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颈椎CT在OPLL临床诊治中的运用价值

作者:钟卓霖; 胡建华; 翟吉良opll颈椎平片临床诊治价值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受压ct颈椎间盘突出

摘要: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在1838年被首次介绍,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报道[1]。日本学者依据患者颈椎平片上OPLL的不同特点将其分成四种类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以及局灶型[2]。颈椎平片在OPLL诊治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如Fujiyo-shi等[3]把OPLL患者颈椎曲度及骨化大小合并一起并提出K-line的概念,认为K-line阴性的患者行后路手术术后改善不明显;而且颈椎平片因其单次费用低、放射量较小而方便用于长期随访[4]。当然,临床上MRI对于OPLL患者脊髓受压程度的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atsuyama等[5]依据OPLL患者MRI横断面上脊髓形状将其分为三角形、回行镖形及泪滴形,颈椎后路手术后,三角形患者预后最差,回行镖形次之,泪滴形最好,他们认为术前脊髓三角形、T1低信号、T2高信号以及术后无明显扩张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此外,MRI在评估软组织对脊髓的压迫程度时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当OPLL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时[6]。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CN:10-1316/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