的铺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具有导向性也有分割空间的功能。例如休憩区可以用卵石散置、木板等来表达;而需要快速通过不宜逗留的区域可以用青石块、透水砖等来表达。通过颜色、材质上的变化来暗示空间的变化与过渡。在铺装材质的处理上,有效地利用不同的材质、形式和尺寸来划分场地空间,在不妨碍人们出入的同时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在铺装路线的处理上,交通路线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人行道和车行道有着明显的划分,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以方便各类看房者的不同需求。在铺装颜色的处理上,主要采用大地色和青灰色,色调和售楼部建筑外墙贴面相融合,风格要和整个楼盘的形象相符合,突出楼盘的主题风格。

3.5植物配置

植物不仅能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还能吸收有害气体、减少噪音、改善气候环境。除了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外,植物还有不可取代的心理功能。植物本身具有色彩美、季相美、形态美等优点。当今购房者购房的需求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注重整个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因此,植物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售楼部的植物需要的不仅仅是合理搭配,更重要的是需要吸引人们进入体验。(1)植物的多样性。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进行微地形处理,来塑造空间丰富的小环境。通过常绿落叶搭配、彩叶绿叶搭配、乔灌草搭配等,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2)种植高度。售楼部建筑体量一般比较小、所以在单体建筑的展示面植物种植的高度和密度都进行相应的考虑,不宜栽植过高的乔木或者体型过密的乔木以免遮挡售楼部建筑;而建筑的背景面则可采用高大的常绿乔木作为天然的绿色背景衬托主体建筑。(3)色彩和芳香。植物的色彩变化是售楼部的景观使用者获得乐趣的重要因素。除了利用彩叶植物进行色带布置,也可以利用一些大灌木进行点缀搭配。除了色彩还应考虑芳香,通过季节的变化植物散发出特有的香味,可以令观赏者心情愉悦。(4)种植密度。由于售楼部的景观工期短、要求高,开发商都希望在有限的工期内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因此,植物密度可以适当的加大,以增强前期的景观效果。待售楼部完成“使命”后,将可以利用的植物资源转入住宅区景观中,进行二次搭配,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4结语

售楼部作为楼盘和产品的窗口,它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性质,一种展示性的景观,同时肩负着社会空间责任。售楼部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楼盘的形象和楼盘销售。因此,如何提高售楼部景观设计水平的建设效率,并向客户全方位展示开发商的开发设计理念,值得设计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作者:周梦兰 单位:福建清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公园规划景观设计论文

1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下来的是城市物质存在与居民之间交流后留下的印记,而这一印记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在这一城市的生活方式[2],犁江河滨水区是一个穿插在时空中的故事,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河流与人之间的联系。犁江河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把挖掘出的地方特色融入设计中,强化地块防洪、泄洪等河道功能性的同时,设计理念也注重植物和景观塑造以承载文化的传达。另外,地域特征中强调的是人、城市、自然之间的三者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根本、和谐的关系,即“天人合一”[2]。

2总体布局结构

在城市未来规划中,河道周边有着不同性质的用地,其中包括商业金融娱乐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社区公共设施用地、商业性办公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以及商住混合用地,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考虑不同河段的不同功能要求。根据兼顾河道防洪、泄洪的功能要求以及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整个河道总体规划为:一带、四廊、四点。一带:整个犁江河滨河公园贯穿不同城市用地地块,将散落的绿地节点串联成蒙自建成区东北方向的生态轴线,整个景观节奏随河道的延生一一展开。四廊:不同用地性质决定着用地的不同功能,功能的不同影响着设计的目的。根据河道各段不同的要求,分别以沉香叠翠、岁堤曦韵、依樱乘风和云杉陇影为设计主题,丰富河道景观层次,提升城市景观水平。四点: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3]。四块较大面积的绿地根据其面积和周围环境的特殊性,设计为沿犁江河的4个街旁绿地作为景观亮点。

3主题景观空间的创造

3.1景观段落分析

犁江静如练,隽景散成诗。喧鸟覆凝翠,冠英满芳甸。生动的说明了犁江沉静悠远的静态景观,以及滨河生动自然的动态画面,呈现出一幅清泽雅致的滨河景观。整个滨河景观设计将以4个主题进行展开(图1)。(1)沉香叠翠。该段滨河区多为居住用地因此以常绿和棕榈科植物升华植物空间层次,葱翠与清香的乔木增加视觉与嗅觉的冲击,并在大片的绿地中揉入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栽方式,为整段河道唱响自然的前奏(图2)。(2)岁堤曦韵。该段滨河区周围多以商业用的为主,利用地形高差构思充满美感的空间立体感,拓展驳岸潜能,让现代商业与自然景观良好衔接,在岁月的传承和新记忆的形成中形成一道极具平衡感的视觉盛宴(图3)。(3)依樱乘风。本段除主要为居住用地外,还有零散的沿河绿地,对人与自然理念的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枝繁叶茂的乔木中绚丽的花朵在苍翠中蔓延,随季节变化流淌过不同的景致,盛开的水葱、怒放的芦花都洋溢着生命的力量,这正是设计为居住区营造的氛围,为居民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延生幸福感的空间(图4)。(4)云杉陇影。此段与城郊相接,以云杉为主的植物配置舒缓了城市的节奏,河道中微风涟漪,水生植物新绿点点渗透进历史的长河中(图5)。

3.2设计元素分析

(1)设计元素。根据滨河绿地的特殊性和标志性,在设计中运用运用了示意水波的弧线设计,以及以河中浅滩的形式作为景观表现,增加滨河公园亲水的主题,并增加了木栈道可与两岸相连形成两岸绿地的环路交通系统。另外,米轨作为特色元素也穿插在设计中,增加整个景观的游趣(图6)。(2)文化元素。以图腾、景墙和雕塑等不同形式将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设计中,更显设计对文化的传承(图7)。

4植物景观规划

根据河道不同区段的景观风格需求,对每段的主要植物进行了对应的搭配。沉香叠翠段选择的主要植物有万年麻、旅人蕉、棕竹、黄金榕、蜘蛛兰、水葱、苏铁、肾蕨、黄花槐、蒙自合欢、水菖蒲、银海枣、狐尾椰、大叶冬青、木棉、假槟榔等,该段选择了常绿树种以及多棕榈科的植物作为主线来表达蒙自的地域文化。岁堤曦韵段主要选择了梭鱼草、葱兰、大花萱草、非洲茉莉、八角金盘、再力花、莎草、鸢尾、一串红、春羽、栾树、球花石楠、滇菜豆树、柳树、红千层、鸡嗉子等调和出绿意盎然的景观,强调堤岸自然的景观风貌。依樱乘风段主要选择了芦苇、花叶良姜、香蒲、红花檵木、蜘蛛兰、叶子花、鼠尾草、沿阶草、海芋、鹅掌柴、红叶石楠、假连翘、菖蒲、柳树、冬樱花、棠梨花等,运用开花落叶乔木强化驳岸的序列感,增强本段芬芳、色彩的喜悦感。云杉陇影段主要选择了万年麻、云南蓍草、棕竹、黄金榕、芦苇、扶桑、狐尾草、肾蕨、鸡蛋花、水杉、菜叶芦竹、瓜子黄杨、千蕨菜、柳树、小叶榄仁、红杉等,杉树和柳树的交替搭配赋予了此段新的生命和较色,云杉傲然、树影婆娑品味历史的痕迹。

5结语

快速的城市化让许多城市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特色,其地方文化和风俗逐渐消失。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更渴望与自然的接触和他人的交流。人类天生喜爱绿色的植物和蓝色的水,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观体验[4]。自古,河流总是为城市带来生机,滨河公园作为难得的景观载体,其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多样的空间布局为城市生态景观空间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邓舒月 段晓梅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构成艺术之景观设计论文

1平面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构成艺术中的点指的是拥有一定大小和形状、与画面空间相比悬殊的点。点是力的中心,是人的视线和注意力的集中关注点。点具有扩张力,可以通过占据空间来充实空间画面,连续的点可以形成虚线或者虚面,而且使之具有方向性。在空间中往往由多个景观节点构成场地的轴线,并引导使用者出入空间,感受环境带给人们的心理情绪。其次,构成艺术中的线指的是点移动后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形象和宽度。线条是构成景观要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艺术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线条被广泛的应用与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例如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而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最后,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亮度空间。构成艺术中的面能够给人以延伸感、力度感,面可以限定空间,在为何中有封闭和开放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点、线、面三种平面元素会通过构成艺术法则组合成具体的形象,构成设计中的平面要素,有些平面要素是简单的形体,而有些景观要素则是一些形状复杂或者简单的图形。通过平面要素在平面中的构成,可以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清晰明确的构成法则,这是景观设计中的基本法则,景观设计也通过这些平面元素来完成景观空间平面序列的组合与排列。总体来说,平面构成艺术能够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景观元素的基本形状和组合的规律,从而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合序的组织,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色彩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的含义是指色彩在视觉中的相互作用,是利用人类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解析还原成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而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型,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色彩构成艺术能够极大的丰富景观内的设计景象,凭借色彩在人类对景观设计中的视觉优势,色彩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占了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产生作用,还能影响到人的具体心理变化。例如色彩中的冷黄色、黄绿色、青绿色等色调偏冷的颜色,会给人带来清新、含蓄、幽深的心理暗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艺术,可以使景观的构成显得更加的生动多彩、更加具有时代的鲜明气息。色彩的应用对整个景观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以及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在景观设计中也是如此。可以通过色彩来表现景观设计中的气氛,色彩的基调影响着环境的品质。

3立体构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立体构成来描述环境与物体的关系,给人以全面综合的感受。首先,立体构成元素可以给景观设计带来其独有的象征性。这一点在诸多城市都有所体现,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这些立体造型以其独特的构造成为了这些城市的知名风景,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之一,其原因就是这些景观作为一个构成元素同周围建筑造型在立体构成上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这些景观元素独有的象征意义;其次,立体构成能够帮助设计师对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掌控能力。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中,种种构成元素都有其角度的限制,而立体构成则是全方面的展现景观设计中的种种元素,立体构成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整体化有很大的帮助,能够突显出景观设计中整体的和谐统一美,也能显示出单独景观元素的个性美;最后,立体构成能够使景观元素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例如将类似的立体构成元素按照规律排列组合,可以形成景观设计中的韵律美,例如城市中摩天大楼的设计,比肩接踵,重复而不雷同,能够给景观设计增加韵律美。

4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设计建造更加美丽的城市已经是城市管理者必须去思考的问题。构成艺术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都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城市设计建造中必须要考虑和运用到的专业学科。应该遵循构成艺术的使用原则,吸取和学习其他城市景观设计的精髓,使构成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充分、更细致的应用。

作者:李海霞 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景观专业与景观设计论文

1缺乏实践教学

景观专业的学生应通过研究案例、实地观察的途径提高设计能力。由于该专业应用性及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对空间的感受能力从而甄别设计的好坏。课堂教学中,学生面临虚拟设计任务常不知该如何动笔,譬如想象不出空间的实体形态,而这方面的欠缺应通过实践教学弥补。见识多了,头脑中积累的案例多了,自然就能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个过程首先应建立在观察之上。重理论的教育模式导致对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较少,一般集中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城市的景观作短时间观摩,且由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环节间隔较长,均影响到教学结果。

2对互动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了“提高学生能动性”及“将学生变为主角”的含义,导致互动课堂有形式而无实质。互动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是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实践方法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概念,而问题的答案则由学生们去探究。”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探索知识。如果断章取义地理解“问题的答案由学生去探究,”教师不进行引导与解疑,则会导致表面互动,即使个别学生表现欲强营造出表面活跃的课堂氛围,亦不意味着互动教学达到了应有的目标。对互动教学概念理解上的误区亦是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因素之一。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确立正确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认识空间、尺度、场地设计等基础知识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户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尺度感。首先要充分重视调研和观察,多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感受,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多维互动来帮助学生塑造空间概念[3]71-72。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环境中的景观要素,亲自体验由不同尺度、质地、形态、色彩及空间组合等差异带给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学生应先通过观察与思考积累感性知识,之后教师疏导理论知识,则不会感到抽象难懂。第三,要形成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实训前,教师应通过互动教学大纲等途径让学生在认知层面理解训练拟达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办法及突破口,学生在场地调研、方案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才能保证这个过程所积累的知识是有效的。最后,答疑环节应针对问题给予清楚解答,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问题寻找答案解疑”的过程,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获得尺度、空间以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训练。

3.2采取合理的互动教学模式

应通过正确的互动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如前所述,互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创造独立探索的情境。教师一方面应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应重视对设计的反馈环节,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问题的改图、评图过程。教师可通过修改草图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认清薄弱环节,不排除学生在此阶段提出的问题亦能使教师获得灵感与启发。互动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通过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沟通来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启迪。

3.3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强化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应加强。在这方面可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培养模式,大一开始实训,一直坚持到毕业。设计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应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设计水平,这其中既包括设计思维的训练,也包括设计方法与技巧的掌握。

3.4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实践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必须做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工作,可通过选派教师到有关院校(企业)培训、顶岗锻炼、访学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结语

景观专业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该专业性质的片面理解及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局限性等因素所致,解决问题的对策应从正确认识景观专业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同时,教师亦需通过不断尝试、思考总结得出正确的教学方法,相信不断探索与努力定能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毕胭 李建伟 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城市文化之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

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历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城市的特色。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并培育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它能够不断改变和塑造城市景观,两者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1]。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作为两种客观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需要通过人作为中介才能实现。(1)城市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尽管城市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元素出现,但它是能够被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这种对于城市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从而塑造着城市景观设计者、决策者及公众的意识形态方面,再以不同强度影响城市的格局、肌理和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迎合某一群体共同的使用需求与价值取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有时候是温和渐进式的塑造,有时候则是疾风暴雨般的骤变。比如,罗马就是在渐进式的城市建设中延续着城市文化,因而留下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反映了罗马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而巴黎则是在19世纪经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改造和重建后呈现出现在的景象,反映了19世纪工业发展对城市的功能需求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自身成就的标榜。(2)城市景观对于城市文化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需要借助于人来实现。人们不仅建造景观,而且还通过观赏和体验来理解景观,并且依据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们对某个城市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通常来自于城市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场所,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脑海中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形象”,再通过群体的共识,便会发展成为大众对城市的文化认知[2]。人们对这些景观场所进行改造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原有的文化特征,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文化氛围,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积淀,又会孕育出新的城市文化。

2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

2.1视觉符号化表达

通过视觉符号来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文化表达方式。符号是可以为人类所感知的能够代表意义的载体形式,是联系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产物[3]。人们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代表或区分某种事物,是信息传播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尤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使得许多城市身陷“千城一面”的危机时,景观视觉符号常以寓意深刻的形态语言展现城市的历史片段或民风民俗,成为人们认知、体验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4]。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在设计和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体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比如在色彩上,公园将红、黄、白、灰等最能表现皇城色彩的颜色作为基调色,反复运用在景观小品、铺地、植物和灯光色彩上,给人以极强的心理暗示,同时通过一系列分布于空间节点中的主题雕塑概括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民俗风情。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城市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特定的时代、地域、社会背景及价值观等方面因素。比如,日本庭园的枯山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是与其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如果把枯山水作为一种符号直接插入中国古典园林,势必与整体环境不和谐,其文化意义也会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在景观视觉符号的选择上,必须紧扣城市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放入恰当的城市环境中,才能引导欣赏者正确领悟其所要传达的内涵。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视觉符号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视觉符号生搬硬套,甚至直接复制,导致城市景观丧失特色。还有的城市想要吸引眼球,运用一些造型奇特而突兀的景观视觉符号,结果违背人们的审美偏好,也难以和城市的环境相和谐。这种对符号的不合理使用反映了部分城市建设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不仅不能产生优秀的城市景观,还会损害城市形象。

2.2场景氛围的营造

处于城市文化结构中层的制度与行为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更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个层面的城市文化仅仅依靠视觉符号来表现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场景来激发。实际上,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不仅仅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凝聚了人的活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新建的城市景观如何吸引人的参与,激发人的活动呢?阿摩斯•拉普卜特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场景”和“规则”的概念。场景和空间不同,空间是客观的存在,并不具有文化信息,而场景则由于融入了人的活动,从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5]。比如,欧洲街道和广场上会形成人们喝咖啡、聊天的场景,而中国街道和广场上则会呈现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仅仅提供空洞单调的空间,而应该站在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营造他们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景”。“场景”的营造离不开对“规则”的解读,这里的“规则”实际就是某种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规则”形成了环境的性质,也限定了不同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活动,使得空间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就应当对当地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理想环境的理解进行深入调研,将其中对今天生活有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促使新建景观对人的活动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比如在成都都江堰广场设计前,设计师了解到场地北侧原有的一些揽船用的水泥坑一直是是当地人玩牌、看牌的适宜场所,于是在广场设计时按照原来水泥坑的尺寸设计了一系列5m×5m见方的、由矮墙石凳围合成的小空间,空间内布置石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牌、看牌的场所,从而将当地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延续下来,形成了极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6]。

2.3精神与心理的满足

城市景观设计除了通过提炼视觉符号、营造场景氛围的方式来表现城市文化,还应该注意传承和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实际上,富有文化含义的视觉符号、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场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但是要进一步表现一个地域的精神、价值观、审美趣味等,那就要上升到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如前所述,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北京紫禁城还是江南古镇民居,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苏州私家园林,都体现了人顺应于天、与自然相融的天人思想。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7],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的,因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必须深入研究传统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解决好传统精神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转化问题。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挪用,而是在认识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行分析、评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提取出来,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新的创意和启发[8]。比如,中国传统景观艺术中蕴含浓郁的人文精神,但其毕竟主要是为少数人服务,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所以在当代景观理想的探索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需求出发,寻找其中的民族智慧。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营造出山环水抱、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审美意趣,而且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让古老的城市轴线融入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9]。因此,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赋予景观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3结语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灵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城市景观不仅能向人们传达城市文化,而且还能培育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需要通过人这一媒介来实现。城市文化通过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影响和塑造城市的景观,城市景观反过来也会通过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来培育城市的文化。因此,人这一媒介在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的互动影响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当代城市建设中,正是因为部分决策者、设计者缺乏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两者之间媒介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许多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被破坏,一些新建景观则难以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面貌趋同。对此,城市景观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深入思考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从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表达城市文化:(1)通过视觉符号来直观地表现城市文化,这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用文化表达方式;(2)营造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氛围,展现城市特有的风土人情,这需要对城市中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理想环境的理解有深入研究;(3)通过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这需要设计者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对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时代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当代景观设计师和城市的决策者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需求中提取设计思路,并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创造出文化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

作者:张健健 朱佳琦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1.立面形式的演绎

从古典园林曲桥单一的立面形式演变出丰富多样的现代景观桥。第一类是改变传统栏杆造型形式,传统的曲桥立面造型简单,皇家园林中在曲桥两面设置低矮栏杆坐凳,考虑安全的同时提供休憩,而私家园林由于水体深度有限,通常不设栏杆,从而导致立面形式单一。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常结合设计主题和环境考虑曲桥立面形式的艺术性,演变出三角形、圆弧形、波浪形等其他丰富的栏杆形态如栏杆立面造型采用三角形几何线条;第二类是利用传统装饰纹样的演变形成新形式,传统的曲桥在装饰性方面注重雕刻精美,工艺高超,如栏杆上细腻的花朵样式、悦美的祥云样式、寓意吉祥的文字样式等,但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快速,过多的装饰是一种繁琐累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饱含传统韵味的几何形态更适合现代都市的时尚需求;第三类是利用高差组合桥面,如结合台阶加强立面层次变化,营造高低不同的空间感受。

2.曲桥材质的新演绎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古典园林只能就地取材,石材是最主要的材质,然而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传统材质也在进步和发展。首先是石材的演变,石曲桥运用的比较广泛,现代景观中沿袭传统的使用方法,频繁的使用石材。如苏州博物馆,在主庭院上设计了一座石曲桥,桥身没有过多的装饰,曲折不多,两边设有石护栏低矮,伸手可触碰水面,加上强烈的透视感,与背景相得益彰。现代景观中出现了一些新材质,如不同色彩不同规格的花岗岩、毛石、陶土砖、马赛克等丰富多样的石材可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营造不同的图案、及肌理效果。其次是防腐木,传统木质材料受环境影响容易被腐蚀,这一缺点不利于木曲桥的传承,随着技术的发展防腐木的出现,木曲桥出现的频率增加。这种材料多用于农家乐或湿地公园,能够体现原生态效果,也符合现代绿色设计、低碳生活的理念。如山西省龙潭公园绿洲植物景区西侧的木曲桥,桥面采用方形纯木质防腐檩条,桥体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质朴野趣,引人入胜。最后是金属、钢化玻璃,具有现代感的金属、钢化玻璃也是景观设计师善于使用的材料。金属作为现代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坚固性、可塑性及耐腐蚀性,但大量金属材质的利用在抬高成本的同时欠缺美感,所以搭配其他石材、木质、玻璃等材质就弥补了这一缺陷。钢化玻璃的曲桥给人一种晶莹剔透和现代化的观感。除了以上常见的外,还有砖、竹、藤、铁等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能体现乡土风格和原生态的朴实。

3.曲桥色彩的新演绎

古典园林中曲桥的色彩通常取决于材料本身,不加修饰,如汉白玉的色彩洁白纯净、高贵雅致,青石板灰白的色彩基调质朴,木质纹样的色彩自然和谐、韵味十足等。在现代景观类型多样化、设计思潮复杂化的冲击下,为凸显主题或展示景观小品独特造型,具有突出色彩的曲桥往往被强调或被作为视觉焦点,如儿童主题公园中曲桥需色彩鲜艳夺目,体现活泼趣味;森林公园中的曲桥色彩既不能没入环境,又不能与生态环境相悖,往往会采用原木色。

4.曲桥与现代景观环境中其他造景元素的融糅

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绿色、环保”是大趋势,可以供人活动的草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密林让人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也引人入胜,我们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环境与人的互动,木栈道作为造型简洁,材质生态的一种小品形式应运而生,城市公园中将木栈道结合草坪或者生态林组织游览路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增添趣味。

5.总结

本文通过对曲桥造型、材质、色彩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探索总结出:创新不是凭空捏造,是需要在结合时展和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兼顾功能和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师应当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设计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作品。

作者:王琴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藏族文化与景观设计论文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优秀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优秀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优秀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苏晓梅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校园景观应力求表现学校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给予老师和学生学校精神的感染,并为之而奋斗。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应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所以要先了解校园景观的建设背景并通过先进科学的方法,合理地为之规划设计。

1校园景观的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大学又是激发创新,孕育科技,传授知识和鼓励实践的高等教育学府。而校园环境也将反映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学习风气。在起初的教育,只限于教室内知识的传授,而不关注教室外的环境。如今的学校教育,大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占到50%以上,校园外部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而且国家对于教育得内涵要求也在逐步的提升,因此,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也成为重要的环节。

2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原则:大学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因此要满足一个基本的功能—学习。良好的景观与学校建筑的结合来创造出一个适合学生驻足学习,研究探讨的地方。譬如建筑之间的适当尺度,适中的公共广场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学习的空间。大学里,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人交流也很重要,而一个良好的校园景观规划将会更好的提供场所以便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在大学,学生将是自己自主的学习,学生将拥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锻炼运动是大学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用来放松身心,消除日常琐事的烦恼以及在人际交往与学习中的压力。同时,老师也可以在一天的忙碌疲惫中得到放松。因此在校园景观中中结合运动的活跃,休息的宁静将是学校师生的乐事。总之,校园景观不仅要满足教学,学习等物质功能,还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培养情操,激发灵感等的功能。(2)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景观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除了给人以视觉享受以外,还要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和人际交往空间。在学校,老师与学生是主要的人群,所以要充分的掌握其的时间行为规律。例如,在进餐时段,食堂附近的道路应该尽量宽些或者在绿地中设置捷径等等。(3)校园文化特色景观原则:在大学,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而看书听人了解未免过于呆板生硬。校园景观应义务担当这个责任,利用景观规划将校园的文化体现,学生将在休闲中获悉校园的历史与文化。不知不觉的得到这些知识将是一大成就,而且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士,学生,居民等等将可以了解学校的情况,也将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利用一些雕塑,石碑等等并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4)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即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所优秀大学必不可少的,而且生态思想融入校园景观,将人们从人造的绿色环境走向自然的生态环境,最终以达到生态效果为目的的校园景观是很成功的。在追求生态的的时候还要兼具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判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不提倡的。利用当地本有的资源,进行巧妙的利用回收,创造生态和谐校园。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将给大学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5)艺术原则:艺术是人们通过借助一些特殊的材料和辅助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技巧,在精神与物质、心灵与审美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而校园景观将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艺术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承。在大学校园中,毫无艺术感的景观人们只是一扫而过,因此,现在的校园中也应该利用艺术的手法,建造一些富有学校特色的建筑小品和景色。假如在拐点处有着精美,可能会让学生在其中领略惊喜,激发创新,而且校园景观的艺术性也是评价一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质量的标准。

3校园景观建设途径

(1)正确的设计方向: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寻找一种适合学校自身并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景观设计尤为重要。而且在景观设计中,过多的堆砌可能会显得繁琐复杂,相比之下,广阔的蓝天白云,清新怡人的空气要好很多。在设计中,要充分的结合校园内的建筑,外部的景观看成是建筑外部的延伸。在内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一些手法,让师生宛如置身于一片绿色环境中。利用成排的树木形成幕墙的形式还能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而且绿色植物有助于学生缓解疲劳。(2)“以人为本”环境的建设:校园景观并非观赏物,它是为其使用者即师生而服务的。如同建筑一样,是提供学习、交流、照明等等完善的功能系统。而“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着重于合理化、生态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育人环境,人际交流。只有环境要求都满足时,才能建设出和谐校园。(3)文化景观的建设:学校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校园景观应该与文化结合起来。利用一些雕塑、石碑等方法或者利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强烈的材料建造校园的标志物来反映校园历史、杰出的人物来帮助学生更好认识校园文化,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鼓励学生向更高攀登。(4)坚持主流方向,发掘自身特色:校园内的空间合理化,功能完善化,并且充分地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创造别具一格的特色环境。其中,校园文化融入景观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学生长时间呆在建筑物中不免无聊,乏味。在室外环境中设计可观与可触、可赏与可听的景观,富有文化和审美的价值。而且在绿化环境中摆放一些休息的设施,构成轻松的环境。在中国园林中常有一些石头小径,校园中一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起到指压板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赤足走上去,享受石头的按摩,将有利于身心的放松。

4结束语

中国俗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凭借声音来判断一个人,而大学校园也是一样,凭借校园的环境便可以判断出这所学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因此,校园景观是评价一所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是人文,生态,健康这些理念。在这些理念基础上,挖掘校园的特色,才能形成优秀的校园景观文化。如今,大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校园景观的设计也应该跟随校园的发展,才能创建和谐统一的校园。同时,校园的景观文化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景观的发展也将带动城市景观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任慧敏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露天停车场景观设计论文

201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3亿,何10人就拥有1辆汽车。露天停车场作为汽车重要的停放场所,景观设计往往过于简单,只考虑功能需求,而忽视了人们的使用感受,存在景观效果单一,使用性差,安全性低等不足。

1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分析

环境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为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心理学不同,环境心理学偏重应用,主要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意的环境

1.1感知环境的手段

环境知觉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部分或者其属性的整体反映。环境知觉包含的过程是:感官从外界获取信息,从外界刺激中抽取广泛的特征,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川。人进行环境知觉的主要手段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

1.1.1视觉。在人的多种感觉之中,视觉的穿透力最强,也最为敏锐。当人们在看平白无奇的事物时,如灰色的天空、单调的建筑、平坦的草坪、简单的灯柱以及垃圾箱,往往很快就会引起视觉疲劳,继而使人厌倦。所以“有什么值得关注”是进行停车场景观设计的重点。

1.1.2听觉。“未见其人,但闻其声”。听觉是进行环境感知的第二手段,能对视觉感知进行补充和完善。丹麦学者拉斯穆森(S.E.Rasmussern)在《体验建筑》一书中强调:不同的建筑反射声能向人传达有关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印象,促使形成不同的体验。特定的声音可以成为视觉探索的引导,还能唤起有关特定地点的记忆和联想。

1.1.3嗅觉。嗅觉也能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北宋诗人林道曾这样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描述的就是一处通过视觉与嗅觉共同感知的迷人环境。充分利用嗅觉的有利条件,如花卉、树叶、芳草、清新的空气以及宜人的微风,会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环境体验。嗅觉亦能唤起有关特定地l从的记忆。

1.1.4触觉。感知物体的纹理和质感,是感知环境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儿童,他们对于周边环境总是充满着各种好奇,石头、护栏、雕塑、喷泉、花卉等都是他们猎奇的事物。创造丰富的触觉场景,提供安全且温和的触摸体验,也是停车场设计中需要深思熟虑的地方。

1.1.5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与肌肉组织和关节活动有关。典型的例子如水中的汀步:当人踩着不规则布置的汀步行进时,必须在n-一块石头上略作停顿,以便找到下一个合适的落脚l从,结果造成方向、步幅、速度和身姿不停地改变,形成“低头看石抬头观景”,动觉和视觉相结合的特殊模式[3。

1.2使用者与停车场环境的相互作用

停车场的使用者主要包括驾驶员、乘客、管理人员、其他人员。作为停车场环境的使用者,人们会借助实质空间来调整他们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把实质空间当作自己行为的扩展。

1.2.1驾驶员。驾驶员作为停车场的主要使用者,在停车场中主要承担驾驶和停放车辆的职责。安全、便捷、舒适的停车环境是他们的首选。而停车环境过于郁闭,则易发生盗窃事件;乔木栽植过密,会阻挡驾驶员视线,发生安全事故;乔木与停车位之间缺乏防护措施,容易导致“树毁车花”的后果。

1.2.2乘客。相对于驾驶员,乘客会更多的关注停车场的景观和环境。通过车窗、后视镜、天窗看到他们好奇的空间,会使他们对停车场的好感度倍增;倘若没有可看l从,视觉疲劳,乃至厌恶情绪则会紧随而至。但一味地欣赏周边美景而忽视了身侧正在倒退过来的汽车,就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儿童。设置倒车声音提示设备,以及减速装置能有效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1.2.3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待在停车场内时间最久的人。收费、调控、监管是他们的任务。但这样的工作十分枯燥,极容易疲惫,导致工作状态差,效率低。所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知方式,保持这类人群愉悦心情、积极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1.2.4其他人员。其他人员指其他使用停车场的人员,如自由摄影师,户外运动爱好者,商场的促销人员等。停车场的车位数量往往是依据最大停车量来进行设计的,所以一年中90%以上的时间都是有空闲车位的。而且露天停车场的功能早已不仅仅限于泊车,其他人员也应该参与到停车场的使用中。在设计时对场地及视线稍加考虑,还能提高停车场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和满意度。

1.3等待解决的问题

(1)停车场的景观效果差,仅仅为停车而停车,缺乏对停车场的深入认识,也忽视了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2)传统的露天停车场常用混凝土铺地,缺乏遮蔽,在夏季日照会导致车内高温,使人难以忍受,而地面的高温对车胎也是一种考验川。(3)停车场的标识设置不合理,样式多变,使用和理解起来极不方便。同时缺少有效的监管,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的情况。(4)安全防护设施较少,树木与车辆之间缺少防护,车辆与车辆之间缺少防护,车辆与行车道之间也缺少防护。(5)停车场内的监督与管理不应止于收费和指引停车,隐藏在窗户后照看停车场的人与通过摄像机来监管停车场的人对犯罪的震慑能力是无法与在停车场内走动的人们相比的。

2露天停车场景观设计

一个完整的露天停车场景观设计应该从中心景观、地面铺装、绿化植物和辅助标识、照明及其他服务设施等角度进行考虑。

2.1中心景观

停车,是由若干个动作组合起来的连续过程,从街道拐入,在停车场停车,从停车场驶出,这一系列动作的设计就像一个舞蹈编排,它为停车人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来考察停车场的优劣。人们停车的整个过程,也就是通过挡风玻璃来观察一切的过程,任何细微的差别都逃不过停车人的眼睛,因此停车场的景观设计应该对整个连续的停车过程仔细加以考虑。设计师在考虑构建这样一个连续视角时,必须要注意到驾驶员和行人所具有的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并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设计。一般情况下,驾驶员的头部距车头大约2.4m,驾驶员的眼睛距地面高度大约1.1m若停车场是圆形的,那么在圆心位置设置一处美好的公共艺术品,停车位围绕圆心依次排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图1}。当人们将车辆停在环形停车场内部时,透过挡风玻璃,他们只能看到这件艺术品的一个侧面;然而,当人们最终走下车,开始步行,他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欣赏。假如艺术品无法与停车场所处环境进行良好的匹配,那么替换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会是绝佳的选择。尤其是夏天,没有人会拒绝把车辆停放在遮荫的地方当停车场是方形的,同样可以按照圆形停车场的方式来做,但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图2)。设计者可以利用出入口来对停车场进行分割,使其变为2个,甚至3个圆形的停车场,并以各圆心为中心来进行景观打造。这么做不仅可以建立不同的停车区域,方便管理,而且能形成稳定的交通流向,有效减少撞车事故的发生。一个庭院、广场或者一个露天停车场都可以被设计成一个户外艺术陈列馆。一方面,它可以为大众提供观察和思考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可以使毫无生命力与表现力的公共设施变得更富有艺术性。

2.2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应具有丰富的变化,从视觉、触觉以及动觉上,给人带来丰富的体验。独特的铺装样式和颜色,首先在景观视觉上能愉悦使用者,带给其不一样的驾车和停车体验;其次,通过触觉以及动觉,使用者能更好地对特定地l从进行记忆,这样在寻找停车的地l从时会更有帮助。此外,符合人体工程学地设计汀步大小与间距,选择适当镂空而不至于使女士的高跟鞋深陷的植草砖,铺装材料足够防滑,损坏后易于修补和更换,这些细节都应一一列入设计需要考虑的事宜之中。在进行地面铺装设计时,还应从生态角度来进行考虑。安全可靠、美观实用、节能环保、可持续使用和发展的停车场地面铺装才是最符合人们需求的。城市中6%一30%的土地被用作停车场地,对小气候和城市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混凝土和沥青铺装会加剧水土流失,冲击河床,减少地下水再生,降低水的质量,导致夏天温度升高川。口前已经有透水铺装应用于地面铺装,其透水性强,颜色多样,易艺术化处理,能较好地增强停车场的趣味性和景观效果[}7。同样,增加停车场自然下垫物比例,使地面铺装生态化,也能加强地表的透水性能,还能减少地面辐射,增加绿化面积。值得一提的是,在透水的过程中,路面上的油脂,碳氢化合物、磷、重金属等也会被带走。使用过滤器来进行过滤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生物过滤器应该被着重考虑。另外,通过计算机模拟,相对深色沥青来说,使用浅色或高反射率的材料来铺设路面,能使市区气温下降2.78℃。

2.3绿化植物

停车场的绿化植物对于改善小气候和城市环境是有卓著贡献的。夏季,郊区或农村的温度会比邻近的城市要低40℃。而在树周围,人们会感觉比太阳下凉快得多。据测算,高温季节,绿荫下车内温度比处于太阳直射状态下的车内温度可降低15一20℃,能明显改善乘车者的乘车环境[7。而没有遮荫时的汽车内部温度可以达到55℃以上,车主打开空调降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要把55一60℃的高温降至26℃,这又会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H}由此可见,尤其是在夏季,树木对于改善停车场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乔木的时候,应具备以下特.①遵从适地适树原则,以当地树种为主;②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少;③冠大荫浓,分支l从高;④根系发达,易于栽培,无分泌物。在配置形式上以规则式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并注意季相的连续,为停车场增添生机活力[8。而在配置的细节上则应有更多的考虑。例如,为防止影响驾驶员驾驶,在转弯拐角处应避免出现遮挡视线的植物;因夏季下午的太阳会比早晨的更烈,所以宜把较高大荫浓的树木栽植在停车位西南方向。此外,局部的植物设计还应有变化。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绿叶树与彩叶树,有香树与无香树,乔灌草与藤蔓等,通过不同的树种选择和搭配形式可以创造出多样的空间环境,带给使用者不同的知觉体验。

2.4辅助标识

在停车场景观设计中,辅助标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在封闭的停车场环境中,方便使用者顺利找到出入口、车位、口的地等公共设施,引导标识系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4.1统一化。在不同的停车场内会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标识样式,“琳琅满口”的标识信息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所需信息的索取效率。

2.4.2醒口,具有高辨识度。通过尺寸和颜色以及布久的设计,标识应当易于被人们发现,且符号、图案、文字等元索之间的组合方式要充分体现标识信息的简单、明确、易懂。

2.4.3人性化。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导向需求,通过合理的标识布l从、标识的安装,保证导视信息的连续性、全面性、方便性。

2.4.4艺术化。在不影响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艺术小品作为标识的载体。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增加人们对标识的记忆性。倘若儿童也能轻易发现并且解读某块标识,那么这样的标识必然是成功设计的典范。

2.5照明及其他服务设施

停车场灯光照明的主要口的是保障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合理的安装照明设施对于引导车辆、划定区域等都是必要的,并且灯光可以使犯罪现象现形。作为景观小品的组成部分,照明设施兼具实用功能和观赏功能,因此,灯具在外形上应有较高的艺术性,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其他服务设施则包括垃圾桶、座凳、路障、减速带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应首先按照规范来进行,此外,还应仔细考虑停车场的周边环境,使用人群,以及当地的自然气候等因索。毗邻的建筑物可能会反射彩色的光线来活跃停车场气氛;儿童可以围绕座凳、垃圾桶等景观小品尽情玩耍;商场促销人员因为合理设置的路障在摊铺安心地推销产品。

3结语

关于停车场设计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但是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从人性的需求来考虑设计问题的相对较少,所以在停车场的设计和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从事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的工作者们可以更加重视人性化视角,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停车环境。

作者:赵汉森 单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道法自然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一、“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也是道家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古代一种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是说人们在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也包括做事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是老子的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理念,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道法自然也是道家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强调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中,要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以自然的美的生态观,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自然观的根本体现。道家认同所强调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自身的生命和健康的统一。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倡导人要善待自然、循训自然之道,由于道家倡导的对大自然尊重的思想态度,道家的哲学思想蕴含着,自然和人的关系特殊的意义。老子提出的“道”也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做事的方法,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大彻大悟。在“道法自然”这样的感悟之中,人不能认为“享有无限制利用与强权的控制”。是要掌握一个度,应该合情合理的去把握这层关系。人掌握着主动权应该适度索取,给予以关怀,对自然的崇拜是一个永恒而古老的话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密切的。

二、传统园林景观中的道法

自然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追求,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客观的场景与自己的主观能体会的心情相联系,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的环境里。具体来讲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崇尚自然,实际上并不是对自然形式美的简单模仿,而是对隐含在自然形式美之中的意境美的追求。在园林景观之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寄情于景”,对自然美加以再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最高境界,达到“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在道家超脱的思想影响下,以”道法自然“为造园艺术的园林景观便应运而生。道家的自然观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体现是,还在造园地址的选择上,比如:明朝的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就有“相地”一章。介绍了园址的现场勘探,对环境与自然条件做出评价,对地形和地势与建造园林景观的构图关系做出分析,建造内容与要表达意境的计划等做出充分考虑,直到选址的确定。还详细的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从他的经验可以看出,“道法自然”理论的应用,例如:是不是有山有林可依?是不是有水通过?不仅注意地形,还要注意地势,十分的重视已有树木等的保护和加以利用。他认为最讨巧是江湖地,“略成小筑,足徵大观”;在郊野中,易选“平冈曲坞”也就是丘陵地形,,又有“叠陇乔林”的场地为佳。也就是说园林景观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之前要对建园的基地作详细了解,只是要了解建园基地情况,还要充分了解的环境。整体布局都要顺应自然,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改造,使园林景观的构图得体适宜。在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方面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总体的布局要合乎自然。山、水、树木以及假山等各景观因素的造景组合,要符合自然界的树木山水的生成客观自然规律。二是指每一个山水景观要素的造型组合都要合乎于自然规律。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个形状各异的石料叠合而成,叠砌的仿造天然岩石的形成肌里,尽量的不要显现人工造园的痕迹。水池也要做成自然而曲折的、高下起伏的形状。树木也错杂相间,追求的是天然的野趣。花草的布置应该是疏密有致,形态自然。树木山石的布局融于自然、巧夺天工。

三、道法自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艺术观念来看现代园林景观,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的设计精神主要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景观造园艺术。园林景观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自然观的文化情境中显出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的关系。中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进了古今人们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感悟。历史证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的变化,要经过一定社会变革以及大的科技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不同程度的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变化过程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始终影响着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中国当代园林景观是在基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的变化中形成的,同时,对传统园林景观的认识一样。由于,古代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人建造园林景观更多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形式再现上,对自然元素所形成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自然景观的功能的分析一没忽略了。力求给景物以意境美,这和现代的人对自然景观的认识,有着根本的区别。尽管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对自然的认识比较表面化和一定程式化,但是传统园林景观朴实的自然观,依然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影响。道法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资源,对中国现当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传统”和“现代” 一直是艺术创作的老话题,但传统永远都是现代的参照。没有“传统”也就没有“现代”。不管现代多么彰显,传统始终是现代的根。花儿虽美,无根则枯;风筝虽高,无牵则落。传统艺术中的道法自然,正如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几乎全世界都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生态园林景观的根。而“道法自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精神,而这种生命精神早已根植于园林景观艺术之中,进而生发了新的生命。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采用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建筑空间,以自然的景观满足观赏者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用科学方法,对场地的实际状况深入的评价,运用适宜的材料与技术发现场地的自身演进力。所以,在以 “道法自然”为指导、以生态理念为主体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园林景观融入其中,并为国际园林景观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结语

简单的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超越了以消遣为目的的范畴。它是有一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对象。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方便群众使用和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景观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累积与沉淀的过程。道法自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建立人类自然相关联的新的秩序,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小的前提之下,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建造园林景观,有益于人为人类建造自然优美的环境。园林景观的设计继承和发展遵循老子的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

作者:李瑞金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大学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论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藏大学新校区主入口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现在的经济可行的条件下,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设计出既能反映地方民族特色又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改善校园面貌提高其认可度的校园入口环境。

1项目背景

随着西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自治区首府的拉萨其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西藏大学新校区作为拉萨市人民政府东迁项目之一,极大地解决了藏大老校区办学条件不佳、面积狭小,没有发展空间等问题。西藏大学新校区位于拉萨市东城区、拉萨河的北侧、藏大路的尽头,被拉萨河环抱,环境清静宜人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项目所在地块位于新校区北侧,紧邻藏大路,正对西藏自然历史博物馆,为藏大新校区的主入口。本地块为两块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四边形地块,地块内侧地势平坦,相对高差不超过0.3m,为现有的草坪。地块外侧地势不平坦落差很大,相对高差介于0.5~1m之间,规划总设计面积为9132㎡。

2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校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教职工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要充分的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校园的景观环境对学生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作为大学校园的入口景观设计,尤为重要,不但要为本学校师生服务提供休闲场所,也是外界了解、衡量本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标准。从地域的角度出发,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本地区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5%左右,加之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建筑样式都散发出浓郁的藏式特色。在对本地块进行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去体现大学校园入口的庄严、浓浓书卷气息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又要考虑如何去体现本地区的民族地域特色,还要兼顾生态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原则。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上思考,还是从地域特色的角度来说,西藏大学新校区的入口景观都至为重要。为体现西藏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其所处地的地域民族文化,以藏式建筑中常见的元素作为设计出发点,赋予时代特点与大学校园的独特精神风貌,并将形象展示、休闲等功能融入其中,营造朝气蓬勃又具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大学入口景观空间。

3设计原则

(1)注重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尊重当地历史文脉,体现西藏地区的地域民族特色。(2)以人为本,从师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师生休闲、健身活动的需求。(3)注重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景异的景观效果。(4)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在材料的选择及植物的配置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学校的资金状况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情况,因地制宜,以获得最佳设计效果。

4设计方案

4.1功能布局

由于该设计地块被现有的主要入口道路划分成为独立的两部分,且包含部分已建成区域。在设计上设计者采用了常用的对称设计手法,利用现有的主要道路作为本区块的主要景观与功能轴线,以起引导视线和疏散缓解交通的作用。同时在对称的两个小区块内部分别设计两条景观次轴线,在这两条次要轴线周围合理安排景观视线节点和景观界面,使这两个小区块内部各点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创造出生态式的校园入口景观。入口景观不但具有引导景观视线,满足校园众师生精神生活和求知的需求,并应具备西藏地区的所特有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两个分区内又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两个片区:一片主要软质景观区,也是设计中的静区,采用各种色相的植物对入口进行装点,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二片主要为硬质景观区,也是设计中的动区,地面采用硬质铺装为主,并设一‘S’型喷泉水池,为整个景观区域增添生机与活力。并且静区基本包围动区,利用植物形成围合空间,避免和弱化动区对校区主轴及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

4.2设计元素

4.2.1吉祥结。藏式吉祥结为藏传佛教八吉祥徽(又称八瑞相)之一,其外形与中华民族的中国结(又名吉祥结)极为相似。吉祥结在中国是代表吉祥如意、吉祥平安、吉祥康泰是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而藏式吉祥结作为佛教思想的象征物,原为“室利的钟爱之物”,是一个自然的吉祥符号。扎雅.罗丹西饶活佛在其著作《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中解释吉祥结是一种密闭的交织状生动装饰物,其“自成一个密闭的没有缝隙的整体,以最简单和充分协调的方式代表了运动和静止”。藏族人民确信吉祥结代表了最高意义上的吉祥如意。同时他们认为吉祥结的运用,是试图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吉祥如意的桥梁和氛围。也有藏民认为吉祥结代表了道路,寓意一路平安畅通无阻,也寓意了自然界的轮回。在设计中将吉祥结巧妙的融入到景观之中,演变为植物种植的容器和休闲的道路。从图书馆及各教学楼俯视时,效果极为明显。

4.2.2藏式砣砣。砣砣是藏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其原为旧式建筑中突出墙面的为楼面的结构性支撑,现普遍用于本地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设计。在植物种植坛的侧面也借鉴藏式建筑的做法,设置简单的砣砣并绘制为蓝色,犹如普通人家的屋檐一般。

4.2.3色彩运用。藏式建筑的另一大特点———色彩运用大胆。红,黄,蓝,黑,白,是藏式建筑用色最为广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尤其是红色。白色为普通民居建筑的主基调,常大面积使用;红色和黄色为寺庙建筑的主要色调,在寺庙建筑中大面积使用,在民居建筑中常用于柱、梁及女儿墙部分。在本景观设计中,白色是本设计的主导颜色,红色为主要的点缀颜色。地面的铺装采用本地产大理石碎拼,在经济节约的基础上展现地方特色。座椅等的设计也借鉴运用藏式建筑的体量、色彩,尽量突出民族地域特色。

4.2.4植物配置。植物的配置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在西藏地区植被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植物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在植物的配置上,既要考虑景观设计效果的展现,又要兼顾高原气候的特殊性———强烈紫外线、昼夜温差大等,尽量选择拉萨地区的乡土植物和已经证实了可以在拉萨地区良好生长的植被。本设计中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配置了在西藏地区生长良好的美国兰草,旱柳和云杉等一系列易于存活生长的植物。为实现四季景异的景观效果,并丰富该景观区域的植物种类,在重点花坛内栽植了牡丹等花卉,并移植了两棵大型的左旋柳以凸显地方特色。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及花卉植物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各层空间,达到饱满的景观效果。

4.2.5循环喷水池。由于拉萨地区的空气非常干燥,为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休闲入口环境,改善本地块的空气湿润度,为整个景观区域增添生机与活力,借鉴了藏传佛教中轮回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设计了一‘S’型喷泉水池。同时为节约水资源,将喷泉水池设计为循环水系统。喷泉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即可循环使用,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5结语

西藏大学新校区主入口的景观设计案例,以西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充分提炼和运用藏式元素的基础上,将地域、民族特色融入到环境中,既满足大学校园主入口的功能要求又良好地展示了西藏大学的形象。项目建成后,入口区域绿树如茵、空气湿润,良好地融入了校园环境,基本达到设计者的景观设计构想。

作者:魏琴 单位:西藏大学工学院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人居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也将其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于人居空间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设计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不断推动着人居空间环境的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50年代中期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居住的空间要求,更多的是考虑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与满足。在绿化方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屋栖身演变到如今对人居空间景观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景观设计

1.共享的景观

环境设计的首要目的,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效果。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我国在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景观环境,有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人多地少、污染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等问题。利用有限的人居空间,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空间环境。人居空间景观设计应尽快从一味地追求效果和投资回报率的模式转至以景观空间环境共享的社会人文化居住环境。

2.文脉的延续性

在人居空间景观的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崇尚是近年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注重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居空间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人居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人居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创造有吸引力的住宅小区环境、探索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应重视和体现生态性、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营造人居空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人居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设计理念的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媒体广告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减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脱轨分离。这样也使人们清醒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筒子楼、胡同、大院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人居空间环境为宗旨,以实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为目标进行生态人居空间的设计。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空间景观创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商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景观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地强调、追求视觉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居住。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空间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人居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人居空间景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就微观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声、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人居空间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居空间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设计手法之外,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的一面。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展望

人居空间景观设计人居空间已经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占了很大的部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居空间景观的优良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并富有情感的人居空间景观环境,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情感化设计理念将成为未来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优秀。情感化的理念已悄然渗透到景观环境设计中来,无论是物品还是景观环境,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由此,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化研究无疑成为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必要研究内容。人的情感对人居空间景观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人居空间景观环境进行情感化设计,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营造舒适而安全的居住环境。

作者:马博华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