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分子学机制

作者:黄萍; 施虹; 王宏伟; 程佩萱; 杜军保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子学机制左心室充盈病理生理学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脑血流低灌注机械感受器vvs不同原因

摘要:晕厥(syncope)是指由于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和姿势紧张丧失,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ws)最为常见,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发生率达40%。V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Bezold-Jarisch反射是VVS发生的主要机制。VVS易患者在某种姿势,特别是立位时,静脉血过多地淤滞于下肢,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左心室充盈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室近乎完全排空的高收缩状态(空排效应),刺激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无髓鞘细胞类神经纤维(C纤维),冲动传至脑干孤束核,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华儿科

《中华儿科杂志》(CN:11-2140/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