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话语之“筏”:论“格义”与“洋格义”

作者:常亮; 曹顺庆诠释翻译文化变异

摘要:'格义'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特殊概念。汉魏两晋时期,一些佛教学者在对信徒的教学和佛经翻译中使用中国本土道、儒两家的某些概念来拟配、解释佛教的某些概念,这种做法称为'格义'。'格义'既是一种佛教概念解释的方法,也是一种佛经翻译手段,许多现代学者还用这个词语来描述佛教在中国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洋格义'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对西方佛教研究和佛经翻译进行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从本质上讲,'洋格义'与'格义'都是用旧有观念解释新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广义的'格义'与'洋格义'对应的是如何对佛教概念进行理解与阐释的问题;狭义的'格义'与'洋格义'对应的是具体的佛经语言文字翻译问题。无论从广义的层面,还是从狭义的层面看,'格义'与'洋格义'都有些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格义'是一个历史词汇,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洋格义'从西方学术界对佛教进行研究开始至今一直存在,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将'格义'与'洋格义'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佛教思想在中国以及在西方世界发展变化的异同,有助于探讨佛道、佛耶等宗教对话背后的深层机制。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外文化与文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讨论文学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流变问题,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