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顾彬文学史观评析——剑走偏锋与理解之同情——评顾彬的文学史观

作者:陈剑晖; 罗振亚; 贺仲明; 刘毅青文学史观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

摘要: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学者中引起广泛争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件。顾彬的文学研究之所以形成一个话题,不仅在于其鲜明的观点,更在于其背后体现的文学史观。这是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及现代的对话,其间交织着中西、古今、文学与非文学的维度。顾彬的意义不在于他提供了怎样的具体洞见,而在于打开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叙事空间,启发我们从不同视角反思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写作。然而,由于顾彬本人西方立场的偏见和对中国文学生长环境的隔膜,其文学史观叙事不可避免存在各种误解乃至谬误,这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和反思的。为此,本专栏特约几位专家对顾彬文学史观进行评析,希望在对话和辩论中澄清文学史观,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深入。陈剑晖教授剖析了顾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三个标准和参照系:一是欧洲的经典作品,即世界性参照系;二是外语水平;三是语言的驾驭能力。顾彬试图从语言、形式和个体精神三方面叙述中国当代文学,但因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异质化文学,所以他找不准方向,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评价尺度和依据。当然,也应看到,顾彬的“现代性叙述”范式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亦有借鉴作用。罗振亚教授认为,顾彬秉持的“世界性眼光”的实质,是用欧洲的标准、经验和审美来要求中国当代文学。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因西方中心思维作祟,在不自觉中贬低了20世纪中国文学,并存在大量的“误读”和“偏见”。它在屏蔽一些作家作品的同时,对另一些作家作品的阐释为后来者的再解读构成遮蔽。但顾彬以“世界性”眼光看待、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又暗合了中国文学持续发展的需求,问题的关键是要�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季刊)创刊于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CN刊号为:10-1314/I,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