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张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蛛网膜下腔出血张建个体化治疗方案神经保护药物影像学评估内外科治疗

摘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外科脑血管团队研究项目《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诊治策略研究》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br〉 脑卒中已是当今我国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200~250万,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之中,造成的直接经济费用高达400多亿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为脑卒中病理机制不甚明了,影像学评估手段有限,内外科治疗均不够规范,因此脑卒中的疗效欠佳。张建民教授团队探索炎症、凋亡及自噬等在脑卒中后病理损伤中的作用,以寻找“内”、“外”源性神经保护方法;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缺血急性溶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及基于影像学的脑出血个体化微创治疗等方法,以期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他们结合病理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以下结果:①探索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新机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炎症小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提示先天性免疫是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靶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反应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率先利用新型影像序列研究颅内微出血,证实多发微出血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内在机制之一。②研究“外源性”神经保护药物,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在国际上首次阐明P2 X7受体阻断剂能够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ATP引发的凋亡;揭示氢气通过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和细胞凋亡;率先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脑缺血,其机制为增加梗死区域葡萄糖利用。③制定并完善了脑卒中规范化诊治流程、微创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推出并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规范化诊治流程,由经过资质审核的医生开展脑血管介入工作,保证了治疗质量;�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CN:33-124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