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了解之同情”与“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角度看两种中国思想史观

作者:李长春解释学中国思想继承同情史观抽象意义具体意义古代哲学作者意图理性内涵现代形态思想史陈寅恪冯友兰认识论现代性本体论西方旨趣相近

摘要:陈寅恪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冯友兰则强调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区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进而完成“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前者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对作者意图的还原;后者则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在于发掘文本本身的真理性内涵。前一种看法是中国解释传统中“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并与西方认识论的解释学有相近的旨趣;后一种看法则基于回应学术现代性的考虑,与西方本体论解释学有相通之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