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语教学论文

小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8 03:42:52

小语教学论文

小语教学论文:语文小语学法教学论文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一篇篇课文读懂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怎样学懂一篇篇课文才是最终目的。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语的方法,必须认识小语学法的特性,明确指导要求,才能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一、小语学法的科学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学法的科学性是指它符合思维规律和科学原理。它的操作过程是根据思维规律而展开,利于有效思维;它的结构是按一定先后顺序组合,符合科学程序,前一个程序是后一个程序的基础,后一个程序是前一个程序的继续与发展,思维逐层深化;它的效应是简化思维过程,从而简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例如背诵一篇课文,科学的背诵方法应是:在把握课文大体内容后,先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及内在联系;再寻找关键词句作记忆的支撑点,把文章内容连缀起来;再回忆、尝试背诵,寻找遗漏,分析原因;最后诵读薄弱的句、句群、段落,再试背。这种背诵方法符合科学的记忆程序,它有诸多的思维因素参与,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作有序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如先指导“字词句学法”,再指导“段落学法”,最后指导“篇章学法”。二要遵循认识规律,先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合乎逻辑的教学过程,渗透学法,融学法于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领悟、理解学法,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如指导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读准生字字音;②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弄清词句意思、课文内容,探索作者行文思路、课文结构;③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掌握重点,研究精华,体味感情;④组织研读,整体认识,评价欣赏;⑤组织学生熟读,理解地记忆重点和精彩片断.这种教路清晰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学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再让学生从中领悟和概括出学法,然后引导学生由半独立到独立地运用学法。三要引导学生评价学法。某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虽然在某一学习内容的具体操作中有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其科学之处尚不了然。通过评议、知其某一学法的科学之处,就能更自觉地运用之。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程序安排是科学的,是因为“初读课文,感知了课文的整体意思;再进行词、句、段教学,使词、句、段教学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整体中的含意;再精读、研读课文,弄懂并掌握重点,弄清文脉,最后才有可能欣赏评价全文。

二、小语学法的目的性及指导要求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任何小语学法都是指向一定目标,都是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省时、科学、高效地学会某项内容与会学某项内容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法,什么样的内容就得用什么样的方方法来学懂。目的不清,方向不明,就无从选择学法。如归纳段意和归纳文章中心,各有不同的目的,就得选用不同的方法。如果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去归纳文章中心,目的就不能达到。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在接到教材后,首先考虑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然后考虑如何教,既教知识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教给学法,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教学观。这样,教师指导学法的目的性就会增强。二要在布置预习、朗读、默读、教师范读与讲读之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思、听、议、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意识,培养学生根据目的选择学法的能力。三要揭示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是解决“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或是解决“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或是解决“为什么”的分析型的问题,或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或是解决“可能会怎么样”的想象型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才能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如《看月食》课后作业第3题:“课文第3段与第5段都是讲月亮,叙述的时候有哪些不一样?”教师揭示本题是解决“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的问题,要求比较月亮全食与复原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后,就能从月亮的大小变化与月亮的亮度变化作比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小语学法的多样及指导要求

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表达一定的意思。学生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得掌握字、词、句、段、篇的学法。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包括:预习、识字、解词、语句分析、分层、归纳段意层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朗读、默读、背诵、质疑问难、做读书笔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查阅工具书、复习、阅读审题等方方面面的子方法。以上这些子学法,即有单项学法又有各自特有的多种学法。如解句的方法,就有:图示展现法、联想旁通法、词语突破法、成份扩缩法、层层剥笋法、句式比较法、上挂下联法、归纳合并法、关系理清法、抓住句眼法等等。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因字因词因句因段因篇而异,作点点滴滴的学法渗透,让学生领悟、掌握多种多样的学法,以利迅速地高效地掌握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各种知识。如教“叶”字,渗透用已学熟字(口、十)相加记忆字形的方法;而教“耍”,渗透用已学熟字(要)减去笔画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引导学生读这个成语所在的句子,从句子中找出解释,理解意思。二要训练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确定、选择相应学法的能力。如当要学习一篇课文,先要根据文章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法;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理解;学习记事的文章,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习绘景状物的文章,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大小、结构、质地、用途分析理解。三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积累学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法,应相机引导学生归纳此学法的操作程序与要点,从而掌握某种学法,并应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学法作分门别类的整理,整理出各种子学法的多种学法,从而积累学法,丰富学法。如中高年级的段落教学,要在各种段落教学中渗透不同的分段方法,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概括,整理积累,可整理出:“按时间的变化顺序”、“按空间的位置转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事件的内容和性质”、“按人物的出场顺序”等分段方法。

四、学法的层次性与指导要求

语文知识具有自身的系统性,这一系统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着自身的层次系列.小语学法随此而产生自身的系统性,呈现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系列。从阅读教材编排体系看,其层次为:讲读课文,领悟学法一阅读课文,尝试运用学法一独立阅读课文,独立运用学法;从掌握语文知识的顺序看,其层次为:理解字词句的学法——理解段落的学法——理解篇章的学法;从掌握课文的内容结构看,其层次为:分段与概括段意、分层与概括层意的学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学法——理解文章思路的学法;从阅读的方式看,其层次为:学习字词句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从学习过程看,其层次为: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法——分析、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学法——体会、分析文章写法的学法。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分层次渗透学法。低年级着重渗透字词句的学法,中年级着重渗透段落的学法,高年级着重渗透篇章的学法。二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生疏到熟练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三要通盘考虑整个小学阶段的学法指导,把学法归类归项,理出层次,前后照应,后一次指导与前几次指导有机联系,逐步提高,逐步深化,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不致于造成碰到什么指导什么,零零散散。同一学法在同一层次上多次重复,不能达到步步深化的目的。如《精彩的马戏》,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而《伟大的友谊》,不能单单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题意的方法,还应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心思想理解题意的方法。这样理解题意的学法就提高了一步。

五、小语学法的实践性及指导要求

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程度。”师生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语学法,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使学法质量逐步提高。学法的实践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学法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与提高。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概括、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语学法,并用于指导实践,在再次实践中完善、提高、丰富了学法。二是学法具有指导实践、提高效益的意义。学生掌握了小语学法,其目的是要指导实践,用于操作,学习小语各种知识,迅速提高学习效益。如掌握了悟句方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理解句意。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按照小语编者编排三类课文的意图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三类课文中,学法的实践量逐类增多,提高运用学法的能力。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学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学法,学生已有领悟、理解,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举一反三。如《再见了,亲人》,课文前三段都是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人物,在志愿军向她告别时,追忆她们支援志愿军的动人事例。其段落结构与写作方法相似。教师示范教学第一段,渗透学法,让学生从教师的范教中领悟出:“分层次理出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层次——句式比较领会感情”的学法。第二、三段就要让学生运用此学法去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某种学法后,要选用一定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实践学法。三要引导学生在实践学法中不断总结学法,丰富学法内容,提高学法水平。如教状物文章《沙漠里的船》,引导学生总结出:“抓形状、特点,分析用途”的学法;《猫》,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学生领悟、归纳、总结出状物文章还可以用“写的事物、事物的特点、怎样写”去分析的学法。后者的学法比前者的学法提高一步。然后运用总结出的这些学法去学习状物文章。

小语教学论文:回归小语教学的质朴状态

摘 要: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快速步入推陈出新的时代,纵观纷繁复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课堂,回归“真实、本色、个性、生命”的和谐课堂,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着学习带来快乐和甜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朴 真实 个性 生命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执教的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全面、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环节顺畅、主题鲜明,从而获得尽善尽美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理论一套一套,方法一招一招,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积极改造课堂教学,改变教学行为,于是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头绪越来越冗长,某些课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现象。

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反思课堂,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肤浅,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使得教学上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比比皆是。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能动”。广大一线教师对放了太多调味品的“美味佳肴”已经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他们更呼唤朴实无华的“家常菜”。

1.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病呻吟”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会弯下身子,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2.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应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向书本、老师的权威发出挑战。只有这样,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才是精彩的。

二、回归个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

1.驱情入境。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2.珍视体验。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3.问题开放。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空间。

三、回归生命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建构新型课堂,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境界。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新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删繁就简三月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

小语教学论文:大数据理念下小语阅读教学变革展望

【摘要】大数据时代,人的生活、工作与思维将发生重大变革。运用大数据理念,从学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之过程化视阈展望小语阅读教学教改前景,将不失为小语教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关键词】大数据;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冯伯虎,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6)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

一、教学设计理念:由“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进而再到“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优秀地位,一直是小语教育界所公认的。因此,长期以来,小语教育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视,其中,阅读教学的范式也在不停地变革着。尤其是近些年来,王金涛团队致力于大数据视野下的小语阅读教学范式之变革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开启阶段,梳理下传统的小数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的变化,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1.小数据时代里的“样本阅读”范式。

资料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小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除了教科书,就是教师所开列的课外读本了。从历年来人教社主编的我国小语教材或各省编的小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选择来看,可以说是从中华文学宝库及世界文学宝库中精选出的典型代表作品,即便是教师推荐的课外读本,也基本上是遵照课标精神精选出来的。学生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可以称之为“样本阅读”。“样本阅读”范式的形成,既有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原因,更有作品呈现方式的技术原因(多采用纸质媒体呈现)。

2.大数据时代里的“全息阅读”范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学校产生的冲击,尤其是大数据时代教学理念的变革,使得学生阅读文本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如:网络作品的在线阅读,电子图书的下载移动阅读等,给传统的小语阅读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窗口,使学生的“样本阅读”转变为基于学校阅读学习网站、互联网以及移动形式的“全息阅读”。“全息阅读”可以理解为是在“样本阅读”基础上的拓展。调查发现,“全息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样本阅读”更重视,而且,通过对“样本”的拓展(阅读),还能激发其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加深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这也正符合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大数据时代里的“个性阅读”范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表明,人的个性发展也会是多元的。要落实新课改理念中强调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谈“全息阅读”显然是无法体现出学生个性的。

研究表明,为了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需求,小语教师的“大数据”阅读理念应该是:(1)在保证落实教科书上的及教师推荐的“样本阅读”以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进行拓展阅读;(2)创建和不断完善小语阅读方面的主题学习网站,以便于学生拓展阅读;(3)建立小语阅读学习论坛,利于学生的学习交流与个性阅读才华的展示。

二、教学实施理念:由单一的课堂学习,到“课前”“课后”的拓展学习

在大数据时代里,若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显然是难以实现使学生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进而再到“个性阅读”转变的。而教师若能想方设法将学习时间有效地向“课前”和“课后”两端去延伸,为学生实现拓展阅读、个性阅读等创设条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建立并不断完善“阅读学习网站”,以便于学生拓展阅读、复习、巩固及检测;(2)充分利用“阅读学习论坛”,一方面利于学生互助式的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个性阅读的才华展现;(3)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开拓移动阅读学习空间,推荐新的阅读资料与学生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

三、教学评价理念:由随机样本评价到全体数据评价

对于班级而言,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设计教案的起点,同时也是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的依据,甚至还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学评价是对其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检测。笔者以过程性评价为例,阐述小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时代教学评价之不同。

1.小数据时代的随机样本评价。

资料研究及调查发现,按传统小数据理念所做的教学评价,主要有经验型和科学统计型两种。经验型就是教师依据以往的经验,并结合对课堂的观察、随机提问、抽测和学生练习等,做出的评价。这种做法是最常见的,但不一定准确。科学统计型评价,则是笔者团队曾经的做法:(1)按阅读学习力检测的结果,(内部掌握)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学优生(前20%)、中等生及学困生(后20%);(2)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如对学习知识点的检测,教师只需从学困生中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即可以此来确定是否有80%的人已达到了该部分教学目标的要求。

2.大数据时代的全体数据评价。

用随机抽样数据统计的结果去推测全部,虽然在统计学上是可行的,但这种做法却难以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细节,而且,也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评价方式则是:不仅关注全体学生每个人当节课学习的全体数据,而且,还关注与本课学习相关的全部数据。这些数据会包括每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数据,课前预习数据和课后复习、巩固、拓展阅读学习、论坛交流、个性阅读、才华展示的数据。甚至,还可以借用其他班级乃至往届学生学习该内容时的相关数据等。学生阅读学习的数据不仅会来自于教师,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学生通过学习网站的学习、交流和展示,而且,还可以是来自家长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阅读学习评价的大数据资源库。

在大数据时代里,之所以能够充分建构和利用混杂的全体数据,除了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外,与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大数据理念的建立,也是紧密相关的。

小语教学论文:浅析小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摘 要: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普及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果能把信息多媒体技术恰当地渗透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那么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运用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正反两方面特点的。多媒体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具有很好作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建议。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小学生求知、表现欲、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模仿、有效注意时间短;对那些有趣、放松、快速、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生动形象、直观的变幻多样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儿童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图文并茂、生动逼真,信息海量,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示出多媒体教学无于伦比的优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应注意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把握好四个“统一”

(1)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统一。不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是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替代了小黑板和挂图等传统教具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流行。有些教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制作课件上,甚至专门请专业人士来制作课件,这种理念显然是不对的。语文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个性化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手段会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意境的苍白。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2)把握好“多媒体硬件与软件建设”的统一。就多媒体硬件假设而言,运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学校进行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计算机、投影仪等一些设备。但在当前,有些学校看不到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前景和对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关系不大,因而不愿意配置多媒体教学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虽然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出现一些问题论文格式,往往存在着教师、教室管理者、学校信息工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现象。

(3)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注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苗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也以是否使用课件或网上资源的多少来评价课的好坏。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多媒体技术表演秀是不可取的,课堂上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但没什么实质性内容,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学生并没有在课堂获得有效的知识建构,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把握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的统一。有些老师在制作过程中没有考虑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论文格式,片面追求课件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直接使用别人的课件,也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根据课件设计自己的教学,而不是根据教学修改课件,不了解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本质特点,单纯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就会对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适应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技术辅助,充分设计好教学过程,不至于出现一旦原先的教学设计出现意外,教师就会乱了阵脚,有点束手无策了,因为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为了服务教学而存在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1)要正确出处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在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我认为始终要把目的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多媒体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应该看到,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要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论运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及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进行比较,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情况,恰当运用媒体。

(3、)要正确处理运用媒体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电教媒体的运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多媒体手段可以以鲜明的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桥梁”,从而放缓坡度,逐步攀登陡坡。

(4)要正确处理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这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优势的同事也要注意合理的运用。

小语教学论文:村小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挖掘习作因素从而进行仿写

摘 要: “阅读是藤,习作是瓜”。农村学生见识有限,加之阅读量相对较少,因此可用于习作上的语言素材匮乏。结合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强教材的范例作用。抓住小学习作以仿写为主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仿字、仿框、仿神”,掌握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三种表达方式,为其今后进行习作创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作因素 读写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市小学习作教学存在有六大弊端:

⒈使用的长春版教材缺乏示范性,其课文的语言不具备儿童特点;

⒉教师只讲习作要求不进行习作指导,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习作应该达成的目标;

⒊不能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仿写;

⒋没有传授包括想象在内的构思技巧,使文章的表达苍白而无序;

⒌习作的时间较阅读的时间少的可怜,根本不能实现阅读与习作同等重要、同等对待、同等时间的要求;

⒍教师不能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下水文,习作教学缺乏工具性。

由此可见,农村学生的校外课程资源非常的贫乏,我们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示范因素,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二、课标的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可以至少体味出如下三层意思:

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从中段的“写了什么”过渡到“怎么写的”。它表明小学语文仍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是主要的、最终的立足点。

⒉“读写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阅读和习作既是依附关系,又相互影响。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发挥教材在学生习作中的示范性作用,变习惯性的习作要求为习作指导,切实达成读写结合。

⒊仿写应该是习作训练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中学写,积累下足够多的习作“框架”。

三、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发挥“滕”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高段阅读应是在理解基础上,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所进行的人本与文本的互动过程。

解读:“在理解基础上”――⒈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是理解的重点。⒉理解是赏析文章的基础。

“以分析综合为主要方式”――它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⒈研究的目标是人物形象、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句式及文章框架)⒉研究的方式是先分析再综合得出相应的结论。

“以欣赏和评价为手段”――它应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 ⒈研究的对象主要应是表达效果的与众不同上,包括好词佳句的运用及习作框架的优越性;⒉它是掌握习作框架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进行仿写的重要保证。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因素从而指导学生的语言建构为目的”主要的内涵是习作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四、挖掘习作因素的具体内容及操作

课标指出:中段――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

高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它包含了如下几个阅读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明顺序、晓立意,悟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都有下面共同的要求:赏析好词佳句,感受形象(表达手法),体会立意。只是中段比高段少了一个“明顺序”的要求,由于中段所涉及的表达顺序在基本上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自然段教学中都有涉猎,所以将理清简单的表达顺序列为中段的阅读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讲读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学法我们把它定为四个步骤:初读明顺序;研读理素材;精读悟形象;品读赏评析。为什么把初读明顺序放在第一步,文章的几种基本表达顺序在三年级自然段的教学中已经交待得很清楚。对学生来说明显有复习旧知的意味在其中,因此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本着从整体着眼,微观入手的阅读理念,我们将感受人物形象,要想感受人物形象就必须理顺文章的素材,中段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入手,高段从具体地事例入手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因此我们把理素材放在第二个环节,在理清文章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三个环节――悟形象。并且挖掘出相应的习作因素,总结出相应的最后我们从细节入手,来赏析好词佳句,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再遣词造句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我们是按照从易到难,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理念来制定上述学习方法的。

五、农村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三种基本习作方法

⒈主题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一个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⑵功用特点:能充分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

⑶宏观作用:为初中的散文、议论文习作奠定基础。因为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议论文的特点是围绕论点“选材”,两者的共性特点都是“围绕中心选材”,与“主题式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

⑷种类及范文:①并列式:再见了,亲人;②循序式:草船借箭;③总分式彩色的非洲;④主次式:最后一头战象

⒉综合式表达。

⑴表达特点:围绕几个特点选择事例。

⑵功用特点:使物的形象全面而丰满。

⑶宏观作用:为中小学进行书信、演讲稿等应用文的习作奠定基础。

⑷种类及范文:①主次式:景阳冈;②并列式:将相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⒊曲意表达。

⑴表达特点:通过借物喻人、环境渲染等手段来渲染事物形象。

⑵功用特点:烘托事物的形象

⑶宏观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奠定基础。

⑷种类及范文:借物喻人:五年 落花生 白杨

环境渲染:五年 桥 六年 穷人

小语教学论文:谈小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小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争。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语文教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像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让学生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教学中,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人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争。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时,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可以用岸上的人,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呀,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检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自然地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像,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丰富的想像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像功能,找准想像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这样他们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小语教学论文:注重挖掘情感因素 增强小语教学效果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情感的传导者,起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加强自己的感情体验,善于掌握和揭示教材的情感因素,在教学时,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能有效地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的形成要经过酝情、人情、动情的自然过程,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同步进行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那么,我们在充满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如何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呢?我的体会是:

一、发挥教师的情感传导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情感的传导者,起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加强自己的感情体验,善于掌握和揭示教材的情感因素,在教学时,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或有表情地范读,或描述讲解,或看图联想……如教《再见吧,亲人》一文时,在开讲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体会“亲人”的含义,然后由华夏民族的亲人扩展到不同国度中相互关爱、援助的广义的亲人,随后播放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一些画面。在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群众话别的画面,所迭现的“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不,永远不会”的这段文字时,创设“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的情境,使这告别的悲痛与无奈的氛围强烈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深情的告别之中,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寓情于景、于理、于事的写作特色。另外教师还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因素,以字字血、声声泪的导语,使有声的语言和动作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创造性地传导教学内容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和深情地朗读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这是在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所必需的。只有紧紧地扣动学生的心弦,情感因素才能始终相伴其间。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根据情感教学心理的研究:不仅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和学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在貌似冷冰冰的、无声无息的教材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那我们又该怎样去挖掘它呢?我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于把握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把感情点化出来,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古诗二首》之《古风》一课中,作者对剥削者的愤怒和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发现课文中所描写的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善于发现课文感人的细节,并注意捕捉课文中人物心灵的闪光点。首先,我利用录音机播放阿炳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然后让学生看图,我在悲凄、幽怨的乐曲声中,饱含情感地描述图中那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事实,哀婉的乐曲、动人的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在朗读训练时,学生读得很入情,在读前一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用高兴的语气读出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读后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时”,则用较高昂的语调读出作者对剥削者的愤怒和憎恨,及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此时此刻,学生“情动而辞发”,自然而然地被乐曲和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描述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走进了诗人的心灵深处,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地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了课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即从字面的描述中感知文章深层内在的含义和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很有个性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新理念。此外,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并能把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所以,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本身的获取,也不仅仅是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还在于情感品质的提高和主体人格的提升。

总之,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实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在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深入到感情王国去体验和感受,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作用。

三、加强移情体验

移情体验就是主体通过感知、想像等心理活动而把自我身心转移,投入到对象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双全的审美境地。如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这些感情浓郁的文字时,它细腻、缠绵、悠远的情调是绝对讲不出来的,也是分析不出来的;相反,过多的讲析反而会削弱情感的力度,因此,在学习这样的句子时,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以满腔激情给学生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在吟咏中,体会感情,使情感的潮水自然随之澎湃、升腾。学生就这样身入其境、感同身受,仿佛在平平淡淡的表层看到了诗句里蕴含的悲伤、凄凉和无奈,然后让他们用两句诗写出分别时的情境。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就相继写了近40条。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而在教《我的战友》一文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被火烫着的感觉,然后体会烈火烧身的痛苦和他的伟大精神。这种设身处地、以主代客的移情体验,能产生情感交流,撞击出深刻、隽永的思想火花。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内容是丰富的。而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那么,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就会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因此,“情”是语文教学的根,我深谙了这句话的真谛。

小语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文教学感悟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反思,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教师角色、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四方面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堂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学关系是单一的。学生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完全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质疑和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相对失去一些“尊严”和“地位”,但这恰好是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的过程,收取的效益强十倍甚至更多。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了“教”,学生就会走弯路;忽略了“学”,教则面对学习主体而缺席。在教与学中,学生是有意识、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小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表,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多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可通过光、影、像、色、动等刺激学生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集中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例如一年级识字课,老师可以编制识字测试课件,让学生在微机室自己测试前几天学过的生字,测试的形式有听音选字、部件搭配、判别笔画、选字填空、正误比较等。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得到计算机奖励: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变得多元有趣,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不断得到计算机的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反思,教学既是一个充满知识的“万花筒”。又是一门开放的艺术,我们作为一个施教者,既要做好教学主导作用这一特殊角色,又要努力做到知识的正确引导和多渠道拓展,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坚实步伐。

小语教学论文:实施新课标背景下师范生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模式分析

摘要: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作为教师生力军培养基地的师范学校,如何提升师范生教法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成为了当前师范教学的重点改革内容。在小语教法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新课标内容渗透于小语教学当中,更好地实践新课标理念,增进师范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提升教学能力,为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文章主要对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实施 小语教学法 渗透教学 师范生

随着中小学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基地的师范学校,也应顺应教学的改革要求。在师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升师范生的未来教学能力。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师范生未来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

一、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法课中存在的不足

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渐显露出了小语教法课中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师范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小语教法课,很多学生易于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对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一味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法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更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小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成为了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意灵活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新课标要求真正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小语教法课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和试讲课三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在每一个模块中渗透改革内容,建立完善的渗透模式。

(一)理论课中的渗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新教学理念,使新课标内容能够渗透于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之初,我往往会印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明确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是教法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教法教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课文体裁,传授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导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良师益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示范课中的渗透――开展多元化示例教学

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要开始学习实用性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引入一线小学名师的视频课、带学生去附近小学见习听课、教法老师自己“下水”教小学语文课等方式,渗透新课标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听课、评课,畅所欲言,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这样无论是别人教学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取长补短,更好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语文的丰富内蕴,真正实现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时,我给学生放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视频《长相思》,学生们被王老师诗意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引导艺术所折服,评课时热烈发言,对这堂课在设计、实施中的教学智慧挖掘很深,有的学生甚至还敢于质疑不足,引发了学生们更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三)试讲课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程和示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就有了一定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课模块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教学比武”。

当学习完一个课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课文,充分准备一个星期之后进行展示。在讲课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当学生试讲完之后,由全班同学针对参赛选手的教案和上课表现分组讨论,派代表陈述打分理由及所打分数,投票选择出最佳“教学能手”。最后教师还要及时做出点评与总结,肯定优点指正不足。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技能,更好地渗透了新课标理念。

三、结束语

师范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教师要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为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师范生职前教育和职后就业的无缝对接。

小语教学论文:深深“小语教改”情浓浓《教学月刊》谊

记得那是2009年深秋的一天,为张罗《教学月刊・小学版》改版以及《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创刊号事宜,刚从杭师大教师岗位转任主编不到半年的我在月刊社时任正副社长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周老师的寓所拜访,倾听周老先生的建议。尽管事先已久闻周老大名,但与他直面交流还是第一次,那天天气很好,秋高气爽,在周老寓所对面的小茶馆。当周老听说《教学月刊・小学版》准备分科办刊,并有了专门的小学语文版时,他用“深感振奋”表达了激动之情。窗外的阳光斜照在周老满头的银发上,泛出丝丝光芒,愈发映照出先生精神矍铄。先生纵横论道于当下的小语教学,激情飞扬,字字珠玑。其对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情怀之深、对《教学月刊》的情谊之浓,带给我的是一份震撼、一份感动,更是一种鞭策、一份勉励。此情此意也成为激励我和《教学月刊・小学版》五年以来不断前行的一种精神力量。

那天的谈话一直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后来也就有了《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创刊号上的《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折点上……――周一贯老师访谈录》一文。周先生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然和应然问题发表了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就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不落实的现状,先生鲜明地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教的没教好,而可教可不教、暂时不必教的,又往往教得太多”,呼吁重认语文课程本色。针对课改以来各种教学流派渐露风采的状况,先生更是表达了欣慰之情,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这两方面辩证统一,才能带来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的姹紫嫣红、万千景象”的主张。多年以来,先生不仅对语文教学群体风格与“浙派语文”教学艺术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且在实践层面对一线教师进行着有效的引领,对《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将“突出浙派特色”作为追求刊物个性化的抓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欣然接受《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浙派语文”栏目的主持工作。在他的关怀和感召之下,“浙派语文”栏目和“浙派语文”研究日渐走向成熟,其思想内涵通过刊物的辐射,正不断滋润和丰盈着课堂教学。先生更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寄予着厚望,谆谆教导,身体力行。作为一位专业学术期刊的资深作者和读者,先生亦深谙办好专业学术期刊之道,并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早在1984年始,先生就曾经受聘《教学月刊》兼职编辑6年之久。《教学月刊・小学版》分科办刊后,他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浙派语文”栏目的主持工作,续写着与《教学月刊》的情缘。

说来也巧,2009年的那次谈话之时,恰逢周老先生从教60周年,转眼又是5年过去了,周先生依然活跃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舞台上,活跃在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平台中,他更是以自己的方式依然支持着《教学月刊・小学版》以及其他教育学术期刊的工作。2014年岁末,在《教学月刊》主办的一次活动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已近80高龄的先生大声告白,“假如身体允许,我愿意对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直研究下去,不断研究下去……”在场的每一位无不为之动容。诚如先生自己所言,“情系教坛满头霜,笔耕舌论默默忙。识得寂寞个中味,桃红李白话西窗”。先生之“吾道一以贯之”的这种执着精神和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后辈敬仰和学习。

向您致敬!美丽的麦田守望者!尊敬的周老先生!

小语教学论文:东盟小语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互补性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教育教学模式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都各有利弊,只有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小语种教学为主,通过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将彼此的优势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多媒体;网络教;优势互补

东盟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东南亚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例如: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等等。随着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于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东盟小语种的学习已经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事情,传统的东盟小语种学习都是从零开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通过大量地阅读与背诵文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满意的成绩,而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将多媒体网络技术融入到小语种的教学中,将会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水平。

一、小语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教学内容上,能够随着老师讲解的思路进一步理解教学知识,同时,还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对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及时进行请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率与效果是很高的。而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等情况进行有针对的辅导教育,把握教学重点,控制教学速度,能够全面的照顾学生的综合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劣势:虽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可否认的这种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书写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较小进程,缩减了学生们的知识量。而且传统教学大多是靠老师讲述,并没有实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会比较困难,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东盟小语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出现了一些针对学校学生设计的手机学习软件,有效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一些越南语学习软件,不仅具有系统的学习模块,还有越南语对话视频或者是记越语单词解锁等等,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的同时就能够有效的学习越语单词,在越南语对话中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些学习软件APP的应用当中,很多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2.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共享的资源实现知识的多元化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例如,学生如果在做泰语练习时,想要充分了解泰国的传统节日,就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或者是图文解说,能够使学生融入到这一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观察以及想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人机对话,能够有效的实现课堂交流与探讨,并且可以及时的对每堂课学到的知识与问题进行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也要重新进行定义,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道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劣势:

1.降低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也更适应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要的还是需要与同学、老师等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由于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出现了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就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交流的真实体验,时间一长,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2.多媒体网络教学降低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行为举止、人格魅力、教学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但是,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于发展,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减少,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对于学生的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没办法发挥老师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小语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一)综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

就如上文描述的,无论是传统模式教学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综合,有效的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还是要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其便利的资源与老师的细心辅导,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将学生与老师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相互尊重,平等教学。另外,还要求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导地位中走出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起到一个引导与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小语种学习意识与习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有效的结合

网络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而老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系统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就要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实现远程教学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我国对外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之间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强,小语种逐渐成为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多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渐的应用到了小语种的教学中,并且对其教学起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促使老师紧凑有效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优势进行结合,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够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语教学论文:新课程下的小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方法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 1―2 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一、动之以情的煽情体验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的煽情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四、尝试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随机指导学生阅读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阅读。

三、 张扬个性“差异”、彰显“贵族”特色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阅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好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

小语教学论文:村完小语文教学“生活化”浅谈

一、村完小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当前,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例如有语文教师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费劲力气跟学生解释搭石的形状和作用,殊不知搭石在农村是一种很常见的景物,是学生经常在接触并且使用的,老师越解释,学生越糊涂。

(二)教师重读轻写,学生不会表达。有的教师重读轻写,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只要求学生学好课本上知识,缺乏经常进行练笔。再加上农村没有图书馆、阅览室,也很少有开放的社区阅览场所,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没学到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所以往往有情不会表达,也表达不了。

(三)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创意不能发挥。乡村学校教师由于培训机会不多,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往往遵循自己的教学经验,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只注重德育说教,忽视能力培养。教语文要结合文本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文本中有着很多涉及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的文章。可部分教师对文中的德育思想缺乏全面理解和掌握,出现过分注重形式的现象。如在作文教学中,写老师则辅导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必须是“舍己救人”等。

正是农村教学资源的不丰富,导致学生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学习兴趣低,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放意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化的语文知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

二、开拓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丰富的大自然,社区大环境,传统的文化活动,甚至淳朴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教育的资源。教师应深入研究并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创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造开放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的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广泛阅读书籍杂志,积累丰富语文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本和杂志,有利于写出好文章。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在阅读时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并尽可能背下来。通过长期积累,学生的写作便得心应手了。

(二)运用农村生活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农村生活背景,都是语文学习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各种综合性活动,如春游、秋游,重阳节慰问老人、登高比赛。利用校园农场,发动学生亲手种植青菜、萝卜、豌豆等,举行劳动比赛。在春节前夕组织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还可以组织学生上街找错别字,等等。这些富有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把学生带进愉快的学习乐园,并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激发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利用本地名人资源,开拓语文价值意义。重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读书热情。就万州来讲,有何其芳、杨吉甫,方敬、张永枚、蒋孔阳等万州名人。何其芳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杨吉甫为教育家、现代诗人,方敬、张永枚为诗人,蒋孔阳为美学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这不仅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三、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对于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教师也应根据相关文本的特点,通过情景创设进行引导后再出示文中的主题。如通过家乡水污染、家乡空气污染、社区绿化、人们环保意识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后再出示文中有关环境保护的主题。当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然会积极开展研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好的。

(二)引导启发,共同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共同探讨学生亲见、亲闻、亲历的事,和学生一起观看大型体育比赛,观看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一起关注国内外重要新闻,并谈谈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语段,用波浪线标示出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对写作建立信心。还可以与学生一起修改作文,以及将优秀的习作去投稿,享受被发表的成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学生们的写作信心会不断增强,写作水平也会不断进步。这样的作文教学就达到了真正的成功。

总之,村完小的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和创造激情,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村完小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在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意见,请同行和专家指正。

1 借助声像,培养感知美能力

美学研究表明,整个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那么,在审美阅读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也就是说,视听器官感到生理上的愉悦,就能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感知课文的整体美。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是一篇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但这对没有见过森林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树海”一年四季是怎么美丽、怎样诱人的。若教师只凭传统的教法,学生对课文只能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此时运用电教,教学效果非常好。我在执教此课时,设计了一片美丽的小兴安岭全景幻灯片,并播放优美的观赏乐曲,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解说,尽情欣赏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诱人的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映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情趣。紧接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序观看春、夏、秋、冬四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欣赏四季树景各自不同的色彩、各类珍贵物产和美妙诱人的林间花园。最后,又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花园,又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通过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情感感染,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冲间详细,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语言结构美,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2 引入意境,培养感受英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增强感性认识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认识。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例如,教《草原》一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情谊深长的思想感情。这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情美。学生没有见过草原,为了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能想象出相应的形象,先给学生看了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象,牧民放牧的情景,草原牧场广阔壮观的景象等等。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朗读全文使学生对草原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草原的景色和人情的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进行分段阅读。如第一节,通过朗读,教师启发学生:“作者第一次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哪些词语写出了草原的美?谁能结合课文中的词语描绘出大自然中草原的美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作者第一次见到的草原是非常美丽的。我是通过‘清鲜’、‘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语体会到的。”有的学生说“‘一碧千里’是说碧绿的大草原辽阔无边,象绿色的地毯,远远望去,不见尽头。轻风拂动茂密的牧草露出淹没在草原中的羊群,就象朵朵白花,放开在碧波千里的草原上。;有的学生说,“‘翠色欲流’是说翠绿的大片牧草,随风翻动,就象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而且使学生具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分段阅读之后,再让学生表情朗读全文,把他们感到的美表达出来。理解的感知,能强化学生对美的认识,而这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美感(感受美),又会使学生时时不断地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3 启发想象,培养表达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感受美和理解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表达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学时,注意开拓他们的精神视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从想象中去悟出道理,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

贝多芬面对清幽、迷人的景色,胸臆间充满着对穷兄妹不幸遭遇的同情,他按动琴键,弹了起来。这时,我打出了第一张灯片,同时放了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海面上银光闪烁、波光粼藕,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在薄薄的云片里穿行,多美的景色啊!孩子们凭借音乐的想象感知图画中的形象,理解教材语言的形象,被陶醉了。随着音乐的变化,我又打出了第二张灯片:大海风起云涌,贝多芬激动难抑的感情又一次感染了学生。对社会不平的忿恨,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对兄妹俩的同情,在孩子们心中激起万千波涛。

学生从颜色方面谈了翠鸟的美,从理解比喻句,体味到作者简直把翠鸟打扮成美丽的小姑娘,从小巧玲珑感到翠鸟形体美。然后,我再启发:翠鸟美在颜色、形体,合起来就叫翠鸟的外形美。那么,翠鸟的动作呢?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动作敏捷也是一种美。这时,学生不由发自肺腑地赞叹:翠鸟真美啊!和小作者一样产生了美好的愿望,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希望能饲养翠鸟”,“要造美丽的房子让翠鸟住”,“长大后专门研究翠鸟”等等。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爱翠鸟,而且要爱所有的鸟。鸟是人类的好朋友,要把爱鸟的愿望变成行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提供的美育内容和因素,通过诱导、点拨去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去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受到美的教育,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小语教学论文:转变观念 提高小语教学效果

摘 要: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中的工具学科,语文的教学效果也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合理的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观念 效果 语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又给语文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围绕新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工具学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句说充分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为此,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渐渐获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中不断提高。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训练措施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①保证训练的时间。以前的语文课,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甚至更少,这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探索的空间。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训练,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安排练习,要以探究性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③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位,要有层次。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窄,不可能什么都会,所以,训练要做到有层次。其次,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④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训练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三、了解学生,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合作交流 兼容并蓄 取长补短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把学习中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在小组内讨论,由小组共同思考、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勇于发言,认真聆听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当小老师,取同学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我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实践后,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恰当合理的运用网络和多媒体

多媒体设备具有集图文音像于一身的优势,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很快的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运用网络来优化教学。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所具有的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存储记忆等功能,通过人D机之间的交互活动达到教学目的,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为一体。替代老师讲解、板书、演示、辅导、出题考试等具体教学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教学时间与空间深入研究教法,利用相应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教给学生更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的思维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符合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又形象直观地让让学生同时使用视听器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寓知识于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之中,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并扩大了训练容量,使学生开扩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课堂教学永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水平。

小语教学论文:浅析“班班通”提高小语教学的有效性

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强,“班班通”把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到教学中,“班班通”的巧妙运用,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班班通”就是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信息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有力地改善了教学环境。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班通”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了当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现就我应用“班班通”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近两年来的体会浅析于下,供同仁共勉。

1.用“班班通”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里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越集中,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都难以将课文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桂林山水的风光片给学生观看,通过这个视频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被“桂林山水甲天下”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所吸引,于是很自然地就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不但风景美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高了学习效率。

2.用“班班通”教学能创设情境。“班班通”进入语文课堂,为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学习气息。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和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班班通”可以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就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乡下人家》一文时,我首先在屏幕上播放了“乡村风光”短片后,便提出问题:“看到了这些,感受到了乡下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很自然地便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我又展示了课文中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课件,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每个场景,从而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打造了高效、务实的科学课堂,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3.用“班班通”教学能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知识容量。可以说,多媒体课堂的知识容量可以几倍于传统课堂。传统的备课资料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图片等,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单一、缺乏灵活性。但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和单元复习,就因它容量大和使用方便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创作出符合孩子特点、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课堂教学。“班班通”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