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期刊知识 科技期刊论文编校怎样抓好细节

科技期刊论文编校怎样抓好细节

时间:2022-10-29 10:03:17

1抓好编校细节的必要性

1.1提升期刊编校质量的要求

众所周知,对于科技期刊刊发的科技论文,其形式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也是编辑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在具体编校过程中,往往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标准中没有具体规定的形式,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要求编辑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小心求证,从编辑角度将细节做到尽可能最优,从而提升期刊编校质量。

1.2提高编校效率的要求

在科技期刊向专业化道路迈进的同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敦促各类科技类刊物以更多、更快的形式推送和展现新的科研理论和新的技术成果;因此,很多刊物都面临缩短出版周期、提升编校效率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在编校的细节处理上,应尽可能地做到准确、高效,保证编校效率,为期刊发展或者转型打好基础。

1.3与作者建立良好关系

编校过程是编辑与作者接触最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编辑与作者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妥协达到相互认可。作者认可了编辑指出的问题并做了相应修改,编辑认可作者的修改或接受作者的意见,在多次相互认可的融洽氛围中,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让作者在领悟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治学之道”的同时,提高其修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编辑的认真细致和严谨作风给予肯定,稳固和培养作者群体。

2编校细节的分析和处理

2.1避免误会

编辑在与作者就细节进行沟通时,应该明确稿件的状态和改动的类型。当稿件经专家评审同意刊发后,编辑再与作者联系时,肯定已经不是初次提出修改意见,此时,编辑应该首先向作者说明稿件的状态,如“已经录用,待刊发”,以此稳定作者的情绪,使作者能够积极配合后面的修改,避免因为作者与编辑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对等而造成双方误解,引起稿件流失。同时,在修改意见中编辑应强调是对专业内容上的改动,还是对表述形式的调整,因为,如果不明确告知,有一些“低能力高意愿”作者会误以为是专家意见,加之自己专业基础薄弱,而一味屈从,使得该稿件反而再次出现专业上的问题,造成反复修改的情形;或者,使“高能力低意愿”作者对刊物编校工作产生其他误解,从而使其配合修改的积极性降低。

2.2尽量一次到位

尽管编辑校对工作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的过程,但是在编辑与作者互动过程中,还是应尽可能使大部分的修改意见(形式表达方面的修改)一次到位,这样做不但能够减轻编辑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使作者直观感受到期刊的专业精神。反之,如果往复次数过多,且每次都发现比较重要、必须调整的问题,那么作者会对编辑的编校效率产生怀疑,降低其配合的积极性,并会对期刊产生不良印象,降低编校的效率。要做到一次到位,作为编辑不但要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要多看多读相关专业文献,学习效仿相同领域期刊的较好做法,并注意相关专业领域编校经验的积累。

2.3掌握作者心理

在科技论文编校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与作者沟通多次,此时,编辑应该本着服务意识,在耐心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情况以及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心理,进一步控制与作者交流沟通的节奏,在尽量降低作者潜意识中抵触情绪的同时,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使其高效配合编辑完成编校工作。如对待“高能力低意愿”作者时,此类作者一般专业基础扎实,但有时不太注重细节和形式,修改的耐心有限,此时编辑应更加“人性化”一些,通过表示理解,给予肯定,并反馈更加细致、谨慎、到位的修改意见,耐心而坚定的督促其完成修改。同时,编辑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尽量在双方都时间充裕、思路清晰的时候交流讨论,且在面对作者沟通交流的不当之处时,一定要注意抽离自己的不良情绪,针对具体问题讨论解决办法,或者稍事休息采取其他方式沟通,如邮件沟通,尽可能使每次沟通有针对性地、高效地进行。

2.4强调规范

在科技论文修改的过程中,对于水平较高经常投稿的作者,这些国标要求的标准形式他们已经相当熟悉,其修改既配合又高效;而对于有些写作经验不足的作者,在第一次接触一些修改要求时,可能会有诸多的疑问。因此,编辑要因人而异,适当地对要求修改的地方加以说明,特别是在公式书写时,很多作者不明白参数修改的规则和标准,往往使得修改事倍功半,不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编辑就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提高修改效率,如约作者面谈,将标准要求和问题解释清楚,以便作者有针对性地调整。

2.5修改细节的指出

通常情况下,已经录用的科技论文尽管在专业上已经达到了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形式上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编辑在提出修改意见时,除了套用各种标准、基本规范之外,应尽量细化需要修改的问题,使修改意见以更亲切的姿态面对作者,这样做不但能够使作者的修改更加准确、令作者对修改意见更加信服,同时也能提高修改效率,避免笼统套用规范时由于作者不够细致所导致的修改次数过多的问题。如,对于论文中需要调整的表述,以提问的形式告知作者,或者对不确切的表述给出常用形式来提醒作者。此外,这样做也便于编辑下次查看,可有效避免修改遗漏。

3处理编校细节的几点原则

3.1尊重原文,尊重作者

由于科技论文的出版都涉及版权问题,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校时,一定要尊重原文,尊重作者,避免在出刊后为自己和编辑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编校过程中,当遇到论文中的非常规问题时,一定要多求证,对于不确定的问题不能够擅自做主,以经验代之,或者弃之不理,编辑应将问题清晰地表述给作者,并提供参考做法以及以往经验,通过跟作者的沟通协商,探讨一个既符合标准,又符合专业表述的方式,从而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当前,很多期刊的编辑都是学者型编辑,在修改过程中,因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可能会看到论文更深层次的不足或者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此时,编辑应以编辑行业的职业准则提醒自己,对于论文内容的任何改动一定要以作者同意和认可为前提,并做相关书面材料的备案留底。另一方面,对于“高水平低意愿”的作者,可能会对于某些论文形式上的调整不屑一顾,此时,编辑也应不卑不亢,耐心说明,督促其按照标准和规范认真完成修改。

3.2有责任心,但注意分寸

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和琐碎的工作,需要编辑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修饰”每一篇论文,因此,责任心既是编辑工作的前提,也是贯穿工作始终的要求。编辑的责任心是指编辑对他所承担的各项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编辑稿件时,编辑要保证出版物内容合法、真实、科学,并具有较好的编校质量。因此,在编辑稿件时,编辑一定要从头至尾仔细审读,避免因对稿件比较熟悉而跳过部分内容导致修改疏漏。同时,编辑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虽然理工类论文较社科类论文涉及的政治因素总体偏少,但对于基本的国家、区域名称以及有争议的岛屿、河流名称等的使用,编辑一定要仔细推敲,高度重视;另外,对于涉及特殊内容的论文,如军事、信息技术等,则一定要有保密意识,通过与作者沟通并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明,审查论文内容的保密级别,从而判断论文是否适合刊发。此外,优秀的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于论文的调整和修饰一定要掌握一个尺度,不要越俎代庖,以免出现为了追求完美而矫枉过正的情况,影响编校的效率。

3.3以规范为准,特殊情况灵活处理

在编校过程中,一般的文字表述问题都可以依据现行规范进行修改,但是科技论文因其科技性、创新性、复杂性、严谨性等特点,使得编辑在具体审读时,时常会出现标准未提及但又不够妥当需要调整的情况,此时,编辑应本着求证的态度,与作者积极沟通,通过共同查找国内权威期刊的写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同行,并联系问题的本质和含义,将该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同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修改经验。

3.4防范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自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推出以来,绝大多数科技期刊都采用了这个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投稿论文的重复率。尽管该系统可以有效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学术不端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在编校稿件过程中,编辑一旦发现作者有疑似篡改他人成果、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疑似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务必要求其出具有效的书面证明或者相关退稿证明,并联系利益相关人进行落实,如果无法落实,则应以宁缺毋滥的态度委婉拒稿;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确凿的论文,应采取一票否决制,坚决拒绝刊发,保证期刊的利益和质量。另外,当前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多样化、隐匿化趋势,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端倪,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