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康德意义上的伦理共同体为何不能达成?

作者:邓安庆道德伦理性伦理的自然状态伦理的共同体状态

摘要:康德晚年伦理学十分重视伦理共同体问题的探索,因为"伦理的共同体状态"相当于"社会共同体状态",没有"社会共同体"人类就是处在"自然状态"下,依然是野蛮的,因而,哪怕每个人都有道德立法能力,都能形成"自律"的道德,但是,如果人类不能形成某种"伦理的共同体状态",那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善的原则也会不断受到恶的侵袭,变得像是恶的工具似的。对于如此重要的"伦理共同体状态",康德却认为这是依赖人类的理性能力永远无法实现的状态。本文详细分析了康德这一"消极的"结论的几大理由,同时坚持认为,在康德这一思想中,明显地反映了康德关于道德与伦理区分的独特思路,坚持康德这一"消极的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顾康德严格设想出来的实现伦理共同体状态的先天可能性条件,贸然实现所谓的对康德的"超越",就很难避免康德所批评的或者"道德狂热"或者"道德冷漠"的局面。保持这一"不可实现"的"消极结论",才既可保持"道德""至善"的"纯洁"与"崇高",又可使之作为"绝对范导性的理念"引导和规范"伦理生活"的进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年刊,自创刊以来,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是自从哲学被人类“自觉地”认识到其独立于宗教时便开始的。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