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竺道生的生平及其相关问题简析

作者:张雪松竺道生竺法汰六家七宗法华经

摘要:公元4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北方局势动荡,使得偏安江南的东晋外部压力缓解,而东晋内部各种势力又势均力敌。故此时东晋社会局面短暂安定,出现了'永和人物'崇尚玄谈的社会风气。与此相伴随,佛教界般若思想在东晋也逐渐活跃起来。在东晋京师出现即色宗、本无宗、含识宗、幻化宗、缘会宗五家,他们受到会稽王及王、谢家族的支持;而心无宗一家则主要流行于荆州,受到桓温支持。笔者认为,'六家'本是指东晋各般若学派,它们同当时永和玄谈关系密切,各家均各自得到了当时世族的支持,是特定时间地点的产物。而道安先是在北,后居襄阳,基本身处局外,所谓'本无宗'创立者实际上是竺法汰,而非道安。竺道生正是东晋般若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跟随法汰出家的。371年一切有部僧伽提婆在庐山译经说法,经过数年努力,隆安元年(397)提婆终于可以跻身东晋首都佛教界。提婆入京,恐是东晋佛教风气转折的开始,此后六家般若学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不久,北方及南方才逐渐开始出现对'六家'之批评。而佛陀跋多罗僧团南来(410),在南朝传教译经活动十分活跃,这无疑对江南有宗思潮是一个推动。道生中年游学,涉猎广泛,'罗什大乘之趣,提婆小道之要,咸畅斯旨',而且善于独立思考阐发,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顺应了日后时代思潮发展的大潮流。但就当时来看,道生既不同于东晋六家般若旧传统,又区别于自提婆、佛陀跋多罗以来兼涉有宗的南朝新传统;道生晚年被排斥在主流佛教界之外,生前甚为萧索;临终前宣讲《法华》,恐有抒愤之意。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佛学

《中国佛学》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