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唐代旋宫转调形式的流变

作者:郑荣达旋宫转调俗乐调角调应声

摘要:在唐代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形成之前,就有隋的郑译和唐的祖孝孙等人提出的"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等旋宫转调方面的理论。但,自唐俗乐律调体系产生后,该七宫四调的旋调理论更具有音乐的实践性,且在宋代以后的理论和应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大约产生于公元800-900年之间,该体系是以管色七个谱字作为固定音高记谱法中的音律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在它的理论中,每宫均只有四个调(式),与以上时期所述的每宫均五调或七调的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架构,其各宫均四调之间隐含着严密的调结构关系和新的旋调模式条件。这正是本文重点要通过遗存的历史文献的解读来探讨的一系列问题。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CN:11-1379/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