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4 11:06:51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专业测量工作实践报告

过去的两个星期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实习。工程测量这门课,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在课堂上,书本中抽象的叙述说明往往使我们一下难以很好掌握,但当我们面对着实物实际的操作后,我们将能非常迅速、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重要的,实习能使我们在能更加熟练、精准的操作基础上,更贴近实际运用的作业,及独立的完成所需的测量实际任务,这样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深知实习重要性的我必须认真的把握好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现在回头看来,两周的实习酸、甜、苦、辣俱全。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选择控制点。在实习的第一天,由于对计算方法的不熟悉,我们的计算结果一直误差甚大,只能通过不断对照书本,与其他组的组员共同探讨查找问题,慢慢更正。由于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加上反复的计算,使得大家头痛手酸。有些组员脸上也显出沮丧的情绪……直到第二天,当我们的数据结果终于与放样后的实际结果相符,我们才感觉到苦尽甜来。另外,我们的第二项任务是四等水准测量。当我们辛辛苦苦花了一天时间好不容易测完了学校一圈的数据,收工休息时,却被负责计算的组员告知闭合差不合要求,那就意味着我们一天的努力化作乌有……每天的每天,我们都必须在酷暑或雨水的陪伴下,扛着仪器携带着相关计算物品,在学校内外紧张忙碌,连午休时间都舍弃。我们的精神和精力都消耗了不少。

从这两周实习的日子中,我从中得到很多更宝贵的东西:

首先,通过实习,让我发现我在平时学习中存在的很多知识漏洞。课本上介绍仪器使用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到了真正实践中的时候,我们未能很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再次进行指导。在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实物,能我更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也能令我提高对仪器的操作的熟练、精准程度(比如能够迅速对中整平)。

其次,通过这次实习,有利于培养我做事严谨、认真、不畏艰难困苦的作风。不论是对中整平时的重复精确瞄准还是在放样计算时反复检验计算数据(以确保放样时的原数据正确),每个步骤都尽量做到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使误差尽可能的减小,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检查;不论外界的环境的恶劣,克服一下就算不了什么;正确面对困难,学会静下来耐心的思考分析问题,能够独立借助书本找出解决途径。做事要又负责的态度,若因为自己而造成了错误要主动承担并积极补救。

第三,通过实习对培养我们团队协作精神有促进作用。它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帮互补,分工合作,共同面对、解决困难,共同寻求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小组工作效率,确保进度的完成。

再有,我发现我们实习经验还较欠缺,在发现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比如在做四等水准测量时,记录数据中突然出现两个“红K-黑”差值达100多,当时不知是怎么回事。之后明白是前后尺拿调换了。这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实地的测量实习工作的开展,让我们更直观接触到了土木工程测量这个学科,也为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更快地使用仪器、控制测量发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明白了水利工程专业的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触发我们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实习在大学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后我会珍惜每次的实习机会,多去挖掘课堂上无法获及的东西,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时两周的测量实习结束了,虽然开始时大家都感到好累,但看到我们的收获我们大家还是很高兴的。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的整体概念有了一个良好的了解,我学会了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并且全站仪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对较好的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原先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测量知识也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相互对照将我的测量知识和水平提高了不少,现在想来这场痛苦的实习是必要的.

同时在这场实习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习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是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有时间我们会因为一些实习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吵的耳红面赤,但大家都想着这样把要完成的这次实习完成的更加完美。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对以前的学习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水准测量。学校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只到合格为止。

2.角度测量。在角度测量对于我们专业科的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用的是DJ-2的仪器。这就要求

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个间歇点上,检验如果超限则立即返工重测。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但竖轴倾斜误差不能采用此法消除。竖直角观测时采用此法可消除指标差的影响。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所以有时候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严谨作风在干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角度测量后我们更好的团结到一块。

最后经过每个组员的和谐工作我们也完成了图的工作,看到我们花好的图大家也都兴奋不已。测量也算接近尾声了,感觉收获真的不少,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今天还于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关系到误差的大小,对于架仪器及测量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次飞跃,在我们面临各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以后踏入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的接轨。感谢学校给我们的这次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迎合社会需求。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民办应用型高校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非测绘专业原有的知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测绘的需要,作者通过分析测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得出其可行性与必要性,为今后测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1.引言

《工程测量学》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概预算等专业的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测量人员"懂测绘、会应用、能测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课时压缩得越来越少[1],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成为每一名测量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非测绘类《工程测量学》教材的安排都按照: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业建筑施工测量、线路测量与桥梁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和竣工图的编绘等来编排。

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表明,80% 以上学生在施工企业从事施工技术工作,它要求学生具有 "放线""抄平"及地形测量等职业能力[2-3]。但是由于课时量的压缩导致与土建类专业结合紧密的测设(放样)部分,只有极少课时甚至课时为零,造成"学"与"用"的脱节。因此,对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测绘知识增加而课时减少的矛盾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一般包括理论课教学(含课内实验)与测量实习两部分,课程内容基本兼顾了传统与现代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测绘"新理论""新仪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高等学校课程的改革,在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比如按照学科设置工程测量学的理论课时应该安排在60个学时才算合理[4],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改革后课时数都减少了不少,以WF科技学院为例,目前建筑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专业课时只有48个,刨除因法定节假日而减少的课时,实际上课时长还达不到48学时。

2.2 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

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如在生产中已普遍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测设工作,而在教学中仍以介绍光学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明显滞后于生产实际,导致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与"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此外,测量实习内容以测绘地形图为主,而实际上,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触到的是施工测设工作,很少专门从事测图工作,而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测设和施工测量的锻炼则明显不足!

2.3仪器设备老化,跟不上科技的进步

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它的数量和先进性直接影响《工程测量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此外工程测量教学中许多仪器比较贵重如陀螺全站仪、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许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民办院校甚至不愿意投入这么多资金,造成仪器落后,品种不全,教师上课时只能简单地用图片介绍,从而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高考扩招,班级逐年增多,仪器由于常年使用经常损坏,却得不到及时修理,存在误差较大的严重问题,有些甚至已经没法使用,造成学生实验结果不准确,以至于迷惑不解,甚至对测量方法产生怀疑。以WF为例:13级土木有18个本科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个专科班,都需要用到测量仪器,仪器的使用率较高,维修效率跟不上。

2.4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传统的工程测量考核方案是平时成绩+课内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实习过程中同组的6-8个人有些同学能够按照课前要求进行实验,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实训只是借用同组其他人的测量成果,不能反映出实习的真实效果,同组实习数据都是一样的,这会造成吃大锅饭的情况,成绩好坏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影响不大,打击了好学生的积极性。

3.《工程测量学》教学实践改革的措施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拟从以下各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3.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为了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和教学内容陈旧,与生产脱节的矛盾,专业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取舍有关内容,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选学内容,对教材上已经过时的内容,予以删减。对于新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属于了解和选学的内容,比如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非测绘专业同学对测量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也可以节省课时学习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

3.2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对于仪器不足的问题,学校层面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深入生产企业调研,准确定位生产中常用仪器的型号和种类,充分利用有限资金购置与生产对接急需的仪器。对于部分特别贵重的仪器,比如超站仪、测量机器人、垂准仪等,可以同仪器的生产企业合作,采取展销会的形式,由校方提供场地,仪器生产商展摆仪器,并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这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仪器生产商通过展销调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学校不仅节省了资金,同时也达到了让同学们认识了解先进仪器的目的。

3.3多途径考核,避免一考定"生死"

鉴于传统考核采用平时+实习+期末成绩的局限性,对此进行细化:平时成绩以课堂出勤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实习成绩为避免同组人员吃大锅饭的现象,采取教师与组内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即专业老师针对实习的结果的正确性给出相应分数,同组人员根据操作过程付出工作量的大小,给出一个阶梯化的分数,二者所占权重各占50%;对于期末成绩可以采用试卷的形式,或者其他能反映专业能力的方法。例如,WF科技学院,鼓励在校专科生报名参加测量员考试,凡是取得测量员证书者,提出申请可以不参加最终的结课考试,期末成绩按照优秀对待。此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学习举行的测绘技能大赛,凡是能够取得三等奖以上者,同样可以不进行期末考试,成绩依然按照优秀处理。

4.教学改革的成果

从2013年开始进行的教学实验以来,共经历了12级建筑工程技术,12级工程概预算,12级工程测量与监理及12级土木工程(还未毕业),这几个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工作或者正在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讲看,现在的学生要比改革之前从事测量工作时,上手更快,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独立从事测量工作。由于实行以证代考,多数的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测量员证书,通过顶岗实习,使所学知识有一更大的提升。部分同学因为在顶岗过程中的优异表现,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毕业之后只要愿意就可以到单位上班,称为一名正式员工。

5.结束语

实践证明,WF科技学院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的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改革后的教学体系下,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测绘理论,增加测绘技能,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符合WF科技学院"素质教育五项工程"----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应用文写作与口才锻炼工程、社会实践工程、身心素质训练工程中,要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三能人才"的要求。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通过对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现状及心理动态分析,总结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程测量技术;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高校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教的健康发展。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前8周。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就业,课程已基本学完,时间比较长,学生可以安心做毕业设计。但是,学生难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自学、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主动性不强。如何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4年被四川省财政厅、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四川省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同时带动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专业群的发展。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工程测量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工程建设中的测量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行业特点鲜明、专业性强、学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高,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1 毕业设计的作用

针对我校测量专业学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既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毕业设计阶段是让学生接触实践、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将理实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2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近4年对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设计指导。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选题。

选题是关键。客观选题、避免盲目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要得当,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难度适中,把握好分寸。选题不要超出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做到难度适当,使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受到锻炼。

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能力相适应,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判断简单就盲目选题。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感觉进行选题,结果往往不切实际;部分学生选题时,自认为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但是往往出人意料,一旦动手撰写才发现“不知该组织哪些内容,该如何去组织论文内容?”;而有些同学则担心没有数据而选择一些综述性的题目。故而需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选题。

为了避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提前下达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要求,明确毕业设计的具体时间安排、注意事项以保证后续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指导老师敦促学生根据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长有目的地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课题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以达学生正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目的。

(2)定题。

学生为主导,指导老师是关键。学生选题后,指导老师一定要认真耐心的与学生沟通其毕业设计思路,确认学生是否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以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对于已经明确思路的同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毕业设计进程时间安排。对于选题难的同学及时做思想工作,耐心疏导学生,尽量避开综述性的题目,选择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为宜。

对于部分有情绪或不服管理的学生多点耐心,多点沟通,多点疏导交流,慢慢的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与学生分享故事、讲案例,一次次的与学生交流谈心,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选题定题的重要性,以防枉费时间和经历。

(3)参考文献资料。

在选题以及毕业设计进程中指导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合适的ppt、word共享资源,多引导学生该如何去获取参考文献资料。有了参考文献,指导老师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该如何利用好参考文献、如何通过参考文献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参考文献,使参考文献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顺利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打下基础。

(4)毕业设计进程指导。

首先,将毕业设计期间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进行列表统计,计算每项工作的完成时间,拟定合理的毕业设计进程计划。

毕业设计定题后,学生往往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开始。在进行论文撰写之前,指导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题目,拟定搜集提纲、参考资料。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前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梳理思路。思路清晰后,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进程计划并对时间做出合理的分配,指导老师确认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对于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同学,给予耐心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共同协商拟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其次,根据计划稳扎稳打获取数据、撰写论文。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安排,在指导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一般选题,首先获取y量数据。鉴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内做模拟实验即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将书本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探索。因为毕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想象力的锻炼机会。指导教师能正确引导,定使学生收获不少。

最后,督促学生按时段完成任务。

指导教师定期听取学生汇报毕业设计进度。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考勤、进度抽查,因材施教并做出分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如有变动,需主动提前与指导老师沟通,说明情况。部分同学存在老师推一推就走一走,不推就停不前的现象。这就需要指导老师与学生悉心交谈,摸清学生的个性和心理,根据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措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明确其自身的责任,渐渐养成主动完成任务的习惯。

(5)过程管理。

教学实践发现,毕业设计制度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最为突出的是在“过程管理”方面。“过程管理”松懈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漫不经心,不去认真查阅资料,数据东拼西凑,通过复制粘贴的模式撰写论文内容。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方面从制度化管理、过程化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严格考勤,每周按时完成相应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实验、论文撰写等),学生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综合指导与过程管理有效地用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监控、指导和管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注意督促学生严格按计划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便捷为一些学生通过东拼西凑完成论文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为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了方便。对学生最有利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是面授指导,对于不能参加面授指导的学生来说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电话、QQ群交互或Email的方式与指导老师互动。进而,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有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可当面或通过网络向指导老师汇报论文进展状况,解决疑惑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很好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控制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6)毕业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耐心,及时准确的与学生沟通思想,做心理疏导,认可学生的努力,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自信心。指导老师及时与相关学生谈话,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采用适合相关学生的方式方法,谈话随意自然,在谈话过程中端正态度,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一个随和温馨的环境,给学生一种归属感。老师言传身教,让学生逐渐明确自己毕业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使得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梳理毕业设计的思路,认真组织内容,从而为毕业设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理实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在毕业设计的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指导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加强指导,强化管理就一定可以把毕业设计水平提高一个台阶。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社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四部融合 岗课证相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测绘类高职专业的优秀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专业测绘、建筑、水利水电、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等行业的工程测量岗位,从事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等工作,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空间位置信息与测绘技术保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而工程测量技术是其发展的基础、信息框架和技术支撑,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基于行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定位为“以鲁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省,服务区域测绘行业发展,培养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国土资源测量等测绘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测绘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面向测绘、建筑、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等行业测绘生产第一线,培养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国土资源测量等测绘生产和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提供可靠测绘技术保障的技术技能人才。

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多方调研,逐步探索形成“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四部融合、岗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1四部融合

“四部”即为信息化课堂教学、开放式实验实训、学生技能大赛和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

1.1.1信息化课堂教学

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泛雅)上传课程资源,利用课堂管理工具(课堂派)检查学习进度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情况;使用三维模型、仿真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用以教学观察、分析与处理,实现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学习“看不见、进不去、生产与安全”的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拓展和交流;将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以单一任务为优秀的微课视频,录制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的规范操作视频。信息化课堂能够有效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扩增教学时间,解决由于实训设备昂贵、生产环境安全、实训师资短缺带来的教学难题,实现“做中教”与“教中做”和“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有效教学。

1.1.2开放式实验实训

“开放式”主要体现在: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师公布各实训室开放的具体时间,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实训,达到熟练仪器、熟知教学难点的目的;二是实验内容的开放:教师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具有关键知识点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自行选择,这种方式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三是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开放:将教学资料、测量仪器、实训场地等资源向学生开放,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环境。

1.1.3学生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内容和赛项内容紧密结合,营造竞赛与教学、竞赛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生首先开展专业社团活动,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以比赛形式展开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有利于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市比赛。

1.1.4校企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近工作岗位,实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4.1参观生产认知:熟悉测绘企业基本工作内容和流程、各项技术规范。

1.1.4.2岗位责任认知:学习企业内部的相关生产规章制度,了解工作岗位职责及相关岗位工作内容。

1.1.4.3仪器设备操作: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工作原理与维护方法;熟悉测绘仪器的具体操作和检验。

1.1.4.4顶岗锻炼:将所学的测绘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了解相应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贴近岗位工作,提前步入工作岗位。

1.2岗课证相通

通过多方调研(测绘企业、行业部门、同类院校、已毕业学生),探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并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重置专业课程,主次分明,实践合理。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将我院工程测量专业职业技能认证的高级工程测量员的职业标准,根据其对应的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形式,与相关课程内容相融合,做到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如下表所示。

表 技能等级证一览表

2.“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三年的学制分成六个学期,其中第1学期主要学习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测绘基础课程,使学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一些常识,学会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和使用;第2至4学期在前面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字测图、控制测量、GNSS测量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相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和素质,并且在每门优秀专业课配备1至4周的单项技能训练和课程实习实训;第5学期除了学习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外,还将进行高级测量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和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将由专业指导教师联合企I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贴近真实测绘项目,进行生产性实习,主要针对测量的某些单项技能进行练习和提升;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训。在整个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不单纯作为生产单位,而以培训教育为主,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不同,专门为每个生产项目量身定制学生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现场的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责任人作为学生的师傅,带领每个小的团队进行项目的组织实施,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签订学院、学生、企业三方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实习实训效果。

3“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工作过程式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作为考试标准。

根据不同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的需要,以现场教学为主,辅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最佳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测绘案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测量方案,小组团队设计测量流程,从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现场教学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简单的实训环境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需要学生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工程测量的作业过程。在测绘工程现场,教师针对具体工程任务展开教学,边讲边练,解决学习重难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3情景模拟

通过CAD三维虚拟动画、仿真认知软件等模拟工程现场,引入数据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领悟现场测量过程,为学生创造仿真施工现场。

3.4任务驱动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任务书,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任务计划书,经教师认同,逐步完成任务分解,最后进行成果考核,教师跟踪评价。由于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方法具体,考核严格,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几乎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执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协调及协作能力。

3.5示范教学

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强调每一个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规范规范性操作,突出重点,讲解难点,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3.6启发引导

对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再通过分组讨论,确定主流方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到问题答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采取三证(职业技能证书、顶岗实习合格证、毕业证)毕业的方式,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特点,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测量方案设计和小组技能协调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优秀课程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针对专业技能培养设置的实习实训教学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4.1“教、学、练、做、证”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项目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练、做、证”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学生的学、练、做及最后的知识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融为一体,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具体实施时,将授课教室与实训教室合为一体;将重点内容与实训内容合为一体;将训练内容与考核标准融为一体,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方式开展教学,同时严格考核方式,保证“教、学、练、做、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4.2“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实验实训内容需与测绘生产实际相贴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多家测绘、建筑企业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学校的实训教学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结合真实的测绘生产项目,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生产现场指导,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监督,学生自主完成生产任务,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时,要求实训项目必须是实际生产任务;生产任务需由学生为主体完成;学校、企业指导教师需要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学校、企业、学生一定要签订三方协议,指导过程计划和考核标准。

5.结语

测绘产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逐年扩大,因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针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和职业特点,提出“四部融合、岗课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有利于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学交替”的概念,摆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工学交替育人模式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

关键词:工学交替;进阶入岗;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校外生产实训基地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工学交替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有模式,要求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要进行职业培训,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产与教学的互补与相长。

一、实施背景

我系在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之初,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以前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时间增加到1.5个学期。通过以上的教学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生产,尽快掌握实际生产技能。通过以上调整,虽然增加了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但也会造成一个问题:校内学习和生产学习是互为独立的两个环节,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系在省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再次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工学交替,进阶入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从大二开始到大三上学期完成两轮的工学交替跟岗实习,最后在大三下学期完成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企业从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技能的成长规律层层推进。

二、面临问题

“工学交替”作为一种受国际社会认可的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很好的实施,它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目标紧贴行业,最终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现工学交替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参与实训教学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国家对于企业是否参与教学还未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学校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补助等开支全都由企业承担。因此,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2.接受实习生的人数和时间不能固定。企业会根据自己测绘任务的大小和项目时间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实习与企业测量任务密切相连,因此,企业很难按照教学计划定时定量地接收实习生。

3.工学交替管理不规范。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在实习期内面临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不好协调两种管理制度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两种管理模式存在不适应性。

4.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工学交替的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打分,其中,企业指导教师打分的比重较高,但往往流于形式,只要按时出勤都会有较高分数,以至于在企业学到什么无法体现出来。有时企业会根据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业绩给予评价,也就是根据学生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来给予评价,这与工学交替的初衷相悖。

三、解决方案

首先,由于工程测量专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不同,企业无法提供固定的工位。因此,我系选择了22家大中型企业作为合作企业,保证了岗位的基数。其次,针对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时间不同,我系建立起灵活的教学进度安排,只要保证学生在生产实习的每一学期完成固定时长的实习任务,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的时间可以根据企业项目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我系和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学生校外实训校企管理职责》《跟岗实习协议》《跟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跟岗实训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

四、实施过程与效果

我系对工程测量技术134个班实施了“工学交替”,第一轮跟岗实习是在大二下学期,结合合作企业的项目情况,我系将学生派往四川中歌测绘、四川省德阳地质工程勘察院、中水成勘院、四川金广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完成了8周实习任务。第二轮跟岗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将学生派往中水成勘院、四川金广通科技、四川华尔达、光大测绘等公司,完成了10周的跟岗实习。最后顶岗实习由于涉及学生就业,就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使顶岗和就业融为一体。工学交替育人模式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前期的调研准浣岷鲜凳┕程管理与监控,固化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与教学文件;通过和企业磨合,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实施办法。学生通过企业三阶段的生产实习,学到了很多实用生产技能;实习生也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考查时间,真正达到实习―就业一体化。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途径:完善测量实训环节,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完善考核体系,健全指导体系,建立反馈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开放式

《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非常强。《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众多的测量知识特别是测量仪器是全新的、陌生的,只有通过测量实训,才能验证和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熟悉测量仪器、工具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它不仅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已毕业的2011级和2012级以及未毕业但学过《工程测量》课程的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深入建筑施工企业、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剖析非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对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有效性探索。

一、《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中验证性、演示性实训偏多,且偏向测量类、而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测设类实训少,与实际工程有偏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形式不够多样化

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两大块,且实训项目内容陈旧,课内实训项目在安排上未突出层次感,未能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集中实训还是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未开展数字化测图。

3、实践环节考核形式不够公平、科学

课内实训考核主要是以课内实训报告的成绩为依据,集中实训考核主要是以集中实训报告和实训数据成果为依据,然而在抄袭现象非常严重的情形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够公正、科学。此外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团队合作完成,以上的考核方式未考虑到团队精神的考核,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4、实践环节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和质以及维护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又是非测绘工程专业,于是在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上就比较有限。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量,而一味地降低质,以至于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仪器无法操作的情形。而有的学校却只有光学水准仪、经纬仪,连现在工程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全站仪都没有。在维护方面,没有适宜的测量仪器设备所需的存在条件,维护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就上岗。

5、未突出“个性化培养”

由于是非测绘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一样,没有给学生课余时间提供自主验证的项目。没有给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高平台。

6、教师的数量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其次为了满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使得许多年轻高学历教师是踏出校门又跨进校门,由于没有经过大型企业和社会的强化训练,大型项目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建立

根据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

1、完善测量实训环节

(1)实训项目内容和课时的改革。传统的实训项目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演示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且经纬仪的使用类项目占课时较多,但经过问卷调查,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经纬仪较少,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较多,而能够熟练操作全站仪的学生人数却不多。针对调查结果,本次教改κ导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这个项目为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意境的分解,包含基础、综合、设计和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训。其中基础、设计、综合类型的实训项目将涵盖在《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中,面向所有学生,创新型实训项目的设置是针对工程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合理借助开放的测量实验室自主研发或在测量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突出个性化培养。

课内实训项目内容的设置将偏向水准仪、全站仪、GPS,即加大水准仪、全站仪、GPS使用项目的课时,相对缩减经纬仪使用项目的课时,且增加测设类项目。由于是非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绘新技术(GPS测量技术)项目课时数不宜安排过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基础上,了解测量先进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集中实训项目为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然而随着全站仪、GPS的广泛使用,微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地形测绘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测图则因运而生,其比传统的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劳动强度小,错误率小,绘得的地形图更加精确、美观、规范,于是应将集中实训项目调整为数字化测图。

(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指导,跟踪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此学习方式太过被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调查结果,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几乎都有WIFI可以使用,且最常用的互动平台是微信平台,于是可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的仪器操作和使用过程、成图软件使用过程等制作成教学录像,上传到微信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不限次数的学习,反复熟练仪器的操作过程,加深记忆。如此实施以后一方面可使在校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测量技能仍然很强,另一方面给已毕业的学生再次想学习测量技能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微信平台上除了上传教学录像外,还可上传高端论坛上的院士报告,让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及时了解测量界新动态,新发展。其次对于全站仪的使用,除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测量实验室借用仪器练习后,还可建议学生利用全站仪模拟器来熟悉操作,这样双管齐下,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全站仪的操作方法,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站仪的购买和维护费用。

(3)实训场地的建设。①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及管理。a、大地基桩引出点的设置。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翠华山脚下,整个校园高差颇大,地物类型繁多,是一个很不错的测量实训场所,非常适合进行工程测量实训。于是我们在校园内建立了一个大地基桩引出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点位的正确坐标确定其他点位坐标,不再使用虚拟假设点位坐标。b、测量风雨实训场的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课程安排一般是理论和课内实训交替进行,便于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实际操作的升华。测量课内实训都安排在室外进行,几年的测量教学下来发现测量实训教学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往往不能及时安排实训教学,对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建设全天候的实训场地,类似于为体育课建设的室内风雨操场,可以建设测量风雨实训场。c、测量实验室的管理。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推进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指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实训教学层次。第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自己没有掌握或者不够熟练的仪器;第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未完成的实训项目;第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我设计的测量实训,验证自己的设想;第四,实验室可自行设立自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自选项目参加到指导教师的项目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仪器的检验校正工作中,可将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和实验室教师一块对测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检验校正,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为了及时了解每台仪器的最新情况,可以建立设备档案,即将每台仪器的基本信息(设备名称、设备分类号、院编号、采购日期、制造号、规格型号、来源、厂家、价格、现状、经费科目、发票号等)均输入EXCEL数据库作为基本资料,另外,每台设备完好状况也要单独标注。如果实训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改完好状况,作为仪器维修保养的依据。其次对于每台仪器发生的故障、维修时间也要做好记录,作为设备将来报废的依据。

②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助于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强化其创新创业等实践意识,在相关基础技能的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在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供企业选拔和录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西安翻译学院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除了在企业设立学生实训基地,后续校企双方在遵循“互惠互利、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的原则下,还可以尝试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共建实验室,搭建与企业、教师科研项目沟通和互动平台,合作办学等。

2、课外创新活动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转型”教育,培养、滋生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鼓励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工程测量相关的大创项目,如楼群沉降观测项目。

(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挑选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教师一起完成纵、横科研项目以及探索创新型实训项目。

(3)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测绘仪器厂商进行专题报告,使同学了解生产单位的需求和测量技术的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测量实习与测量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测绘仪器厂商,在签订仪器购买协议前,和厂商洽谈,可把做专题报告作为购买仪器的前提条件,让其每年免费为学生做一两次报告,通过聆听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仪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假期在岗实习。学校在组织学生定岗实习时,会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而我们学校没有测绘工程专业,所以由学校来统一安排进行专门的测量实习可能性不大,学生可在工程测量课程完成后,利用假期通过各种途径去测量现场参与测量过程,综合运用测量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5)测量竞赛。通过参加校内竞赛、省级竞赛和部级竞赛三个层次的竞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体系

(1)完善考核体系。为了杜绝实训成果的抄袭,在给定已知数据时,采用学号或组号关联数据法。课内实训成绩评价指标由技能测试、实训报告和成果以及平时成绩组成。集中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大项目,需采用团队工作模式,除了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针对共同任务,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可适当地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从学生实训期间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团结协作能力、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实训报告和数据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健全指导体系。构建高效、优质的实训指导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训尤为重要。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可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制度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建立。

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可由理论教师和有生产经验的工程人员组成,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可从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选派,也可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将来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然而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有一定难度。若把年青教师派到生产单位去培养,又需要占用较长时间,所以,可先通过实训基地对年青教师进行技能培养,然后送到生产单位再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将会大大缩短实训时间,提高实训效果,节约教师培训成本。实训基地要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注重挖掘自身潜力,用较少的代价解决测绘教学中大部分实训问题。此外对于年青教师还可采用导师制,给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活动,使年青教师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②指导制度。为了使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对于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在实训现场,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开发的创新性实训,实验室实行值班式。③平台建设。为了方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实训问题,我们通过现在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进行交流。

(3)建立反馈机制。为了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先进性,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反馈,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平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方式、态度、水平等、实验室的相应制度的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的反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反馈意见汇总到教学管理部分,然后进行改正完善。

三、小结

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其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个环节组成,通过在学生中试验,《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作者简介】

罗利娟(1986-)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主要研究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其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较强。工程测量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测量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校目前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及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开设了本课程,学生需要在两周左右的实习学时设置下系统掌握测量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有必要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一、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一)教学现状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都采用了学年制教育模式,学生需要在固定学习时间内完成设定的学习课程,课程开授时间、讲授内容基本固定,具体到某一课程,相同专业学生需要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学习,学生类似生产线上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完成加工的产品,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压抑学生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国家高等院校测量实习延续大部队模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导线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绘制单幅1∶500地形图,并在区域内完成道路圆曲线与建筑物的测设任务。这些实习内容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的工程单位显得单一,并且对不同专业来说基础部分重复,应用部分淡化。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改革受到学制式教育的影响。现阶段,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以及学分制教学,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制式教育给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很多阻碍。固定是学制式教育的最基本特点,在测量实习中,表现为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经费固定,然而测量实习面临着不同的课程设置与天气因素,将工程测量实践固定设置在学期末或二年级暑期,限定条件不够灵活,一些优化改革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缺乏本质上的突破。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高校持续扩招,导致参加测量实践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多,给测量实践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指导教师相对学生数量缩减,单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从原有的15个左右增加到150人,增加了实习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调整

通过对就业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分析,发现非测绘专业学生从事专业测绘工作的几率不高,但是却有很多毕业之后短期从事测绘工作的情况,学生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测绘理论,同时具有熟练精湛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测量工作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根据非测绘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变化,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适当调整,从测图训练逐渐转变为对测绘技术的应用训练,并将测量实践教学划分为穿插训练和集训。

1.课间实验。长期以来,不同专业测绘课程实践实验内容都是相同的,无法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可以将课间实验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实验有水准仪、水准仪测量、经纬仪、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水准仪和经纬仪校正等,选修课程包括三四等水准测量、地形图测绘、测设缓和曲线与圆曲线主点、观测建筑物/深基坑变形和全站仪使用等。通过选修与必修的划分,要求所有专业都要完成必修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符合自身专业技能需求方向的选修实验,有所侧重。

2.集中实习。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也应该顺应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增加相关专业地图应用训练,例如数字化全站仪测图正在逐渐取代经纬仪测图,使用能够高精度采集绘图信息,同步记录传输的测绘数据终端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同时利用通信接口,将测绘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进行电算化分析处理,结合电子屏幕人机交互编辑补充,直接生成电子地图,而利用电子地图,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学生测量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普遍应用教师预留实践课题,采用“学生动手+教师辅导引导”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规模大,而实践教学时间、设备、场地等资源有限,导致很多实践操作都无法真正开展,只能由教师演示,学生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测量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开展多样化的实验实习,将常规实验与多媒体演示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学生操作与教学演示同步进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些测量实践耗时较长,需要投入较多的仪器设备和资金,给学校带来了较大压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学实习中引入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制定解决方案,自己动手,锻炼学生测量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要学校购置所有的最新设备和贵重设备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寻求和当地测量设备销售商的合作,由销售商向学生讲解、演示各种新型测量设备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在开拓视野、接触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销售商也借机更好地宣传了自己的设备产品。

(三)实习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践教学的实习成绩评定一般都采用小组为单位的评定方式,每个小组由4―5个学生组成,通过小组内的比较权衡进行综合评定,而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相对缺乏,评定体系不甚合理,各方面角度比较单调。考察学生实习成绩时,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还应该注意观察实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动手能力强,见解独到,应该给予适当加分,同时还要抽取小组内的2―3名学生进行考察,了解其实习基本知识、仪器操作表现,作为学生和小组的成绩评定组成。

(四)e极建设实习基地

学校应该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上升到和实践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测量实习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独立适用场所,并提前设置埋设三角控制点、水准点,积极建设地形测量测图基地、水准测量基地以及缓和曲线、圆曲线测设实习基地。为了使实习基地能够满足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并能够容纳多个班级作业,同时节省实习经费,需要对场地进行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充分利用校内地物地貌、工厂等场地,建设符合需求的校内实习基地。

实验室建设方面,不同的学校情况与基础导致测量实践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产生了较大的差别,通过多年实验室建设经验的总结,认为应该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积极争取学校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将仪器添置和更新区分对待,保证常规教学仪器,并重点投入重要综合性仪器,少量多次购置高精尖仪器,或者寻求和仪器制造厂商之间的合作,为仪器制造厂商提供展示、新产品的机会条件,积极引入生产实践中没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为学生开拓眼界,同时积极寻求和其他学校、院校的合作,共享实验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互通有无,减轻实验室建设的资金压力。

三、结语

基于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测量教学实践现状,积极探索非测绘专业工程测绘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认为需要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方面入手,提高测量实践教学实效性。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校本教材的开发

摘要: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校本教材的开发,需建立校本教材建设的保障措施、明确校本教材的编写依据、设定校本教材内容的结构框架、充分应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突出地域行业特色;应具有专业性、服务性和新颖性。内容取舍应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体现课程专业目标和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编排的内容应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及职业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就业用得上。校本教材还应滚动修订,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校本教材

近年来,建筑企业对建筑测量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目前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大多依旧采用传统的《建筑工程测量》教材,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实训项目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场景的模拟,“工”“学”相互独立局面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不能立即独立接任岗位工作,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因此必须开发适应工作岗位的校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的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服务于区域建筑行业对高级测量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发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校本教材《建筑工程测量》和《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与运用职业技能。教材的开发方法值得探讨。

一、建立校本教材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编写团队

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一定要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方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要建设高度职业性、实用性的特色校本教材,必须组建一个包括有丰富建筑行业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测量放线技术人员、测量专业课程型专家、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毕业生等在内的开发团队,并通过各种途径优化团队的组成。工程师、技术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和毕业生共同合作,才能真正编写出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放线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工学结合校本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需要编写人员创造性提炼知识点、技能点,精心编排各个实训项目,比传统的纯理论性教材编写难度大,耗时长,因而需要学校建立组织机构来指导、协调管理教材的编写。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全面负责全校校本教材的规划管理、教材的编审加工和印刷出版等事务。编审委员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材编写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二、明确校本教材的编写依据

(一)示范校课程建设要求和培养目标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示范校建设成果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优秀课程建筑工程测量需建设成市级精品课程。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重视职业能力的训练,将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职业特色,凸显校本教材应有特点及优势。笔者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需_到的课程目标如下:(1)学生能操作建筑测量仪器,进行高程测定、高程引测、建筑物轴线定位、楼层标高和墙体标高的测设与控制、建筑(构筑)物的变形观测;(2)能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的监测与保护;(3)能使用全站仪进行测定、测设等工作。因此,教材的编写依据首先来源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的课程目标。

(二)建筑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

校本教材的内容源于建筑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学校施工教研室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深入淮安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对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展开了调查,了解到建筑施工测量放线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建立现场施工测量程序组;制定测量放线方案;准备测量仪器;核定位桩及水准点;建立现场控制网;建筑物定位放线;建筑物基础放线;楼层标高控制;建筑物垂直度控制;沉降观测;测量资料归档等。分析研究调研资料,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提炼出现代建筑工程测量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确定教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基础,为教材的开发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测量放线工要求

校本教材的内容纳入了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见表1),还增添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安全文明生产等知识。如此,职业知识技能和双证书制度相关内容就融入了教材,学生一毕业就能凭技能证上岗。

三、设定校本教材内容的结构框架

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优秀,教材编写组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实训项目教学内容为编写中心,以理论为实训项目服务为原则,建立以测量技能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教材内容贴近生产,贴近工艺与实际应用“零”距离对接,浅显易懂,学生能自学,学即能用;实训即岗前培训。最终完成的教材目录章节有: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水准测量在施工场地平整中的应用、基础线的放样及基坑深度控制、建筑物轴线放样及引测、墙体施工测量和建筑施工坐标引测、建筑物变形测量、地形图及GPS应用和建筑施工测量管理等。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地域行业特色

“校本”的内容是由学校所处的地域、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实际环境、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等构成的,强调地域、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和特殊性。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多数课时以实训课为主,实训课部分的教材内容需围绕实训基地已有仪器设备等条件编写。笔者所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拥有高精度的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设备,专门的测量实训场地能够满足各种地面实训要求。学校与多家当地建筑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提供了校外实训基地,为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这些实训基地元素均融入了校本教材。

五、主动寻求外部力量,共建不断完善的校本教材

一部好的校本教材,要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匹配,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这就决定了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必须有来自各外部力量的支持,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经过教学实践后,教材理论部分内容又进行了适当调整与整合。在得到工程技术人员和对外社会培训人员的修订建议后,也对技能实训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减。修订后的教材让教师好教,让学生好学,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测量知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

基于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应具有专业性、服务性和新颖性,内容取舍应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体现课程专业目标和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编排的内容应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及职业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就业用得上。校本教材还应滚动修订,不断完善。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摘 要:《工程测量》是一门复杂程度较高的课程,中职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普遍缺乏对学习的耐心与兴趣,因此难以提升《工程测量.的学习成绩。现阶段,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推行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工程测量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旨在促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0 引言

测绘技术在公路施工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对公路测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技能型测量人才的主要基地,为了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育人质量,必须要做好《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1 《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陈旧

部分中职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所用的《工程测量》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大部分章节结构与教材内容在几年内一成不变,难以适应新时期公路施工与测量工作的需求。此外,教材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即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无法有效地推动教学的进步。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工程测量》教材内容甚至与其他专业的教材内容雷同,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1]。

1.2 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部分教师依旧沿用落后的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测量学本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只顾向学生注入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训教学,从而无法有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沦为读书机器,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Q实际问题。

1.3 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测绘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表现为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仅凭分数来判断学生的能力。一些教师不主动接纳、学习最新的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测绘知识,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升级,从而难以提升《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

2.1 优化教材内容

陈旧的教材非但无法有效提升《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反而有可能为学生们灌输不合时宜的测绘思想。科学技术是不断地发展的,以往的理论可能存在着一些纰漏,只有不断地更新理论、发现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才能使理论日趋完美。《工程测量》的教材内容也需要得到不断地修正与改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使用最新的工程测量教材。《工程测量》教材与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规范化与统一化,教材编写者应当致力于紧密教材内容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为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编写的《工程测量》教材中应有翔实的典型工程案例,如此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工程测量》的过程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对测量学的兴趣[2]。

教材编写部门必须要不断地修订教材,使得教材适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教材编写部门必须要结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教材内容。教材要详尽地为学生讲授工程测量的相关理论,教材内容的难度设置要合理,可以加入简单易懂、有趣生动的卡通工程案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 优化教学手段

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实践性极强,而“工程测量学”本身便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大力优化教学手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工程测量实践经验,教师应当多开设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情境教学法,利用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由课堂讨论、室内实验、课外作业以及室外学习等内容构成,如果课程的内容较复杂,学生短期内无法充分消化所学知识,则应当采取集中实习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置身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当中,促使他们自发、主动地开展群体讨论工作。

应当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课外作业,做好曲线测设与陀螺经纬仪使用原理的教学工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理论后,可以与相关施工单位联系,将学生带到公路施工现场开展测量实训工作,从而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公路施工与测量环境[3]。

2.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工作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组织针对教师的教学专家讲座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来扩充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强化其专业能力。学校应当建立激励制度,促使教师主动地学习与接纳最新的测绘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耐心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来评价学生,及时表彰学习努力的学生,同时鼓励对《工程测量》课程失去兴趣的学生,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结语

当前,国内中职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材内容落后等问题,因此,大力推动教材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测量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进步。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毕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并初步提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测量专业;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办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增加。但据了解,目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出台统一的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明确提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致使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甚清晰、人才培养质量差异明显,甚至还出现了有的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而在课程体系的安排方面采取“因师设课”,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采取“偷工减料”,由于学生基础的薄弱而在能力培养的选择方面采取“以单概全”等现象。因此,为了真正培养适应形势需要的符合高端技能型要求的工程测量人才,需要有关院校和教师共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目标规格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定位、人才的服务对象等问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3]则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要注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显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所谓高职教育特色就是产学结合紧密,而实践教学特色就是学生应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训练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坚持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测绘专业技能,培养从事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道路建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监理、能源、测绘等部门工程测量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准确阐述了人才定位、培养方式、培养目的、培养要求、就业去向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元素和组成方式。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体现在,既有基本的时事形势、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或常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知识。结合当前测绘理论及测绘应用的发展普及、毕业学生职称评定及继续学习的个性要求,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知识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自觉遵守经济法规和技术法规。

2.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测绘科学与数学、物理的关系十分紧密,甚至可以说,测绘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的发展、物理的发展,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数学的基本知识(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上可适当地给学生讲授一定的基础物理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测绘基础理论、从事测量数据处理、适应新型设备运用、提高测绘成果质量。

3.有适度的工程建筑知识。工程测量是直接为工程建设规划、施工、管理服务的科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必须对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服务对象有所认识和了解,具有工程类型识别、施工进度判断、管理要求掌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或常识。当然,如果是采取“订单培养”,则应该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对相关工程建筑知识的传授有所侧重对待或优先选择。

4.有扎实的测量专业知识。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其涵盖的内容复杂且深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不可能“求全、求广、求深”,必须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针对职业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内容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特别是当前生产单位运用较为普遍的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如大比例尺测图、工程控制测量、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图、工程测量放样、测量数据处理、RTK测绘技术、地籍测量等必须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而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等可作为学生学习的拓展内容。

三、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是指一个人通过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等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要的主观条件。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体现在,既有基本的与人交往、知识阅读、继续学习的能力,又有从事服务于一般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测量技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为人处世技能。大学生毕业融入社会后,总是要与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要具有正常的与人交流、沟通、协作能力,要能善于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服从服务意识,并在工作中逐步学会组织管理、优化工作程序,从而提高工作效果。

2.发展的阅读学习能力。当今信息社会,知识传播与更新十分迅速,学校应教育并引导学生既要会生活更要会学习,倡导并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发展需要,计算机使用、英语阅读、中文写作技巧等能力训练应适当加强,并尽可能开设一些测量高技术选修或讲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是进入生产第一线的,直接从事测量操作工作,因此,毕业生应具有水准仪(包括精密水准仪)、经纬仪(包括精密经纬仪)、全站仪、GPS仪等常规仪器的熟练使用技能,及一般测量计算软件使用、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资料整编管理等能力。此外,在条件许可时,也应尽量让学生对当前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专用工程测量仪器有一定了解,不断扩展学生视野,为毕业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四、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遵循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文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分布、能力形成。结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性质、学生智力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教学工作安排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课程主次有别”原则。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领域设计法”、“项目驱动法”等,其实质是就一门课程而言采取的教学技巧或教学方法。按照“理论够用”的指导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还是应该遵循“课程主次有别”原则,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思想政治、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课程为主,特别是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合并、补充等方面统一认识,着重塑造学生道德规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二阶段是以AutoCAD、地形测量、测量平差基础、数字化测图、工程控制测量等课程为重点,适当增加航空摄影测量基本知识教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与工程测量关系十分紧密的一些工程数学知识的教学,着重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专业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形成学生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是以GPS测量技术、工程测量、地籍测量、RTK测绘技术等课程为主,着重固化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生专业素养。

2.坚持“实践技能优先”原则。测绘科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而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尽可能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50%以上,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绘图识图能力、数字计算能力、仪器操作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误差分析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规范执行能力、工作优化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强化课程教学与训练,重要的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到在时间、设备、指导“三到位”,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真正初步具备“合格测量员”的条件。

3.坚持“综合素质并重”原则。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应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形势、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学生适应社会个性发展等,适度增设选修课程或讲座如《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工程变形观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工程经济学》等,以利于学生拓宽社会人文、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知识,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既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如何认识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目标规格等问题,应该是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人员认真思考并相互切磋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现代学徒制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人才实践能力不足、岗位经验缺乏的情况。而现代学徒制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概念、特点及困境的全面分析,探讨了现阶段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要点,最后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程测量技术;应用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实践为教学目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2014年,我国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目前,我国将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训的教学模式的试点高校共有165所,范围主要涵盖了全国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

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教育的重要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同时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述

1.现代学徒制概念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指由学校教师联合企业师傅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和教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职业教育机制。其最早应用于德国的职业培训,现已成为系统的国家教育制度。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制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题项目,并由教师与师傅共同提供指导,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来解决问题。

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对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与提高学习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目前,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主要面临几个方面的困境。

首先,缺乏政策支持,尽管国家已出台关于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意见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资源,使得推行现代学徒制举步维艰。

其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由于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学生与学徒结合的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从而难以保障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工作的基本权益。

最后,高职院校中仍有大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只注重理论讲授,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合作,使得学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轨。

二、推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要点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

现阶段,高职高校实行的学徒制度尚未完善,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企业参与教学育人,但是尚未做到和学校高度配合。

一方面,高职高校尚未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学水平低下,学校没有制订出完善的教育方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而且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这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缺乏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在参与高职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提供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具体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所执行的学徒制度中,高校领导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除大力发挥学校教学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制订符合学生将来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完善教学课程内容时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前提。

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在实行学徒制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不少问题。

如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积极参与企业工作的意识,不能全心全意地投身企业的工作等。

还有部分学生的诚信度低下,在协议期间就离开企业,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有些学生因为不满意企业内部的某些管理制度,又或者不能解决某些人际关系矛盾而选择不辞而别,这样使得企业浪费了大量的培养成本,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大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

综上所述,高职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学徒制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尽量避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构建半工半读的教育体系

现代学徒制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因此学校在实行现代学徒制时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在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创建有针对性的半工半读教育体系。半工半读教育体系应该按照以下这些基本要求来建立。

第一,要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和企业的技能需求,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第二,半工半读教育体系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普遍需求,不能只是为了应付合作企业的个别需求而忽视了社会上不同企业的需求。

第三,半工半读体系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的能力,使教学课程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更加专业。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建立工作室,搭建平台

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根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由学校牵头,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点,联系相关专业企业单位,共同合作构建工程测量技术工作室。

此外,学校按企业发展所需,企业依学校培养所需,共同制定实际的项目工作,在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和教授下,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学习中,并根据具体要求和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2.组建专业的校企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强大后盾。

现阶段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双导师制,也就是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师傅提供实践技能指导,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可以实行互聘制度,通过互聘方式,由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而企业师傅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课程的讲授,双方互补互用,共同搭建深度合作的桥梁。

此外,设立校企联合教研室,通过教研室共同制订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制定考核学生的评价制度,落实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

3.建立校企双导师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的培养机制,并通过建立合作项目的形式,把学徒制融入教学任务中。

一般而言,合作项目是教学任务的主导,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项目为中心来展开,项目可以为实际的工程测量项目,也可以为模拟项目,要求学生做好分组,每组根据导师制订的专业标准完成项目任务。

学生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最终实现强化岗位训练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4.建立具有发展性与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

职业教育除培养学生某种职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成效,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水平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职业教育必须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起考核。

现代学徒制想要把好质量关,关键是要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其中包括教师的评价、企业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教育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赋予了现代高等教育更加深刻的内涵,体现了高职高校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

实行现代学徒制来培养工程测量方面的技术人才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改善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防止出现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高职高校必须从现实出发,深入研究运用学徒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制度,壮大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设施,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升高职高校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实现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文章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和思路。从探索校企共同育人、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师素质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该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 优秀课程 现场教学模式 实践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项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G-3)。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笔者所在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分析,瞄准铁路、公路、城轨等交通土建施工行业企业对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项目为契机,对该专业《工程控制测量》《GPS测量技术与应用》《线桥隧测量》《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等优秀课程现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价办法等进行改革。借助现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升其学习自信心,增强其职业素养,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同时,加强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锻炼,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口径”一致。

研究成果

1.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笔者所在单位创新形成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三岗并举”是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三个优秀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六方对接”是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对接。“六方对接”始终贯穿于三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时,专业推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六阶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优秀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六个阶段组织教学,逐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双柔性”是指培养过程中,现场教学及顶岗实习环节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按照工程进度柔性安排教学时间节点,工地建到哪里,课堂就流动到哪里。形成了与铁路、公路、城轨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点多、线长、流动性强等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使现场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一致。

2.实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工程控制测量》等优秀课程现场教学实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施工现场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根据生产项目工作流程设计学习任务,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贯穿于任务实践全过程[1]。本文以《工程控制测量》课程为例,现场教学学习情境及对应学习任务设计如图3、4所示。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优化了《工程控制测量》等优秀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最新测绘技术、方法及仪器。现场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办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考核,课程成绩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推行了现场教学学生校企双重管理

现场教学期间,学校和企业对教学班级实施双重管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后,与企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严格遵守现场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教授学生专业优秀课程的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2]。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交替授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向学生传授岗位职业技能[3],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评价。

企业通过在师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协同,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现场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参加现场教学的学生能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施工现场的脉搏,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

4.提升了学生专业优秀竞争力

现场教学期间,按照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把工作岗位、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等规范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较早接受企业管理模式、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习兴趣[4]。测绘行业作为艰苦行业,现场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精神,磨炼意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成果应用

笔者所在单位是西北地区最早开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企业和同行院校的高度认可,受到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借鉴。也满足了铁路、公路建设行业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5]。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涌现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6]。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后,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改革成果:⑴优选工程项目,并结合项目特点,及时进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优秀课程现场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及任务的更新优化。⑵进一步完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办法,优化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形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海洋工程类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摘 要:工程测量工作贯穿于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的始终,作为海洋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非常必要。结合该校船海专业建设的现状,探讨并分析了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体系、软硬件建设、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工程测量 船海专业 存在问题 改革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工程建设的主导技术,常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建设制造工作的基本技术[1]。与船海专业主要的力学、数学相关课程重视理论教学不同,工程测量的课程精髓体现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加强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训练。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广东省作为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也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捍卫海疆完整,离不开船舶及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建设。海洋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面临着巨大地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兄弟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为适应市场要求,本科教育不断改革,近年来增设了不少新的课程,《工程测量》作为港航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传统课程,由于其在海洋工程中较强的实用性,作为重要课程被引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中。近年来,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上对传统工程测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适应或者脱离实际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迫切需要重现认识和改革旧有工程测量的教学体系和方法[2],结合船海专业实际,与时俱进,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努力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船海专业“三能”(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应用型人才。

1 该校船海专业课程建设

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人才。随着学校“建博增硕”工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党委已明确提出该校类型定位是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正确决策,但就该校办学层次、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看,仍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工程学院各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这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其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着力改革完善教学体系,新开设了《工程测量》这门课程。

2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实践及存在问题

2.1 讲授方式单一,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

目前工程测量的教学仍然以单纯的讲授式为主,即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讲授的方式多为填鸭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这就造成了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事实上,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关系而非垂直关系[3],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远离实际、学生生活,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船海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所用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理论知识占了大部分而实例较少,有些内容很深脱离实际,无法很好地体现一门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此外,教材中所介绍的均是一些老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并且仪器的操作方式非常老旧早已淘汰。随着各种新标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也在逐渐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这些新知识在书本中仅仅简单提及。面对船海专业仅有32学时的《工程测量》课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单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质量很关键。

2.2 教学仪器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测量教学要求

该校《工程测量》教学仪器比较陈旧,如水准仪、经纬仪等,多为十几年前的老旧仪器,部分仪器有破损不完整、无法操作的问题,由于南方天气潮湿,部分光学仪器由于内部发霉造成堵塞看不清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时,有不能调平、看不清的情况发生,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学校后来购置的全站仪都已经不能满足测量教学要求,仪器的更新换代问题突出。

2.3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在《工程测量》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实验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1)设备问题。即陈旧的教学设备数量上严重不足,质量上存在年久失修不能调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积极性;(2)教学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学时不足,收缩了实践教学学时,学生往往只能在一次实验课上有机会动手操作;(3)态度问题。学生对实践内容不够重视,缺乏自主性,往往上课之前对仪器的操作使用不熟悉,依赖于教师现场讲授,对于一些复杂仪器操作的掌握显然不够。

2.4 缺乏与学科间的联系

与其它课程相似,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的教学也存在着与该学科脱节的情况,由于国家统编教材主要针对土木、测绘专业的学生,而船舶与海洋工程实践中的测量手段与方法应用有所不同,造船行业常常在钢板放样、分段合拢等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精密测量。学生通过学习往往只是掌握了土木工程测量的一些方法,对于该专业的应用却一无所知,这也有背于在船海专业开设《工程测量》课程的初衷。

3 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丰富教学手段,精选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应精选课程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讲授内容应以测绘理论知识为重点,以现代测量技术为手段,以最新测绘成果为主线,以满足行业测量需要为目的。对测绘原理、仪器的使用重点讲,针对船舶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侧重地讲授。总之,对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以及知识性、趣味性。

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视频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在讲授“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这三大基础测绘要素的相应章节时,把相关设备仪器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听完测量原理、仪器使用后,能够有机会当场演示或者使用仪器,结果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真正把所学知识印在脑海里。此外,作为容易结合实践的课程,可以就引入慕课式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3.2 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建议学校应当注意加大对实践教学所用仪器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围绕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契机,完善开展实践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解决试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结合该专业课程实际,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列出所需配套软硬件设备清单以供参考。此外,学校应注意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企业的实践基地锻炼。

3.3 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实践环节

工程测量是一门服务于工程的应用学科,许多内容与工程施工密切相关,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关施工测量的内容需结合具体工程进行讲解,其间采用演示加学生实操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而课程实习作为《工程测量》特色的一环,对于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的能力,加深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该次改革,希望能够规范涉海专业校内实习方案,由于船舶专业没有课程实习环节,希望今后能够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将课程实习内容加入到实验课程中,以便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4 引入项目式教学,突出专业特色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4]。通过项目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成果展示、总结平分五个步骤完成教学,该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成功范例引入船海专业《工程测量》教学中。

引入项目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工程测量项目式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所担任的角色由传统教学中心人物转变为指导者、辅助者,具备项目规划和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能力。第二,工程测量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主解决一系列问题,锻炼了分析、解决、应变能力。第三,引入船舶制造案例教学后,充分体现了与专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掌握学科中的应用知识,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4 结语

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由于是专业新开课程,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发现并探索。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更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由于一些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前期试验的教学效果与预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优化教学设计、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约,进一步提高了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海洋世纪呼唤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全符合该校建设“三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服务广东海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海洋工程类专业《工程测量》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摘 要:工程测量工作贯穿于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的始终,作为海洋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非常必要。结合该校船海专业建设的现状,探讨并分析了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体系、软硬件建设、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工程测量 船海专业 存在问题 改革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工程建设的主导技术,常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建设制造工作的基本技术[1]。与船海专业主要的力学、数学相关课程重视理论教学不同,工程测量的课程精髓体现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上,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加强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训练。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广东省作为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也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捍卫海疆完整,离不开船舶及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建设。海洋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面临着巨大地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兄弟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为适应市场要求,本科教育不断改革,近年来增设了不少新的课程,《工程测量》作为港航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传统课程,由于其在海洋工程中较强的实用性,作为重要课程被引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中。近年来,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上对传统工程测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适应或者脱离实际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迫切需要重现认识和改革旧有工程测量的教学体系和方法[2],结合船海专业实际,与时俱进,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努力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船海专业“三能”(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应用型人才。

1 该校船海专业课程建设

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人才。随着学校“建博增硕”工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党委已明确提出该校类型定位是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正确决策,但就该校办学层次、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看,仍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工程学院各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这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其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着力改革完善教学体系,新开设了《工程测量》这门课程。

2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实践及存在问题

2.1 讲授方式单一,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

目前工程测量的教学仍然以单纯的讲授式为主,即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讲授的方式多为填鸭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这就造成了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事实上,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关系而非垂直关系[3],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总是远离实际、学生生活,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船海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所用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理论知识占了大部分而实例较少,有些内容很深脱离实际,无法很好地体现一门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此外,教材中所介绍的均是一些老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并且仪器的操作方式非常老旧早已淘汰。随着各种新标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也在逐渐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这些新知识在书本中仅仅简单提及。面对船海专业仅有32学时的《工程测量》课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单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质量很关键。

2.2 教学仪器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测量教学要求

该校《工程测量》教学仪器比较陈旧,如水准仪、经纬仪等,多为十几年前的老旧仪器,部分仪器有破损不完整、无法操作的问题,由于南方天气潮湿,部分光学仪器由于内部发霉造成堵塞看不清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时,有不能调平、看不清的情况发生,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学校后来购置的全站仪都已经不能满足测量教学要求,仪器的更新换代问题突出。

2.3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在《工程测量》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实验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1)设备问题。即陈旧的教学设备数量上严重不足,质量上存在年久失修不能调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积极性;(2)教学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学时不足,收缩了实践教学学时,学生往往只能在一次实验课上有机会动手操作;(3)态度问题。学生对实践内容不够重视,缺乏自主性,往往上课之前对仪器的操作使用不熟悉,依赖于教师现场讲授,对于一些复杂仪器操作的掌握显然不够。

2.4 缺乏与学科间的联系

与其它课程相似,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的教学也存在着与该学科脱节的情况,由于国家统编教材主要针对土木、测绘专业的学生,而船舶与海洋工程实践中的测量手段与方法应用有所不同,造船行业常常在钢板放样、分段合拢等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精密测量。学生通过学习往往只是掌握了土木工程测量的一些方法,对于该专业的应用却一无所知,这也有背于在船海专业开设《工程测量》课程的初衷。

3 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丰富教学手段,精选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应精选课程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讲授内容应以测绘理论知识为重点,以现代测量技术为手段,以最新测绘成果为主线,以满足行业测量需要为目的。对测绘原理、仪器的使用重点讲,针对船舶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侧重地讲授。总之,对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以及知识性、趣味性。

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视频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在讲授“高程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测量”这三大基础测绘要素的相应章节时,把相关设备仪器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听完测量原理、仪器使用后,能够有机会当场演示或者使用仪器,结果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真正把所学知识印在脑海里。此外,作为容易结合实践的课程,可以就引入慕课式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3.2 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建议学校应当注意加大对实践教学所用仪器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围绕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契机,完善开展实践教学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解决试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结合该专业课程实际,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列出所需配套软硬件设备清单以供参考。此外,学校应注意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去企业的实践基地锻炼。

3.3 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实践环节

工程测量是一门服务于工程的应用学科,许多内容与工程施工密切相关,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关施工测量的内容需结合具体工程进行讲解,其间采用演示加学生实操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而课程实习作为《工程测量》特色的一环,对于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的能力,加深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该次改革,希望能够规范涉海专业校内实习方案,由于船舶专业没有课程实习环节,希望今后能够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将课程实习内容加入到实验课程中,以便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4 引入项目式教学,突出专业特色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4]。通过项目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成果展示、总结平分五个步骤完成教学,该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成功范例引入船海专业《工程测量》教学中。

引入项目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工程测量项目式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所担任的角色由传统教学中心人物转变为指导者、辅助者,具备项目规划和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能力。第二,工程测量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主解决一系列问题,锻炼了分析、解决、应变能力。第三,引入船舶制造案例教学后,充分体现了与专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掌握学科中的应用知识,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4 结语

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由于是专业新开课程,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发现并探索。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更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由于一些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前期试验的教学效果与预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优化教学设计、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约,进一步提高了船海专业《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海洋世纪呼唤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全符合该校建设“三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服务广东海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