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

作者:赵宇; 邱贵兴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保留并发症术后并接高度中期

摘要:20世纪40年代中期,Jaslow和Cloward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的概念引入临床,其基本原理是:提供机械稳定性,保留椎间隙的原始高度,撑开椎间孔.Lin等[1]阐述获得良好融合的原则:保留运动节段后柱的完整性,部分保留终板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去除间盘组织(尤其是髓核),应用骨栓植骨.相对于后外侧融合,PLIF的生物力学优势在于沿受力轴承受压力,并接近旋转中心,植骨块可从相邻椎体获得血供,利于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后,能重建前柱并恢复强大的承载能力.尽管理论上PLIF具有上述优势,但是手术的操作困难和可能的并发症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开展[2,3].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CN:12-111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